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30 17:56: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情况分析:(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从整体来看,部分学生身上好的习惯(课堂听讲,记笔记,发言提问、课外阅读)正在逐步养成,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仍有不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没有明显的转变,根据数据看出,13个班级中寄宿班之间、普通班之间的差距不大。(二)教材分析:本学期拟上完九年级上册及部分下册内容,上册教材共分为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让学生感悟人生,第二单元、第三单元关于人与自然。第四单元关于民俗文化,第五单元、第六单元古文阅读。下册主要包括爱国思乡之情的诗***歌单元、社会生活的小说单元,生命主题的散文单元、戏剧单元、两个文言文单元合共六个单元。初三语文的学习,是初中学习过程的第三个阶段(第五、六学期),也即最后阶段。教学重点上升为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语文对生活的服务关系,发挥语言的交际功能,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还要培养学生文学欣赏的能力。语文基本训练更进一步,进行记叙、说明、议论三种表达方式综合的训练,并落实到实际运用上。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口语交际,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三、教学资源的开发:严格遵守教学的基本环节,努力创设具有个人风格的课堂教学模式,将课改理念自觉运用于加大信息技术与课件整合为教学提供服务。充分利用internet,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
四、教学措施:1.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社会发展对语文的新要求出发,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2.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致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3. 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指导学生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发展他们的观察、记忆、思考、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4.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技能,全面提高语文能力。精心备课,尤其要备好学生,突出重点和难点。要提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启发式和讨论式,鼓励运用探究性的学习方式。 5.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6作文教学,贴近生活实际,富有生活气息,把握中考方向,多写小作文片段作文,统一安排,尝试互批共批,以改促写,有效提高作文水平。 7.实行分层目标教学,根据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层教学。利用课外实行培优辅差,力争整体提高。 8.优化作业管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加强课代表,小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和监督作用,避免欠交作业。9.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要有所区别,要因人而异。充分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点。10.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报告会、演讲会、小辩论,锻炼能力,提高兴趣、培养思维及口头表达和语文知识的运用。五、教学进度周次 内容 备注1 沁园春 雪(2)
阅读名著《水浒传》、《傅雷家书》、《培根随笔》;背诵附录中的十首古诗。3 隆中对(3)、乐业与敬业(2) 4 5 作文(2)、故乡(3) 6 孤独之旅(1)、国庆放假 8 出师表(4)、词五首(1) 9 词五首(2)、综合性学习、作文(2)、期中复习 10 期中复习 11 期中复习、考试 13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2)、综合性学习、作文(2)、杨修之死(1) 14 智取生辰纲(2)、范进中举(2)、香菱学诗(1) 15 综合性学习、作文(2)、公输(2)、《孟子》二章(1) 17 综合性学习、作文(2)、曹刿论战(2) 18 邹忌讽齐王(2)、愚公移山(2) 19 《诗经》两首(2)、综合性学习、作文(2) 20 期末复习 21 期末复习 22 期末复习、考试
篇2
最近,我一改以往的教学过程,把学习音乐知识放在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发现课堂教学进行得非常顺利。课一开始,老师走进教室,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老师身上,他们用好奇的眼睛注视着老师,我趁势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再用学习的结果指导歌曲的学唱,这样学生课前学习的音乐知识在本节课里得到运用,学习过程非常轻松,知识掌握得也较牢靠。以四年级上册歌曲《愉快的梦》一课为例,我采用了这种方式教学,取得了较理想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伊始,我让学生合上课本,听老师弹奏乐曲(《愉快的梦》),并用手轻轻打拍子,听完后告诉老师是几拍子。当我弹完,学生纷纷发言:“三拍子。”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后说:“我们刚刚听到的乐曲是‘两组’三拍子构成的,即六拍子。”我及时在黑板上板书了拍号“”,并告诉学生,它的强弱规律基本上是三拍子的重复,只是把第四拍变成了“次强”成为“强、弱、弱、次强、弱、弱”。接着让学生轻拍身体来感受这个强弱规律,并合着音乐拍一次。