化学教学设计模板范文

时间:2023-03-17 11:5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化学教学设计模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化学教学设计模板

篇1

王生军老师在准备参加“第六届全国中小学美术课评选活动”时,和其他参赛教师….样,付出了全力。对我这个市美术教研员来说,我市美术教研团队和王老师一起研磨这节课的过程至今还历历在目。我们主要是围绕“如何设计才能科学而生动?”“如何能体现传统艺术课的醇厚味道?”“王老师如何展现出个人的风采?”等几个问题来进行的。

木版年画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生不易理解,只有把这节课设计得科学而生动,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传统艺术的距离。基于这样的考虑,王老师在整个团队研课的基础上.把木版年画的知识按照由浅入深的层次,分散到各个教学环节中去。根据五年级学生的特点,他设计了“激情导入”“欣赏武强年画,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尝试印制,感受年画的独特魅力”“总结提升”这五个教学环节,以此串起整节课的教学进程。各个环节的设计既各有亮点,又各有侧重。观察上课现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而充满好奇、主动探究,时而积极思考、侃侃而谈,时而激情四溢、动手操练……学生们都被充分调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他们对木版年画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越来越着迷,一直到最后由衷地对祖国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深深地赞叹起来。

《木版年画》这一课知识量大,若想讲好,教师没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是不行的。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的知识储备丰厚,上课时自然会沉稳自信,不怕被学生问了“不该问”的问题。为了上出民间艺术课醇厚的味道,王老师做了大量深入了解木版年画的功课。他利用节假曰,带着相机到河北武强木版年画产地去走访调查,向民间老艺人们请教,学习刻版和印刷年画的方法和制作要领。老艺人们听说他是美术教师,要给孩子们讲木版年画,都无条件地支持他、帮助他,有的还把自己收藏的年画送给他。王老师深受感动,他说:“我越研究木版年画,就越喜欢它,越想让孩子们好好了解它。”他把自己对木版年画的热爱之情带入教学,再加上自己对木版年画的深入了解,上课时知识与情感就能够自然交融,课也就讲得沉稳厚实,让人听完课后回味再三。

优秀的教学设计就像一艘设计精良的船,需要船长的高超驾驭,才能驶向成功的彼岸。王老师平时的教学风格生动、活泼、机智、幽默,学生上他的课时感到非常亲近。在全国赛课活动中,是一本正经、按部就班地上一节“表演课”,还是像自己平时上课一样做一次本色教学?怎样才能让学生忘记是在众多人的观摩下听课,全身心地投入到美术学习中去,从而展现出个人的教学风采?石家庄市推行美术教师本色教学多年,王老师自然选择了后者。所以,在讲台上,我们看到王老师潇洒自然、诙谐幽默,与学生共享美术学习的快乐。反思各种评优课中都常见的现象——教师平时上课是自己,展示课就变成了演员,学生成了尽力配合老师的观众……这其实不应该是美术教学追求的状态。

教学是一种有缺憾的美,王老师的这节课也不例外。比如这节课的最后,如果能留出1至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自己对木版年画的认识,就更能激发他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的热情了。

点评二(白云云上海市实验学校东校)

木版年画是中国民间美术中非常传统的艺术形式。河北的土老师对武强版域非常熟悉,设计这节课拥有地域优势,他把武强木版年画分析得头头是道,说明课前做了充分而具体的准备,这电是打造一节好课的前提条件。这节课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结构严谨

基于“欣赏·评述”课型的特点,这节课的定位明确,在三维目标和重点、难点的制定方面,教师显得尤为慎重,在字句的斟酌方面也下了一番功夫。

比如,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陈述中,教师强调“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木版年画作品的理解和感受”,而与之对应的是教学重点“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与制作工艺”,这也正是学生学完这节课时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加以表现的“理解和感受”。

结构上的“滴水不漏”,还体现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基本上每一个环节、每一次互动都是围绕重点和难点展开的,鲜有不利于教学走向的因素。整节课教师围绕着了解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即表现内容、寓意、构图、造型、色彩,以及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即制版、印刷这样一个流程来展开教学,脉络清晰、逻辑严密。

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王老师在设计教学流程、设置教学重点时,关注点始终放在学生身上,教学目的都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学生学习的体验性。

比如,在导入环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木版年画的兴趣,他首先设置情境,布置“舞台”,并且用略显神秘的语气向学生描述学习“主题”——木版年画。在这样神秘氛围的渲染下,学生的好奇心很容易被调动起来。兴趣被激发之后,学生都很想知道老师到底卖的是什么关子,环节的开展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既符合教育教学的规律,又契合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

又如,在欣赏武强年画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王老师把黑板上的年画分发给各个小组,请学生近距离地接触木版年画。这样的环节设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又能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到活动中、全面进行视觉“阅读”的机会。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亲自体验可以获得丰富的感受,另外,也可以照顾到“慢半拍”学生的心理感受,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接受学习任务。

再如,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套色印刷是什么,王老师不仅亲自进行示范,而且还分组请学生尝试体验。对于学生来说,这种通过体验所得来的经验要大于理论学习所获得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教学设计文本没有详尽地描述学生分组印刷的过程是怎样的,读者只能凭想象。但可以明确的是,在短时间内的印刷尝试,目的一定是为了加深学生对木版年画艺术特色与制作工艺的了解。所以,出于这一点考虑,这点微瑕应该也不算什么了。

点评三(张新江山东省青岛第二中学)

1.可取之处

任何学段的美术课,都必须满足学生的发展所需,这是建立在教师对学情充分把握之上的。王老师的《木版年画》教学设计清晰地表述了对五年级学生群体和教材的综合分析,尤其是教学难点很接地气,放在了解木版年画制作的具体技能上。这既是立足于对教材文本的科学分析,又是结合学生实际做出的符合学生认知逻辑的教学设计。导入环节的魔术情境教学法和过程中的游戏教学法都能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兴趣,为达成教学目标做好了铺垫。

2.有待改进之处

(1)“认识贴年画的年俗意义”这个环节有些多余。因为之前的“木版年画的表现内容和美好寓意”等教学环节,已经把木版年画的内容、构图、色彩、寓意等介绍得很清楚了,大部分也都与民俗有关系,所以,没有必要再设计这个环节。

(2)整个教学设计,前半部分逻辑严密、结构清晰,但是从第三部分的技能学习开始、到学生分组练习、再到作业展示等,都过于简单。在“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环节中,王老师一共使用了两种方式,一是观看武强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视频,二是教师现场演示。这本是解决教学难点的重要环节,又涉及技能学习的核心要领。但是,这里既没有教师的详细讲解,也缺少重要步骤的提炼总结,教学重点的解决显得头重脚轻。建议教师用微视频的方式,提前把民间艺人的制作视频和教师演示的方法步骤进行视频编辑,融合到一起。这样,既能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又能节约课堂时间,为学生的作业展示和交流留出足够的空间。

点评四(张蕾江西省上饶市逸夫小学)

笔者听过好几节不同版本的《木版年画》课,这次有幸研读了王生军老师的这一版,从中感受到他对这节课的设计之用心。对于本课的诸多优点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只想借此机会与同行们探讨一些值得商榷之处。

1讲解构图特点过于笼统浅表

王老师通过观察、比较等教学方法总结出木版年画饱满的构图特点,是过于笼统浅表的。根据笔者的了解,木版年画的构图是非常讲究的。它的构图方式有对称式、中心构图式、展开式、散落式、阶梯式、适合形构图,等等。构图上追求“满”与“空”的对立统一。所谓的“满”,即是利用画中“空”的形象在“满”中求变化,达到画面既饱满,又能满而不挤、空而不虚(教学设计文本中的图10、图11的构图就是“满”)的效果。所谓的“空”的构图指的是:去掉背景,突出人物,简明扼要,画的“满”与画外的“空”,画的“密”与画外的“疏”达到对立统一(图12至图15的构图就是“空”)。对于木版年画这种独特的构图,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探究得更深入一些。

2.学生的自主探究不够充分

在“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环节,王老师运用了很多教学方法进行启发和引导。但给我的感觉是,教师带着学生在走。其实,教师对五年级学生可以再放手些,让学生根据目标学会自己走。教师可以为每个小组的学生提供不同的相关资料,发放有针对幽的研究问卷,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方向,组织各个小组的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年画艺术特点中的一项,如题材、寓意、造型特点、构图、色彩等。学生在小组中有目的性地分析资料、讨论问卷,最后各组——汇报本组的研究成果,师生共同总结出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又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

3.套染的概念不清晰

在“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环节中,学生看了木版年画的制作视频,又体验了一色一版的印制工艺,了解了分色套染的概念,但未必清楚年画中的这些颜色是如何套染在一起的。我曾听过浙江省吴兴实验中学徐军老师的《木版年画》一课,他制作了一件在空画框中用幻灯片表现套染过程的教具。每张幻灯片是一种分色,当它们逐一放入画框中,套色逐渐丰富,直至合成一张完整的套色年画。这个精巧的道具生动、直观地演示了套染的过程。如果本课也设计这样一个演示环节,会更有利于学生对年画印制这一难点的全面理解。

点评五(阮鸿雁山东省济宁市东门大街小学)

近几年来,“欣赏-评述”课由最初的“不敢触碰的美丽”逐渐变得炙手可热,在各级评优课、公开课中都能见到其身影。教师们也逐渐摸索出这个学习领域的教学路子和方法。而民间美术面临的逐渐消失、后继无人的困境也越来越受到美术教师的重视,在课堂中对学生渗透这方面的教育,有利于学生树立良好的传统文化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艺术价值观。王老师选择的《木版年画》一课很具上述两方面的代表性。下面谈谈笔者对本课的一些感受。

1.本课亮点

(1)目标落实到位

王老师根据学情,将知识与技能国标定位在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与制作工艺,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对木版年画的理解与感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感受传统木版年画的形式美感,热爱木版年画,激发保护和传承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王老师采用欣赏、学习、游戏、体验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让学生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欣赏、评述、感受技法、课后拓展等方面都达到不同层面的目标要求。

(2)教学形式多样

课的开始,教师通过张贴的年画创设情境,加上故作神秘的语气、魔术表演般的动作,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观看民间艺术家的不同制作技法,调动学生的动手兴趣。教师在恰当的时机示范印制,让学生体验印制年画,了解套染的制作工艺。虽是欣赏课,但教师没有忽略技能的训练,而是抓住学生爱动手的天性,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体验,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3)欣赏与评述兼顾

本课兼顾欣赏与评述,层次清晰,有递进性。一是赏年画,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二是观工艺,探求制作年画的方法;三是试印制,对年画制作方法进行再认识。学生通过观察、触摸和欣赏,多种感官参与,充分展示自我,感受到学的乐趣。

