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云识天气课文范文
时间:2023-03-23 09:5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看云识天气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解析题目。即通过分析标题的字面意思获得信息,由此把握文体,猜想主要内容。1.判断文体。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学习重点,目的是要确定阅读的方法和操作步骤。2.预测文意。目的在于预测文章内容,主动探究问题。(二)感知全文。就是运用多种阅读技巧,知道文章大概。1.标出段号。2.知道材料,为了在整体感知后由文体来确定材料。例如:议论文主要是找出论点和论据。3.概括自然段段意。要领是:无论是什么样表达方式的段落,其中心意思通常有外显的和内潜的表现形式,前者的段旨一般出现在段首、段中、段末;后者则需要仔细分析归纳概括。(三)合成段群。目的是把表达内容相同的自然段合并,组成段落群,弄清文章的基本框架。1.揭示段间的意义关系。就是分析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2.组合结构段。即分析文章的结构,理清思路。(四)揭示主旨。这一步只需举文章的要点,从总体上有个确切的认识。1.验证预测。核对自己的学习结果,提高对文章大意的推测能力。2.表述主旨。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中心主旨,并正确使用相应的文体术语。
二、原型操作阶段
(一)根据给出的原型,以《看云识天气》为例,师生共同完成这篇文章的文意概括。具体九个步骤如下:1.让学生读一遍题目,解释“识”的含义,教师适时作补充引导。(“看云识天气”意为“看云可以辨别天气”)2.在理解题目意思的基础上,请学生说说这句话是用来阐释什么?事物还是事理?推测是什么文体?题目阐释的是一个事理,初步判断为事理说明文,推测文章主要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3.学生阅读全文,准确标出段号(共有7段)4.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用笔在文中画出来。(从第一段最后一句可以找出说明的对象是云和天气的关系,它的特征是“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1)探讨“招牌”的含义,“云是天气的招牌”又是什么意思?(“招牌”是指一种标志,“云是天气的招牌”指的是云是天气的标志,点题,确定文章主要说明云和天气的关系)5.学生细读课文,试找出每段的中心句并概括每段写的主要内容,可同桌合作。每一段的意思概括:第1段:总述云的特征,点出说明对象——云和天气的关系。(由第一段最后一句话总结出来)第2段:点出有两种云:晴天云和阴雨云(抓住“薄云”、“低而厚的云”)第3段:写了四种晴天云(由该段左后一句中心句概括得出)第4段:写了三种阴雨云: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边读边画)第5段:写了一种阴雨云:积雨云。第6段:云上的光彩现象与天气的关系。(由此段第一句的中心句概括而来)第7段:看云识天气的意义(此段第一句就已点出)6.学生判断哪些段落是总写?然后合成段群。(第1段和第7段是总写,第2段是过渡段,3——5段从属于第2段,第2段和第6段是并列段,都从属于第1段)7.根据合成的段群,分析文章的结构(总——分——总)8.经分析文章的结构后,可以验证第2步的预测基本正确。9.学生把段群的意思连起来陈述,形成文章的主旨。(这篇说明文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包括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教会人们看云识天气)
三、原型内化阶段
篇2
我的初一生活像乐曲的组曲,踏着一天天不停更替的黑键白键,叮叮咚咚,穿插着小号的嘹亮,牧笛的豪迈,有小提琴清越的四连音,也有大提琴急匆匆又低沉的音符。
在学会《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后,我就不禁注意起了天上的云。我有时会坐在台阶上,两手托着下颚,深情地望着蓝天上,那美丽的,神往的云,想着,想着,最多还是想到了我小学里的同学们,老师们,还有小学里那大操场、小操场和花园。哎,过去的时光总是回不来的,可惜,太可惜……
云,有什么好看呢?只不过是一些水汽浮在空中而已。但是云山、云海、云岛,那一样不美?说的好啊,云山云海云追月,雾松雾岩雾迷人。云和雾都很美,但雾其实也是从云变化而来的,所以看云也是一种非凡的享受。
篇3
阅读是一项最重要的语文基本功,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能力方面一项主要的能力之一,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能力,也是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不仅是学好语文的基础,而且是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成为语文教育工作者所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对农村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了分析。
农村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制约着农村阅读教学的发展。农村教师教学方法单一、落后,制约了阅读教学的发展。农村教师的课外不阅读、课下不备课,也限制了阅读教学的发展;农村学校书源不足,学生可看的书太少;农村学生家庭不重视;农村学生对课外书籍选择的错位。要改变农村阅读教学现状,就必须做到:
