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08:30: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五柳先生传》,作者:陶渊明。
3、《马说》,作者:韩愈。
4、《送东阳马生序》,作者:宋濂。
5、《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
6、《岳阳楼记》,作者:范仲淹。
7、《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
篇2
.t 【编辑寄语】以下是
2012年初中二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汇总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卷带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期中试卷有答案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测试题附答案 苏教版初中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及答案 语文(苏教版)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题及答案 人教版初中八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期中试卷 2012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试卷(答案) 2012年初中苏教版初二下学期期中考前模拟试卷 不断更新中......敬请期待!!
able{border-left:1px #99CCFF solid;border-top:1px #99CCFF solid} 【编辑寄语】以下是
2012年初二下册英语单元测试题汇总 2011级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_Unit1_第一单元笔记 人教版初二年级下册英语第二单元unit2知识点 八年级下册Unit1-2单元重点知识点 初中二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知识要点 八年级下册Unit1-2测试题 人教版初中二年级下册英语第一单元unit1知识点 >>>>>查看更多信息
篇3
来到袁隆平爷爷的会议室,我们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一会儿,一位衣着朴素的人走进了会议室,若不是他与会议室中袁隆平爷爷的照片一模一样,我还真认不出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他黝黑的皮肤,和蔼的笑容,与普通农民几乎没有两样。
因为坐在我们面前的是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所以紧张的气氛蔓延了整个会议室,我们班的向崇紧张得都把要献给袁爷爷的红领巾给掉在地上了,可袁爷爷却像什么事也没发生似的,仍然笑盈盈地望着他。
“袁爷爷您好,我是洪塘中学二(1)班的王典维,我想问您一个问题好吗?什么是杂交水稻?”哦,原来到了提问的时间,王典维率先抢到了机会。我按捺不住了,好不容易等袁爷爷回答完王典维的文体,立刻站起身来说:“袁爷爷您好,我是衬秋静,我想请问您,您发明杂交水稻的灵感来自哪里?”袁爷爷听到这个问题笑得更开心了。他这一笑使同学们紧张的心情一下子放松了许多。袁爷爷望着我和蔼地说:“我呀,在一次下田时,发现一种水稻长得又高又大,于是,我把那种水稻的种子留下来,然后把它种到田里,像‘望子成龙’似的细心照看它们,可是到了秋天,它们却令我大失所望,水稻长的长短的短,我想呀,这植物是不会变种的,除非是天然杂交,从这里我来了灵感。”
哦,原来是从失败中来的灵感呀。正当我还在消化袁爷爷的话时,张玉珍又提问了。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使会议室的气氛活跃了许多。
袁爷爷不仅耐心地回答我们提的问题,还给我们讲了一个发明杂交水稻时的小故事。袁爷爷在研究杂交水稻时做的第一个实验失败了。杂交水稻的谷子少了,可叶子却多了,人家挖苦他说:“可惜人类不吃草啊!”这时,袁爷爷低下头像做错了事的孩子。当有人认为应该继续做这个实验时,袁爷爷又马上把头抬了起来。听了这个小故事,同学们都会意地哈哈大笑起来,会议室的空气也好像在欢笑。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几个问题后,提问的时间就结束了,我们都恨时间走得太快了。
篇4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色基因的革命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1明白现代转基因的概念。2把握文章思路。
2.过程与方法:体验讨论克隆等基因产品带来的科技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高科技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文章的思路。2本文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现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枝条嫁接和杂交技术的异同。
教学方法:自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转基因生产的猪、兔、羊等图片来导入,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对转基因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
1.什么是转基因?
提示:科学家为了改变某些动植物产品的品质或为提高其产量,把一种生物的基因转到另一种生物上去,叫作转基因。以转基因生物为原料加工生产的食品就是转基因食品。
“绿色基因革命”即现代转基因技术,是指利用生物工程技术,将从某些生物体内分离出来的基因注入另一些植物体内,从而使这些植物产生一些有利于自身的生长或提高其品质的特性。
2.你知道现代利用关于基因的科技有哪些?(学生自由发言)
3.整理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从因大量施用化肥和生长素使西红柿的质量下降的现象谈起,然后引出利用植物生物工程技术培育出的新品种西红柿,通过作比较突出了实施这一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其实……不同物种间操作”)是介绍“绿色基因革命”(即转基因技术)的本质特征。同以往的植物杂交和嫁接技术相比,转基因技术的优势有很多。
第三部分(“自然的生物……再也不会是烂糊糊的样子了”)是说明现代转基因技术已经或可能给农作物的生产带来的巨大变化。这一部分紧紧围绕上文中“现代的转基因技术可以在不同物种间操作”的特点来说明。
最后一段介绍了现代转基因技术将带给我们的美好前景,切合了“绿色基因革命”这一主题。
二、精读课文
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1.现代转基因技术与传统的枝条嫁接和杂交技术有什么区别?
