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一数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0 12:5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一数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互动;合适;有效
一、研究背景
《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在第二部分教学组织与实施中第11条是这样建议的:课堂组织是指教师依据教学设计,引领学生达成教学目标的互动过程。课堂组织的内容主要包括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选择合适的学习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手段。
基于这一点建议,我不断实践与探索,每节课都想为学生设计一个良好的情境,也想尽量地多运用一些多媒体手段来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知识,然而,却在实施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疑惑,接下来我就一年级《统计》一课具体展开说明。
二、研究过程
《统计》是人教版教材从第一册到第十二册都有的内容,意在从小让学生经历、体验对数据的“搜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观念。考虑到一年级同学的特点,我特地多设计了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希望学生能在活动中体验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不想,有了以下的尴尬。
1、春风得意马蹄疾
我踌躇满志地走进一(11)班教室,先用电脑展示了森林里开运动会的场景。(那可是牺牲了我一周的业余时间,一帧一帧做出来的。)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设计了让学生扮领队,点击鼠标带运动员入场的游戏。当所有动物都被带入场后,我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再数一数都来了哪些动物,各有几只,然后水到渠成地形成了统计表。考虑到这时学生的情绪可能会低落,又紧接着做了贴一贴的游戏,旨在于活动中形成条形统计图。学生们情绪高涨,十分踊跃。并且这种情绪一直延续到下面的小组合作涂方块活动和分析数据的活动中。上完课,自我感觉还挺好,觉得自己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又教会了他们怎样统计,更体现了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统计过程的理念。
2、何处青山是越中
中午,我走进教室,了解学生作业情况,大部分学生都说不会做,题目太难了。我一时愕然,为了了解真实情况,分析原因,我在班中做了个统计,结果是:
我对不能独立解决问题的学生进行了个别交流,发现其中18个是属于会统计,但没有统计的意识,不明白该什么时候统计,统计些什么,考虑哪些问题?有10人是属于有统计意识,但不会统计,其余7人根本一点不会。我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残酷的现实,我一直沾沾自喜的那节课其实是个极大的失败。我一直自认为的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的教学手段其实根本没有价值。那么,怎样的教学组织和实施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就在我们身边,统计方法多样、作用无限呢?我真的很迫切地想知道。于是,就有了第二次截然不同的实践。
3、此课再磨真落实
第二天,我犹豫不决地跨进了一(10)班的教室,针对学生非常关注的春游进行了展开。一听说去春游,大家就议论开了,有的想去兰亭,有的要去沈园,有的要去儿童公园……眼见时机有利,我又火上浇油:“那听谁的好呢?”学生又是一阵叽喳,“统计一下,少数服从多数!”一学生在下面提议。大家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都同意统计。我又问:“那怎么统计呢?”学生又想出了一大堆方法,整理一下大致是这么几种:(1)、当场站起来数一数。(2)、把几个地点贴在墙上,喜欢去哪里的,就站到哪里,然后数一数。(3)、把地点贴在黑板上,分组每个人到上面去做记号。(4)、把地点贴在黑板上,每人剪一朵花,贴在地名的下面……经过一番争议,大家试了后面两种方法。我又建议用手中的方块到上面来贴一贴。形成了象形的条形统计图……课后,我又进去了解情况,还未进教室,就有学生跑来告诉我:“老师,我想统计同学喜欢吃什么菜,这样就可以向食堂建议了。”“老师,我可不可以统计每个同学的生日?”……瞅着学生们一双双喜悦的眼睛,我想,我已经真正落实了第11条:这节课上有真正良好的学习氛围、真正合适的学习方式、真正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反思
同一堂课、同样的目的、同样设计了许多让学生体验的活动,学生也同样在课堂上全身投入、热情高涨。可为什么课后调查的结果会有天壤之别呢?在不断地自我反省下,我终于体会到了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建议第11条的真谛:
1、不是说有良好的学习氛围就一定有好的学习效果,得看这个好氛围是老师刻意安排的还是学生自发形成的。
我想教学建议第11条中说到的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必定是要学生自己创造的。第一堂课中,整个过程似乎都是在我精心设计下的指令性活动,教室里看似热热闹闹,实则并未能让学生自发地意识到碰到问题可以用统计解决。而在第二次实践中,我在上课伊始就牢牢抓住了学生的眼球,由学生自己想到“统计一下,少数服从多数。”“统计”也成为了整个核心。正如马克思所说:“人类的特性就是自动自觉的活动。”学习也一样,让学生自发自觉地营造数学意义上的课堂气氛,才能称得上真正的数学课。
2、合适的学习方式也应该由学生自主寻找
费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像《统计》这节课合适的学习方式也应该是学生亲身经历,第一堂课我虽然意识到了这点,但是却只是浅表层的让学生亲历了一下,无法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自主探索。而第二次实践我是考虑了这方面的因素,一系列的学习过程都是学生碰到问题后自己想到的,学生自然而然就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整节课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3、有效的教学手段并不一定要花哨的多媒体
篇2
科学与技术的相同点是两者在本质上都反映了人对自然的能动关系,都属于生产力范畴。
不同点是两者的目的不同,科学属于认识范畴,用于建立相应应用的知识体系,技术属于实践范畴,主要解决对客观世界的问题,建立相应的操作体系。两者的可预见性程度不同,科学是掌握具体的发展途径,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以对自然界的认识为依据来解决人的需求,是可预见的。
(来源:文章屋网 )
篇3
当CaraBoard这件好似小学生手工作品的装置获得2015年嘎纳广告节移动类大奖时,人们才意识到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可以凭借如此低廉的价格和便捷的方式为人所用。
一张瓦楞纸、一双透镜、两个磁铁再加上尼龙搭扣、橡皮筋,自己动手就可以做出一副VR眼镜,下载一个APP,几乎所有的智能手机都能用,一切就这么简单。当然,如果你懒得动手,花上30美元就可以购买一个做好的CaraBoard也不错。
VR技术由于Oculus、Hololens等公司出产的产品而声名大噪,但也因价格昂贵使其成为“高大上”的代名词。然而这项诞生于谷歌文化学院(Google Culture lnstltute,简称CI)的技术,却用廉价和便捷的方式使得全球几百万人得以轻松入手,并借此观赏线上博物馆。
在英国伦敦南部,收藏了伦勃朗、鲁本斯等600多件作品的,英国最古老的公共艺术画廊多维茨画廊(Dulwich Picture Gallery),最近“迎来”了首批特殊的参观者。这些参观者是附近的伦敦国王学院医院的低龄病人。实际上,他们因为患病无法离开医院,而是借助CandBoard技术观赏了画廊中展出的油画。
10亿像素的显示技术可以很好的呈现画质。一位叫做露西的女孩说:“你真的会觉得人在那儿,看到了那些油画,感觉真是太酷了。”而玛雅表示:“你觉得能够看出它是假的,但对一个普通人来说,它所带来的就是全世界最惊艳的体验。”
走,去剧院玩
正襟危坐地看一场歌剧、听一场古典音乐会,会显得不够酷有点“装”?也许在这样的时刻,逗比一下才有趣。去后台或者舞台上看看热闹?什么?怕被抓?不,你可以借助360度全景技术去全球60多家表演艺术机构实现以往不敢想象的观赏角度。
比如,你可以从表演者的角度看观众,或者看看乐池。在巴黎歌剧院,你还可以感受舞者在这个欧洲最大的舞台上,在你身旁表演。在柏林爱乐厅聆听贝多芬第九交响曲的排练。
还可以去布鲁塞尔歌剧院旁的假发工厂逛逛,也可以去圣保罗市立剧场的地下拱门舞台转转,或者去法国国家舞台服装中心看看中国戏剧服装,刺绣和针脚都可以在显示技术下被你细细赏玩。当然,这一切也同样可以借助CardBoard,更为身临其景的感受。
最需要强调的是虚拟永远不能替代现实。一切技术手段都只是为了提升观赏体验。虚拟与现实的结合莫过于当你在线上尝试从某个坐席观察舞台之后,之后又买了这个坐席的票在现场观赏演出,那么这种内心的满足感应该是最好的享受。
技术还能做什么
毫无疑问的是,当指尖划过,你可以轻松观赏70多个国家的1000多家博物馆中超过600万件展品时,技术的力量可以让你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而这要归功于技术的民主化,廉价易普及的技术,为所有人开辟了一条通向文化和艺术的道路。
