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范文
时间:2023-03-30 05: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章位于《课标》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的第二个主题: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供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目标:
1、 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 概述人体肺部和组织细胞处的气体交换过程。
3、 说明能量来自细胞中有机物的氧化分解。
二、教材分析: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分析人体内的细胞是通过怎样的结构和过程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探究空气质量状况和人体健康的关系。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当能够概述人体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以及肺部通过呼吸运动和组织细胞的气体交换过程,了解空气质量与人体健康的密切关系,并积极参与防治大气污染的活动。 本章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获取测量、取样和测算等基本方法,这些都属于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学生应当学会的。 第一节: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人体呼吸系统的组成。
2、能通过分析有关资料,说出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作用。
3、能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总结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 让学生认识到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能力是有限的,自觉维护环境中的新鲜清洁。
2、 让学生关注自身呼吸系统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
1、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
3、 何防止呼吸道疾病。
教学难点: 通过资料分析总结呼吸道的作用。
教学方法: 分析法、综合法 教学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挂图
教学过程: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创设问题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为什么新生儿总是啼哭着来到人间? 学生思考、讨论后发言。 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 我们是通过哪些器官进行呼吸的? 对学生回答不表态,继续设疑:是不是这样呢?
进一步设疑:请同学们想一想,呼吸道仅仅是气体进出的通道吗? 对学生的回答及时评价。给与鼓励。
吃饭是为什么不能大说大笑? 或问你知道会厌软骨吗?它的作用是什么? 学生自己回答。 学生边看图边回答。
学生阅读资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 呼吸道有什么结构保证气体畅通?
2、 呼吸道除了保证气体的通畅外,还有哪些作用?这些作用是如何实现的?鼻内部有什么结构特点?
3、 有了呼吸道对空气的处理,人体就能完全避免空气中有害物质的危害吗?
4、北欧的冬天非常冷,在那里生活的人和赤道附近生活的人相比,鼻子的形状可能有什么特点?为什么? 学生总结 本节课学到了什么。
教师总结 同学们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观察 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很棒。
课堂练习:
1.食物和气体的共同通道是( )
A口腔 B咽 C 喉 D食道
2.气管能保持敞开的原因是( )
A有“C”形的软骨支架 B肌肉较松弛 C气管比较硬 D周围有肌肉牵拉
3.能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清洁的结构有( ) ①声带②气管支气管内表面的纤毛③鼻黏膜④会厌软骨⑤鼻毛⑥嗅细胞
A ③⑤⑥ B ①②④ C ②③⑤ D ①④⑤
4.吃饭时说笑,若吞咽时_______来不及盖下,会使食物进入_______,引起剧烈咳嗽
A软腭 B会厌软骨 C 气管 D食道
5.平常所说得痰来自( )
A 鼻 B咽 C喉 D气管支气管
6.北欧人的鼻子较大,其作用是
A使人漂亮 B使鼻孔较大 C使鼻腔较长D 使鼻毛较大
7.小英和平平在放学的路上遇到沙尘暴,小英马上戴上口罩,而平平没有带,请问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比较,结果为( )
A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与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一样清洁 B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清洁
C 到达小英肺部的气体比到达平平肺部的气体粉尘多 D无法确定谁肺部的气体清洁
篇2
建筑工程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是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从宏观角度考虑,空气污染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例如近年来议论纷纷的雾霾。
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空气污染物对人类最直接的影响是对健康的伤害。空气污染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分类有两种:直接影响和间接透过其他途径影响。直接影响是指因污染物本身的特性及毒性而直接引起健康问题,例如2013年1月发生的雾霾罪魁祸首就是可吸入颗粒PM5会引致呼吸道炎,同时这些可吸入颗粒PM5可以进入肺泡。而间接影响是指污染物透过一些途径而产生一些足以影响健康的因素,如氮氧化物在强烈紫外线辐射下产生光化学烟雾而刺激呼吸道等器官。另一种影响分类则是以其引发急性或慢性疾病而分类。根据毒理学论,急性疾病一般是因为暴露于高浓度的污染物当中,根据不同的浓度和进入身体途径,而引起不同急性病症状,例如吸入较低浓度的一氧化碳会引致头晕、头痛、恶心和感到疲劳,但吸入高浓度一氧化碳会中毒甚至引起死亡。而慢性疾病是因长期及重复地暴露于低浓度的污染物当中,长年累月的堆积而引起人类出现各种慢性病变。
2、酸雨当天然降水(包括降雪)的酸碱值低于5.6时,其降水称为酸雨。引起降水酸化的主要物质是二氧化硫及氮氧化物,而主要产生这两种物质的是人类的工业活动,尤其是以煤为矿物燃料的发电厂。酸雨是一项地区性的空气污染问题,其主要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影响人体健康。最后,是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全球暖化温室效应引致全球暖化是多年来很多人讨论及研究,且最惹人关注的环境问题。加热地球表面,另一方面吸引由地球表面反向宇宙空间的远红外线,从而令大气的温度上升,维持地球气温相对平稳,为人类和地球上所有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存温度及气候。这种现象被称为温室效应。与水蒸气、二氧化碳、甲烷、一氧化二氮和氯氟烃类同,臭氧也是温室气体,它们在大气中的存在只会加剧温室效应,令全球暖化。全球暖化引起气候改变;地球上数千种动物频临灭绝;冰山、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陆地面积减少,威胁人类的生存环境。
二、建筑工地空气污染的预防及治理方法
建筑工地的主要空气污染问题集中在尘埃方面。处理建筑工地空气污染问题一般分为预防及治理两大方向。预防是指控制及改良某些工地上产生污染物的施工程序,避免在施工时产生污染物,减少污染。而治理方法是指在污染物产生后,加以处理以减少其扩散程度,舒缓有关污染危害。
