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师范文

时间:2023-03-15 15:4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老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老师

篇1

通过这次认真的培训和自己的努力学习,现将自己的心得和体会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作为一名老师,让我激动和回味的莫过于教授的《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她从教育理论和教学管理生动的教学事例中让我更加的体会到良好的师德是立身之本、为师之魂、育人之需,使我深深地感到教学是一门伟大的学问,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就能融会贯通的,需要自己的认真钻研和日积月累,但要成为一名好老师,首先必备的一个条件就是具有良好的师德。通过《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重新修订的意义,《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新的内容和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解读三个板块内容的讲解,使我明白教师这个职业的沉重份量,让我不由得就会和自己日常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对比,以此为鉴,对我今后的教育工作有很大的帮助。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每一条内容都包括了太多的内涵,很值得我位每位教师去细细品味。

在老师的讲座中她最后提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真诚的、无私的、广泛的、一视同仁的,只要是教育一线的老师尤其我们班主任我想都会认同,而且一直朝这方面努力去做,尽管孩子情况不同,但要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在老师爱的教育下长大成才。对每一个学生的关爱,都应该是毫无保留的,无论是对品学兼优的学生,还是对顽皮、学习成绩不理想、需要心理疏导的学生,教师都要主动去亲近和关爱他们,让学生感到老师是自己最信赖、最尊敬、最亲近的人。教育事业就是爱的事业,没有爱就不会有教育。作为一名教师,让我更深刻领会了关爱每一个学生,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的重要性,让学生在感受爱的过程中,理解爱,学会爱。其实,每一个学生都是好学生,他们身上有不同的闪光点,只是有的没被发现。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细心,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夸奖学生,激励每一个学生上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期待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我常常把更多的爱,倾注在那些后进学生的身上,倾注在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以平等的心灵善待学生,用爱的情怀关注学生,这是一股巨大的教育力量,它比任何高明理论的说教都有效。把这种情怀融入平实的生活,把学生的进步当作自己的成功,用坦诚的相待诠释幸福的内涵。这样相信我们的教育会更加成功。

作为教师,我体会到要终身学习的紧迫性是从讲师的《民俗文化与小学语文》这门课程中。以往也知道平时要勤读书、勤思考、勤动笔,只有及时地充实自己,提高自己,面对竞争和压力,我们才可能从容面对,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但老师在课堂上提到的几个生活中的问题我才知道自己也是一知半解,比如何为“年”,民间娱乐中的“秋千”“拔河”什么意思、有何来历?我真的是知之甚少。自己太需要学习了,听课后只有这么一个想法。

体会是可以记录的,但心灵的感受可能是无法言语的,只有自己的经历,才会有认识上的提高。教师的成长是有规律的,要健康的成长就要遵循这几个规律。职业理想是成功的要素,要把个人的奉献与自身价值的实现联系起来;教育理念是成长的关键,我们要与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师的知识水平是成长的基本要素,教育实施能力是成长的核心要素,环境是成长的外部要素;影响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有教师的工作态度,组织教育能力,和人际关系。虽然我经验不够,但我有最大的耐心与热心,我有充足的信心,只要我肯努力,相信以后再大的困难我都能克服的,爱我的职业,爱我的学生,这是我最大的目标。

篇2

家访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班主任搞好本班工作的重要补充。家访工作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与社会、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影响社会对学校教育工作的参与和支持,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教育质量。现在,在交通方便的城区,家访是一个很简单的事,而在部分农村,交通不便的情况下,家访却没有能发挥它的作用。我认为班主任、科任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充分认识家访工作的重要性。把家访工作做到实处。

一、正确认识家访工作的意义

学生心智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校内的教学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校外的各种环境因素对学生的成长亦会产生重大影响。班主任是学生学习和思想教育工作最直接的负责人,要搞好本班工作,教育和引导好每一个学生,首要的前提工作是要了解学生。家访是了解学生校外生活状况的重要途径,通过家访并结合学生在校内的表现,班主任才能对学生有一个较全面和正确的认识,才能有的放矢,困材施教,教育和引导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家访还可促进学校与社会、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沟通和了解,动员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

二、良好的师德是有效家访的前提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肩负着为祖国培养未来接班人的神圣职责。因此班主任须有百倍的爱心,强烈的责任感和良好的职业道德,积极投入到教学、家访等工作中去,以取得社会的支持、家长的信任和学生的爱戴,进而为搞好教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反之,一个缺乏爱心、缺乏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教育工作者,是不会去全面了解学生,也就无法教育好学生的。

三、统筹安排,讲究方式是家访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做好家访工作,引导和教育好学生,光有爱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明确目标,做好计划,讲究适当的方式方法。具体为:

1.周密计划,统筹安排。由于班主任工作大多比较繁重,班上人数多,不可能面面俱到,做事前计划显得十分必要。开学之初,应做好家访工作的计划。明确目的,对家访的重点、难点、数量、时间等作细致的安排,家访后,要做好记录存档,及时跟踪反馈,才能不断提高家访的质量。

2.有的放矢,注重实效。班上学生多,情况各异。因此,家访应区分轻重缓急,不可一刀切,应把后进生和特困生作为重点来安排。通过实地访察,及时了解后进生的形成背景和特困生的家庭环境状况,便于班主任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的对“两生”给予关爱和教育,对转变后进生,鼓励帮助特困生,提高班级的整体水平。

3.尊重家长,实事求是。家访的成败,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班主任对优生、后进生、特困生的家长等不能按个人偏好来看待,应一视同仁,均给予他们同样的关爱。家访时,要全面、客观、公正的反映学生的在校情况,对优生,不能一好百好,忽略他们的缺点;对后进生,不应以偏盖全,说得一无是处,应看到他们的优点;对特困生,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给予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

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多媒体课件;制作;使用

随着教育信息技术手段的发展,制作教学课件已经成了农村语文老师所理当然要学习掌握的一门技能。根据笔者走访调查,目前农村初中语文老师绝大多数没有计算机学科的专业基础,也很少经过课件制作相关软件集中培训。因此,对于大多数农村初中语文老师来说,创作多媒体课件还是一个难题。教学过程中下载使用现成课件多,自制创造课件少。自制的课件技术含量普遍偏低。针对此问题,本文将从以下几点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一、技术准备:适当添置硬件设备,掌握课件制作软件使用。

课件制作需要计算机、照相机、DV等基本硬件设施。农村初中对于硬件设施的配备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学校的设备少,对于素材的收集和整理就很不方便。硬件设施不足,影响了部分教师采集素材、自制课件的积极性。语文老师如果想制作些优秀的课件,在硬件方面做点添置并熟练操作其实是必要的。

语文老师也只有熟练使用powerpoint、Authorware 、Director 、FLASH 、《屏幕录像专家》、方正奥思、洪思多媒体编著系统等软件,也才能制作出优秀的语文教学课件。综合掌握以上一些课件制作工具后,才能制作出操作便捷检索方便运行稳定响应及时播放流畅交互性强的课件。