法国巴黎的谷歌CI实验室正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产地,在这里人们尝试着将科技与创意社群结合起来,寻找体验艺术和文化的新方式。这家实验室并不对外开放,但会邀请法国及全球的文化合作伙伴,包括青年数字艺术家、教育专家等探讨和创造新方案的原型。
Cardboard即诞生于此,CI的工程师DavidCoz和Damien Henry在这里将这项技术推向了世界。CI中国、印度、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地区负责人Somin Rein表示:“除了CarBoard之外,CI一直在探索借助VR技术发现文化艺术的新方式。从2015年9月开始,全球有50万学生借助‘先锋探索项目’(Expeditions Pioneer Program)实现了博物馆和著名景点的虚拟之旅。”
探索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在CI,类似“艺术中的女性/技术中的女性”(Women in Art/Women in Tech)、“VR和艺术”(VR and arts)和“表演艺术数据”(Performing Data)等工作坊活动,让技术和文化寻找到合作的可能。这里还有与Europeana等组织合作的黑客马拉松等活动。
而2~3个月的艺术家入驻计划,也让全球艺术家有机会和CI工程师合作并使用各种技术设施。这些艺术家既有已经成名的,比如2015年4月,加拿大作家、视觉艺术家和设计师Douglas Coupland在CI入驻两个月。他展示了包括书籍“Search”的项目,也有年轻艺术家,“89+”项目是其中的合作伙伴之一。这个项目帮助Cl选择在1989年或以后出生的艺术家、作家、建筑师、电影制作人、音乐家、设计师、科学家入驻。
篇4
1功能主义与芝加哥学派
19世纪欧美各国相继进入工业革命时期,在探索建筑如何适应时代需要的问题上,美国走出了尝试性的第一步,代表性的思潮是功能主义的出现。1871年的芝加哥大火过后,城市重建十分迫切,新的城市建设必须满足芝加哥作为美国中部经济和交通枢纽的城市地位。城市发展对于密集的工业区和高层办公楼的迫切需要,伴之钢筋混凝土和金属框架结构技术的成熟,推动了芝加哥的建筑师对于高层建筑形式的探索。芝加哥学派最重要建筑师之一沙利文在其著作《高层办公楼的美学考虑》中提出的“形式追随功能”的口号成为功能主义建筑发展的起点(图4)。沙利文的学生赖特进一步从功能的角度发展了住宅平面的自由形式,放弃了从装饰出发的设计手法,引领了功能主义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但是,芝加哥学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的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因此这种方法并未普及到其它类型的建筑领域。
2功能主义与包豪斯
1923年,包豪斯在魏玛举办了一次重要的展览会,格罗皮乌斯发表了新的宣言,明确提出了“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的口号,实现了包豪斯的转向:从手工艺时代走向了机械的、大批量生产的工业化时代。1926年,格罗皮乌斯为功能主义给出清晰的定义:“通过对于形式、技术和经济性的系统化理论及实践研究,包豪斯寻找到建筑由内而外的形式,它是建筑内部功能和自身‘性质’的产物,我所说的‘性质’指的是建筑的形式源自于用现代化的材料通过现代的生产和建造方法来实现。我们把这种设计方法称之为功能主义的设计方法”[1]。包豪斯校舍(图5)就是其理论的实践,格罗皮乌斯还通过一系列住宅设计实践,彻底解决了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关系问题,使之成为推动现代建筑向前发展的核心要素。通过包豪斯的探索,功能主义成为现代建筑的主流,并造就出一大批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功能主义也随之达到第二个高峰。
3从美学高度理解建筑技术
自从钢框架和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技术成熟以来,建筑的构件间相互剥离,突出承重与非承重、结构与非结构的区别日趋明显。从法古斯工厂、包豪斯校舍到萨伏伊别墅,建筑都被精简成基本要素———柱子、梁、屋顶,并暴露在建筑的表皮之外。正如密斯所言:“当技术实现了它的真正使命,它就升华为艺术”[2]。从这一点来说功能主义者是自觉地将理性主义的方法纳入建筑创作中,并且察觉到理性主义在工业化条件下的高效性和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可能性。密斯设计的高层建筑形式在美国乃至世界普及,正如他所提倡的“用混凝土框架、钢和玻璃建造皮与骨的建筑”[3],西格拉姆大厦(图6)便是这一时期密斯的代表作。他所推崇的钢和玻璃的结构理性主义的背后是以高效的工业化生产和装配为依托的,现代建筑已不必再有像中世纪的教堂那样漫长的建造周期。在高技建筑中,结构功能的优化通过建造的快捷来体现,突出表现为标准化构件与装配式施工;装配的概念可以小到一个螺栓,大到一个整体房间单元。同密斯推崇钢结构一样,柯布西埃把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推到极至。在昌迪加尔法院(图7)设计中,他对钢筋混凝土预制与装配进行研究与应用,不但实现了其标准化、产业化的高效性目的,同时也达到了这种理性活动所产生的特殊的美学效果。
建筑的发展对科学技术产生新的要求
社会的进步及科技的发展使建筑不断进化,进而不断为之增添新的内涵,由单纯谋生的住所,进化为文化的载体、精神的场所,由此使建筑拥有了艺术性的内涵。然而,无论是对人们基本生存需求的满足,还是对文化艺术的形式表达,最终都要落实为一定的材料及物质技术形式,技术是建筑的原始出发点,也始终是建筑的实现手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建筑也随之发展,而建筑的发展又绝对不是被动地依赖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它还不时提出要发展自己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促进科技研究的深入发展,从而能动地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革新,这便是建筑艺术和科学技术的辩证共生关系。图8蓬皮杜艺术中心人们的生活提高了,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随之提高,由于有要求,又有可能,于是各种新的建筑类型如航空港、超级市场也就出现了,建筑设计的领域也大大扩展。面对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许多将要出现的新事物令人拭目以待。很多建筑师抓住了这一点,把这种科技的艺术展示当作一种强有力的创作表现手段。他们的作品不仅产生了独具一格的风采,有些甚至成为了一种时代的标志。由于受到机械主义的影响,这些建筑师在设计中往往自觉的运用技术进行表现,其作品中往往夸大技术的作用,认为技术是在解决一切问题中的绝对权威的地位。20世纪70年代巴黎的蓬皮杜艺术中心(图8)的创作正是这样,该建筑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在建筑的外观上,没有常见的墙体与开窗的处理,只有暴露的钢结构框架与鲜艳的设备管道,建筑的形象与内部结构之间的联系不复存在,外显的结构和设备元素成为最具表现力的主题,构件之间的精密连接与组合表达了对技术逻辑的尊重,将建筑的尺度感转化为不同结构组件的尺寸,通过空间流线的组织,使一切展现得自然而亲切。
技术表现主义的持续发展
许多热衷于技术表现的当代建筑师也开始将其目光转向技术表现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在技术表现中,建筑师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崭新课题是如何运用现代高技术去实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在这个领域,欧美国家处于领先的位置,涌现出一批擅长运用结构技术的建筑师,他们针对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根植于自然的、极具技术表现倾向的建筑。许多优秀的工程实例为我们展现了结构技术表现与自然环境相结合的方式与手段。这其中主要有两种方式:尊重保护自然和融于自然。尊重保护自然是从形态的角度出发,在建筑的布局、空间组合以及外观形态上注意保护周围的自然环境,尤其是生态价值和景观价值较高的自然环境,使建筑以一种谦虚的态度面对大自然,技术的运用过程中尽量减轻自然环境中的人工痕迹,甚至牺牲自我表现的机会,最大限度地维持自然环境的原始风貌。建筑的美表现为人造之美,是人工的产物,有着自身的内涵和法则。自然与人工是矛盾的统一,而将建筑有机地与自然环境融成一体,在整体上达到美的升华,则是建筑艺术所追求的目的。建筑师通过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可以将建筑与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有机融合,使建筑师的艺术构想得以成为现实。将特定自然环境的意义诉诸于建筑的形象,这种符号学的方法能够赋予建筑某种自然的属性,从而在视觉效果上与环境取得和谐一致。现代结构技术的发展与新型建材的应用使建筑师能够较好地解决建筑的几何性与自然地理形态非几何性之间的矛盾,从而在建筑创造中表达出对自然环境的亲和力。
结语
篇5
轻声敲开了值日老师的办公室,气喘吁吁的他将刚拾到的钱包交到了老师的手上;“老师好!”一声问候在耳边响起,四目交接,班中最调皮的他也把礼貌用语记在了心中。
本月是我校的文明教育礼仪月。在这里,文明不是几句口号,几条标语。学校为此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利用多种教育资源,丰富礼仪教育的内容,让其渗透到了学生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上周学校检查并规范了学生的服饰发型。本周是文明礼仪月的第二周,学校向各班发放了《文明礼仪倡议书》,在周一进行了“我文明,我承诺”签名活动,并在周二的大课间活动安排了文明礼仪宣誓大会。特别是每天出操后,全体学生模拟场景,使用文明用语:请、谢谢、再见、对不起、没关系……
