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天佑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9 18:5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詹天佑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詹天佑课件

篇1

【关键词】闭环系统 3S技术 可持续发展

1 数字化油田的涵义

数字化油田是在油田生产过程中油田开发的重要模式,对长庆油田的发展起着坚实的基础和奠定作用。油田的数字化分为地上系统和地下系统两大部分,它是包含地面和井下的信息采集,并进行双向传输和对信息的处理应用,它在油田开采过程中利用此系统进行实时地指导勘探开发和对相关技术的应用,是覆盖所有主要价值循环过程的一个闭环系统。则油田的数字化管理即利用计算机技术、互联网和油田开采工艺技术、地面工艺技术等科技手段使得油田的生产管理得以优化,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环境的管理形式,可以说是管理活动和管理方式的总称。这是一个全新的油田开发模式,摒弃了传统油田生产中人工投入较多、高成本、低效率的弊端,完全采用智能化管理和控制,具有低投入、高产出和准确率高的优点。

2 数字化管理在油田生产建设中的作用

油田的数字化管理与优化地面供应模式相配套,通过数字化的管理优化生产管理模式,创造更好的条件使组织设计和生产布局相统一,做到了生产管理职能化,大大提高了原油生产效率,保证了油田建设在未来的发展有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

我们以3S技术为例来说,随着油田开发技术的不断先进,3S技术下的自动化控制生产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油田建设中。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全球定位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统称,它是油田生产中的三大支撑技术。使用3S自动化控制的油田生产有一个总控制室,总控制室里能够显示在其管辖范围内的每口油田井的运转情况,例如在生产过程中,使用3S技术会准确及时地将在采油过程中出现的异常情况反馈出来并显示发生故障的缘由,随后由技术人员根据计算机得出的结论进行维修施工。智能化管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降低的同时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油田生产主要由采油、油气、油水分离及油气输送等几部分组成,传统的油田生产中油田井的开采需要在这几个环节浪费大量的人员和辅助机械等,不仅难度大而且不易控制。油田生产智能化之后不仅简化了施工步骤,而且最大程度地进行了原有开发,提高了油田井的利用率和生产效率,为石油企业节省了大量的开支。

油田的数字化管理使油田生产企业能够更好地实现油田井的安全施工,做到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对油田的发展意义重大。在油田施工方面,油田井的施工工程是一项危险系数相对较高的作业,对于井下工作人员来说,安全非常重要;在采油环节,各种采油技术都有高危的特点,安全施工很重要。对采油厂来讲,在科学管理方面,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能够保证采油技术有着更为全面化的控制。数字化的油田发展模式能够很好的保证油田的未来发展前景足够乐观,以便保存足够的实力来参与国际竞争,使中国的石油生产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实力。

3 数字化在油田建设中的可持续发展

油田的数字化管理以井、站、管为基本的生产单元进行生产,完成对油田相关数据的采集、审核、管理,或者在有危险情况时及时报警,程序控制人员根据警报发出的信号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及时进行智能化控制,避免出现大的纰漏。信息系统的管理在油田井的开采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其功能大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很好地实现了对于单井、管线以及生产管理站这些基本单元载工作的过程的管理和控制;

(2)以生产部为中心,高效率地完成指挥调度、安全监控及信息管理;

(3)对经营管理和石油的储藏管理等起到决策和支撑系统的作用。

数字油田将是未来石油建设的有力武器,数字化油田建设必将成为中国石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从而立于不败之地的不二之选。可以说,数字化很好的改善了油田工作者的工作环境,减轻了员工的劳动强度并避免了在恶劣的环境下行走巡井的危险。在当前形势下,应继续推进油田的数字化生产,然而,油田的数字化建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广大的石油工作者在前人开法研究的基础上深入探索,积极推进石油数字化进程。数据化建设在油田生产领域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研究改进以发挥应有的成效,是一项需要长期投入的工作,具有很强的可持续性,需要研究工作人员付出足够的智慧和耐心,为中国的油田建设做出卓越贡献。另外,油田数字化建设在油田开采中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智能化管理更是与计算机、互联网、通信技术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如今的时代是要求经济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时代,旧的生产模式逐渐在日新月异的高科技面前被淘汰,而以数字化的管理为基础,以不断更新的技术、科技为依托,建立的全自动化办公系统,走精细化管理办法,为现代油田建设的优质、高效、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智能化系统、计算机操纵着科技的前沿,数字化智能控制系统必将将传统的操作模式取而代之,从而完成速度和质量的完美统一。在石油开采中,为了适应油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需要石油生产企业必须重视科技在油田建设中的作用,加大技术研发及技术装备的投入,尤其是进一步对油田数字化的研究完善,不断探索油田数字化建设的模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以达到优化人力资源、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2.学会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施工、阻挠、控制、居庸关、嘲笑、毅然、勘测、勉励、测绘、泥浆、竣工、蔑视、攀山越岭、赞叹不已。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提问:同学们,你最崇拜的人是谁?

2.投影出示詹天佑画像,提问:你们猜猜他是谁?能讲一讲他的故事吗?

