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有光传范文

时间:2023-04-07 01:27: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归有光传,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有线电视网络发展的趋势

有线电视的发展呈现以下明显特点:⑴光纤化。光纤化是网络发展的趋势,这一方面是由于用户对带宽的需求越来越高,对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样化,如家庭购物、VOD、家居银行、家庭办公等;另一方面也由于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生产销售规模膨胀,光纤、光设备、DWDM的价格不断下降。这些使得光纤逐步向用户靠拢,最终将直接同用户的终端设备相连,实现光纤到办公室FTTO(Fiber-To-The-Office)或光纤到家FTTH(Fiber-To-The-Home)。另外,光分插/复用器、光交换机、光孤子通信技术的出现或即将出现也为网络的光纤化提供了技术上的准备,欧美、日本等国家都在进行全光网络的试点实验。⑵数字化。网络发展的另一趋势就是数字化,它是信息传播从传统方式向电子和网络形态转变的重要标志。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数字化都在迅速进行,特别是有线电视网的数字化为信息交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前景。由于数字压缩技术的发展、成熟和标准化,今后广播电视无论是信号的获取、产生、处理、传输、接收和存储都将数字化,数字化不仅使有线电视网络可以传输更多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满足不同用户的不同需求,同时也是向基带数字网络发展的一个关键步骤。

2光纤传输技术及线路特征

⑴光纤传输技术的特征:光纤传输损耗小,可实现电视信号的远距离干线传输,保证电视信号的技术指标;光纤频带宽,可以保证多路有线电视信号均衡地传输到各光节点;光纤无中继传输距离长,且抗干扰能力强,系统可靠性高;光纤传输技术不仅仅局限于传输有线电视信号,它为开展宽带综合业务传输提供一个开放平台,是宽带综合业务网的重要组成部分。⑵HFC网络技术特征:光纤有线电视网不仅仅局限于有线电视业务,它可以为开展宽带综合业务传输提供一个开放的平台,是宽带综合业务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地广电部门都对传输网络进行改造升级,将原有的同轴电缆为主的树型结构网改造为以光纤为传输媒质的HFC网,HFC网是一个频带宽、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的双向交互式网络。⑶光纤线路有以下特征:①传输频带宽,传输信息量大。目前用于光纤有线电视系统的光谱波长是1310nm-1550nm。②传输损耗低。1310nm单模光纤衰减为0.34dB/km,1550nm单模光纤衰减为0.2dB/km。⑧光纤由纤芯、包层、一次涂复和二次被复组成,可分为层绞式、骨架式、中心束管式和叠带式。光纤的保护措施能够抵御大部分的外界破坏。④传输质量高,传输距离远。在HFC网络中作为有线电视干线网传输省去一连串的干线放大器和馈电环节,接头较少,自然故障率降低。⑤抗电磁干扰和雷电干扰性能好,不存在雷击和电力冲击的威胁。⑥光纤不怕高温,抗核辐射和锈蚀。光纤的寿命较长,一般为20-30年以上。

篇2

例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般把“美我”解释成“以我为美”,说“美”是“意动”用法。下面与此相关的一句是:

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

这里的“以”,一般解为“以为,认为”,句译为“认为 (我)比徐公美。”

这样的解释是有悖于事理的。如果说邹忌之妻偏爱他,从内心里“认为”他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之谓),是可以的;而其妾“畏”之,其客欲“求”之,“美”之,实在是不得已或别有用心,怎么可以说“认为”他美呢?邹忌心如明镜,也不会(实际上也没有)自我陶醉至此。

其实,这个“美”字只是一般动词用法。“美”做为一般动词,并不罕见。如 《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谷梁传·僖公元年》:“齐师、宋师、曹师城邢。是向之师也,使之如改事然,美齐侯之功也。”问题是,这里的“美”还不好直释为“赞美”,因为这里的话题很具体,就是说长得漂亮不漂亮。所以,合理的解释应是“说漂亮”或“说长得美”,“美我”,即“说我长得美”。与此相关的那个“以”字,自然也不解释为“以为”“认为”,而只解为“说”。王引之 《经传释词》曾引此句,释“以”为“谓”,是很有道理的。

例2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末之尝闻。(贾谊 《论积贮疏》)

对于管子的话,一般这样解释:粮仓充实(百姓生活富裕了),就懂得礼节。我们承认物质可以转化为精神,但这样的“转化”也未免过于简单,过于机械了,无论从道理上说还是从实践中看,这种说法都是站不住脚的。这里的关键对“知”字的理解。“知”,可释作“为”,而“为”作动词,在古汉语中意义相当广泛。如 《易·系辞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王念孙说:“知犹为也,为亦作也”,“乾知大始,谓天之所为是创始万物。”《吕氏春秋·长见》:“三年而知郑国之政也。”高诱注:“知,犹为也。”译成现在的话,就是:“主持”,“执掌”。“仓廪实而知礼节”的“知”,也应讲成“为”,讲成“作”:老百姓吃饱穿暖了,才有可能遵守礼仪,讲究节操。这样理解,有三个层次不同于一般的解释。一是“礼节”不同于今日之“礼节”,这是两个词,“礼”即礼仪,“节”是节操、气节;二是“知”

不是“懂得”,而是“为”、“作”,即遵守、讲究;三是“仓廪实”只是“知礼节”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足条件。想一想当时的社会(从管子时代到贾谊的时代),老百姓“不知礼节”,是因为他们“不懂得礼节”吗?他们饥寒交迫,不得已去做一些苟且之事,甚或揭竿而起,实在是无法去“遵”那个“礼”“守”那个“节”呀。

例3

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归有光 《项脊轩志》)

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对“借”字不注,而“教参”则句译为“借来的图书堆满了书架”。“偃仰”,注曰:“安居,休息。指生活悠然自得”。“啸歌”,注曰:“长啸或吟唱。这是显示豪放自若。啸,口里发出长而清越的声音。”“冥然兀坐”,注曰“静静地独自端坐着”。这可算是语文教材中最匪夷所思的几处注解。

归有光当时何人也?学童也。项脊轩何地也?书房也。所读何书也?绝非珍本秘本也。归家何家也?书香门第也。一个书香门第的学童,读的不过是启蒙应试的书籍,何需去“借”?即使要“借”,何能“满架”?这样从“理”字上稍加思索,即可知其不通。而还有不少人曲为之辩,如有人著文说:“所谓借书满架,也是散人闲趣,未必都是借来的。陆游的‘乞借春阴护海棠’,若写作‘我教春阴护海棠’,就几乎不成诗句了。”陆游写的是“诗”,用的是比拟手法,固然可以那么写,而 《项脊轩志》的这个“借”是写实,况且,说归有光(一个小小的学童)“散人闲趣”,不也太浪漫了吗?更不可思议的是,(家长)辛辛苦苦给他“借”来了满架的书,他却毫无学习的心思,一会儿“悠然自得”,一会儿“豪放自若”。果真如此,那么归有光仕途不利 (35岁才中举人,60岁才中进士)也是咎由自取了。

其实,“借”是个通假字。《康熙字典》上就有注:“音积义同。”“借”,就是“积”,就是码放、积聚,句译出来就是:书架上堆满了书。而“偃仰”,是说头之低昂,身之俯仰;“啸歌”是说吟诵诗文;连起来讲,这四个字是描写他非常“投入”地吟诵诗文的情景。“偃仰”同“俯仰”,不必再说。“啸歌”,也作“啸咏”、“歌啸",意义与“歌咏”、“吟咏”大体一致,一般是指对诗的吟诵——也可以说是“吟唱”,因为古人诵诗就是歌唱。如明唐顺之《书三章后》:“临流歌啸,渺然有千里江湖之思。”《史记·宋微子世家》:“箕子伤之,欲哭则不可,欲泣为其近妇人,乃作 《麦秀》之诗以歌咏之。”这都是明显的用例。“吟诵”既久,再静下来思索一番,这就是所谓“冥然兀坐”—— 他决不会无端地在那里“独自端坐”。

例4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史记·屈原列传》)

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注:“夺,强取。下文的‘不与’是不给的意思。”这样解,粗粗一看也通了。但揆情度理,就感到有问题:起草宪令是楚王交给屈原的任务,上官大夫“强取”它干什么?这不是过于莽撞而又毫无意义的举动吗?一个要“强取”,一个又“不给”,这不类似小孩子的争吵吗?其实,在文言文中,“夺”与“与”都还有另外的常用义:“夺”即“削除”或“改变”,“与”即“赞成”,或“允许”。如 《左传·桓公五年》:“王夺郑伯歧,郑伯不朝。”韩愈 《唐正议大夫孔公墓志铭》:“[公]改给事中,言京兆尹阿纵罪人,诏夺京兆尹三月之俸。”此中之“夺”,都解作“削除”。李密《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此“夺”为“使……改变”。蒲松龄 《聊斋志异·乔女》:“母悦,自诣女所,固要之,女志终不夺。”此“夺”即“改变”。“与”作“允许”“赞成”讲的例子更是常见。《书·胤征》:“旧染汙俗,咸与惟新。”《论语·先进》:“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上句之“与”可译为“允许”,下句之“与”可译为“赞成”。再回看例文,屈原写的“宪令”是“未定”之草稿。上官大夫看了之后觉得与己意不合(或“争宠”而为之),要求删除(或“改变")某些条款,而屈原坚持己见,不赞成,不允许,于是上官大夫“谗之”。这样,两个人的斗争是一种政治的斗争,是有关国家方针政策的斗争。否则,屈原不也成了“争宠”者了吗?