当下很多学校出现了片面地关注成绩,淡化做人教育的现象。庆幸的是我校领导清醒地学校有责任也有义务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谈吐、举止、服饰等个人礼仪,以及家庭、校园、公共场所等社会生活领域的交往礼仪,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做优雅大方、豁达乐观、明礼诚信的合格公民。孔子就曾谆谆教导自己的儿子,“不学礼,无以立。”
文明礼仪教育任重而道远。我们坚信:只要不懈的坚持和努力,文明礼仪之花必将在我校绽放得更美丽更绚烂!
课间文明礼仪倡议书
亲爱的同学们:
中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素有“文明之邦”、“礼仪之都”的美誉。荀子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文明礼仪是我们生活的根基,良好的纪律是我们学习的保障。这对个人来说,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继承和发扬优良的文明礼仪之风,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然而,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在少数学生中仍然存在着言不美、行不端等违纪违规、不讲文明的现象,为此,学校开展了“遵规守纪、文明自律”主题教育实践月活动,为了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形成一种“人人守纪律,处处讲文明”的校园氛围,我代表高一全体学生向全校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遵规守纪、自制自律,严格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不打架斗殴、不吸烟喝酒,不夜不归宿、不在学校配带通讯工具、不迷恋网络游戏、不与异性超长交往;不玩火,防触电,不携带易燃、易爆物品及管制刀具进校园;健康饮食,不吃“三无”食品,确保自身安全,确保校园平安,诚实守信,杜绝考试作弊,踏踏实实做事,真诚友善待人。
二、明礼修身,修德养性。自重自律、自尊自爱;仪表端庄、举止得体;相互尊重,相互礼让,说文明话,行文明事,做文明人;讲究卫生,爱护公共设施,不乱泼乱扔、不乱吐乱踏、不乱攀乱折、不乱刻乱画、保持校园美好环境;遵守公共道德和秩序,集合站队、课间活动不乱跑、不拥挤、不追逐打闹,上下楼梯轻声漫步靠右行;不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不影响他人正常休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不浪费,洗涮不用长流水,照明不用长明灯,进餐爱惜颗粒粮,花费珍惜分文钱;生活俭朴,不比吃穿,不佩戴首饰,不贪图享乐;尊重、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自觉养成尊重他人的好习惯。讲究卫生,健康快乐生活每一天。
三、刻苦学习,勤于思考。端正学风:“刻苦、自律、、求索、笃志”。遵守课堂纪律,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勤思勤记,上课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积极实践,善于动手,勤学苦练,建设学习型校园。
篇6
摘要:提问艺术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实践也证明,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艺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9-0245-02
一、英语课堂提问的内涵与特点
(一)英语课堂提问的内涵
英语课堂提问,是指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设计一系列问题情境,要求学生思考回答,以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教学质量。课堂提问是英语教学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加强对课堂提问这门艺术的研究,能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效果。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特点
在传统的英语课堂提问中,教师在课堂上比较倾向于提展示性问题,由于展示性问题多半是操练性提问或学生能在课本中找到现成答案的问题,它的思维水平较低,这类问题不利于学生进行交际性的语言实践和思维能力培养。作为新世纪的英语教师,为适应新课程改革形势的需要,必须努力学习并研究提问这门教学艺术,以便更好地实现教育教学目的,为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英语课堂提问的作用
(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英语课堂中提问,有利于激发学生思考。学生为了准确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必须集中注意力,加快思维活动,迅速处理信息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而疑难求解的心理状态又能强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当学生体验到一种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因此,这一阶段对问题的设计必须注意到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例如,笔者在《Amazing Science》九年级英语下册Unit 4教新单词“telescope”时, 问“Do you know what‘telescope’is?”当有的学生说“No”,教师则反之问“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telescope’?”这时课堂马上活跃起来,有的问“Is it an object?”“What does it use for?”等,这样学生的思维也跟着“有问则提”活跃起来,想象力和英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二)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英语课堂必须充分体现“两主”现象,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充分参与到知识的过程中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精神。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尽量创造机会让学生多讲多练,实现思维对话与高效和谐。例如:讲解《English Throughout the World》九年级Unit 3讨论Could you gi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等启发和点拨学生的思维的问题,让学生引入自主运用语言交际的活动中去。
(三)活跃课堂气氛,增进师生感情,促进课堂教学和谐发展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若巧妙地运用提问艺术,创设引导学生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What can I do for you》七年级上册Unit 4:
T: What can I do for you,Mary?
S: I want to buy some fruit.
T: How much do you need?
S: I want to buy two kilos of apples.
T: Here you are.
S: Thank you. How much are they?
T: Ten yuan , please.
S: Here you are.
T: Thanks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在交流中实现师生平等互动,相互影响,相互补充。这就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课堂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活跃了课堂气氛,真正形成一种和谐的“师生共同体”。
(四)反馈信息
获得反馈信息,及时改进教学,调整教学进程,提高教学质量。提问可以帮助教师就某些细节性问题进行检查;帮助教师检查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根据课堂提问所获得的反馈信息,及时找原因,调整教学进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使整个教学活动更加有的放矢。
三、初中英语课堂提问艺术
(一)计划性强,思想性高
课堂提问能事先想到学生可能回答的内容, 猜想回答中可能的错误,对怎样引导和分析学生的问答活动要有预先估计和安排。在设计课堂提问内容时要结合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人格培养。例如在教《Saving the Earth》九年级英语下册Unit 2这节课时,我先介绍了有关地球环境的一些情况。然后提出这样的问题:
1、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earth?
2、What can we do to protect the earth?