提示:这三者的共同点,即“在结果上都实现了良好性能的重新组合”。
其不同点是:“在手段和组合水平上有很大差别”。除了各自的特点之外,嫁接和杂交须在近缘物种间进行,而转基因技术除了其“多数是转移单个基因,是肉眼看不见的”特点之外,更主要的是可以在不同物种间操作。
2.利用现代转基因技术生产的农作物有什么特点?
提示:产量高,具有较高的抗病性能等,例如:转基因大豆、西红柿等。
3.本文在介绍现代转基因技术时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提示:举例子,如从鸡胚胎中提取的基因和昆虫的免疫系统,使马铃薯具有抗腐烂的特性;打算将比目鱼的抗冻基因注入草莓,使草莓也产生抗冻剂,从而避免霜冻的侵害。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把比较深奥的知识介绍得通俗易懂。
作比较,如同以往的植物杂交和嫁接技术相比。
三、交流活动
结合资料讨论1997年出生的“多利”以及转基因食品的优缺点。
四、课堂小结
现代转基因技术是高科技的产物,这篇说明文具有知识性、专业性强的特点。为了能更好地普及这方面的知识,作者在写作上密切联系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样不仅能引起读者的兴趣,而且可以使读者从实际体验或一些常识中了解现代转基因技术的本质及其可行性。
看了八年级上册语文绿色基因的革命教案的人还看:
1.八年级下册语文背影教案
2.鼎尖教案八年级语文下册
3.八年级语文开学第一课教案
4.八年级下册语文小石潭记教案
篇5
【关键词】农村资源;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特点;优势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诚然,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已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任务,它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与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在教学检测上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这对我们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回避它或者忽视它都是错误的选择,唯有迎难而上,啃掉这块“硬骨头”才能切实提高学生语文素质和拓展其综合素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得天独厚的城市不能比拟的条件,我们大可指导农村学生利用,提高语文素养。
一、立足学生薄弱特点,循序渐进地指导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学生不同于城市学生,他们大多来自深山,见识少,胆小害羞,语文素养不高,有的甚至连普通话都不大会说,要想一蹴而就地让他们像城市学生立刻积极参与综合性学习活动,那是不大可能的,只能慢慢来,循序渐进地指导他们参与。其中,我们需要把握几点注意事项。
(一)解除学生的拘束,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农村学生的腼腆害羞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障碍。教师可以运用各种方法解除学生的拘束。比如训练学生单独大声读书,当众从容讲话,放开胆子,展示口才,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就可以改变“金口难开”的习惯,变得活跃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抓住农村学生的特点,比如与他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种甘蔗,收稻谷,将这些作为活动的话题,引导他们积极讨论。由于学生很熟悉这些农活,所以一般都会畅所欲言。“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开头做好了,后面就顺利了。
(二)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掌握活动的发展动向
不打无准备之仗,课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要预设好活动的每一个环节,也要预料可能出现的情况并周全考虑相应的对策。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要发挥教师本身的主导作用,既不能把活动课堂塑造成“教师独大”的一言堂,也不能将活动课变成“学生独立”的自由散漫的课堂,要引导学生走向活动的目标,达到预定的目的。
(三)重视活动的评价,总结活动的经验成果
活动结束,教师要进行适当的评价,以鼓励与表扬为主,对学生们的表现加以肯定,鼓励他们继续努力,争取下一个活动做得更好。同时,教师要善于总结思考活动的成败之处,形成经验,便于今后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根据农村学校的资源特点,创造性地开展校内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学校校舍简陋,但绿树满园,放眼墙外可见山丘农田,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内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比如笔者所在学校,坐在操场就可以见到校外的农村美丽风景。笔者常常带领学生来到操场,坐在树下,畅谈理想,创造性地开展主题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的综合性思考和探讨活动,一起探讨外面的世界怎么样,一起思考“外面的世界为什么又很无奈”问题,引发学生无限遐想的同时,又让他们对现实社会有清醒的认识。
