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范文

时间:2023-03-19 23:1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变化的原因。

2.揣摩语言,体会课文语言的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丰富语言积累。

3.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

[教学重点]

1.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并归纳变化的原因。

2.理解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深层原因,明确人在与自然相处中该吸取哪些教训。

[教学难点]

1.品读课文,揣摩语句,体味其真实性、形象性、抒情性。

2.探究造成罗布泊消逝的深层原因,总结教训。

[教学过程]

1.直接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2.检查预习

生字词检查。

3.讲读课文

(1)介绍罗布泊。罗布泊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没有一棵草,没有一条溪,也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的罗布泊,曾经是怎样的呢?让我们翻开历史的记载,看看罗布泊的前身。)

(2)请看4~8段,请3个同学分别来朗读。其他同学在听的同时,找出描写罗布泊的句子,想像它是怎样的一个地方。

(马可波罗游历罗布泊时是30年代,到了70年代,就完全消失了。罗布泊在以惊人的速度在消逝。)

(3)罗布泊为什么会消逝呢?请从文中找一找原因。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从罗布泊的消逝,你得到哪些启示,我们该吸取哪些教训呢?

(解释四盲,可持续性发展)

(4)读一读人类的盲目行为,体会这些令人震惊的数字意味着什么?

(这出悲剧上演了,这样的悲剧是否已经停止上演?)

(5)生介绍青海湖,月牙泉。

(看着罗布泊的消逝,作者有着怎样的心情呢?)

(6)从文中找出体现作者心情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理解。齐读下列句子。

“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抽干了……”

“这出悲剧的制造者又是人!”

篇2

关键词:教学改革;立足文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6-0036

新课标实施以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经历了“自主合作探究――预设与生成――有效教学”的过程,在这些教改理念的支撑下,课堂教学可谓异彩纷呈。一时间,公开课神彩飞扬,气氛热烈;观摩课让人眼花缭乱,迷失方向。我们不禁感慨:语文课该怎么上?如今,在“学为中心”的教改背景下,我们如何才能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华丽转身,打造有内涵的语文课堂呢?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一些具体措施。

一、立足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由语文学科课程的特点所决定的。其实对于“阅读教学要教什么”这个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有独到的见解。其中雷介武老师在《例说文本教学的价值的选取策略》(刊发在《语文教学通讯》2013年第6期)一文中提到:面对阅读教学在确定“教什么”的问题上,至少要经历两个层面的教学选择:第一筛选教学价值,确定核心目标;第二,筛选教学内容,支撑核心目标。因此,立足文本,吃透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

例如,莫怀戚的《散步》一文,讲述的是一家三代在散步时,出现了矛盾,最终归于和谐的故事,诠释了中华传统美德中的“孝敬”与“慈爱”。新版的语文教材把它编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而本单元的其他三篇阅读课文,诠释的都是人间最真挚而美好的亲情。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篇文章的核心教学目标确定为:体会散步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浓浓亲情。

确定了核心目标,就要筛选支撑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

首先,亲情从散步这一事件中体现。文章写了“我劝母亲散步、陪母亲散步、背母亲散步”这样三个片段,从中可以感受到“我”体谅母亲心情、顺从母亲意愿、爱护母亲身体的情感,从而表现了“我”的反哺之情。

其次,亲情也从爱心传递中得到体现。“我决定委屈儿子”时,“儿子”不哭不闹;“母亲”改变主意,要求“走小路”;妻子在外面总是听“我”的。这些都能表明亲情的融洽与温馨。最后文章写到“我蹲下来,背起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我们不仅感受到亲情,而且使人产生了要爱护幼小的生命和善待衰老生命的责任感。在上有老下有小两者不可偏袒的情况下,营造和谐的氛围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这支撑核心目标的教学内容,教学可以从品味句式、大词小用、环境描写以及精彩的细节四个方面展开。通过比较、朗读、品析、交流等学习过程,学生就能很好地体会在散步中流露出的浓浓亲情,从而感受到中年人在社会中责任重大的道理。

二、以生为本,引发学生深入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情进行教学设计,选择合适、有深度的问题作为主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探究,从而有效地探究文本的主旨,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

以七年级上册史铁生《秋天的怀念》为例,在课前的调查中,笔者发现,学生存在比较多的困惑是:文章为什么多次写到“”?母亲为什么一直要“我”去看?结尾写不同颜色的花有什么用意?其次是“好好活着”的含义是否相同?母亲为什么强调“我”要好好活着?她的用意是什么?基于学生的疑问,笔者把教学重点确定于探究“好好活着”的含义,并且从中得到积极的人生启迪。可以按照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1. 看看儿子:文中是如何描写双腿瘫痪后儿子的动作和语言的?