通过对以上两个问题的探讨,使学生意识到了地球环境对人类的重要性。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有助于学生良好品质和高尚人格的形成,有助于德育目标的实现。
(二) 难度适当,坡度适中
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考虑语言的难易度,问题太难,学生望而生畏;问题太易,又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对那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可以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使学生通过问题解答,进行思考。逐步突破难点,把握要领,掌握规律。
(三)等待的时间
等待的时间是指发问和答复之间的间隔。等待时间的长短会影响回答的质量和学生对问题的态度。研究表明,大部分教师是在提出问题之后不到一秒钟便开始抽学生回答,甚至点名之后只等了大约一秒钟便让学生给出答案,然后自己提供答案,再抽另外的学生,重复另一问题或暗示。如果将时间提至三到五秒时,学生的回答相对延长,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回答的准确率也提高,学生自信心也增强。当然,等待学生回答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在班级教学的情况下,会对课的连续性造成威胁。
(四)评价与反馈
对学生回答的反馈是构成提问的一个重要环节,对学生行为具有评价作用,教师必须掌握反馈的技巧。数据统计发现,当学生参与提问时,最喜欢教师肯定自己的看法,并能说明欣赏的理由;学生回答错误时,他们最希望的是教师热情的鼓励,并说明错在哪里,抓住时机,采用合适的纠错方式,帮助学生有能力进行自我纠错;当教师提问学生不能回答时,他们最希望的是教师及时适当地提示,启发他们回答。所以教师要注意鼓励或选择适当的归因方式,保证学生从你的反馈中得到最大的鼓励和信任。如: You should believe yourself , you can do it better ; P1ease go on , it doesn’t matte ; You’ve well done ; Relax yourself , don’t be nervous , try it again , ok? 当然,为了更好地增加提问效果,在对学生的回答时做出反应也可以配合适当的肢体动作(如通过目光接触、点头、面部表情等)进行强化,以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提问质量。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21.
篇7
笔者经过几年的中学化学教学实践,有几点不算成熟的认识,现写出来与各位共勉
1.关于提问对象的选择和提问时机的把握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提问后要停顿一会。有经验的教师常在提问后环顾全班,一些非语言的暗示也可以告诉教师学生对问题的反应:如学生举手则表明他想回答这个问题;若学生低头,不敢面对老师,则表明他对这个问题有疑问。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停顿期间,要寻找这些表现。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提示与探寻是必要的手段。对学生回答中出现的错误和不确切的内容,或者思维方法的不足,要及时的给予提示。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老师要满怀真诚去倾听,善于运用期待的目光、温和的笑容、温暖的神态是对学生极大的鼓励,学生能消除紧张感,从容的把想说的内容说出来。
2.提问时要突出知识重点
课堂提问要围绕重点的知识点进行,围绕这些内容认真设计问题,巧妙提问,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拓展学生视野。在教学中要牢牢把握这些重点问题,将它作为贯穿本课的思维主线,围绕它精心设计问题,有效启发学生思维,突破教学难点。例如,“某些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的重点问题是:能否形成自由移动的离子。
根据这个重点问题设计提问:
(1)食盐溶液能导电,而食盐固体不能导电,食盐溶液和食盐固体的微粒有什么不同。
(2)食盐溶液能导电,而蔗糖溶液不能导电,食盐溶液和蔗糖溶液的微粒有什么不同。
这样在提问中抓住问题的重点,才能突破知识难点,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才能激发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
3.提问要联系学生实际,层层深入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记得在学习《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时,我是这样引入的:两杯开水,分别放入一匙白糖和两匙白糖,哪一杯较甜?学生:放入两匙白糖的那一杯。教师:这说明当溶剂的质量相等时,溶液的浓度与什么因素有关呢?学生:与溶质的质量有关。教师:如何表示出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呢?这样提问在学生现有知识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4.运用化学知识应用性特点提问。
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紧密联系生活,构建化学走向生活理念,从学生的以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化学情境。”所以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要来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化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化学知识既来源于生活以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基本工具。例如在学习碳单质的化学稳定性前出提出了以下问题:(1)人们在书写档案内容时所用的是蓝色墨水还是碳素墨水呢?为什么?(2)古代人们所书写的字画为什么能够长久的保护,他们是用什么颜料书写呢?
6.提问要富有趣味性,激发学生思考。
篇8
关键词:美术鉴赏 有效教学 教学艺术
美术鉴赏教学是高中美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让学生在面对古今中外优秀的美术作品时,在教师的指导下,去分析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和体悟美术作品中内在的精神涵义,是在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基础上更高层次的拓展和延伸。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美术素养,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形成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世界多元化的情感和态度。可以说,成功的美术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艺术有种潜在的感悟能力,学生可以通过这样的感悟力去丰富感情,理解生活,体味人生。那么,在有限的美术教学时间内如何完成这一目标将是一件值得我们极需共同研究的课题。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课堂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上好鉴赏课的前提。在一个教学主题开始以后,教师要创设一个求知、探究的环境和氛围,激发起学生探求的愿望和热情,激活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如讲《韩熙载夜宴图》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李煜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初中教材中学生都学过李煜的名篇《虞美人》),学生很奇怪美术课中老师为何会问这个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何?他有哪几首著名的词?他的政绩如何?当时社会环境如何?然后从他的政绩来引入《韩熙载夜宴图》背景,一切相当的自然、顺畅。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非常迫切的想看到这张作品,提升了学生对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兴趣和欲望,为整节课起了个很好的开端。又如:在《玉石之分——古代玉器艺术》一课中,把玉在生活的用途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玉的保健、美容的生活例子。把对玉的审美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从而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和完成学习任务。
美术鉴赏课的情境创设要切题、新颖有趣,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要能够激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参与到后面的自主学习中去。
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