二、素材收集要平时储备,随时采集。

课件制作需要许多素材,教师应该养成平时收集素材的习惯。从身边去寻找师生熟悉的素材,才能创造出富有生活、地域气息的课件。凡与教学相关,都可以设法采集保存,建立一个课件素材库。对素材进行分类整理,以备制作课件时使用。

在空闲时,语文老师可以制作一些原始的或相对稳定的素材以备使用。现在市场上还有许多基于教材的素材光盘,与教材相对应的风景、建筑、人物以及音频、视频等素材琳琅满目,也可购买使用。语文老师还可以直接从网络下载一些用得着的优质素材。语文老师要留心记下那些提供大量素材的网站网址,养成下载保存语文素材习惯。

三、脚本制作要规范合理,描述具体。

多媒体课件脚本设计是一项重要、细致又很繁杂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课件的成功与否。初学制作课件的老师却常常忽视了其重要性,经常不写制作脚本而直接进行课件制作。好的脚本是优秀课件的基础,没有脚本直接制作课件往往会走好多弯路,大量增加重复劳动,浪费课件制作者的时间和精力。甚至打消课件制作的积极性。要制作出使用方便、教学效果好的课件,除了技术外,关键在于创意,而脚本正是创意的体现,是创意的初级表达。

脚本一般包括文字脚本和制作脚本。文字脚本又包括教师的教案和文字稿本。编写文字脚本时,应按照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的需要,对有关课件的版面、图形文字、内容呈现方式、颜色和音乐等材料分出轻重主次,规范合理地安排,以完善教学内容。

制作脚本就是把教学进程具体化。制作脚本首先要对课件进行整体构思,要将主界面和各分界面设计好,要将用到的文字、图形、解说、音频、视频以及交互都要设计好。然后通过“脚本卡片”给予相关材料的“链接关系”“进入方式”和“出现方式”等方面加以明确具体地描述。

四、课件制作要做到结构合理、形式优美。

优秀课件要做到构图合理,色彩协调;文字清晰,版式规范;字体运用恰当;视像、动画形象生动,声画同步,有感染力。这里以语文老师最常的PowerPoint多媒体为例来谈谈课件的美化。

1、文字的修饰。文字稿本要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反映教学的进程以及教学的树型结构,明确课件的类型,使用的最佳时期。对于课件中的文字字体宜使用常用字体,字号要让教室后排学生都能看清楚为宜,字体颜色不能过多过杂,关键字词可用黑体或是特殊颜色突出显示,让它与中国的书法艺术有效的结合起来。

2、动画效果:在多媒体动画功能的辅助下,对输入和修饰好的文字内容或图片进行动画效果设置。一般应做到:将文字的显示与教师的朗诵速度保持一致;让部分文字产生动感特效;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先进入屏幕,其 “答案”在教师需要时跳出“舞台”。

3、图像背景:图像背景设置是将一个图像文件设置为一幅幻灯片的背景。如《送元二使安西》课件的图像背景可以是一幅国画,画中两个表情愁苦的人正在细雨中对饮。这就为学生深层理解王维诗歌的艺术内涵起到烘托作用。

4、配置音乐:配置音乐,可使课程欣赏真正成为图、文、声并茂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音乐一定要与文章的主旨相契合。

优秀的课件应让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或探究式学习;情境设置要巧妙诱发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疑问导学要能开启学生思绪的闸门;重点与难点要在课件中化难为易,化繁为简。

总之,多媒体课件制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农村初中语文老师只有学习掌握PowerPoint,Authorware 、Director 、FLASH 等课件制作软件,勇于探索,谦虚向他人学习,不断反思总结,才能制作出切换方便、稳定性强,动画、视频播放流畅,交互设计、页面跳转、人机应答合理的优质多媒体课件。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农村职业学校;技能大赛

引言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技能大赛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也日益得到提高。作为农村职业学校,由于设备的缺乏,专业课教师队伍参差不齐,尤其是不少“专业课”老师并非科班出身,因此,每逢大赛,很多辅导老师都有一种“赛前焦虑症”――不知道怎辅导、抱怨设备不行、推脱不会、害怕拿不到名次脸上无光、害怕领导找自己去辅导学生……

这种焦虑,我一开始也曾有过。尤其是头几次参赛,都是抱着“别空手而归”的心态带领着学生去参赛,当然名次肯定是好不了哪里去。记得高尔基说过有关天才的一句话:“天才――究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的热爱而已”。在这句话的鼓舞之下,本着“易赛促教,易赛促练”的宗旨,不仅摆脱了以前的畏惧感,而且所辅导的选手的成绩也提高了,甚至还成功地突破了市级竞赛的圈子,进入省赛角逐。那么,作为农村职业学校的辅导老师,我们该如何在大赛中健康成长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心得简要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第一:摆正心态,相信自己也可以成功

美国博士拿破仑・希尔说,“心态是命运的控制塔,心态决定我们人生的成败”。积极情感的人,处处对环境和他人充满着感激之情,容易感受到环境中良好的一面。我们怎样对待工作,工作就会怎样对待我们,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也会怎样对待我们。作为学生,心态不好,还有老师、家长进行辅导。但是作为擅长做思想工作的辅导老师,如果自己的心态出了问题,更多的时候是要靠自己去调整,他人一般难以插手。

前面提到的“赛前焦虑症”,说到底就是一种心态问题。不知道辅导可以练;设备不行可以买;不会可以跟其他人学;害怕拿不到名次那就积极参与,学习经验;怕领导找可以主动去找领导说自己擅长什么……可以说,只要辅导老师能在内心深处消除这些消极的想法,相信自己能辅导好学生,你才会主动去学习,敢于正视自己在辅导学生当中所遇到的每一个你不会的问题,与学生一起探讨解决。这样在无形当中,你的水平也得到了提高,学生也跟着受益了,大赛的成绩自然会一步步好起来。

第二: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

辅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要有一个名确的目标,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目标太高,自己压力太大,难以实现;目标太低,辅导老师及选手没有斗志,很难有好的结果。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必须要考虑这么几个方面:1.老师自身的水平2.学生的素质3.辅导经验4.辅导的时间安排5.辅导老师以前辅导的成绩。在参考前几次的学生获奖成绩的基础上,结合辅导老师自己专业水平是否有提升,学生素质较上届的差异,自己的辅导经验是否有明显提高,时间的安排是否合理等因素,制定一个本次参赛的目标,让自己及辅导的学生能做得到,这才是一个可行的目标,进而让自己和学生的信心得到强化,以确保最终的目标得到实现。