例5

(信陵君)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史记·魏公子列传》)

对“举手”二字,一般不注(自然以为无可注),而译文则为“举起手来”。晋鄙为什么要“举起手来”呢?注者译者都末加思考。是一种“礼仪”吗?除了纳粹党和中国少先队有“举手”之礼外,还找不到古人有这种行礼的方式。是晋鄙要以手遮光以利望远吗?两个人又近在咫尺。这“手”举得实在没有道理。发现“无理”就会思考,就会去翻书。原来,“手”通“首”!《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知其罪,授手于我。”洪亮吉诂:“惠栋曰:‘手,古首字。’……今案《家语》作‘授首于我。’”原来,“举手”就是“抬头”!晋鄙“合符”,自然要低头看符;待到“合符”之后,心有所疑,于是“抬起头来”打量信陵君。——豁然贯通。

篇3

关键词:“吾谁与归” “归” “与” 介词 语气助词

“吾谁与归”为后人熟知多是由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那句“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对于其中“与”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

一种观点认为“与”在句中作介词,“谁”为宾语前置。《礼记正义》孔颖达疏:“此处先世大夫死者既众,假令生而可作起,吾于众大夫之内,而谁最贤,可以与归?”人教版初中八年级语文《岳阳楼记》注解:“(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微,没有。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归依。”“与”在这里作为介词,解释为“跟,同”。郭锡良《古代汉语》:“谁与:与谁”,“疑问句代词宾语前置”,“归:归从,汇聚在一起”。

另一种观点视“与”为语气助词,可省略。王引之《经传释词》“欤、与”条:“与,邪,辞也。此皆常语也。其在句中助语者:《礼记·檀弓》曰:‘谁与哭者?’又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家大人曰:‘与’,音馀。‘吾谁与归’,与‘谁与哭者’,文同一例,犹言吾将谁归也。”《古书虚字集释》“按‘与’字为疑问之词,或有于句中倒用者,如《礼记·檀弓》篇:‘谁与哭者?’即‘哭者谁欤?’”又“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即‘吾归谁欤’皆是也。”

陈建生《“吾谁与归”解》、余志朝《“吾谁与归”正诂》、朱声琦《郭锡良〈古代汉语〉(上)部分注释商兑》、富金壁《“其与能几何”与“吾谁与归”》等认为“与”应视为助词,同“欤”,无义,可省略。潘玉坤《句中虚词“与”及其相关句型》将“吾谁与归”和“其与能几何”“何……之与有”“安与知……”这几种先秦两汉文献中“与”的常用句型,着眼语言的系统性,梳理总结,认为这些句型中的“与”应作为虚词。

以上两种解释中,“与”的词义、词性不同,句子结构也不一样。“与”的释义困惑,很大程度上来自“归”字意义一直模棱两可,有的主张“归附、归依”,有的赞成“崇敬、仰慕”。学界认为“归”字的语义主要有两种:一是“归附,归向”,二是“景仰、崇敬”,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归”解为后者,文献典籍中并未有新的例证。严格地说,此义应视为语义上的发挥,并不能视为“归”本身的意义。例如:

(1)赵文子与叔誉游于九原,文子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叔誉曰:‘其阳处父乎?’文子曰:‘行植于晋国,不没其身,其智不足称也。’‘其舅犯乎?’文子曰:‘见利而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也。我则随武子乎!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晋人谓文子如人。”(《礼记·檀弓》)

(2)晋平公过九原而叹曰:“嗟乎!此地之蕴吾良臣多矣,若使死者起也,吾将谁与归乎?”(西汉·刘向《新序·杂事》)

(3)赞曰:君子重义,小人殉利。巢殒耆诛,其道即异。许、吕封驳,照耀黄扉。死而可作,吾谁与归?(《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四》)

(4)非唐之刘宴会,吾谁与归?(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刘宴知取予论》)

与“吾谁与归”类似的“其谁与归”:

(5)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宋·王安石《临川先生集·祭欧阳文忠公文》)

(6)瞻望城西,素旌来止。其谁与归?九原莫起。(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祭唐虔伯文》)

(7)今年在扬州,闻公眉观察亦有一联云:“敬以持己,恕以接物,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生不交利,死不属子,九京可作,舍公其谁与归。”出语本《朱子》,对语本《檀弓》,则真足以传陶泉矣。(清·梁章钜《浪迹丛谈·俞陶泉都转》)

上述例文都谈到了“死者可作”“死者若起”这一共同话题。其中例(5)、例(6)为祭奠亡人之文,若为“崇敬、仰慕”,则逝者、生者皆可敬慕,又何来“死者可作”之感叹呢?

其实,“归”作“崇敬、仰慕”义,尽管不合逻辑,但确实可以省去关于“与”究竟是介词还是语助词的麻烦,但仔细观察如果“归”作“归附、归依”解,亦有不通之处。

(8)进退我生,游观所达,得贵为人,将在含理。含理之贵,惟神与交,幸有心灵,义无自恶,偶信天德,逝不上惭。欲使人沈来化,志符往哲,勿谓是赊,日凿斯密。著通此意,吾将忘老,如曰不然,其谁与归。(南朝·沈约《宋书·颜延之传》)

(9)嗟夫!今之人,知动之可以成功,不知非其时,动亦为凶;知静之可以立德,不知非其理,静亦为贼。大矣哉!动静之际,圣人其难之。先之则过时,后之则不及时。交养之间,不容毫厘。故老氏观妙,颜氏知几。噫!非二君子,吾谁与归。(唐·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

(10)然羲之《石牌帖》云:石脾入水即干,出水便湿;独活有风不动,无风独摇;又未可以意穷也。非至圣,吾谁与归?(南宋·陈郁《藏一话腴》)

(11)礼者,过不及之准也;抑之极,则矫而为扬之甚,势之必反也。垂及于女直、蒙古之世,鞭笞之,桎梏之,奴虏斥诟之;于是而有“者厮可恶”之恶声施于诏令,廷杖锁拏之酷政行于殿廷;三纲裂,人道毁,相反相激,害亦孔烈哉!三代之后,必欲取法焉,舍赵宋待臣之礼,其谁与归?(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明帝》

此三处文献皆大段谈论事理、物理,丝毫未提及人事,缘何笔锋一转产生“无人可归”之感?例(6)《震川先生集·祭唐虔伯文》,唐虔伯与归有光确曾一道为著名的“张贞女事件”奔走呼号,但二人关系并非“归附、归依”。例(2),“良臣再起”,恐怕晋平公所表达的也不是要“归附”于他们。假使“归”的“归附、归依”义引申为“在一起”,比喻心灵上的志同道合,能否说得通呢?例(11)“舍赵宋待臣之礼,其谁与归?”既不能理解成“除了赵宋的礼法,还能归附于什么呢?”,也不能理解为“除了赵宋之礼,还能和什么在一起呢?”因为“其谁与归”并非是要“归顺”于赵宋礼法,而是要“取法”,参考、借鉴从而实现所要追求的至善至美之法。

赵文子九原对话的滥觞,从一开始就未提及“归”的指向,后人在用典时也照搬全收,因而造成了无尽的争论。但好在仍有极少数例子给我们提供了线索,指明例(11)“归”指的是“创制符合仁政的礼法”。

(12)两都陷没,晋室垂尽,所留遗者,惟南阳琅琊二王,同居征镇,欲求继绝,舍二王其谁与归?(民国·蔡东藩《两晋演义》)

《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邢昺疏:“贤者当世祀,为人非理绝之者,则求其子孙使复继之。”“继绝世”也作“继绝”。这里很容易译成“除了这二王还能归附谁呢”,但联系上下文,可知并不存在哪一方归附哪一方,而是“除了这二王还能跟谁一起最终实现我们的目标呢?”即“求继绝”,延续快要断绝的世族命脉。

纵观“吾谁与归(其谁与归)”的语境,无一例外,具备以下几个特征:a.作者在现实环境中屡受挫折、失意惆怅。不论是慨叹人才凋零,还是自身时运不济,皆为逆境触发的感慨。b.言者心情沉重,语气程度甚于平时。从“嗟乎!“嗟夫!”“噫!”“害亦孔烈哉!”可见一斑。c.提及的人物多为逝者,非生者。正是由于现实环境的残酷异常,同路乏人,才会不切实际希冀“死者可作”,渴盼能有同道中人与之前行。d.都在谈论事理,而非谈论某人。e.“吾谁与归(其谁与归)”提及的人和事无论是否得到公认,都笼罩了“至圣”“至善”的色彩。环境残酷之至,心情沉痛之至,内心所最钦佩的人和事,这几种特征都反映了共同语义“终极、至高”。而这得益于“归”,因为“归”本身即含有“最终、终结”的语意。

因此,“归”训为“终,至”“最终到达、最终实现”,则一切疑惑迎刃而解。“吾谁与归”意思就是“还能和谁一起最终实现那至高的理想(探索到宇宙、人生的奥妙)呢?”张盛桥、熊细滚《古代汉语》第二章“选词概述”,“归”字,义项④“最后回到某一地点,《周易·系辞》:‘天下同归而殊涂’”。这里“归”与“吾谁与归(其谁与归)”意义相同,比喻实现至高的理想,即中国传统文化中志士仁人上下求索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助字辨略》:“《后汉书·袁术传》‘虽假符僭称,归将安所取容哉’。‘归’,终竟之辞”。《吕氏春秋·慎大览·顺说》:“以之所归”,高诱注:“归,终也”。《经义述闻·通说上·归》宣十一年传:以讨召诸侯而以贪归之。归,亦终也。

“归”本义为女子出嫁。《说文解字注》:“《公羊传》《毛传》皆云:‘妇人谓嫁“归”’。此非妇人假归名。乃凡还家者假妇嫁之名也。从止,妇省。当云从妇止,妇省。”《易·渐》:“女归,吉”,孔颖达疏“女人生有外成之义,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也”。《公羊传·隐公二年》:“妇人生以父母为家,嫁以夫为家,故谓嫁曰归”。由本义推广为“回家”。由“回家”引申为“返回某个地方”,继而引申为“归附、归依”。同时,由“返回”又引申出“人死”。道家主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认为生命是从无到有,从有到无的反复过程,就像“女人生有外成之义,以夫为家”,人的最终归宿是起始的地方。《尔雅·释训》:“归,鬼之为言归也。”郝懿行义疏:“生,寄也;死,归也。”李白《拟古》之九:“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到达生命的终点,就是回到起点。由“人死”引申出了“最终到达”。也正由于“归”的指向具有“终极”的涵义,连带提及的人和事,也具有了“至高”的色彩。

如上所述,所有模棱两可、佶屈聱牙的语句,便都可以通读了。(较长的例子只截取一部分翻译,引用相同语句的例子不重复作解。)

(13)文子曰:“死者若可作也,吾谁与归?”(《礼记·檀弓》)

译文:如果死者能死而复生,我会跟谁一起最终找到治国治家的方法呢?

(14)晋平公过九原而叹曰:‘嗟乎!此地之蕴吾良臣多矣,若使死者起也,吾将谁与归乎?’”《新序·杂事》

译文:晋平公途径九原故地叹道:“唉!这里葬着我朝众多良臣,如让死者再生,我将会跟谁一起最终使晋国实现霸业呢?”

(15)赞曰:君子重义,小人殉利。巢殒耆诛,其道即异。许、吕封驳,照耀黄扉。死而可作,吾谁与归?(《旧唐书·卷一百五十四》)

译文:称赞道:君子看重义,小人为了利不惜牺牲生命。孔巢父为国献身,柏耆为利而被诛杀,他们选择的道路不同。许孟容、吕元膺不避安危,直言敢谏,其言行将光耀史册。如果逝者再生,我辈会跟谁一起最终探索到为人臣子的处事之理呢?

