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古诗配画范文
时间:2023-04-02 17:56: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清明古诗配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课将美术和语文两学科相整合,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和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用已学的水墨画技法表现画面,让学生感受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本课以春天为主题,鼓励学生说说、写写、画画有关春天的古诗,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对中国的水墨画技法也有所了解,所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巧妙地运用水墨技法进行诗配画创作。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欣赏,感受水墨表现情趣,学习诗配画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和对水墨能力的运用。
技能: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以春天的古诗为主题,合理构思构图,恰当表现古诗意境。
情感:感受诗、画两种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方法,熟练运用笔墨技巧及传统水墨技法表现诗配画,将二者巧妙结合。
难点:巧用笔墨、表达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PPT、水墨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知识回顾
课前连续播放山水画图片,学生欣赏作品,初步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尝试了解学生:你画过水墨山水吗?你对水墨画了解多少?
生:中锋、侧锋的运用,山石的勾勒、皴擦等等。
生小练笔,师简单评价。
2.导入古诗
出示一张水墨画,问:你觉得这幅水墨画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生:桃树、竹子、鸭子戏水。
师: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学过吗?
生读一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师:画面表现了诗中哪两句内容?(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3.完成诗配画,揭示课题:像这样根据古诗内容表现画面,把古诗的意境表达出来,称为诗配画。(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受水墨山水的魅力,温顾前面学习的相关水墨画知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运用水墨画知识,结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给诗配画。
(二)技法交流
1.交流古诗
师:春天,万物复苏,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除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
生:《春晓》《清明》《咏柳》《鸟鸣涧》。
拿出纸,写出有关春天的古诗或诗句。
师:唐代诗人王维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春天,送走了他的一位故友,写下了这首《渭城曲》。
PPT出示王维古诗《渭城曲》。
生读一读。
师:如果给诗配画,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句来表现画面?
生:柳树、细雨、饮酒的故人。
师: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境?
2.访问艺术家
出示现代画家傅抱石《渭城曲》。
师: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有的惜别之情表现了出来。这就是诗的意境。(板书:意境)
师小结:所以给诗配画,首先就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再进行景物的描绘。(板书:抓住词句、描绘景物)
师:仔细观察,画面中用到了哪些水墨技法?
生交流、师小结技法:中锋勾勒枝条、人物,绿色晕染出柳色、淡墨晕染远山、云雾,突出整首诗的意境。(板书:突出)
【设计意图】以春天为主题,让学生先说说、写写有关春天的古诗。通过欣赏大画家的作品,感受诗的景物描写与画面表现之间的关系,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及诗配画的创作方法,体会诗配画的意境美。
3.欣赏学生作品
出示学生作品两幅《绝句》《游园不值》。
师:与大师相比,学生的诗配画又有着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处呢?
学生欣赏,比较作品的意境、技法的运用。
4.教师示范
以古诗《忆江南》为例,示范。
出示古诗,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来表现景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可以用哪些水墨技法表现画面?(浓墨中锋表现房子、河岸、皴擦泥土,逆锋表现江边的树,大红和曙红点染桃花,淡墨晕染远山、花青晕染江水)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之在,通过欣赏学生作品,了解更多的诗配画表达的诗的意境,教师的示范中将更多的水墨技法呈现,让学生不仅了解诗配画对诗的传递的过程,更能深刻掌握水墨画的构图与章法。
(三)自主表现
给刚刚的古诗配画。想一想可以抓住哪些关键的景物表现画面,用熟悉的水墨画技法突出古诗的意境。
(四)评展作品
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评价作品。对画面的构图、意境的表达、技法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大胆用笔,自主创新。
(五)课后延伸
出示完成的画作:在《忆江南》诗配画空白处写下古诗句,让学生注意字句的排列,从右往左书写,最后落款,刻上印章。
鼓励学生课后也能在画面空白处添加诗句,将绘画与书法巧妙结合,完善作品,体现诗配画的内涵。
【设计意图】将古诗与画面相统一,二者结合,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更加完善作品,真正体现诗配画特有的魅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七、板书设计
诗配画 水墨画
抓住词句 中锋、侧锋
篇2
