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雨课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20:2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山雨课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山雨课文

篇1

教育部在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校本课程”做出这样的说明:“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

这一规定显然是针对我国长期以来采用全国统一的课程设置,导致全国一个教学计划、一套教学大纲和一套教材,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的现状提出来的,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它无疑会提高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多样性和适应性,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众所周知,在课改前,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程的开发是彼此分离的。教师的任务是按照大纲、教材和教参去教。大纲、教材和教参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参考书、考卷甚至习题是由专家或教研部门编写提供的。教师的大部分职责是机械完成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任务就可以了。因而,不少语文教师成了各种教学参考书的简单照搬者。有专家尖锐地指出,某些语文教师离开了课本、离开了教参就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离开了练习册和习题集就不知道怎样出试卷。语文教学和语文课程开发的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开发的意识,丧失了语文课程开发的能力。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这就要求在课程改革中,广大语文教师要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能只是课程实施的执行者。而应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教师要具有强烈的课程意识,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地方、学校和课堂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和增强语文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能结合学校实际,开发符合学校实际的语文课程,让语文课程不断丰富,不断增值,不断深入,从而进一步完善语文课程改革。

然而,在语文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教师还是存在以国家课程代替一切的现象。他们总觉得自身要开发课程是不可能的。的确,从一些一线语文教师的知识结构上看,可能受到自身“本体性知识的束缚,支持性知识的影响,实践性知识的限制。”(《论教师知识结构及对教师培养的意义》)但是,长期这样裹足不前是对课改的敷衍塞责。

篇2

政治复习三要点

高考作文:时代 理性 人文

地理失分的六种原因

数学不是“拦路虎”

古诗鉴赏复习指导与强化训练

用圆锥曲线的定义求点的轨迹方程

向量在解析几何中的应用

解析几何复习检测题

非谓语动词的命题规律及考点导向

哲学常识(下) 重要考点例析与精练

政治常识重点、难点、易错点例析与精练

中国近现代史重点难点分析

海水性质及其运动规律

“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

背斜、向斜、断层的图上判别及其实际应用

宽容是阳光

走出高考复习中的“高原现象”

成功宝藏之二:发掘你的内在潜能

珍惜思想的灵魂

高考语文点睛

数学复习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政治命题发展方向及学习对策

记性·韧性·悟性——语文学习“六字真言”

自己的路自己走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在总结与反思中提高解题能力

三角形内的三角函数问题

含参数不等式问题求解策略

高考动词时态的考查及解题技巧

“一……就……”英语表达法归纳

经济常识(下) 重难点和易错点举要

哲学常识(上) 重难点和易错点例释

中国古代文化专题综述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专题复习与练习

关于“立竿见影”影长变化问题的探讨

几种日照图的辨析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气候知识的复习与备考

地理计算综合类例题解析

相约飞翔——刊词

深化概念 夯实基础 激活思维 提升能力

关于语文总复习的几点建议

把握文综测试核心 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

淡化“特技”强化“通法”复习导数

走下去

函数与方程思想在解题中的运用

冠词和代词的命题规律及考点导向

形容词和副词的命题规律及考点导向

经济常识(上)重要考点例释

中国古代史政治专题整合

倍感孤独怎么办?

中国古代经济专题综述

高考地理复习的原则

构建《地理》主干知识结构

“一题一议”话基础

地理图表知识及学法建议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4-305-01

提问对于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师生协作有着重要的促进意义。有效的提问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意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品中的内涵。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提问形式,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

一、运用课文空白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课堂提问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进行“填空”、“判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些创新思维,通过对于课文空白内容的填充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不断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艺术家的创作手法都讲究“留白”,即在艺术作品中有意不透彻地表现创作意图,而留下一些空白让人们通过想象去填补,以达到“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教学中,教师应抓住这些空白之处精心设计问题,通过启发想象去填补空白。比如在教学《灰雀》一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为什么男孩本来想告诉他灰雀没死,却不敢讲呢?之后的一个晚上会发生什么故事呢?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实践,通过想象来进行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这样,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语言文字内涵的理解,丰富了感性认识,产生了情感体验,发展了形象思维。对于更好地理解小男孩的心理活动、心路历程有着重要的促进价值。

