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长篇小说范文
时间:2023-04-09 21:50: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贾平凹长篇小说,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贾平凹, 秦腔
Abstract: jia ping-wa's novel the tendencies of the shaanxi DanFengXian content involves the home town of the lingqu cannel flowers story, works with exquisite plain language, the "compaction of internal writing style",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in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ountry's value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in the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traditional pattern, between the lines of a home into deep feeling and cavity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rural thinking.
Keywords: jia ping-wa, tendencies
中图分类号:I0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秦腔》是贾平凹的第12部长篇小说。内容涉及其家乡陕西省丹凤县棣花镇的故事。作品以细腻平实的语言,采用“密实的流年式的书写方式”,集中表现了改革开放年代乡村的价值观念、人际关系在传统格局中的深刻变化,字里行间倾注了对故乡的一腔深情和对社会转型期农村现状的思考。贾平凹称“我要以它为故乡树一块碑”。
首先说题目,陕西人说“秦腔”二字,语气里绝对含有更多的精气神,痴迷、骄傲等杂合而成的情绪溢于言表。“秦腔”二字里,包含着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和乡土迷恋。写作领域从不离开关中大地的贾平凹,以《秦腔》为名创作一部长篇小说,显然是对关中文化的一次集中表达,是一位作家对乡村世界进行一次清晰的文学梳理的努力。创作这样一部小说,贾平凹想象中的读者大概不是书斋里的批评家和城市里的知识青年,而是要用一次完整的写作走近那些曾经熟悉、依然亲切的故乡人的心灵。
把精神说清楚是一个巨大的诱惑,也是一种极度的冒险。贾平凹以前的小说世界是一个相对宽泛的乡土概念,这一次的“清风街”是他彻底回乡的写作行动。正是因此,我们看到的《秦腔》,不是“百年历史”的描述。“百年历史”的宏大构想,在近十多年来的长篇小说创作里,已是一种通行的惯例。《秦腔》里的时间是弯曲的、回转的,有时候看上去还是静止的,《秦腔》的空间是具体的,清风街这个乡村世界是整部小说惟一展现的空间,就是在这样仿佛静止的时间和相对狭小的空间里,贾平凹要描述一场人间悲喜剧,让这个平静的世界充满动感。
小说通过对一个小村镇日常生活变迁的细致描绘,折射出新时期农村改革之后的瞬间繁荣与让人心痛的凋敝。那个充满“灵异”的世界是通过一个“疯子”之口叙述出来的,让读者觉得自己就是飘在那个乡村上的“灵魂”,能看见那里已经发生、正在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切。而农村三代人的价值观与精神状态的差异,也正好让人看见乡村与传统文化所面临的巨大困境。尽管整部小说由一个“疯子”的视角统摄,有时可能有微微的“油滑”,但那种苍桑悲凉感却是那么力透纸背,读起来仿佛确是在听一曲中国乡村的悲歌!
《秦腔》描写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秦腔,而是要通过秦腔这个载体表达作者的一种情绪,那就是在农村中传统与现代的交替,岁月冲刷与沉淀的过程等等。然而作者面对时代的变迁,内心也充满了迷茫和无奈,他并不能给读者一个圆满的答复,对于旧的为什么要走,新的为什么要来,作家充满了困惑,他只能对过去的点点滴滴予以凭吊和怀念,沉浸在无边的困惑、无奈甚至是痛苦之中不能自拔。作家的心情是堵塞的,读者自然也不会豁然开朗,而只会在一堆文字之中感受沉重。
在这部小说里,作者突破了以往的传统写法,抽去了故事情节,悬念等小说中的元素,可以说这是一种冒险的写法,这样做是很不容易的,但贾平凹却成功了。他在《秦腔》的写作中更多的写出了一种留念,更多的是一种割舍不掉的东西,笔下充满了温暖。而作品中的“引生”这个人物形象值得研究和探讨,他的爱是一种没有功利主义的苦爱,这也是一种非常痛苦的爱情理想!如果我们仔细品尝的话,一定会有很多的东西借鉴,尤其这种在对话中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写作思路是值得思考的。文章中除了引生以外,就是“白雪”的描写,她从一个秦腔名角到沦落到一个专门为红白喜事跑场子的人,这是一种作者绝望的态度,在她的身上意味着对传统文化想象的终结,这种消失不是忽然的消失,而是一点一点地消失,一寸一寸地消失,写的那样不知不觉,不惊不乍。这部作品初读起来似乎很艰难,小说有一个巨大的沉默的层面,它的主题也许就是沉默。《秦腔》给我们的东西不仅是挽歌、爱、留恋,而是一个站在此地,站在广大的沉默的中心,感受到这种沉默的压迫,为此而焦虑,为此而不知所措。