1、预防方法预防,被公认为是最佳的处理空气污染的方法,故此在工地上普遍优先考虑。有效的预防,可把预计的空气污染问题尽力避免,使环境避免受到伤害,公众及工人的健康亦不会因此受到影响。有关预防方法可分为如下两个范畴:
1)改良易生尘埃物料的表面性质。因风蚀或其他原因,在建筑工地上往往产生大量尘埃,其中包括道路通道斜坡材料堆放等,而其表面一般存在一层松散的微细粒状物质,容易因吹风等空气流动而产生尘埃。就其表面性质,工地常见的其中一种预防尘埃的方法是将表面的性质改变,剔除或覆盖这一类容易被流动空气吹起的物质。例如在道路及通道铺设混凝土砾石沥青物料硬填料或金属板,避免因风的作用在车辆经过时扬起尘埃。2)妥善使用和减少施工机械。
2、治理方法治理是较预防次一级的处理空气污染方法,因治理的目的仅在于避免污染物的扩散或减少污染程度。就有关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篇3
感染发生率、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
关键词:下呼吸道感染;干预效果
下呼吸道感染是医院感染最常见的一个疾病,特别是对于我院的老年科精神患者,年老体弱,精神症状重,常合并内外科疾病。本研究采用了对2013年4月~9月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确定医院感染易感因素后,在2014年4~9月对相同科室的患者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现将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4月~9月老年精神科收治的患者194例。
1.2回顾性调查 对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发生下呼吸道感染15例,感染率为7.73%。通过病例对照、医院感染因素统计分析等方法,确定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主要与精神、行为异常、高龄和合并其他躯体疾病以及季节变化有关。
1.3制定监测目标和方法 对2014年4月~9月老年精神科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进行监测,监测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病例。院感管理专职人员每周到老年精神科进行督导,通过查阅病程记录、体温绘制表、检验报告、影像学检查,询问当班医护人员和患者,及时发现院感病例,采取下列有效干预措施,及时评价监测效果。
1.3.1立监测档案 追踪患者诊疗情况,记录可能与感染有关的因素,及时诊断报告感染病例。
1.3.2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医院感染信息管理 制作医院感染数据动态折线图,定期汇总分析感染率、易感因素、流行趋势等,及时向临床反馈,制定措施防控感染。
1.4干预措施
1.4.1环境的干预
1.4.1.1保持病房空气新鲜、清洁 天气条件允许时开窗通风2次/d,30~60min/次。
1.4.1.2晨、晚间护理行湿式清扫
1.4.1.3伴下呼吸道感染者及多重耐药菌的呼吸道感染者与高危因素患者分室,执行标准预防,接触患者前后洗手或手消毒。
1.4.1.4特别是7~9月,加强对病房的消毒、隔离和通风,开放时间尽量让患者外出活动、并参加康复锻炼,增强体质,减少患病的机会。
1.4.2患者的干预
1.4.2.1神志障碍者,卧床患者,给予定时翻身,加强口腔护理,减少致病菌在口咽部寄生、繁殖;吸痰时严格无菌操作,吸痰管专人专用,每吸痰一次更换一根吸痰管[1]。氧气湿化瓶一人一用一换一消毒,连续专人使用时每24h更换一次无菌水,湿化瓶消毒1次/w(5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冲洗干净,干燥备用)。
1.4.2.2精神、行为异常者积极治疗精神疾病,控制精神症状,加强行为训练和生活护理,防止受凉感冒。
1.4.2.3应激性溃疡出血者使用不碱化胃液的粘膜保护剂,以减少因应用制酸剂或H2受体阻滞剂而致胃内PH值增高,胃内细菌过度生长。
1.4.2.4慢性基础肺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病,70岁以下者,除积极治疗原发病外,给予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1.5医院下呼吸道感染诊断标准 符合2001年版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1.6统计学处理 χ2检验,用SPSS 10.0版软件包处理数据,见表1、表2、表3。
2结果
2014年4~9月我院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后,与2013年4~9月的感染例数相比较,老年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减低1~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见表1。说明在老年患者中医院感染的干预措施,有显著的效果。
经过统计学处理,P
3结论
3.1落实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能有效降低精神科患者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 通过回顾性调查发现本院老年精神科2013年4月~9月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7.73%,[1]2014年4月~9月对老年精神科实施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通过监测,下呼吸道感染率为2.48%,比去年同期降低了5.25%,说明精神科开展下呼吸道感染目标监测,根据监测结果采取下述有效干预措施,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是可以预防的。
3.2精神、行为障碍的高龄患者,特别是合并慢性基础性疾病的患者是医院感染监测的重点,与其自知力缺乏、年老体弱、基础疾病种类多,生活自理能力差,住院时间长导致机体自然屏障破坏,抵抗力降低有关,通过积极治疗,及时控制精神症状,对患者反复进行健康教育,不断改善其认知和行为,加强营养,积极治疗基础疾病,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感染暴露风险等措施,能有效降低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老年患者由于自身机体免疫能力出现降低,对细菌侵入的抵抗力相对更低,因此容易致病;另外,存在意识障碍的患者往往自身的免疫机能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而更容易致病。
3.3夏秋季节是下呼吸道感染高发时间,与天气变化快,患者自理能力差,增减衣物不及时有关,说明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防控的重要时段是夏秋季节,气候突变时尤其要注意加强基础护理,室内空气质量等的影响更为明显,且患者自身对细菌的敏感度相对更高,因而更容易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督促患者及时增减衣物是避免抵抗力弱的患者受凉感冒的基础。
3.4对精神科下呼吸道感染进行目标监测,探索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防控措施,使管理既有针对性,又具有前瞻性,有利于控制感染,达到减低医院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节约医疗资源的目的。确保室内空气处于新鲜、流通状态,每日通两次风,通风时间大于0.5h,尤其在夏季、冬季使用空调,必须定时进行通风。确保病房空气流通、干净整洁,定期对拖鞋、地面进行消毒,避免室外传播。确保室内物品无血迹、无灰尘,每周对空调过滤板进行清洁,2次/w,限制室内人员的流动,避免细菌室内传播,定期监控灭菌、消毒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尚秀君,陈爱斌等目标性干预在控制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中的效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8) doi:10.11816/cn.ni.2014-124441.
[2]王敬哲,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及对策[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0.02(7)
[3]沈燕,姚勤红,董建英.目标监测法在综合性ICU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11):821-822.
