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羚飞渡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18 21:23: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斑羚飞渡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斑羚飞渡教案

篇1

摘要: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做好学生学习的引领者,通过老师的精心引导,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丰富语文知识内涵;恰当应用多媒体课件,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几点看法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最重要的是做好学生学习的引领者。通过精心引导,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丰富语文知识内涵,调动学生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方法。

一、课堂,让学生放飞想象的翅膀

教材只是教学的蓝本,是死板的东西。教师如果只把教材上的内容“照本宣科”的传授给学生,是难以达到提高语文知识水平的目的的。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用自身已经拥有的直接经验、生活感悟去理解教材、感悟生活。

如:一位教师执教《木兰诗》的过程中,她让学生不看注释,想想“红妆”是什么,有一位同学不假思索的说:“是胭脂水粉”,顿时,教室里一片哄笑,使这位平时比较顽皮的同学也尴尬的跟着傻笑起来。

老师却鼓励说:“你的观点很有创意,能将你的思考过程告诉同学们吗?”这位同学竟然涨红了脸说:“我觉得木兰的家庭充满着温馨和关爱,当姐姐得知在战场上驰骋多年的爱美的妹妹凯旋而归的时候,自然会想到妹妹回来要化妆,就帮她准备胭脂水粉。”当他说到化妆的时候,还做了一个照镜子的动作,同学们笑得更精彩了。

老师因势利导,又让同学们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对“当户理红妆”的情景以及木兰到家时的热闹气氛进行描绘。

“一石击起千层浪”。同学们争着发言:有将自己梳妆打扮的,有为妹妹准备漂亮衣服的,有为妹妹整理房间的,有爸妈热泪盈眶的,姐姐喜笑颜开的,有弟弟兴高采烈的,有佣人庭院穿梭的,直到老师宣告暂停,仍有同学跃跃欲试。

为了“红妆”一词,学生既敢大胆猜测,放飞想象,又能尊重事实。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灵感来参与了课堂活动,因此他们能把诗中的每一幅画面描绘的惟妙惟肖,整个课堂闪耀着学生再创造的光辉,我感受到了课堂中学生的成长。

二、正确处理学生课堂上的“节外生枝”,捕捉有价值因素

对于学生而言,其想象力、判断力以及创新力等处于不断的发展中,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案预设的教学过程往往与课堂的真实情境之间经常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偏离。而这样的偏离正是学生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等“学生文化”的外现,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成分。从上文的这一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学生的智慧正在绽放,情感正在撞击,视野正在扩展,这是比任何设定的所谓知识的目标更为可贵的资源。

正如上述这一堂课,是一堂 “节外生枝”的课,因为教师没有按照预备教案中设计的进程授课。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使他们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并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对自己以及对身边的人和事有深刻的感悟,因此,教学效果很好。

由此我想到在许多课堂环境里,如果我们不死板的按法定、权威、强制、统一的要求去限制学生,相反我们不失时机抓住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捕捉住其中有价值的成分,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获得自主获取知识的成就感。这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思想感情,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这样他们想象的翅膀就能得以舒展,思想就能得以飞跃。

三、把语文教学引向生活,丰富语文学习内涵

教材是一种逐步规范化的语言材料,其语言根基来源于生活,是生活语言不断发展的结果,社会在不断进步,生活语言也在发展。生活语言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很多民间文学、歇后语、谚语得以广泛流传,就是应用了大量的生活语言。

生活是学习语文的沃土,因此语文教学不应该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学习有用的语文知识,这样语文的内涵就能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如果我们在教学中能够打破常规,注意引导学生把书本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样对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有很好的效果。

如:在一节活动课前,有位老师要求同学们下去用心收集一些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作品,到活动课时拿来让大家一起品读。

活动课上,一位平时胆小的女同学念出了一首民间流传的劝善民歌《福》:

白果树上白鸽多,养儿养女受奔波。白天衔食喂长大,晚上拉来捂暖和。捂得毛干翅膀硬,又嫌老娘吃得多。

—— 娘啊,今天我有好人好客来,你不要拐去又拐来,拐得鼻涕口水来。

——我偏要起来拐一拐,拐得鼻涕口水来,你那龙的身子也要从我的蛇肚子里钻出来。

这首民歌在同学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时。老师就让同学们对这首不起眼的民歌展开了讨论。

