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计的使用方法范文

时间:2023-03-29 18:0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温计的使用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温计的使用方法

篇1

关键词:体育研究 体育统计 方法选用

前言

统计方法是科学与实践中一种很有价值的定量分析工具,在近几年的推广普及中,将其用于体育科研、教学、训练、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成功应用统计方法的范例,不胜枚举。但纵观统计方法的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需要我们去探索研究。本文将对“硕士生论文中统计方法的不合理应用”,通过实例剖析,找出症结,以供借鉴。

1、硕士论文中统计方法面临的困难

随着体育运动不断向现代化和科学化深入发展,体育统计已日益普及,渗透到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等各个方面,并正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体育统计以统计理论研究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体育管理,是现代体育的主要研究方法之一。现阶段,体育统计在方法应用上较为薄弱,难以适应和满足体育运动实践,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2、统计资料的分析

2.1计量的

例如:人的身高、体重、血压、肩宽、大腿围,所有田径、游泳项目的运动成绩,等等。这一类资料的特点是:原则上它的取值可以是在某一区间内的任一实数。通常称这类资料是连续的,或考察的指标是连续的。它的统计分析是与具有密度的连续随机变量的分布有关。

2.2计数的

例如:人的每分钟脉搏跳动的次数、1分钟仰卧起坐的个数、引体向上的个数等等。这一类资料的特点是:它们取值的范围是整数,大部分还只在非负整数范围内取值。通常称这一类资料是计数的,或考察的指标是计数的。它的统计分析是与离散的随机变量的分布有关。

2.3有序的

有些资料既不能计量,也不能计数。例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的达标等级、排球比赛中的进攻战术效果、学生体质的好坏等等。这一类资料的特点是只能评出优劣顺序,而无法量化。通常称这一类指标和资料是有序的。

2.4名义的

有些资料不是计量的、计数的,也不是有序的,它仅仅是一个名义值。例如城镇、乡村……中国队、日本队……,吸烟、不吸烟……。

3、统计方法的应用现状

3.1样本代表性不高,样本量的大小确定不当

样本是随机地从总体中抽出的,所以它对总体具有代表性。实际研究中有时根本不可能完全得到总体,所以按照随机原则抽取适当的样本来对总体进行研究,才能保证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在实际应用中常常发现有的研究者不按随机原则抽取样本,而是按主观需要随意确定样本研究对象。

3.2配对比较未能坚持样本组间的条件齐同

配对比较适用的范围一是同一批实验对象前后结果的比较,即同体比较;二是将基本条件相同的实验对象配成对,然后随机地将每对中各一人分在实验组和对照组,严格地实施只有实验条件不同而其他条件均同的实验。实验后,比较两组的结果差异是否有显著意义。

3.3对比资料的可比性

统计显著性检验的基础是对比资料应具有可比性。在探索某些事物的内在规律时,经常要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求排除一些表面的、偶然的现象,而有的研究者却未注意到要控制其他的条件,将多因素资料进行单因素的对比。

3.4统计结论描述不确切

有些研究者在假设检验中仅凭计算结果P≤0.05或P≤0.01就轻易做出结论,且肯定结论的科学性是欠严谨的。因为影响统计结果科学性的因素很多,不是计算唯一能决定的。统计计算也是有局限性的,其结论是从概率角度描述的,不是的肯定和否定,故对计算结果一定要用专业知识加以定性分析。

3.5小样本的均值检验

在小样本(n≤30或n≤50)的均值差异显著性检验中,若方差齐性(σ12=σ22)可用“t”检验,而方差不齐性(σ12≠σ22),则要用“t”检验。不少的研究者在小样本的均值检验中基本上采用的是“t”检验,但文中又未作说明方差是否齐性。这种错误源于对抽样分布理论上的认识不足。

4、正确选择统计学方法

4.1对统计资料进行分类

研究中的统计资料大体可分为计数资料、计量资料、有序资料和名义资料4大类。计数资料指的是可以命名而不可能作顺序大小来排列的资料,如性别、专项、职业等;计量资料指的是资料具有连续定量分布性质,例如身高、年龄、心率、血压、肩宽、大腿围,所有田径、游泳项目的运动成绩等;有序资料是指资料既不能计数也不能计量,其特点是只能评出优劣、好坏顺序等,而无法量化;名义资料是指资料既不是计数的、计量的,也不是有序的,它仅仅是一个名义值,只起着一个名义的作用。

4.2资料的组间比较

研究资料中经常遇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问题,例如体育训练过程中对运动员进行心理暗示和不进行心理暗示是否有显著意义,这时的比较只进行两组间比较。如果资料中有两组以上,比较量就会随组数的增加而增加,在做多组间统计学分析时,一定先做整体的显著性检验 。

4.3单侧或双侧检验的选用

如果根据专业知识和经验可以判断检验结果只有一种可能性,那么就选用单侧检验。如果结果不能确定,就选用双侧检验。尤其在一些运动中生理指标的明显提高,可以肯定和根据常识确定需要运用单侧检验。

4.4显著性检验

(1)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可以检验两组或两组以上的统计学显著性差异。

(2)有序资料中的等级资料唯一的显著性检验方法是非参数检验。

(3)计量资料如果只有两组资料,可采用t检验,两组以上的资料则选择方差分析。

4.5多元统计分析

多元分析在体育研究中被广泛用于,对运动员选材、体质因素分析、不同手段对训练方法的有效性,以及对体育成绩的预测分析等方面,与单因素分析比较,分析更为全面深入。多因素分析的变量很多,计算复杂、工作量大,用手工计算是不可想象的,目前的SPSS统计软件可以减少它的运算量。

5、选用统计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1)课题设计应与研究的目的、统计分析方法结合起来考虑。

(2)要熟悉被选用方法的统计分析思想,明确数学模型中各参数的统计意义。这样,可结合专业知识给分析结果一个合理的解释。

(3)研究样本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一个基本概念就是随机性,就是总体中每一成员都平等地包括在入选范围中。样本的大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多元分析中,一般认为适宜的样本至少是指标个数的5~10倍,指标越少其倍数越多。取样时间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参考文献:

[1]万迪讯.论体育统计方法的选用[J].体育函授通讯,1998(2)

篇2

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大脑也逐步成熟起来,所学的数学知识理所当然的回越来越复杂,但我们要明白,不论数学知识多么复杂,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来源于现实生活,如果数学的思想方法脱离了生活,与我们生活中处理问题的思想方法相违背的话,那么这种数学思想方法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如果我们能够用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来学习数学知识,那么我们在学习数学的时候,不但不会感觉数学枯燥乏味,反而会觉得学习数学生动活泼。

