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主持人大赛范文
时间:2023-04-09 13:31: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校园主持人大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给我话筒,引爆激情。
2、点亮梦想,放飞希望。
3、走上舞台,你就是主角。
4、校园先声,声声夺人。
5、麦克在手,精彩在握。
6、声动青春,亮出自已。
7、展我自信,扬我风采。
8、把握现在,由我作主。
9、挑战无处不在,舞台由我主宰。
10、掌控舞台,聚光豆蔻。
11、有我主持,精彩别致。
12、校园大舞台,有你更精彩。
13、精彩亮相,同“话”主持。
14、自信拼搏明天,精彩有我随行。
15、先声夺人,我是主角。
16、张扬个性主持,挑战自我魅力。
17、舞动青春年华,有你胜券在握。
18、展示真我风采,构筑梦想舞台。
19、展示校园风采,有我完美主持。
20、主持青春,个性有我主张。
21、快乐我主持,青春我作主。
22、张扬青春魅力,主持我的精彩。
23、启迪梦想舞台,绽放璀璨星光。
24、用话筒展现自我,用精彩点亮青春。
25、展现我舞台,亮出你自已。
26、扎根沃土,绽放激情。
27、梦想舞台,我心飞翔。
28、青春似火,精彩有我。
29、让话筒开垦你事业的沃土。
30、话筒联通你我,语言绽放激情。
31、争锋金话筒,挑战主持人。
32、让语言的浪花在校园里激荡。
33、联动人生齐精彩,彰显自我通四海。
34、引领校园潮流,让一切风采张扬。
35、持骋青春,话“统”梦想。
36、焦点所在,联通你我。
37、青春之梦,校园之声。
38、校园展风采,我的青春我做主。
39、校园青春绽豪情,我的未来在手里。
40、展示主持风采,亮出青春底牌。
41、给我一麦,show你精彩。
42、通通听我说,筒筒不哆嗦。
43、主持现在,把握未来。
44、校园育骄子,擂台竞风流。
45、天籁之音,精彩在我。
46、话筒我世界,激情你人生。
47、主持改变舞台,连通改变你我。
48、风采联联看,青春我主持。
49、麦霸在手,精神抖擞。
50、联通你我距离,展现我的精彩。
51、给力青春,展出精彩。
52、让才华自由挥洒,让激情自由蒸发。
53、主持乘神马飞,话筒破浮云亮。
篇2
【关键词】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 媒介融合 广播主持教育 互联网+ 赛学相长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媒介融合趋势下,媒介传播格局经历着巨大的改变。这种改变对播音员主持人的社会功能和能力构成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共享、认知共识、愉悦共鸣”①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海量信息的筛选、加工、分析能力和“互联网+”的综合思维能力,以及面对直接且庞大的评议时表现出的心理承受能力等,成为主持人能力构成中的重要因素。这些变化同时也带来了选拔播音员主持人标准的悄然改变。
近年来,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已成为除常规的学校招聘和社会招聘以外较为常用的人才选拔方式。通过大赛的形式,不仅能让热爱广播的人成就自己的广播主持梦,让主办方(广播电台或其他广播媒体)挑选合适人才,还可以起到塑造和推广广播媒体和企业形象的作用。
那么,按照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内容设置与评选标准,能否真正遴选出符合媒介融合时代要求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带有招聘性质的比赛,其名次是否实至名归?作为参赛者和培养单位(高校等)又该如何应对这种比赛选拔人才的形式?为探讨这些问题,我们以四个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具体选拔过程为依据,通过对比分析寻求答案(这四个大赛分别是:第六届“青檬之星”主持人大赛、河北“音乐新主播”全国DJ选拔大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DJ选拔赛、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校园主播大赛,见表1)。
一、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比赛内容需要优化
从表1的对比不难看出,这四个比赛的初赛(或海选)都是选手通过网络上传广播节目小样,再由评委进行审听。比赛并不涉及参赛者形象、工作经历等其他参数,以声音作品(包括人声、音乐、音效等)的主客观评价作为唯一判断标准。相对来说,这种方式可以较为客观地考核广播节目主持人的基本素质。同时,网络上传作品,形式方便快捷,突破了地域限制,减少了参赛成本,激发了人们的参赛愿望。
除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DJ选拔赛外,其余三个比赛都设置了现场复赛环节,自我介绍+自备稿件+即兴问答的比赛标配内容,直观考察参赛选手作为广播节目主持人不可或缺的素质,比如:交流感、亲和力、即兴主持能力等。这也让比赛由“只闻其声”的听觉阶段过渡到“眼见为实”的视觉阶段。河北“音乐新主播”全国DJ选拔大赛在复赛环节中设置了才艺展示,这是让很多选手头疼同时也让部分选手得以扭转乾坤的环节。通常来说,魔术、舞蹈等更具视觉效果的才艺或者颇具幽默元素的语言技能,能在这个环节中获得更多的支持和更高的分数。而在决赛设置中,举办大赛的目的几乎决定了决赛的形式。有的专门为赞助商举办演出晚会,有的参与真正的节目录制,甚至还有的把洽淡签约意向作为考核的重要参考要素。
表1:四个广播节目支持人大赛概况
名称 第六届“青檬之星”主持人大赛 河北“音乐新主播”全国DJ选拔大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音乐之声DJ选拔赛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校园主播大赛
初赛: 网上投递广播节目小样
赛程
设置 复赛:
现场比拼
1.自备节目
2.即兴问答 复赛:
现场比拼
1.自备节目
2.抽取指定题目主持
3.才艺展示
4.即兴问答 复赛:
无 复赛:
1.自我介绍
2.自备节目