正课之后,笔者时常带领学生来到校园一角,体验怎样种花植树。农村学校有很多泥土地块,m宜栽种鲜花或果树,是农村学校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天然基地。
农村学校富有特色的地方更是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好资源。笔者所在学校有百年历史,保留下了古老的大门,学校为其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称为“龙门”;又在另一角建有一个凉亭,称为“凤亭”。笔者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青春随想”活动(人教版九年级上册),带领学生走龙门,坐凤亭,让学生体会“鲤鱼跃龙门,展翅成金凤”的成功感,畅想成龙成凤的未来,激起学生奋斗的欲望。
三、发挥农村的自然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农村自然资源丰富,牛耕羊奔,山清水秀,果树飘香,稻穗沉坠,是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天然条件。
在开展“感受自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和“寻觅春天的足迹”(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活动中,应把学生带到田间地头、山丘河岸,去感受并认识自然,引导他们把这种感受与认识表达出来。开展“马的世界”(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活动,就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笔者直接把学生带到山坡上,近距离地观察马,马的形态、马的动作、马的劳作,一目了然,不需赘言,学生心领神会;再和农民聊天,聊聊马的脾性、马的作用,让学生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绝大多数农村初中学生都参加过农事劳动,他们对农事劳动的过程与感受是城市学生无法比拟的。如七年级“我爱我家”(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活动,可引导学生谈农家生活,说说从农事活动中获得的收获和体验到的快乐。
四、发挥农村的文化资源优势,创造性地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农村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有些是城市无法比拟的,如农事诗、俗言俚语、农谚、古建筑等。笔者所在的农村就有几种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元素,一是嘹山歌,二是采茶戏,是老祖宗代代相传下来的,神奇而又渊博,不进行深入的学习是学不会的。我们完全可以充分挖掘利用这些资源,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
篇6
下面这些独树一帜的比喻句,都是从初中语文课本中信手拈来的,你知道它们“妙”在何处吗?
1.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朱自清《春》(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作者在完美地描绘了春天的画卷之后,连用三个比喻作为全文结尾,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进一步揭示春天不可遏制的创造力和无限美好的希望。三个比喻,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吟唱: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赞美春之“新”;春天像花枝招展的小姑娘,赞美春之“美”;春天像孔武有力的健壮青年,赞美春之“力”。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描写的顺序耐人寻味,写出了不同时段的不同景象。三个拟人化的比喻,想象丰富,散中求整,渐次排比,气势迭起,戛然有力地收束全文,令读者回味无穷。
2.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
“夏夜行船”是《社戏》中的精彩片段之一。这里作者把“连山”比喻为“兽脊”,“淡黑”与“铁”对应,“起伏”与“踊跃”对应,“踊跃”的“兽脊”有“连山”的“起伏”之形,“铁”的“兽脊”有“连山”的“淡黑”之色。从形和色两方面设喻,连山既有浓厚的质感,又有强烈的动感。以动写静,反衬船行之快,有力地烘托了“我”即将看到社戏时的兴奋急切心情。
3.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这首诗起句就气势不凡,把边塞风雪的赫赫声威表现出来了:“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风一吹,大雪纷飞,突出了边塞环境气候的特点,风雪来得早,来得猛烈。接下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个转折来得突兀,来得意外。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传达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意象繁富而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乎使人忘记了塞外的奇寒而内心感到春天般的温暖与喜悦,真是“妙手回春”啊!这也许就是常常令后人欣羡不已的“盛唐气象”吧,写苦寒总是那么乐观,写离情总是那么旷达,写惆怅总是那么奋发,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国风范孕育出来的“大人”(大写之人)情怀。
4. 而或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
