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心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30 01:4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责任心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对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审查与判断的意义
(一)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是判定肇事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和应给予肇事行为人何种刑事处罚的重要依据
根据《刑法》第15条第2款的规定,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危害后果只有达到法定的程度才能构成。最高法院《审理交通肇事的解释》依照罪刑法定的原则,从交通肇事行为致人重伤的人数、死亡的人数、行为人无力赔偿直接财产损失的金额,结合行为人应负责任的大小及行为人对交通肇事行为的态度(是否逃逸),对交通肇事行为的后果达到构成犯罪的情况及如何给予刑事处罚作出了规定。该司法解释规定了交通肇事罪三个不同量刑幅度的适用情形。依照这些规定,肇事行为只有在行为人应负交通事故的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或同等责任的情况下才能构成犯罪,行为人承担交通事故的次要责任或不承担责任的,不构成犯罪,故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首先决定肇事人是否构成犯罪。在交通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相同、行为人无能力赔偿直接财产损失数额相同的情况下,在不同的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承担事故责任重的肇事人与承担事故责任轻的肇事人相比较,前者在同一量刑幅度内所受的刑罚要重一些,故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不仅对认定肇事行为是否构成犯罪有重要意义,而且对肇事行为人量刑有重要意义。由于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只能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它是认定交通肇事行为人是否承担责任和承担何种程度责任的法定依据,事故双方当事人不能对此自行协商,故人民法院在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既不能全盘照搬,也不能予以抛弃而自行确定行为人事故责任的有无及大小,只能对其进行审查、判断,以达到对交通肇事行为人准确定罪、恰当量刑的目的。
(二)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是确定肇事行为人承担赔偿责任大小的依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l06条第2款与国务院的《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第17条第2款的规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是判断行为人是否有过失及过失的大小的法定依据,也是确定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无因果关系的重要依据。如果违章行为与交通事故有因果关系,行为人负交通事故全部责任的,应全额赔偿被害人或受害单位的损失;负主要责任的,应承担主要的赔偿责任,被害人或受害单位也应承担次要责任;负对等责任的,交通事故的责任者、被害人或受害单位各承担一半的责任。
二、对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应当进行审查、判断的理由
人们往往认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是不容否认的,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应当予以采信,其实则不然,对其审查、判断不仅符合刑事诉讼证据的理论,而且有法律依据,也是实际工作的需要。
(一)对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的审查、判断符合刑事诉讼证据的理论人民法院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的过程,实质是使用案件的证据确定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事故责任以及责任的大小,以判断行为人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应给予何种刑事处罚的过程。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其性质上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规定的鉴定结论。既然是作为一种刑事证据而加以使用,就应当具有证据的基本特征即客观性、关联性和合法性,证据的合法性要求证据的收集过程要遵守法定的程序,证据的客观性要求证据要与客观事实相符,证据的关联性要求案件所有的证据要相互印证,只有具备以上三个特征的证据,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因此,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加以审查、判断是刑事诉讼证据理论的要求。
(二)对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的审查、判断具有充分的法律依据首先,对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的审查、判断是《刑诉法》的要求。依照《刑诉法》第42条第3款以及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严格执行公开审判制度的若干规定》第5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责任重新认定书作为一种鉴定结论,必须经过庭审公开举证、质证、认证,即使不公开审理,也要进行举证、质证、认证,只有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此外,从法律效力来看,《道路交通事故处理程序规定》(以下简称《处理程序》)作为行政法规。只能适用于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理交通事故,不能适用于人民法院审理刑事案件,其法律效力小于《刑诉法》,故即使错误地将《处理程序》中关于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效力的规定等同于认为该认定完全正确而不需审查,那么根据《刑诉法》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在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也应对其进行审查、判断。
(三)对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审查、判断是人民法院处理交通事故案件的客观要求
交通事故无论如何处理,划分责任界限、作出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是处理事故的基础,如果不限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划分交通事故责任界限的次数,那么当事人可能就事故责任永远纠缠下去,交通事故就无法得到处理,故赋予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重新认定书以确定性是从程序上考虑的,类似于人民法院审判案件实行两审终审制,但这并不意味着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关于责任界限的划分就完全正确,也并不意味着人民法院在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和交通肇事民事赔偿案件时,可以不加分析地将其作为定案的根据,人民法院对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进行审查、判断,可以纠正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关于事故责任认定方面的错误,从而正确处理交通事故案件。
三、对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审查、判断的方法
(一)从程序上对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进行审查、判断。
人民法院在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中,既然将其作为鉴定结论加以使用,那么划分事故责任界限,制作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责任书就应遵循法定的程序,否则,就不具备证据合法性的特征,从而不具备法律效力,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依照《刑诉法》和《处理程序》的有关规定,事故责任认定书、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的制作应当遵循下列程序:
1、事故责任认定书只能由特定的人员作出。依照《刑诉法》第ll 9条《处理程序》第2条、第4条和第34条的规定,事故责任认定书必须由具有一定资格的交通警察作出。审判实践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侦查终结涉嫌交通肇事犯罪的案件,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往往没有附鉴定人资格证明,即没有证据证实鉴定人是否系具有3年以上交通管理实践、经过专业培训考试合格,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公安交通管理部门颁发证书的交通警察,审判人员应当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提供。
2、交通事故责任认定应当在一定的期限内作出。按照公安部公通字(1991)113号《关于修订道路交通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的通知》第1条和《处理程序》第32条的规定,交通肇事事故责任认定书至少要于交通事故发生之日起40日内作出,作出后应当及时向当事人公布。
3、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必须完善签名、盖章手续。依照《刑诉法》第120条第l款和《处理程序》第32条、第35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或重新认定作出后,应当制作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道路交通事故责任重新认定决定书,由事故责任认定人签名并加盖单位公章。审判实践中,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侦查终结的涉嫌交通肇事犯罪的案件,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往往只加盖鉴定单位印章而没有鉴定人签名,有的鉴定人的名字系打印而不是亲笔签名,审判人员应当要求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的鉴定人员补签。
4、公布事故责任认定书或重新认定书应遵循特定的程序。在审判实践中,往往存在着这样二种情况,一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作出事故责任认定书送达手续不规范,有的根本没有送达有关当事人,有的只送达犯罪嫌疑人而没有送达受害人,有的只送达受害人而没有送达犯罪嫌疑人;二是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虽然将事故责任认定书送达了有关当事人,但未召集各方当事人到场,出具有关证据,说明认定责任的依据和理由。根据《刑诉法》第l 2l条及《处理程序》 第33条的规定,交通事故责任书作出后,案卷中不仅要附有事故各方当事人签收事故责任认定书的记载,而且还要附有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召集各方当事人到场,出具有关证据,说明认定责任的依据和理由这一过程的笔录。
5、事故责任认定有一定的次数的限制。依照《处理程序》第35条规定,交通事故责任的重新认定为最终决定,这就意味着交通事故责任认定最多只能进行两次。
(二)从实体上对事故认定书或责任重新认定书进行审查、判断
l、有证据认定事故责任时,审查责任认定是否恰当。
(1)对单纯因车辆车况不佳而造成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的审查、判断。首先要肯定的是车况不佳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但这并不意味着车辆的所有人或使用人对车况不佳“视而不见”的行为(有时因过失没有检查车况,有时虽检查,但轻信能避免事故的发生)与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因果关系,也并不意味着车辆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一定要承担交通事故的责任,需要对具体情况作出分析。第一、车辆的驾驶员是车辆的所有人,包括法定所有人和实际所有人,所有人负有保持车况良好才能使用之义务,所有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第l 7条、第18条、第19条至22条的规定,对不符合行驶技术要求的车辆而加以使用,根据其使用车辆行为的性质,其责任承担情形如下:其一、如从事有偿活动或非法活动,则所有人应当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其二、如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或协助司法机关从事司法活动,车辆的所有人不承担事故责任,但受益人要承担赔偿责任。第二、驾驶员不是车辆的所有人,驾驶员违反上述规定,驾驶无号牌车辆或驾驶不符合行驶技术要求的车辆的,根据驾驶员使用车辆行为之性质,其责任承担的情形如下:其一、驾驶员是车辆的借用人,因驾驶员系使用车辆的受益人,驾驶员有义务对车况进行检查,所有人也负有保持车况良好才能出借之义务,因驾驶员使用车辆没有付出对价,故驾驶员应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所有人应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其二、驾驶员是车辆的承租人或承包人(车辆承租与承包相比,其区别在于承租仅限于有偿使用车辆,而承包不仅有偿使用车辆,而且还有偿行使了与车辆相关的其他权利,比如承包客运车辆,承包人不仅使用车辆,而且还行使了排除其他没有在该客运车辆的营运线路上取得营运资格的车辆从事客运的权利),在排除驾驶员非正常使用的基础上,由于所有人出租或发包车辆取得了对价,且负有保持车况良好才能出租或发包之义务,故所有人应当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但驾驶员作为承租人或承包人,也负检查车辆、保持良好车况,才能承租或承包而加以使用之义务,故驾驶员应当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如驾驶员非正常使用致使车况不佳而发生事故,则驾驶员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所有人不承担事故的责任;其三、驾驶员是车辆的盗用人,盗用人使用车辆并非车辆所有人意志的体现,故盗用人应当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所有人不承担责任;其四、驾驶员是车辆的征用人,在紧急情况下,出于社会公益,比如为救灾、救人、追捕犯罪分子,驾驶员征用车辆,驾驶员和所有人均不承担事故责任,但受益人要承担赔偿责任。
(2)对单纯因肇事人的违章行为而造成的事故责任认定书或责任重新认定书的审查、判断。第一、肇事人是车辆的驾驶员,驾驶员的违章行为包括违章驾驶和车辆违章装载,驾驶员的违章行为导致交通事故的发生,其承担事故责任的情形如下:其一、肇事人违反有关规定而引发交通事故,肇事人应当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其二、车辆未按规定装载而导致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应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明知车辆违章装载而要求装载的其他人员,也应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其三、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机动车辆承包人、承租人或其他人员指使、强令驾驶员违章驾驶造成重大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及上述指使人均应共同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第二、肇事人不是机动车辆的驾驶员的,驾驶员不承担责任,肇事人应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
(3)对因车辆车况不佳、肇事人的违章行为而共同造成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或事故责任重新认定书的审查、判断。因上述两种或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交通事故,就要根据事故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车辆的所有人、驾驶员及其他违章人应否承担的事故责任及承担事故责任的大小。
2、没有证据认定事故责任时,审查责任的推定是否恰当。
上述三种情况均系针对有证据能对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作出分析而言,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如因当事人的行为致使交通事故无法认定责任,就要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交通事故的责任进行推定。第一、当事人逃逸或故意破坏、伪造现场、毁灭证据,使交通事故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事故的全部责任;第二、有条件报案而未报案或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的责任无法认定的,应当负事故的全部责任,当事人各方均有条件报案而均未报案或均未及时报案,使交通事故的责任无法认定,应当负对等责任,但机动车辆与非机动车辆、行人发生交通事故的,机动车辆的一方应当负主要责任,非机动车辆、行人一方应当负次要责任。
篇2
关键词:自我责任心,社会责任心,环境责任心,归因,成本取向。
分类号:B844.1
1、引言
