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毛女北风吹范文

时间:2023-03-24 21:5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毛女北风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白毛女》是中国民族歌剧的奠基之作,诚如郭沫若所评价的那样,这是一种全新的文艺形态,是从新的种子――人民的情绪中迸发、生长起来的;也如茅盾所说,是一种新的“人民文艺”,它开启了中国民族歌剧的航程。《白毛女》也是中国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从音乐形象的构建、歌剧结构的营造、音乐素材的选取处理,到题材的发现、叙事的方式,都有着对后来中国歌剧创作的导向价值。同时,《白毛女》更是中国歌剧的永恒之作,它以超越自己时代的存在,焕发着不可替代的长久的艺术光彩。

坐在剧场中我在想,离开剧场后我依然在想,《白毛女》的艺术力量究竟何在?

经过不断聚焦,我发现了其背后蕴藏的最简单的艺术道理――泥土质朴的魅力是永恒的:是人民的泥土滋养了艺术,是人民精神需求的泥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艺术生长存活的养分。可以说,歌剧《白毛女》通体上下散发着泥土才有的芳香。如喜儿唱的“他们害了爹爹又害我,烂了骨头我也记住冤仇”,就是那田野里带着尖刺的野蒺藜;又如黄世仁唱的“我家自有粮满仓,哪管穷人饿肚肠”,活脱脱的不加修饰的压迫者口气。全剧大量民歌句式的唱词,令大地的气息扑面而来。新版《白毛女》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作人物、情感、心理、个性、命运在音乐及表演中折射出的这种质朴的力量,而所作的修改加工也是为了更加有力地增持这种力量。

《白毛女》的剧本叙事是质朴的。它的题材来自当年华北大地流传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白毛仙姑”的传说。传奇性,正是中国戏曲传统审美的核心所在,也是最为中国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审美方式。白毛女从人到“鬼”,再由“鬼”到人,歌剧赋予了全剧巨大的悬念和命运落差。在叙事上,它故事完整、情节流畅,既层次分明又一气呵成。就第一幕看,年三十杨白劳躲账的挣扎,喜儿扎红头绳的喜悦欢欣,杨白劳被逼按手印、喝盐卤悲惨自尽,戏剧矛盾明确集中,情绪变化幅度巨大,但歌剧行进节奏井然有序,明白如话。这种叙事方式带有鲜明的来自中国民间的评话说书重故事、在故事中展开人物个性命运的特点。它和坐在台下的观众形成了王国维所推崇的“不隔”的艺术接受境界,用我们所熟悉的叙事方式讲我们听说过的熟悉的故事。因而故事的存在、讲述方式,和观众是浑然一体、水融的。赵老汉、王二婶和喜儿一家相濡以沫的底层人民抱团取暖,喜儿和父亲年三十晚上相依为命的短暂欢乐,尤其是喜儿伏在父亲膝上扎红头绳的细节,最质朴最生活,也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感人肺腑的力量。

《白毛女》的音乐是质朴的。它音乐的基本构架坐落在北方戏曲“三梆(陕西梆子、山西梆子、河北梆子)一落(莲花落)”的基座上,高亢之中夹着悲凉悲愤。主奏乐器板胡有着浓重的民族民间色彩,在完整编制的交响乐队的烘托下,以自己独特的音色揭示了人物或喜悦或悲愤或仇恨或反抗或欢欣的复杂多变的内心情感。值得关注的是,音乐织体和音色丰富了,但原有的与北方戏曲息息相关的质朴的音乐本色被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下来,这也是难得的“移步不换形”吧。而全剧中脍炙人口的喜儿的《北风吹》、杨白劳的《十里风雪》和喜儿在黄家的音乐段落,都来自民间音乐,脱胎于在中国北方大地老百姓口口相传的民歌民谣。那些逐渐被淹没在时代川流中、渐渐被遗忘被疏远的曲调,经过歌剧《白毛女》的演绎,其出自民间的那种动听、优美、入耳、朴素、易唱的特色,再度被激活,焕发出了强大而亲切的生命活力。

篇2

关键词: 中国歌剧 现状 发展

关于中国歌剧历史命运的讨论一直在进行着。上世纪五十年代,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国音乐家协会联合组织的“新歌剧讨论会”,以及六十年代初的“全国新歌剧座谈会”,就对中国歌剧的概念、基础、历史估价和发展方向,以及如何借鉴、继承和发扬民族戏曲的传统和西洋歌剧的经验展开过讨论。直至今天,这场讨论依然方兴未艾。

1927年,在上海艺术大学谈到要以话剧和歌剧两翼齐飞来建设中国戏剧的设想,而关于歌剧建设,他的主张是以戏曲(主要是京剧)为基础。三十年代初,和聂耳合作创作,上演了歌曲联唱式的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然而,这些被视作中国歌剧事业先声的实践并没有继续下去。因为心目中的新歌剧是改进了的戏曲,他带动了戏曲改革运动,同时迟滞了歌剧事业的脚步。

中国歌剧又一发展是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延安的秧歌剧开始的。这一时期产生了里程碑性的作品《白毛女》。它超越了简单歌曲连缀的程度,吸取了中国戏曲和西洋歌剧两方面的音乐手段。在这条路上,又产生了一系列优秀作品,如《洪湖赤卫队》、《江姐》等。这一期的歌剧建设提供了兼取中西音乐手段大胆创造的宝贵经验,但仍感到尚未造成理想的歌剧形式,以至有“话剧加唱”之说。

新时期以来,歌剧界在艺术探索中对歌剧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中国歌剧因为依赖传统戏曲而难以发展繁荣,这是先天不足的条件。为了克服这一点,中国歌剧的发展史上出现过两种方向上的努力和尝试,但是收效并不尽如人意。第一,为了能使中国歌剧在人民中得到生存,一批戏剧工作者摸索着走上了一条歌剧与戏曲相结合的道路,使歌剧在艺术形式上尽量向戏曲靠拢。我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改编上演了《木兰从军》。作品在音乐唱腔上不仅保存了戏曲的传统及风格,而且融进了歌剧的艺术手段。1945年,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沙梅根据戏曲《红梅记》改编的古典歌舞剧《红梅阁》,由凯歌剧社首演于重庆抗建堂。这是沙梅出于对音乐戏剧的强烈兴趣而对川剧音乐进行改革,并使歌剧向传统戏曲靠近的最初尝试。在这出戏里,歌唱性的音调与朗诵性的音调穿行的独唱,使心理活动的幅度增大而富于戏剧性,犹如歌剧中内心独白性质的咏叹调。但在整个剧情结构和音乐格局上,仍摆脱不了传统戏曲的束缚和影响,又达不到传统戏曲艺术的审美高度。