然后我问学生:“‘’这个拍号你们还有什么不懂的?”学生举手回答:“‘8’是什么意思?”我板书之前学过的拍号“”、“”问:“这里的‘4’是什么?”学生:“以四分音符为一拍。”我接着提示学生:“以此类推‘8’是什么意思?”学生恍然大悟:“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我抓住时机板书出《愉快的梦》前两个小节的旋律“3 3 321│5・ 5・ │”请学生演唱,教室里立刻活跃起来,孩子们一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很快有几个学生就把这句唱准确了,我让这些孩子当小老师教全班同学唱。接着又板书曲谱“5 5 542 │1・1・ │”,学生根据刚才的经验,很快唱好了这两小节。我在最后一小节的两个“1・ ”处加上连线,告诉学生现在这两个“1・ ”只能唱第一个,但要唱够六拍。我顺势提问:“那么这条线起什么作用呢?”学生回答:“连接作用。”我又把连线画在“542”上,接着问道:“那这几个音又要怎么唱呢?”学生发现,加不加连线对这几个音来说没变化,那么为什么又要加上连线呢?我在这两小节下面加上歌词“轻轻荡漾”,学生很快就发现,“荡”字是用三个音来完成的,所以加上了连线。我将知识点一语道破:“这个连线在这里表示连接,一字多音时就要用它表示。”至此,本节课新学的音乐知识便已水到渠成。我把剩下的简谱让学生自己学唱,学生学习积极性非常高,而且学得非常快。
下课后我开始反思,以前的教学问题出在哪呢?
1.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新课标在处理好各种关系中要求,既要启发学生又要有适当的讲授。如果直接告诉学生,这里是什么知识,所以要怎么样唱,学生就成了被动接受的工具,他们的积极性也不高。正如一句话总结的:说给我听,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也会忘记,让我自己去做,我会永远记住。
2.没有做到以学生为本。老师在学生唱歌的过程中随意打断学生,让学生的演唱被迫中断,这与打断别人说话是一个道理,是一种不尊重学生的表现。也难怪学生这时都不愿听老师讲解知识。
3.没有做到以音乐为本。音乐课不同于语文、数学等课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是以丰富学生情感为主。如果在学生学唱歌曲时,不时地停下来传授音乐知识,不仅会明显影响学生的学习状态,使情绪低落下来,老师的教学积极性也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情绪影响下,唱出的歌就必然会失去了它原来的味道。所以老师要做的,就是运用一切尽可能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调动学生的情绪,使其始终能积极地参与老师设计的一切活动――包括音乐知识的学习。
4.音乐知识的讲解没有做到连贯性和系统性。没有复习巩固、启发引导和层层剥笋的过程,学生见到的只是一片树叶,而非枝繁叶茂的大树,更别说一片森林了――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森林”。也正是因为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难于理解消化,所以总是容易忘记。老师在讲解音乐知识时要有宏观的架构,注重前后知识点的衔接,从而达到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教学目的。
蹇菊华 四川省苍溪县陵江小学
书 讯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
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
由音乐教育家曹理主编的《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系列丛书现已由人民音乐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丛书依照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新版初中音乐教科书编写而成。教科书中的每个单元,编者都分别请两至三位名优教师设计出三至七篇教案,并附上点评文章。每篇教案及点评均以有效指导实际教学为目标,因此该丛书的实用性强、参考价值高,欢迎各位教师选购。具体书目如下:
名 称 定 价 开 本 备 注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七年级上 28.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七年级下 28.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八年级上 29.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八年级下 29.00 A4 已出版
《名优教师设计音乐课教案与评析》九年级上 暂无 A4 2014年7月出版
篇3
关键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育观念;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17-0099
作为素质教育核心体系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潮已经向我们袭来,新的课程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各学科正不断地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制定相应的对策,以适应新的课程改革的需要。思想品德学科如何适应新的课程理念,改革思想品德课教学成为当前广大思品教师迫切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然而,在现实思想品德教学中,许多教师仍受制于教材、受缚于教案,他们把按照教材执行教案实施教学视为新课程实施的终点,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不能在大社会环境以及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无法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无法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副鲜活的、生动的画面。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涉及到如何选择、捕捉、运用更多资源的问题。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应鼓励教师和学生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积极创造和利用课程资源。”因此,在现实教学中只有结合教学与学生的实际开发课程资源,适当地充实教学内容,才有利于克服这些矛盾、落实新的课程理念,从而保证教学内容与学生身边生活与现实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下面仅就新课改背景下的教学资源谈几点认识:
一、立足根本,探究利用教材资源
教材里面所记录的都是知识的精华、文化的宝库,那些具体、鲜明的美的形象不仅能感染学生、能激发其对思想品德课的浓厚兴趣,而且能影响学生的心理活动,为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行打下基础。我们都在用教材,但怎样使用,用得如何,差异却很大。一方面,往往由于我们对教材中某些内容的轻描淡写,或者照本宣科,从而导致资源的白白流失;另一方面,要在短短45分钟内把这些全部讲过又是完全不可能的。因此,我们教师要有良好的资源意识,应该深入地钻研教材,准确地把握教材要点,每一段教材、每一幅画面、每一个问题都要综合考虑,在时间、方式等方面综合科学处理,以发挥最佳效益。在上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五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中,笔者就从教材的众多材料中精选了“鲁讯”和“载人航天精神”两个材料,从学生所熟悉的事例出发,从以前到现在,用两个事例把整堂课贯穿起来,最后再落实到学生该怎么做?新鲜、具体的材料不仅引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而且使整节课紧凑又不失教育意义。
二、理论联系实际,获取生活资源
理论联系实际历来是政治课教学所坚持的原则,但联系的“实际”应该是贴近学生最直接的生活实际。新课改就是要强调学生从现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自主获取新知识;主张用富有生活意义的案例,呈现问题,提供问题发生的情境和分析问题的思路,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比如,从2005年秋季开始,笔者校对面开办了一家水泥厂。每天上课时,时不时就会有一股刺鼻的气味闻风而来,个别学生甚至出现头晕现象。针对这种现象,笔者就布置八、九年级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追查根源,利用所学知识说明现象,并要求九年级学生谈谈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我们该怎么办。这样充分利用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并与教材接轨、呈现问题、提供思路,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活化知识。
三、学科互动,活化资源
思想品德课程作为整个初中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联系极为密切,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又极具互补性。在进行课程资源开发时,要重视各学习领域的合理配置,发挥各门学科的优势,充分利用其他学科的知识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服务,凸显思想品德课的核心理念。在具体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很需要其他学科知识的帮助,但由于学科课时设置的原因,不能分别利用各自的课堂完成教学合作,这就需要学科与学科互动。如在进行八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五课《世界文化之旅》教学中,笔者就与语文、历史、地理教师集体备课,通过语文教师了解汉字的特点,宣传中华传统文化,通过历史、地理教师了解世界各大洲的不同标志、代表人物等文化特色,通过这种学科之间的相互合作,在教学中能帮助分析清楚相关问题,这样更有利于思想品德学科相关内容的完成。
四、依靠社会,补充教学资源
新课程以广阔的自然和社会作背景,与社会、学生的实际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还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来引导学生获取教学资源。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曾联系长乐自身的资源上《世界文化之旅》这节课,因为长乐是侨乡,历史上素有“海滨邹鲁”之美誉,现代的长乐即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与交流,并从实际出发解决这个问题,就成为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要求学生通过镜头去寻找代表长乐文化的标志、代表人物等,通过电话、互联网去调查、了解世界各国优秀的文化,并通过这些来感受自己身边文化的变化,从而懂得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最终实现教学三维目标。
让思想品德课充满时代信息,这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本身的性质和任务决定的,也是历年来品德课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教学中能及时把国内外学生关心的大事引入课堂,把教学放在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下进行,把学生投入到绚烂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去理解分析知识。比如,在上《竞争合作》时,当时正处在多哈亚运会比赛期间,笔者在上这一节课时,就联系了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男子110米栏比赛,让学生看刘翔比赛的现场直播,感受竞争合作的奥妙,理解竞争合作的关系。这样,不但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五、回归课堂,关注“动态资源”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堂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场所,教师学生在交往互动中也时常会生成课程资源,这种课堂互动的资源是动态生成的,在课堂中既时产生的,是教师预想之外动态产生的教学资源,它稍纵既逝,被称为“上帝的礼物”,靡足珍贵,这种教学资源是学生真实体验的一种反映。