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功效与作用范文

时间:2023-03-25 14:56: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苍术功效与作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苍术功效与作用

篇1

1、苍术可用于治疗脾失健运而导致的脘腹胀闷、呕吐食少、舌苔白腻等症。

2、还可以治疗痹症。苍术还具有祛风散寒的功效

3、苍术还可以明目,苍术中含有维生素A样的物质,可以治疗夜盲症,眼目昏涩等症状。

4、但是苍术不建议多用,建议服用剂量在9克以下,以防止出现中毒。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1.麻黄

生活实例61的蔡先生患有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半年前,他听人说,麻黄浸出液具有平喘、利尿、镇咳、祛痰等作用,于是,他也开始服用麻黄浸出液。半年后,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出现了乏力、胃纳差、尿色加深、两下肢浮肿等症。在家人陪伴下,蔡先生来到医院检查,医生发现他已出现肝、肾功能紊乱。

适应证:麻黄气味微香,味涩、微苦,药用部分为其干枝末缘的小枝。麻黄具有发汗、平喘、利尿、镇咳、祛痰、抗炎、抗过敏及抗病毒等作用,麻黄还有抑制食欲和加快新陈代谢的作用,也被用于减肥辅助用药。

肝毒性:麻黄可致肝肾综合征,麻黄还可引起具有自身免疫特点的暴发性肝炎。服用麻黄碱,还可能加重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病情。

使用注意:麻黄的发汗宣肺力较强,凡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肺肾虚喘者均应当慎用。麻黄使用剂量为每日3~10克煎服,剂量过大可导致失眠、不安及震颤等。

2.何首乌

生活实例38岁的王先生因脱发服用何首乌饮品3个月。服药1个月后,王先生出现了乏力、胃纳下降等不适,但王先生未引起重视,以为是自己工作劳累所致,继续服用何首乌2个月,并适当调整工作强度。可是,他的乏力不但未见改善,反而越来越重,并出现尿色加深、脸黄,逐去医院就诊。医生仔细检查并详细询问病史后,考虑王先生是服用何首乌后引发药物性肝炎。幸好治疗及时,王先生得以治愈,未留后患。

适应证:何首乌性味苦、甘、涩,微温。药用部分为块根,具有乌发、解毒、润肠等功效,还有降低胆固醇、降血糖、强心、促进胃肠蠕动等作用,对神经衰弱、贫血等症也有治疗作用。中年人食用何首乌可防早衰。

肝毒性:何首乌肝毒性的主要成分为蒽醌,表现为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急性肝损伤。有报道,生何首乌可致家族性急性肝损伤。

使用注意:何首乌有润肠作用,大便溏泄较重者不宜用。有肝病史或者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该类药物。何首乌使用剂量为每日10~30克煎服。饮服何首乌时忌食葱、蒜及萝卜等。

3. 苍术

生活实例 77的胡爷爷是一名白内障患者。近日,他在医院做了白内障手术,效果还可以。一天早晨,与他一起锻炼的隔壁邻居告诉他,苍术有明目的功效,于是,他便托人购买苍术液(一种提取液),每天饮用。可惜,10多天后,胡爷爷出现了胸痛、呕吐,随后昏迷,最终发展为肝坏死、肾衰竭。

适应证:苍术有较特异的香味,味微甘、辛、苦,药用部分为其肥大且呈结节状的根茎。苍术有调整胃肠运动、抗溃疡、抑制胃酸分泌、增强胃黏膜保护作用等功能,还具有抗缺氧、中枢抑制、抗肿瘤、促进骨骼钙化等作用。主要用于治疗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苍术还有明目的功效,可治夜盲症。

肝毒性:苍术苷的肝毒性主要表现为肝细胞性肝炎,可能伴有低血糖及肾衰竭。苍术中毒常在服用后几小时内出现,有恶心、呕吐、急性腹痛、腹泻、焦虑、头痛等症状,还可出现低血糖及肝肾功能衰竭。目前,对苍术中毒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使用注意:苍术辛温燥烈,阴虚内热,气虚多汗者忌用。苍术使用剂量为每日3~10克,煎服。忌与青鱼、桃子、李子等一起食用。

4.黄药子

生活实例 32 岁的张女士因“甲状腺肿大”去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医生建议她服用含“黄药子”的中药汤剂。可服药3周后,张女士即出现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及尿色加深等症状,体格检查发现张女士皮肤巩膜黄染较为明显,舌苔黄腻,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医生诊断为黄药子引起的肝炎,嘱咐张女士及时停服中药汤剂,并接受保肝、退黄、降酶等治疗。

适应证:黄药子性苦,寒。有毒。药用部分为其块、茎?,具有散结消肿、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主要用于甲状腺肿、癌症、银屑病、乳腺增生及宫颈炎等慢性疾病的治疗,疗程较长。

肝毒性:长期大量服用黄药子可引起较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对肝脏的损伤在短时间内即可表现出来。

使用注意:黄药子有毒,不宜过量服用,疗程不宜过长。脾胃虚弱及肝肾功能损害者慎用。黄药子使用剂量为每日5~15克煎服。

5.薄荷

生活实例24岁的柳小姐因咳嗽饮用薄荷茶,开水冲服,饮用后约15分钟,柳小姐出现了头晕、恶心、呕吐、乏力等不适,同事立即将她送往医院急诊室抢救,医生紧急检查后发现,柳小姐肝功能轻度异常,考虑为薄荷茶中毒,经洗胃并给予对症处理后好转。

适应证:薄荷性辛,凉。有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感冒和咳嗽,对湿咳见效较快,并有促排汗解热作用。

肝毒性:薄荷中毒表现为肝功能异常,多数为急性胃肠不适及中枢神经系统异常。

使用注意:薄荷芳香辛散,发汗耗气,故体虚多汗者不宜使用。薄荷使用剂量为每日3~6克煎服。服用薄荷期间,应避免同时食用鳖肉,以防产生强烈副作用。

到目前为止,已知约有350种植物药可损害肝脏。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尽量合理安全地使用植物药,以避免伤害肝脏。需要说明的是,并非应用这些有肝毒性的植物药就一定会引起肝损伤,大家不必因噎废食。一般地说,植物药引起的肝损伤经过停药、对症支持处理后,大多预后良好。植物药在我国使用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过去用药以医师的习惯和经验为主。近年来,我国加强了对中医药学的投入,有关中草药(包括植物药)有效成分及毒理的研究正在不断深入,但尚未见有推荐的植物药的规范使用剂量及标准疗程。

预防肝毒性植物药的5点措施:

1. 避免使用有肝毒性的植物药,必须应用时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

2. 不要擅自加大植物药的使用剂量,更不要随意延长使用时间。

3. 不要擅自使用可能造成肝功能损害的减肥茶或保健食品。

4. 使用植物药期间,应定期监测肝脏功能。

5. 注意饮食禁忌,防止出现剧烈副作用。

篇3

每到春夏季节,许多父母都会惴惴不安,因为天气逐渐炎热,是病毒、细菌繁殖的大好时机,对于免疫力低的孩子来说,最容易诱发感冒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了。对于小孩子来说,最常见的莫过于感冒了,无论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都与风邪犯肺有关,肺脏在中医上常被称做“华盖”,华盖是指张在古代帝王车辇上华丽的伞盖,把肺脏比作华盖既能说明它在体内的位置较高,也可以说明它的地位十分尊贵,也就是说它是十分娇嫩的,耐不得寒热,被称作“娇脏”。所处的位置高,又不耐寒热,小孩子的免疫力又低,这样就容易出问题,风为百病之长,风的性子是轻浮的,最喜欢骚扰位置高的脏器,因此才有风邪上受,首先犯肺的说法。风邪等外邪侵犯肺脏,就容易使小孩子患上感冒以及其它上呼吸道感染的疾病。

其实,在这个时期预防小孩感冒有个“锦囊妙计”,那就是佩戴中药香囊。中药香囊一般采用苍术、白芷、藿香、薄荷等气味辛香的中药组成,装入棉布袋中制成小香囊,佩戴于小孩胸前,由于选用的中草药大都含有挥发油,气味清香纯正、持久,对多种细菌和病毒、霉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或杀灭功能,从而起到了扶助机体正气,增强身体的免疫力,驱邪避疫的作用。有效地提高了上呼吸道抵御病原微生物入侵的能力,从而达到预防感冒的目的。