责任心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自身的社会角色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杨丽珠,2004)。其中,“责任认知”,指主体按一定标准对责任心所持有的看法或观点:“责任情感”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言论、行动、许诺等持认真负责、积极主动的态度,以及随之产生的情感体验和反应:“责任行为”,指主体在做出责任判断后采取的行动,它监督自己与其他成员遵守群体规范,并促使共同活动的顺利进行(李伯黍,1992)。
从哲学范畴的责任关系角度出发,可区分为自我责任心、社会责任心、环境责任心(顾红亮,2006)。自我责任心指个体对自身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社会责任心指个体对他人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环境责任心指个体对周围物理世界所应承担的责任的认知,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和相应行为。
国外关于责任心的发展研究可追溯至二十世纪早期,皮亚杰使用访谈法研究了儿童对行为责任的判断,发现儿童的责任观念要经历一个客观行为后果的责任判断到主观行为动机的责任判断过程,这个转折点大概在7,8岁。科尔伯格通过两难故事,也提出了个体从最初的相信客观责任、顺从准则以避免惩罚,向行为责任的主观性发展,即评价别人考虑到行为意向、规则可根据需要加以改变等。其他访谈研究发现,与成人相比,儿童的责任感偏重于结果,年长儿童比年幼儿童更能承担责任(Helge-son,Reynolds,Siminerio,Escobar,&Becker,2008)。COVell等人通过访谈发现在幼儿阶段的孩子就已经对日常行为有了初步的责任心(Covell,Howe,&McNeil,2008)。父母如果具有,其对孩子的圣洁引导可以促进他们的责任心和良心的发展(Volling,Mahoney,&Rauer,2009);而个人责任心越强的青少年对于远离网络游戏成瘾的态度转变越快(Chiou&Wan,2007)。
国内关于儿童责任心发展的研究也得出了丰富的结论。陈会昌(1985)考察了儿童责任观念的发展。他编撰了4个含有责任问题的两难故事,其中分别涉及学习责任(留在家里做功课vs去看电影)、集体任务责任(留在班级做花vs回家做饭)、社会公益活动责任(坚持文明礼貌宣传vs回家)和劳动责任(按规定挖树坑vs挖浅些),并在每个故事后问儿童“主人公应该怎样做?为什么?”以及“如果你碰到这事情,你会怎样做?”。结果发现,儿童责任观念的发展可以分为三种水平:强制性责任水平(7岁左右),处于该阶段的儿童并不理解责任的意义,而是出于外界的强制才能履行责任;半理解性责任水平(9-12岁),处于该阶段的儿童逐渐摆脱了命令者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基于对责任心的理解及某项责任对他人的重要性而作出相应的认知判断,但这种理解尚不全面;原则性责任水平(14-16岁),这是一种完全摆脱了对发出命令者的恐惧。其主要依据是责任对他人、对集体、对社会的重要性,该水平上的责任认知是全面、深刻、稳固的。王健敏(1996)通过问卷和教育活动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支持了陈会昌的观点,并指出儿童责任心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从依从阶段到认同阶段再达到信奉阶段的过程。幼儿从小班到大班逐渐经历了一个从服从教师、家长的要求到从内心认同责任行为意义的过程。
对于初中生道德责任心发展的研究发现,随着学生的责任心水平提高,其内部一致性程度也显著提高,因此道德责任心是一个知、情、意统一的整体结构(吴靖,季频,潘秀丽,1991)。庞丽娟和姜勇(1999)使用自编问卷测查了幼儿的责任心的多方面表现,发现自我责任心、任务责任心、承诺责任心是3-6岁幼儿责任心的主要表现形式,陈红兵和申继亮(1993)也通过问卷测量发现,学业责任观念的发展遵循道德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从小学四年级至高一年级,学生学业责任观念体现为盲目顺从、内化顺从、半主动、积极主动四个水平。中国儿童的集体责任心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Cen-2008)。但也有研究发现,中国儿童对责任心的推理并不是一直随着年龄增长而越来越接受父母的责任心观点,10岁儿童对责任心的推理比6岁和8岁儿童更为不合理(Bowes。Chen,Li&Li 2004)。
总体而言,儿童责任心的发展遵循着由他律到自律发展的规律,从外在的责任要求开始,逐渐内化为一种自身的内在品质。以往国内研究涉及幼儿、初中生以及高中生。对于小学生这个年龄层缺乏深入的考察,本研究选取小学2、4、6年级以及初中的8年级,以便探索责任心在小学时期的具体发展路径以及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中可能的变化。不同于许多国内研究采用问卷法测量,本研究使用更适合对低龄儿童施测的故事情境法,同时在故事之后提出开放性的问题。以便更广泛深入地探索儿童责任心的范畴。此外,以往研究通常基于一致性、发展水平或学业责任心等单一的视角。本研究综合多个角度,同时考虑自我、社会和环境责任心,考察每一种责任心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的一致性程度。并探索其发展规律。最后,国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而经过改革开放,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儿童可能在责任心上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本研究拟就其中一个方面的责任心与1985年的研究(陈会昌,1985)进行比较,以揭示时代变迁对儿童责任心发展的影响。
2、研究方法
2.1 被试
以上海一所普通小学的二年级、四年级学生和一所普通中学的六年级a、八年级(即初二)儿童为被试。被试分布详见下表1。
2.2 研究工具
本研究针对自我责任心、社会责任心、环境责任心,分别设计了两难情境故事(故事1、故事2和故事4),同时增加了一个1985年陈会昌研究的情境故事以便对比(故事3)(见表2),并在每个情境故事后安排了3个分别用于考察儿童的认知判断、行为倾向及情感体验的开放性问题。以下列举的是“自我责任心”的情境故事及访谈问题:
周三下午放学后,陈林准时来到了围棋班上课。下围棋是他的爱好,也是特长,这周日他将参加“围棋段位赛”,所以今天的课他听得特别认真,离上课结束还剩30分钟的时候,同桌好友夏青拿出两张《功夫熊猫》的电影票,推了推陈林,小声地说:“我们今天提前走吧!一起看电影去!”陈林心里早就想看这部电影了。
问题①:在这个故事中,陈林应该怎么做?
A.提前离开,看电影去: B.继续上课,不看电影了。
为什么?
问题②:你认为,陈林真的会这样做吗?
A.会: B.不会
为什么?
问题③:你认为,陈林做了这样的选择后,心里会有什么感觉?
A、开心 B、自豪 C、惋惜 D、内疚 E、担心 F、没感觉
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其中,问题①~③分别用于了解儿童的认知判断、行为倾向及情感体验。
2.3 实施程序
每名儿童将依次阅读呈现于卡纸(即,由12张卡纸组成的访谈材料,15cm×13cm)上的四个故事,并回答每个故事后的相应问题。
所有儿童均由经培训的主试逐一进行个别访谈,并收集原始音频资料。
2.4 数据处理
数据通过SPSS 16.0进行整理和处理。
3、结果与分析
3.1 责任心取向的归类
国外有研究者将责任心的维度或者取向总结为五类(Long,Pantale’on,&Bruant,2008),分别是法律维度(Legol dimention,避免制裁所采取的防御机制),功能维度(funtional dimention,直接指向目标或者结果),契约维度(contractual climen-sion,遵守社会契约。以社会契约作为人际互动的本质)、移情维度(empathic dimension,责任即为对他人的关心)和公民维度(civic dimention,对于人际关系中公平、平等有更多推理,每个人应该承担自己的过失)。本研究参考上述分类模式,根据归因内容的相似性,经过对音频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对应上述取向中的四类,具体为:权威取向(对应法律维度)、自我取向(对应功能维度)、原则取向(对应契约维度)、认可取向(对应移情维度),另有成本取向无法与公民取向对应,是本研究发现的一类独特归因。
权威取向的儿童将拥有权威形象的成人或有影响力的同伴视为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且认为一定要完成或服从这些人的意志或代表其意志的任务或事件。但儿童本人并不理解这些任务或事件背后的实际意义,如“因为这毕竟是老师交给他的任务,他向老师承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
自我取向的儿童聚焦于个人的直接得益,他们将其需要、兴趣、能力等放在首要位置,使随后的相应行动为之服务,如“因为他非常喜欢下围棋,所以他不会去看电影的。”
认可取向的儿童努力获得他人认可和赞许,成为“受欢迎儿童”或“模范儿童”。他们通常聚焦于行动结果所带来的他人评价:或者以某种既定的形象或符号——如,好人/坏人、好事/坏事——对事件本身进行定位,从而决定采取相应的行动。如“因为当别人看见他这样子关窗的时候,说不定会表扬他们,这时候王立就会感到开心和自豪。”
成本取向的儿童在做出选择之前,会对可能发生的结果或状况进行预测和描述:会对若干选择所需付出的努力、时间成本进行对比、评估,甚至涉及一些补偿性的方法。不过儿童的推测内容一般不涉及他人评价。如“因为我认为,上课比看电影重要。要是你不好好学习的话,长大就找不到工作了。”
原则取向的儿童重视某些信念、准则或是社会契约性的义务,甚至还怀有改善社会现状的愿望。并且这些原则是持久的,是确定主人公决策、行为和情感体验的原因。在陈述中,儿童常常以群体性、抽象性的言语加以描述、概括。如“这是一个人与社会的问题。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就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为了解以上分类的可行性,从241名儿童中随机抽取了50名儿童的音频资料进行评分,两名评分者均为心理学专业学生,评分者一致性系数为0.84。
3.2 自我责任心的年龄特点(故事1)