3.教师补充介绍詹天佑。

4.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读后找出中心句。

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从北京到张家口这一段铁路,最早是在他的主持下修筑成功的。这是第一条完全由我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设计施工的铁路干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习生字新词

1.读准生字的字音,练习用生字组词。

2.说说书写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3.辨析形近字:

挠()绕()娆()控()嘲()

浇()饶()烧()腔()潮()

扛()毅()绘()浆()岔()

抗()意()会()浆()忿()

竣()峻()藐()

俊()骏()渺()

(二)初读课文,质疑问难

1.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在书上划批自己的体会或问题。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小组长把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学生质疑,有些学生之间能解决的就直接解决,有些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的问题,教师进行归纳。

三、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创新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注意收集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朗读全文,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2.出示上节课质疑的问题,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学习新知

1.学习第1自然段。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本段的第3句话。抓住“第一条”。“完全”等词语来理解。

2.学习第2、3自然段。

(1)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合适的短语作为这一部分的小标题。

(2)理解句子:“能在南口以北修筑铁路的中国工程师还没有出世呢。”

意思是当时的清朝政府修筑不了这条铁路。再过几十年也修不了,要修这条铁路,只有依靠外国人。

(3)教师小结。

1905年,正是清朝末年,那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在帝国主义的阻挠、要挟、嘲笑声中,在全国人民的殷切希望中,詹天佑毅然接受了连外国人都不敢轻易尝试的任务。多么了不起啊!

(4)指导朗读。

使学生在读中对詹天佑承担修筑京张铁路的复杂背景和面临的巨大困难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

3.学习4——6自然段,体会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

(1)读课文,给每个自然段加个小标题。

(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线路)

(2)自学“勘测线路”,主动探索学法。

①这一段重点表现了詹天佑的什么品质?

②你是抓住什么来体会詹天佑的这种品质的?

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可抓关联词语,可抓詹天佑的所说、所做、所想,可抓重点语句等。进而体会詹天佑的爱国主义和严谨的工作作风。

(3)画一画,学习“开凿隧道”。

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工程十分艰巨。詹天佑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了不同的开凿方法,前者采用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后者采用中部凿井法。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可让学生画出两种开凿方法的草图,教师不须多讲,学生自会明白。

①学生画草图。(可让一个人到台前画。)

②学生对照图进行讲解。(演示动画)

③引导:詹天佑为什么要根据地势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开凿方法呢?(节省时间,缩短工期。)如果都使用中部凿井法好不好?(这是本文的疑点,可让学生根据课文描述的内容,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使之在争辨中明理。)

④指导朗读。

(4)演一演,学习“设计线路”。

①读课文,思考: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了什么问题?

(解决了火车爬上陡坡的问题。)

③演一演。

教师演示“人字形线路”的动画,帮助学生理解。

③练习朗读,边读边想象。

④教师小结。

勘测线路,詹天佑做到了精益求精;开凿隧道,表现了他超人的智慧和才能;“人”字形线路的设计,又体现了他的创新精神。工作中他时刻不忘为国争光,为人民争气,真不愧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

(5)抓“赞叹不已”,促想象。

①齐读这一段。

②讨论:京张铁路提前两年竣工,为什么说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引导学生联系上文内容“是个笑话”、“还没出世呢”等内容,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国工程师不但能建成京张铁路,而且提前两年竣工。)

③引导学生抓住“赞叹不已”一词,展开合理想象,说说外宾会怎样赞叹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

三、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四、谈学习收获和感想

可以先让学生组内交流一下文中最令自己感动的地方,然后通过汇报交流,谈出自己内心的感受,进一步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能和爱国精神。

五、总结

1.学会创新。

詹天佑的杰出才能主要表现在他的创新精神上,要求学生结合文中的具体事例,谈一谈詹天佑的创新精神表现在哪些方面。

2.培养收集信息的能力。

课后鼓励学生收集我国铁路建设方面的新成就和同学们交流。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3.把自己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篇3

一、依托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而多媒体课件的特点是图、文、声、像并茂,能向学生提供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感性材料,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习兴趣,演绎乐学的课堂。

我校黄老师在上一年级公开课《对对歌》一课时,巧妙地依托了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师: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背会这首《对对歌》呢?我有一个秘诀。(出示动画)告诉大家,当我在读一对反义词时,我的眼前就像看到了和这对反义词相关的画面。比如,当我读到“明对暗”时,我的眼前仿佛看到太阳出来了,到处一片光明,蓝天、白云、大树、小鸟都让我们看得清清楚楚;到了傍晚,太阳落山了,光线慢慢变暗了,好多东西我们越看越模糊了。同学们,试试看,像我这样边读边想象,看看当你读到一对反义词时,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读书,边读边想象)

师:谁来说说,你读到哪一对反义词时,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读到“容易对困难”的时候,会想到这道题目很容易做,但是有些题目就很难。

生:我读到“长对短”时,我会想到尺子有长有短。

该片段采用了多媒体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直观新颖,能有效利用情景演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能,使有意识的教学和无意识的习得相结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学生求知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依托课件,引领感悟文

