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玩偶范文

时间:2023-04-09 07:27: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主宰玩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主宰玩偶

篇1

如今,我长大了,已不再摆弄当年的小兵人。然而,各类玩偶却从不曾离开自己身边。借势动漫文化的浪潮,伴随着观念的更新和技术的进步,玩偶家族日趋庞大,玩偶的种类层出不穷、花样繁多。毛绒玩具、公仔、人形娃娃和机器人玩偶等,不论从外形设计还是其人物设定,都表现出人们越来越丰富的想象力。玩偶早已在社会各个层面都占据了一席位置,哪怕在超市买菜,你也许也能在货柜上看到与你亲切招手的水果造型玩偶。玩偶们不再仅被当作孩子们的玩具,它们的世界与人们真实生活间的关系也越发紧密。

当然,玩偶并不只属于现代。有学者考证,如果将以树枝、泥土、石块等为原料的最初的玩偶形态算在内,它的历史应该与人类制造劳动工具的历史一样长。玩偶不仅被看作传承民族文化的符号之一,还反映了不同历史时代的社会生活与人文思想。一句话,玩偶就是真实生活的写照,虚拟与现实从来都不分家。

玩偶的故事以现实生活为蓝本,由玩偶构成的世界却总能给人带来超现实的想象,而每段超现实的旅程都映射着把玩者的所思所想。这恐怕也是玩偶在当代文化体系中日益多元化和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

篇2

童年的记忆总停留在玩偶的世界里。《洋娃娃和小熊跳舞》的乐趣充斥着整个童年。不曾记得有多少个玩偶被拆成独眼,却记得总会有它们的陪伴,等待春天小燕子穿着花衣飞来。童年的回忆如儿歌般欢快,无邪的童声唱着无邪的歌。

在一年又一年的燕子飞来又飞去中背起了小书包。不记得当时会不会把1加1算错,却犹记得“小么小儿郎,背着书包上学堂……”。在歌声中,书包变得沉重,不再是跑跳着上学,而是踏着沉稳的步子,一步一步地走,儿歌的身影已淡去,耳边是“鲜花曾告诉我怎样走过……”。那是甜美的梦的歌声,带着心中的希望,一路走来。在校园民谣中成长,青春开始萌芽。

路已越走越远,岁月的痕越划越深,我已走向蜕变。早已不会无邪地望着天空问那是谁的眼睛在闪而是听着忧郁的蓝调,望穿天空,等待天际的一米阳光。不会在意歌词在诠释什么,而是随着曲调,调动着自己的感情。在忧郁的蓝调中,思索着人生,或许也在走向成熟。

黄昏的夕阳落下,或许还没有到望着夕阳回忆的年纪,但还是会不禁看那染红了的天边想象着苍老的音乐,想象着那些伴着蹒跚的脚步的曲子。

岁月的碟还在刻着,留声机上,岁月的碟旋转着,回忆的歌正在吟唱,触摸着岁月的痕,听着岁月那亘古的歌,继续走着。岁月如歌,歌如岁月

无声的岁月,如水银滑落指尖.那般的轻柔,就像黑夜隐退黄昏,悄悄地,带走了如丝般的记忆.张开手掌,看不到岁月流逝的痕迹,耳畔,和谐的节奏响起.岁月,原来是一首歌.

"叮咚,叮咚````”如歌的岁月响彻漫长的黑夜,恰似一汪春水付诸东流.昔日的秋风秋雨瞬间弥漫在脑后,辗转难眠的每个夜晚之后,该何去何从,笑而无语。“天下之大,何处是我的栖身之处”岁月啊,岁月,停下你奏鸣的节奏,给我深思的那一刻,让我彻悟,是去选择人生,还是让人生主宰我们,春秋替换,回首如烟往事。岁月啊,岁月,你流逝的每一刻,我走过的每一步,都未曾留下痕迹。

就像歌声,振动着耳膜,那么耐人寻味,却无迹可寻,记住的,只是震撼心灵的那种旋律。

“阳光总在风雨后,乌云后有晴空``````”岁月如歌回荡在瓦蓝的天空中,正如一语惊醒梦中人.过往的飘渺回忆霎那间烟消云散.沐浴着清风的吹拂,每个短暂的日子,该如何.笑而自信.纵使岁月如歌,依旧感觉得到音符在跳动.岁月啊岁月,让我去超越自己,去追逐梦想.寒冷的冬季,眺望梦想的太殿,岁月啊岁月,你跳动的每一秒,我迈进的每一个脚印,和煦的阳光都在闪烁. 就像音律,回荡在耳际。那么诱人深思,轻轻地拂过脸颊。感觉岁月在刷新记忆,那美妙的歌声时刻在挑拨着。

有一种感觉,叫妙不可言;有一种默契,叫心照不宣;有一种思念,叫绵绵不绝;有一种感慨,叫岁月如歌。

岁月如歌,拨动着心底的音!

那是一首歌.

篇3

静静的深潭,恰似一位身藏不露的隐士,倒映着夕阳一抹淡淡的余辉。坐在潭边大石上,竟发现鱼儿一群群聚拢过来,自在地向我摆尾致意。我惊异了,蓦然想到钓鱼池中的鱼儿,它们不是生命,只是玩偶,它们具备决定命运的权力。而潭中的游鱼,平静而无忧地生活,它们并非得到神灵的护佑,而只是生活在自然的最平常的规则中……

痴痴想着,竟至于伤感,看见水中映出我真情流露的面庞和泪拢的又眸,我知道此时的我可以尽情地渲泄。自然的规则中,万物本是互相融合、互相感动的。我们可以感动周围的人和事,而周围的山川草木、虫鱼飞鸟亦可感动我们,而达到“独怆然而涕下”的境界。而出了这幽谷,步入天天面对的社会,在人类的规则下,男人要觥筹交错地寒暄,女人要极尽妩媚地微笑,每个人活的刻板、生硬,原本因力图完美而导致丧失本色的人类,再也无法感知自然的清纯与生活的细腻甜美。

对着旷野,对着深潭,感受着自然的抚慰,回到这正常的规则中,我才觉得生活原来可以如此清新而洒脱。对苍天诉说我心中的压抑,而苍天却许我一个会心的微笑并告诉我:“放下那些自私的规则,或许,你会发现自然的规则同样适于你们人类。”是啊,人类从出生之日起便觉得自己是世界的宠儿,可以完全不守规则,任意改造社会。诚然,这种心理造就了一个所谓文明世界,然而随着历史的步步推移,自我的固定作法渐成了人类自创的规则,这个规则有益于发展的内容固然不少,但自私的成份也渐渐筑起了人类与自然的一道屏壁,阻断了主宰世间的规律与我们规则的互通,于是这自创的规则逐渐沦为唯心和扭曲,致使很多人迷失了本性。