抓住“望着望着”、“砸碎”;“听着听着”、“摔向”;“狠命地捶打”、“喊着”这些词语,感受儿子暴怒无常的脾气和痛不欲生的苦状。

2. 读读母亲:面对儿子的痛不欲生,母亲表现如何?读一读母亲的语言和行动。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问:母亲忍住了哭声,她还忍住了什么?请你从文中找出。

生1:忍住自己的病情,不向儿子诉说,忍住肝病的折磨,因为她已经到了晚期。

生2:忍住儿子的病情给自己带来的巨大打击,因为母子连心。

生3:母亲还忍住的是对儿子的抱怨。

师:我们读一读文中的三个“悄悄”,说一说身心疲惫的母亲这样规劝儿子的良苦用心是什么?

3. 理解“好好儿活”的含义。

以母亲的口吻,给儿子写一段话,希望儿子要坚强地活下去,不被病魔击跨,不要发脾气,要乐观地面对苦难,学会面对困难与挫折。

4. 读读“”,探讨“好好儿活”的深层意义。

(1)文章结尾写到:“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有什么用意?

(2)“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了。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中“好好儿活”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预设: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希望“我”能活得平凡而普通。同时她也是一个坚强的人,她希望“我”要活得有尊严,活出自己的个性,活出人生的高尚与纯洁,活出善良与精彩。

三、以学为本,促进有效思维活动

在推行“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要凸显学生的学习活动。“只教不懂的,不教已经懂的”应该成为我们语文教师的共识。顾泠沅教授说过:“课堂教学也不再是开始于教师的备课和讲课,结束于考试评价,而是开始于学生的独立学习和预习准备,开始于教师了解学生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并且评价始终与教学过程平行。另外,课堂总是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设计与改进。”因此,以学为本,促进有效思维活动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

1. 导学点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中

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创设一个和谐、轻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引导学生主动去学、去思考提问、去合作交流、去主动求知。

例如,在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时,教师用非常轻松的语调问学生:从标题中你读到了哪些信息?

生1:本文写的是美丽的湖泊慢慢地消逝,最后变成沙漠。

生2:“仙湖”指的是仙境一般的湖泊,现在却消失了,这样让人感到痛惜。

师追问:你从哪一个词读出这种情感?

生3:“消逝”。

师:“逝”字确实让我们感受到生命逝去的痛惜。罗布泊,曾经美丽的仙湖,现在却不见了,它变成了什么呢?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道:沙漠。

课一开始,教师用一个简单的问题,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同时从追问中,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

2. 启发诱导,让学生的思维品质得到培养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用讲解代替学生思考,而要将讲授变为启发,适时地打开学生的心扉,触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这就要求教师要注意“诱导”的艺术,时刻明确“导”的作用,让学生带着疑问去探索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在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第二个环节时,笔者让学生在自学文本的基础上,提出一些疑难的问题,从而真实地把握学生的思维起点。

学生提出如下问题:(1)文章写的是罗布泊,为什么后面还写到青海湖、月牙泉?(2)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3)文章写的是罗布泊,为什么却提到了胡扬林和塔里木河?(4)文中大量描写昔日罗布泊的美景,有什么作用?(5)文章的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否改成“罗布泊,消失的仙湖”……

在这些问题中,有的比较简单,学生也容易理解,对于第5个文章的标题是“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能否改成“罗布泊,消失的仙湖”这个问题,是比较有价值的,于是笔者以这个问题作为切入口:

师:我在阅读文章时,也发现课本中有“消失”还有“消亡”等不同的词语,谁能说说“消逝”、“消失”这两个词语在表达意思上有什么区别?

生:“消逝”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慢,一点一点地退去,最后没有了。“消失”给人的感觉是比较快。

师:哦,有独特的见解!请大家先看课文第24段,说说这一段中的“消失“强调了什么?

生:仅仅30年,这么一大片水域一瞬间就消失了,让人感觉好快好快!

师:哪一个词使你有这种好快的感觉?

生:一瞬间

师:还有第14段也写到:罗布泊消失了。既然它是一个表示时间很快的词语,你能从13段中划出表示罗布泊“消失”之快的词语吗?

生:读第13段。划出3个数据:从60年代的1321公里急剧萎缩到不足1000公里,320公里的河道干涸。这三个数据表明,罗布泊消失的速度很快。

师:不错,除了这些,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表示消失的速度很快?

生:急剧萎缩

生:还有“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防沙卫士胡杨林成片死亡”中的“马上”、“全部”、“成片”几个词也强调了罗布泊消失速度很快。

根据学生的问题建构教学内容,关键是教师要认识学生所提出问题的价值。因此,教师抓住认为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交流,可以将这个问题作为主问题,其他问题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

3. 深度探究――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充分体验

费尔巴哈说过:“新知识从怀疑中产生。”实践证明,有疑才能掀起思维的波澜,有疑才能促使主动学习。学为中心的课堂关键不是教师拟疑,而是学生生疑,主动地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在师生、生生之间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更加到位。