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传统教学中,情景再现主要靠教师的语言描述、挂图和组织学生游戏、表演等方法来实现。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文字、图片、动画、声音、影像等媒体信息同步进行。在同一屏幕上同时显示相关的文本、图像或动画,这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较大限度地挖掘文本资源,活化文本,丰富文本,提升文本,不仅使学生接触抽象的语言符号,而且将学生带进了一个形象的世界,从而引领学生去感悟文本,实现对文本全面、深刻的理解。

黄老师公开执教《普罗米修斯的故事》一文,在让学生感悟普罗米修斯受难的画面时,借助多媒体播放动画:“狂风呼啸、冰雹敲打、凶猛的大鹰尖叫着撕裂肌体……”伴着声音、动作、文字,老师声情并茂地读,学生很快被带入到那个情境中,情感被激荡了,深切地感受到了普罗米修斯所受到的苦痛。此环节依托多媒体课件这一动画演示,再现了普罗米修斯所受的苦痛情境,直观地刺激了学生们的视听觉,激荡着他们的情感,为进一步深入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依托课件,辅助突破难点

无论是哪个年龄、哪个地区的学生总是会有生活阅历的局限性,我们可以根据当时、当地学生的实际情况制作课件,是用“PowerPoint”还是“Flash”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一切均以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辅助突破教学难点,切实提高课堂实效为准。

吴老师在上公开课《詹天佑》时,其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从两端同时凿进的方法”“中部凿井法”和“人”字形线路,体会詹天佑杰出的才能。他先让学生自读,找出詹天佑碰到的困难和他解决的办法,由于文中交代得比较明白,所以学生一下子就找到了答案(由于居庸关山势高,岩层厚,所以采用了“从两端同时向中间凿进的办法”;由于八达岭长一千一百多米,所以采用“中部凿井法”;由于青龙桥坡度大,所以设计了“人”字形线路)。接着,吴老师请学生到黑板上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画出来。最后,吴老师又借助多媒体,在学生读懂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观看动画演示,当播放到火车过“人”字形线路时,生动的画面将学生深深地吸引住了,这时,学生不仅弄懂了詹天佑解决困难的办法,而且不由地赞叹詹天佑杰出的才能。

这样依托多媒体课件动画演示,学生不仅对于詹天佑独特设计的方法有了深刻印象,而且突破了文本理解上的难点。

四、依托课件,发展表达能力

古诗的语言高度凝练,省略的成分较多。在学习古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叙述出来,这样不仅能加深他们对诗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说话能力也是一个极好的训练。这样,运用多媒体手段体现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为学生说话练习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我校刘老师在公开执教古诗《游子吟》时,先在屏幕上出示了一幅生动的画面:“一间简陋的屋子里,在昏暗的灯光下,一位慈祥的老母亲正借着微弱的灯光穿针引线。她白发苍苍,脸上布满了皱纹,手里拿着儿子的衣服,眼睛专注地看着衣服的针脚,生怕有一丁点的差错。儿子在母亲身边,看着这一切,眼里噙满了泪水。”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感情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撼,他们从心里感受到母亲对孩子那种发自内心的牵挂和不舍。伟大的母爱,儿子走到哪里也报答不完。学生联想到父母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恩之情油然而生。教师抓住时机,让学生练习对爸爸妈妈说几句心里话。学生情绪高涨,感人的话语脱口而出:“妈妈,你辛苦了,我永远也不能忘记你对我的爱!”妈妈,以前我不懂事,总惹你生气,现在儿子长大了,你放心吧!”“妈妈,我爱你!”……美的情怀、美的感受跃然而出,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篇4

关键词 多媒体;小学语文;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23-0130-02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多媒体技术已广泛运用于教学中。它具有集声、图、像、文等于一身的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优化了教学过程,使课堂教学呈现出多样化,改变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为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平台,优化了语文课堂教学,让学生学得轻松有实效。

1 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直观情境能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探究欲望。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导课,以情激趣,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借助语言展开想象,领悟、欣赏草原的美丽景色,了解内蒙古草原人民的生活,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课前笔者搜集大量草原美丽景色的图片,还有草原人民外出放牧和组织庆祝活动的一些视频录像,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堂上,笔者利用班班通展示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的图片,并播放歌曲《美丽草原我的家》,在优美的草原歌曲引领下,学生欣赏着这美丽的大草原。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还少有机会见到草原,更不知道草原人民的生活景象。今天,他们见到了一碧千里、翠流的大草原,听到了马蹄声、羊叫声,看到了牧民套马以及赛马的情景,还有那像管家一样尽忠职守的牧羊犬,在追赶跑散了的调皮的小羊羔。这样,通过动静结合、有声有色的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更容易帮助学生感知全文,真正理解“草原的天的确比别处更可爱;草原上的羊群像绣在绿毯上的白色大花”的含义。由此可见,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能极大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他们的求知欲望,实现最佳的教学效果。

2 过程再现,突破重点、难点

对于课文中的一些抽象知识,难以用语言直接准确表达,而这一部分知识往往又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那么,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操作才能做到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呢?这就成了新课改背景下摆在教师面前的一大课题。笔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课件再现过程操作的方法,突破重难点,把抽象知识直观形象化,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难点。

