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十五下元节范文

时间:2023-03-14 18:48: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十月十五下元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校;财务管理;节约型校园;制度规划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4-0194-02

随着中国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育经费的投入比例不断提高,高校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办学条件不断得到较大改善,办学资源和先进的教学设备、科研专用仪器设备大大增加。但是,很多高校由于教学设施重复建设,办学资源不合理配置,资源利用率低下和浪费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创建节约型校园已成为高校今后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作为高校运行中心环节的财务管理,在构建节约型校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构建节约型校园的意义

建设节约型校园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系统工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要求在学校建设发展与日常运行过程中,牢固树立勤俭节约的观念,切实提高办学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合理性。建设节约型校园的意义如下:一是加强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各种办学资源的使用效率;二是降低消耗,杜绝浪费,要求师生员工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减少对资源的浪费,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实现最大的预期效果。无论是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率,还是降低能耗,减少浪费,都是对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呼唤,也是对高校财务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二、财务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财务管理的综合性强,涉及面广,其主导地位能够有效带动其他的部门履行节约,促进学校整体管理水平和综合办学效益的提高。但是当前高校财务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1.预算问题。高校教学与会计年度时间周期不统一,经费领用部门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往往以本部门利益为重,缺乏全局观,找理由,立项目,有钱先用,不够再领。随意增加预算项目预算金额。而且有的高校并未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制。预算外开支严重,甚至出现“小金库”现象。严重阻碍高校财务管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2.制度规划问题。高校建设支出大,范围广,新问题、新情况层出不穷,当前制度规划不能适应高校财务管理的高速发展和需求。在日常工作中,常常出现工作人员面对新问题新情况无章可循,只能按职业习惯或旧有制度进行工作处理。这就导致了不同会计人员对问题标准的执行存在差异。影响财务管理活动的进行。

3.成本问题。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培养人才,有必要的投入和产出。这就存在着成本和效益的问题。但是目前多数高校存在成本意识淡漠,资源闲置和浪费问题严重,很多仪器不能满负荷运行。由于高校对学生的培养很难用价值化来衡量,高校自身也缺乏科学的成本考核依据,这就造成了受益者与承担责任者分离现象。致使高校未将节约责任与绩效评价挂钩,目标责任和年终考核挂钩。

三、对于财务管理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办法

1.高校要树立“大财务”的管理理念,将各类财政拨款收入、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科研事业收入、创收收入和校办产业收入等统一纳入学校预算,统收统支,发挥预算分配在节约型校园建设中的导向作用。制定预算审批、支出管理、监督等制度,杜绝临时动议、乱开经费口子的现象,有效控制住无预算、超预算支出,从机制上保证任何人不得随意调增、调减预算和调整预算用途,用严格的制度约束包括校领导和财务部门在内的学校各级管理者,从源头上把好节约关。同时,推行全面部门预算,把一个部门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纳入预算管理,不仅要全面反映一个部门的支出需要,而且要全面反映一个部门的收入状况,从根本上堵住私设“小金库”和贪污、私分、滥发钱物等违法违纪现象,从而,规范部门的财务行为,为创建“节约型”校园及校园的廉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高校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是以权责发生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高校要进行教育成本核算,就应该推行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为标准来确定本期的收入和费用,可以合理地计算出培养学生所发生的教育成本,为学校发展提供真实有效的决策依据,还应该按照《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制度》的要求,建立总会计师制度,协助校长全面领导学校财务工作。高校总会计师具有参与学校规划建设、事业发展和重要经济活动决策的权力,依法领导和组织学校的财务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收费管理、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等工作,同时,对学校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负主管责任。

3.优化部门资源配置,提高资产使用效率,建立专门的机构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分类明细账;每年进行盘点,确保账实相符;加强产权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设备的购置要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组织相关专家做好购置方案的必要性、可行性论证。加强对现有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维护,提高设备的使用效率。建立资源共享平台,重视现有仪器设备的充分利用,开展服务型收费。这样,不仅可以提高仪器设备的使用率,使之物尽其用,既避免了重复购置的问题,还解决了运行和维修中的经费问题,保证了仪器设备平台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建设节约型校园是一项需要常抓不懈、需要各方联动的系统工程。财务管理作为高校运行和管理的中心环节,应充分发挥其在建设节约型校园进程中的主导作用,与其他管理部门通力合作,通过创新预算管理体制、强化内部控制机制、推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以及建设节约型校园的奖惩措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源节流,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人尽其才、财尽其力、物尽其用的发展新机制,为建设节约型校园和节约型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郭慧娟.新时期创建节约型校园的思考[J].教育财会研究,2006,(5).