第二,在“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冲击下,随着话剧艺术的引进,一批戏剧、音乐艺术家在创造中国歌剧的实践中,试图走一条远离中国传统戏曲又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音乐化戏剧”形式的道路。创作于1945年的歌剧《白毛女》,通过喜儿悲喜沉浮的命运,表现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深刻主题。在音乐创作上,该剧总结吸收了以往歌剧探索的成功经验,首先,它广泛采用了民歌素材、戏曲音乐,并加以融合和创新。例如,以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旋律改编的“北风吹”音调,构成喜儿的音乐形象,并以“小白菜”曲调主题的发展,糅合地方戏曲音乐,如陕西的秦腔和道情戏的滚白等,组成喜儿的其他唱段。以山西秧歌“拣麦根”来描写杨白劳。黄母的音乐由河北民间妇女诵善书调和五台山的佛教音乐组成。其次,《白毛女》借鉴、学习了西洋歌剧,突破旧戏曲和秧歌剧的一曲多用、按谱填词的方法,确定人物各自不同的音乐主调,并随其性格的发展而变化。《白毛女》全剧的音乐既有统一构思,又丰富多彩,在刻画人物内心活动时,采用戏曲中帮腔伴唱的方法感人动听,在表现群情激昂的场面时,吸收了西洋歌剧中的齐唱、重唱、合唱等形式。它还“将动作和歌舞、对白融为一体,根据抒情的需要,动作略比话剧夸张,甚至出现虚拟化、舞蹈化的表演方法,但它又与西洋大歌剧不同,是把舞蹈因素自然地融入生活化的动作,类似于戏曲申优美的做工”。总之,《白毛女》的成功经验再次证明:中国歌剧的发展只能在传统戏曲和西洋歌剧的“夹缝”中寻求新路,努力建立一种不单纯依靠和模仿其他歌剧样式的独立品格。

我们希望中国歌剧能够从话剧与戏曲夹缝中挣脱出来的,真正体现民族自身的艺术规范和具有最恰当的艺术表现形式的歌剧最终形成,并驻足于世界歌剧舞台。

参考文献:

[1]居其宏.《白毛女》传统与当前创作.歌剧舞剧资料汇编,1985.

[2]中国现代戏剧史稿.中国戏剧出版社,1989.

[3]孙继南,周柱栓.中国音乐通史简编.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4]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钱仁康.音乐欣赏讲话.上海音乐出版社,1984.

[6]王伟任,王顺通.音乐欣赏教程.人民音乐出版社,1995.

[7]修金堂,子建.音乐名作鉴赏.上海音乐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2006.

篇3

导入新课,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其方法多种多样。如果采用音乐的形式开头,那么对激起学生接受知识的欲望,将有一定的作用。

朱自清的《背影》,融合着作者丰富的、深挚的感情,文章朴实、凝重,充分体现了父对子满怀热望的慈爱之情。在讲课时,我先请学生唱一首歌——《世上只有妈妈好》,接着讲道:“同学们,这首歌唱出了多少孩子的心声,母亲、妈妈这是世界上最神圣、最辉煌的称呼,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管父亲还是母亲对子女都充满着爱,这种爱是无私的、真挚的、深沉的、发自内心的。”然后教师范读,学生看着课文,听着声情并茂的朗读,整个教室沉浸在感情的海洋里。

(二)寓教于乐、巩固知识

课堂求活忌沉闷。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和操作。学生学习兴趣高了,才会积极地参与配合老师的教学活动。如《〈白毛女〉选撤中的杨白劳父女间的深情厚意,如果单是讲解分析,就显得缺少滋味没有波澜。这时可先让学生集体唱一曲《北风吹》,再找几组学生来一首《红头绳》的对唱,学生会兴趣大增,起到寓教于乐的作用。

在课堂上,学生学得主动,学得快乐,是不是对该掌握的知识都记得住呢?一节新课下来,学生大都有些疲倦,这时若能让他们唱或听一首优美的歌曲,既可得到美的熏陶,解除疲乏,又巩固了新知,真可谓一举多得。如在讲完高四册的《词二首》后,可为学生播放歌曲《沁园春·长沙》和《水调歌头·游泳》,在动人的歌曲声中,学生既受到了音乐艺术的感染,又顺利地记住了这两首词的内容,而且印象尤深,久久不忘。

(三)增强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

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语文课中,特别是在赏析文学作品时,适当地播放些相关音乐,把教学内容和乐曲意境不露痕迹地融为一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篇4

摘 要 装饰音在民族唱法里应用十分广泛,起着细化情感的重要作用,借助对著名歌曲片段中重点装饰音使用的技巧及其作用的说明,来阐述装饰音对于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关键词 装饰音 情感表达

在学习民歌的过程中深刻感受到歌曲中装饰音的巨大作用。情感是音乐的灵魂,装饰音就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说离开装饰音就无法充分表达歌曲内涵。我国民族歌曲因为有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味,使其在演唱过程中要大量的使用装饰音,并且极富变化,能表现出多种感情变化。

装饰音是用来装饰旋律的小凌晨符或记有特殊记号表示该音符应作某种装饰性演奏的音。又称花音。装饰音的时值计算在所装饰的音或前一音的时值内。常用的装饰音有倚音、颤音、音、波音、滑音等多种。

通过下面的几个例子,可以深刻的感受到装饰音对于民族歌曲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著名名歌《兰花花》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信天游风格的传统民歌,曲调高亢奔放,悠扬抒情,节奏自由,采用叙事得手法生动形象的把兰花花这样美丽善良的姑娘遭受封建礼教迫害以及她对封建束缚反抗的决心塑造的栩栩如生。第一部分是对兰花花本人的描写,我们可以从歌词中的描写感受到兰花花是一个多么美丽可爱善良单纯的孩子,用歌声来描述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孩子时应该添加怎样的装饰音呢?例如:“一十三省的女儿哟,就数那个兰花花好”,“一十三省的”“一”加上滑音,“十”加上下滑音,“三”加上后倚音6,“的”字加上下滑音,这样连贯的演唱体现出十三省地方之广范围之大,更加突出兰花花的优秀。“实实的爱死个人”这一句的两个“实”和“爱”加上波音,“个”加上下滑音,“人”加上前倚音5,这样经过处理,唱出来才会更加有味道,才会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只有把兰花花的好唱到极致才会更加突出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