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在处理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解决火车爬坡困难难点时,先让学生在自学领悟詹天佑设计“人”字形线路相关内容,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讨论、探究,设计“人”字形线路;然后,教师把小组设计的“人”字形线路通过班班通投影展台进行展示,并让学生说一说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形线路的。

巧用多媒体演示詹天佑当时设计的“人”字形线路:在火车的轰鸣声中,一列载着两个火车头的列车,在崇山峻岭中向东北方向前进,一个火车头在推,另一个火车头在拉;当火车经过青龙桥,一过“人”字形岔道口,原先推的火车头就变成拉,原先拉的火车头就变成了推,这样顺利解决了爬坡困难的难题。通过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地展现出火车头推拉活动情景,让学生仿佛亲眼看到火车在“人”字形铁路上驶进的情景,既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解决了难以掌握的知识点,明白了人字形线路所起的作用,更增加了对杰出爱国工程师詹天佑的敬佩。这样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使教学的重难点得以顺利突破[1]。

3 改变方式,提高课堂实效

改变教师教的方式 教学中,教师的职责是“引路”,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合作精神。教师不能代替学生思考,不能领着学生“走路”,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灌堂灌”,要给学生提供学习探究平台,让他们人人有提问的机会,人人想发言,人人争着去展示[2]。因此,教师要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备好课,安排好师生活动,设计好教学方法,调控好课堂气氛、课堂秩序等。借助多媒体技术,制作好课件,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既要做到在互动活动中把学习引向深入,又要做到因材施教。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以来,笔者在加强教育理论研究的同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提倡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让学生手、眼、脑等各种器官共同参与学习,调动学习兴趣,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励学生努力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

如在教学《跟踪台风的卫星》一课时,课前分小组布置任务,利用网络搜集有关台风的危害和人造卫星的相关资料,课堂上进行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台风录像,让学生体会台风的肆虐和狂妄,给人类带来的危害,能让学生形象地感受到台风的厉害。面对狂怒的台风,卫星又是如何表现的呢?课件出示形形的人造卫星,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形象对比,体会到台风的“大”、卫星的“小”,台风的“怒”、卫生星的“笑”。多媒体的巧妙运用,把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课堂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4 增大容量,提高课堂实效

借助多媒体技术对学习内容进行再加工,既可以减少教师在课堂上做板书、绘图等浪费的时间,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扩大课堂容量,让学生在40分钟有限的课堂教学活动中获取大量的知识。如低年级识字教学,识字量大,单靠教师用板书、生字卡片等方式,让学生读、写、记是远远完不成教学任务的。巧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识字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引导学生去听一听、摸一摸、做一做,能有效增加学生的识字量。

1)儿歌识字法。笔者把编好的儿歌制作成课件,展示给学生。如认识“渴”与“喝”:渴了要喝水,喝了要张嘴。再如认识“金”:一个人,他姓王,口袋装着两块糖。

2)字谜识字法。课件出示字谜,让学生练习填字,如:“一口咬掉牛尾巴( )”“两只底下走( )”。

3)故事识字法。

实践证明,借助多媒体技术手段,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灵活运用多种识字方法,既激发了学生的识字兴趣,又降低了学生记忆的难度,扩大了学生识字容量,提高了课堂教学实效。

总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多媒体技术,有效创设情境,能达到激趣导课的目的,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增大课堂容量,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确实达到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5

借助信息技术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通过化静为动、形象生动的特点,把难以理解的内容、对于理解课文起重要作用的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形式呈现出来,调动学生视觉功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激活学习的内因,从而降低难度,可以很容易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变难懂为易懂,为课堂教学排疑解难,有利于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詹天佑》时,笔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利用课件创设情境,先出示一张“京张铁路图”,帮助学生理解京张铁路修建当中的技术性难题以及詹天佑的解决办法,引导学生认识这条铁路的重要性,解决了文字、语言、挂图无法很好解决的问题,形象、直观,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声情并茂的图片、声音、影视等手段出示课文中外国人嘲笑中国人的话,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得以顺利突破。让学生理解詹天佑毫不犹豫接受任务的执著、豪迈、无畏,这样本课的教学难点就突破了,能激起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加深学生对情境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从内心对詹天佑发出赞叹:爱国、敬业、伟大、智慧。这样就吸引了学生,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对文章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2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激感,开阔视野

多媒体技术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开放的知识信息库,以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视觉、听觉形象,将语文知识从空间和时间上向课外延伸,丰富学生的表象,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了课余知识,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加快了教学的节奏,弥补课文空白,加大了有效信息的接受量。学生兴趣盎然,并且培养了求得知识的能力,课堂效率大大提升。如在教学《黄山奇石》时,笔者利用计算机提供大量的信息,展示形态各异的古松图片、云海奇石的瑰丽景色,给学生直观的第一印象。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课堂活跃,想更多地了解黄山风光,激发了“想知道”的欲望,丰富了课余知识。这时的语文教学便已延伸到了课堂外,文字更为立体化,内容得到拓展延伸。学生有了真切感受,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让课堂动起来。丰富的教学形式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3多媒体的运用有利于烘托气氛,启发想象