(16)非唐之刘宴会,吾谁与归?(宋·陆九渊《象山先生全集·刘宴知取予论》)

译文:除了唐朝的刘宴,我还能跟谁一起探索到取予的道理呢?

(17)故老氏观妙,颜氏知几。噫!非二君子,吾谁与归。(唐·白居易《动静交相养赋》)

译文:除了这两位圣人,我还能和谁一起探索到那动静养生的奥妙呢?(按:同上)

(18)非至圣,吾谁与归?(南宋·陈郁《藏一话腴》)

译文:除了至圣,我还能和谁一起探索到天地间玄妙的道理呢?(按:同上)

(19)著通此意,吾将忘老,如曰不然,其谁与归。(南朝·沈约《宋书·颜延之传》)

译文:若通晓了这个道理,我会忘了自己正在老去(比喻乐而忘忧),而如果说还不能明了,我又能和谁一起最终探求到这些道理呢?

(20)临风想望,不能忘情者,念公之不可复见,而其谁与归?(宋·王安石《临川先生集·祭欧阳文忠公文》)

译文:站在风中思绪纷飞,所不能释怀的是:想到您已经不能再见到了,还能和谁一起最终探索到治理天下的道理呢?

(21)瞻望城西,素旌来止。其谁与归?九原莫起。(明·归有光《震川先生集·祭唐虔伯文》)

译文:远望城西,吊唁先生的旗帜来来往往。还有跟谁一起最终探索到修身治学的道理呢?逝者不能再生啊。

(22)三代之后,必欲取法焉,舍赵宋待臣之礼,其谁与归?(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三·明帝》

译文:夏商周以后,如果一定要师法哪个,则除了宋朝对待臣子的礼法,还能借鉴什么最终创制至善至美的礼法呢?(此处以物拟人,“与”随文曲折,译为“借鉴”)

(23)两都陷没,晋室垂尽,所留遗者,惟南阳琅琊二王,同居征镇,欲求继绝,舍二王其谁与归?(民国·蔡东藩《两晋演义》)

译文:两都城陷落,晋宗室已将近灭亡,遗留下来的,只有南阳、琅琊二王还在驻守城镇,征讨四方,想要延续将断绝的王朝命脉,除了这二王最终还能跟谁一起实现呢?

对象为逝者的文例,都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自己处境孤独,无人作伴,只有这些先贤的思想能与自己的心灵为友。

主张“归”作“归附、归依”,往往自相矛盾。人教版初中语文课文注释和郭锡良等《古代汉语》都认为:“与”作介词为“和”,“谁与归,就是‘与谁归’”,“归”即“归从,汇聚在一起”。这种解释反映了句子大意,但逐字逐句考察,则前后矛盾凸显。若“归”为“归附、归依”,则“与”不能为介词,而是语气助词;若“与”为介词,则“归”不能训为“归依”。如果这二者共存,这句话便翻译成“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归依呢?”显然语意不通。

因此“归”应解释成“最终到达”“最终实现”,“归”之意明确,则“与”显然应为介词,表示“跟……一起”。需要指出的是,“与”在此处也不可能是连词,因为说话者和提到的人事为主从关系,非并列关系。

“与”作语气助词,通常放在句末。

(24)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论语·学而》)

(25)抑与之与?(前一个“与”为实意动词,后一个为语气词。)(同上)

(26)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同上)

(27)唯求则非邦也与?(《论语·先进》)

(28)长沮曰:“彼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论语·微子》)

(29)不识舜不知象之将杀己与?(《孟子·万章上》)

“与”作句中语气词的情况极少,且有规律。

(30)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论语·公冶长》)

(31)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同上)

句中“与”都在介词结构之后,而“吾谁与归(其谁与归)”的句子结构不符合这一规律。

王念孙《读书杂志》以及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等认为:“‘吾谁与归’,与‘谁与哭者’,文同一例,犹言吾将谁归也。”实质上此二者属不同文例,对此已有学者做过阐述。

还有一些学者将“其与几何”“何……之与有”“安与知……”等含有“与”的常用短语放在一起探讨,认为句子结构相似,所以“与”的用法相同,其实也不然。因为只有当“吾谁与归(其谁与归)”中的“与”作语气助词讲时,这几种用法的句子结构才相似;况且判断词义必须结合文意,不能单凭句法结构。若“与”作语气助词,则“其谁与归”即“其谁归”。“归”只能解释成“归附、归依”“一道”或者“崇敬、仰慕”,“其谁归”即“还能归附谁呢?”或“还能仰慕谁呢?”。这都是说不通的。后一种不再赘述,这里只重申为何否定前一种解释。“归附、归依”放在句中,句子逻辑混乱,如例(14)和例(22)。甚至还有例句无任何铺垫,就出现了“吾谁与归”,如例(19),“归附”从何谈起?考察其它例子,尽管作“归依”或者“一道”讲显得突兀、模棱两可,大致还能符合文意,但仍然存在理解障碍。这一障碍就是这类语境的所有主题都在围绕某种事理进行探讨,而不是某人。取予之道、动静养身之道、出世入世之道、做臣子之道、为人处事之道、宇宙万物之理、礼法之道、救亡图存之道,皆不为谈人,而为议事。“和某人在一起”与主题毫无关系,让人如堕云雾。赵文子叔誉的九原对话,评价阳处父‘行植于晋国,不没其身,其智不足称’,评价舅犯‘见利而不顾其君,其仁不足称”,赞同随武子“利其君,不忘其身;谋其身,不遗其友”。其实,赵文子并非为了说隋武子,而是要表明自己所向往、主张的处世之道,不过是借评议前辈委婉地表明自己罢了。《岳阳楼记》也是如此,谈“古仁人”,是想借“古仁人”来表明自己对境遇变迁、出世入世的态度: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都不会因为自身遭遇而“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仍然会以入世之心,忘却自己的喜忧,为民谋福祉。其他例子皆是如此。把握全文的主旨,才能尽量避免断章取义引起的误解。

文献中还有一例,也能证明“与”在“吾谁与归”中为介词,应该解释为“跟……一起”。例如:

(32)王太尉曰:“见裴令公精明朗然,笼盖人上,非凡识也。若死而可作,当与之同归。”或云王戎语。礼记曰:赵文子与叔誉观于九原,文子曰:‘死者如可作也,吾谁与归?’郑玄曰:“作,起也。”(《世说新语笺疏·赏誉第八》

“吾谁与归”在后世成为“与之同归”,大概去古未远的人们较今人更明晓此典故的真正意义。

综上所述,“吾谁与归(其谁与归)”中的“归”应训为“最终到达”。“吾谁与归”是用比喻的手法抒发内心的感叹,字面直译“到达心灵所梦想的地方”,随文意译,具体说来就是“探索到那些事理的奥妙”,或者说“实现那最终的目标”。“归”的指向,同“天下同归而殊途”一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通常不明说,其实不言而喻,指的就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所向往的远景,诸如天下大同、美政、为人处事的和谐等等。“吾谁与归”即为“我还能和谁一起最终实现那至高的理想(探索到宇宙、人生的奥妙)呢?”。《岳阳楼记》中的“噫!微斯人,吾谁与归!”便可翻译成“唉!除了这些人,我还能和谁一起最终探索到境遇变迁时应持有的至善至美的处事态度呢?”作者通过探求“古仁人”之心,反复琢磨,确实找到了符合自己人生观的至善之道,那便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参考文献:

[1]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2]课程教材研究所.初中八年级下学期语文[Z].北京:人民教育出

版社,2008.

[3]郭锡良,唐作藩等.古代汉语[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4]王引之.经传释词(黄侃、杨树达批本)[M].长沙:长沙岳麓书

社,1985.

[5]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M].北京:北京中华书店,2004.

[6]陈建生.“吾谁与归”解[J].古汉语研究,1994,(1).

[7]余志朝.“吾谁与归”正诂[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

版),1996,(2).

[8]朱声琦.郭锡良等《古代汉语》(上)部分注释商兑[J].江苏教

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2).

[9]富金壁.“其与能几何”与“吾谁与归”[J].语文建设,2001,

(12).

[10]潘玉坤.句中虚词“与”及其相关句型[J].语文研究,2011,

(1).

[1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12]李学勤.十三经注疏·论语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3]张盛桥,熊细滚.古代汉语[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14]刘淇.助字辨略[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5]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M].北京:中国书店,1985.

[16]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17]段玉裁.说文解字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

[18]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9.

[19]李学勤.十三经注疏·春秋公羊传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

版,1999.

[20]李学勤.十三经注疏·尔雅注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篇4

文言文是中学语文的重要板块,我们在阅读和讲授文言文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词汇,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古代的字义和词义,所以,训诂学对文言文的教学至关重要,下面试着从四个方面谈谈训诂学对文言文教学的作用。

一、运用形训,建立词义和字形的联系,直观其形象

形训,是训诂的重要方法,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来解释字义,这种训诂方法是根据汉字的特点而建立起来的。

汉字是一种以象形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其形体和意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而造字时字的基本意义往往可以从字形的分析中显示出来。而且古代汉语以单音节为主,用汉字记载的古代汉语书面语言,基本上一个字就是一个词。因此,古代汉语书面语言里的词,除了有音、义两个要素外,还有一个“形”的外在要素,这就是形训的理论根据。例如:

(一)苏教版高中语文《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元”字,在这里是“脑袋”之义,这个字的古字形是“”,本义是头,下面是个人形,上面的圆形指示人的头部。“丧其元”就是丢脑袋。这一字形形象而生动,令人过目不忘。

(二)文言文中的常见词“及”。“及”字的古字形是“”,整个字形像一支手把人抓住,其本义是“追赶上”,引申为“达到”,再引申为“到那个时候”、“趁这个时候”、“趁着”,再引申为“涉及”、“到”、“与”等等。

(三)苏教版高中语文《孟子·粱惠王上》:“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走”古义是“跑”,这里应解释为“逃跑”,很多学生往往受今义的影响理解为“行走”。“走”古字形作“”,像人跑时两手大幅度摆动,与现在的“行走”义不同。而“行”的古文字形作“”,本义是“道路”。“行”供人行走,因而引申为“行走、行进”。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如果能展示出“走”和“行”的古字形,学生便能更好地理解并加以区别这两个字的古义了。

二、运用声训,建立词义和字音之间的联系,有效掌握通假现象

声训,又称音训、因声求义,是通过汉字声音线索的分析来探求和诠释词义的训诂方法,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之间往往音同或音近,或双声或叠韵。中学文言文中通假现象普遍存在,辨识通假字历来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同时也是一个教学难点。我们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声训帮助掌握通假现象。例如:

(一)《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归”通“馈”,赠送。“归”与“馈”韵部相同,声母相近,是叠韵通假关系。

