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性德名句范文

时间:2023-03-26 03:0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纳兰性德名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目标:

1纵向梳理我们所知道的诗词曲作家。

2复习我们学过的诗词曲名篇名句。

3感受古典诗词曲之美,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重点:依据飞花令的形式,梳理所学过的诗词曲名篇名句。

教学难点:学生对于历朝历代的作家流派以及其创作风格了解起来有难度。

课前准备:

1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朝代,以及名家名作。

2按照“飞花令”的形式,整理出一部分诗词名句。

3有条件的话,看一下“中国诗词大会”中的几期节目。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导语设置:中华文化,绵延五千年。若将中国的文化比作一片灿烂的星空,那么诗词就是这茫茫星空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星;若将中国文化比作广阔无垠的大海,那么诗词便是大海中最为璀璨的一颗珍珠。诗词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人文精髓, 它也包含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著名作家林语堂曾说, 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 但他是一个以诗歌为宗教的国家。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今天,我们就携手遨游诗词的海洋,去感受诗词的魅力吧。

一、论世知人

请把以下古代诗词曲名家按照时间先后排序。

1李 白辛弃疾李商隐白居易

2马致远苏 轼韩 愈纳兰性德

3杜 甫陶渊明曹 操杨 炯

4 高 适龚自珍 李清照陆游

设计意图:梳理古代文学史分期,明确作家生活朝代,从时代角度切入,对于各个作家的创作风格有所了解。

二、知人知其作

诗词曲名家流派列举,选择其中一位或者一组进行介绍。

东汉末年:“三曹”

东晋:陶渊明

唐代:“初唐四杰”李白杜甫“王孟” “高岑” “元白”“小李杜”

宋代:“苏辛” 李清照陆游文天祥

元代:马致远

清代:纳兰性德 龚自珍

设计意图:将自己了解的作家生平作以简介,可从“名、时、地、评、作”五方面进行介绍,从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篇2

一天、爸爸牵着我的手说:“白日依山尽”,我毫不犹豫地大道“黄河入海流”;“家在梦中何日到”,“这个……这个……”我踌躇了一会儿,爸爸见我神色慌张,便吟道“春生江上几人还”。“春生江上几人还?”我用稚嫩的声音说“对!是春生江上几人还”;“来,再吟一遍”,“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人情”,“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人情”。就这样吟着吟着,我背会了许多诗句。又说了关于新年的诗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尤眨?馨研绿一痪煞?rdquo;、“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还有文天祥写的《过零丁洋》,爸爸怎么叫我都不会,但是后两句我记得特别熟,“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似乎是千古名句。

古诗是千百年来古文化的极淀,没有了古诗,人们的文化生活将不会多姿多彩。

李白、杜甫、纳兰性德、王安石、张籍、文天祥……还有许多诗人。

在我的幼年时代,是爸爸说一句诗,我再跟着读一遍、再重复一遍,象复读机一样,直到我会为止。所以又很多古诗我都会。

篇3

关键词:《人间词话》;替代字;王国维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03-02

《人间词话》是一部综合性的文学批评专著,评点了包括文学体裁、作品内容和作者等诸多方面,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根据现在流行的搜辑最备的王幼安校订本来看,其中词话共有三卷一百四十二则之多。”其中提到“替代字”的有两则。

一则是在卷上第三十四则:

“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波所饥也。”

该则词话引用了两首词。一首是周邦彦的《解语花》:

风销焰蜡,露浥烘炉,花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这首词上片写出了地方上元佳节的热闹景象,下片则联想到京城上元节的盛况,从而抒发出自己仕途失意、远离京城、抑塞不舒之气。

另一首词则是秦观的《水龙吟》:

小楼连苑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朱帘半卷,单衣初试,清明时候。破暖轻风,弄晴微雨,欲无还有。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瓦。玉佩丁东别后,怅佳期、参差难又。名缰利锁,天还知道,和天也瘦。花下重门,柳边深巷,不堪回首。念多情,但有当时皓月,向人依旧。

