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习题范文

时间:2023-03-31 02:29: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习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习题

篇1

如果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程序仅为实质性程序,这些程序应当包括细节测试,或将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结合使用;以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考会计师证习题及答案解析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单选题

1、下列审计程序中,不适用于细节测试的是( )。

A.函证

B.检查

C.询问

D.重新执行

2、运用审计进行细节测试时,对总体进行分层可以提高抽样效率的是()

A总体规模较大

B.总体变异性较大

C.误拒风险较高

D.预计总体错报较高

3.确定项目组内部的复核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时,注册会计师不应当考虑的是()。

A.被审计单位的规模

B.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C.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的经验和能力

D.项目组成员的专业素质和胜任能力

4. 通常无需包含在审计业务约定书中的是( )。

A.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围

B.出具审计报告的日期

C.用于编制财务报表所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

D.管理层和治理层的责任

5、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注册会计师使用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目的的是()

A.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

B.决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

C.确定审计中识別出的错是联十网校

D.评价已识别的错报对审计意见的影向

6、下列各项中,不影响审计证据可靠性的是( )

A.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是否有效

B.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与相关认定之间的关系

C.审计证据的来源

D.审计证据的存在形式

7、下列有关财务报表设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审计不涉及为如何利用信息提供建议

B.审计的目的是增强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告的信赖程度

C.审计只提供合理保证,不提供绝对保证

D.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和已审计财务报表

8.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在审计工作底稿归档期可的事务性变动的是( )。

A.对审计工作底稿进行分类和整理

B.删除被取代的审计工作底稿

C.将在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管理层书面声明放入审计工作底稿

D将在审计报告日前获取的、与项目组相关成员进行讨论后达成一致意见的审计证据列入审计工作底稿

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审计固有限制的来源的是()。

A.注册会计师获取审计证据的能力受到法律上的限制

B.注册会计师可能满足于说服力不足的审计证据

C.管理层可能不提供编制财务报表相关的全部信息

D.管理层在编制财务报表的过程中可能运用到判断

10.下列有关重大错报风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B.重大错报风险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C.重大错报风险可进步区分为有风险和检查风脸

D.注册会计师可以定性或定量评估重大错报风脸

11.下列有关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只有充分且适当的审计证据才有证明力

B.审计证据的充分性和适当性分别是对审计证据数量和质是的衡量

C.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适当性

D.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

12.对于财务报表审计业务,在决定是否信赖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时,下列选项中,注册会计师无需考虑的是( )。

A.控制是否是自动化控制

B.控制发生的频率

C.控制是否是复杂的人工控制

D.控制在本年是否发生变化

13.下列有关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工作底稿中应当记录复核人员姓名和复核时间

B.项目合伙人应当复核所有审计工作底稿

C.项目质量控制复核人员应当在审计报告出具前复核审计工作底稿

D.应当由项目组内经验较多的人员复核经验较少的人员编制的审计工作底稿

14.下列有关财务报表审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审计的目的是增强预期使用者对财务报表的信赖程度

B.审计只提供合理保证,不提供绝对保证

C.审计不涉及为如何利用信息提供建议

D.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和已审计财务报表

15.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了解波审计单位对会计政策的选择和运用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 )。

A.如果被审计单位变更了重要的会计政策,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政策的变更是否能够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

B.当新的会计准则颁布施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是否应采用新的会计准则

C.在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注册会计师应当协助被审计单位选用适当的会计政策

D.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采用激进的会计政策

16.对于内部控制审计业务,下列有关控制测试的时间安排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内部控制在基准日之前一段足够长的期间内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

B.注册会计师对控制有效性测试的实施越接近基准日,提供的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证据越有力

C.如果被审计单位在所亩计年度内对控制作出改变,注册会计师应当对新的控制和被取代的控制分别实施控制测试

D.如果已获取有关控制在期中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证据,将期中测试结果前推至基准日

17.下列情形中,通常可能导致注册会计师对财务报表整体的可审计性产生疑问的是( )。

A.注册会计师对管理层的诚信存在重大疑虑

B.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的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

C.注册会计师识别出与员工侵占资产相关的舞弊风险

D.注册会计师识别出被审计单位严重违反税收法规的行为

18.下列各项中,通常不能应对与会计估计相关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是( )。

A.复核上期财务报表中会计估计的结果

B.测试管理层在作出会计估计时采用的关键假设

c.确定截至审计报告日发生的事项是否提供有关会计估计的审计证据

D.测试与管理层如何作出会计估计相关的控制的运行有效性

19.下列有关实质性分析程序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实质性分析程序达到的精确度低于细节测试

B.实质性分析程序提供的审计证据是间接证据,因此无法为相关财务报表认定提供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C.实质性分析程序并不适用于所有财务报表认定

D.注册会计师可以对某些财务报表认定同时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和细节测试

20.下列因素中,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时无需考虑的是( )。

A.是否为首次接受委托的审计项目欢美白山

B.前期审计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数量和性质

C.是否存在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

D.是否存在财务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项目

21.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时,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评价控制缺陷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在评价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时,注 册会计师无需考虑错报是否发生

B.在评价一项控制缺陷或多项控制缺陷的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补偿性控制的影响

C.在评价控制缺陷是否可能导致错报时,注册会计师无需量化错报发生的概率

D.如果被审计单位在基准日完成了对所有存在缺陷的内部控制的整改,注册会计师可以评价认为内部控制在基准日运行有效

22.下列有关信息技术对审计的影响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被审计单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改变注册会计师制定审计目标,进行风险评估和了解内部控制的原则性要求

B.被审计单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影响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性质

c.被审计单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影响审计内容

D.被审计单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不影响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

23.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评估特别风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注册会计师应当将具有高度估计不确定性的会计估计评估为存在特别风险

B.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涉及重大管理层判断和重大审计判断的事项评估为存在特别风险

C.注册会计师应当将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作为特别风险

D.注册会计师应当将重大非常规交易评估为存在特别风险

24.如果注册会计师识别出可能导致对被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注册会计师应当通过实施追加的审计程序,以确定这些事项或情况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

B.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自管理层对持续经营能力作出评估后是否存在其他可获得的事实或信息

C.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管理层与持续经营能力评估相关的未来应对计划对具体情况是否可行

D.注册会计师应当根据对这些事项或情况是否存在重大不确定性的评估结果,确定是否与治理层沟通

25.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作出区间估计以评价管理层的点估计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注册会计师作出区间估计时可以使用与管理层不同的假设

B.注册会计师作出的区间估计需要包括所有可能的结果

C.如果注册会计师难以将区间估计的区间缩小至低于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可能意味着与会计估计相关的估计不确定性可能导致特别风险

D.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可能缩小区间估计直至审计证据指向点估计

多选题 

1.下列各项中,属于审计业务要素的有()。

A.审计证据

B.财务报表编制基础

C.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人

D.审计报告

2.下列情况中,注册会计师不得利用内部审计工作的有()

A内部审计没有采用系统、规范化的方法

B.评估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较高

C.内部审计的地位不足以支持内部审计人员的客观性

D.计划和实施相关的审计程序涉及较多判断

3.下列各项因素中,注册会计师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时通常需考虑的有( )。

A.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

B.被审计单位所处的生命周期

C.以前年度是否存在审计难度

D.财务报表预期使用者的范围

4、为应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T下列各项审计程序中,注会师应当实施的有( ).

A.确认重大关联方交易是否得到适当授权

B.测试编制财务报表过程中作出的会计分录和其他调整是否适当

C,评价做出被审计单位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交易的商业理由

D.复核会计估计是否存在偏向

5、运用审计抽样进行细节测试时,可以作为抽样单元的有()

A.一笔交易

B.一个账户余额

C.每个货币单元

D.交易中的一个记录

6、本属于鉴证业务的有()

A.财务报表审阅

B.财务报表审计

C.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

D.代编财务信息

7、下列选项中,可以作为注册会计师专家的有()。

A.网络所的合伙人或员工

B.会计审计领域有专长的个人或者组织

C.被审计单位的管理层的专家

D.会计师事务所的临时员工

8、下列各项中,属于注册会计师应当进行的初步业务活动的有(。)。

A.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

B.确定审计范围和项目组成员

C.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与被审计单位达成一致

D.针对接受或保持客户关系实施相应质星控制程序

9、在执行集团公司内部控制审计时,对于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业务流程,下列各项中正确的有(二)。

A.在接近评价基准日的时间测试内部控制

B.选择更多的子公司进行控制测试

C.增加相关内部控制测试量

D.亲自进行相关测试而非利用他人的工作

10.下列审计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在所有审计业务中均应当实施的有( )。

A.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B.在临近审计结束时,运用分析程序对财务报表进行总体复核

C.实施用作风险评估的分析程序

D.将财务报表与会计记录进行核对

11.下列各项中,注册会计师在判断重大错报风险是否为特别风险时应当考虑的有( )。

A.风险是否涉及重大的关联方交易

B.风险是否与近期经济环境的重大变化相关

C.财务信息计量的主观程度

D.风险是否属于舞弊风险

12.下列各项中,注册会计师在利用外部专家工作时应当与专家达成一致意见的有( )。

A.注册会计师和专家各自的责任

B.注册会计师和专家之间沟通的时间安排司会无结

C.注册会计师对专家遵守事务所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要求

D.专家工作的性质、范围和目标

13.对于内部控制审计,下列有关重要账户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超过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账户未必是重要账户