篇4
【关键词】慢性呼吸道感染;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免疫功能;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104-01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儿科最为常见的呼吸道疾病,通常患儿年龄越小其发病率越高,近些年来,患儿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对患儿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患儿1年内超过7次发生上、下呼吸道感染,即可确定为反复呼吸道感染。本文在结合患儿各项检查结果及病因的基础上,结合主要临床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表现作为临床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来本院治疗的40例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患儿展开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经病理学诊断为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其中,女14例,男26例,年龄8个月~8岁(平均年龄4.7岁)。所有患儿在住院时均不同程度出现咳嗽、咽痛,16例患儿伴有发热、头痛症状。经胸片检查均呈不同程度肺纹理增粗、增多;模糊或斑片状阴影,经抗感染、抗病毒、抗支原体治愈出院后,病情反复。
1.2方法
对40例患儿行血常规检查,呼吸道病原微生物检测、微量元素及免疫功能检查。针对不同患儿病史、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对可能存在基础疾病患儿行肺功能、X线胸片、胸部CT、心脏彩超、纤维支气管镜、消化道造影等检查。经鼻部CT平扫检查后,得知鼻黏膜增厚7例、上颌窦炎3例,咽喉炎24例,筛窦炎6例。给予慢性咽喉炎患儿静脉输注静脉输液阿奇霉素注射液,每次10mg/kg・d,依据患儿自身病情缓解程度适当调整为3~5d。给予慢性鼻炎患儿鼻炎片口服,每次2片,每日3次,14d~28d为1疗程。
2.结果
2.1血微量元素检查
微量元素缺乏6例,其中锌元素缺乏3例、铁元素缺乏1例,钙元素缺乏2例,其他微量元素均正常。
2.2免疫功能检查
免疫功能缺陷10例,其中体液免疫功能缺陷4例、IgG偏低2例、IgA偏低1例、IgM偏低1例,细胞免疫缺陷2例。
3.讨论
反复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其中,又以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病情发展更快、病情更为严重,在给患儿造成痛苦的同时,也易伴发不合理用药的发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致病因素有许多,例如患儿体内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缺乏、免疫功能低下、自身特异性体质等[1]。慢性咽喉炎、鼻炎、鼻窦炎是临床常见的诱发患儿发生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因素,其发病机制主要可分析为,鉴于鼻位于呼吸道开口,对空气有不同处理功能,气管、支气管所接受的空气是经调解的、过滤的、温湿的空气,因此就会对患儿下呼吸道有一定保护功能,一旦鼻黏膜伴发炎症,温度、湿度调解出现减弱,支气管接受了没有经调解空气,便失去了对气道的保护;一旦患儿发生鼻黏膜炎症时,鼻纤毛清除异物功能减弱,气道防御功能变差,引发气道炎症;慢性鼻炎、鼻窦炎皆可能引发鼻后滴漏,直接刺激咽部支气管或分泌物中细菌下行引起;变态反应引发气道高敏反应状态。现阶段,临床一致认为,鼻窦部冠状CT扫描是诊断鼻炎与辨别解剖变异最有价值的影像学技术。
要确保患儿免疫系统功能的完整,就要保持营养上的支持,一旦某种营养素缺乏,便有可能导致与之相应的免疫缺陷。免疫活性细胞对营养供给有着非常高的要求,亚临床缺乏也可能会引发损害。小儿慢性呼吸道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反复下呼吸道感染。营养不良患儿常合并反复呼吸道感染,在伴有其他营养素缺乏时,其发生比例会更高。
既往研究显示,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的患儿,其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普遍较为低下,如皮肤黏膜屏障功能、白细胞吞噬功能、补体功能和IgG、IgM 、 IgA均偏低,细胞免疫功能也是如此。因为蛋白质的缺乏,可使得淋巴器官出现较为明显变化,如胸腺萎缩、淋巴细胞数量减少以及T细胞亚群发生变化,最先辅助T淋巴细胞的受到影响,接下来会影响B淋巴细胞对抗原产生的抗体免疫应答。
维生素A缺乏会造成患儿黏膜屏障功能遭受侵害,呼吸道黏膜完整性破坏[2]。呼吸道纤毛柱状上皮的纤毛消失,并发生鳞状上皮化生,腺体细胞功能不完整,坏死脱落细胞阻塞管腔,局部免疫功能减弱;维生素A缺乏常伴IT-2缺陷,影响IgA水平偏低。研究证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病情发展程度和维生素A的缺乏程度呈明显关联[3]。如上述所言,营养素缺乏会可能使反复呼吸道感染因免疫功能损害而发生,但免疫功能低下者也并不是全部因营养不良引发。免疫功能低下和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国内外临床研究的结论并不统一,有的学者认为细胞免疫缺陷是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主因,也有的学者认为体液免疫低下是重要因素[4]。当前,T细胞亚群比例失调和IgU亚群缺陷的临床研究已经越来越受到医学界重视。
本研究对患儿实施免疫功能测定,得知血清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均显著提升,CD3明显减少,CD8升高,CD4/CD8比值降低,C3、C4、IgA 、IgG正常、IGM升高,这表示患儿细胞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状态,体液免疫功能正常。临床分析认为,SIL-2R水平增高,抑制T细胞功能,使得T细胞亚群功能紊乱,CD4下降,IL-2生成减少。所有患儿在经过各自治疗后,CT复查鼻窦部显示炎症明显吸收,炎症消失。本研究结果和国内外其他临床文献的报道基本一致[5]。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并非对临床患儿的独立性诊断,关于病因的诊断一直都较为困难,尤其是对部分暂时还没有条件进行细化诊断的医院与单位而言更是如此。慢性咳嗽,是儿科门诊常遇的儿童症状,其诊断标准与慢性呼吸道感染不同,但病因及发病机理都有一定的因果关系。与成人不同,儿童更易患慢性呼吸道感染,这是由于儿童气道黏膜更为柔润、血管丰富,一旦发生感染更易蔓延,形成慢性感染;儿童支气管相比成人更为狭小,发生鼻塞时更易引发炎症扩散。引发小儿慢性呼吸道感染的病因小儿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肺炎、隐匿性哮喘等,相比于成人,儿童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这也是临床儿科医师更需要重点关注的。
综上所述,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致病因素主要有患儿营养不良、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免疫功能不完整及肾上腺皮质激素等。这些原因都可能直接或间接损害机体的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是主要的临床发病机制。临床除了在考虑致病微生物的因素外,还应找出致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基础病变,也应注意患儿的过敏因素及气道高反应性。积极预防、及时治疗、降低病原能够更好地抑制下呼吸道感染,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黄晓文,唐讯波.83例慢性呼吸道感染合并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疗体会[J].中外医学研究,2013,14(28):186-187.
[2]张云.小儿慢性咳嗽与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相关性[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27(10):1915-1916.
[3]王新华,葛洋新.微量元素锌与小儿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12(25):54-55.
