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教师的古诗范文

时间:2023-03-17 13:11: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赞美教师的古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赞美教师的古诗

篇1

圣人无常师。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明师之恩,诚为过于天地,重于父母多矣。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片言之赐,皆事师也。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

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篇2

1.会认2个生字,会写5个字。能正确读写“碧玉、裁出、剪刀”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教学流程

一、激情导入,认识美

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春天吗?你能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或一首诗来描绘春天吗?

2.动画展示春景,定格河边垂柳婆娑的画面:阳春二月,微风拂面,草长莺飞,多美的春天啊!瞧,那河岸的柳树给这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浓浓的春气。唐代大诗人贺知章沉醉在这美景之中,不禁吟咏作诗,想知道他是怎么说的吗?今天咱们一起学习古诗《咏柳》。(板书:咏柳)

3.读题释意。指名学生读题识字“咏(yong)柳(liu)”。咏柳就是赞美柳树,那么诗人在诗中是怎么赞美的呢?

【设计说明】回忆对春天的感受,用词语、语句描述春天,并借助动画展示春景图和春柳图,引起了学生的翩翩联想,丰富了学生对春天的表象感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初读诗文,感知美

1.诗人是怎么赞美柳树的呢?自己轻声读一读古诗,边读边把课后的生字划出来,多读几遍,读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认读生字。

3.检查自读生字词情况:

(1)指名读。读得好的当老师带读。

(2)开火车读。

(3)全班读。

(4)读词卡:碧玉、垂柳、丝绦、妆成、裁出、剪刀。

4.重点指导读“咏、妆、绦”三个字,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确。

5.指导书写:咏、裁、剪(老师范写,学生观察笔顺、字形;学生在生字卡片上练写。)

6.学生再自由读古诗,要求把诗句读通顺,读准每个字音。

7.指名读,请其他学生正音。

8.配乐朗读古诗。

【设计说明】读准字音,把诗句读正确、流利,是古诗教学的基础。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强调难读、易错的字音、字形,突破了教学难点,也为读懂古诗作了较好的铺垫。

三、细读诗文,品味美

(一)学习第一、二句诗

1.课件播放柳树远景图。

①你看到了什么?

②从远处看柳树像什么?倒垂下来的柳枝又像什么?诗中是怎样描写的?

2.学生读第一、二句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诗句中的字词,说说诗句表达的意思,不懂的和同桌讨论讨论。

3.教学进行适当点拨。

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

妆:打扮。一树:满树。

4.指导朗读。

诗人从远处看到柳树,发出了这样的感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他觉得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的一样。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万条丝带。你们看诗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诗人,你会怎么来读这两句以表达对柳树的赞美?

(1)指名读、分组读、自由读、领读。

(2)老师相机指导: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字读第二声,可读重些。“绿”字也可读重一些。)

(3)全班看着图片吟诵这两句。

【设计说明】引导观察、想象、读文,借助图像及文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诗句意思,能让学生感受到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春意。

(二)学习第三、四句诗

师:多美的柳树呀,诗人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生读句子: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出示柳树近景图,观察柳树叶子的形状。

2.根据观察到的树叶的样子,谈谈你对这两句诗的理解,从这两句诗中你读明白了什么?

3.小组交流各自的理解,说说诗句的大意。

4.品读“细叶”,感受春的魅力。

①朗读句子,从句中你感受到早春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②你从“细”字,又感受到什么?

③那我们美美地朗读这两句诗,读出它的细致、精美。(指导学生美读诗句,重点指导读好第三句的问话语气。)

5.拓展、想象:难道二月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只剪裁出了美丽的杨柳吗?想想春风这把神奇的剪刀还会剪出什么?(裁出娇艳的鲜花,裁出绿绿的小草,裁出烂漫的春光,如花的盛世。)

6.可见这两句诗除了赞美柳叶的精致,更主要的是赞美什么?引导学生理解:诗人通过赞美柳树,也赞美了春的创造力。

7.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好这首古诗。(自由读。指名读、互评互议、教师相机指导。齐读)

【设计说明】紧扣“细”字进行品读求异,不仅拓宽了诗之意蕴,还品出了诗人练字的绝妙功底,使学生无不被大自然的巧夺天工,为诗人的生花妙笔所折服。再通过拓展思维、放飞想象,由“咏柳”到“咏春”甚至“咏国”,体会大自然之美,盛世如花之美。从而升华了诗文的主题。

四、回旋诵读,表达美

1.(配乐出示画面)在徐徐的春风中放眼望去:那一排排的才展开新叶的柳树婀娜多姿,让诗人感慨万千,不由得吟出――(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2.漫步于湖畔垂柳间,诗人不禁为这精美的柳叶所赞叹,他情不自禁地颂出――(生齐读:不知/细叶/谁/裁出。)

