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柳树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26 01:49: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描写柳树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裁出、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美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诗来描绘春天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阳春二月,微风拂面,草长莺飞,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ong)柳(liu)”。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设计说明】回忆对春天的感受,用词语、语句描述春天,并借助动画展示春景图和春柳图,引起了学生的翩翩联想,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表象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诗文,感知美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己轻声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妆成、裁出、剪刀。
4.重点指导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
5.指导书写:咏、裁、剪(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字形;学生在生字卡片上练写。)
6.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把诗句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7.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8.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流利,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强调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读懂古诗作了较好的铺垫。
三、细读诗文,品味美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课件播放柳树远景图。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读第一、二句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诗句中的字词,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不懂的和同桌讨论讨论。
3.教学进行适当点拨。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一树:满树。
4.指导朗读。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1)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
(2)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一些。)
(3)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设计说明】引导观察、想象、读文,借助图像及文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意。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多美的柳树呀,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读句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2.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说说诗句的大意。
4.品读“细叶”,感受春的魅力。
①朗读句子,从句中你感受到早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你从“细”字,又感受到什么?
③那我们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它的细致、精美。(指导学生美读诗句,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句的问话语气。)
5.拓展、想象:难道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只剪裁出了美丽的杨柳吗?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裁出娇艳的鲜花,裁出绿绿的小草,裁出烂漫的春光,如花的盛世。)
6.可见这两句诗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7.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古诗。(自由读。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齐读)
【设计说明】紧扣“细”字进行品读求异,不仅拓宽了诗之意蕴,还品出了诗人练字的绝妙功底,使学生无不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为诗人的生花妙笔所折服。再通过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由“咏柳”到“咏春”甚至“咏国”,体会大自然之美,盛世如花之美。从而升华了诗文的主题。
四、回旋诵读,表达美
1.(配乐出示画面)在徐徐的春风中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才展开新叶的柳树婀娜多姿,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由得吟出――(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漫步于湖畔垂柳间,诗人不禁为这精美的柳叶所赞叹,他情不自禁地颂出――(生齐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此时,诗人更加赞叹这迷人的春天竟如此神奇,不由自主地赞道――(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伫立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柔美的柳枝随风舞动,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杨柳依依,草长莺飞,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背一背这首诗。(学生配乐背诵《咏柳》。)
5.多好的春风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把你搜集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设计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为心声”,通过一赞三叹的回旋诵读,拓展阅读,表达出学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咏、碧、妆、裁。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总设计说明】
1.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本诗时,应紧扣“咏”字,引导学生“披文人情”,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表诗情,通过“赏柳”――“咏柳”――“品柳”――“诵柳”,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诗中文字浅显,语言凝练,教学时应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读为主,入境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语言之中。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中,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从导入新课的初读感知,到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的细细品读,再到学完全诗后的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篇2