2.改进建议

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色彩特点时,采用了游戏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年画,找色彩、贴色卡,从而发现年画的用色规律,较好地解决了知识难点。笔者建议这里可以插入一个色彩搭配练习,以此巩固所学知识,增强学生对民间美术色彩搭配的情感。加上第四个环节的学生尝试印制,本课便有了两次让学生实践的机会。在这一系列的实践过程中,教师将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技能技巧的学习相结合,能使学生对我国木版年画有更深的认识和了解,以增强热爱之情。此外,在对比分析木板年画作品《门神》和《老虎》的造型特点这一环节,教师如能出示真实老虎的照片做对比,会更具直观性。

点评六(张艳红江苏省徐州市矿山路小学)

1.可取之处

(1)运用“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开展教学

该课有三个环节体现出“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第一,教师把年画分发给小组讨论、交流和总结,让学生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第二,在分组讨论中,让学生探索木版年画色彩运用的秘密;第三,让学生用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体验木版年画的质地。在这三个环节的设计中,教师的教学行为都放在了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之后,由学生自己通过观察、总结、思考和发现,来建构知识体系。看似简单的设计,却彰显了学生的“学为先”和教师的“教为后”的理念。这种注重学生发现过程,注重知识学习过程的课堂,才是“生本课堂”,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2)巧设兴奋点,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

教师在教学中两次妙用游戏教学法:一是导入部分,把作品用绸布遮盖起来的悬念式游戏;二是请学生找找木版年画中的色彩秘密的参与式游戏。两处游戏的设计不仅考虑了小学生认知和心理上的特点,更重要的是将游戏与教材相联系,让学生学得更“有劲”。两个游戏设计教法得当、目标明确,发挥了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功能,起到了以小游戏带动大课堂的作用。

2值得商榷之处

(1)教学思路不够开阔

本课整体的教学过程设计感很强,教师虽然在部分环节运用了“发现学习”的教学理念,但是总体来说,教学思路还不够开阔。《木版年画》包含的知识很多,那么,是以赏析为主,还是以操作体验为主?知识点需要讲多少?哪一个环节需要示范?何时由学生自主体验最好?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把握。如果整堂课力求知识点面面俱到,那么饱满的教学设计反而会弱化课的开放性生成。因此,智慧的课堂应该是在老师的引领下,学生尽兴的课堂,而不是老师满意的课堂。

(2)学情调查不够,影响了课内动态学情的生成

五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已具备初步的自主先学的能力。《木版年画》的文化习俗,学生可以借助查阅书籍或网络自主先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要以学定教。这样,不仅可减少教师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内容过多带来的压力,更重要的是课前有准备的自主学习,可以为学生课内动态学情的发展提供空间。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木版年画的知识积累,有的放矢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在探究木版年画深度审美问题上有更大的提高。

点评七(孟庆娟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教研室)

王老师能够紧紧围绕学科需要关注的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和认识木版年画作品,同时兼顾与学生生活环境的联系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众多优点,在此不一一列举。作为教研工作者,更喜欢抱着研究的态度谈自己的观点,思考得更多的是如何寻找不足,交流探讨,以趋完善。下面,笔者谈谈对本课的几点感受,不当之处,敬请谅解。

1.思考不够

本课设计的学生活动很多,但缺少一个真正让学生思考的空间。比如,在了解木版年画色彩特色的环节,教师设计了让学生找颜色的游戏,却没有让学生思考民间艺人为什么喜欢用这些颜色。教师直接总结答案,使得本环节的设计略显单薄。此外,教师可以加上一个课堂前测,了解学生对本课的疑问点,然后通过本课的学习,思考和解决问题,真正培养学生思考、分析、评述和审美的能力。

2.对比不强

本课教学重点落实部分,作品选择都以教师所在的河北武强的年画作品为主,但就中国的木版年画来讲,桃花坞、杨柳青、杨家埠的年画都是非常经典的,而且艺术风格有所不同,少了这部分作品的对比欣赏,感觉对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的认识有点偏颇。在解决重点问题时,教师可以在欣赏、研究的作品中加入其他年画产地的作品,这样既有横向对比,又有纵向对比,使学生能深入感受和理解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

3.评述不足

既然是“欣赏·评述”课,就要有欣赏感知,还要有学生的理解、分析和评述。在教学目标设计中,教师写了“用口头或书面语言表达自己对木版年画的认识和理解”,但是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评述这一方面还需加强。例如,第四环节的“师生共同欣赏不同地域的木版年画”可以改为“用本课学习到的欣赏方法,去评述其他地域的木版年画作品”,以提高学生的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和鉴赏能力。

点评八(黄华山东省淄博市杨寨中心学校)

1.本课亮点

(1)教学情境创设巧妙

王老师以“揭红绸、赏年画”活动导入课题,通过范作欣赏、佳作欣赏、情境感受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学习兴趣,并通过实物触摸、感受分享、评价交流等方式加强学生对版画的深入了解,拉近了学生与这一传统艺术的距离。

(2)在引导中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赏、思考、讨论、游戏、交流、探究等活动,探知木版年画的造型及色彩特点,过程推进有序,方法与策略有效生动,并通过小组探究、讨论、视频观看和动手实践,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3)教学节奏张弛有度

整个教学过程有条不紊、环环相扣,围绕教学目标有序推进,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从而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欣赏从视觉的直观层面上升到理性分析的层面。

2.改进建议

(1)教学重难点没有有效强化

在环节二探究“年画的内容和寓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过于简单。教师应通过较为充实的范画或图片资料开阔学生的视野,加强年画文化的熏陶,从而促使学生对其感受理解的内化生成,而不是简单地总结为“内容的多样性、美好寓意”;在探究木版年画的构图时,可以通过疏密、均衡等形式的示意简图,让学生了解其构图特点;在探究造型手法时,可以通过提炼部分有代表性的人物、动物造型简图,让学生进行观察、分析并加以感知,以此推进学生对造型手法的认知;在感知年画色彩时,可以通过色彩拼贴等方式,让学生在知晓民间美术色彩单纯、鲜艳的基础上,感知、理解民间美术传统的审美特征和审美情趣。

(2)应引导学生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作为“欣赏·评述”课,就是要让学生在观察、欣赏的同时,感知、理解、描述、分析美术作品。在环节四中,学生尝试印制武强年画后,教师可以简要介绍一下包括我国其他地因的木版年画艺术,并对木版年画的发展历程、分类做简要介绍,以增强学生对这一民族艺术瑰宝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探知与了解。

(3)鼓励学生以直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对年画的感受、感知可以通过多样的表述、评价方式和探究成果展示等加以呈现,从而使评述课堂更加多彩。

(4)教学环节有待整合

环节二中,教师可以将内容、寓意和意义整合为一个板块,提高课堂教学韧度,避免探究内容繁杂、冗长。

点评九(秦绪春江苏省连云港赣榆外国语学校)

王老师的这堂课,具有浓郁的文化韵味,能够激发学生对民间美术的兴趣,从而更好地理解乡土文化;教学环节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教学过程清晰,富有节奏感,是…节极为成功的美术课。

1.本课亮点

(1)地方特色鲜明是本课的一大亮点。民间美术的色彩、样式等与学生常见的现代样式不同,教师通过引趣、欣赏、讲解、讨论、体验等环节引领学生了解木版年画的地方特点、艺术特色、制作工艺等,还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体验年画分色套染的制作工艺,散发着浓浓的地方气息。在这样“玩”的过程中去体验民间美术,使学生有了深入的体会,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可圈可点。

(2)教学方法多样,手段丰富但不花哨。如在“感受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这一环节,老师指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体验,使学生带着极大的兴趣去参与课堂活动,课堂练习扎实有效;在“探索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环节,视频展示和教师示范的设计很好地考虑到了学生的学习特征和学习知识技能的坡度,层层递进,便于理解和掌握。

2有待商榷之处

(1)在讨论“年画内容中的美好寓意”时,五年级学生难以总结出准确的答案,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总结。本课重点是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和制作工艺,教师在介绍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部分下足了功夫,无论是课件展示,还是讲解分析,包括学生的思考回答都有充分的展示,对于理解木版年画的特点很有效果。但在制作工艺环节的介绍上,不能仅仅局限于每个小组只尝试一种颜色,课堂上应该有色彩整合的“套色”过程,以便于学生理解年画的特点,能够更好地突破“认识木版年画一色一版、分色套染的工艺方法”这一难点。

(2)对于木版年画这一学习内容,从色彩感知、造型了解到内容寓意,教师都能详略得当地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但对木版年画制作过程的要点解读得不够。针对五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增加教学深度。木版年画这一民间美术包含着先辈们千百年持久深入的研究和探索,这些都是现代人应该学习和继承的。对木版年画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了解造型、色彩和简单的印制上,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应给予进一步的分析和介绍。木版年画要经过构图、勾描、雕刻(包括线版和色版)、印刷(包括调色、夹纸、兑版、处理跑色等)过程。只有当学生有了深入的了解,才能用敬畏的眼光看待我们的民间美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才会更有着力点。

点评十(朱成斌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教学研究室)

从整体来看,《木版年画》一课教学目标清晰、结构严谨,知识内容的呈现循序渐进,教学中教师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特别是课堂导入精彩,教师能抓住学生对事物好奇的心理,通过对罩着红绸布的木版年画及制作工具吸引学生的注意,接着用神秘的语气简要描述了木版年画的古老历史、制作方法和历史价值,既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又对木版年画的特点和历史价值做了很好的介绍,体现了课堂导入的针对性、趣味性、启发性及艺术性的要求。通过做游戏的形式,学习木版年画的色彩知识,这些都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热情,也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该课也存在着一些值得商榷之处,在此与同仁们交流探讨。

1该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重在“赏”和“评”,因此,要重视学生的欣赏感受。但本课教学对中国传统木版年画的欣赏存在数量不足、面上不宽、点上不深的现象。现代媒体技术为我们的美术教学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完全可以展示大最的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木版年画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学生有丰富的感知,才能有更多的知觉体验和理解。

2.教学内容以武强木版年画导入,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人点,但仅仅以武强木版年画的欣赏学习作为主要内容、而将其他不同地域的木版年画只作为简单的拓展欣赏,这与课题不符,也与知识与技能罔标中“初步了解我国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特点与制作工艺”的要求不符,有以偏概全之嫌。教师可以武强木版年画为一条线,结合我国不同地域木版年画的欣赏、比较学习,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我国不同地域传统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了解木版年画的文化内涵。

3.木版年画教学的文化内涵有待增强。“新课标”在“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目标中指出,要在文化的情境中认识美术。木版年画是我国传统的民间艺术文化,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本课欣赏教学中,在关注年画的吉祥文化寓意的同时,要对武强木版年画中的多神崇拜、忠孝节义、民风民俗等文化内涵适当拓展,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传统木版年画的文化意义。

点评十一(朱传斌上海市松江区九亭中学)