贾平凹看似貌不惊人的小说,写出了真正中国式的人间关系,有历史感,又有当下性。比如把白雪这个女性写得非常美,把引生和夏风这两个人放到白雪的周围,通过这两个男性对天仙一般女性的姿态和得到的结果来考量一种东西,这个东西是一个人用一生追求而没有得到的,在另外一个人那里却是唾手可得。那两个男人实际上就是一个人的分裂体,而这个人很可能是贾平凹自己,他把强大的心理性格投影到人物身上,但不能在一个人身上实现正在分裂的精神状态,所以放在两个人身上表现,表达非常极端的对纯粹的精神上的追求,夏风从城里回来很随意的对待乡间任何人物和事态的姿态,这正是转型时期中国很多人精神上面临的困境。
篇2
关键词:贾平凹 文学创作 艺术追求 文化底蕴
贾平凹是中国近现代文坛上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之一,后来的文学评论家对其文学作品存在着不少的争议。虽然对于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目的、创作水平和写作艺术都有着褒贬不一的看法,但他的文学作品在三十几年的历史考验中显示出了它所有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贾平凹的文学创作成果不仅是中国文坛的成果,同时对于当代文化的发展也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贾平凹文学作品创作中的乡土情结追求
作家的文学创作就犹如在大海中徜徉一般,心灵是左右其航向的罗盘,航行的时间越久,里程越长,精神的指示作用也更加明显。那么在贾平凹的文学创作中的精神向导又是什么呢?作者本人曾经非常直接地说:“我是一位农民。”这一种质朴的宣言对于贾平凹来说不是一种标新立异的噱头,而是对于创作追求的一种表态。众所周知,贾平凹在早期的文学创作中极力回避和摆脱农民的身份,对“非农业”身份极度宣扬。当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得到了社会上广泛认可的时候,最初的动机得到了满足以后,精神上的导航陷入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空虚迷茫中,不知道自己文学创作的未来是什么。
贾平凹接下来在“商州”开辟了自己新的写作阵地,与此同时也以此为“锚地”开启了自己新的精神旅途。在这一关键的转型时期,贾平凹的文学作品充满了自信,文学创作也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时期,为自己赢得了很大的荣誉。“伴随着商州系列作品的影响,我也逐渐开始一步步自觉过来,要长期坚守这两大阵地,一个是商州,一个就是西安,从商州的角度看西安,从西安的角度看商州,坚持从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来看中国,所以一直写到了现在。”也就是从西安的视角来写商州的封闭和落后,从商州的视角来写西安的浮躁和颓废,基于这两个视角,站在一个传统的视角来看现代化中的中国,并没有清晰的现代性视角。
虽然贾平凹在西安已经生活了几十年,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但在内心深处还是一直将精神的寄托放在曾经的商州这一乡土的文化体系之中,这种精神家园的影响是恒久的。和其他的作家相比较,不同于张爱玲在上海和香港这样的时尚之都生活和求学,对于现代意识有着真实的体验;也不同于鲁迅有着日本海外求学的经历和北京上海大城市的生活,虽然也曾经说过“朝花夕拾”的精神回归,但毕竟都沉浸在现代都市思维的模式之中;贾平凹的思想则是在进入都市之前已经基本定型,虽然一样有着城市的身份,但精神的家园一直定位了乡村之中。在《关于小说创作的回答》中,贾平凹就十分直率地说道:“说到了根本,咱的思想还是小农思想。根本上讲,咱还是农民,虽然已经到了城市,有了城市户口,极力想摆脱农民意识的影响,但是历史的烙印谁又可以随便改变呢?”贾平凹在思想和情感上都始终无法融入到现代都市的生活模式中,无法和现代文明的意识产生共鸣,所以固守着乡土的意识恋恋不忘。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贾平凹看到乡村在都市化的进程中已经开始凋零,并且借助西安的都市视角来对西北农村生活的落后和农民思想意识的愚昧无知进行描写,贾平凹的情感仍然是倾向于乡村的,也从根本上对以乡土意识为根基的文化有一种认同感。贾平凹的小说《秦腔》表面上看是为民间传统的文化所唱的一首挽歌,更多的是透露出对于这种传统文化的一种深深依恋之情。也正是因为此,当贾平凹的文学创作向都市题材进行转型的时候,内心深处对于这种新的写作对象缺少精神上的认同和价值上的肯定,从中也感受不到乐趣和希望,没有了精神上的根基和支持。很多文学评论家提出“魂归何处”这样的问题对于贾平凹的小说作品研究始终是一个大的问题。在贾平凹的商州系列作品以后所创作的“西京”系列正是这一系列矛盾的有力体现,像小说《废都》、《高老庄》、《怀念狼》这些文学作品从总体上看都不是特别的成功,主要原因就是因为此。
贾平凹文学创作中的乡土情结追求就决定了他对于现代文明的一种抵触感,而贾平凹作为一名知识分子,在面对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民族和世界等这样一系列抉择的时候,贾平凹显示出了对传统的肯定,但对于现代却难以达成共识,因此贾平凹可以形成自己独特的中国文学味道,但一直没有形成典型的现代文学风格,这也是他一直无法摆脱的一个精神枷锁,这也就成为了我们对中国文学走向进行审视的一个重要分界点。
二、贾平凹文学作品创作中的写实艺术追求
贾平凹在中国文坛辛勤耕耘了几十年,从一位苦心练笔的文学青年一直到享誉海外的著名作家,他对文学创作的艺术追求不会一成不变。贾平凹的文学创作经历了起伏和变化,读者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作家的创作思路也进行了不断调整和反思,对于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艺术追求也只能从整体上进行主导性的把握。