或许,人们该反思下了,或者像我一样走规则,走入自然的怀抱,理一理生活的得失,反醒一下自己的自私与狭隘。找回那些原本也适于我门的自然规律。

篇4

千百年来,人们一直追寻着自己的根。然而,古代由于人类对于科学的无知,对自己的认识也只能停留在寄托于幻想。

古代中国在民间,开天地,女娲造人这样的故事一直流传着,人们认为自己只是神仙闷了用泥巴捏出玩偶。他们供奉天神,认为人就源于此。这个思想在神州沃土中埋藏了几千年……

古代西方,人们信上帝,上帝是无上的真神。人们认为人是从上帝造亚当、夏娃起开始活跃在这大地上的。直至今日,人们对上帝还怀着无比崇敬的心,认为上帝是人类的创造者。这个思想也在西方生根发芽,今日仍枝繁叶茂。

这些就是所谓的“神创论”,是人类在懵懂的童年给自己下的一个定义。它们更是给人类起源这个难题增添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使人类渴望寻根的梦想更为迫切。

时光飞逝,渐渐地,随着人类掌握了科学知识,世界更是一下子成了人类主宰的天地。但人类的追寻依然未停,也不会停止。直至1860年达尔文提出的大胆理论才打破了人们从前的无知。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篇5

ACG是什么?ACG指的是动画,漫画,游戏的总称。在二次元这个“桃花源”中,做你未曾想过的,肾上腺加速,兴奋不已。

起初是一些有共同兴趣爱好的人一起,势力单薄,而后不断扩张才有了今天这般规模。说到规模这个问题,我曾有幸去过几次漫展。人一次比一次多,不久前在我们这儿又举办了一次,非常震惊。令我不敢相信的是票供不应求,来买票的弯弯曲曲最后排到了大路上,进入漫展中总是有一种拥挤的感觉,比肩继踵。漫展中最少不了的就是周边。周边对ACG的经济效应推动真的是令人刮目相看,琳琅满目的二次元商品周边,瞬间抢购一空,珍藏版的玩偶频频高价令人吃惊。

曾经的二次元,不过在线上交流,在私底下拥有一个自己的梦却不敢实现。曾经的二次元就像在悬崖边的雏鹰,想张开翅膀翱翔却又恐惧着这不能达到的高度。曾经的二次元,它就是二次元,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堵住了心,不断怎么挣脱,它就是这么残忍。

如今的二次元,不仅能在线上交流,在线下我们依然能有许许多多的见面时间,能够通过话题结实许许多多拥有共同爱好的人,能够不再畏惧,不在害羞,讲自己心中的对二次元的爱流露出来。现在的二次元就像是羽翼丰满的雄鹰,在自己的一片天空下,想要征服蓝天,拥有勃勃壮志。现在的二次元,它不仅仅只是二次元,不断捶打,终于打破了这所谓的次元壁,不断在三次元中见到,如Cosplay,二次元音乐在三次元中大放光彩,现代舞蹈的发扬等等,不胜枚举。

为什么二次元文化如此繁盛?首先是他们的平台,最近几年几位视频网的“后起之秀”大放光彩,ACfun,Bilibili,D站……都是为兴趣爱好而生的。直播行业中点开你会发现有许许多多的游戏直播。直播行业可能是昙花一现,但是ACG火了这么多年,有增无减的是他们的名气,是他们的态度,是我们的信念,是更多的理解。其次,80,,90,00后在这个时代绝对是推动者,从小接触了这些新颖的玩意儿,小时候的影响可能会影响终身的观念,所以,不容小觑。第三则是名人效应和从众效应,名人效应是刚开始ACG发展的时候用的一个手段,而从众效应则是越来越红不断勇攀高峰的原因。中国人就喜欢凑热闹,什么地方热闹就去哪里,本来是路过,后来转为粉丝了。第四则是为什么转为粉丝的这个过程,当路过的时候发现这个文化还不错,吸引住了,ACG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篇6

但是,如果从整个澳大利亚文学发展史来看,这篇札记作于澳大利亚文学“新浪潮”运动前夕,“新浪潮”运动的主要思想就是强调澳大利亚文学的本土性和原创性,因此这篇札记可以看成是澳大利亚“新浪潮”运动的先声。威廉森这种从澳大利亚本土出发的戏剧创作思想一直到成名后也没有改变。在1974年戴维•威廉森致吉米•麦克内尔的一封信中,他曾提到:有一种恶作剧式的,喜欢挑剔的自卑心理深深地埋在澳大利亚人的心灵深处,他们认为在澳大利亚没有什么值得写的,但仍可能有人会写它,毕竟我们都是“罪犯”的后裔。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强烈的本土意识是威廉森创作思想最显著的特征。然而,这种强烈的本土意识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是澳大利亚文学史上“新浪潮”运动的产物,当时的社会背景更为本土化作品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新浪潮”运动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二战以后,澳大利亚的物质生活日益丰富,这带来了道德观念和意识形态的变化。澳大利亚人本来就缺乏坚定的信仰,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后,对原有的薄弱信念也开始动摇了。数十万犹太人惨遭屠杀,落在长崎和广岛的原子弹脱去了无数无辜的生命,对此人们不禁要问:仁慈的上帝究竟是否存在?如果他还在冥冥之中主宰着人类的生活,他对人类的疾苦是否还会继续关心?人们普遍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构建一个更好的社会。于是,信仰危机滋生了虚无主义,虚无主义又导致了享乐主义,而丰富的物质生活又为享乐主义提供了温床。旧的道德规范被冲破,一个又一个的被突破:吸毒和性解放成了时髦,原来被视为犯罪行为的同性恋非但得到法律的认可,还被社会主流所接受;避孕药在年轻人中间广泛使用,并成为婚前的保障;妓院由秘密走向公开,并为法律所允许;浴、演出开始流行;报纸、广播、电视台、舞台上随意使用不堪入耳的“Fuck”。可以说,这个时代对广大的澳大利亚人来说是一个无所顾忌的时代,一个寻求享乐的时代。

战后社会的这些新变化既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也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澳大利亚作家和艺术家的思考。他们开始深入人的内心,探究人的本质及其命运;探究人类痛苦的根源以及上帝是否应对此负有责任;有的作家则深感人类面临着新的危机,因而为此苦苦探寻着出路,认为只有经历肉体上的痛苦才能达到灵魂的最后升华。