第三:不要放弃每一个可以提高自己水平的机会

都说“名师出高徒”,因此作为辅导老师,莫要放弃每一个可以提高自己水平的机会。现如今的网络如此便利,我们要养成主动从网络中汲取营养的习惯。网上的东西很多,作为辅导老师要擅于筛选,挑选出适合自己及选手使用的东西,而不是直接让学生自己去网上搜,自己看视频自学,以此来掩盖自己水平不高的事实。这样做,往往才是真正地让学生认为老师水平不高,亩失去比赛拿好名次的信心,这一点非常重要。

另外,我们也不要错过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寒暑假,如果有机会参加各种培训,莫要推辞怕辛苦。兄弟学校如果有类似项目的,我们也可以不耻下问,虚心请教学习。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与技能大赛有关的事物,可以停留下来,仔细观察。利用手机及时进行拍摄,以便回去观察分析。例如,去医院可以了解护理,去修车可以看看人家的学徒是怎样操作的,有啥技巧。哪怕是学生在训练中自创的高招,作为辅导老师也不要不要意思向学生请教,要及时总结,优化,让自己的辅导水平逐步提高。

第四:在失败中成长,找出不足,及时弥补

作为辅导老师,尤其是“新”辅导老师,存在不足肯定是难免的。对比赛规程的不熟悉,缺乏相应的辅导经验,或是对于一些新的设备、软件不熟悉而缺乏自信,再或是学生自身的素质有所欠缺等,都会极大地影响到比赛的成绩。正是因为这些不利因素的存在,作为辅导老师就要面临各种各样的失败的考验。“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们一定要敢于正视这些失败,找出相对应的解决办法,这样我们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总之,我们要承认“失败”的存在,正视“失败”,最终战胜失败。

第五:与学生一起成长

作为辅导老师,不要小瞧我们的选手,我们应该与选手一起成长。在训练中,我们的学生会暴露很多问题,这一点在前期则更为明显,甚至有些问题让辅导老师倍感无耐――为什么学生会出现这样不可思议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辅导老师当时如果真的无法解决,就应该主动放下老师的架子,本着一颗真诚解决问题的心,与学生一起研究探讨。实在解决不了,也要承诺自己会想其他办法来解决问题。甚至有时候,学生先想出了解决办法,作为辅导老师也要虚心请教,并对选手的出色表现给予及时的肯定与表扬。在这样一种比较和谐、求知的氛围下,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会发现自己收获非常大,而自己也在无形当中得到了成长。

路就在脚下,只要我们能坚持以上几条进行自我训练,我相信农村中职学校的辅导老师也能在技能大赛这个舞台上绽放更加夺目的光彩!

【参考文献】

篇5

1、引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快速转型。几乎与此同时,随之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生育率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加之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死亡率大大降低,人口开始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形势,在农村更为严重。农村人口的外流,尤其是远距离的跨省流动,导致了农村中大量青壮年劳动力的缺失,只剩许多农村老年人留守家中,无人照顾。

而在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的社会背景下,老年人问题,尤其是留守在农村的老年人问题,日益成为目前以及今后农村养老问题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本文通过对农村留守老人的生活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造成农村留守老人养老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农村设施合理有效的规划改造适应农村养老的新趋势。

目前,中国农村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刚刚起步,农村老年人主要是靠子女赡养和照料,子女提供的代际支持几乎是老年人社会支持的全部。然而,劳动力外流拉大了代际间的地理距离,削弱了家庭养老的功能。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对农村适老性设施和产业的改造规划,从规划与建筑的角度对农村养老提出新的解决模式。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于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历程一般从: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状况;关于农村养老保障面临的挑战;关于农村养老保障的路径选择等方面做相关的研究。国内的研究从:探索阶段养老问题;试点阶段养老问题;制度化养老问题;分类推进阶段农村养老问题;清理阶段的农村养老问题;新的探索阶段的农村。学术界在中国养老问题上已经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这些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西方人认为养老不是子女的责任而更多的是社会的责任,所以西方发达国家较早地建立了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经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和福利服务制度,可以很好的满足老年人在经济上的需求。这为发展中国家建立养老保障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参考。随着社会的发展,老龄者对养老的需求日益提高,因此在养老方式上,国外学者开始关注政府以外主体的功能。

3、农村留守老人

3.1、农村留守老人的现状

我国老龄化逐步呈现独子高龄化、高龄病残化、老年空巢化、空巢孤独化的势态。伴随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村“空巢”家庭数量倍增,农村养老需求压力不断扩张。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亿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亿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比重已经超过50%,其中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已近接近亚洲一些高龄国家的水平,而我国部分大中城市中老年空巢率甚至高达70%。大量农村年轻劳动力转移,“空巢”家庭及老人增多,这部分“空巢”老人,尤其是农村“空巢”老人在农村养老空白的条件下巨大的养老需求是摆在我国中青年代面前长期的生活压力。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上,都给予年轻人“难以承受之重”。

3.2、农村留守老人存在问题

农活吃不消, 经济收入低, 生活质量普遍差。留守老人还要承担责任田的耕种收割, 特别是农忙季节, 农活多而重, 身体吃不消。生活缺照料, 安全隐患多, 老人普遍缺乏安全感。由于子女不在身边, 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 如安装电线、电灯、做饭、洗衣服等, 对留守老人而言都成为难题。尤其是老人生病, 需要子女陪同上医院治疗时, 子女不在身边, 更显得孤独无助。缺乏精神蔚籍,休闲活动方式很少, 由于子女不在身边, 他们大多时间是很空虚的。一般来说, 人老了有好静的一面, 但同时老人也最怕寂寞。

4、南猛寨适老性改造

4.1、南猛寨特点

贵州是我国农民工外出务工最多的省份,最近几年留守老人越来越多, 无论是汉族地区还是少数民族地区,随之而来的留守老人的养老问题亟待解决。南猛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地区,是留守老人数量较多的一个自然村。南猛寨自然环境优良,适合开发旅游等多元化产业,开发旅游的同时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可以吸引青年人返乡。

4.2、南猛寨适老性社区规划措施:

根据南猛寨的具体实际情况,对其以自然村为养老社区单位模式下进行具体合理的规划设计。不仅在传统意义上对农村居住景观环境等方面的规划,同时为增加自然村的生态可持续与养老相结合。

构建雨水收集系统:当地降水量多,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循环利用。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同时形成便捷的适老性设施 。

沼气利用:人畜粪便、秸秆、污水等各种有机物在密闭的沼气池内,在厌氧(没有氧气)条件下发酵,从而产生沼气。可以应用于发电、燃料燃烧、污染治理等方面。给老年人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合理可持续的利用废弃物变废为宝。

风能发电:利用风能发电,可以给本地区带来清洁的可持续的能源,实现生态低碳环保。对偏远地区农村的老年人养老生活上带来更多的方便与舒适。

混合养殖:通过家庭混合养殖,可以增加老年人生活的丰富度,实现老年人老有所用。同时出售当地农副产品可以增加老年人收入。减轻年轻人对老年人赡养的经济负担。

特色街区:开发旅游打造特色街区,形成老年人传统手艺展示。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增加当地的收入,吸引年轻人返乡。减轻了子女对老年人的赡养,同时老年人实现了老有所用,在精神和心理上都得到了满足。

