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4-02 23:29: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歌唱二小放牛郎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 音乐教学 实效性 音乐专用语言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123-02

新课程改革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各种形式的“公开课、研讨课、优质课、展示课”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表面看来音乐课堂热闹非凡,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但各种知识、各种手段、各种教学方式对音乐课堂的冲击又把音乐课带到了另一个尴尬的境地:音乐本身游离在音乐课堂之外,音乐课变得杂而不纯,因此,我们的音乐课需要“提纯”。下面结合教学实例谈谈给音乐课“提纯”的几点看法。

一、将知识、技能学习和教学活动巧妙融合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教导儿童的主要技巧是把儿童应做的事情都变成一种如同游戏的活动。”所以,只有将音乐知识、技能的学习跟音乐教学活动巧妙融合,才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会音乐知识与技能,既不影响课堂效果,又能增加课堂的音乐性。

例如:深圳特级教师张鹃老师曾为我们展示过一节名为《这是什么》的优质课。一开始,张老师就设计了一个音乐游戏,学生根据教师演唱做出不同的身体反应,听到高音手向上举,听到低音蹲下去。这样,通过参与游戏,学生轻松建立了音的高低概念。有了前面游戏的铺垫,后面的教学难点很快迎刃而解,学生能自己发现歌曲一二句结尾,旋律高低不同。随后张老师又设计了一个模仿不同的钟走路的活动,解决了节奏和时值的长短等问题,接着听音乐踏步活动跟音乐强弱知识的学习融入在一起。

在音乐教学中,张老师根据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自然规律,启发儿童积极地、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让儿童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等游戏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并获得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使音乐课堂既生动有趣,又不缺乏音乐性。

二、从聆听音乐的角度出发创设问题

从聆听音乐的角度出发为课堂设计问题,例如设置问题:你们听到了什么?说说老师唱的第一遍与第二遍有什么不同?你听听3拍子中哪一拍最强?你从刚刚播放的音乐听到的哪句最特别?……这样的问题,就能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聆听音乐上,引导学生用耳朵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引导学生先关注音乐的本身,再产生对音乐的体验、想象、理解,并进一步引起情感的共鸣,从而使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得到提高。相反,如果从别的角度出发设置问题,如:歌曲里写了什么?(部分同学可能只关注文字)图片中出现了什么?看了这个动画你们有什么感想?……这样的问题就可能降低课堂的音乐性。

例如,听过一节一年级音乐课《在农场里》,教师最初出示了一张图片,图片里面是农场的各种小动物。教师一边展示图片一边播放着《在农场里》的音乐。听完音乐后,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一时间教室里沸腾起来,孩子们七嘴八舌:“我看到了好多动物”“我看到了鸡”“我看到了”……这时老师请了一位学生回答说说看到了什么,这位学生是这样回答的:“老师,我看到的鸭子跟我老家的鸭子有点不一样”,很明显学生关注的是图片而非音乐。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孩子说出动物的名称再说动物的叫声,但由于是从看的角度设计问题,不自觉的将音乐变成了背景。一个问题创设不当就让音乐完全游离于课堂之外了,但如果从听的角度出发把问题换成“你听到歌曲里出现了哪些动物?”,估计这样的情况就不会发生了。所以,音乐课堂提问应多从聆听的角度出发突显音乐本体,使音乐课更具音乐性。

三、用规范的音乐专用语言突出学科特点

音乐专用语言包括指挥手势、打手号、节奏符号、音乐术语等很多内容。现在,上课唱歌,听音乐已不是音乐课的专利。各个学科为了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果都不同程度的把音乐引入到课堂教学中,如:语文教师把音乐当成一种背景为朗读配乐,英语教师也借助音乐帮助学生记单词等。单凭一节课有没有唱歌,有没有欣赏音乐已经不足以区分这是不是一节音乐课。然而,音乐专用语言是音乐学科所特有的语言,区别于别的学科而独立存在,它就像一个人所特有的一张名片。因此,能规范的使用音乐专业用语将成为一节好音乐课的标志,同时使用专业用语也能反映出一个教师是否真正具备音乐专业素养。

