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乡的古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5 22:4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乡的古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轮明月,对酒当歌,倍思家亲。以下是带给大家的表达思乡思亲情感的古诗词,欢迎阅读!
1、回乡偶书(一)
唐代: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译文:
我在年少时离开家乡,到了迟暮之年才回来。我的乡音虽未改变,但鬓角的毛发却已经疏落。
儿童们看见我,没有一个认识的。他们笑着询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的呀?
2、回乡偶书(二)
唐代:贺知章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译文:
我离别家乡的时间已经很长了,回家后才感觉到家乡的人迁实在是太大了。
只有门前那镜湖的碧水,在春风吹拂下泛起一圈一圈的涟漪,还和五十多年前一模一样。
3、静夜思
唐代: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译文:
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霜。
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独自流落他乡,长做异地之客,每逢佳节良辰,越发思念眷亲。
遥想今日重阳,兄弟又在登高,他们佩带茱萸,发觉少我一人。
5、人日思归
隋代: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译文:
入春已经七天了,离开家已经有两年了。
篇2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作者用一问一答的方式,借山岭上自由自在的白云来表现自己对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与迷恋,十分巧妙地回答了梁武帝提出的问题。既有所托之“物”,又有所寓之“志”,巧妙而协和。这得力于形象思维在古诗词中运用的妙处。
古诗词中的形象思维源于比兴,是封建专制高压统治下的产物,是一种用隐晦方式抒情寄意的手法,也叫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这类诗又称“咏物诗”)。这种写法的关键在于“物”与“志”、“情”与“景”有机结合。舍此,则可能会走向歧途。唐代诗人李商隐所写《锦瑟》一诗(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曾被人认为不好——此诗只有形象而没有寄意,或者说其所寄之意至今还让人捉摸不透,成为历史之谜。诗作只注重外在形象,忽视了感情的内化,有时甚至有意隐去某些敏感问题,让人摸不着头脑,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要想写出成功之作,必须将“物”与“志”、“情”与“景”有机结合起来。
其实,“形象”二字就是“物”与“意”的结合体。“形”是物质的、具体的;“象”是物作用于人的意识的反映,是印象,它包括视、听、味、触等感觉在内。所以“形象”一词,既是客观的反映,也有主观的因素。“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红杏枝头”是形,但仅此还构不成“春”的形象,须有“闹”字才有意味。再以柳宗元《江雪》一诗为例: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四句是运用“形象思维”的绝妙好诗。说它好,不单是形象美,而且通过形象构成了令人别有所会的意味。柳宗元当年被贬离京,无人相送,可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在下着大“雪”的严酷环境里,只有驾着一叶“孤舟”的“蓑笠翁”在寒江“独钓”。钓什么?钓的是“雪”,是“志”。这首诗之所以感人,就在于它形象之后暗藏的那股抑郁难平之气。读这样的诗,可以激励身处困境之中的人,这便是诗的力量。运用形象思维有两种情况:其一,由内而发,客观与主观暗合,这是高手所为;其二,由外而做,美而不足动人,后者并不足取。
再看唐“八司马”之一刘禹锡所写的《游玄都观》。这是他在被贬10年后回到朝中,游览玄都观时所写:“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当权者认定“桃千树”讽刺了新贵,于是又将他贬谪。14年后,刘禹锡又被召回京城,再次游玄都观,写下一首《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篇3
也许真的没有缘分,短短几天便分开了,我知道,错....一定是我!