我们先来看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处理问题的。

首先是观察。生活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具有特殊性的,因此,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是,并不是急于马上解决,而是用我们明亮的眼睛去观察,观察这个问题的特殊性在哪里,同时也通过观察,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简单的说,观察就是用眼睛看。

然后是想。把我们从观察中获得的信息通过大脑的分析思考,使这些信息条理化,进而联想到我们所拥有的资源,更多的是生活的经验和我们所学的知识,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简单的说,联想就是用大脑思考。

最后是构造。当我们有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可以动手去解决问题,在动手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经验,积累更多的资源。其实,我们都是从小事做起,在解决小问题的同时积累经验,在解决好一个问题的同时积累自信心,当我们有足够的社会经验和足够的自信心,就能够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简单的说,构造就是动手去解决问题。

在我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观察联想构造这三个过程。下面我用几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例1 在抛物线 上找一点 ,使过点 的切线与直线 平行,并写出切线方程。

不要着急动手做,首先观察,观察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以及已经拥有的资源,把要解决的问题和已知的资源明确的摆在桌面。

已知:抛物线 ,线 ,直线 的斜率

求:抛物线的一条切线 ,并且切线 平行与直线 。

然后联想到与问题相关的一些数学知识:

切线 是一条直线,从而可以设其方程为 ,

由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得到它们的斜率相等,即

由 是切线可知, 与抛物线 只有一个交点。

有了这些信息,我们就可以动手解决这个问题了。

解:设切线方程为

因为 ,所以 ,即

由于 是抛物线 的一条切线,所以 与抛物线 只有一个交点,即方程组 只有一个实根,

所以 只有一个实根,判别式

所以 ,即切点坐标 为 ,切线方程为 。

这个过程看起来比较麻烦,但我们要知道,我们做练习,不只是为了做这道题而去做这道题,而是在做练习的时候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全面的复习,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更重要的是从一个具体问题中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养成一个有条不紊的思维过程,对我们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例2 求函数 的最大最小值。

在实际生活中,不同的人在处理同一个问题的时候,他们的处理方法有可能不同,这是因为他们可能有着不同的社会经验和不同的资源,从而导致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但是,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他们都是用自己熟悉的方法去更好的解决问题。

其实,在我们在做数学练习时,也经常会遇到一题多解,如果我们遇到这种问题,我们可以进行多方面的尝试,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同一个问题,有了比较,就有了选择,我们就可以从中找到自己熟悉的方法。

对于例题2,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用2种不同的方法去解决。

方法1:重复前面的过程,把要解决的问题和已知的资源明确的摆在桌面。

已知:函数

求:函数 的最大最小值

分析联想:(1)三角函数 的最大值为 ,最小值为

(2)倍角公式

(3) ,

其中

如果看到这道题目,我们能联想到这些知识,那么这道题就很简单了。

解:因为 ,所以

所以函数 ,

所以当 时,函数 取得最大值,并且等于

当 时,函数 取得最大值,并且等于

方法2:联想分析:

利用导数的求函数的最大最小值

从这个角度思考分析,就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解法。

解:

所以 ,解得 或者

当 时, ;当 时,

比较得

当 时,函数 取得最大值,并且等于

篇3

关键词:年轻地质地貌体系 释光 热释光 光释光 构造地貌

中图分类号:P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c)-0200-04

年代学问题是地质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已经渗透到地质学和地貌学的各个领域(福尔,1983;陈文寄和彭贵,1991)。对于活动构造研究者和构造地貌学者来说,错动地貌时代和断层活动时代是两种常用的判读构造活动时代的方法。错动地貌包括水平方向的错动,如断裂通过地区引起地貌面错动(洪积扇、河流阶地等),借助测定各级地貌面的时代或同一级地貌面的不同段落可用来确定断裂的活动时代。如果是垂直方向的错动,则测定断层上断点上土层(或覆盖层)的年代是关键的。以上方法是间接判断断层的方法,那么对断层物质的测定则是直接测定方法(Pierce,1986;Keller,1996;Burbank,2012;)。当今地学界已经进入“定量-半定量”化研究的时代,“No data, No rate”的呼声日益渐高。如果需要研究活动构造速率问题,那么地质与地貌体系年代学的数据更不能缺少。

在这里,材料决定方法,不同物质需要不同的测试方法。问题决定手段,解决不同问题需要不同的手段。不同的方法正如不同的尺子,其度量精度和范围是不一致的。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关心第四纪以来构造体系和地貌体系的年代。释光方法是其中一种测定年轻地质地貌体系年代的方法。由于释光(TL和OSL)的年代范围是活动构造和构造地貌两个领域学者关切的时域,像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中的地震地质工作,实质上是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两个学科的工程应用。在其规范中,释光方法是判定断层活动年代的一种重要参考方法(卢寿德,2005)。因此,从事活动构造与构造地貌的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相关方法的原理及其关键问题,并且在实际工作中谨慎操作。如何采集有用的样品?如何处理样品?如何处理测试数据?如何解释数据?围绕这些应用者关心的问题,该文首先介绍了年轻地质地貌年代学的一些时域和相关测试材料;其次,再介绍释光年代学的原理,以及各个步骤中的注意事项,在解释过程中对上述问题逐一进行回答。

1 释光年代学方法原理

结晶固体在其形成和在自然界存在的过程中,接受了来自环境和宇宙中的放射性核辐射,固体晶格受到辐射影响或损伤后,以内部电子的转移来贮存和辐射带给晶体的能量。释光是贮存能量受到热或光激发时重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的一种物理现象。晶体被热激发产生热释光(TL),被光激发产生光释光(OSL)。所有测年方法都涉及到计时起点的问题,也即归零问题。释光的归零原理是假定沉积物颗粒经过充分曝光或经过高温加热后将原来存储的能量晒退或清零后,重新被埋藏接受周围环境的辐射,重新贮存能量。也就是说,在实验室里使用热或光激发出的释光信号代表了样品最后一次受热或曝光后埋藏至今的时间(图1)。因此,更全面地说,释光测年技术是一种基于环境核辐射效应的测年方法。

环境辐射主要来自于铀、钍、钾衰变产生α、β、γ射线以及宇宙射线的辐射能。这些环境辐射被沉积物颗粒记录以后代表了历史阶段的剂量,称为古剂量或等效剂量(De、Dose)。如果能获取周边环境每年产生的辐射的剂量,即剂量率(Dose rate),利用两者的数值做商即可换算成一个年龄。亦即,Age(ka)=Dose(Gy)/Dose rate(Gy.Ka-1)。从图1中不难发现,释光测年技术是一个围绕着释光信号产生、野外样品采集和剂量测试过程开展的研究。因此,其关键环节主要有:(1)固体能带理论中的缺陷模型。(2)野外采样过程。(3)剂量(古剂量和剂量率)测试方法。