篇5
关键词:室内空气污染;空气净化技术;技术原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TF803.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室内空气污染主要是指人们所处的封闭空间之内的空气中所存有的、对人体健康个有一定危害的物质,同时,其浓度超过国家标准、达到伤害人体健康程度。由于现代人们大约有75%的时间基本是在室内度过,因此,室内空气质量对现代人体健康的影响极为密切,如果长期处于污染环境之内,则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引发各种疾病[1]。各国政府与环境保护组织都在对室内空气污染与健康问题进行着大量的研究工作,而室内空气净化技术也随之成为了重要的、迫切的研究内容。
一、室内空气主要污染物
1、化学污染物
通常来讲,室内空气中的化学物质种类最多,不易分辨。如,各类可燃烧物产生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氮氧化物、甲醛、吸烟产生的有害物质等;烹调油烟中所含的多环芳烃、丙烯醛等;生活型污染,如杀虫剂、洗涤用品、化妆品、防虫剂等;装饰型污染物有甲醛、重金属、苯系物、氯乙烯等[2]。
2、物理污染物
物理污染物通常是指各类放射性物质,如噪音、电磁辐射以及空调所产生的颗粒物等。
3、生物污染物
由于室内环境过于密闭、潮湿等原因,往往会滋生一些诸如尘螨等微小生物,还有一些细菌、真菌、霉菌等。同时,也会因动物皮屑及微小粪便颗粒等生物变态反应原,也会给室内造成生物因素的污染,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过敏反应等问题。
二、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现已将室内空气污染列为对人体健康危害重要因素的第八位,这也充分看出室内空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
首先,甲醛的危害。可诱发白血病等癌症;如室内空气甲醛超标时,则会引发神经衰弱、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慢性呼吸道疾病等。
其次,苯的危害。苯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为强烈的刺激、伤害作用,急性中毒时可引发神志模糊、知觉丧失等。慢性中毒时,则会引发白血病、破坏造血功能;并可导致胎儿出现先天性缺陷等[3]。
第三、甲苯、二甲苯的危害。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麻痹作用;可造成女性月经异常;引发神经衰弱综合征以及肝肿大等。
第四,氨的危害。氨主要对呼吸系统产生较大的伤害,如咽痛、咳嗽、呼吸窘迫等。如长期吸入可以引发较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
第五,氡的危害。氡可对人体的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生理系统以及造血器官造成损伤; 同时也是各种癌症的诱因。
第六,可吸入颗粒物的危害。较粗大的颗粒可逐渐沉积于人体的支气管内;而较细微的颗粒则可沉积于人体的肺叶之中,甚至也进入血液循环之中,造成心肺功能障碍等。由于颗粒物上还多富集其他污染物或是微生物,而引发不同类型的相关疾病。
第七、微生物的危害。病原性微生物可导致人体出现呼吸道传染疾病,对人体呼吸道免疫功能产生负面影响,还可以造成头痛、胸疼、腹泻等症状。
三、室内空气污染净化技术分析
1、吸附过滤技术
该方法属物理方法,主要是通过机械设备、HEPA超微过滤技术、离子除尘以及静电除尘技术等实现对室内空气中微小颗粒物进行吸附过滤,有效降低空气中的颗粒物质。但是,这几种吸附过滤技术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无法对空气中有害气体进行有效控制。而活性炭吸附法,虽然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稳定性强,可对甲醛、二氧化硫、氨气、氮氧化物等进行有效净化,但是,却由于其对无机气体的吸附能力相对则较差,且对湿度敏感性较强,同时,酯、酮、醛类污染物还会不同程度地阻塞活性炭的气孔,从而吸附功率降低。加之,活性炭内也是细菌等生物污染源易滋生的场所,如果用之不当,反而会影响、降低空气品质[4]。而HEPA虽然为国际公认的高效过滤材料,但由于其成本过高,一直未被广泛推广。
2、低温等离子体净化技术
该技术是融合化学及物理学的新技术。其原理在于,等离子体体系内部具有大量的活性基团,且富有较高的能量,该能量可以促使空气中大部分气态有机物中化学键发生断裂,从而生成一些新的单原子或是分子,从而达到将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充分起到了降解的作用。但是,由于低温等离子体净化过程中,会产生较高浓度的臭氧,而臭氧的浓度过高时,也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从而该项技术仍需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3、光催化技术
该技术是通过催化氧化技术而研发,通过紫外线照射激发相应的催化剂而产生高能电荷-电子-空穴,将相应的催化剂表面吸附的水分解之后,产生氢氧自由基,并将空气中的氧还原为活性离子氧,从而达到将催化剂表面所吸附的污染物进行氧化或是还原成为无害物质[5]。但是,尽管光催化技术是目前极具发展前景的净化技术之一,且对甲醛、氨气等空气中的污染物降低、去除效率极高,但是由于其成本偏高,在现阶段却无法与常规净化技术相竞争。
四、纳米光催化技术应用展望
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TiO2技术的成功研发,这也为室内空气净化技术带了一次质的飞跃。由于纳米TiO2材料本身具有无毒、防腐、抗菌功能,因此可以广泛应用于室内的空气净化中去。
首先,制作成室内装饰用涂料。纳米TiO2材料本身具有极强的氧化还原能力,对空气具有净化、除臭等作用,我们则可以将其大量地应用于室内装饰材料中去。如,可纳米TiO2技术的高效杀菌功能,通过氯化法将其融入水性乳胶漆之中,则可以制成具有高效抗菌、防霉、无污染的环保、功能型装饰材料。同时,还可以利用其对空气的高强净化作用,大大地降低了对室内空气净化的投入成本。
其次,制成防污、净化空气的装饰材料。可将纳米TiO2技术用于室内装饰材料的表面涂层之中,通过在装饰材料的表面进行纳米TiO2镀层处理,不但其表面不易被污物所附着,同时,还会在阳光中的紫外线的作用下,维持纳米TiO2薄膜表面的亲水特性,使其充分地发挥出净化空气、防污、除臭、杀菌的功率,极大地提高室内空气质量。
综上所述,随着各种空气净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也极大地提高了我们室内空气质量,但,由于不同的空气净化技术都存在着各自的优、缺点,这也需要我们科研工作者应不断地对空气净化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开发工作,尤其是对纳米光催化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工作,更应做好对其的改进与完善,以加快纳米TiO2技术在我国广泛应用。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以及居民人均收入、居住环境的不断提高及改善,人们对室内空气污染的重视程度愈来愈强烈。目前,我国已经有诸多的室内空气净化技术被广泛地应用、生产,并被人们逐渐地应用于居家生活之中。但是,仍有许多室内空化净化技术仍需要我们做进一步的深入研发工作,尤其是对纳米光催化技术研发,则必将会为我国室内空气净化事业带来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宝莹,刘凡.室内空气净化装置颗粒物净化效果评价技术进展[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9(03)
[2]周纯良,饶俊,李原浩,王珏.室内空气净化产品甲醛净化效果对比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0(08)
[3]唐冬芬,邓高峰,王宏恩,谭小霞,王智超.以活性炭为主的吸附类空气净化技术发展综述[J].洁净与空调技术.2010(03)
篇6
[中图分类号]R97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3(b)-132-01
随着抗癌药物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抗癌药物应用于临床,肿瘤科护士接触抗癌药物首当其冲,在配药、执行化疗或处理污染物品的过程中,都可能接触到化疗药物,这些化疗药物分子经过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等进入人体,当积累到一定剂量时将对操作者的身体健康产生危害,甚至引起疾病,研究报道,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可能引起护士乳腺癌和各种白血病,职业接触抗癌药物后,护士可出现头昏、乏力、脱发、月经异常、皮疹等非特异性临床表现,外周血粒细胞、单核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从而影响护士的健康,针对此种状况,我科加强对抗癌药物的配制防护。加强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现报道如下:
1方法
1.1减少接触抗癌药物的机会