新的课程标准,把学生自主学习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各学科课堂教学都应承担的任务,美术鉴赏课也不例外。所以提出问题,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是学生亲历探究过程的中介和桥梁。问题的提出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也可以是教师提出问题,由学生筛选和确定问题;或者由学生提出问题。如在《美在民间──中国民间美术》一课,我提出了以下一系列问题:剪纸:研究一下剪纸的历史;剪纸如果按它的表现方式来分可以分成哪几类,并举出具体的图片例子;列举各地比较有名的剪纸及其剪纸艺人,并总结南北剪纸各有什么特色。皮影:皮影的起源发展与现状;皮影造型的艺术风格;皮影戏人物的角色造型设计。年画:什么是年画;年画的用途及艺术特色;江苏桃花坞年画的发展以及艺术特色。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个主题,教师按照学生的自主选择进行分组编排,让学生在电子阅览室进行探究性学习。
无论是哪种方式提出问题,都是为了引发学生主动探究,所以提出的问题应具备以下特征:问题要明确;问题要适度;问题宜小不宜大;问题宜具体不宜抽象。
三、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体验内涵
新课程实验教学的要求,教学要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讲到中国民间美术鉴赏这一单元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到农村、集市中去搜集旧的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也可以从报刊、杂志搜集有关图片资料。我们就应积极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事物,在熟悉的家乡寻美,在取材中欣赏美。这些既可以调动学生积极性,让他们兴趣大增,又是最生动最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的课堂教学。如果一节课的学习基本由教师在讲,学生在听,我觉得是忽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许多学生懒于动口,阐述自己的观点更是“无言以对”往往用“不知道”来回答,长期下去,学生会形成你讲我听,不想动脑的惰性。在美术鉴赏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多鼓励学生以自己的观点来描述、分析、理解和评价艺术作品,鼓励与他人进行交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及与人交往的能力。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更应该多鼓励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四、巧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美术是视觉及造型艺术,具有可视的形象特点,利用现代化教学方法使美术教学手段向多元化发展,如实物展示、投影运用、多媒体音像的引进,通过声音、动画、视频、投影等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亦动亦静,能再现生活,又高于生活的情景,大大地增加信息量和科技量。在《宛自天开——古代园林》一课中,我首先播放一段苏州园林影像片段,配上中国古典乐曲,让学生陶醉在优美音乐和和谐的古典园林环境中,学生被这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园林景色吸引,不知觉投入到美术欣赏活动中来,对中国园林进行重新认识和感受,然后表达自己对中国园林的理解。
让学生通过聆听、观察、想象、思索,进入情境。美丽的画面,优美的旋律,生动的解说,让学生沉浸在对美的享受中,不仅调动学生多感官的参与,更增添了欣赏的美。这种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融合,让学生产生“如见其面”“如临其境”的审美效果。从而使美术教学形成简易、新型、交互、愉悦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实现促进学生审美理念的形成和发展的目标。
五、利用社会资源,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
充分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我们学校位于河南省固始县,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资源和独具特色的民间文化资源,让美术教育有着无限地就地取材的机会。端午节、元宵节等千百年的农家文化、农家风情富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为开拓学生视野,拓展思维,组织学生参观美术馆、博物馆是很有必要的。
篇9
关键词:语言艺术准确精炼合符逻挥生动形象通俗易懂韵律优美语速适中言形配合拓展
前言
语言是人们传达信息和情感交流的主要工具。作为课堂教学,主要是运用语言的形式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语言是架起“教”与“学”的桥梁。教师的语言表达,是教学艺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作为高师的音乐理论教学,相对于其他一些学科而言,其内容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模糊性,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只有反复体会和琢磨,才能理解和掌握。因此,教师准确、形象、富有激情的教学用语,能够对课堂教学效果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增色不少。结合近五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认为:在音乐理论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用语的合理使用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准确精炼,合符逻辑
普通话是每个教师必须掌握的基本功。在教学中,教师尤其要做到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教师字正腔圆的发音,不但会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的享受,还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音乐理论课有时间的限制,而且很乏味,要把知识系统完整地传授给学生,教师的教学用语就必须准确精炼。要抓住教学内容中的主要问题进行阐述,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积极地学习和创造。一堂好的音乐理论课,教师的课堂语言应该紧扣教学内容,从激发学生兴趣,到带领学生遨游于音乐的海洋,都应富于逻辑,引人人胜。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精炼的语言可以节约学生很多时间。恰当的用语,适时的点拨,可以帮助学生思维,实现认识的飞跃。对于概念和原理的表述,必须准确,不能错误或含混不清,这是语言科学性的首要要求。
其次是用语要规范,突出特点。含混不清、缺乏准确性的语言将影响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对概念、原理的理解偏差,从而形成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说:“同样的教学方法,因为语言不同,效果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规范化的语言是教师的基本功,它包括教学用语的规范化,即词汇丰富,口齿清楚,语言流畅,逻辑严密,杜绝口头禅。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要以概括性的语言、精炼的词汇引导学生,教师在语言运用上,要根据学生情况,使用不同的教学语言,尽可能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知识较丰富,接受力较强的学生要多使用经过提炼的规范化的教学语言,而对于人学时程度较低的学生则宜多使用生动、浅显明了的教学语言。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细致地钻研教材,在课前就做好精心的准备工作。特别是在备课时就要有组织课堂语言的准备,并选择最好的表达方式。唯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保持连贯统一,顺利实现音乐理论教学的环节转换,提高教学效率。
二、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人类的语言是由语音和语义结合而构成词汇的符合号,而又由词汇和语法逻辑构成一种符号系统,以此来传递思想。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用语言去组织、指导教学,通过语言的表述把音乐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在此,教师的课堂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和感人是十分重要的,对课堂教学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常使学生有新鲜感,而新鲜的东西又易引起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注意,从而是使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和记忆。音乐理论中的很多知识,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它需要教师运用自己的语言技能技巧,把理论性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喜于接受、乐于听闻,没有流畅而运用自如的语言是不容易做到的。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读,局限于理论而理论的讲课,会使学生感觉枯燥乏味,逐渐削弱他们学习的兴趣,当然教学效果也肯定不会好。所以,教师在讲授时,要力求做到化繁琐为简约,化生辟为通俗,化抽象为具体,化模糊为生动,真正快速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对于那些枯燥乏味,难以理解的知识,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形象生动的例子来对他们进行启发、引导。教师教学中的语言越形象、生动,选用的例子越贴切,学生就越容易理解,这比起一大堆枯燥的纯技术语言,要实用得多。同时在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具有一定的艺术魅力,有助于学生去理解,接受和记忆新知识。当然,如果脱离教材的内容和实际需要,一味调笑逗乐,那只会给学生以粗俗轻薄油嘴滑舌之感。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恰当的场合、恰当的时机,巧妙地运用风趣的语言开导学生,使学生在轻松、活泼、充满笑声的课堂气氛中学到知识,受到教育。