2 释光方法的关键问题

释光方法涉及的缺陷模型、晶格理论、晒退后重新计时理论,与应用者相关的有野外采集、实验室测试和数据解释等几个问题,理论问题这里不做论述。有兴趣者可参见李虎侯(1997)、L. Botter-Jensen et al(2003)、Wintle(2008)。下面介绍原理中的各个关键环节,并结合各环节的重点提出了该方法在应用时的注意事项。

2.1 野外样品采集

释光方法的测试材料是石英和长石。那么哪些样品中含有这些物质?其实大部分地表沉积物中都含有这两种矿物。但是,目前能得到较好解释的沉积物只有几种。这些沉积物需要符合一些条件。卢演俦等(1995)指出OSL样品应满足以下条件:(1)沉积物中的石英等碎屑矿物在搬运、沉积过程中曾暴露在阳光下,即使暴露的时间很短暂。(2)这些石英等碎屑矿物的OSL信号具有足够高的热稳定性,即在常温下不发生衰减。(3)沉积层沉积埋藏以来,这些石英等碎屑矿物处在恒定的电离辐射场里,它们所接收辐射剂量率为常数,这要求沉积层基本上处于铀、钍封闭体系或铀、钍处于动态平衡。那么,符合条件的沉积物有风成物(黄土、沙漠沙)、水成沉积物(河流沉积物、冲积物、湖湘沉积)、冰水沉积、海啸沉积、古地震崩积物等(李虎侯,1999;计凤桔等,1999)。

从理论条件控制来说,野外避光最重要的是避光采样,目前多采用钢管取样。但钢管取样会引起另外一个问题,口径的尺寸对沉积物的层位来说,可能已经包含了许多年的误差,亦即钢管取样的样品内部已经包含了多年的样品,是某个时段的多年平均年龄。这种误差对沉降速率很低的样品,会引起较大误差。此外,一个常被忽略的问题是野外样品的含水量保持。由于水对核辐射能有吸收作用,也即造成了铀钍钾体系的不平衡。因此,含水量的误差对剂量计算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此外,野外需要测量样品埋藏位置到地表的深度。这对于数据校正过程中,考虑宇宙射线对样品影响和判断地下水位置有着重要参考意义。从这些假定来讲,样品采集还涉及成因判断和就位解释。张家富等(2007)建议地质学家应与年代学家在采样前共同商定,年代学家最好能到野外参与现场直接采样。这样就可以减少样品的地质意义的不确定性。

目前针对不同的沉积物有不同的采用方法,如:单点采样、多点采样、序列采样、钻孔采样等等。对于研究环境和地貌的学者来说,上面的采样方法就足够了。对于断层活动的学者,断层上断点的上覆盖层也可以参考。

2.2 剂量测试

剂量测试包括古剂量(等效剂量)和剂量率的测试。对古剂量的测试之前,需要进行石英或长石的提取、分选、纯化、制靶等工作步骤(详细情况见赖忠平和欧先交,2013)。然而,由于沉积物的粒径不同,其信号的晒退或归零所需时间并不一致。针对不同粒径的沉积物应选用不同的提纯方法,详见杨会丽(2013)及赖忠平和欧先交(2013)。对粗颗粒而言,粒径要控制在180~250μm,因为β射线不能穿透>300μm的距离(计凤桔、王昌盛,2014,私人交流)。在提取石英过程中,应注意化学反应过程中产生的热量对样品的影响,应留意反应过程,及时稀释溶液浓度以达到降温的目的(覃金堂、王昌盛,2012,私人交流)。

就古剂量或等效剂量测试而言,赵华(1999)认为在实验室中等效剂量就是产生天然释光信号所需的实验辐射剂量,可通过建立OSL信号强度与辐照剂量的关系函数,即OSL信号随辐照剂量的生长曲线来测定。等效剂量的测定不仅涉及到释光测年的理论和模型,而且直接关系到具体的实验技术和实验程序。具体选用何种方法主要取决于下面几点:(1)样品释光信号对剂量的响应是否呈线性。(2)样品的释光信号在沉积埋藏前是否充分晒退。(3)实验室光晒退和β源照射及预热过程是否会引起样品释光感量的变化。已有的测试方法有:附加剂量法(ADM,Additive Dose Method)、部分晒退法(PBM,Partial Bleach Method)、再生剂量法(RM,Regeneration Method)、澳大利亚滑移技术、单片再生法(SAR),简单多片再生法(SMAR),单颗粒技术,单片再生法(SAR)与标准生长曲线(SGC)相结合的SAR-SGC法。这些方法各有长处和短处,这里不一一指出。详细情况请见赵华(1999),陈杰等(1999),Murray (2000),王旭龙(2005),杨会丽(2013),赖忠平(2013)等人的介绍。

国内外的释光研究者都在关注和发展等效剂量的测量方法,并不断提高其测量精度的研究,而对环境剂量率的研究相对较少。环境剂量率是矿物(石英、长石)每年或者每千年所吸收的剂量,又称为年剂量。年剂量来源于矿物周围或者内部放射性核素(U、Th、K)衰变产生的a、β、γ射线及宇宙射线的作用,在自然界的土中,α射程仅有0.03 mm,β射程为3 mm,而γ射线射程为30 cm。由于γ射程可达30 cm,这就要求在采集样品时,需要去除表面30 cm,并且要采集30 cm内岩性比较均一的样品,才能具有代表性。目前释光测年中环境剂量率的测量方法根据所测量的对象可分为直接测量法和间接测量法。直接测量法就是用AL2O3:C,CaSO4:Dy,CaF2:Dy等剂量片就地埋藏一段时间后,带回实验室利用释光仪器直接测得α、β、γ射线产生的辐射剂量率;也可采用便携式Gamma谱仪就地测量。间接测量是通过测量样品中放射性元素含量或者α、β、γ射线计数率来计算样品的年剂量率。放射性元素U、Th、K含量常用的测量方法有:中子活化分析、ICP-MS、X射线荧光(XRF)和K含量联合测量法,这些方法必须在长周期放射性核素铀和钍处在平衡体系中才能准确测量。α、β、γ射线计数测量常用的方法有:厚源α计数仪和K含量联合测量法、高纯锗gamma谱仪等方法。但是地震相关堆积物一般为近缘快速混杂堆积,很难保证30 cm内的岩性均一性,这就为环境剂量率的测量带来了难度。杨会丽(2013)在其博士论文中对此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可参见其成果。

