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词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4-01 23:4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带词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成语有:先人后己、先来后到、后继有人、思前想后、前仆后继、争先恐后、不甘落后、后患无穷、承前启后、惩前毖后、前仰后合、前倨后恭、瞻前顾后、先礼后兵、后发制人、秋后算账、先斩后奏、长江后浪推前浪、后继无人、置之脑后、后起之秀、茶余饭后、搀前落后、长虑顾后、超前绝后、瞠乎其后、惩前毖后、耻居王后等;
词语有:后跟、先人后己、母后、以后、前后、后面、后怕、后来、幕后、后门、太后、落后、后方、先后、后果、先来后到、而后、尔后、之后、后脑勺、后裔、后悔、后盾、后窍、后晌、后续、博士后、后首、后账、后唐、后心、后援、后半晌、后周、歇后语、后院、后学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关键词:法语;宾语人称代词;相关动词;位置
中图分类号:H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3-0119-01
法语中有一种语法现象,叫做宾语人称代词,包括直接宾语人称代词、间接宾语人称代词和自反代词。
这几种代词在句子中的位置通常是相关动词前。相关动词分三种情况:只有一个动词时,这唯一的动词就是相关动词;半助动词(即后面可以跟动词原形的成分)加动词原形时,动词原形就是相关动词;而在复合时态(即助动词加上过去分词)中,助动词就是相关动词。举例说明:
Il se lève à sept heures. 他七点起床。本句中只有 lève 一个动词,它就是相关动词,自反代词 se 就位于这唯一的动词 lève 前面。
Je vais lui demander un stylo.我去向他要一支笔。本句中,vais 是半助动词,其后加上动词原形 deman-der,demander 就是间接宾语人称代词lui 的相关动词,所以 lui 位于 deman-der 前面。
Je les ai vus hier. 我昨天见过他们。本句是复合时态,助动词 ai 是相关动词,直接宾语人称代词 les 就要放在它的相关动词 ai 前面。
上面是宾语人称代词在正常情况下的例子,而在肯定命令句中,宾语人称代词却不是位于动词前,而是要放到相关动词后,并且用连字符把动词和代词连接起来,如果是 me、te,还要改为 moi、toi。例如:
Cette robe est très belle.Achète-la. 这条裙子很漂亮,买下它吧。本句中“买下它”是肯定命令句,相关动词achète是肯定命令式,于是,直接宾语人称代词 la 位于动词 achète后,并且中间用连字符连接。
Donnez-moi le dictionnaire. 给我字典。本句中相关动词 donnez 为肯定命令式,间接宾语人称代词 me 就放在了动词后,并且变为 moi。
Couche-toi à dix heures ! 十点钟睡觉!本句中,肯定命令式 couche是相关动词,于是,自反代词 te 就改写为 toi,放在了它的相关动词后。
肯定命令句中宾语人称代词的位置情况就是如此,而在否定命令句中,语序则要恢复正常,即代词要放回到相关动词前,并与其一起放在 ne...pas中间, 如果是moi、toi,也要变回me、te。将上面三个例句改写为否定命令式,就是:
Ne l’achète pas. 不要买它。Ne me donnez pas le diction-naire. 不要给我字典。
Ne te couche pas à dix heures.不要十点钟睡觉。
以上是宾语人称代词的位置问题中最基本的情况。在这项语法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还经常会有其它一些情况很容易令人将其位置搞错。其实,只需要掌握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即宾语人称代词只跟自己的相关动词不可分,其它动词的任何变化均与其无关。以例句说明:
Allez-vous le visiter ? 您会去拜访他吗?本句中直接宾语人称代词le 放在了动词原形 visiter 的前面,而没有跟着谓语动词 allez 一起提前做主谓倒装,原因与上一例句差不多,allez 只是半助动词,动词原形 visi-ter 才是 le 的相关动词,所以 allez提前与否与 le 无关。
Cette robe est très belle. Val’acheter. 这条裙子很漂亮。你去买下它。本句和之前出现过的“Cetterobe est très belle. Achète-la.”很相似,但是在“Achète-la.”中,直接宾语人称代词 la 按照常见规则,放在了肯定命令式后面,并且用连字符连接起来。而在本句当中,直接宾语人称代词放在了动词原形 acheter 前面,没有与命令式 va 用连字符连接,这同样是因为动词 va 只是半助动词,不是相关动词,即使它是肯定命令式的形式,也不会对宾语人称代词的位置有任何影响,la 只需要放在它的相关动词 ache-ter 前面即可,与 va 没有任何关系。
上面的例句及分析已经完整涵盖了宾语人称代词在句子当中的位置。下面就要给以上所述内容加入一个大前提,这个前提的内容在法语句子的实际应用当中会出现,但是在各本教材及语法书中,却都没有正式提出来,就是:先要确定各个宾语人称代词究竟是谁的宾语,然后再遵循上面宾语人称代词要放到相关动词前的规定,来确定代词的具置。
上面就是法语中宾语人称代词位置的全部内容。事实上,不止宾语人称代词,法语中的中性代词 le、副代词en 和 y,位置都与本文分析的宾语人称代词的位置完全相同,因此,掌握本文所述内容,对于学习法语的各种代词提前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振尧.新编法语语法.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篇3
2、杨朱泣岐:常引作典故,用来表达对世道崎岖,担心误入歧途的感伤忧虑,或在歧路的离情别绪。
3、滴露研朱:滴水研磨朱砂。指用朱笔评校书籍。
4、调朱傅粉:调弄、涂抹脂粉。比喻刻意修饰。
篇4
“不明觉厉”为网络语言,不能算作成语。
网络语言是指产生并运用于网络的语言,包括中英文字母、标点、符号、拼音、图标和文字等多种组合。这种组合,往往只在特定的网络媒介传播中表达特殊的意义。
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是要注意的是,大部分网络语言并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定,因此一般不作为书面语言使用,四字的网络语言也不能称之为成语。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 第三人称代词;回指;英汉互译
1. 引论
指代(reference)可分为外部指代(exophora)(主要从位置上来说)和内部指代(endophora)(主要从文本结构上来说),内部指代又分为回指或称上指(anaphora,指代前文中出现的)和下指(cataphora,指代后面即将出现的)。代词(reference)有三种类型:人称代词(personal)、指示代词(demonstrative)和比较代词(comparative)。在人称代词中,根据Halliday and Hasan的观点,第一、二人称是从发话人的立场出发,具有外指功能,只有第三人称具有回指和下指的功能,起到内在的语篇衔接与连贯作用(Halliday and Hasan 2001:33-37)。对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研究是一个既古老又新颖的话题,由于汉语是主题显著的语言,注重意合,较多的使用开放性的竹节结构,第三人称使用较少,而英语恰恰相反,第三人称使用频率非常高。正因为中、英文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有很大的差异,就会造成英汉互译中出现第三人称代词的冗余或缺失,对回指词在话语中的理解有利于理顺译文语篇的衔接,使译文更加准确到位、贴切自然。
Crystal(1991:17)认为,回指词是用来指称句子中的其他成分,即把回指式描述为一种表层语言成分关系,认为回指词和先行词都是句子的语法成分,必须在语言表层中明示出来,这是传统语法的观点。Levinson(1983:85)从语用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回指关系不是词之间的关系,也不是语法成分之间的关系,而是实体的同一性,把回指纳入到语义考察的范围,但遗憾的是Levinson仍受语法观点的影响,认为先行词(所指)必须是语篇前文中某个明示词语(term)的所指。Halliday也认为指代是一种意义的关联,与Levinson不同的是,他认为既然这种关系是建立在语义的层面,指代的事物不一定非要与它所指的事物在语法类型上一致〖JP2〗(Halliday 2001:32)。Brown and Yule认为对话语的理解是一个认知的过程,不管是内指还是外指都不仅仅是一个语言表层的表达对应方式,回指词的所指是语言表层之外的心理实体(mental representation),这一观点对于认识回指的实质具有重大的意义。〖JP〗
第三人称的回指在不同话语中表现形式是多样,随着对回指的认识的不断深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其所指一定是前文中的某个明示的先行项,或一定能在前文中找到词义相等的某个词语,或许我们可以找到,或许这个词语根本就不存在,而是一个依附于语篇的一个心理实体,更有甚者,或许这个所指根本就是独立于语篇之外,需要根据个人经历或知识在具体的语境中做出选择的词语。在英汉互译中我们要能分析第三人称回指的具体实体,才能把握用词的准确性和篇章的衔接和连贯。
2. 英汉第三人称代词回指的分类和翻译方法
2.1第三人称代词有明示的单个的先行项(direct antecedent),且在人称、性、数上保持一致,语法结构完整。这样的语句翻译起来并不困难,只是要注意中、英文表达上的差异,英语往往反复使用第三人称代词,而翻译成汉语时要省略;汉语大多时候注重意合,并不反复第三人称代词,翻译成英语时为了语篇的衔接和语义的连贯有时需要增添一些代词。例如:
(1) Truffles are delicious, but they’re very expensive. (Quirk 1985:353) 蘑菇味道鲜美,但是价格不菲。
(2) 她带女儿出去了。She went out with her daughter.