3.2.1 认知判断、行为倾向、情感体验的一致性
经独立性X2检验,结果表明,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之间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联(X2=3.78,p>0.05,df=1),说明儿童在自我责任心的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上的反应一致性较低。具体表现为,在241名受访者中,233名儿童在认知判断中选择了“不看电影”,但其中仍有49人在随后的“行为倾向”中报告了“不会”(即。儿童改变了先前在认知判断中的选择)。这意味着。这些儿童虽然知道“应该”要做的事情是“继续上课,不看电影”,但他们“真的”会做的事情却是“提前离开,看电影去”。
另外,经独立性X2检验,结果表明,行为倾向与情感体验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联(X2=20.74,p
3.2.2 年级与归因类别的关系
依据上述归类标准。对所有儿童的责任心归因状况进行分类(见表3),经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儿童的责任心认知判断存在显著差异(X2=38.28,p
在责任心认知判断的归因类别中,权威取向与认可取向分别在二、四年级的受访者中占有最高比例;而成本取向则在六年级与八年级中占有最高比例。并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持自我取向的儿童人数比例呈下降趋势;持成本取向的儿童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配合度X2检验的结果说明,在权威取向与成本取向上,儿童对责任心的归因状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前者X2=13.57,p
3.3 社会责任心的年龄特点(故事2)
3.3.1 认知判断、行为倾向、情感体验的一致性状况
经独立性X2检验,结果表明,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之间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联(X2=1.57,p>0.05,df=1),说明儿童在社会责任心的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上的反应一致性程度较低。具体表现为,在241名受访者中,138名儿童在认知判断中选择了“继续排练”,但其中仍有14人在随后的“行为倾向”中报告了“不会”(即,儿童改变了先前在认知判断中的选择)。这意味着,这些儿童虽然知道“应该”要做的事情是“继续排练,不送外婆”,但他们“真的”会做的事情却是“向老师请假,送外婆去”。
另外,经独立性X2检验,行为倾向与情感体验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联(X2=8.13,0>0.05,df=2),说明儿童在行为倾向与情感体验上的反应一致性程度较高。当儿童在行为倾向中选择了“不会”后(即,儿童的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出现了不一致),报告“消极情绪”的儿童人数显著高于报告“积极情绪”的儿童,X2=22.53,p
3.3.2 年级与归因类别的关系
对所有儿童的责任心归因状况进行分类,独立性X2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儿童在认知判断的归因报告上存在显著差异(X2=54.69,p
在责任心认知判断的归因类别(见表4)中,成本取向在二、六、八年级的受访者中占有最高比例;认可取向在四年级中占有最高比例:另外,随着年级的升高,持原则取向的儿童人数比例呈上升趋势,并且,在八年级中,该取向所占比例位居第二。配合度X2检验的结果说明,在权威取向与原则取向上,儿童对责任心的归因状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其中,倾向于权威取向的二年级儿童人数显著高于四年级(X2=5.33,p
3.4 社会责任心的年龄特点(故事3)
3.4.1 认知判断、行为倾向、情感体验的一致性状况
独立性X2检验的结果表明,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之间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联(X2=0.03,p>0.05,df=1),说明儿童在社会责任心的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上的反应一致性程度较低。这意味着,这些儿童虽然知道“应该”要做的事情是“继续宣传活动,直到6点钟”,但他们“真的”会做的事情却是“按朋友们的意见,提前回家”。
另外,经独立性X2检验。结果表明,行为倾向与情感体验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联(X2=38.79,p
3.4.2 年级与归因类别的关系
对所有儿童的责任心归因状况进行分类,经独立性,检验,不同年级儿童在责任心认知判断归因上存在显著差异(X2=31.75,p
3.4.3 比较不同年代儿童的社会责任心认知判断
在1985年的研究中,研究者将儿童对于社会责任心的认知判断归因,区分为强制性责任水平、半理解性责任水平以及原则性责任水平。由表6可知,在1985年的研究中,儿童的反应趋势十分清晰,大致上是由强制性责任水平向半理解性责任水平过渡,再发展为原则性责任水平。
本研究将儿童对于社会责任心的认知判断归因,区分为5大类别。通过对比发现,权威取向、原则取向的归因特征基本上与强制性责任水平、原则性责任水平一一对应:而自我取向与认可取向则接近于半理解性责任水平:在1985年的研究报告中,没有发现类似成本取向的责任心归因特征。在本研究中,尽管儿童的分布显得较为分散,但总体的反应趋势大致上仍是由权威取向向原则取向发展:而自我取向与认可取向则属于其间的过渡阶段:成本取向的儿童人数比例高于原则取向。
相比1985年的结果,本研究在不同取向上的百分比差异较小。以二年级为例。在1985年的结果中,倾向于半理解性责任水平的儿童比例高出强制性责任水平28个百分点:而在本研究中,倾向于自我一认可一移情取向的儿童比例则仅高出权威取向21.6个百分点。
3.5 环境责任心的年龄特点
3.5.1 认知判断、行为倾向、情感体验的一致性状况
独立性,检验的结果表明,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联(X2=12.82,p
另外,经独立性X2检验,结果表明,行为倾向与情感体验之间存在统计意义上的关联(X2=103.33,p
3.5.2 不同年级儿童的责任归因比较
依据上述归类标准,对所有儿童的责任心归因状况进行分类,独立性,检验结果显示,不同年级儿童在责任心认知判断的归因报告上,存在显著性差异(X2=35.51,p
在责任心认知判断的归因类别(见表7)中,成本取向在二、四、六年级的受访者中均占有最高比例:而认可取向则在八年级中占有最高比例。配合度X2检验的结果说明,在成本取向与原则取向上,儿童对环境责任心的归因状况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而且。随着年级的升高,持成本取向的儿童人数比例呈下滑趋势;持原则取向的儿童人数比例则呈上升趋势。其中,成本取向上,四年级人数显著高于八年级人数(X2=5.12,p
4、分析与讨论
4.1 认知判断、行为倾向、情感体验的一致性状况
研究结果显示,除了环境责任心,儿童在其余3个故事中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上的反应一致性程度较低。相反,在4个情境故事中,所有儿童的行为倾向与情感体验的一致性程度高,“通情”之后“践行”的可能性更大些。
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只在考察环境责任心的故事中表现出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的关联。这可能是由于环境责任心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对周围物理世界的认知,关注点的客观性与现实性更强,因此,在进行认知判断与决定行为倾向的过程中,个体对问题比较聚焦。从而减少了矛盾冲突,促进了认知判断与行为倾向的一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与以往研究(吴靖等,1991)相类似。常言道“知易行难”,可见“责任行为”在受到“责任认知”作用的同时,也会被其它因素所影响,于是就可能会出现“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或是“知其当为而不为”的情况。因此对儿童“责任行为”的培养,除了要关注他们的认知判断,还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
此外,人们应当明确自我责任心、社会责任心、环境责任心的侧重点,利用知、情、行三者之间的独特关系,依情境不同展开不同形式的教育干预活动,以有效促进儿童的责任心发展。
4.2 自我责任心与环境责任心的发展
自我责任心的结果显示,随着年级升高,持权威取向的儿童人数呈显著下降趋势。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日益丰富,道德判断水平不断提高,儿童不再依赖成人等外在权威履行自己的责任,而是从内心真正认识到所要履行的责任。随着年级的升高,持成本取向的人数显著上升,这意味着儿童在作出有关自我的责任抉择之前,考虑到的因素更多,避免浪费力气做无用功,或许是儿童寻求自我发展的结果,此外,认可取向的发展并无显著的年龄差异,但到8年级有一个较明显的下降。这可能与青春期的叛逆性有一定关联。初中生逐渐不再看重教师或其他权威的好评,而更多地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