这首词上阕从女子着笔,女子登上高楼,目送自己的恋人骑马而去,下阕则从男方着笔,写别后的情怀。

王国维对这两首词的评价是“惜以‘月华’二字代‘月’耳”,“为东坡所讥”。很明显,这是对它们持一种否定的态度。至于为什么对它们持以这种否定的态度,王国维在该则词话的开篇就已经指出“词忌用替代字”,在这里,王国维强调的其实还是一个“真”字。人们之所以会使用替代字则是由于“意不足”,“语不妙”,如果情感强烈真挚,语言高超精妙,则“不暇代”,“不必代”。周振甫在《诗词例话》中说“‘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桂华’代月光,‘素娥’代月儿。纤云散了,月儿更亮,”“这首词是写元宵节的灯市,‘花市光相射’,‘箫鼓喧、人影参差’,灯光照耀,游人拥挤,在这时候,周邦彦还注意到月光照在宫殿的琉璃瓦上,光采闪耀,像在流动一样。当时作者在荆南,回想京里元宵节的热闹情形,想到‘桂华流瓦’,含有对京朝的怀念,有感情,所以说有境界。因此,‘桂华’改成‘月华’也可以,不必定用代字,用“月华”比“桂华”更不隔。”

南宋词人,自以下,“则用代字更多,”王国维反对的就是这种以用“替代字”为时髦的风气,把用替代字当作衡量填词“工巧”的准绳。有的读者认为的词晦涩难懂,这其实与其所用的替代字生涩有关。秦观的《水龙吟》以清明时节乍暖还寒的气候,烘托离别惆怅的情绪,写景,抒情,通篇不失为一首好词,然而开头的两句,“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文字虽为古雅,但读起来觉得很是累赘。因此波讥其为“十三个字只说得一个人骑马楼前过”,它的毛病也就在不显,即“隔”。王国维借苏轼对少游词的讥诮来表达自己对“替代字”的否定立场。

“替代字”问题在《人间词话》中第二次被提到是在卷上第三十五则:

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饥也。

沈伯时主张用“替代字”,如“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连用两个“不可直说破”表示强调,所以王国维说“惟恐人不用替代字”,显而易见,他对沈伯时的看法是嗤之以鼻的。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沈伯时的观点是片面性的:其一,不知道有时词也需要说破道明的,只有这样才会显得词的感情更加的真挚显豁,例如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若按照沈伯时的观点“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灞岸’等字”,用“灞陵岸”代“杨柳岸”,又成何情调?又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更因其不用代字,才明白如话,感人至深。其二,在词中有些“替代字”的本义与所替代字的意义差距较大。词的意义是在不停的变化着的,有的也许与本义还有联系,但有的则完全的改变了本义。例如“红雨”是指桃花乱落,若是讲桃花盛开,则不能用“红雨”;“刘郎”是讲刘晨、阮肇上山采药,迷了路,在山上采桃子吃,后来碰到仙女的故事,更不能随便使用。至于“章台柳”是指唐朝长安章台街上的柳氏,更不宜随便用来指柳树;“灞桥”是长安灞桥,唐朝人多在此折柳送别,也不宜用来指柳树。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批评沈伯时说:“其意欲避鄙俗,而不知转成涂饰,亦非确论”,涂饰好像面上搽粉点胭脂,反而把原来的美掩盖了。

张松林先生认为王国维反对用“替代字”,这是立足于他推崇元曲“语语如在目前”,主张“最自然之文学”,是他的“境界”说中最具民主性精华的论述之一。所谓“最自然之文学”即是真实的文学,将生活真实以即目可见的具体可感的形态直接展示在人们的面前,做到“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对“替代字”的批判就是对“真实”的强调,而这种强调“真实”的文学态度则表现在《人间词话》的诸多篇章之中。