3.即兴问答
决赛:
根据抽签指定题目即兴主持广播节目 决赛:
1.与在职主播搭档参与直播节目
2.参加活动赞助商的媒体会和歌舞等演出
3.与电台相关负责人洽谈工作意向(是否签约等)
4.颁奖典礼(13强选手以小品、歌舞等形式进行舞台演出) 决赛:
已选出的20强选手现场对决
1.自我介绍
2.自备节目主持
3.随机抽取题目主持 决赛:
1.集体诗朗诵(仪态、基本功评分)
2.将选手分成不同小组,每个小组由一位华夏之声在职主持人带领完成节目展示,评委就每位选手在台上的才艺表现打分
复赛决赛时间 总计2天(复赛、决赛当天分别赶赴现场) 总计一个月(复赛到决赛包括培训、才艺排练及决赛呈现等) 总计1天(决赛赶赴现场) 总计5天(复赛赛前培训、决赛彩排及展示)
参赛人群 赛制规定北京市高校大学在校生(不限专业),实际参与人群多为大一、大二播音主持专业学生 赛制规定年满18周岁,热爱广播节目主持者均可,实际多为大三、大四面临就业的学生 赛制规定满足社会招聘条件即可,实际多为播音主持专业应届毕业生和已有播音主持实战经历希望换岗的主持人 赛制规定全国在校大学生均可,实际多为全国高校本科大一至大三学生
奖励机制 前三名获得青檬音乐电台实习机会 前三名与用人单位签约 前三名获得考核录用机会 前十名获得假期免费实习机会(路费+住宿),不涉签约
与电视主持人大赛相比 没有视觉呈现,以声音和节目编排为参考依据 较为类似,有赞助商及明星的参与,比赛内容倾向视觉呈现(才艺、舞台展现),但也有广播的实践操练 本质不同,为公开的社会招聘,虽决赛在舞台上进行,但声音和节目编排才是参考依据 较为类似,从比赛内容和决赛呈现上都有视觉参考与才艺展示
与社会招聘、校园招聘相比 以实习为主,不涉学校招聘或社会招聘,仅为未来挖掘具有潜力的人才 通过比赛环节对参赛选手隐形地进行类似招聘的实力考核,同时以参与更多商家合作的方式宣传和推广电台 内容考核一致,但加入了网友评分和现场主持,更像“一场公开的社会招聘晚会”,更具可视性 不涉招聘,仅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更多侧重宣传和增强节目影响力
媒介融合的趋势给传统广播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对广播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赛内容如何体现这种时代趋势,如何在媒介融合环境下突出广播优势,应该成为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可持续发展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现在的广播节目主持人需要有“互联网+”的思维方式,需要有筛选、分析、加工海量信息的能力,需要有在高强度压力下完成采、编、播工作的技能。除目前比赛考察的语言能力、反应力、感受力之外,耐受力、思维能力、数据挖掘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也应纳入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考察范围,因为这些能力在未来的广播节目发展中会变得更加重要。但目前参赛选手过长的备赛时间,难以考核选手的耐受力和心理承受能力。在初赛环节,准备时间最长可达两个月,复赛和决赛的现场问答,通常为了保证比赛的观赏性,大多也是提前一天或更长时间准备。这也让比赛形式和日后将面对的实际广播主持工作有较大距离。
另外,有些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视觉呈现部分的分值过高,比如才艺展示、集体诗朗诵等。这种安排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选拔并无太大助益,只是更大程度上为赛事的可视性增加亮点。如果大赛仅在广播中播出,不仅像才艺展示等视觉部分无法呈现,还会带来听众对比赛结果的不解,甚至是质疑。诚然,比赛内容掺杂诸多视觉因素也是由比赛的基本性质决定的。有一些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因掺杂多种因素,如赞助商、宣传的需要等,在比赛内容上设置了一些似是而非的考察项,影响甚至破坏了其纯粹性。
在兼顾比赛欣赏性的前提下,为提升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评选合理性,比赛主办方应该根据广播主持人比赛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对比赛的环节设置与内容制定加以调整,着眼于媒介融合时代对广播节目主持人的真正需要,在考核参赛选手能力与宣传或商业需要之间做出权衡与优化。
二、带有招聘性质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比赛名次难以实至名归
举办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广播媒体的活跃度与影响力,为主办媒体寻找新锐主持人后备力量,为热爱广播的专业主持人和业余爱好者搭建一个实现梦想与证明自我的舞台。对参赛选手而言,比赛的过程让他们充实、成长,最终名次让他们得到认可、获得自信,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不同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评价标准不甚相同,比赛是否带有招聘性质,对最终名次也有很大影响,可能会导致一些优秀选手的排名不尽如人意。原因有以下两点:
第一,主办方(广播电台或其他广播媒体)因自身需要,常会偏向于选择稀缺类型广播节目主持人,导致非稀缺类型的参赛选手因实力之外的原因不能名列前茅。比如,擅长新闻主持的实力型选手因主办方需要“娱乐性强”的主持人而无缘晋级下一轮赛事。但大赛章程是鼓励各类型选手积极参赛,并未设置类型化主持人的限制。这样的结果无疑给被淘汰的选手带去不小的打击。其实,有些规模较大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已经将比赛形式细分,不同类型的主持人角逐不同类型的奖项。
第二,带有招聘性质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多涉及签约事项,一些因自身条件不能满足签约要求或无意签约的优秀选手最终成绩会受到影响。比如:有些大赛在决赛之前会安排主办方与选手一对一见面洽谈,确认选手是否签约。而最终决赛的前三名,均与主办方达成签约共识,一些并未达成签约共识的优秀选手即便在决赛中表现突出也只能屈居其次。