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充分发挥图文并茂、声情兼备的优势,以直观为线索,轻而易举地把各个季节、各个地方的各种景物生动形象地展示在学生眼前,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扩大直观视野,强化直观效果,能让学生学得兴趣盎然,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提供了一个理想环境。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善于发现和挖掘丰富的教育资源,给学生创设直观轻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思维,使课堂成为一方智慧飞扬的天地,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如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描写了小兴安岭的美丽诱人与物产丰富,文字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小兴安岭无限的情与爱。为了使学生能够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到小兴安岭的美,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情境教学,美的配乐,美的解说,美的画面,便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充分调动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进行体验,调动学生的思维。这些多媒体制作的阅读资料,展现形象立体的美丽神奇的自然风光,激发想象力,能极大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情感油然而生,启发想象。多媒体的运用再现意境,发挥了想象力,陶冶了情操,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美丽。

4结语

篇6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多媒体 举足重轻

随着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不断深入,多媒体设备以它传输信息形象、直观、新颖、多变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显示出举足重轻的地位。那么,怎样巧妙的运用多媒体教学,发挥他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运用电教资源,渲染氛围,激发兴趣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情景中产生的,多媒体正是利用它的形象性特点,被我运用到了语文教学中。例如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课时,我利用多媒体设备,再现1958年抗美援朝战场上,朝鲜人民与志愿军送别时的场面,画面与声音的完美结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场景,真实地渲染氛围,创设了情景,把学生的情感带入课文所讲述的内容之中,给学生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电教资源,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想象力、思辨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之前,选定媒体之后,要根据教学重难点,结合学生心理特点,在画面中突出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同时,借助多媒体的直观性、可操作性的特点,围绕教学目标,恰当地使用课件,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例如,我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认为只依靠文本的描述让学生感受到西沙群岛的奇美,难度很大,于是我制作了课件。对南海的奥秘、奇美的景色做了展示,还鼓励学生动手画一画,学生合作动手,美丽的西沙群岛跃然纸上。不仅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通过多媒体的展示,促进了学生的自主能力,还培养了合作意识,增强了语文的实效性。

再如,在教学《陶罐和铁罐》一文时,出示课件,通过对话,分别展示陶罐和铁罐的行为,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并说说喜欢谁,为什么?这样,课堂气氛一下活跃起来,学生一致认为喜欢陶罐,因为他谦虚、有礼貌。这样的课件展示,不仅为学生表达创作意识提供了思维源泉,而且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

又如《詹天佑》一文,讲到詹天佑勘测线路,根据居庸关和八达岭的山势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开凿方法时,我利用投影仪,屏幕上出现山势高、岩层厚的居庸关和连绵一千多米的八达岭,由于山势的不同,詹天佑设计了不同的开凿方法,让学生自己画出不同的开凿方法,分小组到投影仪上展示,让学生都直观的体会到两种开凿方法的特点。再如,讲到“人”字形线路设计时,我让学生亲手操作课件,演示“列车向东北前进时,人字形岔道口就倒过来,原先推的火车头拉,原先拉的火车头推……”让学生参与课件的演示,使学生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更加深了对教学难点的理解,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运用电教资源,达到知行统一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多媒体;语文;课堂

现在以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以计算机辅助教学成为现代教育的一股强劲力量,冲击着传统教育的模式,它强烈要求教师改变思想,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氛围。

多媒体集文字、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生动逼真的音响效果,灵活便捷的交互手段显示出独特的内在魅力。它能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自主有效的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就语文课来说,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多媒体都可以提供大量可供选择的素材,教学过程中的许多步骤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计算机文本的可修改性更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方便,但如何恰当运用多媒体,使它成为语文教学的得力助手,让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实现课堂的最优化,却是值得每一个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我个人正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一些简单尝试:

一、激趣

小学生受年龄和知识的限制,在理解和领会教材中抽象内容时,会有一定困难,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轻易地把那些抽象的、概括的、凝练的语言文字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一目了然。

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用多媒体演示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配合车头变化的动画展示,学生对詹天佑的“杰出”理解就一步到位,为他的爱国精神体现做出了很好的铺垫。这样的教学环节设计把课文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化于无形,极短时间内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愿学、乐学。

二、促学

现在各种版本的教材中,尽管许多课文图文并茂,但课文配的插图毕竟是静止的,无法展现文中用一连串动词和形容词描述的场景变化。这时,多媒体就配上了大用场。《观潮》这一课教学,针对北方学生的特点,我截取了新闻记者拍摄的钱塘江大潮的视频来辅助教学。专业摄影师拍摄的画面形象生动,再加上效果逼真的音响,给学生感官极大的冲击力。这时切入我精心准备的一段精彩的解说词,把课堂气氛推到了。在声、光、色、像创设的情境中,学生见其形,闻其声,如身临其境,学习情绪空前高涨,化教学于无形之中。

三、入境

理解课文内容,要通过语言文字去认识感受作者所描绘的食物,由于受到学生理解力的限制,有些时候学生很难透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如果借助多媒体,把文章中的人物、景物、情节等展现出来,则会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积极作用。《草原》一课的教学,对草原特点的理解就可以用多媒体来帮忙。出示草原的轮廓画面,突出草原的辽阔,再一层层用绿色渲染突出草原

“绿”的特点,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一碧千里”中绿的美丽与变化,然后,再叠加上白色的羊群,草原的美可能就永远印在了学生的心上,还需要老师费口舌讲解吗?