第一,在阅读教学中,要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阅读是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是读者与作者之间心与心的碰撞与感悟。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课文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过程,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所以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老师也要把自己融入到学生的探讨中去,平等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平等地接受学生的评价,这样才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同学们阅读课文后,从“云的形态和天气”及“云上的光彩和天气”两个角度来分别列表,判断天气情况。为了体现平等,学生列表老师也列表,并互相评价。这样,课堂上才能充分体现民主的学习,老师再帮助学生共同改进他们的研究成果。因此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让他们去品味、获取最真实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第二,在阅读教学中,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阅读是需要交流的,因此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师生共同探究、学习和品味。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各种合作的方式,营造交流的氛围,发挥集体的智慧力量。教师在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鼓励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注重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切磋学问。例如,在学习小说《社戏》时,本文篇幅较长,内容也较丰富,学习这类文章,就可放手让学生合作学习,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领悟到文章所要表达的“三美”,即自然美、人性美和情感美。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发表见解,既培养了学生提出自己见解、疑问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通过合作方式共同探讨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篇4
1结合角色扮演践行生活情境
初中生一般都比较活泼好动,喜欢表演。所以,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适当的考虑结合角色扮演创设生活情境,通过这些表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的运用。例如,在执教完《皇帝的新装》之后,我要求学生根据这篇课文进行课本剧表演,把课文中的文字转变为具体的语言,在其中可以增加一些合理的想象,在课余的时候组织学生进行表演。通过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促使学生对课文进行反复的阅读和理解,在表演的时候增加了一些自己想象的动作、表情和语言。同学们的表演都非常精彩,赢得了大家的一片掌声。在表演的过程中,我还邀请了几位同学做评委,对大家的表演做出评判。最终评判出最佳创意、最佳演员和最佳合作、最佳编剧奖。每个人在表演的过程中都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如,在执教《背影》一课的时候,我选出班里几个表演天赋较好的同学进行角色扮演:一名同学扮演“我”,一名较胖的同学扮演“父亲”,另外一名同学在旁边旁白(朗读课文)。几名同学出色的表演没有让我失望。当其他同学看到“父亲”挪着那肥胖的身体,艰难的为我买橘子的那一刻,当其他同学听到“父亲”临行前对“我”的千叮咛万嘱咐的时候,很多同学眼中似乎都泛着泪花,他们被这真诚的表演给打动了。结合角色扮演创设生活情境,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表演欲望,更让他们在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过程中勾起自身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全身心的融入到课文的理解当中,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2结合多媒体践行生活情境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已经越来越多的融入到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多媒体这一辅助教学手段的出现,让我们的生活情境创设更加有效,它可以超越时空的限制,把一些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中来,深受初中生的喜爱。例如,在执教《看云识天气》一课的时候,虽然课文中已经描述的非常详细,但是同学们却缺乏直观的感受。基于此种情况,我用多媒体创设了这样一个生活情境“:在一个晴朗的下午,农民伯伯正在天地里除草,随着一阵大风,天空中出现了积云,积云迅速向上凸起,形成高大的云山,群峰争奇,耸入天顶,就变成了积雨云。农民伯伯抬头看看天气,判定马上就要下大雨了,慌忙搜集农具回家多雨。积雨云越长越高,云底慢慢变黑,云峰渐渐模糊,不一会,整座云山崩塌了,乌云弥漫了天空,顷刻间,雷声隆隆,电光闪闪,哗啦哗啦地下起了暴雨。”多媒体的呈现再加上我在一旁的旁白,让同学们直观的感受到了云的快速变化,也勾起了他们生活的体验。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给我们的初中语文课堂增添了多姿的色彩,让同学们更好的体验到了生活的真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结合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必须要贴近课文的主题,不能偏题,否则就会出现事倍功半的效果,让同学们感觉到手足无措,茫然无知。
3结语
篇5