从客观上讲,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艺术追求一直存在并且从未满足,始终在探索和追求的道路上前进着,它也是这位丰富多产作家一直进行文学创作的动力支撑。贾平凹早期所创作的散文和小说作品因为写作内容和技巧上的主导因素,一直被认为是“为了艺术所艺术”,“唯美式的写作”,贾平凹所创作的散文被称之为“美文”,作品主要表现了自己家乡的自然美,人情美和儿女美,中短篇小说则是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心灵的刻画、小说故事情节构造和文字语言组织等方面。即便是一块“丑石”,在贾平凹诗情画意的文学创作追求中也会显示出美的韵味。贾平凹在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是非常成功的,虽然被人们略显刻薄地称为“假声写作”,但其文学创作的追求和目的是单纯的,所以可以在文坛上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假如贾平凹也像废名、孙犁、沈从文等作家那样以这种文学创作风格一直坚持下去,同样也会成就自己的文学地位,但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追求并没有因此而止步。或许是因为社会现实情况的变化,时代风云的变幻,抑或是因为文学思潮的激荡,作家自我文学创作意识的觉醒等原因,作家贾平凹不仅“有意识的”对自己的散文创作进行了约束,并且在自己的小说创作过程中进行了重大的转变和彻底性的转向,开始直面现实,对于民族的前途、文化的命运走向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和思考。贾平凹将文学创作的源泉寄托在了身处在改革开放浪潮中的农民和处于在转型期中的知识分子身上,以自身的真实体验,创造了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文学作品。小说《浮躁》、《废都》、《白夜》等文学作品的创作问世标志着贾平凹文学创作追求的一些调整。诚然,贾平凹依旧是一位作家,但中国文人传统的历史传承使命感和文化责任信心让具有文学济世的贾平凹不再满足于自己“唯美作家”身份,开始了自己文学创作中的写实艺术追求探索。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在十几年前对于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进行过这样的评说:“我在贾平凹的著作《高老庄》中读到了一种深邃的,像大地一样坚实的真实感。这种感觉主要是作家贾平凹对于当下生活中每个细节和每一个精神线的敏感捕捉,以及贾平凹对于事实和场面的描绘能力。一直到长篇小说《古炉》的正式出版,贾平凹展示了自己作为一位小说家的真正功夫还是写实。”在小说《后记》中,作家也自己坦言道:“我还是依旧采取了写实的手法,建立了那个自古以来就以烧瓷为生的村子,这样可以让这个村子变得有声有色,更加有气味和温度,开目即见,触手可摸。”在文学创作中,其实最容易的也就是最难的,最朴素的也是最豪华的。什么才叫生活?逼真了才能活,要想逼真就得写实,写实的素材就是现实生活。
诚然在文学创作中仅仅是靠写实还不足以成就一位作家,也无法构建一个丰腴的小说世界。贾平凹自己也曾经表示,写人写事要有形而下的准确和真实,同时还要有形而上的升华和概括,这构成了贾平凹文学创作写实追求中的另一个维度。儒、释、道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和民间意识中的鬼、巫等神秘因素被引入到了文学创作中,形成了一种与真实事物对照而显示出的张力,将文学作品中的整体意蕴扩大。在小说《古炉》中,更是使用了类似马尔克斯小说中的魔幻手法进行写作。贾平凹的文学创作追求有现代意义,同时还要具备一定的传统气息,更要带有一定的民间味道,注重整体上的艺术,要在憨拙里显示通灵,在朴素里显示华丽,在简单里显示丰富。
三、结语
贾平凹作为中国现代文坛上具有代表性的一位作家,有着自己的文学创作艺术追求,并且用自己的文学作品展示了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作家应该承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感,为自己赢得了在文学界的崇高地位。对于中国的作家而言,只有在面对传统和现代、东方和西方、善与恶等基本的文化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借助于文学艺术的形式形象化地表达和传递出来,作品才会有灵魂,才可以发现现实和历史的不足,对于人们的精神和文化建设风貌做出正确的启示和指导。
参考文献:
[1]尹君.浅析贾平凹文化身份的多重复杂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05).
[2]贾平凹.古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篇3
回望来路,他也不免兴叹,说自己扑腾着、扑腾着,就扑腾成了老汉。谁都能从中读出一丝力不从心欲服老的滋味吧。可转念一想,这位陕西作家别说跟同辈人相比,就是比晚近的一些所谓畅销书作家,推新作的速度也毫不逊色――距前一部长篇小说发表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再度拿出另一部长篇。就冲这个,也让人不得不对他的勤奋肃然起敬。
记者:你以乡土中国为基础创作了大量的作品,这其中的秘诀是什么?