2.3 数据处理和分析

就一套完整的测试程序来说,以上步骤基本结束。但对应用者来说,更关心的是信号的品质和数据的解释。该步骤应该由年代学家和地质学家(应用者)共同分析,这里不做赘述。一份测试报告中,一般包括一幅释光信号衰减曲线图和一幅生长曲线图。衰减曲线和生长曲线都是根据仪器测试数据进行作图和计算所得到的。根据两者就可以知道样品信号的品质和样品信号生长趋势,在评价样品的年龄时就可以较准确地评价了。然而,这两张图往往是容易被应用者所忽略的。

3 结语

综上所述,年代学应用者首先需要明确需要解决的地学问题,每一种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对于释光方法的应用者来说,在应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野外采样是获得合理科学数据的重中之重,应从源头抓起。

(2)避光问题贯穿实验的大部分过程,避光是首要问题。野外采样、实验室前处理、制样等都需要避光。

(3)就野外样品采集而言,采集有意义的样品、样品的野外判定(减少地质评价误差)、避光采样、保持更真实含水量等问题是野外采样的关键问题。

(4)就实验室处理而言,除了避光外,在减少样品量的损失情况下获得更纯净的石英或长石、控制化学反应热对样品信号造成不确定性等问题是实验室处理时注意的问题。

(5)就数据处理和分析而言,判断数据质量、读取曲线中的信息等是关键问题。

(6)原理中的三个关键问题均具有假设条件,在三者未有新的研究成果前,上述5点需要严格操作和认真学习。

(致 谢: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新构造与年代学研究室陈杰研究员、刘春茹副研究员、覃金堂博士后、杨会丽博士、王昌盛实验员为本人的学习、生活和实验条件提供了支持,与他们进行的广泛交流获得了丰富的收获。计凤桔研究员无私的指导,让本人对年轻地质地貌年代学体系有了深入的了解。广西壮族自治区地震局和广西工程防震研究院的领导们和同事们对笔者出访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 G.福尔,著.同位素地质学原理[M].潘曙兰,乔广生,译.北京:科学出版社,1983:1-351.

[2] 陈文寄,彭贵.年轻地质体系的年代测定[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1:1-297.

[3] Edward A.Keller and Nicholas Pinter.Active Tectonics: Earthquake,Uplift,and Landscape[M].Prentice Hall,1996:319-322.

[4] D W.Burbank and R S.Anderson.Tectonic Geomorphology(SecondEdition)[M].WILEY-BLACKWELL,2012:52.

[5] 卢寿德.GB17741―2005《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宣贯教材[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32-47.

[6] 赵华.华北晚第四纪黄土及水沉积物光释光测年研究[D].中国科学院黄土与第四纪地质重点实验室博士学位论文,1999:1-123.

[7] 王维达.中国热释光与电子自旋共振测定年代学研究[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7:1-495.

[8] 卢演俦,尹功明,陈杰,等. 第四纪沉积物的光释光测年[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1995,20(6):668.

[9] 张家富,周力平.释光技术在构造事件定年中的应用[J].核技术,2007,30(11):934-939.

[10] 李虎侯.释光技术测定年龄的现状[J].第四纪研究,1997(3):240-257.

[11] L.Botter-Jensen,S.W.S.McKeever,A.G.Wintle.Optically StimulatedLuminescence Dosimetry[M].Elsevier Science,2003:1-355.

[12] ANN G.Wintle.Luminescence dating:where it has been and where it is going[J].BOREAS,2008(37):471-482.

[13] 李虎侯,1999.光释光(OSL)测年方法及其应用[C].陈文寄,彭贵主编.年轻地质体系的年代测定[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56-183.

[14] 计凤桔,郑公望,李建平.热释光(TL)技术应用的新进展[C].陈文寄,彭贵主编.年轻地质体系的年代测定[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84-206.

[15] 赖忠平,欧先交.光释光测年基本流程[J].地理科学进展,2013,32(5):683-693.

[16] 杨会丽.地震相关快速沉积物释光测年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博士论文,2013:1-134.

[17] 陈杰,卢演俦,魏兰英,等.第四纪沉积物光释光测年中等效剂量测定方法的对比研究[J].地球化学,1999,28(5):443-452.

篇4

电子体温计是银灰色的,小巧玲珑。电子计左边是圆形的,右边是针形的。电子体温计分为四个大零件。第一个零件是感温测探头,感温测探头是整个电子计的中心。这个零件是负责感触人的体温。第二个零件是电源开关,电源开关的位置在液晶显示屏的磅礴按,有一个正方形的小按钮,按一下,发出一声蜂鸣后就可以使用了、第三个零件是液晶显示屏,它处于电子计的左侧,可以清楚的显示温度。第四个零件是安装电池的地方,这个零件在体温计背后。

这个体温计的使用方法很简单。找到电源开关,多按一会儿,会发出一声蜂鸣叫。然后等一会儿,等显示屏上出现32°多少,就可以把针状部分放在腋下或舌头上,等到蜂鸣声再次响起,就可以把体温计拿起来,查看体温了。

体温值表示采用大屏幕液晶显示,这样可以清楚地看到体温值。以前的体温计是玻璃制作的。因为担心会碎,就不敢带出家门。电子体温计却很轻、小巧,便于携带。还有一大特点是—防水。坚固的外壳有密封性能,不会让水进入电子体温计内。这样,体温计掉水里也不会坏掉。

篇5

物体表面消毒是医院重要的消毒措施,可以避免或减少交叉感染,是护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体温计是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诊疗用品,由于它和患者直接接触,所以我们应该重视它的使用后消毒工作。尤其是长期住院的ICU患者,体表可能就有病原体、多重耐药菌菌株寄存,如果消毒不充分,那么通过诊疗用品――体温计传播,便成了医院外源性感染的主要途径。

临床工作中我们对它的消毒一般情况下是在一种类似“饭盒”的容器中进行的,使用中我们发现它存在以下弊端:1、每次取放体温计时消毒剂都会污染护士的手。2、体温计叠放,导致消毒不充分。3、体温计叠放,护士每次交接班不易清点。基于此,我设计了一种新型体温计消毒装置,经临床使用,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构造与材料

图1 新型体温计消毒装置

该体温计消毒装置的设计是一个组合,由:放置底座(1个)、体温计消毒瓶(3个)组成。消毒瓶内主体部分支架由手柄、连接杆、底盘、放置架组成。消毒瓶内支架上下两层插孔一一对应,使体温计插入更容易;底盘的漏液孔确保支架在提出后干净利落,消毒液不会沥沥拉拉;底盘的插孔根据体温计水银头的特点设计的别具匠心,使之放入后不会松动和脱出。三个消毒瓶的瓶身标注标准刻度线方便护士准确掌握投放消毒液的量,瓶身标明1、2、3号,并以醒目的红、黄、绿三种颜色来加以区别,同时代表了消毒的三个步骤,巧妙的应用了深入人心的交通指示颜色标识,更易被广大护士牢记和操作。目前我院使用的体温计消毒装置容积是存放30根体温计,见图1。