网上,一句直呼我名字的你,有点意外,措手不及地不知道来者何人,想,究竟是谁那么胆大这样称呼我,好不习惯。
深夜四点多,收到你的短信,意外地发现你失眠了,仅仅因为我的故事以及我的日记,此刻,我真的很感动。
纯真带着笨笨的你,思想真的好简单,你告诉我,只要对别人好,别人会同样对待你,你身边的朋友都是好人。我哈哈哈哈大笑,告诉你,因为你没有欠别人的,别人也没有欠你,你们没有利益关系,所以........,你说,幸幸福福.简简单单就足够。
我的日子平静而无聊,除了工作,已没有什么事情值得有意义去做,我的生活需要好好的思考,你的到来或者你的感动把我的思绪打断。
深夜五点多了,短信来了,你再度失眠,只告我你心里很乱很乱,我想,是因为我的存在吧!你再一次令我深深地触动心里隐隐的心事,我接触太多的过往,只有你是如是的坦诚。
你很努力地工作,读书,一直的去努力改变自己的明天,你的恒心再一次让激活我沉睡的心灵。如果,我想如果,可以与你一起,你一定是最真诚的人。
离别了过去七上八落的生活,一直在等待一个能够令我感动.能够在乎我的人,你的出现,打断了我所有的思路。
我告诉自己,当我重新选择我的情感生活,一定要让身边的你幸福。
我们开始了,一顿饭,一场电影,完结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第二天,你告诉我,其实昨晚想多陪我一会,我笑了笑,在那么寒冷的冬天,我怎么可以让你着凉哦。你简单的一句话,一切以足够。。。。
晚上,我们聊天,最记得一句话,哭过就没有事了,我无语,那刻,我知道我懂得了心痛,我怎么可以让你伤心,如果不是妈妈住院,我一定陪在你身边。
每一个人都有窜出去的欲望;
每一个人都有寂寞的时候;
你太累了,一个人背负太多了,我懂得你默默承受,虽然你从不说出口,但是从你言语中我感受到你内心的无奈。
执着是你的特性,简单是你的长处;
你会吆喝着我,插上暖水袋;
你会告诉我,饿了。。。
我匆匆忙忙的身影,只为了一个暖水袋,一件睡衣,一个早上起床说着饿了的早餐,想想真的可笑,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紧张了。
绕着城市,穿街过港,直至夜深人静,只是不知疲累,面对呼呼北风,傻傻地在湖边转圈,我问自己,是否真的在乎了。
你的故事,没有着落,从来只有我说你听,在我面前,沉默着的你,让我感觉到你内心的矛盾,正如你所说的,你不懂我,我不懂你,这足以让我们猜测一生。
从朋友那里偶知道你一些过往的往事,我心便开始纠结,太多人有太多的故事,我不想追究,而你,我知道一点却让我迷茫,一直以来,一定是你紊乱的心情,让你无去可逃,所以我的到来,打破你的沉默,也同时打碎了你的梦。
常常地认为,有多爱便有多恨,应用到你身上,我便分不出你的爱恨有几深。只记得用牙齿烙在我心上依然很疼。
我早告诉自己,静静地生活,直到今天并不敢去忘怀,你的离去,让我清醒许多,明白了许多。。。
最自私的人是你,我相信只有你才可以说出来,要明白一个有多难,需要几多的时间,因为你害怕你的付出得不到珍重,便是一句送走了我只要你开心的情义。
我想,一生中,你只付出一次,上天眷恋着我。。。。
你的离去,我即默然,细数日子,只是那么的快。
你一定会伤心,因为我也是,我们唯一不同的是,我没有恨,你把所有的恨都画在心上。
你一定会痛,因为我也会,在我们最痛的时候却用软弱无力的言语去争辩;
越说越多,越多越错,直至累了。。。。
今天,我仍然在思考,静静的生活如何开始,如何去忘记尘世间的所有是是非非,
在这冰冷的夜,望那瘦了的明月,镂刻着苍穹的夜空,孤灯独酌,细细的文字诉说着惆怅,仅为了一句誓言,我宁愿错过春花秋月,错过尘埃落定,也要为你披上驱走寂寞的光环。
也许,你说来世再遇,便是一句诺言;
也许,你真的不再回来,空留下我孤独的背影;
也许,在梦中惊醒的瞬间,一声叹息,我的梦随风而散。
篇4
第一步:解题;介绍格律诗,强调韵脚;说明写作背景。第二步:学生齐读全诗,教师指正字音。第三步:理解诗句,基本上是就字面作翻译。第四步:分析写景抒情的写作特点。第五步:由最后一句得出“思乡”情感,明确全文主题。第六步:学生再次朗读后,余下时间全部用于背诵该诗。
听完这堂课,我一时心中颇多感触。难道古诗词就这样教学吗?如果我是学生:这节课我真正学懂了吗?我学习诗歌的能力,在这节课里得到培养了吗?
