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圈中的人范文
时间:2023-03-30 02:3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生物圈中的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教学基本信息
课题
学科
生物
学段: 初中
年级
八年级
教材
书名: 《生物学》 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
教学设计参与人员
姓名
单位
设计者
张晗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实施者
张晗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指导者
潘青
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课件制作者
张晗
北京市第十五中学
其他参与者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分析“糖类物质”参与生命活动的过程,描述人体几大系统的结构,概述各系统的功能。
(2)构建人体内生命活动的知识网络。
2.能力目标
(1)应用生物学知识解释生活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认同人体是一个协调配合的统一整体。
(2)确立局部与整体观、结构与功能观。
教学过程(表格描述)
教学环节
主要教学活动
设置意图
一、导入
【讲述】生物圈中的人是初中生物学中十分重要的一个主题。
【讲述】关于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让我们从“糖”的经历说起。
明确本节内容在初中生物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导入内容。
二、复习内容
1.消化系统
【讲述】“糖”从口入。主食中含有大量的淀粉,吃馒头时我们通常会感觉到甜味。
【展示】探究馒头在口腔内的化学变化
【讲述】淀粉在口腔中初步分解为麦芽糖
【展示】消化系统结构
【讲述】麦芽糖进一步经过的结构与消化过程。
【展示】三大营养物质消化曲线
【讲述】三大曲线对应的营养物质;三大曲线均在小肠处迅速减少,说明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
【展示】小肠皱襞及绒毛结构
【讲述】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器官。
通过淀粉的消化过程复习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循环系统
【讲述】小肠绒毛周围毛细血管吸收葡萄糖
【展示】毛细血管结构
【讲述】毛细血管利于进行物质交换的特征。
【展示】葡萄糖被吸收后所经过的血液循环路径
【展示】心脏结构图
【讲述】心脏由肌肉组成,肌肉的收缩为血液循环提供动力。
【讲述】葡萄糖运输至全身各级毛细血管处将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进入细胞。
【展示】呼吸作用反应式
【提问】呼吸作用的氧气来源?
通过葡萄糖在血液中运输的过程复习血管、心脏的结构特征及血液循环路径。
3.呼吸系统
【展示】氧气进入组织细胞的步骤
【展示】膈肌收缩舒张状态图
【讲述】膈肌运动导致气体进出的原理。
【展示】呼吸系统结构
【讲述】呼吸道对气体的处理作用
【展示】肺泡结构
【讲述】肺泡利于气体交换的结构特征。
【展示】红细胞结构
【讲述】红细胞利于运输氧气的结构特征。
【展示】氧气通过血液循环进入组织细胞参与呼吸作用的途径。
通过复习氧气进入细胞的过程,将循环系统与呼吸系统的结构与功能进行联系。
4.神经系统
【讲述】细胞呼吸作用产生的能量可以用于运动等过程。
【讲述】运动形成过程
【讲述】神经系统对运动有调节的作用。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展示】反射弧结构
【展示】神经系统的组成
【讲述】神经系统对运动的调节过程。
【讲述】神经系统对其他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
体现神经系统对生命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
5.内分泌系统+泌尿系统+免疫系统
【讲述】葡萄糖进入血液后即成为血糖。
【展示】正常人餐后血糖浓度变化曲线。
【讲述】进食后,随着葡萄糖的吸收,血糖浓度增加。一段时间后,血糖浓度降低,这是胰岛分泌的胰岛素发挥了降血糖的作用。
【展示】胰脏结构模式图
【讲述】胰岛是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的胰岛素直接进入毛细血管中。胰岛素是激素的一种,多种多样的激素也参与着生命活动的调节。
【讲述】若胰岛素的分泌不足,则可能会出现尿糖。
【展示】泌尿系统结构、肾单位结构
【展示】血浆、原尿、尿液成分表
【讲述】糖尿的形成过程
【讲述】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式是注射胰岛素。
【讲述】初期使用动物来源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常常容易引发过敏反应,这是因为机体将外源胰岛素作为抗原,启动了特异性免疫的过程导致的。
【展示】特异性免疫过程
以糖尿病的形成与治疗为线索复习三大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三、总结+练习
【展示】本节课知识网络图
【讲述】本节课我们以“糖”在体内的轨迹和历程为线索,完成了如此复杂的一张知识网络图,当然我们清楚的知道,人体的复杂程度还远不仅于此。
【讲述】人体内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个结构层次紧密配合。
【讲述】人体是协调统一的整体。
习题