还是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

文章写到第15段,已经把标题陈述的事件写清楚了,针对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继续写胡杨林呢?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有的认为罗布泊干涸了,导致胡杨林死亡;有的说胡杨是用来保护罗布泊的,胡杨林就是罗布泊的最后一道防线;也有人认为胡杨林代表昔日罗布泊的样子,它是过去的象征。它号称千年不死,但是二十年间它就干枯了,成了木乃伊。胡杨林联系着塔里木河,而塔里木河又与罗布泊消失有着直接关系,所以胡杨林的消亡也就是罗布泊的消亡。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不仅明白了文章的标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的含义,而且也明白了作者不写罗布泊身边的一棵草、一条溪,偏偏选择写胡杨林的原因了。

之后用PPT出示介绍胡杨的文字:胡杨,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一棵胡杨可以在荒漠上活整整三千年。

然后让学生读第20段,引导学生从修辞、句式、抒情方式、副词运用等角度品读该段文字,说说这段话表达作者什么感情?通过品味,学生就能深切体会作者对胡杨林消逝而产生的沉痛之情。再读第22段到25段,作者的情感一步步被推向――痛惜、沉痛、悲愤,学生也被这股情感的力量震撼着。

在课堂上,笔者围绕文章为什么还要接着写胡杨这个问题,让学生明白胡杨林逐渐消亡就是罗布泊逐渐消亡。抒情性句子的品读,是引发学生深度情感体验的基础,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难点。因此,紧紧抓住学生最需要学习的地方,重捶敲击,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所必需的手段,这样的教学也是“接地气”的。

总之,立足文本,把握文本的核心价值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起点;以生为本,引发学生深入探究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关键;以学为本,促进有效思维活动是实现高效语文课堂的核心。抓住这三“本”,语文课堂才能从“教”语文向“学”语文的方向转变,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在新课改中实现华丽转身。

参考文献:

[1] 郝丽琴.语文阅读教学中多重对话话题的确立及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学,2013(12).

[2] 阙银杏.以学情分析为教学的依据[J].语文教学通讯,2013(12B).

篇3

自修反思课题实验使全组教师能积极自主学习、自觉更新教学理念。教师教学中的“对话者”、“组织者”、“促进者”的角色意识强化了,语文教师教学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课题实验极大地促进了我校语文教师教学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教研教改能力的提高,促使我校年轻语文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我校语文教学一支鲜活的队伍。

新教材的实施与课题研究的巧妙结合,使我校语文教学呈现出勃勃生机,人才倍出。县课改专家组成员、校教务主任王功政先后为全县语文教师上了《老王》、《荷叶-母亲》等示范课,多次参加课改协作区会议及全县优质课、说课并进行评课, 被评为县“自修-反思课题实验先进个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论文《教学设计-反思》获全国“四项全能”竞赛一等奖,《对误读〈背影〉的思考》、《本色语文课堂的细节艺术》分别杂在《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第1期和2010年第3期发表,《新课程背景下说课说什么》获全国说课论文二等奖,《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实践探微》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老王〉教学设计》、《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研究》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一等奖,《爱,创造美好的境界》获市论文评比三等奖。县课改专家组成员王翠芳老师获众多殊荣:XX年3月,被茅坪镇评为第一届初中语文骨干教师; XX年5月,被秭归县文联授予优秀作文指导教师;XX年2月,被九里中学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XX年1月,被宜昌室教研中心评为中学语文优秀教师; XX年年2月,被茅坪中学评为优秀班主任;XX年1月,被县教育局聘为县语文课改专家组成员;被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其教研教改硕果累累:XX年12月,《孤独之旅》获市说课三等奖;XX年3月,《综合性学习中的主体张扬》市双优评比一等奖;XX年9月,《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实践》获市初中校本教研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12月,《语文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几点做法》获四优论文评比一等奖;XX年4月,《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几点体会》发表于《宜昌教研》;XX年1月,《走进屈原——综合性学习案例》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XX年年4月,《孤独之旅》说课发表于《语文教学与研究》。语文教研组长郑家芹老师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XX年参加县“走进新课程”语文优质课竞赛《绿色蝈蝈》获得二等奖, XX年10月辅导的学生作文在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的第三届“童之趣”杯大赛征文活动中获二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XX年 年11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在国家级刊物《文学教育》发表;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被评为二等奖,并被推荐到省电教馆参加决赛获一等奖;2010年1月撰写的《积累成语,读写添翼》在湖北教育第一期发表;2010年8月撰写的《按〈课标〉要求指导学生作文,培养能力》获市级论文二等奖;XX-2010年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三年被学校评为优秀语文教研组长。在我校语文课题组承担的教育部中南高师师资培训中心“新课程培训专项”研究《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策略研究》课题中及宜昌市教育科学规划办“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研究与实验”课题实验研究中,承担了课题的资料整理、结题报告的撰写、总结验收等主要工作,都顺利通过了验收结题,被县教科研信息中心评为初中语文课题研究优秀实验教师。陈英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撰写的《教师成长与发展报告册》被评为优秀报告册;参加县优质课竞赛《俗世奇人》获二等奖;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我的叔叔于勒》被评为示范课;《〈桃花源记〉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三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向春江老师XX年年9月在全市第七届中小学师生电脑作品大赛课例《春酒》被评为二等奖,获省一等奖;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紫藤罗瀑布》获县优胜奖;《〈杨修之死〉教学设计》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校一等奖。赵应菊老师参加全县说课竞赛《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获县一等奖;XX年 年8月撰写的《〈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说课稿》获全国说课一等奖;《〈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在县教学研究发表;论文《课堂提问也是艺术》〉获县三优论文评比二等奖。宋华兰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吆喝》获一等奖;说课稿《让世界充满爱》获全国说课二等奖;《〈孤独之旅〉课堂实录》、《实践语文个性化阅读浅探》在县教学研究发表。王诚老师参加县优质课竞赛《斑羚飞渡》获三等奖;论文《念不完的无字天书》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记叙文教学改进之我见》、《语文综合性学习浅谈》、《教育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分别获县论文评比二等、三等奖。梅云铜老师在语文中考复习备考会上的《雨说》被认定为县级示范课;论文《一张凭证的启示》、《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教学之我见》都在《新教育参考》发表;论文《一张欠条的魅力》获市论文评比一等奖;论文〈《雨说》教学设计〉获县论文评比二等奖;中考语文模拟试题获县评比三等奖。另我校多位语文老师写了多篇教学案例、论文在县教育网上发表。