篇2

1、下元节为中国民间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亦称“下元日”、“下元”,下元节有祭祀祖先亡灵的习俗,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到家庙、祠堂去祭拜祖先,所以很多人认为是鬼节。

2、农历十月十五,是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3、下元节也有祭祀祖先亡灵的习俗,我国很多地区的人们,都会在这一天,到家庙、祠堂去祭拜祖先,有着祈福消灾的美好寓意。在下元节的时候还有祈愿神灵的风俗,下元节与道教有关,道家三官,下元节对应的是水官,下元节祭祀水神,有消灾解厄、祈求丰收的美好寓意。

4、下元节在南方人可能较为熟悉,因为十月十五这天为水官生日,南方人多傍水而生,平常的习作也多以水稻、捕鱼为主,水官在江南人心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下元节也是汉人祭祀祖先的日子,此时正值秋收,除了以祭品为水官庆生,人们还会祭拜祖先,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2、这一节日严格来说是一个道教节日,来源于道教所谓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说法。他们都是祭祖的节日,而下元节是最后一个,后来逐渐被人遗忘,

3、道教认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镶灾、拔苦、谢罪、求仙、延寿、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斋。这是下元节的习俗,也是对未来美好的一种渴望。

4、三元节中的中元节,是大型的祭祖节日,而上元节在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往往人们刚刚过完年,喜庆的氛围还没有消散,元宵节又把这种热闹感觉,推上了新的浪潮。

篇4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中的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二者能够相应,主要是基于同一宇宙观:即天、地、水三界,被神格化为天官、地官、水官所统辖的三界府署。民间通称的“三界公”,便是以三官泛指三界众神。

中国东汉末年,天师道便已综合前道教期的宇宙观,首过需上“三官手书”,分别投于天、地、水中,表示向三官忏悔罪过,以祈求平安。经历六朝时期的发展后,三会日与三元思想结合,在唐代官方的提倡下,上元、中元、下元等三元日定型化,成为祈福纳吉、祭祖拜神的三元节日,皇帝率百官参与节日仪式。唐、宋以后,三元日成为民俗节日。

中元节时,道教宫观,如地安门火神庙、西便门外白云观等为了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每年照例举办“祈福吉祥道场”。因为惧厉的心理,民众于日常生活中复合儒、佛、道三教,将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称为鬼节,称农历7月为“鬼月”。

佛教传入后,佛教中也有一种追荐祖先的超度仪式,称为“屋兰玛纳”(印度话ULLAMBANA),也就是“孟兰盆会”。孟兰盆的意义是倒悬,人生的痛苦有如倒挂在树头上的蝙蝠,悬挂著、苦不堪言。为了使众生免於倒悬之苦,便需要诵经,布绝食物给孤魂野鬼。此举正好和中国的鬼月祭拜不谋而合,且佛教也是在农历七月十五这一天举行超度法会,因而中元节和孟兰会便同时流传下来。

中元节的习俗

我们称呼的中元节是道教名称,民间世俗称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祭祖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的一些祭祀仪式。

中元节是什么意思

篇5

每一个节日都有它在这个世界之中存在的意义。那么应该从哪一些方面了解到这些节日为什么会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又产生了,什么样的一种影响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中元节是什么_中元节的忌讳,欢迎参阅。

2021中元节是什么中元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的七月十四和十五,其名源起道教,又被称为七月半、鬼节,佛教中叫做盂兰盆节。在中元节人们会放河灯祭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是追怀先人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也有在外的游子,画地烧纸,就好像自己回到了家乡。