篇2
1999-2003年共发现40例结核病人,门诊组25例,其中涂阳4例,对照组15例,涂阳2例,门诊组采取的是全程管理。由于近几年来流动人口增多,病人难以按时取药,漏药少药情况时有发生,治疗效果不好。对照组采取的是全监管理方法,发挥督导员的作用,面视病人服药,杜绝了漏药少药的现象,提高了治愈率,降低了复发率。
2 治疗方案
2,1第一个方案
6个月HR,即6个月的异烟肼、利福平。
2,2第二个方案
2SHR/7HR,即2个月的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7个月的异烟肼、利福平。
2,3第三个方案
2SHR/10HR,即2个月的链霉素、异烟肼、利福平,10个月的异烟肼、利福平。
3 治疗效果
根据江苏省结核病防治疗效考核标准,阴转:连续3个月,每月至少查痰2次;X线片考核标准:显收,病变吸收1/2以上者;无改变,病变无改变者。
4 临床理念
痰菌连续阴性(或连续阴转)病变全吸收或无活动性。
全监管理与门诊管理结核病人比较其疗程观察如下:
由表可以看出,全监管理病人,涂阳能在第一个月1000h阴转,完成疗程100%。临床治愈率87%,而门诊管理的病人,涂阳4例中仅1例在第一个月阴转,2例治疗无效。25例病人中未完成疗程的达8例,临床治愈率只有44%,P
5 典型病例
张某,男,81岁,“咳嗽,气喘7 d,发热,胸痛2 d”,经检查胸片显示:“右下肺见弧状密度增高阴影”,B超显示:“右侧胸腔积液1000毫升”,诊断为“右侧胸腔积液”涂阴进展期。治疗方案:2shr/10HR抽胸水。因病人年老体弱,家中无人照顾,拒绝抽水,社区收入家庭病床后,坚持送药上门,监督服药一年。疗程结束后,X线片疗效考核:A2显吸,临床治愈。在没有抽胸水的情况下,进行监督规则化疗,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在门诊管理结核病人中少见的。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结核病人全监管理采取的是“一促”“二查”“三看”方案,“一促”即督促病人按时服药,随时检查药物的粒数与服药的天数是否相符;“二查”即查病人用药是否正确,剂量是否到位,如有错误,及时指导纠正:“三看”主要是看病人用药后有无不良反应,如有反应立即给予对症处理,做好补救工作,保证治疗规则化。对于部分不能按时取药的病人,医院每月代取药一次,按时送药上门,让病人不出家门就能得到就诊与治疗,解决了病人在大医院看病难、住院难的实际问题,使结核病人得到全监治疗,保证了病人的诊疗时间,保证了病人的规则用药,又保证了全监措施的落实。
篇3
[关键词] 全科医疗;全科医师;社区卫生服务
[中图分类号]R126.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9(c)-117-02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我国政府为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妇女儿童保健及疾病康复服务而设立的以社区人群为对象,以家庭为单位,提供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为一体的经济、综合、方便、连续、有效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也是全科医师开展全科医疗的场所。
1 全科医疗概述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是一种照顾式的基层医疗保健专业服务,是以解决社区人群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它是由全科医师提供的初级卫生保健服务[1]。推行全科医疗摸式是实现WHO提出的“二十世纪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公正,公平、合理利用社会资源的适宜技术,是以个人的健康为中心,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慢性病人、残疾人及低保人群为重点,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卫生服务为目的。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为广大社区人群提供高质量的卫生保健服务的最佳途径。要提供优质的全科医疗服务,必须先培养全科医师,而培养好的全科医师,必须要发展全科医学。
2 全科医师
全科医师是全科医疗卫生服务的提供者,是在家庭、诊所、服务中心向个人、家庭和社区人群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人性化,综合的连续不断的医疗服务的医生[2]。全科医师需经过全科医学专业培训才能成为临床技能全面、医德医风高尚的高素质基层医疗卫生保健人才,要富有成效,有独立工作能力,为个人家庭及社区人群提供便捷、廉价的防、治、保、康全方位的优质服务[3]。在社区开展全科医疗服务,如果没有高素质的全科医生做坚实的基础,工作将缺乏生气和动力,那种以单纯的专科医疗为主的服务体系在社区是行不通的。全科医生由于长期在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了解人们的心态,人际交往及疾病的来龙去脉,是初级医疗卫生保健的专家。全科医生面对的不仅仅是有疾患的人,还包括广大的健康人群,我们可利用社区的一切资源,解决居民的具体困难,根据疾病的需要就地治疗或将其妥善的转入专科或大医院诊治,全面协调医患之间的关系,为人们负起全程的责任。
3 全科医生应具备以下特点
3.1 综合性的医学知识
全科医生应掌握全面的医学基础和临床的基本知识,除此以外,还应学习社会学、心理学、政治、法律、经济学及宗教知识,以便解决各种个体的身心疾患和群体的卫生健康问题。
3.2 高尚的品质