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有待于进一步提升。

2、同伴互助活动开展不多,通过与其他教师研讨交流来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对话反思法”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专家引领不够。

篇4

请爱护我们的家园,保护土地资源!

---------------------题记

土地,是人类的母亲,它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世界儿女,人们在这儿辛勤耕耘,衣食无忧,安居乐业。

土地,默默无闻地为人类付出,没有一句怨言。可是,如今社会,科技发展飞速,人类过度砍伐,无限制地开发土地,致使资源锐减、环境污染严重,水土大量流失……

迄今为止,世界上80%的原始森林已经荡然无存了;将近有三分之一的土地面临着沙漠化的危险;每年污水的排放量超过400多亿吨,从而造成了五万多亿吨水体被污染;许多动物被灭杀;工厂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了环境。

世界如此,中国又如何呢?

中国,一块拥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的地方;中国,一个蕴藏着丰富资源的国度;中国,一个孕育了十三亿人的土地……

却在近几年,随着城市化进程地不断加快,资源正大量的减少:森林资源锐减;土地荒漠化;石油、煤炭、天然气及其他资源过度开采;大量物种濒临灭绝等等,这些给我们的家园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在中国的版图上,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死亡之海”塔克拉玛干,

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丝绸之路的繁华美丽也已变成过往的美好……

几十年前,斯文赫定把罗布泊比作一片仙湖,但现在,罗布泊,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夏季气温高达七十摄氏度,没有一棵草,一条溪,没有任何飞禽敢于穿越。

原来一望无际的绿洲已成为渺无人烟的荒漠,抬头望去,四周皆是漫天飞舞的黄沙。一棵棵的树木被伐倒在地,取而代之的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

人们不断伐木取材,社会是繁荣昌盛了,可是土地却大量流失,绿化逐渐减少,导致山洪、泥石流等灾难降临了,肆虐毁坏人们的家园。

资源保护,人人有责;

爱我国土,人人有责;

珍惜资源,爱我国土,不要再让我们的地球家园伤痕累累!

篇5

自然是非人为创造的,是天然的。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苏轼的说过:“自然富贵出天姿,天待金盘荐华屋。”只有人类善待自然,自然才会善待人类,自然美。而环境是周围的情况,是生活的初始。保护自然,就保护了环境,保护了人们最佳生存状态。但是,现代化的发展已经使人类淡忘了这一切。

我们的语文书上有一幅漫画。画的是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里,有一位伐木人手持板斧,随意地砍伐树木,一只啄木鸟站在他的肩头,愤怒地啄着这个人——木头一样的脑袋,画面上的字幕是:“这段木头里一定有虫……”。

看了这幅漫画,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哈哈大笑,但是笑罢之余,我感到可悲。到底“虫”在哪里呢?是在大树里呢?还是在这个人的脑袋里呢?如果是在“人”的脑袋里,那将是一场多大的悲剧啊?

我在《大瀑布的葬礼》一课中找到了答案,曾经是世界上水流量最大的瀑布——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因为水电站高高的大坝拦截住了大量河水,使水源大减,而且,周边的工厂用水毫无节制,再加上沿河两岸的森林被随意破坏,树木被滥砍滥伐,造成水土大量流失。使赛特凯达斯大瀑布逐年枯竭。据科学家预测,过不了多久,赛特凯达斯大瀑布将永远消失。在1986年9月下旬,人们为赛特凯达斯大瀑布举行了一场隆重的葬礼,这是一场多大的悲剧啊!但举行这样的葬礼又有何意义呢?还不如放下“板斧”,停止破坏,恢复自然!