对参加比赛的选手而言,无论其目的是为了签约还是为了锻炼自身,比赛名次都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无论什么性质的比赛,公平和公正也都是根本前提。我们并不是断定所有带有招聘性质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皆有失公正,只是说带有招聘性质的比赛多少会对比赛结果产生影响。其实,是否签约与比赛名次完全可以分开。比如电视界的经典大赛――荣事达杯电视主持人大赛,从最终名次与签约情况来看,获得前几名的选手并未都签入主办方,而名次不甚靠前但符合主办方节目需要的选手照样得到了签约机会。有些大赛是在比赛过程中,允许主办方各类节目负责人通过观看比赛,根据自己节目需要直接联系选手进行节目试声或者洽淡签约意向,而这些并不影响比赛进程和结果。若把比赛名次与招聘需求挂钩,难免有失公允,不仅会让主办方形象减分,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选手自信心,降低其参赛积极性。
三、广播节目主持的本科教育亟待调整
尽管现下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还有待优化,但不可否认,这种大赛已成为众多广播播音爱好者尤其是播音专业本科生的实践检验途径与崭新的就业通道。然而,当下多数院校的播音主持专业在广播播音教学中,并未就大赛涉及的内容进行相关培养,许多参赛的本科生因缺乏经验在大赛中无法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继而在就业道路上留有遗憾。事实上,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的比赛环节和内容设置与当今广播一线需求紧紧相连。本着与时俱进、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促进就业的原则,广播节目主持高等教育亟待调整。
(一)广播节目主持教育中的个人特色培养
当前,多数播音专业教学单位在广播节目主持的教学中,偏重整体基本素质的培养,对学生个人特色的关注度不高。虽然在教育理念和理论中,经常提到“因材施教、发挥个性”这样的内容,但实际教学中往往按部就班、共同培养,模式化教学。而在现实一线环境中,往往独具个性魅力的主持人会获得更多的认可。比如中国国际广播电台Easy FM《飞鱼秀》节目的女主持,其幽默机智、发散式信息点捕捉的鲜明个人特色深受听众喜爱。因此,在广播节目主持教育中,除了打牢类型化广播稿件播读的基础,还必须加强对学生个性特色的培养。
(二)广播节目主持教育中的策划和执行能力培养
相较于电视节目主持人,广播节目主持人更充分地体现了采、编、播一体的人才理念,而大赛中的“自备主持”环节最能体现广播节目策划和执行能力。事实上,比赛选手针对这一环节内容的准备方法,大多只是将类型化广播主持稿件简单修改后熟背而已。“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校园主播大赛”在进行决赛培训时,说明了“自备主持”环节的得分点:传递有效信息、主持节奏快慢有致、与听众进行有效交流。这些得分点更多集中在广播节目的执行能力上。也就是说,节目的策划能力再强,策划得再好,如果没有好的执行能力,传播效果也会让人失望。目前的广播节目主持教育中,已经安排了不少培养节目策划能力的课程,只是没有很好地与培养执行能力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三)播音主持教育中的媒介融合思维培养
今天,传媒行业正在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播音主持教育同其他传媒类专业教育一样,都应该让学生认识到这种变化趋势和培养媒介融合思维的重要意义。在教学中可以增加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互联网+”等课程,让学生在认识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对媒介影响的前提下,提高自己的媒介融合思维能力,以期更好地适应传媒行业的未来。当然,无论学界还是业界,对媒介融合发展的认识都还处于探索阶段。将之融入教学,主要是为了激发学生培养媒介融合思维的愿望,提升其面对传媒行业发展的适应性。
(四)形成“赛学相长”机制的必要性
所谓“赛学相长”,即建立比赛和教学互相影响和促进的教育机制。广播主持教育应该重视一线比赛的内容安排和环节设置,以此促进教学内容、手段和方式的改变。可以为参赛学生安排指导教师,建立师生间的循环反馈机制。一方面,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可以得到更具经验教师的指导,扬长避短,发挥实力,收获成长和自信,更有效率地成长为合格的广播节目主持人;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出现的实际问题和反馈,加深对一线实践需求和未来学生就业方向的认识,调整教学计划和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形成良性循环。另外,为促进这种机制的形成,比赛主办方也可以公开承认并奖励指导教师的参与,比如设立“优秀指导教师奖”等。相信这种机制不仅能吸引越来越多的播音主持高校学生与教师的参与,也能提升比赛主办方的知名度。从就业大环境来看,也有利于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学生的实践磨练与专业体验。
四、结语
如今,媒介融合已经从一个传媒行业的发展共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其前行的趋势不可阻挡。这种媒介环境巨变的浪潮席卷了整个世界,广播这一典型的传统媒体也必然走上变革的道路,而人才的选拔和培养是其立命之本。可以想见,广播节目主持人大赛这种人才选拔形式会在一定时期成为广播媒体遴选人才的主要渠道。我们有理由相信,这种人才选拔方式,有了“互联网+”的思维融入,有了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支持,必将保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而符合时代规律的优秀人才的选拔和培养,也必将给广播带来更具影响力、传播力和生命力的未来。