环境责任心的结果中,原则取向的人数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增加。这与学校教育中经常强调爱护公物、保护环境有一定关系,以环境为对象的情境更易诱发儿童对该主题的敏感,自动引发其对环境的责任以及义务的深层思考。成本取向的人数比例较高,这似乎在某种意义上说明,儿童对于应担负的环境责任更会“斤斤计较”,因为这些物化环境离个体更远些,通常会生“眼不见为净”之感,若要承担责任,就会多一些付出时间等代价的思考。成本取向判断归因随年级增加而减少,则可能与儿童的能力有关,对年长儿童来说,关窗子之类的事情可能只是举手之劳,无需太多的代价付出;而年幼儿童由于体力、身高所限,可能会觉得这是一件需付大代价之事。
4.3 社会责任心的发展及其年代差异
在反映社会责任心的故事2和故事3中,归因类别均显示,认可取向的人数在所有年级中都占有最高比例。持认可取向的个体通常会努力获得他人的认可和赞许,成为“受欢迎儿童”,并且会聚焦于行动结果所带来的他人评价。儿童为了得到积极评价或避免消极评价,必然关注他人,从而做出相应的努力或尝试。这与社会责任心的内涵十分吻合。权威取向和原则取向的人数均随着年级的增加而差异显著,其中权威取向的人数随着年级增加而下降,原则取向人数随着年级增加而上升。这与皮亚杰所提出的“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道德判断从他律水平向自律水平发展”相吻合。
陈会昌(1985)的研究与本研究相隔23年,本研究所出现的成本取向无疑是二者之间的最大差异。当今社会功利性价值取向的盛行与此或许有一定关联。1978年的之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整个社会进入全面的快速转型期。但社会转型从来就不只是单纯的经济或体制转换,而是伴随着价值取向等意识形态的变化,社会转型的同时,人们的思想态度、价值观念也在改变中。当人们对“市场经济”这个字眼习以为常时,也逐渐接受了市场经济对结果的重视与对效率的崇尚。于是,追求实用、关注目的的功利性价值取向得到了广泛认同,甚至于被过度强调。此外,独生子女政策导致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高投入,使得家庭教育的功利性增强。学校中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分数是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尺,成绩是区分优劣的唯一指标,接受教育就是为了获得一个有价值的回报。在这样的家庭、学校、社会背景中,儿童在做出某项决定之前,评估成本、推测得失、关注结果,似乎也是颇具适应性的应对方式。
两次研究的另一差异在于:权威取向与原则取向的分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985年的结果中,六年级与八年级的儿童均没有出现强制性责任水平(对应于本研究中的权威取向):相反,在本研究中,权威取向在六年级和八年级儿童中均占相当的比例。究其原因,可能与当前的家庭教养方式有关。只有一个孩子的家庭在23年前相对罕见,父母对孩子相对比较放手,孩子有更多自主的机会:而现在的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家庭,孩子靠自己做出决定、处理问题的机会似乎不多。不少父母会按照自己的意愿早早地为孩子的未来制定蓝图。有些孩子因此出现了自主性弱、依赖性强,角色采择能力发展缓慢等成长问题。
此外,在1985年的结果中,从四年级到八年级,处于原则性责任水平的人数比例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可在本研究中,随着年级的升高,该取向的儿童比例并没有出现清晰的上升趋势。原则取向是一种全面、深刻、稳固的责任认知,不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目前这一研究结果似乎又从另一角度验证了“家庭教养过度”是高年级儿童原则取向比例偏低的原因。
篇3
可见,责任感的培养是个性发展的核心,是一个人日后能够立足于社会、获得事业成功与家庭幸福的至关重要的人格品质,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呢?
一、幼儿责任感缺乏的现状和原因
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或听到幼儿不负责任的表现。如:忘了带学习用品,书包没有整理就去玩了;打扫卫生时,扫把扔一地就不见人影了;衣服丢了很多天都不知道认领;笔、书本摊一桌子,抽屉乱糟糟地塞满一大堆;甚至还会看到家长送课本、送水、送伞的身影。每当别人问及时,幼儿们都是一个理由――“忘了”。那么是不是他们记性不好,是不是得了健忘症?显然不是的。
答案是:缺乏责任心。
究其原因,很多是现代家庭的教养方式形成的:目前,许多家长一味关注幼儿智力开发、知识学习,而忽视幼儿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他们认为幼儿小,负不了什么责任,长大再说吧,于是,幼儿在家庭中应承担的力所能及的劳动没有了,家庭中平等的倾听和交流减少了,幼儿犯错误的后果替其承担了,于是就造成了幼儿过分关注自我,心中无他人,做事不计后果等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培养幼儿责任心的策略
幼儿年龄小,心智发展还不成熟,说教式地跟他们讲什么是责任心,做人做事要负责任……那真是费尽心机收效却甚微。家长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得讲究策略,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1.以身作则,做好榜样。
俗话说得好:“说千言道万语,不如做个好样子。”这就是说,家长要用实际行动教育幼儿。培养幼儿的责任心,家长首先要起表率作用。要求幼儿做到的,家长一定要先做到。比如说,要求幼儿不迟到,家长首先要守时;要求幼儿每天按时完成作业,家长要做到今日事今日毕。父母只有在生活中严于律己,给幼儿做好表率,幼儿的责任心才会在家长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方法,也是幼儿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2.参与管理,争当主人。
家庭是幼儿身心成长的重要场所,是幼儿一日生活的出发点和归宿,家长要增强幼儿对家庭的主体意识,提升幼儿在家庭里的主体地位,让幼儿积极地参与到家庭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幼儿感觉到他是家里的小主人。当幼儿体会到了他在整个家庭里并不是可有可无的,他确实是被整个家庭所需要的时候,他对家庭的责任感便会油然而生。
要做到这一点,家长首先必须转变观念,要把幼儿当做是与自己地位平等的人,而不能老把他当作不谙世事的幼儿,家里的一些事情,无论是否与幼儿直接有关,都可以让幼儿发表一下意见,让幼儿帮着出谋划策,对幼儿提出的好建议好想法要积极采纳并加以表扬和鼓励;家里的家务活也要有一个明确的分工,每天爸爸应当做什么,妈妈应当做什么,幼儿应当做什么都要事先规定好,当然幼儿可以少承担一些,但决不能因为怕耽误幼儿学习而大包大揽;家长也可以让幼儿在家里充当监察官的角色,对家里每个成员的行为进行监督,看看大家做事是否都有责任心;家长还可以在幼儿寒暑假期间让他当一段时间的家,这期间家里大大小小的事情,只要不会给家庭带来巨大的损失,都可以由幼儿来做主,都可以由幼儿来安排,幼儿从自己当家长的经历中能够学到许多,也能够提高许多。
3.参加活动,强化意识。
幼儿的成长往往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校内外活动而显得五彩斑斓,只有让幼儿在各种活动中亲自去实践和体会,才能引起他们心灵上的回应,培养起他们的责任意识。通过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公益活动,不但针对某个主题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而且在活动的组织过程中,幼儿也学会了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的高度责任感。如学校开展秋季运动会,比赛过程中,运动员们竭尽全力、奋力拼搏,最终取得优异的成绩,全班都为之振奋,为运动员们喝彩。另外,家长还可以利用节日契机进行教育。如在“三八”妇女节,要求幼儿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鼓励幼儿给妈妈准备礼物。又如在新年,带幼儿看望爷爷奶奶等长辈,给他们拜年。通过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增强幼儿关爱他人的责任感,学会关心长辈,关心所有需要关心的人,使他们从中感受到助人为乐的情感体验。
4.开卷有益,循循善诱。
幼儿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对一些较为深刻的道理还不能真正理解,而且这一阶段的幼儿普遍具有崇拜名人,喜欢模仿所喜爱的对象的心理。因此,家长可以利用幼儿的这个特点,以故事的形式将发生在身边的小事或者名人的经典事例讲述给他们听,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同时,有选择地为幼儿提供一些有益的课外读物,如《有责任心的幼儿才有未来》、《好习惯》、《影响幼儿一生的情商故事》等;观看一些优秀的影片,像《三毛从军记》、《中华弟子规》等。家长在指导幼儿阅读课外读物和观看影片故事情节的同时,引导他们理解当中榜样人物的行为,学习他们的责任心。让幼儿在获得精神上满足的同时,产生情感的共鸣,从而逐渐形成强烈的责任感。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心和意识的,儿童年龄越小,他们的生活经历越有限,那么生活中鲜明形象对他们思想上的影响越强烈。
5.配合学校,形成合力。
篇4
做一个有责任的人讲话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有责任心的学生》。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责任心吗?所谓的责任心就是指每个人对自己和他人,对家庭和集体,对国家和社会承担应有的责任意识、情感与态度。其实责任心也就是一种良好的习惯行为,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要做一个有责任的小学生,就必须做到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