2.2 第三人称代词有明确的先行项,但在人称、性、数上不一致。
2.2.1 回指词与先行词在人称上不一致。例如:
(3) The second car hasn’t got time to avoid the person who swerved away to avoid the car that was pulling out, and he hits it. (Brown & Yule 2000:217)〖JP2〗这句话的语法结构是X hasn’t got time to avoid Y and X hits Y,翻译成中文就是第二辆车来不及避开为了让开一辆疾驰而来的车而突然转向的行人,并撞到了他。但由于回指词与先行词在人称上不一致,先行词是车,回指词是开车的人,即司机,在语法结构不相对应,容易造成歧义。这里我们可以更为清楚地看到中英文之间的差异,中文讲究意思的连贯,只用了一个主语,再用连词连接便可表达清楚;而英文则选用代词交代清楚,施动者从物到人的转换,实质上是更为强调语法的规范性。〖JP〗
(4) One of our main jobs in the Botanics is writing on the flora of Turkey, they don’t have the scientists to do it. (Brown & Yule 2000:219)我们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编写土耳其的植物志,土耳其国内没有科学工作者做这件事。在这句话中,they显然是指代Turkey,但在人称已有了变化,不再是指这个国家,而引申为这个国家的人民。但翻译成中文时我们又不能生搬硬套,只要指定是在土耳其国内这个范围中的科学工作者,自然就表示是在土耳其人中没有这样的人来做这件事。
2.2.2 回指词与先行词在性上不一致。例如:
(5) (Talking about the First World War) I used to go about with a chap-I don’t know whether he’s still alive now or not-but-there was nine-ten-eleven in the family altogether-two girls and nine boys-and she lost eight sons one after the other. (Brown & Yule 2000:218)我曾经和一个小伙子边走边聊——不知道他现在是否还活着—他们一家2个姑娘、9个小伙子中最小的三个还在一起,他的母亲接二连三地失去了8个儿子。用she回指先行词a chap,其中进行了一次性别转换,是指代他的母亲,因为主语改变了,在翻译中我们也要明示出来。
2.2.3 回指词与先行词在数上不一致。例如:
(6) There’s two different ladies go up to the whist and both have a wig and they’re most natural. (Brown & Yule 2000:217)两个女人去玩扑克,她们都带了假发,却很自然。
(7) Even an apprentice can make over twenty pound a week and they don’t get much tax [taken] from that. (Brown & Yule 2000:217)就是个学徒工每周也能挣二十镑,而且他们也不会因此交很多税。英语中数量词使用一般要求比较明确,容易辨别,在中文中往往不太清晰,较为含糊,在英汉互译中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英语中有具体数量一定要主谓保持一致,语篇中的总量保持一致,中文却不必特别强调,往往用总量代替便可。
2.3. 无明确的先行词(indirect antecedent),第三人称的所指要从具体的语言语境分析,可能是篇章中的语言单位,也可能在篇章中根本没出现,要凭受话人的知识结构或生活阅历作出判断。这种回指式已经不是语法分析所能解决的问题了,在话语理解时不能自动处理,所指在话语之外,要在具体的语境中作语用分析,甚至是心理分析,在发话人和受话人心理中创建或突出一个意义表征,才能得出回指词的所指。
2.3.1 无先行项的深层回指。由于上文中没有先行项,不能直接辨别第三人称的所指,就要从语义的角度分析。例如:
(8) John bled so much that it soaked through his bandage and stained his shirt. (Ward. et al 1991)约翰流了很多血,渗透了绷带,上衣也血迹斑斑。it在话语中并不存在先行词,只有从整句话中我们可以知道它是指流出来的血,所指与动词bleed有关,根据生活常识推断出渗透绷带,沾污衬衫的是血,it指代blood。英文中用动词来表达了过程,翻译成中文时要补全宾语,使语义更加完整,同时起到连接下文的作用。
2.3.2 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先行项。最重要就是确定所指指的到底是哪个先行项,避免造成歧义。
Ⅰ. 从篇章中确定主语,从而可知第三人称的所指。例如:
(9) The Germans had invaded Russia on an enormous front, had surprised a large portion of the Soviet Air Force grounded on the airfield, and seemed to be driving forward with great rapidity and violence. The Chief of the Imperial General Staff added, “I suppose they will be rounded up in hordes.”他们(苏联)将被大量围歼。在双方交战的情况下,划线部分的这句话是帝国联盟的总参谋长说的,这里话语的发话人用第三人称复数指代自己的对立面,由此可推断出they指代苏联,当然这样的推测中还需要运用一点历史知识,不然很难完成。〖JP2〗
(10)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后半句里出现两个代词them和they;它们指向同一个被指代对象,这个对象不是monitors,而是cars,that引导定语从句是修饰monitors,指的是monitors 对cars的作用。翻译成中文后意思就更易理解:到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聊天节目,以及装有污染监控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排污超标,监控器就会令其停火。〖JP〗
Ⅱ.从语气和动词的及物性来分析。例如:
(11) The cops chased the robbers, they caught them. (杨若东 1997)警察追赶劫匪,然后抓住了他们。常规来说一般都是警察抓劫匪,且句子用的是主动态,下面的描述也用了主动态,一定就是警察在前,劫匪在后,所以they指代警察,them指代劫匪,后句翻译成中文时进行了主语省略。
(12) The car rolled towards the phone pole and it hit it.汽车向电线杆驶去,并撞上了。这句话猛地一看很是让人糊涂,两个it,到底哪个指代哪个,分析来看,汽车是施动者,且具有主动性,那它必定是主语,第一个it指代汽车,后一个it指代电线杆。
Ⅲ. 两个先行项与人称代词的交叉互指。例如:
(13) Dean expelled John because he discovered his secrets. (Enkvist 1979:140)句子结构既可以是X expelled Y because Y discovered X’s secrets,也可以是X expelled Y because X discovered Y’s secrets,在句法结构上,两种指代方式都不为错,无法排除歧义的产生,只有从语用角度出发,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具体分析,并且发话者与受话者要有共同的心理表征意义,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在翻译成中文时要注意清晰地表达代词的所指。
3.结论
简言之,回指是指回指项与先行项之间的互指关系,可以是建立在语言表层的,也可能是蕴藏在语言深层的,它既要符合句法规则的约束,又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认识过程,受话者要根据具体的语境确定交际的焦点,又要动用自身的世界知识和生活常识等多方面的辅助和参与来完成认知过程,从而使篇章结构上前后呼应,语义上通篇连贯。
英语中第三人称代词的使用相当频繁,而中文中却不是这样,这就给互译带来一定的困难,在英语中要适当添加,在中文中应适当省略。英语中通常用第三人称代词来衔接语篇,中文却往往是原词再现,差异较为明显,翻译中需要特别注意,依据各种语言的表达习惯进行处理,既要清晰不失原意,又要简练不生累赘,才能得到符合原文本意的好译文。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 ion in English[ M] . London: Longman Group Ltd, 1976.