由于动态资源是即兴的、灵动的,来自于学习本身的,因而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我们的课堂便会勃发生机,学生便会享受到无限乐趣。有一次,笔者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这节课,讲到“依法求偿权”时,有一个学生突然提出:“消费者知道商场卖的是假货,故意去买假货,然后向经营者要求赔偿。可以这样吗?”这完全偏出了教材和笔者上课的预想。他这一问,一下子把笔者给问懵了,但这却犹如在平静的水面掷下了一大石块,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热闹起来。笔者瞬间就作出了决定: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接下来就讨论这个问题。结果这节课所有的学生都动了起来,围绕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笔者又引导他们上网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查相关案例,在下一节课上展示。这样,通过讨论、查阅,学生加深了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理解,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师生互动;心灵对话;展示生活知识;舞台
中小学新课程改革已经许多年了,但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学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仍然是课堂气氛呆板,学生调动不起来,学生的品格、个性、思维与审美严重缺失。教者对知识的意义或价值的理解太急功近利,为了应付学校的实绩考核,应付升学,出现了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不能从长远去拓展学生的视野,只把知识当成获取利益的工具,因而将知识与生活剥离,不能体现知识所展现的丰富的生活内涵,因而出现了下面一些现象:
1.语文课堂教学仍把语文知识当成单一的孤立的“工具”,生硬地机械地让学生去掌握,而无视知识在生活中所包含的极为丰富的人文性、情感性、趣味性,缺少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热爱生活的热情。
2.人为地把语文知识与应试联系起来,缺乏对知识体系的系统的把握,孤立语文知识,不能融会贯通,更令人忧虑的是农村学生不了解农村的生活知识。
3.教学中不能拓展其内涵外延。仿佛教就是为了考,把丰富的语文知识进行反复的训练,忽视了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体现出的求知欲望,把知识与生活隔离开来,追求标准答案。
以上这些情况在我们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敢说普遍存在,至少说很有一定的代表性。一次在全校性语文公开课上,听了一位镇骨干教师讲授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位老师在课上为了体现课改精神,也想体现以学生为主的学习原则,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讨论,其中有同桌讨论,有4人小组讨论,在讨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我对三味书屋有什么看法”时,不少同学经过同桌或小组讨论,进行了交流,有的说:“百草园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而三味书屋生活单调,还要背书,背不出来还要挨戒尺。”有的说:“三味书屋的老师教育的方法太古板,不能让我们快活。”也有的说:“儿童的天性就是爱自然,爱玩,枯燥的《诗经》文字不如捉苍蝇喂蚂蚁有趣。”但是教者不满意学生的回答,拼命要大家再动脑筋,最后老师在无奈的情况下,用屏幕打出标准答案。并说要记住这是作者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束缚儿童的身心。课后这位老师还抱怨学生课上不配合,不肯动脑筋。试问,学生的几种回答真的没有道理吗?难道就是你的答案才是标准的吗?现在不少的学校,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从早到晚把学生管得死死的,课间不许大声讲话,不许在楼道追逐,受了别人的欺侮不反抗,一切都要按学校的这样那样的规章执行,略有越轨就扣分、批评、处分,把一个生龙活虎的青少年管理得束手束脚,唯唯诺诺,没有一点阳刚之气,这样的学校学生真的喜欢吗?这又与教育制度有关吗?这种预设的标准答案很可怕,因为它好像是一个圈套或一个陷阱,尤其用媒体设计的投影,教师千方百计把学生引诱到标准答案上,不然,他的设计就要废弃了。这种做法也正是应试教育造成的。教者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知识,更要鼓励学生把平时的生活知识在课上大胆地讲出来,只要是有道理的,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
作为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应该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而不仅仅是教师表演技巧的场所,是师生共同创造、和谐共处、探知生活知识的时空。一堂课离开学生的主体活动,不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知识,这个时空就不存在。课堂应是向每一颗心灵敞开的怀抱,要充分体现平等、民主、和谐、愉悦的气氛,不应该因为学生答案与预设答案不一致而被无情打击,更不应该因此让学生受到不公正的判决。课堂应该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能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对社会生活的时候,把课堂知识联系到生活中去。
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一定要有一个正确的教学理念,在新课改的形势下,课堂教学就是要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要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质,把课堂当成学生展现生活知识的舞台,因为学生来源于社会,更是要走向社会的。所以课堂教学不能满足于书本知识,更要多一点生活知识。中科院的院士杨福家曾说:“学生的头脑不是用来填充知识的容器,而是如同点燃的火种。怎么把他的火种点起来?一个学生的好与差,绝对能单单用分数来表示吗?”这不正说明了生活知识的重要吗?