目标不变 自主探究
一、二年级我把古诗教学的重点放在读读背背上,为后期古诗的学习积累材料。夯实基础。从三年级开始,在古诗教学中,有这样七个教学目标:知道作者,知道朝代,会说词义,会说诗句的意思,知道写的景(事),知道抒发的情感,会背、会写。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斯霞在教胡令能的《小儿垂钓》这首诗时,告诉学生“招”是牧童示意路人不要出声、悄悄过来,告诉他去路(“招”在《教师教学用书》中是“摆”的意思)。《梅花》中“作者写梅花凌寒独放、并身处墙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实际是表明自己坚韧不拔,在逆境中洁身自好的心态,他赞美特定环境的梅花,流露出孤芳自赏的心迹。”《江雪》“借描写山水景物,借歌咏隐山水之间的渔翁。巧妙地表达了自己不愿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中对于景、情理解,体会,不能拘泥、不能苛求,能说出“寒梅邀雪图”、“寒江独钓图”,能体会到“渔翁不是真正在钓鱼”、“梅花具有不畏严寒的精神”就可以了。
要始终引导学生学习方法,倡导合作。力求自主,主动探究。采用自学――小组交流――小组汇报――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小结的教学流程。自学一般安排在课后让学生独立完成;在小组交流中让学生互相说知道的、不知道的。知道的小组内互相评价、判断。不能做出准确判断的、不知道的由记录员记录下来;由小组发言人向全班汇报,全班同学共同讨论、交流,各抒已见:最后保留同学们共同赞同的几种意见,、注重创新。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立足现实勇于创新
立足现实就是立足于学生的心理特征、生理特征、认知的前提能力,关于作者,不但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的作者、而且能说出我们还学过他的哪些诗、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关于朝代,既要让学生知道这首的朝代。又要知道这个朝代的作者还有哪些、他们写的诗还有哪些;关于词义、句子的意思。学生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来就可以了。不搬《教参》,不抠字、词典,充分展示学生的语言组织和概括能力;景和情,学生能理解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不一味的把研究者的思想强加于学生,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丰富、认识能力的提高、思维能力的发展。学生对诗中所表达的情感会一步步的深入。
创新就是要学生会用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体会古诗的含义,学会搜集、整理古诗;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学会质疑、善于质疑、乐于质疑;初步感知诗人的创作与一定社会环境、生活环境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了解有关古人的创作故事,从而感受诗人的创作动机和创作源泉。学会从生活中积累材料,学会用自己眼睛、耳朵等感受周围的世界,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能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描绘美。
吃透教材培养兴趣
诗歌是韵文的一种形式,它不同于散文,最明显的特点是语言有鲜明的节奏,读起来琅琅上口,通常带有强烈的感情。诗人用精练的语言。表达自己丰富的想象和情感,使读者受到感染和教育。诗人写诗,不是看到什么就写什么,想到什么就写什么,而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的形象,集中歌颂最有意义、最能激动人心的生活情景及由此所激发起的情感去打动读者。尤其是古诗。它的语言简练,通假字较多,感情同样丰富。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画,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例如,小学语文中的古诗《咏柳》,诗人抓住最能表现春天特征的景物――柳树,通过想象精彩地描绘了春天的柳树的美好姿态和蓬勃生机来赞美春风,以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把看不见的春风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借以抒发作者在春回大地时喜悦、欢快的心情。柳树、柳枝、柳叶与春风本是两种不相关联的事物,诗人却把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使孩子们感到深奥难懂。
在教学这首古诗时,要先让学生说说春天来了,周围的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重点说柳树;然后让个别学生说说观察到的柳树变化的过程;接着揭示课题总说春天柳树生长变化的过程;最后让孩子们读古诗《咏柳》,边读边指导,理解重点词。学生抓住了“碧玉”、“妆”、“一树”、“丝绦”、“细叶”、“裁”的理解,只用几分钟的时间就可读懂这首古诗。少数学生还可以背诵。
篇3
关键词:联想和想象;激活;语文课堂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体验品味。可见在新的语文标准下,朗读已定位成阅读教学的“热点”。现在语文教学中流行一个字眼叫“语文味”,但是这种“味”具体指什么,未见有个专家定论。而有一点却是众口一致的,那就是朗读是语文细酌如“味”之佳法。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怎样借用动情朗读,激活语文课堂的“一池春水”呢?
一、想象画面,情感体验
众所周知,美文佳作都具有极佳的意境美,而这美常常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正所谓“可意会而不可言传”,朗读则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但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我们知道,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以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也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能越多地引起心灵的活动,同时激起的情感也就越强烈。”在课堂教学中,我是比较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的。例如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由于学生对当时洪水肆虐的灾难印象较为深远、模糊,因此在教学中师生就较多地应用了有效想象的方法练习朗读,首先,我让学生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想象到的画面,并讨论如何通过朗读表现情感;最后在班级汇报,教师指导评价。下面我就摘录第一课时练习朗读的片段,与大家同享。
师:这是怎样的一场洪水哪?能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吗?
生:奔腾不息、一泻千里、滔滔不绝……
师:课文是怎样描写洪水的?请读课文第一至第五节,并标出具体的语句。
生:“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教师随机出示句子。
师:谈谈你读句子后的感受。
学生结合重点词语谈自己的理解,教师相机指导。
师:怎样读好这段话呢?自由练读,边读边想象画面。小组内交流并练读。
生:抓住重点词语,如“像泼,像倒”“咆哮”“狞笑”……
生:可以想象这种洪水肆虐的情景,如我读这一段话时,脑海里浮现了洪水泛滥,疯狂扑打江岸的情景……
生:我读这一段话时,仿佛看见了洪水疯狂吞噬村庄、平原的可怕场景,所以读时心理就特别紧张激动……
师:针对这一节的内容来说,读句子想象句子后面的画面,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朗读方法。请大家带着自己读书时产生的独特感受和想象练习朗读吧。于是整堂课书声朗朗,学生的朗读热情高涨,效果十分理想。
二、还原生活,入情入境
入情入境的阅读就是凭借语言文字描写的内容,再借助于自己的想象,联想等使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情境仿佛浮现在“眼前”,产生一种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朗读“心理图像”。例如教学古诗《乡村四月》,学习第一句“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我引导学生思考: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江南乡村,那一个绿色的世界会展现在你的面前。同学们,你能在江南乡村的哪些地方发现绿色?