[2]Chao Yuen- ren.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M]. Berk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68.
[3]Peter New mark. A bout Translation [ M] . Clevedon [ Eng land] :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1991: 72.
[4]Hall E. T. Beyond Culture[M] . New York: Double Day,1976: 44.
[5]Crystal,David. 1991. A 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M]. Beijing: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n.
[6]Enkvist,N.E. 1979. Marked Focus:Functions and Constraints [A]. S.Greenbaum et al (eds). Studies in English Linguistics. London:Longman Group,134-152.
[7]Quirk,Randalph. 1985. 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English Language [M]. New York:Longman Group.
[8]Ward et al. A Pragmatic Analysis of So-called Anaphoric Island [J]. Language(67):439-474.
[9]秦洪武,2001,第三人称代词在深层回指中的应用分析[J]。 当代语言学(1):55-64。
[10]杨若东,1997,认知推理与语篇回指代词指代的确定[J]。 外国语(2):15-21。
[11]赵宏,邵志洪,2001,英汉第三人称代词语篇照应功能对比研究[J]。 外语教学与研究(3):174-179。
[12]朱迎春,2003,认知推理与深层回指中第三人称代词指代的确定[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5):91-93。
[13]冯庆华. 实用翻译教程[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4]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4: 66.
[15]许余龙. 对比语言学概论[ M] .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 249.
[16]潘文国. 英汉语对比纲要[M] . 北京: 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7: 350.
篇6
>> 基于语料库的搭配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词汇研究 基于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语言分析 基于语料库的语言服务平台建设 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酒店英语语言特征研究 浅谈语料库在语言研究中的作用 基于语料库的认知功能语言学视角下的词汇语法研究 基于语料库方法的郑渊洁童话“儿化语言”特色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应用语言学方向论文摘要研究 基于类比语料库的中国新闻英语语言特征研究 基于FAO语料库的农业英语语言特点研究 基于语料库语言学的英语课堂话语研究评述 基于语料库的《典仪》的检索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唐朝的酒文化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词语搭配实证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influence搭配行为对比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语篇分析范式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写作测试效度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医学英语介词研究 基于语料库的公示语“厕所”翻译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的工作指南:
(9)a.Respond as a reader, explaining what and how you were/are thinking as you read her texts so that she can discover where a reader might struggle with her writing.
b.Ask him to outline the draft to reveal the organization of the paper.
c.Ask her to describe her purpose and audience and show how she has taken them into account in her writing.
d.Explain a recurring pattern and let him locate repeated instances of it.
译文:
a.回应读者,解释当你读到她的文本时你在想什么,以便她能够发现读者在什么地方和她的论述发生冲突。
b.要求他提出大纲以便显示论文的结构。
c.要求她描述她的目的和她的听众,说明她在她的写作中是如何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的。
d.解释重提模式,让他找到模式中重复的例子。
这个极端的例子中,为了避免片面地使用人称的阴性或阳性,采取了交替使用“he”和“she”的方法来保持性别的失衡。
2.避免使用人称代词回指语
还有一种指称的语用变异现象,就是为了避免语言歧义而彻底清除人称代词。例如:
(10)Allan Johnson is a contemporary feminist theorist.This writer and professor gave a speech at UNC in the fall of 2007.
译文:艾兰・约翰逊是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家。这位作家兼教授在2007年秋季在UNC举行了一次演讲。
这个句子中,Allan Johnson的同指语没有采用常规的代词回指形式“he”,而是使用了名词形式“This writer and professor”作为回指语。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可以补充新信息,二是避免使用阳性的指称形式来指称这位“当代女性主义理论学家”。
3.两性人称代词回指语并用
在新闻英语的语料中,出现了大量使用“he or she”“she or he”“he/she”或“she/he”等两性并用的代词形式来表示泛指概念。对BNC语料的统计显示如下表:
英语人称代词词汇变异频率对比
例词 口语 小说 新闻 学术 文娱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数量 频率
he or she 57 5.7% 40 2.5% 60 5.7% 555 36.2% 1009 22.6%
she or he 2 0.2% 0 0% 0 0% 18 1.2% 34 0.8%
统计结果显示,完全形式“he or she”和“she or he”主要用于政府公文、法律文件中;而使用“he/she”“him/her”“him/her”等变体形式只偶见于新闻报道、学术论文中。无论是完全形式还是缩写形式,都是以阳性先于阴性的形式为主。这体现了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另外,这种现象也可能和语言的韵律形式有关,因为“he”的音节要比“she”短,拼写形式也更简单。另一方面,“she or he”的出现也反映出一部分女权主义者意识的觉醒。这种语言变体的使用主要是为了顺应社会变化,体现男女平等的社会意识,也有的是出于学术上或者法律上的严谨。比如当谈论的是和生理或者社会权益等问题有关的话题时,“she/he”或者“she or he”出现的频率往往比较大。例如:
(11)A student attending a well directed breast clinic may personally see this number of patients in less than a month and be taught to make an accurate clinical assessment.She or he would have to spend a year in general practice t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acquire similar skills.