看了王老师的《木版年画》教学设计,笔者感到到其文本规范详实,完整地呈现了课堂教学的方方面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艺术高超,能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同时也有利于学生顺利地表达,克服异地教学由于地域差异导致的学生在认知方面的不足。此外,教师将木版年画实物展示给学生,并介绍了年画的形式、内容和用途,既生动直观,又简洁明了,给学生以亲近感。与此同时,笔者认为该课也存在几点值得商榷之处。

首先,教师在导人环节展示的木版年画有些重复。比如,图3、图4是以童子为题材的年画,图6、图7是表现美好生活的年画,图8、图9是表现古代故事的年画。课堂一开始就展示较多的年画作品图片,小学生反而会迷失方向。建议教师只需从各个题材中精选一张。图5展示的是贴在门上的年画,教师可以将图片放大给学生看,一方面让学生了解到年画的用途,另一方面也让他们能欣赏到年画的内容。

其次,在“了解木版年画的构图、造型与色彩的特色”环节,教师请学生研究一下木版年画在构图、造型和色彩上有着怎样的特点。我认为,从教学案例文本中无法看出教师引导学生研究了木版年画的构图。一般在分析构图时,我们会联想到横构图或者竖构图等,显然王老师只是引导学生分析了年画的造型和色彩。

最后,笔者还有一点疑惑。王老师在导人环节说,从河北带来一种既珍贵又有特色的画—武强年画,由于武强年画是木版印刷而成,即木版年画。教学设计中,教师带领学生欣赏武强木版年画的时候,也多次使用“木版年画”这个名称,这是否妥当?众所周知,木版年画还包括各个地方的年画,武强木版年画与木版年画并不能划等号。因此,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还是应该用“武强木版年画”更为准确。

点评十二(江沙湖南省长沙市清水塘第二小学)

本课教学中,教师以武强年画为切入点,分析了木版年画的内容寓意、构图造型、色彩搭配和年俗意义,不但介绍了木版年画的印制技术,还介绍不同地域木版年画的鲜明特色。教师以一种“讲故事”的语言进行教学,轻松随意,思路清晰,使学生听起来不那么累。但是笔者也提出一些值得商榷之处,与同仁们探讨。

1.教师在请学生探讨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时,应强调它的艺术功能:由于木版年画一般是在喜庆节日里张贴使用,因此,内容以欢乐、吉祥为主,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年画的形式是随着人们的需要而变化的。例如:图1《门神》,含有“御凶”的意思,既能祈求平安吉祥,也能装饰门板。

2教师在讲年画的内容与题材时,应让学生欣赏更多的不同题材和内容的年画;对于个别年画的内容和题材要以故事的形式讲给学生听,而不能一味地把问题抛给学生,这样才能让学生知道年画取材于社会世俗生活,大都是以神话传说、花卉人物、鱼虫鸟兽等为内容。

3.对于木版年画的制作工艺,教师让学生直接摸木版,这非常好。但是,教师接下来应讲明各地印制木版年画的木版基本都采用坚硬、纹理细腻的梨木、枣木雕刻。木版年画的印刷方式有:①分版彩色水印;②先印人物、背景轮廓的墨线,再以人工敷彩。欣赏木版年画制作流程的视频时,教师应总结木版年画的制作过程:画稿、勾线、木刻、制版、印刷、人工彩绘、装裱。

4.教师在最后的总结中应强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传统习俗的改变,传统手工制作的木版年画逐渐被现代印刷品所取代。我们应从传统的年画文化中汲取营养,加以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发展,为民族文化振兴找到源头活水。

篇2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0-0025-04

1 问题的提出

微时代的到来在教育领域很快也掀起一股“微热潮”,近年来最突出的和影响最广泛的要数“微课”的设计、开发及应用[1],微课程已渐渐进入一线教师的视线。但目前关于微课程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阐释其理念与应用前景,故仍需对微课程的设计与实施进行深入的审视与总结,提出具体的设计模式[2]。而微课程教学设计是制作微课程的前提,微课程的质量如何,主要取决于对其进行的教学设计。合理的教学设计是保持学习者有意注意的最佳方式[3]。如何进行微课程选题?微课程如何设计?微课程教学如何呈现?本着这样的思路,本研究在一线教师中进行了微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使用的调查,以期通过调研在收集并分析大量调查数据的基础上,归纳与分析当前微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中的使用状况,为后期构建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奠定基础。

2 研究样本与研究方法

研究样本为昆明市部分中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研究方法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用问卷收集数据;调查时间为2014年8―10月;通过纸质问卷进行调查,问卷设计从教师基本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及教师对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期望三方面展开,共设计30道选择题。共发放调查问卷85份,回收问卷81份,有效回收率为95.29%;有效问卷80份,问卷有效率为98.77%。将收集的问卷数据整理后,采用Excel和SPSS16.0进行分析处理。

3 调查数据统计分析

教师的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教师)的基本情况为:男教师51人,占63.75%,女教师29人,占36.25%;教师年龄和教龄分布如图1、图2所示;教师所教对象年级分布如图3所示;教师所教专业涵盖信息技术、语文、数学、

英语、历史、政治、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10个专业,如图4所示。被调查教师学科涉及范围广,专业分布较为均匀,男女教师比例相对均衡。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

1)教师对微课程的认识和态度。整体而言,多数教师对表1所示12项表示积极认同(M=3.0)。近80%教师表示“使用微课可以帮助我更好地组织教学”(M=4.26),同时“学校领导对微课的应用比较重视”(M=3.49),并且“目前的设备可以让学生在家里或者学校方便地使用微课”(M=3.48),“在我的课堂中我愿意使用微课来教学”(M=3.30),“使用微课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M=3.26),“掌握微课的应用对我的职业生涯(如评职称等)有一定的帮助”(M=3.26)。对于“我觉得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去使用微课是容易的”是否认同,教师的回答比较分散(M=3.09),33.75%的教师表示赞同或非常赞同;38.75%的学生态度中立,27.5%的学生表示不赞同或很不赞同。

2)教师个人特征对于教师参与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影响。调查表明(见表2),教师的五项因素(性别、年龄、教龄、教学对象及教学学科)对他们的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性别对教师大部分教学设计活动无显著影响,但对以下两项有显著影响(P

①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t(80)=1.63;

②能有效教学导入,t(80)=-1.102。

结果显示,男教师比女教师更可能使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而女教师比男教师更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导入。

表2和表3显示,年龄的不同对教师参与7项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4,80)=2.773;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4,80)=2.97;

③微课程选题准确,F(4,80)=3.529;

④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F(4,80)=5.384;

⑤学习者特征分析准确,F(4,80)=5.906;

⑥教学策略选择恰当,F(4,80)=4.325;

⑦教学总结简短准确,F(4,80)=2.931。

整体上,年龄相对越高,教师参与大部分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的频率越高。但对于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和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50岁以上教师认同低于平均水平,表明他们参与此两项活动不如青年教师。

表2和表4显示,教龄对教师参与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4,80)=2.059;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4,80)=2.778;

③微课程选题准确,F(4,80)=1.448;

④微课程教学设计目标明确,F(4,80)=4.483;

⑤学习者特征分析准确,F(4,80)=4.019;

⑥教学策略选择恰当,F(4,80)=5.885;

⑦能有效教学导入,F(4,80)=3.598;

⑧具有教学启发,F(4,80)=3.919;

⑨教学总结简短准确,F(4,80)=3.518。

结果显示,教龄长的教师参与这些活动的频率高于教龄短的学生,但教龄越长,教师因为有教学经验辅助,并不是很愿意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说明微课程的教学除了做好教学设计外也需要教学经验的辅助;而教龄1~5年的教师相对和学生差距不是很多,反而能够更多地了解学习者特征。

表2和表5显示,教学对象不同对教师参与4项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4,80)=0.718;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4,80)=6.888;

③学习者特征分析准确,F(4,80)=2.935;

④能有效教学导入,F(4,80)=6.053。

小学教师和大学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了解较多,也更愿意微课程教学设计;而中学教师更多注重于升学率,因此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了解不多,也不是太愿意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而大学教师教学覆盖面比较广,对于学习者特征的把握低于平均值;小学生比较活跃,教学导入更有效。

表2和表6显示,教学学科不同对教师参与3项微课程教学设计活动有显著影响(P

①了解微课程教学设计,F(9,80)=1.89;

②愿意微课程教学前进行教学设计,F(9,80)=2.915;

③教学策略选择恰当,F(9,80)=3.894。

语文、数学、化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了解较多,也更愿意进行微课程教学设计;而对于教学策略选择方面,语文、数学、地理、生物、化学等学科教师选择更恰当。

教师对微课程教学设计情况的期望

1)教师微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根据此次调研,在80名接受问卷调查的教师中,各位教师均列出了当前微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如图5所示。

2)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期望。针对当前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试图调查出教师对于微课程教学设计的期望方面。结果显示,绝大部分教师希望提供微课程教学设计模板和微课程教学设计模型,如图6所示。

篇3

关键词 电子白板;交互;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14-02

1 引言

相对于黑板而言,电子白板不仅呈现教学资源,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一个教师、学生、资源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而这种交互是电子白板的独特之处和核心竞争力,是区别于以往任何教学设备的优势所在。但实际情况是很多教师囿于传统习惯或对新事物的成见,仅在电子白板上播放幻灯片,把电子白板当作投影来用,忽略了它的交互性,这无疑是资源的浪费。

课堂交互是保证课堂效率的重要要素,对电子白板环境下教学交互行为的深入分析,正是为了适应信息时代对课堂教学的要求,更有效地设计教学活动。交互的目的是教学信息在教与学之间的双向流动,它包括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与白板的互动以及学生与白板的互动[1]。本文以SMART交互式电子白板为例,从以下两方面来分析如何发挥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以期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2 学生和电子白板的交互

要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必须将学生的活动放在首位。在以前的教学中,教学资源掌握在教师手中,学生只能通过观看来获取信息,但是在电子白板环境下,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教学资源,全面调动手、口、脑,激发了学习主动性,从而提高了课堂学习的效率。

在白板上直接书写 通过白板工具“笔”的使用,学生可以完成上台示范、标注重点、连线搭配等教学活动。如在语文课堂中,学生可以直接用“铅笔”工具将作者和其作品连线,也可以直接在白板上书写自己的答案。这时白板主要是作为一种呈现手段,相比投影只能用鼠标操作的特点,白板更具开放性,学生可以任意修改所呈现的内容,操作更主动更方便。而PowerPoint等软件都是事先做好的直线型课件,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修改是比较麻烦的[2]。

在白板上操作对象 电子白板不仅可以像黑板一样供使用者在上面随意书写,而且可以直接对对象进行拖动、克隆、删除、组合、锁定、缩放、旋转等操作[3]。如安徽省铜陵实验小学赵永康老师在讲“搭配的学问”过程中(本案例选自第二届SMART杯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奖作品),就使用了白板软件Notebook中的无限克隆功能:让学生在两件上衣和三件下装之间进行任意搭配(图1),从而发现总结出搭配的规律――有顺序、不重复、不遗漏。让学生体验到一种崭新的媒体,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非常好,整个学习过程变得轻松自如。