篇3
二、活动主题: power 摇滚势力
三、活动特色:本次活动协会将联手各大高校精英摇滚乐队和本校优秀的摇滚乐队出演,还将邀请本地新锐的摇滚乐团进行表演。
五、活动的意义
我们学校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艺术类的活动开展的层次有很大程度上的限制,走的只是形式上的宣传、表演,并没深刻艺术内涵、影响力等方面的辐射和传播。正是清醒的认知到这类现象,我们吉他协会决定向学校申请这次“摇滚之夜”活动的举办权,希望以此来树立一个新的榜样,开创一个先例,提高艺术活动的层次,赋予艺术活动一定的精神内涵,不要停留在形式,走程序化的路子,避免僵化艺术最本真的魅力。也借此机会聚齐摇滚乐的爱好者,让人们因爱好、兴趣聚集在一起,而不是“被”活动。(校园主持人大赛活动策划书:更新沸点)
六、资源需要
已有资源:活动开展场地、各方协调的人员
需要资源:
财力方面:需要资金的赞助来提供本次活动开展所需的物品,如奖品、现场饮用水、纸巾、塑料杯的供给。
物力方面:活动开展需要的物力支持,如红地毯,舞台的搭建,光照,音响设备,音乐器材的提供,椅子桌子,现场布置的海报、帐篷、彩带、气球以及提供给入场观众的荧光棒、充气棒等。
人力方面:操控音响设备、灯光的技术人员,现场提供服务的人员,如负责签到处、维持秩序、催场和清理活动后现场的人员,还有负责宣传的学生媒体人员等等。
七.活动的开展
会场布置:
策划部:活动策划书、会场布置由本协会策划部负责,具体的人员分配由策划部部长负责,与协会会长协商决定。申请接待室,接待表演嘉宾与到场领导。策划部负责划分好座位区域。
外联部:负责拉赞助和联系到场的领导和表演嘉宾,包括当晚主持人。要与策划部做好沟通联系,保障信息准确到位。以及做好活动后的联系工作。
宣传部:负责制作宣传海报进行校园宣传,宣传的途径有校园广播、校园宣传栏、7栋网站、饭堂视频宣传等等。
自律会:提供会场服务,负责秩序维持,现场气氛调节,活动后清理人员。
活动开展流程:
(1)特邀嘉宾宣布本次活动正式开始,并表达自己对本次活动的期望
(2)特邀表演嘉宾登台表演
(3)邀请到各大高校的学生摇滚乐团进行表演
(4)本校乐队的表演
(5)现场活动环节,获奖观众进行奖励
(6)评委评出本次活动的最佳摇滚乐队、最佳人气乐队、最具实力的个人奖等奖项,并由特邀嘉宾进行颁奖
(7)吉他协会会长宣布本次活动结束,感谢各位的热情参与
八.经费预算
篇4
学子牵农村,江城重晚情。调查乡镇各区域老人的生活质量情况,有条件的话,组建医疗服务队进农村,真诚热心地为老人服务。“立足农村、服务基层、情系社会、共建和谐”,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认知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校园主持人大赛活动策划书:更新沸点)
二、活动目的:培养大学各方面的能力。
三、活动意义:
了解老人情况,从身边考察;
关爱老人健康,从基本做起;
锻炼自己能力,从实际出发;
巩固医学知识,从点滴开始。
四、活动时间:7月中旬~8月中旬
五、活动地点:吴江市桃源镇
六、分队成员:
团长:姚 瑶——影像054
队员:许芸芸——药学054
王 芳——护理062
沈晨霞——护理062
孙 珺——医影054
朱超瑜——药学054
曹皎娇——医影053
潘 静——医影053
杨悦——眼视光051
七、活动内容:
1、各个小队员分别调查自己所在区域的老人(80岁以上,含80岁)数量及生活质量情况,完成调查表格,形成报告。可以与居委会或村委会等进行联系,提高办事效率。(附调查表1)。
2、由于我们队有大一同学参加,她们对医学知识没我们熟练,清楚。作为学姐的我们要帮助她们,从基本教起,教她们怎么量血压,熟练技巧。
3、组建医疗队,邀请专家人士参加并进行技术指导,我们可以与村卫生站共同合作,给村民做体检,对那些行动不便的老人,我们安排上门服务。
4、集中在铜罗社区卫生院,注重调查本区域老人住院的原因,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等。(附调查表2)。
5、大力宣传夏季医疗小知识,与有关村委会联系,在橱窗粘贴海报或分发宣传单等。
八、活动流程:
(一)前期准备:
1、联络活动实践单位
2、准备工作证
3、活动时穿统一服装,带工作证
4、为活动制作横幅
5、制作调查所用的表格
(二)活动行程:(分次活动)
第一次:各个小队员分别调查自己所在区域的老人(80岁以上,含80岁)数量,完成调查表格,形成报告。可以与居委会或村委会等进行联系,提高办事效率。
第二次:大二帮大一的活动,为了在活动中更好的配合我们,并做好学姐应尽的本分。我们从最基本的教起,教她们怎样去量血压,熟练技巧。
第三次:邀请医院里的医生,共组医疗服务队下农村。我们负责量血压等简单的项目,还可以做医生的小助手。在下乡过程中,我们要真诚热心地为老人服务,关心老人。
第四次:集中在铜罗社区卫生院,注重调查本区域老人住院的原因,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身体状况,家庭状况等等。
第五次:大力宣传夏季医疗小知识,与当地村委会联系,在橱窗粘贴海报或宣传单等。
(三)活动体会:每个队员写一份本次暑期社会实践的心得、感想。
九、预期效果:
1、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扩大了影响力;
2、更早地了解现在老人的生活质量情况,给自己敲个警钟,从年轻的时候就要注意身体;
3、通过我们的医疗服务队,我们能够提高医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4、立足农村,服务农村,锻炼自己各方面能力,包括与人处事,沟通交流;
5、增加了人生阅历,升华了对人生价值与生存智慧的理解;
6、加强了同学们互相合作,独立处事和安排活动的能力。
十、资金预算:
1、“南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横幅:50元
2、照片:50元
3、宣传单及海报:30元
4、调查报告资料及复印:60元
5、暑期社会实践汇总彩册:50元
6、路费:50元
活动总预算:290元
篇5
关键词:职业学校 体育艺术“2+1” 大课间 小社团 实践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和定位