那么如果方便的话,父母可以为自己的孩子做一个香囊,准备苍术、石菖蒲、川藁本、山柰(nài)、甘松、丁香各10克,樟脑、冰片各5克,研成粗末,然后装入香囊内缝好,佩戴在孩子的胸前,佩戴15天后要换药。苍术、菖蒲、藁本、山柰、丁香、樟脑都是辛温之品,有开窍驱邪的作用,甘松性味甘,温,入脾,心,胃经,有理气止痛,醒脾健胃的功效。冰片性凉,味辛苦,入肺、心、脾经,也能起到开窍、醒神、散郁火的功效。诸药合力,十分适用于预防风邪犯肺的感冒,另外对预防其它小儿呼吸道感染的病症也有不错的疗效。而香囊发挥其作用,除了香囊中药发出的芳香气味能够辟秽除浊外,根据中医内病外治的理论,皮毛肌肤为五脏中的肺脏所主,药物外用,药性可从皮肤毛窍汗孔而入肌肤,通过经络的输送而直达脏腑,起到调整机体阴阳平衡、鼓舞正气、抵御外邪的作用。因而也就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另外,小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虽然需要补充大量的营养,但是由于小孩子的脾胃系统的功能还没有发育完整,还要十分注意日常的饮食。中医认为小儿的脏腑娇嫩,脾胃功能还不健全,不宜强喂滥补,加重孩子的肠胃负担。可是许多家长总以为让孩子吃得越多越好,久而久之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孩子越来越不爱吃饭,形成厌食。现在有不少家长为孩子厌食而大伤脑筋,而长期厌食也必然会影响到孩子正常的生长发育。

厌食也可以通过佩戴香囊来预防,准备高良姜、青皮、苍术、川椒各10克,将药物研成粉,装入香囊内,佩挂于胸前。高良姜、苍术性味辛温,都能入脾胃两经,有健脾开胃的作用。青皮、川椒都能入脾经,青皮有疏通肝气,散结消痰的功效,善于治疗胃内食积,川椒能够温中散寒,也有治疗食积的作用。诸药合力,就能够起到防治小儿厌食的效果。

篇4

中图分类号:R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4)10-0001-07

内服中药治疗疾病,获取预期的疗效是医患双方共同的期盼,同时也彰显着祖国医学固有的生命力。临床诊疗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在于明辨病证,优化治疗,协助病体早日康复。而进一步提高中医药内服之疗效,形成切实可行的关于具体病证的治疗方案,逐步阐明其病之机理,继而推广运用。这关系到中医在社会医疗服务工作中的实际地位及参与的层次,是中医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和追逐的目标,有利于弘扬中医学术之优势与特色,创新发展中医药事业,更好地造福于民。然而疗效受诸多因素之影响与制约,良好的疗效并非唾手可得或信手便能拈来。前人云:“千方易得,一效难求”道出了其中的艰辛。

笔者以耄耋之躯,积60年之临床诊疗实践体验与研究心得,不揣冒昧,拟就中医药疗效之梗概,指引取效之向导,保持高效之基石,增强疗效之方法,以及影响治疗效果的各种因素等,呈一己之管见,就正于同道诸君。

1关于中医药疗效的大体内涵与外延

中医药的治疗功效或效应,简称疗效,其涵盖面较广。从形式看:有传统的本草学法象功效,炮制功效,延伸功效,配伍功效,以及现代药理学、药效学实验功效等。从实际治疗的角度看,其核心当属于经得起重复检验的临床疗效,或严格按照EBM和GCP要求,精心设计、规范操作,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化盲法对照,再经荟萃分析系统评价以及终点循证等最佳临床试验研究获得的较确切之疗效。

法象药理功效:是古代医家通过循象思维,根据天然药材的形、色、气味等,经揣测和治疗实践而得的关于中药功效的特殊观念。是最早的本草药理的渊源和临床应用的传统依据。

炮制功效:是中药材经过依法炮炙加工处理后,其饮片的性能发生了某些相应改变的功效。

延伸功效:是根据五行生克等中医理论或实践经验,对某些中药功效的推衍、扩展和补充。

配伍功效:是由多种药物共同组成复方,联合运用,经过有序配伍,使作用“单行专攻之品”,获得“合群之妙”。从而发挥协同、拮抗、监制等综合效应。

实验功效:是经过现代药理学或药效学实验研究再次证实了的有关中药的固有功效或新发现的效用。

实际疗效则是在临床治疗实践中能够不断得以重复实现的可靠疗效,具有社会公认性和治疗之首选性。

对于各种常用的中药而言,上述数种疗效往往或多或少兼而有之,尤以复方使用为然。但其中仍以实际疗效为临床遣药时之主要选择依据。中药方剂之疗效,即是通过多味药物功效之有规律地依法配伍,从而发挥多靶点、多方面、多层次的综合效应的结果。

至于临床实际疗效之作用性质,若从起效的时限看尚有速效与缓效之别;从其后续效应之强弱看还有近期疗效与远期疗效之分。按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评价疗效之划分指标,则中医药对于难治性疾病(如恶性肿瘤,艾滋病,某些脑血管意外等)的疗效,同样也存在着替代终点(surrogate end point)疗效,与包括生命质量、日常生活能力、并发症、致残率与死亡率等在内的最终疗效(end point curative effect)。

2精辟的中医理论是指引治疗获效的向导

中医学理论之精华,凝聚我国往昔医家们的集体智慧和卓越的认识成果。这些原创性的理论体系和诊疗成果,是中医临床工作的指路明灯和有力的思想武器。如认为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不可分,体内阴阳双方保持着动态平衡,脏腑气机的有序正常运行等是维护生理状态、使体内正气得以充沛的必要条件和基础。疾病则是由于正气不足邪气入侵,或人体内部气机失调,致正邪交争、阴阳失衡、气机逆乱的病理状态。治疗法则是根据患者之实际病证分清标本缓急,因势利导,矫枉纠偏,通过扶正培本,攻逐病邪,疏调气血,和谐阴阳等措施,促使病人康复。

为此我国原创性治疗学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应遵循的规律与原则。《黄帝内经》在各篇的有关论述中指出“论言治……不能废绳墨而更其道也”,认为治疗措施应顺应自然“无逆天时”,“必先岁气,勿伐天和”。对于欲治之患者要考虑到其“饥饱劳逸”及“膏梁藜藿”等之不同。“不知此类,足以自乱,不足以自明”。应明白“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所以要融洽医患关系,医者的治疗想法和措施必须与病人的实际情况吻合。拟订治疗方案时“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能够“察本与标,气可令调”。具体治疗时应“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谨察阴阳之所在调之,以平为期”。然而“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寒热温凉,衰之以属”,“勿使过之,伤其正也”。“或收或散,或缓或急,或燥或润,或软或坚。以所利而行之,调其气使平”。用药的分寸与火候在于“适事为度”与“平治于权衡”,从而“杂合以治,各得其所。故治所以异而病皆者,得病之情,知病之大体也”等,均是《内经》所载有关于临证治疗的精辟之论,始终卓有成效地指引着历代中医的治疗工作。