语文教学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渠道,因为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文学艺术中,从先秦散文、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宋词到明清小说,先人的思想观念、朝代的历史变迁、语言的发展变化都浓缩积淀在其中。在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我们作了以下的尝试:
一、在写字教学中弘扬传统文化
鲁迅先生对汉字曾这样评述:“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学“写字”就是学做人,写字教学既能育人,又能培养高尚情操;既实用,又关联民族艺术,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途径之一。
中国的方块字极具特点,可以根据汉字的造字特点进行形义联想,如:美,羊大为美,它的本义是“美味”,传递的是“民以食为天”的思想,与现在常用的“美丽”“漂亮”的意思有所不同。“红、绿、紫、线、纱、细、纺、织、绣、经、纬”,形旁都是“绞丝旁”,包含了染色等与纺织有关的一些概念,说明丝织品是我国最早也是最重要的纺织品。因而“蚕”就成了天底下最好的虫——天虫。汉字积淀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在造字之初,每一个汉字,都是古代社会存在与先民意识心态的结合,各种造字方法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所以,学生形义联想的过程,也是接受传统文化的过程,而且,这种解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果。
用毛笔写字与会用筷子吃饭一样,是最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从写字教学的实践中,我感受到写字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以,我们利用综合性学习发扬传统文化。我在教学生写字时积极倡导“写好字,走好路,做好人”的教学理念,记得《中国娃》中有这样的描述,“最爱写的字是先生教的方块字,横平竖直堂堂正正做人也像它。最爱做的事是报答咱妈妈,走遍天涯心不改,永远爱中华。”这样的丰厚文化底蕴和情感感染到学生,使他们对书法艺术产生浓浓的兴趣与向往之情后,再指导学生由一笔一画做起,由“欣赏”到“临摹”,从“字”法到“章”法。学生从中收获的不只是“头正身直脚放平,一寸、一尺、一拳要保持。”的正确书写姿势,也不只是端端正正、潇潇洒洒的一幅幅书法作品,更重要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临摹书法作品时注意挖掘其中的“文化”因素。
二、在诵读积累中品味传统文化
熟读成诵进行语言积累是传统语文教学的法宝,也是语文学习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用诵读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是最具民族特色的,但要做好它却需要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每一年段的诵读内容。具体时间安排可以每学期一周,每单元一两节课,也可利用晨读等。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被称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优秀的古诗词不但情理趣兼备,易于诵记,而且能启迪人的心智,真正让人一辈子受用。
新教材推出小学生必背古诗词七十首。我从学生进入三年级开始,让学生每人准备了一个古诗词积累本,然后印发了七十首必背古诗词的目录让学生把它贴于积累本扉页。然后展开我是“小诗谜”的活动。师生共同参与这一活动:周一、周三早读时由老师在黑板一角开辟的“古诗词天地”中提供一首,全班共同背诵积累。周二、周四由学生自主进行,但不能随意或盲目,要求至少一首不得超过两首。周五在班队活动课上举行十分钟的赛诗、对诗比赛。双休日还可以和家长一起再赛诗、对诗。这一活动深得家长认可和推崇。
由于学生记忆力强,加上古读词字句简洁、短小精悍、韵味优美,读起来琅琅上口,很容易受到学生的喜爱,一首古诗一般不到五分钟就会背了。由于活动旨在积累,只要求能大声吟诵,耳熟能详,熟读至背即可,对诗词的音律、情感、内涵等不要求做透彻的理解,所以遇到难以理解的诗句或生僻的字词我也只需稍加点拨就足矣。这样每周至少四首,等学生们升入四年级时,他们所积累背诵的古诗词已远远不止七十首了。其间我们还根据不同的节日进行情景吟诵。例如:清明时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中秋时的“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时的“遍插茱萸少一人”,新年时的“总把新桃换旧符”
篇3
关键词:古诗词;小学语文;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公民,已经成为各级各类学校主要任务之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和当地文化背景的制约,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问题。笔者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力图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一)学生方面
1.古诗词学习兴趣不高由于从小缺乏古诗词熏陶,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感受不到学习古诗词的乐趣。同时,随着网络的进一步普及和多媒体产品的逐步推广,通过智能手机了解外界事物成为少数民族地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受文化和欣赏水平的限制,他们大多数偏好使用QQ、微信、快手、抖音等手机app。家庭成员经常使用以上软件,就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造成影响。相对于纸质材料,音视频资源给学生感官上造成的刺激更强烈,吸引力更强,久而久之就会使自我约束力较弱的小学生对手机产生依赖,对纸质书刊的阅读兴趣降低,对于有一定难度的古诗词就会失去兴趣。此外,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娱活动中缺乏涉及古诗词的活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2.古诗词鉴赏水平较低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词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既有音律、结构上的独特要求,也有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因此,要想理解古诗词内容,感知古诗词美感,阅读者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然而,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生没有机会参与专门的传统文化推广培训班或文娱活动,而且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提供的古诗词诵读形式比较单一,导致小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得不到相应提高。