北极消融,酸雨连绵,山洪肆虐,沙尘暴逞威……这难道不是人类随意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后果吗?人们自酿苦酒,自食苦果。但是人们还是像那个脑袋里有“虫”的人一样不懂得珍惜我们的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人们毫无节制,不计后果的开采矿物资源,肆无忌惮的滥用化学品,一次性物品等。毫无顾忌的把工业废水排放到河里,使得鱼类大量死亡,活着的鱼身上也含有毒素,我们人类吃了这些中毒的鱼,也随之中毒,甚至得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病,无法医治。

南极臭氧空洞,是因为地球上氟利昂用量过多,排放到空气中,破坏了臭氧层,会使大量的紫外线照射地球,使人类皮肤癌等疾病发病率升高。地球温度升高,冰川融化,水源即将枯竭;并且地球上许多水域发生赤潮,那是因为生活、工业废水进入水域,这些水含超量的氮,磷,导致鱼虾死亡,也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原始森林不断地遭到人为破坏,造成很多动物流离失所,甚至有些物种灭亡,这不都是我们人类随意破坏自然所造成的吗?

已经消失的罗布泊,被称为“消逝的仙湖”。罗布泊本是非常美丽的湖泊,随着塔里木河两岸人口急增,水的需求也跟着增加,人们拼命向塔里木河要水,盲目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提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四盲”像个巨大的吸水鬼,终于将塔里木河的水抽干,人类才罢休,这一抽干,将罗布泊的水完全干涸了,没有小鸟敢在这里穿越。也没有野兽敢在这里奔走跳跃,更没有什么动、植物(花。鸟)会在这里繁衍,几十年的沧桑变化“终于”使罗布泊变恐怖了,这里仿佛成了一个地狱,连那千年不死的胡杨,在煎熬了20年烈日的酷晒下终于倒下了,成了干枯的“木乃伊”。“仙境”罗布泊如今消逝了,成了荒漠。这就是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破坏的悲剧,这一切不光是脑袋里有“虫”的一个人所造成的,是整个人类都不重视自己赖依生存的自然与环境,而且像漫画中的“人”一样都“手持板斧”亲手破坏所造成的,如果人类再这样破坏下去的话,地球的遭遇将会和罗布泊一样——在宇宙中毁灭。

人们虽然破坏的是地球,请不要忘记当地球资源枯竭时我们人类也在劫难逃,因为没有第二个星球适合我们居住。不要再破坏自然环境了,不要让地球上最后一滴水成为我们人类的眼泪。

为了我们的未来,我们要善待地球上的一山一水,一石一草,就像善待我们的亲人,这样才能给我们人类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存空间——保护地球,使人类能长期在地球上繁衍生息。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语文课堂

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技术也进入了我们的课堂。它强大的功能,通过声、光、电、音、视频,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教学,给我们的课堂注入了活力,也给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带来强有力的冲击,使中学语文教学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将教材中抽象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的画面、有趣的影像视频,不仅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使学生对内容的理解更深入。多媒体集音形像于一体的特点可以使语文教学摆脱以前枯燥乏味的学习状况,通过多种形式,将学生带入生动形象的情境之中,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为课堂教学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如在教学《安塞腰鼓》这一课,我就是先用一段陕北高原的火烈腰鼓视频导入课文的。隆隆的鼓声、狂舞的画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比如,教学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如果教师单一讲授词的本身,可能让学生感到厌倦,这时候配上邓丽君的歌曲《明月几时有》,不仅活跃课堂气氛,也能使学生加深对词文的印象。另外,在课堂上使用PPT来教学,可以省去教师写板书的时间和精力,对一人教很多个班的教师来说,也是一个福音。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突出重点难点

人们的认知过程,总是从感性到理性,理性的思考总是基于感性的认识。文章的重点难点也一样,同样需要在充分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掌握更多的知识。

在说明文的教学中,教师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把简单的文字说明变化成一幅幅生动有趣的图像再现于学生面前。如讲《苏州园林》这一课,由于学生对苏州园林很陌生,文中介绍的假山池沼的配合,亭台轩榭的布局,学生缺乏感性认识,难以理解它们的特点。若是配合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可以展示亭台轩榭、假山池沼的图片,再现苏州园林的布局,使学生真正理解苏州园林的艺术美。现代教育技术能将课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静止的内容动态化,枯燥的文字内容形象生动化,帮助学生主动探索与发现、思考与解决问题,达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目的。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促进互动,激发创新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的:“在我们的记忆中,凭直觉得来的印象是特别巩固的,甚至对于抽象概念,也可轻易地巩固地揉在已往嵌入我们脑中的图册上。”多媒体表现力强,信息量大,可以在课堂中再现故事场景。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

如讲述《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这一课,我充分挖掘课文内容,认识到要想是学生从根本上弄懂课文,必须先了解罗布泊。所以我先布置学生查找各种关于罗布泊的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示了罗布泊美丽的过去和缺水的现状,激发学生保护自然环境的思想。在学习中培养环保意识的同时,也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他们在心底已做好为明天的罗布泊奋斗的决心,并设计出改造罗布泊的可行性方案,树立挑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伟大抱负。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提高教师的教育理念水平

