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容依旧范文
时间:2023-03-25 14:44: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笑容依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这不,大海爷爷又四处求助去了。他走啊走啊,遇到了小岛,大海爷爷说:“小岛老弟,你可有什么好办法帮我把这些脏东西弄走啊?”小岛说:“这些脏东西成千上万,我接纳不了,也无法弄走它们啊!哎!脏东西太多了。”大海爷爷一听,愁眉苦脸地走了。
他又走啊走啊,碰到了高山,这下大海爷爷可高兴了,赶紧冲过去,说:“高山老弟,你可有什么好办法帮我把这些脏东西弄走啊?”高山说:“我自己动都动不了,怎么帮你把脏东西弄走啊。”大海爷爷哀声叹气地走了。
他又走啊走啊,来到了沙滩上,大海爷爷花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才把一些脏东西赶上了岸,可沙滩姐姐却尖叫了起来:“脏死了,脏死了!”一阵风吹过,脏东西又吹到了海里,大海爷爷绝望极了,他呆呆地望着白云,伤心地流泪了。
篇2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金融消费者;金融风险;信息不对称
引 言:
金融衍生品交易在我国并未完全成熟,市场开放程度不高,可偏偏在衍生品交易过程中,消费者的弱势地位是最为明显、最具代表性的,但是,我国大部分的学者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的研究和对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割裂,或集中于对金融消费者理论的剖析,或关注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制度的金融监管,或研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走向,很少有学者将两者结合起来研究在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中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障问题。
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化,金融衍生产品在现在以及未来的金融市场中都正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如何界定金融衍生品交易过程中的金融消费者,我国在衍生品市场中对侵害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有哪些不足,以及如何从制度层面上完善衍生品交易过程中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这就是本文选题的原因和意旨所在。
一、金融衍生品交易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的特殊性
(一)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高度专业性
金融衍生产品有别于一般的商品,它具有虚拟性、无形性的特点,同时,它还是一种收益取决于某种基础价值变动的合约,尤其是在不断的金融创新的推进中,不仅是大宗商品、货币、股票,甚至连某些特定的指数都能用来与衍生产品挂钩,资产组合极其复杂,且在衍生产品设计定价阶段往往就通过一定的杠杆率将原本产品所蕴含的风险放大,使得大多数的消费者面对艰涩晦涩的合约时无从下手,从而往往在销售人员的过多劝诱下做出与自己决策本意有着较大偏差的意思表达,而金融机构天生的资源优势和人员优势加剧了这种交易时的地位悬殊,使得消费者在于金融机构的对抗中完全处于劣势地位,这也是金融消费者需得到特殊保护的法理所在。
(二)金融衍生品的不确定性以及杠杆性
金融衍生品自产生之初就一直是伴随着争议的,它就像是一柄双刃剑,运用得当,对于个人来说,将会提高个人及家庭的融资以及风险能力,对于企业来说,将会节约操作成本,发现价格,规避可能的风险,对于整个社会和国家来说,将会加速本国的金融创新,提高本国的金融竞争力,同时维护本国金融安全与稳定,但正是由于金融衍生品的这种不确定性和杠杆性,特别是在一个不成熟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极易诱发市场中的投机与游资现象,极大地损害了市场内正常交易者的合法权益,甚至有可能危及到整个金融市场的安全。
(三)金融衍生产品易诱发高金融风险的特性
金融衍生品交易的特性决定在该领域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必须具备其自身的独特性。正是因为金融衍生品的高度专业性和复杂性导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造成金融消费者的交易劣势地位,所以,在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时应当更加地注重对于金融消费者知情权的保护,以便使金融消费者能中决策前、决策时、决策后都能及时有效的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正是因为金融衍生品交易的高杠杆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在保障金融消费者权益时必须同时注重对于金融投机的杜绝和防范。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的严重缺失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缺陷与不成熟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由于种种先天的历史原因和市场原因,国际竞争力偏弱,加上我国外汇现货市场的不成熟,利率、汇率并未真正完全实现市场化,股市供求严重不平衡,所以导致了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一直长期以来处于一种不完备的状态,这也在客观上为实现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提出了挑战。但是,我们应当看到我国完善金融衍生品市场方面的努力。伴随着人民币浮动汇率机制的逐步形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的改革,我国资本市场、基础金融市场以及利率和汇率的市场化必将为衍生品市场提供一个更为良性的运作环境。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监管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的忽视
1.监管理念中缺乏对于金融消费者保护的足够重视
体现在我国金融衍生品交易监管法整个过程中的是一种被很多学者称为“二元结构”的监管理念,即金融安全和金融效率。诚然,这两者体现在金融衍生品领域都是极端重要的,但是,在当前时代下,尤其是美国金融危机后的时代背景下,忽略对于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是不可取的。我国衍生品的监管法大多从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以及积极推行金融创新的角度展开设计具体的监管制度,在整体的监管理念中并没有体现出对于金融消费者的足够重视。
2.结构性监管模式下监管主体权责不清、标准不一
针对目前的“一线多头”的监管模式,笔者认为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弊端:
第一,在不断的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综合交叉的冲击下,这种多主体的分业监管模式容易导致监管真空或者监管漏洞。
第二,由于缺乏统一的标准,会导致各部门之间难以协调,甚至出现抵触的现象。
第三,缺少一个有关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有效的纠纷解决机制。
(三)缺乏衍生品交易中金融消费者权益保障的法律支撑
篇3
【关键词】 专业市场 中小企业 贸易融资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许多原来分散经营的中小企业逐渐走向专业化、集约化的方向,在各大中心城市特别是传统的贸易市场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各行业的专业市场,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浙江义乌的小商品市场、广州的花卉市场和布匹市场、湛江的水产市场等。这些专业市场集中了大批充满活力的中小企业,是各专业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和主导者。这些中小企业大多数存在自有资金不足、运作不规范、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所以虽然有融资的需求,但在向银行申请融资的过程中,普遍存在无法提供足额的抵押、难以提供规范的财务报表等问题,客观上造成融资的困难。特别是在国家实行宏观偏紧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部分中小企业由于向银行融资困难,不得不转向利率较高的民间高利贷。如何解决这类专业市场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根据其业务特点探索出创新性的融资方式是当前各金融机构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探索专业市场产业集群融资的重大课题。
根据《巴塞尔协议》第244条,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银行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的融资。
贸易融资是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通过对专业市场相关产业的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管理,使得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化为产业集群整体的可控风险的一种高效的融资方式。这种融资考察借款申请人时,将商品销售(服务)收入而非企业的综合偿付能力或担保物(人)作为偿付贷款的主要来源,在授信理念、授信方式和信用评价标准上都与传统的银行信贷有所区别。近年来发展迅速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也在运用贸易融资的原理和操作方式,参与到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当中。
本文应用中小企业融资的相关理论,结合我国专业市场各参与者的特点,探讨以贸易融资的方式解决专业市场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对促进专业市场及其中的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市场贸易融资的内涵和发展现状
专业市场贸易融资是基于该专业市场内各个企业相互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从原材料采购到通过各级销售网络把产品传递到终端消费者的过程。
专业市场贸易融资的基础是专业市场的参与者之间紧密的、稳定的贸易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主体:资金的需求者,即该专业市场内有融资需求的各企业;资金的供给方,即以商业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为主的金融服务提供者;服务和支持机构,即物流公司、担保公司、保险公司等提供相应服务和支持的组织。
在贸易融资的链条当中,传统的理论认为,应当以强势企业、核心企业作为支撑点,整合其上下游企业,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提高整个贸易链条的竞争能力和融资能力,同时保证对放贷资金风险的有效控制。但从国内的实践来看,融资需求方未必都直接与强势企业、核心企业发生业务往来,只要存在稳定的、真实的商品贸易,再加上适当的担保作为补充,也可以完成整个贸易融资的过程。
国外对于贸易融资的尝试,有代表性的是GE公司推出的盘活存货所占用资金的贸易分销服务,使供应商能以低于一般流动资金贷款的利率进行融资,这是典型的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融资模式。
国内的贸易融资起步比较晚,但发展迅速,已经建立起各具特色的贸易融资服务体系,比较典型的有民生银行的专业市场结算性融资、深圳发展银行(现并入平安银行)的自偿型贸易融资等都是运作的比较成功的。
二、专业市场贸易融资的运行原理和业务种类