我们常常感到今天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是“语文知识”有了,而生活知识少了,而其智力并未真正开发,只是成了知识的容器,这样的人怎么能够适应时代的要求呢?课堂教学不仅要多一点生活知识,更应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去积累知识,运用知识。在教学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的专题《气象物候》时,有些教师只重视那几首诗的背诵默写,而不再去拓展课外知识,我认为这一专题是实践性很强的,教者就应在课前布置学生走向社会,向长者搜集各种物候谚语,然后在课上交流。我在教这一专题时,让学生走向社会向长者及有经验的老农搜集物候方面的俗语、谚语,课上很多学生抛开书本,有的能系统地介绍二十四节气,有的还能说出与之相关的家事,他们交流的俗语、谚语有:“清明前后,栽瓜种豆”,“头伏萝卜二伏菜”,“云行东车马通,云行北好晒麦”,“春雾暖,夏雾热,秋雾凉风,冬雾雪”,“六一雷,一雷压九台,七一雷,一雷九台来”。这些从生活中得来的知识,学生们很踊跃地在课上交流。这样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能适应社会生活。
篇5
时间过得可真快,从来都不等人,老师们的教学工作又将有新的目标,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教学计划了。以期更好地开展接下来的教学工作。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准备的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更多关于教学工作计划的内容请点下方链接
九年级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初中个人教学计划汇总集锦5篇
五年级数学上册《小数除法》教案
教学计划小学5篇精选
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计划汇总5篇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2、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从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并能体会统计知识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师:同学们都喜欢机器人吗?同学们可以自己制作,锻炼动手能力。我们了解到2006~2012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参赛队伍支数情况,于是做了一份统计图。出示条形统计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回忆条形统计图的特点。
(二)探究新知
1、为了更明显的看出各年参观科技馆的人数增减情况,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统计图。
出示折线统计图(板书标题:折线统计图)
说一说它的横轴、纵轴分别表示什么?
统计图上的各点又表示什么意思?
2、分析折线统计图
小组讨论:(1)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参赛队伍的数量有什么变化?你有什么感想?(2)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师带领学生从点和线两方面分析总结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师问:在折线统计图中我们是用什么来表示数据?(板书:点表示数量的多少)
我们明明用点来表示数量的多少,而它却叫做折线统计图你,说明这些线段中肯定藏着一些奥秘。
师问: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里面的各条线段,它们有什么作用?
(板书:线表示数量的增减变化)
3、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尤其是上海,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就进入了老龄化。
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下面是一个小组调查的2001—2010年上海出生人口和。小组讨论:如果要看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该怎么办?
分别出示上海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图。
4、提问:请比较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变化情况。
怎样才能更方便地比较呢?
(1)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指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标题和图例在制图中一定要有。
(2)复式折线统计图与单式折线统计图与什么不同?
复式折现统计图可以更方便的分析两个数量增减变化情况。
5、根据复式折线统计图回答问题
(1)观察复式折线统计图,你说说上海出生人口数、死亡人口数的变化趋势吗?
(2)每年的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3)结合全国2001—2010年出生人口数和死亡人口数统计表,你能发现什么共同的规律吗?(如下表)
年份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出生人口数/万人
1708
1652
1604
1598
1621
1589
1599
1612
1619
1596
死亡人口数/万人
821
823
827
835
851
895
916
938
942
953
三、知识巩固
1、甲乙两地月平均气温见如下统计图。
(1)根据统计图,你能判断一年气温变化的趋势吗?