有的说:“真的很押韵哦,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说:“简单明白,容易读懂”;有的说:“人物形象确实鲜明,一个是不孝而又虚伪的儿子,一个是曾经为了儿子日夜奔波劳累,现在是年老体衰而又倔强的母亲”;有的说:“用词也非常的准确,仅用‘白天’‘喂’和‘晚上’‘捂’就将母亲含辛茹苦养育爱子的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样是‘拐’字,前者表现儿子对老母的厌恶之情,后者却表现了母亲倔强的性格,同时还表现出了人物行动的特征”;还有的说:“拐得鼻涕口水来也写出了人物的年龄特征和身体状况,通过对比的手法,主题表现得更清楚……”

在这堂课上,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竟然轻而易举地把诗歌教学中的押韵、韵律、诗词欣赏等知识用来分析这么一个不起眼的“福”,同时利用分析这个“福”理解了诗歌教学中的押韵、韵律等知识,解决了诗歌教学的难点。

四、恰当应用多媒体技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随着计算机时代的到来和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多媒体课件集文、图、声、画于一体,具备了图文并茂、声情并茂、直观形象的特点,因此为广大教师所青睐。同时多媒体课件作为新兴产物进入课堂,教师在使用时音画并举、动静结合,适合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对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其求知欲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篇2

本学期,学区掀起了课改教研活动。如何在教学中体现新课标和理念?怎样才能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这些问题摆在了教师的面前。我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这个主题摆在了教师的面前,并对此主题作了大胆实验和探索。在实验中,我感到以前自己没有真正理解“小组合作学习”,这一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只要一提到合作学习,就简单采用小组讨论学习交流的形式。但在教学实践中,我感到诸如时代背景离同学们实践生产较久远的一些优秀文章,只简单用小组讨论交流的形式,仍达不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一目标,教学过程仍旧是灌输、填鸭式的过程。同样,很多学生对“什么是合作?怎样合作?”等问题知之甚少,特别是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上往往是走上两个极端:要么互不干涉,彼此之间我行我素,或是妒嫉别人比自己出色,要么出现抄袭、代做作业等不正确的合作学习方式。所以针对以上认识上的弊端,我开始对我班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尝试实验研究。

一、合作学习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

现代教育认为教学过程不仅仅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学的简单相加,应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个性发展。由此看来,教学过程是实现双重教育价值的过程,它不仅促进人的社会化的发展,也促进人的个性化的发展,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过程。例如我在本学期作文课上发现,由于学生认识水平低,思路较窄,每次习作总有学生说“我不想写作文”,还有的干脆说:“我不知道什么”。我刚让学生“放胆”写下去,结果一节课写下来,没有什么收获。这使我发现反对教师包办代替是对的,但教师的地位并不能取代。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有责任组织、策划、帮助和促进学生达到学习的目的。课堂上师生共同学习,需要的是热情和理解,师生应该自由地展开各自的情感与理性、直觉与感觉、经验与知识的交谈。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并不是单纯的主客体、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而是师生双方均作为真实的活生生的主题,投入到教学中,投入于师生积极的对话中,各自敞开自我,接纳对方,互相倾听,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共同卷入此时此刻的教学中。又如在推普活动中,我们年级的活动形式是诗歌朗诵和故事会。当同这们表演完自己的节目时,我们采用了小记者采访的形式来谈活动后的感受。师问:同学们,你们最喜欢的主持人是谁?生:有董浩叔叔、鞠萍姐姐……师:现在我来当鞠萍姐姐,我想采访一下亲爱的小观众们,你们对这次活动有何看法?有什么感受?说说你的心里话。此时此刻,教师与学生的心更近了,有说不尽的话语。之后,我又让同学们互相采访交流。这样,真正实现了同学们在合作中学习、在合作中交流、在合作中倾听、在合作中进步。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课时,对于“孔子不能决也”与孔子是大学问家是否相矛盾这一问题,学生意见出现分歧,我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学生课上展开辩论,并把学生分成正反双方,先小组合作讨论十分钟,然后开始辩论,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他们用自己智慧的语言,充分的论据去驳倒对方,去感受语言的魅力,去品味成功的喜悦。在整堂课中,我的话语不多,但却巧妙地把双方联系起来,让学生得到口语的锻炼、思维的训练、合作意识的增强。这堂课真正达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目标,真正做到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让学生着实过了一把当主人翁的瘾!