三、韵律优美,语速适中
一首好的音乐作品,正是因为有了旋律、节奏、力度、速度等各要素的完美结合,才富有它迷人的艺术魅力。我们的课堂教学语言也是如此,如果能够做到音质优美、语速适中、音量适度、停顿合理、语调丰富、语气生动、节奏鲜明,便可以做到美化课堂教学语言,从而提高音乐理论教学的审美价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课堂语言随教学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恰到好处地表达教学意图,增进师生间的交流。教师讲课的语言,应该有一定的速度和韵律,那么教师讲课的韵律和语速具体应达到什么程度呢?举例说明,如:过渡性的语言,可采用适中的音量、自如的语气、平稳的声调;讲授教学重点、难点时,可放慢节奏,加强语气,给学生理解、吸收的空间;对富有激情的教学内容,可加快节奏,调整语言的力度,做到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效,牢牢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因而说,教师韵律优美、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定能把学生带人到课堂情境之中,加深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言形配合
课堂上,教师的教学语言除了优美激情的声音之外,还应有与之配合的形体语言。教师的动作、表情、手势等等也是教学中表情达意,诊释知识的语言。教师形体语言和声音语言的和谐运用,能起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是教学有声语言的必要补充。带着微笑走向课堂,这样会使学生有一种亲切感;课堂提问经常而随便,这样会消除师生之间的紧张心理。课堂是一个特殊的场所,它容纳了性情各异,资质不同的许多个体,大学时代的学生已经完全形成了人格取向以及审美特点,当学生答不出问题时或有不同的见解时,要做到耐心指出或给予鼓励,切忌挖苦讽刺,以损害其自尊心。用热情关注的目光注视学生,让表情“表情达意”,靠身姿提高表达力;在“爱生”的基础上努力创造一个平等、互爱、轻松、愉快直至师生间相互需要得到满足的和谐气氛。教师以平等的身分对学生体贴、关心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培养了师生间深厚、良好的情感。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上应用自己的态势语言,做到一个手势、一个眼神流露一个信息,用自己特殊的魅力,亲切自然的面容,朴实庄重的行为,热情和善的目光,时动时静的体态,就能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唤起相应的情感,能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想象力更丰富,记忆力更深刻,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也只有这样才会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五、注拓展
篇10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 课程思想; 文件管理; 程序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 李艺(1956―),男,山东临沂人。教授,主要从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管理信息化、教育游戏研发与应用、教育技术哲学等方面的研究。E-mail:。
课程思想是课程的灵魂,是课程价值得以确认的根本。建立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上,经全体信息技术教育关注者的不懈努力,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已经初成气候。在其发展的历史上,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思想是什么,不断有人给出相关的描述:有人认为LOGO思想或LOGO方法论可以达及课程内涵的深层;[1] 亦有学者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在于批判性思维、算法思维。[2]毫无疑问,这些回答在特定的时刻坚定着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者的信心,然而也有严重不足:所有这些回答都没有体现课程思想这一特定概念中的完整内涵;有些回答看似有道理,但道理何在却无从得知。本文对信息技术课程思想进行系统的思考,从关于其价值的分析出发,尝试梳理其形态,讨论其功用及在引导学习方面的可能效果。
一、课程思想的价值:蒙起原初意义,
昭示课程本质
(一)本质与原初
其他学科课程思想的认识经验,可以用来指导信息技术课程思想的梳理工作。譬如,数学课程思想是对数学知识的本质的认识,是从某些具体的数学内容和对数学的认识过程中提炼上升的数学观点,是建立数学和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指导思想。[3]又如,化学学科思想是人们认识化学活动中运用科学方法的思想意识,是对化学的本质、特征、价值的基本认识。[4]具体来说,数形结合思想、建模思想、化归思想等都彰显着数学思想的内在属性,而物质运动思想、物质结构决定性质思想、守恒思想、动态平衡思想则都昭示着化学课程的本质。
我们所讨论的是“基础教育课程”,基本语境是“基础教育”,因此关于课程本质的描述语汇,应该具有基础教育的特征。就是说,数学课程思想和化学课程思想既分别来源于数学思想和化学思想,又应该在基础教育的特定语汇中描述,这是可以理解的。而这个所谓的特定语汇,即概念界定要与基础教育课程建设相适应,叙述方法既应是科学的,又应该是贴合学生经验,符合支持学生认知发展的需求的,此即我们所说的“原初”的意义。这一点可以从已有研究成果中得到佐证,譬如,化学学科思想对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明确的指向和目标,使学生把握住化学学习的关键,为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的本质提供了优化的途径。[5]数学思想则被看作是数学的内在形式,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的动力。[6]
(二)拓展既有说法看本质与原初
信息技术课程也需要有课程思想体系帮助其确认课程价值。数学、化学等课程思想无不来自其上游的学科思想,由此可以推理,信息技术课程思想也是植根于其上游的学科思想,是从具体的学科知识和对学科内容的认识过程中提炼出的学科观点,是对学科的本质、特征及价值的认识。但是从已有经验看,除程序设计部分的特定的思想体系有较多的思考外,其余部分则比较无序,如操作系统、多媒体技术和WWW应用等部分。关于这些部分的观察及思考是我们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一方面,我们经常看到如“菜单”思想及方法、“工具箱”思想及方法、“图层”思想及方法等作为课程思想已初露端倪;另一方面应该坚信,蓬勃发展的信息技术背后,必定有灿烂思想的支持,这是课程思想攫取信心的来源。
以操作系统为例,我们要问:操作系统的本质是什么?操作系统中或操作系统平台上的文件管理和一般工具软件应用有何共同之处?使用何种方法将一些内容纳入同一个思想体系之中?这个体系的起点和描述语汇是否符合“原初”的要求?
对问题的既定认识和理解或许会对思考有所帮助,但也许是需要突破障碍。以“文件管理”概念为例,无论大学还是中小学的教科书,都简单地将其指向资源管理器之下的操作,我们也可以看到所谓文件管理的方法在PPT中浏览状态下的页面管理中出现,除此似再无其他。但倘若我们重新定义“文件管理”,让其包含单个文件的管理及多个文件的管理,再使其单个文件的管理包含属性管理和运行管理,多个文件的管理包含存放与查找,甚至囊括面向WWW的文件管理及搜索技术,这种意义的拓展是合理的,是大家能够接受的,而带来的意义是巨大的。此时操作系统无非就是实现文件管理的工具。此时的“文件管理”就上升到新的高度,借助它,我们可以抓住操作系统的本质,且可以超越具体的某个或某类操作系统,甚至进一步可以延伸到面向WWW的文件管理及搜索技术。采用这种解读方法,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以“文件管理”为主干的结构清晰的课程思想树。
作者在研究中还发现,与成年人的想象不同,小学生在Windows与Linux操作系统间转换毫不费力。且所有人都熟知,孩子们对所有智能或非智能手机的操作似乎会无师自通。这可以给我们什么启发?是否可以说,在菜单及图形用户界面的帮助下,“文件管理”对中小学生来说,是最容易把握的对象之一,即使没有直接向孩子们告知“文件管理”这一概念,孩子们也对文件管理具有天然的把握能力。这说明,“文件管理”是贴合学生既有经验的,是容易为学习者掌握的。一旦文件管理的要义把握住了,所有操作系统的使用就都不在话下。因此,我们说“文件管理”,既蕴含了所追求的本质,又符合我们关于“原初”的预期。
(三)超越既有观点看本质与原初