此时,诗人更加赞叹这迷人的春天竟如此神奇,不由自主地赞道――(生齐读:二月/春风/似/剪刀。)

3.伫立湖边,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那柔美的柳枝随风舞动,诗人一遍又一遍地吟诵着――(生齐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4.杨柳依依,草长莺飞,春光似海,盛世如花,让我们带着喜悦之情背一背这首诗。(学生配乐背诵《咏柳》。)

5.多好的春风呀,它吹绿了柳树,吹出了勃勃生机,你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诗,把你搜集的描写春天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听。

【设计说明】“一切景语皆情语”“读为心声”,通过一赞三叹的回旋诵读,拓展阅读,表达出学生对春天的无限热爱之情。

五、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咏、碧、妆、裁。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3.春天的景色还有什么特点,试着写一写、画一画。

【总设计说明】

1.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教学本诗时,应紧扣“咏”字,引导学生“披文人情”,解诗题。懂诗意,悟诗境,表诗情,通过“赏柳”――“咏柳”――“品柳”――“诵柳”,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涵的丰富情感,得到美的熏陶和心灵的陶冶。

2.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诗中文字浅显,语言凝练,教学时应整体入手,引导学生自主识字,自主读文,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以读为主,入境引情。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节奏美和韵律美的语言之中。教学中通过反复朗读、吟诵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教学中,我把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从导入新课的初读感知,到理解诗句,体会意境的细细品读,再到学完全诗后的反复诵读,循序渐进,读出节奏,读出画面,读出意境。

篇3

一、诵读,能促进学生把握古诗词的主题内容。

古诗词都是古人在一定背景下,对其心理感受的一种表达。而通过诵读来理解诗歌内容,不仅是对作者当时心理感受的一种还原,也是对时代背景以及作者人格魅力的一种解读。[2]当然,要实现这些目标,必须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准确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例如宋代文学家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这首词,教师先要指导学生了解其写作背景。这是苏轼被贬谪到密州的时候,和同僚出猎的时候写下的一首作品。虽然被贬,但是苏轼的情绪并不消沉,而是仍然充M着为朝廷效力的雄心壮志。接着教师就可以要求学生带着理解去诵读这首作品,并且根据学生诵读的实际情况予以具体指导。当学生能用雄心勃勃而又颇为自得的语调去读“亲射虎,看孙郎”,用低沉充满期盼的语调去读“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读“西北望,射天狼”。那么学生对苏轼这首作品中抒发的情感,以及这首宋词的魅力理解的相当透彻了。

二、诵读,能帮助学生形成多种语文能力。

很多优秀的古诗词能够脍炙人口,不仅是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这也和这些诗词中运用了很多艺术手法有关。理解掌握这些艺术手法,感悟它们在表达情感、刻画人物、描绘意境中的作用,对于学生提高语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让学生能够真正感受到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单靠教师的讲授是不行的。而把这项内容和学生的反复诵读结合到一起,效果就要明显多了。

例如陆游的名作《卜算子・咏梅》,词中作者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在对梅花高贵品质的赞美中,抒发了作者对高洁之士矢志不渝精神的崇尚之情。而在描写梅花形象的时候,作者没有运用太多的形容词,也没有正面直接进行赞美,而是通过描写“驿路断桥边”这一独特的环境,和“只有香如故”这一细节,来完成的梅花形象的塑造。

学生掌握这些手法对于提高语言表现力和写作能力都很有好处,而让学生深刻体会这些手法好处的有效途径,就是合理安排充分诵读环节。当学生用悠远凄婉的语调,读出“驿路断桥边”这一句的时候,他们的头脑里一定会勾勒出荒郊野外生长着一棵孤独的梅花这一画面。这个时候教师稍微引导一下,学生就会明白典型环境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其写作能力也就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

三、诵读,能深化古典文学对学生心灵的熏陶。

学习古诗词,既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但是其最终目标,还是继承优秀古典文化,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3]学生可以在诵读中加深理解,在诵读中提高能力,也可以在诵读中受到古诗词更深刻的影响。

打开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能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的作品比比皆是。《诗经・蒹葭》中追寻梦想的百转千回;《长歌行》里珍惜时光的明智;《观刈麦》里拷问良知的济世情怀;《竹里馆》的超脱悠闲与世无争;李白在《行路难》中的自信豪迈,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深沉惜别,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的乐观豁达,辛弃疾在《破阵子》中的沉痛悲壮等等。这些都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好素材,反复诵读,便能让这些好素材的积极意义最大程度得到发挥。

读不是目的,用诵读的方法实现对古诗词的理解,学习古诗词优秀艺术手法,接受古诗词情感意蕴的熏陶,这才是目标。也唯有如此,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才能尽得中华灿烂古文化的精华,也唯有如此,才能让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得到古文化更多的滋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初探[J].王素芹.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3(09)

篇4

关键词:小语;古诗;教学;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8-227-01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满足需要,成为学习的主人呢?