中元节的忌讳一、床头不可以挂风铃。风铃容易招来好兄弟,而睡觉的时候是最容易被“入侵”的时刻。

二、夜游。八字轻的人千万不要夜游,否则只会自找麻烦。

三、非特定场合烧冥纸。冥纸是烧给好兄弟的,金纸是烧给神的,烧冥纸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好兄弟。

四、偷吃祭品。这些是属於好兄弟的食物,未经过他们的同意就动用,只会替自己招来难以解决的厄运。

五、晚上晒衣服。当好兄弟觉得你的衣服好看,他就会借去穿,还

中元节的含义中元节在每年农历的7月15日,俗称"鬼节",是中国重大节日也是道教节日,我们所熟知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上元节,十月十五日寒食节是下元节,都是中国传统节日。

中元节,俗称鬼节、七月半,佛教称为盂兰盆节。

正月十五日汉族称上元佳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汉族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汉族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中元节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原是小秋,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节,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时行礼如仪。七月十五上坟扫墓,祭拜祖先。

东汉时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其中七月七日为道德腊,又是中会即固定的道民到治所接受考校的日子。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后来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传说该日地府放出全部鬼魂,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例要上新坟,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所以,它整个儿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会在衣服上留下不好的气息。

篇6

“嗖——”的一声过去,一个响亮的爆炸声迎面而来。之后就是接连不断的烟花应声而来,这场景是多么美丽啊!这场景是多么壮观啊!这场景是多么绚丽啊!元宵节,你是我们中国人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传说元宵节是这么来的: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篇7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篇8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一: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xx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二:元宵节的历史

元宵节俗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据史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汉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宫祭祀“太一”的活动(太一:主宰世界一切的神),被后人视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声。不过,正月十五真正作为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对于形成过元宵节的风俗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三:元宵节的小故事

元宵姑娘

汉武帝的宠臣东方朔风趣而善良。一日冬天去御花园赏梅,遇一宫女欲投井。朔搭救后问明原委,原来宫女名叫元宵,因进宫后长久不能见到亲人而思念,遂起轻生念头。东方朔同情并答应帮忙。东方朔摆摊占卜,所有人问卦结果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长安城大恐慌。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朔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解释说:正月十五晚家家挂灯吃元宵,城外百姓进城看灯,好似满城大火,以瞒玉帝。是日晚,元宵双亲进城观灯。在东方朔的帮助下一家终于团圆。

皮影相思

相传,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死后,汉武帝非常想念她,于是一位宫女就穿上这位妃子的衣服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皇帝看到这位宫女影子以解思念之情。后人做诗:“张灯作戏调翻新,顾影徘徊却逼真,环佩姗姗莲步稳,帐前活见李夫人。”说的就是汉武帝思念爱妃的典故,这也是皮影戏的最初来源。

破镜重圆

隋朝军队灭南陈时,南陈昌乐公主与丈夫徐德言打破一面铜镜,各执一半,作为以后相见的凭证。并约定在正月十五元宵节卖镜于市,以探对方消息。隋灭南陈后,昌乐公主入杨素府做妾,次年元宵节徐德言果真在街市上看到一个老头在叫卖半片铜镜,价钱昂贵,无人问津。徐德言在破镜上题诗:“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杨素得知,成人之美,昌乐夫妻终于团圆。

燃灯七盏

宋代福州有个太守名叫蔡君谟,面对千里饿殍却要粉饰太平。他下令一道,要求治下所有百姓,每家在元宵节之夜必须燃灯七盏。有个穷人叫陈列,制了一个一丈多高的大灯,上书一首诗:“富家一盏灯,太仓一粒粟;穷家一盏灯,父子相对哭。”消息传到太守耳中,他只好收回成命。

双喜临门

王安石20岁时进京赶考,元宵节时路过一地,一大户人家悬灯出题招亲。联曰:“走马灯,灯走马,灯熄马停步。”王安石不会答,却记在心中。到京后谁知主考官所出之联竟是:“飞虎旗,旗飞虎,旗卷虎藏身。”王安石提笔就以招亲联作答,得中进士。衣锦还乡时发现那联居然仍未有人会答,王安石便又以考题联作答,竟又得了个漂亮媳妇,实是双喜临门。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四:元宵节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元宵节的手抄报宣传内容五: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篇9