译文:学生参加管理出色的乳腺癌临床学习可以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亲自见到这个数的病人,并学习作出准确的临床评估。她/他通常要花费一年的时间来实习以便有机会学会类似的技术。
就目前所搜集到的语料来看,“he or she”和“he/she”的形式并非偶然的、孤立的、昙花一现的现象,它实际上已经逐渐进入了主流语言之中。目前,语料库中“she or he”或者“she/he”这类样本量还很小,还仅仅是初露端倪,但还是可以从中透视出社会变迁的痕迹。
这种语言的变异表明,随着女权主义运动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女性主体意识觉醒,语言中体现的性别歧视受到批判,因而采用可以兼指阴性和阳性的复数形式“they”来取代阳性代词“he”,或者采用“she or he”等形式以抵制男尊女卑的性别歧视。
在当代英语中还出现了语言“跨性别”(trans-gender)现象,即由于变性者的法律地位而引发的指称语的社会变异现象。例如,在一则关于世界首例变性“爸爸”生育的新闻报道中有这样一段话:
(12)If he/she wants to be a man, that is fine with me.If he/she wants to be a woman that is fine with me.But this is crazy how much publicity this story is getting.He/she is only doing something that women have been doing for eons, but getting much publicity for it.This individual is either very mixed up emotionally so that he/she can not make a decision on which sex she wants to represent and thus is more to be pitied than made to be a hero.
译文:如果他/她想当个男人,对我无所谓。如果他/她想当个女人,对我也无所谓。但是荒唐的是这个故得如此兴师动众。他/她不过是做了一件女人们做的异装癖的事,但是变得如此引人注目。这个家伙在情感上太混乱了以至于他/她无法决定她想当哪个性别。所以与其说是一个英雄不如说是令人可怜。
上面的例句比较典型。在这个语篇单位中,一系列的指称代词都使用了“he/she”,只有末句突兀地使用了一个阴性的代词“she”,用来突显“她”的真实性别,也表明了作者对“他”的否定态度。可见,在社会语境中,人称代词的指称功能已经超越了简单的对名词的替代作用和语篇的衔接功能,它还具有了社会功能和情感功能。
四、结语
从社会语境来看,人称代词作为语篇回指语时,不仅具有替代和衔接功能,可以作为认知状态的可及性标示语,而且还承载了社会功能。这种社会语言变异现象折射出变迁的社会权利意识,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言语群体的社会意识,浸染了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社会文化色彩。人称代词指称的社会变异现象从一个微观的层面验证了语言的“异质有序”性,也启示语言研究需要克服传统研究中机械的、静态的、局限于形式化的研究路径,以动态的、全境的视角,以综观的方法论,从共时和历时的纬度来研究社会语境中的语言现象。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09YJC740021]和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10E01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受哈尔滨工程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HEUCF121204]资助。)
注 释:
①anaphora一词源于希腊语anaphorá,意为“提起”或“唤回”
(carrying back or referring back)。在汉语中,anaphora除被译为“回指”之外,还被译为“上指”“前指”“复指”“指代”“照应”“参照”等。
②BNC语料库是世界上最大的英语语料库之一,词汇量达10亿左右,
时间跨度覆盖了20世纪后半叶至今。语料来源包括新闻、学术期刊、小说、书信、法律文书、政府和学校文件等,其中新闻语料主要源于国家和地方报刊杂志。
③Sinclair抽样提取索引的做法是该词语在语料库的频数除以要求
的索引行数,获得索引行抽样的间隔。如某一词语的原始频数为5000,如需要提取25行索引,那么,5000/25=200,即分别抽取第1行,第201行,第401行等。
参考文献:
[1]Halliday,M.A.K & Hasan,R.Cohesion in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76.
[2]Lyons,John.Semantics.Vol(2)[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杨永林.社会语言学研究: 功能・称谓・性别篇[M].上海:上海
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一、权势与同等关系及距离
1960年,Brown和Gilman在对法语、德语和意大利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中提出借用拉丁语词语vos和tu的首字母大写形式即V和T来标示第二人称代词所体现的两个基本语义关系:权势和同等关系,概括了复杂人际关系对第二人称代词使用产生的影响。权势关系指的是如果一个人能因某方面(如年龄、辈分、资格、财富、地位、力量等)优于对方而有控制其行动的权利,他对后者而言就具有权势。常见的权势包括雇佣关系、师生关系、父母与子女关系等。同等关系指的是如果交际双方在某个方面(如年龄、性别、职业、兴趣、经历等)具有共同特点,他们之间的距离就会相对被拉近,产生一种亲切、平等的相互认同感。权势关系和同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双方的社会关系,而这种关系决定了交际双方的称呼选择。
关于这两种语义关系的内涵及影响,许多学者针对不同语种进行过相关研究,如Clyneet(2003)在对法语、德语、英语的称呼语系统研究中发现,年龄因素在人们对称呼语的选择上起着重要作用:年轻人使用T形式的频率更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渐渐倾向于选择V形式。这可能是他们成年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其社会关系与社会地位发生改变后导致的。在2006年,Clyneet针对德语与瑞典语中第二人称代词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了其他影响人称选择的因素,如谈话者之间的年龄差异,社交网络中有无重合部分,性格上有无共性等,再一次验证了“同等关系”语义的重要影响。Clyneet与其他研究者尝试提出“人称代词的选择实际由对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所决定”:在德语中,社会距离较近的交谈者将T作为非标记性人称代词,社会距离较远的则通常互称;而在瑞典语中,互称T代表着双方处于中等社会距离,而V形式一般用于服务情境中对年长顾客的称呼。社会经济的变化会影响人们对社会距离远近的判断,从而进一步影响人们对人称代词的选择。社会距离虽然囊括了同等关系的某些部分,但却并不局限于此,它既指社会地位上的距离,也包括情感、精神上的距离,同时,社会距离还受风俗、经济社会政策等影响,是权势与同等关系之外另一个正在发挥重要作用的规定性语义,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之一。