专业市场都是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过长时间的聚集形成的。专业市场的形成,使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形成互补的集聚效应和产业优势。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能低成本、高效率地分享信息、达成交易。专业市场的形成使得中小企业能够从较大的产业集群中受益,形成规模相应和协同效应,刺激相关产业的发展。专业市场的优点主要在于产业集群形成规模后,容易以较低的成本运作,各项服务配套较为完善,尤其是物流和信息流的风险显著降低,从而会越来越吸引相关的企业进驻。例如广州的花卉专业市场已经有了上千年的传统,吸引了大量的花卉相关企业进驻。广州的布匹市场、湛江的水产市场等专业市场情况类似,都是各自行业的物流和信息流的集中地,资金的存量和流量也都非常大。专业市场内的企业传统上是大量地使用现金交易,但随着规模的扩大,营运水平的提高,运用现代金融服务的需求也越来越强。
专业市场里面各个中小企业都是完整的产业链上重要的环节,一环扣一环,缺一不可,各个环节又需要大量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来支撑。例如广州的花卉市场,从种子、苗木、养护、销售环节都有专门的企业来经营,培土、施肥、除虫、保温等配套服务都具有相当高的专业性。花卉产业链中的各个企业都有密切的竞争与合作关系,整体上形成了体系较为健全的产业结构。
在专业市场内的各中小企业,往往在整个产业链中居于从属的地位,谈判能力较弱,在资金被占用期间只能采取短期融资的方法解决所需的运营资金问题。对于存货较多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存货质押融资的模式;对于处于产业链上游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对于处于产业链下游的中小企业,可以采取预付账款融资的模式。
金融服务的提供方对于专业市场的贸易融资服务是必不可少的。这种融资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授信只针对单个企业的局限,站在整个产业链的高度,为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既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中小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又对融资的业务扩展和风险管理提供了新的模式。资金供给方的决策主要基于对整个产业链生存与发展状态的把控,对借款企业及企业主的相关信息进行多渠道的、综合的判断。这种信息的积累对于银行来说具有业务上天然的优势,既可以通过日常办理存取款、结算业务而取得,也可以从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供应商、客户等取得。这些信息从来源上看是零散的、非结构化的,但是通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据集中和数据挖掘,可以迅速转换成结构化的数据,形成银行信贷决策的重要参考和依据。这就部分地解决了中小企业缺乏足够的抵押品和难以提供规范的财务信息的问题。但目前我国部分银行对融资风险的控制还以强调借款人的综合实力和抵押品为主,导致专业市场内的很多中小企业达不到贷款条件,从而让有更高风险控制能力和承担风险意愿的其他金融机构有了发展业务的空间。
1、存货抵押融资模式
专业市场内的企业由于产业和产品特点决定了销售周期有很大的差异性。例如,就算同是广州的花卉专业市场,如果是观叶类的产品,销售周期可以达到半年至一年,如果是鲜花类产品,销售周期则在一周至三个月。企业存货有可能占用大量的营运资金,存货本身有可能会增值或贬值。存货融资是指企业以生产经营的库存商品作为抵押,向金融机构贷款的融资行为。存货包括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中持有的产成品或在产品。存货融资可以使企业以较低的融资成本从金融机构获得资金,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2、应收账款质押模式
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是指企业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信贷合同规定的条件下,以应收账款作为放贷的担保,以获得短期融资的方式。在此模式下,金融企业与产业链的上游企业签订放贷合同,同时上游企业提供应收账款质押有关单据和材料。产业链的下游企业向金融企业提供应收账款确认的有关材料,并作出付款承诺。金融企业审核应收账款的有关材料后,向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发放资金。
3、预付账款融资模式
由于在特定的供求关系下,一些热销商品的卖方处于强势地位,下游企业常常要预付货款。尤其是下游企业预期产品价格看涨的情况下,往往还大量购买以提前锁定成本,或争取较高的商业折扣。预付账款融资是金融企业与产业链的下游企业签订放贷合同,获取融资款来支付预付账款的融资行为。
实践证明,专业市场贸易融资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为专业市场内的强势企业的普遍接受。金融企业作为贸易融资服务提供方,通过一系列的整体融资方案的安排,将专业市场内的各个环节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贸易合作关系更稳固,更具有竞争力。
三、专业市场贸易融资所面临的风险分析
专业市场贸易融资会因为贸易背景不真实、法律制度不完善、市场环境不稳定、业务操作难以控制等原因,产生各种风险。
1、专业市场贸易融资面临的法律风险
专业市场贸易融资中的应收账款质押模式和预付账款模式,从法律上说都是属于基于债权的担保模式;而存货质押模式,则属于动产物权质押担保模式。我国对于债权及动产物权的保护受到法律制度滞后及执行难问题的制约,不利于债权的清偿和动产物权所有人的权利维护。目前我国有关放贷人权利的法律法规分散在民法、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当中,且规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须依赖在司法实践中各地方法院的具体理解来执行。例如,存货中的半成品、应收账款作为债权担保的相关规定及登记、公示制度不明确、不统一,造成担保品的性质、清偿的优先次序不清晰,债权人之间很容易出现信息的缺失和权利的冲突。《放贷人条例》虽然已经由中国人民银行起草,交国务院审议,但迟迟未能公布实施,这使得非银行的金融机构在运营时较难得到法律的保护。
2、专业市场贸易融资面临的市场风险
由于专业市场贸易融资的借款客户集中在特定的专业市场,如果该行业出现整体性的不景气,则很容易传导到在该行业的大量企业,从而使放贷人面临极大的系统性风险。专业市场贸易融资传统的操作模式实际上是以该行业内的强势企业为产业链中相关的中小企业作信用背书,一旦出现全行业的困难,该行业的所有企业都会受到不利影响,削弱其偿还借款的能力。
3、专业市场贸易融资面临的操作风险及防范
在金融机构的具体融资操作中,专业市场贸易融资基于模式的区分,其风险各有特点。
在存货抵押融资模式中,风险主要体现在存货的价值波动与流动性风险。因此,在操作上必须强调存货的来源应该合法,存货的价值应该稳定,存货应当易于变现。首先,金融机构对存货应进行权属认定,认定依据主要包括购销合同、运输单据、发票等。用于担保债权的存货应不易变质或损坏,或其日常损耗是可以预测的。所能接受的存货,还应该价格稳定,且有成熟、可靠的变现渠道。
在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模式中,风险主要体现在其是否能如期足额地回收。在融资操作上,须特别强调应收账款的可实现性。评估应收账款质量的主要指标有应收账款回收期、坏账率等。应收账款的金额、支付方式条款等应当明确。贷款方和借款方均须约定应收账款的可转让条件,并且应为融资的前提。
在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中,由于产业链的下游企业是预先支付货款,所以对在途运输货物的监管就尤为重要。为了避免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因盗抢、自然灾害等原因发生损坏甚至灭失造成的风险,贷款人可以用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形式,并将放贷人指定为保险受益人,保险保障的范围应涵盖盗抢、自然灾害、货物跌价补偿等风险点。
专业市场贸易融资是一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新兴融资方式,金融机构通过规范风险控制流程,掌握各专业市场的业务趋势、特点与资金需求,坚持短期、分散、小额的原则,可有效地提高风险管理与控制水平,解决专业市场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并取得预期的绩效。
【参考文献】
篇4
近年来,关于金融集聚理论的不断发展,更多高水平的国际金融中心形成,以纽约、伦敦以及目前仍然稳定的东京为代表的金融中心成为金融集聚的典型。与此同时,中国的金融集聚区不断涌现,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典型的区域集聚的金融中心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凸显,表明了金融机构的空间集聚已经成为金融服务业的发展之路。然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空间地域辽阔,要素分布的不均衡也带来了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因此,加强对金融集聚过程的研究,基于金融地理的角度了解金融集聚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的扩散效益显得尤为重要。
二、长三角金融集聚的动因分析――从金融地理角度进行
长三角金融集聚的形成,在经济金融发展的角度可以划分为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两方面,而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上讲,可以从主观性动机和客观性环境两部分来考虑,这一划分也涵盖了发展的主动性和被动性。
(一)主观性动机
金融集聚的主观性动机在一定层面上是由于金融机构及其服务自身发展所导致的集群化现象,其表现在发展过程中各个阶段。从初级的附属作用到中级的动力性激励作用再到高级的大规模辐射作用,使得无论是金融还是产业体系都借助金融集聚效应来促进自身发展,这是一种自励的过程。
从另一个层面上讲,在规模经济理论的基础上,金融集聚又是金融机构自身寻求规模从而降低成本的一种动机表现。虽然内部规模经济的排他性在绝对比较优势下对集聚会产生消极作用,但在相对比较优势的条件下,无论是金融机构的内部规模经济还是外部规模经济都为金融集聚区内的机构合作、资源共享、共同建设等提供积极因素。尤其要强调的就是,根据马歇尔的空间集聚外在性在外部规模经济的应用中,可以得出金融集聚产生的知识和资本溢出使得金融企业获利,并不断创新,组成了金融产业的核心资源。
(二)客观性环境
对于金融集聚形成动因的环境分析主要是三个方面:地理环境的影响、Porteous(1995)所提出的信息不对称性并深化的非标准化以及金融集聚是产业集聚发展的伴随产物。
在假设了长三角地区影响金融集聚效应的主要因素为传统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以及新兴地区的文化水平、科技发展水平、高素质劳动力水平、历史因素下(数据来源于2010年中国各地区统计公报),建立以FIR、FMR(数据来源于2010年金融统计年鉴)为因变量的混同回归和非观测效应模型后,得出的计量结果显示,传统的地理因素对金融集聚的形成产生的影响基本接近于不显著的水平,可以基本认为金融集聚已不受传统地理因素的限制。而新兴的地理因素,如劳动力和技术人才、信息化和历史的经济水平对金融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尤其是对信息化追求在金融集聚的形成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正是因为信息化对于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为了避免信息的不对称性和非标准化带来的差异化和边际成本递增,减少金融运作的风险,金融机构大多会选择更靠近信息源的地区集中以掌握更为即时的市场动向。
产业集聚与金融集聚的互动过程,无论是产业规模的扩大吸引了大量的资金从而达到资源优化还是海外扩张的金融机构依附于产业集群以取得地理优势,这场相辅相成的博弈过程双方都是胜者,同样是金融集聚的动因之一。
三、长三角金融集聚外溢效应:扩散效应
金融集聚产生的主要效应包括最基础的集聚效应和以此为基础产生的扩散效应和外溢效应。集聚效应已于上文的内外规模经济和金融自身高速流动性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所体现。因此本段的重点在于以长江三角洲为例进行外溢效应和扩散效应的分析。
(一)外溢效应基础分析
Audretsch, Freldman用产业R&D、公司职员为载体的知识、特定基础知识来分析产业知识外溢与空间集群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为研究金融集聚的外溢效应奠定了基础。根据其基本观点,可以分析得出:长三角金融集群区域内上海金融中心的不断发展成熟必然会带来内部金融知识和技术的外溢,并对周边地区存在扩散效应。同时,金融集聚的外溢效应也与金融集群实体技术与知识学习是相互影响和共同发展的。由于长江三角洲金融集群的一体化发展是目前国内金融体系的发展重点,其内部各地区的发展与金融中心的关联性十分重要,因此,在外溢效应中主要研究外溢过程的扩散效应。
(二)扩散效应即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性影响――以长江三角洲为例