贾平凹答:尽量把小说写得很有趣味性,最起码让大家有兴趣读下去。比如说我老想上帝造人也需要吃饭,吃饭必然是很辛苦的,你要种粮食,把粮食磨成面粉,把它做成饭,你不停地要拿牙来嚼,到肠子里、肚子里后消化了排泄。上帝让人维持下去必须要吃饭,要吃饭就得来一些口味、来一些食欲,你就很乐意去干这个事。就像生育一样,生育是一个很辛苦、很无聊的工作,但是它给你增加乐趣,你就很乐意去干这些事。
我一直觉得年龄对人来讲特别重要,年龄实际上就是时间,时间可怕得很,到一定程度就不一样了,就像庄稼一样,经过一段时间就成熟了,但这不是说我自己现在就怎么怎么样,但是肯定比当年要强一些了。
篇4
对于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迟子建保持着一如既往的平和与宁静,她说自己对获不获奖没有太大的期待。
其实迟子建更早以前的一部长篇小说《洲国》也曾入围茅盾文学奖,但最终没有获奖,如今《额尔古纳河右岸》最终获得了评委们的青睐,她个人认为可能与这部小说的主题有关:“《额尔古纳河右岸》与《洲国》相比,不仅是一部单纯的历史题材的小说,它同时也具有现实意义,书里描写的一切都是活生生存在的。我去过很多国家,发现全球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正经历着与鄂温克部落相同的命运与遭遇,许多原生态的东西都正在被戕害。作为一个作家,不会去做道德评判,不会探究事情的合理性,我只是希望能把这种现代化慢慢消除世界文化差异性的过程展现出来。”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一个“小女子”的大见地。
“我的作品最大特点是不写自我”
女性驾驭历史题材往往会把个人思想的痕迹留在里面,对于这一点,迟子建说:“我很少写关于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我也从来不去刻意追求一部作品的厚重感,因为深刻是求不来的,只能是自然而然呈现。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我很信奉的一点是,虽然后天的知识储备、文化积累必不可少,好的作品与作者的创作环境、生活环境也是息息相关的。优秀的作家不能与现实生活割裂,否则他的作品一定非常苍白。只有深入地了解生活,拥抱生活,才能获得创作的灵感源泉。
“小人物说大历史”
迟子建从《洲国》到《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长篇小说创作始终实践着“用小人物说大历史”这一创作理念。因此说迟子建也是“小人物”她一点儿都不反感,但说她是小女子,她未必愿意,尽管她的作品中无处不体现着女性的温婉与细腻。迟子建曾三次获得鲁迅文学奖,近来又摘取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无疑,她这个“小人物”已向大作家的行列迈进。
曾经也是个“少女作家”
和近些年涌现出来的那些“80后”文学青年一样,迟子建也是在青春时期就开始了幸福的作家梦。“我第一次尝试创作长篇小说是在1984年,当时只有20岁。”迟子建说,“我感觉青春是一种力量,能够给予一个作家激情和灵感。而且,真正写作的人,不管年纪多大都不会苍老,时间、知识和阅历的积累会让一个人更加成熟。”迟子建说自己的青春就是在写作当中度过的,这种青春的写作从各个方面都会给予她很多很多东西,使自己慢慢变得成熟。
而谈到“80后”文学青年批判前辈的反叛精神,迟子建认为,对于一个作家来说,无论是称赞还是批评都是可以接受的。不过,她也告诫“80后”文学青年:“批判一个事物的前提是真正懂得和了解它,这要有深层次的积累。如果仅仅从感官而不是从心灵去批判,就难以产生艺术震撼力。”
篇5
三毛:原名陈平,一位台湾作家,父母是古典文学教师,受家庭影响,五岁时就开始阅读《红楼梦》。三毛的文字如其人,像一朵绚丽多姿却又平淡无奇的云,洁白无暇而又飘逸灵秀。自由浪漫,坦率而又不失天真。自杀后,骨灰一半遗在了台湾的日月潭,一半遗在了大陆西北的鸣沙山(敦煌)。日月潭可以浸透《温柔的夜》,鸣沙山可以重温《撒哈拉沙漠的故事》。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大抵描绘的应该是她吧。
贾平凹:陕西、西安人,原名贾平娃。西安是六朝古都,厚重的文化积淀孕育、熏陶了他。善长写长篇小说和散文,其《废都》是对《红楼梦》的一次成功模仿,同《红楼梦》一个遭遇,一开始就被沦为禁书。散文:语言朴实、平和。小说:语言富有独到的地域气息,并有方言夹杂其间。其作品摆脱了那种浮躁、张扬、浅薄、晦涩、华丽的文风,整合并开创了一种现实感、趣味性、哲理性、深沉气质的风格。写小说难,难在有始难有终,高鄂对《红楼梦》后期成员遭遇的安排非常合理。
张爱玲:一个不落俗套、本文由搜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身着红袍的前卫女子,个性十足。《倾城之恋》、《沉屑香》、《半生缘》…。她的文字更具个性:环境描绘、意韵烘托、心理剖析、想象丰富,读起来有如身临其境之感,饱含了对爱情的透彻思悟。她仿佛在告戒后代的女子们如何识破男人们的诡计,不过男人和女人的分工不同,男人天生就是在给女人使坏,女人总是用她的好来原谅他的坏。女人谈恋爱前应该读读张爱玲,失恋之后更应该读读张爱玲,做女人应该像张爱玲。
如果你对他们三位的情况比较了解,你会发现,三毛比较欣赏贾平凹的文章,贾平凹比较欣赏张爱玲的文章。
余秋雨:浙江余姚人。早年是上海艺术戏剧学院的院长(现已封笔终老,退出文化圈)。《借我一生》、《文化苦旅》、《霜冷长河》、《千年一叹》、《山居笔记》,从他的作品名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何等大气的作家,这里用作家来称谓他是有问题的,准确地说他是一位艺术理论家,并对历史有较深厚的研究。他的作品除《借我一生》以外,都与随笔有些类同。余秋雨犹如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在向我们讲述国内、国外的历史、文化史。