表面上,从学生活动看,这堂课有朗读,有思考,有讨论,似乎学生活动的主要形式都有;从知识获取来看,这堂课学生认识了律诗的一些特点,知道了这首诗的主题,明白了这首诗写景抒情的特点,并能背下这首诗,学生似乎也有些收获。然而,细细想想,这些所谓的学生活动太空泛、太简略,所谓的知识收获都是面上的、笼统的,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力,更是微乎其微。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部分明确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古诗词教学的主要方式是诵读,主要活动是积累、感悟和运用,主要目的是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古诗词教学就应该以此为指导,围绕这三个方面下功夫,引导学生真正学懂所学诗歌。
那么,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阅读要求,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清楚两点:一是初中古诗词教学基本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二是所学古诗词在教材特别是在特定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就初中学段而言,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诵读和理解(“感悟”),难点是赏析和评价(“品味”、“审美”);从特定单元的教学重难点看,以《次北固山下》为例,人教版将它安排在第三单元,这个单元的教学重点就是反复诵读品味,感受文章的景物美、情感美、语言美,难点应是品味文章的情感美、语言美。因此,可以看出,一般古诗词教学的着力点应该是诵读、理解、赏析,也就是围绕“读、悟、品”下功夫。换言之,古诗词教学就是要紧扣字词着力,引导学生深入解读词句,真正走进文本。
有了这个认识,再来审视那位教师《次北固山下》的教学,就明白了他的问题所在,要纠正这些问题,也就有了方向和办法。同样是这篇课文,有位教师就上得不错,他的整个课堂分成诵读和品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先是教师满怀激情朗诵,感染学生情绪;然后让学生充分朗读,有自由诵读、抽读、齐读,形式多样,中间穿插教师对字音、节奏、语速、轻重等朗读指导,接着引导学生结合小学所学二首律诗,与学生对论、认识律诗特点,接下来又让学生反复地诵读,自主读、指名读、分组读,并对学生的诵读情况予以点评和肯定。几轮下来,学生的朗读不仅有几分滋味了,而且在读的过程中有了对诗歌的一些感悟。第二个部分:主要是理解和赏析诗歌,也穿插了诵读。
下面选取第二个教学部分的片断看看:师:诗歌中写景是为抒情服务的。请大家再认真读一下诗的中间两联,所写之景与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朗读)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写的是开阔秀丽的江景,可能是衬托后面的思乡之情。师:你用了“衬托”一词,很好!你的思维方向是正确的。有衬托的作用,读这句诗,你能读出思乡的意思吗?(学生沉默)师:大家再看首联,你们刚才说“客路青山外”意指身在异乡,而且羁旅之路漫长,自然思乡。那么,颔联可否顺着这个思路想一想呢?请先齐读这两句,边读边想一想。(学生朗读)生:“潮平两岸阔”写出江面的宽阔,说明行舟的路途也很远,含有与首联相同的言外意。师:对了,这位同学的分析是正确的。我们在第三联中也能品出这种言外意来。哪位同学来说说?生:“海日生残夜”说明诗人昼夜兼行,此时已凌晨了,还在江上行,可见路途遥远,与前二联的言外意相同。生:“江春入旧年”说明时间是快到过年时节,“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愁自然而生。师:说得真好!同学们,我们只有像这样用心去品读出诗句的丰富内涵,才能真正读懂一首诗。师:有人说这首诗的颈联富有哲理,能说说你的感悟吗?……
篇5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教学实践
新课标要求背诵古诗文80篇(段),所选篇目皆为名家名篇,能够代表我国古代诗歌艺术的最高水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理解其思想内容,才能欣赏其艺术价值,感受其无穷魅力,收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笔者在实践中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自己的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体现新课改理念,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注重三维目标的实现。
一、古诗词教学设计模式
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利用五步骤进行古诗词教学,形成较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查―疑―释―诵―拓。
“查”环节是自主学习的重要部分,课前预习诗歌,查字典扫清字词障碍,结合课文注释了解诗歌作者、写作时代背景,达到知人论世。完全自主完成,可查阅网络、图书、资料等,并在课上积极口头表述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与学生交流。如教授杜甫诗《春望》时,查作者资料后,知晓杜甫作为“诗圣”,其诗为“诗史”,该诗就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国都沦陷、山河破碎的社会现实。此环节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口头表达和听写能力。
“疑”是在预习时遇到有疑惑的地方,提出疑问后上课交小组讨论、交流。通过质疑讨论,初步理解诗意。无论单个重点词语,还是句子一直到整篇诗歌理解,都在小组讨论合作中一起探究,老师及时引导点拨,对学生议论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弄懂弄通整篇诗歌。
“释”是在前两个环节基础上,进一步深刻理解诗歌,通过想象感知诗人的思想感情。先让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反复吟咏,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方法,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老师引导、点拨、总结并解释本诗的思想内涵,教师把握好文章的价值取向,并总结诗歌的写作技巧。此环节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审美能力,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以体现。