二、运用知识矛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学作品中往往会有一些强烈的矛盾对比,通过矛盾对比来凸显文章的内涵,提升表现效果。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知识之间的矛盾点,引导学生进行课文知识的思考,矛盾是思维的“催化剂”。根据课文的矛盾点设计问题,形成一种认知冲突,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抽出一根火柴:“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多么温暖、多么光亮的火焰啊……”学生会困惑不解:一根小小的火柴发出的光和热,真有那么温暖、那么光亮吗?小女孩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教师由此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矛盾,想原因、找答案,在解决矛盾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让他们能够认识到小女孩生活的环境、她的心理状况、心理感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运用矛盾的思维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运用课文精彩点,丰富学生阅读体验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结概括能力相对不足,教学中我们要善于运用课文知识的内容来引导学生进行精彩内容的概括、梳理,培养学生良好的演绎归纳技能。教学中我们不少课文,尤其是文学性较强的课文,作者在描景状物、记人写事等方面往往有很多生花妙笔,具有很高的艺术魅力和欣赏价值。教师根据课文描写的这些精彩之处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精读细析,仔细品味,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节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课文内容的分析:文章是怎么表现桂林的山水的?哪几个字可以概括?以此通过静清绿、奇秀险来引导学生进行精彩内容的总结,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抓住了这些特点,学生在背诵、识记的时候也能够变得更为简单。抓住了精彩内容,就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四、运用知识发散点,加深学生阅读认知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发散点,根据发散点设计问题,既可以深化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强化对学生读写能力的训练,又可以加强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材中的发散点主要有三大类:

首先是课文中心的引申义。有的课文写作年代较远,而为了体现德育渗透、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我们可以通过类比、引申等方式,揭示课文中心的引申义。如《将相和》一文中心的引申义是:告诉学生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因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这篇课文是千年之前写的,现在我们来学习它,有何积极的、现实的意义?引导学生进行古文今用,加深他们的阅读认知。

其次是课文内容的概括义。有的课文内容含有深刻的哲理意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善于从具体到抽象、从现象到本质,对课文内容作精心的概括。如《小马过河》一文的概念义就是相对论。课文的创新教育,就在于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相对论。为此,我们可以这样设问:同样是一条河,为什么老牛说水很浅,松鼠却说水很深(学生回答:因为老牛形体高大,所以说水很浅;因为松鼠形体矮小,所以说水很深)?同样是一堂课,你在什么情况下觉得它时间很短,又在什么情况下觉得它时间很长(学生回答:当我全神贯注听讲的时候,觉得它时间很短;当我无心听讲、心还在教室外面的时候,觉得它时间很长)?

还有课文内容的想象处。课文内容的空白处、省略处、含蓄处等都可用来对学生进行想象能力的训练,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比如在教学《小摄影师》这篇课文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小摄影师后面回来了吗?为什么呢?以此通过延伸思维来拓展学生的思维范围,丰富他们的学习体验。

篇4

一、勇于质疑,激活思维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国外留学时有这样的一段经历,在她修学的课程里“社会与科学”一科,她的笔记极其认真,作业完成及时正确,但结果其他课程都得了A,唯有这一科她认为最得意的却得了B,她去找导师理论,导师说,你很认真,但我得给你一个惩罚。你上课连一个问题都没有问,这说明你上课参与度不高。高效的课堂应该是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应该是以质疑与解疑为主体内容的课堂。

语文教学应当鼓励学生勇于发问,主动探究,唯有勇于质疑才能激活学生思维,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各个环节,为语文课插上灵动的翅膀。

二、善于质疑,点亮课堂

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只是勇于质疑还不够,还得善于质疑。不着边际,漫无目的碎碎问只能让课堂散乱低效,而由主体问题贯穿,循循善诱的发问才能真正点亮高效课堂,例如在鉴赏现代诗歌《雨巷》时,引导学生分析了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后,为了便于学生深入探究,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我顺势引导学生质疑,诗人为何如此忧伤呢?结合以往鉴赏诗歌的经验,我们要深入解读诗歌,还必须重点研读哪些内容?立即有学生指出,还必须知人论世,还要注意本文运用的象征手法。我随即用多媒体展示了戴望舒的《雨巷》的时代背景和他充满伤痛的初恋到两次失败的婚姻的感情历程。进而引导学生探讨诗中丁香姑娘的象征意义,人们对丁香姑娘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丁香姑娘就是“我”,有人认为丁香姑娘,没有其他意思。你有什么看法?这个时候学生立即变得活跃了,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课堂推向了。