在配制抗癌药物班次上,全科护士轮流,连续配制抗癌药物不超过2个班次,增加接触配制抗癌药物的间隔时间,减少了接触抗癌药物的机会。
1.2集中配制抗癌药物
严格执行化疗药物配制规程,集中配制抗癌药物,固定人次,加强防护意识,做好防护措施,配制药物时背对空气流通方向进行操作,配制前洗手穿长袖工作服,必要时穿隔离衣,戴好口罩、帽子和护眼罩,戴双层乳胶手套,避免直接接触药物,减少身体表面接触到化疗药物的机会,抽取化疗药物应在注射器的3/4,以免药物外溢,尽量使用大号针头抽取药液,配制完毕抽取瓶内空气,避免压力过大。完成全部药物配制后,所用一切污染物应放于污物专用袋中集中封闭处理,不可随意长时间暴露于空气中。用过的注射器戴上针帽,无需拔下针头,放入污物袋中,以免药液撒漏。需用75%酒精擦拭操作柜内部和操作台表面。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用肥皂水及流动水彻底洗手。
1.3废弃物集中处理
处理患者的分泌物、排泄物、与抗癌药物有关的废弃物包括注射器、输液器、输液袋等,必须戴口罩、手套,有条件的穿防护衣,放人标示清楚的专门的加盖容器分装集中处理,完毕后脱去手套后用肥皂水及流动水彻底洗手。
1.4加强护士的防护意识
加强化疗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学习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及预防处理,加强对潜在危害的认识,提高防护能力。抗癌药物在患者身上的毒副作用,大家都很明白,但对于通过呼吸及表面皮肤的少量接触造成自身危害,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化疗药物在杀伤癌细胞的同时,对人体的正常组织细胞也具有杀伤或抑制作用,通过加强对化疗药物的防护学习,搜集多方资料,多次组织护理学习,首先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使护士们清楚地认识到在治疗操作过程中,如果不注意自身防护,抗癌药物就会通过呼吸、皮肤接触等多种途径进入体内,使身体受到小剂量化疗药物影响,后果会很严重。
1.5增强身体素质
平时注意锻炼身体,积极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并注意饮食调养,充分调动人体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定期做好健康体检,每隔6个月抽血检查肝功能、血常规及免疫功能等,发现问题及时诊断和治疗。
篇7
关键词:盐酸氨溴索;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预防;血氧饱和度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neonatal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NRDS)在临床上是指,胎儿娩出后出现过一段时间(通常为几分钟到几小时)的自然呼吸,继而出现呼吸困难[1],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紫绀和声等,多见于早产儿(有文献报道[2]胎龄越小的发病率越高),NRDS疾病严重危害新生儿的生命健康,因此,探讨对该类疾病的有效预防措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为此,笔者回顾性总结我院妇产科早产儿资料60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3年2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妇产科分娩的早产儿资料60例,其中包括男性29例和女性31例,纳入标准:所有60例婴儿均为胎龄在37足周以前出生的活产婴儿,新生儿的法定监护人均知情并且同意配合本研究进行的随访调研工作。排除标准:排除预防治疗前就出现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甚至呼吸暂停现象患儿;排除脑室内出血患儿或者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患儿。
1.2方法 所有60例早产儿根据预防用药不同随机分为两组:用盐酸氨溴索预防的30例为观察组,15名男性,15名女性,孕周30~35w,平均孕周(33.2±2.6)w,体重1.7~2.2kg,平均体重为(1.9±0.8)kg;用地塞米松药物进行预防的30例为对照组,14名男性,16名女性,孕周31~36w,平均孕周(33.8±3.2)w,体重1.6~2.3kg,平均体重(2.1±0.9)kg,两组早产儿一般病例资料经统计学检验,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预防方法 两组新生儿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预防,主要护理方法包括保暖、预防颅内出血和预防感染等,同时给予新生儿低流量吸氧处理,另外严密监测新生儿血氧饱和度、血压和心跳等,发现异常情况后立即报告并采取针对性处理措施。观察组预防用药为盐酸氨溴索注射液(购自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分包装,国药准字H20031314,药品规格为100ml:0.6g),静脉滴注给药,连续治疗5d后评价预防效果。对照组患儿应该地塞米松(购自天津金耀集团湖北天药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2020514,药品规格为安瓿1ml:1mg,10支一盒)进行预防,静脉滴注给药,连续治疗5d后评价预防效果。
1.4评价标准[3] 早产儿出生24h之内没有出现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声和紫绀等)者视为显效;早产儿出生12h后出现不规则的呼吸现象,但在48小时后得到不同程度缓解者视为有效;早产儿出生后6h内就出现紫绀和呼吸异常等现象者视为失败。
1.5统计学方法 选择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方法选择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方法选择t检验,以0.05为检验标准行双边检验。
2结果
观察组用药后,显效者20例(占66.7%),有效者9例(占30.0%),失败者1例(占3.3%),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用药总有效率:8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在血氧饱和度监测方面,观察组患者在用药12h之后的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应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由本研究数据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观察组早产儿在用盐酸氨溴索预防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后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只有1例在24h后出现轻度的呼吸困难,具有满意的临床效果,另外对于预防失败的新生儿,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的主要方法采用简易鼻塞式cpap进行治疗,该设备可以产生带有一定压力的高速气流,因此能够顺利将气体通入NRDS患儿呼吸道中,使NRDS患儿肺部被动的进行气体交换。与此同时,简易鼻塞式CPAP还能够增大患儿吸入氧气的分压,同时将体内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排除体外,从而被动的维持NRDS患儿的呼吸活动[4]。刚开始使用简易鼻塞式CPAP仪器时,可以将患儿吸入氧气的浓度范围设置为0.5~0.7MPa,另外注意保证患儿尽量排空呼吸道内分泌物,防止呼吸道的堵塞。注意保暖和新生儿 为了维持新生儿正常的体温,可以将新生儿放置在保暖箱内。患儿以平卧位为主,另可加用厚度为1.5cm左右的肩垫垫于新生儿肩部,保持其呼吸畅通。
另外,对已经转为呼吸窘迫综合症的患儿实行系统化的护理是治疗的基础,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①预防感染:相关护理人员进出新生儿病房是要严格按照规定洗手,并佩戴口罩和帽子等。新生儿病房内要保持空气流动,可通风2次/d,通风时用空气消毒剂对空气进行消毒[5]。②严密监视: 患儿在用简易鼻塞式CPAP进行治疗时,需要严密观察心电监护仪中血压、呼吸频率和深度、心率和氧气浓度的变化,并根据血气监测结果及时调整。③压力控制:患儿在用简易鼻塞式CPAP进行治疗时的压力控制是临床治疗的关键,患儿呼吸道分泌物和连接通道等多种因素均会使压力不均,导致新生儿呼吸困难和缺氧。因此在监护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新生儿的呼气、吸气和特点,准确判断和及时采取处理措施。④营养供给:对能够吸吮的新生儿,可以使用奶瓶喂养,喂养过程中注意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严格控制喂养速度,防止喂养过快引起新生儿的呛咳,严重的会进入气管影响新生儿呼吸[6]。
参考文献:
[1]韩惠芳,徐宇红,岳静燕,等.俯卧位不同翻身时间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0):923-925.