远程医疗:通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与多媒体技术,同医疗技术相结合,提高诊断与医疗水平、降低医疗开支、满足偏远地区老年人就医保健需求。使用远程医疗可以极大地降低运送病人的时间和成本。实现了农村老年人在家门口就可以解决就医问题,为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提供保障。

4.3、南猛寨适老性建筑改造设计

建筑设计层面,在原有干阑式村落建筑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使其更好地适应老年人的需求。实现老年人的基本生活起居的方便性,及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性。

将原有的村落的中心区的建筑改造为老年活动中心、医疗卫生所、文化馆和游客中心。老年人活动中心:一层为老年人活动空间方面老年人使用,二层为办公空间;医疗卫生所:一二层分布有诊断室和病房,建筑的外围改造加设了电梯,老年人可以以方便的上下卫生所实现就诊的零障碍。文化馆:用于展示传统手工艺和老年人图书阅览。游客中心:一层为游客接待中心,二层为餐饮。

居住建筑的改造:将当地的干阑式居住建筑做相应的改造,将原有建筑的一层改造成为沿街的商店,老年人能够在平日照看店面。二层供房屋的主人日常居住使用,功能的划分更加的合理,老年人从建筑的背面可以直接进入房屋的二层,实现了无障碍出行。三层将多余的房间开辟出来,作为家庭旅店使用,可供游客的住宿需求。实现功能的多元化,同时增加老年人经济的来源。

篇6

当前,农村养老存在的问题,已成为构建和谐社会,推进新农村建设亟需突破的瓶颈。以前只在城市里出现的“空巢老人”现象,如今在中国农村也日趋普遍,由子女长年不在身边,依靠家庭养老也就成了一种泡影,未来的我国养老问题,难点在农村,重点也在农村。

一、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概念

中国农村是个熟人社区,邻里之间有比较多的情感联系,人际关系比较融洽,更为重要的是我国农民一向有聚族而居的习惯,农村互助式养老主要是依靠农村身体健康、有一定照顾他人能力的老年人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来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的一种养老模式。农村互助养老是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一种过渡,是家庭养老的延伸、是社会养老的初级形式,是符合中国现实的一种养老模式。家族是中国农村社会的重要组织之一,是农民重要的社会支持网络和拥有的重要社会资本。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就是充分利用农村聚族而居,大多数邻里都是家族、亲属关系这样一种社会关系网络,把养老由“小家”扩大为“大家”的一种养老方式,通过互助养老能够使有活动能力的老年人提供相互照顾。这种以家族和熟人为依托的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是符合我国乡土社会实际的合理一种养老模式。

二、农村互助式养老模式的社会价值

一是互助式养老能够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实现老有所乐。互助养老能够使老年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照顾,同时,老年人有着相同、相近的人生经历,对问题、社会有相近的看法和观点,有一些相似的人生感悟,他们在一起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这些都有助于老年人精神生活的提高。互助式养老可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老年合唱团、太极拳队、扑克比赛等诸多的适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点的娱乐活动,这些活动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着重要的价值。

二是互助式养老可以开发一些传统民间文化产业,实现老有所为。中国民间蕴藏着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这些民间文化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农村互助养老可以把掌握、了解民间文化的老年人聚集在一起,开展文化产业创业活动,如开展剪纸、印染、纺织、手工制作的创作,民间歌曲、民间故事的挖掘和整理,这种创业活动不但可以使中国千百年的民间文化得以传承下去,而且可以为老年人提供一定的经济收入,使老年人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再次得到实现,实现老有所为。

三是互助式养老可以减轻子女的而负担和压力,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老人往往以孩童的心理希望得到子女的照顾和关怀,所以,中国民间有“老小孩”之说。在互助式养老中,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得到了低龄老人的服务,减少了老年人对子女的依赖。老年人这种独立意识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子女可以更好地从事自己的工作,如外出打工、从事经营活动,而且老人可以从子女那里得到一定的经济支持,这将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代际关系。

四是互助养老有助于邻里之间的情感交流,推进了农村和谐社区建设。互助养老是农村富余劳动力和有一定照顾能力的低龄老年人对高龄老人的生活照料、精神关怀,这种养老模式,突破了传统养老模式以一家一户为单位养老的局限,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具体体现。在互助养老中关怀照顾的老年人不仅仅是自己的父母长辈,而是社区中参加互助养老的所有老人,体现的是一种大爱、博爱,这种博爱必将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老年人之间、邻里之间长期共同相处、共同活动、相互照顾,会产生深厚的感情,能够促使邻里之间更加和谐、友好,这些都有助于农村社区的和谐。

三、孝昌县农村互助式养老情况现状

据统计,孝昌县共有 60岁以上老年人8.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6%,80岁以上老人1.06万人,城乡“三无”老人4000多人,空巢老人5000余人。

一是成立领导机构。成立了以常务副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负责全县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指导和评估工作。14个乡镇(区)全部建立养老服务中心,具体组织实施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招聘、管理、培训养老服务人员,社区建立了居家养老服务站,建立起县、乡镇、社区三级工作网络,形成党政主导、民政牵头、部门配合、乡镇实施、社会参与、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二是全面部署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工作。我县对农村互助养老服务工作进行了重点部署,要求在2013年,力争全县30%以上的农村社区建立农村互助照料活动中心,并选择经济条件较好,老年人集中和重点区域的村先期开展互助养老服务,建立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成立老年人互助协会,为农村老年人提供互助养老服务。目前,丰山镇丰三、长春、井边、花园镇一致、小河镇四里、小河溪六个农村社区,建设示范性老年人互助照料活动中心,设置有娱乐、阅览、休息、康复等功能室,为老年人提供互助养老服务。

三是加强养老服务人员培训。先后开展了6批次老年保健、护理、营养、心理咨询等养老服务急需的专业技能培训,将用三年左右的时间,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到100%,全面提升护理人员的护理水平,培养一批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护理员队伍。

四、农村互助养老模式面临的问题

加强农村互助养老是一项事关改善农村老年人生活质量、解除千家万户后顾之忧的民生工程,也是构建基本现代化完整体系的重要内容。应该看到,我县农村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建立才刚起步,还不是十分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政府投入力度不足。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能之一,加大对养老服务的扶持力度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虽然政府都千方百计筹措资金用于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但是,总的投入与快速进入老年社会的现实要求仍不相适应,对养老服务事业的投入力度存在明显差异。此外,一些扶持政策并未得到兑现落实,如土地供给、用水、配电、环卫、网络和有线电视等方面受行业制约,养老机构并没有享受到减免优惠政策。由于养儿防老传统观念的影响,农村老年人养老主要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随着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实施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青壮年劳动力90%以上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在家的大多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农村留守老人越来越多,以子女为赡养主体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弱化,再加上国家长期以来,对城乡孤寡老人的养老问题比较重视,重点加强对城乡福利院