《收藏》总112期发表于棣先生《静斋鉴藏书画杂记》一文(以下简称“于文”),对每月之雅称一一列出,这是一项很有实际意义的工作。但“于文”所列不甚完备,仅一月就缺太簇、泰月、嘉月、陬月等等称谓,且对年、季、日之雅称均未提及。现据《尔雅・释天》《史记・天官书》《汉书・天文志》《淮南子・天文训》《新增应酬汇选》(云间陆辑)等文献记载,将年、季、月、日之雅称列举于下,以作补充。

先说年。我国自汉朝开始就以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配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以纪时(一说黄帝时已用干支纪时)。干支纪年60年一轮回,俗称60年花甲子。天干地支之雅称如下:

天干:甲――阏(yān)逢;乙――旃(zhān)蒙;丙――柔兆;丁――强圉(yǔ);戊――著雍;己――屠维;庚――上章;辛――重光;壬――玄默(yì);癸――昭阳。

地支:子――困敦;丑――赤奋若;寅――摄提;卯―一单阏;辰――执徐;巳――大荒落;午――敦(zāng);未――协洽;申――(tūn)滩;酉――作噩,戌――阉茂;亥――大渊献。

按,天干地支之雅称《史记》《尔雅》所记不同,此据《尔雅》。据上所录,凡遇题署年份为阏逢困敦者即甲子年,题旃蒙赤奋若者即乙丑年,余类推。

四季的雅称如下:

春:青阳、阳节、苍灵、韶节、三春、艳阳、青春、阳春、淑节、九春。

夏:朱明、炎亨、清夏、三夏、朱夏、长赢、炎节、朱律、九夏。

秋:素商、金天、萧辰、凄辰、高商、白藏、素节、商节、三秋、九秋。

冬:元英、岁余、元冬、严节、元序、寒辰、安宁、清冬、三冬、九冬。

月之雅称,凡“于文”已提及者不再赘述,此外尚有:

正月:太簇、泰月、嘉月、首岁、陬(zōu)月、春王、元阳。

二月:夹月、大壮、皓月、卯月、令月、酣春。

三月:姑洗、夫月、雩月、晚春、桃浪。

四月:仲吕、朝月、己月、樱序、麦序。

五月:蕤宾、ピ隆

六月:遁月、精阳、未月。

七月:夷则、瓜月、闽秋、申月、凉月、闽月。

八月:南吕、观月、桔月、正秋、酉月。

九月:剥月、凉秋、霜序、穷秋。

十月:应钟、开冬。

十一月:黄钟、复月、葭月。

十二月:大吕、冰月、丑月、岁杪。

此外,古人常把每季中的3个月分为孟、仲、季,以表示相应的月份。孟春、仲春、季春,指正月、二月、三月。孟夏、仲夏、季夏,为四月、五月、六月。孟秋、仲秋、季秋,为七月、八月、九月。孟冬、仲冬、季冬,为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每月之中,日之雅称甚多,平均都在10个左右。另外,还有雅称之前几日、后几日之说,如二月十一日可说成花朝之前一日,二月十四日可说成花朝后二日,这样几乎日日有雅称了。如果将各月每日之雅称一一列出,恐过分冗长,况有些雅称使用的人也不多。现择其常见者录于下。

一月:初一――元旦;初七――人日;十二日――云开节;十五日――上元又称元宵节。

二月:初一――中和节(又称天正节);初二――桃采节;初四――圣春节{初八――芳春节;十二日――花朝;十五日――降圣节;十六日――长春节;二十日一一小分龙日;二十二日――嘉会节;二十八日一天和节。