1.根据Hirschman的观点,金融区域增长的动力来源于增长点内部的集聚效应,金融增长点通过不断积累而加强自身的发展。但当达到饱和后,该种力量就会作用于其它地区,Hirschman所定义的通过“涓流效应”而产生的作用,也等同于缪尔达尔的“扩散效应”。更具体的说,就是金融集聚区域的功能和影响范围有不断扩大的趋势,例如,有集群区域的核心向周围扩散设立更多更密集的金融网络,或者通过对的金融投资来拉动更广范围内的经济增长。
2.长江三角洲的金融集聚区域是以上海金融区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的长江地区的金融业集群。但是,在同一个金融集聚区内,三大主要地区的经济发展呈梯度趋势,我们根据该区域内的上海市、苏州市、杭州市、南京市、常州市、南通市以及扬州市7个城市的GDP指标、人均收入指标、一般财政预算收入指标、社会消费指标以及对外贸易指标等上述指标按照不同权重合成的梯度指标来表明该金融区内的梯度现象。
数据来源:2010年各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先计算各指标与长三角7个城市该指标的均值的比率,即y=x/(∑n-1nxn/n)。其中,x为各城市的该指标原值,n=7,然后对y按照一定权重进行合成。
(2)选择的合成标准主要是考虑到GDP的基础性。GDP是总体反映地区总体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各指标之间的联系是相互且紧密的,在赋予权重的时候应当考虑GDP在整个指标中的基础地位。所以合成时先按照同一地区指标的等比例原则合成一个中间指标――经济发展效率指标,再与GDP总量指标按照50%权重合成,即GDP指标在再合成中与经济发展效率指标各分50%的权重。得到结果如下表所示:数据以2010年的数据为参考。
(3)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长三角的金融集聚区内,经济发展的梯度现象明显存在,并且可以发现的是,这一合成指标是以上海为中心,与上海的距离越远,指标的相差值越大。由此表明,以上海为金融集群的中心向周围扩散的同时,其效应带有一定的梯度和不均衡性。
但是,与黄解宇、 杨再斌所著一书《金融集聚论》中2004年地长三角金融集聚的梯度性指标相比,近几年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的空间发展是比较均匀的,区域空间发展的扩散(均质化)阶段已经出现。这和长三角地区人口密集度,公共设施的总体完善,现代化便捷度高的交通及丰富的自然地理资源的同质性等有利于实现发展目标的条件契合度较高。
与此同时,这一现象所反映的正是金融集聚所带来的涓流效应的运动过程,在长三角金融集聚形成的最初阶段,由于上海金融中心所带来的对江苏、浙江的竞争力,从而加剧两省一市之间的非均衡性,导致以上海为中心的金融集聚区对其地理区域形成的扩散效应形成较大的梯度区间。而随着金融集聚发展的日趋成熟,这种涓流效应所能带来的就是缩小由于竞争极化而形成的差异性,最终达到一个趋同的过程。当然,更加严谨的综合指标还应当考虑相关的传统和新兴地理因素对自身的影响,通过引入计量模型加以实现,本文只做初步的扩散效应的演示估计。
四、推动长三角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以三个地区协调互补为切入点
(一)总述
根据以上的分析,我们发现,虽然长三角金融区的规模效应可以很大地带动整个地区的区域发展,集群效应也使得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在中国崛起,但是在区域内部所表现出来的不平衡仍然值得关注。随着金融区的不断发展,不平衡现象会愈演愈烈,社会不公平等问题就会产生,各地区的相互摩擦也与金融区建立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因此,更应当构架一种的发展模式,在实现长三角金融区的总体目标的同时,上海、江苏和浙江各地区互补与完善。
(二)以优势互补、协调一致为发展
由于金融区内各地区自身或外在因素存在差异性,不同地区又要结合自身的优劣势走出一条不一样的特色化道路,在整个金融区内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在取得最终目标的前提下,通过协调互补实现自身发展。
1. 上海作为长三角金融区的中心,已经发展成熟。作为世界闻名的国际化都市,上海在整个金融区的发展中应当注重发挥市场结构优良、市场规模巨大和外资金融机构集聚的优势,打造自己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的全能型金融中心,整合周边的江苏及浙江的资源并更大范围地辐射周边区域,迅速成长为与纽约和伦敦齐头并进的国际性金融中心。
篇5
经济不断发展,我国金融业服务产品不断多样化,满足了很多消费者的金融需求,尤其是零售客户金融业务,发展更为迅速,零售客户与商业银行的关系也日益紧密。然而,由于诈骗信息畅行、信息衔接不到位等原因,很多零售客户的金融消费权益受损问题也在不断增多。据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零售客户对于自身消费权益受损现象极不满意,对相关金融产品投诉不断上升,金融纠纷也在不断增加。虽然消费者自身在理财中存在很多问题,获取消息渠道不畅通,然而,我国商业银行服务上也存在很多弊端,比如理财产品宣传不当、一些自主设备管理维护措施不当、业务手续繁杂、乱收费现象严重等。因此,众多挑战面临的状况下,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措施维护零售客户权益,只有保障了他们的消费权益,相关业务工作才能顺利开展,商业银行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客户金融消费权益受损表现
专业精神出现问题。银行诚信遭受质疑和社会责任意识欠缺,知情权受损、金融消费公平交易权欠缺、消费监督权不给力;在交易中存在很多风险,消费安全受到很大影响,没有合理的赔偿措施;服务态度恶劣,出现问题,商业银行推三阻四,不能满足消费者维权需求;效率上不能得到改进,交易欠缺公平,选择性不够。第一,银行业务流程设计不合理,给客户带来很多麻烦;第二,银行工作人员技能知识欠缺,操作不畅,业务办理过程复杂,影响效率。很多受损表现都给零售客户带来了很多不满,对于商业银行也有很多损失。
三、我国商业银行零售客户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策略
1.注重专业精神,改进客户体验。商业银行应该对相关从与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在他们意识中形成“客户第一,客户至上”的概念,对待可户应该笑脸相迎,用心服务、诚心相待,用细心和耐心赢得客户满意和信任,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改善客户消费权益。管理中改善服务,培养专业精神,增进客户体验,尽一切努力措施保障客户金融消费权益,保证交易公平、确保客户知情、监督金融消费等。(1)诚实守信,提高服务。诚信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良好方式,而且对于企业也是如此。商业银行必须把诚信作为一种良好文化对待,在诚信服务中可以增强消费者的信赖和支持。商业银行通过相关培训以及奖罚机制,对每位业务人员进行监督考核,务必使他们做到“言必信,行必果”,对待业务专业、正确引导客户、答应消费者的事项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保证消费者信赖。(2)保障服务有效。对于消费者不满意的事项,商业银行应该多些关注,积极与消费者进行交流。对于传送给消费者的金融信息,一定保证其正确性、有效性、合理性;有针对的选取合适的信息发送方式、正确区分需求对象;同时要保障消费者的私人信息,防止其泄露给不法人员。
2.监管风险,保证权益安全。只有保证权益安全,才能给消费者以信赖,也是商业银行良好发展的需求。消费者面对一系列金融产品,存在专业知识不足、金融知识不全面的状况,商业银行一定要将其考虑在内,面对这些状况,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可能出现的风险。尤其要增强对市场、操作、科技的监管,避免相关风险出现。(1)保证消费者资产安全。对于资产的管理,要实行严格的风险管理机制。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存在着很多不足:在设计产品时,理财类产品大多为信托类,其后的很多操作和风险管理大部分都交给信托、证券等机构,这种状况下,如果发生相关风险,消费者的资产就会受到影响,处于不安全状态,止损也无法及时进行。长此以往,消费者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商业银行信誉也会受到很大影响。(2)保证相关设备安全。智能手机、自动取款机、支付宝等的便捷运用,成本不断降低、便利性增加,然而这些设备运营可能会出现问题,对相关技术要求很高,交易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安全性,导致消费者存在很多顾虑,消费者运用这些设备次数会不断下降。因此,必须加强相关监管,提高相关技术安全,消除消费者顾虑,不断增强消费者权益安全。
3.举止文明,改善服务。商业银行一定要对从业人员形象严格把关,特别是大厅以及柜台人员,他们一定要做到普通话标准,正服保证干净、举止文明有礼,大大方方的不怯场,语言尽量富有感情、主动积极,不断提升自身形象,切实保障消费者金融消费权益。
4.强化外包服务,提高相关服务。商业银行应该安排专业人员对第三方进行监管,对其存在的服务风险进行严格管理、排除,不断强化外包服务,减少风险发生,保障消费者金融消费权益。另外,要对相关服务设备进行定期安检,保障自动取款机、手机银行等业务合理运转,也能够避免消费者私人信息泄露。一旦风险没有的到有效控制,给消费者带来经济、精神损失的,商业银行应该采取措施进行依法赔偿,确保消费者金融权益受到保护,得到他们的信赖和支持。
篇6
关键词:金融消费者;权益;金融全球化;监管;信用信息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11)08-0048-06
微观金融组织机构总是倾向于推出更多的金融创新以谋求自身利润最大化,由于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原因,金融消费者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他们权益的保障依赖于外部力量的约束。外部力量约束不足将会造成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长此以往不仅会损害消费者的个体利益、影响公平交易,而且还因破坏了金融业生存及发展的基础,从而影响国家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此次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足是导致次贷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一方面银行信用产品缺乏透明度导致了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无知及盲目乐观;另一方面消费者普遍缺乏金融专业知识,难以识别五花八门的金融衍生产品背后的陷阱,在外部监管不足的情况下,消费者容易受到蒙骗,盲目购买大量高风险的金融产品,造成大量的次级贷款的泛滥和房地产泡沫的膨胀,最终酝酿了这场殃及全球的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以事实说明必须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这也是维护金融稳定,消除金融风险隐患的重要保障。
后危机时代,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成为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重点。不过在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跨境金融机构将发达国家大量的金融创新产品传导到全球,国际金融关系日益复杂。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已经不仅是一个国家可以解决的问题,它还依赖于国际监管合作。因此,有必要从全球化的视野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进行研究。
一、金融全球化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带来的影响
(一)金融全球化加剧了我国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大型金融机构在我国境内开设分支机构,我国消费者与国外金融机构的联系日趋紧密。相对而言,中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种类少,服务意识和质量落后,因此,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收入阶层选择跨国金融机构提供的私人银行业务,以满足他们资产增值、保值和分散风险的需求。私人银行业务往往涉及到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这些设计极其复杂的金融衍生产品具有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性和交易的高杠杆性、高关联性特点。由于我国现有的法律对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义务及法律责任规范不足,销售人员在赚取更多佣金利益推动下,往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消费者隐瞒产品可能的风险,片面夸大收益,金融消费者无法掌握其产品的相关信息。同时,由于国内对金融消费者金融方面知识普及教育的速度远远落后于国际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的速度,造成大部分的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贫乏,风险意识淡薄。所以即使他们掌握了这些信息,他们也不具备理解这些信息真实含义的能力,他们更容易迷信权威,盲目购买由跨国金融机构所谓“高级理财师”所推荐的各种风险性极高的金融衍生产品,导致巨额亏损从而引发了大量的交易纠纷。