篇6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其代表作长篇小说《子夜》,他的“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主要作品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月牙儿》、解放后写了剧本《龙须沟》、《茶馆》。
此外,还有叶圣陶的《倪焕之》钱钟书的《围城》沈从文的《边城》郁达夫的《沉沦》,都是名家名篇。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其代表作为诗集《女神》。后双写了剧本《屈原》、《虎符》、《高渐离》等。
的《雷雨》是杰出的现实主义悲剧,还写《北京人》《日出》《王昭君》等名篇。
此外还有的《包身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背影》冰心的《寄小读者》《小桔灯》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鲁迅的《朝花夕拾》《野草》都是名家名作。
当代文学常识(1949-2005)
1、当代小说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荣获斯大林文学奖金。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
孙犁《白洋淀纪事》《荷花淀》
杨沫的《青春之歌》
柳青《创业史》
古华的《芙蓉镇》都是名家名作。
当代崛起的小说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王蒙、路遥、柯云路、张杭杭、王安忆、贾平凹等。
2、当代诗歌散文戏剧李季的《王贵与李香香》
柯岩的《,我在哪里?》
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
吴伯萧的《北极星》
杨朔的《茶花赋》
秦牧的《花城》
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碧野的《阳光灿烂照天山》
舒婷的《橡树》
外国文学常识
(一)史前神话
1、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赛》)
2、古希伯莱神话:《圣经》(新旧约翰全书)
3、亚洲有古代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又称《一千零一夜》)
(二)、希腊罗马时代
1、散文
《理想国》(柏拉图)《诗学》(亚里士多德)
2、戏剧
《被缚的普罗米修斯》(埃斯库罗斯)
3、寓言
篇7
关键词:陕西文学作品 乡土情节 发展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2017) 04-0287-01
一、引言
20世纪50年代以来,陕西文坛相继出现了数位有全国影响力作家,以柳青、杜鹏城为核心的第一代陕西作家为陕西的文学创作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代表作《创业史》和《保卫延安》等等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巨作。他们强调文学创作要贴近生活,追求真实。以路遥、实、贾平凹为代表的第二代陕西作家更是继承和发展了这种乡土文风,《平凡的世界》、《白鹿原》、《秦腔》等作品都具有浓郁的乡土情节,这些作品在全国文学创作领域刮起了一股陕军东征的旋风。而以杨争光、红柯为代表的第三代陕西作家在其《老旦是一颗树》、《好人难做》等作品中也紧紧围绕乡土、乡情主题。这里我们主要来探析第二代和第三代陕西作家文学创作中的乡土情节。
二、路遥、实、贾平凹文学世界里的乡恋、乡思与乡情
1.路遥作品中的农民式乡土观――陕北高原情节
路遥是陕北黄土高原孕育成长起来的文学巨匠。渗入到血液里的乡土情怀让他深深的热恋着那片养育他的故土,也更深切的关注着农村发展和农民命运状况。在创作中,他笔下的乡土社会都是陕北黄土高原农村和农民历史缩影,如《风雪腊梅》中的冯玉琴、《青松与小红花》中的吴月琴、《人生》中的高加林和刘巧珍、《平凡的世界》里的孙少安和孙少平等艺术形象,这些人物以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所处的环境抗争、搏斗,以期实现自己人生价值。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以青春和生命作抵押的作品”。作品紧紧围绕孙少安和孙少平两兄弟来开展,文中复杂矛盾纠葛交织,诸如爱情、挫折、痛苦、追求等各种冲突相互交错,通过他们人生经历和心灵进程,路遥向广大读者展示了改革开放时期我国西北农村一代农民的精神风貌及他们的奋斗历程。坚韧、刚毅的孙氏兄弟是20世纪70、80年代我国农村社会变革中最先觉醒的农民形象代表,在黄土地平凡的世界里演绎着不平凡的人生。可以看到对所有乡土人物的塑造和对大量相关乡土风情的描写都是路遥乡恋的体现,也是他对人生的独特探索和思考。
2.农民作家实作品中深深的乡恋――关中平原情结
实是从西安普普通通的农村家庭走出来的一位文学大师,其文学生涯也一直没有离开乡土这个主题。他先后在《乡村》、《康家小院》、《梆子老太》、《四妹子》、《蓝袍先生》、以及《白鹿原》中刻画了一系列如康田生、冯马驹、四妹子、梆子老太、蓝袍先生、白嘉轩、等各种形形的农村人物形象。通过对这些人物的塑造,既表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厚重,也表现了社会变革中农村社会现代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壮大。