篇3

我县组织骨干教师编制了初中语文教学案,好多教师面对成型的教学案无所适从,干脆就直接拿着现成的教学案上课,语文课从此失去了应有的趣味,变成了对答案,变成了机械式的问答,教师也失去了自我。究其原因还是教师拥有了教学案,而失去了对教材的审读、深读、解读,失去了自我的教学风格,失去了对学情的应有的把握。

首先,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来钻研教材。其实,我们在从事任何教学活动之前,都要对教材进行“裸读”。即抛开所有的资料,阅读教材,走进教材,对教材有自己的真知灼见,能够根据学情准确把握教材的切入点,在平淡无奇的文字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这样,把我们自己对教材的独特理解和教学案相结合,让教学案成为自己思维的一部分,结合本班学生的情况对教学案进行有机整合,就如同我们在熟读《唐诗三百首》后去写首诗,是匠心独运的创造,学生听这样的课,如沐春风,是一种别样的享受。听海,似波涛汹涌迎面而来;看山,方悟深山听蛙鸣的道理。只有“入乎其中”的与文本的对话,理解作者在特定时代特定场景下的情感,才能体悟作者融入到文本中的情感和思想,而后方能走出文本,在广阔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重新审视作品,愚钝的心才会开悟,模糊的视野才会更加清晰。

其次,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把薄教材读厚,能做到旁征博引。俗语说:“要给学生一瓢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在信息化的今天,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还要变成一条汩汩流淌的小溪,抑或是潺潺泛着波光的河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教师所知道的东西,就应当比他在课堂上要讲的东西多十倍,以便能够应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课堂上,能从大量的事实中选出最重要的来讲。”再如王崧舟老师在全国首届中华古诗文经典教学观摩会讲《长相思》,引起了轰动,被专家誉为当代小语界的经典之作。王老师说,其实谁都不知道,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上课之前,连教案也没有。而后,王老师在教学反思中披露,自己曾经为这节课苦苦琢磨了三个月时间,这三个月他一直试图在古诗文教学上有所突破,做了大量的阅读,仅读书笔记做了数万字,研究了纳兰性德的生平。我们想想王老师仅仅为了一节课就做了如此大量的准备工作,算不算厚积薄发,是不是旁征博引,这样的教学肯定由原来的必然王国逐渐走向自由王国。

我们阅读任何文本,都会想象与之相同的文本,这样既可唤醒自己的教学,也会唤醒学生的回忆,能做到这一地步,好多文本学生无需我们的指导也能明白。例如我们读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自然会联想“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等;阅读《斑羚飞渡》,自然就会想起《狼》、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篇。

第三,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发现教材中诱发学生想象的地方。我们教师只有对教材有自我的见解、独到的理解,并对教学设计烂熟于胸,课堂上才能挥洒自如,如庖丁解牛般做到游刃有余,从而使自我的课堂散发出特有的魅力。例如刘亮程的句子:“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滩草惹笑了。”诗人眼里的开花,似清风徐来,似美妙童话,似言犹在耳。又如鲍尔吉·原野的句子:“没有什么生物比蝴蝶更了解空气。透明的空气在蝴蝶看来,像海浪一样,是浩浩荡荡的。”用通感,把人对空气的感受转嫁给蝴蝶,用蝴蝶来感受空气,把空气想象成浩浩荡荡的“海浪”,实在是平中出奇。还有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文字的表现力、感染力比颜色、线条、声音等更全面、更丰富,也更准确、更深刻,更有利于智慧的发展。

最后,教师要借助二次备课整合教材,整合教材也是教师必备的基本功,整合教材的目的是把教材的教育功能释放,甚至放大,更显语文教学的特殊之处。例如第二册第一单元,在单篇课文的教学完成之后,还可进一步延长其价值里程,进行单元整合阅读,开展“个性与环境”的课题研究,思考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

①环境对个性的影响?思考作者几次见到方仲永的情景,前后有什么变化。鲁迅在三味书屋多年好奇心依然强烈,外界的条件会不会影响个性的发展?