卷上第一则: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再看卷上第六则: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意境。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说是《人间词话》的核心理论,王国维在这里明确的说明了:“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所谓“真景物”“真感情”,强调的正是写景抒情的“真实”性,强调对真情实感的抒发。

再看卷上第五十二则:

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王国维认为,纳兰性德“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他“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所以能够写出“真切如此”的作品,如《长相思》: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地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这首词是词人由京城赴关外盛京途中,抒写词人羁旅关外,思念故乡的情怀,柔婉缠绵中见慷慨沉雄。上片写行程的辛劳,下片侧重写游子思乡之苦,交代了深夜不眠的原因。词人选取的都是平凡的事物,如山水风雪、灯火声音,又采用短小精悍而通俗易懂的语句,轻巧排列,对应整齐,信手拈来,不显雕琢。词的创作,甚至可以说文学作品的创作,抒写“真情”是第一要务。纳兰性德正是以其“真切”而赢得王国维先生“北宋以来,一人而已”的高度评价。

《人间词话》在卷上第十七则指出:

客观诗人不可不多阅世,阅世愈深则材料愈丰富变化,《水浒传》、《红楼梦》之作者是也。主观之诗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客观之诗人”是指那些创作以表现客观世界为主要内容的作品的作者,主要以小说作者居多;“主观之诗人”则指那些创作抒情作品的作者,以诗词作者居多。在“主观之诗人”中,作者首推李煜,这是因为李煜他有一颗“赤子之心”,没有世故、没有矫情,有的只是童心一般的真实与性情,他能够“写真景物真情感”,能够用真性情来直面亡国之痛,“绝不雕饰”地掏出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天真无邪,有真性情,他是历史上少有的率真之极的帝王。作为一代帝王,他对自己享乐奢侈的生活毫不避讳,而作为亡国之君,他又毫不避讳自己的亡国之恨,他用他的笔墨将自己的生活和感情如实的记录下来,他的词作可以说是他一生生活与情感的真实写照。看他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绝命词。它通过今昔交错对比,表现了自己作为一个亡国之君的无限的哀怨。

唐五代之词,大多是因文造情,情和景大都是宴会应酬时虚拟想象的,很少有那些纪实性作品。而李煜的《玉楼春》,却是一场大型宫廷宴会的实录,具有很强的纪实性与真实感。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笙箫吹断水云闲,重按霓裳歌遍彻。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上片写宫廷的表演和音乐的演奏,一排排的宫女从殿后闪亮登场,鱼贯而出,载歌载舞,优美异常,吸引李后主的不是婀娜的舞步,而是宫女的漂亮,但见宫女个个肌肤雪白,浓妆初上,光彩夺目,令人眼花缭乱。下片则写宴会结束之后,李后主兴犹未尽,出宫赏月,“醉拍栏杆”。此时的“醉”,不仅是酒醉,还有因过度兴奋地心醉与沉醉。此时的李煜忘了自己的帝王身份,抛开了平日里的规矩束缚,狂拍栏杆。他的词情真景真事真,人们很容易被他的情绪所感染。他痛苦,就痛快地宣泄,真实地倾诉;他快乐,也毫不遮掩,纵情开怀。全词境界一闹一静,开篇宫殿内灯火辉煌、宫女艳抹浓妆,结尾春夜月下纵马,疏旷清静,内容真实、感情真挚。因此王国维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纳兰容若与李煜同属于“主观之诗人”,他们的词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所抒发感情的真挚,是“自然之文学”,这正与王国维所批判的“替代字”相对立的。

在《人间词话》中,通过看王国维对“替代字”的态度,我们就能够看出他对文学创作的要求,或者是文学批评态度,即要求“真实”、“真情”,提倡“自然之文学”,这也是历代文学所追求的境界,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去学习。

参考文献:

[1]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2]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古籍,2009.

[3]周振甫.诗词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62.