《白鹿原》是忠实的巅峰之作,是他用生命凝结出的文学传世之作,就如他所说是一部能够死后当枕头用的大书。这部小说以陕西渭河平原上的白鹿村为背景环境,通过刻画白嘉轩、鹿子霖、朱先生、黑娃、田小娥等人物形象,展现了50年间白鹿两个家族之间的恩怨情仇纠葛以及白鹿村在那场社会大变革浪潮中的起起伏伏。整部作品里都充满着黄土与泥沙味道,没有城市的繁华喧嚣,只有乡土安静与厚重。这正是实一生不曾改变的乡土情结的真实写照,故里是他灵魂的栖息地,是他内心深处纯净的传统文化圣地。
3.山地之子贾平凹作品中浓浓的乡情――陕南山地情节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贾平凹在陕南丹凤的农村长大,深深受到商州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从《山地笔记》描写商州山水开始,到后来的《商州》、《腊月正月》、《浮躁》、《高老庄》、《古炉》等,贾平凹笔下塑造出了刘成与珍子、韩旋子与王才、金狗与小水、高子路等普通乡村人物形象。这些作品述的都是普普通通乡村人物之间的爱情抗争史、矛盾斗争史、生活奋斗史、新旧文化冲突史,将秦人秦地的乡土风情文化全貌的展现给了大家。
《秦腔》是贾平凹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这部作品以陕南一个村镇―清水街为焦点,通过引子这个所谓“疯子”的视角来讲述了清水街上白家和夏家两大家族的故事。前后近二十多年,清风街经历着社会变革带来的巨大变迁,农民负担沉重、农地丧失以及农村文化失落等问题,让夏家两代人在坚守土地与逃离土地的变化中产生了诸多对抗和斗争。在贾平凹的笔下,夏家家族的命运变迁正是陕西乃至整个中国农村变革缩影。可以看出贾平凹的相当一部分文学作品都是围绕着山地农村来展开的,那是他骨子里对乡土深深的眷恋。
三、红柯、杨争光作品中所体现的乡土情怀
篇8
极花的模式化命运
《极花》故事并不复杂,创作灵感来源于发生在一个老乡身上的真实故事:老乡的女儿在十几岁时遭人拐卖,他们苦苦寻找了好几年,好不容易才把女儿解救出来;可当时姑娘已经生了一个孩子,孩子留在了被拐卖的地方。回到家后,由于媒体宣传公安解救成功的新闻,人人都知道老乡的女儿遭人拐卖,姑娘不再出门、不再说话,整日呆坐着一动不动。再加上思念孩子,半年后,女儿背着父母跑回了被拐卖地。
《极花》的名字是小说中的一种植物,在冬天是小虫子,夏天又变成草和花。“有点像冬虫夏草,但又不是,村里的人就用极花冒充冬虫夏草去卖。”
《极花》只有16万字,结构简单,以第一人称书写,“我”即是主人公极花,整个框架基本上沿着老乡女儿的故事发展。类似的新闻事件并不罕见,比如去年闹得沸沸扬扬的“郜艳敏事件”――
1994年,河南姑娘郜艳敏被拐卖至太行深处的河北曲阳县灵山镇下岸村,之后在村里当上代课教师,2006年成为“感动河北”十大年度人物,她的事迹被改编成2009年上映的电影《嫁给大山的女人》。一个被拐女孩的血泪史被包装成感动中国的心灵鸡汤,社会良知被大面积吞没。
比《极花》走得更远的还有电影《盲山》,一个《嫁给大山的女人》反面的故事,这才是真实的乡土中国。
从被拐到不得不顺从,极花走过了一条坎坷的道路。怀孕后,极花“越发恐惧,焦躁不安,额头起了痘,又严重地便秘,只要黑亮不在窑里,就使劲挤压肚子、蹬腿,甚至从炕上、方桌上往下跳,企图它能坠下来,像大小便一样拉掉。”最终,她宿命而又无奈地生下了孩子,并像所有母亲一样爱上了这个孽种。
如此说来,《极花》可以说了无新意,延续之前的贾氏小说思维,男权社会中的女性挣扎,凸显了阴郁的时空。老老爷的身影伴随这个村庄,让人想起鲁尔福的《佩德罗・巴拉莫》,死生无所寄,凋敝的最终结局,或许就是一种新的复出。
最后的农村,最后的光棍
极端落后的村落,积攒了越来越多的光棍儿。贾平凹深有感触:“我是到过一些这样的村子,村子里几乎都是光棍,有一个跛子,他是给村里架电线时从崖上掉下来跌断了腿,他说:我家在我手里要绝种了,我们村在我们这一辈就消亡了。我无言以对。”
拐卖之外,他将视野放到广阔的乡村世界:“拐卖是残暴的,必须打击,但在打击拐卖的一次一次行动中,重判着那些罪恶的人贩,表彰着那些英雄的公安,可还有谁理会城市夺去了农村的财富,夺去了农村的劳力,也夺去了农村的女人。谁理会窝在农村的那些男人在残山剩水中的瓜蔓上,成了一层开着的不结瓜的谎花。或许,他们就是中国最后的农村,或许,他们就是最后的光棍。”
2011年,年轻导演郝杰拍摄了一部电影《光棍儿》,把镜头对准了农村的裤裆问题――某贫困山区的四个老光棍。村里男女比例的不协调使得光棍问题变成了老大难问题,时间一久,人老了,这问题也就无法解决了。在一个信息不怎么发达的封闭山村里,性问题变得如此苦闷、焦躁、混乱,全村只有那么一个年老色衰的老年妇女蜻蜓点水似的游走在各个光棍之间,暂且解决一下光棍们的裤裆问题,其他疏解苦闷的办法就是反复听些听了几十年的荤曲儿。
城乡二元化发展自然体现在裤裆问题上,这种不平衡性不仅作用于性上,而且在整个城乡二元的道德评判体系上也有深刻的烙印――就连城里的也看不起乡下客。
而今,随着轰轰烈烈的城市化运动展开,偏远地区的光棍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递增,本来他们赖以生存的本乡女性资源一波一波被城市吸走,而他们却因种种原因,尤其是在城市面前的性别劣势而被封死在本乡。城市剩女归根结底是个伪命题,她们总归能找到婚姻以及性的排泄渠道,而乡村男性,尤其是新的80后、90后光棍们,面临的将是一个女性资源急剧稀缺的时代,甚至除了攒一辈子钱买一个媳妇之外,没有任何正常渠道能够让他们获得婚姻权利。
在需求面前,新的极花出现了,她们被命运推搡,扔进原始的牢笼,去填补光棍们绝望的人生。一个道德问题压抑下的另一个道德问题出现了:人性的道德自然让我们去拯救极花,而时展的不道德却在压榨着那些无限释放人性之恶的光棍儿。
极花,有被迫,也有自愿,比如越南新娘、缅甸新娘,她们怀着美好的梦想,以几万块的价格把自己出售到中国,填补进女性缺失的村庄。有人终老于异国,有人不久便逃离,奔向新的迷茫的人生,她们身后是被抛弃的光棍,大多数人再也拿不出钱买一个媳妇,作为一朵谎花,在广袤的乡野释放人性的善与恶。
乡村的文化救赎:沧海何尝断地脉,半崖从此破天荒
拐卖和被拐、光棍产生的土壤之外,绵延不绝的乡村社会到底在经历什么?