1、2
月份气温最低,从 3 月份气温上升,5~8 月份气温最高,从 8 月份开始,气温下降。
(2)有一种树莓的生长期为 5 个月,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为 7~10之间,这种植物适合在哪个地方种植?
这种植物在甲地种植比较合适。
2、陈明每年生日时都测量体重。
下图是他 8~14 岁之间测量的体重与全国同龄男生标准体重对比的统计图。
(1)陈明的体重在哪一年比上一年增长的幅度最大?
14 岁比 13 岁增长的幅度最大。
(2)说一说陈明的体重与标准体重比变化的情况。
四、课堂小结
重点: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看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难点:弄清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通过对比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会看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可以体现数据变化趋势的特点。
2.问题解决与数学思考:能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绘制完成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对数据进简单地分析
并能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根据折线统计图数据变化的趋势,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单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及优势。
,会看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根据统计表所给的数据正确地完成折线统计图。
2、学会用折线统计图来分析问题,预测事情的发展趋势,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小组合作交流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设疑自探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交流:同学们,你们喜欢机器人吗?下面是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
(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
2.分析统计图。
思考:从这张统计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自由发言,读懂条形统计图。
3.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解疑合探
1.初步感知
师:刚才,我们在条形统计图中了解的信息在这张折线统计图上都能找到吗? 学生观察统计图,指名说一说。 问:2010年有多少支队伍参赛?谁来指一指? 生:边指边答2010年489支。 追问:489在哪? 生:在2010年这一列和横着的489这个数据的交点。
2.揭示课题。
师:为了便于分析,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出示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统计图)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思考所有的信息都找到了,那他们为什么还要制成这样的折线统计图呢?
3.深入探究。
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独立思考教材中提出的2个问题。 小组交流。 全班讨论、交流:你是是怎样看出来的?怎样想的?
4.读懂图意。
谈话:看来折线统计图的用途真不小!你能看懂这个折线统计图吗?
请同学们先与同桌互相说一说,折线统计图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它是怎样表示数据信息的?
学生活动,教师组织全班交流。
提问:表示2007年参赛队的点在哪里?这一年有多少支参赛队?2011年呢?
5.数据分析。
谈话:你能回答下面的问题吗?自己先想一想,再和同桌说一说。
出示问题:
(1) 多长时间记录一次数据的?
(2) 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
(3)参赛的队伍上升得最快的是哪一年到哪一年?下降得最快呢?
全班交流,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看的,怎么想的。
(三)、质疑再探
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思考:那么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相比,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参赛队伍的变化情况呢?为什么?师:你有什么感想?
(四)、拓展延伸
1.妈妈记录了陈东0~10岁的身高,根据下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
出示统计图(没有描点),教师示范前两个点的画法。
学生尝试画图,并组织交流(让学生说一说制作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
提问:从这幅图中知道了什么?
提问:从图上看,陈东的身高有变化吗?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追问:为什么身高长的速度越来越慢?
(五)、课堂小结
人们在表示这些数据时可以选用折线统计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是
不仅能够看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还能清楚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理解众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2、能根据数据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学习的兴趣。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
2、弄清平均数、中位数与众数的区别,能根据统计量进行简单的预测或作出决策。
教具准备:
投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提问:在统计中,我们已学习过哪些统计量?(学生回忆)指出:前面,我们已经对平均数、中位数等一些统计量有了一定的认识。今天,我们继续研究统计的有关知识。
二、教学实施
1、出示教材第122
页的例1 。
提问:你认为参赛队员身高是多少比较合适?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进行汇报。
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结论:
( 1)算出平均数是1 .475 ,认为身高接近1 .475m 的比较合适。
( 2)算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1 .485 ,身高接近1 .485m 比较合适。
( 3)身高是1 .52m 的人最多,所以身高是1 .52m 左右比较合适。
2、老师指出:上面这组数据中,1
.52 出现的次数最多,是这组数的众数。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3、提问: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学生比较,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交流。
老师总结并指出: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可以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它们描述的角度和范围有所不同,在具体问题中,究竟采用哪种统计量来描述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要根据数据的特点及我们所关心的问题来确定。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3
页的“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并结合生活经验谈一谈自己的建议。
5、完成教材第124
页练十四的第1、2、3 题。
学生独立计算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集体交流。
三、思维训练
小军对居民楼中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进行了抽样调查,情况如下表。
( 1)计算出8 户居民在一个星期内使用塑料袋数量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可以使用计算器)
( 2)根据他们使用塑料袋数量的情况,对楼中居民(共72 户)一个月内使用塑料袋的数量作出预测。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四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使学生在绘制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进一步感受统计方法对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价值,增强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利用统计图里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
教学流程:
一、谈话揭题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复式折线统计图,谁来说说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复式折线统计图。(板书课题)
二、综合练习
1、出示P77第2题
(1)学生看图后独立思考:1999年哪种电话的用户多?2003呢?