后世医家也有不少关于治疗学方面的卓越见解和精辟论述。如明代李中梓《医宗必读》云“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辨治之法……标本先后、虚实缓急……然后纵横跌宕,惟变所适”。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对于治疗作用的评价比较客观,认为治疗“先探病本,然后用药……亦不过帮助之,导引之”,对于具体治法则认为“凡施治之要必须精一不杂……故用补之法,贵乎先轻后重,务在成功;用攻之法,必须先缓后峻,及病而已。若用治不精,则补不可以治虚,攻不可以去实”,对于一般情况下的治疗用药亦有参考价值。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认为“古人用药,惟病是求。药所以治病,有一病则有一药以制之”。并要求医者“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求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庶几可以自信”,而遣药组方,必须“无一味虚投之药,无一分不得斟酌之分两也”。关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曾举例说:“有因经络脏腑之说而拘泥附会,又或误认穿凿……故以某药治某经之病则可,以某药为独治某经之病则不可……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必无捷效;执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泥,反能致害”。又如攻病逐邪法的运用,清代周学海《读医随笔》认为“凡治病,总宜使邪有出路,宜下者不泻之、不得下也;宜外出者不散之、不得外也”亦是常理。清・吴鞠通《温病条辨》对于医者的用药情况做过形象的比喻云“治外感如将(兵贵神速,机园法活,去邪务尽,善后务细。盖早平一日,则人少受一日之害);治内伤如相(坐镇从容,神机默运,无功可言,无德可见,而人登寿域)。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至于方药与病证的相互关系,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谓“古人随证以立方,非立方以待病。熟察病情,详审用药,味味与病针锋相对……活泼园机……岂有呆板之病证,待呆板之方药耶”。清・罗浩生在其《医经余论》中也认为“医者精于四诊,审察病机,毫无疑误,于是立论以用药,因药以配方。药不中病,方为合法,其失在药;药竟中病而立方不善,其失在方。此二者不能兼善,病终不起”。所以用古方必须恰当加减化裁,清・冯兆张《锦囊秘录》云:“方不可泥,亦不可遗,合今病而变通,既详古论之病情,复揣立方之奥旨,病同药异,病异药同。证端蜂起而线索井然;变证多危而执持不乱。诚为良矣”。关于用药应防太过以免伤及人体之正气,清代怀抱奇《医彻》举例云“热者清之,及半而止,继以益阴;寒者热之,大半即安,继以调和,此机之权也……千变而出之以万虑。有能遁其情者无之”等等。上述诸家之论俱可对于临床治疗获取较佳疗效有一定之指导意义。

3重实践勤思考深化认识是提升疗效的基石

“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是中医界长期以来十分重视临床实践的警语。然而理论与实践之间并无矛盾,二者只需要紧密联系、彼此结合则相得益彰。今若改称:“读经典、重实践,与时俱进,敬业创新”似更合拍。

人类的认识来自实践,实践是理论之源泉。任何人如果脱离了工作实践,仅凭书本理论,或虽经过有限的实践取得点滴经验或某些认识,若敬业意识不强,缺乏自觉之思维加工,认识得不到深化则亦无济于事。医者若只重视理论,轻视实践,又不勤于思索探寻,全面总结诊疗经验,则医术难以精进,治疗自无卓效。

回顾客观事物与人的认识之间的关系,如临床治疗获得较高相应疗效这样的事物,本是医生身外之事,也非全是医者的功劳。但是职司人类认识功能的医师大脑却可在不同程度上能动地反映疗效这一事物的情景和取效的某些环节或规律。通常由反复认真的临床实践和正确的思维获得的关于治疗方面的较深刻的认识,一般都可在医者的脑海中浮现出有关所用中药方剂之作用和功效等规律的大体“图象”。当此“图象”再经重复的实践检验和校正而更加清晰,一旦与病人的实际治疗需求相融合,便可指引医者使其所采取的治疗措施与患者的病证情况相统一且吻合,结果自易获得较佳之疗效。

正确的深刻全面的关于治疗规律的认识,并非信手便可拈来,必须经过实践者在充分积累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勤于思考善于思索,尽力使认识深化方可获得。因为一般由实践产生的印象或经验,通常尚属于感性的认识,实际上还处于认识的初级阶段。只有经过人脑的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等思维过程“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实践论》)使认识深化,从受治患者的有关表现中抽象出治疗方药的内部联系与作用规律,由个别中概括出普通,从特殊中概括出一般,形成理性认识之“概念和理论系统”(见《实践论》),再回到实践去继续经受考验。如清代徐灵胎《医学源流论》所言“倘若不验,必求其所以不验之故而思必效之法;或所期之效不应,反有他效,则必求其所以致他效之故;又或反增他症,或病反重,则必求其所以致之故……如此自考,自然有过必知,加以潜心好学,其道日进矣”。继用成熟之认识与精进之医术,结合患者实际情况灵活施治则疗效自易满意。足见重实践勤思考深化认识对于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4有助于提高疗效之具体途径与方法

临床治疗,根据患者所罹病证遵循中医治则、拟定治法,依法遣药组方,因势利导,顺势调摄。采用调量,替换,诱导,配伍,利用信息等综合方法和措施,则可使疗效得到不同程度之增强与提高。然而也只有在患者所罹病证既已确诊,医者所拟之治法恰当且针对性特强,方药之组合亦较合理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借助以下方法达到增效之目的。

41调量增效调量增效包括加量与减量,均与所用药物自身的固有效应或与它药之具体配伍,以及该药所含有效成分之渗出率等有关。有的中药,按常规用量往往疗效平平,而在加大用量后方显疗效。这便涉及到药物作用的量效关系,在一定用量范围或阈限内,药物之量与效一般呈正相关的线性关系;反之则不然,甚至产生不良反应或中毒现象。如常用中药川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等作用,是治疗头痛首选之品,一般用量10克左右便可。但对于顽固性头痛之实证患者,有时须加大用量至20至30克方可提高疗效。但是对于非头痛之病人,大剂量用川芎反会引发剧烈头痛等不良反应。故任何中药均非用量越大疗效愈佳,必须掌握分寸,令其恰到好处。对于有一定毒性之药物则应分清用量之等级,按一般划分:通常为无效剂量、常用剂量、极量、中毒剂量、致死剂量五个等级。中药饮片的常用剂量汤剂内服,一般每药每日约予5-10克(旧制3-5钱)。低于常用剂量者或属于无效剂量,极量或较大剂量约为15-30克,超过极量者则接近或达到中毒剂量,大于中毒剂量者则属于致死剂量,然而上述剂量亦非绝对如此,如食药两用之无毒饮片,剂量还可放宽。对于有毒之药通过可靠的制备方法令其毒性减弱或消除、而仍保存其正性药理作用和重要的治疗效应者,如制附片等,则自属例外。如薏苡仁,对于大筋拘挛之证一般需用至150克左右方可获效,用于营养头皮毛囊,美容消除痤疣等亦须加大剂量,才能达到增效之目的。尽管苡仁内脂尚有抗癌作用,但苡仁油则不宜多服,否则对呼吸与心脏可有抑制作用。再如前述之川芎,虽有镇静止疼,改善微循环及血液灌流等作用,但其有效成分川芎嗪含有四甲基吡嗪(tetramethylpyrazine)为小分子半抗原物质,能与人体内蛋白质结合成为全抗原,形成免疫复合物,可能导致Ⅲ型变态反应,引起神经性水肿等不良反应,因此亦不宜盲目加大用量。

篇5

【关键词】 苍术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绿脓杆菌 抑菌率

Study on the Inhibi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Forms of Herbal Medicine Changzhu Disinfectant

YU Lihua, YANG Yuechang ,LI Xilin, MIAO Zhulei, WANG Caihong,CHENG Shengmin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China;

2.Tianping Community Hospital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observe the bacteria inhibi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forms of Changzhu 〔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 〕disinfectant.MethodsThe bacteria inhibitive rates against 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and Bacillus aeruginosus were determined,which were inoculated in media plates and placed in different parts of the room when the room was sterilized with Changzhu disinfectant,which were used in forms of spraying agent, perfume and fumigatum. Results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and Bacillus aeruginosus could be inhibited by these forms of Changzhu disinfectant when given suitable dosage.ConclusionThese three forms of Changzhu disinfectant can be used in air sterilization according to practical conditions.