一、重视预习,初步感知诗意

古诗写于久远的历史时期,存在许多难以理解的问题。如《示儿》,需要感知到作者陆游因未看到全中国统一而感到悲伤的强烈爱国之情;《咏柳》,需要领悟到作者对柳树深深地喜爱和赞美……还有古诗独特的艺术风格,又为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增添了一些困难。因此,在教学古诗之前必须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充分预习,为学生提供充分发展自我的空间,学生经过查阅书籍,借助注释,尽可能地弄懂字、词、句的意思,并能试着体会思想感情,划出不懂的问题,这样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探究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导”上做文章,“读”上下功夫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教师应精心设置导语,引导学生进入想像的空间,学生在好奇与想像中去阅读古诗,就会使想像的画面具体、形象起来。如:教学《咏柳》一诗时,可以先出示一幅柳树发芽的挂图,启发谈话,让学生自己感受柳树形象,能体会出这是春天的象征,是赞美春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想像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及口语表达能力。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具备了一定的想像能力时,再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诵读,在读上下功夫。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之一的目的,为使学生练读书之本领,读书皆能达到;因为达到目的,教学成功。”古诗的诵读,不同于其他课文,更重视停顿及重音,还要借助于注释读懂题目,初步感知诗意,并能联系诗意进行入情入境的想像。

三、引导领悟,品味诗意

古诗教学中,教师若进行繁琐的分析,逐字逐句地讲解,这样就束缚了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就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应引导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就需要教师有序地组织教学,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拓展学生的认知领域,使学生自己去品味,真正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1、创设和谐的质疑氛围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实践证明,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可以唤醒学生的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使学生敢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提出问题。这就告诉我们,学生在学习时,教师一个善意的微笑,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碰到的一些或深或浅的问题,如词意、诗句意思、作者的思想感情等,可以在没有胆怯和自卑的心理下大胆提出,这样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归纳交流、筛选提炼、引导品味、进行解决。简单的问题,如《寻隐者不遇》中“言师采药去”中的“言”,引导学生解决,给予适当评价,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较难一点的问题,如《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中的“碧玉”,组织学生讨论,教师加以点拨,使学生在思维的活动中解决。这样,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动脑读书的习惯。

2、在理解诗文的过程中,渗透读写、积累、深化

现代诗文,语言质朴,清新自然,没有华丽的词藻和晦涩难懂的典故,而古人写诗“贵在含蓄”、“意在言外”。所以我们学古诗,需要从读入手,披文入情,做到入情入境,体会诗人的含蓄之美、言外之意,与诗人或诗中人同喜同忧。这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引导学生通过读能领会、品味诗意,并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尔后再进一步体会诗人或诗中人物的思想感情。如《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课中,在对课文充分的朗读、感悟、深入其里的基础上让学生品味。改变过去要求学生只“背”不“诵”、只“阅”不“读”(甚至只要求默写)的现象。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热情,让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诵读,细心品味语言的巨大魅力,获得审美愉悦。

篇5

一、整体感知诗意,应从诗题着手

诗题就是古诗词的眼睛,也是古诗词心灵的窗户,正如“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一样,只要我们从诗题入手,就可以具体感知到诗的大概内容。例如从《赠刘景文》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对秋天美景的描绘,从而抒发了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从《山行》一诗中,我们可了解到这也是诗人对山中美景的赞美之情;从《回乡偶书》一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这是诗人抒发热爱家乡的千古名诗;从《赠汪伦》一诗中,我们还可以看到诗人成功地写出了汪伦对李白的情深义重,从而抒发了作者十分珍惜友情之感。其它如《夜书所见》《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等诗词、诗题与内容也有关系,因此,古诗词教学必须从诗题着手,我们应舍得在诗题上下功夫。具体的可以通过诗题,让学生在课前整理资料,了解诗人写诗时的时间、地点、与他人的关系,包括描写对象的相关材料。

二、抓住诗句中的重点字词,理解诗句。

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浅显易懂,一般来说,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只要借助于书中的注释,借助于字典、词典,自己应该会懂,我们这里讲的重点字词,提的就是那些需要教师指点的,古今词义差别较大的疑难字词,还有就是一些虽然是常见词,但在特定语境中有特殊的含义的那些字词。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一诗句,教师应有意识帮助学生弄清“坐爱”的意思,“谁言寸草心”重点应放在解释“寸草心”这一词。请看下列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找一找,诗中体现诗题意思的是哪句,请认真读一读,体会它的意思。

生: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师:你们知道“坐爱”的意思吗?“红于”又是什么意思?