再例如我们熟悉的《那就是我》这首歌曲,唱出了作者对故乡的无比思念之情。这首歌曲共有四段歌词,都是以“我思恋”故乡的某种景色作为开头,引出作者对故乡母亲的思念。那么我们在演唱这几种景色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装饰音的使用了。比如第一段歌词中“小河”分别对应123,那么在唱3之前加入前倚音2,由2滑到3,给人一种河流潺潺的亲切感,使小河显得更加可爱。“河边吱吱唱歌的水磨”“河边吱吱”对应3116,“河”字前加上前倚音2,“吱”字加上后倚音6,有1滑到6,“唱歌”的“歌”字加上前倚音6,“水”字加上前倚音5,这样处理后,演唱出来的效果就会更加生动活泼,在感动观众的同时也会给观众带来一种仿佛回到故乡那种熟悉的温暖的感觉。“浪花”二字的处理也非常重要,“浪”字加上前倚音2,“花”字加上波音,这样演唱更能突出浪花小巧纯洁,俏皮的特点。

中国歌剧《白毛女》中著名选段《北风吹》,这首作品曲调亲切流畅,反应了喜儿过年时的喜悦之情,在第一段中描写了过年的夜晚,大雪纷飞的场景。“北风那个吹,雪花那个飘”“北”字加上前倚音5,“风”字加上波音,“那”字加上下滑音,“吹”字在第二拍的3前加上前倚音2,这两小句的音乐节奏完全相同,我们便可以直接把第一小句的处理同样应用在第二小句中,这样唱来,更能体现出虽然冬天里的风十分寒冷,但是也挡不住喜儿过年时的欢乐喜悦之情。雪花轻轻柔柔的飘落,细腻的仿佛能数清花瓣,虽然唱的是冬天,但也要给观众一种暖暖的春风吹进心窝的温暖舒适之感。

还有很多歌曲经过创造性的处理非常成功,这里就不再一一举例。以上三个例子说明:歌声是否动听,离不开歌唱者对歌曲的理解演唱技能和情感投入,更离不开歌唱者对音乐的二度创作,而装饰音的添加使用正是歌唱者在发挥创造性的表现。有了这些,才能有成功的演唱。“歌唱的艺术表达永无止尽,感情的表达的分寸更是非常微妙。所有歌唱家表达一首歌曲时总是先分析它的歌词、曲调、伴奏和和声,以及对作品的创作时代、作家风格、特点等等进行综合研究,深入理解歌曲的感情基调及其发展,并使自己受到感动,然后依据音乐的表现规律尽情的进行演唱。”显然装饰音对于情感有重要意义。

装饰音是音乐感情线条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塑造音乐形象,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手段,是形成音乐风格的重要因素。歌曲中装饰音的使用对于情感的表达有无穷的力量,不同的人对与歌曲的理解不同,所使用的装饰音就不同,音乐的感觉味道也就不同。对歌曲内涵理解的深浅与平时的积累是相辅相成的,一个人的阅历越丰富,对歌曲的理解就越全面越深刻,反映到音乐情感的处理上就会更加细腻,音乐表达就越流畅。培养自己丰富的情感,把善于观察作为一种习惯,勤于学习,体会各种情感变化,到具有民族特色的地区采风体验生活,对于演唱具有味道浓厚的地方特色的歌曲有更大帮助。

篇5

(一)清晰、准确的艺术特征

首先,为字正腔圆。歌剧艺术内,将字和腔实施完美结合是歌剧艺术重要的表现任务,并且字领腔行以及腔随字走也是歌剧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以及渠道。完美的歌剧语言艺术中,清晰准确的咬字以及吐字是首要具备的条件。清朝徐大椿于《乐府传声》中作出以下内容的阐述:“若字不清,则音调虽和,而动人不易”。明朝的魏良辅于《曲律》内提出了:“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所以均阐释了吐字清晰、发声准确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演唱期间,歌剧演唱者也要注意不同的地方语言特点。例如,《洪湖水,浪打浪》中采取的是湖北地方的音调,所以有些字便能够以方言形式进行演唱,例如“出”字,演唱时可念为“qu”音。其次,为正确的咬字。传统民族声乐理论需要字头必须咬准并且刚劲有力,将字分成三大部分,即字头、字腹以及字尾。在歌唱期间,字头声母于发声期间同发声的位置例如唇、齿、舌等之间可构建咬的感觉,所以为咬字。能够实现咬字完美的联系于行腔,主要的途径就是完成“咬准发音,并使字头有力度和良好弹性”,也就是传统戏曲中所说的“喷口”。但是对于字头也不应过度的咬紧,避开“咬死以及空洞”,使其具备弹性。例如,歌剧《红珊瑚》中的《海风阵阵愁煞人》的选段中,对于“(愁)煞(人)”字,应灵活的掌握吐字的力度以及“喷口”。最后,为多彩多姿的音乐性。对于歌剧艺术作品而言,其良好的结合起声乐语言以及音乐,进而呈现给人们更多美的享受以及体验。影响歌剧艺术语言美的内容诸多,例如语言的抑扬顿挫、轻重缓解、高低强弱,以及语势和语气等方面。元代的燕南芝庵便于《唱论》中论述了歌曲的语言处理以及音乐性,指出唱歌存在高低婉转运腔,应用准确的依字行腔技巧、咬字沉稳适应于曲情的发展,并且运腔应该圆润并且收放自如。

(二)清晰的字尾归韵与收声

首先,为韵脚。韵母的收尾为字尾部分,在歌唱吐字中称之为韵尾。在唱词中存在韵辙成分,也就是说唱、戏曲艺术唱词内的韵脚,南方和北方具有不同的说法,分别称之为韵和辙。遵循传统民族唱法的吐字、咬字合辙押韵规律,将相近或者同类的韵母中的音韵总结成十三辙韵,包括梭波辙、花发辙、遥条辙、江阳辙、一七辙、灰堆辙等。良好的了解和掌握字尾归韵收音的规律,方可对词义进行准确的、清楚的表现,同时针对咬字、吐字进行完善,也凸显出语言艺术美中包含的魅力。例如,在歌剧《江姐》中的选曲《绣红旗》是一七辙,能将其作练习闭口音i音的歌曲;《党的女儿》选曲《天边有颗闪亮的星》为中东辙,经不断的演唱并练习歌剧选段,可良好的实现提升字尾归韵的效果。其次,为语调和语气。在语调中,只有充分注重良好的结合语言与字的语调,才可实现歌剧艺术发挥出民族性特点。例如,在《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中,整个曲子想表达的为小芹对小二黑真情的内心活动,于声音的处理期间,演唱者要表达出婉转以及细腻、含蓄、羞涩的语调;在歌剧演唱中,为了获得特殊的艺术效果,可通过转变语气获得。例如,歌剧《白毛女》的选段中《恨似高山仇似海》的音乐包含了较多地区的民歌,包括山西、河北和陕西等地的,同时也具有地方戏的曲调,经过改编以及创新,形成的音乐形象独具特色。此类作品具有较强的戏剧性,所以在严格的要求声音状态之外,也要良好的掌控角色的戏剧性,如有必要应夸张的表现。诸如“好”或者“我是人”等说唱部分,应该将情感从内心切实发生,忌特意做出。因此,只有特殊的加重这些字的语气,才可将艺术效果进一步发挥。

