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罗贯中范文
时间:2023-03-24 09:57: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三国演义罗贯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三国演义》在雄浑悲壮的格调中弥漫与渗透着的是一种深沉的历史感悟和富有力度的反思。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罗贯中三国演义个人阅读体会感想2021,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罗贯中三国演义个人阅读体会感想1三国,一个烽火连天、英雄辈出的年代;三国,一个扑朔迷离、疑问重重的年代;三国,一个令人神往、轰动几世的年代。三国,它是一段言不尽,说不明的奇幻历史。
第一次接触《三国演义》时,我还只是个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虽说能看懂许多字,但却不知其意。就这样,一直到了四年级,我再次观赏了这本名着。从前笼罩在心间的浓雾变稀了,文章大意也悟出了许多。如今,我又翻开了这本陈旧的书,打开尘封的记忆,畅谈今之感言。
每每回想起“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这段诗句时,我总会情不自禁地联想到三国。或许,这正是三国的一个写照吧。说到《三国演义》,也许有人佩服诸葛孔明的足智多谋,感动关云长的忠心耿耿,感慨桃园三结义的情切。而我却对那“治世之能臣,乱世之_雄”的曹操情有独衷。也许有人不解,认为曹操不过是个_雄、枭雄。而你们却忽视了曹操的不凡才能。曹操门客众多,这无不是表明了他任人为贤、知人善任么?曹操的军队如此之雄大,这难道也不是表明了曹操超人的领导能力么?曹操取冀州,夺荆襄,灭刘表,拥军百万,上将数千,兵精粮足,横扫中原。意气洋洋,踌躇满志,旌麾南指。三国时期,“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然大多旋起旋灭,而后天下三分。三分之中,曹操实力,据天下三分之二,天下最终一统的基础由此而奠定。这怎么不说明曹操的政治手腕与军事能力超乎寻常呢?曹操上任济南相后,罢免了八名依附权贵,贪赃枉法的县级官吏,又下令拆毁祠堂,禁绝祭祀。一时使济南的社会风气改变不少。迁都许昌后,曹操立即招募农民,利用荒地屯田,后来又让军士屯田。曹操还大修水利,推广种稻,使中原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不正是体现了曹操的治世本领么?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这正是曹操的人格风范。这种人格风范,气势恢宏,君临天下,是他成为三国时期最有成就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内在决定力量。但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纵然是稀世伟才,但他也有不足。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可见其“_”。他曾狂语:“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可见其“恶”。
有道是,大丈夫侠肝义胆,应擒日月,斩星斗,做一番轰轰烈烈、经天纬地的大事业,只有这种人才是真的英雄,才会有号召力,才会席卷英豪天下来。这般,曹操不正是英雄么?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曹操,他是才华横溢的文人,他是凌云壮志的政客,他是用兵如神的宰相。他是个善恶共存的奇幻伟才。
罗贯中三国演义个人阅读体会感想2在中国古代历史小说中,如果要选择一部读者多、人们最熟悉的作品大概要推《三国演义》了。的确,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部由文人根据历史事实和民间传说编撰而成的历史演义,是所有作品中影响的一部长篇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了从汉灵帝到晋武帝之间共一百多年的历史,用宏阔有致的笔触勾画出魏、蜀、吴三国互相征战争雄、兴衰存亡的历史过程。并且,它还塑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形象:香忠勇义气、自信傲慢的关羽,绝顶聪明、无所不能的诸葛亮,狡诈酷虐而又雄才大略的曹操,以及仁厚的刘备,英武的赵云,忌刻的周瑜,忠厚的鲁肃等等,都
给人极深的印象。书中给读者印象最深刻的贯彻全书每一个角落的观念,就是“拥刘反曹”。罗贯中坚持以蜀汉的刘备为正统。刘备虽然出身贫贱,但身为汉室宗亲,力图复兴汉室;而曹操身为汉相,却用兵擅权,最终废汉立魏,实为篡国之贼。这一观念并非罗贯中的独创,而是长期以来就存在于老百姓的心目之中了。罗贯中不过是通过《三国演义》把他空前强化了,使它随小说一起深入人心。
同时,在读这本书后,我常常问朋友、问亲人、问自己,《三国演义》中谁是好人?