全科医生肩负着对生命周期健康照顾的重任,对服务对象应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对每个问题需始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遇到问题必须具备冷静的头脑、良好的思想境界,调节人们的情绪,使人们相对的思想平静,生活安逸,工作舒畅,精神愉快。因此,他们除了具有良好的医学才能外,还必须有高尚的人品,良好的修养。全科医生一生需要不断进取。
3.3 丰富的工作及生活经验
全科医生面临的是疾病和生活交织多种问题,是医学知识与社会常识及人文科学边缘的结合。我们生活在社区,工作在社区,距居住人群最近,我们不是在高墙内的专科医院,而是不时的介入个人和家庭之中,最能了解人们的生活情境,了解个人心愿和家庭状况,从实践中获得和总结生活经验。正是由于这些丰富了我们的头脑,使其对这些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并具有较强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4 卓越的管理才能
全科医师应该以人为中心,维护公民的利益,站在高层次观察和管理社区内个人和家庭问题,并对整个社区卫生状态进行监测,随时提出干预措施,与有关部门进行协商共管。对自己的工作岗位更要进行细致的业务、人事、经济管理,才能在工作中施展卓越的管理才能,也只有具备这些才能,才能当好一名全科医生。
3.5 执着的科学精神
随着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我国卫生保健需求的不断提高,全科医师为满足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需要,必须对各门学科不断的学习和研究,只有具备谦虚的作风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对不断进展和变化的科学和社会知识孜孜不倦的学习,才能管理好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也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全科医师。
4 全科医师的业务范畴
门诊形式处理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及一般急症,对危重急症进行院前处理后及时转院。
对平稳后转回的慢性病病人和急重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及定期随访。
社区卫生管理包括传染病,多发病的危险因素调查及监测,居民饮食卫生,生活环境卫生,公害的管理。
对个人及家庭问题开展心理咨询。对慢性病人和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上门诊治。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方便服务。
为妇女儿童提供卫生保健服务,进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儿童计划免疫接种,对社区居民进行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协调疑难病人转诊,会诊,专家咨询以及对低保人群进行医疗救助和支持,建立社区居民健康档案。
5 全科医师的培养
全科医师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我们主要采取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相结合来实现全科医师的培养。
参加省市举办的全科医师骨干培训班,内容为《全科医学概论》、《全科医学基础》及相关医学专业知识,包括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知识。
内部培训,在院内,由已取得国家认可的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及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务人员作为学科带头人,对现有的医师队伍进行全科医学知识培训。
通过国际互联网参与世界全科医学专业知识和全科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生活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时代,通过国际互联网可以真正实现全世界信息共享。
全科医疗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欧美等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199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后,特别是1997年国务院在《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里正式提出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开展全科医疗。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开始起步。因此,全科医疗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开展全科医疗,无疑会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也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因此我们要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不断完善社区卫生保健工作,推动全科医疗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12.
[2]吴春容.全科医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 8-10,12.