(2)哪种电话用户的增长速度快一些?你是怎么判断的?(从折线的走势上来判断;计算每种电话用户2004年与1999年的差,进一步检验作出的判断是否正确)
(3)看这这张统计图,你还想到什么?学生交流。
2、我国的经济在持续稳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出示第3题。
(1)这张图统计的是什么?
(2)拥有电话的家庭户数哪两年增长幅度最快?计算机呢?学生独立思考后回答,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让学生说说自己判断的方法。
(3)从上面的统计数据中,你还能想到什么?
三、联系生活应用统计知识
1、完成P78第4题引导学生看懂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学生独立完成后和同学交流。
(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可以看出,水仙花根的生长速度要快一些。而芽的生长速度之所以比根慢,主要是因为开始发芽的时间比较晚。但从第8天起芽的生长速度就和根大体上是相当的)我们在农学院里也有自己的盆栽植物,请你也来做个小科学家,坚持观察一种植物,并做好记载。
2、完成P78第5题逐题讨论交流,注意引导学生比较两条折线中相应点的关系进行判断。
3、独立完成P79第6题,
(1)指导学生正确使用图例
(2)交流,互相评价,进一步掌握绘制的方法和技巧。
(3)讨论交流问题。结合“为什么气温变化正好相反?”一道学生自主阅读“你知道吗?再交流说说理由。
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折线统计图》教案精选范文五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根据统计表正确绘制单式折线统计图。
2、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对数据进行分析,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并能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已有的统计经验迁移学习单式折线统计图。
2、通过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比较,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数据和合理推测能力。
2、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单式折现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优势。会看、会绘制折线统计图,并能够根据折线统计图提出和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感悟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对数据的变化做出合理的推测。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谈话:同学们喜欢机器人吗?参加过机器人大赛吗?没有也没关系,以后会有机会的。
在中国,自20__年起,每年都会举办一次全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记得在第一届大赛时,全国的参赛人数仅为200。不过后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青少年中敢于进行科技创新的人才越来越多,参加机器人大赛的人也越来越多。在____年时,已有约1100名选手,参赛队伍是426支;到____年,参赛队伍达到了499支。老师还查询了其他几个年份的参赛队伍数量,大家请看。(教师边说,边通过课件出示统计表)
(二)复习旧知——条形统计图
1、教师:请同学们思考,从统计表里你得到了什么信息?(学生回答)
教师:刚才说的信息,大家能用我们学过的统计图表示出来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根据数据的情况,第一个起始格应该表示多少?接下来一格代表多少合适呢?
2、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条形统计图。
(课件演示)
3、教师:观察完成的条形统计图,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多?哪一年参赛的队伍最少?这些问题都一目了然了。
如此看来,条形统计图比统计表更加清楚、直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条形统计图的知识,为学习折线统计图做好准备。
(三)探索新知
1、认识折线统计图
(1)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
教师:有一种比条形统计图更加“强大”的统计图,同学们想不想认识一下?请看大屏幕。
课件出示:中国青少年机器人大赛参赛队伍统计图(____—____年)。
教师: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这种统计图叫做折线统计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折线统计图的知识。(教师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2)初步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绘制过程。
教师:我们首先来观察一下折线统计图的横轴与纵轴,与条形统计图相比,它们相同吗?(学生回答相同)
教师:想知道其中的折线是怎样画出来的吗?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教师边介绍边描点,最后把这些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课件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