类似的研究还有Millan(2012)对哥伦比亚卡利和麦德林地区西班牙方言中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对比研究。研究发现存在几个主要的非语言因素影响着当地人对人称的选择:称呼者与被称呼者的性别、社会阶层、出生地、对话双方的关系、年龄、谈话主题及情感亲疏。在这些因素中,年龄及社会阶层属于权势语义范畴,性别与出生地则是典型的同等关系因素,而对话双方的关系、谈话主题及情感亲疏既包含同等关系,又侧重于距离因素。话语者心理上对谈话及对对方话语反馈的预期就是社会距离作用的结果,而这也是影响人称代词选择的重要因素。
然而,权势与同等关系对称呼的影响力并不是均等的。最初,权势所起的作用大于同等关系,而同等因素只在权势相等的人之间起作用,他们之间具有一致性或共同点的互称T,无共同点的则称V。后来,同等关系所起的作用逐渐大于了权势关系,开始影响不同权势人群之间的称呼选择,即不论权势强弱,只要有存在同等关系就称T, 反之则称V。杨悦(2012)关于法汉第二人称使用的对比研究,验证了这一观点,她指出法语中是否使用T形式只关乎双方的亲密程度,关系越亲密,使用T的频率越高,年龄与社会地位所起的作用较小,同等关系与社会距离的影响远大于权势,这与十年前Gardner-Chloros(1991)针对法语的类似研究结果相去甚远,可以说是反映了时代的变化趋势。梁丽(2010)对汉语中“你”和“您”的使用原则进行了研究,结果也表明同等关系日益超越权势,不同权势群体之间也越来越倾向于使用“你”来表达亲密与平等;但她的分析只停留在文学作品及对前人结论的概括上,并未进行实证分析,也没有涉及到社会距离产生的影响。总体来看,之前的研究对汉语“你”“您”在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使用情况关注较少,更缺乏实证研究。
第二人称代词“你”和“您”源于北京方言,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在北京地区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究竟是怎样使用第二人称代词的呢?是否遵循着相似的准则?又是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本文基于Brown和Gilman的权势与同等关系理论,尝试探究距离因素对人称代词选择的影响,以称呼者与被称呼者的年龄、性别、生长地域和社会地位四个社会变量为基础,对北京地区居民使用“你” 和“您”及“您们”的情况进行了社会语言学角度的定量研究。
二、调查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访谈、观察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北京地区收集语料,其中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法,具体调查分三步进行。第一步包括向北京地区成年居民发放问卷,这些受试者以年龄、地域、性别及社会地位(主要以教育程度和职业来衡量)作为区分标准。
问卷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包含七种家庭关系的选择题表格,每一项都要求答卷者选择会怎样用相应的第二人称代词来称呼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包括叔/婶/姑/舅/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哥哥/姐姐,嫂子/姐夫,表(堂)哥(姐)、表(堂)嫂/表(堂)姐夫),选项包括:1.肯定用“你”;2.一般用“你”;3.有时用“您”,有时用“你”;4.一般用“您”;5.肯定用“您”。选择1,记1分;选择2,记2分;以此类推,总分最高35分。第二部分包括16道选择题,1至8题让答卷者选择对老师、陌生人、服务员等人员的称呼形式;9至16题调查的是第二人称复数形式“您们”的使用情况与对第二人称使用的地区和年龄差异的看法等问题。第三部分主要与答卷者的个人信息相关,包括其年龄、性别、居住地区、教育水平、职业等等。本次发放问卷600份,回收问卷394份,回收率为65.7%,其中有效问卷347份,有效率为88%。
在受试者答完问卷之后,根据其回答和所提供的个人信息,研究者还会选择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答卷人进行进一步的访谈,访谈问题包括:1.您觉得有必要区分“你”和“您”吗?为什么?2.除了表示尊敬,您还会在什么情况下使用“您”去称呼对方?3.如果您的上司比您年轻,您会用“你”,还是“您”来称呼他们呢?您期望他/她用哪个代词来称呼您呢?4.您平时会使用“您们”这个称呼吗?为什么?
除了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之外,研究者还进行了实地观察,观察地点选在某大学的图书馆咨询台,研究人员对咨询台工作人员与前来问讯人员之间的对话进行了为时两天的观察。工作人员包括一名56岁的男士及一名35岁的女士,均为北京本地居民;而问讯人员则来自中国不同省份,年龄在19至50岁不等。作者着重观察工作人员与不同问讯者打招呼及提供资讯时所使用的第二人称代词,以研究其对不同年龄、性别、地域及地位的人群如何选择称呼语。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北京地区“你”“您”使用原则
调查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您”的使用一般集中在三种情况下:1.面对威望高的人。一般指家庭社区中的长辈,同组织中级别更高者,社会中地位较高者。2.面对备受尊重的人。这里受尊重的原因并非指级别或地位高,而是指其拥有某些异于常人的特质:他可以是助人为乐的普通工人,也可以是英勇救人的消防战士。3.面对陌生人。大部分受试者表示只会称比自己年长的人为“您”,尤其是大部分来自城市地区的青年都表示,他们甚至只对比自己父母年长的人才称为“您”。大概一半的受试者表示对与自己年纪相当或比自己年长的人都会称其为“您”。只有一小部分人会称呼比自己年纪小的陌生人为“您”,他们大部分社会地位较低,或来自农村地区,或年龄偏大。其中,只有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北京的地道“老北京人”和服务业人员仍会称呼13至17岁的青少年为“您”,这与北京人的礼仪传统和服务行业理念及规定密切相关。
“你”的使用情况与传统用法和其他地区用法基本类似,可分为4种:1.面对同等水平者(如夫妻,兄弟,同学,同事等)。2.面对比自己水平低者(如子女,外甥,下属等)。3.面对熟悉的人(指感情亲近,有许多共同点的人,包括某些长辈,平辈,同事,下属等)。4.面对外国人或中国其它地区的人。一些受试者表示在知道对方来自某些不常使用“您”的地区时,会避免使用“您”而改用“你”来称呼。
当然,这些一般使用原则只能大致描绘出北京地区第二人称使用的基本情况,实际的语用现象是动态发展的,且远比这几条原则复杂。另外,这些原则有着许多重叠部分,可见它们并非是独立起作用的,而是共同影响着北京居民对人称的选择。
(二)年龄的影响
年龄在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本研究中,作者将调查的对象分为19至28岁的青年组和39至55岁的中年组。为了凸显年龄差异对第二人称代词的选择所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并未选取29-38岁的受试者。表1为调查问卷结果,得分越高表示越趋向于用“您”来称呼父母及家庭成员。
表1:不同年龄群体对家庭成员称呼语的选择
平均分
年龄 对父母的称呼(≤5) 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称呼(≤35)
青年(19~28岁) 4.10 21.24
中年(39~55岁) 4.91 24.00
由表1可看出,在所有受试的北京本地居民当中,青年人在家庭内部使用“您”的频率远远低于中年人,结合问卷及访谈结果,笔者发现北京地区青年人和中年人对“你”和“您”有着不同的理解:大部分中年人都认为“您”是代表尊敬和高地位的称呼,在与家人、朋友、同事,陌生人的交往过程中,他们非常在意对方是选择“你”还是“您”来称呼自己;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也许是北京在历史上的大部分时期都是中国的首都,封建等级观念给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故而北京居民有着根深蒂固的权势意识,对权势十分在意。