澳大利亚战后戏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走向“新浪潮”的。在二战以前,与其他西方国家比起来澳大利亚的戏剧起步较晚,发展也不快。由于这种先天不足,战后戏剧界一时很不景气。一直到1955年才出现了剧作家雷•劳勒的《第十七个玩偶的夏天》,这标志着澳大利亚戏剧的成熟。十多年后,艾伦•西摩创作了另一部反映两代人之间代沟的剧作《一年中的一天》。但是,这两部作品都是按照传统戏剧模式创作的,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没有革新。六十年代初,在文坛巨臂怀特的戏剧观念和创作影响下,兴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新浪潮”运动,“新浪潮”戏剧家们创办了“拉马马剧院”作为试验场地。新戏剧在内容上带有荒诞色彩,以刻画多重性格的主人公内心冲突代替传统中籍以推动情节的人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粗俗的、口语化的甚至带有浓烈方言味的生活语言代替了典雅、规范的书面化语言。技巧上抛弃了三幕正剧的传统格局,采用较为灵活的多幕独幕不一的方式,不在讲究一波三折的戏剧情节,而以零散的场景取而代之。现代小说中惯用的象征主义手法频繁地出现在新戏剧中。但是,尽管新戏剧作家们在多方面力图标新立异,剧本所反映的却是当代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而且满是“澳味”十足。“新浪潮”运动肇始于怀特,其后的开路先锋有罗西•休伊特,后随者有杰克•希伯德等人。然而,加入“新浪潮”运动行列,而且成为最受观众欢迎的剧作家则非威廉•戴维森莫属。

戴维•威廉森成就丰硕,他的剧本往往连演不衰。1983年,他被澳大利亚政府授予“澳大利亚勋章”。1998年,被澳大利亚博物馆誉为“澳洲百件现存国宝”之一。他的作品成功地让澳大利亚人在舞台上看到了自己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Brain Kiernan, David Williamson, in Hu Wenzhong (Ed.), Collected Papers on Australia Studies in China, Xiamen: Xiamen University Press,1992.

[2]Letter from David Williamson to Jimmy MacNeil, 10 March 1974, Currency Press files.

篇7

[关键词] 典故;宿命情结;《苔丝》

著名语言学家G•Leech在他的专著Semantics中指出:首先,文本体现了其反映内容的概念意义,其中包括“音位表达”“句法表达”和“语义表达”;其次,文本表达了字符、句子、语法结构等的语言结构本身的意义,即搭配意义;再次,文本蕴含着有待于阅读主体对文本解读后领悟到的反映意义、内涵意义、主题意义、情感意义和社会意义。[1]显然,本文所选取的文本是指内涵意义最深的文本。正如大卫•莫利而言,我们不能以为文本有若“一个具有想象意义的购物中心,听任人自由自在地穿梭其间,任意挑选符合他需要的东西”[2]。把文本(text)放置在情境(context)之下,是把典故作为特殊文本进行重新解读的首要基础。在小说《苔丝》中哈代通过引用大量的风格各异的典故来创设不同的场景,其中宿命情结是哈代在《苔丝》中所表达的主题之一。

哈代用典与宿命情结的发生学起源

《辞海》对典故解释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3]由于用典比较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在中国引经据典一度曾成为非常时尚的价值判断。在东亚封贡体系的文化意境中,典故的内涵是非常庞杂的,古人的名言警句、神话传说、经典故事等都隶属于典故的范畴;在拉丁基督教世界,典故主要包括文学典故、《圣经》典故、古希腊罗马的神化传说等。哈代在小说《苔丝》中所用的各类典故多达456处,其中与《圣经》有关的典故为112处,这对于一部仅40万字的作品而言,典故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哈代在《苔丝》中的用典不是为了哗众取宠、卖弄文采,而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宿命情结。

什么是宿命?哈代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宿命情结的呢?在汉语语境下“宿命”即“夙命”,即人要服从命运的安排,因此有人又把它称为命运。由于文化的继承性的特点,决定了在“上位”学习的过程中,难以摆脱历史文化对人的影响,再加上时代局限性,这样就制约了人在认识上的局限性。在《苔丝》第5版前言中,哈代引用莎士比亚《李尔王》中的名言:“神看待我们,就好像顽童看待苍蝇;他们为自己开心,便不惜要我们的命。”[4]这个典故是哈代悲观主义世界观的集中体现,表现了哈代在哲学上的困惑与不足,他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当亚克雷玷污了苔丝后,哈代这样写道:“……为什么偏要在那上面,描绘上这样一种粗俗鄙野的花样,像他命中注定要受的那样兀俊…不过祖宗的罪恶报应在儿孙的身上……”[5]113基督教所宣扬的犯罪必将受到惩罚并殃及子孙的宿命思想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古希腊的悲剧作家们,或把命运看成是神的安排;或把命运视为神灵与人都逃脱不了的神秘力量。命运是一个从属于意识形态范畴的概念,它是由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所决定的一种价值观,抑或为由经济规律所决定的一种世界观。在哈代的笔下所塑造的悲剧英雄不是受命运摆弄的玩偶,而是与命运抗争、毫不妥协,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斗士。这说明关心人类命运的人道主义者哈代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哈代创作苔丝这个悲剧人物形象绝对不是偶然,而是有着深刻的内涵。一方面从审美价值角度而言,这样的创作手法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而言,生活在拉丁基督教世界的哈代深受古希腊悲剧意识的熏陶,正是由于这种悲观主义潜意识的影响,哈代更深地懂得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从而衍生出一种难以割舍的宿命情结。

哈代用典与宿命情结的思与诗

从解释或理解的学术指向来看,文本解读包含强调解释主体的意向和再现文本“原意”两种倾向,本文的主要任务不是为了论证哈代用典的文本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而是为了论证哈代用典与其宿命情结之间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应当把研究问题的主旨放在合理解释哈代用典的“主体意向”上,而不是过分强调再现典故文本的“原意”上,哈代用典与宿命情结形成的主体意向如下。

(一)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影响

在《苔丝》中哈代引用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的典故。“那种昏暗模糊的光景,使他们变成了一群林神,和一群仙女拥抱;一大群盘恩,和一大群随林回旋;一些娄提,想躲开一些蒲来,却永远办不到。”[5]97这是小说描述跳舞者的场景,林神是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以在酒神节中乱跳乱舞而闻名的酒神侍从。仙女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负责掌管山林、河流、泉源和海洋;盘恩是牧神,经常追逐随林致使其逃于河畔变成芦苇以保纯洁。哈代通过使用典故一方面生动而形象地再现出舞者的形态,另一方面暗示亚克雷对苔丝的追求和戏弄就像盘恩追逐随林、娄提想躲开蒲来一样是永远办不到的。在冥冥之中古希腊罗马的众神再一次将人类的命运操纵在手。在牛奶场上,安琪“半开玩笑地叫她阿提迷,叫她狄迷特,叫她别的典雅名字;不过她都不愿意,因为她不懂得。”[5]199阿提迷、狄迷特分别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猎神和牧神,这种把人比作神的比喻无疑把苔丝置于一个无法达到的“纯洁”与“完美”的境地,而这又和悲剧苔丝的命运形成极大的反差。