例如,2007年香港投行出售的KODA①高达1 000多亿美元(香港当年的GDP才1 600亿美元),其中一半以上合约卖给了内地投资者,特别是民营企业家和企业高管群体,使得他们的数百亿美元财富化为泡影。再例如,花旗、渣打等外资银行的QDII类理财产品在金融危机发生后出现全线亏损事件,暴露出“产品风险提示不足”等侵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
加大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信息不对称的又一原因是我国金融消费者很难获得提供服务的境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国外金融消费者一般可以通过企业征信②系统或者是征信机构的评级评分服务获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由于国内企业征信系统不完善以及征信机构规模小,评级等增值业务开展不多,我国金融消费者获取金融机构信用信息难度大。已经建立的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征信数据库并没有反映金融机构信用信息数据。国内的企业征信数据库主要有三个:一个是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建立的银行企业征信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主要收集了借款企业的基本信息、信贷业务信息及社会公共信息,它主要反映企业信贷行为记录;另一个是由商务部建立的企业征信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收集外贸企业注册及其在经营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信息资料,主要反映外贸企业经营行为记录;还有一个是由国家发改委建立的企业征信数据库,这个数据库主要是通过各地信用公司采集本地的信用数据,主要反映国内企业经营行为记录。可见国内三大企业征信数据库都没有反映金融机构信用信息记录。因此,我国金融消费者很难通过企业征信系统获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他们通常是通过自己长期接受金融机构服务的经历以及与周围朋友、同事的沟通了解他们对金融机构的评价等方式获取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不过当提供服务是跨国金融机构时,这些方式就失灵了。由于跨国大型金融机构进入国内的时间不长,其服务对象仅限于国内最高收入阶层,而不是普通的老百姓,所以很难通过沟通获取信息;又因跨国金融机构进入我国的时间并不长,由自身长期接受服务获取经验的信息渠道也行不通。因此,当跨国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提供虚假信息,让其承担过量风险或者甚至存在欺诈行为时,金融消费者由于信息高度不对称无法识别。
(二)金融全球化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
越来越多的跨国大型金融机构涉足跨行业、跨市场的金融衍生产品,以金融衍生产品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作为资产价格、利率、汇率及金融市场反复易变性的产物,它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资产价格和金融市场的易变性,由此产生的风险也越来越多,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转移机制与不断延伸的金融产业链进一步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对这些金融衍生产品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和更多样化的手段来监管,我国对金融衍生产品监管经验不足,监管准则严重滞后于金融创新的速度,造成了金融衍生产品领域的监管大量空白,监管漏洞多,难以防范其对金融消费者带来的风险。
我国还没有专门的《金融衍生品交易法》或类似法规,并且近年重新修订的《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公司法》等法律以及新的破产法草案也没有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给予应有的关注。迄今为止,我国对金融衍生品法律层面的关注仅限于2005年10月通过的新修订的《证券法》,它对金融衍生品交易新增的规定则是只言片语的概括。我国对金融衍生品交易的规范主要散见于监管部门的各种通知、暂行办法等行政规范性文件中,法律效力层次低,根本无法有效监管这些跨国金融机构以私人银行方式向国内金融消费者提供大量风险性极高的金融衍生产品。
(三)金融全球化使金融消费者维权的成本大大增加
由于没有对金融消费者权益进行专门立法,我国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只能参照《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但是这部作为我国消费者保护的基础立法并没有将金融消费者列入保护范围;其他已有的金融立法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往往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而对金融消费者应当享有的各种权利,如交易安全权、知情权、公平交易权、人格尊严和金融隐私权等缺乏明确细致的规定。比如,《商业银行法》将“保护存款人和其他客户的合法利益”与“商业银行的利益保护”简单地并列在一起,没有强调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的特殊性,也没有对产生纠纷如何处理列入其中。
目前也没有一家监管机构明确承担和履行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责,处理消费者与银行之间的投诉纠纷,主要依靠银监会2007年下发的《关于加强银行业客户投诉处理工作的通知》进行协调处理,投诉平台与联动机制都不完善,因此,大量的金融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犯后往往直接诉诸司法途径。由于司法诉讼容易激化金融机构与消费者之间的对抗,极容易损害金融机构的声誉,因此,法院在受理、审理和执行这类案件时有诸多顾虑,往往较为谨慎,最高人民法院发出的争议颇多的“三暂缓”、“三中止”通知都是针对此类案件的,这就造成金融消费者采用司法途径保护自己权益时,存在诉讼周期长、诉讼费用高、立案难、举证难和执行难等问题。金融全球化后,当提供金融服务的对象是跨境大型金融机构时,金融消费者通过司法途径维权的成本就更高了。
综上所述,金融全球化进一步恶化了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加剧了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信息不对称,提高了金融监管难度;增加了金融消费者维权的成本,从而使金融消费者保护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与稳定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目标相矛盾,长此以往不仅损害了金融消费者的合法利益,还会破坏金融业赖以生存及发展的基础,进而影响我国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研究如何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我国金融消费者的保护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国外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改革措施与启示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创新浪潮的推进和金融衍生工具以及大型金融控股公司的广泛出现要求从更广阔的视角和多样化的手段来进行金融监管。金融危机后各国纷纷加强了对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Taylor(1995)的金融监管的“双峰”理论受到热捧。双峰理论认为金融监管最主要的目标有两个:一是从维护金融机构稳健经营和金融系统稳定以防止系统性金融危机或金融市场崩盘出发,针对系统性风险进行审慎性监管;二是从保护中小投资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出发,对金融机构机会主义、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行为进行监管,以防止欺诈行为的发生。
美国在原有的金融稳定委员会基础上专门设立了一个保障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消费者保护委员会”(Consumer Protection Commission)。2009年10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案》,计划成立消费者金融保护署(CFPA),将目前分散在美联储、证券交易委员会、联邦贸易委员会等机构的监管职权集中到消费者金融保护署,致力于保护美国金融消费者免受不公平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滥用。该机构将拥有与其他监管机构同样的权力,包括制定规则、从事检查、实施罚款等惩戒措施,CFPA的具体职责包括:负责在信用卡、储蓄、房贷等银行交易中保护消费者利益,防止各种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制止“不公平的条款和交易”,要求所有放贷人必须向借贷人提供标准、简单的贷款合同,确保消费者获得清晰全面的信息,并将对条款复杂的贷款要进行严格的审查。由于金融消费者涉及面很广,该机构可以监管各类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包括所有资产规模在100亿美元以上的信贷机构和各类金融中介,并且可以独立制定监管条例并监督实施。
英国的金融服务局(FSA)③负责监管各项金融服务,FSA的四大监管目标之一就是“确保消费者得到适当水平的保护”,将是否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纳入对金融机构评价的重要指标。FSA肩负金融消费者保护职能,并对因金融机构破产而蒙受损失的消费者提供赔偿,向消费者提供咨询服务、出版金融消费者刊物和开展消费者调查。早在2001年6月,FSA就实施了“公平对待消费者计划”(TCF),要求英国最大的35家金融集团每年报告实施项目情况。同时FSA要求各金融机构在推销自己的金融产品时都要保证高度透明,使每个消费者在购买金融产品时都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风险。2005年5月,FSA《关于金融服务投诉指引》,详细列举说明消费者可对金融机构的服务或产品投诉的情形以及消费者不能或没有理由向金融机构投诉的主要情形。2006年10月,FSA出台了新的金融机构《业务原则》,其中确定11条原则作为金融机构是否符合监管标准的依据,这11条原则中涉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就有5条,如“有义务向消费者提供其需要的信息,并且用清晰、公平、无误导的方式向消费者传达信息等。目前TCF是FSA对零售金融产品的监管导向,将TCF纳入整个监管框架,要求金融机构在2008年底满足要求。2009年TCF还被纳入英国金管局的ARROW评级内容。FSA特别重视对事后投诉处理的信息披露以及消费者赔偿。对一些采取高压销售策略、不能公平对待消费者的公司进行惩罚甚至关闭。
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更是严格按照Taylor的“双峰”理论成立了审慎监管局(APRA)、证券和投资委员会(ASIC)两个金融监管机构。APRA负责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稳定并被赋予广泛的监管权力,它对所有的金融机构进行审慎监管,负责制定银行、保险、养老金等金融机构的审慎经营标准,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金融危机,在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接管问题金融机构;ASIC主要负责对公司和金融市场实施监管,负责在退休金、保险金、保证金领取和社会信用方面的消费者维权,负责保护金融领域的消费者利益和市场诚信建设。这样的体制架构,使得保护金融消费者权利的机构既具有了完整性,又能够同审慎监管分级并行,互相监督,互相制衡。澳大利亚政府还专门成立了消费者金融知识委员会和全国金融知识基金会,旨在推动金融常识的普及,提高全民金融知识水平,贯彻政府“让国民有机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金钱”的承诺。