而大部分北京青年人则认为“你”和“您”都只是称呼的一种形式,并没有太大的区别,用“你”来称呼家庭成员使他们感觉更轻松自在;他们还认为在与朋友、老师、陌生人交流时,多用“您”反而会让人觉得别扭和拘谨。笔者通过对一些已为人父母的受试者进行访谈时发现,大部分未成年人在家中都称父母为“你”,有一些只会称祖父母为“您”。因此,整个北京地区的青年人表现出一种非常明显的多用“你”而少用“您”的趋势,这也体现了青年人对第二人称的称谓形式的态度越来越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
造成这种较为开放自由的称呼方式的原因有许多,如我国的独生子女政策,使青少年在家庭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在家中的话语权已大过父母及其他长辈,所以其选择“你”来称呼家长也在情理之中。此外,迅速发展的电子网络与传媒体系也使青年人更容易受其他地区称呼体系的影响,尤其是在南方地区拍摄的影视剧及电视节目等,受当地称呼习惯影响几乎很少会使用到“您”。
(三)地域的影响
生活环境也是影响称呼形式的一大因素。Kocher(1967)就曾在研究中发现生活在乡村大家族中的人们会比城镇居民更倾向于使用带V标记的尊称形式。本研究也将受试者分为来自北京市区(东城(崇文)、西城(宣武)、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和农村区县(通州、房山、昌平、大兴、密云、延庆、门头沟、怀柔、顺义、平谷)两个部分,以调查地域对第二人称代词使用的影响,结合上一节中的年龄分组方法,结果如下:
表2:不同地域及年龄群体对家庭成员称呼语的选择
平均分
地区及年龄 对父母的称呼(≤5) 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称呼(≤35)
市区青年居民 3.77 20.55
农村青年居民 4.42 21.92
市区中年居民 4.87 23.60
农村中年居民 4.94 24.41
表2显示在对家庭内部人员的称呼选择上,北京地区同样存在郊县农村居民比城市居民多用“您”的趋势,也再次验证了Kocher的结论。结合问卷第二部分问题3的调查结果,以上数据显示在对陌生人的称呼选择上,不同地域居民也有不同的表现:城市居民倾向于对年长的陌生人称呼“您”,而生活在农村区域的受试者在面对比自己年纪小的陌生人时也会使用“您”;出于习惯,大部分农村受试者通常对陌生人都统称“您”。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农村地区相对封闭,思想较保守,沿袭了老北京等级权势为中心的语义规范;而北京市区作为全国人口流动最快的区域之一,居民与外地人员接触频繁,很大程度上会被其所使用的称呼形式所影响。
另一个发现是市区和农村青年居民对父母及家庭成员称呼上的分差分别是0.65、1.37;而市区和农村中年居民差距为0.07和0.81;这说明生活区域差异对青年群体使用第二人称代词产生的影响远远大于对中年人的影响,无论是市区还是农村的中年居民都偏向于使用“您”,对于这个群体而言地区差异的影响并不明显。
(四)社会地位的影响
决定人称代词选择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体的社会地位。由于中国现在并没有比较明确的社会等级划分,本研究以受教育水平及职业作为划分受试者社会地位的标准,将受教育水平在高中及以下,从事出租车司机、营业员、商贩、邮差及农民等职业的受试者归为低社会地位组;而受教育水平在大专及以上,从事教师、工程师、经理及编辑等职业的受试者归为高社会地位组,结合年龄分组,调查结果如下:
表3:不同社会地位及年龄群体对家庭成员称呼语的选择
平均分
社会地位及年龄 对父母的称呼(≤5) 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称呼(≤35)
高社会地位青年 3.88 21.44
低社会地位青年 4.32 21.03
高社会地位中年 4.92 23.98
低社会地位中年 4.90 24.03
从表3可看出不同社会地位也会给人们对第二人称代词的选择带来一定影响,但不如年龄带来的影响那么显著。以上数据显示,在对父母的称呼方面,社会地位较低的青年明显比地位高的同龄人更正式;在这方面,社会地位的高低给中年人造成的影响却并不明显。而根据问卷第二部分调查结果显示,在称呼陌生人时,大部分低社会地位的中年人都比高社会地位的同龄人要正式的多,他们之中存在一种明显的倾向:对年纪比自己小得多的陌生人也会称其为“您”。其中最典型的例子是该组一位中年人曾称一名八岁的孩子为“您”。
一些针对其他语言的研究曾发现随着社会地位的提高,人们使用的语言也会更规范、更礼貌、更正式。而本研究则发现从整体来看,社会地位较低的群体普遍比社会地位高的同龄群体更为正式;青年人,无论社会地位的高低,他们的语言都展现出一种越来越自由、开放、追求个体平等的趋势,尊称“您”的使用已经在时代推进中渐渐淡化。
Brown和Gilman(1960)认为在低社会地位群体中,较高层次的人员倾向于模仿高社会地位群体中使用的正式用语。根据本研究中对多名受试者的访谈与实地观察结果,发现低社会群体语言更为正式的原因并不仅仅是因为模仿:一部分受访者表示他们想通过使用“您”一类的正式语言“让自己表现得更有教养”;也有一部分是因为自己社会地位较低,在与比自己地位高的交谈者进行会话时,他们会觉得“使用尊称是对对方高地位的认可与尊重”;除此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低社会地位群体大部分来自于服务行业,他们的工作性质与公司规定都要求他们对顾客称“您”,这使他们基本习惯使用“您”这一称呼。
(五)性别的影响
在Bates&Benigni(1975)的研究结论中,有关于性别对第二人称代词选用的影响远不及年龄和社会地位差异带来的影响,性别造成的代词使用差异相对来说不明显。本研究在总结问卷及访谈观察结果后也得出了类似结论。
表4:不同性别群体对家庭成员称呼语选择
平均分
性别 对父母的称呼(≤5) 对其他家庭成员的称呼(≤35)
男性 4.48 22.58
女性 4.52 22.66
由表3可看出,不同性别群体在称呼语选择方面所得平均分差值均小于0.1,无明显差异,但总体来看,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家庭成员的称呼选择上,女性使用“您”的比例均略高于男性,用语更为正式;这与Labov(2001)、毛燕(2003)、王浩(2014)等所做相关研究的结论一致:女性所使用的语言比男性更接近社会上威望较高的语言形式。
(六)“您们”的使用情况
本文研究目的还包括调查北京居民是否会使用颇具争议的第二人称代词复数形式“您们”,如果会使用的话,那么使用范围有多广?结合问卷第11题调查与访谈结果,数据如下。
表5:对“您们”一词的使用情况
只在书面语中使用 口语/书面语均会使用 从不
使用 从不使用,
是错误的说法
调查对象 20.7% 52.8% 17.5% 9.0%
由表5可看出一半以上的受试者都会在会话中使用“您们”这一称呼(无论是自己使用还是听到他人使用),20.7%的人们只会在书面语(书信等)中使用该称呼;在从没使用过“您们”的26.5%的调查对象当中,也只有9%的人对这种称呼形式不予认可,并认为这种说法“听起来太拘谨,很别扭”。总体来看,有73.5%,也就是大部分的北京居民都会在会话中使用“您们”,否认这种称呼用法的人相对较少。因此,“您们”是非常具有北京特色的第二人称代词,对其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也是本研究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权势为主,社会距离次之
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汉语语境下,权势语义仍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同等关系在描述北京地区称呼体系时却显得不够全面。与前人总结的同等关系正有趋势超越权势因素略有不同,北京地区居民使用不对称V/T称呼模式的频率远高于对称的V/V形式,这说明权势在话语中仍占主导地位。所以笔者尝试提出“权势”与“距离”是北京地区人称代词用法的两个规定性语义,距离指的是谈话双方的社会距离及心理距离,当话语者不再称对方为“您”而改称“你”时,原因可能有许多种,但共同的原因一定是双方之间的原始距离很大程度上被缩短。