篇4
贯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以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渐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表达能力。让学生在合作和探究过程中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逐步养成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生命、关注社会发展的责任感。在此基础上,发现并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二、教学目标
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八年级上册)课程的学习,逐步实现以下发展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动物的主要类群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特征。
2、了解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的关系。
3、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4、通过活动体验生物的分类是根据不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特征上的相似程度来进行的。
5、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如:进行“饲养和观察蚯蚓”、“调查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制作甜酒”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
6、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进行生物学相关信息资料的查询和收集。
(二)过程与方法:
1、采取“目标激励、同伴互助、师生共勉”的教学策略,增强主动性,密切合作性,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可持续发展。
2、着意培养学生的问题能力、归纳能力和自我检测能力,将课堂学习的主动权尽可能让渡给学生。
3、注重学法指导,教会学生学习。如:
(1)问题导向法。指导学生按照“生物有哪些形态结构特征?如何适应环境?与人类的关系如何?”等基本问题自主学习、自主解答、自主测试、自主反馈,辅以同伴互助和教师点评,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2)实验探究法。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实验操作)——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科学探究的方法流程。
(3)理论联系实际法。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提升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
(4)比较法和归纳法。引导学生通过对知识的比较和归纳,找出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理顺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结构,加深理解记忆。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2、了解生物科学技术在人们生产生活方面的重要作用和实践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身生物科技的热情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的使命感。
3、了解科学技术在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往往带来人们预想不到的负面影响,认识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善用可以为人类造福,滥用则会贻害无穷,确立全面的技术观和价值观。
三、学情分析
一方面,经过七年级一个学年的学习,学生对生物学知识有了初步的了解,对生物学习的方法有了初步的掌握,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基本知识、生物实验技能和实践操作能力,不少同学还对生物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为八年级的生物教学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另一方面,不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然存在目标不明确、自制力不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是学习习惯懒散、注意力不集中、完成作业马虎,好奇心有余而自觉性不足,学习成绩存在两极分化的趋势。
因此,从本学期开始,在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加强课堂调控的同时,要注意加强学习思想引导、学习方法指导,特别是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监控,不仅要让学生态度端正、学习得法,还要促使学生养成及时巩固、持之以恒的良好习惯,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明显的进步,学习成绩有大面积的提高。
四、教材分析
八年级上册《生物学》内容包括: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共五章,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共三章。教材的编写注重从生活实践出发,内容编排图文并茂,有较强的可读性;栏目设置丰富多样,注重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本册书的第五单元《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与七年级的《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同为《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圈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离不开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人、动物、细菌和真菌等有机组成部分的和谐共存,前后内容之间有很强的关联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要要注意类别知识的横向对比,又要注意结构知识的纵向梳理,还要注意基本知识的多向迁移,搭建过渡桥梁、构建知识网络,力求做到形散神聚、融会贯通。
五、基本措施:
1、备课标、备教材。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明确教学要求,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明确本单元本节课在整册教材中的地位,弄清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全面深入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同时挖掘教材固有的思想教育因素,寓思想教育于教学过程之中。
2、备学生。深入了解学生思想实际和知识、能力水平,充分估计学生接受新知识可能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心理特点,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和教学方法。
3、备教法、备学法。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瞄准教学目标,灵活采取自学指导法、谈话法、演示法、实验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等手段,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同时,根据教学内容不同,指导学生采用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实验探究法、小组讨论法、问题发现法、检测反馈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课堂实效。
篇5
(疏附县布拉克苏乡中学新疆疏附844102)
【摘要】初中生物要从根本上转变传统教学模式,向新课程标准下的新课改探究式模式靠拢,教师必须做到:“推崇新的教学理念,转换自己的角色”、“反思教学行为,转变教学方法”、“变革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追求教学特色”和“形成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等。
关键词 初中生物;创新教学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已经不再是会学习的学习机器,需要的是会学习、会创新的人才。传统的教学方式一步步扼杀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被动的地位”的局面。那么,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呢?
1. 初中生物创新教学的理论基础
