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庆典礼仪范文

时间:2023-04-08 08:54: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专业庆典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专业庆典礼仪

篇1

关键词:中职;机电;青年教师;职业教育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进步,中职学校的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教育的关键是教师,而青年教师又是学校教育的骨干力量,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操作技能,就成为现在中职院校的主要工作。那么,如何促进中职院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呢?

一、专业认识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特征都不一样,青年教师的个体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因此给这些教师进行准确的专业发展定位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的角色直接决定着其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对于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要有效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首先就要让他们对于专业有全新的认识,有深刻的理解与体会,从而使其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专业发展之路。

对于机电专业的中职青年教师来说,他们不仅要了解机电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认识到机电行业的发展前景,还要具备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由于机电专业的实践性比较强,教师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仅仅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作为一名教师,其担负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如果自己没有能力,那么就难以为社会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只有学以致用才能让教师发挥出他的价值,从而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二、专业规划

科学合理的专业规划是提升教师价值的有效途径,青年教师要在对专业有全面认识的基础上合理地规划自身的专业发展。由于机电一体化专业主要培养的是从事机电设备的使用、维护、维修以及设备的管理与设计等工作的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职业技术人才,那么青年教师就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教师的发展是一个逐渐进步并不断完善的过程,要促进教师的逐步发展,就要结合中职学校的教育发展目标,对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行整体的规划,确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态标准,并有意识地指导、培训教师的技能。由于机电专业对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那么要使中职青年教师的能力得到提高,就要制定合理的专业规划,比如在技能目标方面:专业青年教师在一年内争取达到高级工水平并取得高级工证书;已取得高级工证书的青年教师要达到技师水平并取得技师证书;在教育教学能力目标方面:在进校的第一年,专业青年教师要跟师实习,第二年在导师的协助下,能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第三年能够独立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等。制定这样的规划有助于青年教师朝着目标努力,进而发展专业技能。

三、教育培训

职业学校培养的主要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这对于一直在学校致力于学习的青年教师而言,他们的操作技能就无法满足教学的基本需求,理论知识也可能会有过时的倾向。在信息时代快速发展的现在,青年教师要在中职学校有立足之地,就要不断地学习,不仅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还要学习先进的操作技能。对中职青年教师进行培训是提高他们职业素质的基本途径。

1.理论培训

对于机电专业的青年教师来说,对他们进行理论培训的内容主要是“四关”和“五能”。其中“四关”为备课、板书、语言、仪表,“五能”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教研能力、对教学的心理承受能力。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还要加强他们教学理论的学习,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在实际的培训中,可以选择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引领青年教师,使其结合自身的特点与优势选择适合其发展的道路,并使青年教师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比如,《机械制图》课程,传统的课堂教学就会选择讲授为主、操作为辅的教学方式,但是青年教师结合自己的特点,可能会选择利用微课或者是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授课,这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既能够激发学生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发挥,又使青年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与协调管理能力得到提高,一举多得。

2.实践培训

实践操作能力是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技能,也是青年教师必备的技能。在中职院校,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输送技能型人才,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能代表一个学生能力的高低。在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进入到企业的工作现场,教师就成为他们的师傅,工厂的车间就变成了教室,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青年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具有实际操作的技能,能够带领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因此,要加强青年教师的实践培训,为他们创造机会到企业生产内部,了解新产品、新工艺,使其掌握过硬的专业技能与训练方法,从而在教学中可以有条理、有组织地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双师型”教师逐渐成为职业院校教学的主要模式,“双师型”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教育水平,还有相关的职业资格,对于机电学生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对青年教师进行实践培训的同时,学校还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职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关的职业资格,在企业实际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为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自我反思与评价

自我反思可以帮助青年教师逐步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的不足,使自己逐渐走向成熟。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反思,有利于教师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提升学生学习的质量,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后进行反思,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全面而客观的评价,从而使教师清楚地认识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便下次课可以改进。

例如,在教学《机械模具》时,大部分教师都采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觉感受去理解,但是由于有些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比较差,他们很难将模具的形状在脑海中完全地呈现出来,从而会造成学习效果降低。那么,教师在教学之后进行反思就会找出问题的症结,在下次课上教师就可以拿出实际的模具让学生观看,从而让学生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些知识。