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较大,但对农村公共养老服务基础设施投入很少,基本没有为农村老年人养老提供政策和设施支撑,农村养老一直被边缘化。

二是养老服务项目偏少。居家养老互助站目前还在探索阶段,老年人仍旧居住在自己家中,一般选择在家用餐后来互助站娱乐健身,而卧床不起生病在家时则无法照顾到。这与真正意义上的养老相距甚远。

三是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不到位。由于农村居家养老服务起步较晚,发展相对缓慢,居家养老服务功能不足,缺乏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撑。配餐、家庭维修、日间照料、精神慰藉、医疗保健等很多深层次的养老服务尚未全面启动,对高龄困难空巢老人服务面小量少,享受政府补贴的失能老人只能依靠邻居或村干部提供一些简单的生活照料,且难以维持。在这方面,政府购买服务的力度还不够。

四是年轻人养老意识淡化。“孝道”作为中国传统美德,对实现家庭养老、调节代际关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市场经济浪潮下,人们的家庭责任观、家庭义务观在不断更新、变化,传统的“孝道”也在不断受到冲击,传统的“孝道”对人们的约束作用逐渐减弱。农民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自主自立、自我追求、自我实现的观念开始取代传统封闭保守的观念。年轻人的思想、意识越来越与市场经济的观念相一致、相挂钩,出现了重权利、轻义务,重利益、轻道义,重小家、轻大家的思想,有意逃避赡养义务、有意远离年迈父母的做法常常可见。维系家庭关系的“孝道”大大淡化,重经济利益、轻血缘关系的现象时有发生,传统的“孝”观念正在逐渐淡化。

五、农村互助式养老服务建议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老龄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随时听取老龄工作情况汇报,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发挥县级老龄工作机构作用,明确职责任务,配强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综合协调、督促检查等工作。乡镇配备老龄工作专职干部,村、社区设老年协会,确保老龄工作任务落实到基层。把农村老龄事业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在解决老龄人口、贫困老龄人口问题时,应适当给予财力倾斜支持。

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制定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加大对老龄事业的资金投入,坚持“政府搭台、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与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相结合,大力建设农村养老服务机构,逐步实施老年服务项目,完善配套设施和服务功能,着力创造温馨和谐的养老环境。

三是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以居家养老为主,社会养老为辅,机构养老为补充,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采取国家、集体、企业、个人等多渠道筹资,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同投资开发老年服务设施和老年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照料、老年人互助、医疗保健、护理康复、精神慰藉等服务项目,实行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

篇7

一、劳动力市场分割的特征及判定标准

Doeringer和Hole(1971)通过对美国低工资劳动力市场的观察和研究发现,旨在提高低收入群体劳动力市场能力的人力政策效果并不明显,因为高、低工资者或在业者与失业者之间的人力资本差别并不大,于是他们认为有理由把劳动力市场看成是分割的,且被分成一级劳动力市场和二级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具有以下特征:(一)工资:一级劳动力市场所提供的工资较高且工资分布曲线陡峭;二级劳动力市场的工资较低且工资分布曲线扁平。(三)任职要求:在一级劳动力市场上,任职者必须受过一定的教育。而且对有些工作来说,培训是非常重要的:二级劳动力市场对任职者的教育和培训的要求非常低,雇主一般不对员工进行培训。(三)流动性:一级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是纵向的,而且一般在公司内部流动,体现为升迁机会;二级劳动力市场的流动则基本上是横向的,这种流动不是体现为升迁,而是就业转换。(四)失业风险:一级劳动力市场员工被解雇的可能性较小,就业稳定;二级劳动力市场的个人则面临着较高的失业风险。简而言之。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本质是“同工不同酬”。

根据分割劳动力市场的特征,对中国城乡劳动力是否分属于不同的劳动力市场的判断,则可以化为对下面四个问题的回答:(一)在所有非农就业的劳动力的工资分布曲线上,城镇劳动力与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是否大致分布于曲线的左右两端;(二)城镇劳动力与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否有显著差别;(三)在人力资本可比的条件下,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是否可以顺利进人城镇劳动力的就业岗位就业;(四)城镇劳动力与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就业的稳定性是否有差别?如果有,分别是什么样的?如果第一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而第二、三个问题的答案是否定的,那么我们就有理由认为城镇劳动力与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分属于不同的劳动力市场。对第四个问题的回答是对上述判断的进一步印证。

二、中国城镇与农村劳动力分属于不同劳动力市场的判定

根据上文所述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判定标准,计算城镇与农村劳动力的平均工资与平均受教育程度,目的在于验证“同工不同酬”,这一点是判断劳动力市场分割的核心。理论上判断城镇劳动力与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在工资分布曲线上的位置,应当把城乡所有非农就业的劳动力按工资水平从低到高捧列,计算每一个工资水平上劳动力的频数,并考察是否存在以下现象: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大都集中于曲线上工资水平较低的一端,城镇劳动力大都集中于曲线上工资水平较高的一端。此操作实施起来的困难在于每一工资水平上城乡劳动力数量的统计。可以通过下述方法替代:计算农村非农劳动力人均工资与城镇劳动力人均工资之比,如果城镇劳动力与农村非农劳动力在工资分布曲线上的分布距离越远,则此比值越小。上世纪90年代之前,这一比例相对较高,但逐年缓慢下降。而在1990年这一比例急尉下降,此后总体上一直呈现下降趋势。在乡镇企业就业是农村非农收入的重要渠道之一,而90年代初是乡镇企业发展的转折点,这可能是农村非农劳动力人均收入与职工平均工资之比剧烈变化的原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认为,人力资本投资有利于增加收入。获取较高的工资应具备相应较高的人力资本存量。农村非农劳动力人均收入与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之比是否体现了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别尚需进一步考察。以受教育年限衡量人力资本存量水平,从表1来看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外来劳动力中无论是农村迁移者还是城市迁移者,其文盲率均低于城市本地劳动力。农村迁移者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小学到中专的水平,占89.4%;城市本地劳动力受教育年限的分布与农村迁移者相似,小学到中专水平的比例稍低,为85.9%;城市迁移者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到大学本科,比例接近93%,明显高于农村迁移者和城市本地劳动力在相应组别上的比例,这可能是因为只有人力资本存量较高才能克服外地人身份在就业上的劣势。如果按照文盲半文盲0年、小学为6年、初中为9年、高中中专为12年、大专及以上为16年给受教育程度赋权重,则农村迁移者、城市迁移者、城市本地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分别为9.5年、12.4年、9.7年。农村迁移者与城市本地劳动力在平均受教育年限上相差无几,农村迁移者的受教育年限约为城市迁移劳动力的77%。农村迁移者大体上涵盖了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是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的重要代表,前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可以反映后者的这一指标。