B.在识别重要账户时,注册会计师不应考虑控制的影响

C.在识别重要账户时,注册会计师无需确定重大错报的可能来源

D.存在舞弊风险的账户,即使其金额小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仍是重要账户

14.如果识别出管理层未识别出或未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重大关联方交易,下列各项程序中,注册会计师应当实施的有( )。

A.立即将相关信息向治理层通报

B.要求管理层识别与新识别出的关联方之间发生的所有交易

C.立即将相关信息句项目组其他成员通报

D.对新识别的关联方或重大关联方交易实施实质性程序

15.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了解波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如果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符合其具体情况,了解风险评估过程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B.在评价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的设计和执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管理层如何估计风险的重要性

C.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其他方面获取的信息,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过程的有效性

D.如果注册会计师识别出管理层未能识别出的重大错报风险,应当将与风险评估过程相关的内部控制评估为存在值得关注的内部控制缺陷

16.下列有关注册会计师在执行财务报表审计时对法律法规的考虑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防止被审计单位违反法律法规3(23

B对于不直接影响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应就被审计单位遵守了这些法律法规获取管理层的书面声明

C如果识别出被审计单位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有责任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监管机构报告

D对于直接影响财务报表金额和披露的法律法规,注册会计师应就被审计单位遵守了这些法律法规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7.下列各项中,注册会计师在所有审计业务中均应当确定的有C )。

A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

B可容忍错报

C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

D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18.下列情形中,通常表明可能存在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有( )。

A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不熟悉会计则奥世

B被审计单位频繁更换财务负责人

C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环境薄弱

D被审计单位投资了多家联营企业

19.下列各项中,属于注册会计师通过实施穿行测试可以实现的目的的有( )。

A.确认对业务流程的了解

B.评价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C.确认控制是否得到执行

D.确认对重要交易的了解是否完整

20.下列有关与特别风险相关的控制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

A.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和评价与特别风险相关的控制的设计情况,并确定其是否得到执行

B.如果被审计单位未能实施控制以恰当应对特别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特别风险实施细节测试

C.如果注册会计师实施控制测试后认为与特别风险相关的控制运行有效,对特别风险实施的实质性程序可以仅为实质性分析程

D.对于与特别风险相关的控制,注册会计师不能利用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

       答案

单选题

1.【参考答案】D【解析】重新执行适用于控制测试。

2.【答案】B【解析】如果总体项目存在重大的变异性,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将总体分层。分层可以降低每一层中项目的变异性,从而在抽样风险没有成比例增加的前提下减小样本规模,提高审计效率。

3.【答案】C【解析】注册会计师应当制定计划,确定对项目组成员的指导、监督以及对其工作进行复核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对项目组成员指导、监督和复核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4.【答案】B【解析】审计业务约定书的具体内容和格式可能因被审计单位的不同而不同,但应当包括以下主要内容:(1)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与范国;(2)注册会计师的责任:(3)管理层的责任:(4)指出用于编制财务报表所适用的财务报告编制基础;(5)提及注册会计师拟出具的审计报告的预预期形成和内容以极对在特定情况下出具的审计报告可能不同于预期形式和内容的说明。

5.【答案】C【解析】注册会计师使用整体重要性水平(将财务报表作为整体)的目的有(1)决定风险评估程序的性质、时间安排和范围;(2)识別和评估重大错扱风险;(3)确定进一步审计程

6.【答案】B【解析】用作审计证据的信息与相关认定之间的关系,指的是审计证据的相关性,不影响可靠性。

7.【答案】D【解析】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会计报告。

8.【答案】C【解析】审计报告日后获取的管理层书面声明属于新获取的审计证据,不属于事务性变动。

9.【答案】B【解析】审计的固有限制源于:(1)财务报告的性质;(2)审计程序的性质;(3)在合理的时间内以合理的成本完成审计的需要。选项AC,属于审计程序的性质导致的固有限制。选项D属于财务报告的性质。

10.【答案】C【解析】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选项C错误。

11.【答案】C【解析】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受审计证据质量的影响。审计证据质量越髙,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可能越少。也就是说,审计证据的适当性会影响审计证据的充分性。但如果审计证据的质量存在缺陷,那么注册会计师仅靠获取更多的审计证据可能无法弥补其质量上的缺陷。选项C错误

12.【答案】B【解析】关于如何考虑以前审计获取的有关控制运行有效性的审计证据,基本思路是考虑拟信赖的以前审计中测试的控制在本期是发生变化。

13.【答案】B【解析】项目合伙人无须复核所有审计工作底稿。项目合伙人复核的内容包括:(1)对关键领域所作的判断,尤其是执行业务过程中识别出的疑难问题或争议事项:(2)特别风险;(3)项目合伙人认为重要的其他领域。

14.【答案】D【解析】选项D错误,审计的最终产品是审计报告。

15.【答案】 C【解析】在缺乏权威性标准或共识的领域,注册会计师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选用了哪些会计政策:为什么选用这些会计政策以及选用这些会计政策产生的影响(选项C错误)。

16.【答案】 C【解析】对于内部控制审计业务,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内部控制在基准日之前一段足够

长的期间内有效运行的审计证据( 选项A正确)。在整合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控制测试所涵盖的期间应尽量与财务报表审计中拟信赖内部控制的期间保持一致。对控制有效性测试的实施时间越接近基准日,提供的控制有效性的审计证据越有力(选项B正确)。

17.【答案】 A【解析】如果通过对内部控制的了解发现下列情况,并对财务报表局部或整体的可审计性产生疑问,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出具保留意见或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 (1)被审计单位会计记录的状况和可靠性存在重大问题,不能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发表无保留意见; (2) 对管理层的诚信存在严重疑虑(选项A正确)。必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解除业务约定。

18.【答案】 A【解析】在应对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会计估计的性质,并实施下列一项或多项程序。

19.【答案】 B【解析】当使用分析程序比细节测试能更有效地将认定层次的检查风险降至可接受的水平时,注册会计师可以考虑单独或结合细节测试,运用实质性分析程序(选项B错误)。

20.【答案】 D【解析】确定实际执行的重要性并非简单机械的计算,需 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并考虑下列因素的影响: (1)对被审计单位的了解(这些了解在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的过程中得到更新) ; (2)前期审计工作中识别出的错报的性质和范围(选项B正确) ; (3)根据前期识别出的错报对本期错报作出的预期。

21.【答案】 D【解析】控制缺陷的严重程度与错报是否发生无关,而取决于控制不能防止或发现并纠正错报的可能性的大小,选项A正确。在确定顶控制缺陷或多项控制缺陷的组合是否构成重大缺陷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补偿性控制的影响,选项B正确。评价控制缺险是否可能导致错报时,注册会计师无需将错报发生的概率量化为某特定的百分比或区间,选项C正确。

22.【答案】 D【解析】选项D错误,被审计单位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影响注册会计师需要获取的审计证据的数量。

23.【答案】C【解析】选项C正确,应当评估为特别风险的事项只有三个: (1)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 (2)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3)超出被审计单位正常经营过程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其余的事项都需要进一步评估才 能确定是否存在特别风险。

24.【答案】 D【解析】选项D错误。注册会计师应当与治理层就识别出的可能导致对波审计单位持续经营能力产生重大疑虑的事项或情况进行沟通,除非治理层全部成员参与管理被审计单位。

25.【答案】B【解析】选项B错误,注册会计师作出的区间估计需要包括所有3合理”的结果,而非所有“可能的结果”。

多选题

1.【答案】:ABCD【解析】:审计业务要素包括审计业务的三方关系人、财务报表、财务报表编制基础、审计证据和审计报告。

2.【答案】AC【解析】选项BD,可以较少的利用内部审计工作,并非不得利用。

3.【答案】ABD【解析】注册会计师在选择的基准时,会考虑被审计单位的性质、所处的生命周期以及所处行业和经济环境;在选定的基准确定百分比时,要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范围、注册会过师在确定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时无需考以前年度的审计情况。

4.【答案】 BCD【解析】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属于特别风险。无论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风险的评估结果如何,注册会计师都应当设计和实施审计程序。

5.【答案】 ABCD【解析】在细节测试中,注册会计师应根据审计目标和所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定义抽样单元。抽样单元可能是一个账户余额、一笔交易或交易中的一个记录(如销售发票中的单个项目) , 甚至是每个货币单元。

6.【答案】 CD【解析】鉴证业务包括审计、审阅和其他鉴证业务。相关服务包括税务、代编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执行商定程序等。

7.【答案】 ACD【解析】专家,即注册会计师的专家,是指在会计或审计以外的某一领域具有专长的个人或组织,并且其工作被注册会计师利用,以协助注册会计师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专家既可能是会计师事务所内部专家(如会计师事务所或其网络事务所的合伙人或员工,包括临时员工) ,也可能是会计师事务所外部专家。

8.【答案】 ACD【解析】注册会计师应当开展下列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 ( 1 )针对保持客户关系和具体审计业务实施相应的质量控制程序; ( 2 )评价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要求的情况; ( 3 )就审计业务约定条款达成一致意见。