不可否认,在这个过程中对话双方的同等关系也得到了增强。越强的同等关系似乎越能使双方的距离拉近,但显著增长的同等关系却并不是距离拉近的唯一原因,如双方频繁的接触可以导致距离的缩短,促使他们使用T/T形式,但这并不能直接增强两者之间的同等关系。我们由此可以得出结论,距离因素是一个比同等关系更为广泛的规定性语义,在北京地区居民人称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五、结语
篇8
关键词:原型意象;湍荆皇蝠;白O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224-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130
《诗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后世的多数文学作品中使用的意象都可在《诗经》中找到原型。“‘原型’一词起于文学人类学,在每一个人的无意识深处都沉积着人类时代经验的记忆,就是集体无意识形成的‘原始心象’。”
《诗经》中有很多植物的意象,这些植物是先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物,那么敏感多情的诗人便借助他们用以起兴或抒发自己的情感。随着时代的转变并历经几千年文化的沉淀,这些植物意象在人们的歌咏中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后来的文人,尤其是唐诗宋词的作者们,常常喜欢从《诗经》中吸取营养,使用这些意象的原型意义来表达情感,也有的文人由此发展了植物意象的原型界说,使这个具有原型意象本身的意象内涵更为丰富。笔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诗经》中一些植物意象列举如下,分析它们在后代文人作品中出现的含义极其演变。
一、湍
在《诗经》中,湍径啻指君子,且这个君子在不同的诗篇中所指又不尽相同,但都具备君子的基本特点和应有的良好美德。有的是将湍咀魑女子对情人或丈夫的称呼。如《诗经・召南・湍尽防锶章重复的“乐只君子,福履绥(将、成)之”,便是女子对丈夫的歌颂及对美好爱情的期待与祝愿。作者以湍酒鹦耍以葛藤蔓代指依附于男子的女子。《小雅・南有嘉鱼》:“南有湍荆甘瓠累之,君子有酒,嘉宾式燕绥之。”这首诗中,湍揪途咛逯傅氖且桓龊每偷闹魅耍实际上他也是个君子,正由于他的好客,许多“嘉宾”都自然而然地亲近他,依附他。由此而衍生的君子多是女子对丈夫的亲昵称谓,这在《诗经・王风・君子于役》的“君子于役,不知其期”、《郑风・风雨》的“既见君子,云胡不喜”中可以体现出来。湍敬指君子也就有了原型意义。
晋潘岳的《寡妇赋》中有以下几句:
承庆云之光覆兮,荷君子之惠渥。
顾葛之蔓延兮,托微茎与湍尽
这首诗里面的湍臼导噬暇褪谴指君子,这个君子也就是女性口中的丈夫。潘岳还运用了《诗经・召南・湍尽分械闹参镆庀蟾鹚,以葛托身于湍纠幢扔髋子出嫁。
二、黍稷
黍稷本为两种农作物黍和稷,黍指现在的小米,稷指高粱。历来的文学作品都将二者合为一体,说明了二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具有相通之处。除了展现先民们农业生产丰收景况的同时,也普遍含有一种悲凉的气氛。
《诗经・唐风・鸨羽》中的农民这样呼喊:“王事靡古,不能艺黍稷。”这表现出了行役人的哀叹,因行役不能归家耕种的苦痛。《豳风七月》里通过“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嫁,黍稷重c,禾麻菽麦”描绘出了农忙时节农民辛劳耕作的场景,成为那个时代农村社会的缩影。《七月》展示了农奴的生活状况,从多个侧面反映出农奴对农奴主的人身依附关系,他们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他们是在公田里播种,还有田官监督。所以,他们种植黍稷的过程既是自己辛勤劳作的过程,也是辛酸的遭受奴役和剥削的过程。
还有《小雅・鹿鸣之什・出车》的“昔我往矣,黍稷方华。今我来思,雨雪载途”,以黍稷暗示时间,说明征夫服役的时间之久,战争持续时间久对普通百姓带来的伤害,悲凉的诗境自此而生。
《王风・黍离》中的黍是“离离”状,即整齐生长的样子,全文叙写了黍从苗到穗再到实的过程,然而一派生机茁壮的景象由于战乱社会的动荡使得流落荒野的人看不到,内心顿生悲酸。由于这种触发因而《王风・黍离》中的黍离常用来寄托忧国之思,表达对故国颠覆、昔日盛景的追忆与留恋,于是有了“黍离”之悲的哀叹。
南宋姜夔的《扬州慢》是词人22岁初访扬州看到昔日繁华扬州惨遭洗劫、盛景不再所作。“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该句中的“黍离之悲”成为全词的一个重要情感线索,作者以哀婉的笔调描绘了扬州战后的萧条、残破,令人痛心。自此以后,“黍离之悲”便成为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代名词。
三、白O
白O是一种水草,即是今天的人们所熟知的浮萍。《诗经・召南・采O》中的“白O”代指即将出嫁的女子或者渴求意中人的女子。唐代诗人于鹄《江南意》中有句:“偶向江头采白O,还随女伴赛江神。”女子怀念外出的意中人,于是以白O作为自己情感的寄托。这是白O这个植物意象情感所指发生的细微变化,由代指女子进而指女子思念的丈夫或者情人,代指的也是与女性发生情感联系的一类人。
白O除了可以用以情感的起兴和代指女子外,还可以用来象征朋友友人间离别给主体带来的伤悲,成为文人们寄托情感的化身。
早在南朝梁柳珲《江南曲》中就有“汀州采白O,落日江南春。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该诗以白O起兴,暗寓思念,朋友离别的情谊昭然若揭。唐代刘长卿《饯别王十一南游》中有“谁见汀州上,相思愁白O”。还有他的《送李侍郎贬郴州》亦云:“忆想汀州畔,伤心向白O”。从题目“饯别”和“送”到诗中“白O”意象,看出是由朋友送别引起的愁思与伤心。
宋代柳永的《玉蝴蝶》中有“水风轻、O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这首词中“O花”与“冷月”“秋天飘落的梧桐叶”共同形成一种情感表达和氛围创造上的一致性:抒写词人怀念漂泊在外友人的心情。
白O这个植物意象的情感和文化内涵经文人们的多次使用,所指有细微变化,但都源于最早的《诗经》,是由此引申开且相互之间存在着联系,朋友情谊、恋人相思也成了白O在诗词作品中比较固定的原型意义,反映了人类的一种具有代表性、共通性的情感。
总有一些意象,在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中,积淀越来越深厚,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展丰富,这离不开一代代文人的努力尝试和运用。《国风・{风・柏舟》中“彼两髦”的少年让人心仪,这也为诗中女主人公爱情坚贞不移提供了丰富的土壤;《邶风・柏舟》里有“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这也是女子向男子表明恋爱的忠贞,同时又在告诫即将抛弃自己的丈夫以及最后被弃的种种痛苦和悲戚。那么,泛泛流水的柏舟也便成了爱情坚贞不渝的象征。后来的学者也由此而引申,多取柏“秀色有新故,英姿无暑寒”来喻人的品性高洁和坚贞。虽有文人的创新和新变,仍是从原始意象中衍生出来的,没有脱离意象原始的情感底蕴和风貌。
《小雅・棠棣》主要写的是宴饮时申述兄弟应该友爱和睦。后世常常以花萼、棠棣、孔怀比作兄弟之谊,即从《小雅・棠棣》而来。唐明皇与其兄弟十分友爱,便在宫中建花萼相庆之楼,还作了《n_颂》。除此以外,还有椒桂、桑叶、卷耳等植物意象,还有风雨、子衿一些地点成为后世文化名词的某种代称。
从原型意象来发掘意象内涵的传统和新变,既是我们追源溯流,回归文本,同时又丰富了意象的文化内涵,为我们古典诗词文学的阅读和鉴赏开辟了道路。
参考文献:
[1] 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123-134.