二、情感的魅力

(一)情感表现力

歌唱若想称之为艺术,就必须做到完美的实现声音与情感的融合。对于歌剧艺术而言,其情感的体现源自演唱者针对作品的深刻感受及理解认知度,虽然借助歌词和曲调,但是具体的理解歌词以及进行再创造,是歌唱者应持续关注和探索的内容。掌握歌剧作品的情感,是从词义着手,经感性认知逐渐到理性理解,通过融入生活实践获得完善和认识,进而切实做到有感而发而唱,最终获得情声统一、声情并茂的效果。例如,歌剧《红霞》中的选曲《凤凰岭上祝》,红霞为主要的演唱人物。虽胜利,但红霞却献出了生命。演唱者需对歌曲主题具有深刻认知,演唱应具有无限深情。

(二)戏剧性的表现

在歌剧《草原之歌》选曲《飞出苦难的牢笼》中,作词和作曲分别为任萍和罗宗贤。主要描述了侬错咖的情人阿布扎被头人赶走,同时侬错咖在被关的情况下,于狱中想念阿布扎的内容。作为抒情歌曲,流传至今,经久不衰,深受人们喜爱。此歌曲的结构具有节奏变化大、自由性较强等特点,同时融入了西洋歌剧的技巧,也是中国最早以西洋音乐技术进行利用创作出的典型歌剧。第一部分的旋律优美并且舒展,第二部分较为活泼,表达出侬错珈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由于此作品具有较强的戏剧性,因此在情节以及速度、音色和感情等方面均会具有灵活的变化,所以演唱者要具备较强的表演和演唱能力。

三、审美想象力的魅力

首先,审美想象力体现于拟声上,即对自然界的音响进行直接或者间接性的模拟。例如,大海的波涛声、隆隆的雷鸣声、清脆的鸟叫声、哗哗的雨滴声等,通过模拟声音对演唱者的情感波动进行显示。例如,在《海风阵阵愁煞人》中,音乐伴奏型拟大海微波荡漾的声音。并且采取戏曲的板式以及念白等手段,结合民歌以及河南梆子音乐素材,融入沿海粗犷豪放的渔歌号子等因素,展示出民族乡土风情,凸显海浪的气息。其次,审美想象力体现于拟形上,构建视觉形象的想象。例如,在《一道道水来一道道山》中,包含山西梆子音乐特征。在第一段的乐曲中,富含饱满的深情,在第二段中突出充满信心以及热情的情感,对比于前后,第三段则将第一段作为基础,形成前后呼应的结构,让全曲统一。此歌曲以不同角度将刘胡兰热爱人民、祖国山河的真挚情感进行深刻抒发,演唱期间应注重声音的明亮以及弹性。最后,审美想象力体现于拟情上,即内心视像的感受以及体验,对于情感表达的深度具有一定的决定作用。例如,对于《北风吹》《扎红头绳》的演唱期间,应该深刻的感受到喜儿期望爹尽快回家的迫切心情,于《哭爹》一段,要体现出喜儿伤心欲绝的悲痛情感,对音调以及速度不断的变化,经想象提升艺术的表现力。

四、舞台感染力的魅力

在中国歌剧中所体现出来的舞台艺术感染力,主要表现为对舞台各种音响效果以及舞台布景、艺术造型等的充分应用,获得艺术效果以及艺术境界向更高的层面发展,进而将艺术想象空间进行扩大。例如,在《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中,描写了女主人公初次出场时的抒情唱段。音乐饱含生动和优美的旋律,细致的描述出了小芹可爱、朴实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以及艺术形象。此曲饱含山西民歌、山西梆子等戏曲音乐创作方式,体现出了显著的民族风格以及地方性色彩。在演唱期间,因为描写了小芹急切想同县里开会的二黑哥见面,所以要深入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在形体上进行形象的展示并将作品唱好。通过舞台形体训练,能够将演唱者的身段、手势、眼神以及步伐舞台艺术等综合音乐表演能力发挥,进而获得声情并茂的展示。

五、生动和鲜明的形象性

歌剧是以美妙的音乐对于人物、景致等进行塑造,包含抒情和叙事等内容,进而体现出生动形象性。因此,歌剧艺术作品中的音乐形象极富生命力。例如,在歌剧《白毛女》中,经《扎红头绳》和《北风吹》舒展以及甜美的声音,将活泼开朗、天真烂漫的少女形象进行塑造;通过《哭爹》以及《打过了三更》,表现孤苦无依的农家女最后失去唯一亲人的无助和悲悯;然后经戏剧性的情节变化,通过《这叫我怎么活》以及《我要报仇,我要活》显示出反抗精神;最后由《我是不死的鬼》将剧情发挥至阶段。通过针对女性的语言、形象等进行不断的更换、转变,体现出了普通的女性经历压迫———遭受屈辱———顽强反抗的历程,给人以深刻鲜明的感受,进而将艺术效果发挥至最佳。

六、结语

中国歌剧演唱艺术形式灿烂、内容精深,不仅存在高难、丰富的声乐演唱技巧,而且具备一定的历史教育意义,对于我国精神文明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在歌剧演唱艺术中,具有诸多的艺术魅力,包括清晰准确的唱词、生动的形象、丰富的音乐性、审美想象力以及饱满的情感、舞台感染力等。作为有机整体,对于艺术形象和情感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服务。因此,应充分重视“情为声之魂、情神兼具”,进一步传承及发扬声情并茂、独具特色的中国歌剧演唱艺术。

作者:殷宁 单位:辽宁歌剧院

参考文献:

[1]焦双红.浅谈中国合唱的艺术魅力———分析《黄河大合唱》的艺术表现[J].艺术科技,2013(10):176.

[2]叶梦萍.80年代中国歌剧“绝唱”唱段悲剧性魅力探究[D].南宁:广西艺术学院,2014年.