[2]Crina Oltean-Dumbrava,Greg Watts,Abdul Miah et al.Procurement of Sustainable Noise-Reducing Devices:State-of-the-Art Review from EU Project QUIES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 engineering,2012,28(3):324-329.
[3]刘丽芳,李晓东,蔡琳等.经鼻同步间歇正压通气与经鼻持续呼吸道正压通气预防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比较[J].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3,28(18):1439-1440.
[4]张俊亮,钱新华,王琴等.鼻塞双水平正压通气用于呼吸窘迫综合征早产儿拔管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13,(8):710-714.
篇8
【摘要】加强院感控制措施是控制甲型H1N1流感关键,对患要严密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加强消毒隔离制度,做好宣教工作,是预防流感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甲型H1N1流感;病毒;护理
甲型H1N1流感病毒是A型流感病毒,携带有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毒株,包含有禽流感、猪流感和人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核糖核酸基因片断,同时拥有亚洲猪流感和非洲猪流感病毒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于7月将甲型H1N1流感规定的乙类传染病,并采取乙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护 理
1.1 心理护理甲型H1N1流感初期,由于外界媒体报道每天不断上升的确诊人数和死亡人数,患者及家属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负担,如焦虑与恐惧感。此时护士态度亲切、热情有、和蔼以自己的言行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告知此病的相关情况,他们明白此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加强甲型H1N1流感资料宣传以及治愈的病例介绍。让其了解医护人员治疗、护理方案、用药目的,确立安全感和信任感,消除恐惧心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1.2 消毒隔离[1]一旦确诊,立即按应采取防护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和接触传播隔离处理。保证空气的流通是控制和预防甲型H1N1流感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可以采取的方法包括:有开窗通风和安装通风设备,加强通风效果。收治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房内的物品表面、地面应当每天进行清洁和消毒,依据各类物品被接触的频率以及受污染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宜的消毒方法。如床头柜、床栏杆、门把手、水龙头、地面等应当每天用消毒剂消毒两次。一般情况下,采用500~1 000 mg/L含氯消毒剂擦拭物体表面或拖地。可以使用紫外线灯(按1.5 W/安装)照射1h,对空气进行消毒。也可以使用0.5%过氧乙酸或者3%过氧化氢喷雾,20~30 ml/m3,作用1h。消毒时应当关闭门窗,严格按照消毒剂使用浓度、使用剂量、消毒作用时间及操作方法进行消毒,消毒完毕充分通风后方可使用。护理不同的患者时,护理人员要严格消毒双手,防止交叉感染。患者的用具、呕吐物、粪便等要采取措施预防流感病毒由患者传给医务人员,又要防止由医务人员传染给患者。
1.3 密切观察病情人感染甲型H1N1流感后的症状与普通人流感相似,包括发热、咳嗽、咽喉痛、身体疼痛、头痛、发冷和疲劳等,有些病例还会出现腹泻和呕吐,重者会继发肺炎和呼吸衰竭,多脏器功能不全或衰竭。体征主要包括咽部充血和扁桃体肿大。患者原有的基础疾病亦可被诱发加重,呈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1.4 标本的采集及送检标本采集人员要注意按二级防护做好个人防护。一般采用下面两种方法:(1)鼻咽拭子:插入干的拭子到鼻孔伸入鼻咽部,停留片刻,缓慢旋转退出,另一个鼻孔使用另一个棉签,将尾部弃去,拧紧盖子。(2)口咽拭子:最佳采集时间为发病后3天内,一般不超过7天,急性期内每天采集。用棉签擦拭双侧咽扁桃体及咽后壁,同样将棉签头浸入4~5ml采样液的管中,尾部弃去,塞紧或盖好管盖。采集的标本若不能在24~48 h送检,应在-70 ℃以下条件保存。标本收集后应由专人24h内送检,所有标本在运输过程中应冷藏(4℃)将装标本管的密封袋放入专用运输箱内,所有容器必须标有生物危险标识。
2 健康指导
(1)指导患者了解甲型H1N1流感病的基本知识,更好地做好自身防护。流行期间,减少集会,去人群密集的地方戴口罩。 勤洗手,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降低病毒密度。(2)早发现、早隔离,减少病毒的传播。如有发热、咳嗽等症状,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和治疗。(3)症状轻者居家隔离,住单间,常开窗通风,不宜外出,尽量减少与高危人群的接触。离开隔离房间时戴口罩。注意洗手和个人卫生,多饮水,注意休息。根据医嘱按时服药。密切注意病情变化,一旦出现高热等症状时,立即到医院就诊。
3 体 会
(1)由于此病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口腔、鼻腔、眼睛等处黏膜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体液和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亦可能引起感染,加之人群普遍易感,给患者心理上造成恐惧、不安和忧虑的心理。故护理过程中给予患者理解和关心,为患者解除思想顾虑及恐慌心理,使其在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争取早日康复。(2)呼吸道隔离:住单间或同病种共住一室,勤洗手,常通风,必要时戴口罩。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病室每日消毒2次,出院转科等做终末消毒。告知患者消毒隔离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3)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密切注意体温的变化,高热(39 ℃以上)时予以物理降温,物理降温无效者予以药物降温(遵医嘱给药),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30 min后测量体温并记录于护理记录单。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衣服,体温骤降时,予以保暖。注意保持口腔及皮肤清洁。(4)进清淡易消化饮食,以高维生素高碳水化合物为益,避免进食刺激性生冷硬食物。告知患者多饮水。(5)高热者卧床休息,减少消耗。遵医嘱补充平衡盐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6)雾化吸入:局部用药以减轻水肿,湿润呼吸道,减轻干咳症状。
篇9
【关键词】 病房通风;空气质量
医院是患者集中、疾病容易传播的地方。而空气又是多种疾病传播的重要媒介,因此时刻保持清新的空气,降低空气中微生物的密度,对防止医院内疾病的传播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在临床多采用紫外线空气消毒法,所以笔者选用紫外线消毒法与开门窗通风法比较,观察两种方法对病室内空气质量指数的意义,现将方法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同一朝向的普通病房6间,面积均为20 m2,室内病床2张,患者2例,无陪护,病房配制相同。其中3间作为研究组,3间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1.2.1 消毒方法 研究组和对照组上、下午均用含氯消毒剂500 mg/L清洁地面1次。研究组每日病房通风最少2次,即上、下午各开病房门窗通风1次,时间为1 h以上。对照组不通风,上、下午紫外线照射消毒各1次。紫外线灯统一为无罩悬空吊式安装,同一高度,距地面1.8 m距离,灯管辐射强度在有效范围内。照射时间为60 min。