生:山上。
师:山是绿的。
生:田野。
师:田野是绿的。
生:草原。
师:应该是草地吧,那草地上的草是一种怎样的绿?谁能说一说。
生:是碧绿的颜色。
师:还有吗?
生:嫩绿。
师:草地上的草一片嫩绿。你们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
生:路旁的树上。
师:春夏之交,最绿的应该是柳树了,见过柳树吗?生:见过。
师:柳树的枝条,生:长长的。
师:柳树的枝条长长地从树上垂落下来,一阵风吹过,它会……
生:随风飘动。
师:这绿色的丝带从树上垂落下来,不正是诗人写的一首诗吗?
生:《咏柳》。
师:对了。碧绿,读。
生: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好,你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
生:田园。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绿绿的蔬菜。
师:还有哪儿是绿的?
生:灌木林是绿的。
生:绿得像一块翡翠的湖水。
师:好了,同学们,在乡村,山是绿的,水是绿的,草是绿的,树叶也是绿的,乡村四月,到处都是绿的,这么多的绿,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它表现出来了,是哪个字?
生:遍。
师:对了。(板书:遍)一个“遍”字就能表现出一个绿色的世界。
朗读诗句的时候,注意引导学生还原生活场景,进入诗句所描写的情景。徜徉于情境中古诗意象还原的海洋,能缔造出一个精彩的教学互动之精彩世界。这样才能体会出诗句的韵味,才能体会出诗句中的思想感情。
朗读,作为语文教学的永恒主题,有着非凡的魅力。随着语文课堂标准的全面实施,对于朗读的要求在理念上也有了很大的变化。“以读为本”已经成为我们的共识。我们的语文课堂,呼唤动情朗读。让我们用动情朗读,激活语文课堂的“一池春水”,激活孩子生命的“一池春水”。
参考文献:
[1]茵加登.文学的艺术作品,1999(6).
篇4
【教材分析】
《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图”。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村
童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1.
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村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a.知诗人,解题意,b.释词语,明诗意,c.想意境,悟诗情,d.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出示古诗: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碧
妆
绿
丝
剪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录”是“绿”,“前+刀”是“剪”,“纟+纟”是“丝”。
换一换:“将”去掉右边部分,换成“女”,就是“妆”。
B.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咏柳》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教学反思】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情景中。在美丽的春天里,教师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篇5
一、通过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广泛的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和知识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广泛涉猎书籍来充实自己。而书籍浩如烟海,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更多的信息,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略读,将略读与精读结合起来,取得最佳的读书效果。所谓“一目十行”的快速阅读就是使所读文字形成一个有联系的整体,可以更好地训练直觉思维。在进行快速阅读的时候,不必逐个去破译每个文字符号的代码,而是利用和直觉思维相关联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来简化阅览过程,从而敏锐迅速地把握作品的实质。比如教学《游园不值》这首古诗,可以先结合文中的插图让孩子们浏览一遍,欣赏图中的美丽景色,说说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怎样的一个春天。学生看到了桃红柳绿、草色青青的画面,脑海里积累的关于春天的成语都鲜活地呈现出来,纷纷用描绘春天的词语来表达所看到的画面,似乎进入了春天翩翩到来的情境里。在学生对“春意盎然”“春光明媚”等词语有了感性的体验后,再结合课文去学习诗句,这样做能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内容,体会诗的意境。
二、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