[3]余峰.论中国民族歌剧演唱风格及技巧的演变[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4]王珏.论四代韩英扮演者艺术表演的传承及对中国民族歌剧的启示[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篇6

关键词:音乐教育 职业技术院校学生 关系 作用

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形式,它并不是要培养在知识上多么高、精、尖端的人才,而是培养思想道德进步、情感健康、心态良好、有奉献精神、有合作意识的服务性、技术型人才。而音乐教育的宗旨是以人为本,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情感。由此看来,音乐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下面,我就音乐教育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的关系进行阐述。

一、音乐教育对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有启迪作用

我在职业教育战线工作了16个春秋,与学生长期生活在一起,清楚的了解到他们中的很大一部分同学心中没有理想,没有奋斗目标,因此学习的动力不大,整天得过且过、盲盲目目。音乐是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一门艺术,他可以对人们起到无声的感化作用。当音乐与高尚的理想情操结合起来的时候,它就能激起人们奋发向上的斗志,但当音乐与宣扬落后、颓废的思想意识结合起来的时候,它就能使人萎靡不振、不思进取。由于当前一些描绘情爱、颓废的通俗歌曲充斥学生的周围,他们又难以自觉分辨是非,于是难免受到不良的影响。因此急需奋进的音乐启迪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例如,我将欣赏《黄河大合唱》列为重点教学内容之一。当欣赏第一乐章《黄河船夫曲》的时候,我让学生分组扮演船夫,展现黄河上的船夫与惊涛骇浪搏战的情境,提升内心的战斗力量。当欣赏第四乐章《黄水谣》和第六乐章《黄河怨》的时候,我挑选一组学生有感情的朗诵,伴随着音乐的感染,让学生体会失去家乡、失去亲人的感受,从而激发他们好好学习、富强祖国的理想信念。当学生欣赏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时,那坚定的节奏、紧凑的旋律,无不受到感染,内心升起一股奋发向上的动力。

二、音乐教育对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具有培养健康情感的作用

对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开设音乐课的目的,不在于使少数有天分的学生获得特长和才能,而在于它是一种其他任何教育方式不可替代的心灵的需求,它直面情感教育,为人类健康情感的培养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当今学生处于高度机械化、电子化、信息化的社会,人与物的交流越来越多,而人的情感世界却日益淡漠。音乐是能够最准确、最深刻、最细腻、最直接的反映人的情感的一门艺术。所以,通过学习音乐不仅可以聆听音乐、理解音乐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而且还能使自己的情感更加丰富多彩、更加理性。

当我让学生欣赏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的时候,我引导学生感受命运的敲门声。恩格斯曾经这样评价《命运交响曲》:他在第一乐章里听到了“那种完全的绝望的悲哀,那种忧伤的痛苦”;在第二乐章里听到了“那种爱情的温柔的忧思”;而第三、第四乐章里“用小号表达出来的强劲有力、年轻的、自由的欢乐”,又是那么鼓舞人心。恩格斯用短短的几句话,揭示了《命运交响曲》的精髓。记得一个学生听完《命运交响曲》,对我讲了他自己的故事:我从小生活在一个自认为不幸的家庭,上小学时就曾经试过自杀,初中时又几次轻生,我认为生活对我非常不公平,但听老师讲了这首《命运交响曲》,提升了我对生活的信心,我也要扼住命运的喉咙,活出精彩的自己。

当我们欣赏《义勇军进行曲》时,我首先给学生讲作曲家聂耳的生平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然后再听音乐和演唱。这样学生对国歌的理解就不至于浅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带着爱国情怀来演唱国歌。歌曲《我爱你中国》,这是一首带歌词的抒情艺术歌曲,首先它的歌词非常抒情,我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诵歌词,体会歌词情感。歌曲的旋律也非常优美、舒展、宽广、流畅,表达了对祖国炙热的爱,加上宏大的音乐伴奏,将情感推向了,很容易把学生的情绪感染起来,培养博大的爱。

三、音乐教育对于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培养蓬勃向上的健康心理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

目前,我们职业技术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形势严峻,存在着适应能力差、行为性格偏离等常见心理问题,日常表现为生活态度消极、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难以应对挫折,一些学生出现厌学、网瘾、早恋现象。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的一种极佳途径,它是通过音乐的美使学生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审美修养,发展健康心理。

首先,音乐有助于缓解学习压力,减轻心理焦虑。科学表明,音乐欣赏可以放松大脑,调整情绪,减轻心理压力。目前在医学界已广泛将音乐运用于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的治疗中,并收到了非常大的成效。当学生心理不舒服的时候,让他们听一听理查德.克莱德曼的现代浪漫钢琴曲《童年的回忆》、《罗密欧与朱丽叶》、《往日情怀》等等,心情马上就会放松下来。

其次,音乐有助于心灵的净化。音乐能通过人的听觉系统直达人的心灵深处,就是透过那有声的存在,听到无语的存在,使人的心灵、身体受到感染。当我们欣赏《天空之城》时,那婉转的旋律、空旷的意境,真的把每个人的心灵带到了纯净、无欲的空间,暂时忘却了纷繁,忘却了自我。

篇7

关键词:电影;电视;歌曲

中图分类号:J617.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2-0110-02

影视歌曲的产生,是围绕着电影、电视这一媒体的诞生、发展而发展的。其主要功能是:1、渲染气氛,加强影片的节奏,推动剧情发展。2、用一种语言无法替代的方式配合语言、故事情节来刻画影视中人物形象、内心世界的变化等。一首好的影视歌曲可以为影片创造特定的气氛、揭示故事情节的主题与内涵、增强视觉感受,使观众在欣赏影片的同时,不知不觉中融入影视作品,达到欣赏的最高境界。有许多影视歌曲在影视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之后,歌曲却保持着弥久的魅力,甚至超越影片而独立获得新生。

影视歌曲作为一种特殊的歌曲类型,伴随着影视的画面而存在,其审美特点具有更加直观性、更加可理解性等特点,这也是为什么一首好的影视作品会流传的更快、更广的原因之一。

一、音画美

电影歌曲一经成为电影综合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就具有与其它种类音乐不同的独特的审美特性和审美规律。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音乐与画面的互为补充的音画美。影视画面逼真地再现具体场景,而歌曲则配合画面表现剧中人的感情变化或者暗示剧情未来的发展。

电影《白毛女》中,喜儿在黄世仁家里逃出后,马上遭到黄世仁等人的追赶。喜儿在跑到河边芦苇丛躲起来后,黄世仁等人以为她跳河死了,才放弃追赶。喜儿摸黑走了一段路后,正好站在黄世仁家的后山上,看到黄世仁家灯火通明的房子,她充满仇恨,唱到“要想谋害我,瞎了你眼窝,我是掏不干的的水,扑不灭的火”。 这时她身后的画面是一棵树,树叶在夜风的吹拂下,不停的在颤抖,好像是主人公愤怒、害怕、紧张的心理写照,使观众的心也随着喜儿的心害怕、紧张、愤怒。当唱到“我的冤仇比天高”,一轮弯月出现在漆黑的上空,随后镜头一转,波光粼粼的河水出现,这时喜儿正好唱出“我的眼泪流成河”,这时的河水已不再是开头主题歌出现时的宁静,而是浪花翻涌,同样给人以紧张的气氛。在唱到“要伸冤啦,要报仇。要伸冤啦,要报仇。我不死!我要活。我要报仇,我要活”时,镜头的画面是喜儿一边唱,一边拼命的向山上爬,到半坡后稍作停留,然后,转身消失在深山中的场面,歌曲的音乐也才结束。直到这个时候,观众才从紧张的氛围中稍微解脱一下,松了一口气,喜儿终于暂时逃出来魔窟。