三、解析疑问,放飞个性

“夕阳枯草寻常物,解读均为绝妙词。”解读疑难就是放飞思维的过程,唯有在质疑与解疑的过程中,学生才能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

篇5

一、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愉快、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1.激发参与兴趣,让学生学有动力

“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欲望。”小学生学习情绪往往不稳定,学习的注意力较差,学习兴趣对他们来说更为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运用多种艺术手段,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把学生吸引到作品中去,使之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唤起情感的共鸣。

2.创设参与条件,让学生学有机会

课标指出,教师在课堂上应该鼓励每位学生积极主动地投身到学习活动中,按自己的基础、习惯、水平、速度去谈谈、想想、议议、写写。因此,教师应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位学生,克服应试教育那种只抓尖子,放弃差生的弊病,给每个学生以信心和希望,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教师除应实施因材施教,“一把钥匙一把锁”,在教学中对不同学生倾注不同的影响外,还应承认学生发展的多样性,允许学生以发挥“天赋”潜能的优势去带动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融入参与情感,让学生学得愉快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过程,也是师生双方情感和思想交流的过程。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别林斯基认为:“爱是教学的工具和媒介,对孩子的信任是教育成功的保障。”不信任的、对抗的课堂气氛只能给学生造成心理上的压抑,从而增加精神上的疲惫感,使学生厌学,甚至逃学。教师应对学生倾注爱心,经常地、有意识地让自己置身于与学生共同探索新知的群体中,与学生一起共享获取知识的欢乐。并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树立主人翁的思想。

二、变“会答”为“会问”

传统的课堂教学只满足于教师问、学生答,现代的课堂教学不仅要求学生会答,更重要的是要求学生会问、乐问、善问。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做到:

1.创设情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爱恩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任何思都是从疑开始的,疑问是获得知识的前提条件。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倡导多思善想勤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和思维能力。

2.变式教学,消除学生的思维定势

俗话说: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课堂教学是充满创造性和艺术性的活动,没有呆板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结构、教学程式、教学方式。“定式的教学”会使学生形成定势的思维方法,难以培养学生运用新的思维方法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注意教学程式的变化,从教学的实际出发,有的可以从解题入手,有的可以从中间讲起,有的可以从结尾往前推导,有的可以单篇讲授,有的可以两篇或多篇比较分析。变式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消除思维定势。

3.鼓励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面临二十一世纪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而思维的发散性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成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根据故事情节,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合理“添油加醋”,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如教《小摄影师》一文时,我针对课文结尾“来的如果是个小男孩,就一定让他进来”这句话,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并组织讨论:高尔基同志为什么不见记者,却希望来的是个小男孩?小男孩会再来吗?为什么呢?然后,引导学生续写故事情节。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又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作文能力,同时,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三、变“学会”为“会学”

古人云:“授之以鱼,仅供一饭之需;授之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二十一世纪的教育对象不仅仅是目不识丁的人,更是不懂得自己学习的人。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法指导,把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有意识地贯穿在教学全部过程中,向学生提示学习规律,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1.课前自学,疏通思路

我教《大海的歌》一文时,先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要求学生根据预习提纲在书本上圈、点、划、批。①初读课文,让学生自认新词,借助字典联系课文,理解词语,不懂之处做个“小记号”。②细读课文,弄懂每个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指出疑难问题。③再读课文,理出文章思路。学生通过预习,遇到疑难处展开思索,讨论思路得以疏通,不知不觉地置于自我思索、不断发现的情境之中。

经过一段时间,学生都能自觉地预习课文,并养成使用工具书,认真读书积极思考的良好习惯。

2.领悟学法,举一反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课文段落结构的表现手法相似。因此,在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凭借教材特点,采用“举一反三”之法,教师只教一段,其他段落让学生自学。这样,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同时,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索领悟到学习段落的方法,培养了自学能力和迁移能力。