生:“坐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生:“红于”就是比什么还红的意思。

(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红于”深秋枫林的画面,让学生形象感知)

师再出示文中插图,让学生“寒山”“白云生处”的地理位置。

师问生:你这样标出的根据是什么?

生: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说“寒山”,白云飘浮的地方。

学生从这两个重点词的解决,较好地理解了这两个诗句的意思。

三、品赏佳句,体会意境

古诗词中有许多名词,这些名句如同镂精绣,炫转荧煌,让人玩索不尽,余音绕梁,三月不知肉味,它们有的想象丰富,情感饱满,如“一年美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有的清疏泉永,激人联想,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有的哲理深蕴,耐人咀嚼,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些句子脍炙人口,神韵悠远。教学时,应让学生反复吟读,领会其意思,并熟读成诵。如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教学,我们可以还诗句从为一下几个具体景物,具体形象,具体画面:江河两岸上猿猴的叫声清晰悦耳,江中的小船却飞快地向下奔流,早已绕过一座又一座数不尽的大山了,虽然两地远隔千里,但坐船却一天就能一个来回,这些画面可以让学生脑中有诗人目驻神驰的情态,从而体会到诗人官复原职的快乐的心情。又如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教学,可以通过解决“诗人拿什么跟什么比较?”和“诗人为什么会感到经霜的枫叶比二月的春天里的鲜花还更红艳?”两个问题,来体会诗句的哲理意蕴,小学教材诗词中的佳句是不可少,如“野火烧不尽,春天吹又生。”“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目边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山村水路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些都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却需要我们教师给予指点迷津的,让学生多读多背,铭记于心。

四、吟诵诗词,体味声律美

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充分说明了吟读诗词的重要性,古诗词讲究用韵,特别是韵律诗,对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还有严格规定,读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有声,琅琅上口。对小学生来说,可以通过大声吟诵来体味其中韵律的和谐之美,教师指导朗读时,重点应放在怎样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韵,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看图,边读边联想,感悟诗句中的含义,在诵读中,结合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诵读时,必须注意把握好停顿,把握好诗的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一般地说,七言绝句诗要把握好四、三停顿,五言绝句诗要把握好二、三停顿。

如: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对小学生而言,指导朗读还要注意读的方式要多样化,比如,全班读、分组读、男女生对读、分角色读、范读、领读、配乐演读……等等。

五、拓展学习空间,博闻强记在心间

中华上下五千年,古诗词浩如烟海,璨若繁星,文本中那些古诗词只能是沧海中之一粟,仅仅依靠书本中那几首诗词的学习远远不够的,教师还应把古诗词教学置于古典文学的大文化背景之中,注意对课堂广度的拓展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优秀古诗词,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古诗,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古诗词阅读,如下面的教学片断:

师:请大家再读读《无题》,把你由此想到的告诉给大家,(先读古诗,看插图,联想)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生:我想到了李清照的《秋思》,(接着高声地读了起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师:你读得真是太棒了,把它写在黑板上。请你领着同学们读一读,好吗?

(这位学生领读了几遍,学生达到人人能背的程度)

篇6

关键词 语文 复习 趣味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1掌握营中军情

方法一:设计开放题来了解学生固有的知识结构,串连学生知识的零散点。如第六册第一单元词语复习课,设计一个开放题,每位学生挑选这单元中的两三个词语,写到本子上,然后用上这几个词语联系本单元的课文内容写上几句话。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平时零星的知识进行了综合的梳理,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难处及时暴露。这样,复习课就可以在问题中有针对性地展开。

方法二:通过聊天来了解。可让学生先说说看到这单元的课题,想到了什么,想到用什么方法复习等。针对教学内容,教者也可以提问。如在六册第一单元课文复习时,老师问:学了第一单元课文后,你了解了什么?学生纷纷作答:第一单元的课文都是描写春天的。《咏柳》和《春日》都是赞美春天的。师:是的,你们还知道哪些赞美春天的古诗呢?生:《春晓》、《惠崇春江晚景》……生:这个单元中有许多很优美的句子。师:美在哪?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师:那请你们找出来美美地读读。并用这种修辞说个句子。生:我特别喜欢《荷花》中第二自然段,作者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写出了白荷花不同姿态的美……在学生的作答中老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能把握本单元的主题,并积累了单元中的词句,但是同时双基出现了问题。这个过程帮助了老师及时把握问题的症结,抓住了复习的起点,从而更好地进行复习。相对以往的复习课中老师“填鸭式”地注入,这样的课堂更多关注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制定训练目标

复习课与新授课教学一样,都担负着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任,要保证一节复习课的效率与质量,必须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确定复习课的教学目标确实比较难把握,很有可能与新授课的目标等同,或者淹没在茫茫的复习内容之中。制定好复习课的教学目标要注意:

(1)指导学生构建“结构化”的双基知识。(2)梳理教材内“知识点”间的联系。(3)培养学生对“知识点”灵活与创新运用的综合能力。(4)在复习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良好学习方法、习惯、技能和心理素质的养成”。如在四年级上册古诗复习时,就制定了这样的复习目标:①帮助学生复习、积累古诗,提高诵读、理解、借鉴运用古诗的能力。 ②激发学生积累背诵古诗词的兴趣和感受古诗的语言美,使学生产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③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古诗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3传授基本招式

不仅新授课要预习,复习课也需要预习。复习课通过预习,可以排查出已学知识中的疑点、难点,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为复习奠定基础。复习课的预习对于底子不够扎实的学生尤其重要。可从以下几步入手:

一想。预习时,可对照目录在心里默想。首先想一个单元的知识点,要求背诵的课文或段落,单元中出现的句式等。再想有没有疑点、盲点。要是在回忆时,能做到心知肚明、条理清晰的,说明对该单元的知识已经掌握,反之就要做好下面的工作。

二看。在进行上个环节时想不起来的,或模糊的,可以打开课本,认真进行阅读,并深入思考。还可以拿出以前的练习翻阅一下,对于疑点、难点,可进行再消化。

三串。预习时认真梳理前后单元知识之间的联系,把知识点连接起来,形成线,再到面,变成一个知识框架。

四练。选择适当的练习,检测预习的效果,特别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举一反三,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拓展提升时,才能让思维跟上。

4掌握实战环节

4.1知己知彼

教师指定复习内容或者划出复习范围,学生根据课文、平常的作业、课堂记录及相关学习材料,确定复习要点,了解自身的长处和短处,列出复习提纲,自主复习,为摆阵做准备。

4.2排兵布阵

学生根据自己的复习所得,尝试编出模拟试题,做好“布阵”和“攻阵”的准备。

4.3两军对垒

学生之间正式展开“攻阵”活动。头一个“阵主”,由学生毛遂自荐上场,根据自己所编的测试题进行“布阵”,由全班同学抢答,或指定同学回答,胜出者作为下一轮的“阵主”,接着“布阵”。而教师则需要维持好课堂秩序,适时调节好课堂气氛,并作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错误的提问、测试给予纠正;发现没有掌握好的知识点,引导开展讨论;对巧问、妙答者及回答正确、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个性化的评价。

5战后交流总结

篇7

关键词:情景教学 小学语文 古诗词

情景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更好地帮助小学生理解语文知识,加深记忆,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本文针对情景教学展开研究,分析情景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具有非凡的艺术成就。从古至今,我国涌现出无数的文人墨客,创作出许许多多优雅、美丽的诗篇。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对我们后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在小学阶段,学生适当地学习一些古诗,可以拓宽知识面,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但由于古今文化的差异,许多小学生对古诗的了解并不多,或者只停留在一个很浅的表层,而对古诗的深厚含义和深邃的意境不甚了解。这就使他们失去了学习古诗的兴趣,甚至有的小学生还觉得古诗枯燥乏味。让学生领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理解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是诗歌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诗歌表面上的文字意义介绍给学生,更要带领学生步入诗歌优美的意境中去领略古典诗词的美。

在教学中,如果采用恰当的方式把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和抒发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就会更利于学生对古诗的理解与掌握,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师不妨把“情”(感情)、“景”(意境)渗入整个教学过程中,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一、由“情”入“景”

诗歌中最重要的就是意境,也就是“景”。在一首好的诗歌中,总有一种或优雅或深邃的意境,但这种意境对知识面尚窄的小学生来说不易领会。所以就需要教师做出充分的铺垫、积极的引导,如果能从“情”入手,对诗歌的整体基调做一定的渲染,相信会使学生更易体会它的意境美。

例如,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很明显,即“思故乡”,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远离家乡游子的思乡之情:“许多人都会在除夕夜赶回家乡,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心中怀有对家乡很深的牵挂,迫切希望回到家乡。一个人在外面漂泊流浪,当夜深人静难以入眠时,这种思乡之情就会变得愈加强烈。”这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关于思乡的曲子,努力创设一种教学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情境中读诗,充分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我们再让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那么一幅游人思乡图便在学生脑海里形成:夜静难眠,皎洁的月光洒在床前,诗人联想到家乡的明月,举头长叹,低头沉思。诗歌所绘的深邃、幽远的意境就在教师的渲染和铺垫中自然而然地被学生所理解了。再如,我在执教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诗时,根据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描写,在网上下载了有关的图片,上课时在多媒体上播放出来,并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一边吟诵,一边欣赏优美的画面,对诗歌的意境有了更深层的理解。