在这一段中,电影叙述的是喜儿在黑夜逃跑的过程,一路经历了跑、藏、飞奔、爬等过程,其心情可想而知,害怕、惊慌、愤怒、仇恨、痛苦等等,显然不是画面能够刻画出来的。一首必要的歌曲正好写尽了主人公此刻的心情。画面在视觉上让人有“象”的效果,而歌曲则完成了这一段故事情节的“意”的揭示,给人以“意象”的美感。

近几年音乐与画面结合的最经典之一是《泰坦尼克号》中的“飞翔”部分。萝丝在甲板上的空房间拒绝了杰克的表白后,回到头等舱陪母亲,但母亲和其他人聊的都是她的婚事,萝丝觉得无聊,她把视线移到旁边一对母女身上,但这个母亲也是在教小女孩儿繁琐的所谓上层社

会的用餐礼仪,萝丝再也受不了了,决定去找莽撞但真实的杰克。她在船头的甲板上找到了杰克,说“我改变主意了”。于是经典镜头出现,伴随着《我心永恒》主题歌曲的响起,杰克和萝丝在船头上展开双臂迎风飞翔。这一经典画面曾被摄影爱好者大量模仿,尤其成为见证爱情的经典画面,甚至成为某一年央视春晚小品的看点。

二、主题歌与插曲

从形式上看,影视歌曲分为片头曲,插曲和片尾曲三种形式。其中片头曲、片尾曲一般是主题歌。主题歌一般都要具有揭示本部影视作品主题的深刻内涵,所以歌曲一般具有抽象而又特定的美感风格。而插曲则是在影视剧中,在一些具体的场景内针对某一具体情节而出现的歌曲,它与主题歌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一般具有具体指向性的特点,这一点使得二者带来的审美体验也大不相同。

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歌曲由杨洪基演唱。《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一部在中国东汉末年到晋朝时期,将近一个世纪期间,多个政治集团间错综复杂、紧张尖锐的斗争的故事。在那一段特定的历史时期,由于对政治权力的不断争夺,引发了一场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军事冲突。但整体来说, 在这场政治、军事斗争中,权贵们的胜利喜悦、失败的苦恼与生死离别同样造成了普通百姓的喜悦与生死离别。对于中国的历史来说,它是沉重的灾难。用杨洪基的浑厚绵长的音色特点,演绎的《滚滚长江东逝水》正是给出了这样的一个主题:剧中的人们带着沉重的斗争气势、心情,象无情的滚滚的长江水,无论你是英雄还是阿斗,都以历史不可阻挡的趋势向东逝去,是讲述历史,更是深深的一句叹惜。厚实凝重的音乐风格,浑厚绵长的嗓音音色,给观众一种回味无穷的感觉。

电影《少林寺》中,《少林少林》一歌,作为主题歌,带有佛教音乐的特点,庄严肃静,暗含一定的力量。能够体验出故事的发生地点、人物。插曲《牧羊曲》则轻松、甜美,很好的吻合了天真、纯洁、质朴地无瑕姑娘形象。两首歌曲在风格上具有截然相反的对比效果。这主要是根据电影情节的需要而创作的。电影的主题是少林寺的众僧们为保护唐王与当时的朝廷军队在进行殊死搏斗,主题是沉重的,而具体到无瑕姑娘,她作为一个农村姑娘,又确实是一个天真、质朴、活泼可爱的,所以她的主题当然不同于整部电影情节的主题。这样的例子在电视剧《西游记》中也有体现。《敢问路在何方》是一首表现相对沧桑的主题歌,但在《女儿国》这一集中,插曲《女儿情》却是表现对爱情的无限甜蜜的向往。也是主题歌与插曲形成强烈地反差对比。主题歌有时也会与插曲互为配合,加深主题歌所要揭示的主题内涵。例如电视剧《红楼梦》中,主题歌是《枉凝眉》,表现凄婉、哀怨的情感,而插曲《黛玉葬花》则更加凄婉、哀怨,进一步加深了主题歌所要揭示的电视中的故事内涵,预示着故事情节、人物命运的更加悲剧化。

三、有声源与无声源

影视歌曲在影视中以两种形式出现,1、歌曲由剧中人唱出的,被称为有声源。2、歌曲由剧外人或者叫配唱出来的,叫无声源。有声源和无声源产生的艺术效果有很大的不同。

有声源的效果类似于文学作品中人物独白。独白指的是人的自思、自语等内心活动。通过人物内心表白来揭示人物隐秘的内心世界。独白的特点是发自内心,真实,深邃,情真意切。它的作用是能充分地展示人物的思想、性格,使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和精神面貌。

歌曲《秋收》唱道:“清清的流水蓝蓝的天,山下(那个)一片米粮川。高粱谷子望不到边,黄家的土地数不完。东家在高楼,佃户门来收秋,流血流汗当马牛。老人折断腰,儿孙筋骨瘦,这样的苦罪没有个头”。由于在序幕部分,音乐只有歌曲《北风吹》的旋律,而没有歌词,所以这首《秋收》就充当了主题歌的角色。从歌曲中,我们可以听出蕴含着以下几个意思:1、体现出老百姓对家乡的热爱;2、地主与佃户之间的潜在矛盾;3、佃户的悲惨命运。在这首歌的开始部分,镜头不断地移动,青草、小河、大树,农田,在多人的哼鸣声中,镜头中出现一群正在吃草的羊,羊群中走出来杨白劳,一张嘴,略带沧桑的歌声就传了出来。作为电影的主人公之一,一出现就安排他唱出主题歌,其实就好像是他在放羊时的内心独白。这样既加深了他作为主人公的视觉印象,也奠定了整部电影的感情基调,也暗示出了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果然,在年三十晚上,黄世仁强迫杨白劳按了指印以后,杨白劳回到家,在喜儿睡着后,泪流满面的唱到“喜儿喜儿你睡着了,爹爹叫你你不知道,你做梦也没想到,你爹我有罪,不能饶。”这一段仍然是内心独白,因为房间再没有了其他人。在唱完这一段歌曲后,又使用戏剧中独白的表现手法,自言自语一番后,喝下卤水后,脱下唯一一件棉袄,盖在熟睡的喜儿身上,踉跄地爬出门外。第二天,雪还在下,喜儿发现爹爹已经死在雪地里。《杨白劳》这首插曲在对杨白劳当时的心情刻画是非常精细的,这一段独白似的唱段,现在也已经成为经典唱段,成为男中、男高音音乐会重要曲目之一。