例如:音乐欣赏课《歌唱二小放牛郎》与语文课《王二小》。这两节不同科目的课内容有些相关,因此,两科教师在备课时通常都会设计这几个相同的环节:

1.听《歌唱二小放牛郎》的音乐。2.唱歌曲。仅凭这两个环节就让你判断是在上音乐课还是语文课可能有难度,但如果在欣赏音乐的同时加上规范指挥,让学生通过指挥感受乐曲的强弱变化、情绪变化、速度变化。在演唱歌曲的同时用打手势提示学生演唱时的音准,那你很快就会做出判断。无疑,这是一节音乐课。因为,它使用了音乐专用的语言,这是其他学科教师不具备的,就像贴了标签一样。所以,尽量的在课堂上多使用这些语言便可以使音乐课的学科特点得以突出,从而提高音乐性。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张华.理解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

[2]王安国,吴斌.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

篇2

关键词:音乐教学 德育 审美感 情感

《小学音乐新课程标准》强调德育在各学科教育环节的渗透,它对学生道德、行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及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上,强调要改进教学方法,注重实践环节,增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感性途径去感染人、影响人,并将这种审美情感转化为理性认识,从而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使人的思想、道德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由此可见,在音乐课中渗透思想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好途径。

一、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应以情感人,引发共鸣

当学生发自内心的感动而留泪,是因为引起了共鸣的一种表现。然而有一种现象,有的人总把品德教育当作“政治任务”,加以漠视、生硬说教,显得苍白无力,无法使学生产生共鸣,根本无法真正达到德育的作用。当我们为某些学生在升旗仪式上迟到感到失望,在唱国歌时那疏散无力的声音感到无奈时,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呢。我认为,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坚持把德育贯穿于教学中,找到学生内心的共鸣,感动他们,并持之以恒。比如:《国歌》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乐曲,表现了处于三十年代国家民族深重危机下的知识分子,为了民族的存亡,依然冲出书斋奔赴抗日前线的主题。首先我通过多媒体让学生了解到当时的历史背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然后再让学生听歌曲,学生立刻感受到中国人民为争取自由和民族解放而战斗的百折不挠、无所畏惧的精神,在表现歌曲的同时,也体会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使命感。又如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结合今年抗战胜利五十周年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教学时,要使学生身临其境,去享受欢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一旦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的音乐世界,就能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劳动的自豪,学习生活的愉快,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凝聚每份爱》这首优秀歌曲激励和团结着华夏儿女赢得了一次又一次的胜利;5?12四川汶川大地震中,那双双被压在废墟下仍紧握着笔的拳头;那些为给灾区献血而排成长龙的队伍;写着“小伙伴们,挺住!”的横幅以及在废墟下的孩子们齐声高唱《国歌》、《团结就是力量》的事迹……都是音乐的德育功能在发挥作用。还有,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残疾人运动员金晶的爱国之心及顽强的意志品质;北京奥运会升旗仪式那一刻国歌响彻鸟巢时的震撼;奥运健儿奋力拼博的精神,以此激励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让爱国主义情怀和美好的音符在他们的一生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二、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中的审美作用

音乐是一门特殊的听觉艺术,它以乐曲的旋律美,歌词的语言美,音响的意境美,表现的体态美,演唱的情感美,来陶冶情操和净化人的心灵,美化人的行为。要让学生从中去发现美,认识美,体验美,进而创造美,发展美。在音乐欣赏教学中通过对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作品的欣赏,提高音乐审美能力,培养高尚情操。特别是对我国民族音乐的欣赏,使学生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继承我们优秀的传统美德。对于学生喜爱的流行歌曲,要引导学生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把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结合的好作品介绍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民乐合奏《三个和尚》时,问:为什么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让孩子们讨论,启发学生理解劳动换来美好生活的道理。又如在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我引用恩格斯的精辟评价对学生进行引导:“《命运》是一首非常好的交响曲,第一乐章是悲痛的绝望。慢板乐章是哀痛和柔和的哀切的申诉。第三、四乐章是自由的号角和青春欢呼。”这一具体而又深刻的评价,有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使学生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旋律中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动力,并在同学们的心中产生剧烈的震撼,从而激发了学生“不畏困难、积极进取”的精神。用音乐之美来点燃学生的心灵之美,寓美于心灵之中。