9.【答案】 ABCD【解析】在内部控制审计中,对于内部控制可能存在重大缺陷的领域,注册会计师应给予充分的关注,具体表现在:对相关的内部控制亲自进行测试而非利用他人工作;在接近内部控制评价基准日的时间测试内部控制;选择更多的子公司或业务部门进行测试;增加相关内部控制的控制测试量等。

10.【答案】ABCD【解析】四个选项均属于在所有审计业务中应当实施的审计程序。

11.【答案】ABCD【解析】在判断哪些风险是特别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至少考虑6点事项。

12.【答案】ABD【解析】选项C无需达成一致意见,外部专家不是项目组成员,不受会计师事务所按照《质量控制准则第5101号——会计师事务所对执行财务报表审计和审阅、其他鉴证和相关服务业务实施的质量控制》制定的质量控制政策和程序的约束。

13.【答案】ABD【解析】选项c错误,在确定某账户、列报是否重要和某认定是否相关时,注册会计师应当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加以综合考虑。例如,在识别重要账户、列报及其相关认定时,注册会计师还应当确定重大错报的可能来源。

14.【答案】BCD【解析】如果识别出管理层以前未识别出或未向注册会计师披露的关联方关系或重大关联方交易,注册会计师应当……

15.【答案】 ABC【解析】选项A正确,如果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符合其具体情况,了解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和结果有助于注册会计师识别财务报表的重大错报风险。选项B正确,在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过程的设计和执行时,注册会计师应当确定管理层如何识别与财务报告相关的经营风险,如何估计该风险的重要性,如何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如何采取措施管理这些风险。选项C正确,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其他方面信息,评价被审计单位风险评估过程的有效性。选项D错误,如果识别出管理层未能识别的重大错报风险,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被审计单位的风险评估过程为何没有识别出这些风险,以及评估过程是否适合于具体环境。

16.【答案】ACD【解析】选项A正确,注册会计师没有责任防止被审计单位违反法律法规行为,也不能期望其发现所有的违反法律法规行为。选项c正确,如果识别出或怀疑存在违反法律法规行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是否有责任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监管机构和执法机构等相关机构或人员报告。选项D正确,针对被审计单位需要遵守的第一类法律法规 ,注册会计师的责任是,就被审计单位遵守这些法律法规的规定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

17.【答案】ACD【解析】选项A正确,注册会计师在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时,应当确定财务报表整体的重要性。选项B错误,如果在实施细节测试时不使用审计抽样,则可不确定可容忍错报。选项C正确,注册会计师需要在制定审计策略和审计计划时,确定-6个明显微小错报的临界值,低于该临界值的错报视为明显微小的错报,可以不累积。选项D正确,审计准则要求注册会计师确定低于财务报表整体重要性的一个或多个金额作为实际执行的重要性。

18.【答案】ABCD .【解析】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可能影响多项认定。上述选项均与财务报表整体存在广泛联系。

19.【答案】ABCD【解析】执行穿行测试可获得下列方面的证据:略

篇2

1、关于会计科目结构,正确的说法是( )。

A、科目结构定义完成后不能修改 B、科目结构在一个会计年度中不能修改

C、只能按32222定义 D、科目级长可由用户任意设置

2、关于会计主管,不正确的说法是( )。

A、会计主管的名字必须在初始化过程中设置

B、 会计主管的口令必须在初始化过程中设置

C、会计主管的权限可以在权限功能中加以调整

D、 会计主管的权限

3、操作人员的口令( )。

A、不能自己修改,只能由会计主管修改

B、 能够自己修改,也能由会计主管修改

C、不能修改,只能删除

D、 口令的长度可由用户任意设置

4、关于会计科目编码,不正确的说法是( )。

A、会计科目编码受会计科目结构的制约

B、 未启用会计科目可以向下增设

C、已使用会计科目只能平行增设

D、 会计科目编码不能修改,但名称可以修改

5、关于记帐,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已经审核的凭证才能记帐

B、 核算期可以记一次帐,也可以多次记帐

C、记帐后,有多少个末级科目,就有多少个明细帐数据文件

D、 记帐后,总分类帐与明细分类帐没有统辖与被统辖的关系

6、关于电算化帐务系统的联查功能,不正确的说法是( )。

A、总帐可以联查明细帐 B、明细帐可以联查总帐

C、明细帐可以联查凭证 D、凭证可以联查总帐

7、某一科目的辅助核算,系统不能处理的是( )。

A、同时设置部门核算与个人往来核算

B、 同时设置单位往来与项目往来核算

C、同时设置个人核算与单位往来核算

D、 同时设置单位往来核算与部门核算

8、用户已定义常用摘要情况下,在凭证填制的摘要栏内,不正确的处理方法是( )。

A、直接输入摘要代码调出常用摘要

B、 输入摘要的前几个字符,再按F2调出

C、输入摘要的前几个字符,再按F3调出

D、 点击摘要栏内的参照图标,参照输入

9、在凭证输入过程中,哪种情况系统拒绝执行( )。

A、当附件张数为0时 B、当借贷双方金额均用红书(负数)表示时

C、当凭证日期小于上一张凭证时 D、当借贷双方金额均为0时

10、用户在定义结算方式时( )。

A、只有先定银行科目,才能定义结算方式

B、 不必先定义银行科目,就能定义结算方式

C、结算方式只能定义支票结算

D、 结算方式编号可以省略

11、当期初余额不平衡时( )。

A、不可以输入凭证 B、可以输入凭证

C、系统强制要求试算平衡 D、以上说法均不正确

12、对于部门总帐,系统提供的正确查询方式是( )。

A、指定科目查询总帐 B、指定部门查询总帐

C、同时指定科目和部门查询总帐 D、以上说法均正确

13、UFO报表处理系统是一个( )。

A、一维报表 B、二维报表

C、三维报表 D、四维报表

14、对于REPORT.REP报表第4页上的B1至D6区域,正确的表示法为( )。

A、REPORT->B1:D6@4 B、@4B1:D6->REPORT

C、REPORT->V_B1:V_D6@4 D、@4V_B1:V_D6->REPORT

15、对于UFO报表中的字符单元,不正确的说法是( )。

A、字符单元与表样单元一样,其字符必须在格式状态下输入

B、 字符单元与数字单元一样,其字符必须在数据状态下输入

C、字符单元的显示格式和风格与表样单元一样,在格式状态下定义

D、 字符单元的显示格式和风格与数字格式一样,在格式状态下定义

参考答案:

单选题

篇3

一、考情分析,学习方法应以听课为主

通过分析历年来的考试情况,不难看出,试题越来越灵活,试卷中客观题部分占75分,主观题部分占25分,其中最难的部分就是40分的多选题了,所以,单靠押住综合题是很难过关的。我们的学习方法应侧重于客观题部分(包括单选、判断、简答、综合),通过听课,60分的内容能够得到解决,另外40分的内容则应听课加记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切勿死记硬背。总之,经济法应以听课为主。

二、教材调整,重点变化大

自2007年起,会计职称考试教材进行了大幅度调整,由原来的12章调整为9章,所以各章的考试分值也相对平衡,基本上转变为章章重点。

三、经济法的学习法

通过听老题的课和各个考试过关者介绍的个人学习方法,我总结了以下学习方法,供大家参考。

1.认真听课

大家都是成年人,参加考试都不容易,有家、有事业,大家的时间都很宝贵,学习时间都是靠挤出来的,而且一般报职称一报就是3门或2门,因此,我们是不可能把大块的时间划出用于学习经济法,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习实务和财务管理,所以,我们大家应该有较高的学习效率,有较好的学习效果。

在网校的学习课件中,老师所讲的重点几乎涵盖了90%以上的考试内容,所以,只要我们认真听课,用心听课,过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2.课后复习,注重总结归纳

听课后,应认真归纳总结,可以自己制作一些表格,加深记忆,真正将知识变成自己的,这样掌握得更牢固,记得更深刻。课后复习时,只复习不会的内容,会的就省略了,尽量不要重复复习,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做题要精,以典带面

听课复习后,不要忙于做题,当下听完,谁都会做。可以过两天再做前几天学习过章节的习题,这样很容易发现不会的问题。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历年考题是习题中再精典的习题了,也是必做且应认真分析总结的习题。做题后,要注意总结考点,明确解题思路,以典带面。做错的题,应记下来,之后反复做,错题会逐渐变少,当然自己掌握的知识逐渐增多。

这就是我自己总结的一些《经济法》学习方法,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今后,我会把《经济法》逐章的学习体会及自己归纳总结的一些资料传上来,与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各位学友多多支持,多多指教,大家互相学习,互相督促,一起顺利通过2008年的职称考试,大家一起努力吧!加油!