贾平凹说:“我关注的是城市在怎样地肥大了而农村在怎样地凋敝着,我老乡的女儿被拐卖到的小地方到底怎样,那里坍塌了什么,流失了什么,还活着的一群人是懦弱还是强狠,是可怜还是可恨,是如富士山一样常年驻雪的冰冷,还是它仍是一座活的火山。”
时代的悲剧,总会加倍施于女人和孩子身上,拐卖女性是这种悲剧的极端显现,那些被城市吸附的女性,也不知有多少沦落红尘,成为灯红酒绿表象下的工业废品。
2011年,贾平凹出版了一本长篇散文《定西笔记》,记述了他2010年末走访甘肃定西农村的所见、所想。定西是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其保守、落后、贫穷的现状,让他深为触动。
2010年,他凭借散文《一块土地》(书写近百年中国土地问题)获得人民文学奖。授奖词中这样写道:在《一块土地》中,贾平凹孤独地站在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深切地注视变化中的乡土中国面临的困境,有黍离麦秀之情怀。
纵观贾平凹的绝大多数重要作品,对乡村世界的回望是一个最重要的主题。早期的《鸡窝洼人家》《黑氏》《浮躁》,尤其是以商州为主题的三部长篇散文,描绘了一幅变革中唯美的乡村画卷。后来的《高老庄》《秦腔》等,开始面对乡村世界裂变带来的诸多社会问题。而到了《高兴》,以及如今的《极花》,已是乡村世界崩塌后的挽歌。《高兴》聚焦在城市,民工生活的辛酸和无奈;《极花》返回到农村,走进一个中世纪式的村庄,那些最古老的生存方式,看似没有改变,却因为遥不可及而又处处决定其命运的城市的压榨,而变得几近荒芜。
今天的贾平凹,或许再也写不出商州系列散文和小说《浮躁》那样唯美的桃花源,那时的小桥流水,摆渡的小水依旧在那条州河上延续命运的摆布,如沈从文《边城》般的诗意画卷,被滚滚硝烟取代。作家只能看到荒无人烟的村庄,坟茔累累,一众光棍和老人孩子,在这片残山剩水间打发时光,俨然地狱世界上升至人间。
乡村越来越凋敝,这是当代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贾平凹看到了,大量知识分子以及生存在这个国度的人们都看到了。所谓“消失的故乡”,不过是文人的诗意想象,真正恐惧的是故乡消失之后,那片土地上人的命运。简单用城市化来讨伐这场浩劫已经显得毫无意义,城市化是一个必然的选择,乡村的消逝却不是必然的结果,乡村可以通向它应该有的诗意未来,也必须要通向这个未来。
写完《极花》,贾平凹想起两句古人的诗:
一句是:沧海何尝断地脉,半崖从此破天荒。
一句是:乐意相关禽对语,生香不断树交花。
前者作者苏轼,是其贬谪海南时所作,不是完整的诗,只有两句。苏轼在一位学生的扇面上题写这两句,大海没有把陆地和海南岛分开,希望珠崖书生唐某能够中举,结束海南无举人的历史。“一些问题由来已久,很深重,覆盖面很广,但总会有合适的人和政策以及时机,去真正解决这些问题。”
篇9
鲁迅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为鼓励中国优秀的中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和评论作品的创作,鼓励优秀的中外文学作品的翻译而设立的,是中国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
鲁迅文学奖每三年评选一次。目前包括以下各奖项:全国优秀中篇小说、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文学评论、文学翻译奖共七个奖项。
茅盾文学奖
茅盾文学奖是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根据茅盾先生遗愿,为鼓励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推动我国文学的发展而于1981年设立的。是中国文学界具有最高荣誉的文学大奖之一,每四年颁发一次。
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四部获奖作品是:贾平凹《秦腔》、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麦家《暗算》、周大新《湖光山色》。
庄重文文学奖
庄重文文学奖是香港著名人士庄重文先生于1987年倡议出资,由中华文学基金会主办的一项青年文学奖。主要用来奖励在文学创作、文学评论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年轻作家和优秀的青年文学刊物。
2008年,第11届庄重文文学奖颁奖典礼在京举行,周晓枫、戴来、谢有顺、石舒清、温亚军、郑小琼、张者7名青年作家获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由《南方都市报》于2003年2月斥资设立,是国内首个由大众媒体设立的文学大奖。该奖项一年一度,在创立之初,就因其鲜明的民间立场、透明的评审程序而备受瞩目。
2008年,王安忆凭借《启蒙时代》一书荣获年度大奖: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7年度杰出作家”。麦家、杨键、舒婷、陈超、徐则臣分别获得2007年度小说家、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最具潜力新人称号。于坚则获得新增加的“生态文学致敬作家”称号。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是瑞典著名的发明家和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在1895年写下的遗嘱中提到的五大奖励领域之一。它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最权威、最有影响的文学奖项,在全球文学界享有盛誉。由瑞典文学院颁发。
2008年,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获奖理由是:“一位注重新历程、诗歌历险、感官享受的作者,是一个超越目前主导文明和探求主导文明低层的探索者”。
美国国家图书奖
美国国家图书奖由非营利机构的国家图书基金会主办,每年一度。设最佳小说奖、非小说奖、诗歌奖和少年文学奖四个奖项,并且设特别荣誉奖章。它是美国最重要的文学奖。
2008年,美国国家图书奖小说奖颁给了彼得・马蒂森的小说《影子乡村》。文学贡献奖颁给了杰出的出版人:格罗夫出版社的巴尔尼・罗赛特,以嘉奖他多年来为文学事业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英国布克奖
布克奖创立于1968年,是当代英语小说界的最重要的奖项。每年颁发一次,授予当年出版的最佳长篇小说。布克奖的目标是奖励优秀作品,提高公众对严肃小说的关注。