促进中职学校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要在心中树立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突破创新,认真实践,从而逐步走向自主发展的专业道路,使自身成为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中职教师。

篇2

关键词:实训教学模式;高职院校;桥梁型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45-03

一、引言

“桥梁型”实训教学模式是在学校、企业、学生三者间建立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培养适合用人单位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桥梁型”实训教学模式对学校而言,有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养,有利于增加办学活力;对企业而言,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改善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等;对学生而言,更能带来以往课堂所无法接触到的新鲜而实用的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素养,更容易在毕业后与实际接轨。

二、创立“桥梁型”实训教学模式

1.适应市场需求,调整培养目标。《会展接待礼仪》的课程定位具备助理会展师所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受到良好专业技术综合训练,具有一定创新精神和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能从事会展开/闭幕式的接待、礼仪引导、小型会议日程策划等专业辅助人才。对学校而言,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合格人才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师资队伍素养,有利于增加办学活力;对企业而言,实训教学模式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社会效益,有利于改善企业职工队伍素质,增强企业活力,增强综合竞争实力等;对学生而言,实训教学模式更能带来以往课堂所无法接触到的新鲜而实用的知识,提高专业能力和素养,更容易在毕业后与实际接轨。根据会展接待礼仪课程的培养目标,通过职业形象礼仪、客户接待与拜访礼仪、商务会议礼仪、商务宴请礼仪、大型活动礼仪、会展接待策划方案编写、展览会现场接待及企业实习、校园招聘现场实习等教学模块进行学习。

2.教学内容设计和教学内容改革。针对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学院的培养方向,以及毕业后人才市场的需求状况,通过反复磋商,采取“任务驱动”的实训教学模式。教师按照企业实际的会展活动的工作任务、过程和情景组织课程,形成围绕工作过程的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通过启发引导、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实现教学过程行动化,通过公司、行业会议、签字仪式、开业庆典、剪彩仪式、展览会、客户接待、客户拜访、中式宴请、西式宴请、仪容仪态、职业着装、办公室礼仪、求职面试等工作任务,进行现场实训教学。(如图1)

调整后的课程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本专业在市场中的需求,更加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更加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特点。实践证明,调整后的教学内容更加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学习成果也有了质的飞跃。同时,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和内容,并且和企业进行沟通,以便能够获得最新的行业发展信息和最新的技术、方法,作为进一步调整改革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参考依据。

3.模块化教学结构设计。我们建立模块化教学体系,打破原有的由简单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形成的教学模式,形成策划技能、表现技能、工作技能和实践教学的模块化教学方式。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应具备这四方面的能力,应了解礼仪接待的基本流程,并贯穿现场工作的始终至方案的最终完成。使得学生在校期间就掌握了会展礼仪接待中各项实际应用能力,并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侧重培养。这样学生在实习期间以及毕业后就能顺利进入角色,实现了零过渡。(1)策划技能模块。策划技能主要培养学生掌握在各类庆典礼仪及大、中、小型演艺活动中从事策划、组织、管理服务的专业人员。如: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少不了各类庆典礼仪活动,生活中婚庆、生日、聚会、乔迁,到商业上会议、周年、开盘、促销、剪彩、展览会开幕式等。要求学生对礼仪策划的基本原理、主要工作流程、工作方法与步骤有基本了解。使得学生对整个礼仪策划的概念有清晰的认识,方便在以后的学习中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并且,我们在讲授策划概念的同时,把理论与具体的设计案例结合起来进行讲解,学生一边看案例一边学习设计理论,这样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积极性,学习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提高。(2)表现技能模块。表现技能主要培养学生在会展接待礼仪中所掌握的各项表现技能。如:会议礼仪、客户接待与拜访礼仪、宴请礼仪、活动礼仪、职业形象礼仪等。在教学中,我们由浅入深地将各类公司行业会议、商务谈判、客户接待、客户拜访、中式宴请、西式宴请、签字仪式、开业庆典、剪彩仪式、展览会、仪容仪态、职业着装、办公室礼仪、求职面试、公关礼仪方案、接待方案介绍给学生,并通过课程的设计让学生反复练习,最后达到熟练运用的能力。高职教育的特点,技能型训练是本专业教学的重点,由此,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教学的五大步骤:启发引导、案例分析、基础练习、情景模拟、角色扮演五个步骤。由最初的基础礼仪接待服务运用,到模拟现场礼仪接待服务场景进行练习锻炼,直到最后将所学技能运用到具体的实践锻炼。实现了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教学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会感到吃力,提高了学习技能知识的兴趣(如图2)。(3)工作技能模块。工作技能是教学环节中与实际结合较为紧密的课程模块。学生在此过程中要了解会议准备的内容,掌握公司会议的工作流程,方便在实习实践中对会展接待礼仪的理解学习。此外,学生要熟练掌握接待前准备工作的内容和接待工作具体实施内容,理解展览活动中迎送致意的礼仪规范的每一个重要环节。高职院校的学生要取得较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大的优势,就必须熟练掌握签字仪式、剪彩仪式等各种会展接待服务的程序,这也是本专业教学任务中的一个重点环节。此外该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会展接待礼仪中常用的各种类型的器材种类、名称、基本属性和特点,以及对相关器材性能的熟悉和掌握。(4)实践教学模块。实践教学模块要求学生根据各自实习的岗位掌握相应的实践知识。主要涉及到会展项目运作过程中的礼仪规范要求和接待事宜的细节,讲授会展活动类型、各类商务活动的策划及组织以及活动中各环节和场合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养的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在课程设计的思路中,我们以真实场景为题材进行现场教学,例如,学生参与上海电子信息学院50周年校庆的筹备方案、校庆海报、校庆标志等工作的制定及现场礼仪接待等工作。结合校外顶岗实习、校内实训基地等内容完成会展服务能力的循序渐进的培养。又如,安排学生到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进行顶岗实习。同时也对开发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形成实施方案。