语感训练是通过听、说、读、写的实践,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朗读就是直觉感受语言与训练语感最基本的方式。琅琅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各种感官相互活动的过程,是对语言文字中蕴涵情感的再次体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让学生反复吟诵,感受不同的语调与节奏,通过品读语言来准确感悟人物形象。例如《半截蜡烛》这篇课文以“半截蜡烛”为线索,描绘了一场虽然没有硝烟但异常紧张而激烈的战斗。伯诺德一家人的动作、神态、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扣人心弦。所以教学时就要注重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伯诺德一家人与德军巧妙周旋的语句,体会母子三人机智勇敢的品质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文中写伯诺德夫人有这样一段话:“她看着两个脸色苍白的孩子,急忙从厨房取出一盏油灯放在桌上。‘瞧,先生们,这盏灯亮些。’说着,轻轻把蜡烛吹熄。”教学时,我问学生:“假如你是伯诺德夫人,你会以怎样的语气说这句话,重点强调哪个词,为什么?”学生朗读时,有的强调了“这盏灯”,是为了将德军的注意力引到灯上;有的强调了“亮”,是为了突出灯光,不引起德军的怀疑;有的重读了“瞧”,来引起大家的注意;有的突出了“先生们”,是为了使德军放松警惕。虽然语气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伯诺德夫人的想法及其从容镇定的品质。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准确地感悟了人物的品格。
三、在联想与想象中培养语感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够深入地解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如《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顽强的生命力,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同艰难环境抗争的精神令人震撼。在学习作者想象柳树生长的历程这段文字时,有必要引导学生抓住“多少”“一次又一次摧毁”“一次又一次起死回生”等词语细细体会,让学生描述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启发学生想象柳树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多少难以想象的困难……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积累,展开了合理的想象,感受到了这株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柳树身上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顽强执著的信念。联想和想象具有很强的跳跃性和自由性,教师要让学生更大限度地进行联想和想象,这样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
培养语感对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应贯穿于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中。它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文字,而且有益于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从而获得语文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春天,细雨如丝,烟雨迷蒙,小河像一位善良的母亲。半醒半睡的柳树窥探着嫩黄的小脑袋,偎依在温情的母亲河怀里,纤细的小腰撒娇般的摆动着,慈爱的母亲怎舍得儿女着凉呢,特意为柳树盖上了一件薄如蝉叶的轻纱。小鱼醒来了,它可调皮多了,它们在水里蹦来跳去,嘴里吐出一大串水泡,好象在好奇的问:“妈妈,外面为什么这么热闹呢?”小河潺潺的流着,好象耐心的给儿女详细的解说,盈盈的碧波是母亲对儿女的期盼:盼小草长的更绿,望花儿开的更红,愿小树长得更高……
次情此景就像古诗所说的:“青山横北郭,绿水绕山流,鸟语在香处,绿满嵌山秀”
夏天,烈日当空,小河像一个年轻、勤快的小伙子。它充满着生机和活力。看,对岸那一群小孩子在水中嬉戏,时而冒出水面,冷不防的向你吐一口清水;时而钻进水底摸一把淤泥向你的面上一擦;听,远处隐隐约约传来阵阵鸡啼犬吠声,近处的渔船撒网声,竹篙打水声,嬉戏声,流水声……融成一曲自然的乐曲,回荡在小河的上空。
秋天,落叶纷纷,天,很高;水,很蓝;叶,很黄。小河又像一位浪迹天涯回乡寻祖的老人,它披上一件金光灿灿的礼服,捎来沉甸甸稻穗,饱满的玉米,带上一封封写满问候的黄叶信,步履蹒跚的从村头走来。微风轻拂,河面漾起层层的波纹,就像老人展开那布满皱纹的笑脸。
冬天,万籁俱寂,柳树冬眠了,小鱼不知去向,人们也没有去洗衣,连孩子也没有去玩耍了,有的只是几个迎风屹立直指向天空的树丫,小河并没有感到孤独,因为它知道明年的春天一定会更热闹,现在的工作是积累能量,继续向着心中的大海进发……
啊!家乡的小河,我梦中的河!我对你的爱并不因时代的变迁,空间分隔而衰减,你那美丽勤劳、无私执着的精神将长埋在我的心里。
(指导老师:高兆启)
篇7
众所周知,小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重心从字词句移向了篇章。散文以独特的文体标志、重要的语文素养价值,指引教师牢固树立生本课堂教学理念,从学生学情出发,紧扣散文的题眼,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同时教师要提高语文修养,进入境、品出情、悟出理。本文试以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为例,阐述生本课堂理念指导下的散文教学策略。
一、紧扣全篇文眼――逐层入境
“形散神不散”是散文的特点,也是散文教学的难点,教学时教师一定要紧扣文章的中心句,即“文眼”,逐层推进。