电教技术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着教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它的优势越来越得到充分体现,本文从我平时教学中的体会谈谈电教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一、导入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万事开头难”,课堂教学也是如此。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与学生的兴趣密切相关。如果开头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就会使学生萌发积极的参与意识,思维就会活跃,注意力就会集中,学习也就会收到显著的效果。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苏州园林》的教学中,我演示了精心制作 “狮子林公园一景”、“配合竹子花木的假山” 的两幅幻灯,请学生观察欣赏,并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画面内容描述给同学听,画面一出现,课堂气氛马上就活跃起来,各抒己见,我觉得契机已到,随即引导读文:这两幅图是苏州园林中的几处景观,它有什么特点呢?请大家一起来看看叶圣陶写的《苏州园林》,与你的想法是否有不谋而合之处,话音刚落,学生就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读文,寻找自己的“知音”。
二、分析课文直观形象,学生易懂易接受。
课堂教学是通过师生的共同活动,将无声语言文字通过有声语言和思维活动,再现所表达的事物、景象,从而达到理解的目的。由于各人的智力、经历、生活环境等的不同,对课文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参差不齐的情况,但如果运用电教手段,将抽象、难懂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将会对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的教学中,为了加深学生对我国书的演变的理解,我把“甲骨文”、“竹简”、“木牍”、“书帛”、“视盘”、“缩微图书”等用图片演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在短时间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直观印象,增强了认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在《看云识天气》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掌握云的变化,我把精心制作八种云的形态展示给学生看,加深了学生对云的特点“姿态万千、变化无常”,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真正做到看云识天气。
在学习《化石吟》这课时,我搜集了一些有关化石的图片,向学生展示,并配有文字说明,使学生对化石有一个直观的印象,了解化石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受益匪浅。
三、恰当使用电教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大力推行课程改革,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由于语文课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宽,在教学中教师会感到课时紧张,在教学中使用电教教学,能有利地提高课堂有效时间,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苏州园林》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投影,把教学目标、板书设计、课堂练习都制成投影胶片,根据教学进度适时使用,这样不仅一目了然,加强直观,还节约了课堂上的板书时间,增加课堂信息量,在较短的时间里能使学生学到较多的知识,真正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
在《看云识天气》一文的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幻灯、投影。用图表的形式,采用边问边答把八种云的特点在图表中展示出来,大大地缩短了教学的时间,可以有更多的课堂时间通过云的特点来判断天气的阴晴雨雪,提高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四、图文结合,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审美情趣。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其中就有“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在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有意识地把审美教育渗透在语文知识的传授中。电教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在朱自清《春》一文的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春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情感,我精心设置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五幅场景图片,让学生感到春天的生机和美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叶圣陶《苏州园林》教学中我利用现存的幻灯片,再现苏州园林美景,使学生如见其景、如临其境、如闻花香、如见鱼戏莲间,使学生产生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感觉,使学生得到一种美的感受,更加敬佩建设者的独具匠心。
五、启发学生联想,促成知识运用。
在文章教学中,要注重词句的理解、赏析训练,更不能忽视语文教材中作者的妙笔之“点”的利用,教师要巧借语文教材,运用电教手段启发学生奇思异想。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迁移,指导作文的宽松空间。
在《济南的冬天》的教学中,通过投影先放映一段城市雪景,再配录音机优美的音乐和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对济南的冬天“响晴”的特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再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篇6
一、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探究