此外,各国还加强了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以及监管的国际合作。美国通过的金改法案特别强调了对场外交易OTC的衍生产品和资产支持证券等产品监管,重要内容包括:将大部分场外金融衍生产品移入交易所和清算中心;要求银行将信用违约掉期CDS等高风险衍生产品剥离到特定的子公司(但银行可保留常规的利率、外汇、大宗商品等衍生产品);对从事衍生品交易的公司实施特别的资本比例、保证金、交易记录和职业操守等监管要求;为防止银行机构通过证券化产品转移风险,要求发行人必须将至少5%的风险资产保留在其资产负债上;加强对高风险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例如对冲基金、私募股权基金及其他投资顾问机构,要求其在SEC登记,披露交易信息并定期接受检查;而对于银行类的金融机构,主要通过发达的私营征信机构的信用评级等方式向消费者提供其信用信息。
尽管危机后,各国都进一步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监管,不过由于各国对金融母子公司之间的监管仍然存在巨大差异,跨境的大型金融机构,例如一些全能银行还是极有可能通过母子公司之间进行前后台隐性配合,以“前台拆分,后台集团化”模式实现实际上的综合经营,将其业务涵盖到十分广泛的领域,可以跨越信贷市场、结构化工具市场、交易市场、衍生工具市场等市场和交易环节。因此,越来越多的国际组织倡议监管的国际合作。G20金融峰会提出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的流动性资本监管的标准;新近成立的金融稳定论坛己经成为协调各个国际金融监管机构的重要协调者;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监管银行)、国际证监会组织(监管证券)、国际保险监管协会(监管保险)、独立审计机构国际论坛(监管审计)四个监管机构形成了全球重要的金融监控组织。它们与其他金融监管机构和国际组织一起共同推动监管的全球合作。美国的金改法案也建议加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提高对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并且建议金融稳定委员会和各国监管部门按照G20倡议,通过建立和持续发展监管的联席会议,加快改进全球金融机构跨境危机处置程序,并敦促各国监管部门改善信息共享制度安排。在实践上,欧美等国已经对一些大型跨境金融机构采取了监管团制度,由金融机构的母国作为监管的主导者,其他东道国监管机构共同监管的方式。
上述各国及国际组织的改革措施对我们加强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尽管我国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时,不能脱离具体国情和面临问题的特殊性,但我们仍然可以从中汲取消费者保护的规则和经验。例如设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加强对金融衍生品的监管以及监管的国际合作等做法。笔者在上述经验基础上,结合我国金融消费者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就如何加强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三、全球化背景下加强对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几点建议
(一)由健全企业征信系统着手,优化我国的金融生态环境
国内金融业的发展主要以银行为主导,且银行业的集中程度较高。我国的征信系统倾向以公共征信系统建设为主,私营征信机构少且规模较小。因此,对金融机构信用信息的提供难以依靠私营征信机构的信用评级提供。可考虑由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消费者协会牵头建立一个专门针对金融机构信用的信息数据库。对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进行采集主要侧重于是否采用相应措施加强对金融消费者的保护,采信范围应该至少包括:一是在境内经营的金融机构(包括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的分支机构)过往销售产品的情况,包括金融机构销售环节的市场行为是否符合监管要求,金融机构是否有按照监管机构要求加强售前阶段、销售过程中及售后的信息披露。关于产品的说明要求简洁、易懂,要说明在市场双向波动的情况下可能的损益。同时在销售产品价格出现大幅波动时可能出现的损益、产品条款的变更等情况是否提前通知投资者,尽到告知义务。二是境内经营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投诉的信息披露及处理方式。金融机构是否按照监管机构要求对消费者投诉信息及投诉处理进展进行及时的披露,并且对于金融机构对消费者投诉的处理,比如修正错误,加强说明以及及时赔偿,等等。建立一个金融消费者投诉数据库,为今后监管规则的制定、改革提供参考。三是境内经营金融机构是否曾经出现过对消费者的欺诈案件及其监管机构和法院对其的处罚与判决以及最终赔偿情况。四是境内经营金融机构是否对消费者进行必要的教育。这个数据库要较全面地反映金融机构在信息披露方面是否尽职,业务操作是否规范、对消费者教育是否到位等信用信息,从而可以疏通我国金融消费者获取提供服务金融机构的信用信息,降低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二)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专门立法,成立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
尽管金融消费者的提法已比较普遍,但是在我国参与金融活动的个人消费者地位尚未得到法律确认,金融消费者还不是一个法律概念,并无法定内涵,范围也不明确,甚至对于如何定义金融消费者,对哪些行为属于金融消费行为的问题上,甚至连监管机构的态度也不明确,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一部分学者认为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是投资者,他们追求更高的收益因而承担更高的风险,因此,应该遵循买者负责、风险自负的原则,政府无需采用倾斜的保护政策。这种简单地以风险承担、获利与否来界定金融消费与投资显然已落后于金融实践的发展。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个人财富的不断积累,消费需求已经由衣食住行的基本生存消费需求扩展到金融消费需求,金融需求是更高级别的、长久、间接性自然消费需求的体现,这是个人为了在未来获得可能但不确定的收益而放弃现在的消费,并将其转换为资产的过程,他们的投资决策的最终目的在于消费,这点与储蓄决策实际相同。他们的投资需求具备金融消费的基本要素,并且由于他们在知识水平、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交涉能力、经济承受能力等各方面与金融机构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他们不可能左右和操纵行情的发展,甚至无法把握自己投资的安全性与收益性。他们弱势地位导致的利益失衡符合消费者保护的基本原理,他们都应该被视为“金融消费者”。因此,应该在法律上明确界定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专门立法,明确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基本目标和原则,界定提供金融商品和服务的金融机构种类以及金融商品和服务的具体范围,明确金融消费纠纷的范围和解决机制,以及金融监管部门在金融消费者保护中的职责等。
考虑到金融消费者在信息辨别和理解方面的弱势地位,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成立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代表金融消费者享有对金融机构的产品和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以确保金融消费者享有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损害赔偿权、受教育权等权利。例如,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可以利用投诉数据库对金融机构是否有效保护金融消费者利益进行评价,并且提供给金融消费者。同时,加强对金融消费者金融知识的教育。在当前日益复杂的金融市场上,金融教育是帮助消费者为本人及其家庭做出更好的决定的关键。让消费者接受良好的教育就是最佳的消费者保护方式。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由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开展“金融知识进社区”、“农村金融教育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加强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此外,像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金融监管机构也可以通过其官方网站建立消费者金融教育专栏并及时更新材料内容。从长远看,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应该纳入到公民基础教育范畴。
(三)重视对金融衍生工具的监管,加强监管的国际合作
金融创新,尤其是创新的金融衍生品交易促进了国际金融关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在客观上要求我国国内金融监管体制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趋势作出回应,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加强对国内金融机构和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
首先,我国应逐步将国际通行的监管标准引入国内法中,加强对境内金融机构的监管,为金融消费者创造公平的交易平台。如在损害赔偿权方面,应改变《银行卡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对于“借记卡遗失或被盗”的持卡人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的现状,即由持卡人承担挂失手续办妥前的全部责任的规定,而应确立新的适当限制持卡人责任限额的规则。在包括住房按揭等大额消费领域或以电子商务、上门推销等特殊推销方式缔结合同中引入合同撤销权,允许消费者通过行使撤销权解除合同,因为在金融消费中,购买金融商品或者接受金融服务通常关系到个人的生存发展等重大问题,然而由于各种劝诱型或欺诈型的广告以及金融服务的专业性,金融消费者有时往往不能有效理解金融条款和识别金融风险,引入合同撤销权,不仅有利于解决由此引发的消费合同冲突,也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自觉建立行业自律意识。
其次,还应尽快制定对金融衍生工具和结构性产品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及跨境金融机构监管的法律法规,加强对跨境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监管,增加信息透明度,减少其与我国金融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
再次,还要积极融入全球性监管体系的建设,加强对跨境金融监管合作。例如,加强与跨境金融机构的母国合作,与其监管机构进行信息交流与合作,采用监管团制度对跨国金融机构进行全面监管;又例如,与各国监管机构合作,建立共同应对危机的联合应急机制,及时披露风险信息,对重大事件及时沟通并予以解决;再例如,加强与G20成员国的合作,建立有效的对话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全球化监管改革和标准制定,增加中国的话语权;等等。
注释:
{1}KODA是一项跟股票挂钩的风险极高的复杂金融衍生品,翻译成中文就是“累计期权合约”,其特点是收益有限,风险无限。在国际上,打折股票被称为“金融鸦片”;而在香港,Accumulato则被形象地解读为“I Kill you later(我迟早会杀了你)”。
{2}指在对企业、债券发行者、金融机构等市场参与的主体的信用记录、财务状况等诸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对其信用能力和信用能力迁移所作的综合评价。
{3}2001年12月1日实施的英国《金融服务和市场法案》的规定。
参考文献:
[1]何颖.论金融消费者保护的立法原则[J].法学,2000,(2):48-55.
[2]巴曙松.金融消费者保护:全球金融监管改革重点[J].资本市场,2009,(10):56-58.