(二)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中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课文未给“借”字作注,其他古文选本也未注。我们通常的理解就把“借”理解为普遍的“借进”义,联系语境,归有光为什么要把借来的书装满自己的书架呢?细细想来不合情理。《诗经·大雅·抑》:“借日未知。”《汉书·霍光传》引《诗》作“籍”,“籍”的本义是古代祭祀朝聘时陈列礼品的垫物。《说文》:“藉,祭藉也。”如《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藉萋萋之纤草。”李善注:“以草荐地而坐曰藉。”[1]“借”上古属铎部精纽,“籍”上古属铎部从纽,“借”与“藉”为叠韵通假。“借书满架”就是“置放的书排满了书架”。

三、运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订正中学文言文教材中错误的注释

根据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初高中的文言文教学始终将字词教学确立为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在文言文的教学中,对字词理解的准确与否至关重要,有时会直接影响到对整个句子乃至全篇的认识和理解。中学课本里的文言文注释绝大多数是正确可靠的,但仍有一些地方需要加以订正。例如:

(一)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课文解释“县官”为“官府”。这种解释显然不准确,据考察,“县官”一词出自汉代,最初是对天子的称呼。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县官,谓天子也。所以谓国家为县官者,《夏官》王畿内县即国都也。王者官天下,故曰县官也。”又如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后来也泛称朝廷,如《史记·景帝本纪》:“令内史郡不得食马粟,没入县官。”[2]《汉书·食货志》中晁错的《论贵粟疏》:“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3]

(二)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孔雀东南飞》:“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举手长劳劳”课文注释:“举手告别,忧伤不止。”[4]注释将“举手”就理解为今天所说的“举手”,对吗?《汉语大词典》解释“手”其中一个义项是通“首”。《左传·襄公二十五年》:“陈知其罪,授手于我。”洪亮吉诂:“惠栋曰:‘手,古首字。’……今案《家语》作‘授手于我。’”由此可知这里的“举手”应是“举首”,就是“抬头”。

四、运用训诂学知识可以指导我们弄清文言文中词语的确切含义

语言是发展变化的,词汇和词义也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中学文言文课文中,某些注释虽无大错,但仔细推敲起来却总觉勉强,利用训诂学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弄清课文中词语的确切含义。例如:

(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课文注释为:“小路,名词作状语,从小路。”[5]《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范蠡怀其宝,间行已去。”司马贞《史记索引》:“间行,犹微行也。”《史记·陈涉世家》:“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魏公子列传》:“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中的“间”用在动词前面常作“暗中、秘密”的意思。所以“间至”译为“暗中回到”更好。

(二)人教版语文必修三《师说》:“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师襄”课本注释为:“春秋时鲁国的乐官,孔子向他学过弹琴。”[6]这个注释不是很准确,按这样的注释,学生很容易认为“师襄”是姓“师”名“襄”的人。这里的“师”应该是乐官的称谓,翻译为“一个叫襄的乐师”。在这篇课文中提到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春秋时期,“师”原指“乐官”,例如《太平广记·王子年拾遗记》中提到的“师延”、“师旷”、“师涓”等,这三位都是当时的乐官,但他们都不姓“师”。这里注释应该注明这种特殊身份,以免引起学生的误解。

注释: 

[1]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2]司马迁.史记·孝景帝本纪[M].北京:中华书局,1982:448. 

[3]班固.汉书·食货志[M].台北:商务印书馆,1983. 

[4]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5]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5

灯谜是写在彩灯上面的谜语,谜语来源于民间口谜,后经文人加工成为谜,它在中国源远流长。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中秋节活动灯谜及答案2021最新版,欢迎大家来阅读。

中秋节活动灯谜11、谜语题目:一轮明月照窗前(打一礼貌用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光临舍下。谜面可理解为有光照在居住的地方,因此是光临舍下。

2、谜语题目:都在望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大家赏光。“都”指所有人,因此扣“大家”;“望明月”扣“赏光”。

3、谜语题目:却叫明月送将来(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脚。“却”“月”明企,“送将来”是放在该字的首位。该字表示人和某些动物身体最下部接触地面的部分,是人体重要的负重器官和运动器官。

4、谜语题目:举头望明月(打四字常用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面上有光。谜面可引申为有月光照在脸上,因此是面上有光。

5、谜语题目:明月一出照园中(打一货币)

谜语解析及答案:日元。“明”字的“月”出走只余“日”;“园中”扣“元”。日元是日本的官方的货币,于1871年制定。

6、谜语题目:明月隐高树(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杳。“明月隐”还剩“日”;“高树”是指“树”字的.最上面,扣“木”。该字表示无影无声:x无音信。x然无声。x如黄鹤(喻人或物全无踪影)。

7、谜语题目:半江明月画中陈(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渭。“江”字的一半“氵”,“画”字的中间“田”,月明企,合起来就是“渭”字。该字表示〔x河〕水名,源出中国甘肃省,流入陕西省,会泾水入黄河。

8、谜语题目:明月当头天马行(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腾。“明月”扣“月”,添上“天”“马”和“当”字的头合成腾字。该字在汉语中常表示奔跑,跳跃:x骧。奔x。欢x。x跃。x越。

9、谜语题目:西江月怀古(打一字)

谜语解析及答案:湖。“江”字的西边乃“氵”,添上“月”“古”二字,合成“湖”字。古人把陆地中的封闭水域称为湖泊,其中湖指水面长满胡子般水草的封闭水域。

10、谜语题目:欲上月宫折桂枝(打一成语)

谜语解析及答案:高不可攀。月宫以及月宫上的桂花树都是高得无法攀登的地方。该成语常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中秋节活动灯谜21、十五的月亮(打成语)———正大光明

2、举头望明月(打电影演员)———高圆圆

3、敢上九天揽月(打汽车名牌)———凌志

4、得月楼前先得月(打一字)———棚

5、云破眉月倚西楼(打一字)———私

6、明月松间照(打摄影名词)———黑白显影

7、月落日出雁阵业(打一字)———胭

8、九月初三月似弓(打饮料)———珍珠露

9、节日晚会露一手(打一字)———挽

10、新婚度蜜月,中秋游异邦(成语一)———喜出望外

11、清风拂面中秋夜(四字常用语一)———发扬光大

12、中秋别后重团圆(影目一)———火种

13、中秋朗月,宾主共赏(成语二)———正大光明

14、时逢中秋产于沪(五言唐诗句一)———海上生明月

15、中秋月饼(电脑名词一)———节点

16、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宋诗目三)———中秋湖上泛舟

17、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节日一)———中秋

18、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节日一)———中秋

19、八月十五共清辉(五代诗目一)———中秋月

中秋节活动灯谜1、谜语:金环银环猜一《水浒传》人物绰号答案:【两头蛇】

2、【中秋谜语】时逢中秋产于沪五言唐诗句一【答案】:海上生明月

3、【中秋谜语】月有阴晴圆缺打经济学名词【答案】:自负盈亏

4、谜语:当年也曾风光过猜歌手谜底/答案:【陈红】

5、谜语:黄昏猜一中国地名答案:【洛阳】

6、谜语:“主公大权,不可委托他人”五字广告语答案:【要爽由自我】

7、谜语:彼此搂紧,吻了又吻猜四常二答案:【互相体贴,亲上加亲】

8、【中秋谜语】长安一片月打《水浒》人物名【答案】:秦明

9、【中秋谜语】月是故乡明打一农业名词【答案】:光照

10、【中秋谜语】中秋月饼电脑名词一【答案】:节点

11、谜语:阿哥妄称大猜四字常言答案:【君子自重】

12、【中秋谜语】月落日出雁阵业打一字【答案】:胭

13、【中秋谜语】中秋月夜座谈会打一气象用语【答案】:明晚多云

14、【中秋谜语】明月松间照打摄影名词【答案】:黑白显影

15、【中秋谜语】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答案】:八归

16、字谜:到塞北后再落脚猜字一答案:【蹇】

17、【中秋谜语】十五的月亮打成语【答案】:正大光明

18、谜语:半推半就答案:【掠】

19、【中秋谜语】明天日全食打一字【答案】:月

20、【中秋谜语】中秋菊开打一成语【答案】:花好月圆

21、谜语:九只鸟猜一字谜答案:【鸠】

22、【中秋谜语】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答案】:赏光

23、谜语:“乡音无改鬓毛衰”卷帘格猜韩国电视剧名答案:【大长今】

24、谜语:瑛猜花名一答案:【霸王花】

25、【中秋谜语】心已决断不宜迟打一字【答案】:快

26、谜语:此去苏北淮安,对方一向不见猜江苏地名答案:【灌云】

27、【中秋谜语】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答案】: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28、【中秋谜语】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答案】:一节复一节

29、【中秋谜语】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宋诗目三【答案】:中秋湖上泛舟

30、谜语:毁掉土壤大开林,错上加错猜历史名城一答案:【襄樊】

31、【中秋谜语】敢上九天揽月打汽车名牌【答案】:凌志

32、谜语:雨霁云散猜词谓一,二字答案:【开朗】

33、谜语:人称小霸王,名列郡县中猜江苏地名答案:【通州】

34、谜语:儿童执扇追黄蝶猜一体育词语答案:【少年相扑】

35、谜语: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猜体育项目省略语答案:【女子花样】

36、谜语:需要一半,留下一半猜一字答案:【雷】

37、谜语:高高兴兴看日出猜四常答案:【欢迎光临】

38、谜语: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猜一体育词语答案:【凌空一顶,出界】

39、灯谜:又见潮水落堤头猜宗教词答案:【朝圣】

40、【中秋谜语】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语【答案】:花好月圆

41、【中秋谜语】八月十五共清辉五代诗目一【答案】:中秋月

42、【中秋谜语】二月平打一字【答案】:朋

43、谜语:禾薪入门打《水浒传》人名一答案:【柴进】

44、字谜:借光复习又解难猜字一答案:【耀】

45、谜语:达板城娶亲猜一人名答案:【马拉多纳】

46、谜语:举头望明月猜一外国地名答案:【仰光】

47、谜语:淮安点心畅销西部猜影视演员答案:【汤唯】

48、【中秋谜语】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答案】:当归

49、字谜:三点一四又作圆周率猜一字谜答案:【漫】

篇6

中秋节灯谜大全

1.谜语:彼此搂紧,吻了又吻 (猜四常二)

答案:【互相体贴,亲上加亲】

2.谜语:达板城娶亲(猜一人名)

答案:【马拉多纳】

3.谜语:怎么能说是你呢 (猜外国地名一)

答案:【安道尔】

4.谜语:黄昏(猜一中国地名)

答案:【洛阳】

5.谜语:苦绛珠魂归离恨天 (猜现代桥梁学家)