这篇课文中,开篇“这是一株柳,……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这两小节既是统领文章灵魂的中心句,又是引发人们深思“平常”与“神奇”的矛盾冲突。接着描述了青海高原这株柳虽然生长环境恶劣,但是依然挺立,然后猜测并想象那株柳树努力存活、生长的过程,进一步彰显了这株柳的顽强,接着又以诗意的语言写了家乡灞河的柳树生长环境优良,从侧面衬托出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了保存生命,敢于跟恶劣环境抗争,课文的最后以震撼人心的排比句升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艰难,而是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紧扣这两小节,引导学生按“环境恶劣”“旺盛的生命力”“艰难的生存”“由物及人”的顺序逐层推进,从而揭示人生哲理。
二、引导生本对话――递进品情
学生的入境品情,不是评价方式上的正面赞赏,而是在学生深入文本构造的情境之中,在体味语言文字魅力的基础上,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顽强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师精心预设问题,让每个问题都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给学生留足品味语言的时间,让学生在品读自悟的过程中深刻感悟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片段1】
师:同学们,从哪些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青海高原这株柳的神奇呢?读读这些句子,咱们再谈感受吧。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学生或背诵边塞诗词、或用语句描述感受,教师板书:悲壮、苍凉。
师:在这荒凉的高原上,一株绿色的柳树出现在我们的眼前,给你什么感觉?(惊讶……)作者用一个“哦”字,表达了这种感觉,请你读出惊奇、惊讶的感觉!
【片段2】
师: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树?我们来看看它吧。(出示:“这株柳树大约有两人合抱粗,给人以生命力的强大感召。”几句话写出了这株柳树――(生命力旺盛)从哪些词语可以感受到它旺盛的生命力?
在师生演示“两合抱粗有多粗”中感知柳树的粗壮,在举例“百十余平方米有多大”中体会柳树的高大,在齐声朗读中再次感受柳树旺盛的生命力。
师:看到这样一株高大而粗壮的柳树,难怪作者不禁发出“哦”字,这里还有什么情感在其中?
再次指导读“哦”的方法:先提气停顿一下,然后轻声地慢慢地读出声来。
【片段3】
师:在恶劣的环境下,这株柳成为青海高原上的奇迹,这奇迹的背后该隐藏着多少艰辛啊!(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指名读)我听出你重读了“多少”“又”这两个词,能说说你的理由吗?读着这段话,我们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当(烈日)_____________,这株柳它___________;面对_____________,这株柳挺过来了,这是一种_______精神!
师:这样严酷的考验这株柳经历过成千上万次,让我们再读这段话,感受这株柳的顽强精神吧!
这样的三个环节,以“一株柳”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词析句触摸作者倍受震撼的心灵,一“读生长环境,烘托这株柳”,再“读柳树形状,认识这株柳”,三“读成长历程,感动这株柳”,尤其是片段3中的小练笔,更是让学生们走进了柳树的内心,从而实现了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心灵的对话!
三、鲜明对比冲击――借物明理
众所周知,小学生对人生哲理的认识不能依靠简单说教,而应充分利用课文,由实物到道理、由现象到本质,让学生通过鲜明的对比冲击,从侧面再次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课文的第八自然段就着重比较了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等方面的不同。教师要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这句话,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再次升华学生们的情感,由物及人,渗透人生哲理的感悟。
【片段4】
师:当青海高原这株柳正在为了生存拼命挣扎时,它的同类――那些平原的柳,此时可能在做些什么?(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讨论。)这些平原的柳不仅生活环境优越,还被诸多名家诗人广为赞颂,你知道哪些描写柳树的古诗词?
面对如此不公的命运待遇,青海高原的一株柳又是怎样做的?
师:(出示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从“九十九”和“一”两个数字的对比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站在这株柳的面前,你想到了哪个人?还想到了哪句名言?
出示:站在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到一个人,她(他)就像青海高原这株柳________。
(站在这株柳前,我不由得想起那句名言 。)
一遍遍地读,一次次地说,一回回地悟。在朗读中,学生经过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认知过程;在朗读中,情感一步步得到升华。待到将家乡灞河的柳树和这株柳作比较时,在学生们的心中,青海高原这株柳已经成为一棵有生命的树,代表着坚韧、顽强、毅力!
四、提高素养――诗化用语
要执教好文质兼美的散文,还要求教师努力提高语文修养,增加文学修养储备,用出口成章的诗句扩大课堂信息量,用诗意化的课堂用语带领学生们入境、品情、明理。
课始,教师:古人云“柳者,留也”,朋友分别时人们常常折柳赠别,你知道哪些关于柳树的古诗呢?
