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惊小怪造句范文
时间:2023-03-18 13:1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惊小怪造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大惊小怪的同义词:
少见多怪 小题大做 蜀犬吠日
详细解释:
【解释】: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
【出自】:《汉书·霍光传》:“群臣皆惊愕失色,莫敢发言。”
【示例】:金方伯听见不是王慕维,又自称举人,不觉~。
清·张春帆《宦海》第二回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补语;表示下意识的表情
为更好地掌握这个词语,以下是大惊小怪造句:
1、她对这件事大惊小怪,惶恐不安。
2、一个人说一两句过头话是难免的,用不着大惊小怪。
3、你要做一个勇敢的少年人,不可为一些芝麻小事在那儿大惊小怪。你知道,弱者在这世界上是不好过日子的。
4、按性格她本不该对那事大惊小怪的。
5、妖妖忽然大惊小怪地叫起来:“陈辉,你是诗人呢!你有真正的诗人气质!”。
6、振古如兹的事,报纸电视台已报道不少,不必大惊小怪。
7、然而她的脸由于经常露出各种大惊小怪,喜怒哀乐的表倩,还是很有人情味。
篇2
一、网络对中学语文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产生冲击。
语文教学,不仅要求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而网络中,各种腐朽思想泛滥,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乐主义等,严重腐蚀了学生的思想。网络的虚拟性使学生的思想为所欲为,陷入混乱状态。黄色网站更是对学生直接侵蚀。因此,语文教学中思想道德教育的努力在此几乎化为乌有。
二、网络影响作文教学
网络的虚拟性导致学生思维的极度自由,造成学生在作文中随心所欲,想写什么写什么,写到哪就是哪。由于网络提供的方便,学生形成惰性,抄袭作文现象盛行,严重影响了文风。
三、网络造成语法混乱
网络中构词造句无规范意识,歧义严重。有的直接用汉语拼音字母构词,如:mm(美眉),gg(哥哥);有的英汉混杂,如:I服了you(我真服了你了);有的直接用数字,如:886(再见了), 1573(一往情深);有的直接用符号,如::)(开心的微笑),?- ?(瞪眼睛);有的用谐音别字甚至方言,如:稀饭(喜欢),大虾(大侠),介素吓米东西?(这是什么东西?)。简直让人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造成语法上的混乱。
四、影响文学欣赏与艺术审美
互联网大丰富了文学欣赏与艺术审美的内容,但其内容五花八门,良莠不齐。网络中搞笑经典文学作品极为普遍,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竟被搞笑成好色之徒、花花公子形象,严重影响了对原著的正确理解与欣赏。
网络中低级趣味的东西大量存在,而学生判断力和审美力尚处于形成阶段,极易形成一种低级的审美情趣。黄色网站更让学生直接养成了不良的审美习惯。
五、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弊端
1、人机对话影响语文教学。
语文教学非常重视情感交流,注重潜移默化地进行情感教育。老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就能给学生以丰富的提示;学生一个眼神,一个姿势就能给老师以反馈。然而多媒体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隔着“冰冷”的计算机,你看不到我,我看不到你,教师有一种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影响了师生互相配合,从而影响了情感交流。
2、固定的程式限制了课堂的灵活性。
语文教学不像理科那样有比较固定的流程,其学习内容丰富多彩,教学过程往往千变万化,而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不同,加上语文本身丰富的内涵,教师一般要随机应变。但多媒体教学的固定程序性恰恰限制了教师的“想变”,教师往往坐等学生的答案,影响了语文教学的灵活性,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
3、课堂节奏难以驾驭。
多媒体教学中,学生太自由,收放难以控制,很多往往流于形式上气氛热烈,实际效果不佳。
4、滥用影像削弱了学生的想象力。
多媒体课件中,教师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根据自己的理解设计图片和影像(如:教《荷塘月色》时,设计一幅月色图),形成了既定的模式,学生失去了想象的机会和空间,影响了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此外,网络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书写习惯、查阅工具书、诵读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
面对网络对语文教学带来的冲击,我们既不可视而不见,又不可大惊小怪,而是应采取相应的对策,减小其负面影响,更有效地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
一、加强对网络的规范。
有关部门应建立行之有效的相应的法规,加强对网络的规范化管理,网站也应制定行业自律公约,形成规范健康的网络环境。
二、加强对学生上网的引导和管理。
网络监管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落实禁止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等有关的规定。学校与有关部门合作,建设“绿色网吧”,给学生提供健康安全的上网途径。教师应加强对学生上网的引导,并进行科学的指导。学生家长要积极认识和了解网络,对子女上网进行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三、教师应充分了解网络,加强教学的针对性。
语文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积极了解并掌握网络中与语文教学有关的常见问题,在日常教学中与网络加强联系,选择吸收有用的知识,针对有关问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小网络对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
篇3
语文 阅读能力
一、提高小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性
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语文课程标准》准确地指出了朗读的重要性。因此,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阅读是人们获得各种信息最迅捷的途径之一,也是人们学习、工作、生活中获得信息从而进行思想交流的迅速有效的方法。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说明了阅读的重要性。