Key words:Changzhu disinfec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Escherichia coli; Bacillus aeruginosus; Bacteria inhibitive rate

苍术为菊科苍术属植物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的干燥根茎[1],是一味中医临床常用药,内服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之功效,可用于脘腹胀满、泄泻、浮肿、脚气痿躄、风湿痹痛、风寒感冒、雀目夜盲等症。另外苍术亦可用于空气消毒,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记载苍术“能除恶气,古今病疫及岁旦,人家往往烧苍术以辟邪气,故时疫之病多用之[2]。”因此,目前苍术也被临床广泛应用于门诊室,病房等处的空气消毒。但是,传统上苍术的消毒方式主要是通过燃烧,使其含有的杀菌物质被散发出来达到杀菌目的,使用起来多有不便,且明火也有一定的危险性[3~5]。因此,本研究尝试利用现代方法,提取苍术中的有效杀菌成分挥发油,加工成喷雾剂和熏蒸液,然后对其的抑菌效果作了考察和比较,以便为进一步改良苍术的消毒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1 材料

苍术,购自上海市药材公司,经上海中医药大学生药学教研室李西林副教授鉴定为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吐温-80,蒸馏水,95%乙醇;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上海中医药大学微生物教研室传代保存)。

2 方法

2.1 苍术抑菌剂制备取苍术药材适量,粉碎,过30目筛,于挥发油提取器中提取挥发油成分,制成不同剂型的苍术抑菌剂:苍术挥发油喷雾剂,取挥发油适量,加少量吐温80助溶,用无菌蒸馏水稀释成低、中、高浓度的苍术喷雾剂,浓度分别为每毫升相当于0.075 g,0.15 g,0.3 g生药;苍术挥发油熏蒸液,取挥发油适量,用95%乙醇稀释成低、中、高浓度的苍术熏蒸液,浓度分别为每毫升相当于0.75 g,1.5 g,3 g生药;另取适量苍术药材粉末,加少量95%乙醇调成糊状,制备成苍术烟熏剂作为参照。

2.2 对不同细菌抑菌效果检测分别取冻存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菌种复苏,肉汤营养液增菌,梯度稀释,计数,使每毫升菌液含菌数在3×103左右,取等量菌液分别接种到肉汤琼脂培养基平板表面(每皿0.1 ml)。

将接种有细菌的培养皿平板水平放置于房间(2 m×3 m×2.5 mm)对角线两头和中央地面,每处各放3块,另在房间对角线两头垂直墙面(2 m高处)用双面胶各贴3块接种有细菌的培养皿平板。室温控制在20℃左右。

喷雾剂消毒,取不同浓度喷雾剂100 ml,均匀喷雾,每立方米空间耗药量相当于0.5 g,1 g,2 g生药。1 h后取出平板,送37℃培养箱培养48 h,计数菌落。

挥发油熏蒸液消毒,取不同浓度苍术熏蒸液,电加热使完全挥发,每立方米空间耗药量相当于0.5 g,1 g,2 g生药,1 h后取出平板,送37℃培养箱培养48 h,计数菌落。

烟熏剂消毒,取苍术烟熏剂,点燃,每立方米空间耗药量相当于1 g生药,燃尽后1 h取出平板,送37℃培养箱培养48 h,计数菌落。

对照组不进行消毒,培养计数同前。

用SPSS 8.0软件包进行方差检验,比较各组菌落数,及与对照组的差异显著性,并计算抑菌百分率。

抑菌百分率(%)=(对照组平板平均菌落数-消毒组平板菌落数)/对照组平板平均菌落数×100%。

3 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3种剂型的苍术抑菌剂在合适的剂量条件下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总体而言,其中苍术挥发油喷雾剂在低中高剂量对3种菌的抑菌效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苍术挥发油熏蒸液抑菌效果比挥发油喷雾剂差,只在高浓度时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苍术烟熏剂也有一定的抑菌效果,尤其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比较明显。另外,苍术挥发油喷雾剂和苍术挥发油熏蒸液的抑菌力虽然随浓度的增加而有所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3种剂型的苍术消毒液抑菌实验结果分别见表1~3。表1 苍术挥发油喷雾剂抑菌百分率(略)表2 苍术挥发油熏蒸液抑菌百分率(略)表3 苍术烟熏剂抑菌百分率(略)

4 讨论

苍术资源丰富,价格低廉。现代研究证实,苍术中的主要抗菌成分为其含有的挥发油。苍术挥发油由一系列的倍半萜组成。现已分离和鉴定55种成分。主要成分有:α榄香烯、β罗勒烯、苍术酮、茅术醇、β桉油醇等[6]。因此,这些研究为苍术的剂型改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尤其是使挥发油熏蒸液的开发成为可能。苍术挥发油成分无毒无刺激性气味,不具有腐蚀性,完全适合在有人的情况下使用,可以用于持续动态的空气消毒,适用于诸如病房、公交车、地铁等场合,比目前其他的空气消毒方法[7],如紫外线消毒、臭氧以及一些化学消毒剂都要安全。从医院病房实际使用的经验来看,直接燃烧苍术的消毒方式比较简便,不需要特殊的设备,但是使用明火有安全隐患,同时药材燃烧还产生大量的烟雾,可能会刺激呼吸道,在人多的场合不适合使用。相对而言,喷雾剂虽然不用明火,不产生烟雾,但在喷洒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微小液滴,沉降过程中可能会沾染病人和医务人员的衣物,使用起来也不是很方便。因此,这两种剂型抑菌剂的使用受到诸多因素的限制。相对而言,苍术挥发油熏蒸液没有前面两种剂型的缺点,但在抑菌效果方面则不如喷雾剂。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综合考虑使用的场合,操作的可行性,方便程度,以及成本和安全性等多方面因素,选择一个最合适的剂型。在实验中我们还发现,使用相同的消毒剂同样的喷洒条件,不同平板间的抑菌数值波动也较大,这可能是在喷洒药物或者是药物挥发时,很难做到在整个消毒空间完全均匀分布,导致实际接触剂量有差异,事实上这也是目前空气消毒实践中的常见问题。另外,总体看3种剂型的苍术抑菌剂对属于革兰氏阳性菌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百分率都大于同属革兰氏阴性菌的大肠杆菌和绿脓杆菌,其机理有待进一步研究。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还应适当考虑使用场所分布的菌群种类。

参考文献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1068.

[2]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8:319.

[3]苏冬梅,汤秋华,项 勤,等.中草药用于母婴同室病房空气消毒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1999,14(6):356.

[4]王卫平,李慧冰,廖曼华.三种方法空气消毒效果的比较与应用[J].中华综合临床医学杂志(北京),2004,6(8):13.

[5]曹 风,何 俐,叶 路.医院病区苍术烟熏法空气消毒效果观察[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0,9(2):106.

篇6

【关键词】慢性胃炎;中医;治疗

慢性胃炎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是一种病因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胃病,临床一般分为慢性浅表性、慢性萎缩性与慢性肥厚性3类。由于溃疡病、胃息肉与胃癌等都可并见慢性胃炎,彼此关系密切,因此加强对慢性胃炎的研究,对于防治上述疾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分型辨证治疗

1.1肝胃气滞型 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之初期,多因情志不畅而诱发。胃部饱胀以进食后为甚,或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或恶心欲呕,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等症,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和胃、理气消胀。方用柴胡疏肝散。

1.2脾虚胃热型 多见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糜烂性胃炎反复发作,或萎缩性胃炎活动期,表现为本虚挟有胃热,呈虚实寒热错杂之象。证见胃部嘈杂,或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等,舌质淡或淡红,舌苔薄黄,脉细弦。治宜健脾补气,和中清胃。方用半夏泻心汤。

1.3脾胃虚弱型 多见于萎缩性胃炎,或浅表性胃炎久病实证已消除仍余脾虚证。证见胃部虚痞,或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或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薄等,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治宜健脾补气,温中和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

1.4胃阴不足型 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或其他证型胃炎久病久治伤阴所致,证见胃痛日久,胃部微灼痛,或嘈杂不适,口干纳呆,或食后饱胀,大便干结,舌质红少津,苔薄白稍于,脉细数。治宜养阴益胃、缓急止痛。方用益胃汤。

2偏方治疗胃炎方剂――清中消痞汤

2.1组成:太子参15克,麦门冬15克,制半夏7.5克,柴胡6克,生白芍10克,炒栀子7.5克,丹皮7.5克,青皮10克,丹参15克,甘草6克。

2.2功能: 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主治:浅表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等病,症见胃脘痞塞,灼热似痛,似饥不欲食,口干不欲饮,五心烦热,纳呆食少,大便燥秘,舌红少津或光剥龟裂,脉细或数等。

2.3用法: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浸透后煎煮。首煎沸后文火煎30分钟,二煎沸后文火20分钟。煎好后两煎混匀,总量以200毫升为宜,每日服1剂,早晚分服,饭前或饭后两小时温服。视病情连服3剂或6剂停药一天。俟病情稳定或治愈后停药,服药过程中,停服其它中西药物。慢性萎缩性胃炎一般需坚持治疗3个月为一疗程。