姐姐说:“刘备讲义气,是好人。”我说,不见的。吕布武艺高强,号称天下无敌,当时有“人中吕布,马中赤兔”的俗话。他曾就过刘备,当时刘备非常感激。后来吕布被曹操捉住了,曹操很爱惜他的才能,不想杀他,回头问刘备怎么办,吕布听见了,心中暗喜,以为刘备一定会为自己说情的。可刘备在一旁冷冷地说:“别忘了董卓是怎么死的!”当初,董卓很欣赏吕布,却被吕布刺杀了。曹操一听,抱着自己的脑袋连声大叫:“快推出去斩了!”你们看,刘备够坏的吧。
罗贯中三国演义个人阅读体会感想3今年寒假,我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它带着我走进了三国时期的历史画卷。至今,我的眼前还不时闪过一些刀光剑影,耳边还隐约回荡着鼓角铮鸣……
《三国演义》又名《三国志演义》,作者是明代的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好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
罗贯中笔下“三绝”中的“智绝”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最有智慧、足智多谋的人物角色。《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精彩事件,都让我佩服的五体投地。他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
在《三国演义》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就要数《草船借箭》了。周瑜借与曹军水战之事,让诸葛亮三日造好十万支箭,如到期不完成任务,便用军法处置。诸葛亮却不慌不忙,只是让鲁肃准备好二十只船,六百名军士,一些青青布、稻草就自有妙用。
到了第三日,江上大雾弥漫,五更时分,船已靠近曹操水寨,诸葛亮命军士将船只在曹营前一字排开,再让他们在船上擂鼓呐喊,不久就引出了曹军的弓箭手射箭,一时间,箭如飞蝗,纷纷射向草人和布幔。不久,太阳出来了,雾也渐渐散开。现在每条船上都有五六千支箭,诸葛亮果然不费吹灰之力,就造好了十万支箭,真是神机妙算,机智过人。
《草船借箭》更突出了诸葛亮的聪明绝顶,使我佩服之情油然而生。
《三国演义》这本书让我体会到经典的魅力,仿佛三国历史在我眼前放映,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罗贯中三国演义个人阅读体会感想4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罗贯中三国演义个人阅读体会感想5我从小爱看《三国演义》,在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常捧着厚厚的《三国演义》啃,似懂非懂地沉入惊心动魄的大战之中。
《三国演义》真不愧是我国最着名、最杰出的历史小说,他向我们展示了精彩壮阔的三国兴亡的历史画卷。无论是足智多谋的诸葛亮,还是阴险狡诈的曹操,还是心胸狭窄的周瑜、英勇善战的关羽、赵云……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形象,都已深深印在我心中。
诸葛亮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最欣赏的一个人物,他的一生鞠躬尽,死而后已,他熟知天文地理,足智多谋,他火烧博望坡,借东风,草船借箭,巧摆八阵图,空城退敌、以木偶智退司马懿,锦囊杀魏延……一个个故事打动人心。使人难以忘怀。就拿“草船借箭”来说吧,虽然他知道周瑜妒忌他,想用造十万支箭陷害他,可他顾全大局,豁达大度,不愿意在大敌当前时与周瑜闹翻,而是将计就计,立下军令状。他预测三天内必有大雾,了解鲁肃的忠厚,知道他不会泄露借船机密,更深知曹操多疑,料定他不敢轻易出兵。诸葛亮安排草船,精心伪装,利用大雾,“一字儿摆开”,是为了受箭的面积大、数量多;让军士“擂鼓呐喊”,是为了虚张声势,提示曹军射箭方向;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既能增加受箭面积,使船身保持平衡,又能使回程顺风顺水,巧妙地利用草船“借”来十万多支箭,粉碎了周瑜的阴谋,使周瑜自叹不如……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怎能不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呢?