表1仅是反映了2000年城乡劳动力的受教育情况,表2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家庭劳动力的受教育状况。此处的农村家庭劳动力既包括农村迁移者也包括留在农村当地的劳动力,而后者的受教育程度明显低于前者。故上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迁移者的平均受教育年限要高于农村人口总体受教育水平,即表2中最后一行的数值,注意到2000年的数据的确印证了这一点。由于城市的教育推行情况很好,国家的教育政策稳定推进,可以推断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是一个循序发展的过程,2000年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7年,此后与此前各年城市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应在9.7年上下变化。同样农村家庭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情况也是平稳的变化,如表2所示。如果给农村迁移者和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之比绘制一条曲线,这条曲线的走势将十分平稳,同时可以发现农村迁移者和城市劳动力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相差并不悬殊。另一方面,如图2所示农村非农劳动力人均工资与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之比曲线的走势相对不平稳,且工资的差别大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差别。以2000年为例,农村非农劳动力人均收入与城镇劳动力人均工资之比仅为0.38,而二者在平均受教育年限上相差无几。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如果人力资本存量相差无几而工资水平差别很大,或者工资水平的差别大于人力资本存量的差别,则不能否认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的存在。至此,有理由认为城市劳动力与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分属于不同的劳动力市场。

三、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特征

农村迁移者的就业相对集中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合计占82.4%,并且仅在这4个行业中,农村迁移者的就业比例要大于平均分布的比例。除了农林牧渔、采掘业外,城市迁移者在所有其他行业的就业比例都大于平均分布的比例。城市本地劳动力在制造业、建筑业、批发和零

售贸易及餐饮业、社会服务业4个行业中的比例小于平均分布的比例,在其他行业的比例都大于平均分布的比例。因此,各类劳动力在就业的行业分布上是不一致的,农村迁移者与城市迁移者、城市劳动力相比而言。更多的分布在平均收入较低,工作条件较差,发展前景暗淡的行业中。

农村迁移者主要集中在商业服务业人员、生产设备操作人员两种类型,两者比例合计为83.3%,大约是城市劳动力的1.7倍,是城市迁移者的1.5倍。农村迁移者仅在这两个职业类型的就业比例大于所有劳动力的平均分布。各类劳动力在就业的职业分布上是不一致的。此外,农村劳动力更换工作频繁。深圳市农村非农就业劳动力进城后更换工作的比例接近40%,其中更换过3次及3次以上的占3.4%,更换过2次的占17.4%,更换过1次的占18.9%。可见,城市农民工的工作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他们往往较频繁地更换工作。在传统正规部门即“单位”里工作的城市居民,由于其工资、福利待遇等与“单位”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而更换工作的比例较低。而大多在私营或个体企业等城市非正规部门就业的城市农民工。其工作往往具有临时性。农民工往往根据对工资、工作环境满意度以及自身社会网络资本积累和择业能力。决定是否更换工作。虽然农民工能较自由地更换工作,但往往很难进入城市劳动力所在的工作岗位。

四、结论和政策性含义

篇8

关键词:宁夏;农村老年人;养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9)14-0195-02

宁夏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农村人口比重较大的地区之一。随着全国老龄化趋势的加快,宁夏农村养老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据有关研究显示,宁夏老年人口正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截至2007年6月底,宁夏全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56.4万人,占人口总数的9.4%。从年龄构成来看,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达到3.9万人,其中百岁老人81人,且大多生活在农村,空巢老人达到18.29万①。专家预测,在不考虑人口迁移的情况下,2015年宁夏人口的年龄结构类型将进入老年型。因此,如何针对宁夏的实际情况,利用现有资源解决宁夏农村养老问题,是宁夏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全社会追求的根本目标。

一、宁夏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贴近的了解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现状,笔者深入农村,以宁夏灵武市韩渠村、中渠村、关渠村为调查对象,走访并发放调查问卷110份,其中有效问卷104份,通过对问卷分析并结合笔者在走访过程中的所见所闻,笔者发现,现在宁夏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比起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不论是在物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生活及医疗保健方面,都能满足一部分老年人的养老需求。然而,在走访中也发现,有些老年人的生活还异常困苦,有的是物质生活窘迫,没有经济来源;有的是精神生活匮乏,孤独寂寞;还有的就是生活照料方面,难以自理。尤其对于丧偶老人,这种现象表现更为突出。具体表现如下:

(一)经济来源匮乏,养老资金不足

在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子女的供养和自身的劳动,其它收入如养老金、亲友赠送、政府的救济金等所占的比例非常小。据问卷调查统计:60―75岁老人,56%左右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30%左右依靠子女的供养;75岁以上老人,80%以上由子女供养。然而,子女供养的多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家庭收入的多少,如果子女家庭收入较高,那么在一般情况下对老人的赡养费越多,老人的生活也更容易;如果子女的收入较低,不仅他们有心无力,老人也由于心疼儿女不愿意开口要钱,从而老人的生活将困苦不堪。因此,经济来源匮乏对老年人的养老水平影响很大。

(二)生活照料程度低,精神生活贫乏

(1)老年人生活照料程度低

在农村,老人都希望自己老后能有自己的子女来照顾,然而,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推广和抚养子女成本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只生一个孩子,家庭规模呈现出缩小趋势,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与此同时,社会因素造成的代际间矛盾的日趋突出,越来越多的子女倾向于与老人分居,家庭条件好一些的子女,宁愿把父母送到敬老院或花钱请人来代为照料老人。调查数据显示:60―75岁的老人中大约有70%的老人与子女分开独居,自己照料自己;80岁以上的老人中大约有20%靠自己照料生活;还有10%的老人由子女花钱寄住别家或雇他人来照顾。在笔者走访过程中发现,在农村只要是还能“动”的老人,大多数都是自己照顾自己的生活。老年人几十年来勤勤恳恳、含辛茹苦地为养幼赡老流淌了一生的血汗,他们理应得到社会的丰厚回报和子女的无私赡养,然而,老年人到老时生活照料却反而成了问题,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深的反思。

(2)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是非常单调的,甚至很大一部分老年人几乎没有精神生活,他们更多时候面临的是孤寂。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大部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主要是在家里看电视、出去散步,或到邻居家聊天等,除此之外就是养几头家禽,平时出去割割草,放放牲口,如果是回民老人,则把大多数时间用在上清真寺做礼拜。在所调查的老年人当中,只有8%的老人没有孤独感,而其他90%以上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如下图)

那么,造成农村老年人精神空虚的原因主要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一是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年人去城市打工,无暇给老人更多的精神慰藉,同时有一部分青年人道德观念淡薄,对老人不管不问甚至视他们为包袱和累赘,不仅不孝敬老人,反而虐待、歧视老人;二是农村老年人文化层次较低,思想观念比较保守,有些老年人不愿组织或参加集体活动,他们把这些活动认为是出丑、尴尬的事,这些原因导致他们生活中产生一种沉重的失落感、孤独感,整日郁郁寡欢,精神状态低落。

