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形象礼仪范文
时间:2023-03-29 19:51: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个人形象礼仪,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化妆。化妆是一种通过对美容用品的使用,来修饰自己的仪容,美化自我形象的行为。要求职员化妆上岗,有助于体现单位的令行禁止和统一性、纪律性,有助于使其单位形象更为鲜明、更具特色。要求职员化妆上岗,意在向交往对象表示尊重。参加公务活动而不化妆,就会被交往对象不由分说地理解为蔑视对方,或是一种侮辱。在公务活动中,一般要求职员在美容化妆这一事关大局的问题上,必须遵守如下几项规则:规则之一,应当化以淡妆为主的工作妆。工作妆的主要特征是,简约、清丽、素雅,具有鲜明的立体感。它既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又不容许显得脂粉气十足。总的来说,就是要清淡而又传神。规则之二,应当避免过量地使用芳香型化妆品。通常认为,与他人相处时,自己身上的香味在一米以内能被对方闻到,不算是过量。如果在三米开外,自己身上的香味依旧能被对方闻到,则肯定是过量使用香水了。规则之三,应当避免当众化妆或补妆。尤其是要在工作岗位上当众这样做,则是很不庄重的,而且还会使人觉得他们对待工作用心不专,只把自己当成了一种“摆设”或是“花瓶”。特别需要提到一点,女士们千万不要当着一般关系的异性的面,为自己化妆或补妆。规则之四,应当力戒与他人探讨化妆问题。规则之五,应当力戒自己的妆面出现残缺。
仪容。眼是心灵之窗,交往时,要行注目礼,目光与对方接触时间累计应达到全部交谈过程的50-70%,目光切忌呆滞、漠然、偷窥、左顾右盼和挤眉弄眼。微笑是接待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不宜开口大笑,满口牙齿一览无余。恰到好处的化妆使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但尽量不要显露修饰痕迹,不宜浓妆艳抹,不宜在公共场合化妆,男士尤其不要油头粉面。发型不可怪异前卫。接待人员每天都要定时清洁面容、保持口腔卫生,勤修指甲、不蓄胡须。
举止。举止是一种不说话的“语言”,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的素质、受教育的水平及能够被人信任的程度。接待人员站要如松,挺拔笔直、舒展俊美、庄重大方、精力充沛、信心十足、积极向上,不要过于随便,探脖、塌腰、耸肩、弯腿、抖足或双手插腰及放在裤兜里均不足取。坐要如钟,不可前倾后仰、歪歪扭扭、高翘二郎腿。行走如风,步态要协调稳健、轻松敏捷,忌内八字和外八字,不能弯腰驼背、歪肩晃膀、扭腰摆臀、左顾右盼。手势不宜单调重复,打招呼、致意、告别、欢呼、鼓掌都要注意力度大小、速度快慢、时间长短,不可过度,尤其不要当众搔头皮、掏耳朵、抠鼻孔、剔牙、咬指甲、挖鼻屎、搓泥垢、打哈欠、修指甲、揉衣角。咳嗽、吐痰、打喷嚏都要避免大声,更不能正面对人。向人致意、鞠躬、介绍、递物、接物都要诚心诚意,表情和蔼可亲,神情专注。
篇2
一、天地之性与本心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东西。人与动物有着根本的区别,因而人性应该是一个有着具体内容的实在。而人性论则是对于人的本质规定的看法,是从社会生活出发对于何为人性或人的本质的认识的总结。所有的人性论都是抽象的,因为它是对于人性问题的哲学概括;所有的人性论也都是具体的,在抽象的理论或观点背后,反映着具体的和丰富的社会生活。就此而论,把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人性理论冠之以"抽象人性论"而予以鄙薄,是一种狭隘和独断的做法。
在历史上以及在不同的个体之间,人们对于人性的看法是不一样的,因而人性论在时间上是在不断地演变的,在空间上是多样存在的。在哲学发展的童年时期,人们往往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规定,而在以后人们逐渐认识到人的社会规定性。中国儒家哲学倾向于把人的道德性作为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本质规定,这虽然已是以人的社会性来规定人的本质,但其将道德涵盖人性之全部,则甚有偏颇与局限。而今人则认识到"人的根本就是人",用人的实践、人的生活来说明和看待人的本质。这都标志着人们对于人性问题的认识上的变化与进步。由于儒家主要从道德上来说明和规定人的本质,所以我们可以把儒家的人性论称作道德人性论,并以此分析朱陆对于人性与道德问题的理论和观点。
1、性即理与心即理
朱子言"性即理",象山言"心即理",朱陆在道德人性论问题上似乎大相径庭。实际上,朱子与象山在与人性有关的许问题上看法都极其相似。