篇2
关键词:三国演义 文学作品 武将兵器
明代蒋大器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盖欲读诵者,人人得而知之,若诗所谓里巷歌谣之义也。”罗贯中所塑造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均是基于历史真实。而且不仅只是一种“事纪其实,亦庶几乎史”的真实,而是经过作者天才的想象力而加以艺术上的生发,源于历史真实而高于历史,所以才能经久不衰。尤其是作者所创造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通过艺术化的渲染、虚构和夸张,在民间几乎家喻户晓,脍炙人口,这与作者的人物塑造手法密切相关。
一、罗贯中的传奇化的人物描写
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说及作者写人之失:“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是鲁迅先生“以现代典型观评价作品得失所做的总结。”就刘备的仁德爱人、诸葛亮智慧的神妖色彩,以及关羽的勇武绝伦。这种离开现实生活中真实性较远的描写方法,不仅符合古典小说的传奇化的写法,而且也切合古代民众的审美心理。“正因其高出于现实、超越于常人而成为某一类型(如道德的、智慧的、勇武的等类型)的“完人”,才不失其历史传奇形象的特质。”因此,《三国演义》塑造道德品质上的超人,常常是把最能体现人物本质特征的言行提到首要地位而加以渲染、突出、放大和集中,从而使之成为一定时代、一定阶级精神品格无与伦比的典范,即某种道德品质的化身。有关他们的言行举止,完全是遵循某种道德规范的程式化“表演”,人物的性格完全受理性观念的制约,而绝不会有笔下人物背离作者意图的情况出现。
完美超人式的人物形象,正是这种传奇化的描法的必然趋势。这种描写也是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必然,自从儒家思想在中国奠基以来,民间总是期待贤明的君主,文能治国,武能安邦的贤相以及神威无敌,忠义两全的武将。基于这样一种文化传统,《三国演义》人物描写沾染了一种传奇化的笔法是势所必然,因为中国古典小说萌芽以来,无论是散落在历史典籍中的丛残小语,还是志怪小说的粗陈梗概,以及唐、五代的神异传奇,传奇化的笔法在文人创作传统中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而且也深受民间大众和广大下层文人的青睐。正因为这种传奇化的写法深深扎根于我们民族的土壤,因此才创造出生动感人的典型人物形象。
二、《三国演义》人物中传统武将的分析
作者罗贯中在描写人物形象时,采取了传奇式的描写方法。用传奇手法写英雄传奇,再加上道德理念和理性主义光辉的照耀,从而创造出类型化和个性化兼有的艺术典型。这种创作手法创作出的典型人物,被深深打上了超人化和完美化的特点,很适合东方审美文化圈的心理。《三国演义》中描写的人物有四百多个,包括武将文将,其中罗贯中描写的武将居多,有些武将在文中一笔带过,有些武将则被描述得栩栩如生,如被我们所熟知的桃园三结义的刘备、关羽、张飞,还有叱咤风云的赵云等。他们的英勇形象被后人经过“神化”,搬上戏剧、元杂剧的舞台,且被描述得近乎完美,但最能表现他们英勇一面的当属他们手中的兵器。使用的兵器代表了他们在书中的形象,如赵云使用的枪。从他们手中使用的兵器及其名称,我们不难看出,经过朝代的更替,兵器的流变,很多兵器并不是出现在罗贯中所处的那个时代,且不论赵云、夏侯、程普使用的枪是否被罗贯中的笔墨加工而成,单凭作为这些武将的一种印记,就被人们广泛熟知和接受。
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二回目中,赵子龙力斩五将,刺死韩瑛、生擒韩瑶、刺倒韩琪,又将韩德打败,在这场交战中,描写的赵子龙英勇无比,虽然年近七旬,但却宝刀未老,赵云所使用的器械是枪,在运用中不仅体现了枪的技法,更能体现枪能战百兵的功能。在这些使用枪的武将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要数马超和赵云,两个武将都有各自的特点,从《三国演义》及文献中分析出马超的枪的技法更能显示出其威力,而赵云则更能显示这一人物的灵巧。赵云和马超都是蜀国著名的武将,罗贯中也将两个武将使用枪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以一种文学艺术效果来相互依衬。《三国演义》中的武将使用的器械各不相同,其中使用枪的武将有魏国的张领、蜀国的赵云、吴国的太史慈,下而也主要以这三位武将使用枪的场景进行描写分析。