(二)教师方面
1.古诗词素养不足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的教师,要想真正把学生培育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不断地汲取新的知识,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提升育人本领。但事实上,部分教师对自己的要求不高,不能积极地提高自己的素养,无法很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导致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活动停留在较低层次,影响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2.教学观念陈旧虽然我国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已有多年,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小学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急功近利,不能从学生终身发展、全面发展的角度考虑问题。3.教学方式单一古诗词学习是通过对诗文的诵读,感悟作者思想、体验诗文意境、发现和欣赏语言美感的过程。但是,部分语文教师在教学时以讲代读,只注重对古诗词内容的讲解,不注重学生的吟诵和体悟,把学生当作背诵诗歌的机器,忽视了对学生自主鉴赏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语文素养特别是传统文化素养的提高产生了不利影响。
(三)学校方面
1.古诗词学习氛围不浓由于受各种办学思想的影响,近年来,以模仿和学习某种模式、打造某种特色学校为目标的活动风起云涌,这种趋势也影响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的发展。学校在追逐和打造某种模式的过程中,把壁报、展板、走廊等用诸如“足球文化”“刺绣文化”“丝路文化”等单一内容进行布置,而对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古诗词的挖掘和提炼不够,没有做到精心展示,无法形成浓郁的校园古诗词学习氛围。2.古诗词校本课程开发不够古诗词的传承不仅体现在语文教材中,还应该渗透在学校发展的方方面面,通过各类学科教学的穿插融合,形成系统、完备的课程体系。但在现实生活中,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古诗词进校园活动,仅仅体现在方案的制订和一些简单背诵活动的开展方面,谈不上对古诗词课程的开发,也没有形成古诗词系列校本课程。3.古诗词教科研力度不大作为古诗词传播的主阵地——课堂教学对古诗词的传承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管理者办学理念的影响,学校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没有很好地抓住古诗词教学这一关键环节,无法组织教师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研究活动,不能很好地指导和提高教师的古诗词教学能力和水平,导致古诗词教学在陈旧的教学形式中循环往复,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二、改变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的策略
(一)学生方面
1.激发古诗词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古诗词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久而久之,就会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要想激发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教师一方面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提供充裕的古诗词学习时间,使学生有时间诵读,有时间品鉴;另一方面要创设丰富的古诗词学习活动,通过竞赛、表演、书写、吟诵、演讲等活动,增强古诗词的吸引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可以指导家长开展一些古诗词亲子阅读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父子共读一首诗、母女古诗词接龙、家庭古诗词背诵大比拼等活动能够增强小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趣味性[1]。2.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一是要提高古诗词课堂教学水平。教师要结合古诗词特有的韵律感和节奏美,充分利用课本剧、场景模拟、吟诵对唱、诗文配画等形式,使学生体验古诗词的韵味,欣赏诗词美。二是开展古诗词鉴赏社团活动,要在具有较高传统文化素养教师的指导下,使一部分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迅速提高,以点带面,辐射和带动全体学生参与古诗词学习,提高鉴赏水平。三是开辟古诗词鉴赏广播节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可以筛选并制作古诗词鉴赏节目,定期播报。如《古诗词中的数字美——〈山村咏怀〉赏析》《〈清平乐·村居〉人物赏析》等节目,不仅能丰富校园文化内容,还能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
(二)教师方面
1.提高古诗词教学素养要想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文明传授给学生,教师就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拓展传统文化的阅读面,提高古诗词鉴赏水平。教师不仅要阅读《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等经典诗集,还要努力阅读大量其他文体的文言文书籍,努力提高文化素养。此外,学校要为教师提供学习提高的机会,选派教师积极参加经典文化品鉴培训班,及时组织教师观看《国学大讲堂》专题讲座,为教师古诗词素养的提高搭建平台[2]。2.转变古诗词教学观念教师要改变急功近利的思想,不以考试作为古诗词教学的出发点,而是要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入手,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入手,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民族自豪感为抓手,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脚踏实地地做好古诗词传承工作。教师既要认真领会“立德树人”的要求,也要仔细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准确把握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古诗词内容编排意图及教学实施的建议。3.优化古诗词教学方式古诗词教学不同于一般的现代文教学。学生不仅要理解字词的意思,还要体会到蕴含在诗句里面的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和鲜明的时代特征;既要体会到诗歌的意境,又要学习灵活多变的修辞手法。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风格的古诗词,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多媒体展示、情景表演等方式,力求使古诗词教学效果最大化。“六步教学法”就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即读(初读诗文)、查(查不理解的字词)、调(根据诗文情况调换字词)、补(根据想象补充意思)、说(说出诗意)、演(有感情地朗读和表演)。