技能培训对于高职学生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对获奖学生的奖励和对进步学生的鼓励等激励机制能在学生中形成“你争我赶”的良性学习氛围,同时也是对学生一个阶段的学习实践的集中展示和考验。从2009年对该课程开展实训教学模式改革至今,不定期地举办了数次专业技能竞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积极性。如:对“会议现场接待情景模拟”进行礼仪技能的竞赛和评比。评出优胜奖及鼓励奖若干名,并颁发获奖证书,既调动了学生苦练技能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技能,同时也为企业挑选优秀毕业生创造了机会,提供了平台。

4.构建师生实训互评体系。实训考核的评价体系主要是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状况。对学生学习的考核,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也要关注他们价值观与情商的发展;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考核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要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考核的激励作用,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能力。通过评价体系所提供的信息,进一步改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法。(表1)(1)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考核项目包括平时教学过程中的出勤率,在课堂提问、小组讨论以及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中的参与度。在每一个教学模块完成后,都要安排写出一份策划案作为模块小结。(2)考核中体现对学生的素质培养。在学习过程的考核中,要制定对学生合作意识、沟通、语言表达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等方面的评价指标,关注学生的素质培养。同时安排了两个课外考核项目,这个项目的分数由企业人员根据学生课外实践的表现给出,体现考核的开放性。

三、取得的成果和问题

经过一系列的调整和改革,会展接待礼仪教学工作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各项实践工作蓬勃展开并取得了一系列的办学成果。例如,签订校企合作合同、安排学生全程参与上海市高职高专经济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礼仪接待工作,同时承接我校50周年校庆的礼仪工作小组接待方案的策划工作和晚会现场颁奖、礼仪接待等工作,并取得一致好评。

实训教学模式的核心是双向参与、优势互补,但是由学生全程参与实践的教学方式,固然能使学生更多地掌握实践技能,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例如,实训教学期间部分同学参与企业礼仪接待工作的学习考核制度不够完善,学生进行企业实践的同时和学校任课教师间的沟通问题等。必要的监督管理机制,才能保证较好的教学质量。

“桥梁型”实训教学模式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形式,是学校和企业间的重要沟通渠道,同时可推动企业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高等院校和实践单位的“智力”资源通过合作流向企业,与企业的项目相结合,实现技术的新组合;各方面掌握的各种信息包括最新动态,并向产学研方向转型,实现信息的有效组合与综合利用;提高了实训教育的整体有效性,保证了人才、信息等资源的稳定供给和有效组合。这种互相需求、互相依赖的关系是实训教学模式关系能够维持的基础。