首先是魏国的张领,他是在第四十一回目中赵云截江夺阿斗中出现,“张部挺枪来刺”。张部使用的器械是枪,用了一个刺,在这里也体现了枪的最主要的技法特点,枪的种类有51种,主要用于步兵和骑兵,张部使用的枪属于长兵械类的一种,枪头上有锐利尖头,所以刺史能发挥枪的优势。
其次是蜀国的赵云,赵云是五虎上将中其中一员,为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罗贯中把赵云描写得最完美,可以说,在他的一生中几乎没有打过败仗,赵云不仅是一个在战场上勇武绝伦的武将,更有一个智谋深远的头脑。从赵云出场到最后战死,他手中所持的兵器在决斗中一直使用的是枪。熟悉三国的人必定知道赵云截江夺阿斗的故事,“离大船悬隔丈余,吴兵用枪乱刺。赵云弃枪在小船上,掣所佩青剑在手,分开枪搠。”《三国演义》中描写赵云的作战场景几乎都体现了一个理念,那便是赵云使用枪的技法之超群,在作战中与对手交战之快捷,熟悉对手技法特点并迅速破敌之反应。
最后是吴国的太史慈,太史慈不仅箭法熟练,弓马娴熟,并且对兵器铁枪的使用也十分精炼。第十五回“策一枪搠去,慈闪过,挟住枪;慈也一枪搠去,策亦闪过,挟住枪。……策手快,掣了太史慈背上的短戟,慈亦掣了策头上的兜鍪。策把戟来刺慈,慈把兜鍪遮架。”在《三国演义》中,每个武将都有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器械挂在腰侧,太史慈随身佩带的器械是短戟,这个短戟也是太史慈护身之用。
综上所述,经历时代的验证,《三国演义》中描写的经典人物几乎个个英勇无比,作者笔下的人物形象所采用众多的艺术手法,是我国古典小说创作中第一次大量的多层次运用艺术手段,给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艺术经验。从一种折中的角度来说,《三国演义》所描写的主要人物形象是一种理想化的、道德化的创作观的支配下的历史人物。作者在创作人物形象时抓住了人物性格的主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物性格的不同侧面加以描摹。就像是我们最熟悉的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在寺庙的神堂上,在元杂剧中的舞台上,都表现出它非比寻常的一面。罗贯中也给了我们一个充分的证明,读者读起来会感觉到心灵上的震撼,众多英雄在当今的艺术创作舞台上展现着更加独有的魅力。
参考文献:
篇3
罗贯中先生写得三国演义.罗贯中先生笔下的三国演义写的栩栩如生,可有的地方却使人不明白本来董卓收吕布反出吕布杀董卓等等这一些问题不断出现.要问我喜欢谁我喜欢我喜欢关羽.赵云.曹操,大家可能问我我为什么喜欢曹操,我会说曹操虽然狡猾可是他当时也是当时的文学家.政治家.他虽然狡猾可是他也为国做了很多贡献.
我喜欢关羽,因为他为国家除害,可是他和他的儿子在赤壁一战中被敌人抓住了不投奔于敌人,死在战场上.我还喜欢赵云
他一心抱国志对刘备忠心耿耿,最后杀死战场.
篇4
有只老虎听说罗贯中写了一本《三国演义》,非常精彩,就迫不及待地闯到罗贯中家,把《三国演义》的手稿抢回了山洞。
一回到洞里,老虎就津津有味地看起来。《三国演义》的情节果然吸引人,老虎爱不释手,一个月的时间,足足读了五遍,吃光了洞里的存粮,不得已,才放下书去森林里寻找食物。
老虎的运气很好,一会儿就找到了一个兔子窝。他往里面一看:只有一只小兔子躺在窝里睡觉,立刻脸色大变,叫道:“不好,是空城计!”转身就走。
不久,老虎碰到一只小野猪,立刻扑向它。小野猪大概是病了,想拼命逃窜,无奈四肢无力,只好不紧不慢地跑向森林深处,老虎见状,连忙收住脚步,心里嘀咕:“莫非前方有埋伏,小野猪要把我引向埋伏圈?”
老虎放弃了即将到手的猎物,转身西行。隐约听见喊救命的声音。循声走去,见一只狐狸被绳子捆着,倒吊在树上。看见老虎,狐狸似乎看到了救星:“老虎大哥,我被猎人算计了,快快救救我!”老虎
转贴于
篇5
1、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
2、罗贯中是山西并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全传》。《三国志通俗演义》(简称《三国演义》)是罗贯中的力作,这部长篇小说对后世文学创作影响深远。除小说创作外,尚存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新版《三国》中陈建斌饰演的曹操颠覆了旧版《三国演义》中鲍国安塑造的经典曹操形象。就像两个“曹操”一样,20年间出现的两个版本的关于三国的电视剧,也有各自不同的道路。
高希希:我不需要(经典)这个牌坊