如果说哈代在他的小说中引用大量的《圣经》典故是受浓郁的基督教文化的影响的话,那么他大量引用古希腊罗马典故的原因则与他的经历密不可分。少年时代的哈代在家乡接受启蒙教育时,拉丁文是他的主课,因而受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的最初熏陶。哈代能够轻松自如阅读大量的古希腊罗马作品,悲剧文学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一直占主导地位,因此在文学创作中哈代运用大量的古希腊罗马典故来表现宿命悲剧的世界观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在《苔丝》中苔丝杀害了亚克雷后和安琪在一座空房子前停了下来。“克莱把一个大寝室的门闩拉开……床头上刻着奔驰的人物,显然是爱兰特赛跑的故事。”[5]563爱兰特是古希腊神话中女英雄。相传想娶她为妻的人必须和她赛跑。胜者娶她为妻,败者必死无疑。希波墨涅斯在比赛中设计在赛跑途中故意丢弃一个金苹果以延误爱兰特,结果希波墨涅斯成为胜者,实现了娶爱兰特为妻的梦想。但由于两人躺在神坛上亵渎了神灵从而变成了两只狮子。这一古希腊神话不仅是苔丝和安琪两人命运的写照,预示他们之间的爱情不会久远,同时又巧合般地和后来苔丝躺在异教神坛而必然遭到惩罚的命运不谋而合。又如《苔丝》中结尾处的:“典刑明正了,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对于苔丝的戏弄也完结了。德伯家那些武士和夫人,却长眠地下,一无所知。”[5]577这个典故寓意深长,此处的埃斯库罗斯所说的那个众神的主宰指的就是古希腊神话中为了给人类带来光明与温暖而从天堂偷取圣火的普罗米修斯的故事。显然在古希腊神话传说里众神的主宰绝对不是普罗米修斯,而是宙斯(或称朱庇特)。在古希腊神话里,由于普罗米修斯欺骗宙斯,宙斯决定报复普罗米修斯,他拒绝向人类(在古希腊神话里人类是由普罗米修斯和雅典娜共同创造的)提供生活必需的最后一样东西――火。哈代此处引用这样一个典故文本,其用意是非常深远的,深受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影响的哈代,对古希腊神话必然会有自己的解释。在他看来,遥远的宙斯远没有创造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更具有亲和力,这种世俗化的意向当然不是哈代用典的最终目的,在哈代看来普罗米修斯尽管是出于关爱人类的目的而从宙斯那里偷取火种,这与苔丝为生活所迫而委身于亚克雷二者所犯的错误都是一致的,尽管合情但是不合法,这样苔丝最后命运必然会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以悲剧而告终。我们可以看到哈代悲剧宿命情结的根源之一就是文化传统的影响。

(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与无助

哈代的宿命观师承古希腊罗马的悲剧文学,在古希腊,宿命论不仅仅作为纯外在的一种强大力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的内心的力量一样强大。其实古希腊人的命运观是来自他们对世界和自身的有限认识的,那么在哈代的时代,

情况则有了很大的改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哈代必然会有自己的新突破。当牧师告诉苔丝的父亲他们家曾是名门将种之后,而今却又破落到如此地步时,感叹到“一世之雄,而今安在”。[5]17在《旧约》中大卫曾说道:“大英雄何竞死亡”以悼念索尔和他的儿子乔纳森。索尔是以色列的国王,违背上帝的命令而激怒了上帝,于是上帝选大卫为其继承人。大卫真诚待人,聪明才智深受人们的爱戴,但同时也遭到了索尔的忌妒。索尔几次想置大卫于死地,但都化险为夷。后来索尔和他的儿子战死在与腓力斯人战役中,而大卫不记前仇,仍对索尔表示出尊重,并用此语来对他们的死表示感叹。又如《苔丝》中的典故:“诺曼的血统,没有维多利亚王朝的财富做辅助,又算得了什么!”[5]30这个典故反映了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已经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创造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随着历史进程的发展,到维多利亚晚期,长期存在于英国民众心中的乐观向上的信心开始发生动摇,在高度繁荣的物质文明的进攻下传统理想走向破灭,人们恐惧于价值观念的动摇,反思现存的社会秩序。正如哈代所说的是恪守“高贵的血统”还是追求“耀眼的金钱”?从这个层面上讲,在现存的无序的世界中,哈代感受到了比古人更难以理解的困境,因此哈代的“宿命观”有着全新的内涵,它不是蒙昧的产物,而是现代文明所产的畸形儿。哈代尽管看到了人们的苦难,但是他却没有找到苦难的根源,缺乏对社会规律的理解,没有从社会矛盾入手,而是从凌驾宇宙之上的命运――这一神秘力量中去寻求对生命中悲剧因素的解释,这也是他小说中的缺点。现实中的哈代,既是语言大师,又是一个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诗人,由于对时代认识的局限性,导致他在小说主人公命运的安排上存在难以言表的二重悖论,一方面表现了自己在哲学上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又难以割舍自己的浪漫主义情怀。所以哈代的用典达到了思与诗的完美结合,这也是哈代重要的写作特色之一。

[参考文献]

[1] 薛惠娟.语境分析与文本解读[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03).

[2] David Morley.电视,观众与文化研究[M].台北:台湾远流出版公司,1995:56.

[3]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330.

[4] Hardy Thoma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1994.

篇8

Web2.0时代,新兴的网络社区逐渐显示出强大的营销功能。通过网络社区这个平台,企业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搜索潜在消费者和目标受众,将他们聚集在一起,然后利用新的网络传播手段扩大品牌的口碑影响,并及时了解消费者的信息回馈。宝洁公司在进行了一系列市场营销研究及实践后,发现了这一网络营销契机,并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广告商,宝洁公司在网络社区营销所投入的年广告预算达到了67亿美元。在对于推进网络社区营销所进行的一次发力中,宝洁公司建立了两个产品营销网站,这两个网站可以帮助宝洁了解更多有关其消费者与市场的信息。

在美国,如今网络社区型网站还是新闻集团旗下的与Facebook公司的占据统治地位,它们吸引着上千万的网友。于是各厂商也开始在其中建立他们自己品牌的网站,并将网站用作顾客对某种产品或品牌发表看法的信息收集地。而宝洁公司也在这两个社区型网站上采取了一些小措施,以让宝洁的一些品牌进入网络社区。例如,宝洁为佳洁士牙膏创建了一个以“魅力难挡”小姐为特色人物的网页,并鼓励网民参与其中的相关测试。另外,宝洁公司为旗下的草本精华洗发露也建立了网页,人们可以通过该网页展示发型图片。通过这些措施,宝洁公司可以查看消费者在网站中的讨论,以此来了解更多有关目标消费者的喜好,以及处于不同生活阶段的消费者所关注的事情,从而设计出能使消费者产生共鸣的营销计划。

Oakley

Oakley公司是世界领先的眼镜设计和生产企业,拥有遍布在世界200多个国家的25000余家零售店,并进入美国《福布斯》排行榜的“世界奢侈消费品牌”榜单的前30位。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营销成绩,互联网功不可没,Oakley太阳眼镜除了在一些时尚杂志上做一些传统营销外,其他绝大部分的营销目前都是通过网络媒体进行。