“诵”环节是在完全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注意诗歌节奏,大声有感情地朗读,便于体会诗歌丰富的思想感情和诗歌的音乐美、韵律美。通过对名言警句的反复揣摩玩味,对全诗写作技巧和艺术手法进一步深刻理解,训练学生的鉴赏能力。如《望江南》(温庭筠)“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句,“尽”字描绘出空旷凄凉的意境,寓情于景。
“拓”环节就是拓展迁移,开拓学生知识面,由课内所讲诗歌的思想内容、写作方法,拓展到课外,找出与之相同的其他篇目,帮助学生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诗歌积累,提高了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例如讲完思乡题材诗《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后,拓展作业可设计写出思乡诗歌名句警句。
二、古诗词教学需注意的问题
古诗词因时间久远,难以理解,学生会产生畏难情绪,甚至只会死记硬背一些名言警句,应付考试,不能体现三维目标。解决此问题就要多讲一些古代诗文常识,增加学生和古诗文接触的机会,寓教于乐,引发学生浓厚兴趣,便于克服畏难情绪。
教授古诗词,要以理解为基础,阅读与欣赏相结合,要揣摩感悟作者的情怀,这样自己对作品才会有所感受、领悟和发现。引导学生用古人的习惯和思维去还原诗词的意境,激活学生已有积累,并能醍醐灌顶般顿悟,找到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巩固提高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和鉴赏水平。
篇6
关键词:意象;诗词鉴赏;个性特征
古诗词鉴赏作为高考语文试题中不可忽视的重大板块,对高考语文成绩的影响颇大,因此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能力就成了刻不容缓的教学任务。再者说来,诗词像不像诗词,有无诗意,主要看意象;诗美不美,有无意蕴,贝归:要看意境。由诗意到诗美,实际上就是由意象到意境的挖掘过程。离开了意象,就无以谈意境。因此,在诗词中,起点是意象,终点是意境。掌握鉴赏古典诗词中的意象,是提高学生对古诗词鉴赏能力、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环节。
一、认识意象
意象强调的是人的主观意识与客体物象的相互交融,意象不单纯是物象,而是经过人的主观意识加工处理后形成的自然物象。有什么意就会选择什么象。所以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情感的流露。意象往往蕴涵着丰富的意旨,寄托着复杂的情感,暗示着深刻的哲理,承载着诗人强烈的主观色彩,其客观之“象”与主观之“意”共同构成了富于美感的形象。我们理解诗歌形象,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捕捉“意”“象”的能力是诗歌鉴赏中居于核心地位的艺术感受能力。我国古典诗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很多典型的意象,并赋予了它们一些固定意义,如赋予“松”坚韧挺拔的性格,赋予“竹”刚正有节的情操,赋予“梅”傲霜斗雪的风骨等。如果我们了解熟悉了这些意象的一定意义,就会较为准确地鉴赏古体诗词。所以从意象人手,再分析意境,然后由意境感悟诗情:这是古诗词鉴赏的基本原则和规律。
二、意象的传统色彩积淀
诗歌中常用一种反复出现的意象来表达特定的情趣和意味,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的理解。如“梅”是“孤独Z“寂寞”“孤芳自赏”“高洁伟岸”的代名词;“蝉”是“惜时光”“痛别离”“苦远游”“感身世”的同义语。月能思乡,星可传恨,水喻愁多,松喻坚贞,荷、兰喻高洁,菊喻隐逸,竹多劲健;松傲雪斗霜、有凌云之志,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桃花象征美人,杨花多有离散、漂泊之意;柳有柔情之意,又显轻薄,更表惜别怀远之意;鸿鹄、骏马、大鹏喻志向远大的人;鸾鸟、凤凰喻忠诚的贤士;花落为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杜鹃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表达归家之念;破晓喻初现希望,深夜传愁思,天地反衬人类的渺小、人生的短暂、心胸的广阔、情感的孤独。
三、意象的个体特征
读诗就是对诗歌意象的品味和感悟,而对诗歌意象的解读也是对诗人灵魂的叩问,它应该成为我们读诗的一个重要目的。那么鉴赏古诗词就不能只停留在意象的传统积淀范围内,还应与诗人的生平,思想形成强有力的联系,才能领会诗人的情感、把握所要传达的意境。另外诗歌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人、诗句辨析。
四、学以致用
如在2002年全国卷高考中,鉴赏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首先本诗中的意象有玉笛、春风、折柳故园。而折柳这一意象的传统沉淀为隐晦离愁,或暗示思乡之情。玉笛、春风、故园等意象也都传达出了万千游子耳闻笛声、心盛相思、遥想折柳送别之意。游子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所以这道题的解答也就很清晰了。
篇7
摘 要: 中学语文教材中精选的许多经典古诗词堪称艺术瑰宝,其内容大多蕴涵高贵的思想和高尚的人文精神。阅读这些古诗词,有利于学生继承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有利于学生语言、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怎样指导学生抓意象阅读古诗词?本文主要立足初中古诗词教学实践,在意象阅读教学方面做了探讨。
关键词: 意象 古诗词教学 阅读鉴赏
“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诗和远方”一方面指学生通过抓意象阅读古诗词,融入古诗词的核心,领悟古诗词的真谛,走到诗人心灵深处,产生共鸣,另一方面指学生通过学诗懂诗,开拓知识面,陶冶性情,最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因而阅读经典古诗词意义重大。