使用白板工具进行实践 在白板软件Notebook中,带有很多数字化学科教学工具,如圆规、量角器、直尺等,以方便师生的使用。如在“确定圆的条件”一课中,学生通过使用“圆规”工具画出经过A点的圆(图2),可以明确得出结论:一个点不能确定一个圆。(本案例选自第三届SMART杯无锡现场课,教师:温秀智。)这样的设计将“黑板+圆规+投影”结合起来,减少了屏幕切换,改变了教师演示、学生观看的传统模式,不仅让学生去想,而且让学生去做,实现“从做中学”。

在白板上回答问题 电子白板软件还提供了很多生成性工具,如活动模板中的选择模板、匹配模板、分类模板等,这些工具可以直接生产题目,学生在操作这些题目的时候,白板能随机给出题目,自动辨别对错,给出评价。这也是对学生的一种激励,教师上课也变得更灵活更多样化。如在学习计算机的硬件设备的时候,可以通过使用分类模板,让学生将设备图片分为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如果分类正确,则图片顺利被吸入漩涡,反之则不能(图3)。这一设计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大家争先恐后想要到白板前一试身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这些工具是交互白板在技术集成和资源整合基础上得以实现的,是白板相对于其他信息技术装备独有价值的体现[4]。

在白板上进行小组竞赛等游戏 结合电子白板独有的小工具如电子记分牌、倒计时、随机生成器等,教师可以设计出许多别出心裁的小游戏,如比比哪个小组回答的问题多、哪个小组找到的生字词多,从而创建出互动、开放的数字化学习情境,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有利于知识的自我建构。从课堂反应来看,这也是学生最喜欢的课堂项目之一。

3 教师和电子白板的交互

学生与电子白板的交互说到底仍然是学生与教师的交互,技术只是实现教学效果的工具,离开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再高明的技术也仅仅是一种摆设。而要实现师生之间轻松自然的交互,教师就得在课前多花精力进行教学设计,只有准备充分,设计用心,教学才有灵性,才有创新,课上的交互性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能凸显出来[5]。

课前预设 要实现学生与电子白板的顺利交互,教师就必须在课前对白板课件进行准备。如要实现白板课件对学生操作的即时评价,教师就必须在制作课件时提前设置正确答案(图4);要实现预想的课堂效果,很多资源都需要暂时被隐藏,这就需要教师提前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手段予以实现,可以是动画,可以是屏幕遮罩,也可以是颜色屏蔽;等等。在一个调查统计中,针对“你认为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备课过程和以前相比如何”这一问题,75%的教师认为时间增加了一些,25%的教师认为时间增加了很多。可见使用电子白板教学,对教师备课的要求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2],这也印证了教学设计对教学效果的重要性。

课中引导 电子白板在一定程度上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学生可以直接操作教学资源,教师更多地以提问者、引导者、评价者的身份出现。如在课堂上使用“魔术笔”“聚光灯”“放大镜”等特殊效果,引导学生注意重点;在播放视频过程或者使用其他第三方软件如PPT时,教师利用白板可以随时暂停的功能,直接在视频或PPT上进行批注;在学生上台示范后,教师可以直接在白板上进行修改,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知识、记住知识[1]。

课后反馈 Notebook软件的页面记录功能可以记录屏幕上的每一个操作,实现对课堂的回放,有助于教师进行课后的反思和总结,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皮亚杰说:“智慧的鲜花是开在手指上的。”他要求学生“高度活动手指”,把活动实施于教学全过程。交互式电子白板无疑顺应了这一理论,提供了师生交互的平台,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而这一切都有赖于教师科学的教学设计和新颖的教学策略[6]。

参考文献

[1]孙倩.基于交互电子白板的教学课例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2]刘江岩.电子白板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交互性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3]李新兰.白板教学条件下生成性资源的挖掘与管理[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4]丁兴富,蒋国珍.白板终将替代黑板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技术[J].电化教育研究,2005(5):21-26.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

在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如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理念,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过多的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方向转变,如何快速而有效地开展符合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活动,是进行新课程教学的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我们的行动研究表明,根据化学新课程的特点,利用活动元教学设计原理,教师根据教学资源和学生情况,将教学设计的重点从关注“教”到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设计一个或几个活动元,形成课堂活动流,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要求,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一种高效、符合新课程理念的新型教学设计方法。

一、活动元教学[1]

(一)活动元

活动元是指在教学中为完成某一学习任务中的一个或几个子任务而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学习活动。这种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任务为背景来进行的。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革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2]从中我们不难得出,要实现新课程目标,就要改变以往的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要利用各种活动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使他们在活动中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在活动中搜集和处理信息;在活动中得到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在活动中交流与合作;在活动中解决问题。因此组织好课内外的学生学习活动是能否实现新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

活动元就是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学生活动抽取出来,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元素或一个环节来使用,在设计时应注意以下要点。

1.活动元必须是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接受学习、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础进行的一组活动。如课堂化学实验探究活动是让学生在分组和实验室条件下自由探究某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研究某一化学问题进行的活动。

2.每个活动元必须有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在此任务驱动下进行学习活动。

3.每个活动元必须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是学生认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活动元模式

活动元模式是指将活动元进行分类,从中抽取出同一类活动元的教学程序,将这些活动元进行抽象、提炼出共同的、可操作的步骤,以利活动元的设计和使用。

活动元模式设计的要点为:

1.活动元模式是由一组同类的活动元,将其共同可操作的步骤抽取出来而形成的。如分组实验探究、课堂实验探究和课外实验探究都可以提取出相似的操作步骤:(1)获得任务;(2)实验探索;(3)记录和分析结果;(4)得出结论和反思。

2.一种活动元模式可代表一个或多个活动元。其步骤的提取主要来源于学生主体的活动过程。

(三)活动元模式库

活动元模式库是指按一定规律将活动元模式进行组织和分类。每个教师都可根据自己教学的特点、风格,自己拥有资源的情况以及学生集体的不同,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

经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可按如下形式进行组织和分类,形成一个较为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每个教师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甚至重新规划。每个项目和其子项均可进行调整。常用的活动元模式库的组织如表1所示,为节约篇幅,我们仅列出活动元模式库的一级项目及其说明。

表1 活动元模式库的一级项目组织(部分)

代码

一级活动元模式库名称

描述

1

以探究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以各种进行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活动,是本教学设计的中心活动形式

2

以自主学习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以学生自主学习,如自学、自我小结等为主的活动

3

以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以小组或全班合作进行的活动,如组对学习、讨论、集体朗读等

4

以学生展示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以学生或小组展示自己学习成果为主的活动,如网络BBS交流、小讲座、答辩或辩论、自主发言等活动

5

以完成作业或任务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以完成作业、练习等学习任务为主的活动

6

以评价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档案进行自主评价、小组评价为主的活动

7

以听专家报告及质询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包括听教师和同学的发言,并提出质询的活动

8

以技能形成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如听说读写、计算、计算机软件学习、实验基本技能、识图等的技能形成型学习活动

9

以创设情境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如看录像、听故事、计算机模拟等为主的学习,常用于课题和活动的引入

10

以其他活动为核心的活动元模式群

各种特殊活动和创造性活动

我们知道,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风格、所面对的学生和所拥有的教学资源都是不一样的,这样每个教师都应该根据通用的活动元模式库建立适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这样才能根据每个教师的教学小环境建立最优化的教学体系。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提取自己活动元模式库中的活动元模式,根据教材特点、教学资源情况、学生实际等因素进行活动元设计,再将一个或几个活动元有机组成课堂活动方案的过程称为活动元教学设计。

(一)活动元教学设计流程

根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研究成果,我们提出了如下活动元教学设计的系统流程,以方便教师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

──活动元选取或创新设计

──活动元组合

──各活动情境和任务设计

──利用教学设计模板,组成教学设计案学生情况分析教师情况分析资源情况分析教材情况分析活动元库分析

(二)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法

1.理论基础

教学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多种要素构成的。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用系统的方法对这些要素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计划,这就是教学设计。活动元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新发展,它仍然将教学的诸要素连接起来考虑,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改善教育教学质量。[3]其理论基础源于教学设计理论,其中不同或改进之处有以下几点。

强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设计过程中,继承了系统论的观点,但突出学习主体的合作、学生主体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利用各种活动使学生的学习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为完成《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的课程目标服务。

设计的重点从设计教师的“教”转移到设计学生的学习活动上。传统的教学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的“教”的各个环节,就是利用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教”的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的作业和教学评价等。而活动元教学设计主要是利用系统的观点进行学生“学”的活动设计,从活动中达到教和学的目的,实现课程目标。

建立系统单元的观点(活动元),使教学设计的系统落到实处。在传统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主要是按系统的观点进行教学设计,可操作性并不强。活动元教学设计倡导每一个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活动元模式库”。教学设计时教师可在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调用、形成活动元,迅速完成一节课的设计。

强调教师在组织学生活动后,对教学的反思和对自己“活动元模式库”的优化和调整,进而形成自己组织教学活动的风格。

2.设计原则

在进行活动元教学设计时,为达到设计中体现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思想,体现活动元教学设计理念。在进行教学实践中我们初步提出了如下一些教学原则。[1]

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原则:在设计中必须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学生活动为中心的教学原则,体现学习者也是教学的参与者这一设计思想,这是本教学设计方法的关键。

以活动流方式进行教学设计的原则:活动元教学设计是以一个一个的活动单元(活动元)来开展教和学的过程的,这些活动流来源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中的一个个“活动元模式”,结合系统分析后设计而成的“活动元"。而这些活动元模式大多数是经过检验的,有的是经过了多次优化后形成的。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足够的教学资源原则:教师在学生活动中是合作者、参与者、服务者和资源提供者,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供足够的资源,设计中要想办法(甚至使用有创造性的代用品)来满足学生进行学习所需的资源。

任务及任务体系合理原则:每节课有明确的学习任务,组成每节课的活动元有自己的学习任务,这样一个任务体系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可能性,使学生在一定的努力下能完成相关任务,达到学习效果。

3.设计方法

活动元教学设计要按照系统的观点,对整个活动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分析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的情况,从中选出合适的活动元模式,并组成合理的活动流系列。使用活动元设计的活动流的例子如下。

案例1:引入活动/探究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或小结活动

案例2:合作学习活动/展示活动/评价活动

案例3:自主学习活动/展示活动/完成任务活动

4.方案的评价

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案的评价,主要根据教学设计理论中的评价理论和本方法殊的理论要点和设计原则来进行评价。主要有如下评价因素。