2003年,新版《三国》制片人杨晓明在香港与电影界朋友聚在一起,有朋友表示“内地的电视剧做得太小,应该做大一点,更容易收回成本”。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就是“做大”的最好题材。
杨晓明颇受启发,回北京后,他马上找到作家朱苏进,商量创作一个关于三国的剧本。
2004年新《三国》报广电总局立项,当年即获审批。
“当年广电总局的立项报批制度,相当于‘圈地’,圈起来后,这个项目就是自己的了。”杨晓明说。2006年,广电总局的“立项制”改为“备案制”,这种“圈地运动”才被废止。
审批下来后,最大的压力就是漫长的找钱之路。2007年,高希希加入这个项目,出任导演,并带来了七八千万的资金,才彻底缓解资金压力。
“(朱苏进的剧本)在切点和视点上正好是我要的三国的感受。”高希希对《望东方周刊》说。他对新《三国》的阐释是,颠覆“尊刘贬曹”主题,加入当代价值观。
“在经典和好看之间,我首先选择好看,现在电视剧谈经典还太奢侈。”高希希用了个比方,“说得俗一点,有句话叫‘既想当,又想立牌坊’,二者之间,我宁愿当。我不需要(经典)这个牌坊。”
2010年5月,新版《三国》在国内四家卫视播出。
新版《三国》耗资1.5亿元人民币,数国内电视剧之最,至于回报,高希希粗略算了笔账,内地第一和第二轮播出版权费是267万元人民币/集,日本是9万美元/集,香港、台湾约2.5万美元/集,这些加起来,再乘以95(集数),是目前的收入。此外还有在东南亚、欧美等国家和地区的版权销售。
王扶林:对经典名著当然要顶礼膜拜
“现在有哪一部作品能超过《三国演义》?对经典名著当然要顶礼膜拜。”1993年版电视剧《三国演义》总导演王扶林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广播电影电视部(现在的国家广电总局)打算把四大古典名著都搬上银幕,在拍摄《红楼梦》、《西游记》之后,部领导找到王扶林,交给他筹拍《三国演义》的任务,要求是“忠实于原著”。
“我现在仍然坚信忠实于原著是对的。”王扶林说。
1990年,王扶林组织编剧和导演编写剧本,写一集讨论一集,每星期两集,“通过讨论,体会《三国演义》的内涵,每讨论一次,相当于上一次课。”84集的剧本,讨论了一年。
剧本写成后,由五个导演分别拍摄完成全剧,“五个导演还拍了两年半”。
在王扶林版的《三国演义》中,国家一级演员、中央戏剧院教授鲍国安塑造了经典的曹操形象。
“曹操是个超常的奸雄,”王扶林描述当年对曹操的把握,“我们忠实的是罗贯中的《三国演义》,而不是《三国志》,罗贯中笔下的曹操是奸雄,几百年来的戏曲舞台上,曹操都是白脸的奸臣。”
虽然曹操奸诈,但并不是小人,他有大政治家的心胸,在王扶林的指导下,鲍国安很好地演绎了曹操“大气”的一面。
“光有一个空泛的历史感不行,要有时代的审美。忠实于原著和考虑市场,二者并不矛盾。”王扶林说,他们并未忽略当代观众的审美。
篇7
[关键词]赵云 鲜明 家喻户晓
[中图分类号][G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078-01
一部《三国演义》塑造了许多鲜明的人物,赵云不乏是其中的一个,他百战百胜:长坂坡七进七出,截江救阿斗,最后被封为五虎大将之一,家喻户晓。但是真实的赵云真的是这样吗?
关于赵云,《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以下都是引用赵云的传记,故称《赵云传》)对其有明确的记载,加上裴松之做注时所引用的《云别传》使赵云这个形象非常的丰满。
赵云在《三国演义》中有几件大事大书特书,就是上面说的长坂坡、截江救阿斗、被封五虎将还有就是失街亭一回唯独赵云那路大军没有失败。
首先说赵云的长坂坡七进七出的事,这件事在《三国演义》中写得最精彩,也是赵云少有的精彩情节,一人单枪匹马杀死曹军战将五十余名,砍倒大旗一面、夺槊两条,而且还成功救出了阿斗,可谓是战神。但是这并不是历史的真实,或者说可疑。
这段历史明确地记载在《赵云传》当中:“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语言只有寥寥几句,就把这件事情交代得非常清楚了,其中并没有提及七进七出的事,现在也没有任何可靠的史料记载赵云有过七进七出。只能说这件事大体上是有的,但七进七出大概是罗贯中杜撰的。
其次就是截江救阿斗,这件事在陈寿写的《赵云传》当中没有明确的记载,反倒是在裴松之引用的《云别传》当中提及了一嘴:“权闻备西征,大遣舟船迎妹,而夫人内欲将后主还吴,云与张飞勒兵截江,乃得后主还。”
这件事罗贯中做了一个小小的调整,但是这个调整足可以塑造赵云这个人物了,那就是赵云是和张飞一起率领水军拦截孙夫人的船把阿斗要回来的,而并不是赵云自己得知消息追击在先,而张飞率领水军截击在后,但是这一改,却把赵云智勇的形象刻画得淋漓极致。