在信息时代,语文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提高自己的素质。在信息时代教学中,教师除了要具备基本的能力外,还要具备新的素质和能力,如教材的处理、学生的新特性、教法的变革等。语文教师应积极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此外,教师在美术、音乐等方面亦应有不俗的修养。教师利用多媒体备课、上课,学生利用多媒体搜集资料,浏览信息,完成作业等,都需要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信息素养。因此,多媒体教学与语文学科课堂教学整合能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多媒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福音,但是好的教学手段只是客观的因素,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还要求教师能合理利用多媒体的有效资源,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不断发现,不断改进,使自己的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参考文献:

1.谭小介,《充分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中学语文教与学》

2.王哲,《教育信息技术》

3.金叶,《多媒体运用之我见》

4.《中学教学设计》

篇7

一、声构图,激情引形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烈的求知欲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强大动力。而我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而巧妙恰当地呈现,就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育中的单调模式,使乐学落到实处。

如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一文,我首先给学生播放刘三姐的音乐片段,让他们从甜美的山歌中去感悟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然后,我让学生用心聆听录音朗读,从听觉上去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在赏析课文的三个场面:山野对歌,山路漫歌,山寨传歌(金满斗会)时,我把预先准备好的有关云南歌会的画面,如歌唱环境,唱歌人的衣着服饰,歌唱时的热闹场面等配合音乐有序播放,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让学生了解了云南歌会,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也激起了学生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

又如诗歌《黄河颂》是著名音乐作品《黄河大合唱》第二乐章的歌词,同时也是一首反应抗日救亡主题的现代诗。这首诗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语言和抒情方面浅显易懂,情绪慷慨激昂,是初一年级学生接受诗歌教育,领略新诗艺术的好材料,更是他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强化爱国热情的好题材。调动学生情感是上好本课的首要条件,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安排了四个教学环节: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描述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2,学生对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3,播放有关黄河的画面并配词,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4,带着从音乐,图像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引发思维

当学生对教材中重,难点的理解出现障碍,导致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及时使用多媒体,能帮助学生的思维具体化,角色化,多元化,有效地推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从而收到势如破竹,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文,在他们读了课文后,我运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了两组画面,一组展现过去的广阔,美丽,充满生机的罗布泊,而另一组则展现现在已消逝的罗布泊,这里一片死寂,胡杨林成片死亡,枯木哭泣,寸草不生,不见飞鸟,令人恐怖,倍感凄凉。两组画面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是,我顺势让学生思考:罗布泊过去是仙境,是绿洲,为何会变成一片死海,请大家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学生们议论纷纷,而后又陷入了沉思,显然,这些形象的画面已经让他们感到痛心,这人为的悲剧又怎能不让他们深深的反省呢?从而真正唤起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跨越时空,丰富想象

诗歌教学必须根据其文学特点,不仅注重领会极其精炼的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而且更应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那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像。诗人那丰富的想象往往跨越时代,主题,情思,韵味的表现,表达方式的运用,节奏的处理,无不展现美得身姿,从而产生巨大的审美价值。在这里,多媒体那缩短时空,增加信息密度,扩大信息容量的优势是派上用场了。例如:《天上的街市》,诗人郭沫若从街灯联想到明星,又从明星联想到街灯,想到天上的街市,街市的物品,街市行走的牛郎织女。这样回环互喻,相映成趣,创造了一个充满幻想,充满诗情画意的和谐美妙意境,借助多媒体计算机,既再现天上人间浑然一体的画面,又呈现全诗富有鲜明节奏和韵律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在学习诵读品味揣摩过程中,感受逼真的情境,领悟美妙和谐的意境。

四、营造氛围,以听促读

篇8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向教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教师应该如何在课堂上提高效率,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学得更快、掌握得更深刻?笔者认为,创造生动活跃的课堂氛围,不失为一条打造高效课堂的有效途径。因为只有生动的教学环境,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并形成深刻的记忆。

所以,如何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吸引每一个学生都融入课堂是一个重要的课题。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师课前“用心”

教师在每堂课的备课中,除了把握住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外,在教学程序里,一定要进行活跃气氛的“点”的设计,在课堂的导入阶段、激发阶段、讲解阶段,练习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活跃点”在哪里,都要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设计与准备。在课堂上教师的表述,看似不经意,事实上,只有经过用心的设计和准备的,才能有持久的吸引力。如笔者在上《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时,在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这一环节,就投影了罗布泊过去的图片,罗布泊绿树浓荫、牛马成群的丰饶的美,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到罗布泊的美。再投影罗布泊的今日,浩如烟海的沙漠,荒无人迹。强烈的对比让学生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昔日的仙湖变成了今日的荒漠。带着这样的疑问,学生很自然的就进入了课堂的学习。通过课堂的学习,文章写作的意图,学生能很好的把握,在内心里也油然地升起了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当然了,课堂的活跃,不是说讲笑话做游戏,而是在对教材内容大局统揽的前提下,精心地设计,这些点应该说是师与生的思想碰撞、知识沟通与情感相通的途径。