(三)学校方面
1.营造浓厚的古诗词学习氛围学校要充分发掘和整合办学资源,营造古色古香、诗情画意的校园古诗词学习氛围[3]。一是充分利用壁报、展板、走廊、学习园地等展示脍炙人口的古诗词佳作名篇,使校园充满诗意。二是通过制订古诗词进校园方案,从课程教学、活动开展、阵地建设、评价监督等方面对古诗词传承活动做出详细的规划,并认真落实。三是崇尚传统礼仪。结合古诗词学习和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学习古人的礼仪,弘扬传统文化。四是开展每周一首诗推介活动。每周筛选一首古诗,通过电子屏滚动播放和广播站定时播报的形式,向学生推送古诗,营造古诗词学习氛围,提高古诗词学习效果。2.加大古诗词课程开发力度一是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课程标准》,积极筛选适合各年级学生诵读的古诗词篇目,编印符合不同年级学生认知水平的校本教材。二是精心组织开展古诗词系列活动。学校可以开展课前二分钟诗词接龙、古诗词经典诵读比赛、古诗词应用写作等活动,使古诗词学习“有声、有色、有形”,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此外,学校也可以通过吟诵展示、竞赛评比、诗词配画(配乐)、讲座提高、写作应用、游戏渗透等方式,形成一系列比较固定的古诗词教学课程体系。三是注重对古诗词教学状况的监测和评估。学校要定期对古诗词教学情况进行评估和监测,及时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推动古诗词传承有序发展。3.提高古诗词的教科研水平要想保证古诗词进校园活动的有序开展,不仅需要学校管理层的科学谋划和强力推行,更需要全体师生的努力践行,以及强有力的教育科研作指导。学校既要加强对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研究,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课堂教学技能,又要做好古诗词系列活动的研究,通过阶段性工作总结、专题调研、专项评估等,及时总结实践经验,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和经验的推广提供理论指导。
结语
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由于受特定地理环境和文化的影响,其古诗词教学工作与其他地区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学校与教师要密切结合地域特点、学校实际及学生认知规律,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目标要求,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样才能使古诗词进校园活动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张雪娟.中华诗词进校园活动实施方略[J].教师博览,2021(06):44-45.
[2]张汇婷.浅谈诗词进校园活动的有效尝试[J].作文成功之路,2018(09):34.
篇4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教师能不能设计一些既能深化课堂学习,又好玩有趣且具有一定的挑战性的作业呢?能不能设置一些学生既爱做,又需要动一动脑筋完成;既要独立思考,又可以合作完成;既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又可以选择做与不做,老师批改起来还能轻松愉悦的作业呢?我认为,我们应该让语文作业走向“五彩缤纷”,变得有意思起来。
一、来点趣味的——别有天涯天地间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人的内心有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发现、研究、探索者。”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发现、鼓励、发展学生的这种需求,让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了让作业能“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作业的内容就有劲,就想跃跃欲试,我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以辅以图画、照片、剪报、互联网资料,甚至是手工制作、植物叶片等等来表现,用创作的乐曲来表现,用摄录的活动录像来表现,用排练的短剧或小品来表现……鼓励学生以看、听、触、闻、尝、摸和想象等多种手段感受知识的存在,进行学问的探讨,完成生动活泼的、精彩纷呈的作业。
如在上《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一文前,我布置了预习作业: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清明上河图》,有条件的可以搜集相关的图片资料。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一位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把完整的《清明上河图》打印了出来,我把它贴在教室的墙砖上足足有3米多长。那幅画色彩丰富,画上人物的形象、动作看得分明,尽管人物的神态看不清晰,但孩子们围在画卷旁边,个个看得津津有味。那个出色完成作业的孩子,此时脸上那阳光般灿烂的笑容,任谁看了都难忘记。
再如,为了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感受语言文字的美和魅力,我让学生通过画图想象,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时,为了让学生体会诗的意境,我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画一幅彩色的画。当时学生们热情高涨,一副跃跃欲试的样子。第二天,大大小小的画交上来了,看着这一幅幅流露真情的画,对我而言,与其说是在批改作业,不如说是在欣赏作品。学生也从中切实感受到了“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的美好、深远的意境。
学生在完成这类作业时,不仅充分学习了教材内容,还广泛涉猎了与教材相关的文学、生物、自然、环境、城市、绘画、科技、历史、信息技术等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现象和知识。 这时,作业不再是学生的负担,成了学生的调味剂、开心果。学生内心愉悦了,作业的质量何愁不保呢?