2004年8月17日,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工程”,要求各中小学把“体育、艺术2+1项目”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并做好考核登记、档案管理工作,将学生参加项目活动的情况和取得的成绩记录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同时要切实加强体育、艺术教育资源配置,配足体育、艺术教育设备器材。我校是一所新兴的职业学校,学校的体育艺术工作蓬勃发展。学校硬件设备堪称一流,还拥有优质的体育教师和音乐美术舞蹈老师队伍,为此,我们精心创设适宜的校园体艺2+1活动氛围,开展符合本校特色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开设丰富多彩的艺术小社团活动,为学生生命的灵动搭建平台。
我们的课题研究定位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和“小社团体艺活动”。其中“大课间体育活动”以各年级为区块进行各种体育活动,内容丰富、参与面广、形式灵活、活动强度适宜,时长30分钟。“小社团体艺活动”是以“兴趣开发,素养提升”为基本指导思想,以培养体育艺术情韵为目的,由自发的兴趣沙龙演变而成。社团学员不分年级专业,根据兴趣爱好自由选择,再合并成组,成立各种社团,时长40分钟。通过活动,构建以大课间体育、小社团艺术活动为载体的“体育艺术2+1”内容体系,开发富有本土文化气息的体育大运动,开展以艺术熏陶为主题的美育小活动。身心兼修,形成良好的校园体育艺术文化氛围,打造职业学校的教学特色。
二、课题研究的操作实践
(一)拟定选项指南,全面申报选项。
根据学生基础及意愿喜好,综合学校实际,把体艺“2+1”活动的项目分为公共性体育项目和自选性体艺“2+1”项目,其中公共性体育项目为全校性活动,人人必须参加,自选性项目则在校内公布,根据反馈进行调整,最终形成“项目选报指南”(见表1),供学生选择。体育艺术专职教师全程指导项目的选报过程,必要时给出引导性建议,指导同学们选择合适的项目进行填报。
表1 自选性体艺“2+1”项目的选报指南
1.项目分类:
分类体育(A类)艺术体育(B类)
备选 项目名称健身、长短绳、形体塑造、乒乓球、各种棋类、航模、礼仪书法、篆刻、摄影、广播、合唱、吉它、素描、动漫设计、艺术插花、语言文学 诗歌、青年志愿者篮球、足球社、排球、田径、网球、毽球、呼啦圈、羽毛球、劲舞
2.选报要求:自愿原则。要求对所选项目有兴趣有爱好,最好有一定基础。
3.选报方法:每人在体育A类和B类中各选报一项,作为体育项目,再在艺术类中选报一项作为艺术项目,多选或少选均无效。
(二)整合选项,确定活动方案。
根据学校场地、教师原有资源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了我校体育艺术“2+1”活动的基本方案为“公共性体育项目”和“自选性体艺2 +1项目”综合进行。“公共性体育项目”在大课间时进行,全校集体参与,人人参与;“自选性体艺2+1项目”则在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时间进行,与学校原有的社团活动进行合并,统称为“小社团”(见表2)。
大课间的体育活动由学校政教处统管,学校值周组协管,班主任随班跟管,小社团体艺活动由学校团委统一归管,指导老师对活动内容进行技术指导,社长具体负责日常事务管理。
表2 自选性体艺“2+1”项目——小社团体艺活动
分类体育社团(A类)艺术社团体育社团(B类)
社团名称健身社团、形体社团乒乓球队、天元棋社航模社团、礼仪社团“绳”舞飞扬书法协会、篆刻协会、光友摄影家、广播站、天韵合唱团、吉它社、素描社团、动漫社团 馨和花协、新荷语协、闲潭忆诗社、青年志愿者协会 篮球队、阳光足球社、排球队、田径队、网球队 毽球队、呼啦圈队、 妙羽球社、DQ舞社、武术社
各社团通过举办知识讲座、年级间体育小竞赛、诗歌朗诵比赛、征文竞赛、插花培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课外活动,学生的体能接受挑战,情感产生碰撞,个性魅力得到充分展示,充分感受到体育美的视觉冲击和和艺术美的心灵洗涤。
(三)构建内容体系,挖掘课程资源。
1、大课间体育活动,即公共性体育活动 :上午两节课后课间时间,30分钟。具体活动内容分为固定项目和创新项目两种。(具体见表3)
固定项目一般为广播操(晴天)或室内健身操(雨天),全校集体活动,体育教师统一指挥。
创新项目,共五个大项25个小项,有固定的学期轮流表,供班主任选择和自主安排。
表3 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公共性体育活动
固定项目(15分钟)
夏秋季:中学生广播操《放飞理想》 室内健身操
春冬季:阳光长跑800米
创新项目(15分钟)游戏类:托乒乓球、拔河、 踢毽子、呼拉圈、双飞跳绳;
武术类:二十四式太极、太极推手、五步拳、角力、武术操;
竞技类:毽球、呼啦圈、跳长绳、25米往返跑、立定跳远;
艺术体操类:韵律操、啦啦操、跳长绳、球操、 绳操;
拓展训练类:爬杆、过天桥、平衡木、掷沙包、追逐躲闪;
2、小社团体艺活动,即自选性体艺“2+1”活动:下午第四节课外活动时间,40分钟。
全校学生根据项目设置表,在体育社团A类和B类中各选报一个社团,再选报一个艺术社团。每周一周四下午第四节为体育社团活动时间,每周二下午第四节则为艺术社团活动时间。各社团有固定的活动场(室),有专职的活动指导教师。
3、开创与专业契合的“体艺2+1套餐”。
根据各专业学生特征及课程开设情况,将体育艺术“2+1”备选项目合理搭配,形成“2+1套餐菜单”,供部分专业同学配套选择,并提出中肯的选项指导建议,要求所选项目尽可能与专业紧密联系,将专业的延展技能和体艺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学生的专业学习及艺术生活服务。(见表4)
表4 契合专业的体艺“2+1”套餐菜单
套餐系列适用专业体艺2+1套餐菜谱
套餐1 旅游服务专业形体 礼仪声乐
套餐2酒店管理专业健身 棋类书法
套餐3园林农艺专业体操 足球动漫设计
套餐4国际商务专业健美操 网球国画
套餐5中西餐烹饪专业拓展训练 航模插花艺术
(四)设置活动规则,创新活动模式。
一、设置大课间活动规则
我们制定了大课间活动安排表、场地区域划分表等制度和规定,以规范大课间活动的组织、练习、内容,基本做到了组织严密、内容丰富、气氛活跃。
1、划分活动区域。我们将学校的运动场地,进行统一的规划,分成几大区域,各班级的活动区域循环配置。
2、制定活动安排表。各区块的活动内容随季节、学生的兴趣程度和阶段变化而变化。在内容的安排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