由“情”入“景”,看似简单,但需要教师做好充分准备,具有较强的引导学生和创设情景的能力。只有这样,诗歌的意境才不会被学生分割得支离破碎,学生才会充分认识到诗歌的意境美。

二、即“景”生“情”

每首诗歌都蕴含着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或浓或淡,或浅露直白,或深蕴于诗句的字里行间。教师要指导学生深刻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人送别孟浩然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景色很美,但诗人却只注意到“那只小船越走越远,渐渐消失在天水之间,只剩下长江水滚滚东去”。这种意境幽远缠绵,其中的景物虽在春季,但教师要通过指导学生体会送别友人时“孤帆远影”“长江天际流”这一意境中包含的思想感情,以避免学生产生“赞美春光”的岐解,而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便会于学生的心中油然而生。又如,唐代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其中“繁花似锦、蝴蝶飞舞、黄莺欢唱”的饱含春之气息的优美意境经教师的描绘和渲染之后,学生也自然会感受到春之美丽,能够体会到诗人“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

“即景生情”需要教师把诗歌所描绘的景象和意境充分展示给学生,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其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情”“景”交融

从以上不难看出,诗歌中的“情”和“景”并不是孤立分开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或缺的。诗歌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情”的真挚和“景”的完美。在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地讲解,要力求做到“情”“景”交融。

如唐代张继的《枫桥夜泊》,在讲解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感情去联想当时诗人所处的环境:“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夜半钟声”。这些景物所烘托出的意境氛围易于学生想象,能够达到“景”的完美再现。在这样的意境中,学生对作者“愁”(即孤独惆怅)的感情的理解也就更深了一步。又如,教授李煜的《虞美人》时,我提出了以下5个思考题:①“春花秋月”本是美好事物,作者为什么希望它结束呢?②“往事知多少”中的“往事”具体指什么?换句话说,李煜到底在怀念什么?③“小楼昨夜又东风”中的“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④为什么词中两次提到“月”这个意象?联系我们读过的诗歌,“月亮”这个意象有什么特殊涵义?⑤说说“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特色。《虞美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绝命词,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深切怀念。由浅入深地设置这5个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跟课文的顺序相符,较好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学生沉浸在对问题的思索中,踊跃地参与问题的讨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地发挥了出来,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扩大了思维的空间,自然就走进了诗词的意境中去了。

教师在讲解诗歌时,既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想象、体会诗歌的意境,又要让学生在诗歌的意境中去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通过情景交融,意境在感情中充实完美,感情在意境中不断升华。这样,学生一定会提高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和欣赏能力,从中得到美的启示。

参考文献:

篇8

1 斟词酌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是有古代汉语写成的,欣赏它的语言美,首先必须指导学生读懂,帮助学生正确地解词释句。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着眼于提高学生理解古汉语的能力。如认识古汉语中词的通假现象,了解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词性变换和词义的变迁发展,以及句式类型特点等等。更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还应抓住那些经诗人反复提炼的“诗眼”,深入浅出地剖析古诗用字选词言简意赅、语近旨远、言在意外的特色。在教学中可采用换字比较法。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句,这里诗人为什么不说“真”,也不说“象”,而说“疑”呢?引导学生通过换字比较得出结论:用“真”太实了,而“象”又太露了,只有用“疑”字最精当,最抒情,最寻味。诗人不说“真”而说“疑”,把情景说得恍恍惚惚,却使人感到气象万千;又使人觉得似真似假,留下的却是鲜明形象。至于诗人不说“象”而说“疑”,那就更深一层地写出了他当时真实的感受――惊叹这瀑布的奇特,疑心它已经不是现实中的瀑布,而是九天之上落下来的银河了。又如王安石的《泊船瓜舟》中“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不妨让学生比较一下诗人曾选用过的“到”、“来”、“过”等字,好在哪里?像这样有选择地讲一点诗人炼字的功夫,往往可以因小见大地使学生领略古诗的语言美。

2 对比分析,让学生实践感知古诗的色彩美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展开语言的调色板,选用缤纷的色彩调配成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面,使诗歌产生了诱人的魅力,给人以美的陶冶,如白居易的《暮江吟》,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等诗中就不乏色彩描写。唐代的诗人的《山行》更是浓妆淡抹,宛然一幅出水芙蓉图,娇俏动人。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一片秋山景色,层林尽染,色彩斑斓。“寒山”总写秋山的苍翠基调,山巅缕缕白云,火红耀眼的枫叶,点染其间,令人陶醉。晚霞与枫叶相映,暮霭与寒山共色,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

为了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诗中的美学色彩,激起学习兴趣和热情,在教学这首诗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己根据诗的内容画一幅画。然后引导学生从诗中找出描写色彩的词语,比较直观的有“白”、“红”;以景写色的有“寒山”“枫林”“霜叶”“晚”“二月花”,并细致分析景物的色彩。再结合色彩自析句意。最后让学生根据上述分析再画一幅画,将两张对比一下,看哪张更好看。这样不用老师赘言,学生便直观地感受了色彩美,同时也领会了诗人描写的深邃意境。