教学对学习结果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方案在培养或促进学生的多元智能的发展上产生了哪些积极的影响,对这些结果变量进行测量或观测可对方案进行有效性评价。

活动的过程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因素:教学结果不但要注意最终的结果,还要对活动过程中学生发挥的作用进行观测和评估。

活动中资源利用促使学生发展的因素:这种设计方案对现有教学资源利用是否达到可能的最大值,也是对方案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一个好的方案,能整合尽可能多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活动服务。

师生能力倾向优化因素:教学设计是否能将特定教师和学生的能力倾向发挥到最大的作用。同时对能力倾向的培养也达到最优的效果。

教学思想贯彻因素:活动元教学设计的中心在于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整个设计是否体现这一因素也是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活动元教学设计案例和分析

课题:装备一个小药箱

教学目标

能为自己居家旅行装备一个小药箱;

认识常见的、典型的一些药品,知道它们的组成、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探究胃舒平的主要成分,进一步加深对探究活动的认识与体验;

能写出乙酰水杨酸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形成尊重科学、相信科学的思想。

教材分析

本课题以治疗最常见的感冒、胃病的常用药(胃舒平、阿司匹林)为载体,开展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感悟化学在医药开发中的作用、对人体健康的重大贡献。合理用药与避免药物依赖、远离,意在让学生形成更为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材中有个栏目:组织学生讨论参加夏令营时应如何装备一个小药箱(几天前,布置学生回家查看自家的小药箱,用于课堂学习中交流)。从课前与学生的交谈中,了解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已有较为丰富的生活经验。因此,课堂教学中淡化了这个栏目的活动。对“胃舒平”的主要成分的探究,从知识内容来看,比较简单,但是,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在这个活动中,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让学生体验。对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依赖,远离等内容,指导学生课后阅读。

拟采用的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实验探究法。以活动元教学设计方法进行设计。教学流程图如下。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学生活动

活动元设计分析

引入:各位同学,我刚从外地出差回来,出差时,我除了带上手表、手机、钱包、身份证、换洗衣服外,还要带一样东西(随即拿出“固肠止泻丸”),我的常备药──固肠止泻丸。无论是居家生活,还是外出旅行,我们都需要配备一些常用的药物,这就是我们今天要探讨的课题:装备一个小药箱。

学生在教师的讲述中进入教学情境。

从学生(教师)的生活开始,创设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活动1)交流与讨论:我的家庭小药箱。

学生谈自己家庭小药箱中的药品:创可贴、胃舒平、花露水、止咳糖浆、烫伤药……

本活动让学生通过了解自己家中的小药箱,让学生交流已有的经验,使教师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情况,同时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一个指导。

(活动2)设计方案:探究“胃舒平”的主要成分是氢氧化铝还是碳酸氢钠。

学生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利用他们已有的知识进行探究物质组成的实验设计。

(活动3)交流与表达。

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提供方案,并对各个方案逐条加以分析论证。

经过讨论,师生一致认可的有:溶解法、与盐酸反应法。

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实验报告。

(1)小组交流;

(2)在教师组织下进行全班交流,注意鼓励学生对各种方案的交流和质疑。

这是本课的主体,通过讨论实验方案,复习以前学过的知识,认识物质成分检验的方法,同时让学生积极发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活动4)学生按讨论的方案或自己认为正确的方案进行实验。

学生按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允许学生用经过讨论认为不好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本部分让学生进行小组实验,让学生可以检验自己的实验方案。

(活动5)应用:与学生交流关于药品的组成或应用知识,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

交流活动。

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使学生能应用好获得的知识。

(活动6)介绍“阿司匹林”的发现、合成史。(略)

感受人类在应对疾病斗争中化学的作用。

意图让学生体验化学在医药开发中的作用。

(活动7)演示实验:阿司匹林的水解。

学生观察现象,记录实验现象。

在教师的指导下,书写阿司匹林水解的化学方程式。

布置课后任务:阅读有关合理用药及避免药物依赖、远离的内容。

掌握阿司匹林的有关知识。

通过阿司匹林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合成药物的成分。

三、展望

活动元教学是课程改革百花园中的一朵新花,它只是进行新课程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相信还有许多的教学方法正在研究或正在发现。本研究仅仅是一个初步的成果,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如何较好地建立自己的活动元模式库、在活动元教学中如何照顾各种层次的学生、农村学校如何更好使用活动元教学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但是本研究使我们的教学设计从“教”的设计转变为“学生活动的设计”,这一教学思想,在实践中确实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我们期待更多的教师加入到我们的研究中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教育设计理论的本土化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傅兴春.新课程活动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原理[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4.3—12,56—68.

篇5

一、个性化教育势在必行

(一)个性化原则

首先教学思想要个性化。教师在要求学生发挥自己个性的同时,自身也应该做出调整,在教学时,要彰显自己的个性,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其次,教学方法特异化。教师应该积极地完成新课改的要求,放弃以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善于利用实践活动、实验体验来帮助学生理解生物知识。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要求教师能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激发,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教师应该分生物小组,便于自己进行管理和观察,以小组的形式来发现学生。

(二)学生需要个性化

高中时期的学生,不同于中学生,他们已经有自己的观点,有自己的想法,并不是单纯地去同意别人的结论。这个时期的学生追求成熟,有自己思考问题的方式,有各自的原则和学习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尊重他们的这些特点,引导他们,而不是一味地去要求他们记住自己所讲的东西。而且,由于学生各自的学习能力不同,理解知识的时间有长有短,这种不统一就更加要求老师发现学生的特点,尊重差异性,并对学生加以引导,取长补短。

(三)生物学科需要个性化

我国长期以来,以师为尊,以老师为主进行课堂教学。但是生物是一门探索的学科,是一步步学习前人的研究,慢慢揭开世界神秘面纱的一门学科。生物的一个个发现都是因为科学家不断思考,持续探索所得来的。因此,教师在教授生物时,应该尊重学科特点,鼓励学生勇于思考,积极发言,提出质疑,和学生一起走过生物学的探索之路。

二、个性化教育中出现的问题

(一)学生基数大

鼓励学生个性化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足够了解,知道从哪方面入手来帮助学生发挥个性。目前的高中班级人数较多,即使教师想要个性化教学,也无法兼顾这么多学生,为了课堂秩序管理,学生管理,只能使用统一标准来判断学生。

(二)单一的教学评价

高中教育主要是应试教育,采用笔试的方法,用成绩来评定学生。统一的答案、统一的要求只能抹灭学生的个性,学生只为了成绩来学习生物,教师也只是通过标准答案来了解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这样的生物教学课堂带给学生的不是乐趣,而是应试压力。

三、个性化教育的改进方法

(一)个性化的教学设计

关于教学设计的理解,国内外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国外学者认为教学设计是选出最优的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拓展知识,也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一套规范的教学模式。我国的乌美娜教授认为教学设计包括教育问题的分析,教学目标的建立、试行结果的评价以及对教学方案的改进。在我国的高中生物课堂完全可以按照这些步骤来做,这样的教学设计更加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明白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不同,不可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明白这种差异性后,教师要为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即为学生设立阶段性的目标,教学内容分层,不要求学生一步到位理解知识,使得教学目标具有人性化,具有弹性。为学生设立符合他们实际情况的目标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一个个目标而努力,而不是望而却步。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应该是灵活的、多阶段的、小组合作进行的。这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才会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单一的课堂模式只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个性化的教学需要老师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情况,尊重每个学生,帮助他们解决难题。

(二)鼓励一题多解

高中生对问题一般都有自己的想法,因此生物老师不应该将自己的方法机械地让学生重复,使用标准模板答题。比如在学习遗传病的家族系谱图时,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在计算家族某种病的得病概率时,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思维解题。这样的做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生物问题的兴趣。

(三)完善教学评价

评价学生的标准不应该只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要全方面地对学生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情感和状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明白差异性的存在,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多样的教学评价有利于学生养成爱思考爱探索的习惯。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自身出发来发现问题。虽然教学评价应该尊重学生个性,但绝不能失去真实性,失去教学评价的目的。教学评价是为了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不断进步。

四、小结

高中生物教学需要教师进行个性化教育,一方面是因为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差异性,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结合学生特点来进行教育。另一方面是因为生物是一门探索型的课程,它需要学生和老师共同求知。个性化的教学要注意教育原则,制作个性的教学设计,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用多样的教学评价来评价学生,尊重差异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教育的成功实施与教师和学生的亲密配合密切相关,学生愿意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知识,教师愿意尊重学生,接受他们的劣势,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难题。

作者:张杨 单位:甘肃省西和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王建军.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过程性评价多元化的实践与思考[J].化学教育,2014,35(1):60-62.

篇6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微课正改变着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微课教学的关键是开发系列微课。系列微课设计的关键要明确设计原则,并进行科学的整体规划,恰当选择题材,精准选择微课资源,精细设计教学过程,最终实现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且能学会的教学目标,发挥小视频的大作用。

【关键词】

高职教育;机械设计基础;微课设计

【基金项目】

本文为于辉主持的吉林省教育厅2015年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开发与应用的研究”(编号:2015ZCZ029)成果。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就是基于“互联网+课程”形成的,以“机械设计基础”学科知识点为主要内容,对教学环节精心设计制作的短的系列视频。它是针对高职学生,以教学应用为目的的综合性教学资源。作为课程资源,开发设计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要从教育视角考虑,即基于“机械设计基础”学科的重点、难点、疑点,以学生为中心,结合高职学生认知水平和规律,突出其教学属性。

一、系列微课设计原则

(一)学生主体性原则。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的使用对象是高职学生,因此,“学生主体性”是系列微课设计的核心原则。教育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因此,必须站在学生的视角,顾及学生体验设计系列微课,才能受到学生的认可和欢迎,才能实现设计制作微课的价值。

1.准确分析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要设计出适合高职学生的微课,必须准确分析学生需要解决的问题,以此为切入点进行微课设计。结合高职学生学习的困难点、疑惑点等,把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内容分解为一系列彼此关联的小问题,以问题导向为主线设计微课。准确分析学生亟待通过微课解决的问题,按照学生的思维构建知识顺序,真正做到在教学理念和思路上“以学生为中心”,达到为学生解决问题的目的。

2.深入了解学生希望看到的画面。微课学习与课堂学习不同,师生不同步,而且是学生自主学习,这就要求微课的视听效果留住学生。在制作微课时,要从学生的视角看画面,用学生的耳朵听声音。比如在“运动副实质”这节微课中,各构件用不同颜色呈现在画面上,并用慢镜头显示其运动规律。否则,学生分不清构件联接关系,看不懂构件运动性质。微课画面要注重呈现教学内容,而不是表现教师或教学环境。微课中的声音与画面同样重要,微课中的声音要让学生听得清楚、亲切,感觉舒服。因此,教师必须说普通话,发标准音,音量适度,既不可太高,也不可太微弱。同时,注意背景音乐与课程内容协调一致。