答案:【茅以升】

6.字谜:千里相会断桥边 (猜字一)

答案:【骄】

7.谜语:岁暮不见有人来(猜一字谜)

答案:【仙】

8.谜语:天下有道则见(猜一灯谜用语)

答案:【露面】

9.谜语:齐心抓重点,欣然向前进(猜一字)

答案:【斧】

10.谜语:阿哥妄称大 (猜四字常言)

答案:【君子自重】

11.谜语:曲径人归来(猜一字谜)

答案:【及】

12.谜语:居寿山而益寿 (猜宋词人一)

答案:【石延年】

13.谜语:来回都顶风 (猜四字俗语)

答案:【两头受气】

14.谜语:酩酊醉卧方罢休 (猜四字口语)

答案:【躺倒不干】

15.字谜:借光复习又解难. (猜字一)

答案:【耀】

16.谜语:当年也曾风光过 (猜歌手)

答案:【陈红】

17.谜语:高高兴兴看日出 (猜四常)

答案:【欢迎光临】

18.字谜:中秋节后来团聚. (猜字一)

答案:【种】

19.谜语:雨霁云散 (猜词谓一,二字)

答案:【开朗】

20.谜语:正要奔赴华北,一心先置行头 (猜福建地名)

答案:【德化】

21.谜语:“主公大权,不可委托他人”(五字广告语)

答案:【要爽由自己】

22.谜语:《陈涉世家》 (猜水泊人名)

答案:【白胜】

23.谜语:举头望明月(猜一外国地名)

答案:【仰光】

24.字谜:山冈错落合无人(猜一字谜)

答案:【峒】

25.灯谜:又见潮水落堤头 (猜宗教词)

答案:【朝圣】

26.谜语:岩纹美丽(猜一《水浒传》人名)

答案:【石秀】

27.谜语:“乡音无改鬓毛衰” 卷帘格(猜韩国电视剧名)

答案:【大长今】

28.谜语:半推半就

答案:【掠】

29.谜语:海埂冬训练体能,待到炎夏去亲征(猜一体育词语)

答案:【热身赛】

30.谜语:瑛 (猜花名一)

答案:【霸王花】

31.谜语:人称小霸王,名列郡县中 (猜江苏地名)

答案:【通州】

32.谜语:柳眉初吐草蒙茸(猜一灯谜用语)

答案:【聊目】

33.字谜:初吻休要藏花下 (猜12笔字)

答案:【葆】

34.谜语:俏丽若三春之桃,清素若九秋之菊 (猜体育项目省略语)

答案:【女子花样】

35.谜语:山,刺破青天锷未残(猜一体育词语)

答案:【凌空一顶,出界】

36.谜语:因欠收无赚头. (猜字一)

答案:【歉】

37.谜语:毁掉土壤大开林,错上加错 (猜历史名城一)

答案:【襄樊】

38.谜语:一只八宝袋,样样都能装。能装棉和纱,能装铁和钢(猜一日常用品)

答案:【针线包】

39.谜语:上下难分(猜一字谜)

答案:【卡】

40.字谜:到塞北后再落脚. (猜字一)

答案:【蹇】

41.谜语:青色糕,红色糕,不能吃来不能咬,食品商店买不到,盖房建楼少不了。(猜一建筑材料)

答案:【砖】

42.谜语:清浅平波迻画舫(猜一字谜)

答案:【盏】

43.谜语:儿童执扇追黄蝶(猜一体育词语)

答案:【少年相扑】

44.字谜:三点一四又作圆周率(猜一字谜)

答案:【漫】

45.谜语:光看不许说 (猜医学名词二)

答案:【裸视,忌口】

46.谜语:金环银环(猜一《水浒传》人物绰号)

答案:【两头蛇】

47.谜语:九只鸟(猜一字谜)

答案:【鸠】

48.谜语:此去苏北淮安,对方一直不见 (猜江苏地名)

答案:【灌云】

49.谜语:广阔国境皆安定(猜一中国地名)

答案:【辽宁】

50.谜语:淮安点心畅销西部 (猜影视演员)

答案:【汤唯】

51.谜语:需要一半,留下一半(猜一字)

答案:【雷】

52.谜语:书成飞白旧知音(猜一字谜)

答案:【臼】

53.谜语:悬崖勒缰(猜一国家名)

答案:【危地马拉】

54.谜语:满腹狐疑轻声语 (猜网络用语)

答案:【短信小说】

55.谜语:禾薪入门(打《水浒传》人名一)

答案:【柴进】

【补充增加】

中秋节灯谜附答案

1.【中秋谜语】华夏共赏中秋月(打一旅游用语)   【答案】:观光

2.【中秋谜语】中秋度蜜月(打一成语)   【答案】:花好月圆

3.【中秋谜语】清风拂面中秋夜(打一四字常用语)   【答案】:明月清风

4.【中秋谜语】一轮明月挂中天(打一四字股市术语)   【答案】:日涨盈亏

5.【中秋谜语】举头望明月(打一中药名)   【答案】:当归

6.【中秋谜语】中秋月饼(打一电脑名词)   【答案】:软盘

7.【中秋谜语】中秋别后重团圆(打一影片名)   【答案】:第二次握手

8.【中秋谜语】中秋望月(打一《红楼梦》诗名)   【答案】:贾语村的,《对月寓怀》: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9.【中秋谜语】中秋过后又重阳(打一郑板桥诗句)   【答案】:一节复一节

10.【中秋谜语】又是一年中秋月(打一历史名词)  【答案】:八一五光复

11.【中秋谜语】中秋月饼 (电脑名词一)  【答案】:节点

12.【中秋谜语】明天日全食 (打一字)   【答案】:月

13.【中秋谜语】长安一片月 (打《水浒》人物名)  【答案】:秦明

14.【中秋谜语】中秋朗月,宾主共赏 (成语二)  【答案】:正大光明

15.【中秋谜语】月是故乡明 (打一农业名词)  【答案】:光照

16.【中秋谜语】僧敲月下门 (打外国地名)  【答案】:关岛

17.【中秋谜语】平日不思,中秋想你。有方有圆,又甜又蜜。(打一食品)  【答案】:月饼

18.【中秋谜语】月有阴晴圆缺 (打经济学名词)   【答案】:自负盈亏

19.【中秋谜语】二月平 (打一字)   【答案】:朋

20.【中秋谜语】敢上九天揽月 (打汽车名牌)   【答案】:凌志

21.【中秋谜语】得月楼前先得月 (打一字)   【答案】:棚

22.【中秋谜语】云破眉月倚西楼(打一字)   【答案】:私

23.【中秋谜语】明月松间照 (打摄影名词)   【答案】:黑白显影

24.【中秋谜语】月落日出雁阵业 (打一字)   【答案】:胭

25.【中秋谜语】九月初三月似弓 (打饮料)   【答案】:珍珠露

26.【中秋谜语】月与星相依,日和月共存 (打一字)   【答案】:腥

27.【中秋谜语】一对明月毫不残,落在山下左右站 (打一字)   【答案】:崩

28.【中秋谜语】掬水月在手 (打一成语)   【答案】:掌上明珠

29.【中秋谜语】中秋月夜座谈会 (打一气象用语)   【答案】:明晚多云

30.【中秋谜语】同心改革为祖国 (打一字)   【答案】:中

31.【中秋谜语】一弯月照枝头亮,两颗星悬天下明 (打一字)   【答案】:秋

32.【中秋谜语】心已决断不宜迟 (打一字)   【答案】:快

33.【中秋谜语】休把旁人抬太高 (打一字)   【答案】:乐

34.【中秋谜语】十五的月亮 (打成语)   【答案】:正大光明

35.【中秋谜语】举头望明月 (打电影演员)   【答案】:高圆圆

36.【中秋谜语】时逢中秋产于沪 (五言唐诗句一)  【答案】:海上生明月

37.【中秋谜语】中秋菊开(打一成语)   【答案】:花好月圆

38.【中秋谜语】明月照我还(打一明代人名)   【答案】:归有光

39.【中秋谜语】举杯邀明月(打一礼貌用语)   【答案】:赏光

40.【中秋谜语】寂寞嫦娥舒广袖(打一舞蹈术语)   【答案】:单人舞

41.【中秋谜语】八月望洞庭,千帆过眼帘 (宋诗目三)  【答案】:中秋 湖上 泛舟

42.【中秋谜语】外圆正割垂直线,积分开方斜角边 (节日一)  【答案】:中秋

43.【中秋谜语】十里空山外,千行雁阵南 (节日一)  【答案】:中秋

44.【中秋谜语】八月十五共清辉 (五代诗目一)  【答案】:中秋月

45.【中秋谜语】中秋归来(打一词牌名)  【答案】:八归

篇7

借助于荒诞而有趣的联想,将一些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的文学常识联缀在一起,又好玩又好记。如:

汤显祖精心打造了《牡丹亭》,倾情上演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只好在一旁大叫《窦娥冤》。

《雷雨》过后,《北京人》《王昭君》看见《日出》,知道这是一个《明朗的天》,便约上一起去观看他的《胆剑篇》。

二、 对比记忆法

对于一些易混淆的作家和作品,采用此法可以强化记忆。如:

刘鹗: 《老残游记》―高鹗: 《红楼梦》后四十回;

《琵琶行》: 白居易―《琵琶记》: 高则诚;

易安: 李清照―幼安: 辛弃疾;

樊川: 杜牧―临川: 王安石―震川:归有光;

茅盾: (“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小仲马: 《茶花女》;

列夫・托尔斯泰: 《复活》)―阿・托尔斯泰: 《苦难的历程》;

伏契克:捷克―伏尼契: 爱尔兰;

诗歌《唐璜》: 拜伦―戏剧《唐璜》: 莫里哀。

三、 知识树记忆法

画文学常识知识树,能使平面的知识变得立体生动。比如,可将中国古代作家及作品画在一棵知识树(见下图,尚不完整,只作示例)上,主干是从西周到明清的时间纵轴,枝丫是各具体的年代,枝丫上结的果子就是作家和作品,从根部的《诗经》《楚辞》一直到树梢的《红楼梦》。画完这棵树,对中国古代文学常识的梳理和识记也就八九不离十了。

1.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 孔子《论语》《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3. 老子《道德经》 4. 《孟子》5. 《庄子》