三、通过音乐教学树立起起榜样的作用

榜样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家都熟悉的歌手韩红,不仅用歌声打动我们,还资助收养了不少孤儿,她演唱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评选活动的主题曲《感动中国》,让我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辉。还有在今年的雪灾和地震这些残酷的自然灾害面前,很多明星如刘欢、成龙、刘德华等踊跃捐款,并深情演绎了《爱的奉献》、《生死不离》、《承诺》等歌曲,用行动表现出了应有的社会责任感和作为明星的号召力。周杰伦的歌曲《蜗牛》、《听妈妈的话》编入了中小学生的音乐课本,很多学生都喜爱这两首歌。这两首歌里体现出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这些明星是很多学生的偶像和榜样,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较大的影响,作为老师,要挖掘他们的闪光点,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在现在这个物欲与权欲充斥的社会里,我们需要榜样,尤其是正处于成长阶段的学生们。通过榜样的力量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去努力实现幸福的人生。当然,在学校里教师也会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我们教师自身言行举止要得体,严于律己、爱校爱生,具有爱心、责任心,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使学生在教师身上受到潜移默化的良好的熏陶。

篇3

关键词: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编写感悟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17-0014-03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为了推动新课程改革,深化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积极地开展了校本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笔者有幸担任主编,全程参与了这项工作中。本文仅以我校体育、艺术校本课程开发及其教材编写为例,谈谈我们的实践与感悟。

一、我校体育、艺术校本课程教材

在我校的体育、艺术校本课程开发中,主要编写了合唱、竖笛、舞蹈、剪纸等四门课程的教材。

(一)合唱

合唱是音乐表演的一种常见形式。无论作为独立的表演艺术,还是用于歌剧、戏剧、电影、电视以及专门的音乐会和群众娱乐活动都仍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失其光彩!我们编写《合唱》供五年级学生使用,其中有我校的校歌,歌曲《同一首歌》、《游子吟》等。

(二)竖笛

我校在三年级开设《竖笛》校本课程,教材内容涉及六孔竖笛简介、使用指南、学习教程、基本指法、吹奏方法等。练习曲目选取了《上学歌》、《每当我走过老师的窗前》、《歌唱二小放牛郎》等。

(三)舞蹈

我校在一、二年级开设《舞蹈》校本课程,教材中编写的训练项目有儿童舞蹈基本舞步及舞蹈方位、上肢训练、头的训练、蛙跳步训练。训练载体选择了维族舞蹈、东北秧歌、蒙族舞蹈 、彝族舞蹈、藏族舞蹈、汉族舞蹈等。本教材只涉及儿童舞蹈的一些基本舞姿、动作和舞步等内容。

(四)剪纸

我校在四年级开设《剪纸》校本课程。剪纸是我国传统的古老艺术之一,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就有剪纸,常见手法有剪和刻,而且技艺相当成熟。我校编写的校本教材内容涉及本地所产水果,如葡萄、西瓜、桃子等。

二、校本课程教材编写的感悟

(一)以生为本,精选素材

校本课程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其教材编写应切实从学生认知能力和教育教学的实际出发,精选学生较易理解的生活情景和喜闻乐见的作品,尽可能全面、生动、形象地展现社会生活,尽量使用学生熟悉的语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合唱,顾名思义即合在一起歌唱,无论是单声部齐唱还是多声部合唱,都要求众多合唱队员互相配合、互相协作。一首受人们喜爱的合唱歌曲,不仅给予人们美好的艺术享受,陶冶情操,而且能产生强大的凝聚力。我校开设《合唱》校本课程,编写《合唱》教材,增加合唱教学的分量,主要是因为这种集体表演的音乐形式,不仅十分适合小学生的集体音乐教育,而且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正如一位老艺术家所说:哪里有合唱,哪里就有和谐;哪里有文化,哪里就有文明。由于我们从学生需求出发开设校本课程,合唱课程不仅五年级学生喜欢,各年级学生都喜欢,已在全校遍地开花,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教育成效。