Oakley公司对于网络营销的运用,主要是为了吸引客户参与,让消费者与Oakley这一时尚品牌形成良好的互动。Oakley公司的第一步,就是建立了一个犹如传统营销中心的“在线营销中心”,并充分运用IT技术手段赋予它创新的设计风格和精彩的营销创意,从而打开网络营销的突破口。在Oakley太阳眼镜的全球营销体系中,在线营销中心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承担Oakley太阳眼镜全球销售的重要任务。在Oakley公司的“在线营销中心”,网民可以欣赏到有关Oakley太阳镜的精彩视频,阅读到关于它的新闻故事,浏览使用Oakley太阳镜的运动员的基本资料,体验真正的运动风范。当然,网民还有机会通过电子邮件注册报名参加一些评选活动,并通过在线查找的方式,获取任何一家你最方便到达的Oakley太阳镜销售店的地址。通过全球在线营销网络,Oakley太阳镜让越来越多的时尚人士关注它、喜欢它,并最终拥有它。

露得清

风行于全球85个国家的专业化妆品品牌露得清(Neutrogena),曾经在中国台湾地区掀起过一场成功的网络营销运动。由于电视广告的预算太高,所以露得清选择了低成本的网络推广来建立自己的品牌美誉度,进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选择。

露得清化妆品的目标消费群是女性,所以这场网络营销运动的主题被定为“露得清:忠于自己的女人”。露得清建立了一个传达品牌精神的主题网站──向忠于自己的女人致敬。消费者可以注册成为主题网站的会员,把自己或者自己身边女人的心情、愿望、观点、故事写成帖子,自由地发表在主题网站上。这些帖子讲的都是关于女性自身的爱情、健康和生活,引起了很多女性消费者的共鸣。主题网站推出的当天,就有50位女性发帖,讲述自己的心情故事。在众多女性消费者的主动参与下,网站的人气越来越旺。通过这一主题网站,露得清和消费者有了很多深层次的沟通,了解了更多目标消费者的真实想法,既有效地宣传了品牌,也为下一阶段的营销活动打下了基础。

可口可乐

可口可乐是世界最著名的品牌,在这个消费者主宰的世界中,恐怕没有哪个公司像可口可乐那样,用网络互动营销把塑造品牌的理念运用得如此完美,因为可口可乐认为,对于年轻消费者,网络比传统媒体的影响更大。2005年,可口可乐在全球推出了I-COKE平台,这个集音乐、娱乐资讯、游戏的快速消费品网站试图加强可口可乐品牌与年轻人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可口可乐公司还先后同《魔兽世界》、《街头篮球》两家大型网络游戏运营商合作,共同拓展网络互动营销平台。此外,可口可乐已经在尝试同其他合作伙伴进行线上线下整合,包括与合作伙伴共同拓展网吧渠道的客户,将可口可乐的玩偶形象设计在游戏中,并利用可口可乐的渠道推广其他品牌。

戴尔

作为国际上个人电脑销售的佼佼者,戴尔公司除了门店直接式销售PC外,其他最主要的营销方式就是网络营销,据戴尔内部消息,戴尔公司年营业额的40%~50%来源于戴尔公司的网站,为什么戴尔公司的网络营销如此成功呢?

戴尔公司透过首创的革命性“直线订购模式”,与大型跨国企业、政府部门、教育机构、中小型企业以及个人消费者建立直接关系。戴尔公司是首个向客户提供免费直拨电话技术支持以及第二个工作日到场服务的计算机供应商。这些服务形式现在已经成为全球行业的标准。

篇9

关键词:荷尔德林;《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希腊情结;德意志意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058-03

约翰・克里斯蒂安・弗里德里希・荷尔德林(Johann Christian H?lderlin,1770-1843),是德国浪漫派文学的杰出代表。与很多天才大家一样,在世时名不见经传。之后被现代思想家、文论家如海德格尔、狄尔泰等的推崇,荷尔德林才成为广泛研究和深入讨论的热点。本文主要从《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这首诗歌出发,探讨荷尔德林希腊情结的具体表现。

在众多著作中,《许贝利翁或希腊的隐士》是荷尔德林唯一的书信体小说,抒写一个叫许贝利翁的希腊青年写给他的德国朋友的自诉。小说将许贝利翁的流浪历程分为五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在主人公的少年时代,许贝利翁遇见了一个高尚的精神――亚当斯。可以说,亚当斯充当了许贝利翁的父亲形象,是他的教导者、指引者。这一个时期是许贝利翁对亲情的热烈颂求。第二个时期是在士麦加,许贝利翁遇见了他一生最重要的挚友――阿邦达。他们彻夜长谈,度过很多至乐的时光。其后,因阿邦达隐瞒其交友,许贝利翁生气之下离开了士麦加。这一时期是许贝利翁对友情的追忆。第三个时期,许贝利翁在友人的邀请下,来到了海岛喀劳亚。在这里,他寻找到他心灵的惟一,他的至美至圣――爱人笛奥玛。许贝利翁在纯洁朴素的笛奥玛身上找到了旧日的激情、神性的精神家园。这一时期是许贝利翁对爱情的求索。第四个时期,许贝利翁为新的精神联盟和美的神圣权力,与笛奥玛分开,和阿邦达一道参加土耳其战争。在这一期间,因为种种误会,笛奥玛伤心而死,阿邦达也与许贝利翁分道而行。许贝利翁从此一个人孤身流浪。这一时期是许贝利翁对自由和战争的思考。第五个时期是许贝利翁流浪到德国,他看到此时的德国到处都是绝望的挣扎,“你看到的是手艺人,但不是人,思想家但不是人,牧师,但不是人,主子和奴才、少年和成人,但没有人。”在德国的经历,是许贝利翁对自身命运及整个时代的感慨。一个世人努力去追寻至乐至善、至美至圣、神性的精神,却在命运的摆布下幻灭,最后走向孤独虚无。

一、祥和与忧伤的两重天

其诗歌《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是小说第二部第二卷里面的经典之作。这首诗是主人公在土耳其战争之后,与好友阿邦达在河堤分离时,无限感伤而弹唱。

你们在上空的天光里遨游

踏着轻软的云毯,极乐的精灵们!