3.亲切体会学生看后的心理感受。由于微课学习,师生不能直接面对面,没有视觉呼应的自然感。为使微课传递出“一对一教学”的亲切感,教师要对课程内容熟练驾驭,对微课形式不断创新,创建“我在你面前,我为你讲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亲切、踏实的心理感受。

(二)碎片化原则。微课与传统课程的最大区别就是:学习目标单一,视频容量小,播放形式兼容。每个视频要短,最好在10分钟内。视频容量小,学生手机能播放,便于利用零散时间观看学习。实现学生自定时间、自定地点、自定内容的碎片化学习。

(三)交互性原则。由于机械设计基础是反映常用机构的结构、工作原理、设计等问题的工科课程,为了表达清楚课程内容,要附加图片或动画,尽量减少文字叙述的权重,图文并茂更适合“95后”高职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最好由问题导向,问答瞬间解决问题,使学习化繁为简,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实现高职学生由接受者到探究者的转变。

二、系列微课题材分析

(一)科学规划。开发微课的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微课与微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的教育性。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题材的选择要从高职学生学会“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内容的视角考虑,突出其教育性和教学性。系列微课题材选择与微课大赛题材选择有本质的差异。选择微课大赛题材时,只考虑本节微课的效果,与课程的其他内容无关。而系列微课题材的选择,既要彼此相互独立,又要环环相扣[2],层层递进,即上一节微课是下一节的基础和已知条件,下一节微课是上一节微课的进一步应用。例如,机械设计基础的“机构自由度计算”模块中,系列微课的题材选择从简单到复杂进行机构自由度计算。

(二)选题得当。选题是微课成功的关键,更是系列微课设计的核心之一。

1.有用性———学生感到值得学。无论哪种类型的微课,都应保证微课内容的全面、透彻。一是微课内容全面是指单个知识点要全,否则学生就学不全,还需要花费精力查缺补漏。系列微课内容要关联密切,阶梯递进,并有与微课配套的材料,如微教案、微练习等学习资源与之配套。二是微课内容要透彻,既把单个知识点概念、原理等讲明白,又与相关知识点进行相互对比、关联利用,建构新的知识体系。选题要聚焦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和易错点,无论从哪点切入选择微课题材都必须是固化的知识,不要选取显性知识或有争议的知识。并注意选题的大小,尽量做到一节一问题,学完即解惑,这样学生通过微课学习能掌握所学的知识,使学生感到值得学习。

2.趣味性———学生想去学。微课内容要具有创新性,不局限于课本的知识脉络或学科体系,最好用“行为导向教学法”。无论哪种方法都应该为实现教学目标来创新知识的传授顺序、传授方法。在表现上,微课制作要有新意,可以采用多种技术,情境带入等吸引学生学习,并在制作微课中适当设置交互性环节,利用问题吸引学生,从而实现学生想去学的目的。

3.浅显性———学生感到易懂。微课的内容要容易理解,即利用各种教育技术手段,将不易理解的知识,变成浅显易懂的知识。对于“机构的联接关系”这类容易理解的内容,最好制成运动画面,形象生动,既满足学生视觉需求,又直观易记。在制作动画时要注意画面颜色的搭配,实现微课的教育性和艺术性深度融合。

三、系列微课资源分析

系列微课需要资源很多,包括微课件、微教案、微习题、微视频、微动画、微原理、微讨论和微评价等,这些资源可以在借鉴的基础上,结合“95后”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符合学生需求的作品。虽然可以借鉴或借用,但不如原创制作更符合学生的需求。无论怎样选择微课资源都要考虑到师生的异步性,这是微课与课堂教学的最大差别。在非面授的环境中,微课资源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习者的认知特征,符合心理特点,使学习者对微课知识内容产生心理共鸣。

(一)微课件分析。目前制作课件最常用工具是power-point软件,它具有强大多媒体的功能,而又简单易学。具有丰富的动画、过渡效果和多种声音效果的兼容性,并有强大的超级链接功能,可以直接调用外部众多文件满足教学要求。用powerpoint制作微课件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模板。由于学生的有效注意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做PPT的模板一定要有助于学生观察课程内容,最好根据课程内容原创模板。否则,由于模板背景花哨、混乱或色彩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失去了认真观看的兴趣。

2.重点突出。在制作每一张幻灯片时,要按适用、适量和适当原则安排字幕、嵌入图片和动画。充分利用声、光、动画等增强听觉和视觉效果。课件要突出微课内容,并条理清晰,不是图片、动画等素材的堆砌,素材过多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微课依然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一个教学过程。任何类型的多媒体课件只是一个辅助手段,它可使一堂课的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更形象、生动地演示原理和过程。微课件的设计和制作是微课成功的基础。

(二)微教案分析。微教案也称微课教学设计。微教案是教师为顺利而有效地开展微课教学活动,依据教学大纲,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对微课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设计的一种实用性教学文书[3]。微教案包括教师、学生、课程及教学过程四大方面。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准确定位教学目标。结合课程内容分析重点、难点,从而进行教学准备和教学设计。微课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设计不同,要在10分钟内通过视频的形式完成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必须做到“精”,即时间精确到“秒”,内容精确到“字”,效果精确到“懂”。对视频中“片头”、“正文”、“片尾”都要精确斟酌,充分筛选,反复推敲。微教案撰写得越详细,环节落实得越准确,遗憾的几率越小,效果越好。微教案设计是微课设计的隐性核心。微教案设计要遵循主题明确、导入简捷、总结精准的原则。设计微教案,尽可能只选一个主题,围绕这个主题突出重点、难点内容。注意导入路径的新颖、直接,尽量做到引人入胜,减少所占时间。总结时要简练、精准,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三)微习题和微讨论分析。微课教学的目的依然是学生通过学习,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做练习和讨论是反馈学生学习效果的有效途径。因此,微课中必须设置针对本节主题的微习题,便于学生自检学习效果。微习题的设置数量和内容都要“微”,使学生即刻能答,答能掌握。微讨论是在完成微课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拓展,实现微课解决大问题、理论联系实际的日积月累作用。

四、结语

系列微课不同于单节微课,其实质是校本应用型微课。设计原则以“学生主体性”为核心,“碎片化和交互性”为标准。在此基础上,高职“机械设计基础”系列微课设计的关键问题是系列微课题材要科学规划、选题恰当,实现学生愿意学、主动学,且能学会的目标。为此必须做到对系列微课资源精准选择,教学过程精细设计,教学实施精心落实,才能发挥小视频的大作用。

作者:白洁 于辉 单位:吉林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虚拟教室漫游;设计;项目学习

项目学习作为信息时代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倍受重视。项目学习又称 “基于项目的学习(PBL)”,它是按照课程内容和教学大纲的具体要求,针对学习者的特点,创设真实的学习环境,以设计的学习项目为中心,以小组作为主要组织形式,以项目来驱动学生的学习,通过对学生的主动探究活动,完成学习内容与活动任务,运用已有知识和新知识,达到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意义学习。[1]虚拟教室漫游(VCT)作为项目学习设计工具,它可以设计PBL学习内容、表现PBL学习过程和展示PBL学习成果,促进PBL教学理念的传播和教师创新经历的分享,有利于学生知识建构和有意义学习的实现。

一 虚拟教室漫游及其与PBL的关系

虚拟教室漫游(The Virtual Classroom Tour,简称VCT)是由微软公司创新教师网络提供的一个PowerPoint模板,其结构简单、脉络清晰、可操作性强,主要用于教师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重现。VCT强调探索与创新,可以用来介绍独特的教学方法,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它通过使用统一、简洁、易用的PPT模板,从多个角度介绍激发教师产生教学创新思想的缘由和思维过程。

1 VCT的内涵

VCT模式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认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是学校发展的强大催化剂。共同经验范围内的知识共享和交流最能够促进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教学创新理念的提升。该模式基于迈克尔富兰(Michael Fullan)有关学校知识共享对教师学习和学校发展重要动力的著作而提出。VCT具有多种优势,主要体现在:第一,真实的教学案例。VCT作为一种教师思考和交流的工具,呈现了教师最需要的教学案例资源,有助于教师的信息技术提高和专业发展。第二,创造性和别致的组织方式。它集国内的教案、教学反思日记、案例视频等案例形式的功能于一身,通过PPT的形式将教学之外思考的过程记录下来,其功能主要是介绍独特的教学方法,强调探索与创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第三,对提高学生学习动力的支持。VCT模板聚合了多种资源,可以及时解决项目活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而VCT强大的展示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参与程度和有意义学习的习得。

2 VCT框架结构

VCT设计包括学习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活动设计、教学实施与反思、教学资源整合、教学评价设计六大环节,如图1所示。

图1 VCT框架结构

学习目标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该表现出来的可见行为的具体的、明确的表述。它主要包括学习者通过学习后应具备的知识、完成创造性产品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变化等。教学内容分析要以整个学习目标为基础,规定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期达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教学活动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师生操作的总和,它包括学习目标、活动任务、学习交互等。教学实施是对制定的教学实施计划的执行过程,其流程可以使用概念图工具进行绘制。教学反思是对教学环节的改进和完善,VCT提供了专门的教学反思模板,它采用表格形式,便于教师对已开展的教学活动的优缺点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教学资源是指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一切资源的总和,VCT中的教学资源包括各种数字化素材、教学课件、扩展材料、教师和学生的学习作品等。教学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真实反馈,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式,学生提高学习反思能力,VCT中教学评价的设计包括确定教学评价方法和评价形式、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等。

VCT框架中的六大环节与项目学习重点设计内容基本相互对应,见图2。运用VCT模式设计项目学习,将其项目背景、项目目标等信息以PPT的形式系统、规范地汇集起来,为创新教学经历的展示与共享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2]

图2 VCT设计环节与PBL流程的对应关系

二 基于VCT设计模板的项目学习模式的构建

通过以上对VCT设计模式与项目学习关系的分析,基于VCT设计模板的项目学习首先要从评价需要、确定目标入手,根据课程大纲和新课程能力培养标准要求,教学目标的确定由教师精心策划制定,鉴于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特点,采用绩效技术方法,即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或面对的机遇来设立学习目标,对于项目教学包中应该有什么并不作硬性规定,只要教学需要的都可以放入其中。随后,对课程结构、学习者和学习环境进行分析,了解学习者的入门技能和从属技能,以便促进其上位技能的学习;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学习偏好、学业能力水平也应详细加以考虑,以便有针对性的对项目进行规划。

1选择项目

项目的选择要根据学习需求和学习者特征。充分发挥VCT设计模板的优势,即利于教师建构和共享知识、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应用技术并将技术整合在学习过程中。师生的教与学要围绕项目的实施展开,提供真实的学习场景。