怎样指导学生阅读古诗词?通过抓古诗词中的“意象”进行阅读鉴赏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意象”追根溯源可到西方,一般来说,“意象”的“象”就是客观事物,即形象、物象。“意”是主观之意,是诗人的主观情感。简言之,“意象”是具有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古诗词讲究含蓄凝练,情感当写景来抒,志向则托物来咏,所谓“言在此而意在彼”,“此”就是诗人所写之景和所咏之物,即“象”,“彼”就是诗人通过所写之景和所咏之物而要表达的情和志,即“意”。诗人通过意象来达意,读者通过意象来悟意。我们通过抓意象进行古诗词阅读教学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其方法和作用阐释如下:
1.解读意象,由象到意
诗歌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语言的艺术。中国的古诗词是浓缩的经典,讲究含蓄蕴藉,深沉凝练。“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补华《岘佣说诗》)。所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言简意赅”,这里的“言”超脱了客观存在而成水中之月,镜中之“象”;“意”即融进了诗人主观情感之意,情是古诗词的灵魂。白居易在《与元九书》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1],“象”由心生,“意”寄托于象,借“象”而见“意”。在阅读古诗词时,学生可以凭借形象生动的客观之“象”,窥见诗人情感的主观之“意”。
具体教学中,应指导学生首先抓住诗中物象,品味此物象的特征,再揣摩诗人在此物象中所寄寓的感情,接着整体理解把握,感悟意境。
如小令《天净・沙秋思》,作者选择“藤”“树”“鸦”三个没有活力,死气沉沉的意象,又用了“枯”“老”“昏”三个形容词,给秋之环境染上了无限凄凉愁苦的情调。其目的正是借助描绘凄凉的秋色烘托“断肠人”内心的悲凉忧伤之情,这就是由象到意。
再如阅读《泊秦淮》一诗的最后两句,作者巧妙抓住“商女”和《花》这两个意象,借助历史打通意与象的关联,讽刺那些王公权贵、达官贵人等封建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毫无亡国之忧,反而寻欢作乐,展现了晚唐衰败的社会现实,流露出诗人对时局动荡的忧愤之情。
在古诗词抓意象阅读教学中,有一点不能忽视,教师应指导学生关注古诗词中“人的活动”,有利于学生“意”的把握。尤其在教学写景的古诗词时,教师应强调:诗人在通过生动形象的写景(客观之象),突出景物特征时,更要象中有人,在诗中融合人的活动(主观之意)。即使有时诗人比较隐晦含蓄地写人,教师要引导学生欣赏这种“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含蓄之美[2],学生也要善于从写景的诗句中寻觅诗人的主观之意。
如《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一句,作者抓住的是“山光”和“鸟鸣”两个意象表现山光景色使自己心情宁静愉悦,正融合了诗人的淡泊宁静:含而不露的中国传统隐晦诗味令人回味无穷。学生要善于从客观之象中寻觅诗人的主观之意,只有在嗜钒盐找庀蟮幕础上,才可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进入诗人的心灵,悟出古诗词的真谛。
总之,在古诗词抓意象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由象到意”,通过对古诗词中意象的解读,从文字的表层走进文字的内里。即对表层“言”(象)的咀嚼,领会深层“意”的含义。
2.积累意象,厚积薄发
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诗歌文化的流传过程中,一些意象形成了相对固定而又独特的含意,以至于诗人表达某种情感时,自然就会想用某种意象,如诗人想要表达君子高洁的品性,就会首选“荷花”这种意象,塑造君子的形象。反过来,读者通过诗中“荷花”的意象,就能领悟到诗人所要表达的高洁品性,感受君子的形象。这就是民族文化现象。
学生在积累了众多意象内涵的基础上,阅读古诗词时,才能厚积薄发,提高语感能力,领悟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意境,最终达到审美愉悦;这种审美愉悦又反过来提高阅读古诗词的兴趣,形成阅读鉴赏古诗词的良性循环。
在古诗词抓意象阅读教学中,教师平时应让学生积累一些古诗词常见意象的一般含义。如杨柳:“柳”谐音“留”,抒写诗人离情别恨。梧桐:寂寞惆怅,凄凉悲伤。归雁:思乡、思家。燕子:春日、生机活力。蝉:栖高饮露,志行高洁。鹧鸪:鹧鸪的鸣声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由于诗人主观因素的不确定性,意象的含义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应变化的。同一个“象”(客观事物),在不同的古诗词中,由于诗人所要表现的“主观之意“不同,意象的含义也不同。如“月亮”这个意象,一般来说是对月思亲,常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然而在不同的古诗词中,它的意义也有不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象征纯洁的爱情;“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中表示人事缺憾,等等。
古诗词读得多了,积累就多了,厚积薄发,才能提高语感能力,整体把握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和领悟古诗词中的意境,走入诗人的“诗和远方”。
篇8
吴东平
江西省贵溪市冷水中心学校 335413
摘要: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意境想象和情感领悟能力,体会古诗词的韵律之美,传承中华优秀古诗词文化,是小学语文核心素养能力培养的重点内容。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引言
古诗教学的意义体现于让学生在朗诵古诗中形成高尚情操,在理解古诗时领悟中国文化,在情感体验处了解先人情怀,在学习古诗后热爱古典文学。同其他文学教育一样,古诗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勿拔苗助长
一、注重对古诗词的情感体验