辉煌的神风

轻轻地触动着你们,

就像是女艺人的手指

抚着神圣的琴弦一样。

超脱命运的摆布,那些天仙们

像酣睡的婴儿一样透着呼吸,

神的精神

纯洁地保存在他们那

谦逊的蓓蕾之中,

开着永不凋谢的花朵,

那极乐的眼睛

在静静的

永恒的澄明中张望。

可是,我们却被否定,

得不得休憩的地方,

忍受烦恼的世人,

时时刻刻

盲目地

消逝、沉沦,

好像飞瀑被抛下

一座一座的悬岩,

一年年坠入渺茫。

首先《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题目是关于人的命运的一个抒写。但是为什么写人的命运,一开始要讲天上的神。讲人的命运,讲人的命运之歌,为什么开始要讲神不受命运呢?也就是说,命运只是朝向人的,属于世人,天上的神是没有的。但是天上的神真的没有吗?天上的神是怎么来的呢?正如赫丽生所说,“那些十全十美的奥林波斯神,甚至那些优雅的大地女神并不真正是人类的主宰――是人类创造出了这些神祗。她们甚至不是人们既呼唤又威胁的鬼魂而是人类的美梦,是人类欢乐童年的玩偶”。也就是说,神是人的一种创造。在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创造了人。最后作为回报,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神。因此,神创造人,人也创作神,二者属于相互创造的关系。与此同时,神作为人的一种创造也表明,神是人的一种投射。在同样的意义上来理解,神也是人的另外一种表达,是人理想中的表达,是人希望中的表达。神是人的想象,人在现实中实现不了的能力就赋予神。因此,整首诗都是表达关于神与人的对立,神的至乐与世人的悲愁。

全诗共三节,第一节六句,第二、三节每节九句,都以阶梯式排列。第一节采用第一人称,许贝利翁仰望希腊的浩瀚苍穹,并与上空的精灵们进行直接对话。第二节使用第三人称,用铺陈叙述的口吻讲诉天仙们,即神的生活,澄净、安宁、祥和、温暖,和春天的气息很相近。第三节与第一节对应,采用第一人称,将渺小普通的世人与神作对比。世人努力追求神的精神,却在时代的命运面前作罢,顿入孤独虚无。诗歌前两节写神的至乐日子,后一节写的是人的悲苦命运。其重在突出最后一节主人公感叹自己被抛弃的命运,然后上升到整个人类的命运。人注定是要上帝、神抛弃的。个人上升到人类的命运,那种深深的忧伤与惆怅。

这首诗歌与歌德的《浮士德》十分相似,都意在表现主人公在无限追求的虚无,他们都有远大的理想,但最后什么都没有真正的实现。许贝利翁与俄狄浦斯一样,与命运作斗争。但是人的命运很坎坷,人想不明白,迷茫、痛苦,少不了自己的烦恼。所以人会忧伤,而神不用考虑自己的命运,只会永远快乐。

刘小枫在《神话哲学》中评价道,荷尔德林是属于寂寞的,与尼采的表达相似,他们二者都因找不到精神的栖居,而孤寂无聊。其诗歌《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写出了神的自由自在、轻松快乐,更是突出世人在找寻不到自身存在感时的孤独感、被动无奈。

二、想象希腊的实质

古希腊的最首要精神是自由。历史上,希腊人最先于其他民族争取到了自由民的身份。“即使在城邦瓦解后,古希腊人仍坚守自由,此时他们的家园就是他们自己,就是他们天赐的不可能被任何人夺走的自由。城邦会被外敌侵占、践踏、掠夺、毁灭,家族会瓦解,但这个在个体心中的家园,只要人们自己不遗弃之,就无人能夺走;只要人们不辍耕耘它,就有丰收的希望。古希腊人所享有和珍视的自由在古代世界是绝无仅有的,也是人类的奇迹。”希腊文化中蕴涵的自由观念,渗透到希腊神话,导致希腊众神都是自由自在的代表。荷尔德林在其作品中对于希腊的崇拜,是对希腊众神的自由追崇,也是抒发他对德意志民族追求自由国度的强烈理想。

在《德国唯心主义的最早纲领》一文中,荷尔德林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其对于“自由的对象”的理念和“精神的绝对自由”的渴慕以及对于那压制、扼杀“自由的对象”之国家的理念的反感和决绝。他这样写道:“由自然进而到人事。到人性之理念――我要指出,没有国家之理念,因为国家是某种机械的东西,正如没有一种机器的理念。只有自由的对象才叫做理念。我们必须越过国家!――因为每一个国家必须把自由的人当作机器齿轮来对待;而国家不应该这样;即它应该停下。”这段论述表明荷尔德林对于自由的追求以及追不可得的痛切。作为一个18世纪的德国人,荷尔德林与同时代的德国作家一样,希望在古希腊文化中找到能够复兴民族的兴奋剂。

人类历史三阶段发展模式在欧洲思想史上影响很大,它源于《圣经》中人类经历的“伊甸园――尘世――天堂三个阶段”,后来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18世纪,有相当一部分知名作家,如席勒、克莱斯特、荷尔德林等,“基本上接受了传统的历史发展三阶段论,即历史演进是由盛转衰,最后复归于盛。温克尔曼发现古希腊文化后,德国思想文化界主流观念是把古希腊文化视为历史原始盛期,而他们所处的时代是衰落期”。而“荷尔德林三阶段的历史发展模式突出表达贯穿其全部作品的和谐理念:第一阶段是处于黄金时代的古希腊,人、神与自然统一,实现了原始的万有和谐;第二阶段是理性主义统治下充斥弊端的、异化的现代社会,原始和谐遭破坏,人与自然分离,众神远去;第三阶段是他讴歌的最高层次的宇宙和谐。”这三个阶段层层递进,其中,他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看成最高境界,万有生命在“神性的自然”的促进下处于和谐的内在联系中。在《许贝利翁的命运之歌》中,他主要抒写的是第一个阶段,即讴歌古希腊完美的原始统一。

“理性是伟大的,但并不是一切。世上有的事物不是理性能够解释的,它们既在理性之下,又超乎理性之上。还有一些情感的起因并不是我们能够表达的,我们往往会崇拜这些情感,而且认为那也许是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这些东西就是神或者某种形式的神,不是夸张的永生的人,而是‘实实在在的事物’,这些事物完全不属于人类、不属于道德,但却能够给人带来宁静,或者会把人的生命撕成碎片,但这些碎片的宁静却丝毫无损。”这是神之所以被创造的缘由,以及创造的功用所在。在理性的参照下,奥林波斯诸神越来越明晰,分工越来越精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说奥林波斯神已经停滞不前,但是同样也说明奥林波斯诸神的重要性。而在神话系统中,人是如何被神创造的呢?