无声声源很象文学、戏剧中的旁白。旁白就是非剧中人物对剧中情节、场景、人物心理等加以解说。它的特点是运用外来的人声对剧中的故事情节、它的功能是通过旁白,传递更丰富的信息,表达特定的情感,启发观众思考。旁白本身就是电影独有的一种方法,只不过是用歌唱的形式替代了说话的方式,形成了无声源的歌唱方式。

电影《少林寺》主题歌《少林、少林》就是在一队官兵的行军过程中响起来的,伴随着马蹄声,歌声越来越清晰,但唱歌的人始终没有出现。这首歌的出现方式不同于《白毛女》中的主题歌《秋收》,《白毛女》中,杨白劳一出现在画面上,他就唱出了主题歌,可以清楚的知道主题歌就是杨白劳由心而发的内心独白。更为有趣地是,《少林、少林》这首歌是在朝廷军队行军的过程中出现的,也就是说,主题歌唱的是关于少林寺,而画面出现的则是少林寺的矛盾冲突方,突出显示出故事情节的悬念性和少林寺的神秘性。早期电影同名歌曲《渔光曲》,歌词朴实、真实:天已明,力已尽,眼望着渔村路万重。 腰已酸,手也肿 捕得了鱼儿腹内空。歌曲不是由打渔的渔民唱出,而是由渔民的女儿唱出。歌曲节奏舒缓、速度适中,形象地刻画了渔船在海上颠簸起伏的情景,深刻地反映出旧中国渔民的悲惨遭遇。

如果说有声源给人的审美感受是听他(她)说感受,那么无声源给人的审美感受就是感受他(她)的感受。显然前者更为直接,后者需要一定的欣赏能力,从而造成审美的间接性。

参考文献:

[1]费邓洪.对我国电视剧歌曲若干美学问题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化 对我国电视剧歌曲的影响.星海音乐学院学报[J].2001(12):04.

[2]祁君.倾听电影泰坦尼克号的音乐美,前沿[J].2012(12).

[3]朴玉敏.浅析影视歌曲的作用及其影响,电影文学[J].2009(12).

[4]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蔡仲德.中国音乐美学史[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6]刘承华.中国音乐的人文阐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7]王次.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

[8]郭建民.声乐文化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

篇8

我们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首先就要了解学生,根据每个学生不同情况因材施教,平时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和教学内容的兴趣,努力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巧妙运用具体的激发兴趣方法。

1导入激趣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转入本堂课学习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老师可以直接提出学生比较感兴趣或关注的问题,将学生带入课堂,也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让生动的视听图像带给学生最直观感受,从而引起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关注。这些都是激趣的有效方式。例如,笔者在教学色彩的冷暖时,开场白唱了一首《白毛女》选段中的《北风吹》,让学生体验歌声中所表达的凄凉的意境,从而引出色彩中冷色调所传达给我们的情感信息,学生觉得很新鲜,对色彩的冷暖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

2竞争激趣

心理研究发现,良好的学习竞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学生进行竞争合作,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兴趣。例如,在上《中国古代雕塑》时,笔者先让学生分小组收集我国古代雕塑的资料,并且让小组选好各自的代表讲述本小组收集雕塑的资料,最后评选优胜小组,给予一定的精神鼓励。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都很积极地到阅览室和图书馆收集资料,每小组的学生代表为了在表述时语言更生动、更精彩、更能征服评委的耳朵,有的学生模仿雕塑的形态配合讲解,形象而又生动。在活动中学生的主动性被充分调动,他们非常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调动了他们的合作竞争意识,而且让一些平时成绩稍差的学生得到了锻炼,小组补充讲解时,都表现很出色,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小组输给别人。这时笔者都及时给予表扬、鼓励,给他们提供适当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让他们找到信心,欣赏的兴趣也油然而生。

3活动激趣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如:参观画展,观摩工艺制作过程,布置班级庆祝活动等等,让学生通过活动体验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色彩、线条、材质和肌理所带来的美的感受。心理研究成果也表明:听和看虽然可以帮助学生获得一定的信息和学识,但远远不如动手操作给人的印象那样深刻,如果我们借助活动这一载体,充分开发利用课程教育资源,让活动这块磁石牢牢吸引住学生,就能激发他们对绘画兴趣,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引领他们去感受艺术的无穷魅力。

4写生激趣

学习美术有很多课需要走出教室,去亲身感受和体验,写生才能写出生动的作品,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课。作品如果光凭教师说教,如何选择景点,如何构图,哪些是画面需要的,哪些画面不需要,然后让学生去完成作业,这样闭门造车的话,学生临摹得多,观察得少,表现得东西太少。要想表现得生动,学生必须要亲身体验,实地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一听、用手去触摸、用心去感受,尝试直接用钢笔去表现。如七年级在上画风景一课时,要求学生选择比较适合的构图,就用钢笔水彩,画一幅风景画。当笔者把学生带到校外,他们异常兴奋,很快就选择了一处风景开始创作。看着他们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笔者大吃一惊,再观察他们的习作,比平时在教室里画得要仔细、生动得多。这就是他们认真观察的结果。如果我们平时多带学生出去看看,让他们去真实的感受生活,学生的感悟能力一定能够增强了,绘画的兴趣一定会更浓。

篇9

一、学会聆听,培养音乐的耳朵

音乐是听觉的艺术。音乐传入人的耳膜,刺激大脑中枢神经,能够使人体分泌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陶冶性情的作用。按理说,人只要有健全的听觉,就能够听音乐,但人仅有健全的听觉,却不一定能听懂音乐。马克思说:“对于非音乐的耳朵,最美的音乐也是没有意义。”古人云:“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如果想通过聆听深刻感受、体验、理解音乐,就需要具有“音乐的耳朵”。

“音乐的耳朵”是要通过培养训练才能获得的。在欣赏教学中,必须培养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节奏、旋律、和声、速度、力度、调式、织体等各个基本要素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通过不断的实践和体验,逐步感受音乐作品的情感内涵,使转瞬即逝的音乐给他们留下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例如在欣赏歌剧《白毛女》中《北风吹》这一唱段时,可先让学生完整地倾听音乐,形成初步印象,再仔细感受乐曲中旋律的走向、节奏的安排、速度的把握和力度的控制,特别是乐曲第七小节中休止符的处理,更进一步地从音乐的角度分析乐曲,体会乐曲所表达的情绪,最后感受到喜悦、祈盼的情绪特点。

二、聆听需要插上想象的翅膀

丰富的想象力是欣赏音乐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音乐是抽象的艺术,这一点是它与绘画、雕塑等艺术门类最大的区别,但并不是说音乐是不可感知的。它可以通过各种音乐要素使模糊的东西具体化和造型化。同一首作品,不同的人的感受必定是不同的,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里对同一首作品的感受也可能是不同的。正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鼓励学生自由想象,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音乐的耳朵”感受不同情境的音乐作品。