再次就是赵云被封为五虎大将,这个我想可能是个小小的误会。因为刘备根本就没有封过什么五虎大将,要是有也是四虎大将,即关羽、张飞、马超和黄忠被封为前、后、左、右四大将军,根本也没有赵云什么事儿。
最后就是失街亭时候的赵云,按《三国演义》上说是蜀国各路大军都遭到惨败,唯独赵云那一路不但没有失败,而且赵云还斩杀了魏国的先锋,丝毫没有受到损害。回来后诸葛亮赏赐了赵云。但事情并非如此,按《赵云传》上说:“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从这个记载来看赵云是失败了的,但是他能把部队召集回来,顽强守护没有遭到大的失败,回来是被贬官了,而不是赏赐。但罗贯中这么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因为《云别传》是这样记载的:“亮曰:‘街亭军退,兵将不复相录,箕谷军退,兵将初不相失,何故?’芝答曰:‘云身自断后,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云有军资余绢,亮使分赐将士,云曰:‘军事无利,何为有赐?其物请悉入赤岸府库,须十月为冬赐。’亮大善之。”可见这件事两部史书记载是有歧义的,罗贯中为了赵云的形象采取的应该是《云别传》的说法,但是也经过了一定的美化描写。作者本身倒是更倾向《赵云传》的说法。
以上四件事是赵云一生比较重要的事件,其他的还有赵范让赵云娶寡嫂樊氏;成都劝刘备不要大加赏赐;被称为虎胆将军;劝刘备不要伐吴四件事。这四件事《三国演义》的描写和《赵云传》或者是《云别传》的记载基本上一致,没有太大出入。
那么为什么要把赵云塑造成一个百战百胜、战功奇出的智勇将军呢?
首先,虽然赵云的传记虽然只有三百余字加上裴松之引得注也不过千字,陈寿对赵云很是青睐,不仅把他和关羽、张飞、马超、黄忠四个人写入一个传记,而且对陈寿对赵云的评价也是很高的:把他和黄忠比作刘邦手下的大将灌婴、夏侯婴。这就为以后《三国演义》中赵云的形象奠定了史料的基础。
顺便说一下陈寿写的《三国志》是可靠的,因为虽然蜀国没有修史的习惯,但陈寿本人是蜀国人,他的父亲是诸葛亮手下的官员,他的老师是谯周,所以他和蜀国的联系是紧密的。加之他写《三国志》的时候三国的历史刚刚结束50多年,有些事是可以考证出来的。而且他写的《三国志》也有良史之称,所以《三国志》所记载的大体上应该是事实本身。
其次自程朱理学以来,以刘备为正统,尊刘贬曹的思想日趋严重。但是从历史上看刘备蜀汉集团的文臣武将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都是无法和曹操的曹魏集团相比的,甚至连东吴都有所不如。在这种情况下不能不对刘备的手下进行大幅度的美化,到了罗贯中创作《三国演义》更是达到了顶峰。赵云就是其中最佳美化对象之一。因为赵云和其他人相比就像是一张白纸,虽然有历史记载,但是却不像别人记载得那样详细,他的记载很是寥寥,顶多算是个梗概,所以在大的历史不变的情况下给了作者更多的想象、创作和发挥的空间。
篇8
《三国演义》诉说了东汉末年的群雄割据混战和魏、蜀、吴三国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最终司马炎一统三国,建立晋朝的故事。今天小编分享了2021《三国演义》优秀学生读后感五篇,希望能帮到你。
《三国演义》优秀学生读后感1读完《三国演义》,心中激动不已,对于书中每个角色都充满好奇,于是又去查寻了许多相关书籍,之后了解到书中每个人物都有其特点,其中我最印象深刻的人物是孔明、曹操、周瑜。孔明——足智多谋、稳重沉着、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曹操——猜疑心重、为人机警又有谋略、枭雄且多疑;周瑜——擅长用兵、聪明绝顶、自视甚高。
我喜欢书中孔明的草船借箭、火烧赤壁。这种充满智慧的作战方式,实在令人激赏,也让我们学习到遇到紧急事件之时,不可惊慌,冷静的用智慧去思考,明辨是非、凡事三思而行、秉持忠义之心帮助刘邦打天下,奠定了蜀国日后大业。并于出师表一文中,道尽了他的一片忠心,是三国演义一书中让我非常感动之处。
“熟能生巧”,是读完三国演义后另一个启发,那时期的诸侯们个个对于打仗技巧都非常熟练,并不是他们天生善战,而是时代迫使他们将一代代的经验慢慢累积与传承,且经过不断的努力,最后才建立起自己的国家和朝代,由此得知——凡事只要有心,肯花时间不断努力练习就会慢慢熟练,再加上冷静而明确的判断,终会有成功之日。
《三国演义》是一本流传两千多年的历史巨著,看完《三国演义》之后可以从里面学到不少历史教训,也从里面认识了很多的历史人物,且书中所阐述的忠诚、礼义、仁德也是我们必须效法的。