(三)医疗保障水平低

在调查中,当问及老年人对疾病的医疗情况时,经常会听到他们说:“有啥不要有病,没啥不要没钱”,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老年人对疾病的恐惧。之所以会造成农民看病难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医疗费用太高,农民负担不起。农村老人看一次病少则要花掉数十元,多则上百元,而做一次手术一般要上千、上万元,这些医疗费用大多是靠子女承担,在经济尚不宽裕的情况下,多数老人和子女都无力承担医疗费用。二是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差,技术力量薄弱。目前农村由私人兴办的医疗机构逐年呈增长趋势,但这种私人诊所存在技术力量薄弱、医疗设备简陋陈旧等问题。三是农村医疗保障制度不健全,虽然宁夏自2003年开始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由于种种因素,新型合作医疗还需要时间去实践。

二、解决宁夏农村老年人养老问题的对策

(一)增加经济收入,解决老年人养老资金来源问题

增加经济收入包括增加农民家庭收入和老年人养老资金来源收入。具体办法如下: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通过调整农业结构,突出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走农副产品深加工之路;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和鼓励劳务输出等。实践证明,加强农村经济是解决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二是整合最低生活保障基金和“五保”养老经费,建立“救济养老”基金。鉴于当前宁夏经济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五保供养覆盖面及保障水平有限,在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有一定的困难,可以考虑从全面保障农村老年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入手,将宁夏地区的救灾救济资金、五保供养经费以及拟用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资金全部明确统一为“救济养老”资金,并把已有的福利设施都归为这一层次所有。这样既能解决全面实施最低生活保障范围过大、财力不足等问题,又能解决农村贫困老年人口的养老保障需求,把有限的经济与社会资源集中起来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丰富老年人精神生活,满足老年人生活照料需求

精神生活和生活照料对于老年人来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在老年人精神生活方面,笔者认为,各村委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建立农村老年协会,以此来监控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状况,农村老年协会的作用有:兴建适合老年的休闲场所,如老年健身中心、娱乐室等,开展各种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制定一些具有激励作用的政策和措施,如采取评选“文明家庭”、“好婆媳”等活动,对那些养老、敬老的模范家庭或个人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签订养老协议,实践证明签订养老协议对减少养老纠纷大有好处:有口头协议的比无协议的发生纠纷率低;有书面协议的比只有口头协议的家庭发生纠纷的比率更低。因此,如果在基层组织的监督下,再设立专门组织,负责督促子女与老年人签订书面养老协议,并定期检查协议的履行情况,这将对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保障老年人精神生活起到很好的监督保障作用。

在老年人生活照料方面,在加强宣传家庭养老功能的同时,应加大农村社区建设。社区主要为老年人提供如料理家务、修理缝补、看病就医等服务。对于一些无自理能力、饮食起居需要照顾的老年人,国家和集体应对其进行生活援助,开办敬老院、托老所等机构,对这些老人实施集中供养、集中护理和照顾等生活援助,解决他们生活中出现的困难。

(三)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村老年人的医疗保障问题

健康问题是影响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宁夏应在农村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向农民讲解、发放宣传单、设立咨询机构等方法,加大对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使农民能了解到参保的好处和流程;同时,政府应加大对相关机构的管理和监督,杜绝管理滞后和违法现象,使农民能真正从合作医疗中受益,从而激发他们参保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应加大对农村医疗设施及医护水平的建设投入,组织对农村医护人员的定期培训,使他们的医护水平和道德观念不断提高,力争给农民一个安心、舒适的看病环境。

篇9

农民工的转移输出,一方面为隐性失业的农民提供就业渠道,能够缓解农村公共资源承载的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又为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提供资金渠道,能够加快农村建设步伐。在大批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同时,大量资金流回农村,直接拉动了农村消费,加快了农村民居改造和公共设施建设。这实际上是一种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形式。我们要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除了加大政府投入以外,更重要的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这就需要我们更加重视发展劳务经济,为农村建设积累资金。从这个意义上讲,抓劳务开发经济,就是抓新农村建设。

一、农村劳务经济进一步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1、建立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以解决农民工劳务输出的后顾之忧。

由于经济、社会固有的“二元结构”,我国在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上,存在着城乡差别。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妨碍农村人员进城务工的诸多问题逐渐暴露出来,比如覆盖面过窄的社会保障,经常面临失业的窘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等。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经济发展的客观水平造成的,但是经济发展中人为因素也不失为一个重要方面。比如,用人单位应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与外来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劳资纠纷不断,且难以调查取证。再比如,大多数的外来民工没有平等的就业权,就业受到限制,他们基本的权益要求很难伸张,加之劳动力市场上巨大的供过于求的压力迫使他们明显地处于极其不利的境地,而不得不接受极低的劳动力价格的现实。

2、国际劳务需求的增加与农村劳动力素养之间的矛盾。

随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对外承包、对外加工、外包服务业已经成为国家创汇的重要手段。当然,人民币升值、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促使企业另辟蹊径,到国外进行直接投资,以绕开贸易壁垒。与此同时大型跨国企业扩大投资,在世界范围内招聘工作人员,全球外籍劳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在全球服务贸易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国际劳务市场规模稳步扩大。出现了高技术人才短缺的现象,尤其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短缺现象更为严重。国际劳务市场结构也发生了相应变化,信息、生物工程、环保、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电信、金融、保险、商业流通、旅游业等朝阳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增加,并逐步取代了传统的建筑、纺织、土木工程等产业,成为新世纪的主流。此外,对医护人员、律师、教师、农技人员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国际劳务需求的增加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劳务需求的增加与我国农村劳动力素养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

二、加快发展农村劳务经济的对策

1、健全培训机制,提高劳务素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农民进行技术培训,让他们掌握实用技术,实现农民工由体力型向智力型、技能型方向转变,更能有效帮助他们脱贫致富。制定农民就业培训规划,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转移等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和就业计划指导范畴。普及义务教育,经济发达县区可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文化素质。整合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开展劳务培训。安排专项资金,免费对社会弱势群体培训。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以培养初中级技工为重点进行系统培训,开展二、三产业迫切需要的文化知识要求又不高的实用技术和技能培训,并把技能培训与职业技术鉴定相结合。

2、制定和完善促进劳务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在农村,要实行有利于农民外出劳务从业的政策和制度调整,要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加快土地流转,实行土地承包权与耕作经营权的分离,支持农民进城打工或就业,允许进城落户人口保留有一定时间的土地承包权,作为一项鼓励农民外出流动转移的过渡性政策。在农民税费负担、计划生育等方面,也要有相应的调整和改进,以方便农民外出劳务和就业。在城镇,要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降低乃至取消进城“门槛”,把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的农民按本人意愿转为城镇户口。城镇要清理、修改或废除某些“限农、歧农、排农”的政策和规定,要以主动吸纳农村人口为目标,开展城镇与人口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调整。