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探究性学习。在探究性学习中,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很重要,因为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学生对书本所反映的生活或现实生活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价值的东西。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好的问题能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例如,教《白蝴蝶之恋》一文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当作者手捧受伤的白蝴蝶时,如果你是作者,你会对这只小生灵说些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说?如果你是白蝴蝶,你又会对作者说些什么?为什么?让学生分组讨论,教师适时的引导,学生就会浮想联翩、思接千载,许多闪耀个性的回答,这显示了他们对人生、自然、社会的独特思考。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巧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情境自己提出问题自主去探究。例如,教《看云识天气》时,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成语故事讲给学生听,设置诸葛亮为什么能借东风的问题情境,让学生阅读课文,明白“云和天气的关系”,有的学生就会发现原来诸葛亮借东风是因为他会看云识天气,有的同学会提出为什么有时天气预报不准,有的同学会提出影响天气的因素有哪些,人类如何征服恶劣天气等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的课堂容量大,学生思维活跃,可要求学生分组去查阅有关天气的资料。
二、教师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去探究
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给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师要充分备课、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充分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了解学生的心理素质及思维方式,然后根据教学目标,使目标问题化,为学生开展探究性阅读指明方向和提供有关的辅助材料。如,教《夏天也是好天气》一课时,教学目标是:①学习抓住景物的特征描写;②感悟作者对夏天的感受。问题化后的目标是:①文章是怎样描写黄梅季节的天气?又是怎样描写夏天的闷热?②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扣住题目写夏天的“好”?③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从提供的阅读材料中选择几篇描写夏天的文章,分析有关修辞手法的例句及其作用。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明确目标,让学生围绕问题开始阅读文章,采用默读、速读、跳读、朗读等来感受语言,增强语感,在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讨论,对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适时的诱导和不断鼓励学生,从而解决问题。
这种探究式阅读与一般启发式、讨论式有所不同,它注重教师的诱导和学生的互相讨论,强调学生的共同参与和主体性以及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去探究,探究出的结果不像启发式或讨论式那样统一,而是丰富多彩,答案闪耀着学生的个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让新旧知识重组,达到由语言文字到思想内涵的理解和感悟。
三、学生提出质疑,合作性探究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懂得质疑就懂得学习”。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求其将课文中的难点或疑点提出来,学生在初读、精读、研读课文的过程中,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对问题进行筛选、归纳、整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组讨论,相互交流去探究,教师要适时引导、点拨。如,教朱自清的《背影》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很多,根据教学目标可筛选出这样一些问题:①写父亲可写之处很多,文章为什么要抓住人物形象的特征“背影”来命题组织材料?背影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②文章写父亲的背影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在文中起什么作用?③写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哪些词句最富于表现力?为什么?
篇7
一、创设“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急切的思考中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美国教育家布鲁诺说:“学习的最大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日本著名教育家木村久一说:“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与顽强的入迷。”因此在教学中,我千方百计地创设“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对“所学材料”及其提出的问题感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急切的思考中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一课,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知道人家开商店的门前总有一块招牌,其实每天的天气,老天也挂了招牌。