二、教师要学会微笑与赏识

有些老师在课堂上是从来不笑的,课堂气氛是严肃有余而活泼不足。这样的课堂,虽然从表面上看是镇住了学生,但是教学效果是有限的。实践证明,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人的学习愿望与学习效率才是最高的,压抑的气氛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心态与灵敏的思维。我们的老师首先要学会 运用轻松幽默的语言以及微笑,并真诚地为学生机敏的应答给予微笑与鼓励。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成就感,有被老师认可而在心里上产生荣誉感。此外,学会赏识学生也是一个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备的素质之一,只有那些擅长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的给出赞美和肯定的老师,才会是学生拥戴的老师。

  爱迪生小时候被老师列入“笨孩子”之列,但他母亲一直在鼓励他,说他会成功,终于,爱迪生成了一位伟大的发明家。,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希望得到支持和理解,每一句鼓励的话语,都会使孩子信心百倍,但是一句粗暴的呵斥,足可以使他们的尊严受到极大的伤害。轻易地否定,对他们的能力表示怀疑,是非常可怕的。“傻、呆、笨、坏”,在孩子的心中是最严厉的判决,无情地将他们变成了一个家庭或学校的“另类”,在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同时,他们的心灵世界也会变得一片灰暗。 赞美就像是笼罩在学生头上的一道光环,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参与课堂的意识。

三、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时刻记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皮亚杰说过:“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者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而不是简单地传授给他们。”课堂上切忌出现老师全盘分析与讲解的情况,而是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拥有深刻的理解和体验。“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所以在课堂上,老师首先要学会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创造问题情境,通过有吸引力的与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智慧的火花;如在学习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时,让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本的基础上说一说,你印象深刻的人物,试分析一下人物的性格,并从文中找出事例来加以证明。文中的主人公是于勒吗,如果你是文中的“我”你会怎么做?如果于勒发财了,结果又会是怎样呢?……给学生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他们在课堂中探讨,交流。也可以让他们自己提问题,相互解答,让他们在交流的过程中认识到莫泊桑创作本文的意图:描绘了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因金钱导致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相,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纯粹的金钱关系”。当然了,小说就像一面生活的镜子,《我的叔叔于勒》既照射出了19世纪法国社会丑陋的一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明白,本文也可以借来透视社会中菲利浦式人物的丑陋的灵魂,这就是学以致用。学生在真正做到了自主学习的同时,自然也就会有不小的收益。而在这一过程中老师也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引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该怎么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该怎么自主学习,如何才能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这一过程中,老师要关注与理解学生的独特感受和认识,以积极的态度激励学生的个性思考。有了这样的认可,学生在课堂上将会更开放,课堂气氛自然会活跃起来。

四、教师要增加语言的鲜活度。

篇9

一、走近文本,做生态环境的关注者

在讲授《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我让学生通过诵读,领会作者浸透在字里行间的忧患意识:作者为罗布泊生态环境的破坏而痛惜,为人们盲目性开发造成的悲剧而痛惜。然后围绕文本设置问题:罗布泊曾是一个怎样美丽的仙湖?什么时候消失了?怎样消失的?罗布泊的消逝带来了怎样的恶果?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本,与文本交流,同作者对话。通过讨论,明确了课文阐述的“盲目的开发,不计生态成本的建设是造成环境恶化的罪恶魁首”这个道理。接着,我又将学生的目光引向当今社会出现的严峻的环境问题:水涝旱灾频繁发生,鄱阳湖、洞庭湖水面锐减,黄河断流,沙尘暴肆虐……在历史和现实的观照中,在问题和对策的思考中,学生受到了一次很好的环保教育,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也就自然而然得以升华。

二、探究文本,做生态环境的反思者

人类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成员,需要平等地对待和处理好与其他成员的关系。可惜的是人们常常把人与自然对立起来,宣称要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结果往往违背自然规律,导致自然界的惩罚。而中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浅,认识问题能力有待提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还处于朦胧意识中,因而借助课文,引导学生认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环保问题,大有必要。

在教学《雨林的毁灭――世界性灾难》一课时,我先用多媒体展示了热带雨林的有关图片,并动情地解说道:“热带雨林不仅美丽富饶,而且它是我们地球生物圈中的主要角色。可是如今热带雨林已面目全非,让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看看这篇作品带给我们哪些沉重的思考。”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在研读过程中,学生了解到雨林的毁灭给生态环境带来的灾难。我趁热打铁,在学生齐读文中“如果将雨林完全毁掉,到下世纪中旬,地球很可能会经历第六次大规模灭绝”后,让学生探究防止雨林进一步恶化的措施。通过探究性的思考,学生认识到人作为大自然的主人,应协调好与大自然的关系,把地球建设得更和谐、更洁净。善待人类的惟一家园――地球,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人在环境问题上,都应反思一下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这或许是学生学习这篇文章后认识上的一次飞跃。