第一章的学习体会如下:

一、改变学习习惯

由于教材章节的减少,第一章考试分值由2004年的3分增至2007年的7分,这充分说明第一章的位置已变得尤其重要,当然也等于是送分的地方,为什么呢?我们大家在学习时,往往有个习惯,就是总从第一章开始学习,比方说,今天开始学习了,翻开书看第一章,明天开始学习了,翻开书还是看第一章。这是利也是弊,利是第一章的内容成为我们掌握得最好的部分,但弊是第一章并非是重中之重的章节,我们没有必要利用大部分的时间去复习。

其实,我们应该改变一下学习习惯,第一章不就是考7分吗,单靠认真听课,掌握重点内容,就足以拿到5分了,我想这也就够了。教材内容毕竟很多,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抓那2分,倒不如把它用在更重要的章节上,得更多的分,这才是真正的讲究时间价值啊。

二、第一章重点内容分析

2007年,试题中主要是对第四节经济法的实施进行了考核,所以我们应重点复习第二、三节,当然第四节也应该加以关注,避免他来了回马枪,呵呵。

篇4

由于管理会计是一门多专业的交叉学科,需要学生掌握如数学、计算机、会计学等等专业知识,这对在职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很多在职人员都是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很多学生在上课前所掌握的知识达不到上述要求,学生往往对辅导老师的授课不知所云,加之在职学生精力有限,因此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教学资源更新较快,重复率高,给学生学习带来很多精力和资源浪费。管理会计网络教学资源更新率快,数量繁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从网络上下载各种教学资料来丰富自己的教材,但是过多的网络资源会让学生产生茫然不知所措的感觉。很多学生反映网络资源的内容重点各不相同,侧重点也不同,很多学习重复交叉,资料良莠不齐,花费了很多精力,学习效果却不甚理想。

2.国家、省级、市级电大教学内容脱节,各级电大学生学习内容不尽相同。由于国家、省级和市级电大往往通过网络教学,在发达区域可以及时获得最新的教学资料,学生可以学习先进的知识;而偏远落后的区域由于网络资源更新不及时,很多最新的教育资源无法到达学生的手中。虽然很多电大要求授课老师将国家和省级的资源及时传达给学生,但是碍于学校自身硬件条件,很多电大在线的更新速度无法跟上要求,造成各地学生学习知识不同步,影响学生学习质量。

二、电大管理会计教学的沿革及发展方向

基于网络的电大教学,应该着眼于及时满足教学需要、使用实用性强的教材、加强网络教学网上授课的力度。正因此,目前管理会计教育内容的改革和发展有着以下的特点:

1.从纸质教材为主转变为纸质教材与多媒体、视频、广播电视教学相结合。当前管理会计教学主要使用以下几种授课方法:①纸质教材,学生通过纸质教材可以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学生的素质;②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学生增加面对面授课的益处,让学生掌握学习的重点,增强学习的实践性;③视频教学,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习。

2.由传统教学转变为多样化教学。各级电大通过不同的方式,根据学生的不同需要,提供了多样化教学内容。如国家及省级电大都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教学资源库,采用IP课件、视频课堂、VCD教学,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网上辅导等。各地电大根据自身的发展和实际情况,在国家和省级电大的基础上,进行网络资源整合,建立起符合要求的教学方法,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模式。

3.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思想。由于学生和老师很少面对面授课,学生逐渐培养出自己解决学习问题的能力,授课老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教学,而不再起到监督作用。学生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困难会自己通过网络或者教材进行分析解答,整个过程是学生独立完成的,增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授课老师通过筛选繁杂的网络资源,将最新的知识及时传递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如何学习,转变了师生之间传统的角色。

4.转变了教学管理模式。改革之后的电大教育主要通过网络授课,学校负责提供课程介绍、教学方案、教师讲解、视频播放等教育资源专栏。学生通过网络可以系统全面的了解课程要求和学习内容。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学习的内容和进度,避免了封闭式的集体教育模式。学校提供了针对性的疑难解答、重点复习等内容,并定期举办学习讨论和集中答疑等项目,可以让学生随时根据需要获取所需知识。

三、基于网络的市级电大管理会计教学平台构建的设想

电大的管理会计教学目标是通过各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和使用学习内容。因此,在教学中构建符合要求的教学平台,应该着重注意根据教学需要制定教材,改变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专项辅导解答、整合上级电大的各种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电大还需要提供一整套的教学服务内容,使学生尽可能地得到更多更新更好的教育资源。

1.教学教材的改革

市级电大应在国家和省级电大教材基础上,设计出符合自身要求的教学方案,在设计方案时要注意理论和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提供详细夯实的教材。设计教材的内容应包含:①章节的教学内容、自学内容、学习计划、练习题等,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每章的要求,突出学习重点;②辅导安排、疑难解答、重点讲解。通过教材学习,可以让学生快速了解学习的方向,及时找出自身的不足,需要补充学习的相关知识;③配置的相关教学资源。通过相关的教学资源,让学生能够了解如何获取相关资源的渠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根据需要下载相关资源,满足学生的各种学习需要;④增加教学安排和进度。学生可以根据教学安排合理分配学习时间,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学习。

2.合理授课,辅导学生学习

由于各市级电大自身发展水平不同,因此授课老师应根据学生和学校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教学方案需要包括课程的选取、解答的方式、资源的获取、学生的引导等方面。管理会计是一门复杂学科,授课老师必须充分了解该课程的特点,由浅入深按序授课,合理安排教学进度、让学生自主寻找解决问题的渠道;老师还需要利用课件、视频、网络教学等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了解课程的内容和重点,并对难点进行精简提炼。同时,老师需要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考核,通过考核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还要会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在实践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

3.重新设计面对面授课的教学形式

原有的面对面授课主要是老师讲解,学生聆听,由于学生的原有教育水平不同,老师很难了解每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因此需要逐步转变为师生互动,让学生参与其中。授课老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学生模拟上课,分享学习体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改变学生的被动学习者的角色,活跃课堂气氛。老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仅要讲解课程内容,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引导和启发学生自己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学生的主动性。此外,由于在职学生上课时间的不固定性,很多学生因为工作繁忙,无法准时上课。因此老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通过电子邮件或电话及时答疑;老师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学习能力、基础知识、工作性质建立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方法。

4.提高学校的师资力量

管理会计课程难度较大,老师自身的水平极大程度上影响教学水平。由于教学对象是有着丰富工作经验的在职工作者,因此必须提高教师的知识和素质,才能让学生信服。只有让学生信服才能让授课变得更加轻松,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目前很多电大的年轻老师知识水平较高,但是教学实践经验不够丰富,增加了教学难度。电大应该加强年轻教师的培训,让有经验的老师多带经验少的年轻老师,拓宽教师视野,积极参加各院校间的交流学习;学校定期举办教师培训课,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使老师可以更好地胜任教学工作。

5.加强网络教学辅导作用

通过网络教学,可以弥补课时有限给授课带来的不足。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现代科学技术,将最新的教学资源及时传递给学生,同时加强对网络资源的整理,为学生提供有价值的资料。老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与学生互动,交流和探讨学习体会,通过电子邮件等方式及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辅导。同时通过网络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学习讨论,分析课程内容,让学生将自己的学习感悟和实践经验分享给大家,使管理会计的教学发挥出最大的教学效果。

6.建立便捷的管理会计教学平台

篇5

综观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试题,命题方面主要呈现如下几个特点:

一、今年教材新增和调整内容倍受青睐

今年教材新增和调整内容在2007年经济法试题中占据相当大比重,是今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试题最重要的特点之一。

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科目2007年的调整比较大。《经济法》科目总共14章,除了4章基本没有调整外,其余的章节都有调整。基本没有调整的章节主要是第一章《经济法基础知识》、第四章《公司法》、第九章《合同法(分则)》、第十二章《票据法》。变化最大的章节主要有三章,其中第二章《企业法》中的第三节《合伙企业法》是修订后新颁布的法律,第六章《破产法》也是修订后新颁布的法律,这两章比往年相关内容具有比较大的变化。第七章《证券法》根据证监会新颁布的规范性文件做了比较大的调整,应试的内容更加细化。其余的章节都是微调,如第三章《国有资产管理法》,新增了企业国有产权转让价格的有关规定。第五章《外商投资企业法》修改了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有关内容,增加了外资企业的注册资本,合作企业的组织形式,合作企业注册资本与投资总额等有关内容。第八章《合同法(总则)》,主要是根据新颁布的《物权法》,对抵押、质押、留置等相关内容做了比较大的调整。第十章《外汇管理法》调整了各种外汇管理中的部分内容和经常项目外汇管理的政策。第十一章《支付结算法》新增了电子支付的有关内容,调整了银行监管账户管理制度。第十三章《知识产权法》,增加了侵犯著作权和商标权的诉讼时效,调整了侵犯商标权的部分内容。第十四章《会计法》第三节“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也有微调。

今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的命题特别青睐上述今年教材新增的内容或者进行重大调整的内容。据初步统计,今年经济法教材中新增或调整的内容在2007年试卷中占的分值在50分以上.占到了整个试题的半壁江山还多。其中客观题中今年新增或重大调整的考点分值占到12分,具体包括单项选择题第7小题(证券法)、第8小题(破产法)和第10小题(支付结算法),多项选择题第5小题(外商投资企业法)、第7小题(破产法)、第8小题(证券法)、第9小题(证券法)和第10小题(证券法),判断题第1小题(合伙企业法)、第4小题(外商投资企业法)、第5小题(破产法)和第6小题(证券法)。4个综合题中有3个题目全部来自今年教材新增或调整的内容,这具体包括综合题第1题考察的是新颁布的合伙企业法,综合题第2题考察的是调整幅度较大的证券法,综合题第4题考察的是新颁布的破产法。只有综合题第3题考察的是历年的综合题重点章次――合I司法。