组合架、消毒瓶及瓶内支架均采用PP塑料材质。

2 使用方法

按照2012年8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中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体温计的消毒分三个步骤完成。

2.1 第一步:体温计在使用后放入装有75%的酒精溶液中消毒5分钟。(1)

2.2 第二步:第一步完成后取出放入第二个装有75%的酒精溶液中消毒30分钟。(2)

2.3 第三步:第二步完成后取出放入第三个容器中(不添加酒精)晾干备用。

2.4 在使用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各项操作步骤,同时与传统消毒方法进行效果比较。将100支患者测量腋温后的体温计随机分为两组,对消毒前后的体温计进行了细菌培养检测,统计消毒合格率。实验组和传统组体温计消毒前后细菌菌落比较见表2。

如表2所示:实验组温度计消毒前后细菌菌落比较,统计学分析t=5.369,P

3 优点

通过这种新型装置的使用,可实现:

3.1 安全环保:每次取放体温计消毒剂不会污染到护士的手。

3.2 该装置设计结构简单,体温计取放方便。

3.3 有效避免了体温计叠放,使消毒更充分。

3.4 排列有序,护士易清点,一目了然便于交接班。

3.5 充分利用空间,提高消毒效率。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问题式教学方法;非良构问题;就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8-6747-03

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包括专业基础理论扎实、专业技能熟练,具备较强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强的团队协作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等。但传统教学方法注重知识的单向传递、忽略学生独立自主解决综合性实践问题能力的培养。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本科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专业课程的课内学时在不同程度的缩短、与之相关的专业实践或实训内容亦不够完善。多种原因导致教学现状与学生培养目标之间还存在着矛盾,进而影响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就业能力。

20世纪80年代,一种探究性学习模式-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在北美研究型大学广泛推广和应用[1]。PBL强调学习围绕复杂的真实问题或任务展开,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反思[2-3]。

我们正在逐步实施的问题式教学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基于PBL的、适合工科专业的教学模式。问题式教学是一种知识探究型的教学模式,可以弥补被动式知识传授型教学模式的不足。问题式教学过程是一项师生共同参与的教学实践活动,需要教师改进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学生改变以往的学习习惯并提高对本专业的工程认知度[4]。近年来,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软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和专业实训环节,逐步实施了问题式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效果。

1 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

问题和如何解决问题是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学生是问题式教学过程的行为主体,而教师扮演着倡导者、促进者和协作者角色。

1.1 构建普适性与开放性并重的非良构问题

根据学生已具备的科学、人文、专业知识和生活常识,以及学生应该具备的工程项目经历、社会经验和学习能力,结合教师对本专业的认知和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预期来设计合适的综合性实践项目即问题,是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核心和根本。

为了体现普适性,应该从学生所具备的认知结构、专业知识和技能出发,构建与现实紧密相关的实际问题。普适性问题可以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便于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判断,方便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评价。另外问题的开放性也不容忽视,问题要有思考空间、要留疑点,具备一定难度的非良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思考,让学生在问题的牵引下去获取知识、增长能力。

1.2 组建有效的学习团队

根据学生的知识构成、学习习惯、能力差异等因素,将学生合理分组。学生具备的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学习习惯体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逻辑思维能力,对问题解决方案的制定非常重要。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比如软件类课程中表现为环境配制能力、编程能力等)决定了问题解决方案能否顺利实施。

1.3 分工协作解决问题

学习团队成员需要对解决问题的目标达成共识,将问题划分成模块,按照学生的知识结构和个人特点进行合理分工。首先在现有知识范围初步确定问题解决方案。再进一步从功能、性能方面确定具体实现目标,形成具体的可操作解决方案。接下来进入方案实施阶段;对于计算机软件类问题,在方案实施阶段需要完成软件设计、数据库环境和应用程序环境配制、编写代码和系统测试等工作。

在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实施阶段,教师是学习的促进者和协作者。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遇到瓶颈时,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更深、更广的知识和技能。

1.4 交流反思和评价

问题式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有全面了解并参与其中。各个学习团队之间进行学习过程的交流和反思,是问题式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包括对问题解决方案的陈述、结果展示、质询和答辩等。不同团队之间进行学习成果和心得的交流分享,也是学习能力的提高过程。

评价环节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普适性与开放性并重的综合性实践问题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广泛、与现实社会的结合比较具体,可能产生若干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因此教师制定的评价标准应尽量客观、合理,避免主观臆断。

2 问题式教学方法的收获

2.1 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认知度

学生在解决普适性与开放性并重的问题时,需要做必要的问题背景调研、功能需求的确认、性能指标的定位等工作,可以从中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专业的发展现状和就业前景、本专业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2.2 培养学生解决综合实践性问题的能力

学生面对的是具备一定规模和复杂性的问题。为了最终解决问题,需要进行问题发现、信息挖掘与筛选、知识和技能运用、撰写问题解决方案和总结报告等工作,从中锻炼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发现和运用学习资源的能力。

2.3 学生学习了专业相关的主流技术,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

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时,能够更好了解与专业相关的一些主流技术的应用场景及作用,并且对问题解决过程中的技能型操作工作必须亲力亲为。例如在解决计算机软件类相关的实践性问题中,软件架构、数据库环境、编程环境、软件测试工具的选择和配置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对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有很大帮助。

2.4 锻炼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学习能力

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要将问题划分模块,每个模块有明确的任务特征、模块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各个学习团队要根据模块任务进行合理的分工。模块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团队成员之间的协作;团队成员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了问题解决的效率和质量,也增强了学生的个人学习能力。

3 问题式教学方法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影响

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意识、与人合作与沟通能力、责任感等因素在就业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问题式教学方法实施过程中,学生所接触的是综合性的、与社会或现实活动紧密相关的非良构问题,比平时单纯的课程教学、课程实验中所接触的问题更具有普适性、开放性和广延性,因而具有更广泛的知识集聚性和应用扩展性。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就业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1)提高了专业技能、开阔了专业视野、增强了就业能力。

普适性与开放性并重的非良构问题的基本内容不脱离学生的生活常识、并能最大限度地应用于较广泛的行业领域,因此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制定问题解决方案和方案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从问题规划、资源获取、方案设计、实施管理等多方面并重地构建工程实践经历,从而开阔了学习和专业视野、使知识构成更加系统化。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了探究型学习习惯,拓展了知识结构,锻炼了实际动手能力。开放性问题打通了专业课程乃至不同专业课程的界限,提高了学生运用知识的综合能力。