2.4方解:方中太子参、甘草补中益气,以助脾胃之气阴;麦门冬甘寒清热,养阴益胃;制半夏和中降逆以消痞,青皮理气疏肝,导滞以散痞;柴胡疏肝解郁以畅胃。生白芍和中缓急以抑肝和胃;栀子清泄三焦郁火;丹皮凉血清泄阴火;丹参凉血祛瘀,调养胃络;甘草又能调和诸药。诸药合用以太子参、麦门冬之补,柴胡之升;青皮、半夏之降,栀子、丹皮之清,白芍、甘草之和,丹参之消,合诸补、消、清、和、升、降于一炉,共奏养阴益胃、清中消痞之效。 加减运用:泛恶欲吐者加竹茹、茯苓;口干舌燥者加黄连、生地,太子参易沙参;噫气矢气不畅加佛手;气逆咽梗不适加旋复花、生赭石;食少难消加鸡内金、炒谷麦芽、乌梅;大便清薄加山药、扁豆,减栀子、丹皮量;头眩目涩者加枸杞子、甘菊,去柴胡。

3临床上常用于治疗胃炎的中药

苏梗、佛手片:这两味中药当属治疗胃炎的首选药,两者均有行气和胃的功效,可消除患者胃胀、嗳气等症状。若患者的舌苔较腻还可加用藿梗,以加强化湿的作用。另外,藿梗和苏梗合用还有抑菌的功效。

砂仁、陈皮:这两味中药具有化湿理气的功效。砂仁是一味芳香健胃药,与陈皮合用,不仅可增强患者胃肠的运化功能,还有抑菌、抗溃疡的作用。但砂仁中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在煎药时需后下。

黄连、吴茱萸: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是泻心火的主药(这里所说的心火实际上是指胃火或胃热)。药理研究证实,黄连是一味治疗消化道炎症的中药广谱抗生素。将黄连与具有温中降逆功效的吴茱萸合用,可起到辛开苦降、制止疼痛的作用,对由胃气上逆引起的胃痛、反酸等症状有很好的疗效。另外,黄连与山楂(能促进胃酸分泌,且有抑菌的作用)合用,可治疗萎缩性胃炎。

丁香、功劳叶:丁香具有温中降逆的功效,可治疗反胃、呕吐等症状,且被认为是治疗口臭的良药。功劳叶原是一味养阴补虚药,因其含有小檗碱,所以也具有泻火解毒、清热燥湿的功效。

芙蓉叶、金银花、蒲公英:这三味中药都是清热解毒的常用药。药理研究证实,它们对众多细菌均有抑制或杀灭的作用,可治疗人体内外的各种炎症,尤其是对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充血、肿胀和糜烂有良效。

苍术、白术:这两味中药都具有燥湿健脾的功效,可治疗由湿阻中焦引起的脘腹胀闷等症状。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白术善补,苍术善行。两者合用,可起到促进胃肠运化、预防溃疡发生的作用。

茯苓、薏苡仁:这两味药均具有健脾化湿的功效,可治疗苔腻不化、纳差、便溏等症状。药理研究证实,茯苓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还有抑菌的作用,可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薏苡仁有阻止癌肿生长的作用,尤其适合消化道肿瘤患者服用。

篇7

据《梦溪笔谈》载:“(括)苦腰重,久坐不能行,有一将佐日,此乃病齿数年,用苦参揩齿,其气味入齿伤肾所致也。后有太常少卿昭亮亦用苦参揩齿,岁久亦病腰。自后悉不用之,腰疾皆愈”。苦参性味苦寒,常用之可损阳伤肾,故可招致腰痛。

苦参,又名苦参片,为豆科植物苦参的根。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苦、寒,人心、肝、胃、大肠、膀胱经,有清热燥湿,祛风杀虫,利湿通淋之功,本品味苦性寒,其功似黄连,既能清热,又能燥湿,为治湿热内蕴常用药,且本品祛风杀虫,解毒止痒之功,尤为皮肤痒疹疮癣所常用。又因本品苦寒降泄,性善下行,既能清燥中焦湿热,又能渗利膀胱湿热,因而有良好的利湿通淋之功,适用于湿热淋症,泌尿系感染等。《本草正义》言其“苦寒,大苦大寒,退热泄降,荡涤湿火,其功效与芩、连、龙胆皆相近,而苦参之苦俞甚,其燥尤烈,故能杀湿热所生之虫,较之芩、连力量尤烈”。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含苦参碱,臭豆碱等,对心律失常有对抗作用,能增强心肌收缩力,有平喘止咳作用,能升高白细胞,对多种病菌有抑制作用,有一定的利尿作用,其抗滴虫作用与蛇床子相同。本品性味苦寒,内服不宜久服,以免苦寒伤胃损阳,与沈括同疾。现介绍几则外治方,供选用。

苦参膏:将苦参择净,研细,与凡士林适量调匀成膏备用。每次适量,外涂患处,每日1次,连续5~7天。可祛湿杀虫止痒。适用阴囊湿疹,皮肤瘙痒症,外阴瘙痒等。

首乌苦参膏:何首乌、苦参各等量。将上药择净,切碎,用香麻油适量浸渍1天,而后煎枯,滤净,按药油500克,蜜陀僧、轻粉各120克比例调匀,煮沸收膏。用时摊贴患处,每日1换。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适用于风损诸疮,痈疽肿毒。

紫白苦参油:紫草30克,白癣皮20克,苦参15克。将诸药择净,共研细末,加入香麻油内,浸泡7日后过滤取汁备用。使用时局部常规清洗后,取药液外搽患处,每日2~3次,连续5~10天。可清热解毒,祛风除湿。适用于外阴瘙痒症。

苦参苍术糊:苦参、苍术各适量。将苦参、苍术研为细末,热重者3:1配合,湿重者1:3配合,以米醋调敷双足心,外用纱布包扎,胶布固定,4~12小时换药1次,泻缓则换药时间可适当延长,以愈为度。可健脾利湿,清热燥湿。适用于婴幼儿腹泻。

篇8

闻吸药物气味来治疗疾病的机理,一是经络传导。药物通过经络传导进入人体,使其充分发挥功效。二是皮肤透入。皮肤血管丰富,活跃的血液循环可以将药物很快转运到病灶及全身。三是黏膜吸收。其具体用法由病变部位不同而异。

塞鼻法

将药物研粉或制成一定的剂型,塞入鼻孔,通过嗅吸药物的气味防治疾病。例如用川芎、白芷、远志、冰片各10克研粉,放入瓶子中密闭保存。使用时倒出药粉用布包裹,塞入鼻孔中,可治疗偏头痛。

口罩法

将药物加水煎煮,用纱布蘸取药液,放在口罩夹层中佩戴,防治疾病。例如用白芷、辛夷、藿香、苏叶各10克,加水煎煮后取药液。将小块的纱布浸入药液中,取出拧干,然后放入口罩夹层中,每天佩戴此口罩,可防治感冒。

香囊法

将药物研粉,装入小布袋中,佩挂于胸前防治疾病。例如用高良姜、青皮、苍术、蜀椒各10克,研碎之后放入布袋中缝好口,佩戴在胸前。可治疗小儿厌食症。

药枕法

将药物打碎,装在布袋内,再放入日常使用的枕头中防治疾病。例如用野、桑叶、夏枯草、晚蚕砂各20克,研碎之后放入布袋中缝好口,塞入枕头中间,每天使用即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用香附、柴胡、玫瑰花、益母草制成药枕,可治疗不孕症。

药袋法

将药物研粉,缝制成衬垫,做成护膝、护腰等,固定于病变部位防治疾病。例如用生草乌、肉桂、细辛、樟脑粉碎,放入布袋中缝好口,制成护膝,固定在膝部使用,可治疗关节肿痛、麻木等病症。制成护腰固定于腰部,则可治疗腰肌劳损、闪挫伤而导致的腰痛症状。

药衣法

一是药物胸罩。取全蝎、地龙、檀香、玫瑰花各15克,碾成细末,装入小布袋,并分别置于乳罩中,用于治疗乳腺增生。二是药物兜肚。用附子、干姜、乌药、细辛各6克,研细末,以棉布制成兜肚、敷于胃脘部,可治疗因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溃疡等引起的胃痛。三是内衣。用百部、苍术、白鲜皮、枯矾各10克,加水煎煮后取过滤液,然后将全棉内衣浸入药液内1小时后取出晾干,装入塑料袋中备用。贴身穿着即可,用于治疗皮肤瘙痒。

篇9

【关键词】芳香类中药;挥发油;抗菌作用;研究进展

【Abstract】AromaticChineseherbsarethemainsourceofvolatileoil.Thisarticlereviewedtheresearchprogressofanti-bacterialandanti-fungalactivityofvolatileoilfromkindsofaromaticChineseherbsincludingaromaticherbsforrelievingexteriorsyndrome,aromaticherbsforclearingheatsyndrome,aromaticherbsforresolvingdampness,aromaticherbsforresuscitationandaromaticherbsforwarminganddredgingmeridians,andalsoreviewedourantibacterialexperimentalresultsofaetheroleafromramuluscinnamomi,HerbaSchizonepetae,HerbaMoslae,etal,whichmayprovidenewideasforthedevelopmentofvolatileoilpreparations.