上述可见,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教材每年都有调整,而每年调整的内容就成为当年命题的重点所在,2007年经济法试题的这个特点尤为突出。

二、试题点多面广,重点突出

《经济法》科目的命题点多面广,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几乎整本书全要记,这是经济法考试的特点之一。特别是非法律专业考生,平时对法律的了解和接触不多,基本上属于“空白”。但对考生有利的是考试中的题型仅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题,考察的核心是理解基础上的应用,并没有填空、简答、论述等死记硬背的题目。

通过分析2007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的命题,来看是否具备点多面广,重点突出的特点。

首先,点多面广的特点可以从经济法考试的题型上分析。关于试题的题型,近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的题型一直为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和综合题四种题型。今年命题的题型也未发生任何变化,但每一种题型所占比重与去年有微调,即今年的经济法试题中单项选择题18个小题占18分,多项选择题20个小题占20分,判断题12个小题占12分,并且判断错误要倒扣分,客观题合计占50分;综合题共4个小题占50分,综合题的分值呈递减数列分布,四道计算题分别是14分、13分、12分和11分。而2006年经济法试题中单选题是20分,多选题是18分,判断题为12分,并且判断错误要倒扣分;综合题共4个小题占50分。可见今年经济法试题中单项选择题比去年少了2分,多项选择题增了2分。显然,从经济法考试题型分值分布情况的变化来看,今年的经济法试题要难于去年,因为对绝大多数考生来讲,多项选择题难于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分值增加以及单项选择题分值减少,当然就意味着考试难度的加大。

这种客观题与主观题平分秋色的模式,决定了整个试卷的覆盖面相当广泛。50个客观题,每题只占1分,但所涉及的考点并非50个所足够。有些选择题形式上是1个小题,但其中所包含的选项却分散在教材的不同页码当中,涉猎面很宽。主观题即综合题,4个题目提出的小问题达21个(其中综合题第1题提出5个小问题,综合题第2题提出4个小问题,综合题第3题提出7个小问题,综合题第4题提出5个小问题),每一个小问题的回答需要若干个知识点。因此,经济法考试的命题对教材的每一章都有涉猎,点多面广。

其次,重点突出的特点可以从经济法各章分值权重上分析。关于经济法各章的分值,可参见“最近三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各章分值分布表”。通过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公司法、企业破产法、证券法、合同法、票据法律制度是历年经济法考试命题的重点章次,在最近三年的考试中,这几章每章每年所占分值基本上在lO分以上,其中证券法、合同法(总则)、公司法更是重中之重。

在2007年经济法试题中,一方面由于合伙企业法、破产法重新修订颁布,证券法、合同法(合同担保部分)有重大调整,加之去年公司法考了20分,所以今年公司法在试题中的比重略有下降,这是可以理解的。除此之外,2007年经济法试题中各章分值分布基本上与往年一样。如今年诸如第2、4、6、8、9、12章等重点章节所占的分值达到78分,剩下的章节分值仅为22分。

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经济法考试重点突出的特点,也可从今年教材新增和调整内容在经济法试题中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这一现象中得到确证。《经济法》教材要依据国家立法活动,及时增加新的法津法规的规定,修改调整相关内容,使之与国家法律及规章制度相吻合,适应经济活动的需要,这当然也会在命题中反映出来。考试中,几乎每年新调整的内容都是当年考试的重点,今年也不例外,具体内容上文已经分析,不复赘述。

上述《经济法》科目的命题点多面广、重点突出的特点可以

看出,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是一种标准化考试,涉猎面宽,重点突出,考生不能指望寻求什么捷径来达到目的,必须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有所侧重。

最近三年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各章分值分布表

三、命题侧重于综合性、应用性考察,试题难度有所提高

从试题内容来看,今年经济法试题比去年难度要大。难度增大的主要原因体现在客观题上。笔者认为,今年单选题和多选题的难度都略高于去年,判断题难度跟去年相比基本持平。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今年的命题较往年更加灵活,综合性、应用性十分明显,这与简单考察教材中的某一个命题要难得多。下面按照试题的类型分别举例说明。

例如,单选题第9题:2007年4月30日,甲以手机短信形式向乙发出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的要约,乙于当日回短信同意要约。但由于“五一”期间短信系统繁忙,甲于5月3日才收到乙的短信,并因个人原因于5月8日才阅读乙的短信,后于9日回复乙“短信收到”。甲乙之间买卖合同的成立时间是( )。

A.2007年4月30日 B.2007年5月3日

C.2007年5月8日 D.2007年5月9日

本题显然具有明显的应用性,属于小案例型的选择题,要求考生在真正理解了相关法律规定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鉴别得出结论。本题考核以要约方式订立的合同的成立时间。根据规定,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承诺自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采取数据电文形式订立合同,该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视为承诺到达时间。本题中,分析的关键在于“何时承诺到达要约人”“何时承诺生效”“数据电文进入该特定系统的时间是什么时间”。有的考生选了A,他们认为,2007年4月30日甲以手机短信形式向乙发出购买一台笔记本电脑的要约,乙于当日回短信同意要约。如果系统不出现差错,要约人当时就能收到承诺,合同生效的时间不应该受制于系统原因,所以2007年4月30日当日发出承诺时就是承诺到达要约人之时,承诺迟到是由于其他原因造成的。但是别忘了法律规定,承诺应该自通知到达要约人时生效,但由于其他原因,承诺迟到的,除要约人及时通知受要约人因承诺超过期限不接受该承诺的以外,迟到的承诺为有效承诺。即短信进入要约人手机这一“特定系统”时生效。甲于5月3日才收到乙的短信,正是短信进入要约人手机这一“特定系统”的时间。还有些考生选了c和D,原因是忽视了承诺自通知到达时生效。本题的正确答案应当是甲于5月3日收到乙的承诺短信时合同成立。题中这些“纠缠”会令相当一部分考生晕头转向。

再如,多选题第11题:2007年7月5日,甲授权乙以甲的名义将甲的一台笔记本电脑出售,价格不得低于8000元。乙的好友丙欲以6000元的价格购买。乙遂对丙说:“大家都是好朋友,甲说最低要8000元,但我想6000元卖给你,他肯定也会同意的。”乙遂以甲的名义以6000元将笔记本电脑卖给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买卖行为无效 B.乙是无权行为

C.乙可以撤销该行为 D.甲可以追认该行为

本题考察的是第一章中的“”。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讲,并非难点,如果仅仅是对法律规定中的某个命题进行关键词改造或者就某一个法律规定进行举例也就没有什么难的了。但是该题一方面体现了较强的综合性,不是考教材或法律规定中的一个点,而是将两个相当接近的、容易混淆的考点比较着考察;另一方面体现了较强的应用性,不是简单命题的改造,不是对法律规定中的关键词偷梁换柱,而是深藏于一个案例中,并且颇有一种“似是而非”的纠缠。无权与滥用权在很多考生的脑子里只差之毫厘,该题中乙的行为究竟是无权还是滥用权。考生分析的关键在于,乙的行为是无权中的超越权,而不是恶意串通滥用权。因为恶意串通的“关键”在于双方当事人相互串通以欺骗等非法行为获取非法利益,而本题中乙和丙都没有非法行为,乙也没有获取非法利益。所以本题的答案应当是BD。

判断题的综合性、应用性也不逊色。

例如,判断题第1题:注册会计师甲、乙、丙共同出资设立一家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甲、乙在某次审计业务中,因出具虚假审计报告造成会计师事务所债务80万元。对该笔债务,甲、乙应承担无限连带责任,丙应以其在会计师事务所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 )

本题属于小案例型的判断题,问题的关键在于考生必须知道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是合伙企业法中的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而这一点在教材中并未明示,可能有近一半的考生不知道,尤其是那些没有听注册会计师考试经济法辅导课的考生。如果知道了合伙制会计师事务所是合伙企业法中的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那么相关法律规定自然就浮出水面,即根据规定,在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中,一个合伙人或者数个合伙人在执行活动中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合伙企业债务的,应当承担无限责任或者无限连带责任,其他合伙人以其在合伙企业中的财产份额为限承担责任。可见本题的正确答案应当是“√”。

综合题的“综合性”和“应用性”自不待言。以第二个综合题为例,本题考的是证券法。考生对综合题中要考察证券法一点也不感到意外,因为证券法几乎每年都要出一个综合题,尤其是今年证券法根据证监会的规定进行了调整,综合题考察证券法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出乎意料的是考到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本题有5个小问题:

第一问,A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已分配利润的情况是否符合增发股票的条件。具体分析的步骤包括:首先判断A公司的盈利能力是否符合增发股票的条件。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时最近3年应当连续盈利,这个没问题。其次分析已分配利润的情况是不是符合规定。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公开发行证券,最近三年以股票或者现金方式分红累计不能低于最近三年平均可分配利润的20%。本题并没有告诉实际的比例,但通过最近三年分配时有转赠股份、送红股、现金分红的情形,据此判断结论是肯定的。所以第一问的答案应当是:首先A公司的盈利能力符合增发的条件。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时,最近3个会计年度应连续盈利,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计算依据。在本题中,A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连续盈利。其次A公司的已分配利润的情况符合增发的条件。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时,最近3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20%。在本题中,A公司最近3年以现金或股票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占最近3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比例超过了20%。这第一问的关键在于就A公司的盈利能力和已分配利润的情况分别对比后得出结论。光死记硬背过有关法律规定,不会在具体题目中分析判断自然得不上分,应用性很强。