在古希腊诸神的系统当中,人是普罗米修斯造出来的。之后,人就生活在地上。他交给人类技巧,甚至盗火给人类,违反了天上诸神的意志。但是人依旧认为自己很辛苦。在《悲苦的普罗米修斯》一书中,普罗米修斯在造好人之后发现,,在所有神创造的生物当中,只有人类懂得忧伤。这急需他去帮助和关怀。因为世人对死亡充满着恐惧。他们知道自己要死亡,所以他们充满着悲伤,充满着痛苦。人觉得自己要死,有一天会死,今天一个人纵使拥有一切,突然之间想到自己即将死去,再怎么样也快乐不起来。

西方第一个最伟大的帝王亚历山大大帝,带领着他的军队所向披靡,横扫亚非欧,建立历史上第一个庞大的帝国。有一次,他在集会上伤心地哭起来,他的将士询问其原因。他回答道,一百年之后我们都将成为一堆白骨,什么都不复存在,想到这一切我就伤心难过,充满着忧伤。人知道自己注定要死亡,神看到了这一点,神是不用担心死亡的。神是永远不会死的,神与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神永远不会死,人是注定要死的。注定的东西叫宿命,宿命是注定要如此,注定要归到那儿去,注定要走到那儿去。不管你抗拒也罢,不管你,你注定要。这就是所有人的宿命。

什么时候到了命运呢?何为命运呢?命运就是盲目的,消逝,沉沦。时时刻刻盲目的。盲目的意思是什么呢?普罗米修斯对人类第一个的救助,也就是最大的帮助,就是他把希望,那样一个盲目的、永远看不到的希望放到了人类的具体。从此人们就看不见死亡,至少他觉得有可能会超越、战胜死亡。我们注定要死亡,但是我们看不见死亡的时候,对死亡视而不见的时候,有希望的时候,做的一些盲目的事情。为什么要做盲目的事情呢?是因为我们充满着希望,有可能找到真正的意义,真正的价值。但是追之前呢,是看不清楚的。只有看不见,才是他追求的最大的动力。如果他看到了结局,从一开头就看到了结局,他是不会去做的。只有鲁迅是这样做的,其他人都不会这样做。世人总是想到将来是有希望的,这希望是什么,他们也不知道。世人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事,看不见明天会发生什么事。假如告诉世人明天会发生什么事,一件一件的事摆在他们面前,任他们去数。当世人知道一切的时候,那他们会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世人从心里知道有死亡,但总觉得能避免,有希望能够战胜它,能够支撑下去。看不见,感受不到,让人觉得能够忽视他,这就叫做命运。世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价值或意义的认可,在价值或意义的认可当中,感受到在这种程度上可以战胜死亡,获得一种价值。看不见他,但潜意识中能够战胜它,实际上它存在,这才叫命运。如果能够看见它,知道发生什么,那叫做宿命。知道星期三发生什么,星期四发生什么,这叫宿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但是不知道,这叫做命运。世人以为最终能够超脱,以为会找到这个希望。越来越盲目,越来越接近的时候,才会知道,一切都是枉然。世人老是要担心最终的结局,但是不甘心现状。在世人免不了一死的时候,也就不会那么辛苦。

人生活着究竟是什么?那就是虚无,什么都没有。人生就是无。如果可以提供最好的选择,那就是立刻去死。但人不会去。人会有一种渺茫的,看不见的,越是看不见的,才充满了诱惑。人总想看清楚,但只有天上的神,上帝才能够看清楚。世人不再是一个,人原本就拥有这些东西,只需回到那样一个时代。一次又一次的改变,其实是离快乐越来越远。每天的追逐,与快乐越来越远。神的意旨,就是快乐,享乐。神的世界永远享受快乐,快乐高于一切。荷尔德林离这个家园越来越远,希望通过人的主动性,改造,与这个家园背道而驰。只要在希腊的世界里面,那就是快乐,那就是美,那就是享受。

荷尔德林在这里表达的虚无,也就是他自己在现实当中无可奈何的心境。因为不可预见,所以才捉摸不到命运的去来。正是怀抱着一颗自由的高贵之心,荷尔德林才在古希腊的世界中,找寻着他对德意志自由国度的寄托。

参考文献:

[1][德]荷尔德林著.戴晖译.荷尔德林文集[M].北京:商务出版社,1995(5).

[2][英]赫丽生著.谢世坚译.希腊宗教研究导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1):332.

[3]孙磊.邓肯的希腊情结解析[J].中国魅力艺术空间杂志,2009,29.

[4]王建.评克莱斯特的《论玩偶戏》[J].外国文学评论,1993,4:91.

[5]任卫东,刘慧儒,范大灿.《德国文学史》第三卷[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7:30.

篇10

《平凡的世界》是有著名作家路遥所写,书中刻画了一些性格鲜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讲述了感人肺腑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2022寒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欢迎大家来阅读。

寒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1伟大的生命,不论以何种形式,都将会在宇宙间永存。我们这个小小的星球上的人类,也将繁衍和发展,知道遥运的未来,可是生命对于我们来说又是那么短暂,不论是谁,总有一天都会走向自己人生的终点。死亡,这是伟大和平凡的人的最终归宿。

初读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内心就被黄土高原的苍凉与厚重所深深震撼。路遥先生笔下的黄土大地,是与喧嚣的繁华闹市截然不同的一个世界。那里充满了粗犷与豪迈的气息。养育着一代又一代朴素而又勤劳的炎黄儿女。书中讲述了双水村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勤劳耕作的情景,虽贫穷落后,他们却不卑不亢,苦并快乐着,给人一种头顶青天,脚踏黄土的踏实感。这种朴素与纯真深深地感染了我。

全书主要围绕主人公孙少平一家生活的变化,双水村的变迁,以及孙少平孙少安兄弟为理想不断奋斗的历程来展开。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孙少平,这个默默承受人生苦难却从不放弃的铁骨铮铮的有志青年。虽贫苦,却不自卑,虽潦倒,却从没停止追逐梦想的步伐。因为他不甘沦为命运的玩偶,他的青春理想也激励着他到外面闯荡世界。典型的西北好汉,在沉重的生活压力下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塑造了一个在平凡的世界里却不平凡的形象。

他的家是贫困的,却是温馨的,他的爱情是遗憾的,却是甜蜜的。即使最后为了救人而毁容,也不能动摇他那颗年轻的,与命运抗争的心。另一位重要人物孙少安,从小就背负着家庭重任的他,用肩膀为家庭撑起了一片天,并且带领双水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其中的艰辛与困苦难以想象,但他以勇气与勤劳渡过了难关,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实在可敬。

品读这本书,我对生活与苦难有了更深的认识,由衷的敬佩孙少平兄弟那种自强不息的精神。那个平凡的世界却孕育出了这样不平凡的人,这让我想到了一句话,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即不平凡,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即不简单。

寒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2站在浮华的世界尽头,一切似乎都只是过眼云烟,可是蓦然回首你会发现,褪去浮华的简单,平凡的世界,虽然没有轰轰烈烈,却安详而又和平。

《平凡的世界》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当代城乡生活,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的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故事中,主人公孙少安带着一家人,经历了贫穷,饿着肚子劳动过日子,兄弟姐妹们一天天长大。可是造化弄人,他与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教师田润叶忍痛分手,与后来结为夫妻的秀莲相亲相爱,虽然日子十分的艰难,但他从未放弃,而是一直努力,与妻子并肩奋斗,为了过上富裕的日子,照顾好一大家子的人,没日没夜辛苦的劳动,好在最终他成功了,开办了属于自家的砖厂,带领全村人致富。孙少安的弟弟孙少平有着高尚的品格,他的理想与钱财无关,与功名利禄也不相连,那种单纯的理想好像能够净化人的灵魂,使人读来如沐春风。