你们信不信?”学生听此,一个个睁大眼睛看着我。见此情景,我更加认真地说:“不信,老师今天早上起来的时候就看见了天上的招牌,老天告诉我今天是雨天,所以老师带了雨具。”学生感到更玄乎了,此时我觉得学生的兴趣完全被调动起来了,于是顺势在黑板上板书课题,揭开了谜底。并进一步激发学生:“你们也想拥有这个本领吗?”“想——”学生一起喊了起来。“好,大家打开课文就能获得许多本领。下面给五分钟,看谁获得的最多?”在学生一个个兴高采烈地将获得本领争相汇报后,我又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你能分别制出晴天云层简表、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和云彩识天气简表来吗?并能说说它们各有什么特征?区别在哪?”同学们在强烈的兴趣中,不仅掌握了看云识天气的本领,而且通过三个简表的对照比较,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同步的发展。
二、创设“疑”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问题的质疑中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古人云:“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些《教育心理学》书中指出:“疑”是活跃学生思维的动力之一,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创“疑”。法国心理学家瓦龙说:“思维者,克服矛盾之过程也。”因此,我在教学中巧设疑问,形成矛盾,激发学生去解决矛盾,从而拨起学生思维的琴弦。
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课,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准确把握课文的主旨。我在课文教学伊始,就采用激疑法:我在出示课题后,就要学生猜一猜,“皇帝的新装是一件什么样的新装?”学生们一个个搜肠刮肚,尽其所有词语来形容皇帝的新装是何等的华丽。我说:“大家虽然尽己所能,但都没能准确地描绘出。看来只有他的左右大臣能够描述了!”同学们一个个心怀疑惑地快速阅读课文,不一会大家都相继发出了笑声。乘势,我又追问:“为什么连小孩都看得出什么衣服也没有,而那些大臣、甚至是皇帝自己却看不出来?”这样的疑问,既使学生瞬间就能从较长的童话中把握出其主要内容与主旨,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深度。
三、创设“奇”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答案的寻求中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苏霍姆林斯基也说:“思维是从惊奇开始。”惊奇的情感能振奋思维的兴奋点,越惊奇就越加迫切地想知道,就越加积极地思维。因此我在教学中多创设“奇”的问题情境,从而让学生在答案的寻求中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如我在教学《木兰诗》时,紧紧抓住“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句诗创设“奇”的问题情境,学生则从“奇”的思维开始,全神贯注地走进这首诗里,经过迫切的阅读与思维,终于解开了其中缘由:一是“替父征”——报的是父名;二是“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战事紧张;三是“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战袍不离身;四是“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战争激烈残酷。在解“奇”的思维中,学生分析与归纳能力还得到了提高。
四、创设“创”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活跃的交流中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目前,人类已经进入一个不断创新时代,我们如何才能为国家多培养创新人才呢?对于我们语文教学来说就是要想方设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此,我充分利用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以“探究”为抓手,多让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开展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要敢于打破知识的局限和传统思维的束缚,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从而创设出“创”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跃的交流中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发展。
如《愚公移山》一课,在探究人物特点时,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愚公确实愚。见此我觉得正是创设“创”的问题情境的好时机。于是我以“愚公是愚还是不愚”为辩论题,分为正方与反方两组,让学生畅所欲言。“愚”的一方认为,愚公完全可以通过搬家或在山脚下开辟一条小道的办法……另一方认为愚公移山是为了磨练后代的坚强意志,希望邻人以及后来人都要有挖山不止的精神,也是希望今天的青少年在学习尤其是在今后的工作中遇到困难也要发扬光大这种精神……通过正反角度的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想。
篇8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优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普及,多媒体辅助教学越来越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欢迎,它在教学领域体现着鲜活的生命力。这为改革语文教学手段,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带来了蓬勃生机,注入了新的活力,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首要的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学效率的提高与教学手段的运用密切相关。实践证明,多媒体技术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但部分教师对它的优点和使用的原则还不太清楚。下面试就谈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多媒体技术的优点。