第2问,A公司净资产收益率是否符合增发条件,这实质上是考6%的问题。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增发股票时,最近3个会计年度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平均不低于6%,扣除非经常性损益

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的净利润相比,以低者作为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依据。在本题中,A公司最近3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5.46%、5.40%和6.15%,平均为5.67%,低于6%的法定要求。这第二问的关键在于考生不能通过题中给出的数据直接判断,必须在自己计算的基础上加以判断,其应用性可见一斑。

第3问,A公司为C公司违规提供担保的事项是否构成本次增发的障碍。A公司为D公司提供担保的审批程序是否符合规定?分别说明理由。上市公司增发股票的要求最近12个月内不存在违规提供担保的情形,就这个题来说违规提供担保的时间超过了12个月,所以不构成实质。A公司为D公司提供担保的审批程序不符合规定。因为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单笔担保额超过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10%的担保,必须经股东大会作出决议。在本题中,A公司为D公司1亿元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超过了其最近一期经审计净资产(83088万元)的10%,应当由股东大会作出决议,而A公司仅由董事会作出决议不符合规定。这第三问的关键在于违规提供担保的时间超过了12个月。考场上会有相当一部分考生只关注了担保的“违规”性,而忽视了违规提供担保的时间超过了12个月。这种顾此失彼的现象是考生中的普遍现象,也是命题老师习惯在试题中设置的“陷阱”。

第4问,A公司的委托理财事项是否构成本次增发的障碍,并说明其理由。根据规定,上市公司增发新股时,除金融类企业外,最近一期期末不存在持有金额较大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借予他人款项、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在本题中,由于E证券公司在2006年11月将委托理财资金全额返还A公司,A公司最近一期期末不存在委托理财等财务性投资的情形,即A公司的委托理财事项不构成本次增发的障碍。这第四问分析的关键在于“E证券公司在2006年11月将委托理财资金全额返还给A公司”。

第5问,A公司本次增发的发行价格的确定方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根据规定,发行价格应不低于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或前一个交易日的均价。在本题中,A公司本次增发的发行价格拟按公告招股意向书前20个交易日公司股票均价的90%,确定不符合规定。这第四问分析的关键在于试卷中出现有90%。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内部控制;对策

一、会计信息化概述

会计信息化是指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的会计模型进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现代会计基础上,建立信息技术与会计学科高度融合的、充分开放的现代会计信息系统。这种会计信息系统将会计信息作为信息源,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网络系统对会计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送、存储、检索等处理,使会计业务处理高度自动化,信息高度共享,为企业组织经营管理、控制决策提供实时会计信息,为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提供全面和及时的信息。会计信息化是会计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信息社会对企业财务信息管理提出的一个新要求,是企业会计顺应信息化浪潮所做出的必要举措。

二、目前企业会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企业管理层对会计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目前,相当一部分企业管理层没有认识到会计信息化是会计电算化新的发展阶段,他们只是简单的认为会计信息化就是会计电算化,只是使会计人员减轻工作量,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的工具。因此,虽然企业发展了,其管理水平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所以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化不够重视,严重影响了企业会计信息化的进程。(2)企业缺乏复合型会计信息化人才。从我国人才供给调查报告看:我国中低层财会人才供给饱和,甚至过剩,而高尖端信息技术与会计相结合的专业人才却极度缺乏,供不应求。因此,会计信息化复合型人才的缺乏是制约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问题。(3)会计信息化与企业信息化未能有机结合。实现会计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财务、业务、生产一体化,实现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统一性,这就要求财务信息和业务信息一体化,但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一部分企业由于管理意识不到位,资金短缺、人员缺乏、业务链脱节等原因使财务软件大多只在财务部门使用,致使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不能共享,从而影响企业会计信息化实现的进程。(4)会计信息化数据安全控制存在问题。一是保密性差。大部分会计软件都没有对存储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加密,简单的复制数据库文件即可很轻易的获得会计信息化档案资料。二是安全稳定性差。随着计算机硬件和网络的发展,计算机病毒感染率日益提高,感染途径也从以前的存储介质传播发展到现在的在网络上传播。同时,大量的专用病毒和间谍软件的出现对会计信息化数据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三是企业授权方式的改变,会使得某些内控制度失效。在会计信息化时代,系统授权方式是主要是口令授权,通过绕过财务软件的关卡,可以打开计算机财务数据库进入财务报表等系统。一旦口令被人偷看或窃取,便会带来巨大的隐患。四是内容控制的程序化,增加了差错的反复性和严重性。当今会计信息化环境中,数据处理程序化、自动化、集中化,使得处理结果一旦发生错误,往往就会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造成多种数据文件、账簿及整个系统的会计数据失真,并且可能使系统出现反复性差错。

篇7

关键词:新会计主体理念会计客体会计基本前提

一、传统会计主体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传统会计主体的新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互联网络、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以数字化技术为先导,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要内容的信息技术革命,使得知识、信息的扩散和应用大为加快,交易、决策瞬间完成,电脑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使通过互联网形成了所谓的网络经济。网络经济的兴起,促进了虚拟企业的迅速发展。虚拟企业是一种依托计算机网络进行信息传递和管理的跨越物理空间的虚拟组织形式,为了完成特定的经济活动,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互联网将多个个体联系起来,建立起短期或长期的合作关系,以最快速度推出高质量、低成本的产品或服务;一旦业务或交易完成后,又可在瞬间解除这种联系。虚拟企业的出现,突破了传统会计主体本身概念,不局限于实的物理空间,还存在于虚的网络空间;并借助于计算机网络使会计主体分合迅速,极具灵活性。从而使得会计主体的空间范围越来越难以界定,传统会计主体更加难以把握。因此,需要突破传统的会计主体的思路,对会计主体本身重新进行认识。从传统会计主体内部看,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兼并浪潮纷纷兴起,企业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经营领域日趋广泛,跨国界、跨行业经营的公司日渐增多,企业经营的空间不断地扩展和延伸,由此产生的合并会计报表业务,将各子公司的财务会计报表与母公司的财务报表相合并,实质上是对不同的会计主体的会计信息进行调整、归集与合并,体现母公司这一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这对传统的会计主体带来了冲击。因此,应建立衍生新式的会计主体或另辟蹊径设定会计主体。从会计主体外部看,主要包括会计信息需求和会计信息反映两个方面。会计信息需求随着经济的发展更具开放性,各企业、公司、同行的信息在互联网的支持下能够互相兼容,实现资源共享。但传统会计主体并没有从信息需求的角度作任何解释和定义,只是从会计核算角度限定了特定的空间范围,难以内涵会计主体所涉及的更深远的意义,如会计信息可靠性、相关性。会计信息反映强调单个、有形、稳定的经济实体。传统会计主体是进行持续经济活动、能用价值计量的特定单位,大到一个公司、企业,小到车间、班组甚至个人。但从宏观管理的角度看,传统会计主体并未包括大到多国联合体,小到国家甚至地区。从而对地区、国家、多国联合体、全世界经济的会计核算就不存在,显然这与经济全球化要求会计信息全球化不相适应。由此也产生微观会计属于会计学科范畴,而宏观会计因为缺乏会计主体不能归属会计学科,只能归属于社会经济统计学科范畴。笔者认为,这种由于传统会计主体问题,致使微观会计学和宏观会计学属于不同学科范畴是不科学的,需要进行改革。

(二)传统会计主体概念分析一是传统会计主体的涵义存在缺陷。首先,会计主体定位不唯一。传统会计主体定位于服务对象,而服务对象具有广泛性,可以是自身也可以是相关者,这就造成会计主体定位不唯一。由此产生该定义混淆了会计工作的实施单位和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实际工作中还会使会计实施单位面临两难选择,如企业同银行的业务往来中,企业和银行的会计记录就完全不同,并且立足于不同的利益主体,就会有不同的会计政策可供选择,从而面临选择难题,此也为会计主体定位不唯一所致。其次,会计主体范围应扩大。会计主体将会计工作的空间范围限定在具有完整组织结构和人员的单位或组织。该定义较易理解,但无形中将部分经济核算单位排除在外。在经济活动中,个人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在资金市场,个人投资者进行会计核算、决策分析,从事着会计主体的工作。在网络经济时代,不同的企业为了共同的目的,打破企业间的间隔,以网络为纽带,组成联合体(网络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最大化,该联合体也要进行会计核算,由此可见会计主体范围应当扩大。二是传统会计主体存在歧义。按照哲学或科学的观点,主体应是事物的主要部分,起主导作用。而传统会计主体含义中的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是“会计”这一事物的非主要部分,起着辅助作用;主要部分应该是会计人员,起着主体作用。由此,传统会计主体中的主体含义与通常所说的主体含义不一致,即产生歧义。