“举一反三”之法还体现在学生通过掌握学习一类课文的方法,“拄着拐杖”学类课文,“丢掉拐杖”独立学习三类课文,使学生尝到“我会学”的甜头,提高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自觉学习,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教师要建立适合学生自学能力形成的教学新体系,把学生自己学习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初读课文进行探索性自学,细读课文进行探究性自学,熟读课文进行运用性自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6

一、提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质

众所周知,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其知识结构主要有三部分:广泛而深厚的文化素养,扎实、系统、精深的语文教学专业知识,全面准确的心理科学知识。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具有语文教学知识,还需要更为广博的其他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才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触类旁通。随着大改革和新时期的到来,偏远山区的学生更需要学识渊博、多才多艺的教师,那种古板、单一的教学方式方法已不适应现在的教育发展需求。所以,教师必须使自己的兴趣和特长丰富起来,要有一个饱满的精神、良好的外在形象,举止穿着得体,充满深厚的文化气息,把一个全新的面貌形象展示给学生,就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学生容易产生信任感和崇拜感,使其成为学生效仿的榜样。有了这种思维定势,教师就会像磁铁一样时刻吸引着学生的注意力,对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浓厚兴趣,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理解,启迪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思考力和创造力。这一切都与教师广博的知识背景和自身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

二、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既要有教也要有学才能完成,尤其是在语文教学中更为重要,教师在教学过程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这就要求教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其积极性,调动学生的热情。首先,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形成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这样就能够建立良好的平等师生关系,使学生更加热爱、尊重、信任老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有助于学生建立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念,发掘他们的无限潜力。学生在愉悦和谐的课堂中和老师平等自由地交流,没有拘束地学习,才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努力解决问题。其次,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动机等一系列心理需要进行课堂教授活动,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活跃的心理环境,这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心理品质,这种品质是推动学生进行积极、主动、持久自主学习的重要动力。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投入到课堂学习活动中,使被动的学习变成主动的学习,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最后,在课堂的讲授中要运用多媒体等现代科技手段教学,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基本已经普及,在偏远山区的教师要积极认真学习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好多媒体能够将生硬无趣的教学过程变得有声有色,变无声为有声,变抽象为形象,这样的图像、声音相结合的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能够事半功倍,更好地激发山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多媒体教学的应用能够大大加强学生对事物的理解与记忆,提升了学生的感官刺激,拓展了思维能力,发散了空间想象能力,降低了学生的认知难度,变难为易,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三、改变传统的授课模式

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长期以来,我国偏远山区的语文教学是灌输性、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只注重了“教”,而忽略了“学”,是以教师为主导的单边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在课堂中是老师“一手包办”,从每个生词到作文,都是老师一手包办,学生只是听从,机械地执行,没有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的思维受到很大束缚,个性也得不到张扬。在现代综合素质教育中,我们一定要转变这种传统的授课模式,打破这个樊笼。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学习和钻研新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学习。教师也应该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优秀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转变为适合偏远山区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学会主动学习和养成自觉学习的习惯。

四、加强和其他学科的结合

在当代教育大改革和新形势的教学要求下,语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结合是必然的。语文课是一门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工具课程,现代化信息爆炸式的发展,要求我们每一个社会公民都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能够适应时展的需求,就必须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而语文教学就担当了这个重要的社会重任。新课程教学标准中明确指出良好的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石,也是学生将来能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石,是终身学习的基础保障。在新的语文课本中,语文与历史、地理、生物、自然等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确实如此,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尤其是历史、地理、政治、美术和音乐等,在知识体系上存在许多内在联系,它们相辅相成亦相互制约;而当前,这种联系和沟通还在不断加强。中学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能够适应快速化发展的社会需求,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同时语文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阅读能力,以便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很好地应用现代化技术处理现代化信息能力。而初中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一是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二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同时满足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活动中,必须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结合,体现学科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这是语文教学当前一个重要的任务。

篇7

一、创设问题情境是切入点

教学中,倘若为学生提供的素材是比较丰富,或是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或是以已有经验为起点,或是较有挑战性时,非常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思考,进而提出数学问题。