一、直观、形象、生动
多媒体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课件中优美的音乐,抑扬顿挫的语言环境,加上动静结合的图画,直观生动形象地展示出知识的变化与形成过程。教学中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这一优势,能有效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让学生通过事物的声、形、色去获取知识。它还能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具体事物半抽象化,从而使教学能够轻松进行,为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在教《斑羚飞渡》时,可采用了动画的形式再现了斑羚飞渡的情形,当看到小斑羚在老斑羚背上一蹬,纵身跃到对面,老斑羚却葬身悬崖时,面对这生离死别的悲壮场面,学生无不为之感动。这样也改变了以教师分析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静止平面的教学方式,使平常的教学跳出时空的界限,学生迅速进入动态的教学环境,从而学得生动活泼,学得兴趣盎然。
二、多媒体能由静变动、化抽象为形象,突出教学重难点
多媒体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依靠“一本教材、一块黑板、一枝粉笔、一张嘴巴”的传统教学模式。农村中学传统的语文教学工具是粉笔,传统的教学流程是从书本到黑板,由于受板面的影响,许多重要的内容不能在黑板上呈现,这种局限性导致师生互动效果不太显著,学生容易疲劳,思维常常停滞。
多媒体技术可以全面展示所学课文的重点内容。如引导学生赏析课文的精点段落,像《看云识天气》一文的第1、第2自然段等。可以通过多媒体把这两段落的内容显示在大屏幕上,对于其中“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天上挂什么云,就将出现什么样的天气”,“ 经验告诉我们: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等等这样生动优美的句子及段落的重点、要点内容,可以进行闪烁、下划线、改变色彩或字形等动画设置,若有必要还可配上朗读。这样,鲜明的表象与语言文字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起双向联系,学生非常乐意面对屏幕字斟句酌,有针对性地对文段重点进行积极的思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准确性、严密性。
三、身临其境
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训练。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再现方面都难以调动学生入情入境。多教媒体可使课文的语言材料变成可感的声音,让课文中的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多媒体对声音的处理使学习者在除视觉上的感受之外,还能随时反复地体验听觉上的感受,使体验过程更趋于完整。如《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的配乐可以是萨克斯的曲《送别》。曲中描绘的意境与《送元二使安西》恰有异曲同工之感,让人产生联想,情不自禁进入到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中,这正是本课最牵动人心的地方。借助多媒体手段,与古诗词欣赏结合起来,可以让学生对平时感到乏味的诗词有一种全新的感受,似乎在学生的思维中注入了“兴奋剂”,让他们紧跟着“感觉”走,眼前会浮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这样一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陶冶了情操,提高了文化素养和阅读欣赏水平,激发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创新能力
四、扩展课堂容量
语文课是进行语言信息输入(吸收)和输出(表达)的课,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个信息传导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通过一定的信息传递、交换、储存、处理而实现的。语文教学要提高质量,就是要大面积、大容量、高速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要在一定时间内为学生传导最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运用,应尽可能地扩大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单位时间内传递信息的容量,加快信息传递、知识整合的速度,以增加课堂的密度。
五、启发想象
篇9
阅读期待 阅读教学 阅读兴趣
阅读期待,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悬念的制造、情境的创设,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对文本产生的一种期待心理和期待视野;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望,是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基础,是阅读教学得以有效开展的基础。