(二)张扬个性,彰显特色

“理念的确立,有助于确立校本课程开发的方向,凝聚教育合力,形成学校特色。” “校本课程开发要在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对学生需求、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分析,以期开发出既反映学生需求又有利于地区和社会发展的校本课程,这样的校本课程才具有长久的生命力。”我校已获合肥市“经典诵读・写”特色学校称号,也深深体会到这一特色的素质教育价值: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操,张扬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把这些经验迁移到体艺校本课程构建和教材编写中。例如,在合唱校本课程教材中选取《静夜思》、《送别》、《游子吟》等经典曲目;在体育校本课程教材中,体育教师根据古典音乐编排了校园集体舞,让师生在运动中感受经典音乐的魅力;美术校本课程教材编写了诗配画、画配诗的实践活动。儿童的生活丰富多彩,好玩的游戏、有趣的手工、快乐的旅行等许许多多的的活动都成了学生活动、实践的内容。如校本教材《剪纸》第五课《好朋友手拉手》中选了《赠汪伦》的诗句,有效地促进了同学团结,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合唱”和“竖笛”课程教学也起到了激发兴趣,播撒“种子”的作用,使学生受到音乐的熏陶,很多学生开始喜欢唱歌,喜欢吹笛子,进而热爱音乐。

(三)教材内容源于生活,真实、亲切

校本课程是基于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且更加自主的课程。其真实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其内容是开放的、多样的,就在我们身边,并不神秘,并不高不可攀的。许多学校早已开设的综合实践课、活动课,其实就具有校本课程的性质,早已有校本课程之“实”,只是无校本课程之“名”而已。二是选编校本课程教材,内容务求真实,不能虚拟。我们为一、二年级学生编写的《跳绳》,就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历史悠久的一项传统体育活动。它不受年龄、性别、场地的限制,实实在在,校校可做,处处能玩,人人可行。三是与常规教学相结合。在与常规教学结合中,不仅要对其准备、实施和评价提出应对校本课程实施困境的对策,而且遵循兴趣与知识并存、适应与发展兼顾、生活与教学相宜、差异与整体融合等原则。

我们的《舞蹈》教材之所以针对一、二年级编写,正是充分考虑了这个年龄段儿童嗓音自然淳美和形体柔软灵巧的特点,既能促进他们的常规音乐课程学习,又利于他们在此基础上初步感知舞蹈,体会到学习舞蹈的快乐。

(四)操作可行易行,便于教与学

校本课程教材务必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可行易行。设置校本课程、选择教材内容,务必确保其学习评价的可操作性;编写教材,要十分注重实施方式行之有效。这样的教材才能使教师易教,学生好学,把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融合成教学的动力。

例如,我们为五、六年级编写《武术操》,确保学生能够很好地接受规范的武术操训练,而且,进行行之有效的教育评价;竖笛简单易学,不仅与横笛技巧相近,音色甜美、圆润,尤其适合小学生学习,还利于向学习更复杂的吹管乐器过渡,学好竖笛后一通百通,横笛、萧、葫芦丝、黑管等吹管乐器稍加指导即可入门;而为二年级编写的《简笔画》和六年级编写的《书法》课本,都兼顾了学生的生活积累,简单易行,便于操作,《简笔画》利于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导向,《书法》契合高年级学生已有知识水平。

总之,校本课程的开发、教材编写是迎接教育新挑战的一种回应,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和彰显特色的有效策略。因此,校本课程研究和教材编写应注意“三个要点”。一要结合本校实际,以特色展示为窗口,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本,以创新发展为目的;二要在理论中探讨, 在特色中展示,在实践中构建,在生成中提升;三要整合人文资源,正确处理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和学科教材之间的关系,反思、调整、改善相互关系,从而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以校本课程促使教育质量不断提高,促进学校各方面工作取得显著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邬志辉.当代教育改革实践与反思[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60~21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