篇4

关键词:古典诗词名句; 引入; 话题作文

把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教学,是作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新视野,一个新亮点,值得关注和研究。它不但开辟了古典诗词的又一功能,古典与现代相得益彰,而且使文章生动形象,风趣典雅,富有风采,较好的显示出作者的审美情趣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赢得阅卷老师和读者的青睐,是中考作文制胜的一大绝招,意义非凡。古典诗词名句引入话题作文,也较好的体现了一个学生的语文素养。

例如:一考生在话题作文《欲望》的结尾写到:“‘尔曹声与名俱裂,不废江河万古流,’大自然的生生相息,而多少人却由于物欲膨胀而落下千古骂名。追求物欲的人啊,请卸下你沉重的背囊,去感受亲情、友情、爱情,去‘领略而今现在’。要知道,‘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是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短短一句话,先后引用了杜甫的诗、朱敦儒的词,以及古楹联,韵味无穷。又如为了表达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一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了这样一组句子:“我爱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我爱那‘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的泰山极顶;我爱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古朴塞北;我爱那‘日出江花红胜火’的秀丽江南。”这些句子,或引用、或排比、或对偶、或比喻,写的具体形象,气势磅礴,文采斐然,处处散发着浓郁的书卷气和文化气息,使文章显得厚重、大气、耐人品读。笔者十多年来,一直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致力于作文教学改革,尤其对话题作文的研究情有独钟。因此,笔者想以此为切入点,在文中拟从什么是古诗词名句,如何引进古典诗词名句两个方面对话题作文作以浅析,以期更好的指导日后的作文教学。

所谓“古诗词名句”,就是指散见于古诗词作品中的那些雅而简,博而明,能引起读者共鸣的精妙语句。它们往往体现出名人的思维水平和思想深度,内容广博,艺术精巧,是思想、智慧和艺术的结晶。在作品中,或揭示某种人生真谛;或创设一种气氛,感动人心;或突出主题,增添文采,给读者以亲切感。高尔基说:“我在警句的思维中学到了很多东西。”马尔顿认为:“许多人的成功,都是得力于一句格言的鼓励。”他们的话,指出了名句在人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所发挥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那么,话题作文中若能引进古诗词名句,就会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使文章别开生面,境界迭出。

如何把已积累的古诗词名句恰当的引入话题作文的写作中呢?综观近几年来一些成功的话题作文,结合笔者近几年指导中学生话题作文写作的经验和体会,我以为话题作文引进古典诗词名句,需做好三点:引入前需精心挑选,恰当选用;引入时需把握好火候和位置;引入中需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掌握好引入的火候和位置,这是引入的关键。如能置名言于篇首,会营造气氛,起提纲挈领,点题定位的作用;置名言于篇尾,能起到画龙点睛,重申观点,辉映全篇的作用;置名言于篇中,则可使文章摇曳多姿,生动活泼,语言灵动,风趣典雅,别开生面。如一考生在一“孤独”为话题的作文中写到:“偶尔希望一个人品味孤独,找片宁静的天地,细看云淡风情,心如静水。或置身于广袤的草原,闭上眼,耳边是风的轻盈,吟唱的是什么?是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不甘孤身一人的相思语;是欧阳修‘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独自无奈守候的悲凉叹;是纳兰性德‘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阵前深夜不寐的思乡曲;是王安石‘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阳碾作尘’,不变高洁淡然的自励言;是李清照‘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写尽刚烈豪迈的人生录;是辛弃疾‘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几乎擦身幸福的醒悟唱;是李白‘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望尽红尘豪情千里的傲世歌……”诸多精彩的语句,既使语言平添了许多文采,又很好的地印证、补充、对照了自己的本意,往往使文章能鹤立鸡群,立即吸引了读者或阅卷老师。

由此看来,引进名言也绝非易事,大有文章可做,除把握好前提和关键之外,还得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不可,根据笔者近几年指导话题作文教学的经验和体会,常见的方法大体上有以下几种:

一是直接引用。就是围绕一中心或某一话题,从知识积累中把相关名句提取出来为作文所用。直接引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①引用名句

“……我爱我的乐园,它是我回避烦忧的港湾。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呢?‘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李白才是我真正的知音。考试的成绩,每次都像晴雨表一样阴晴变化……”这是笔者从一学生作文《我爱我的乐园》中截取的一段文字,小作者灵活引用了李白的诗句,恰到好处地表露了自己的心迹,宣泄了自己热爱乐园的情感。

②名人+名言+内涵

“春天是什么?是白居易‘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红花绿波;是志南‘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和风细雨;是韩愈‘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柔滑朦胧;是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的莺啭花香。”这段文字灵活引用诗中名句来描述春天的美景,让人倍感亲切美好。

③名人+名言+感悟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让我懂得了理想就是先人后己,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让我体会到理想就是人民幸福团员的美好祝愿;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感悟到理想就是赤胆忠心的一腔浩然正气。此段文字主题集中,通过引用古诗词名句,诠释了作者对理想的认识,语言多用排比,富有气势。

二是间接引用(或称化用)。就是根据作者本人的理解,把他人的文句加以改造,巧妙地“化用”在自己的文章中,它需要一个加工提炼的过程。如:

“五斗米不能令你折腰,你选择的是南山下的;帝乡富贵不是你的心愿,你选择的是回乡种豆除草;嫌宫廷太繁杂,你宁愿选择桃李萦绕的草庐;嫌案牍太劳形,你宁愿选择欲辩忘言的独坐。”这段文字作者把陶渊明《饮酒》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与《归园田居》中“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余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等诗句巧妙地镶嵌在自己的文章中,为中心服务,同时也提升了文章的文化品味。

三是改动字词。就是将诗文名句中某些字词稍加改动,显得新颖独到,妙趣横生。譬如,一考生写“环保”话题的作文时,出现了这样的诗句:“前不见青山,后不见绿水。念天地之污染,独怆然而涕下。”(仿《登幽州台歌》);“清明时节沙纷纷,路上行人满面尘。借问青山何处有,学童遥指盆景中。”(仿《清明》)。小作者仿陈子昂和杜牧的诗句,对环境污染进行了辛辣的讽刺,机智幽默,发人深思。再如:“劝君更尽一杯酒,与尔同消万古愁。”这是一则广告语,改动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名句,起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可谓新颖独到,富有创意。

四是“旧瓶装新酒”。就是套用古人诗作的形式,翻新内容,表情达意,具有形象风趣,引人深思的作用。譬如:

“作业几时有,把笔问青天。不知北京时间,现在是几点。我欲上床睡去,又恐明日挨训,言语冷似箭,无限苦闷情,不识少年心。手发酸,身乏力,脑灌铅。不敢有恨,此身不知在何处。爹是望子成龙,娘是盼女成凤,此事古难全。但愿少作业,从此开心颜。”这段文字套用了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格式,反映中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可谓入木三分。

当然,话题作文中引进名言的方法远不止这些,以上的四种方法,只是笔者近年来指导话题作文教学中的点滴体会,多有疏漏,仅供参考。

篇5

关键词: 王国维 境界说 内涵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词以境界为上,有境界则自成一格,自有名句。”但以“境界”论词并不始于王国维。“意境”最初是一个佛教用语,后逐渐发展成为我国古典文论一个独特的审美范畴。在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中已见端倪,盛唐后开始全面形成。王昌龄在其《诗格》中,直接使用了“意境”这个概念。他指出了三种境界:物镜、情景、意境,但这里的意境并不包含物镜、情境,而是与二者并列的一个概念。继王昌龄之后,皎然、刘禹锡、司空图又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时至宋代,严羽在皎然诗论的基础上,提出以“禅悟”为核心的兴趣说,后王士祯又在严羽的基础上提出与“兴趣说”相关联的“神韵说”。到清代,王国维将西方美学、文学理论融于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开启了中国文学迈向现代化的门径。境界说作为一个核心的美学思想,尤其有着丰富的内涵,现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其进行简析。