《三国演义》优秀学生读后感2读了《三国演义》这本书,使我意味深长。《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这本书刻画了200多个人物形象,把许多人物写得淋漓尽致,比如说:刘备、关羽、曹操、诸葛亮等。这本书主要写魏、蜀、吴三国之间发生的斗争,这本书从东汉末年一直写到晋朝那个时代。书中有几个人物让我对他们产生了很深的感受。
首先是刘备,从一开始的桃园三结义这个故事就让我对刘备产生了很深的感受,他十分重情义,也很有爱心,也十分的顾全大局,就拿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来说,刘备为了统一乱世,三次才请到了诸葛亮,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十分敬佩他。但刘备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受到打击不能控制自己,关羽、张飞被杀害后,他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听诸葛亮的话,必须要攻打吴国,导致失去了一员战将,如果他当时听从诸葛亮的话,就一定能联吴抗曹。
然后是关羽,他一生获得了许多的战功,比如说: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义释曹操等等,他为了与刘备会合,便不远千里来找刘备,斩颜良,诛文丑,结果鲁莽的张飞以为他背叛了刘备,准备要杀他,然后又看见他跟敌方打仗,这才明白。于是关羽和张飞准备一齐去找刘备,最后最后与刘备会合,想象着那令人激动的场面,真为他们而高兴!在书中描述关羽的一句话是: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手拿青龙偃月刀,还有赤兔马。这样搭配,简直是无人能敌!
最后是曹操,曹操是有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他在与刘备煮酒论英雄时说:当今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刘备吓的把筷子掉在了地上,又装作害怕打雷,这才蒙混过关。他在统一魏国时,能够说是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的策略,无不能够统一天下。但曹操生性多疑,在赤壁大战中,只是正因周瑜的一个小计策,而失去了蔡瑁、张允那么好的将军。
通过这本书,让我学到了很多:刘备教我们什么事情都要冷静对待;关羽教我们忠诚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曹操教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不要多疑。我们只要取长补短,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三国演义》优秀学生读后感3读完了四大名着其一——《三国演义》这本书,可真是感慨万千!此书是我国古代历一部重要的文学名着,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时期到晋朝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使我对这本书中的一些人物产生了敬佩之情,同时也对一些人物产生了鄙视之情。
赵云:他是我在《三国演义》中所敬佩的一个人。他,对刘备忠心耿耿,几次冲锋陷阵把小阿斗从死神的手中拽出来;子龙单骑退追兵。为蜀汉立下赫赫战功……他真的不愧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这个称号啊。
曹操: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为了突出刘备的仁义,把曹操写成奸诈之人。但这并不能阻挡我对曹操的敬佩之情。曹操,善用人才,记得当时典韦因为就曹操而英勇牺牲了,曹操在给他奠基时,哭得泪流满面;他的谋臣郭嘉死后,他也十分痛心。在他这里,使我知道了做人要善用人才,要有谋略,要有胆识,还要时时刻刻听从好的意见。
刘禅:在我记忆的脑海中,他从来都是一个昏君、懦夫。是谁,把蜀国双手献他人?是他,刘禅。是谁,在国家灭亡后还喝酒作乐?是他,刘禅。我打心眼里瞧不起他,绝对不做像他那样的人!
吕布:我认为他是一个贪财,贪色的人。他和董卓之所以会兵刃,还不是让一个小女子貂婵在中间挑拨离间。从他的结果来看,这样子的人最后果真没有什么好下场。看来,做人也一定要刚正不阿、正直呀!