在教学“解决问题”时,我或是借助挂图,或是讲个故事,或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只为他们提供数据信息,让他们通过看一看、读一读、说一说、想一想、画一画等形式,经历搜集信息、感受信息的过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老师有鼓动性的问题引导下,学生多数都能提出有各自特点的问题。

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要有的放矢、灵活处理:简单的或是与本节课内容无关的问题,可让学生自问自答或相互问答,一点即过;对于突出本节课重点、要点、难点的新问题,则须把它板书出来,牵一发而动全身;对于新问题,比较复杂且尚未学习的,则板书在黑板旁,鼓励大家课后探究。如此处理层次清楚,有轻有重,有缓有急,既解决了问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意识、问题意识和探究意识,同时体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

二、教给提问技巧是起跳点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一个明确具体的问题,能为学生的思维之舟指明航向。因此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鼓励学生自我提问。在问题解决过程的不同阶段,所提出的问题具有不同的特征。一般来说,提出问题之后,学生都有一种急于知道答案的心理。对此,教师要采用“欲擒故纵”的方式,运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生如何正确分析,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教给学生分析、解答问题的方法。

一位老师在教“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算法”时,首先抛出“看到这个课题,你想在本节课中学到哪些知识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回应: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算法可以解决哪些实际问题?”……教师抓住典型问题,指导学生分析、求解。以小促大,以点求面,为解决大问题提供信息和线索,增加解决的机会。通过对各小问题的解答,最终完成大问题的解决。同时教师还应适时补充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生动例子和材料,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解答问题。

要想让孩子善于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关键是教师的引导。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在错综复杂的信息中抓本质的东西,找准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孩子们善于从同伴的提问中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要善于向同伴学习。

三、发挥评价功能是激活点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要使一个人的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发展,首先必须使他达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开放、自由的教育氛围是学生问题意识产生的“适宜气候与土壤”。教师恰如其分的评价能营造出安全平等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质疑灵感。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在教学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激发学生敢问的内在动力。

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首先提出了“延迟评价”原理,思维启动过程中的过早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深入的抑制因素。因此,无论学生的想法合理与否,教师首先应认真倾听,不要过早地作出倾向性的评价,而应采取迂回、周旋等延迟性的评价策略,给学生思维的展开和探究的深入提供更为充足的空间。

篇8

学生在学习平行线和垂线的时候,举例说明“在同一平面内”时,迟迟找不到突破口,感觉似懂非懂。如何去突破“同一平面内”的认识和理解呢?如何让四年级学生掌握好这个知识点呢?

【活动原因】

四年级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决定了他们对“点”“线”“面”的理解多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也就是认知本身就局限在“同一平面内”。因此对“同一平面内”和“非同一平面内”的对立和统一缺少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活动名称】

利用生活资源解决数学问题。

【活动目的】

1.在活动中感受同一平面的概念。

2.在活动中感受“平行”“垂直”给人带来的美感。

3.在活动中感受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和结合。

【活动准备】

将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五个人或者六个人,由组长组织和负责,每个小组分配彩色粉笔一盒、绳子两根、一支笔和一记录本。

【活动设计】

1.到广场上感受“同一平面”的含义。

2.到广场上找一组你们最喜欢的平行线和垂线,说明喜欢的理由并写在活动报告上。

3.用彩色粉笔在广场上,利用所学的平行线的知识和垂直的知识画一幅画,并给画命名和写上一段文字介绍。

4.小组合作完成一份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报告,要求紧紧围绕“同一平面”“平行线”“垂直”等数学知识。

【活动过程】

1.在大广场划分八个区域,分别写上八个小组的名称。

2,利用第八节课快乐体育活动时间,和生活老师一起组织学生来到大广场并各就各位。

3.由组长组织成员开展活动,解决活动设计的四个问题或者任务。

4.全班集中并进行小组活动成果展示。

5.进行小结和评优。

【活动反思】

(一)学生的收获

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收获不少,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增进了对“同一平面”“平行线”“垂直”的认识和理解,能够很好地把同一平面的前提条件和平行线和垂线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2.学生能够有效地将课本知识和身边的生活资源联系起来,真正体现了“生活即数学,数学及生活”的理念。