3 品读朗诵,让学生体味古诗的声韵美

古代诗歌讲究平仄和谐、合辙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应当通过诵读让学生更加细腻地体会古诗含义和情感,以增强作品艺术感染力,从中体味声韵美,真正做到“以声动情”、“以情动人”。

指导学生诵读,首先要确定感情基调。如读白居易的《暮江吟》,就应当让学生理解诗的内容,作者通过写深秋傍晚到入夜江上的景色,抒发了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全诗充满了喜爱之情,一、二句要以舒缓的语调,描绘傍晚江上奇丽的景色;后两句写入夜江上的景色着重描写形态,表达赞美喜爱之情,节奏要欢快,语调要高昂些。其次找出应当重读的关键词。如“瑟瑟”、“红”显示出夕阳斜照下江水颜色的奇特;“可怜”、“露”、“月”则直接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读时都应当特别加重语气。第三还要注意音节之间和诗句之间有规律的停顿,这是体现语言节奏的主要标志,更应诵读得恰当才行。一般地说,五言诗的音节间的停顿大体上是前两字一“顿”,中两字(或一字)一“略顿”,末一字(或两字)一“停”,每句五言诗都要读够三个节拍。七言诗的朗读停顿,只要在五言诗的基础上多读一个节拍。如: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4 浅中觅巧,让学生了解古诗的数字美

数字给人的印象往往是单调乏味的,它本身很难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和艺术情趣。然而,我国古代的诗人们,把它们巧妙地引入诗歌创作中,把原本属抽象思维范畴的数字运用于形象思维领域,从而获得了美学效果和独特的艺术魅力,那精当地语境使数字产生了美感。如陆游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黄河没有“三万里”,泰山也没有“五千仞”,白发更不可能有“三千丈”,但是诗人却借助于“三万”“五千”“三千”这些不定指的模糊数字,极度夸张和概括了黄河之长,泰山之高,愁绪之深,给人一种神思驰骋的时空美。

再如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第一句“两个”黄鹂,写点,是近写;第二句“一行”白鹭,写“线”,是远写;第三句“千秋”雪,写“面”,表明了时间;第四句“万里”船,写“体”展现了空间。简短四句诗,点、线、面、体相互交织;远、近、时、空彼此对照,构成了这首诗内在的结构美,耐人寻味。在教授这首诗时,可以通过朗读,前后对比分析单调的数字特定境界中的作用、效果,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字美。

5 依境索意,让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综观选入教材的古诗,多数是描绘祖国山水风光的。作者在诗中借景物以抒情言志,构成了诗的意境。在古诗教学中,就要特别注意这种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物我两化的特点,使学生感受到古诗意境的美。

篇9

一、古诗词教学中还存在着若干不如人意的问题

1.忽视古诗词教学的规律,不重视诵读教学,以讲代读的情况普遍。

2.死记硬背,不注重理解,记不熟,记混,错别字现象严重。

3.古诗词作者介绍停留于简单的知识积累。如作者的字号称谓等,而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及作者本身的经历创作风格等相关情况涉之甚少。

4.对古诗词只是简单的翻译,字面上的理解,不关注古诗词的鉴赏美读,忽视古诗词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作用,学生学古诗词的热情不高,兴趣不浓。

二、如何搞好古诗词的教学

1、重视预习,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历史背景

了解作者是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作者创作时丰富情感的重要一环。它可以使学生对诗词及作者有一个初步感知,为理解诗词作铺垫。为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前,要重视并留出时间让学生预习,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的历史背景。例如:学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就可让学生谈谈诗人李白豪迈奔放的浪漫风格;学习《汉江临眺》,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对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学生经过预习,也培养了自己

2、品味意象,培养记忆能力

在感受全诗词内容后,以点促面,把握诗歌的内容,教师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问题应由易到难,进而培养学生的记忆能力。

1)、通过词语的对比,加深学生记忆,了解诗、词中的用词准确性。如我在教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这是一首描写西湖春景的诗。为了让学生迅速理解诗人选择的意象,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将“浅草”与“长苇”、“乱花”与“落花”对比,连中下层的学生都知道这几组对比中,是写出了早春特有的景物,并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对西湖赞美之情。接着把握诗的重、难点。这比单纯的讲解好得多。

古代诗词字数比较少,诗、词眼相对集中,《诗话》“点拨一两个字,就能实现教学目的。”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怎让学生了解词人孤独的呢?用“问”与“向”对比,学生恍然大悟,进而领会词思想,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通过这样对比,化深为浅,使学生思考了问题,达到了“不教”的目的,并在此基础上通过诗词意象的对比,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深刻记忆。因此,教师应教给学生辨析的方法,使之举一反三。