第一、朱子与象山都主张性善论。朱子说:"人之性皆善"(《朱子语类》卷四),象山说:"人性本善,其不善迁于物也。知物之为害,而能自反,则知善者乃吾性之固有,循吾固有而进德,则沛然无他适矣。"(《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第二、在人性的根源上,朱子与象山都认为"性"来自于"天"。朱子说:"性者,人物之所以禀受乎天地也。……自其理而言,则天以是理命乎人物谓之命,而人物受是于天谓之性。"(《答郑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所谓"性",是人从"天"处所受之"理",就此而言,可谓"性即理也"。
朱子言"性即是理",又讲"天"讲"命",此"天"与"命"、"性"与"理"四者如何区别?朱子同意将四者作如下区分:"天则就其自然者而言,命则就其流行而赋于物者言之,性则就其全体而万物所得以为生者言之,理则就其事事物物各有其则者言之。到得合而言之,则天即理也,命即性也,性即理也。"(《朱子语类》卷五)此四者之关系,"从本质上说,是实同而用异。"(同上)此外,"天"、"理"和"性"、"心"还有这样一种关系:"大抵言性,便须见得是元受命于天。"(同上)"性与气皆出于天,性只是理。"(《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理在人心是之谓性。……性便具许多道理,得之于天而具于心者。"(《朱子语类》卷九十八)因此,就"性"之来源而言,其来自于"天";就"性"之本质而言,"性"乃是"理";就"性"之担当者或主体而言,其属于"心"。
象山也同样把"性"的根源归之于"天",他明确提出"在天者为性"的论断。象山弟子问:"如何是尽心?性、才、心、情如何分别?"象山答道:"且如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又问:"莫是同出而异名否?"象山曰:"不须得说,说着便不是,将来只是腾口说,为人不为己。若理会得自家实处,他日自明。若必欲说时,则是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何为"在天者为性"?张立文先生认为,此即是有"天命之谓性"的意思。象山说:"'成之者性也',又复归之于天,天命之谓性也。"(同上)人性的根源就在于"天"。
朱子与象山把人性的根源都归结于天,从学术源渊上来说,他们都接受了《孟子》、《中庸》中把"性"推之于"天"的路线。《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尽心上》)而《中庸》开篇则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朱子在《四书集注》中对此也都有解释和发挥。而象山也多援引上文。如曰:"孟子言'知天',必曰'知其性,则知天矣';言'事天',必曰'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中庸》言'赞天地之化育',而必本之'能尽其性'。人之形体,与天地甚藐,而《孟子》、《中庸》,则云然者,岂固为是阔诞以欺天下哉?"(《天地之性人为贵论》,《陆九渊集》卷三十)
第三、人性是关于人的类的本质,而在说到具体的个人所具有的人性之形成时,朱子与象山皆操"气禀"或"资禀"之说。
朱子持"气禀"之说:"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人性是共同的,但作为每个个人所具有的人性,却是有差别的,这差别的根源,则在于气禀之不同。象山对于具体人性的形成,持"资禀"之说。他说:"资禀好底人阔大,不小家相,不造作,闲引惹他都不起不动,自然与道相近。资禀好底人,须见一面,自然识取,资禀与道相近。资禀不好底人,自与道相远,却去锻炼。"(《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象山所说"资禀",和朱子所言"气禀"相同,都是以禀气之如何来说明人性之差别。"人生天地间,气有清浊,心有智愚,行有贤不肖。必以二涂总之,则宜贤者心必智,气必清;不肖者心必愚,气必浊。而乃有大不然者。"(《与包详道》,《陆九渊集》卷六)个人根性之差别,也同样是由于气禀不同所致。
以上是朱陆二人在人性问题上的相同之点。而上述相同点的背后,又有着理论指归上的根本不同。人之性本善,人之性虽然皆来自于"天",人之具体之性也皆是由气禀所致,但人性的本质却有所不同。
在朱子看来,人性的本质或曰本质规定是"理",亦即其所云"性即理也"。朱子对此论述甚详。如其曰:"性只是理"。(《朱子语类》卷四) "吾之性即天地之理。"(《朱子语类》卷九十八)"性者,人所禀于天以生之理也。"(《孟子集注·滕文公上》)