(三)传统会计主体难以适应会计环境变化的需要传统会计主体与会计实践特别是网络会计实践的冲突引发了对会计主体的研究。主要一是修改传统会计主体定义。该观点建议将会计主体定义为“会计工作的实体或个体”。会计主体分为实体和个体:实体型会计主体可以是法人,如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非法人,如企业中的一个特定部分以及合伙企业,还可以是几个企业组成的联营公司或企业集团。个体型会计主体就是个人,拥有经济资源,为了特定的目的,以个人为单位从事经济活动,并独立地承担经济责任。这一修改后的定义,实质上仍然没有解决传统会计主体的缺陷与歧义的问题。二是拓展传统会计主体内涵。对传统会计主体存在的局限性,拓展其内涵:由过去单个的、有形的、持久的主体扩展到包含多个的、无形的、短时的主体,甚至只要是为了共同的经济利益而相互协作的结合体,无论有多少个部门或独立的企业组织,都可以视为会计主体;并承认相对稳定的、实的联盟体与松散的虚的联盟体即现实主体与虚拟主体并存的局面。但是虚拟主体变化无常,难以界定。由此可以看出,不论是修改传统会计主体定义还是拓展其内涵,都是对传统会计主体的改良,这种改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应寻求更好的解决办法。

二、新会计主体与客体的构建

(一)新会计主体因为在会计工作中起主导作用的是会计人员,所以会计主体应是从事会计工作和提供会计服务的人员或组织。如注册会计师是会计主体的典型实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会计行业注册会计师业务,使得会计服务市场逐步形成,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注册会计师是这一作用的主体,在会计工作和服务中起着主导作用。财政部是我国会计主体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其全体会计工作人员或组织构成我国会计主体。而传统会计主体不是会计人员,而是会计工作和服务的单位或组织,这样会计人员的主体作用被忽略,会计人员工作和服务的单位就可控制(因为单位是会计主体,在整个会计工作中起主体作用)会计信息的质量,弄虚作假,,这样使得会计信息质量难以控制,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由此可见,会计主体不应该是会计信息的产生或发生者,而应该是会计信息的加工或处理者,即会计人员要树立其是会计主体的新理念,从理论上使得会计信息质量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会计人员应该独立于会计工作和服务的单位,否则将无法充分发挥其会计主体作用。如果会计人员或组织不是独立于会计工作和服务的单位,则会计主体是指在企事业单位组织中从事会itT作的人员或组织,并具有其特定的环境、目标、制度、活动、机制和治理结构。如企业就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法律和文化环境下,从事盈利活动的经济组织;企业为了有效地从事经济活动,制定了目标系统和规章制度,在一定的机制和治理结构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而企业的会计人员是其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企业中具有特定的目标和权责利等规章制度。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为其设定的目标服务,履行相应职能,使其行动符合企业的制度和规则安排。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会计工作规范进行核算,实行监督,以便实现会计目标,从他律和自律上得到保证,使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规范适当。但企业是在一定的内外部社会和经济环境下运行的,会计人员身处其中必然受其影响,发生积极或消极的作用。由于存在着自然人固有的价值取向,会计人员也会表现为“经济人”偏好经济利益,“社会人”偏好人际关系。作为自然人和组织人的矛盾性,可能导致会计人员“应当如何”与“实际如何”二者不对称。因此,就有必要对二者的一致性程度进行检验,通过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对会计人员行为的规范性和恰当性进行鉴定和评价。为了保证会计信息与会计准则制度的一致性,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就是“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必须是规范和恰当的,这就是对“会计人员”的假设。亦即会计人员必须以会计准则和制度为标准,规范、恰当地进行会计核算。关于会计人员行为规范方面的要求实际上已经体现在我国的《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规中。这里强调的是作为会计法规制度中的规范和作为会计管理活动中的行为符合规范,在理论上并不是一致的,实践上还有待通过检验加以证明。因此,应经常对会计信息加以检验,以进行会计人员行为规范程度的评价。这是进行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条件。应将会计人员行为规范与恰当纳入会计主体假设之中,使之成为确保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前提。

(二)新会计客体会计工作中被服务的企事业单位或个人是会计人员实践的对象,称为会计客体。这里会计客体也就是传统的会计主体,亦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长期以来,将被会计服务的对象称为会计主体,容易引起歧义,不便于对概念的准确把握。依据哲学观念,被服务对象即会计人员认识和实践的对象应属客体,所以传统的会计主体应该称为会计客体更为确切,而会计主体则是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或组织,不是会计人员工作的单位。因此,传统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主体本末倒置,需要纠正,使其正确。会计客体是会计人员工作和服务的企业、单位、个人、组织、虚拟企业等,通常的会计客体是经营性企业。国外称会计客体为会计实体,因为其是有形而稳定的实体组织。实体既可以是主体,也可以是客体,当实体是人们认识实践的对象时就是客体。虽然国外将会计客体称为会计实体,但会计实体不能说明是行为发出者还是承受者,而实际上其是会计行为的承受者,笔者认为称为会计客体更为贴切。一个会计主体可以有多个会计客体,一个会计客体可以相应多个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会计客体都可以是法人,也可以不是法人。会计主体对一个会计客体进行会计信息处理的范围由其所涉及的需要的经济活动业务事项而确定。

篇8

关键词:会计 会计信息 信息失真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103-02

一、会计信息失真概述

1.会计信息失真的定义。在对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概念界定上,首要我们必须明确,会计信息质量标准包含哪些方面,概括性地来说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包含三大方面要素:会计信息是否客观地对于企业经营活动进行反映,会计信息是否能够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利益以及冲突进行反映,企业会计信息是否符合会计准则的规定要求。对于以上三大方面要素的满足情况展现上,只要出现不符现象,那么其会计信息就存在失真的问题。进而笔者认为会计信息失真主要是指,企业在经营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并不能对于企业市场经营活动进行有效的反映;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具体展现为数据不实,事项不真,编造假证、假账、假表,虚盈实亏,虚亏实盈,出具虚假审计报告等。

2.会计信息失真的特点。概括性地来说,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展现为四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会计原始资料失真。其主要是在部分企业在生产经营的过程中,并没有对于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原始资料进行账簿或是账号的设定,在实际的工作推进过程中通过以表代账的方式进行,进而会计原始资料中不合法的原始凭证也就大量地存在。

其次,会计利润信息失真。部分企业在经营周期进行会计报表的上报时,其会计信息往往并不是按照企业的经营利润现状进行如实记录,而是根据企业或是个人的需要进行人为的调节;一些企业在进行贷款时,都是通过对于企业利润信息的调节,通过对于自身利润的夸大以及自身的不良资产掩饰。

再次,企业成本信息失真。会计信息在具体的反馈中,不同的会计核算方法其折射出的信息也不同;在企业对于原材料的核算方法采用上,先进先出法和加权平均法,会计信息中对于原材料的成本显示也不一致。

最后,企业账外设账信息失真。为应对主管单位或是工商税银等机构的审计检查,部分企业通过分别建账的方式以应对以上不同的机构的检查,故而其账面中的会计信息也是以针对性的需求展现为主,严重地与会计原始信息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其成因

1.会计信息失真现状。伴随着当代资本市场的高速发展以及大众资产性投资的兴起,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作用展现也越来越大。就我国上市公司的企业会计信息现状来看,部分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低劣,不仅相关性不高,而且可靠性缺失,严重影响投资者的利益,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就是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低下问题在上世纪90年代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有效运行,同时也成为了我国当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隐患。据调查,92.9%的中小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质量不满意。根据国家审计署2012年下半年组织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32份上市公司2000年的年报中,有23份严重失真,造成的财务会计信息虚假金额高达71.43亿元。

2.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成因。概括性地来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成因主要展现为以下方面:

(1)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从业人员是会计信息的生产者,同时也是会计活动的主体展现,不同素质的人员在会计活动的进行过程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也会有所差别。就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来说,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不高是其核心成因展现,其素质不高主要展现在会计从业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并没有秉持高职业道德标准,同时在会计工作的进行中缺乏法制观念,对于领导的违规行为一味顺从等方面。

(2)法律监督效应弱化。我国现有法律条款对于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的处罚力度较弱以及相关制度监管说明的滞后性,都无法有效地对于企业会计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以及监管,进而导致了企业内部会计信息失真现象的出现。还有就是我国法律条款在相关机构监管职能或是行为推进的过程中可执行性不强,条款内容不能为相关机构的行为采取提供严格的参考性。

(3)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科学。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作为企业会计信息控制的核心机制,我国企业内部治理机构的不科学从一定程度上无法对于企业内部的会计信息质量形成监管。其中主要展现在企业董事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以及企业内部监事会职能的弱化。

三、会计信息质量优化的策略

1.强化法律监督效率提升。在强化法律监督效率的过程中,其应当通过监督效力、执法效率以及处罚力度三大方面上进行推动。

篇9

[摘要]本文简要地阐述了我国税务会计分立以后发展中的现实问题。

税务会计是在财务会计的形成发展过程中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会计分支,它以国家现行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以货币计量为基本形式,运用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核算方法、连续、系统、全面地对纳税人应纳税款的形成、计算和缴纳,即税务活动所引起的资金运动进行核算和监督,以保障国家利益和纳税人合法权益的一种专业会计。

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税务会计模式

随着会计制度和税收制度的改革,我国税法与会计准则之间的差距呈扩大趋势,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逐渐出现差异,财务会计不再融财务、税务的要求于一身,而是遵循会计准则。税法也在力求独立,如税法第一次制定了资产的税务处理就是明证。这使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分离成为可能。两者分离是不是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呢?从法、德、日等国家的经验看,却又未必。这些国家所采用的财税不分或尽量相统一的会计模式和美国的相比,不论实务或理论都没有严谨的财会体系,但并不妨碍各国的经济发展。