篇4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有效性依然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汇,动辄以有效性冠名的教学策略不在少数。另外,有的专家则避开语文教学的有效性,而认为语文教学没有无效的,语文教学只存在低效和高效的差别。还有的专家则认为语文教学存在着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当下一节课看似无效的,但长期的系列的教学却是成效卓然。由此可以看出两点:一是语文教学还存在大量无效甚至低效的情况,二是语文教学还可以在有效性上做更多文章。

一、语文有效性教学的误区举隅

1.语文课堂组织形式的有效性的误区举隅

苏教版的教材给了教师一个方向性的课堂组织形式,有活动体验、文本研习、问题探讨等,当中还穿插阅读写作指导。在实际教学中,有时我们的教学会兼而有之,针对不同的文体,教师采取的课型也各有不同。下面笔者就列举个别语文课堂组织存在的误区。

(1)多种形式的“读”在课堂中展现了,就是有效的

有的教师非常重视“读”这一最重要的手段的运用,配乐朗读、教师范读、带着问题读、分角色朗读、自由读、指名读、全班齐读等多种方式体现在教学中,读的形式搞得轰轰烈烈,却缺乏体验感悟,这样的多形式朗读很难说是有效的。比如,有个教师在教学《一滴眼泪换一滴水》一课时,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看客对伽西莫多的辱骂的章节,一个学生读:“的怪物!”第二个学生读:“骑扫帚把的家伙!”第三个学生读,第四个学生读……每个学生都扮演了不同的角色,依次读下来。但刑场的辱骂是这样一个接一个的说出来吗?文章后面讲到“别的成千种侮辱性的语句像雨点般落在他身上,场上处处都有人诅咒他,嘲笑他,向他叫骂,向他投石子。”因此教师的朗读指导应在一个一个指导之后,让学生合起来用嘲讽的语气一起读出来,然后通过比较让学生感受一个一个朗读和一起读各自的话的诵读效果。

(2)课堂热闹,学生活跃就是有效的

课题内容一般都有一个基调,或沉郁,或欢快,或清新,或深厚,或笃志等。不同的课例应该有不同的课堂氛围。比如,在教学《雷雨》时,让学生分角色对话,学生非常活跃,课堂中笑声不断,掌声不断,似乎这样的课堂效果是很好的,但却背离了《雷雨》的感情基调。

(3)多媒体的运用就是有效的

教师把一种粉笔形式的教学手段改换成了投影形式的教学手段,换句话说,就是用多媒体机械地替代了粉笔,仅此而已。甚至对多媒体产生了依赖感,一节课的幻灯片就多达三四十张,课堂教学就是在学生不断地浏览课件中完成的。

另外,小组合作形式就是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观点,学生活动的时间多就有效的观点,也是我们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2.语文教学内容的有效性的误区举隅

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这是常识。教师备课往往要依照《教学大纲》《学科指导意见》等教参来确定自己的系列教学的内容。只有形成系统性的教学,才能真正发挥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1)文言文教学

文言的疏通、文言结合就是有效的。或者先言后文,或者先文后言,或者边文边言,文言文教学如果只是停留在就这课的文言而言,学生在学过之后不会知识迁移,不会举一反三,那么学习效果就非常有限了。

(2)作文教学

现场作文、现场修改就是有效的。作文教学的能力如果没有提升,换一个题目学生恐怕还是会在考场上对作文“捉襟见肘”。

(3)现代文阅读教学

技法指导、应用举例就是有效的。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把技法归纳成甲乙丙丁,而每一个甲乙丙丁中又有子丑寅卯,然后让学生学会解读,这样的分解看似清晰有效,但化简为繁的做法实在让人头痛,况且现代文写人记事绘景抒情议论手法各不相同,主题也难以捉摸,单纯的技法指导、应用举例很难说是有效的。

(4)语言文字运用教学

能让学生记住就是有效的。讲练析练四步教学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一些语言文字运用的要领,可是语文教学是不是就是讲讲练练就能完成语言文字运用教学的?文味又该从哪里寻找?兴趣又怎么能培养起来?