在我国一个优秀的人才不只是指一个人学识的高低,还包括一个人的情怀,智慧以及思想境界等多方面因素。而我国现在所倡导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包括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和情怀等在内的多种条件,来培养优秀的学生。在任何一首古诗词的教学当中,不仅要注重单个字词的意思,还需要感受诗人在写诗时的心境、情怀以及情感。进而培养学生对于各种文化的感知能力。不仅如此,教师还应当将小学课堂与社会相互联系起来,将古诗词的教学内容偏向生活化,引导学生从过去走向未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收集同一诗人不同时期的古诗词以及不同诗人对于同一意象的古诗词进行对比赏析。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诗人的心境。同时还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博大及魅力。此外教师要进行创新,充分发挥小学生的天性,主动学习更有利于加强核心素养。
例如,在学习《赠刘景文》这首诗词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这首诗词中的意象,结合作者的写作手法来体会作者此时的心境和情感。因为诗人在写诗词时,通常将自己的心情寄托在不同的意象之中,所以对于学生的古诗词学习分析意向及写作方式,表达技巧都十分重要。经过多次练习,可以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储备。学习的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学会足够的意象特点含义,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其他的古诗词。在诗人的眼里,任何一种花草树木,大海河流都能够用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比如,可以从《游子吟》这首诗词的意象中体会到作为母亲的不舍和无限的关心。每一首诗词背后都有不同的情感表达,有喜悦,有不舍,有忧愁,有想念。每个字词中都流露着诗人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才能够逐渐真正感悟。《浪淘沙》中,诗人仕途失意,不受重用,尽管多次被贬,却一直不畏权贵,而诗句“如今直上银河去…”表达了诗人依旧向往田园生活,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既要点出刘禹锡对于田园生活的渴望还要点出对于权贵的厌恶。适当的讲解后,教师可以采取学生讲老师听的模式,用来检验教师的授课是否有效,学生是否听懂。给予学生一定的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以加强学生听课的专注度以及对于核心素养的重视程度。
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中,为提高古诗词的教学质量,需要教师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
比如,在李白《望天门山》这一首古诗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采取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方法进行授课。首先这是一首对于大自然风景描写的古诗,学生对于李白这位诗人并不陌生,那对于这首诗的讲解就一定要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地方。在新课开始前,可以为学生播放关于诗中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视频或者请学生欣赏天门山和楚江的照片,并向学生提问“这些视频和图片看了感觉怎么样?”学生对于实际美景的感知肯定是具体的,学生肯定会说“壮阔”“雄伟”“漂亮”等这些简单的词,且能直观表达看法的词语回答教师的问题,古诗词对于学生来说是抽象的,而此时,学生借助另外一种方式已经在无形中认识到了天门山的雄奇壮观。教师在授课前已经给了学生一个关于诗中美景的具象表达。这首诗的教学此时就已经完成了一半,接下来可以让学生借助各种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于天门山和楚江美景的认识,可以让学生画画、写作等,再收集学生的作品来综合评价,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之后就可以进入正题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一千年前的李白对于天门山和楚江也有和同学们一样的赞叹。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表达的吗?”这时肯定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此时也能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那也就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思维方式,教师根据古诗词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包括文本的类型、篇章结构、情感表达的方式和体裁等进入深层次剖析,聚集不同特色的思维方法,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养成这些思维习惯,这样就能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让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其次,教师可以采用探究式、小组合作式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也能给学生带来竞争、接受、体验等不同的学习体验。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将会使课堂氛围更浓厚,学生的学习体验更丰富,其语言思维也会快速增强。
例如,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的课堂中,这首诗主要传递的是诗人对故乡深深的思念之情,其中“异乡”二字就能让学生直接看到这是一首关于思乡的诗句。但是,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掌握这首诗的表现风格、思乡情感,就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从多角度来剖析这首诗词。其一,教师运用对比法,与《泊船瓜洲》《静夜思》等进行对比,让学生自主分析,看这三首诗词在表现方法、语言风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异同点,学生积极地进行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其语言思维被完全激活。