2)、穿插背诵,训练学生记忆能力。让学生不仅从美文中得到美的情操的熏陶,还可以训练记忆能力。我采取穿插记忆背诵的方式,如课堂上教李白的诗《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就穿插背诵与之内容相关的诗,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渡荆门送别》等,使学生的潜力得到充分的开掘。

3、反对死记硬背,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背诵,默写。

理解是记忆的第一步,是记忆的前提和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则记忆内容更准确,记忆时间更长。在实际古诗教学中,我发现许多教师把提前预习改成提前背诵,私下以为很不可取。在没有充分理解句意的情况下,就盲目背诵。一个是机械记忆,不易记。另一个是容易在默写时因不理解而记不准或写错别字。因为没理解意思“柳‘岸’花明又一‘春’”,”劝君更‘进’一杯酒”,”渭城朝雨‘清晨’”等诸如此类的错误也就在所难免了。当然细心的教师会亡羊补牢,反复纠正这种错误,但纠正顽固的第一印象真是既费时又费力。所以我主张应在学生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再背诵默写。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4、要把古诗词赏析作为古诗词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当前初中语文教学的内容庞杂,而教学时数相对不足,古诗词鉴赏又不是初中阶段的考察内容,所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就变得可有可无了。长期的不重视使古诗词教学变得毫无美感可言,这是学生学习古诗词普遍兴味不浓的主要原因。我觉得对古诗词教学,赏析至关重要,让学生从心底里喜欢了,学起来就事半功倍。而且古诗词作为悠久的历史文化的精萃,它们的美是无与伦比的。它可吟可唱的韵律美,它千雕万琢的文字美,它遗世独立的人格美,它意蕴悠长的哲理美……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以及高尚人格情操的养成都是绝佳的教育素材,真是不容错过。古诗词赏析的意义近可以说是为了完成初高中古诗词教学的对接,远可以说为了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诗词赏析理应引起每一位初中语文教师的关注。

篇10

关键词:读古诗;知诗人;明诗意;悟诗情

古诗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古诗时代久远,意义深刻,难以理解,不便于小学生学习,笔者就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学生掌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谈一点个人浅显的认识。

一、读古诗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读起来朗朗上口,易记、易背,特别适合小学生诵读。读古诗时,教学生学会找“韵脚”,使学生知道古诗中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韵母相同或者相近的部分就是韵脚。如:在《静夜思》这首诗中,“光、霜、乡”的韵母都是“ang”,这首诗的韵脚就是“ang”。学生找到了韵脚,朗读的积极性就会得到提高,很容易记住古诗并背诵下来。

二、知诗人

学习古诗,先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背景、诗人的性格特点,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古诗的内容。“唐诗、宋词、汉文章。”小学生所学的古诗主要以唐诗为主。在小学生古诗词必背篇目中,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唐诗。在记诗人的朝代时,我们只需要特别记住不是唐代的诗人即可。如宋代诗人苏轼、王安石、叶绍翁、杨万里、陆游等几位。三国曹植、元代王冕、明代于谦、清代郑燮和龚自珍就行了。词人需特别记住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采取“记少不记多”的方法记住诗人的朝代,其他默认为唐代诗人、宋代词人。

三、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理解诗意。理解诗意的方法多,以下简介几种:

1.抓关键字理解诗意

如杜甫的《绝句》一诗中,只要抓住“鸣、上、含、泊”四个关键字来思考:①黄鹂鸟在什么地方鸣叫?②白鹭鸟飞上什么地方?③“含”是包含的意思,指从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色犹如嵌在窗子上。诗人从窗外望去看到怎样的景色。④什么地方停泊着什么?回答了这几个问题,也就理解了诗句。

2.结合图画,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学习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时,通过观察母亲在油灯下缝补衣服的情境,想象一下母亲心理活动,很容易理解“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含义。

3.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编故事理解诗意

在学习南宋诗人陆游的《示儿》时,出示问题让学生续写故事:诗人陆游临终前究竟放心不下什么呢?他又会给儿子叮嘱怎样的遗愿呢?请你熟读古诗《示儿》续编一个故事。学生很容易明白诗人放心不下的是国家没有统一,诗人的遗愿是南宋朝廷的军队收复中原。

四、悟诗情

“借诗言志”“借诗抒情”。古诗不仅有优美意境,还能抒发诗人的喜、怒、哀、乐之情。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赞美祖国壮美河山,表达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例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另一类是诗人自我情感的流露,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王昌龄的《凉州词》。在理解古诗的基础上,感悟诗人的情感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握“读、知、明、悟”四个基本环节,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