在描绘了洞庭湖“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的白天美景之后,作者又发挥丰富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洞庭湖的夜晚美景──“长烟一空,浩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晴朗的夜空云雾完全消散了,一轮满月高挂天空,明亮的月光悄无声息地泼洒在千里湖面上;一阵微风吹来,湖面泛起了层层涟漪,浮动的光影如同金子在跳动;无风的时候呢,湖面平得像一面镜子,月影静静地躺在水中,就像是一块圆玉沉在水底;耳边传来声声渔歌,有的远,有的近,此唱彼和。──这是怎样一幅令人心醉的画面啊!两个比喻,一动一静,对仗工整,把洞庭湖的夜景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春和景明”的夜景与前面的日景,共同构成一幅明丽的画面,为极写“心旷神怡,宠辱皆忘”的“喜”之情作了有力的铺排。
5. 山舞银蛇,原驰腊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人教版课标本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
作者登高望远,蜿蜒群山披冰戴雪,犹如银色的长蛇在腾舞;巍巍丘原冰封雪裹,好似白色的大象在奔驰。“山”有“蛇”之形,有“银”之色;“原”有“象”之形,有“腊”之色。以“舞”字形容雪披群山似“银蛇”逶迤曲折,以“驰”字形容白雪覆盖的高原如“蜡象”奔腾耸动,极为传神地把冰封雪盖的群山高原写活了。雪景以“白”为特征,作者却不用“白”字,而用“银”“蜡”,使一个为大雪所覆盖的洁白美丽的广阔世界尽现眼前。加上“欲与天公试比高”一句,把“山”“原”人格化了,表现“山”“原”与天相连,更有一种奋发的态势和竞争的活力。“山”“原”本来都是静物,写它们“舞”“驰”,这化静为动的浪漫想像,固然是因为在大雪飘飞中远望山势和丘陵绵延起伏,的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更因为诗人情感的跃动,使他眼前的大自然也显得生气勃勃,生动活跃。
6.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哪边?眉眼盈盈处。
篇7
《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按事情的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这是故事的起因;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这是故事的经过;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故事的结果。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机智勇敢,善于辞令,灵活善辩的外交才能与不惧大国、不畏的斗争精神。现已选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十课与人教版和北师大版语文书五年级下册第十一课。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蔑齐人入楚为盗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于人。也可以通过这则故事让很多人明白,人不可相貌,海水不可斗量;也可以提醒很多人,对人贸然无礼只能自讨没趣。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一.情境创设导入法。英语教学强调情境的创设,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交际中学会语言的应用。真实生动的情景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所以结合我们要上新课内容,创造性地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非常重要。如我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上册Unit2:This is my sister.这一课,我事先准备好我的一些家庭照,同时要求学生准备她们的家庭照,基本上把这一单元所涉及的家庭成员都囊括,然后我拿着照片介绍,This is my mother. Her name is .... That is my father. He is my brother...如此重复几遍,学生自然心领意会,借这一情境我把这一单元的重点、难点词汇,句式自然引入,学生纷纷仿效,新课教学水到渠成。
二.游戏导入法。做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游戏又是开发儿童智力的一项重要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体协作能力。游戏具有有趣、活跃、高效、快捷等特点,用游戏做教学引子能使学生在高度兴奋,高度集中的情况下,自觉不自觉的掌握所玩的内容,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我在教学身体部位这些词时,我先与学生玩Simon says: Point to the....指认教室物体及学习用具等,如Simon says: Point to the door.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ook. 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bag.然后话锋一转说出Simon says: Point to your head.并给学生做出相应动作,如此重复手、眼睛、耳朵、嘴巴、鼻子等身体部位,自然过渡到新课。再如,同样教授这一课,我还采用另一种游戏即画图竞猜法引入新课。我在黑板上用简笔画勾勒出身体的某个部位,但不画完整,然后让学生根据残缺图画猜测这是什么,自然引入教学内容。