2008年度英国布克文学奖揭晓,印度作家阿拉温德・阿迪加的处女作《白虎》获此殊荣。阿迪加是第四位获得这一文学奖的印度作家。
法国龚古尔文学奖
“龚古尔文学奖”是1903年在法国设立的,在法国文学界的影响非同小可。1874年,法国作家埃德蒙・德・龚古尔为了纪念他早逝的弟弟,在遗嘱中规定用他们的遗产作为基金,成立龚古尔学院,每年评选出一本当年出版的最佳小说。
2008年,这一奖项授予了拥有法国和阿富汗双重国籍的作家阿提克・拉希米。拉希米原以波斯语写作,获奖小说《坚韧的石头》是他使用法文创作的第一部小说作品。
篇10
艾兹拉•庞德是美国20世纪最具影响力最具争议性的诗人、批评家,但他翻译家的身份却鲜为人知。翻译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根茨勒精辟地将庞德的翻译理论概括为“鲜明的细节”,称其核心在于:“精确的表现细节,表现个别词语,表现单个,甚至是残缺的意象。”著名作家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浮躁》是一部表现当代社会现实,在高层次文化审视下概括中国当代社会时代情绪,写出了历史阵痛悲哀与信念的“新时期文学带有标志性”的力作。《浮躁》(Turbulence)就是贾平凹众多代表作中的一部,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出版。本文以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为指导,以葛浩文的《浮躁》英译本为蓝本,分析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对此英译本的影响。
二、庞德翻译理论的认识论特征和方法论意义
庞德的翻译理论为西方翻译理论翻译史提供了三个新的视角:
1.翻译是对原作的部分批评。
2.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3.翻译是对原作的语式转移。
他的翻译理论的方法论意义主要体现在:
1.异化翻译策略。
2.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的翻译策略。
3.音像、意象及象的语式翻译策略。庞德鲜明的细节翻译理论是他对翻译的一个探索,他试图把握文本最真实的原始意义,力图重现文章的面貌,他的方式就是回到作者所生活的年代,用作者当时的语言形式来表现作者的意图。
三、举例分析译文中存在的对庞德的细节翻译理论的方法论应用
1.翻译是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例1:这是一个宁静的夜晚,而又是一个疯狂的夜晚,石华把以爱凝固的仇恨又融去迷醉自己消亡自己,金狗则像吸食大烟土一样,明明知道大烟土要毁掉自己的生命,却要在吸食中得到烟瘾而使生命极尽畅美。极度的发泄,使他们像狗一样发毛蓬乱,又像药渣一样失去劲气,他们听着桌上的三五座钟的尖而脆的“嗒嗒”声。Itwasaquietnight,andanightofunbridledpassion.There-sentmentthathadoccupiedShiHua’sheartlikeablockoficemeltedintoaflowingriveroflovethatintoxicatedher,dissolvedherinitsstream.GoldenDogwaslikeanaddictwhoknowstheopi-umiskillinghimbutcravesitfortheecstasyitbrings.Theexplo-sivereleaseofpassionleftthemlikeapairofwhippeddogs—orlikeaconcoctionthathaslostitsefficacy.Theycouldheartheloud,crisptickingofthedeskclock.石化的爱恨情仇此刻都溶于一种复杂的情绪难以得到宣泄,此处原文中作者用到的是以爱凝固的仇恨融作一起来像吸大烟一样来发泄,在这其中体会生命的极尽畅美。疯狂的夜晚比喻成“anightofunbridledpassion”,对这疯狂的夜晚的翻译的同时考虑到了上下文,此刻石华的心情就是unbridledpassion,爱恨情仇的融化就比喻成了“ablockoficemeltedintoaflowingriveroflove”,译者很好地体现了意象在细节翻译中的体现并且体现了译者的独立于原作的创作。
2.音像、意象及象的语式翻译策略。
例2:念毕,已是苍暮之时,金狗将祭文火化之后,抬头望天边,万山若黛,州河似带,夕阳也一半在水中将浮将坠,红如血染一般。Duskhadfallenbythetimehefinishedreading.Hesetamatchtothepaperandlookedheavenward,abovethedarkmoun-tainpeaksandtheribbonlikeZhouRiver,uponwhosewatersthesun’sreflectionroseandfellwiththewaves,asredasblood.“万山若黛,州河似带”此处翻译为“abovethedarkmountainpeaksandtheribbonlikeZhouRiver”,将意象很好地翻译的同时,重现了原文的能量和细节,音像和意象都得到了传神的表现。
3.内容派生或有机形式的翻译策略。
例3:一抬头,岸上走来一个女子,轻手软腿的。太阳正照在她的脸上,金狗觉得天上的太阳已不存在,那脸是一盘肉太阳,这太阳有鼻子眼睛的让人亲近。Helookedupandspottedagirlwalkinggracefullytowardthem.Thesunwasshiningonherface,andforGoldenDogtherealsunceasedtoexist,replacedbythesunthatwasherface,asunwithanoseandapairofeyesthatdrewpeopletowardit.此处作者将女孩走来的状态“清手软腿”翻译成“walkinggracefully”,在内容翻译的基础上采取了有机的形式并且结合了前处所用的意象的翻译,将女子的状态清晰地展现在了译文读者的眼前。
四、细节翻译理论对当今翻译的影响
钱钟书先生说过,翻译是一个脱胎换骨,灵魂转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语言的转换,原作的语言土壤变了,原作赖以生存的“文化语境”必须在另一种语言所沉淀的文化土壤中重新构建。这样才能从细节翻译上达到美学的良好效果,这也是庞德一直追求的。这种细节再现理论对当今的翻译界影响力必将逐步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