四、结论

实践证明,“桥梁型”实训教学模式是向校企合作转型的必经之路,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从学院角度,希望以实训教学模式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产学结合上取得突破并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双赢”。

参考文献:

[1]杨海清.会展礼仪实务(会展管理系列教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篇3

舞蹈艺术亦如其他文化事项一样,当它进入自觉传承阶段,对于其“规范”的关注就成为不可回避的主题。具体的应该从舞蹈的自娱转向娱人开始,“尽管它具有狂野和宗教礼仪的特征,很早就冒出了巨大变化的萌芽,舞蹈已逐渐从自然而然的身体活动,从疯狂的活动状态和庆典礼仪转变为自觉的旨在令人鉴赏的艺术品。”随着阶级社会的形成,观赏性舞蹈的出现,如传说中夏启的《韶》舞及其“女乐三万人”,便拉开了古代表演性乐舞的序幕。此外,在距离至今三千多年的周代,便出现了可考的乐舞文字记载,并有了从事、掌管并传承乐舞的机构――大司乐这一世界上最古老的音乐舞蹈学校,并出现明确的“教案”和制度。

在《西方舞蹈史》中记载:在新石器时代和中期部落文化里,狭义的专业性观赏舞蹈的发展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若不在晚期部落文化期中把社会分为领主和奴隶两个阶层,领主文化也就不存在。人类第一次促成艺术形式暂时分裂成两种基本要素:艺术家的有酬劳动与付酬者也就是统治阶级观赏家的艺术享受。就舞蹈而言,之后的步骤就是建立一支职业性队伍了,因为只有这种娴熟的技巧、自觉的精心设计和表现形式,才能把舞蹈艺术和游戏及即兴的表演区分开来。

随着人类的进化和社会的发展,舞蹈的脉络和体系也渐渐变得清晰起来,从舞蹈的分布来看,既有走入宫廷的雅化的舞蹈,也有保留于民间且蓬勃发展的自娱自乐的舞蹈,既有了专门的表演艺人,也开始逐步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步入21世纪的舞蹈,也随之进入了一个更加系统与科学的时代,我们有专业的舞蹈院校与团体,专门的舞蹈教师和表演人才以及演出场地,俨然已经变成一个科学的产业链条。舞蹈的规范正是在这样历史的发展中一步一步逐渐完善起来,并形成了自己的体系和套路,用科学的训练体系和最规范的课堂教材,来培养一批批优秀的舞蹈人才。“规范”可以说不仅保留在舞蹈发展的每一个印记中也存在于舞蹈的一招一式中,无确定指向但却又具有约定俗成的力量为大家所共同遵守。

规范,是法式,也有模范、典范之意。托马斯・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所谓“规范思考论”的观点,认为范式(规范)具有一定的延伸性,也就是具有惯性作用。它有一种潜在的规则和约束力,迫使其成员自觉的服从规范,在规范内部展开工作。同时也具有持久性,当规范已为共同体成员所接受,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就自然内在的与其成员的思维结构相融合,以至于产生一种信仰。??对于舞蹈艺术而言,虽无任何先人规定跳舞必须实行规范,却受萌发的“规则感”支配,成为人人遵守的“法规”。

舞蹈艺术走向规范,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必要性。一方面,作为舞蹈载体及形象塑造工具的人体,只有通过一系列规范的身体训练,从而达到一定的软开度、肌肉能力以及表现力才能最终游刃有余的创造舞蹈形象。在这一身体规训的过程中,所要付出的汗水与泪水却是有目共睹的。只有经过一定强制力的残酷训练过程,才能蜕变为一个自在的肢体从而灵活的运用于舞蹈表达之中。舞蹈艺术以身体作为主要媒介,甚至在最初的舞蹈选材过程中便开始显现出一定的规范性。“三长一小”不仅是芭蕾的选材要求,更是成为舞蹈人才选拔的通用标准。时至今日,选材体系已经包括了体格检查、家系调查、发育类型与程度的鉴别等多个环节,但可以肯定的一点就是,舞蹈在入门的那一刻已经就面临着被“规范”的裁决。另一方面,舞蹈的表达与形象的塑造最终需要在审美接收阶段得以完成,当舞蹈艺术成为审美对象后,如若无法形成相对稳定的规范模式 ,审美主体便没有起码的作为辨认的参照,固然审美系统便无法形成。