6. 屈原《离骚》7. 《荀子》 8. 《韩非子》

9. 吕不韦《吕氏春秋》10. 贾谊《新书》11. 司马迁《史记》

12. 刘向《战国策》13. 班固《汉书》

14. 三曹(曹操、曹丕、曹植)及其作品 15. 建安七子

16. 诸葛亮《出师表》 17. 李密《陈情表》 18. 陈寿《三国志》

19. 陆机《文赋》20. 王羲之《兰亭集序》

21. 陶渊明《饮酒》《归去来兮辞》

A. 刘基《卖柑者言》B. 罗贯中《三国演义》C. 吴承恩《西游记》

D. 归有光《项脊轩志》(唐宋派)E. 汤显祖《牡丹亭》

F. 袁宏道(公安派)G. 冯梦龙“三言”H. 凌初“二拍”

I. 张岱《陶庵梦忆》 J. 李渔《闲情偶寄》K. 蒲松龄《聊斋志异》

L. 洪《长生殿》 M. 孔尚任《桃花扇》 N. 方苞(桐城派)

O. 吴敬梓《儒林外史》 P. 曹雪芹《红楼梦》

【训练题】

⒈ 下列作品、作家、国别(或朝代)的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 《西游记》―吴承恩―明代;《神曲》―但丁―德国

B. 《镜花缘》―李汝珍―明代;《汤姆・索耶历险记》―马克・吐温―美国

C. 《西厢记》―王实甫―元代;《唐璜》―拜伦―英国

D. 《桃花扇》―孔尚任―清代;《红与黑》―莫泊桑―法国

2.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元明清三代,小说发展到高峰,产生了《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著名长篇小说。

B. 老舍是杰出的小说家、剧作家,其代表作中小说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有《龙须沟》《茶馆》。

C.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由“词”蜕化而来的一种诗歌形式,体式和词相近,较为自由,有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D.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伟大的作家,著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长篇小说。

3.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左传》《史记》等历史散文作品,以“实录”笔法将人物写得真实丰满,有血有肉。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一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说出自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

C. 茅盾的《子夜》、巴金的《家》、老舍的《骆驼祥子》和叶圣陶的《倪焕之》,是我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的长篇小说。

D. 马克・吐温和欧・亨利都擅长写讽刺小说。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百万英镑》和欧・亨利的《警察与赞美诗》等都深受读者的喜爱。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 唐代诗歌体裁完备,名家辈出。“诗圣”杜甫饱经忧患,作品富于现实主义精神,代表作有“三吏”“三别”和《兵车行》《丽人行》《长恨歌》等。

B. 郭沫若,原名郭开贞,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他的诗集《女神》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新诗的奠基之作,《屈原》《虎符》《棠棣之花》是他的历史剧代表作。

C. 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是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D. 《吉檀迦利》《静静的顿河》《玩偶之家》《永别了,武器》的作者分别是印度作家泰戈尔、苏联作家肖洛霍夫、挪威作家易卜生、美国作家海明威。

5. 《牡丹亭》是_________代戏曲家_________的代表作,男女主人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北宋初期,影响最大的民间词人是_________。宋词按风格一般分为_________派和_________派,北宋时期的代表人物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_。南宋时,继承苏轼词风和苏轼一起并称为_________的著名词人是_________。

7.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此联题写的是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后主”指_________(朝代)的_________(人名)。

8. 写出下列评语评论的作品、作者及时代(朝代)。

① “文不甚深,言不甚俗”:

②“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苏轼用“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评的是哪朝哪位诗人?

9. 下面是某中学生习作中的一段话,里面犯有两处文学常识识记错误,请指出并改正。

迷恋金钱,金钱至上,必然导致人性的沦丧。小说《高老头》中的葛朗台因为恋金成癖,可以葬送女儿的终身幸福;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阿巴贡因为财迷心窍而成为嗜血狂。

错误: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错误: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 (A. 但丁是意大利人;B. 李汝珍为清代人;D. 《红与黑》的作者是司汤达)

2. A (《聊斋志异》是文言短篇小说集)

3. B (《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古代白话小说)

4. A (《长恨歌》的作者是白居易)

5. 明汤显祖柳梦梅杜丽娘

6. 柳永婉约豪放李清照苏轼苏辛辛弃疾

7. 宋朝李清照南唐李煜(后主)

8. ①《三国演义》罗贯中元末明初

②《红楼梦》曹雪芹清朝

③唐朝王维

篇8

词异读的成因。其中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及古书注解相沿而致是主要原因,而“破读”所致也是重要

原因。本文还对古汉语异读字的异读音,进行了分类,并举例加以说明。

关键词古汉语异读字分类

***

古汉语中的某些字词要异读,原因是很多的。其中,由于通用假借、古今字、外来语以及古书注解相沿

所致则是一个重要原因。其现象有如下几种:

1.通假字的本义和假借义读音不用。在古汉语的书面语言里,常有这样的情形:本来有的字不用,却用

另一个字来代替,造成读者的不同。如“信”字,其本义是表示“诚实”、“信任”、“的确”、“任意”

、“使者”等意思,读xìn。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不怨乎?(《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但有时却假借为“伸展”、“伸张”的意思,即与“伸”同义,读为shēn。

例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马中锡《中山狼传》)

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隳(《孙子·九地

》)

又如“归”字,其本义是表示“返回”、“归还”、“女子出嫁”、“归附”等意思,读guī。

例执讯获chǒu@①,薄言还归。(《诗经·小雅·出车》)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有光《项脊轩志》)

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但又假借为“馈”,即赠送的意思,读kuì。

例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论语·阳货》)

2.古今字由于其分工不同,读音亦不尽相同。在上古时代,特别是先秦时代,汉字的数量比后世要少得

多,一个字往往要表示几个不同的含义,这就造成某些字“兼职”过多的现象。譬如“说”字,就兼任“解

说”、“讲”、“言论”、“劝说”、“喜悦”等义项。当其表达“解说”、“讲”、“言论”等意思时,

读shuō。

例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墨子·公输》)当其表达“劝说”的意思时,读shuì

例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

而当其表达“喜悦”的意思时,通“悦”,读作yué。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为了避免一字兼职太多,后来才造了“悦”字,分担了“喜悦”的义项。

再如“责”字,本为“债”字,读zhài。

例公说,使有司宽政、毁关、去禁、薄敛、已责。(《左传·昭公二十年》)

谁习计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

当其在兼任“索取”、“要求”、“谴责”、“处罚”等义项时,则读zè。

例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聊斋志异·促织》)

抑又闻之,古者重冠礼,将以责成人之道,是圣人所尤用心者也。(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梁客辛垣衍安在?吾请为君责而归之!(《战国策·鲁仲连义不帝秦》)

后来,由于有了“债”字,就将该条义项区分出来。

又如“贾”字,兼有“买卖”、“商人”、“价钱”、贾姓等义项。表示“买卖”、“商人”等意思时

,读gǔ。

例商农工贾,不败其业。(《左传·宣公十二年》)

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白居易《琵琶行》)

表示“价钱”之义,读jià。

例有美玉于斯,韫@②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论语·子罕》)

表示姓氏,读jiǎ。

后来由于有了“价(jià@③)字,才分担了“价钱”这一义项。

3.许多人名、地名、物名保留了古代的读音,与今音异读。如“食”、“其”等,在用于人名时,“食

”读yì,“其”读jī。

例信引兵东,未渡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已说下齐,韩信欲止。(《史记·淮阴侯列传》)

“射”在用于古代钟名时,读yì。

例噌@④者,周景王之无射也,kuǎn@⑤坎镗@⑥者,魏庄子之歌钟也。(苏轼《石钟山记》)

在用作草名时,读yè。

例西方有木焉,名曰射干,茎长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临百仞之渊。(《荀子·劝学》)

“房”在作古宫名时,读páng。

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杜牧《阿房宫赋》)

4.有些来自外族语言的国名、人名、姓氏名等,读音也较为特殊。如“大宛”是古西域的国名,“宛”

则读作yuān。

例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问欲何之。(《汉书·张骞传》)

“可汗”,是对古鲜卑、突厥、回纥等少数民族的君长的称呼,读kèhán。

例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氏”,汉代西域有大月氏、小月氏。“氏”读zhī。

例(张)骞以郎应募,使月氏,与堂邑氏胡奴甘父,俱出陇西。(《史记·大宛列传》)

又如汉代对匈奴王后称“阏氏”,“氏”读zhī。

例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汉书·李广苏建传》)

古汉语某些字词异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破读”所致。所谓“破读”(亦称“读破”),就是

用改变一个字词的读音来表示不同的意义或者不同的词性。这实际上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语言中的某一

个字词,当其产生了新的意义或新的语法作用时,为了在读音上有所区别,并使之表达得更加明确,就把这

个字词读为另一种读音,以表示差异。这种现象,概括起来有如下两类:

1.有的字词的不同含义,是用不同的读音来加以区分的。如“殷”字,在表示“众多”、“富裕”、“

深厚”等意思时,读yīn。

例刘璋@⑩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陈寿《隆中对》)

书中情意甚殷,即长者之不忘老父,知老父之念长者深也。(宗臣《报刘一丈书》)

当其表示“震动”的意思时,读作yìn。

例熊咆龙吟殷岩泉,lì@⑦深林兮惊层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当表示“赤黑色”时,则读Yān。

例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折以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左传·成公二年》)

再如“恶”字,在表示“罪过”、“凶恶”、“坏人”等意思时,读è。

例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文天祥《〈指南录〉

后序》)

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贾谊

《论积贮疏》)

噫!渫恶吏忍于鬻狱,无责也。(方苞《狱中杂记》)

当表示“讨厌”、“憎恨”等意思时,读wù。

例好逸恶劳,亦犹夫人之情也。(黄宗羲《原君》)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孟子·告子上》)

而当表示“怎”、“如何”等意思时,则读wù。

例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梁惠王上》)

2.有的字词的不同词性,也是靠不同的读音来予以区分的。这里有几种情况:其一是名词改换为动词时

所造成的不同读音。譬如:

“王”字在充当名词时,表示“帝王”、“诸侯王”的意思,就读wáng。

例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而当其充当动词、表示“成就王业”、“旺盛”等意思时,则读wàng。

例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孟子·公孙丑上》)

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庄子·养生主》)

又如“度”字,在作名词、并表示“计量长短的标准”、“限度”、“法制”、“气度”、“度过”等

意思时,读dù。

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贾谊《论积贮疏》)

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后汉书·张衡传

》)

在作动词、并表示“计量”、“揣测考虑”等意思时,读duó。

例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挈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贾谊《过秦论》)

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梁惠王上》)

其二是形容词改作动词、名词时造成的不同读音。如:

“好”字,在充当形容词、并表示“美好”、“友好”等意思时,读hǎo。

例不如叔也,洵美且好。(《诗经·郑风·叔于田》)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与结盟好。(《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在充作动词,表示“喜好”的意思时,读hào。

例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孟子·梁惠王上》)

再如“臭”字,在充当形容词,表示与“香”相对的意思时,读chòu。

例一薰@⑧,十年尚犹有臭。(《左传·僖公四年》)