在关于本质和原初意义的强调中,关于程序设计的课程思想起始点及体系的归纳也需要重新思考。以往对程序设计的精髓的理解是:在算法思想指导下,经历“分析问题―设计方案―编程实现”的过程,期间以合适的方式引入各种编程语言。这种思路下,“程序”是低于“算法”的概念,是具象的,被看作是具体语言环境下的东西,进一步,是由给定语言环境中的一条条代码组成的代码群;而“算法”则是高于“程序”的,是相对抽象的,是超越具体语言,指导“程序”实现的指导思想。就此而言,“算法”更加贴近程序设计的本质,它似更应该是信息技术课程中程序设计部分的课程思想的起点。因此在以往的认识中,算法及算法思想被简单地看作是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精髓。
但是,“算法”概念并不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东西,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提取“算法”相关经验并将其迁移到真正的“算法”概念上来,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既往的教学经验中,有老师提出“生活算法”的概念,[7]并基于这个概念进行了教学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学生对“算法”概念依然感觉生涩,对“算法”的认知依然有许多困难。显然,基于“算法”概念走进程序设计,不能算得上是一条令人满意的道路。
程序设计的本质是什么?在我们将“算法”作为其顶层指导思想时,是否已经先入为主地走进使用指令编写程序的具体任务的情境中,陷入了一叶障目的泥潭?跳出这个情境,站在更高的层面上观察,程序设计无非是使用一组预设功能的指令集去完成特定的任务。所谓的“一组预设功能的指令集”,就是一套人工语言,是为了实现人机对话,实现特定功能的人机对话,而给出的一套人工语言。进一步,在“人机对话”这个意义上,“指令―程序―任务执行”才更能昭示程序设计的本质,“算法”无非是建立在“指令―程序―任务执行”基础上并服务于具体任务的方法而已。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所谓“程序”已非前述“程序”,前“程序”指的是一组代码,此“程序”指的是解决问题的过程。
这时,或许我们要换一种思路开展程序设计的教学了。在程序设计学习伊始,为学生提供一个需要解决的生活中的具体任务,让学生分析解决该问题需要几步,设计出解决问题的过程,得到这个“程序”,而后再引导学生提取其中的指令,得到一组“指令集”。这组“指令集”,就是为了解决给定任务所需要的“人工语言”。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中的实例反复训练逐渐提高“指令集”的复杂程度之后,再顺次将学生带入到不同功能指定的既有人工语言环境中,且都使其经历“运行程序―分析程序―提取指令形成指令集―分析指令集功能指向特点”的过程。譬如先让学生在logo环境中进行问题解决,分析需要经历哪些步骤,其中的指令有哪些,再过渡到其他语言环境,进行相同的训练,并逐渐涉及分支、循环等结构,得到功能逐渐强大的指令集。用这种方法学习到的“程序设计”,不是陷在陌生的人工语言环境中依赖记指令、背结构的程序设计,而是超越具体语言,把握住通过人机对话实现问题解决的程序设计,是将问题解决方法(工具)和问题解决过程融为一体的程序设计,是贴近生活经验的问题解决的程序设计。由此推理:程序设计部分以“指令―程序―任务”概念为基石,可以形成能够揭示课程本质的特定的课程思想体系。
在此观点中,“算法”变成位于“程序”之下的概念,属于方法层面,而“程序”在层次上则反超“算法”。将“程序”放至高位,其原因在于,较之“算法”,“程序”更加贴近程序设计的本质,有利于揭示程序设计的内涵;更贴近生活,不需要译码,因而更贴近学生经验及学生的认知起点,更有利于引领启发学生的学习。
进一步看,建立在“指令―程序―任务”概念之上的程序设计,不仅具有在狭义的程序设计上帮助学生把握程序设计本质的意义,更有广义的面向生活管理和设计的程序设计意义,实现了课程价值的进一步延伸。即基于“指令―程序―任务”的新的程序及程序执行的思想超越了既有的算法思想之说,既是关于程序设计部分课程思想的高度概括,还是学生处理生活和学习事务的程序思想和方法的来源。这也正是以往程序设计教学中曾努力追求但未曾实现的。此时重读“程序设计是第二文化”这句话,应能体会到更多的精彩。
二、课程思想的结构形态
(一)课程思想树是一类特定的知识树
学科课程的思想方法是学科知识结构的组织线索和转换依据。[8]同其他学科思想一样,信息技术课程思想在知识的组织上,也会起着核心的统领作用。以课程思想作为灵魂脉络,可以将“游离”状态的知识点凝结成特定的知识结构。可以想见,在课程思想梳理之后,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便可形成一条条清晰的主线,根据这些主线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来组织知识,既可保证必要的技术思想的传达,又能凸显课程本质。以文件管理思想为例,文件管理分为多个文件的管理与单个文件的管理。其中,多个文件的管理涉及文件存放与检索,单个文件管理则包含属性管理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其中存放、检索部分可以延伸到WWW和搜索引擎技术。而搜索实际涉及本地文件检索与网络文件检索,本地文件检索包括文件内、文件间的检索,网络文件检索则分为网站内、网站间不同情形。
由此,文件管理的主干及各子分支构筑起一个树形结构,即文件管理思想树。从各分支内容来看,文件管理思想树本质上是文件管理的一类知识树。基于课程本质的课程思想的知识结构树显然不同于教材编写所需要的知识树,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学过程所需的知识树,课程思想树实际上是一类特定的最能把握课程本质的知识树,当然是一类最为重要的知识树。
信息技术教材的组织线索先后经历过以知识点为主线、以工具为主线、以主题活动为主线及现在高中阶段的以“工作”为主线等阶段,[9]各种组织线索都有其特点,但显然都不同于课程思想的知识脉络。与这些线索相比,课程思想的知识脉络的聚类更为概括、凝练、抽象,因为其揭示了课程内涵,抓住了课程本质,且定位更高。上述内容线索中,以“工作”为主线相对更为接近课程思想的知识树,二者都强调聚类属性相同或相近的内容模块、关注软件或工具间的共性,但二者层次不同。从课程思想的角度审视,以“工作”为主线可以看作是课程思想的一种具体体现或者一种基于教材的落实形式。在课程思想的观照下,还有其他教材/教学内容组织方式有待发掘,以更为鲜明地体现课程思想特质。
(二)课程思想具有“思想―方法―技巧”结构
文件管理思想、搜索思想、图层思想,一般习惯描述时都称之为“思想”,仔细分析这几个概念它们不属于同一层面,显然课程思想具有层次性。
有学者指出,根据学科思想方法的不同层次,学科思想方法可以分为哲学思想方法、一般思想方法和具体思想方法三个层次。哲学层次的学科思想方法,有辩证思想、系统与联系思想、量变与质变互变思想、一般与特殊思想等;一般意义的学科思想方法,有抽象与具体、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假设与验证等;具体学科的学科思想方法,有化学学科中的统摄思想方法、控制变量法,数学学科中的化归法、列举筛选法,[10]这一层次中包含了思想、方法、技巧等几个方面。
根据课程思想的影响范畴,数学课程思想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是构成一个数学学科基础的重大数学思想,它体现在哲学范畴的数量关系方面;第二层的数学思想属于一般科学方法在数学中的应用,如:分析与综合、类比、化归等;第三层为数学学科本身独有的思想,如:消元法、降维法、数形结合、近似计算方法等;第四层为中学数学解题方法思想,包括“平面几何证题法”、“奥数竞赛解题法”、“数学考试问题解题策略”等等。[11]由此分类,数学课程思想的层次性结构可以概括为:思想―方法―技巧。这种分层方法的特点是清晰易读,对教学的指导意义更直接。我们认为,“思想―方法―技巧”的课程思想层次结构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同样适用。
就思想与方法而言,二者有时是可分的。方法经常表现为实现某种思想的手段或者思想的表现形式,对于方法的有意识选择,往往体现出对于某种思想的运用与深度理解。同样,方法的反复应用也会有助于形成特定思想。有时又是不可分的,数学中的“数形结合”即被认为既是一种学科思想,又是一种学科方法。[12]同样,物理中的模型、变换等思想也是思想与方法的统一,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文件管理的思想和方法”,说的也是一回事。
从方法到技巧,也同样是这种关系。一方面,技巧是方法向具体应用的延伸,是方法的具体实现,是方法的精彩表现。另一方面,二者有时也是密不可分的,如“奥数竞赛解题法”既是方法,也是一种技巧。
进一步,思想、方法、技巧有时也是统一而不可分的。譬如,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就是三者的统一,化归本身属于一种特定类型的解题技巧,也可以称之为方法,当此技巧或方法运用于广泛范围内,如数与数之间的转化、形与形之间的转化、数与形之间的转化、实际问题与数学模型之间的转化,便提炼抽象成一种思想。当然,我们在描述“思想”概念时,理解上也可以有高有低,既包括较高层面的技术源生性思想,如数学中的数形结合思想,信息技术课程中的程序思想,也包括因技巧之精妙而生之应用性思想,如之前所提的化归思想,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搜索思想。所以说,层次结构是一种必然形态。每层的存在既有其当然的合理性,又是因层层之间的不可分,是同一整体而然。本文既指出课程思想是多层面的综合体,又强调其一致性、一体性,目的是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加深对课程思想的认识。
三、课程思想的功用
(一)课程思想起点是学习的高速公路入口
成尚荣以“高速公路入口处”①为喻,指出教学的要义在于:第一,学生的学习就是在路上行走,但只有在高速公路上才会走得顺畅,也才会很快到达目的地;第二,要走上高速公路,必须先找到入口处,而找到入口处是学生在教师帮助下的结果……[13]我们要问的问题是:高速公路在哪里?高速公路是什么样子的?本文给出回答:课程思想的起点就是高速公路入口,课程思想树就是高速公路,学生一旦找到这个入口并进入,就把握了顺利学习的契机。因此,课程思想建设的重要目的,就是建设这样一个高速公路系统。
前文所提Windows和Linux对比教学实验中,正是因无意中将学生带到“文件管理”这一高速公路入口,学生才能顺利进入并实现各分支的学习。另外一个典型实验“墙上的洞” [14]也反映了这一点,须知在穷人街上玩耍的孩子是在没有教师、又不懂语言的情况下自我摸索学会了使用电脑上网,其学习成功只是源于“墙上的洞”,它实际充当了“高速公路入口”,孩子们由此进入才得以领略到网络世界的无限风光。孩子们具有学习的天性,只要为其提供支持性的环境和条件,知识建构就能够顺利发生。所以,需要为学生铺筑高速公路并将其带到入口处。课程思想的意义正在于此。