【Keywords】]aromaticChineseherbs;volatileoil;antibacterialactivity;researchprogress

中国应用中草药的历史悠久,药用资源丰富,有数千年的临床应用经验,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的研究发展,中草药在抗菌、抗病毒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具有很大的优势和潜力。但抗菌中药的研究主要是筛选研究,多数是用水煎剂或粗提取物进行实验,由于中药水煎剂和粗提取物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其抗菌有效成分既不明确,含量也相对较少。因此,近年的研究重点从筛选研究转向从中药提取有效成分进行活性抗菌研究。中药挥发油即为其中一类活性成分,由多种成分组成,除含有脂肪族和芳香族的烃及含氧化物外,大多含萜类,具有较好的抗菌效果。

1中药挥发油

挥发油,又名精油,是一类可随水蒸气蒸馏得到的与水不相混溶的挥发性油状成分的总称。它广泛地存在于植物体中,几乎可以说:凡是有气味的植物均含有多少不等的挥发油。其中挥发油含量较高的植物主要集中在:菊科、芸香科、樟科、唇形科、伞形科、桃金娘科、杜鹃花科、禾本科、姜科、豆科、蔷薇科、木兰科、百合科、柏科等。

挥发油主要是由萜类和芳香族化合物以及它们的含氧衍生物如醇、醛、酮、酚、醚、内脂等组成,此外还包括含氮及含硫化合物。它是一种五色或淡黄色大量的透明油状液体,在常温下就能挥发,涂在纸上挥发且不留油迹,有较强的折光性和旋光性。

药理实验表明:中药挥发油具有抗炎、抗过敏、抗微生物、抗突变和抗癌、驱虫作用、酶抑制作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对呼吸系统的作用等。近年来,有关挥发油抗微生物活性报道很多。将中药挥发油的抗菌效果与空气消毒紧密结合,研制复合成高效、长效、低毒、使用方便的挥散型空气消毒剂,具有较大的市场开发前景。

2抗菌中药挥发油

2.1芳香解表药这类中药大多具有解表透邪的功效。发散风寒药如桂枝、香薷、荆芥、防风等;发散风热药如薄荷、等。这些药物能使皮肤、毛孔、汗腺等孔窍开放,增进药物吸收,促使病理产物排出,其挥发油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

2.1.1桂枝桂枝含有1%~2%挥发油,而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桂皮酸和桂皮醛。陈氏[1]用蒸馏的方法提取出挥发油,测得桂皮酸含量为0.0045%,桂皮醛含量为0.875%,取其蒸馏液进行消毒实验,结果表明,以其含40%原液的水溶液对白色念珠菌作用5min,杀灭率达99.99%,作用7min杀灭率达100%。黄氏[2]采用同样办法实验,与前者结果相符。

2.1.2香薷林氏[3]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机联用系统对香薷挥发油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百里香酚、香荆芥酚。而后采用平皿纸片法进行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香薷挥发油含有大量抑菌成分,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挥发油可作为天然防腐剂。

2.1.3荆芥、防风荆芥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胡椒酮。季氏[4]记载,胡椒酮对老年慢性气管炎患者痰液中分离出来的甲型、乙型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18种细菌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周氏[5]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荆芥挥发油,采用培养基平板连续稀释法确定荆芥挥发油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得荆芥挥发油对6种供试菌抗菌性中等,MIC>1/1280MIC<1/320。

2.1.4纪氏[6]采用固体培养基的方法进行了脑挥发油抑制6种霉菌的体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挥发油对黑曲霉、米根霉、毛霉、交链霉菌、桔青霉及白地霉具有明显的拮抗活性。其挥发油有效成分为柠檬油、倍半萜烯、芳香醇等。

2.2芳香清热药此类中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性质寒凉,清热之中长于解毒,具有清解火热毒邪的作用。研究证明,清热药挥发性成分一般具有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如连翘、金银花、贯众等。

2.2.1连翘连翘有光谱抗菌作用,抗菌主要成分为连翘酚及挥发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魏氏[7]运用连翘种子挥发油,利用滤纸片法观察其对啤酒酵母菌、产黄青霉菌及黑曲霉菌的抑制作用,并测定了最小杀菌浓度,结果表明连翘挥发油对这些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

2.3芳香化湿药此类药能舒畅气机、醒脾开胃、助脾运化,用于湿浊内阻、脾为湿困,运化失职的病症,如藿香、佩兰、苍术、厚朴、茵陈等,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可除四时秽浊之气,更具抗菌作用。

2.3.1藿香藿香油能抑制大部分皮肤细菌如干燥棒状杆菌、固着微球菌和莫拉氏菌的生长繁殖。张氏[8]对广藿香精油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及抗菌活性研究,利用培养基药物浓度稀释法进行体外抗菌实验,表明该精油具备一定的抗菌能力。付氏[9]研究认为:藿香精油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常见皮肤藓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一直作用。周氏[5]的实验认为藿香油除了对大肠杆菌不敏感外,对其他枯草杆菌等5种菌很敏感。

2.3.2苍术江氏[10]、金氏[11]、邓氏[12]都曾将苍术用95%乙醇浸泡24h后取出,置室内点燃,其空气消毒效果与福尔马林相似。现代研究证明苍术中含有的挥发油,以南苍术为多,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茅术醇、β-桉叶醇等,苍术烟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和绿脓杆菌有显著灭菌效果,优于紫外和乳酸的消毒。

2.4芳香温通药此类药物均味辛而性温热,辛能散、能行;温能通,善走脏腑而能温里祛寒,治疗里寒证,如肉桂、小茴香、丁香等。

2.4.1肉桂周氏[5]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肉桂挥发油,主要成分为肉桂醛,采用培养基平板连续稀释法,测定挥发油的MIC,结果供试的6种细菌对肉桂挥发油高度敏感,MIC≤1/1280。有学者采用试管内药基法测得肉桂醛对白色珠菌、新生隐球菌、烟曲霉菌的MIC、MFC均为0.1μl/ml,对孢子丝菌的MIC为0.2μl/ml等,表明肉桂醛在试管内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

2.4.2小茴香茴香挥发油中含有茴香醛,白氏[13]等用药基法测得茴香醛体外抗白念珠菌MIC为0.625~1.25mg/ml,MFC为1.25~2.5mg/ml;新生隐球菌的MIC为1.25mg/ml,与MFC相同,挥发油抗菌活性得到初步证实。

2.4.3丁香周氏[5]研究证实,丁香油也具备肉桂油相似的抗菌活性,MIC≤1/1280,但抗菌谱没有肉桂油广。丁香酚是丁香挥发油的主要成分。宋氏[14]采用固体琼脂法以水杨酸为对照测定丁香酚的抗真菌活性,发现其对所试的10皮肤藓菌、5种深部真菌、3种酵母菌均有抑制和杀灭作用。