3.学习在活动中去理解和运用知识的做法,给学生提供了一种思考的方法。

(二)老师的收获

通过这次课外活动,作为老师的我,也收获了不少。

1.身边的所有资源都可能成为我们数学课堂的素材,要善于发现和善于利用资源。

篇9

一、人文课堂呼唤的是一种思维的解放

新课程所倡导的语文课堂是自由开放、无拘无束的课堂,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整个过程应当是轻松活跃的。那种充满压力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带给学生的除了生硬的知识,更多的是个性的扼杀、权利的剥夺和思维的禁锢,那样的语文教育严重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新课程要求是不相适应的。充满人文性的语文课堂要求我们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打开一扇门,以新奇、有趣、体验、交融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搭建师生互动的有利平台,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被深深吸引,在互动过程中训练语言,发展思维,收获真情,收获快乐,这样的课堂才是充满人文性的课堂。教学《欢乐的泼水节》第二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傣族人民过节的快乐心情,可读后我发现教室里只有我和少数几个学生在过节,学生的激情哪里去了?学生的天空又在哪里?我灵机一动,索性让学生们根据课文内容模仿傣族人民尽情狂欢,这下学生兴致来了,你追我赶,相互泼水,不亦乐乎,有的泼水方式新颖别致,让人不禁拍手称快,而后带着这份激情再次朗读,效果大不相同,孩子们的思维在动起来的课堂中得到了解放。

二、人文课堂呼唤的是一种心曼的呵护

语文课堂应当关注学生的心灵世界,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人格尊严和情感态度。学生的心灵犹如一张薄纸,是极易破碎的,如果离开了教师用心的呵护,他们是无法承受外在的那些随之而来的压力的,教师的言行举止对于学生而言真的是太重要了,有时甚至会对学生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语文课堂有比求知更重要的东西,我们不能为了追求课堂的完美而拿伤害学生作代价,更不能为了成就个人的荣耀而置学生的感受于不顾,这样的语文课堂可谓是顾此失彼,得不偿失!教学《西湖》第一自然段,我请学生试着读出西湖如画一般美,在诸多举起的小手中,我发现了平日不善言语、性格内向的珍妮同学,我微笑着叫起了她,因为她的这种积极性实在难能可贵,可她的朗读却不敢恭维,声音蚊子般小,语速蚂蚁般慢,全班哗然。这时我本能地来到她身边摸着她的头和她一起读,渐渐地她的声音大了,有感情了,教室异常安静,随之而来的是一阵热烈的掌声,从中我发现教师的呵护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三、人文课堂呼唤的是一种情感的交融

新课程认为,语文不仅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情感的艺术,语文课堂的实质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心灵对话、情感交融的生命互动历程,因此缺乏了情感的语文课堂犹如无根之树、无源之水一般,没了血肉与灵魂。充满人文性的语文课堂要求我们创设特定的与学生生活经验和内心世界相接近的情境,让学生人情入境去感受文本的内涵,体验人物的内心,达成情感的融合与共鸣。情境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所产生的效应是不可估量的,只要我们善于开发和利用,必能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情感交融共织的有利平台,从而体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如教学《生命桥》这篇课文,我便频频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渲染中收获知识,收获感动。上课伊始,我和同学们讲述了“藏羚羊跪拜”的故事,奠定了整堂课情感的基调;接着我以饱含激情的讲解和范读,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铺设学生的情感之路;当学习到老羚羊用自己的身体作桥墩为小羚羊架起一座座生命之桥时,我播放动画《震撼人心的瞬间》,并辅以音乐《黎明的英雄》,让学生说说此时心里的感受,实现情感的共鸣与升华。

四、人文课堂呼唤的是一种生命的感动

篇10

关键词 微课;小学语文;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47-02

以往的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而新课程则要求“构建自主、开放、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认为“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在这些富有时代特征、与时俱进的教学理念下,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营造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如微课的运用就符合这个特点,教师设计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内容,将知识的重点、难点、疑点通过微课来解答,让学生在直观下理解知识、享受知识。