2 设计项目任务

项目确定之后,根据学习目标,确定项目任务,设计驱动问题是整个项目中至关重要的一环,驱动问题设计合理可以唤起学生的认知不平衡,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习兴趣。因此,设计的驱动问题要紧扣项目的学习目标,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学习任务难度不易过低,也不易过高,帮助学习者制定能够完成的学习任务,在现有能力、努力的基础上,提高成功的概率。

3创建学习资源并解释、下达任务

明确项目评价内容,提供给学生评价量表,使项目作品与项目目标相匹配。根据项目开发流程,学生自由结合,组成开发团队,制定项目实施线路图,创建协作学习环境,收集资源,进行项目分工,为启动项目做好充分准备。

4 实施项目活动

根据项目开发计划,项目小组成员采用多种活动方式,如文献检索、小组讨论、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等对项目内容进行调查研究,通过提出假设、收集资料和分析问题、验证假设形成初步的项目活动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辅导对项目活动过程给予督导和有效支持。运用VCT设计模板丰富的表现功能,可以将项目活动过程的图片、视频等嵌入模板中,记录活动过程。

5 项目成果展示

项目学习关注学科的核心概念和原理,以及问题解决的研究活动过程和活动成果,在此,学生的作品可以上传至VCT模板,利用其丰富的展示功能,将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如调查报告、活动图片和活动作品PPT等展示出来,同时,也可以在线组成网上虚拟学习共同体。

6 项目的评价和反思

评价采用两种形式,即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在形成性评价阶段,一部分是项目小组成员的自评,即在小组范围内对项目的选择、项目的设计、个人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的表现等进行的评价;另一部分是他评,即来自同学、教师的评价,它主要对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所运用的知识的技能、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能力、项目成果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形成性评价贯穿项目过程的始终,对项目的形成性评价过程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和学习需要的诊断过程。形成性评价告一段落后,为把握项目学习的最终效果还需对项目进行验收,借以对活动成果做出全面鉴定,对整个项目学习方案的有效性做出评定。基于VCT的项目学习过程模式的构建如图3所示。

图3 基于VCT的项目学习过程模式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 基于VCT模板实施项目教学的应用策略

1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精心策划项目

根据问题发生的情境,对选择的项目进行系统的精心策划,明确呈现项目目标和开展此项目需要使用的软件。在项目创意中,要设计有驱动性的项目问题,用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参与性。

2 合理调动资源,提供真实情境,强化知识技能学习

基于VCT设计模板的项目学习模式与传统项目学习方式有所不同,学习过程需要运用多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学生要会使用各种认知工具和信息资源来陈述他们的观点,支持其学习进程。

3 加强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能力培养

VCT为个性化学习和协作学习的实施提供了平台,它通过简洁的PPT形式,把项目学习的一系列活动过程呈现给学生,学生根据提供的资源可以自由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自主学习;也可以通过网上社区,同其他同学和教师通过即时通讯工具、论坛等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进行密切的协作学习,从而提高其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4 改革传统考核评价方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基于VCT设计模板的项目学习中,整个学习活动是以项目为中心进行的,对项目活动过程中用到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多种方式提供支持,教师适时地进行辅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可以自主学习、开展小组讨论、网络协作学习等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并不断的对项目进行评价和反思。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自身能力得到了提升。项目小组成员的团队协作可以照顾到更可能多的学生,从而有利于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四 应用案例分析

A学校8年级2班开展了基于VCT模式的项目学习――“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保护”,旨在让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等目标层次上得到发展,培养学习和实践能力,通过研究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对教材和学生的特点分析,选择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选题,如河流的水被污染、台湾的酸雨、秃山荒岭等,基于此,学生以“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保护”为项目主题,提供项目学习材料及网站资源。随后,学生通过调查研究调查当地的环境污染情况;通过文献检索查询化学、物理学科书籍,弄清酸雨的PH值,声音的度量单位分贝等学科间的知识;通过网络学生自主探讨环境污染方面的实例,并归纳总结环境污染的危害。基于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加强学生的环保观念,提高环保意识。

利用VCT模式对多种资源进行整合,以支持学生项目学习的开展。针对所设计的项目问题,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各组的子课题任务,并根据提供的学习资源和VCT模板用概念图工具Inspiration绘制活动流程图,着手项目学习的实施。

各小组围绕各自的项目任务,以自主学习、网络协作学习、小组讨论等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予指导。例如,第一组是水质调查组,他们从水的重要性谈起,汇报当地水质情况,分析水污染的原因。并阐明水污染包括哪几个方面、当地水污染情况如何、讨论为什么水体富营养化会导致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第二组是空气质量调查组,他们从当地冬季煤炭燃烧引入大气污染问题谈起,介绍什么是大气污染、当地大气污染源有哪些、大气污染的危害有哪些。

基于VCT设计模板的丰富展示功能,学生的调查报告、图片、环保宣传PPT、视频录像、环保网站等,都整合到了VCT模板中,以更好的方便学习共享。项目实施一阶段后,即学生完成了调查报告,鼓励学生对其学习成果进行展示,并介绍其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策略。首先,由学生讨论,评论其优缺点,然后,其他学生可进行质疑,或提出改进措施。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性评价,肯定可取之处,并指出需要完善的地方供大家参考。通过这些反馈信息,学生可以在项目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反思,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运用VCT模式设计“环境污染的危害和保护”项目学习的主要环节,将项目实施方法与所蕴涵的创新理念整合到PPT中,学生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形成网络学习共同体,通过开放的互动对话环境放飞思维、展示才华。在项目评价过程中,多种评价形式的综合运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

结束语

运用VCT模式进行项目学习设计不但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在实践中也逐渐得到了PBL设计者的普遍认同。基于VCT模式的项目学习融知识获取、能力与素质培养于一体,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实现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核心所在,同时,它也为创新教学方法的实施和传播提供了交流共享的有效形式。

参考文献

[1] 刘细发,夏家莉.基于建构主义指导下的“项目牵引式”教学模式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7,(8):65-66.

[2] 章雪梅.基于项目的学:VCT设计模板与案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9,(3):27-29.

[3] 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理论建构与实践例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4] 戎戟.从ACCP课程体系看项目驱动教学[J].中国高教研究,2008,(9):76-77.

[5] 张豪锋,孙颖.论网络学习中的意义交互[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218-220.

[6] Stefan Halverscheid.Features of Mathematical Activities in Interdisciplinary, Project-based Learning [Z].2005,37(3).

On the PBL Construction Strategy Based on VCT Model

KONG Fan-shi1 LIU Xiu-min1,2

(1.Educational technology department,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 China; 2.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Shangqiu,Henan,476000,China) Abstract: PBL (Project-based Learning) takes the project as the core, designs the effective driving problem and gives students a chance to explore and solve problems in real situations. As a new design tool, VCT can design a better PBL, demonstrate learning outcomes. And it will bring new vitality to creative education.

篇8

关键词:问题串;高中化学教学;应用

化学教学的目标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有的化学课堂基础上要培养学生独立探究思考的能力,教师就必须创造出一个适合的引导学生思考的情景氛围。在化学教学中利用“问题串”进行教学,就是围绕着教学目标,通过设置一系列有针对性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但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根据学生的基础,在学生思考过程中给予有效的指导,使教学目标顺利完成。教师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能使学生的逐步掌握重点难点知识,思维慢慢清楚,更容易抓住问题的本质。布鲁纳曾说:“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在课堂教学中,问题串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可以起到定向作用,提示矛盾和解决矛盾,加强和改善师生的双边活动,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在引入新课时运用“问题串”

在上新课时,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学生的基础等,巧妙设计的“问题串”能够让学生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集中注意力来听课。为学好新知识做好准备工作。

教学案例如: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中的《离子反应》在教师演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实验之前可提问(1)物质的量相同的的不同电解质溶液,其导电能力是否相同?做完实验之后立马提问(2)为什么灯泡的亮度有所不同?(3)那电解质溶液是怎样导电的呢?(4)影响溶液导电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呢?通过第一个问题可以吸引学生对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兴趣,带着疑问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后面的问题都是针对实验现象来题的问,有利于学生对强弱电解质概念的理解。

二、在突破重难点时运用“问题串”

对于学生难以掌握的某个教学难点,可将其设计成多个较容易理解的问题,逐个提出,一一解决,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更加深透地逐步理解掌握重点知识。

教学案例如:苏教版化学必修一中《氮肥的生产与使用》中氮气的性质一直是教学的重点,学生要真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如在做完氨的喷泉实验后可以针对实验进行一下提问:(1)在实验过程中为什么装氨气的圆底烧瓶向上?(2)为什么会有喷泉现象?(3)为什么要先挤压胶头滴管在打开止水夹?(4)溶液为什么变成了红色?这样一串问题下来让学生对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小,极易溶于水,氨水显碱性这些性质就很容易掌握并记住了。

三、在教材的衔接处运用“问题串”

初、高中的化学教学知识是一个整体,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必修与选修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各专题之间都有一定知识联系。但如果不揭示这种联系,学生往往不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因此在衔接处设计问题串既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又可以自然的过渡。

教学案例如:在苏教版化学选修四中《化学反应速率》中在讲化学反应速率的表示方式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1)化学反应有快有慢,请回忆《化学2》有关化学反应速率的知识,思考什么是化学反应速率?(2)怎样判断化学反应快慢?(3)那应如何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呢?较好的过渡了知识点之间的连接。

四、在课堂的结尾处运用“问题串”

一节好的课离不开好的结尾,在课堂结尾处可应用“问题串”,既能使新旧知识有机的的结合,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带着问题下课可以是学生在复习和预习准备过程中有方向,做好前提工作。

如在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中《离子键》的学习结尾处提问:(1)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离子键,知道它是阴阳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那像氯化氢分子中的两个非金属原子之间是以什么样的作用力结合的呢?(2)这种作用力又是怎样形成的呢?(3)这种作用力又称为什么呢?为学生的预习做了一定的提示。

五、将“问题串”应用整个课堂教学中

结合整个课堂教学内容,创设学习氛围,设计问题串,指导整个课堂教学,引导思考,自主探究,提高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参与程度,让学生有目的、有方向的去思考、探索,总结,获得新知的能力,来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篇9

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设计要围绕学生主动建构知识进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获取学习和处理信息的活动。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前对学生学习环境的设计和提供足够的网络、媒体支持,课中则主要作为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

2.探究性原则

教师要通过多媒体和网络手段将教学目标设计为丰富的信息情境,将学生置于一种问题状态,让他们接触解决未知教学内容的一切材料,在开放的情境中体验、决断和操作。

3.实践性原则

要尽可能多地促进学生参与学习实践,既感知计算机及多媒体网络环境提供的学习情境,又通过实际操作计算机等工具,培养利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技能。