语文能力包括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阅读能力是基础,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没有一定量的阅读积累就不可能有很好的的表达能力,语文能力也无从形成。阅读能力是对语言的吸收理解能力,即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是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查找资料、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果没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学生更不可能写出优秀的作文。因此,阅读能力的培养应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一要义。
然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多数教师并没有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读书方法指导,致使相当一部分小学生中存在不会阅读,读后不能理解课文,更不可能写出自己的读书感受的现象。
二、培养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策略
1、培养阅读能力,首先要加强词句训练
读课文要理解其中的词语和句子,才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思想;要会自觉地使用学过的词语组织出所需要的句子,才能更好地准确地表达出真情实感。掌握一定的词语知识和句子知识,是发展阅读和写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积累词语和引导学生运用词语十分重要,是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内容。词语训练要注意两点:一是既要重视理解又要重视运用,把学和用结合起来;二是要与阅读课文与理解文章结合起来。一些常用的词语,要引导学生在说话和作文中学习使用。一些基本句子形式,要引导学生加深认识,并让他们口头或书面造句子,学会使用。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时应让学生了解这些词语和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和用法。有的词语一读就懂,不需要讲解。有的词语稍作比较,学生就理解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哪里?重点应引导学生说,也就口头运用。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运用祖国丰富的语言,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把课文中词语、句式变换说法。新课标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上,强调了朗读、默读、诵读的要求,特别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可见,这里的“充分地读”,不仅强调“读”,还注重学生的“悟”。通过各种方式的读,让学生反复通过视、听觉器官借助文字符号接受信息,在想象中读,在思考中读,在体悟中读。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有效地运用各种方法,如朗读、比较、揣摩、想象等方法去感受、去思考,以实现与作者在情感上的共鸣。
2、充分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自主阅读中生成个性。
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具体做法有以下的几种:
第一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其实,课文中意思并不深奥的词句,很多答案就在文中,有些学生却领会不到。这时,教师应用以读点拨法,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求得其解。例如,理解《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囫囵吞枣”和“张冠李戴”两个词的意思时,我让学生反复读第二节中的第五句话,学生反复读后终于明白:前半句是“张冠李戴”的意思,后半句是“囫囵吞枣”的解释。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第二种,对于结构相似的句、段、章,我们可采用以类点拨法。即只要把开头的句、段、章精讲,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其余的句、段、章学生通过自读就可迎刃而解。这样的点拨提高了学生阅读课文的能力。
第三种,有过渡句或过渡段的课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理解,使学生很快明白,过渡句或过渡段既是对上文的总结概括,又是对下文的提纲挈领。
3、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传统教学是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虽然教学中也强调师生的交流,但都是在教师控制下的“一问一答”。这种教学方式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学习负担重,压制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发展,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和谐。
融洽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感情,使学生能放松地学习,放心地思考,不用担心老师的责骂,也不用担心同学的讥讽。这种状态学习效率率最高,最易产生灵感,见解最易独到。
2)引导学生去认识和发现。
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习惯还蒂固根深。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心理始终处于消极的等待中。在教学中,教师要合理组织教学过程,充分相信学生,把时间空间给学生,让其自己在学习中发现问题,当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教师应该因势利导,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兴趣,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都有好处。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错了或说错了,也不要大惊小怪,而应师生共同来分析为什么错了,原因在哪里。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积极表现,鼓励其继续努力。这是帮助学生尽快步入自主性学习轨道的极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