3、统一口令和指挥。我们把指挥口令按提前设计好的时间及活动的进程录音,活动时进行音乐程控管理,不仅便于检查,还有效的控制了活动时间。
4、制定相关制度。逐步建立与活动配套的检查、监督制度,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评比的方法和措施。
二、各社团统一管理,多头活动。
体育艺术社团由学校团委统一归管,具体活动的开展由社团指导老师安排。
1、固定的活动场所。各社团有活动教室或场室,制定活动规则和管理条例,张挂于社团教室。
2、固定的活动模式。一般在校内举行,如需外出等特殊的活动,须提前申请,经团委审批后方可进行。
3、严明的管理制度。社团成立需申请、登记并注册,解散则有注销手续,成员变动需填写《社团组织交接登记表》。
4、规范的组织结构。各社团必有指导教师一名,正副社长名一名,文书一名,多上至下,多层管理,维持社团日常事务正常运作。
5、社团活动以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学习为原则。
(五)探索管理机制,完善管理制度。
1、建立组织机构。
“体艺2+1”活动的组织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作,课题组通过实践探索,建立了科学合理的网络和机构,现在基本形成分管校长统帅、教务处协调、体艺组牵头、班主任主抓、团委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
2、完善制度,强化管理。
要使体艺2+1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高质量地进行,学校除了在时间和课程计划给予保障以外,还要在制度上为大课间小社团活动给予保障。两年来,我校已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督导制、班主任负责制、体艺教师指导制、活动评比制”等。
(1)纳入学校制度。
课题实施研究之初,我们就把开展“体艺2+1”活动纳入学校工作计划,排入作息时间表,同时纳入对学校教育整体工作评估,不断加大评估的权重,纳入对班级考核和社团指导老师考核的条件之一,制定评估量化标准,使“体艺2+1”活动的开展落到了实处。
(2)落实管理职责
大课间体育活动小社团艺术活动的管理实行三级负责制和课任老师安全保障制度。学校从上到下十分重视。校长亲自参与,全局协调;班主任老师负责纪律管理,提倡与学生同运动,共体会;社团指导老师开展具体活动,包括场室管理、卫生清扫等工作;体育艺术专职教师提供技术指导,进行检查记载评比等。学校全体一线教师参与安全管理,协助班主任进行后勤保障工作。五个管理层面,各负其责,确保整个活动过程“平安活动,健康成长”。
3、成立“体艺2+1”项目开发小组。
以专职体育、艺术教师为核心,辅导带动班主任和一批有体、艺特长的教师。召集一批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学生与家长组成开发小组,根据学生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项目。
4、设立信息反馈信箱。
积极向师生和家求建议,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保证我校“体艺2+1”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它更具生命的活力。
(六)创设人文环境,营造活动氛围。
1、加强校园体育物质环境的建设。
为满足学生在“体艺2+1”选项上的需求,学校在已有教学场地器材的基础上,又购买了大量的体育器材,篮排足球,羽毛球,毽球,呼啦圈,哒哒球,板球、长短绳等,在室内体育馆的周边,见缝这插针规划出两个正规的室内羽毛球场,又利用田径场边的空闲场地,扩建了三个室外篮球场,两个室外排球场地和十个乒乓球台,充分满足了2000多名学生集体进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需求。增设了两间音乐教室一间形体房,并配备了全套多媒体设备。
2、开展校园艺术情趣环境的建设。
在校园艺术文化建设中,通过定期开展校园摄影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社团诗歌朗诵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活动,挖掘一大批有独特艺术才能的人才,扩充到广播站和校园主持人中去。特别是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尝试将学校社团推向社会,由团委、实训部联络,让社团承担大型社会活动的服务工作、协助工作,向社会展示中职学生的风采,进一步推进学校社团的影响力。
(七)改革评价机制,形成评价体系
为了检验学生参与大课间小社团体艺“2+1”活动的实效性,督促各负责教师参与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积极性、责任性,学校进行了如下考核评价。
1、评价对象
①对学生和班级进行评价:根据考核的内容,纳入四项红旗评比,作为评选优秀班级、文明班级的条件之一。
②对班主任进行考核:对班主任的管理进行评价,作为评优、评个人先进的指标之一。
③对指导老师进行评价:评比出勤率,指导成效、社团管理及社员满意度。
④对社团进行评价:社团的组织建设、工作质量、档案(文字影像资料)保存完整度、社团成员满意度等等待进行评价。
2、评价内容:评价活动人数,活动秩序,大课间进出场速度秩序,和社团活动的管理成效等;
3、评价方法:①自我评价和综合评价相结合,等级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
②结果评价以班级为单位,按综合分(综合分=优秀率*4+良好率*3+合格率*2—不合格率*2)评定体艺2+1项目开展情况 。争取每位学生获得体艺2+1合格证书。
(八)建立立体网络,促进全民体育能力和艺术修养。
校园体育艺术活动氛围的形成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只有把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1、家校交流:学校与家长保持积极的交流,定期组织家长观看学校的大课间体育和小社团艺术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节艺术节和社团成果展示活动,鼓励家长为学校深入开展体育艺术2+1活动出谋划策。