在作名词,表示“气味”时,读xiù。

例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礼记·大学》)

其三是主动词改作被动词时造成的不同读音。如“见”字,在作主动词、且表示“看见”、“召见”等

意思时,读jiàn。

例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在表示被动、作“引见”义,或作“显现”时,读xiàn。

例初,齐豹见宗鲁于公孟,为骖乘马。(《左传·昭公二十年》)

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无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关于古汉语异读字的异读音,大抵来讲,有四种不同类型。

一类是韵母相同,声母不相同。如“乘”字,在表示“驾”、“坐”、“趁”的意思时,读chéng。

例二子乘舟,汛汛其景。(《诗经·邶风·二子乘舟》)

而在代表“车辆”和作“四”的代称时,读shèng。

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再如“亏”字,在表示“减少”、“毁坏”的意思时,读kuī。

例不亏不崩,不震不腾。(《诗经·鲁颂·bì@⑨宫》)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屈原《离骚》)

而当表示“差异”的意思时,同“诡”,读guǐ。

例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吕氏春秋·察今》)

第二类是声母相同,韵母不同。如“读”字,在表示“诵读”的意思时,读dú。

例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孟子·万章下》)

而表示“句读”(即不足一句,读时须稍有停顿之处)的意思时,则读dòu。

例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又如“泛”,在表示“漂浮”、“广泛”的意思时,读fàn。

例余感焉,以杜君之言泛讯之,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而在表示“覆、翻”的意思时,读fěng。

例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贾谊《论积贮疏》)

第三类是声调不同。如“创”字,当表示“始造”、“首创”的意思时,读作chuàng。

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在表示“创伤”的意思时,读chuāng。

例夫身中大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无死。(《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

第四类是声、韵母均不同。如“罢”字,在表示“停止”、“罢免”等意思时,读bà。

例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我才。(《论语·子罕》)。

复请之,吾辈无生理,而主谳者亦各罢去。(方苞《狱中杂记》)

当表示“困疲”的意思,通“疲”,读作pí。

例庶民罢敝,而宫室滋侈。(《左传·昭公三年》)

又如“女”字,在表示女性的意思时,读nǚ。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乐府诗集·木兰诗》)

在表示“以女嫁人”的意思时,读nü。

例尧之于舜也,使其子九男事之,二女女焉。)《孟子·万章下》)

而在作人称代词时,则通“汝”,读作rǔ。

例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诗经·魏风·伐檀》)

一些常见的异读字,因其流传的历史久远,而且有的已进入现代汉语的书面或口头语之中,有了较广泛

的群众基础;同时许多工具书和古书的注本中,也都注明了它的读音,因此应按传统的习惯去读。而那些较

为少见的、也未保留在现代汉语中的异读字,或者人民群众已改读为一般读音的字词,就应按照现在的习惯

去读。我们今天不必耗费精力去研讨它的旧读音,以免给学习者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如山东费县的“费”,

旧读为bì,现已改读为fèi;“叶公好龙”的叶,旧读为shè,今一般读为yè。再如“暴露”的暴,传统

的读音本应是pù,但现已约定俗成,读作bào,就不必固执旧读了。

(作者单位:兰州铁道学院社科部责任编辑:孟恩)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酉加鬼,为左右结构。

@②原字为匚加卖,为半包围结构。

@③原字为价的繁体字。

@④原字为口加肱的右半部,为左右结构。

@⑤原字为穴下加款,为上下结构。

@⑥原字为革加搭的右半部,为左右结构。

@⑦原字为忄加栗,为左右结构。

@⑧原字为艹加犭加酉,为上下结构。

篇9

关键词:《高僧传》 《汉语大词典》 佛教词语 始例

梁代慧皎的《高僧传》作为保留至今的唯一一部较为完整的关于僧侣事迹的综合性传记,其佛教词语的研究对于中国佛教史、中国文学史和中国文化史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在翻阅整理《高僧传》的佛教词语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些语料对词汇学的贡献也是很大的,其中体现在其语料对《汉语大词典》中佛教词语引用始例的补正。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规模最大、收词最为丰富的大型辞书,是研究中国汉语词汇史极为重要的工具资料。但是由于编写时的条件限制和制约,《汉语大词典》中尚有很多不足和缺失。笔者发现词典中有很多词条例证所引用的始例都比实际用词时间晚,有的甚至要晚上几个世纪,尤其是很多佛教词语,这样的不足对辞书和佛教词汇的研究都有所不利,所以有必要进行较为系统的补正。《高僧传》作为中古汉语及佛学研究的重要文献,其中有很多佛教用语的使用都对《汉语大词典》的始例有补正作用。虽然有些词汇的源头并未真正探明,但是仍大大地将《汉语大词典》中的始例提前了,所以笔者将《高僧传》中对词典始例有补正作用的佛教用词收集整理于此,并分类举例,以期对辞书的编撰和中古汉语词汇史的研究有些现实意义,也以此进一步说明《高僧传》语料的实用价值。

一、关于佛教义理的词汇

【妙觉】佛家语。谓佛果的无上正觉。

《高僧传》:妙觉既陈。又玄其知。婉转平任。与物推移。(160)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李邕《楚州淮阴县婆罗树碑》:“妙觉常圆,什门上首。”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色空】佛教语。“色”与“空”的并称。谓物质的形相及其虚幻的本性。

《高僧传》:每与支道林争即色空义,庐江何默申明开难,高平郄超宣述林解,沾于世。(168)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王维《谒璇上人》诗序:“色空无碍,不物物也;嘿语无际,不言言也。”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慧烛】佛教语。犹慧炬。谓无幽不照的智慧。

《高僧传》:适若因陛下慧烛海隅,明华日月,故以慧明为人名。(288)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黄滔《莆山灵岩寺碑铭》:“慧烛九枝而吐焰,慈云五色以垂阴。” 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顿契】佛教语。谓顿悟契入。

《高僧传》:每盘游极日,辄信宿妄归,披衿顿契,自以为得意之交也。(171)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坛经・定慧品》:“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二、关于佛教仪式及活动的词汇

【归依】佛教语。信仰佛教者的入教仪式。因对佛、法、僧三宝表示归顺依附,故称。

《高僧传》:宋孝武时迎益州仰禅师下都供养,称便束意归依,仰亦厚相将接。(438)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南朝陈徐陵《东阳双林寺傅大士碑》:“州乡愧伏,远迩归依。”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法祀】佛教徒举行的祭祀仪式。

《高僧传》:后刘思考临州,大设法祀,请汪讲说,乃应请。(283)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道宣《后记》:“明日,设大斋法祀。”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超度】佛、道教谓使死者灵魂得以脱离地狱诸苦难。

《高僧传》:时京师瓦官寺又有超度者,亦善十诵及四分,着律例七卷云。(435)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元关汉卿《鲁斋郎》第四折:“你做甚么好事?超度谁?”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檀施】布施。指向僧道施舍财物或斋食。

《高僧传》:诠性好檀施,周赡贫乏,清确自守,居无兼币。(272)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杨炯《后周明威将军梁公神道碑》:“月抽官俸,日减私财,并入熏修,咸资檀施。”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三、关于佛教人物的词汇

【门师】在家人的佛门师父。

《高僧传》:时有凉州沙门释慧崇,是伪魏尚书韩万德之门师。(412)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杜宝《大业杂记》:“出右掖门门旁,渠西二里,有龙天道场,南临石泻口,即炀帝门师济^黎所居。” 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圣僧】佛教称已证正果的高僧。

《高僧传》:此是圣僧,吾等罪人不能得见。(382)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白居易《游悟真寺》诗:“经成号圣僧,弟子名扬难。” 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罗汉】佛教语。梵语Arhat(阿罗汉)的省称。小乘的最高果位,称为“无学果”。谓已断烦恼,超出三界轮回,应受人天供养的尊者。我国寺庙中供奉者,有十六尊、十八尊、五百尊、八百尊之分。

《高僧传》:是故罗汉死后,佛许烧身。(457)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缚喝国》:“故诸罗汉,将入涅盘,示现神通。”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施主】即檀越。佛道对布施者的敬称。

《高僧传》:施主失应时之福,众僧乖古佛之教。(522)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杜荀鹤《题江寺禅和》诗:“江寺禅僧似悟禅,坏衣芒履住茅轩。懒求施主修真像,翻说经文是妄言。”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四、关于佛教生活的词汇

【染衣】僧人穿着黑色染的缁衣,因以“染衣”指出家为僧。

《高僧传》:深法师理悟虚远,风鉴清贞。弃宰相之荣。袭染衣之素。(157)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磔迦国》:“是时王家旧僮,染衣已久,辞论清雅,言谈赡敏。”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衣钵】亦作“衣钵”。佛教僧尼的袈裟与饭盂。

《高僧传》:四事供养,衣钵卧具,满三间屋,不以关心,姚兴为货之,于城南造寺。(67)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崔颢《赠怀一上人》诗:“竹房见衣钵,松宇清身心。”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寺舍】僧舍。

《高僧传》:分遣军兵,烧掠寺舍,统内僧尼,悉令罢道。(386)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旧唐书・辛替否传》:“寺舍不能保其身,僧尼不能护妇子,取讥万代,见笑四夷。”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灭度】佛教语。灭烦恼,度苦海。涅盘的意译。亦指僧人死亡。

《高僧传》:灭度者,言乎大患永灭,超度四流。(250)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白居易《唐抚州景云寺石塔碑铭》:“佛灭度后,U卜香衰,醍醐味漓。”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坐禅】佛教语。谓静坐息虑,凝心参究。

《高僧传》:顷之,跋陀横为秦僧所摈,严亦分散,憩于山东精舍,坐禅诵经,力精修学。(99)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晋书・姚兴载记上》:“起浮图于永贵里,立波若台于中宫,沙门坐禅者恒有千数。”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五、关于佛教书籍及器物的词汇

【梵书】指佛经。

《高僧传》:善梵书,备诸国语,游履异域,别有大传。(81)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元子温《题画》诗:“曾向流沙取梵书,草龙珠帐满征途。”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律藏】佛教经典中关于戒律的著作的总称。

《高僧传》: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禅法无闻,律藏残阙。(216)

《汉语大词典》中无始例。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幢幡】指佛、道教所用的旌旗。从头安宝珠的高大幢竿下垂,建于佛寺或道场之前。分言之则幢指竿柱,幡指所垂长帛。

《高僧传》:每讲会法聚,辄罗列尊像,布置幢幡,珠佩迭辉,烟华乱发。(179)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黄滔《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自地涌塔于佛之前,其幢幡璎珞、玛瑙、车渠、七盘四悬,乘虚耀日。”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戒坛】僧徒传戒之坛。