篇10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培训;实践; 探索

根据省级项目和阳光工程项目的文件精神,鲁甸县人力资源办经过招投标层层筛选评估认定昭通农校2011年省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任务500人,培训专业:《花椒、核桃栽培技术》,“阳光工程”项目培训任务400人,其中,《农产品经纪人》培训任务300人,《兽医服务人员》培训任务100人。这些培训项目是根据鲁甸县农村产业结构特点有针对性进行的,其目的是加快培养鲁甸县农业从业人员,提高他们的自身素质,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服务,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促进鲁甸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现将培训工作中的实践和方法作一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指导思想

严格按照两个项目的文件精神,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为指导。配合国家、省、市、县在农业领域和农村地区实施的重大项目,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培训,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提高农民就地就近就业能力、创业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把提高受训者自身素质和技能培训列为整个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重点,做到踏实工作,让农民受益,促进鲁甸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领导,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

为切实搞好省级项目和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工作,我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书记为副组长的两个项目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并对成人教育科四名工作人员进行了具体分工,落实责任,细化措施,明确职责。小组根据培训工作日程及进展情况,及时对各个阶段的工作进行调度,总结和部署每一个阶段的工作,确保培训工作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地进行。

三、严格执行五项制度

我校在项目实施中,严格按照鲁农人开办字[2011]24号的通知”精神,紧紧围绕“两个培训项目”的要求,严格执行各培训项目的五项制度(即:公示制度、三堂课制度、台帐制度、月报制度和检查验收制度),强化项目实施管理,努力提高培训质量,确保项目实施成效。

四、加强宣传力度,确保省级项目、阳光工程项目宣传到位、深入人心,及时做好生源发动工作

一年来,我们充分利用报纸、网络、招生简章及进村入户与农民面对面等形式,在各乡、镇、社区悬挂各个培训项目的宣传标语横幅,广泛宣传国家惠民政策和阳光工程培训方针,帮助农民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省级项目和阳光工程项目的培训活动中,使培训学员由被动培训变为主动培训。

为确保今年 “两个项目”顺利开展,我校在总结以前培训经验的前提下,采取了更加行之有效的办法,多管齐下做好生源发动工作。一是我校校长亲自带队,奔赴各培训点做好协调工作,落实学员招收情况。例如我们对于《花椒、核桃栽培技术》的培训,曾多次下到火德红乡,与他们的负责人及当地农民协调,共同探讨《花椒、核桃栽培技术》的培训方法,最后确定在银厂村进行,并将培训阵地确定在银厂村小学进行,这样既能让他们安心培训又能随时在地里由专家进行实用技能操作训练。二是下发招生简章到各乡镇及社区,要求各乡镇及社区及时组织培训对象参加培训。比如对于《农产品经纪人》的培训,我们就与梭山乡柏副乡长联系,由乡政府统一协调,将培训任务指标下放到梭山村、埂底村和妥乐村,再由各村村支书发动农民参与报名培训。三是通过与其它部门协调,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发动他们的员工参加培训。例如《兽医服务人员》培训,我们和鲁甸县兽牧局联系协商,由畜牧局负责组织全县基层兽医服务人员参加此次培训,圆满完成该项培训任务,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之,通过各种方式,生源发动、培训工作进展顺利。

五、严格管理,强化培训服务,确保两项目培训顺利实施

一是健全制度,促进两个项目培训规范化。在培训过程中,严格照章办事,做到用制度规范培训工作。一方面确保学员的理论学习时间,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学习质量;另一方面确保学员的实践操作训练时间,教师到实训基地辅导,保证学员实训效果。

二是成立班委,落实班委会和班主任制度。培训期间,所有任课老师和班委、班主任全部到场参与培训,班主任每天亲自带队,负责点名,严格考勤管理,使两个项目的培训工作井然有序。

三是从三方面着手做好培训服务。培训前,认真为每个学员准备学习袋,内装各期培训宣传资料、培训时间安排、笔记本、辅导教材、学员手册等学习用品。培训中,生活方面,发放学员食宿补助,安排好学员用餐,确保学员免费培训;学习方面,及时、耐心解答学员在学习和实践中提出的各种疑问。培训结束后,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建立健全学员档案,将每个学员的信息和考试成绩录入微机管理,与学员建立了互通信息的电话热线,以备工作中相互联系,随时解决学员在今后工作中的各种难题。

六、探索两个项目的新思路、新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全力提升培训质量

一是教学方式多样化。我们认真总结以往的培训经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实行理论授课、实践操作、参观学习、经验交流“四级教学法”,即:理论知识由学校教师讲解,实地操作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负责指导,参观学习由学校统一组织,经验做法由农民工相互交流。

二是培训阵地前移。在培训过程中,我们在学好理论课前提上,注重实际操作演练,把培训班办到各乡镇及社区。如梭山乡《农产品经纪人》培训,我们把培训阵地移置梭山村、埂底村和妥乐村,让300名学员分两批同时在各培训点进行培训,第一批上午理论学习、下午专家带领实践操作,第二批下午理论学习、上午专家带领实践操作,这样既保证了学员学到了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提高了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有效地解决了产学脱节的问题,深受学员欢迎。

三是学练结合。为加强师资力量,我们成立了专业教师组成的两个项目的师资队伍,其中高级职称教师8名(顾刚、孙光友、姜锐、陆大明、范贤菊、石安治、朱家坤、文良琴),中级职称教师7名(叶勇、刘积猛、阮晓明、王俊、张卓民、张淑萍、徐章平)。各科专业教师针对各自教科内容专门撰写了授课笔记并制作了教学课件,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进行理论授课,把培训重点内容系统地编制成学员能看、易懂、形象直观的演示课件,保证了学员愿意学,乐于接受。实地操作由教师手把手地进行指导,专家与学员互动,现场解决学员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学员学有所获。

七、做好跟踪服务

做好跟踪服务工作是完善培训内容和更好地开展培训的保证。落实专人做好学员跟踪服务工作,定期对学员工作的意见及今后的培训要求作调查了解,了解学员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劳动保障、收入等情况。通过跟踪服务,一方面使培训后的学员感到“两个培训项目”的诚信负责,也有利于掌握培训动态,改进培训方法,提高“两个培训项目”的实施成效。

八、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取得的成效

通过近几年的项目实施,我们深深体会到:规范管理、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两个项目的培训工作,是有效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劳务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主要业绩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提高了鲁甸县农民的整体素质。鲁甸县农民外出务工的人数较多,受教育程度比较低。提高务工农民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既是广大农民的迫切要求,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通过引导性培训,提高其遵守法律、法规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选择就业的能力。二是通过技能培训,大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能力和就业的竞争力。三是通过农业科技培训,提高了农民的科技素质。

二是增强了农民工的创业意识。通过实施两个项目的培训,使广大农民了解掌握了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农业法律法规及生产技能知识,增强了他们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