课中,教师:词语亦有情,言语表心声,我们也要读好词语啊;你听,王昌龄说:“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王之涣说:“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正是边塞青海高原的悲壮、苍凉的真实写照啊!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文人墨客们对江南杨柳的赞扬!
篇8
hé píng huā duǒ yǐ hòu zhǔ yì
yǔ wén yuǎn fāng lián máng gèng jiā
tóng yì guāng míng zhuān xīn fēi jī
二、选字填空:(5分)
同 童 往 网 还 黄 蚂 吗 河 荷
( )学 来( ) ( )叶 好( ) ( )叶
儿( ) 结( ) ( )书 ( )蚁 ( )水
三、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6分)
1、小猴子长(zhǎnɡ chánɡ)着一条长长(zhǎnɡ chánɡ)的尾巴。
2、望着(zháo zhe)窗外的大雨,奶奶心里很着(zháo zhe)急。
3、听音乐(lè yuè)是一件快乐(lè yuè)的事。
四、写出下面的反义词。(5分)
晚——(早 ) 假——( ) 丑——( )
收——( ) 阴——( ) 哭——( )
五、我会照样子写。(13分)
1、例:游来游去
__来__去 __来__去 __来__去 __来__去
2、例:我们正忙着搬东西呢!
____正____________呢!
3、例: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
____一边_________一边_________。
六、我会连。(10分)
淘气的 楼房 | 洗 笑话
高大的 阳光 | 说 衣服
温暖的 小猫 | 拿 尾巴
美丽的 球赛 | 睡 拖鞋
精彩的 花朵 | 借 午觉
七、默写古诗。(8分)
所 见 春 晓
牧( )骑( )( ), ( )眠( ) 觉 晓,
歌( )振( ) 樾。 ( )( )闻啼( )。
( ) 欲 捕 鸣 蝉, 夜( )( )( )( ),
忽然( )( )( )。 ( )落( )( )( )。
八、选词填空。(4分)
1、呀 吗 吧 呢
(1)、你吃饭了( )?
(2)、下雨了,你快回家( )!
(3)、今天,你怎么有空出来()?
(4)、妈妈正忙着做饭( )!
九、读一读,照样子填一填。(14分)
(1) 天空很蓝很蓝。
植物园很( )很( )。
( )很( )很( )。
(2) 每个松果都那么香,那么可口。(每空2分)
西瓜那么( ),那么( )。
( )那么( ),那么( )。
十、阅读儿歌,回答后面的问题。(9分)
春风吹,春风吹,吹绿了柳树,吹红了桃花,吹来了燕子,吹醒了青蛙。春风轻轻地吹,春雨细细地下, 大家快来种树,大家快来种花。
1、这首儿歌有( )句话。
2、这首儿歌描写了( )的美丽景色。 (什么时候)
3根据儿歌的内容连线。
吹绿了 青蛙
春风 吹红了 柳树
吹来了 桃花
吹醒了 燕子
十一、把下面的句子整理成一段通顺的话,括号里写上序号。(4分)
( )忽然,他看见一个小孩子跌到了。
( )小孩子说:“谢谢你,哥哥。”
( )有一天,小明去上学,走在马路上。
( )小明连忙跑过去,把小孩子扶起来。
十二、看图写话。(10分)
[写作提示:图上画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
他们之间可能会说些什么?]
参考答案
一、 和平、花朵、以后、主意
语文、远方、连忙、干净
同意、光明、专心、飞机
二、同学 来往 黄叶 好吗 荷叶
儿童 结网 还书 蚂蚁 河水
三、zhǎnɡ chánɡ
zhe zhá
yuè lè
四、早 真 美
放 阳 笑
五、走来走去 看来看去 跑来跑去 游来游去
我正忙着写作业呢!