1.2.2 评价方法 研究组于通风后、对照组于紫外线照射后5 min内,由同一人将直径9 cm的普通营养琼脂培养基制作的平皿(由杭州微生物有限公司提供),分别置于室内对角线的3个采样点:即中心一点、两端各距墙1 m处取点,采样的高度与地面垂直100 cm。平皿暴露5 min后盖好送检验科细菌室,置于37℃恒温箱培养48 h,进行菌落计数,取平均值。每天下午对研究组和对照组各病室取样并细菌培养1次,连续5 d,共取样90份,其中研究组、对照组各45份。按照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标准,Ⅲ类环境的空气细菌菌落总数≤500 cfu/m3为达标[1]。
1.2.3 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进行统计,以P
2 结果
两种方法处理后病房空气培养的细菌菌落总数均
3 讨论
作为患者居住的病房,理应根据患者的特点和医院感染规定的有关要求,对病房进行安全有效地空气消毒。的确,关于病房的空气消毒方法种类多多,尤其是随着现代化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空气消毒方法已经渗透到了需要进行空气消毒的场所。但无论是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中草药消毒法、或是化学与物理协同消毒法等,在临床应用时,都难免会受到条件的制约,如医院的环境、病室内的条件、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消毒剂的异味等。就连平时应用最普遍的紫外线消毒法,也因其在使用时容易受到有效照射距离、灯管的洁净度、环境的湿度,以及需要定期检测灯管的照射强度,定期用95%乙醇清洁灯管等诸多因素影响而不方便。尤其是紫外线对人体皮肤及眼睛均有损害,在临床应用也时有患者被紫外线照伤眼睛的意外发生。加之紫外线臭氧气味特殊,需要空气消毒的时间也较长,消毒物品时,仅对受其直接辐照物件的表层有效,影响消毒效果[3]。与之相比,应用开门窗通风法清洁空气,实在是简单容易多了。开门窗通风法是利用空气对流的特点,不断将室内微生物带走,使室内微生物的密度降低,减少微生物的致病机会。通风还可以调节室内温度和湿度,增加空气中的含氧量,从而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增强患者的抗病能力,降低医院内感染的几率[4]。此方法尤其对经呼吸道传播的疾病控制,和对呼吸道疾病的康复都非常有利。对危重患者和卧床患者的病房空气消毒更是方便。开门窗通风法应用起来非常方便,医生、护士、清洁员、患者及患者家属都可以操作,无污染又无需成本,对人体安全。在改善病区工作环境的同时,也能减轻护士的工作量。但是,必须指出的是该方法的使用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具体使用时还必须考虑患者承受风寒的能力。由于笔者所在的华南地区属亚热带气候,故这一方法可以常年使用,且很受患者和医务人员的欢迎。
病室内空气质量指数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室内人员的多少、人员活动的频度、物体的清洁度等。近年来,病室内空气消毒的新理念主张逐渐淘汰具有毒副反应的空气消毒方法,提倡利用通风换气及自然界中的光、电、声、射线等物理因子对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进行截获、杀灭或仅短暂逗留,使其不能生长繁殖等空气净化方法,达到持续空气净化和避免二次环境污染[5]。无疑通风法迎合了这一观念。实验证明通风法在临床应用有效,故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编写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2:10.
[2] 叶晓燕.通风法对改善病房空气质量的效果观察.现代护理杂志,2007,13(9):2458.
篇10
【关键词】 老年人;骨折;围手术期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尤其是不断完善的卫生保健事业,使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然而,由于老年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尤其髋部是骨质疏松的好发部位,因而髋部骨折多见于老年人。另外,老年人常并存其他系统的疾病,增加了护理的复杂性及难度。我院骨科于2002~2004年对8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进行了手术治疗,护理上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全面评估患者的健康情况,制定并实施详细的、有针对性的护理计划。现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0例,男32例,女48例;年龄56~90岁,平均74岁。股骨粗隆间骨折50例,股骨颈骨折30例;跌伤63例,车祸伤17例;30例股骨颈骨折均行人工关节置换术,粗隆间骨折18例行人工关节置换,15例行钢板固定,17例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80例患者在伤前均并存各种不同程度的内科疾病,其中并存1种10例,2种37例,3种25例,4种8例,并存的内科疾病依次是:高血压、冠心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糖尿病、中风后遗症、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前列腺肥大、贫血及营养不良等。
2 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与护理要点
2.1 老年患者呼吸系统生理特点与护理
2.1.1 呼吸系统的生理变化 老年人呼吸系统渐出现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的衰老,主要表现为胸廓僵硬、肺泡减少、肺弹性降低、小支气管扩张、肺活量下降、防御功能降低等。正常情况下,吸入肺泡中的微小尘粒及病原体均由肺泡内的巨噬细胞吞噬,并带至细支气管,再由黏液-纤毛系统排出。随着年龄增长,巨噬细胞的数量、吞噬功能及纤毛的移动能力均降低,不能有效地清除这些微尘及病原体。加之老年人呼吸道黏膜表面的免疫球蛋白A分泌减少,从而降低了呼吸道的灭菌作用及中和病毒的活性作用,故老年人在围手术期间,极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且有发病快、病情重、病死率高的特点。本组患者均并存不同程度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资料表明高龄髋部骨折患者卧床后最易发生的并发症就是肺部感染,尤其是在原有肺部疾患的基础上。所以,预防呼吸系统感染的护理是高龄手术患者能否进行手术及影响预后的关键。
2.1.2 护理
2.1.2.1 病情观察 老年人呼吸道感染发病隐袭,进展快,症状多不典型。因此,护士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呼吸、体温、咳嗽、咳痰情况,加强肺部听诊,必要时监测血氧饱和度,全面评估患者的呼吸功能及呼吸道感染情况。
2.1.2.2 增加肺活量 根据护理评估为患者制定详细可行的肺活量锻炼计划。如病情允许给予半卧位;指导患者深呼吸的方法;拉吊环每日3次,每次5~10下,以增加肺活量,减少肺部并发症。
2.1.2.3 加强口腔护理 口咽部细菌的吸入是产生细菌性肺炎的主要途径。老年人口腔和牙齿疾病较多,因此保持口腔卫生,防治口腔和牙齿疾病是预防呼吸道感染的重要措施。可用生理盐水或呋喃西林液清洁口腔。
2.1.2.4 维持适宜的空气环境 老年人鼻黏膜萎缩,其纤毛脱落,导致鼻腔对空气的加温、湿化及净化功能减退,干冷及含尘粒的空气易进入下呼吸道导致下呼吸道炎症。因而注意维持病室的温度和湿度,定期紫外线空气消毒,减少空气中尘粒,避免扬尘。对张口呼吸者用2层或3层湿纱布盖于口鼻部以湿润空气,吸氧患者做好氧气的湿化,调节氧流量,避免氧气对鼻黏膜的长时间直接冲击等。
2.1.2.5 促进排痰 老年人呼吸道清痰液的能力减退,加之老年人神经系统老化,对外界刺激反应差,神经传导减慢,呼吸肌萎缩,造成咳嗽反射减弱、咳嗽无力、痰液不易咳出,易形成痰栓阻塞小气道。痰液阻塞与肺部感染是互为因果、相互促进的关系,促进痰液的排除是预防和缓解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指导患者正确的咳痰方法,鼓励自行咳痰;对低效咳痰者2~3h给予翻身、叩背,刺激咳痰;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