结束语
古诗文教学的方式并非一成不变,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可以将晦涩难懂的古代文学变得活灵活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了学习的快乐,并自愿投入古诗文学习的行列,此时教学目标已经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实现。
参考文献
[1]魏智强.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语文古诗鉴赏教学探讨[J].天津教育,2020(11):107-108.
篇9
江西省丰城三中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
篇10
[关键词]诗词鉴赏;作者;标题;诗眼;语言;意象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130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古诗词鉴赏在中学语文课堂上的地位日渐显著。特别是近年来的中考加强了古诗词赏析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逐步由一般性识记和理解转向以赏析为重点。古诗词赏析成为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掌握并熟知一些古诗文知识对一个初中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
当前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存在着许多问题:第一,学生受学业考试影响,普遍学业压力较大,处于一种被动记诵的状态,兴趣较低,阅读面较狭窄,未能真正领悟古诗词所蕴含的各种艺术美。第二,古诗词并不像现代文那样浅显易懂。古诗词的语言较为含蓄凝练,通常情况下,作者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等载体来表达。这样就给学生学习古诗词加大了难度。第三,大部分教师仍旧采用“填鸭式”教学,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缺乏鉴赏方法指导,使学生审美趣味逐渐下降,造成教学质量低下。加上学生生活阅历和理解水平的局限,古诗词教学成为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难点。
针对这种现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教给学生鉴赏古诗词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鉴赏古诗词的能力。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初中语文古诗词鉴赏的方法。
一、 看作者,知人论世
《孟子・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知人论世”意思是说我们鉴赏和分析文学作品时,要先了解作者的生平和所处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够在一个大的语境中,引导学生从浅到深地认识和理解诗词所蕴含的意义以及作者创作这篇作品的意图。
以李清照的词《醉花阴》和《武陵春》为例,这两首词同样是写愁之作,但词中所体现的愁情却大不相同。联系作者的生平,我们不难发现早年的李清照过的是美满富裕的家庭生活,她在写《醉花阴》时的愁情更多的是思念丈夫的闺怨;晚年的她遭遇国破、家亡、夫死三重打击,过的是孤苦无依的生活,在写《武陵春》时的愁苦更多的应是家国之恨。因此,了解作家的生活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解读作品和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 审标题,读懂大意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是我们理解诗词思想内容的钥匙,透过题目,往往能初步感知诗词大意,或能感知作者情感,大致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等。
有的标题概括了诗词的主要内容。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个题目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从题目我们可以想象出作者游览西湖旖旎春光时的愉悦心情。
有些标题指明了诗的题材,如标题中出现“赠、送、别”这类字眼,表明是送别诗。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以及《赠汪伦》《渡荆门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都是抒写离情别绪的送别诗。标题出现“塞上”“塞下”,表明是边塞征战诗,往往是以边塞军旅生活为主要内容,或描写奇异的塞外风光,或反映戍边的艰辛以及表达戍边将士的思乡之情,如王昌龄的《出塞》、王维的《使至塞上》。出现“秋”,则往往是悲秋之作,抒发的常常是思乡怀人之情。出现“怀古”“咏怀”,表明是怀古诗,这类诗词主要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托古讽今等目的,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苏轼的《赤壁怀古》。
有的标题指明了诗词的体裁,如标题中出现“说”,表明体裁是议论文。“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如《爱莲说》标题的意思是论说喜欢莲花的道理,《马说》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标题是诗词的眼睛,审清题目即审清鉴赏提示,有助于学生把握鉴赏方向,把握作品内容。
三、 找诗(词)眼,把握基调