1.1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激发兴趣,巧妙质疑,启发诱导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是“我该怎样讲好这堂课”,而是“学生乐于用什么方法接受这堂课的内容”。要彻底根除“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精简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学、思考、表达、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宽松的教学环境下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为“兴趣是生物教学的磁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产生了兴趣学生就会被所要认识的事物吸引,从而促使他们主动地去分析、研究,这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必经过程。
1.2加强探究性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做实验无法但可择法甚至创法。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通过实验才能有所创新和发明,因此上好实验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在实验教学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实验模式,积极进行探究性实验,不要把实验过程、结论过旱地告诉学生,而应当运用启发式教学思想,促进学生创新。
1.3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能只局限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活动,要求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做到教、学、用三者的统一,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4求异求优是创新教学的关键
在创新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尽可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地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尽可能提出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办法,并从“异”中求“优”。创造的本质就是创新,没有新就没有创造,“新”就是“异”,“异”就是“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就必须培养学生的求异意识,求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新的火花,鼓励学生质疑,标新立异,别出心裁,超常想象,使学生在障碍和迷局面前通过他们自己的创新思维去实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进行求异求优的创新教学教师必须做到:①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使他们养成非刻板思考的习惯;②不断对学生进行创造想象的训练,鼓励他们幻想,鼓励他们异想天开。③不称赞“死记硬背”和缺乏新意的回答。
教师要注意引导,使他们在创造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发现、探索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表达他们自己的独创个性,丰富自己的经验,这种教学是最有价值和最有意义的。
2. 初中生物创新教学的教学实践
例一:七年级生物学上册第3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首先提出问题,绿色植物在人类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叶是绿色植物营养的加工厂,它帮助制造有机物和蒸腾水分,如果说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那么叶就是主要供货商。叶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功能呢?促使学生阅读课文、查阅资料发现这与叶的结构有关。其次再提出叶为什么有这样的结构?为什么具有这样的功能?通过学生动手实验观察叶切片的结构,在学生已具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出示叶片的挂图、模型,使学生初步了解叶的三部分结构,接着提出叶片的结构,为什么能进行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进行探究、总结,最后归纳得出表皮细胞无色透明是有利于透光,表皮细胞里的保卫细胞和气孔是有利于植物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还能蒸发水分。叶肉细胞的栅栏组织,海绵组织的特点有利于吸收阳光进行光合作用。叶脉有利于运输水分和有机物。这样安排叶的结构教学,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二: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1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的由来
首先让学生观察人类进化的图片,然后让学生思考人类为何会进化,讨论人类进化的过程,在进化过程中人类在外貌等方面经历的变化,让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然后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从各种回答中让他们自己总结出答案。
例三: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1单元生物圈中的人――人体内物质的传输(本文选择关于心脏部分的讲课过程以作举例)
教学过程如下:提出问题:血液在人体内起到一个运输的作用,血液为什么能在血管和心脏组成的管道中不停地向前流动?它的动力是什么?心脏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作用?然后请学生带着这一问题观察哺乳动物的心脏(羊心)。首先看外形,先让学生用手捏捏心壁的软硬,分辨心脏左右壁的厚薄。然后指导学生解剖心脏,观察到心室壁的厚薄与手捏的软硬联系,理解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清楚了左右心室壁厚薄不同,为理解心脏的功能奠定基础。指导学生继续观察心脏有几个腔。再引导学生观察心房、心室之间以及心房与心房、心室与心室之间是否相通?然后再指导学生观察与心房、心室相通的血管,并注意观察房室瓣、动脉瓣的特点。并利用教学挂图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
3. 变革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和探究
篇6
一、渗透人文素养素材,注重生物教学过程
在现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初中生物实验教材中,从不同的角度对人、其他生物和生物圈的构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这些内容中都不同程度地渗透了人文精神的素材,这正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最佳内容,成为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媒介。例如:教学“生物与生物圈——我们身边的生物学”时,阐述了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后,还引导学生如何关注社会、关注生物科学。并在学习过程中讲述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与人文素质。教学“生物圈中的人的生殖与发育”时,利用生物进化的证据,讲述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学说与我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突出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爱国主义精神教育,科学家们的科学态度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为我们树立了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榜样。在生物教学中渗透对学生进行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作为一线教师,我们需要注重传授科学知识、运用科学的方法与人文素养的融会,并始终贯穿于生物教学中。
二、结合生物知识教学,发挥生物学史作用