例如,在欣赏陈纲编曲的小提琴独奏曲《苗岭的早晨》时,应启发学生注意聆听乐曲中模仿鸟鸣的声音和力度的变化,引导他们自然地联想到这是描写早晨的音乐,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出不同的早晨的景象,再通过分析乐曲的旋律素材运用苗族音乐的特点,最终联想到这是苗岭的早晨。

三、反复聆听,充分发挥通感作用

通感是人类不同器官之间的相互联通。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种感官表面上互不干扰,实际上却相互感通,我们经常会在欣赏一幅花鸟画的时候,仿佛闻到了花香,听到了鸟叫,在听赏一首抒情曲时,仿佛看到了青山绿水的景象。这都是通感在起作用。白居易的《画竹歌》中“举头忽看不似画,低耳静听疑有声”;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中“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也都说明了这一点。例如,在欣赏印象派作曲家德彪西的钢琴作品《月光》时,可让学生在第一次聆听时,利用手中的纸笔,画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通过色彩与线条,把听到的音乐表现出来,再请学生根据自己所画的内容为乐曲起名。第二次聆听时,可请学生朗诵法国印象派诗人魏尔伦的诗《月光》,进一步感受乐曲意境,最后出示莫奈的名画《日出一印象》,让学生边看画面边聆听音乐,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欣赏教学中,还可以调动其他各个器官,积极地参与到音乐中,如拍手、点头、跺脚、晃身、演唱、舞蹈等与听觉相结合,让“音乐的耳朵”和运动的身体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尽情地表现,发挥各个感官之间的通感作用,促进学生更深入地理解音乐,发展艺术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四、聆听多样化的音乐

我国著名音乐家朱践耳先生主张音乐家必须具备四副耳朵:听古典音乐的耳朵、听民族民间音乐的耳朵、听现代音乐的耳朵、听流行音乐的耳朵。这一观点在普通中小学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也同样适用。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风格的音乐作品,对于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提高对音乐作品的鉴赏能力大有裨益。可以说,音乐欣赏就是一部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它与其他艺术门类、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同的音乐作品可以涉及诸如历史、地理、自然和风土人情等许多方面,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篇10

一、创设审美情境,渲染艺术氛围

兴趣是学生主动、愉快学习的巨大动力,是激发学生灵感的源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哲理性言辞无不是强调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学中,通过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创设生动而富有艺术气息的教学情境,让学生感受音乐所蕴含的独特的美,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自由思考,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的一个有效手段。

课例1:《高亢的西北腔》——学生一进教室,映入他们眼帘的是大荧幕上黄土高坡的图片,耳朵听到的是王宏伟的《西部放歌》,在这样的视觉和听觉冲击下学生一下子从江南来到了大西北。这时有学生就会说:“嗬!那里真是千沟万壑啊!难怪这歌声这么高。”有的说:“那里的歌好像叫信天游。”还有的说:“有个叫阿宝的,就是唱这样的歌的。”看来学生们已经进入状态了,这时教师再介绍西北的民歌就顺水推舟了。

课例2:《神童莫扎特》——如何让学生一下子对这个几百年前的音乐家产生兴趣呢?我想,要让学生觉得老师和他们有情感共振。现在的中学生都喜欢流行歌曲,我就从流行歌曲开始。我播放S??H?E的歌曲《不想长大》,再播放莫扎特的第40号交响曲(播放时并不向学生说明这是谁的作品)。

生:这两个曲子很像。

师:到底是别人引用了S??H?E的作品,还是S??H?E引用了别人的作品呢?

这时学生的好奇心一下子被勾起来了,他们都迫不及待地要求老师介绍这个曲子和作者。

情由境生,一定的环境或情景是情感的催化剂。教师依据音乐审美教育的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创设一个音乐审美情境,可以使学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完成情感渗透,从而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陶冶情操,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关注物态环境布置,渲染音乐情境

教学环境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营造的课堂生活的组成部分,当学生置身于音乐环境中,他们会更好地感受音乐、体验音乐。一般而言,教学环境分为两大类:一是物态的教学环境,二是师生心理环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关注了民主、互动的师生心理环境的创设与营造,而忽视了对物态的教学环境的利用。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有意识地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来装饰音乐室,使物态的教学环境与音乐内容有机融合与沟通,就有可能放大环境的渲染功能。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进入聆听音乐的心理状态,充分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激发他们进行想象和联想,在逼真的氛围中理解音乐的本质内涵。

例如,在让学生欣赏《十面埋伏》时中,笔者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按其意蕴去装饰教室,将教室营造为一个楚汉之争的古战场。同时,通过教室内桌椅摆排、学生座位的变换以及教具、道具的充分利用,有效地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教学中,笔者又引用了李清照的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并展示教学挂图,力求图文并茂,从而让学生很容易地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霸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古诗意境来营造、装饰教室环境,利用与音乐内容相关的古诗教学挂图帮助学生增进对乐曲的理解。因此,教师应树立起音乐教室的环境也是一种丰富的课程资源的观念,较好地用好这一营造艺术氛围的载体。

三、突出媒体合理运用,创设音乐情境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而只有把音乐作品所蕴涵的艺术形象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的眼前,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融入音乐情境之中,从而接受音乐的熏陶,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学手段的普及,使得音乐情境的创设如鱼得水。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设置与音乐的基调、意境以及情意相对应、相协调的教学情境,选取恰当的音乐背景、合适的图片、动画、照片与影视资料,通过多媒体手段系统地展示在学生眼前,这样就能够很好地还原、再现作品情境,体现音乐的形象性。如在教学歌曲《蒙古人》时,笔者首先制作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一幅幅美丽的画面:无比辽阔的大草原上,有着奔驰的马群、洁白的羊群和愉快劳作的人们;蒙古包中飘出袅袅炊烟,人们过着幸福而富足的生活,同时响起了蒙古马头琴悠扬的琴声……在这种极具蒙古特色的旋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感受音乐的兴趣,更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了音乐形象与情感,使他们打心底里喜欢这首乐曲。

四、强化音乐实践活动,展现音乐情境

从艺术价值上看,音乐是最富情感的艺术,也最容易激发和调动情感,而情感体验通常是要借助活动而培养、获取的。因此,在高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大量的音乐实践得到情感的体验和抒发。其中,表演是最为直观的。通过表演传达信息、反映情感、增强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在作品中的情感再现。看过戏曲表演的人都有这样的感觉,随着演员在舞台上的表演,即使观众听不懂表演者的语言,也会体验到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这是因为演员充分运用了自己的形体语言艺术,使观众在听不懂语言的情况下,根据不同的形体语言而掌握演员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故事情节。

五、创设问题情境,以境思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