二、语文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再解读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是指向学习结果的,也就是有效性的终极表现形式是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但是在理论指导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时成了教师预设的一厢情愿,城乡学生的能力差异使得教学的“效果”表现各有不同。比如,《语文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论语〉选读》教学做了两个要求,即基本要求和发展要求。省一级高中等一类学校的学生接受能力强,完成两个要求的教学可以说是有效的;三类学校的学生就不一定能够全部完成,但完成了基本要求的教学也可以说是有效的。

所以,我认为,有效性就是指按照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教师有意识地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的学习有所提高。

此外,语文教学要讲究有效性本身没有问题,可是能否只就一节课的个别地方来评判这节课的有效性很值得探讨。我们要允许一节课存在缺陷,试想一节课能激发学生多少的学习兴趣,一节课能培养学生多少的学习习惯,一节课能提高学生多少的学习能力,一节课又能融入学生多少思想态度和价值观判断。一节课的有效性和这节课有效性的延迟也必须是一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思考的。一节课的有效性应该成为课程系列教学有效性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

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依据于教学内容的定位,在把握语文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体现语文课程教学的特点,做得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1.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学生主动质疑、解疑的过程

(1)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大部分学生的主体作用

有专家认为:“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为什么不是100%的学生去积极主动参与才算是一堂高效的课?

从客观上看,我们知道学生个体对学科学习是存在差异的,有的学生对语文学习并不敏感,教师所要做的应该是要使大部分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语文学习。从主观上看,教师有时把几个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放大到全班学生。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体现在几名优等生身上,在课堂的提问上教师如果只集中在少数的几个“思维敏捷”“伶牙俐齿”的学生身上,就很容易忽略掉其他大部分学生,使得其他人跳跃性的接受语文,这种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课堂有时甚至影响到班级整体的接受能力,根本谈不上师生间的平等对话。

(2)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体现在学生主体作用的不可替代

有的教师天生是个急性子,做事风风火火,教书也是雷厉风行。在课堂教学中有自己的教学思路,喜欢用自己的理解来替代学生的回答。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荷塘月色》时提问,作者为什么在夜里独自徘徊?学生刚找出了文中的一句话,教师就接过话说好,这句话既指出了时代背景又表达作者无法排遣的积郁。学生刚刚产生的思想火花就立刻被教师掐灭了。所以,教师在激活学生思维的时候要学会倾听,学会等待。倾听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思维活动,等待是给学生一个允许思考的空间。

2.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解读和感悟文本的过程

语文的课堂氛围总要依附于教学内容的主题。有的课要强调诵读,有的课要突出感悟,有的课要合作探究,有的课独立自主。有的教师则在“读”上做文章,也把语文的“读”分成:初读、细读、品读、赏读。其实无论怎么读,无论怎么教都离不开教学使用的文本。教师的教学必须要把文本吃透,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语文。而学生不仅要学习文本的语言、内容,还要去碰触、领悟蕴含在语言文字后面的感情。也就是说,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除了使课堂紧扣文本,还必须要有语文味。

笔者在教学《〈论语〉选读》的《求诸己》一文时,对于“求”和“诸”都做了详细的解读,但唯独发现“己”这个字很难落实。后经查阅资料,发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的“内”字去掉并不影响句意,那么这个“内”字或许就体现了孔子提倡的道德的自觉性。于是,课堂教学就引导学生解读道德的自觉性。这样一来,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更引导学生把握了孔子的文化思想内涵。

此外,复习课的文本解读也很有讲究。有位教师曾就现代文的探究题开了一节公开课。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炼问题,联系文本,思考归纳,整堂课理性地分析了探究题的问题、变式问题、答题套路等,学生很有收获。可是这样的复习课还是语文课吗?复习课的有效性是不是就体现在解题能力的提高呢?教师所要做的除了帮助学生学会解题以外,恐怕还要教学生学会反复诵读,生成感悟,把握主旨,品味语言。有了对文本的深层次的解读和感悟,任何问题的变式或是解题套路的归纳都成了避易就难的做法。