传授生物学知识是实现初中生物教学目标的根本任务。在教学中通过讲述生物学的发展史,可以展现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注重讲述生物学发展史,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表现生物学的科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对社会与人类的贡献,从中展现生物学家们的人文主义精神。例如:学习“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一课时,讲述人类起源与进化就要紧抓中国科学家们在探索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成就开展教学。这样,学生能够体会到科学家所表现出来的坚强毅力,以及富于创造性的科学精神。不仅如此,还可以充分利用生物课本中蕴藏的生物学史内容,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例如:学习“生物的变异”时,从中体现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华民族曾经创造了人类历史的辉煌。如栽培植物技术与饲养动物的优良品种,很多都源自我国,如水稻、家猪等。通过介绍这些内容,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从而激发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民族自信心。
三、结合生物学科特点,发挥实验教育功能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中蕴含人文教育价值与情感功能。实验在生物学教学中的作用通常有:①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②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生物学是典型的自然科学。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往往习惯于采用“在书中讲科学、在书中学科学”的方式,“填鸭式”地开展课堂教学,这样的教学一定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学生往往感到生物知识内容过于抽象、深奥,书本中的知识离自己的生活还很遥远。③教师的演示实验能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例如:《人体的呼吸》中的“模拟膈肌运动”就是通过开展“膈肌运动”演示仪探究呼吸运动中膈肌的运动规律的。它直观、形象、生动,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被深深地吸引。实验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但除了教师的演示实验外,还应该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自主实验。在自主实验中引导学生动手探究,营造良好的实验教学人文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渗透生命意识教育,形成正确的生命价值观
生命是大自然中一切生物存在的形式,是最原始、最本质的自然现象。通过身体生命价值观教育,既能够让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又能够学会珍惜他人,珍惜一切生命。我们纵观现行的生物教材就会发现,课本中展示了很多关于生物繁殖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对生命意识教育的渗透。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从而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例如,教师与学生一起研究被子植物的生长状况,从中可以感悟到生命的循环过程:从开花、传粉、双受精到果实、产生种子的再循环。在生物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还要与学生一起领悟植物生长与繁殖的艰难。从这些内容中可以开展联想,看看人类的生命循环过程。从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每个人来到这个世界是多么不容易,同时又是多么幸运。这样,学生就会深刻理解“珍惜”这个词的意义。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发现现实生活中,随着人们物质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当今全球的环境污染正逐渐影响各种生物的生命质量与生存环境,继而在生物教学中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渗透人文教育。
五、开发生物课外资源,实现情感层面升华
篇7
一、“问题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理论
依据
“问题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理论、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主体教育论和合作、互动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知识的建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更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地选择有关信息,运用已有的知识架构,主动探索,积极交流,形成新的知识体系。
现代教学设计理论认为多媒体教育系统,把多媒体信息集成于一体,并与其他教育要素(教师、学生等)共同作用,构成合理的教育系统结构。由于信息的多媒体化,为学习者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刺激,可促使学习者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
主体教育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觉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把学生培养成为能进行自我教育的社会主体。
合作、互动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是动态活动的互动过程,是一种对话、交流的过程,教学中的互动是一种复合交叉的互动,这是课堂教学思维运行的内在动力。
二、“问题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的一般
过程
中学生物学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必须把这一基本理念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建立在多媒体条件下的“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的生物课堂教学模式,以问题探究、合作交流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其一般过程为:创设情景、设疑激趣提出问题、展示材料阅读观察、合作探究师生互动、表达交流归纳总结、强化目标联系实际、拓展应用。具体操作步骤如图1所示。
图1 “问题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一般过程
三、“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的生物课堂教学
案例
笔者运用“问题探究―合作交流”教学模式设计“生物圈中的人”主题中《物质运输的路线》这一节课的教学。本节课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教师指导学生有目的地阅读资料,观看血液循环视频,观察电脑动画、图片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如表1所示。
四、“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生物课堂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多样化
在生物教学中,单靠讲授、挂图、模型很难具体地、动态地、宏观地阐述生命活动规律。而多媒体课件具备图文声像并茂的强大功能,能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枯燥的内容趣味化、静止的问题动态化、微观的事物宏观化,这样能使学生多角度地获得学习信息,学生在综合利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建构,不但大大地降低了教学的难度,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变化
在“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的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精心组织教学,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去探究、去分析、去体验,课堂上学生或动手实验、或积极思考、或自主学习、或合作交流,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在亲历观察、探究、合作、交流等过程中习得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理性的思维习惯、形成积极的科学态度和发展终身学习的能力。
3.建立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是学生的天地,不是教师的主宰。在“问题探究合作交流”的生物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究,学生心态开放,主体凸显,个性张扬;教师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师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建立起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4.教学过程得到优化
篇8
关键词:新课标 有效教学
一、初中生物新课标的特点
在《生物课程标准》指导下推进新一轮初中生物课改好些年了,回过头来再读读新课标,收获颇大,新课标新在哪里?