三月:初一――万春节;初三――上巳;十一日――麦生日;十二日――长春节。

四月:初一――天祺节;初三――舍利放光日;初八――浴佛节;十四日――乾天节;十九日――浣花日;廿八日――天休节。

五月:初一――女儿节;初五――端午;十二日――宁贶(kuàng)节;二十日――种莲日。

六月:初六――天贶节;初十――金粟如来降生日;十三日――太乙朝元日;廿六日――寿星现。

七月:初六――天清节;初七――乞巧,又称七夕;十五日――中元节;廿九日――永寿节。

八月:初五――千秋节;初八――竹醉日;十五日――牡丹生日;廿七日――孔子生日。

九月:十五日――下元;初九――重阳节;

十月:初一――天寿节;十四日――延寿节;十六日――生日。

十一月:初七――五色舍利归塔日;廿七日――谢灵运生日。

十二月:初一――八仙会蓬莱日;十六日――星回节;廿一日――多宝佛生日;三十日――除夕。

此外,不论哪个月的初一都称朔,初二称既朔,三十日称几朔。十五日称望,十四日称将望,十六日称既望。

篇10

鬼节注意事项:避免带红绳、铃铛、风铃等招鬼物,尽量避免出门。若遇到鬼压身、鬼打墙

等灵异事件,不要慌张,集中一切注意力,睁开眼睛。

三月三

江淮、江南一带,每年农历三月三称为鬼节,传说这一天鬼魂出没,夜晚,家家户户在自家每间房屋里鸣放鞭炮,来吓走鬼、驱鬼。

清明节

我国传统节日 参见 “ 清明节 ”词条。

七月十四/十五

相传,每年从七月一日起阎王就下令大开地狱之门,让那些终年受苦受难禁锢在地狱的冤魂厉鬼走出地狱,获得短期的游荡,享受人间血食,所以人们称七月为鬼月,这个月人们认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日为盂兰节,又称中元节、七月半或鬼节,过去人们在这天晚上除拜祭自己的祖先外,还准备一些菜肴、酒、饭、金银衣纸之类到路口去祭祀鬼神。

七月十四/十五日包容的节俗比较复杂,既是民间的鬼节,又是道家的中元节,佛教的盂兰盆节,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谓天官、地官、水官,合称三官,这三位是玉帝派驻人间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间的善恶,向上天汇报。三官分别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为诞辰,这三个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时,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册,根据神仙、凡人、动物们的表现,勾勾画画,赦罪免刑。民间在中元节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动,拯救那些孤魂野鬼,应当与地官的赦罪有关。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兰盆节。据说释迦牟尼有个叫目连的弟子,其母虽然年轻漂亮,却无嘉言懿行,爱财小气,尤其仇视僧人,死后被打入恶鬼行列,目连按佛组指点,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准备百味五果,各种用具,装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众,其母才脱离恶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鉴于此,推而广之,要求佛门弟子尽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兰盆,施佛及僧,报答父母恩情。佛家盂兰盆会的意义与儒家的孝道合拍,这一天则成为民间祭祀已逝父母及先人的鬼节。

农历7月14/15日是阴间最大的节日――鬼节,又称中元节或盂兰盆节,是我国三大冥界重要节日之一。民间有阳间过元宵节阴间过鬼节的传说。据说,当日阎王也会披着盛装和鬼众们共度佳节,并且让我们活着的人一起为他们祝福,祝愿另外一个世界的人们心想事成,快乐享受人间没来得及享受的幸福。因此,我国许多地方界时将举办祭祀、参佛、净墓、回顾、赏花、垂钓等活动以示庆祝。

七月十四/十五,鬼门关大开之日。不管是烧纸钱送祝福,还是捧雏菊寄哀思,或者互联网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灯,今天活着的人一起思念过去的人,共同送去对先人的祝福,是人灵性的自发,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时“活着的人要好好珍惜活着的每一天,不要愧对社会和朋友,不要愧对了已经永远离去的亲人。因为,总有一天我们要和他们相见,到时候,你可以自豪地说,在人间是好汉,在阴间也要做鬼雄!”