二、来点开放的——于无声处听惊雷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还明确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课堂教学中,教师已经注意到多方面地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但是,同样作为学习的重要环节的作业练习,我们不应当把它当成单一枯燥的文本,而是要让它成为富有色彩、充满情趣的多元复合体,让学生置于一个动态、开放的、无拘无束的学习环境中,主动、积极地学习,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因此,我们在设计作业时,要立足课本,着眼课外,放眼社会,在社会生活这个大环境中,充分利用语文课外资源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1.作业内容的开放
作业内容既可以与教材内容相联系,也可以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还可以与社会活动“接轨”。题材可广泛,思路应开阔,让学生有“自由驰骋”的余地。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平时还得多注意,多观察,多找学生聊天,从他们的生活、学习、言论中寻找真实的、切实可行的作业内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们的教育应当使每一堵墙都说话。”那么,我们的语文作业不光表现在语文课上,美术课上也可以,数学课、品德课、体育课……都可以,所以我觉得现在推行的综合性语文课是一种极好的课型。我清楚记得:那是一堂美术课后,学生马上要吃中饭了,我及时地走进教室为他们分饭菜,发现黑板上还遗留着美术老师的作品——一幅山水画,这时候我脑中突然闪现出一个念头——“给画配诗”。当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孩子们时,他们都兴奋不已,有的积极思考,有的马上查阅,还有的则高高地举起了手,只一会儿工夫,一首首山水诗便冒了出来。这时,我因势利导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兴趣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把这些诗抄在黑板上,供大家欣赏,也可以把这幅画和这些诗收入你的‘采蜜本’中,好吗?” 回答是响亮而肯定的,当然收到的效果也是令人满意的。由此可见,只要留心观察,语文作业的内容到处可见,而且学生也能做得轻松、做得有趣、做得灵活,学得丰富、学得扎实、学得开心。集腋成裘,潜移默化,学生自会长进,也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习育人。
2.作业形式的开放
在作业形式上我实行了多样化,使作业从“写”的单一形式中走出来,听、说、读、写全面开花,将听、说、读、写与演、唱、画、游戏以及参观、访问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如学了《晏子使楚》《草船借箭》等故事性强的课文后,让学生们排演课本剧;学了《新型玻璃》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种新型玻璃并附上解说词……课后,学生们写起了剧本;开展了比赛;做起了《乌鸦喝水》的实验;讲起了《滥竽充数》后来发生的故事……应该说,比起常规的抄写练习,作业的难度是较大的,可是完成的情况却比想象中的好许多,学生不但不把它们看成是负担,能按时完成,而且还花了很多时间,把他们自己的作业完成得与众不同,独具匠心。
3.完成作业时间的机动灵活
有的作业可以一两天完成,有的可以一周内完成,有的还可以一月内完成,甚至可以一个学期内完成。
4.检查评估作业方式的开放
检查型的、汇报型的、展示型的、交流型的、评比型的……应样样俱全。作业评估的过程也是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共同合作,共同提高的过程。
对于作业,过去片面强调独立思考,没有把“合作”作为必要的素质来培养。随着新课程理念不断深入,我们清醒地意识到,孩子的作业可以自己独立完成,可以在与爸妈合作下完成,也可以和同学合作完成。
三、来点自主的——赏心悦目我家院
学生都是有差异的,他们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如果让有差异的学生做无差异的作业,势必会造成有的学生“吃不饱”,有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发展就会受到遏制。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经验和个性,并重视个性的发展,对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应有所侧重。在教学中,我经常把作业设计成“快餐”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能力去选择。如A套餐的题型灵活多样,偏重于理解、想象、运用;B套餐的题型再低一层次;而C套餐多为比较简单的巩固性作业。
例如,学完课文《灰雀》后,“作业超市”里供学生选择的作业有不同的难度类型(以“”表示难度)。
必选:完成《灰雀》课堂作业3、5两题
选学:
抄写《灰雀》的词语3遍
课文中描写灰雀的句子写得多生动呀,我要把它抄下来,背一背。
读读想想
读这几句话时,你发现有矛盾的地方吗?这时,小男孩的心里在想什么?试着写出来。
男孩说:“没……我没看见。”
“一定会飞回来!”男孩肯定地说。
当一只采蜜的小蜜蜂,课下收集有关诚信方面的名言警句,在班级里交流。
描写诚信的小故事你还知道哪些?读了它们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或者在日常生活中你自己和身边的人也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吗?把自己的感受写出来吧!