前文描述,程序设计本质上是使用一组预设功能的指令集去完成特定的任务。显然,从C语言到JAVA、从HTML5一直向前看,各种语言或技术中涉及的都是不同的“预设功能的指令集”。毫无疑问,将问题解决方法(工具)和问题解决过程融为一体的程序设计是我们基础教育阶段所需要的程序设计,也就是基于“指令―程序―任务”思想的程序设计。我国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程序设计教学与信息技术课程历史一样长,一直采用的是“语言―指令―程序”或“算法―语言―指令―程序”的模式开展教学,又为了兼顾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一直采用压缩内容、降低难度、增加趣味的方式实施教学。这种方法的确帮助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学生习得的“语言―指令―程序”知识,既不能帮助后期在大学阶段向计算机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更准确地把握程序设计的本质,又不能帮助向其他方向特别是文科方向发展的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建立必要的信心。这种状况应得到改变。
(二)课程思想可以遍及课程本质的所有细节
进一步说,在高速公路上行走的过程,也是不断寻找正确的道路分支的过程。课程思想树就是这样一个具有许多分支的高速公路系统,而在这个系统上行走,可以轻松通达并遍及课程本质的每个角落。实际上,高速公路中的各级分支,某种意义上也同样是新的入口,每个新的入口,喻示着不同的目的地,而课程思想高速公路上的分支,则进一步揭示着更加深入或细分后的细节。
譬如文件管理思想树中,多个文件管理中的文件搜索既是某级思想树分支的末端,又是文件搜索思想树的起点,即它既可以看成是文件管理思想树的末端,又可以看成是搜索技术思想树(或曰子思想树)的起点,因此可以看成是新的一段高速公路的入口,通过它可以进一步把握搜索技术的本质,展开一幅精致的画卷。
如,广泛存在于Word、PPT、Photoshop、Flash等软件中的图层思想,可以认为是数字工具向世代画家的致敬。从Word、PPT到Photoshop、Flash等,图层是贯穿始终的概念,教学上应该是连续的。而实际上,又可以将图层思想和技术,看成是多媒体加工思想树的分支。上升到多媒体加工领域,就是“所见即所得”技术思想和方法覆盖下的诸多加工技术,如音视频的数字化、帧、路径、时间轴、场景等。所有这些又可能构筑起一个新的高速公路体系,在不同细致程度上彰显着课程本质。
四、课程思想的应用效果
作为课程的灵魂与精髓,课程思想对整个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本部分仅从其对学习的作用出发,探讨信息技术课程思想在引导学习方面应努力追求的旨趣。
(一)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成尚荣认为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的观点与印度“墙上的洞”的故事,都揭示出教学的核心即是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15]课程思想的起点是学习的高速公路入口,由此,课程思想的建设旨在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学会学习提供可能并铺筑道路。这当是课程思想建设的基本追求。
(二)顺畅学习,感受轻松
课程思想强调某种本质的把握。本质的东西往往是基础的、简单的,是可以被“原初”地描述的,是与学习者认知规律相协调的。如果教学中根据课程思想进行教学设计,应该有利于学生顺畅地学习。譬如,PPT浏览方式下的编辑与资源管理器中的文件管理相似。根据此共通点,在PPT授课时可以先借鉴资源管理器中的文件管理模式,比较PPT浏览方式下的编辑与资源管理器中的文件管理之间相同与不同来学习。若再作提升,则所有操作系统都是文件管理,由此:文件管理是操作系统的本质。抓住并把握了这一本质,教学中让学生尝试使用计算机和移动终端中不同操作系统(如Windows、Linux、Android),比较其界面、功能、操作方法上的异同,便为跨平台、跨系统的教学扫除了认知上的障碍。也就是说,强调本质的课程思想将使课程知识趋向“透明”,使学习轻松、顺畅。
(三)快乐学习,演绎故事
从文件管理思想、搜索思想、图层思想等实例进行抽象、归纳,每一束思想下聚类的内容可以看作是同一本质下不同层次、不同情境的故事性演绎,如同展示一个事物的不同层面、不同侧面、不同切面,课程内容的呈现便具有了强烈的“故事性”意蕴与色彩。其他学科也同样如此,譬如,数学课程中的函数思想在基础教育阶段体现为:[16]义务教育阶段,涉及函数三种表示方法;高中阶段,必修模块数学1~4中出现的函数基本是连续函数,如数学1中的函数基本概念和基本初等函数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及数学4中的基本初等函数Ⅱ(三角函数)等。必修模块数学5中的数列为学生提供了离散函数模型。选修系列如选修系列1~1与选修系列2~2中则继续安排了导数及其应用。根据这一安排,显然,不同学段之间存在层次的不同,同一学段的不同模块之间则彰显对不同侧面的关注。于是,围绕函数思想在不同学段、不同时间为学生徐徐展开一幅关于函数的“故事性”画卷。又如,根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守恒思想在高中涉及:原子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得失守恒、能量守恒等。[17]多个侧面的学习既可帮助学生加深对守恒思想的认识,又因其多样性增加了学习的趣味,避免了枯燥。
课程思想呈现的知识脉络具有“故事性”色彩,教学中可以引领学生经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学习过程,体会学习的趣味与快乐,享受学习的幸福。
(四)深邃学习,形成智慧
在课程思想的引导下,学生可以在不同角度的观察中“识得庐山真面目”,形成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与把握,而对课程本质的把握则体现了深邃学习的要义。譬如,搜索部分的学习,根据搜索包括文件内、文件间、网站内、网站间等不同情形,如果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比较各种查找方法的异同,将促进学生对搜索思想形成更丰富、更深刻的理解,实现对搜索思想本质的把握,实现深邃学习的追求。
课程思想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知识储存的状况和能力发挥的状况,同时在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长期发挥着作用。[18]有人认为,如果在学科教学中要教给学生一生都有用的东西,那就是学科思想。[19]成尚荣则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的可以“带得走”的东西内涵虽然相当丰富,但它凝聚在一个概念中,那就是“智慧”。[20]一生都有用的东西显然也是“带得走”的东西。所以,课程思想引导下的教学是生成智慧的教学。深邃学习方可促进智慧形成。
高中数学必修模块教学1的“说明与建议”中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应强调对函数改变本质的理解,避免在求函数定义域、值域及讨论函数性质时出现过于繁琐的技巧训练,避免人为地编制一些求定义域和值域的偏题。”[21]从中可见数学教学对思想本质的强调。
信息技术也是如此,当我们摆脱单纯技能训练的藩篱,于教学便是一种解脱、超越,于学生便是一种拓展、升华,真正达到基础教育课程的价值实现的最佳境界。只有从课程思想的层面去组织内容、引导学习,才容易实现这种华丽转身,促进学生转识成智。
[参考文献]
[1] 林建祥.论信息技术课程的核心价值:强调作为深层信息素养的LOGO思想[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20.
[2] 祝智庭.以全新的信息技术教育理念指导教材编写[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4,(6):11~13.
[3] 钱佩玲,邵光华.数学思想方法与中学数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23.
[4] [5] 周存军.化学思想和方法培养的探究性教学[J].现代教育科学,2010,(6):82~84.
[6] [11] 温笑颖.数学思想教育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0.
[7] 武健.从生活算法中审视程序设计算法[J].信息技术教育,2007,(5):40~41.
[8] [10] 李松林,杨静.基于学科思想方法的整合性教学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1,(1):43~46.
[9] 钟柏昌,李艺等.工作主线: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进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4,(10):26~29.
[12] 肖柏荣,潘娉姣.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示例[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3.
[13] [14] [15] [20] 成尚荣.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J].人民教育,2009,(12):33~36.
[16] 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
[1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18] 李松林.论课堂教学改革向纵深推进的着力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2,(2):4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