文有文眼,诗(词)有诗(词)眼。诗词的语言含蓄、精练,往往一个词、一句诗包含丰富的内容。诗(词)眼往往在结构或内容上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鉴赏诗词应引导学生从诗词的语言入手,去发现那些最能传神的诗(词)眼,由点及面层层深入地领会诗词的意蕴,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例如解读李清照的《武陵春》,只要能抓住词眼“愁”,就不难理解词的感情基调。词中作者用“只恐双溪舴蜢舟,载不动许多愁”,将看不见、摸不著的哀愁比作可承载、可触摸的实体,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载不动。因此在鉴赏诗词语言时,我们要从关键词语入手,抓住诗(词)眼,就可以把握诗词的感情基调。
四、 品语言,赏析技巧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词中的内容、情感都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对作品的语言作具体的、深入的分析,有助于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欣赏诗词,要注意诗词的炼字、炼句及表达技巧。
第一,解读含义深刻的语句(这些语句多是抒情议论句),欣赏用词的明确、精当。例如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这首诗,诗人想替君王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生前死后都赢得一个为国建功的美名。从“可怜白发生”这句诗,我们可以解读到诗人壮志难酬的悲愤心情。
第二,品味那些极富表现力的动词,饱含感彩的形容词,具有特殊含义的名词、副词,既要理解其字面意义,更要理解其深层意义。如《武陵春》中“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两句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从“倦”字,我们可以看到词人此时的倦不单是对妆容的倦怠,更是身心疲倦的表现。词人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正好写出了词人在国破家亡的情景下内心难以排遣的苦闷。
第三,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古诗词的语言具有含蓄凝练、表达巧妙、文句变形且语义跳跃等特征。通常情况下,作者不会将自己的情感直接地表达出来,而是借助于事、景或者物,通过谐音、比喻、用典、互文、拟人或者借代等方式来表达。例如从修辞角度来看,常见的有比喻(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对偶(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等;从表达方式来看,主要有记叙、议论、抒情、描写;从表现手法来看,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想象、衬托、用典、象征等。例如陶渊明的《饮酒》,“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主观感情,这种情景交融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再如李白《行路难》中“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二句用典。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希望自己像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助圣明之君,做一番大事业,借此表明对自己的政治前途仍存极大的希望。可见,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品味语言,把握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领悟作者的感情。
五、抓意象,领悟意境
诗词在表达情感方面比较含蓄,大多借助景或物来抒感,这些景或物都明显带上主人公的感彩。这些景或物就是意象。意象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的载体。我们要抓住这些意象,仔细体味,通过联想、想象感悟诗词营造的意境,从而准确“入情”。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N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诗歌是以形象来反映诗人眼里和心中的世界的。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
在分析诗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常见的意象的含义。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往往赋予了客观事物以特定的文化内涵。如“胡马”“单于”“楼兰”象征入侵的敌人;“柳”与送别有关,古人有折柳而别的习俗;“雁”“月亮”借以抒发思乡怀人之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抓住了意象,就等于抓住了作者的情感。
以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例,“明月”是意象,诗人借明月抒发了思念家乡怀念朋友的感情,诗人在这里不仅要托月寄情,而且要让明月作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边远荒凉的地方。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的“花”“鸟”是意象,诗人将花和鸟人格化,有感于国家的分裂、国事的艰难,体现出诗人的爱国之情。
在赏析诗词时,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借助诗词中具体的物象,解读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意境,同时还应将意象进行归纳和总结,辨别不同诗词作品在意象上所存在的不同,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些作品的意象进行辨析,使其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所反映出来的意境美,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主旨。
综上所述,我们在进行诗词鉴赏教学时,可以从以上五个方面入手,教给学生鉴赏诗词的方法并给予指导,进而提高学生的诗词赏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夏承焘.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