一、巧用导入用语,唤起阅读期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就是成功的一半。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用的语言。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教学《看云识天气》时,我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目睹,形象直观。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轻松自如。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学生站在讲台前煞有介事地介绍,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同时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境界。
二、创设问题情境,引发阅读期待
少年儿童在小学阶段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情绪色彩明显,只注意那些直接感兴趣的东西,特别是能引起他们好奇的东西。同时,儿童的记忆以无意识记忆为主,记忆受到情绪状态影响明显。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时地给学生一种惊奇,引起他们的欢欣、兴奋和激动的情绪,促使他们进入教学情境之中,使学生在喜悦的积极情感之中获得知识。
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北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接受审美教育。我在课堂伊始,先播放了一段反映北京美丽风光的录像片,然后用愉悦的语调说:“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美丽的北京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北京旅行。”接着,我在优美舒缓的音乐的配合下,范读了课文。此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
三、重组教材信息,激活阅读期待
现代教育思想提倡轻结论,重过程,要让学生由听众变成“演员”,自己主宰学习的认识过程,通过自己亲自实践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述,去探索知识的奥秘,去发现和归纳、总结。学生只有通过自己实践、比较、思索,才能真正对所学的内容有所领悟,进而内化为自己所有,逐步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
一位老师在教学《螳螂捕蝉》一文时,首先引导学生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明白少年以螳螂捕蝉,却不知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到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并体悟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老师让学生先自读课文,找到直接叙述“螳螂捕蝉”故事的段落读通、读懂,联系故事理解少年说的寓意深刻的话。再以“少年仅仅只在向吴王讲述这个‘螳螂捕蝉’的故事吗?为什么?”这两个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引导学生前后文联系起来读、议。最后理解寓意,评议人物。以一两个问题带动了全篇的解读,问题覆盖面大、穿透力强,摒弃了“烦琐问答”,变多个问题的单向思考为一个问题的多向探究,刺激了学生对课文信息重组的兴趣,充分引发了阅读期待——因为,凭他们的认知基础能够预测少年不只是在讲一个故事,希望快点在课文的语言文字中找到验证预测的“证据”。可以想象,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不时有新的发现。
四、创设留白空间,萌发阅读期待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愤”和“悱”,实际上是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前的心理状态上的空白,此时,学生的注意力、思维、情感、意志等交织在一起,是智力发展的最佳时刻。教师要善于创设这样的空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点燃学生探索的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
一位老师执教《二泉映月》时,就先把学生领进乐曲《二泉映月》的“叹息”和“哭泣”中,然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和体会乐曲中的“抗争”和“向往”,并用自己的话填补这一空白。教学中,老师正是通过巧妙利用课文中的留白给学生营造了想象和创新的空间,让学生在留白处放飞思绪,才使学生走进文本,始终保持了较强的阅读期待。
五、允许个性差异,调整阅读期待
由于学生的个性的心理差异,体现出来的“阅读期待”也是千差万别的。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把读的权力还给学生,给学生读的自由,爱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想就怎么想。只有在这样一个自主、宽松的环境里,学生才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期待心理”,也只有带着自己的期待、愿望的阅读,才能自由地走进文本,畅游于故事情节中、语言文字中。
如在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时,我摒弃了师生共同感悟文本的阅读教学方式,将此课改为美文欣赏课,将读的权利充分地给予学生,让学生用自己的阅读方式去感悟桂林山水的美。在反复的朗读中,不同的学生也就品味到了不同的乐趣。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由快乐地读,也满心欢跃地期待着,期待着一份份意外的收获,更享受到了阅读带来的乐趣。
六、拓展课外视野,延续阅读期待
在课堂中,恰当运用“阅读期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而仅仅课堂上的活动还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我们要把这有生命力的开放形式延伸到课堂以外更广阔的教育领域。
篇10
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体现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和体验。课件的内容优化,是指对主要来自语文教科书和教师教案的内容进行改造和加工,将其转变为能够发挥演示课件优势的教学内容,并用恰当的形式呈现出来。