2)培养了创新意识,提高了人文素养, 增强了就业信心。

计算机专业学生普遍具有创新动机和愿望,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引导下,存在知识面狭窄、不能整合学科之间的知识等问题,导致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新性思维。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创造精神,还要更多的从实际问题出发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独立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问题式教学方法中,问题的非良构特点可以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的综合运用和信息的挖掘与分析。学生在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方案实施、成果交流反思等环节,不但要综合运用本学科相关的专业知识,还会涉及管理、文学、法律法规(比如,软件的知识版权问题)等方面的知识,从而锻炼了知识整合能力。学生从专业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拥有一技之长到拥有更广阔的创新意识和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得到了提升。

3)锻炼了团队协作意识,培养了良好的职业精神,提高了就业成功率。

许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中,与人沟通协作能力、责任感都是重要的衡量标准。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通过问题的模块划分和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协作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得到经常性的习练。解决问题过程中,每个环节、每个个体的工作质量都与整个团队的工作密切相关,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责任意识。

4 结束语

改变只注重专业理论和课程教学的观念、忽视学生综合性实际能力的培养是问题式教学方法的初衷。几年来,我们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软件类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已经不同程度的实施了问题式教学方法。一些积极参与这项工作的学生感到在专业技能和知识的综合运用方面收效显著。学生在毕业前后的求职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到专业视野、创新意识、协作沟通能力和责任感这些不容易把握的因素对个人就业的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H.S.BARROWS, A taxonomy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methods[J].Medical Education,1986, 20(11): 481-486.

[2] Peter Schwartz, Mennin Stewart,Graham Webb.Problem-based learning:case studies. experience and practice[M]. London: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1,2-4.

篇7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达到:“使用基本的工具和仪器进行观察与测量,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遵守安全操作的规则;能从多种渠道获得信息资料;具有观察、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的初步技能,以及用科学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初步技能。”足见,观察、实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基本技能学习的必要性。故而,本节教学应该注重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加强学生温度计使用的技能训练。

本节是浙教版七上《科学》(2012版)第一章《科学入门》第四节《科学测量》第三课时的内容,是继长度、体积的测量学习之后又一个必须掌握的基本测量项目,为学生成功迈向科学探究积淀了又一技能基础,积极服务于后续内容的学习(如熔点、沸点、溶解度的测定)。

教材首先明确温度的定义,然后以“温度的感觉”实验来引出借助测量工具――温度计,以更精确地判断温度高低是很有必要的。接着,结合图片介绍了温度计的结构,阐述了其工作原理,说明了关于摄氏温度的规定。在呈现了不同类别的液体温度计之后,又以图片为情境创设问题“想一想为什么一定要这样做”,促使学生在讨论中掌握液体温度计的规范使用。为了强化学生的体验,教材还设置了“观察不同的温度计”、“测量水温”、“观察体温计”等活动。最后,仍是通过图片,介绍了电子温度计、金属温度计等多种温度计,拓宽了视野。图片、活动的穿插,丰富了教材,也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但个人认为,课堂活动的安排和设置还是稍欠妥,某些环节稍作改进,或稍作调整。比如,对温度计的结构,可由学生观察实物发现得出。关于温度计的原理,可增设“手捂玻璃泡”的实验强化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的理解。至于温度计的使用,考虑到科学测量的通用性,我们可以把起点抬高,让学生先讨论注意事项,再呈现图片引导归纳出正确的操作步骤。随后,把“测量水温”活动提上来,让学生马上动手巩固技能。这样的课堂更开放,也更能激发学生的思维。考虑到课时容量,部分还可以稍作删减。比如“观察不同的温度计”,为节约课堂时间,在“观察体温计”活动之后,直接以体温计和提供的一种液体温度计为代表进行区分即可。

2学情分析

温度,是一个学生比较熟悉的概念。生活中积累的感性经验和小学科学知识提供的理论基础,让七年级的学生能很快达成共识: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对于冷热概念的体验,学生并不陌生,特别是对气温,在温州这个还算四季分明的地方,能够感受到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在平时生活中,学生也接触过体温计、温度计等,已初步了解它们的使用方法。即便如此,学生对本节仍有许多模糊甚至错误的概念,比如认为感觉上的冷热程度就表示了温度的高低,认为温度的单位是度。同时,学生并没有全面地了解温度计的构造,也没有深入研究它的工作原理,对正确使用温度计、体温计也有一些误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问题”创设情境,以驱动学生在疑问中产生探究的欲望,激发他们积极学习的兴趣;开展系列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乐趣中轻松学习,让学生自己动手体会水的冷热程度来明确温度的含义,得出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并掌握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明确凭感觉判断温度的高低是不可靠的;

(2)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和测量原理;

(3)学会正确使用温度计,学会摄氏度的读法和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提高观测能力,锻炼动手能力;

(2)通过读写练习,规范摄氏度的表示方法,培养良好科学习惯;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提升自我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实验趣味,享受成功喜悦,保持学习兴趣;

(2)尊重事实依据,敢于质疑问难,善于合作交流,乐于活动探究,树立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

(3)体会科学技术发展给人类文明带来的进步。

4教学重难点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有接触过体温计、气温计,对温度计并不陌生,但对它的使用却仅限于表层且存在着一些误区,对其测量原理也没能去领悟、去深究。纠正这些误区,研究它的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温度计、掌握它的操作要领,是实验探究的需要,是学科对学生的要求。由此,确认本节教学重点为:温度计的测量原理和正确使用。

“摄氏度”的科学读法和写法学生第一次碰到,受电视媒体广告的误导,学生往往会将“℃”直接读成“度”, 一些粗心的学生甚至会将“℃”写成大写C。再加上它涉及正数和负数温度的表示,受数学学习经验的干扰,学生极有可能将“-20 ℃”错误地读成“负20度”。以上种种,都使得关于温度的正确读写成为本节的难点。

5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冷(0 ℃)、热(约60 ℃)、温(约20 ℃)三杯水,演示温度计一支,煤油温度计若干,体温计若干,盛水烧杯若干,多媒体课件。

温度的测量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图片欣赏:酷热的沙漠、冰封的北极、温带的四季图。

师:看到这些图片,你会有哪些感想?

生:沙漠的热,北极的冷,温带的春暖夏热、秋凉冬寒。

评析:通过不同景观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冷和热,引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师:自然界的冷和热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你觉得今天的天气如何?

生:热。

评析:从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熟知的天气谈起,让科学走近生活,使学生体会科学并不神秘,它就在我们身边。

师:在生活中,我们通常用什么量来表示物体的冷和热?

生:温度。

师:温度是如何反映物体的冷热程度的?

生:热的物体温度高一点,冷的物体温度低一点。

评析:引发学生讨论,让他们在讨论中将生活中的冷热与科学中的温度高低融合在一起,培养学生自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探究,进入主题

1.温度计

师:假如,你们刚上完体育课回来,老师给你准备了两杯水,一热一温,你会选择哪一杯?