同学们, 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是把责任心挂在嘴上,而是要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该明辨是非,懂得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作为学生,我们该如何承担起我们的责任呢?比如说:课堂上认真听讲,努力学习就是对自己学习负责的表现,也是尊重老师劳动的有责任心的表现;我们每天认真上课间操,就是对自己有个健康身体负责的表现;犯了错误,能够主动承担自己该负的责任,及时改正,弥补过失,也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课间不大声喧哗,保持安静,是对自己与同学的健康负责的表现;友爱同学,见到同学有困难主动帮助,是对同学有责任心的具体表现;平时注意勤俭节约,不乱花钱,孝敬父母,帮助父母承担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主动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是对父母、家庭负责的表现;随手关掉哗哗流淌的水龙头,主动弯腰捡起地上的废纸,放学时主动关好门窗,是对集体、对学校负责的具体表现;爱护社区公共设施,遵守社会公德,是对社会负责的表现;认真参加升旗仪式,唱好国歌,是对国家负责的表现。
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有许许多多小事都能体现一个人有没有责任心。一个道德情感贫乏、责任心不强的人是得不到别人的关心,也无法与人真诚合作,更无法适应未来社会的。只有责任心强的人,才容易获得成功。
同学们,让我们从身边的点滴做起,从每天小事做起,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养成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把责任心渗透到我们全身的每一个细胞,成为一种习惯,让强烈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改变我们的一生,成为当今社会有用的人,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做一个有责任的人讲话稿【2】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920年,有一位11岁的美国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踢碎了邻居家的玻璃,人家索赔12.50美元。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认错后,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他为难地说:“我没钱赔人家。”父亲说:“我先借给你,一年后还我。”从此,这位男孩每逢周末、假日便外出辛勤打工,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挣足了12.50美元还给了父亲。这个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总统的里根。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责任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素质,是做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须的。请同学们想一想,在学习生活中,你是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吗?你会主动捡起自己不小心掉下的纸屑吗?答应别人的事,你能努力做到吗?如果你不小心伤害到别人,你会感到内疚并勇敢承担责任吗?你能认真学习,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吗?
做人必须要有责任感。一个有责任心的人,不是把责任心挂在嘴上,而是要体现在具体行动中。一个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努力学习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平时注意勤俭节约,不乱花钱是对家庭负责的表现。把水泼在教室里,自己用拖把将水擦干净,这是对班级对同学负责的表现。走到水池边看到水龙头开着水哗哗地流,伸手把水龙头关上;白天发现走廊上的电灯亮着,随手把灯关掉;把手上的废纸、食品包装袋等送到垃圾箱,这是对学校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表现。
同学们,太阳有照耀大地的责任,雨露有滋润万物的责任。人有履行义务的责任.那么,就让我们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责任心,对社会有担当的好少年!
做一个有责任的人讲话稿【3】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做一个有责任心的人"
责任是我们作为一个人所必须承担的,作为一个人,我们要对支持我们,关心我们的人负责,要为家庭、社会、乃至国家负责;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要对自己负责,对同学负责,对老师负责,对学校负责!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说过:“责任并不是一种由外部强加在人身上的义务,而是我需要对我所关心的事件做出反应。”我觉得这话很对,当我们准备要做什么的时候,当我们在做什么的时候,如果我们心不在焉,我们肯定做不好,甚至会半途而废,但是我们如果清楚自己的责任,明确目标后,我们一定会尽心尽力,千方百计去做到最好!
曾经看到一个故事,说一个汽车司机,一次行车中,突然被一个飞入车中的大铁块砸中了腹部和手臂,在生命的最后片刻,他果断忍着剧痛把车停在路边,拉下手动刹车闸,打开车门,让乘客安全下车,将发动机熄灭,之后他永远地停止了呼吸。试想一下,如果他不那样做,后果会怎样?在转瞬即逝的生命瞬间,他将他人的生命看得比自己的还要重要,这就是责任,这就是一个司机的责任,这就是做人的责任!
朗费鲁说:我们命定的目标和道路不是享乐,也不是受苦,而是行动和责任。学生以学为本,而学习怎样做人、做怎样的人则是根本所在,我们都说“品学兼优”,品学兼优,品在前面!学在后面,这说明了做人的品德与这个人的责任、修养,比这个人的学习成绩更为重要!
在生活中,处处都有责任的考验。不经意的捡起一张废纸是保护环境的责任;帮助体弱多病的老人和小孩,是尊老爱幼的责任;替别人解决困难,是助人为乐的责任。责任,是社会的地基。没有它,高楼大厦在微风中就会轻易动摇。对别人负责,责任就是友情的见证;对国家负责,那是社会进步的条件。抛弃它,你能感到了暂时的轻松,却丢失了一生的光彩。责任,是不可丢弃的使命,它肩负在人们的身上。
篇5
在社会生活中,个体承担对社会的责任是一种客观必然。人生的社会责任是一个人对祖国、对民族、对人类的繁荣和进步,对他人的生存和发展所承担的职责和使命。“忠诚祖国,振兴中华”是当代个人对国家和民族负有的历史责任的首要使命。以“忠诚祖国,振兴中华”为已任,就要把个人奋斗的目标融会到全国人民所追求的共同目标和崇高理想中,献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献身于促进和维护祖国的统一事业;就必须不断地学习,掌握先进的科学技术,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内行、专家和创造者。同时“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也是个人的基本职责。
工作责任心演讲稿
我们无论做什么事,若是没有责任心,必定是做不好的,因为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并不是说一件事,只要用心去做就不难,所以责任心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要怎样才算是有责任心呢?就是要每位员工在自己的岗位上竭尽心力。譬如我是一名客户经理,负责维系客户,就要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客户事情无小事。因为不尽职,事绝对做不好。我们工作做不好,就直接影响到客户感知,容易引起客户强烈的不满。
责任心是一种担当,一种约束,一种动力,一种魅力。一个人只有有了责任心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承诺,只有有责任心才能够正视困难勇往直前,只有责任心才能够得到别人的尊重,塑立高尚人格。市场培育工作任重道远,如果每位员工没有强烈的责任心,不能以市场培育为己任,就不能把市场培育落实到工作中,不能认真推动市场培育工作向前发展。到头来自己的工作没有进展,市场培育也就成了空谈。
一位大公司的老板曾经讲过这样的故事,有个人来他公司应聘,经过交谈,他觉得那个人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公司的工作。因此,他很客气地和那个人道别。那个人从椅子上站起来的时候,手指不小心被椅子上跳出来的钉子划了一下。那人顺手拿起老板桌子上的镇纸,把跳出来的钉子砸了进去,然后和老板道别。就在这一刻,老板突然改变了主意,他留下了这个人。事后,这位老板说:“我知道在业务上他也许未必适合本公司,但他的责任心的确令我欣赏。我相信把公司交给这样的人我会很放心。”
由此可见责任心是一种习惯性行为,也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是做一个优秀的人所必需的。责任心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梁启超曾说过:“ 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于我自己打主意要做的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我们每一位员工也因该具有这样的责任心吧。我们的份内之事,我们就必须做好;公司的目标也要我们共同努力而达到。
篇6
大家好!