[2] 郑飞.从诗经看原型意象[M].研究者,2008(3).
篇9
关键词: 现代维语 阿拉伯―波斯语借词 附加成分
任何语言从另外语言借词的时候,总是对它进行加工的。维吾尔语也不例外。古代借进的阿拉伯―波斯语中的词现在已有了词义变化,再加上维吾尔化的构词能力,现在很难分清楚哪个是本民族语言的词,哪个是外来借词。
一
有些阿拉伯―波斯语借词的单数、复数在现代维语里当两个词使用。有些复数当单数词使用,并在后边加维语名词数词范畴附加成分[1ar]来使用。这也是一种维吾尔化的借词方法。
(一)单数复数当两个词来使用的词。
(二)复数当单数使用的词。
二
波斯语构词附加成分[bi-]在维吾尔语里普遍被使用,可是在波斯语里用[bi-]构成的有些词在现代维语里用维语附加成分[siz]构成。也就是说:词根是波斯语词,而附加成分是维吾尔语附加的词。这说明,维吾尔语把借词加工成维吾尔化的词了。有时候,一个词同时可以加[siz]和[bi-]两个附加成分,这两个形式都用。
(一)波斯语构词附加成分[bi:]和维语附加成份[-siz]混合附加的词。
(二)不用波斯语构词附加成分[bi:],只用维语附加成份[-siz]的词。
三
还有一部分波斯语借词在维吾尔语里作为地名,人名或者人名的一部分来用。
四
维语里的波斯语借词基本上在察合台维语时期(14世纪初―20世纪初)被借用的,而相当多的借词到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被淘汰了。
五
当时基本上尊重原语言的发音和词义,所以察合台维语时期阿拉伯―波斯语借词的发音跟原语言一样。现代维语里的所有阿拉伯―波斯语借词也并没有完全变化,也有很多跟原语言的发音,词义上一模一样的词。
六
在现代维语方言里也有一部分词,它们在发音上跟波斯语的发音一样或接近,在词义上一样或有一些变化。
(一)有发音变化,也有词义变化的词。
(二)没有发音变化的,在方言里被使用的词。
七
有些阿拉伯―波斯语借词跟现代维语词附加成分结合,构成维吾尔化的新词。
(一)“维语词+借词”的形式构成的词。
(二)“维语词+借词+维语词”的形式构成的词。
(三)“借词+维语附加成分+借词+维语附加成分”的形式构成的词。
(四)“借词+维语附加成分(把原附加成分翻译成维语的)+借词(意思同前)”形式构成的词。
(pej追踪,跟踪 跟随,追随.d?藓r介词,在……)
八
在现代维语里有一部分无法解释原词义的词。一些阿拉伯―波斯语借词帮我们了解到它们的词源。
(一)“定语+被修饰的词”形式构成的,词义基本没有变的词。
(二)“定语+被修饰的词”形式构成的词义转移的词。
(三)“定语+被修饰词”形式构成的并词义没变的词。
(四)“名词+构词附加成分”和“介词+名词”的“名词+后缀”形式构成的,词义没变的词。
总之,现代维语里正在被使用的阿拉伯―波斯语借词基本维吾尔化了,成了现代维吾尔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词语部分,它们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维语的词汇,提高了语言的表达力,研究它们很有意义。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波斯语教研室编.波斯语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
[2]李湘,哈米提编.基础波斯语.民族出版社,1990.1.
[3]阿布利孜,牙库甫,艾尼扎提・艾尤拉尼编.维吾尔语详解辞典.民族出版社,1990.5.
[4]新疆大学中国语文系编.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
[5]彭宗禄,依布拉音・阿合买提等编.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
[6]哈力克・尼牙孜,木合拜提・哈斯木.语言学概论.新疆大学出版社,1999.11.
[7]阿布里米提・艾海提.察合台维吾尔语.新疆大学出版社,2002.12.
篇10
言简意赅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yán jiǎn yìgāi,联合式;作谓语、状语、补语;指语言简练而意思完备,不要拖泥带水。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成语言简意赅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一、言简意赅成语解析赅:完备。话不多,但意思都有了。形容说话写文章简明扼要。宋 张端义《贵耳集》上卷:“言简理尽,遂成王言。”
二、言简意赅成语近义词一针见血 [ yī zhēn jiàn xiě ]
比喻文章、说话直截了当,切中要害。
三言两语 [ sān yán liǎng yǔ ]
指很少的几句话:这个问题很复杂,不是~说得清楚的。
长话短说 [ cháng huà duǎn shuō ]
把要用很多话才能说完的事用简短的话说完。
短小精悍 [ duǎn xiǎo jīng hàn ]
形容人身 材短小而精明强干。《史记 游侠列传》:“(郭)解为人短小精悍。” 也用来形容文章、言论等简短有 力。悍(hàn)。
删繁就简 [ shān fán jiù jiǎn ]
删去多余的文字或内容使简明扼要:教材要~。
三、言简意赅成语造句1、李老师写文章旁征博引,又言简意赅。
2、言之有物的近义词有持之有故、言之有理、言简意赅。
3、这篇文章言简意赅,微言大义。
4、有效的沟通并不只是说话就行的,应该是言简意赅,也就是用最少的话把意思表达清楚。
5、我们做报告时切勿长篇大论,应言简意赅。
6、这一结论虽然言简意赅,但是似乎判断失误。
7、我们写作文应该言简意赅,不能拖泥带水。
8、写文章要言简意赅,不要拖泥带水,长篇累牍。
9、这是一份写得非常好的言简意赅的文档,它通过例子讲解了该版本提供的所有特性。
10、写作不能拖泥带水,要言简意赅。
11、郑老师讲话总是言简意赅,从不东拉西扯。
12、乔布斯的回信言简意赅,“老弟,更改你那应用的名称,没什么大不了的。
13、波大精深,言简意赅的概括了作为一个优秀女人和一个优秀男人的必备要素!
14、这篇文章中心明确,言简意赅。
15、这篇文章字数不多,却言简意赅,把应该表达的内容都表达出来了。
16、你们老板也太罗嗦了,应该言简意赅一点。
17、沧海桑田也不过一梦与一梦之间,大可寥寥几笔言简意赅。
18、言简意赅的用不多的词的或有其特点的;
简洁或明了的。
19、本书采用问答体的形式,言简意赅,略带说教意味.
20、他言简意赅地对大家说被捆得太紧,连蹦跳也蹦跳不成那就毫无意思了。
21、所以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
”你必须仔细思考,懂得如何言简意赅。
22、博文要写短一点,段落分明言简意赅。
23、我想出了一种能言简意赅地表达自己意思的方法。
24、如果需要,最好保持静默或言简意赅。
25、这个短语言简意赅,意味着你忙到了极点。
26、这篇报道的导语写得言简意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