一、人品与词品

此为其审美内涵的前提条件。“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内美”指人的美好心灵、性情,亦即人品,“修能”指学力、修养,运用于文学创作中指作者的词品。作者借屈子的话在于强调人品与词品,亦即性情与学力在文学创作中的重要性,二者“必兼具而后愉快”。[1]他以苏轼、辛弃疾人品与词品的一致,作了正面论述;又以周邦彦、史达祖人品与词品的错位,作了反面的论证。

“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有伯夷、柳下惠之风”,“雅量高致”是作者看重二人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指个人的率真之气。元好问谓陶渊明的诗“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论诗绝句》)王国维也认为,三代以下诗人,没有超过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的,他们所取得成就,与其作品中表现出的“雅量高致”是分不开的。另一方面指作品所表现出的宽宏高洁之气,苏、辛都是豪放词的代表,他们心胸磊落、不为世俗所累,处在动荡的时局中,却都有坐怀不乱的君子之风,不平则鸣。其作品集中体现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是正面的论述。从反面来看,他引用前人的论述,对史达祖、周邦彦的人品、词品作了鉴订。史喜用“偷”又“意贪”,贪富而失节,周则“荡”,疏隽少检,因此他们的作品也表现不出“雅量高致”。

人品与词品应统一,“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作为抒情文学的词,应该更注重人的内在美,在作者一再强调的词“有境界则自成高格”的论述中,人品是第一位的。文天祥就集中体现了这一点,王国维认为其词“风骨甚高,亦有境界”,这里的风骨就包含了人品与词品的一致。

二、气象

这是其审美内涵的重要内容。《人间词话》多次论及,手稿三曰:“太白纯以气象取胜。‘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寥寥八字,独有千里。后世唯范文正之《渔家傲》、夏英公《喜迁莺》差勘继武,然气象已不逮矣。”但这里的“气象”并不是指简单的景象、物象,是与境相关的一种恢弘之境,它侧重于由境所激发的沉潜之气,它不是浅吟低唱,而是豪放开阔的气势,抒发个人的磊落情怀。“西风残照,汉家陵阙”,那西风残照中的汉家陵阙,是现实中李唐王朝每况愈下的写照。由秦娥一人的感情上升到国家的千秋大业,将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体现出宏大的气魄。而范仲淹、夏英公词虽具气象,然已不能与李白相提并论。在其关于对李煜及南北朝词人的论述中,气象仍是不可缺少的因素,如:“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周介存置诸温李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词到李后主有了宏大的境界,将伶工之词发展为士大夫之词,这肯定了李煜在词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他的词虽未脱离花间的窠臼,但他在后期所写的词,则体现了异于同时代词人的一面,将自己的身世之感与国家的兴亡联系在一起,获得了一种更为广泛的形态与意义。在《浪淘沙》中词人写了自己沦为阶下囚的困顿生活。往日的荣华富贵,只能在梦中寻找,独自凭栏中的“无限江山”是何等的沉重,美好的事物又一去不复返,“别时容易见时难”,是作者所得出的一种普遍的人生体验。其词寄慨极深,概括面广,给人广阔的时间与空间感,充分体现了“气象”之美。