我给大家讲个真实的故事。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我正要去上学,在小区路边湿滑的草丛里,发现一位老奶奶跌倒了,趴在地上起不来。她侧着脸,嘴里呜呜地喊着,鼻子还流了血……我不知如何是好,恰好有一位叔叔路过,我喊那位叔叔帮忙扶起老太太,哪知他像躲瘟疫似的摆了摆手,竟加速跑了。我只好去喊我的爸爸,爸爸又喊了保安一起把老人送回了家。事后,爸爸告诉我,现在社会人情冷漠,邻里之间互不来往,社责任感普遍缺失,做好事有可能遭到诬陷,所以,那个叔叔不闻不问也是正常的。我问爸爸,那你为什么要帮助那位老人?爸爸意味深长地说,人生在世要积善积德,假如倒地的是你的亲奶奶,你不希望有人扶起来吗?将心比心――人都有老的时候,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的良心。
这件事对我影响很大,爸爸的话更是让我想了很多很多。
扶起跌倒的老人,对成年人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有什么可怕的呢?假如这个社会都不讲公德,人与人之间只顾自私自利,与己无关的事一概不问,这个社会不就是一个巨大的冰窖吗?活在里面,谁能免于挨冻呢!
老师曾给我讲,“人”字的“一撇一捺”就是暗示做人要“相互支撑”,负起自己应负的责任。比如,我带着班级的钥匙,我迟到10分钟,就要耽搁好多同学的进班时间,所以,我必须提前到校,否则就是不负责任。再比如,大白天的灯还亮着,最后走出教室门的同学不随手关灯,就是不负责任,这是对公共资源的浪费。
有些同学总以为自己还小,没有负责任的能力,殊不知把垃圾扔进垃圾桶,讲信用,在公车上让位给老弱病残者……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足以体现我们的责任心。责任有大小,但责任心是不分年长年少的。有志不在年高,无“责任感”空活百岁!
既然来到这个世界,我们就应该承担起地球人应负的责任。一个没有责任心的人活着也是行尸走肉。只有尽职尽责,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才能活出友爱,活得精彩。
让我们负起应有的责任,做一位有高度责任感的现代小公民吧!
谢谢大家!
点评
篇7
关键词:少年先锋队 责任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08-01
中国少年先锋队是我国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也是培养优秀的少年儿童、促进少年儿童成长的摇篮。学校要开展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帮助少年儿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学校可以通过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增强学生的责任感。
一、丰富少先队活动的内容,为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打好基础
少先队辅导员应该在每个学年、每个学期结合节日或者少先队工作内容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师可以开展绿色环保活动,开展科技展示活动、学雷锋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等,还可以组织改变身边的不文明的现象等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追求真善美,和不文明行为作斗争,承担社会责任。例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理解“爱”的含义,主题为“爱”的少先队活动,通过爱自己,爱亲人,爱他人,爱学校,爱社会,爱国家等行动,抒发在爱的实践活动中的真实感受。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爱,就会逐渐运用自己的理解去爱他人,爱学校,爱国家。教师组织学生做家务,帮助有困难的同学,保护校园环境等,都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好活动。
二、突出少先队活动的教育性,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教师通过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活动的内容选择和组织形式上要突出教育性,将培养小学生的责任心渗透落实在丰富的少先队活动中,保证学生在活动中有所收获,提高少先队活动的效果。
教师可以开展“自立少年”的活动,教育学生自己整理自己的文具盒和书包,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衣服,同时组织竞赛,让学生活动后谈自己学会了什么,引导学生感悟,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立能力。教师也可以开展“节约纸张”“帮助别人做事情”“帮助妈妈做家务”活动,在活动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让学生在活动中明确目标,突出活动的教育意义。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帮助别人做事情”的活动中,组织和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帮助父母或者同学、老人们完成一些事情,开展完成任务后的讨论活动,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三、通过形式新颖的活动,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小学生在活动中的参与度受到兴趣的影响。教师在组织活动上要下功夫,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例如,在“争当好少年”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设置安全章、节约章、爱心章、家务章、环保章、自理章等,按照学生的日常生活,教育学生表现优秀才能得到勋章,这样就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再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节约日”少先队活动,开展小组竞赛活动,通过小组竞赛评选出最佳活动小组,为了集体利益而共同努力,增强学生小组的合作意识和责任心。教师通过形式活泼的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改善学生的活动状态,教育学生体会劳动的艰辛、帮助别人的愉快,实现学生的自我价值,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在组织少先队活动的时候,教师还要建立评价机制。例如,在开展“节约日”活动中,教师就要制定评价标准,学生达到评价标准后就可以获得“节约标兵”的称号,学生在活动中相互配合,学生也可以小组争取获得“优秀少先队员组”的称号,这样的评价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促进学生提高学习的兴趣,全面培养学生的责任心。
四、开展培养责任心的活动
责任心的教育需要和少先队的活动相结合,开展少先队活动是培养学生责任心的重要载体。现在的少先队员责任心缺失,一旦遇到难的事情,总是想办法推卸责任,很少有人能够主动承担责任。教师为了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应该创新工作思路,开展丰富的活动体验教育。例如,开学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队员进行讨论,制定中队公约,鼓励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好少年”,每个月评选优秀的队员,并发放“责任卡”给予及时表扬。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祖国在我心中”的队会活动,让队员们寻找英雄的事迹和伟大的故事,教育学生体会成长的责任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运用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帮助学生成长,教育学生体会到热爱祖国应该从小事做起,增长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再如,在世界环境日到来的时候,可以向家里人或者陌生人发放环保卡和节能卡,宣传低碳节能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少先队辅导员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结合队员的思想状况和心理特征,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对少先队员进行责任心的教育,让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增强责任意识,承担责任,获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开展丰富的少先队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责任心。
参考文献:
[1]吴建明.关于新时期少先队教育品牌活动的思考[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
篇8
刚一放寒假,我就怀着欣喜的心情一口气读完了老师新发给我们的《小学阅读指南》,那上面刊登的加吉•潘特所写的“嘟嘟幸运的一天”这篇故事给我的感触最深。
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盖伦的美国小女孩是怎样度过了充满幸运和惊喜的一天,也告诉了读故事的我一个深刻的道理:其实哦,生活中常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幸运和惊喜,如果我们多留意、多关注,乐于帮助别人,爱自己的家人,那么隐藏的快乐就会被我们一一发现,而有着灿烂心情的我们也将会遇到更多的幸运。不相信的话,大家就来试试吧!