四、悟情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反映的是古今中外的历史和人文精神,描写特定的民族风情,反映特定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甚远,单靠课本文字来体验和感悟,有极大的局限性。恰当地使用多媒体课件,就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入境入情,悉心品味文本的内涵,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喜同悲,从而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学生情感体验。

如《圆明园的毁灭》运用多媒体课件,既可以展现圆明园巧夺天工的园林艺术,又可以展示园中收藏的各种奇珍异宝,还可以再现英法联军对这一中华民族瑰宝的烧杀抢掠,历史画面一幅幅展现,学生的民族精神被一次次唤醒,他们怎么能不与作者一起扼腕叹息:圆明园的毁灭是祖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创设与教学环节相适应的场景,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里,得到最深切的学习体验。因此,教师要做有心人,随时收集生活中的各类素材,发现生活中可以被运用到教学中的画面,整理成课件资料供教学使用,使多媒体技术有效地为解决语文教学的重、难点服务,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习

过程变得新鲜有趣,同时还能促进学生心智和各种能力的协调

篇8

关键词:高年级;阅读教学;多媒体;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6-074-01

“多媒体在狭义上专指融合两种以上‘传播手段、方式或载体’的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媒体,或者说是指在计算机控制下把文字、声音、图形、影象、动画和电视等多种类型的信息,混合在一起交流传播的手段、方式或载体。”笔者利用多媒体的种种特点,积累了几点小学语文高年级阅读教学实践中多媒体使用的有效策略。

一、集成信息,降低难度。

由于多媒体能够将声音、图片、影像、文字等集于一体,这种能够对信息进行多通道的统一获取、存储、组织与合成的集成性正体现了其“多”的特点,而这种特点能够帮助教师有效地突破教学上的难点。以人教版小学语文十一册的《詹天佑》一课的教学为例:这篇课文为了说明詹天佑有杰出的设计才能,叙写了 “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型线路”这两个内容。如果没有多媒体,单凭文字的解读,学生也能了解詹天佑杰出的设计才能,但单纯基于文字的理解是没有生活基础的。由于多媒体的介入,本来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东西变得亲切了,画线路图这种较少使用于语文课堂的方法也变得具体可感了。特别是对于动手能力较薄弱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这样的示范。通过这样的集成信息,能够有效地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又如古诗教学中动态视频的播放,可以拉近学生与远古生活的距离,习作教学中练笔画面的播放,能够让学生迅速产生文字与生活的联系……这样的教学因多媒体的精确、生动、直观的示范性降低了难度,节省了时间,也提高了效率。

二、非线性链接,灵活呈现。

高年级语文课文内容较之于低年级,往往呈现为段落较多,写法较灵活,知识点丰富等特点。为了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为了让学生对文本有更加完整而又丰富的阅读,为了脱离教师“碎碎问”、学生“频频答”的现象,语文课堂呼唤教师设计出“大问题”来,这种“大问题”是文章的核心,能够让孩子进行较为自主、完整的学习,这就是语文课堂常提的放手让学生学。可放手容易收回难,面对一个轴心问题,学生的答案一定是多元的。教师如何在组织汇报时认真倾听、有效引导还兼顾生生之间、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笔者以为请多媒体的超链接功能来帮忙是再恰当不过的。这种多媒体技术的非线性特点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循序性的读写模式,通过借助超文本链接的方法,把课文内容、知识要点以一种更加灵活、更具变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使学习的跳跃性更大,弹性更强。

三、实时命令,有效控制。

多媒体是一种服务性特别强的教学手段,当教师给出操作命令时,相应的多媒体信息能够得到实时的有效控制,这种有效控制能够让操作环境达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笔者曾于福州市××小学欣赏到这样一个成功的教学片断:(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五册《花钟》一课的教学)教师在教学第一自然段时,首先引导学生认识了不同的花儿开放的不同的时间,紧接着,他将字幕上第一自然段的内容轻轻一划,变成了两个部分:“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傍晚六点,烟草花在暮色中苏醒;”和“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昙花却在九点左右含笑一现”。然后提出:“你们发现前后两个部分有什么不同呢?”学生一下子发现了前半部分表示时间的词语在前,后半部分表示时间的词语在中间。之后,教师请学生尝试着将前面部分的时间词放到中间去,将后半部分的时间词提到前面去,并利用多媒体进行适时移动示范,让学生一下子发现了语言表达的秘妙,在轻松的说话训练中提升了语言能力。

四、反复操作,动态建构。

有人说:“多媒体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书”,这句话绝无夸张之处。以教学课件为例,教师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认知重新组织信息,增加、删除、修改节点,重新建立链接,这种操作的反复性,让多媒体成功地实现了一种动态的建构。笔者就利用多媒体的这一特性成功地将教学课件的制作由教师变成了师生共同体。这样的学习,因其反复性而产生了动态的建构,这种建构实现了教学手段的最大化功效。师生可以按照自己的任务驱动和认知需求来动态使用信息、生成信息、构建信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延伸了语文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实现语文课程资源的最优化。