课件内容的组织
演示课件是配合课堂的讲授、讨论、示范等活动的,总体上是一页一页按顺序呈现的,是直线程序结构。如果在设计课件时合理划分内容,利用软件的超链接功能,改变单一顺序翻页形式,就能够实现选择分支的“总―分―总”呈现效果,引导课堂的双向活动,帮助学生了解教学内容结构,对课文的学习形成整体的印象。
如上页图1所示为高中语文课文《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课件,该课件的目录页分设七个栏目,单击进入相关内容页。在每个栏目内容的末页,通过添加动作按钮,将演示课件的流程返回到目录页。如后面的图10所示,单击“课文解析”页的目录按钮,可链接到目录页。
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加工
在许多教师的演示教学中,课件整页整页地呈现教学内容的文字,取代了板书和课本。这样不利于保持学生对教材文本的关注和阅读兴趣。课件内容的选择和处理,是从阅读教学内容中选择并改造内容,使之适合演示课件呈现,避免直接套用课本或教案。
1.选择有必要和适于表现的内容
初中课文《桃花源记》的教学目标之一是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掌握文章的写作特点,以及对文章中字、词、句的理解。教师设计了如图2所示的课件页。该页先呈现与课文情境相近的画面,引导学生用课文中的文字描述,然后单击呈现课文的文字作为对比,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从教学目标来看,页面的图文描述有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章中字、词、句,是必要的和适合的。该例的不足之处是使用了现代农村景象的图片,与课文的背景不相适应,不利于学生形成与课文相应的审美体验。
2.提炼和呈现内容要点
阅读课上的主要阅读材料应该是教材上的课文。课件展示的文字材料,应该是课文内容的要点和结构,用来支持和引导教师和学生的活动,不是给教师和学生阅读的。因此要避免呈现连续文字材料的页面,如整页的课文、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等。具体的做法是分解和概括文字材料,提炼出要点,然后再简化为层次清楚的列表或表格样式,充分利用软件的图文效果呈现,如上页图3所示。阅读教学的课件不可避免地要呈现课文内容,对于记叙文、议论文、散文等,要避免呈现大段的课文,而要呈现选段或重点句。
在初中语文课文《看云识天气》的课件中,将课文中描述云层变化的文字内容进行概括提炼,简化为表格,更直观地呈现不同类型云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过程,使学生更容易归纳理解(如上页图4)。
对于诗歌或必须分句讲解的古文等,采用分解为句子的方式,用列表的形式呈现。例如,使用留空行,逐句对照的形式呈现《离骚》的课文与解释(如上页图5)。
演示课件要尽量利用层级图或流程图等样式的认知组织图来突出重点,揭示教学内容的组织结构,使学生容易理解,记忆深刻。认知组织图是在文本内容提炼概括基础上设计的示意图形,其中明晰的图样传递基本关系的信息,简洁的文字起着补充说明和引导思路的作用,而充分利用课件的功能,能使示意图形更为生动鲜明。例如,在图6中,课文结构的要点是教师单击一次,呈现一项,使课文的梳理过程成为赏析讨论过程,并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印象。
课件内容显示的考虑
1.用图像强化课文内容
阅读教学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意义建构,强调学生对文本的涵泳、感悟、体验,因而是以文为主的。但是恰当地利用图像,能提高对文本学习的兴趣,扫清阅读障碍,使阅读更为深入。演示课件呈现的图像有三类。其中的主要类型是能够说明和解释文字材料含义的图像,即解释图像,用以弥补学生感性经验的不足,引导学生在已有感性经验的基础上连接言语表征和图像表征,产生阅读兴趣,提高参与程度,投入到阅读活动中,增加理解的准确性和深度。
例如,在讲授《看云识天气》一课时,教师针对许多学生平时不注意对云的详细观察而感性经验不足的情况,用图7“积云”课件页的图片作为解释图像,呈现积云的各种形态及其变化。在这里要强调的是,解释图像只适于学生缺乏实际生活感受,以及需要诱导学生把已有的实际体验提取和组织起来的情况(如图8)。
阅读教学课件还会用到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代表图像是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图像,如《林黛玉进贾府》课件页上的林黛玉的画像(如图9)等。恰当的代表图像有营造氛围、激发兴趣和引发联想的作用。
装饰图像是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图像,如图5《离骚》的课件页上屈原的画像。恰当的装饰图像也有一定的营造氛围和激发兴趣的作用。代表图像和装饰图像不能直接帮助阅读,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尤其是在滥用动态图像时更是如此。所以,内容显示要避免滥用与页面内容无关只起美化作用的装饰图像,注意慎用与页面内容相关的但没有解释作用的代表图像。
2.慎用背景音乐和配音朗读
阅读是在教师的范读和引导下,学生通过默读和朗读来学习的。要避免使用纯粹为了使学生愉悦的声音。例如,有些教师在关于古代诗词的课件中插入古香古色的背景音乐,或是加上配音朗读。这些元素的使用通常不会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反而会增加其认知负担,或是分散其注意力。因此,除非有烘托气氛的必要,或是作为作品鉴赏,阅读教学的演示课件要谨慎使用声音元素。
3.注意关联信息的整合呈现
阅读教学课件呈现的内容成分都是相互关联的,如课文要点及其解说、配合图像的文字、总括图与分解图、各层次标题与其内容等。这些有相关性的信息成分,如果呈现时在时间或空间上是分离的,则学生自己必须耗费精力把它们在认知结构中整合起来。为了提高阅读教学效率,在制作课件时,要尽量使相关图文放在一页中。而课件页面的容量是有限的,从呈现效果来考虑,页面图文也不能过于密实,为此要分解教学内容,以便减少每页呈现的材料,同时要利用链接、按钮等功能。例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课件的“课文解析”页中,将情境图片、古文段落和对应译文都安排在一页,其中译文是单击后呈现的(如图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