2、档案跟踪:布置形式多样的体育艺术家庭作业,为学生建立家庭体育艺术活动档案。举行学校体育节、艺术节、大型健身操表演,礼仪展示和对外服务等系列活动,促使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推动全民体育艺术运动。
三、我们的收获
1、提高了学生的体育能力和艺术修养。大课间活动中学生掌握了自主锻炼的技能,提升了体育能力;小社团活动中体育艺术氛围推向了。活动的触角伸向了兄弟学校、周边社区、附近风景区、街头广场等场所。学生们在欢快的乐曲中翩翩起舞,在艺术插花中陶冶情操,充实了精神生活,促进了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和校园风气的形成,发扬了学校“自强不息、和谐奋进”的校本精神,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和良好的意志品质。学生在玩中锻炼身体,愉悦心身;在乐中愉悦身心,调节情绪,提升生活情趣。
2、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近两年来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我区职教专业设置的重新调整,学校的发展有了巨大变化。杭州市教育系统的体育专家、教师曾慕名来我校观看大课间体育活动,并给出了较高的评价。2011年杭州世界休闲博览会上,我校的礼仪社团承担了部分礼仪服务工作,受到了广泛的好评。在第八届全国“文明风采”竞赛中,我校成绩斐然,师生个人获得一、二、三等奖共13项,学校获得第八届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全国决赛组织奖。体艺2+1项目开展得如火如荼,为学校创下了良好的口碑。
四、我们的感悟
体育艺术 “2+1”活动的开展,使学校到处充满了生气,充满了活力,充满了歌声与笑声。灿烂的笑容,由衷的微笑,优雅的举止,热诚的眼神,如冬日的暖阳,洋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我们感受温馨的同时,也在深深地思考:在体艺“2+1”活动中如何让学生既能充分自主自创,又能自律自控,仍是一个有待继续探索的问题;如何更有效利用有限的场地、有限的师资力量,更科学地安排活动内容;如何更好地让体育艺术与职校专业相契合;如何在集体活动中发挥学生个性特长;如何更好地开展社团活动等问题,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在实践中研究探索。(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第一中等职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礼仪教学 亲和力 提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
0087-02
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礼仪教育既适应当今高职发展新趋势,又能为学生长远职业规划的需求和就业服务。因此,各高职院校纷纷根据专业特点开设礼仪课程,如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商务礼仪、公关礼仪等。但是,当前高职礼仪课程中部分学生出现厌学、旷课等现象。出现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从礼仪学科的角度探寻,一些礼仪教师在教学中没有亲和力也是原因之一。
教师亲和力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亲近结合的力量,是在学生中的凝聚力。高职礼仪课程如何提升教师亲和力,是摆在礼仪教育工作者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本文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提升礼仪教师亲和力。
一、内外兼修,打造高职礼仪教师魅力形象
(一)仪表得体,气质沉稳
得体的仪表主要体现在仪容干净、整洁,着装庄重、大方。礼仪教师对比其他课程教师,在整理和修饰自己仪容仪表方面应该要求更高,这是直观体现礼仪教师专业素养的符号特征。
从着装来看,由于职业需求,礼仪教师的着装应庄重大方又不失亲和感。款式上以偏正式的职业装为主,休闲职业装为辅。男性礼仪教师在服装选择上应适当关注细节,例如,有些男性礼仪教师着黑西裤、黑皮鞋时,却穿白袜子,明显违反男士着装习惯,也与授课内容相抵触。有些礼仪教师认为常常身着运动服或是居家休闲服上台授课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实际上,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对教师专业素养产生怀疑与不信任,言传身教成为一纸空谈,以上种种表现也有悖于亲和力的塑造。礼仪教师不一定要用名牌去包装自己,但应遵循着装规律,分场合着装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前提。
着装色彩是不可忽略的形象因素。建议女教师采用白、褐、蓝、紫、黄、粉等色系,可以增加靓丽感又不失端庄;男教师采用灰、黑、白、褐、蓝等色系可显现男性的庄严、权威感。不建议采用过于鲜亮的颜色或是具有强视觉冲击力的服装,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女教师可以适当化淡妆,根据服装变换发型,这样可以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不要浓妆艳抹,珠光宝气,那样不仅易于分散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还可能使学生盲目模仿,造成不良影响。
(二)微笑体现亲和