总之,对于多媒体,教师不是一个被动的观众,而应针对其种种特性,合理使用,有效控制,让它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应该摸透它的“脾气”,合理主动地处理信息,使它成为教学实践的“服务生”,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快乐教学

快乐教学法是指遵循人的认识心理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中获取知识的方法。教师乐教和学生乐学是新型教育改革下的必然结果。小学生因为年纪小,有意注意的时间短,这就使我们的语文课处在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其实,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快乐因素,我们要注重挖掘教材自身,把“快乐教育”引进课堂,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一定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快乐起来。

一、快乐朗读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语言、感悟语言、理解语言的常用方法,是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多读,充满兴趣地读。

(一)有目的地读

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围绕课文中心,有目的地朗读,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熟练掌握课文文本。例如,教学《桂林山水》一文,指导学生围绕“山”和“水”的特点,有目的地朗读,去品词品句,去理解、体会桂林山水的“奇”“秀”“险”和“静”“清”“绿”的特点,使学生了解桂林那秀丽迷人的风光,感受祖国山河之美,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有方法地读

在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如可运用范读、领读、引读、齐读、接读、轮读、默读、轻声读、指名读、对读、分角色读等方法激发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达到以读入文,以读析文、以读品文的目的,引导学生读出真情实感。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中要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对感情浓烈,或激昂、或深沉,或语气语调变化大的课文可先由教师范读,如《我的战友》一课;对较短的课文,或较长课文中的描写精妙、语句优美的片段,或气势恢宏、语气激昂的语段可齐读,如《春》一课;对人物对话出现较多的课文可分角色读、师生对读,如《画杨桃》一课。

(三)充分地读

教学中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朗读。在讲课文前,让学生通读全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课文的脉络;在讲读课文中,紧密结合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段,寓分析于感情朗读中,品评语言美感,欣赏课文精华;讲读课文后,让学生一边体会课文内涵一边朗读,这样把“读”贯穿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多读,激发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二、运用教具

在语文教学中设计制作各种教具并恰当地运用,使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具体,充分激发学生兴趣,开拓学生视野,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也是十分有意义的。

(一)自制多媒体课件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知识宝库,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知识能源。多媒体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以跨越时空的非凡表现力,为学生创设更直观形象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可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例如,在教学《伯牙绝弦》一课时,我进行了如下设计并制作了一个相关课件:1.让学生欣赏一个《伯牙绝弦》的小动画片,一方面使他们初步了解本篇古文的主要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习兴趣。2.教师提问:请同学们听一听下面这支曲子,你们能想到什么?你们有什么感受?师生共同欣赏古琴曲《高山流水》,然后请同学谈感受。有的学生可能会说音乐很好听,或者听不懂,老师要适时的鼓励他们,有的学生可能从比较深的层次感觉到了巍峨的高山和奔腾的流水,老师不禁拍案叫绝:如果俞伯牙尚在人世,他一定会非常欣慰,因为他又终于遇到了一位知音。最后明确,这支曲子就是当年俞伯牙弹给钟子期听的《高山流水》。这个环节在于引导学生更充分的了解与课文内容有关的信息,并从音乐中受到美的熏陶。3.师生共同欣赏名家朗诵的此篇古文,以此来告诉同学古文应该读出怎样的感觉和韵味。之后教师和学生一同练习朗读课文,教师相机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最后配上《高山流水》的音乐,师生进行朗读展示,进一步激发学生爱朗读、会朗读的兴趣。

(二)自制实验型教具

小学语文教具较少,我认为在教学中自制实验型教具,不仅取材容易、造价低廉,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活跃思维,让语文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我从“人字形”铁路入手导入新课。由于学生对詹天佑设计的“人字形”铁路感到陌生,单靠课本的文字及教师的口头讲解很难理解通透。事先我将儿子的玩具小火车车头进行改装,并将玩具铁轨固定在木板钉成的斜坡上,教学时把学生分组,让第一组学生围在讲桌四周,我边演示边讲解,两个不同颜色的火车头,沿着铁轨一个在前面拉,一个在后面推,沿着“斜坡”往“山上”爬,在“人字形”铁轨的交接处,推的车头变成拉的车头,把列车牵引到另一个斜坡上去。演示完毕后,由第一组学生自愿报名给第二组的学生进行讲解演示,以此类推。这样仅仅几分钟,就把“人字形”铁路及车头牵引交换的情景展示在学生眼前,使他们身临其境,在兴趣盎然的氛围中理解了“人字形”铁路的作用。抓住契机,我告诉学生“人字形”铁路是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顶着重重压力设计的,学生被詹天佑的爱国热情和智慧深深折服,产生了进一步学习课文的强烈欲望,导入新课的任务顺利完成。