篇7
关键词:消费者;金融教育;投诉机制
借鉴发达国家金融保护的经验,我们国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金融消费者保护的完善。
一、金融教育
金融市场复杂多变、透明度差、专业性高,所以,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如果仅仅是依赖政策和运气,那么,最好不要“趟这个混水”。要想成为成熟的消费者,接受一定规模的金融教育是第一步。英、美两国均在财政部设立专门的金融教育组织协调部门,负责协调教育部、产业部等相关部门参与金融教育,澳大利亚政府专门成立消费者金融知识委员会和全国金融知识基金会,旨在推动金融常识的普及,提高全民金融意识和水平,贯彻政府“让国民有机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金钱”的承诺。美联储认为,市场上受过良好教育的消费者就是最佳的消费者保护。所以,消费者金融知识教育在金融消费者保护领域意义重大,有助于加强消费者的专业知识、理解能力、技能和信心,以便能够充分地评估和理解金融产品性质,趋势和生命力;有助于在消费者信用方面采取积极的、负责任的行动;有助于做出如何保护自己及亲属的明智决定;有助于根据未来可能的收入及生命周期变化,有能力做出基于消费者金融信用的财务规划。在中国,应该普遍鼓励金融教育,提高消费者的金融信用素质和权利责任意识,继而促进信息对称和市场效率。
二、法律法规
当务之急, 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订为契机,扩大解释消费者的含义,或是在该法中对金融消费者保护进行专章规定,包括金融消费者的定义及其特殊权利、保护原则、保护机构的职责、纠纷解决途径等内容。在此基础上,以美、英等发达国家的经验为参考,制定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法》;参照英国《金融服务与市场法》,对有关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民事责任的规定加以完善。参考日本《金融商品交易法》,对金融业务范围内的违规操作加以细化,并明确规定违规操作的惩处。另外,如《金融服务法》《信息保护法》、《金融机构破产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都可纳入立法远景。
三、监管机构
到目前为止,我国竟然没有专门的金融消费者保护机构,这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美国去年成立的金融保护署和英国的金融服务监管署负责的金融巡视员服务公司的成功经验都可资借鉴。无论什么样的金融监管机构,一定是重在权益保障,监管是手段,保障是目的,监管的对象是各金融机构,保护的客体是金融消费者,本着这样的原则和理念去设立,那么,就会一改监管机构为“公”不为“私”的中国现实。此外,成立机构时,应从人员组成、预算、组织机构、工作程序等多方面保证其真正的独立性,防止其他政府部门过多干预,保证该机构真正从金融消费者的角度为他们解决纠纷。
四、投诉机制
一是金融消费投诉热线,二是投诉信息数据库,三是投诉处理机制,可下设专门行动小组,及时处理投诉。四是建立考核、奖惩和严历的制裁制度。
五、纠纷解决机制
金融纠纷发生之后,消费者首选的是内部解决机制,即上文投诉和监管两种,在英国,一般是先投诉,如果处理不力,那么,金融消费者即向金融监管部门以求得帮助,投诉程序由金融督察服务公司负责,如果在八个星期内未解决争议或消费者对解决方案不满意。就转向第二程序,即向金融服务局寻求解决。
如果上述两种程式还不能化解纠纷,那么,就进入调解、仲裁、诉讼阶段。
1.调解:
金融纠纷发生之后,如果求助于法律,繁琐的诉讼程序、昂贵的诉讼费让很多人望而生畏。那么,调解方式可谓是方便之门。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者,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金融纠纷调解的结果是达成合议并签订之,且具有法律效力,对双方亦有约束,只是不能申请强制执行。太原市于2008年年底高设保险纠纷调解中心,附属于太原仲裁委员会,该中心由6名仲裁员、32名业内兼职调解员组成,皆自省内各家保险公司。调解中心在受理调解申请之后,消费者可以指定调解员进行调解。在两年时间内,受理投诉二百多,结案九成。
香港国际仲裁中心下设香港调解中心,以鼓励香港保险业利用调解解决保险纠纷,并制订有《香港调解中心调解规则》,以使业务有章可循。2010年底,香港政府宣布,将设立金融纠纷调解中心及投资者教育局,进一步加强保障和教育投资者,该调解中心由政府、管局和证监会提供成立费用及首三年营运经费,预计于2012年年中前成立;投资者教育局属证监会全资拥有公司,经费由证监会支付,业内人士说,这两个机构的设立,可加强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并与监管机构加强保障投资者的措施相辅相成,为金融投资大众提供全面保障。
目前,中国没有专门的金融调解中心,那么,短期内可附设于仲裁机构,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在此方面早就有“仲裁中调解”的实践,即先启动仲裁程序,并在仲裁过程中由仲裁员适时进行调解,如果调解成功,则由仲裁员依据调解协议作出同样内容的裁决;如果调解不成,则恢复仲裁。
2.仲裁
作为一种纠纷解决方式,仲裁是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产物,其本质就是尊重市场主体的意思自治。在金融消费纠纷解决中,与诉讼相比,仲裁更加便捷、灵活和高效的特性,此外,专业性强、保密性强也是其优势。
2005年,新加坡成立了金融仲裁中心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个中心在第一阶段为消费者提供免费的调解方案,如果达不成合议,那么,就会提交裁决,收取很低的费用,所以,这个中心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该中心董事局成员由法律界、银行界、保险界和消费者协会的人士组成,以确保独立和公平地处理有关的问题。在澳大利亚,申诉――投诉(――仲裁是解决金融争议的三步曲,当纠纷发生之后,消费者的首选是金融服务提供者进行申诉,如果不被受理,就可以直接向金融督察服务机构进行投诉,该服务机构一般情况下以调解的方式予以解决,如果消费者对调解决结果仍不服,消费者可将争议提交给金融督察服务机构陪审团(Panel)或裁判员(Adjudicator),陪审团或裁判员将会对金融服务提供者作出一个近似于仲裁的裁决。以上两种方式可资借鉴, 我们应该设置专门的金融消费纠纷仲裁中心,或者在各地仲裁机构内设专门的金融仲裁厅,以协助没有足够资源的消费者能够经济地处理与金融机构的的争议。
3.诉讼
依金融消费纠纷性质和特征而言,如果选择诉讼,那么,适合集团诉讼和小额诉讼。
第一是集团诉讼。金融消费领域发生的纠纷属典型的“大规模侵害”。“大规模侵害”指大量人群因为同一事实原因而遭受的一系列、连续性的损害。在大规模侵害中,尽管受害者同样人数众多,但单个受害者所受侵害数额较大,一般不能归入“小额、分散害”之列,金融消费者权益被侵除金额外,在人员数量上与此特征类似。那么,选择集团诉讼的方式,金融消费者并非以受到较大的损失为条件。我们只是择其优势,比如,以集团诉讼的方式予以解决可以降低金融消费者诉讼成本。这方面,德国《行政法院组织法》规定的示范性诉讼的方式可资借鉴。其具体程式分为启动和审理两步,在第一阶段,大规模侵害的受害人向法院提出申请,请求以集团诉讼的方式进行审理此案。在第二阶段,法院就整体和单个诉求数额以及人员数量、诉讼性质是否属同一类型等事项进行审查,并且可以发出公告,以便更多受害者知悉并参加到诉讼中来。①有学者认为,该项制度较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人数不确定的代表人诉讼更具灵活性。如果我国法院适应此制度,对于金融消费者来说,其便利有三,一是金融消费者可以选择集团诉讼、单独、 后撤诉或不的方便。二是如果选择集团诉讼,那么,可以实现联名诉讼、聘请律师、准备诉状等一系列便利。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可以保证证据由分散趋向集中。另外,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 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由此, 在对“消费者”的概念作扩大解释的同时, 对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惩罚性赔偿措施亦当然适用于规制金融商品、服务经营者的欺诈行为。②
第二是小额诉讼。小额诉讼,是指基层法院的小额诉讼法庭或专门的小额法院适用比普通简易程序更加简易化的诉讼程序审理数额甚小的案件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产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小额诉讼有鼓励本人诉讼、降低证明标准、放松取证规则、程序灵活、限制上诉等特征。在我国,设置小额诉讼的金融消费审判机制重点考虑以下三个要素:
一是受理数值,英国为3000英镑、美国为5000美元、德国是1200马克、日本是30万日元,那么,中国金融纠纷小额诉讼宜在5000元到一万元之间选择一个合理数值。二是受案范围,以争议不大,事实清楚、取证便宜的金融消费争议可以适应该程序。三是管辖,可以借鉴我国台湾《《民事诉讼法》第436条之9规定:“小额事件当事人之一造为法人或商人者,于其预定用于同类契约之条款,约定债务履行地或以合意定第一审管辖法院时,不适用第十二条或第二十四条之规定,但两造均为法人或商人者,不在此限”。③对小额诉讼案件的管辖权作出适当调整,即小额案件当事人一方为金融机构,另一方为自然人时,不适用“合意管辖”原则和“以原告就被告”原则,而赋予原告所在地法院同样的管辖权,以给予小额权利人作为原告的机会和平等利用法院的权利。
[注释]
①吴泽勇:《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一个比较法的考察》,载《法学家》,2010年第5期。
②张伍愚,刘 敏:《金融消费者概念合理性探析 》,载《法制与社会》,2010年第12期(下)。
篇8
【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联盟; 粗糙集法; 熵权法; 修正区间shapley值; 利益分配
【中图分类号】 F27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7)09-0065-06
一、引言
已有研究表明,中小企业之间建立一个融资合作联盟,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有效途径。但是实践中,随着中小企业融资联盟的不断发展,逐渐暴露出融资联盟不稳定的问题。其中,融资联盟利益分配的不均衡成为导致融资联盟不稳定的因素之一。
现阶段关于利益分配的问题研究,大多是从博弈演变来的,例如,运用三方不同情况下的两两博弈的期望收益来研究不完全信息条件下银行、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是否参与合作。王靖婧等也有运用Nash谈判方法解决利益分配问题,例如,杨怀珍等[1]提出以价格补贴下的收益为起点,对供应链的最优收益进行Nash谈判,不仅使供应链整体期望收益最大,供应链各成员的收益也获得了提高。大多数学者还是利用Shapley值研究利益分配问题,例如,姚龙景[2]在基于Shapley值的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收益非配模式研究中,以Shapley值方法为理论指导,以供应商管理用户库存策略实施后的收益分配为研究对象,对“一个供应商与两个零售商”模型中的收益增加额进行了合理分配;马士华等[3]用Shapley值法研究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收益分配机制。但是传统Shapley值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为了更好地解决现实经济情况下利益分配问题,很多学者对传统Shapley值做了改进。例如,梁喜等[4]在提出了在以学研方为主导的产学研联盟中,引入学研方的创新程度系数、政府的补贴系数及利益分配系数,并建立相关的数学模型进行求解,得出政府补贴对技术创新程度、学研方的技术转让费、企业方的单位产品销售价格以及双方的利润都有积极影响;毛燕玲等[5]利用直觉模糊集TOPSIS法研究模糊合作分配收益嘀氐男拚问题,使修正后的收益分配方案更满足合作成功条件。但是从修正因素的筛选、权重计算、修正系数计算进行系统性研究的文章比较少。
本文在毛燕玲等利用直觉模糊集TOPSIS法来修正传统Shapley值的基础上,考虑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联盟利益分配因素的多样性,利用粗糙集筛选出影响中小企业融资联盟利益分配的核因素,然后利用熵权法更加客观地得出各影响因素的权重,最后通过直觉模糊集TOPSIS得出修正因素系数,对中小企业融资联盟预期收益进行分配,使得中小企业融资联盟更具效率性、稳定性。
二、中小企业融资联盟利益分配的修正区间Shapley算法
(一)区间Shapley算法介绍
Shapley在1953年用公理化方法提出了Shapley值,构成一种新的解概念,是一种解决n人合作对策分配问题的数学算法。当n个中小企业从事任何一项经济活动时,他们中若干企业组成的任一种合作形式,都会带来一定的收益。合作过程中企业的增加不会引起收益的减少,经过联盟的谈判,最终n个中小企业的合作联盟集将会获得一个最大化收益。对这个总收益进行分配就是一个n人合作对策分配问题。在实际经济活动中,局中人预期收益具有不确定性,多数情况下局中人不能确定合作后的预期收益值,于是本文提出运用区间Shapley算法进行研究,可以弥补传统对策Shapley算法的不足。首先Shapley值满足以下三条公理。①
1.对称性。对于置换π:
■λv(λv)=■i(v) (1)
2.有效性。对于G的每一个支柱:
■i∈D ■i(v)=ν(D) (2)
3.可加性。对于任意两个合作博弈w1=[N,v]和w2=[N,■],对任意的j属于N:
■j(v+■)=■j (v)+■j (■) (3)
其中 (v)(■+s)=v(s)+v(■) (4)