读完这篇故事,我发现其实自己和故事里的小主人公盖伦一样喜欢帮助和爱护自己的家人。
比如,那次妈妈不小心得了感冒,我照着妈妈给我吃药的样子,给妈妈倒热水、冲感冒药。等爸爸把饭做好以后,我把饭菜盛在碗里,端到妈妈的床前。看着妈妈吃饭的样子,我心里也觉得很高兴。
还有,爸爸在外面劳累了一天,回到家里的时候常对我说后背疼,让我帮他捶背。我就会认真地按照爸爸教给我的方法帮他捶背、捏肩膀。爸爸总说:让我从小就要学会怎样照顾自己和家人。爸爸还说:咱们家没有男孩子,等将来你长大了以后就是咱们家的“顶梁柱”,所以你从小就要学会干家务活,将来才能像个男孩子一样出门闯天下。
在学习上,爸爸和妈妈对我的管教很严厉;在生活上,他们对我的关心又是无处不在。在爸爸和妈妈的教育下,我已经开始懂得我是这个家庭里的一分子,我也对这个家庭负有一份责任。只要爸爸和妈妈需要,我都会很乐意地帮助他们干家务活,这样不仅能够让我有机会报答爸爸和妈妈给我的关爱,我也从中体会到劳动也会有乐趣,生活才会有意义。
如果人们都没有爱心和责任心,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可怕啊!将是一个到处充满冷酷和无情的世界,欺辱弱小、互相残杀,到处是野蛮的掠夺和杀戮,由此引发的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痛苦、灾难和毁灭!
在经历了2008年的雪灾、汶川大地震之后,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心和责任心都接受了一次考验。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再一次向全世界展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爱心和责任心,再一次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民是伟大的!
让世界充满爱,我们的生活才会更加幸福、美好!
篇9
一、以身作则,充当学生楷模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是说,教师要用实际行动教育学生。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因此,培养学生的责任心,教师要起表率作用,作为老师,应该时时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身教重于言教,树立良好的榜样。我们知道小学生十分善于模仿,模仿让我们的孩子成长。那么一个良好的榜样就显得极其重要。如果老师们都能注意自我修身,自我立德,从身边一点点小事做起,给孩子们树立榜样,那么对培养孩子们的责任心会有很积极的作用。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如要求
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进教室,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当天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不得隔日。通过老师的榜样作用,孩子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强化自己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心。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一个有工作责任心的教师,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会成为学生的楷模,学生的责任心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润物细无声”是最好的教育,也是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教育。
二、借助活动,树立责任意识
学生的学习生活往往因为有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而显得五彩斑斓。学生在活动的参与和竞争中,学会了表现自己,达到了培养责任心的目的,从而使班级的荣誉硕果累累。记得去年学校开展了“冬锻我能行”和“冬季运动会”的活动,通过筛选,确定班级参赛的运动员后,我鼓励他们要刻苦训练,为班级争光。运动员们都非常积极,利用体育课和课余时间,不断练习自己参赛的项目,还与体育老师积极探讨。其中有一位女生,她个子比较矮,身体也瘦弱,志 愿报名参加了1000米的竞赛,我很担心她。在比赛场上,小小的她挤在队伍里,显得很弱小,但是她不断地努力,一直跟着前面的同学,一圈又一圈,一圈又一圈……有些同学中途退出了,可汗流浃背的她还是坚持着,最后她得到了来之不易的第四名。虽然是第四名,但正是她责任心最好的体现。在这位同学的带动下,其他同学的责任心也加强了。运动员们竭尽全力,奋力拼搏,最终成绩在同年级名列前茅。在校园文艺活动中,有特长的同学都踊跃参加各项活动,比赛时都明确职责,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同时,同学们在明确责任的过程中,集体主义精神也得到发扬。 另外,我还抓住节日契机开展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前夕,我要求学生在家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给妈妈一份惊喜。以此增强学生对他人负责的责任感,学会关心长辈,关心一切需要关心的人,使他们从中感受到了“帮助别人,快乐自己”的情感体验。在教师节来临之际,我组织学生开展了“老师,您辛苦了!”的主题活动,让同学们讲述各个老师认真传授知识和耐心教育同学的事迹,讲述伟人们尊敬老师的故事,并引导学生懂得是老师们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才赢得了人们的尊敬,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三、着眼课堂,培养良好习惯。
篇10
饭桌上,当我想喝豆浆却发现还没有糖时,就喊儿子去厨房拿糖。儿子听后就向厨房跑去,不料他一下子摔倒了。等起来时,他的上嘴唇磕破了,而且已经肿胀起来。
儿子边哭边发牢骚:“妈妈,都是你不好。如果你自己去拿糖,我就不会摔倒了。”当时我正在为儿子处理伤口,也很心疼儿子,并且正为这件事而自责,所以,听到儿子的话觉得是理所应当的,就默默地接受了。
儿子看我不做声,又说:“都怪地板,如果不是地板太滑,我也不会摔倒了。”老公接着说:“如果地板特别软,你踩上去就是一个坑,那样,咱家的地板就会变得坑坑洼洼了。”
晚上,儿子睡在了奶奶家。家里少了往日的热闹,多了一份安静。
早上的事情不知不觉再次浮现在我脑海里。儿子摔倒了,尝到了苦头,他开始归因。不管归因于我还是地板,都是从外界找原因,他唯独没有从自身找原因。其实,他可以归因于自己太不小心了,或者归因于自己不应该跑太快。不得不说,是当时他的哭声、他的委屈把我给麻痹了。
有这样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一家知名企业招聘,经过层层竞选,几位佼佼者最终脱颖而出,将接受最后一关总裁的选拔。身经百战之后,大家都志在必得,像往常面试一样,一个接一个地走进了面试室。不一会儿,他们又都带着疑惑出来了。原来,总裁并没有给他们出什么高难度的考题,只是简单地问了两句,就结束了。正在大家疑惑不解的时候,总裁助理出来宣布结果,其中一位经过走廊轻轻扶起一把横倒在路中央的扫帚的小伙子获得最终的机会。考试的方式出人意料,又发人深省。你或许会说这是一个细节决定成败的故事。但这样一个细节,是一个在家里“倒了油瓶都不扶”的人万万注意不到的。这样一个细节源自一个人一贯的责任心。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责任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成为选择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
不得不承认,由于一些家长对孩子过分溺爱,使得孩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时常以“小公主”、“小皇帝”的身份自居。某种程度上,孩子过着一种寄生虫的生活,习惯了接受,而不是给予;习惯了人人为我,而不是我为人人。长期下去,最终导致孩子成年后责任意识淡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