这样的作业布置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能力强的可选择较难做的,能力弱的,可以做简单的,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
四、来点实践的——绝知此事要躬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 。这充分说明语文教学要与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通过语文实践提高学生理解语文和运用语文的能力。
如教学了《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两课后,我布置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秋天的树、秋天的叶、秋天的花、秋天的果园等,并写出观察日记。这一作业的设计,学生不仅享受到了大自然的美,而且也让学生在作业中学会了许多自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写作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再如,根据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学生办小报。这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很好的办法,也是学生才艺展示的一个大舞台。学习了《赵州桥》一文后,我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桥梁知识的图片、文章、故事、诗歌、对联等,举办一次“桥知识知多少”的小报展览。这下可热闹了,有的小组制作了关于桥梁发展史的小报,有的小组是介绍桥梁类型的,也有收集赞美桥的文章、故事的,更有趣的是有一个小组让中外著名桥梁来了一次PK。这样的作业既延伸了课堂训练目标,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又扩大了视野,何乐而不为呢?
实践性作业可以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心理规律,结合教材实际,通过新颖有趣的形式把语文课和开放的语文实践活动巧妙地联系起来,如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广告词、调查报告、排课本剧等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
篇5
一、 作业改革的缘起――提供“轻负高效”的文化土壤
宽城区作为中国教育学会教改实验区、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在课程改革的实施中,针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一主题一直在积极探索。文化是课程改革的一个背景,是课程政策和课程制度的“土壤”。课程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是看这“土壤”能否为新课程提供合适的生长环境,能否促进学生和谐高效学习。对此,我们从“两个一”入手,打开课程改革的新局面。
(一)反思一种理念: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成长
我们在调研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工作进行反思,梳理中发现,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活动中,作业设计仿佛是被课改遗忘的角落,与新课程理念存在着很大差距。表现在内容上依然为“巩固知识”服务;形式上多是简单、机械的课后练习;对作业的评价方法只是一元地依据标准答案打个对错,缺少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多元评价。此举极大地压抑着学生的个性成长,制约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使人才培养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看来我们的作业设计也应该像我们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一样,来一场真正的“革命”,让学生的生命力得以开发、灵气得以展现、精神世界得以张扬。
(二)搭建一个平台:辟实践场,营造创新的舞台
诊脉过后寻良方。我们欲在小小作业本上做足大文章,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的舞台,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成长的喜悦。
二、作业改革的基本思路与具体做法――让孩子们诗意地飞翔
首先,我们确立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思想内涵、明确了“学习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统一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进步”的价值取向,继而从实际出发,拿出了《宽城区中小学作业改革的实施方案(试用稿)》。围绕试用稿我们先后召开了三次基层教学校长例会,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校本研修的氛围中,这既是三次例会,又是三次学习;既是三次碰撞,又是三次修改,更是三次完善。从多个层面征求意见,发现问题,及时调整改革思路,达成共识,形成合力。
方案所遵循的指导思想是:以课程纲要、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多元智能理论为支撑,以教育的发展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个性化作业形式,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方案所研究的内容是:
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在研究和探索中,在小学作业的设计意图、设计内容、设计形式、作业评价方式、探索新课程倡导下的作业设计规律。
三、作业形式的研究与实践――有心栽“花”花会开
在《宽城区中小学作业改革实施方案》总体框架的引领下,从教研员到教学校长至教师三个层面,均对学生作业改革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与实践。实践中我们逐步将作业划分为四大板块进行研究,即常规作业、长假作业、短假作业和专题作业。
(一)常规作业――力求“小作业”做出大变化
常规作业是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经过研究与实践,我们总结出在常规作业设计时注重“两要”,坚持“三看三结合”。两要:即常规作业内容的设计要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发展需求;常规作业设计要注重知识性、讲究系统性、注意层次性。三看三结合:即从作业内容上看,可以考虑书面作业和口头作业、制作作业和表演作业相结合;从作业发生的场所看,可以考虑课外作业和课堂作业相结合;从作业承担者角度看,可以考虑个人作业、小组合作作业相结合。三种做法使常规作业焕发活力。
1. 常规作业中的共性作业。依据求质、少量、高效的原则,巩固所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2. 常规作业中的分层作业。在共性作业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多种形式的分层作业。
3. 常规作业中的特色作业。依托教材,结合生活进行拓展延伸。如“为古诗配画”、“购房理财计划书”、“我为学校规划未来”,自己动手制作知识卡片……
如,我区数学常规作业中的《数学日记》,要求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分析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将观察到的、感悟到的、记录下来。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出现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的落实。
(二)短假作业――拓宽孩子的认知渠道
短假作业主要集中于“清明”、“端午”、“五一”、“十一”等假期之间。节日特定的人文气息将带给孩子们精神的熏陶与心灵的净化,使学生在短暂的假期里闪动智慧的火花,体味短假的乐趣!
在操作时突出“四性”,实现“三放”。四性:即在时间、空间的利用上要突出弹性;在作业形式的设计上要突出个性;在作业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悟性;在学生学习效果的表现上要突出灵性。三放:即放松学生的精神,创造完成短假作业的良好环境;放飞学生的想象,打破“齐步走”的作业内容,构建自主的学习空间;放宽学生的视野,选择自己喜欢或者是特长的学习内容,激发生活中感知知识的兴趣。“四性、三放”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使每个学生都能突显个性,激发兴趣,有所感悟,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三)长假作业――让作业充满文化意蕴
漫长的假期生活,既是学生调养身心、休闲娱乐的最佳时期,也是学生系统感知,融入社会,开发潜能,凝炼储备,升华实践的有效时机。
我们总结出长假作业中的“一个超越”、“两个密切”、“三个延伸”。即超越教材、课堂、学校的局限,打破学科界限,体现长假作业的综合性;密切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与生活的联系,密切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体现长假作业的生活性;向生活领域延伸,向科学领域延伸,向社会活动领域延伸,体现长假作业的实践性、时代性。通过“一个超越”、“两个密切”、“三个延伸”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学习资源,赋予学生时代感。整合多学科,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多维思考,培养学生用自主的态度参与,用合作的方式探究,用研究的眼光分析,进一步认识生活,了解世界。让孩子在做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
宽城区朝鲜族小学利用长假组织开展颇富民族文化特色的作业活动。如,《购房、装修》、《节约用水》、《朝鲜族泡菜》、《民族传统面具》、《紫菜卷饭》等。
(四)专题作业――借助网络空间分享学习的快乐
专题作业的设计既要做到两个面向,又要做好两个交流。一是面向学生,即从学生的兴趣、经验、基础出发,让学生用知识来解决自身问题或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例如,圣诞节来临,可与语文、英语老师联系,布置学生以祝贺圣诞为专题的作业,主要有:搜集圣诞节的来历、世界各国圣诞节的风俗习惯、学生给圣诞老人写封信等,由于对此项作业十分感兴趣,使学生增加了阅读量,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二是面向社会生活,以社会问题为出发点,开展研究性学习,让学生定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剖析,提出自己的对策。
交流之一:是帮助学生充分感受到利用班级博客进行网上学习和交流这种全新的学习方式带来的便利,分享班级博客带来的快乐,体验写作成功的乐趣,在交流的过程中,感受生活的美好、丰富,增强班级凝聚力。
交流之二:是引导学生学会欣赏、点评别人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