行为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礼仪教师需要有从容沉稳的气质,得体规范的行为举止,不在学生面前随意显露个人情绪,不随时发牢骚,姿态规范有度。高职礼仪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而变化体态语,通过目光、表情或手势等身体语言传递各种信息和情感,如自然、大方、平静、急剧、有力、激扬、忧郁等,从而将有声的语言与无声的语言有机结合,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统一,充分发挥多种感受的知觉作用,有效地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微笑是亲和力的重要体现方式。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老师都有亲近的愿望,关键看礼仪教师的态度。高职礼仪教学中,“微笑”也是礼仪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学生可以从教师的表情中获得尊严与自信,焕发对课程的兴趣与投入,因此,教师应注意以微笑体现亲和。
二、态度真诚,尊重对方
亲和力是展现人和人之间平等相待的观念,礼仪教师要有亲民意识,平等看待师生间人格地位。人性都有一个共同点:对想法和自己有共同点的人或事容易产生亲近感。反之,则不悦。在礼仪授课时,应该允许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把犯错的“人”和“事”区别开来,礼仪教师先学习与“人”(学生)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再沟通事件更容易达成共识。“态度真诚的落脚点最终是尊重对方的人格,接纳他人的人格。”这是培养高职礼仪教师亲和力的根本。例如,某学生对馈赠礼品礼仪了解不深,在课堂内向礼仪教师提出尖锐的观点,甚至是抨击社会现象。礼仪教师如何应对呢?若一开始就否定学生的意见,这是不妥的。因为一次不良的情绪沟通,可以完全毁掉前期建立的亲和形象。面对高职生的特点,高职礼仪教师对待学生应有更多的耐心与尊重。这种亲和的尊重不仅体现在表达善意时,还体现在表达异议时。针对上述情况应进行以下具体操作:肯定对方处事的动机是善意的(尊重学生),之后寻求师生间的共识(沟通),最后探寻解决的方法(落实)。从礼仪的角度与学生探讨馈赠礼品的社会性与存在感,化解学生的敌意,不过度强制对方接纳也是亲和力的表现。
三、有效倾听,积极反馈
倾听是获取学生信息,尊重学生的一种重要手段。礼仪课程不单是理论灌输,还要通过任务训练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在训练中需要高职礼仪教师放下教师架子,以同理心来倾听学生的困难或疑问。同理心就是换位体验下的换位思考。在人际关系中,无论是师生关系、上下级关系、合作关系还是亲朋好友,都存在不同立场、态度和看法,也许双方差异很大,要达成和谐一致,需要人性化沟通、理解。“亲和力体现在:先理解对方,再寻求对方的理解,这是一种主动沟通的姿态”,良好的同理心倾听可以使礼仪教师在纷杂的沟通中掌握主动。
有“听”必有反馈。对学生的异议及时作出反馈,比几小时苦口婆心的劝告效果更好。如对于在入座礼仪中应该从凳椅左侧还是右侧入座的问题,不同的书籍针对不同情境、场合有不同的建议。礼仪任务训练为此出现学生间的争执,礼仪教师武断地判定一方对错,对于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都是一种打击。不妨先听听学生的不同意见和想法,在讨论中引入正解,促成和解,反馈信息,才更有说服力。以此拉近师生距离,也是亲和力的直观体现。
四、在课内外拓展亲和教育
(一)甄选教学内容,设计任务情境,在角色扮演中体现亲和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现代礼仪越来越丰富,大至国家,小至职场、家庭,社会生活方方面面都需要礼仪。礼仪的运用多体现在“细节”的追求,例如交往礼仪中如何称呼对方、如何握手、如何介绍及递送名片等,而介绍礼仪中又包括自我介绍、居中介绍、介绍的时机和顺序等非常细节的内容,并且当面对亲戚、朋友、客户不同身份时又有所区别。只是简单地进行理论讲授,使师生间陌生感重,产生隔膜,不利于知识的掌握与运用。况且大多数学生没有社会经验或职场经验,听起来也只是略知一二,而设计有职场氛围和专业特色的礼仪训练,则是促进师生融洽互动的“金钥匙”。
“礼仪常识教育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而职场礼仪又是个人职场专业素质的重要一部分,因此将通识性礼仪教育与职业性礼仪教育相结合是高职礼仪教育模式设计的起点。”在礼仪常识教育的基础上,外语、旅游等专业的礼仪课可以体现涉外礼仪、商务谈判礼仪;市场营销、财会、国际贸易等专业的礼仪课程可以体现销售、接待、剪彩礼仪范畴。而对于理工科专业,如计算机、机电、汽车维修、路桥建筑等专业,礼仪课程可以由社交礼仪和求职礼仪、沟通礼仪等内容组成。可针对不同的专业设计相应的实训项目,更好地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引入项目教学,分任务训练,教师参与任务扮演角色,增加了师生互动机会,探讨任务的过程也是学习的过程。亲和力在师生沟通的点点滴滴和任务训练中逐步建立。
(二)将亲和力“延续”到课外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完成礼仪修养的延后培训。依托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将礼仪教育带入校园活动中,如礼仪大赛、校园主持人大赛、校园十佳歌手大赛等校园文化活动;还可以组建学生礼仪队或礼仪传承小组,承担校内外各项活动的礼仪服务工作。教师承担培训、指导或评委工作,也是传播礼仪,提升亲和力的一种有效途径。
在学院网络中创建礼仪QQ群或建立礼仪教师个人微博,采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拉近师生课外沟通距离。在学院广播站开设相关礼仪栏目,定时出版张贴普及礼仪知识的板报或海报,带领礼仪风尚,也有助于创设和谐校园。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是一种亲和力的境界,教师应将亲和力落实到以身作则为准绳、态度真诚识尊重、专业素养为依托、师生互动多途径四个方面。教师使自己从各方面成为学生可以仿效的优秀的典范,不断地提升亲和力,才能使高职礼仪教育深入学生日常行为与生活方方面面,为学生成才、就业打下坚实基础;而礼仪教师也才能成为学生所信赖、敬佩、爱戴的良师益友。
【参考文献】
[1]吴亚凤.论教师亲和力的要素及其培育[J].新课程研究,2011(3)
[2]段军华.修炼你的亲和力[M].北京:蓝天出版社,2008
[3]张岩松.论高职学生公关素质培养[J].公关世界,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