道教的“中元节”

按照道教的文化逻辑,一年的时空应该分成上下阴阳两半,而且,中国道教认为养育世界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所以,道教将上半年看成是天官,下半年是地官。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的是,这里说的“官”,不是指人间官员的“官”,而是指意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类似于中国围棋对奕中的“官子”的那个“官”。

中国道教主要产生在中国农业文明发达地区,所以,中国道教一向认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万物,水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这就是说,由于中国农业文明注重地水两元素对人类万物的重要作用,所以,在中国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蕴涵着以地为中心去观察世界的“本体论”和“认识论”及其“方法论”。按照道教这种世界观,道教习惯将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称之为“上元节”;下半年的地官节段的七月十五,则叫做“中元节”;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则是“下元节”。这上、中、下三元,则组构出了道教对世界的三元一体系统认识。

中国道教不同于世界上的的许多宗教。世界上的许多宗教都是神人合一的,或者就像基督教那样讲究“道成肉身”的三位一体,这使得宗教传播者往往被高度神化。中国道教传教的目的很明确,道教传播者不是神而是人,所以,道教传播道德伦理是“因材施教”的。对智慧高的人,就明示《道德经》的道理,对那些智慧不够或者没有多少时间去深入反省自身道德伦理建设的人,就采取编写故事去说明道理,“寓教于游乐”,就是来源于中国道教的传教方法。

中国道教的“中元节”,其实主要是传播道德伦理的节日,也就是倡导人们在这天注重修德。中元节这天,有思想和有时间的人就要集中在一起一起共同学习老子的《道德经》,且要互相交流和沉思反省自身。而对于一般教众,道教则创造了一些故事去“寓教于游乐之中”。比如,道教杜撰出有有个叫做陈子祷的人与龙王女儿结婚,分别在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生下了“天官、地官、水官”三个孩子,这“三官”主管人间的赐福、赦罪、解厄三个任务,他们法力无边,分别要在这三天到人间巡游,检察人们的道德品质是否好还是坏,对于那些道德品质好的人,他们就给予赐福,否则,他们就要降罪。但是,中国道教又是一个很宽容和随时给予人转变更新自己的机会的宗教,所以,“中元节”并不仅仅是个奖励善良和惩罚恶劣的的节日,而主要是个“赦罪节”,所以,“中元节”又是中国节日中的“忏悔节”和“赎罪节”,一年中有罪过的人可以在中元节这天通过各种仪礼去检讨自己和请求天地人的宽恕。

十月初一

十月初一,谓之“十月朝”,又称“祭祖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祀祖宗的习俗,以示孝敬、不忘本。故人们也在十月初一用黍?祭祀祖先。十月初一祭祀祖先,有家祭,也有墓祭,南北方都是如此。今天江南的许多地区,还有十月初一祭新坟的习俗。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 送寒衣 ;。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 ;烧衣节 ;。

后来,有的地方 ;烧寒衣 ;的习俗,就有了一些变迁,不再烧寒衣,而是 ;烧包袱 ;人们把许多冥纸封在一个纸袋之中,写上收者和送者的名字以及相应称呼,这就叫 ;包袱"。有寒衣之名,而无寒衣之实。人们认为冥间和阳间一样,有钱就可以买到许多东西。

关于祭祖节还有这样一个蔡伦造纸和蔡莫烧纸的故事。 蔡伦刚发明出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 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

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

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十月初一,有的地方还有祭牛王的习俗。相传这一习俗起源于春秋秦国。某日,秦文公命人砍倒一棵梓树,梓树忽然化为一头牛。秦文公令人追杀。牛一下跳入水中,再也没有上来。人们就立"怒特祠"祭祀此牛神。怒特,是高大健壮、威风凛凛的公牛。这样的公牛,在人们的心目中,有着驱疫辟邪、保护牛类的功能。

鬼节起源

鬼节源于目连救母的故事:“有目连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堕落饿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为烈焰,饥苦太甚。目连无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为说盂兰盆经,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兰盆以救其母。”据说当时目连在阴间地府经历千辛万苦后,见到他死去的母亲刘氏,发现她受一群饿鬼折磨,目连想用钵盆装菜饭给她吃,菜饭却被饿鬼夺走。目连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连的孝心感动,授予其盂兰盆经。按照指示,目连于农历七月十五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母亲。挨饿的母亲终于得到了食物。为了纪念目连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有盛大的“盂兰盆会”,即我们现在所说的“鬼节”。

书上说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