生:温水。

活动一“判一判”:判断下列两杯水中,哪杯是冷水,哪杯是热水?

(教师事先提供两杯水于讲台桌面展示)

师:你是如何判断的?

生:用手去摸,热水上方会有“水汽”。

师:的确,温度的高低是可以被感知的。

活动二“做一做”(在原有的冷水和热水之间添加一杯温水,请不同的学生上台感受):将我们的左右手食指分别浸入冷、热水中,然后,两个手指同时浸入中间杯子的温水中,两个手指感觉到的水温一样吗?说明了什么?

生:不一样,一个感觉冷,一个感觉热。

说明单凭人的感觉来判断物体的冷热程度(温度高低)是不可靠的。

评析通过两次实验对比,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让学生明确人的感官有时是会“欺骗”我们的,从而触发学生的主动思考,促使他们积极寻求新的途径,也就为顺利过渡到温度计的教学埋下了伏笔。

师:那,如何才能更准确、更科学地测量水的温度呢?

生:借助温度计。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都见过哪些温度计?谁能描述一下它的结构?

生:气温计、体温计……

师:今天,老师把这位大家熟悉的陌生朋友带到了课堂,请拿起它,按照从里到外、从下到上的顺序仔细观察它的构造(课前发放给每人一水银温度计)。

活动三观察温度计

温馨提示:温度计(玻璃仪器)要轻拿轻放,谨防破裂。

生:(汇报观察结果。教师结合演示温度计带领学生再次认识温度计结构)

温度计构造玻璃泡:内有液体,与细管相连

玻璃管:内径很细且粗细均匀

管壁上有刻度(量程、最小刻度)

单位:℃

评析(1)以人为本,珍爱生命,加强实验前的安全教育,也为后面“测量水温”实验铺好路子。(2)让学生体会日常中的“看”和科学实验中的“观察”仍是有区别的,从而学会如何用眼睛去观察,培养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科学态度,训练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师:你知道“℃”符号代表的含义吗?

生:摄氏度,温度的单位。

师:这里要注意,“℃”是温度的常用单位,并非国际单位。

评析:适时点拨,排除干扰,引导学生走出“课本上强调的就一定是国际单位”的思维定势区,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

图片展示:书本P15图1-32“温度计上的刻度”

师:这里出示了一些比较特殊的温度,你能试着读出吗?

生:100 ℃:100摄氏度58 ℃:58摄氏度37 ℃:37摄氏度0 ℃:0摄氏度

活动四“小小播报员”:青海玉树年平均气温-0.8 ℃,最低气温-42 ℃,最高气温28 ℃

(师指出“-0.8 ℃”应念“零下0.8摄氏度”而非“负0.8摄氏度”。同时强调:零下温度自0 ℃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

师:那么,温度计上的0 ℃、100 ℃又是如何确定的?

生:(阅读:P15最下面一段话)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 ℃,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 ℃(教师补充该温度是在标准大气压下测定的)。

评析以学生为本,通过图片观察、阅读材料、角色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注重学生作为人的发展,注重在错误中的思想教育。

2.温度计的测量原理

活动五“捂一捂”:用手捂住温度计玻璃泡,观察液体的变化;放手,再观察。

生:液面先上升后下降。

师:液面的升降变化说明了什么?你有什么启发?

生:液体热胀冷缩,实验用的温度计是利用这一原理制作而成。

评析化抽象、枯燥的理论为趣味、生动的实验,加强学生对液体热胀冷缩特点的体验和认识。

3.温度计的正确使用

师:倘若,现在我们用手中的水银温度计测量水温,思考:有什么要注意的吗?为什么?

生:不能超过它的量程,否则可能损坏温度计;读数时应该平视…

评析:充分挖掘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已有经验,鼓励学生学以致用,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成功的欣喜;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乐于动脑的习惯,树立学生不仅要“知其然”且更应“知其所以然”的科学态度。

图片展示:P24图1-55“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师:阅读图片,你能用几个简单的字来归纳温度计的使用步骤吗?

生:选量程、握上端、平视…

师(归纳):或者,也可以说要做到“四正确”:选正确、放正确、读正确。我们辛苦操作得出来的数据当然还要“记正确”。

活动六“试一试”:测量水温(两人一小组合作)

(教师边巡视边指导,还可请错误操作的学生上台演示,让其他学生帮助其纠正,巩固并规范温度计的操作要点。)

评析现学现用,促使学生自发地对已有经验进行重新的审视与自我构建,培养学生的领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锻炼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通过小组合作、上台演示、学生纠错,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氛围,培养他们的协作能力。

三、适度拓展,深化主题

师:以上,我们学习了一些液体温度计的相关知识。在生活中,还有一些其他温度计,你能试着向其他同学介绍其中的一种或几种温度计吗?

生:……(教师引导学生阅读书本P25最下面自然段,简单认识各种温度计)

评析体现学生课堂主人翁的地位,考察学生对生活的洞悉能力,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归纳能力;拓展学生知识面,让学生了解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的推动作用;将课堂延伸到课后,激发学生课堂外学习研究其他温度计的热情。

四、归纳小结,巩固知识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谈一谈你有哪些收获?或者,你有哪些感想?

生:…

篇8

水银体温计要把腋下擦干之后,把有水银计的那一头放到腋下夹紧,5分钟左右取出来读数。正常体温是36度到37度2之间。

温度计,是测温仪器的总称,可以准确的判断和测量温度。利用固体、液体、气体受温度的影响而热胀冷缩等的现象为设计的依据。有煤油温度计、酒精温度计、水银温度计、气体温度计、电阻温度计、温差电偶温度计1、辐射温度计和光测温度计、双金属温度计等多种温度计供我们选择,但要注意正确的使用方法,了解测温仪的相关特点,便于更好的使用。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液体温度计是由玻璃泡、玻璃管和刻度这三个部分组成的.虽然各种液体温度计所采用的工作液体各不相同,但其原理都是一致的,即:在密封的玻璃泡里装有某种工作液体,当测某处温度时,玻璃泡内的液体热胀冷缩,造成玻璃管内液面升降,最终液面所对应的刻度就是即时温度.

根据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玻璃泡内必须是液体,但任何液体都会在一定的温度下发生凝固或沸腾,所以每一种液体温度计都是有一定测量范围(即从这种工作液体的凝固点到沸点).

那么,在使用液体温度计时到底有哪些注意事项呢?根据用液体温度计的测量温度的实验,现总结温度计使用方法如下:

1. 在使用温度计前首先应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选择适当的温度计;测量前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这样才能正确读出所测量的温度,并且不会损坏温度计.