在一个多人合作博弈联盟中,如果满足以上三条公理,就可以利用Shapley值进行分配问题的分析。假如有n个人参加博弈,G=(N,v),则分配方案有n!种,Shapley值是满足三条公理的唯一的n维向量,给出了唯一的解为:
■i(v)=■s?哿N■[v(s)-v(■)],i=1,2,…,n (5)
其中,■i(v)表示局中人i在分配方案中的平均边际贡献,s表示s联盟中具有局中人的个数,v(s)-
v(■)表示局中人i对联盟s的边际贡献。如果局中人i不在联盟s中,v(s)-v(■)为零。■用γs表示。■(v)=(■1(v),■2(v),■3(v),…,■n(v))这个n维向量就是G=(N,v)合作博弈的Shapley值。■j(v)表示局中人j的利益分配是区间模糊数,具有不确定性。■(v)=[■■■(v),■■■(v)],■■■(v),■■■(v)分别表示区间数的左右端点。根据Shapley值以及利益分配特点:■■■(v)=■s?哿Nγs(v+(s)-v+(s\{1})),同理,■■■(v)=
■s?哿Nγs(v-(s)-v-(s\{1}))。
(二)影响中小企业收益因素筛选
本文考虑影响中小企业收益的多因素对传统Shapley值进行综合修正。在影响中小企业收益的多种因素中,部分因素具有核心性,对收益分配的影响比较大。本文提出用粗糙集的指标体系优化对各种因素进行筛选评价,然后利用熵权法更加客观地求出核指标因素权重。根据粗糙集属性简约原理,粗糙集通过基本数据驱动和数据挖掘,将冗余的影响中小企业利益分配的因素剔除,并根据自身的规律计算各个指标的权重。本文选择粗糙集的区分矩阵简约算法[7]。
定义:指标体系为C,C={ai}(i=1,2,3,…,m),影响因素集为U,有n个营销因素,U=n,对应的区分矩阵为d(x,y={a∈Cf(x,a)≠f(y,a)},d(x,y)是表示能区分x和y的因素集合,且dij=dji,dii=ψ,dij≠ψ。核集是^分矩阵中出现的所有单个因素构成的集合。
用布尔变量来表示,如果能区分对象x和y的因素集a(x,y)={a1,a2,…,ak}≠ψ,则布尔函数为a1∨,a2∨,…,ak,用■a(x,y)表示;如果a(x,y)={a1,a2,…,ak}=ψ,此时,布尔常量为常数1,影响因素所对应的区分函数为f(x,y)=■(x,y)∈U×U■a(x,y)。区分矩阵中,如果属性组合为1,表明此因素为核心,必须保留。除此以外的因素需要从属性不为1的组合中筛选。筛选模型为:
Step1 将区分矩阵中的核因素Ch用简约因素体系RED(C),则RED(C)=Ch;
Step2 找出不含核因素的其他因素组合,表示为:
S=s-{Bi∈SBi∩RED(C)≠ψ,i=1,2,3,…,s};
Step3 将第二步得到的因素合集S表示为合取范式,表示为:P={vbi,k(i=1,2,3,…,s;k=1,2,3,…,m)};
Step4 将P转化为析取范式模式;
Step5 选取满意的因素组合。
其中,RED(C)表示因素筛选之后的核心指标体系,Ch表示核心因素组合。
筛选出满意的几个因素之后,用熵权法求得各因素的权重,如果某个因素对中小企业融资联盟利益分配的影响较大,其该指标的权重大;如果因素对此联盟利益分配的影响相对较小,其赋予的权重要小些。
本文通过精确数值指标利用熵权法求权重的方法运用到区间数中,求出不同影响因素的权重[8]。
Step1 第j个指标下第i个企业的指标值的比重:
Pij=■ (6)
Step2 第j个指标的熵值:
ej=-k■■■pijLnpij,其中k=■ (7)
Step3 第j个指标的熵权:
wj=■ (8)
熵权法客观赋值,根据各个指标的变异程度,利用信息熵求出各个指标的熵权,再利用熵权对各个指标的权重进行修正,得到的结果更具有客观性。
(三)修正区间Shapley算法的构建
通过粗糙集筛选出对中小企业融资联盟利益分配影响较大的因素,考虑各因素综合下对利益分配的影响,构建修正Shapley算法,对区间Shapley利益分配进行调整,使其利益分配更合理化。本文依据直觉模糊集TOPSIS 原理,得到修正shapley算法。
Step1 通过粗糙集对因素的筛选计算,得到因素的权重,表示为W=(ω1,ω2,ω3,…,ωn)T=[(p■■,p■■),(p■■,p■■),(p■■,p■■),…,(p■■,p■■)]T;
Step2 通过专家评分法,对各因素的评估信息经过处理,得出各局中人满意度及不满意度的矩阵;
Step3 加权模糊数因素决策矩阵,并表示为:
Q=(qij)m×n;
其中,qij=ωixij=(pi,zi)(uij,vij)=(piuij,zi+vij-zivij)=(aij,bij)
(9)
Step4 确定因素区间数的正理想区间以及负理想区间,正理想区间以及负理想区间分别用■+,■-表示:
■+=[max(aij),min(bij)],■-=[min(aij),max(bij)](10)
Step5 计算各局中正理想区间以及负理想区间的欧几里得距离,分别用d■■,d■■表示:
d■■=■
(11)
d■■=■
(12)
其中,τij=1-aij-bij,表示企业对于这一评价指标的犹豫度。
Step6 计算各局中人与正理想区间的相对贴近度:
δj=■。0≤δj≤1且δj越大表明某一企业对所有因素的综合属性评价越高。对δj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综合影响分配权重?谆j:
?谆j=■ (13)
则中小企业融资联盟利益分配因素影响因子为η,
η=?谆j-■ (14)
Step7 求得修正后的区间Shapley算法为:
φ'(v)=?渍(v)+η?渍(v) (15)
三、应用算例分析
(一)影响中小企业利益分配因素筛选及权重计算
假设有三家中小企业为了寻求融资组建成了中小企业融资联盟,分别用A,B,C来表示。影响中小企业利益分配的因素有风险承担、市场适应力、成本投入、运营情况、信用情况以及合作贡献率,分别用y1,y2,y3,y4,y5,y6表示。选取11个专家对此6项影响因素给出评价矩阵,分别用e1,e2,e3,e4,e5,e6,e7,e8,e9,e10,e11表示,见表1。首先根据粗糙集筛选六项因素,选择对中小企业利益分配影响较大的核因素。
评分结果数据为离散型,根据论域进行划分,得到等价类,建立区分矩阵,见表2。
篇9
关键词:艺术活动;挫折教育;思想品德;成长;抗挫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1;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6-0018-01
部分孩子成长中抗挫能力欠缺的事实,已经屡见不鲜。因此,学校要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而学校艺术活动是陶冶情操,给人传达正能量的舞台,能让挫折教育润物无声,孩子们在聆听美妙音乐、学习音乐知识、锻炼艺术技能的同时,促进自身心理健康发展,大大增强抗挫能力。
一、学生抗挫力弱的原因
通过“心语屋”和孩子、教师和家长频繁接触,意识到部分孩子承担挫折的勇气及能力越来越弱。例如,某个学生只因在校被教师批评了几句,就一蹶不振,上课无精打采;还有一个孩子,文化课学习成绩优异,但体育成绩却位居班上倒数,时常刻意逃避体育课,故意瞧不起体育好的孩子,暗地里觉得自己很失败,活着没意思;还有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就自暴自弃,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分析原因,有以下几种。第一,社会因素。中国传统教育与国外的教育有着显著区别。例如,国外学校注重授之以渔,中国传统教育下的学生却是坐享渔翁之利。第二,家庭因素。如今独生子女居多,部分家长过分溺爱使孩子性格任性,稍微受到挫折,就产生消极心理。
二、学校艺术活动中培养学生抗挫力的方法与途径
(1)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力。在教材中,有很多在苦难中成长成才的例子,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利用好这些故事,引导学生健康成长。比如二胡演奏家阿炳、音乐大师贝多芬、好男儿宋晓波,他们虽然身有残缺,但他们悦纳自己的体残,凭借自己坚强的意志,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教师要善于摆事实、讲道理,让学生明白:任何一个人,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或挫折,必须正面对待,树立正确的抗挫折观念。在音乐课的拓展阶段,可以选择一些励志歌曲给孩子们听。比如《飞得更高》《阳光总在风雨后》《男儿当自强》《我相信》和“中国好歌曲”里苏比创作的《If you believe》等歌曲,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可以大声地歌唱,从而走得坚强,走出精彩。
(2)巧借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学生的抗挫力。现在部分孩子极少主动思维,多感性思维,缺少理性思维。进行抗挫力教育时,如果采用口头说教,很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要多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身边发生的事情,不失时机地进行启发教育。比如,在小鼓集体训练过程中,把40个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有个小组因为一个孩子的鼓点没有跟上其他几个孩子,所以该小组没有过关。组长很不是滋味,暗自责怪这个“害群之马”。这时,教师可以意味深长地对她说:“作为组长,职责不仅是自己敲得好,还要带好本小组每一位成员。对于相对落后的成员,要给予他成长的机会。有失误之后,成员间要宽容体谅,并且期待他的进步。这一次没有过关,说明小组内团结凝聚的力量还不够,小组内成员互帮互助多练几遍应该会好的。你的那种态度给本来就很内疚的同学很大的压力,压力太大也会影响水平发挥的。”对于从小就有天之骄子感觉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挫折教育似乎更加紧迫。体验挫折就是对自己的失败宽容,对团队成员的小错误也要学会宽容。
(3)在丰富多彩的课外兴趣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抗挫力。课外兴趣活动是提高学生抗挫折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确定切合实际的抗挫折教育内容和抗挫折目标。例如,在舞蹈训练中,通过对学生的“竖向评价”和适时鼓励,让学生在辛苦的基本功训练中磨炼意志。天气好时,安排学生进行室外活动,有赢有输,引导学生正面对待。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到,失败、成功其实是一对好兄弟。在艺术活动之前,教师要抓住时机,开展“如果我忘记台词了”“假如队员不喜欢我”的小型讨论会,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学会换位思考,这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另外,还要重视环境的教育作用,让学生不知不觉地接受挫折教育,增强学生的身心素质。
(4)与家长联手培养学生的抗挫力。近年来,学生轻生现象时有发生,很多因素来自家庭。个别学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养成好强好胜的孤僻性格,稍有挫折,就可能选择轻生。这些教训,不得不令家长和教育者深刻反思:孩子的心灵是否太脆弱?作为家长,应该有意识地为孩子创设挫折情境,不能一味纵容他们,要让孩子在困难和挫折中锻炼成长,让孩子学会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自己能做的事情尽量自己做。要让孩子自己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克服依赖性。要多带领他们参加各种陶冶情操的艺术活动,使他们具有健康的体魄,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教育者如果能连同家长多给孩子们创设一些轻松和谐的艺术活动氛围,在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抗挫力,相信艺术活动会给孩子们注入更强的抗挫“心”能量。有能量,孩子们的未来才会走得阳光;有阳光,才会走得更健康、更坚实。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校企融合 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艺术设计类
一、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共定人才培养目标
开展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创新的实践研究,必须从根本上厘清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属性,进一步明确五年制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内容。五年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形式,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应当是:面向行业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五年制高职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必须以企业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需求为依据,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制定和实施,这样才能使学生所学与毕业后所用真正做到无缝对接。