除此以外,舞蹈规范与舞蹈教学过程的这一特息相关。教学作为舞蹈教育的主要环节,舞蹈规范首先体现于对舞蹈动作的规范。可以说没有规范就没有教学,不规范的舞蹈是无法学习无法传承的舞蹈。因此,它是舞蹈教学的前提条件和至关重要的环节。??舞蹈教学中的规范,实际上是把舞蹈实践中形成的天然规律的条理化和程序化,使已经形成的朦胧的潜化标准与规则外显化与明确化。舞蹈规范的对象是我们的身体,这一点是无疑的。首先,舞蹈要进行教学,就必须确定相对应的规范作为一定的标准且对身体进行约束,在此基础上,应试教育迫使我们将这规范与标准变得愈加的统一与严明。其次,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不同舞种所呈现出来的不同风格也是一种舞蹈规范。例如芭蕾中的“开绷直立”、古典舞中的“拧倾圆曲”,现代舞中的“自由放松”,以及不同民族舞蹈中所具有的独特表演风格等等,这些都已经形成不同的规范,甚至是具体的教材贯穿在舞蹈教学训练中。

舞蹈教学的规范化促使舞蹈教育系统化和科学化的建设和完善,不可否认,它在舞蹈学科建立初期,为舞蹈教育的发展注入的强劲的动力,使得舞蹈取得了质的飞越。但就在我们不断深入理性的层层规范之中,却开始与舞蹈的本质渐行渐远,使得本该是自由的、感性的舞蹈,开始变得麻木,不再让人兴奋。这一点,许多的舞蹈工作者、专家也早有洞见:“在既定而又统一的标准下,我们是否已经压抑了那些本应向着不同方向生长的活的生命?我们是否让无数可以在不同标准下成功的生命走向不应该有的失败?”??

在舞蹈教学的课堂中,“对与不对”“像与不像”的纠错现象司空见惯。究其原因,还是舞蹈的规范性使然。舞蹈中岂有对错之分,它是在舞蹈的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与主观创造结合之下所产生的。此外,舞蹈的教学延续的是言传身教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并以舞蹈动作的传授、模仿、练习为主要程式。但在这种单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致使学生停留于对动作的机械模仿与简单复制,出现个性缺失、表演苍白、内容空洞等问题。至此,是时候开始反思舞蹈教学是否被过多的“规范”所禁锢,致使舞蹈教育陷入培养匠人而非艺术家的窘境。

舞蹈艺术作为一种形而上的精神产物,我们最终要关注的是人的精神境界有没有在此艺术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升华,而不只是关注于肢体动作的是与非,像与不像等。诚然,“规范”在舞蹈教学过程中肩负着其严肃的历史使命并有着不可撼动的影响力,但如何从走进规范到打破规范,从而到舞蹈精神世界的回归将是我们眼下要思考的命题。

首先,观念作为不可替代的先导,需要引发我们足够的正视。在舞蹈教学中,“规范”并非第一性的,身体技术的训练也不是全部,只有尊重学生个体的内心情感,重视对其综合能力的全面开发,才能培养的是有创造力的舞蹈表演家。其次,在当代的舞蹈教育中,整齐划一,百人一面的舞蹈训练标准多少已经开始不合时宜,更需要发掘学生的个性,在统一的训练中更多的保留其独特性,鼓励并启发学生用个人的舞蹈身体语言进行不同的舞蹈表达。与此同时,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也显得尤为重要。无论是在课程设置还是在教学安排,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是学生这一核心。再次,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最初都是由教师教授开始,通过肢体的准确示范与语言的讲解建立起学生初步的肢体概念。值得注意的是,在指导纠错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这么动,还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么动,不仅要学会其动作的规范,更应该明白动作背后的逻辑。尤其重要的是,在汲取知识、锻炼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是被动接受更是主动参与的主体,教师需有意识的让学生直接参与探索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赋予他们一个更为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空间,走入身与心相结合的舞蹈世界。

注释:

??刘伟伟:《试论库恩科学革命的必然性》,《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第20卷第2期。

??吕艺生:《舞蹈教育规范论》,《民族艺术研究》2000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