本组80例患者中有1例95岁的患者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8例出现肺部感染,经过及时对症治疗与护理,出院前呼吸道感染得到有效控制;其余72例均未发生明显呼吸道感染。
2.2 老年患者血流动力学特点与护理
2.2.1 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深静脉血栓 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是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本组病例均为老年患者,半数患者存在高血压、冠心病,静脉血管壁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同时术前骨折下肢活动明显减少,术后切口疼痛、麻醉反应等又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下肢血流处于相对滞缓状态。以上因素导致老年患者术后易发生静脉血栓,危及生命。
2.2.2 护理
2.2.2.1 抬高患肢 术后下肢保持外展中立位,同时将患肢抬高20°~25°,利用重力原理,促进静脉回流。避免患肢受压,尤其是避免腘窝受压,避免过度屈髋,以促进静脉回流。
2.2.2.2 保持引流通畅 术后留置引流管的患者要保持引流通畅,减少局部受压,以影响静脉回流。
2.2.2.3 早期积极活动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窦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静脉血栓。早期积极活动,如主动肌肉收缩活动关节、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翻身等是预防静脉血栓的重要护理措施。根据护理评估因人而异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一般术后麻醉消失后即指导患者行主动踝关节背伸跖屈活动,每2h 20次,并辅以下肢肌肉被动按摩;每2h协助翻身1次,避免患肢内收、外旋;术后1~2天主动行股四头肌及小腿肌肉等长收缩活动,每小时40~50次;根据病情协助床上坐起,每天2~3次,每次不超过30min,同时行髋、膝关节屈伸活动,逐渐由被动活动过渡到主动活动。
2.2.2.4 下肢血液回流观察 治疗静脉血栓的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一般静脉血栓的高发期是术后1~4天,在此期间注意加强对肢体肿胀程度、肤色、温度、浅静脉充盈情况及感觉的观察,认真听取患者主诉,注意对比观察,必要时测双下肢同一平面周径,发现异常及时汇报、及时处理。
2.2.2.5 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护理 术后患者常规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扩容和肝素抑制血栓的形成,治疗过程中注意低分子右旋糖酐的滴速要缓慢,一般30~40滴/min,防止发生肺水肿;注意观察生命体征、伤口渗血情况、引流液量,防止术后出血性休克。
本组病例中2例患者出现深静脉血栓,因发现及时,处理得当,逐渐康复,余未发生深静脉血栓。
2.3 其他重要器官的生理特点与护理
2.3.1 老年患者神经精神系统生理特点与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神经系统功能衰退,有反应迟钝、易疲劳、记忆力差、睡眠缺乏规律、行为不能自制等特点。另外,创伤、住院与手术均易造成老年患者知觉剥夺,产生认知障碍,如错觉、幻觉、时间感觉障碍、谵妄等精神症状。护理人员白天按分级护理巡视,经常与患者交流,防止患者过于安静、处于浅睡眠状态,使氧饱和度、氧分压降低,从而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对于骨折合并偏瘫侧肢体的护理十分重要,将肢体放舒适位置,避免骨突部位受压,避免足踝部下垂,定时、定量对患肢进行被动功能锻炼。对外伤后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躁动严重者,除药物治疗外,使用约束带和床栏,24h不间断陪护,防止坠床等其他意外事故发生。本组并存脑血栓后遗症偏瘫15例,摔伤后老年反应性精神障碍10例均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2.3.2 老年患者肝肾功能特点护理 随着年龄的增加,肝脏细胞数减少,结缔组织增加,肝细胞酶活性、解毒功能及蛋白合成功能降低。肾单位随着年龄增长而减少,肾血流量、肾小球滤过率、肌酐清除率、调节酸碱平衡的能力均下降。本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慢性肝肾功能不全。对慢性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在应用抗生素药物时,注意观察尿液颜色、性质,记录每小时尿量及24h总量,监测肝肾功能变化。本组80例老年患者未发生肝肾衰竭并发症。
2.3.3 泌尿系统特点与护理 老年男性患者并存前列腺肥大引起尿潴留,易使细菌繁殖生长;前列腺液减少,可降低尿道抗菌能力。女性患者更年期后,雌激素减少,尿道黏膜发生退行性改变,阴道pH值相对升高,难以抑制局部细菌生长,细菌容易由尿道逆行至膀胱引起感染。本组病例术后即行留置导尿,鼓励患者多饮水,定时开放导尿管排尿,定时用呋喃西林液冲洗膀胱,严格无菌操作,每天清洁会皮肤,遵医嘱使用抗生素素预防泌尿系感染。
2.3.4 内分泌系统特点与护理 老年患者由于环境、遗传等因素易发生内分泌调节障碍,最多见的是糖尿病。高血糖可影响伤口愈合,对术后恢复十分不利,因此,严格控制血糖水平是对该类患者的护理重点。本组58例患者并存糖尿病,请内分泌科进行会诊治疗。严格按糖尿病饮食进行饮食护理,每天监测血糖尿糖,使其空腹血糖控制在6~9mmol/L,餐后血糖维持在10mmol/L以下,尿糖控制在(+)以内。患者均匀顺利通过手术,术后无一例出现切口、伤口感染。
3 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护理要点
老年患者在住院期间易出现多种心理异常。第一种情况是由于创伤、住院、手术等重大应激易出现恐惧及退行性心理,表现为行为异常、过度兴奋、多疑等症状。对于这种患者应给予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尊重患者,护理操作尽量集中进行。第二种情况是老年患者反应能力下降,往往对治疗和护理缺乏正确的理解和配合。如术后不敢活动,担心切口裂开、出血、关节脱位、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和安慰,注意观察患者的心理反应,用鼓励性语言对患者的每一个动作都给予指导和肯定,使其树立信心,自觉地进行练习。第三种情况是老年患者思想负担较重,担心拖累家庭,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护理人员应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反应,尊重并理解患者的感受,开导鼓励患者,并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配合,使患者处于接受、配合治疗的最佳状态。
4 小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然而,髋部骨折常常是老年人的一个致命性损伤,在高龄患者中保守治疗,一年内的病死率可达50%以上[1,2],不但给患者自身造成了身心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及家庭带来了沉重的护理负担[3]。通过对本组80例围手术期的护理,认为除按照骨科护理常规,根据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有针对地预防和控制术后并发症外,根据老年患者易出现精神行为异常、反应能力下降、思想负担重等心理特点,加强心理护理,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1 Mark C,Denis C.Mortality following surgery for proximal femoral fractures in centenarians.Injury Int Car Injured,2000,537-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