我一边看书一边写字。
六、淘气的 楼房 | 洗 笑话
高大的 阳光 | 说 衣服
温暖的 小猫 | 拿 尾巴
美丽的 球赛 | 睡 拖鞋
精彩的 花朵 | 借 午觉
七、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八、吗 吧 呀 呢
九、植物园很大很大。
小路很长很长。
西瓜那么大,那么圆。
天那么高,那么蓝。
十、2
春天
吹绿了柳树
吹红了桃花
吹来了燕子
吹醒了青蛙
篇9
【关键词】中小学生 学习经典 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025-02
在现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好像对于经典的学习并不是很重视。因为现在正直科技和商业鼎盛的时期,在社会上的各个方面好像都充斥着时代经济,追逐着功名利禄,对金钱的十分的重视。不管是在商业竞争中,还是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中到处都充斥着金钱的味道。人们都生活在一个浮躁的范围内,正是因为人们现在的生活环境和对于经典文化的忽略,现在,才要提出让学生学习经典,让学生通过对于经典的学习来获得身心的陶冶。
一、对于中小学生学习经典的两个理由
1.现实的理由:现在的中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人才,是建设祖国的栋梁。现在的社会要他们在掌握现在的科学技术知识以外还要具有良好的自身素质和道德素质。但是,据统计。现在的中小学生缺乏的并不是对于知识的掌握,而是对于正确的观念的树立。若是不具有良好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有多少的文化也是无用的,最终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畸形的价值观还会促使人们做出很多不应该做的事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是现在中小学需要重视的问题。如何让学生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学习经典就是一种办法。让学生通过阅读那些千古名句或是古文,那些经典的名人故事来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民族灵魂,通过学习经典,来陶冶高尚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中华文化中有很多的经典的作品,通过对于经典的学习来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2.将来的理由: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在这个社会生存只有一个法则,就是适者生存。若是一个国家只是一味的靠科技和经济是很难是国家真正的强盛起来的。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注重社会文化的发展,创造文明富强的社会才是真正的发展。精神文明和经济发展一定要同步的进步,才会是国家真正的强大。国家一定要有自己的文化知识和精神文明。中华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孕育出了惊人的文化内涵。对于经典的学习是未来国家发展的必然需求,现在的中小学生一定要培养他们学习经典,掌握了经典才能很好的进行创新和发展。
二、中小学生学习经典的利处
1.学习经典有利于中小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精神的了解和借鉴以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我国的经典文化数之不尽,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知识源远流长,具有其自身独有的魅力。我国的经典是中华文化中重要的宝藏,是中华文明璀璨的明珠。经典文化内涵丰富、寓意健康、积极向上并且意志高远,而且语言生动形象,独具匠心。现在的社会虽然提倡学生创新,但是创新不单单指的是现在的文化,更是对经典的创新发展。如果现在的中小学生对于经典知之甚少,那么他们如何进行创新,又怎么谈得上学习了中华文化。学习经典不管是要树立学生们正确的价值观更是对于热爱国家的一种展现,热爱国家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
2.我国的经典博大精深,是人们学习的重要素材,丰富多彩的经典文化是学习汉语言重要的表现。中国的经典文化不仅博大精深,而且都有很深的寓意。就拿经典中的古诗说吧。中华文化的古诗有的寓情于景、有的寓理于事、有的寄托相思、有的满腹报国之志等等。现在正是柳叶生长的时候,在《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首诗句有表现了春天里柳树发芽的状态,第一句就写了树,将柳树描写的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美人,将那些飘扬的柳叶比喻成美人身上婀娜多姿的绿色的裙带。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柳树描写的活灵活现,这就体现了经典文化的精彩之处。还有很多的经典描写了思乡之情、思亲之情等。学生通过对于经典的学习,可以增加他们的感彩,情感得到升华。
3.经典的学习有利于学生的反应能力和思维活跃的提升。经典文化中不乏有很多的灵性十足的文化。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和反应的灵敏度,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中华文化的经典中包含着很多的文字载体,学生在通过对于经典的学习中可以接触很多的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
三、结束语
其实从客观上讲,经典的学习对于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价值。不同的人学习的经典的感悟也不同。对于经典的学习是人们对于人生意义的追寻,每个经典都是不可复制的。学习经典可以培养人们的长远目标的建立,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可以锻炼人们的从容心态和坚强的毅力以及思索的智慧。对于经典的良好的学习是对学生人生的策划和思索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1]叶嘉莹.古典诗歌吟诵九讲[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序言:2.
[2]徐健顺,陈琴.我爱吟诵[M] .(初级),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前言:12.
[3]张本义.吟诵拾阶[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1.