三.图片导入法。图片即可指教学挂图,用白纸画好的图片,黑板上的即兴简笔画,也可指多媒体上下载的图片,图像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即直观形象、生动有趣、简练概括,有强烈的视觉刺激,能表达丰富的语言信息和概念,同时直观可感的图像能加强学生对语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四.复习导入法。这是一种最常见的导入法。即一般都是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或者是复习与要上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然后进入所学内容。一般来说课本的编排都是循序渐进的,单元与单元之间是息息相关有联系的。每一单元都巧妙的含有下一单元所学的知识点。而每一个知识点又会在教材里反复出现,如人教版新课标中,语法知识一般过去式,在七年级下册学过,八年级上册又出现,九年级继续学习,只是内容一步一步深化,形式有所变化。复习导入也可有以下两种方法。
1. 对话复习导入法。即教师和学生根据近期所学内容或自己已有的英语知识积累进行编排、重组,以两人对话、小组表演、Free talk或情境小剧等形式加以呈现,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与巩固,又是对新知识的铺垫。对话复习导入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言运用能力,锻炼口语交际能力,而且这些对话多半都是学生自编自导,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极高,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2.习题复习导入法。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新课标八年级第九单元时,所学话题是讨论过去发生的事,语法点是一般过去式,而此前在七年级我们已经学过一般过去式的简单表达,为了新课的顺利进行,我便出了几道习题复习了个别动词的过去式,如 do—did,am/is—was,go—went,have—had,work—worked,play—played,由此进入新课。
五.故事导入法。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4 :He said I was hard-working. Section B时,我播放了一组我们任课教师及班级同学的交流图片和视屏。图中配有文字介绍如你“你在语文学习上很仔细”。 “你的数学还有待于提高”然后我用英语指着图片给同学们简单介绍: They are our teachers and A. They are talking about A’s report card. Our Chinese teacher says A is carefully in Chinese. The maths teacher says A is lazy. He is not hard-working…学生听后立即仿说,新课由此拉开序幕。
六.联想猜测法。我们的学生正是处于一个敏感的、爱幻想、爱猜测的美好阶段,教师可以巧妙的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根据即将上的新课标题,或相关图片,结合自己平时的语言积累和知识经验,对所要上的新课进行大胆遐想,大胆猜测,从而为教学服务。如我在上人教版新目标八年级下Unit1:Will people have robots?时,我要求学生根据书中图片,再结合课题,畅想What will people’s lives be in 100 years?于是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人说People will live in the moon. 有人说People will live longer and longer.有人说There will not any wars in the future.等等。我把同学们说的句子板书到黑板上,然后要求学生听录音,把自己的猜测内容与录音材料作比较看看他们是否猜对,学生听完录用后一看他们的许多猜测居然有课文内容一致,受到极大的鼓舞,提高了不少自信。通过此法锻炼和提高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问题引入法。问题是最能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有力武器。通过问题学生开动大脑积极思索,这样既能让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又可以激起学生的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在教学人教版新目标七年级上Can you play the guilt?时我用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Do you like English? Can you speak English? Do you have a football? Can you play football?学生通过回答问题并仿照句式互问互答,接触到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我又就课文内容提出相关问题:Can you play the guitar?新课教学内容一目了然。
篇9
关键词:单元阅读;作文教学;提高
正如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作文离不开阅读,作文得益于阅读,因为阅读为作文提供了“怎样写”的范例,作文运用了阅读中词句、技法的积累和有关素材整合的知识。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作文技巧和素材的积累也相当丰富。但如何把写作的技巧与所积累的生活素材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表达出自己的(下转第142页)(上接第141页)真情实感,是目前八年级的学生还不能熟练掌握的问题。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的第一单元所选编的教材都是名家名篇,利用好这一教学素材,选择适当的文段或文本要点,通过专题预设本单元的阅读与作文教学的重点,就这一单元文本的特点进行精读,教学重心落实到文本的多种表达方式、文章严谨的结构特点、中心句的巧妙安排、修辞手法的准确运用等方面,能够提高学生对文本主旨的认知,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选材、写作方法的理解程度,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更可借以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的片段仿写练习、全篇结构的搭建与语言的美感训练,真正使单元中的阅读素材为学生所用,从而很好地实现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提高。