1.1 构建课程新体系
《生物课程标准》打破了原有的学科体系,不追求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从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出发,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构建起全新的“人与生物圈”课程体系。以生物科学宏观研究为主线,围绕“人与生物圈”精选和串联了十大主题即科学探究、生物体的结构层次、生物与环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生物圈中的人、动物的运动和行为、生物的生殖发育与遗传、生物的多样性、生物技术、健康地生活。
这不仅克服了繁、难、多、旧的弊端,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而且有利于让学生从关注身边的事物开始,强调生物科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价值观等的紧密联系,强调生物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利于体验式、讨论式、探究式等学习方式的真正达成,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1.2 突出三大新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需要。根据学校条件和学生学习需求,实施因材施教,促进每个学生的充分发展。
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倡导探究性学习:《标准》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3 架构三维新目标
新课改把课程教育目标定位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维度上,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是教学的基本载体,过程与方法是各种能力形成的基本条件,挖掘隐含在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能实现教育的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新课程不仅强调知识和技能,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以及由此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不断内化的过程,而从某种意义上说,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作用比知识、能力的作用更重要,更具有实用性、持久性,更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高中生物教学因升学,与新课标若即若离;初中生物也因升学,实施新课标没精打采!没有扎实的初中生物基础,如何保证高中生物教学效率?那么怎样提高初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
2.1 找准初中生物的位置
2.1.1 生物课标要求
《生物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是国家统一规定的、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是科学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
生物科学研究在20世纪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组计划,这标志着21世纪人类将进入生物科学技术的新时代。生物科学研究成果更加迅速地转化为社会生产力,显现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生物科学在解决人口增长、资源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等诸多问题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
作为初中生物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让学生学好初中生物课!
2.1.2 高中阶段的重要基础
四星及以上高中选修生物人数越来越少,成绩好的学生选修生物较少,市县生物高考高分率与主要学科比相差较大等,都和初中生物基础未打好、学生从初中就畏惧生物、对生物没兴趣有很大关系。
2.1.3 初中生物学的社会责任
现在的初中学生都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绝大多数农村学生,都将成为未来新农村的建设者。如果都是生物盲,将来能指望他们给子孙后代留下青山绿水?
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熟悉生物学基本原理,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站在“人与生物圈”的高度,赋予他们神圣的责任感、使命感,使他们明白:人类就是“地球的当家人”,他们还会不计后果地破坏我们“唯一的家园”吗?
2.2 实施有效教学的理性思考
2.2.1 开展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相对应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源于科学探究的思想,可以说是探究性学习模拟了科学探究的方式,只是简化一些而已。
限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教材中所要求开展的探究活动,一般都比较浅显,如果仅从掌握知识的角度来看,也许只需要几分钟就能讲清楚,从表面来看,似乎降低了传授知识的效率。但是,通过活动,可以让他们去体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
2.2.2 倡导新型师生关系
新的教材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已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有理解学生、关爱学生,才能获得学生爱戴和尊敬。理解、关爱学生,就会尽心寻找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诚然,初中生物作为一门非中考科目或是超低分的中考“副科”,学生学习动力不会很强,但学生对生物有着独特的兴趣。我们应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挖掘教材内容、基于学生生活实际、基于学生认知水平,引导学生探究活动,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体验中学习生物学知识。
2.2.3精讲精练、追求高效课堂
篇9
关键词: 系统间联系 问题拓展 图形变式
“生物圈中的人”这一主题讲述了人的生命活动与体内各大系统的协调合作紧密相关,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版》(以下简称“课标”)中强调教师能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重要概念,在考试中屡次结合图形、情境对该内容进行考查,以下就初一一道“系统间联系”的题目进行解析,从而帮助学生理清概念联系,建构知识网络,为今后解决同类型题奠定基础。
一、原题再现
(福建省泉州市南安2014春下学期初一生物期末试卷41题)《爸爸去哪儿》热播后,演员郭涛的儿子――“石头”让人印象深刻,请据图分析:
(1)“石头”的午餐主食是米饭,米饭的主要成分是?摇?摇 ?摇?摇,将在A系统中被分解为葡萄糖,该系统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是?摇?摇 ?摇?摇。
(2)“石头”在为爸爸喊加油时,其吸入的空气在?摇?摇 ?摇?摇与毛细血管间进行气体交换,使血液变为含氧丰富的?摇?摇 ?摇?摇血。
(3)葡萄糖和氧气都是通过【 】系统进行运输,该系统的动力器官是?摇?摇 ?摇?摇。
(4)细胞内,葡萄糖最终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摇?摇 ?摇?摇,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及维持?摇?摇 ?摇?摇。
二、试题解析
(一)考点分布
《课标》指出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这样的概念:(1)人体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正常工作为细胞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存条件,包括营养、氧气等及排除废物。(2)人体各个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协调,以完成生命活动。
(二)解法分析
该题是根据以上重要概念而设计,题目体现了对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目标的考查。笔者结合题目、学情后,在解决问题时从以下方面入手。
1.引导学生从图形中获取信息。考题结合图形检测学生关于细胞与系统间联系的知识概念,因而先要让学生观察图中的符号和文字信息,初步判断各个系统的名称,如A系统是食物进入的系统,即消化系统,D系统为尿液排出的系统,即D系统。
2.联系图形与问题推敲答案。考题以图形来检测,要求学生具备对图形信息摄取、理解分析的能力。对于未能理清的图形符号,可引导学生结合题目信息进行推敲,如第三题,葡萄糖和氧气是通过C系统运输的,学生要联系学过的知识(消化系统吸收的物质在组织处毛细血管吸收入血)得出C系统是血液循环系统。当理解了图形后,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图形与知识解决其他问题。
3.对图形信息进行二次提取。考题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是否能在理解知识后,通过参与和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具体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因而在题目解决后,还应引导学生回顾知识,将零散知识联系起来,再次补充建构知识网络,从而为解决该类型题奠定基础。该图中的箭头将各个方块联系起来,可以通过设置问题的方法,对图形信息进一步挖掘,如气体与B系统间的两个箭头究竟表示什么?C系统的物质如何到达细胞中,细胞又输送给C系统哪些物质?