3.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体现在精心的问题设计和灵动的课堂生成上

经过几年的“要预设还是要生成”的拉锯战,当下比较认同的看法是既不能预设过度,也不能生成泛滥。预设过度,课堂教学看似井井有条、思路清晰,实质上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解读,课堂呆板,缺乏活力,效率得不到保证。生成泛滥,显得课堂教学随意、浅显、凌乱,教学重点和难点得不得突出解决。

(1)教师要做好精心的问题设计

第一,教师要做好导入的情境创设。有效的课堂导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集中学生注意力,更能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迅速进入教学所需要的情镜。例如,题目导入,故事导入,排比句导入,诗歌配乐朗诵导入,开门见山导入,复习导入法,引用名言导入,比较分析导入,赋比兴导入等。比如,在教学《高山仰止》一课时,既可以从题目导入,指出高山仰止是指道德的高尚令人仰慕,孔子的弟子是怎么评价他的,由此明确这一课的学习目标,也可以单刀直入导入,请从文中找出有“高”字的一句话并朗读,并思考孔子高在哪里,从而品味语言,体验感情。第二,设计的主问题指向性必须要准确、明确。几个主问题的设计要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点到面,由现象到本质。几个主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能使课堂渐入佳境,重点难点突出。比如,《鸟啼》一文的问题设计可以分成:鸟啼不等于鸟叫(解决描写鸟啼叫声的段落),鸟啼不等于鸟鸣(解决描写鸟啼声意蕴的段落),鸟鸣给人类的启示(解决哲学思想“向死而生”的段落),最终来探求珍爱生命意识。最后把问题引向这还是不是鸟啼?由此,将思路转换到鸟啼之外,更多地唤醒人类珍爱生命的自然世界。比如,蝴蝶破茧、斑羚飞渡、青松倒挂……甚至是普通的母鸡孵蛋。任何生命的觉醒都应该被纳入对生命珍爱的典籍中。我以为这样才能更好地诠释劳伦斯对生命的礼赞。第三,问题设计要深入文本,同时要能联系生活实际,体现语文学习的生活情趣。比如,《仁者爱人》中有一章讲到“厩焚”,孔子问“伤人乎”不问马。如果生硬地教给学生,这一章就是讲孔子的仁爱观,特别可贵的是爱地位低的人,学生理解了,恐怕应年代久远而无法产生情感共鸣。教师可以强调“为什么这里还加上‘不问马’”,这一看似多余的句子是真真切切地道出了当时的贵族认为马匹要比马夫更重要的社会现实,进而理解孔子这种仁爱观的可贵。这样的问题引导入理入情,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论语》的兴趣更容易被调动起来。

(2)教师要有教学机智,善于引导学生,给学生建立学习的自信心

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一种随机应变的能力。教师缺乏教学机智,就很容易成为教案教参的傀儡。教师的点评可以使总结性的,也可以是提示性的,也可以是激励性的,还可以是深入式的。教师如果对一些学生“天马行空”的生成问题手足无措,就有可能使课堂教学陷入被动,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教师可以采取硬话软说、正话反说的方式来应变处理课堂尴尬。比如,学完了《高山仰止》你认为孔子的道德高在哪里?一学生回答不知道,这个回答分明是在生硬地抵抗课堂教学。教师可以硬话软说:“你已经不知道从哪里追寻孔子了,看来圣贤之师真是高深莫测啊!”通过三言两语既避其锋芒,又巧妙地扣住了教学重点,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课堂效果。

4.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要体现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

语文教学必须要完成“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当然,“三维”目标的确定不能囫囵吞枣,模糊其词,而要清晰明确,有所侧重。比如,《亡人逸事》一课,教师要明确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同时感受孙犁平实又深沉的写作特点,以及作品中人物之间绵密深厚的夫妻情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在重视细节描写的同时感受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可以说,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无法达成,这堂课就一定是无效的。

总之,语文课堂教学无论体现学生学习的即时效果,还是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都必须最大限度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学生学习语文素养的提升,需要我们语文教师在单位时间内,有意识地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提高或降低教学要求,完成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魏清.学有效教学策略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

[2]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N].教育时报,2006-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