《三国演义》优秀学生读后感4今天我和爸爸、叔叔一起又下了一盘三国演弈棋,在棋盘上回到了三国时代。下完棋后我意犹未尽,忍不住又拿起读了三遍的《三国演义》翻看了起来。
《三国演义》真是一部百看不厌的经典小说,我觉得小说最吸引人的是对于魏国、蜀国、吴国英雄人物间棋逢对手的描写。三个国家中都有各自杰出的谋略家、军事将领和治国能手,在人才方面达到了平衡。
在智谋人才方面,魏国有郭嘉、荀彧、贾诩、程昱、司马懿等人,蜀国有诸葛亮、庞统、法正,吴国有周瑜、鲁肃、陆逊,这些人都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们之间的能力都是势均力敌,是当时杰出的人才。
武将方面,由于《三国演义》的描写,我们熟知了蜀国的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等五虎上将。实际上,魏国的武将也不逊于蜀国,夏侯渊、徐晃等将领也都是智勇双全,张辽在逍遥津之战中显示了超强的作战能力,张合也在对蜀国作战中屡立奇功。只不过《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蜀国为正统,才着重刻画了关羽、张飞等蜀国人物。吴国方面,吕蒙、甘宁、太史慈等人也是一时的豪杰,还有吴国老将军黄盖,赤壁大战曾向周瑜献火攻之策,以苦肉计诈降,率船火烧曹操水军。
三国的人才旗鼓相当,才让三国如此富有魅力。
三国后期,魏蜀吴三国间人才对比不再均衡,魏国由于地域广阔,政治上实行好的人才制度,出现了邓艾、钟会等人才,但蜀国和吴国的人才制度比较落后,优秀的文臣武将少于魏国,这也是蜀国和吴国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
《三国演义》优秀学生读后感5今天,我读了《三国演义》一书,真是受益匪浅啊!《三国演义》是一部断代体古典名著小说,它讲述了从东汉末年到晋代统一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故事。
正文第一句话这样写道:“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不无道理。从周朝末年七国纷争,并入于秦统一天下开始,楚汉相争,又并入于汉……书中有上百个人物、无数的军事谋略,加上作者本身借着历史人物,来阐述忠、教、仁、义、爱的道理,更是深入人心。罗贯中笔下的庸主献帝刘禅,无能之辈吕布、董卓,心胸狭窄的周瑜,长厚的鲁肃,机智的孔明……这些鲜明的人物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虽有这些人物,但最令我受到感染的就是关羽。文中描述的文字极其简单:“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青龙偃月刀”后骑一匹“赤兔马”,他降汉不降曹、秉烛夜旦、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古城斩蔡阳,后来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他刮骨疗毒,斩颜良,诛文丑……几乎变得天下无敌,他的所作所为真的是值得我们学习。
《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其所描绘每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笔法令我敬佩,抓住人物个性,突出人物的特点,还巧妙地运用了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手法。故事中“赤壁之战”令我最为激烈,使读者都有身临其境之感,真为作者高超的笔法折服!
篇9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主要讲述了魏、蜀、吴三个势力斗争的故事,最后晋朝一统江山的故事。
《三国演义》成功地刻画了近二百多个人物,他们在罗贯中的笔下惟妙惟肖,栩栩如生,有仁德宽厚,爱才如命的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阴险狡诈,雄才大略的曹操,忠义两全,智勇双全的赵云,心胸狭隘,嫉贤妒能的周瑜,老当益壮,为国尽忠的黄忠……
《三国演义》当中,提到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大家都会想到:诸葛亮,提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大家还会想到:诸葛亮。诸葛亮究竟怎么足智多谋,神机妙算呢?他借东风,空城计,七星灯,三气周瑜,骂死王朗,草船借箭,木牛流马,智料华容道,锦囊杀魏延,巧摆八阵图,以木偶退司马懿。他又怎样鞠躬尽瘁呢?在刘备死后,他明明知道刘阿斗乃无能昏庸之辈,却还是尽力用自己的智慧来帮助蜀汉成就大业,最后累死。
《三国演义》中每个典故都有自己的道理,每个人都用自己的能力来诠释忠义二字。关羽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为的是对兄弟之间的忠。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曹军中七进七出,为的是对主公之间的忠。貂蝉以身饲贼,诛国贼董卓,为的是对国家之间的义……
《三国演义》告诉了我忠,义,仁,德,真是令我大开眼界!
篇10
介绍如下:
1、关羽,青龙偃月刀,赤兔;
2、张飞,丈八点钢矛,王追;
3、赵云,涯角枪,夜照玉狮子;
4、黄忠,画鹊铁胆弓,燎原火;
5、马超,龙吟枪,乌锥;
6、刘备,双股剑,的卢;
7、吕布,方天画戟,赤兔;
8、典韦,双铁戟,大宛马;
9、曹操,倚天剑,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