一般说来,因为水银热胀冷缩的液体体积变化误差小,测量的结果非常精确,所以人们通常首选水银温度计来进行测量.但是,在较低温度下(如南极,最低气温为-75℃),在此温度下,水银必然会凝固(见表一),无法正常工作,而酒精的凝固点比南极的最低温度还要低很多,所以此时只有选用酒精温度计才能测出南极的准确温度.

2. 在测量液体温度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与容器器壁、容器底部接触,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被测液体中.

在测量温度的过程中,待测液体的温度与容器底、容器壁的温度并不一定相等,如在加热过程中,容器的底和壁就会比待测液体的温度高很多,此时如果温度计的玻璃泡与容器的底或壁接触,就会造成测量不准确.所以,在测量时,玻璃泡应当完全浸没在待测液体温度敏感变化的中心.

3. 待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读数.

当温度计放入待测液体之中后不能马上读数,这是因为温度计玻璃泡内的工作液体需要充足的时间去和待测液体发生热传递,并随之热胀冷缩;除此之外,玻璃管内的液面在升降移动的过程中,也会因受到摩擦阻力而产生滞后现象.所以,在测温过程中,我们必须耐心等待,直到温度计的液柱稳定后才能读数.

4. 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

当使用普通温度计测温,且玻璃管内的液柱稳定、准备读数时,必须仍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浸没在待测液体中;否则,一旦将温度计从液体中取出,未及时读数,玻璃泡中的液体就又与其周围的空气发生热传递,液柱的位置也会再次发生变化,读数就不准确了.

但也有一种温度计是可以离开待测物体读数的,那就是测体温用的医用温度计(即体温计,如图1),其工作液体是水银;量程通常是35~42℃;最小分度值是0.1℃.在体温计里,有一处特殊的设计:在玻璃泡的上方有一段非常细的缩口,在测量病人的体温时,水银膨胀能够通过缩口到达上面的玻璃管里,此时的液柱指向某一较高的刻度;在读数时,体温计离开人体,水银变冷收缩,水银柱来不及退回玻璃泡就已在缩口处被断开,所以液柱仍然能指向原来的刻度.有了这种巧妙的设计,病人就可以使体温计离开身体、方便地读数了.若要使已经升上去的水银再回到玻璃泡里,只需要拿着温度计用力向下甩几下就可以了.

5. 读数时眼睛要平视

篇10

关键词:观察 调节 实验 记录 分析 整理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在观察和实验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和思考得来的,所以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而且相当重要的环节。

一、观察

所谓“观察”,是所有实验的第一环节,包括对实验器材的选取,器材的使用规则,器材的使用范围,以及器材的精确度等,要有一个详尽的了解。例如:测量教室的长度,我们是选用米尺还是选用皮尺呢?因为测量工具的米尺和皮尺,最显具的特点是它们测量范围——量程不同。如果用米尺就必须采用重复测量的方法,即使方法和操作都正确,但仍加大了实验的误差,而皮尺可以一次性测量,有效地减小了误差。使用前,我们还用“看”它零刻度的位置,零刻度是否磨损,以及它的分度值。这些因素直接关系到我们是否操作恰当,读数是否准确的问题。

在体温计的使用上,体温计作为一种特殊的温度计,它有着与其他温度计显具的不同点,(1)量程不同:其它温度计量程一般是从-100℃致100℃甚至更大。而体温计的量程只是从35℃到42℃。(2)构造不同:体温计有一纤细的缩口而其它温度计没有,构造不同导致使用上的不同,体温计读数时可以离开被测物,而其它温度计不允许。更应值得注意的是:每次使用体温计之前,要“看”水银柱是否退回玻璃泡,如果没有,需甩几下,否则使用时可能导致数据的不真实:如:已知甲、乙两人的体温分别为38℃和37.5℃,测量完甲的体温以后,医生忘了甩几下,又直接去测量乙的体温,这时体温计上显示的数据将不会是37.5℃而是38℃

二、调节

即“调整或调节”,它是进行实验的一个准备阶段,调整或调节的正确与否对实验的成功有决定性的作用。对部分需要“调”的实验仪器,应注重怎样正确的“调”。最好当学生的面示范一次或几次。例如:托盘天平的调平衡,首要条件是要将托盘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才能调平,在调平的过程中,双眼应指针,轻轻旋动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间,(如不能达到目的,则需移动,并记下游码的位置)。在此过程中,不能用力太猛,否则易于损坏刀刃,减少托盘天平的灵敏度,加大实验的误差,而且每一次进上步的调节,都应在天平静止以后才能进行。

三、做实验

做实验,是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参与实践的具体过程。每一种仪器,都有它的使用规则和要求,我们应严格地按照它的规则要求进行操作。特别是在做一些带危险性的或损坏性的实验时,应先通过教师的检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坏和意外。在用电流表测量电路电流的连接电路时,开关应断开,电流表应与被测部分串联,要保证电流必须从电流表的正极流入负极流出,被测电流不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在不能确定的情况下,可以采用点触或试触的方法),不能将电流表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接在电源的两端。当然,我们可以事先将电路图画好,然后按电路图连接达到操作时降低难度的目的。这个过程中必须得到教师的检查同意以后,方才可闭合开关进行实验。否则一旦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或电路中发生了短路现象,很容易烧坏电流表。

在“做”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就应特别注意酒精灯的正确使用。酒精灯作为一种加热工作,它的构造限定了它的使用方法,不允许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使用完以后,不能用嘴去吹灭酒精灯,而应用灯帽盖灭,操作过程如果不当或不慎,使洒出的酒精燃烧,不可用水浇(因为酒精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燃烧着的酒精易漂浮在水面上,随水流动,容易发生火灾,而用湿抺布盖灭(隔绝空气的办法)等。

四、记录

即在实验中,正确的读取和记录数据,它包括:读取的姿势(例:刻度尺数值的读取时,眼睛应水平垂直或竖直垂直刻度);读取的方法(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和准确的记录(数字与单位要准确)。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错误的读取姿势或方法,加深学生对错误和差的了解,加强学生对动手操作的掌握。同时,也应注重实验的事实,而不能任意加大或减小实验数据,有意迎合实验的真实结果,应着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五、分析

对于记录的数据由于操作者不同,实验器材的不同,操作方法的不同等因素,可能导致同一实验结果的不同。我们应及时加以总结和分析。帮助学生分析哪些是错误导致的结果,哪些是误差造成的原因,与学生共同探求对实验器材和实验方法的改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宽他们的思维。例:做动滑轮可以省一半力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的结果与理论的数值存在偏大的现象,我们应帮助学生指出,这并不是错误实验的原因,而是由于摩擦力存在的导致的结果,为了使实验结果更趋于理想,我们应想办法,减少摩擦(学生分组讨论,老师加以归纳和总结)。

六、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