一、充分发挥文本的示范作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领悟并模仿文本中的表达方式行文
鲁迅在《藤野先生》一文中以深沉的语言讲述藤野先生给予他生活上的关怀和学业上教诲的经历。在怀念藤野先生的片段中,作者写道:“但不知怎的,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了感激敬仰之情。“……小而言之,……大而言之,……”一句则用议论的方式对藤野先生作了高度的评价,这一片段的阅读,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鲁迅对藤野先生怀有的浓厚情怀。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在阅读中引导学生领悟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句式特点,进行写作的专项教学,往往能使学生在作文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在阅读的基础上,教师设计了一个作文训练,要求学生在课堂上,以口头作文的形式模仿《藤野先生》中议论和抒情的语言,表达最触动自己内心的某一个人的情感。因为有了鲁迅这一文本的示范,学生往往能够以规范的语言来表达所萌生的心愿。比如,一位学生说到:“我时时还会记起他,在我所见到的很普通的一个守夜的保安人员中,他是最使我关注的,给我感动的一个……”另一位学生则谈起她曾经的同桌,说:“不知道为什么,在我所遇到的许多同桌当中,她是最使我所欣赏,常常能给我启发的一个……”
在阅读之后进行当堂口头作文训练,不仅让学生的真情实感容易触发,还能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抒情与议论的表达模式,此次阅读与作文教学高度契合,达到了教学预设的目的。
二、在阅读中了解作者写作的思路与文章严谨的结构搭建手法,强化学生对作文脉络的梳理能力
在《我的母亲》里,饱含深情地讲述了童年至少年时代在母亲的严格要求和深情关爱下成长的几件事。母亲的深挚的爱子之情和善良宽容、刚气执著的性格品质,在作者自然、质朴的行文结构、内容组织中显得丰满和真挚。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此文本阅读时,重点抓住文本中多次出现的中心句进行品析,学生会发现文本中的中心句支撑起了“母亲”多面的形象:“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一句总起全篇,全文紧绕着这一个中心展开对母亲形象的塑造。主体部分写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写母亲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写母亲“气量大,性子好”,仁慈,温和,但又不缺乏“刚气”。文本结尾“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一句,既归纳全文,点明主旨,又与开头相呼应。在阅读中让学生把这些中心句挑出来罗列在一起,母亲的形象跃然纸上,丰满真实,行文的严谨让人钦佩。
有了这番阅读感悟,学生对写人的作文很快得到启发,以中心句的形式草拟作文提纲时,往往思路清晰,作文脉络梳理得当,人物形象因为有了多角度的刻画而显得丰实许多,作文的结构也因为有了中心句的设置而显得更加严密。教师在此阅读教学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再写老旧的命题作文《我的同桌》,学生的反应不再像以往那样不屑或显出痛苦神情,反而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态度,在习作实践中学生真实地写出身边同学的性格、品质。此次的阅读与作文教学真正地实现了让学生作文“有话可说”“有真情实感”的目标。
三、品读语言生动、情感浓郁的经典文本,在阅读中激活学生写作的灵感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文章大量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不但使人物形象鲜明,特征突出,而且能够让读者激起无尽的联想。作者大量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突显托尔斯泰的形貌特征,描刻其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表,以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反衬他灵魂的高贵;作者不悭于反复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喻来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写他的敏察深刻,写他的杰出才能,写他是时代的透视镜和多棱镜。
学生在品读文本中精彩的句子,体味文字背后的深邃意义的过程中,往往奇异于作者茨威格大胆的想象,更惊叹于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神奇妙用,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俄国作家托尔斯泰产生了强烈的崇敬之情和赞叹之意。
篇10