(三)自制范画

在语文教学中,小学生往往对于一些写人、叙事的文章比较感兴趣,学习起说明文来,他们就会觉得比较枯燥、乏味,针对这种情况,我觉得自制范画也是一种既简单又很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例如,在教学《鲸》一课时,课文的第五自然段介绍了“不同种类的鲸,喷出的气形成的水柱也不一样:须鲸的水柱是垂直的,又细又高;齿鲸的水柱是倾斜的,又粗又矮。”第六自然段介绍了鲸如何睡觉:“它们通常会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静静地浮在海面上。”在教学这两个自然段时,我先让同学仔细读课文,想象一下鲸喷出的水柱及睡觉的样子,然后我将自己事先准备好的简笔画逐一张贴在黑板上与课本的语言描述相结合进行讲解,最后让学生根据范画以及脑中的形象把这些形象也用简笔的形式画下来。只要能画出几条鲸“垂直、又细又高”“倾斜、又粗又矮”“头朝里,尾巴向外,围成一圈”就行了。这样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形象,不仅深化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说明文的兴趣。所谓快乐语文,不过就是教师多用一些心思在教学上,以充分点燃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因为毕竟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语文教学的水之源、木之本。我想通过我们锲而不舍地努力,一定可以让我们的语文课快乐一些,更快乐一些。

参考文献:

[1]夸美纽斯.大教育论[M].教学科学出版社,1999.

[2]戴汝潜.识字教育科学化与小学语文教育新体系探索[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情境教学法;小学语文;语文教学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使教学内容不仅仅局限于教材,学生的视野也不是被禁锢在教室里。其丰富有趣的内容,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动人的情意,宽阔感人的意境,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使语文教学变为具有魅力的、有趣而有意义的活动。

一、新课导入,精心设计情境

布鲁纳说过:“学校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要是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时,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扣人心弦的导入可以在教学一开始就创造生动、形象、活泼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在教学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北京》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从而更好的理解课文,接受审美教育,我在开课指出,先播放了一段反映北京美丽风光的录像片,然后用愉悦的语调说;“北京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是全国人民都向往的地方,是一座很大很美的城市。小朋友们,你们想去美丽的北京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去北京旅行。”接着,我在优美舒缓的音乐的配合下,范读了课文。此时,孩子们兴趣盎然,兴致勃勃地进入了本课的学习。老师在导入新课时,可以运用谜语、故事、图画、游戏、音乐、录像、多媒体课件等手段精心创设情境,史学史在开课指出就情绪高涨,远学、乐学。

二、把握提问时机,布置设疑情境

古人云:“学贵置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是我国古代圣贤对于学习、思考与疑问的关系所做的精辟论述。通过布置在课堂上提出疑问,展开想像,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从课题之处提问题。课题是文章的眉眼,是文章的灵魂,是文章的中心或主要内容的缩影。抓住课题进行分析思考,应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教学《平分生命》一文,就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谁和谁平分生命?为什么要平分生命?怎样平分生命?等等。

(2)从矛盾处提问题。教师应适时地提出一些带有关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思维的“矛盾”,引发学生争论,进行思维训练。例如在教学《三顾茅庐》一课时,我就引发学生思考:诸葛亮前两次不见刘备的另外可能是什么?

(3)从重点处提问题。重点句段是表达中心的主体部分,紧扣重难点发问,学生的学习讨论才有的放矢。如《詹天佑》一课,“詹天佑是我国杰出的爱国工程师。”文章开头这一中心句统领全文。我就抓住这一关键句引发学生思考: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师?从哪里看出詹天佑是一位爱国的工程师?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疑问惊奇开始的。”教师在教学中对问题的实施,要选准时机,启于愤悱之时,问于矛盾之际,诱发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语文学习情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化静为动,化枯燥为有趣,化无声为有声,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多媒体,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创设出浓郁的学习情境。多媒体教学中的绚丽的色彩,迷人的画面,动听的声音,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课文内容中来,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学习。又如在教学《美丽的蝴蝶谷》一课,尽管文中对蝴蝶谷中的景象作了生动的描绘,但只靠教师的语言进行说教,有的学生还是难以感知的。不懂就会感到乏味,不愿意学,这样便无法从课文中获取知识。倘若我们利用多媒体把金光灿灿的蝴蝶或是五彩缤纷的蝴蝶这些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学生眼前,情形就大不相同。此时,同学们会感到有趣,从而激发了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四、实物演示情境,强化学习动机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创设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对于小学生来说,太过于抽象的语言描述对于他们来说都是难以理解的,适当的实物展示便能将这一问题迎刃而解。如学习《乌鸦喝水》一文中乌鸦找到一个瓶子,里面有半瓶水,可是,瓶口小,乌鸦喝不着,怎么办呢?这一片断时,我准备了一个瓶口小,里面装了半瓶水的瓶子,指名学生用老师提供的纸板乌鸦嘴模型伸入瓶口演示,把喝不着的原因显性化了,强了感知的形象性、深刻性。大胆猜测是创新的前提,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呢?一下子激发了学生探索世界的浓厚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读懂乌鸦喝到水的基础上,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老师提供的瓶子和小石子进行了实验,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乌鸦想到的办法。

总之,情境教学法是一种成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成熟的教育思想。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生动、活泼、有趣、愉快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促进学生的语文素质主动协调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