在那样的一个年代,如此苦难,可这样的一家人仍然相亲相爱,与现代社会的人和家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现在社会中部分子女在分家时,为了多分得父母的财产,不惜对簿公堂,以至于闹得不可开交,甚至从此桥归桥、路归路,老死不相往来。有的子女甚至从来没想过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路遥为我们讲述的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亘古不变。这是一个喧嚣浮躁、处处充满道德危机的时代,每一个还拥有梦想并在追梦的人们都应该再重温《平凡的世界》。它会让你懂得:尽管命运还是那样的不公,尽管社会有那么多的不平,可只要你能够不屈不挠、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终能有所收获。

寒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3我现在看到乔伯年出现的那里了,看到这里,感觉在这片黄土高原上出现了一丝希望了,比起前面大家在对本村与外村的人进行的政治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了。

看到在孙少安遇到自己与润叶的爱情不能如意的时候,虽然是因为家庭背景的问题,他也没放弃自己,还是在外乡找到了一个爱自己的人,他是多么的平凡,而这样的平凡是很可贵的,还有在他向大家提出要改革他们村的生产方式的时候,是对当前的形势了解的很彻底,看的很远,这是他与别人很不相同的地方,也是这个人物的特色。他在那么小的时候就开始出去做事了,还处处为家里人着想啊,在那个时代的小孩子必须要承受的,就像少平读完高中之后,就只有回家务农,不过不久就去村里教书了。虽然这些在那个年代是很普通的,但是作者在他们之中通过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将人们那可贵的平凡很好的描写出来了。

在他哥哥与润叶的没有结果之后,少平还是鼓起勇气与田晓霞好好交往,虽然只是很普通的友情,但是他也没有顾及那些,这就体现了他的与众不同。还有在他在之前喜欢的那个郝红梅,虽然之前她为了追求本版那个有地位的男生,对少平做了很多很过分的事,但是在她遇到偷东西被抓到之后,少平还是没有计较以前的事,将她救出来了,他是多么的大度与宽容,还有他对自己所在的那个时代会发生这些事已经不会感到吃惊了,但是他自己却没有被改变,还是保持自己的本色。

在这一段时间发生的还有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润叶与李向前结婚,不喜欢但是还是为了她的二爸的仕途,但是因为润叶还是没将少安放下,自己就离开家,自己一个人到外地去工作,期间过的很辛苦,但是在她身上有不想就此放弃自己,让自己随波逐流,这是对自己的爱护与保护。

还有关于田福堂是一些“伟大事迹”,在他们村发生旱灾,而且到了很严重的时候,他为了加强自己的威信,自己组织本村的人去偷挖河坎,结果发生了人命案,还有为了“学大寨”,他好大喜功,炸山修田,叫人搬家又弄的天怒人怨,这些事将他彻底的打垮了,身体也变得比以前差了好多,这个就是现在很多走上仕途的人的原型,体现了他的好大喜功与没有远见,考虑事情不够周密。

寒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4这部荣获茅盾文学奖的优秀作品,让我从中了解到了一个敢于打破常规,敢于挑战生活,敢于挑战命运的有志青年。

在在欣赏这部作品的时候,不仅仅是片面的被主人翁的精神所震撼和命运对主人翁的不公所惋惜。更多的是在震撼的同时要学习主人翁不畏贫穷、不惧苦难、而执着追求、用于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所感动,让我明白在面对传统观念和现代意识取舍不定的时候,我们要善于打破常规,改变自己的命运,进而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平凡的世界》为我们解说了平凡和苦难,阐述了生活的意义。书中为我们讲述的是一个普通而平凡的村庄里那一群世世代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平凡人,他们演绎着一幕幕生老病死、悲欢离合、贫穷与富裕、苦难与拼搏的故事。在这部书中,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险离奇的情节、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有的只是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平凡的感情、平凡的故事,尤其是书中的主人翁孙少平的苦难经历更是一段不平凡的悲歌。因为贫困,他才会拥有特别敏感的自尊心,而这样的自尊心又使他过分的自卑,所以他不和人家一块吃饭、逛街,看不惯衣冠、楚楚道貌岸然的顾养民,他不和女生说话,他躲避公众的目光,一种不说出来的感觉让他感到特别的难堪,他,一个20出头的少年;他,性格中有些懦弱,生活中有诸多坎坷;他,思想中有些传统却敢于走出农村,向命运挑战;他,有点自卑却勇于直面现实,脚踏实地,真诚待人;这么一个集优点于一身的人,在命运的捉弄下却演绎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生。他让我想到了我的童年时代,和他有着相同的特点是自卑与封闭,在那求学的少年时期所流露出的青涩,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堕落自己,只是将那段忆苦思甜的记忆会成为日后的幸福和感慨而已。

同样的我们正处于风华正茂,但是不相同的是,他是在社会的最低层挣扎,为了几个钱而受尽折磨;但他已不仅仅将此看作是谋生与活命,让我明白,职业的高贵与低贱,不能说明一个人生活的价值,恰恰相反,现在"热爱"自己的苦难,当自己历尽千辛万苦酿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轻而易举拿来的更有滋味,从而领悟到人生真谛,从此以后更加的努力学习和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天空。

寒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5讲起爱情,《平凡的世界》所描述的爱情故事是最受欢迎的。

少平一开始喜欢郝红梅,也许是因为她与自己同病相怜,觉得她是当时唯一能理解自己的人。

然而钱作怪,郝红梅想要的是一个能给自己吃好穿暖的丈夫,而不是心心相印的少平,红梅离开了少平,少平像他哥一样,也没有太伤心,因为他们接受这个定则。

后来,晓霞的眷顾,让少平很是欣喜,晓霞不会嫌弃他贫穷,但少平担心自己会重蹈少安的覆辙,然而懂世面的晓霞并没有为此苦恼,晓霞是真心喜欢少平,而且不会像润叶那样,因为她向来是我行我素的人,只要她决定做的事就会放弃。

不幸的是,晓霞在外面报到水灾的情况时意外牺牲了,少平再一次受到打击,他不再对自己的幸福抱有希望,然而在这个时候,惠英嫂的出现是那样的牵强又是那样的合符逻辑,平凡的少平最终还是拥有平凡的生活,少安也只是过着平凡的生活,但他和秀莲是真心相爱,他们是平凡中的不平凡,是夫妻中的典范。

而润叶在向前瘸了以后才回到他身边,重新过上夫妻生活,总之也算是幸福美满,不过这一切的幸福,不多不少都带有一些不情愿的成分,这就是生活,往往不会按照我们所想的进行。

从作者路遥在这方面的描写中,我体会到我们也需要不断向上,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主动去接受新的事物,同时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否则我们的命运就会被残酷的现实所主宰,沦为平凡且没有主张的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