三、开展综合性学习,做环境保护的宣传者

语文教师可将环保教育与开展语文活动巧妙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善于挖掘课内外语文资源中的活动因素,确立适宜的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条件和活动策略,通过活动“场”的培育,着力于“场效应”的生成,实现寓环保教育于活动之中。

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山区,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大量的采矿选矿企业在给当地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群众带来了苦不堪言的环境污染:过度的开采导致山体滑坡和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企业排放的污水使涧水中鱼虾绝迹,等等。我组织学生进行环境问题调查,指导学生通过走访、观察、实地调研,撰写“钱铺乡环境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的调查报告。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热情高涨,他们分成几个小组,走乡串户,调查分析,写出了很有价值的文章。几个摄影爱好者还将拍摄的有关环保的照片,在街中心位置举办了为期一周的环保摄影展,帮助群众认识到环境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四、结合作文,做环境保护的践行者

作文如同做人,让学生平时写一些环保类的作文,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而且有利于学生约束自己的行为,争做环保的自觉实践者。

在每学期作文训练序列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安排学生写一两篇环保类题材的文章,比如“我为环保鼓与呼”、“环境与我”等,将树立环保意识和开展环保活动有机的结合。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水污染、大气污染,使我们的生存环境越来越糟。如今,地球在,在哭泣。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责任来爱护她。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环境保护,从小事做起。”他们自觉成立了“环保行动小组”,不仅管好自己的手,不乱扔垃圾,而且还带动其他班同学加入到洁净校园优化环境的活动中。

篇10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误区;对策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教学策略,它是将班级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成学习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主参与的任务式学习活动。在语文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策略,有效地改变了语文课堂生态。我们在看到合作学习给语文教学注入生机的同时,也应看到,由于对合作学习与语文教学自身规律的有效结合没有系统深入地理解和思考,在语文合作学习中存在着操作误区及认识误区,需要正视和改正。

一、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误区及分析

1.用合作学习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不是“搭顺风车”,不是差生的“避风港”。合作学习与自主、独立学习并不矛盾。自主、独立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没有自主、独立学习作准备,合作学习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例如,的《我的母亲》结尾写道:“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到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这“极大极深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

老师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后,没有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去独立思考便组织讨论探究。在学生讨论过程中,出现以下情况:一是一部分学生在偷懒。这类学生想,我不思考也没关系,反正有人在替我思考,有人会说出答案。长此以往,一部分学生会养成惰性,丧失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优生一言堂。优生在小组中有话语权,有权威,他们的观点就是小组的观点。结果是小组讨论是优生的展示台,其他学生都是旁听者的角色,没有得到思维的训练。

2.问题没有启发性、探究性就组织学生合作探究

例如,一位教师执教《端午的鸭蛋》时,教师提出问题:“作者家乡的端午,很多风俗和外地一样。请阅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作者的家乡有几种风俗?风俗的名称分别是什么?”于是学生默读第一自然段,在原文中作勾画。两分钟后,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同学们学习很认真。现在请同学们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学生在文本中直接就可以找到,可以通过信息筛选和提取的方法就能完成任务,根本就不具有讨论的价值。这样的问题让学生去讨论,学生会感到无味。

3.合作学习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淡化

有的教师认为,进行合作学习,就是要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只需要在旁边维护课堂秩序就行了。

例如,《罗布泊,消逝的仙湖》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两分钟后,教师请举手的学生回答。教师接着说:“塔里木河改道和‘四盲’造成了罗布泊的消逝。那么,罗布泊消逝的深刻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这个问题。”两分钟后没有学生举手发言。教师说:“那就请各小组合作讨论这个问题。”教师请举手的学生发言,不完整的地方其余学生作补充。这个问题结束后,教师又抛出下一个问题,以此类推来完成一节课的教学内容。

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是“学”的主体,让学生把“学”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教师是“导”的主体,在学生“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点拨、引导、归纳等,把学生自主学习引向深入,而不是放任课堂。

二、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尝试

1.正确处理合作学习与自主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

自主、探究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是自主探究的发展。没有自主学习和探究过程对所学内容的初步感知,合作学习就无从谈起,只有掌握了基本的已知的知识,找出未知的新知识和疑难的问题,才能有的放矢地合作交流,提问、答疑、研究、探讨才有目的而且高效;合作学习使学习的知识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巩固和完善,同学的交流、教师的点拨等合作学习形式是对自主探究学习的综合、补充和升华,会使人们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并达到相对完美的程度。

2.提出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探究问题

学生在课堂上的投入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问题的提出是否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一定程度上来说,合作学习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探究的问题的质量。课前,教师提高备课质量;课堂上,教师要提出存在于学生最近发展区且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的合作才有效。对一些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教师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即可,没必要为探讨而探讨,为合作而合作。

3.扩大合作学习外延,组建临时“同质小组”

对于组内都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尝试把这类问题抛给语文成绩非常优秀的几个学生讨论探讨,我们相信学生能得出令人满意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