2.4.4艾叶艾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水芹烯、毕澄茄烯、侧柏醇等,体外实验证明:艾叶油对肺炎球菌、甲、乙溶血型链球菌、奈瑟氏球菌有抑制作用。周氏[5]研究认为细菌对艾叶挥发油中度敏感;许多学者将艾叶进行空间消毒实验,利用采集菌落的方法进行测定,艾叶消毒效果较紫外、过氧乙酸喷雾法效果好,对大肠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杀灭和抑制作用,还能减少烧伤创面的细菌,对乙肝病毒HBsAg、HbeAg也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2.5芳香开窍药此类药物具有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正如《温病条辨》所说:“此芳香化秽浊而利诸窍,使邪随诸香一齐俱散也。”药物如麝香、石菖蒲等。

2.5.1麝香麝香草挥发油能抑制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酵母菌及丝状真菌。它的主要成分是麝香草酚、香芥酚、冰片、α-蒎烯、莰烯等。

2.5.2石菖蒲挥发油主要成分为α-细辛醚、β-细辛醚等。挥发油静脉注射有肯定的平喘作用;挥发油治疗量有减慢心率作用。梁氏[15]将石菖蒲等混合进行烟熏,用于消毒,1~7天内均能达到卫生学标准,特别其对霉菌杀灭效果优于紫外消毒。

2.6其他

2.6.1姜黄其挥发油主要成分为姜黄酮和二氢姜酮。杜氏[16]报道姜黄挥发油对动物皮肤藓菌感染模型的有效率达87.5%;曹氏[17]采用试管内药基法测定其挥发油对白念珠菌的MIC为2μl/ml,对新生隐球菌的MIC为5μl/ml,对裴氏着色真菌的MIC为10μl/ml,同时实验还表明姜黄提取物具有消除、缓解由于炎症渗出所造成的组织损伤的功效。

2.6.2大蒜大蒜油含有多种有效成分,其中含量较高的为二烯丙基三硫化物,即大蒜素。颜氏[18]采用沙氏培养基倍比稀释法,观测出大蒜油对真菌(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新生隐球菌)均有抑制杀菌作用;有学者对白色念珠菌杀菌曲线试验表明:低浓度的大蒜油能抑制真菌生长,高浓度可完全杀死真菌;何氏[19]测定了大蒜油的抗真菌活性,MIC为6.25~50μg/ml,认为其作用机理为延长真菌生长的迟缓期。

3笔者对桂枝、荆芥、香薷等中药挥发油抗菌实验研究

3.1实验方法改良培养基平板连续稀释法。笔者将中药挥发油纯品与经灭菌处理适宜的溶媒配制成不同浓度药液,同时根据要求配制出一种中和剂。该中和剂能及时中止菌液和药液的反应。然后将0.5ml菌悬液与1ml不同浓度的药液混匀,作用时间分别为3min、5min、10min。作用至预定时间,各加入1ml中和剂,混匀。取混合后的该液1ml接种于经灭菌处理的营养培养皿中,于37℃培养48h,计数菌落数,计算杀灭率。

3.2实验结果荆芥、桂枝挥发油的浓度在2.08%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作用3min,杀菌率均达99.9%;香薷挥发油的浓度在1.04%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作用3min,杀菌率均达99.9%;连翘挥发油的浓度在8.33%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5min和对大肠杆菌及白色念珠菌分别作用3min时,杀菌率均达99.9%;藿香挥发油的浓度在8.33%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分别作用3min,前者杀菌率达99.9%,后者小于90.0%。

4讨论

近年来,挥发油的抗菌制剂特别是空气消毒剂及表面消毒剂的研究方兴未艾。通过对天然植物中抗菌、抗病毒挥发油的提取,研制复合成高效、长效、低毒、使用方便的挥散型空气消毒剂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大量文献报道:中药挥发油,特别是芳香类多数具有抗菌作用。近年的研究也表明,从中药中提取挥发油,利用其较好的抗菌效果,可以为制备各类空气消毒剂提供筛选依据。

在研究桂枝、荆芥、连翘等中药挥发油抗菌实验中,笔者发现各类挥发油的最低灭菌浓度普遍高于文献所报道的浓度。其原因可能有两方面:第一,利用江阴天江药业所提供的挥发油作为实验的样品,可能受到运输、光照等因素的影响其浓度;第二,由于挥发油不溶于水溶性菌液,因此,溶媒的选择对抗菌效果可能有很大的影响。笔者利用丙二醇为溶媒,实验显示,挥发油与菌液在此溶媒中有较好的溶解性。但是如果采用更好的溶媒,其灭菌效果可能更显著。

【参考文献】

1陈思东,谭剑斌,黄晓辉.桂枝不同提取液对大肠杆菌的杀灭作用及其蒸馏液的消毒效果研究.中医药研究,2001,17(2):53-55.

2黄晓辉,谭剑斌,陈思东.中药桂枝提取物杀灭微生物效果研究.广东药学院学报,2001,17(4):300-301.

3林文群,刘剑秋,兰瑞芳,等.闽产石香薷挥发油化学成分及其抑菌作用的研究.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15(2):88-91.

4季宇彬.中药有效成分药理与应用.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48.

5周峰,籍保平,李博,等.十二种中药挥发油及其滤液体外抗菌活性研究.食品科学,2005,26(3):50-52.

6纪莉莲,张强华.脑茎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抗霉菌活性的研究.食品科学,2005,26(10):91-94.

7魏希颖,周晓霞,马海波.连翘种子挥发油抑真菌及在猪油脂酸败过程中的作用.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5,5:38-40.

8张广文,蓝文键,苏镜娱,等.广藿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及其抗菌活性(Ⅱ).中草药,2002,33(3):210-212.

9苏镜娱,张广文,蓝文键,等.广藿香精油化学成分分析与抗菌活性研究(Ⅰ).中草药,2001,32(3):204-205.

10江建行.苍术烟熏进行手术间空气消毒.护士进修杂志,1988,3(1):48.

11金诗凤,王汝清,周光镶.苍术烟熏对空气消毒效果的观察.中国消毒学杂志,2003,20(3):198.

12邓乐曾.中药苍术空气消毒的灭菌效果观察.黑龙江护理杂志,1997,3(6):62.

13白玫,戴文英,扬国玲,等.茴香醛抗真菌实验及临床治疗研究.中药皮肤科杂志,1995,28(6):364.

14宋军,李鹤玉,赵小秋,等.丁香酚抗真菌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96,10(4):203-206.

15梁传荣,郭双敏,姚卫,等.中药艾菖术方用于空气消毒的临床研究.齐鲁护理杂志,2000,5(3):165.

16杜青云,胡永狮.姜黄挥发油洗剂对家兔石膏样毛藓菌感染模型的作用研究.药学实践杂志,2003,21(1):90-91.

17曹熠.中药姜黄有效成分抗真菌研究及临床应用研究.中华皮肤科杂志,1994,27(6):354.

篇10

【摘要】

目的研究茅苍术的HPLC-ELSD指纹图谱。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蒸发光散射检测器(ELSD),水(0.25%乙酸)-乙腈梯度洗脱;流速0.6 ml/min;柱温30℃。ELSD条件:不分流;漂移管温度112.8℃;空气流量3.1 L/min。结果共有10个共有峰,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得出了茅苍术药材的对照指纹图谱。精密度、稳定性、重复性实验中各共有峰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的RSD均

【关键词】 茅苍术 指纹图谱 高效液相色谱 蒸发光散射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或北苍术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 Z.的干燥根茎[1]。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苍术性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具有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作用。主治脘腹胀满、泄泻、水肿、风湿痹痛、风寒感冒等,中医临床使用历史悠久。其中尤以产于江苏茅山地区的茅苍术品质最好。茅山地区是茅苍术的道地产区。但近年来国际市场对苍术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茅苍术被掠夺性采挖,加之对茅苍术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造成茅苍术资源的枯竭,使其濒于灭绝[2]。为了保护这一珍贵资源,需对其优良品质进行分析。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对茅苍术传统意义上的活性部位-挥发油的研究,未发现与道地性的直接联系,所以我们选取了茅苍术的水溶性部分进行初步的指纹图谱的研究。由于茅苍术水溶性部位含有的主要成分为无紫外吸收单萜苷类,故选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获得了良好而稳定的结果。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2000年颁发的“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技术要求”的有关规定[3],对产于江苏茅山地区的不同采集地点的10批茅苍术进行了HPLC-ELSD指纹图谱方法的建立。建立其指纹图谱是为了反映其质量情况,为建立稳定、可靠、全面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仪器