我校艺术设计专业建于1989年,2000年经省教育厅批准试办五年制高职专业。为了能够真正培养出在艺术设计领域里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我们根据社会对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的需求,以及专业发展方向和变化趋势,组建了以学校为主体,由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专家广泛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商讨确立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科学系统地制订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专业人才需求剖析,找准人才培养切入点,将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细分为广告设计、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等专业,人才培养的主体定位是为行业、企业培养广告策划员、制作员,装潢装饰设计员、施工管理技术员、监理员、书籍装帧员、产品包装设计员等。
二、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共谋专业课程结构
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往往是学校单方面的“闭门造车”。实行五年制高职“以校为主,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后,则要求由学校和企业双方以企业人才需求为依据,共同设计专业课程结构,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专业特殊性,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结构可以分为三种,即通识延展式课程结构、主辅课程结构和平行链式结构。
通识延展式课程结构是以基本通识技能为基础课程,以形成职业基础能力、专门技术能力和延展能力的课程为延展式课程。其中,职业基础能力的培养以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专门技术能力的锻造以企业为主、学校为辅;延展能力的提高则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这种专业课程结构适用于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广告设计专业。如我校在该专业中就是将整个专业课程体系分为造型设计基础模块、视觉传达设计模块、岗位技能实践模块、职业技能拓展模块四个模块。其中,造型设计基础模块的教学实施完全由学校承担,解决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问题;视觉传达设计模块体现的是学生与社会的信息沟通、交流和传递能力,因此它的教学实施由企业承担,岗位技能实践模块和职业技能拓展模块由学校和企业共同完成。
主辅课程结构是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形成纵向为主、横向为辅的专业课程结构,模块之间形成专门技术能力和关键能力为目标的链式结构。这种专业课程结构强调学生系统适岗能力的培养,要求企业全程参与教学,实习实训贯穿教学的每个环节,主要适用于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如我校该专业就是将企业实际项目引入专业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以纵向的掌握影视动画设计及制作技能为主线,按照动画流程顺序分为动画前期制作(包括策划、剧本、风格设计、角色造型设计、场景设计等)、中期制作(包括背景绘制、原画、加动画等)、后期制作(包括电脑描线、上色、合成、剪辑、配音、影片输出等)三大模块10余种技能岗位。模块间岗位能力要求相对独立,而在制作流程上又彼此联系、上下呼应。同时,为丰富学生知识领域、拓宽就业渠道,横向开设了图形处理、插画设计、摄影摄像技术等课程,以满足不同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
平行链式结构是以能力为中心,根据工作过程或技术工艺流程,平行设计课程路径,在单元课程中分别采用问题中心、训练中心、任务中心等项目课程,最终形成能力集合的专业课程结构。这种专业课程结构强调项目模块化,实行单元制教学,主要适用于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中的装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如我校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中的装潢艺术设计专业,就是结合专业特点采用了单元制教学,先集中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集中实训。实训以项目模块为中心,学生训练与教师专业辅导相结合。
三、以学校为主体,校企共推循环式教学实施过程
所谓循环式教学实施过程就是将“人才需求剖析―岗位能力对接―课程体系优化―职业能力培养―顶岗实习跟踪”五个教学要素进行反复循环。其中,人才需求剖析是培养人才的前提,岗位能力对接是人才培养的目的,课程体系优化是强化实践教学的保证,职业能力培养是职业教育的核心,顶岗实习跟踪是检测人才培养效果的手段。五年制高职“以校为主,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实施始于对行业各岗位的职业标准分析,止于对学生的社会实习跟踪,并且将跟踪结果及时向学校有关部门进行反馈,以进一步剖析人才需求,及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从而进入下一轮循环,如此反复,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的教学实施过程,主要以学校为主体,通过校企合作,共同进行专业人才需求剖析,找准人才培养切入点;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学业能力与岗位能力对接,体现人才培养适用性;通过校企合作使专业课程体系最优化,提升人才的综合职业素养;通过加强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学生顶岗实习跟踪,完善人才培养过程。最终形成五年制高职教育专业人才的链式培养过程。
(一)通过专业人才需求剖析,借鉴DACUM分析法,列出各项综合能力与专项能力表,构建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本位的具有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特色的课程体系。为了改变以往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分科过细、知识面过窄及课程间相互封闭的弊端,我们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结构,重组了新的课程。如将原来的“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三大构成设计课程整合为“构成艺术设计与项目制作实训”,将“书籍装帧设计”“版式设计”课程整合为“书籍与版式设计与项目制作实训”,将“标志设计”改为“VI企业视觉形象设计与项目制作实训”等。
(二)以岗位能力对接为目标,实行职业能力培养一贯制。我们充分利用“五年一贯制”接触专业早的优势,从学生入校开始,就结合专业特点采用单元制教学(即先集中进行理论教学,再进行实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基本上是4∶6);从第一学期起,就让学生直接接触各种装饰、装潢材料,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以后所有的专业制作均要求在学校“装潢实训中心”完成。三年级后,学校通过吸引公司进驻、自办专业公司,形成“校内公司”运作模式,安排学生进入实习,使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有机会经历公司实务的运作流程。目前,学校开办的徐州现代艺术设计工程处、徐州尚典装饰有限公司、徐州海平面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均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对外开展经营活动,面向社会直接承接各种装饰、装潢设计业务。
(三)强化学生顶岗实习跟踪与管理,缩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顶岗实习是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顶岗实习就是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下,以企业“员工”的身份去完成实习工作任务和社会学习任务。以往各个职业学校在进行学生顶岗实习时管理比较松散,难以发现实习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近两年,我们加大了学生顶岗实习时数安排,加强了对学生顶岗实习的跟踪和走访。通过走访,了解到有不少实习单位反映我校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的实习学生专业基本功比较过硬,但是对于目前社会上最新款的设计软件运用尚有欠缺。因此,我们从2012年起,对于毕业实习的同学,在最后一个学期专门安排两周时间进行“回炉”再造,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主动缩短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差距。
(四)不断创新人才培养评价机制,确保人才培养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近年来,我们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和管理运行机制,对专业设置、培养方案制定、课程体系、教学过程、教学环境、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师资队伍、学生能力素质和毕业生就业等实施全程控制。由于艺术设计类专业有着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点,对此,我们改变了过去衡量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的做法,坚持以课程质量和毕业生质量为核心,创新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行社会、学生、学校三位一体的评价体系。在学生学习的评价上,实行了集中考核与分项考核、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由过去传统单一理论考核形式向项目制作、命题设计、自选大型作业等多元考试考核转变,由重知识轻能力考核向突出能力考核转变。同时,实施了校内考核与社会考核的结合,毕业生必须取得中级摄影师、广告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等资格证。在毕业生质量的评价上,坚持评价终端化,充分收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意见,以反馈信息来指导、修正、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着重解决学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五)加强专业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以我校五年制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为例,每学期都会邀请艺术界精英来校举办专业讲座,举办学生专业课作品汇报展等,目前学校艺术设计陈列室、艺术长廊已经积累了二十余年来学生优秀作品一千余件。学校各专业教学场所的标语、环境布置及专业宣传橱窗等都体现了本专业的文化特色。
任何实践性研究最终必然要回归实践,指导实践。虽然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对五年制高职“以校为主,校企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及运行情况进行了一定的描述性总结,但是在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之处,如对其现实意义及实际成效还需进一步加以验证和提升。同时,根据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意见》,随着我省五年制高职“4.5+0.5”人才培养学制的实施,原有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内容安排势必要进行调整或重新规划,如通过延长校内文化基础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的时间,增加学生认知实习、教学实习和综合实训的内容,使校内教学与校外实践能够更好地衔接和贯通。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安排好五年制高职人才培养过程,使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得到提升,仍需我们开展一系列的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1]黄芳.国外职业院校合作教育互动机制的运行特征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8(22)
[2]王英,黄文准.校企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知识经济,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