《高僧传》:即于南林戒坛前,依外国法^毗之。(109)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唐白居易《大唐泗州开元寺明远大师塔碑铭序》:“十九从泗州灵穆律师受具戒,五夏,通《四分律》、《俱舍论》,乃升讲座,乃登戒坛。”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金象】亦作“金像”。金身佛像。

《高僧传》:于张侯桥浦里,掘得一金像,无有光趺,而制作甚工。(478)

《汉语大词典》始例为《晋书・吕光载记》:“又进攻龟兹城,夜梦金象飞越城外。光曰:‘此谓佛神去之,胡必亡矣。’”当引《高僧传》为始例。

佛教从东汉时期开始大范围地传入我国,由此,大量的汉译佛典应运而生。由于宣扬教义,争取教徒的需要,很多译者尽可能地将佛典语言译得通俗易懂,口语性强,使得汉译佛典中的佛教用语对中土文献产生很大的影响。董志翘先生对于这个问题曾说过:“这是一种逐步的,由近及远的扩散。率先受到影响的,便是一些与佛教有直接关系的中土文献。” 可见很多佛教词语最早应见于汉译佛典以及受其影响的中土佛教文献。同时佛教用语大大增加了语言交际时的词汇量,并成为此后研究中古汉语词汇的重要语言材料。所以作为重要的辞书,在编纂中,不仅要重视佛教用语词条的引用释义,关于佛教词语的词条始例更应有效利用相关的佛学文献。

《高僧传》产生于魏晋南北朝,这是一个僧人传记最为发达的时期,同时,属于传记体例的《高僧传》是目前保留下来的最早的一部代表作品,其关于佛教词汇的语料本身便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更何况其语料能够有效地补正了《汉语大词典》中佛教词语始例的不足,足可见对其语料的研究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总之,从《高僧传》看《汉语大词典》中佛教词语始例不足,不仅有助于辞书的编纂和修订,同时也体现了《高僧传》中佛教语料的研究潜力。

参考文献

[1] 罗竹风.汉语大词典[K].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3.

篇10

幸好,我还没到特别喜欢你

凉雨知秋,青梧老死,一宿苦寒欺薄衾,几番世道蹉跎……也不过一声“相见恨晚”。

等我找到了真正回人间的路就变回人了,变得像我在“外面”的时候一样,随行又好脾气,不再喜怒无常,不再疯疯癫癫,不再随手杀 人的活着也会……有一个人陪着我……他不怕我,我也对他好,可以在一起一辈子的人。

温客行痴痴地看了他一会,笑了起来,忽然伸出一只手去,凌空抓了一把。

周子舒皱眉问道:

2、“我这一辈子,想快快活活玩的时候,没能快活,等长大一点,想跟着爹娘习文学武了,又没有人教了,你说……岂不是十分不合时宜?幸好……”

幸好,我还没到特别喜欢你—— ----priest

3、于丘烽轻轻掀阖的嘴唇终于不动了,他手指掐着沾满污泥的青草,双目无神地望向一边,瞳子已散,带着他不知真情假意的山盟海誓,映着十万幽冥森严阴冷的路。

尘归尘,土归土。 ----priest

4、凉雨知秋,青梧老死,一宿苦寒欺薄衾,几番世道蹉跎

5、夜色中,他就像是一尊古佛——周子舒忽然无来由地觉得,此人的兵器应该是一把重剑,便是泰山崩于眼前,他也能巍然不动。 ----priest

6、周子舒便忽然伸出一只手捧起他脸颊,温客行愣住,周子舒也不言声,只是靠得极近,一双眼深深地盯着他,眨也不眨。

张成岭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完全不知道他们两个在干什么,足有一炷香的功夫,周子舒才带着点笑意放开温客行,指尖在他耳垂上弹了一下,笑道:“可算红了。”

温客行木然地迈出一步——同手同脚了。 ----priest

7、这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就好比人站的久了要坐下,坐的久了屁股上要长钉子一样,没什么道理,只是人活着,就是得折腾。 ----priest

8、走马道,洛阳川,兰苑未空,行人渐老。传有无限燕赵女,金梯上,吹笙相和,风起自洛阳东,香过洛阳西。

子规声歇,有人携酒长醉。 ----priest

9、平江柳色青,花月遥相守。

岁岁复年年,逢此冰消后。

几回沧海平,山雪别云岫。

一眼万年轻,唯此心如旧。 ----priest

10、为文者抱玉,为武者桓桓,与那旁门左道的外物有什么勾结? ----priest

11、等我找到了真正回人间的路就变回人了,变得像我在“外面”的时候一样,随行又好脾气,不再喜怒无常,不再疯疯癫癫,不再随手杀人的活着也会……有一个人陪着我……他不怕我,我也对他好,可以在一起一辈子的人。 [温客行] ----priest

12、温客行看着他颀长清瘦的背影,目光凝在他透出衣服若隐若现的一对肩胛骨上,就觉得即使那人破衣烂衫、落魄潦倒,身上也有那么一种难以言喻的东西,好像那个阳光遍落的下午,他眯着眼靠在墙角,大喇喇地坐在大街上,分明一副叫花子样,却比谁都悠闲,比谁都从容。

温客行就知道,那人其实只是在晒太阳。 ----priest

13、原来昨日已死,经年路过,也不过在等这样一个、可以朝夕以对、执子之手的人。 ----priest

14、西楚霸王项羽见始皇帝仪仗,张口便道“彼可取而代也”,光武帝刘秀年幼时,也曾这样痴痴傻傻地感慨过“仕宦当作执金吾,娶妻当如阴丽华”。这世间人海茫茫,哪个不想脱颖而出,轰轰烈烈地做一世英雄呢?

少年正是好韶光,谁不曾这样仰望着某一个影子,咬牙握拳地说一句“若有朝一日,我当如他”?

天下我傍,生杀予夺。

可风光无两了,又怎么样呢? ----priest

15、凉雨知秋,青梧老死,一宿苦寒欺薄衾,几番世道蹉跎……也不过一声“相见恨晚”。 ----priest

16、叶白衣想要跳出那天人合一的诅咒;容夫人想要跳出那冰天雪地的长明山;温客行想要跳出鬼蜮,重回人间;周子舒想要跳出天窗,自由自在;赵敬想要跳出整个江湖的规则,居高临下,手握乾坤;顾湘和曹蔚宁想要跳出世间根深蒂固的偏见,遗世独立地在一起。

他们倾轧、争夺、机关算尽、舍生忘死。

就像是一道深渊,有的人跳过去,便出去了,有的人没过去,便摔死了。

而那道深渊,有一个名字,叫做――江湖。 ----priest

17、一入江湖岁月催,少年子弟江湖老。

18、除了怕别人追杀的,还有一种原因叫一个人躲着别人,便是伤心。他心里知道,最想见的那个人是再也见不到了,便干脆将自己埋在这里,时间长了,就能安慰自己说,他不找来,只不过是因为他找不到罢了。 ----priest

19、温客行摇摇头,往后退了一步,随后又往后退了一步,说道:“我这一辈子,想快快活活玩的时候,没能快活,等长大一点,想跟着爹娘习文学武了,又没有人教了,你说……岂不是十分不合时宜?幸好……”

他敛去笑容,转身便走,留下一头雾水不明所以的周子舒。

幸好,我还没到特别喜欢你——

凉雨知秋,青梧老死,一宿苦寒欺薄衾,几番世道蹉跎……也不过一声“相见恨晚”。 ----priest

20、你个滑不溜秋的老狐狸!

你个装模作样的王八蛋! ----priest

21、温客行痴痴地看了他一会,笑了起来,忽然伸出一只手去,凌空抓了一把。

周子舒皱眉问道:“你干什么?”

温客行低声道:“你身上……有光,我抓来看看。” ----priest

22、江湖么,走到哪都有是非,朝堂是个名利场,江湖便是个是非场,有人总想不明白这件事,好像仗剑骑马走天涯是件多了不得的事似的,临死都念叨着。 ----priest

23、人生数十载,原不过是大梦一场 ----priest

24、她抬起头,望向温客行消失的方向,忽然就想起了他那被雨淋湿了的后背,肩膀宽阔而端正,晃也不晃地一个人在雨中疾步而行,不肯等她一步。他身边空荡荡的,然而目不斜视地走过,像是已经踽踽独行了不知有多远的路。

就也有些觉得他可怜起来。

只是觉得同病相怜也好,怎么样也好……可那人竟也只是个昙花一现的过客,三两年,可不是倏地一闪,便没了么?

那西陵之下,冷风吹雨,房中烟花明灭至末路,竟已剪不堪剪。天下有谁能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有酒今朝醉?

你能么? ----priest

25、那西陵之下,冷风吹雨,房中烟火明灭至末路,竟已剪不堪剪。天下有谁能得即高歌失即休,今朝就有今朝醉?

你能么? ----priest

26、那一瞬间他心里忽然生出一点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情绪来,像是有什么东西脱离了掌控,还有一点不明来由的愤怒滋芽而生。

原来这个人随时可以消失——即使温客行猜到了他的身份,猜到了他的心思,他仍然可以随时消失不见——只要他想。

他是从天窗的天罗地网中落出来的,世上最狡猾的一尾鱼。 ----priest

27、他忽然不笑了,只是静静地看着周子舒,那一瞬间似乎有万语千言想说,却都终究归于沉默,屋里的人偃旗息鼓,前院传来的歌声便清晰起来,娇滴滴的女声轻轻地唱道:“忆梅下西州,折梅寄江北……”

温客行便在周子舒掌心,一笔一划地写道:“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priest

28、那些年谨小慎微,那些年机关算尽,那些年狼烟四起,那些年风霜苦寒,那些年……而终于他君临天下,可所有人都不在了,只剩他一个。 ----priest

29、那一刻温客行竟觉得有几分迟来的委屈,这些年,他们一个个见了他,便觉得他疯疯癫癫不可理喻,又有几个能在夜色里,坐在篝火旁,听他荒腔走板地唱支曲子,说几句只有自己明白的故事呢? ----priest

30、他无声地弯弯嘴角,眼角却没有笑纹:“那方不知鸡鸣狗盗之徒,做事全凭一己私欲,凡事看上的东西,便连人家的救命钱也不管不顾,出手就拿,他不想要?那喜丧鬼,作恶多端,被逼无奈入了鬼谷,多年来人不人鬼不鬼地活着,他不想要?你不想要么?你嘴里说着积德行善,无非怕下黄泉有那十八重地狱等着审你前世今生做得那些个亏心事,我问你,若有那么个东西,叫你从此天下无敌,不怕半夜三更鬼敲门,你不想要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