1.1 样品本实验植物样品包括茅苍术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10份,南苍术2份,北苍术、白术各1份,其编号、采摘地点及采摘时间等见表1。样品采收后洗净切小块,在55℃下烘干备用。

1.2 对照品苍术苷A,3,4,11,14-四羟基愈创-9-烯-11-O-β-D-吡喃葡糖苷,纯度≥98%,本课题组分得。

1.3 试剂及仪器乙腈:HPLC级;乙酸:AR级;去离子水。Agilent 1100液相色谱仪,HP Chemstation色谱工作站,Alltech ELSD 2000ES蒸发光检测器,Agilent INTERFACE 35900E 数模转换器,XWK-Ⅲ无油空气泵,Phenoxmenex Synergi Hydro-RP 80A柱(4.6 mm×250 mm,4 μm)加C18预柱。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经方法学研究确定色谱条件,流动相A:水(含0.25%乙酸),B:乙腈。梯度洗脱程序见表2。柱温30℃;流速0.6 ml/min;进样量:30 μl。ELSD采用不分流模式,漂移管温度112.8℃,空气流量:3.1L/min。

表1 植物样品的采集情况(略)

表2 梯度洗脱程序(略)

2.2 供试液制备取如上干燥植物样品,粉碎,过40目筛。精密称定2 g,置索氏提取器中,加80 ml正己烷水浴加热回流脱脂8 h。弃去正己烷液,取出样品纸包待正己烷挥发至干,再加80 ml甲醇提取8 h。将甲醇提取液减压蒸至小体积,甲醇定容至10 ml,用0.45 μm微孔滤膜滤过后备用。

2.3 参照物标准液制备精密称取苍术苷A,3,4,11,14-四羟基愈创-9-烯-11-O-β-D-吡喃葡糖苷对照品,甲醇定容配成2.94及1.00 mg/ml的原液备用。

2.4 稳定性实验取茅苍术04号样品供试液,分别在0,4,8,12,24 h检测指纹图谱。结果各色谱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比值基本一致,RSD<3%,供试品溶液在24 h内稳定,符合指纹图谱技术要求。

2.5 精密度实验取茅苍术03号样品供试液,连续进样5次,检测指纹图。比较各共有指纹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结果表明各共有指纹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基本一致,RSD<3%,符合指纹图谱的检测要求。

2.6 重复性实验取茅苍术09号样品5份,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制备供试品,检测指纹图。并分别按上述液相条件测定,对共有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相对峰面积进行统计,5份供试品溶液的RSD<3%,符合指纹图谱的要求。

2.7 样品测定精密吸取供试品溶液各30 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按“2.1”中色谱条件测定,记录色谱图。以苍术苷A(S峰)的保留时间及峰面积为1,计算各共有指纹峰的相对保留时间和峰面积比值。并按“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建立茅苍术药材的指纹图谱检测标准。

3 结果

3.1 相对保留值指纹谱的建立采用相对保留时间标定指纹峰,记录80 min的色谱图,以图谱中苍术苷A(3号峰)为参照物(S),将各指纹峰保留时间与同一图谱中参照物的保留时间(设定为1)比较,其比值为各指纹峰的相对保留时间。计算10批药材指纹图谱中各指纹峰的技术参数(见表3),标定茅苍术的特征指纹峰为10个(见图1)。各特征指纹峰的保留时间为:峰-1(23.432 min);峰-2(26.383 min);峰-3(30.468 min);峰-4(43.478 min);峰-5(44.682 min);峰-6(50.365 min);峰-7(52.176 min);峰-8(63.336 min);峰-9(65.065 min);峰-10(70.435 min)。其中峰6为3,4,11,14-四羟基愈创-9-烯-11-O-β-D-吡喃葡糖苷。

表3 茅苍术指纹图谱的技术参数(略)

3.2 共有指纹峰面积的比值通过10批药材测定,以图谱中苍术苷A为参照物(S),将各特征指纹峰面积与同一图谱中参照物的峰面积比较,其比值为特征指纹峰的相对峰面积。据“中药注射剂指纹图谱研究的技术要求”规定,各共有指纹峰的面积比值必须相对固定。峰-4单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百分比>20%,其差值<20%;峰-3单峰面积占总峰面积百分比>10%,而<20%,其差值<25%;其余单峰面积比均<10%,峰面积比值不做要求。符合指纹图谱的要求。

3.3 非共有峰面积通过10批药材供试品的测定,统计非共有峰与总峰面积的百分比,其结果为非共有峰面积百分比7.07%,符合指纹图谱研究的<10%的检测要求。

3.4 相似度采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对各样品色谱图的原始文件(输出格式为aia)进行分析,自动匹配并以10批样品生成的对照谱图(中位数法)作为对照模版,计算各色谱图的整体相似度介于0.564~0.887之间。见表4。

表4 10批药材相似度(略)

3.5 其它药材和茅苍术HPLC-ELSD标准指纹图谱的比较在同样条件下分别测定了产于湖北和安徽的南苍术、北苍术、白术药材的色谱图,并与茅苍术HPLC-ELSD标准指纹图谱比较相似度。结果见表5。

图1 典型茅苍术HPLC-ELSD色谱图(略)

4 讨论

苍术为中医常用药,临床应用历史悠久,具有健脾燥湿、祛风散寒的功效,尤以产于江苏茅山地区的茅苍术品质最好,历来认为茅山是茅苍术的道地产区。对茅苍术道地性的研究集中在对其挥发油的研究。大量实验证明道地产区与非道地产区茅苍术含油量有显著性差异,且道地产区低于非道地产区,这提示我们茅苍术的道地性可能不是体现在挥发油上,而是在水溶性成分中。日本学者在对茅苍术的研究中,从其水溶性部分分得了大量的单萜苷类成分,且显示具有较好的药理活性。基于这种原因,我们对茅苍术的水溶性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化学分离,并对其指纹图谱进行研究。实验发现,苍术水溶性部分成分多为没有紫外吸收的单萜苷类成分,采用紫外检测器在图谱中基本看不到吸收峰,故本实验选用ELSD检测器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表5 与其它药材的比较结果(略)

4.1 提取条件摸索 比较了甲醇、95%乙醇、50%甲醇、50%乙醇等对样品的提取效果,以甲醇提取的样品液出峰较多,故选定甲醇做为提取溶剂。

4.2 液相条件摸索 本实验采用ELSD检测方式,ELSD检测器能检测到任何挥发性低于流动相的化合物,因此溶剂中极微量的残留成分也能检测出来,造成峰的干扰或基线不稳。在液相洗脱条件的摸索中,尝试了使用甲醇-水,乙腈-水两种溶剂系统。即使在使用高纯度甲醇溶剂时,谱图中仍有含量较大的杂峰,而在选用乙腈时杂峰较少,故选择乙腈-水做为梯度洗脱的溶剂系统。茅苍术所含成分较复杂,给液相分离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通过加入一定的缓冲溶液可以大大的改善峰形,提高分离度。对几种挥发性的缓冲溶液进行比较,选定加入0.25%的乙酸。

所采集的10批药材均为野生茅苍术药材,生长年限等因素可能会对药材的内在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所研究的指纹图谱所表达的信息,仅代表茅苍术药材的整体情况,故而10批茅苍术药材的指纹图的相对峰面积值变异较大。

10批茅苍术药材图谱与茅苍术标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介于0.965~0.855之间,产于湖北的南苍术与茅苍术标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867,显示两者有较接近的化学成分组成。产于安徽的南苍术与茅苍术标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73,明显不如产于湖北的茅苍术近,这与其它实验证明的结论相符。茅苍术在茅山地区生长具有较好的道地性优势,引种于湖北地区的茅苍术道地性优势优于其它地区。产于北京的北苍术与茅苍术标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236,显示二者之间化学成分相差大,不能混用。白术与茅苍术标准指纹图谱的相似度为0.062,相似度最低。本实验建立的HPLC-ELSD指纹图谱为快速鉴定苍术类药材提供了依据。

本实验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04A版)的辅助下,得到了茅苍术药材的HPLC-ELSD指纹图谱,为茅苍术药材的进一步研究及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 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