1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有了兴趣,学生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表现出迫切的求知欲,主动地去学习。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还处于形象思维的阶段,对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微课手段将课本的抽象知识变得形象,利于小学生去注意去理解。鲜明的色彩,直观的形象,立体的动画,将小学生的兴趣引起,小学生在绘声绘色的微课展示中,通过真实生动的教学情境,身临其境。课本知识变得鲜活,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享受学习乐趣的过程,从而变得爱学习语文了。

如在教学《月光曲》这篇课文时,教师运用富有艺术魅力的语言将月光照进茅屋的景象刻画出来,但是这么富有意境的清幽的月光美景还是无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这时教师通过微课将这个情境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一下就被微课引起兴趣了,学习过程入情入境,学习的灵性被激发,这样就容易开启学习之门。

2 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过程,尤其在微课的辅助下,这个活动过程更要发挥出最好的效果。教师要发挥教的作用,设疑质问,进行引导和点拨;学生要学会自主学习,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分析理解去获取知识。课堂学习过程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眼、口、手、脑协调联动,启发学生主动观察,主动提问,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处在探索知识、积极寻求答案的学习状态中。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氛围愉悦,那么课堂的质量和学习效率就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在教学《掌声》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本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展示出来,然后通过阅读分析去解决这些问题,当这些问题通过学生动口、动脑解决出来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学生在思索的过程中发挥出了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真正当起学习的主人。可以这样说,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了微课的加入,学生的多种感官被调动,他们全方位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的积极性被激发出来,课堂教学变得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3 放飞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语文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可感悟而难于表达。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教学内容的理解,要引导学生各抒己见、深刻体会,同意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在微课的辅助下,让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教与学的互动中,大胆想象,积极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现有的经验和积累的知识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异议的问题交流讨论。这时教师可以通过微课将课本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展示,学生通过微课对知识进行理解感悟,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有了微课的辅助,课堂气氛活跃开放,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变得更大更广,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和交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让学生知道西沙群岛是“我国的海防前哨”,“是镶嵌在祖国大陆南边的一颗明珠”。接着利用微课将西沙群岛的美景直接展示给学生,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特点。然后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想象去西沙群岛去游玩,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交流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陶冶学生热爱祖国的优美情操。

4 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弱,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强,所以课本中出现的重点、难点不好掌握。这时教师可以运用微课进行教学,来引起小学生的注意,引导他们向目标方向思考,以帮助学生掌握重点、突破难点,达到将知识消化的目的,真正地让课堂教学变得“活”起来。

如教学《詹天佑》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理解詹天佑根据不同地形设计的两种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是这篇课文必须突破的难点。只有将难点解决了,学生才会认识到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也才能从实质上理解本文的中心意思。教师可以从课文内容的实际出发,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这将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将“人字形”线路用微课展示,先出现整个地形图像,伴随着一阵汽笛长鸣,一列火车下山时前拉后推,上山时后拉前推驶向远方。通过微课的展示,学生非常直观地认识了“人字形”线路,并体会到“人字形”线路设计的巧妙。微课的运用,视听结合,声像并茂,新颖有趣,使学生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轻松气氛中兴趣盎然地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去。

5 鼓励尊重,求索创新,让学生展现自我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热爱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任何学生都积极鼓励尊重,没有歧视,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积极创造条件,引导他们参与适合自己的学习过程,大胆求异,让每个学生都发挥出自己的特长,展现出自我。教师多方位、多角度创造性地创造条件,学生在教师的尊重下,在教师耐心的鼓励下,积极探索,勇于创新,不但自信心被激发,学习的创造性也被激活,学习的主动性就大大提高。尤其是微课的加入,也为教师引导小学生开展求异思维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机会。微课形象生动,教师在此基础上旁征博引,增加了说服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如在教学《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时,教师用微课展示太阳、星空辨别方向,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还有什么辨别方向的方法?这时教师允许每个学生都积极发言讨论,并予以鼓励,不管答案正确与否,都给予学生尊重,如:“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棒。”“你的看法很独特!”让学生在教师的鼓励下变得喜欢发言,喜欢学习,喜欢上语文课。

总之,要让微课辅助下的语文课变得丰富多彩,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让微课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闪光。要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就一定要把它变成学生乐于学习的场所,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上飞扬。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