篇10
一、品味语言,逐词解读
古代诗词的语言十分凝练,可以说,每一个字词都是不可或缺。我们在解读诗词时,不能遗漏字词,要逐字逐词,准确地去品味、解读诗句。
品味语言,首先要能翻译诗句的大致意思,理解诗词的表层意思,明确诗中所写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如崔颢《黄鹤楼》中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翻译时就要注意词语的倒装,可译为“阳光照耀下的汉阳江边的树木清晰可见,鹦鹉洲上芳草萋萋,碧绿而茂盛”。由于声律的要求,押韵、平仄和对仗的工稳,此句中“历历”“鹦鹉洲”就运用了倒装的方法,在翻译时就要调整位置。要进行准确的翻译,就要让学生先知道古诗的语言特点,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尤其要注意词语的倒装与省略部分。
品味语言,其次要能进行充分联想和想象,揣摩其言外之意。古诗中,常讲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就如音乐求弦外之音,又如绘画求象外之趣。语言作为思维的工具,有其局限性,有时不能够完全表达人们心中所想,所以古诗语言含蓄、丰富。联想与想象的过程,其实就是丰富诗意,对诗意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单独去看每一个词,似乎没什么特别的意味,而联系起来看,其构筑的意境就有了一种十分浓重的凄凉悲苦的意味,表达出诗人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思考“言外之意”,主要是要把词语本身与所在语境、相关鉴赏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其在描写形象、运用技巧、表达情感等方面的表达效果。
品味语言,有时还要考虑其在诗歌结构、表达情感方面的意义。很多古诗,诗中都会有一个最能表现其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词或句,即所谓的“诗眼”“词眼”。如王安石《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围绕“乱”字展开叙写: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因此,“乱”可谓此诗之“诗眼”,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
二、辨明形象,由象而境
诗歌是文学的,它除了讲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之外,还大量借助生动的形象来展示意境并传达情感。因此,深入细致地辨明诗中的形象,由形象而意境而情感,也是解读古诗的重要步骤。形象因寄予了作者的情感而成为意象,这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在古诗中,一些意象由于被众多名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来表现某种相似的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了具有相对固定意味的传统意象。这里,一般分以下三类形象。
一是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的形象和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两类。辨析这类形象时,主要依据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及诗中的景物描写来把握。如张口《竹轩诗兴》:“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全诗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通过“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通过“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全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二是事物形象,此处指“咏物诗”中用以表现诗人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自然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这一类形象,要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思考,提炼事物特征,挖掘内在品质、精神。如杨万里《三花斛三首・右兰花》:“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干家。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江芳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诗中的右兰花在冰天雪地里竞相绽放,虽然鲜为人知,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表现出不畏严寒、高雅圣洁的品性。右兰花因为江蓠、圃蕙任凭文人骚客评价定而不屑与之为伍,诗人以此含蓄地表达追求高洁情操的愿望。
三是景物形象,指写景抒情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景物形象既包括一个一个的形象即意象,也包括多个形象组成的画面、意境等。如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中“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句,兰、蕙、菊引自屈原《离骚》,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当然,对于诗中出现的意象,我们必须认真辨析,因为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中传达的情感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柳”这一意象,可表示依依惜别的深情,与送别有关,但有时不表示此意。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此诗表达的是对春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通过描写春柳的风姿可爱和无人可属,尽显凄凉之情。而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此诗则表现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慨,诗人以牵马临风立于老柳树之旁的凄清图景表达了这一情感。
三、分析技巧。熟能生巧
为了刻画形象,表达情感,诗歌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以说,为了达到诗人的写作目的,诗人所运用的所有手段都可归入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而言,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章法结构等方面的技巧。能否准确辨析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评价考生能否深入解读一首古诗的重要标准。
表现手法,古诗中常见的有衬托、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如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在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以此来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具体而言,有描写方法,如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有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如张炎《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词的上阕,作者借楼上笛芦、迷蒙山水、千里燕子、两中梨花等,采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从抒情方式说,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通感)、拟人、夸张、借代等。如韦应物《秋斋独宿》中的“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第一句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而招兵问《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中的“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第一句写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章法结构,指诗歌的结构技巧,如曲笔人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等。如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中的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读古诗,辨析古诗的表达技巧,不仅要能够准确地指出运用的技巧,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懂得一般分析的步骤。
四、体悟情感,综合揣摩
大多数古诗,其写作的目的是抒情,所谓“诗言志”,“不平则鸣”。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诗歌的终极目的。因为,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把握诗歌的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探寻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思想内涵。把握情感内涵,是解读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诗歌蕴含丰厚的情感内涵,就其所反映的情感类别而言,常见的大致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