问题的关键不在于形式,而在于实质内容。综观各国的税制规定,尽管美国是会计准则与税法、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互独立的国家,但财务会计中的谨慎性原则仍深深体现在税务会计中。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及一体化的到来,会计国际化已经成为会计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关系。因此,我国在税务会计模式的选择上,在考虑国际化的同时也要适当顾及我国的客观现实、社会经济背景,建立既符合国际贯例,又能适应我国国情的税务会计模式。

二、遵循流转税会计和所得税会计并举的税务会计模式,应加快税收法规建设,创造良好的税务会计发展环境

我国现行税制模式是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的双主体税制模式,这种模式既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又有利于政府职能的实现;既能促进经济发展又可调节社会收入差距。我国的双主体税制模式决定了增值税与所得税共同构成税务会计的两大主体税制。

随着税务会计的诞生,企业会计可能会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如何在合法或不违法的情况下为企业制定出最佳的纳税方案上。这便对企业管理及税收征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要求企业用制度的形式规定税务会计必须遵循的准则,规定企业的其他管理人员不能为达到某种目的而强行要求税务会计作出违法行为,从而为企业税务会计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另一方面要求税务人员在有法可依的基础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实现税收的法治化,减少税务管理上的人治现象。其核心在于制约税务机关权力,将税务机关税收征管权的运作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中。这不仅可以防止税务机关可能出现的权力腐败,而且可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不因税务机关的滥用权力和越权行事而遭受损害。只有将税务机关的权力纳入法制规则的有效制约之中,税收的法治化才能得以实现。

三、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税务会计模式,必须注重培养一批通晓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专业人才

税务会计作为融会计知识、税务知识、法律知识及其相应的实际工作经验为一体的高智能活动主体:首先需要这些工作人员不能满足于已有的知识,而要不断地学习税收会计等领域新的法规、准则、制度;其次税务机关应给企业税务会计常年提供咨询服务和培训机会;再次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纳税观念,选拔符合税务机关和企业要求人员担任税务会计,并为其提供培训、调研机会,保证税务会计质量的不断提高;最后尝试在高等教育中开设与“税务会计”相关的课程,培养具有较深会计理论、税收理论及法律理论功底的专业人才。要求这些专业人才应具有市场观念、竞争观念、经营观念和效益观念,他们既能按会计准则处理会计事务,保持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又能依据税法规定中申报纳税、计算、核算。他们的存在对于建立我国税务会计模式意义重大。

四、必须建立我国税务会计理论体系

目前在我国对税务会计的研究中,偏重于实务和具体方法,对贯穿其中的基本理论的探讨非常不足,更不要说理论的体系。这样,面对出现的新问题,不能找出其理论依据,相应的解决方法的理论说服力就不强。同样制定出的条例和法规其公允性、权威性及其与税收实践的相容性受到质疑,这正是所谓的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五、强化组织领导

健全的组织形式是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的必要条件。就我国现状来看,要设立企业税务会计,还必须建立注册税务会计师协会,定期组织税务会计资格考试,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具有一定水准的执业素质,并对税务会计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完善税收规定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

六、税务

由于财务、税务会计的分离,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加强,专业化要求提高,在税务会计方面,制度体系也会日益完善,确认标准和计量方法越来越精细,同时在税收征管上更是加强严格执法,使涉税业务风险增大。财务、税务会计分离,及它们都向着更加专业化发展,使原来包罗财务、税务于一身的“会计人”,越来越难以再胜任一身两职。这些都促使企业涉税会计从财务会计中分离出来,有必要成为一个独立的服务专业,为大中型企业提供税务筹划等顾问咨询,为广大中小企业、个人提供日常税务咨询和纳税申报等具体涉税业务。新晨

七、税务筹划

税务筹划是纳税人在遵守税法、拥护税法、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针对纳税人自身的特点,利用会计特有的方法,规划纳税人的纳税活动,既要依法纳税,又要充分享受优惠政策,以达到减轻税负或推迟纳税目的一项会计工作。税务筹划是纳税人整体财务筹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长期都十分忌讳税务筹划的理论和实践,其主要原因是将税务筹划与偷漏税混为一谈,其实不论从法律上讲,还是从实践上看,税务筹划与偷漏税都有着本质的区别。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企业经营自日益扩大,企业已成为独立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因此,经营管理者便将目光紧紧盯在自身的经济效益上,尽力采取各种措施,增加收入,减少成本费用,但是对纳税人来说,无论纳税怎样公平、正当、合理、都与纳税人经济利益密切相关。当收入、费用一定的情况下,税后利润与纳税金额互为消长。这种经济利益的刺激,使企业自觉不自觉地注视到应纳税款上,并希望寻找一种办法,即在不违反税法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应税行为,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这就是税务筹划。

篇10

关键词:会计 职业判断 会计准则

一、会计职业判断

会计职业判断就是会计人员利用自己曾经的职业经验和专业的会计知识,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的不同特点和理财的不同环境,在会计制度和会计标准的制约下,对一系列关于财务报表的编制和会计事项的日常处理,进行选择和再判断的过程。会计信息的质量是由会计职业判断决定着的。

二、会计职业判断有效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在企业当中,会计人员所进行的会计信息必定保持较高的透明度和一定的可靠性,因为在制度健全的情况下,会计人员必须运用正确的会计程序、方法和原则,遵循复式的会计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进行自认仔细的分析,再进行正确的计算分析和确认,这样产生的会计信息符合规定的财务报告的基本框架。

(二)对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影响

会计在做出自己的决策时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对于这些所有的信息,都需要会计人员做出判断,尽量促进企业的经济发展。另外,企业会计信息还包含着该企业的各个因素,例如企业的地理位置、人力资源水平、企业管理者的素质和与该企业相关的行业预期等一些要素,这就对会计的职业判断提出了高要求,在编制企业内外部信息时不仅要考虑到会计信息的处理加工的过程,还要考虑到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差异,适合他们的特点。

三、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存在的问题

(一)职业判断能力较低

在中国有一个中国规范的会计行为,只需要会计人员会计制度,数值里面的科目要求然后根据这些制度简单执行就可以了。但是由于和世界接轨,我国的会计职业的环境也在快速的进行着改变,但是我们有些会计人员由于职业意识较差,职业判断能力较低,所以好多会计还是安于现状,没有意识到自己需要改变。

(二)素质普便达不到要求

会计职业判断对会计的要求较高,但我国会计人员的思维模式没有主动性,终其原因,来自于我国的会计制度规范,因为我国的制度只是要求会计简单的执行就行了,这就造就了我国会计人员“犯而不校”的思维固式的通病,在会计方面没有独立的思考能力,再加上我国的社会经济一直以来不像发达国家那么的复杂,会计理论的发展也就不像发达国家那样发展的那么快。这些种种因素都限制了我国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提高。

(三)职业道德缺失

影响会计职业判断的另一个原因就是会计的职业道德水平,在优者生存,劣者出局的今天,有些弱者在以诚信和经济相等为原则的基础上有可能会被踢出市场的危险下,他们就会以放弃诚信作为成本与代价。而作为有些会计就会将会计信息变成一道为自己谋取利益的工具,抛弃自己肩上的社会责任和应该遵循的职业道德,背信弃义的为管理当局者谋取不正当的利益。因此,要想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真正的为企业谋取利益,就要确保会计人员所提供的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这就要求会计人员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四、规范会计职业判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一)增强会计职业判断意识

我国会计人员缺乏与时俱进的意识,没有主动性的判断,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我国之前的经济体制决定的,但现在我国的经济开始于世界接轨,国家颁布了会计新准则,这就要求我国的会计师也要打破故步自封的陈旧观念,提高自我,以免遭到被淘汰的危险。在这种情形下,我国会计人员要摒弃从前的坐井观天,充分发挥会计职业判断的主动性,一定要转变自己的思想,将被动的要我判断变成主动地我要判断。当然,单靠理论学习和我国的单纯案例是不行的,一定要借鉴国外的经典案例,对这些案例进行深入解剖和深入分析。会计职业判断人员一定要明白自己在企业当中的重要地位,对经济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专业理论学习

会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要求会计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加强自己的学习,在市场经济的体系下,经济的复杂环境也开始对会计人员的要求提高,要求他们的职业更加专业、理论知识更加全面,只有这样,会计人员才能适应经济的的快速发展,在会计的实施中也可以指明方向。会计人员可以要想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还要树立现代的终身学习理念,不断加强自己,掌握住逐步掌握计算机网络、结算与贸易、金融与财政等与会计工作相关知识,掌握国家颁布的与时俱进的新规范和与世界接轨的新准则,把握会计的规章制度,以便更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会计信息当中,增加企业经济效益。其次,政府也应当将自己的新规则和新制度宣传好,以便会计人员能够及时掌握,会计协会参与到会计员工当中,针对执行中的重难点,与员工的交流与共同讨论,这样的面对面活动相信会对会计人员的问题解决带来更大的便利。

参考文献:

[1]潘多军.提高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思考[J].发展;2010年08期

[2]屈建云.小议新制度下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提高的对策[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年08期

[3]冉艳.高校会计人员继续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