三、出乎其外,入乎其内

这是在审美基础上的一个实践标准。《人间词话》手写稿之六十写道:“诗人对自然人生,须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美成能入而不出。白石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入其内”与“出其外”是相反相成的,“能写”与“能观”是辩证统一的。“入”与“出”实质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是“主观诗人”与“客观诗人”。“入”即“有我之境”,因有我而入其内,“物皆着我之色”,设身处地地去感受事物,了解事物,才能有真情实感,方可写出“生气”,也故能“以奴仆命风月”,而不是反过来做风月的奴仆。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以“泪眼”寻问外物,以“孤馆”喻己,所以无论是落花还是春寒,都着上了词人强烈的感彩,通过移情于物,将物人化,无生命的事物也因此有了生气。“出”即“无我之境”,物我合一,“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但“无我之境”并不是真正的“无我”,而是将人物化,物我相融,客观的看待事物,这样才能写出“高致”,故能多识草木虫鱼之名,感受大自然的喜与忧。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作者采用白描的手法,对自然景物作客观的描写,但这并不是真正的无我,在平易的描述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也随之融入其中,达到了情景交融,可谓格调高远。

四、隔与不隔

这是判断其境界优劣的根本标准。“隔与不隔”实际上就是指情景交融。词家多寓情于景,而且“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手写稿七十七中讲:“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渊明之诗不隔,韦、柳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修《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阙云:‘栏杆十二独凭春,清碧远连云。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陶渊明“不隔”,是因为他以日常生活入诗,情景事理相融,不堆砌典故,语言平淡自然而不加雕饰,是“真淳”之美;韦、柳的“隔”是发纤浓于简古、清冷峭拔。关于苏、黄,赵翼《瓯北诗话》云:“东坡随物赋形,信笔挥洒,不拘一格,故虽澜翻不穷,而不见有矜心作意之处。山谷则专以拗峭避俗,不肯做一寻常语,而无从容游泳之趣。”[2]由此二人的区别可见一斑;“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景,至于欧阳修,其词的上半阙,写景清新自然,话语如在目前,便是不隔,而下半阙“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是化用前人的典故。前者出自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后者出自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碧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如果人们不知道这两个典故,就不能了解整首诗的意思,造成对整首诗歌意义理解的障碍。

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给出“隔”与“不隔”标准的同时,作者还强调了在创作中要讲求“自然”,崇尚“清水芙蓉”的美,纳兰性德之所以能够写出好词,主要是因为他的“自然”法则,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语言明白晓畅,平淡自然,又情景交融,写出了诗人生活的闲适与对农耕生活由衷的赞美,这其实也是“不隔”的具体体现;反对工巧、矫饰、雕琢、用典,如黄庭坚写诗重炼字造句,喜用典故,力撰硬语,其诗境奇险生硬,是“隔”的典范,史达祖、写词“隔”,也是因为他们隶事用典,缺乏真情实感。

然要达到“情景交融”做到“不隔”,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在王国维的境界说中,以爱情为喻,给出了要成为有成就者所必经的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第一境界语出晏殊《蝶恋花》,此喻要成就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著的追求,明确奋斗的目标与方向;第二境界出自柳永《蝶恋花》,人要成功必须经过不懈的努力,持之以恒,即使劳损神经也不后悔,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精骨,饿其体肤,困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二者在此达到了精神的相通;第三境界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此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光明,也是厚积薄发的结果。这一结论几乎成为我们的一种普遍的人生共识,为大家所接受。

在涉及实际操作时,要达到“不隔”的境界,还必须做到有真情实感。“诗词者,物不得其平而鸣也”,“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境非独谓景物也,感情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这些都是强调真感情、真景物在“境界”隔与不隔中的重要性。龚自珍强调诗人作诗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词人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失其本真的面目,才能创作“当行”、“本色”的优秀作品。

不同时代都各有其突出的理论主张,但毋庸置疑,王国维的境界说,以集大成的地位影响着我国文学理论的发展,为文学批评与美学理论树立了典范。

参考文献:

[1]王夫之著.清诗话[M].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9:125.

[2]赵翼著.瓯北诗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6:168.

[3]陈鸿祥著.人间词话.人间词话注评[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7.

[4]王国维著.g咸惠校注人间词话新注[M].齐鲁出版社,198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