三、试题拓展与变式
(一)试题拓展
本题考查学生识图能力、概念理解分析能力,并与生活实际联系,激发学生做题的兴趣,笔者分析后发现对于图形的考查,还可以继续添加以下问题拓展,帮助学生联系知识,拓展知识网络。
1.泌尿系统的内容:代谢废物排出的主要方式是D系统所排出的尿液,形成尿液的主要器官是?摇?摇 ?摇?摇?“石头”排出代谢废物的方式还有玩游戏时通过?摇?摇 ?摇?摇的排汗。
2.第三小题中为了进一步考查图形,联系其他题目,可以这样提问:葡萄糖和氧气进入细胞要依赖于中间的媒介――【 】系统来运输,血液按一定方向流动,不能倒流,原因是存在?摇?摇 ?摇?摇。
(二)图形变式
《课标》强调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框架,并以此考核学生科学概念的理解、分析及应用,试题中以图形考查学生的知识框架及结合图形解决问题的能力。初一年学生在学习了呼吸系统、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泌尿系统之后,对这些知识易出现混淆,如今要求将这些系统联系而形成知识网络,且能对图形进行分析理解,难度进一步提高,而本题题目的图形设计是今年的新图形,更直观简洁,理解难度也较大。笔者觉得可就图形做出变式,降低难度,在结合2012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质检37题和2012年福建省泉州市安溪质检38题的图形后,根据自身教学经验推敲得出以下图形,并将该图运用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理解难度降低,对于“系统间的联系”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四、题后反思
本考点是“生物圈中的人”主题的一个重点、难点,笔者估计今后会针对图形进一步考查箭头含义,预测结合其他系统如“运动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的知识,从而在会考中针对初二学生进行检测。为了让学生学习完各个系统知识后,由此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能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笔者认为在新课教学中可利用问题串策略,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并由此建立“系统间联系”的知识网络,设问: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动力是什么提供的?进行该生理活动的物质来源如何进入细胞?细胞因此产生的代谢废物又如何排出体外?这一系列活动的完成受到谁的控制?又受到谁的调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6-17.
篇10
一、学生基本情况
都是刚入学的新生,刚步入初中,没有生物知识的基础.这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从学习情况来看,面对繁多复杂的学科,在学习方法和应对上不免有些不适应,甚至出现不知所措的情况。所以,大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比较普遍,应付学习,整体学习成绩比较差;但也有能较快适应新学习环境,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劲头十足的学生。因此学生差异较大而且明显。
二、教育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与生物圈之间的关系,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3)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
(4)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5)初步获得生物圈中人类的起源与发展的基本知识。
(6)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生理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
(7)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可能产生的影响。
三、教育教学措施:
1、精心设计导语,通过生动的语言,借助情感教育,激发学习兴趣。
2、做好演示实验,完成学生实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之目的。
3、把录音、录像、投影、幻灯、多煤体等教学手段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提高课时效率和教学质量。
4、在语言、板书和操作等方面达到规范、准确和熟练。
对学生实验能力的要求,主要有:
(1)正确使用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收集、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设计实验的能力。
四、教学设想:
1、鼓励学生观察、思考、提问,并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进行探究性方案的设计和实施。
2、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有计划地安排必要的调查、访问、参观等需要较长时间才能完成的活动,保证活动的落实,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分工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4.上好探究活动课和课外活动课,让学生把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5.对学生严格要求,课前认真预习,课上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课后认真复习,争取把当天学习的知识消化.布置的作业及时认真完成。
6.每个单元测验一次,随时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