假如纪晓岚的这首诗换一种写法,开门见山地称赞老夫人和她的儿子,效果又会怎样呢?我想这首诗就会由于缺乏波澜而变得乏味。本诗写得波澜迭起,跌宕生姿,是因为采用了抑扬结合的手法。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是“抑”,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是“扬”,第三句“生个儿子去做贼”,是“抑”,第四句“偷得仙桃献母亲”,是“扬”。短短四句,却两“抑”两“扬”,吊足了众人的胃口,写出了波澜 。所谓抑扬结合,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抑”是“扬”的铺垫和陪衬。抑扬结合与单纯的赞扬相比,扩大了反差,能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抑扬结合的第一种方式是先抑后扬(也叫欲扬先抑)。如《红楼梦・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先借王夫人等人之口,把贾宝玉贬得一文不值,“混世魔王”、“孽根祸胎”、“疯疯傻傻”的恶名一股脑儿往他头上扣,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给人一个极坏的印象;待宝玉出场时,却不料作者笔锋一转,写出了宝玉给人全然不同的感觉:才华横溢,英俊飘逸,十分讨人怜爱。这里作者运用的就是欲扬先抑的手法,造成了一个波澜,使得文章曲折生动,妙趣横生。这类例子在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中并不少见。
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如《蝉》(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一文,先写蝉的知知不休,此为“抑”;当朋友说到蝉为了生命的延续,在黑暗中等待多年才能得到一个夏天的生命,90天也要好好活着时,作者感叹道:“哦!那是蝉的生命的意义!”这就上升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此为“扬”。又如《丑小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一文,以“抑”笔开端,先写丑小鸭处处受冷遇、遭排挤:兄弟姐妹嫌弃他,连鸭妈妈也嫌他丑,鸡啄他、猫撵他、人赶他,猎狗面前也是个“狗不理”…… “抑”笔频出,层层设“抑”,反复铺垫,就把“抑”这一部分渲染足了。文章到了结尾部分才把笔墨集中到对丑小鸭美的抒写上来,“这新来的一只最美!那么年轻,那么好看!”“那些老天鹅不禁在他面前低下头来”,“扬”得充分。再如《阿长与山海经》(人教版新课标语文八年级上册)一文,先写阿长令人讨厌: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懂得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读到此处,那阿长的形象在我们心中真是坏透了,这是一“抑”。然而,作者笔锋一转:“我有一时也对她发生过空前的敬意……”,接下来便是她讲的那个长毛的故事,这一来到让我对她肃然起敬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这是一“扬”。 得知是她谋害了“我”的隐鼠后,“我”气得“极其严重的诘问”,这是二“抑”。至此,作者不惜笔墨,重点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当她把“我”“渴慕”已久的书摆在“我”面前时,“我”的感觉是“像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我又对她发生了新的敬意”。 这是二“扬”。行文到此,“我”对长妈妈的敬仰和怀念之情油然而生。结尾的抒情“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就显得水到渠成了。
“文似看山不喜平”,就是说文章最忌平铺直叙,而曲折有致,富于变化的文章则会使人兴趣盎然,手不释卷。记叙文怎样写得富于变化呢?要使记叙文富于变化,关键不是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如果所写的事件平铺直叙,见头知尾,则索然寡味。所以,要使文章一开头就能吸引住读者的眼球,就要违反常规:要写美先写丑,要写好先写坏,要写易先写难……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会使你的作文变得“峰回路转”,摇曳多姿。当然,“欲扬先抑”也可以反过来用,叙述自己不喜欢的人,可以“先抑后扬”。
抑扬结合的第二种方式是先扬后抑(也叫欲抑先扬)。如《蚊子与狮子》(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上册)一文,作者先集中笔墨细写了蚊子斗败狮子的壮举,这是“扬”;最后再写了蚊子得意忘形、不慎被蜘蛛消灭,这是“抑”。这种抑扬法用“扬“的消极效应,达到情节的大起大落、章法的大开大合,凸显着曲折变化的情节。又如,《伤仲永》(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段写仲永五岁时“指物作诗立就”,是为“扬”;第二段写仲永“泯然众人矣”,是为“抑”。这里“扬”是引子,是由头,“抑”是目的,达到劝诫警示、发人深省的写作目的。这种抑扬法用“抑”的消极效应而产生激人奋进的效果。再如《威尼斯商人》(人教版新课标语文九年级下册)节选的剧情中:夏洛克一直居于这场官司的上风,一切都表明他是这场官司最大的赢家,这是先“扬”;可当鲍西亚提出割肉时不能流血、不能超过或轻于一磅时,夏洛克的风头急转直下,迅速败北,这是后“抑”。作者先花大力气为夏洛克“扬恶”,又笔锋急转,为安东尼奥“抑恶”,把夏洛克捧得越高,就把夏洛克摔得越重,加剧了戏剧冲突,增强了嘲讽的意味。
表达褒扬、肯定、喜爱的“扬”先出现,“扬”是手段;表达贬斥、否定、厌恶的“抑”后出现,“抑”是目的。前文的“扬”是为后文的“抑”蓄势 ,“扬”为“抑”伏,“抑”因“扬”显,“抑”得巧妙,“抑”中显旨。作者似褒实贬,文章因作者态度的反差而有让人深思的哲理、错落有致的波澜、犀利有力的嘲讽。
运用抑扬结合的写法应注意以下几点:
⒈注意“抑”和“扬”的分寸。运用欲扬先抑的写法时,不要把事物贬抑得一无是处,总要留有“扬”的方面。运用欲抑先扬的写法时,如果扬得过了头,就会喧宾夺主,贬抑就没有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