4.和谐性原则

一方面,教学内容、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要与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和发展一致;另一方面,通过网络化的学习环境应该是和谐的,以便教学组织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操作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可以有不同程度的结合,但仅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PPT、动画、音像等)为学科教学提供辅助的方式,还不能划归为“整合”的范畴,这种方式,信息技术仅仅是教师的“帮手”,受教师的主导。笔者认为,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必须是以学生主体控制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媒体自主学习为特征。根据笔者的实践研究,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教学的操作,可按以下六种模式进行。

1.“自主学习—个体探究”自学模式

(1)模式流程(如图1)

(2)模式说明

本模式适用于大多数选修课程和部分必修课程内容,是由教师将教学要求、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测等教学材料,编制成HTML文件,存放在Web服务器上,学生通过浏览这些页面来达到学习的目的。当学生遇到疑难问题时,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询问教师,教师再通过电子邮件进行解答。在此过程中,学生还可阅读一些教师提供的参考资料。学生不仅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向教师请教,也可以通过BBS或电子邮件与其他学习者讨论交流。

(3)模式组织

本模式的教学组织形式以常见的信息技术课堂的组织方式为主体,教学必须在计算机教室进行。教师通过主机服务器控制和学习信息,学生则在自己的计算机上接受信息、展开学习和提出问题,同时,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交流。这个模式在组织形式上的最大特点是既可以满足传统课堂教学对所有学生在学习内容上的统一要求,同时又允许不同基础和接受能力的学生以不同的学习进度和不同的思维深度进行自主学习,并能够获得个别化的指导。

2.“分组协作—集中探究”互动模式

(1)模式流程(如图2)

(2)模式说明

此模式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多个学习者组成学习小组,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掌握的过程。本模式适用于一般的选修课程内容和部分必修课程内容(一般必修课程内容的单元总结教学常用这种模式)。模式的实施之前,教师的前期设计(包括对学生进行分组)十分关键,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之间的竞争、协同、伙伴与角色扮演对学习效果则起到决定性作用。

(3)模式组织

本模式的实施,常先由教师根据课程要求、教学大纲结合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制定出具体的学习目标和确立合适的信息技术途径,同时提供相关网站和教学资源,然后由学生自愿成组(教师进行适当调剂)并各自搜索所需资料,把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资料下载存入各自文件夹中。接下来各小组的成员汇总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集体整理和学习,不同的意见或任何疑问,通过BBS或E-mail进行组与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通、协商讨论。最后各小组将学习结果进行集体构思,写出研究报告作为电子作业上传到校园网或个人主页上,供教师评价反馈。

3.“资源利用—主题探究”研究性学习模式

(1)模式流程(如图3)

(2)模式说明

本模式适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尤其是一些需要通过网络进行查阅、调查等方式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运用过程主要以学生的小组学习进行,学习内容完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包括学习进度、时间安排、学习途径、学习结论的获得和表达等都由学生自主决定,教师在整个过程中仅仅起指导和宏观调控的作用,而且可以参与某些小组的学习活动。本模式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定不以某些预定的知识的增长为目标,而是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技术研究方法的体验和信息素养的提高为目标。

(3)模式组织

本模式主要在课堂进行,因此,课题一般指向性明确。教师应该做好以下准备:设计好Web模板,包括研究方案模板、素材登记表模板、成果模板。同时,为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帮助和促进,教师最好建立一个相关的网站,对学生的研究进行一些专题点拨。

本模式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较高,学生不仅需要具有文档处理的基本技能才能设计好问卷和调查表,同时还要具有基本网络资源利用和交流的能力。并且,各个小组中要有部分学生具有应用Excel工具和图标、动画、网页设计的能力。

4.“程序闯关”游戏化学习模式

(1)模式流程(如图4)

(2)模式说明

本模式适用于学科考试或学科复习课,由学生独立进行。首先由学生确定学习的主题内容和问题解决模块,即模块选择。选择好模块后,即可登记进入,按所选择模块的程序依次闯关。每次成功闯关后,都可以得到相应的积分,积分达到一定数目后,才能单元过关并得到奖励性游戏币。当闯关者无法在限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或者给出了错误答案时,此关失败,便必须点击窗口的“充电”按钮,打开相应的学习程序进行“充电”学习,然后再重新闯关,直到此关通过。学习者在退出之前,程序一方面会自动生成对他此次闯关的评价和建议,另一方面,会提示他回顾闯关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即反思建构)。

(3)模式组织

本模式既可以在计算机教室里进行,也可以让学生在家里进行;既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个体分散进行。为了保证模式的有效性,对关卡的设计必须做到:①模块内题目的搭配合理;②实行难度分级,可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③关卡问题的设计要增强其问题解决性、实践性,切忌设计成单纯的题目形式;④当闯关失败,充电学习后重新闯关时,闯关问题是否更换应视具体题型或问题而定。

5.“任务驱动—创新设计”学习模式

(1)模式流程(如图5)

(2)模式说明

本模式主要是进行复习课或习题课教学时应用。学习内容由教师设计成问题及材料形式,通过计算机预先在学习主页或公共邮箱中,该学习内容应该是一项具体的任务,如提供一段诗文,要求学生用电脑绘图完成一幅图画来诠释该段文字的意境等。教师也可以直接提供一项带有设计性的综合题或作业作为任务。

(3)模式组织

本模式既可以由学生分散完成学习,也可以分组完成,视学习难度而定。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课堂组织上,重点在于对课堂流程及其实践分配的控制和调控方面,以保证课堂学习顺利完成。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要不断巡视课堂,随时对学生进行一些方法指点。同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在展示的时候有针对性地推出优秀的和存在问题的进行公开展示,因为不可能所有的作品都被展示。

本模式要求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息技术素养,能够使用一些工具作图,甚至制作简单的课件。因此,比较适合高年级的学生使用。

6.“自学-辅导”个性化学习模式

(1)模式流程(如图6)

(2)模式说明

本模式是学生在教师制作好的学习网站上完成自主学习。

篇10

关键词:电子商务;MOOCs;课程设计研究

引言:随着网络的发展以及政府、企业、个人对电子商务重视程度的提高,各类电子商务平台纷纷涌现,其中大部分电子商务平台都是基于大型数据库(Oracle、Sybase、SQL Server等)作为服务器端的后台数据库来开发和运行。

在全球数字化与信息化时代,数据库技术不仅只是学习技术,更要着重培养学生如何运用技术解决问题,教师只有具备这种教学技能,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笔者根据MOOCs教学设计模式,应用相应教学设计模板,对数据库技术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一、数据库技术MOOCs课程分析

(一)潜在学习者分析。数据库技术课程主要是介绍数据库是什么,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据库处理能力,因此数据库技术MOOCs课程潜在学习者如表1所示。

表1 数据库技术MOOCs课程潜在学习者分析表

(二)确定教学目标。本研究的数据库技术MOOCs课程,面向的是在职一线电子商务教师以及在校电子商务专业学生。数据库技术MOOCs课程是希望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了解数据库技术课程培养数据处理的能力,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学习数据库技术课程在学会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掌握利用数据库技术去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是以整体内容分析和分割教学内容为基础的,因此数据库技术MOOCs课程教学内容分析如表2所示。

电子商务数据库技术课程在我院大二第一学期开设,学生对于数据库设计所需的语言、开发环境、以及数据库设计原理并不熟悉,其中涉及的内容繁多,课堂的时间无法对这些内容做详细的介绍,即使把对数据库的相关操作技巧全部介绍给学生,学生也不一定能在短时间内全部消化。事实上,即使数据库管理人员亦不需对相关技术都完全了解熟悉,他们并不一定熟悉所有相关的数据库设计原理与SQL语法,但却能根据需要灵活处理客户所需功能,这就是问题导向式的学习。

二、MOOCs教学模式

MOOCs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是在2008年加拿大学者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提出的。MOOCs综合运用了人本化学习、掌握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程序教学及有意义学习等理论。MOOCs课程的基本原则为:①汇聚。MOOCs课程的内容大部分是通过网页形式聚合,以提供给课程的使用者,是动态汇聚的。学习者则根据自己的需要、兴趣选择所要学的内容。②混合。学习者通过网络撰写博客、论坛讨论、微博、QQ日志等,将课程内容和课外知识相互混合,将自己的有关资源和课程资源混合。③转用。MOOCs课程不是让学习者重复课程已有内容,而是鼓励学习者基于课程已有知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法撰写出新的内容,供后来者参考。④推动分享。学习者应该把自己的新资源、新观点、新见解分享给其他学习者,课程协调者把这些内容中有价值的部分聚合到课程资源中。

三、基于MOOCs的数据库技术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

(一)Udemy课程平台环境介绍。Udemy成立于2010年,与Coursera、Udacity这类以名校名师为课程主讲,课程开设权限为课程平台本身掌控的MOOC环境不同,Udemy允许所有注册用户开发并创建自己的课程。在用户未登陆之前,Udemy的网站首页布局包含了与Udacity网站首页类似的课程平台信息介绍、课程列表以及网站信息更新三大区域,但与Udacity不同地方有三点:用户登陆界面直接显示在页面的左侧;AppStore上Udemy App的下载链接;在课程平台信息文本介绍的基础上,增加了1分钟微视频介绍网站的功能

Udemy目前只提供了直接注册以及利用Facebook账户注册的功能,用户登录后,直接进入用户课程管理页面。Udemy个人课程管理界面布局也十分简洁,但是与Udacity课程平台个人课程管理界面有着明显区别的是:由于个人在Udemy课程平台中的角色既是学习者又可以是课程主讲者,因此在管理界面上方会有明显标识,让学习者进行平台身份的切换。

(二)教学设计。(1)采用混合式教学的模式。把视频和老师讲解混合。参与课程的教师团队会根据课程内容的要求提前录制好相应的视频上传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集中学习讨论,参与课程学习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获得老师的个性化授课和辅导。学习环境的混合。我们的方法将课堂教学环境、网络教学活动环境、网络施教环境、网络讨论环境、网络互评环境有机结合。学习方式的混合。充分利用平台的力量,将网络互助自主学习同老师面授有机混合,小组内部协作学习、进行讨论,共同为完成一个目标而学习。同时小组之间也可以讨论,请教问题。

(2)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是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启发学生并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分析和解决问题。理论和案例相结合,课堂内容就不再枯燥,帮助学生轻松理解相关知识点,并能举一反三,深入思考。启发式案例教学法应分为三个步骤:教师设计案例师生共同分析案例引导学生创新构造案例。最后一步让学生也参与案例的构造,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促进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点。例如,在介绍课程中关于数据操作部门内容时,与电子商务实际应用系统的实际功能讲述关于数据查询、数据添加、数据修改、数据删除的理论,如表2所示。

表2 启发式案例教学法案例设计示例

(3)任务驱动教学法。整个课程内容以一个基于后台数据库的B2C电商平台商品管理系统进行贯穿,并将项目分解为多个子项目,顺序推进教学过程。此外,对每个子项目落实其具体工作任务,形成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模式。如表3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