朱子"性即理",实是承自程颐。他对小程夫子"性即理"一句评价甚高。二程讲"性即理,理则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二程全书·遗书》卷十八)朱子对此评价说:"伊川性即理也,自孔子孟后无人见得到此。"(《朱子语类》卷五十九) "伊川'性即理也'四字,颠扑不破。"(《朱子语类》卷四)
何谓"性即是理"?朱子言:"人物之生,同得天地之理以为性,同得天地之气以为形。"(《孟子集注·离娄下》)此所言"性",乃是人人所俱有的共同人性,亦即"天地之性",或曰"天理之性"。人性的本质在于"理"。如果"性即是理",那么何以不谓之理而谓之性?朱子弟子陈淳曾释之曰:"盖理,是泛言天地间人物公共之理;性,是在我之理。只这道理,受于天而为我所有,故谓之性,性字从生从心。是人生来具是理于心,方名之曰性。"(《性》,《北溪先生字义》卷上)朱子本人解释说:"性即理也,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朱子语类》卷五)可见,"理"是人性的本质,并且"性"是"理"这种本质在人心中的显现。
"性即是理",但具体个人之"性"又各不相同,除极少数圣人之外,个人之性又绝非全是"天理"。其原因在于人的气禀不同,气有清有浊,人所以有贤与不肖之分。但气禀如何,人与人在禀受"天理"方面只是多少程度之不同,而都具"天理"却是共同的。朱子以"理"来说明人性的共性,以"气"来说明人的个体之"性"的特殊性。
象山也讲"天命之谓性",认为人性之来源在于"资禀"。"资禀"虽然在禀"气"方面与朱子"气禀"之说相近,然而其内在本质规定则说得不明。象山有时也称人"资禀"之"性"为"资性",认为"人资性长短"(《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不同。但人所由"气"而"禀"者为何?朱子明确地讲为"理",而象山则对此并不言及。朱子以"理"为本体,以"天"为人性之源,而人性乃为"得天之理"(《孟子集注·告子上》),是以"天"与"理"不二。象山以"心"为本体,也以"天"为人性之源,但象山认为"心即理",更主张"心外无理"、"外心无道",而"天"与"心"又不相同,故象山不问所禀者为何,也无法回答所禀者为何。这是朱子与象山在人性来源问题上的差别。
象山不言所禀者为何,是否表明象山哲学体系在这方面存在着漏洞或者缺陷呢?恐怕也不能如此说。朱子讲"气禀"于"理"而象山不讲"气禀"于何,是由于象山哲学与朱子哲学在本体上的根本不同所致。朱子用"理"与"气"杂,来说明个体人性之不同,说明人性之差别本是"理"同而"气"异。象山虽用"气禀"来说明人之资质不同,而其同者,则不为"理"而为"心"。如果说象山哲学中可与朱子"性即理"真正相对待的观点,与其说是"心即理",不如更直截地说是"心即性"。朱子所说之"性",乃"在心唤作性,在事唤作理"(《朱子语类》卷五),而象山所云之"性","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在朱子而言,"性"与"理"不二;在象山而言,则是"性"与"心"不二。不仅如此,"性"之于朱子与象山,一在"心",一在"天"。在"心"则是用"理"来说明"性"和规定"性",而在"天"则是用"性"来说明"心"和规定"心"。转贴于
象山以"性"来说明和规定"心",这便使"性"有高于与凌架于"心"之嫌,从而有妨于其以"心"为最高本体。这可以说是象山哲学中的一个不太明显的矛盾。因为象山对于"性"强调不多,并不过分重视。究其根源,则是来自于象山对孟子学说的继承和改造。象山继承了孟子"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路向,而在孟子思想中,"天"与"心"保持着一定的张力。孟子用"心"来说明道德的根源或人的道德能力,诸如"四端";与此同时,孟子又把道德的根源推之于天,把人所具有的道德能力或种子、倾向说成是先天具有的。孟子哲学尚不存在哲学本体的问题,而到象山时,哲学本体论问题已经突显,故象山提升"心"之地位,赋予其大本大原的本体地位,从而对孟子关于"心"的学说作了改造,而对孟子学说的另一极"天"则未予以很好地清理,只是顺着孟子而言"天所予我者"等。这也就是说,象山在接着孟子讲"心"并把"心"提升为本体的时候,把孟子的"天"也接着讲下来,而没有很好地考虑和处理"天"与"心"的关系问题。
2、天地之性
朱子与象山都主张性善论,以性善论来引出道德之可能。但朱子与象山并非向先秦儒家那样,只说明人性为善,而是要从哲学上论证人性如何为善,为人性问题作出形而上的论证。
朱子以"天理"为性善论之根据,而"天理"所体现之人性,他称之为"天命之性"或"天地之性"。何谓"天地之性"?朱子解释说:"论天地之性,则专指理言。"(《朱子语类》卷四)朱子认为,天地之间,一理而已,故所谓"天地之性",亦即指"天理之性",或曰"天地之性"的本质即是"理"。"天地之性"与"理"相应,则是人的先天的本性,是人的本体之性。这本体之性属于朱子的理想世界,它是个人人性的本原与根基。而个人之人性在真实存在中所直截表现出的形态并非"天地之性",而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是理也,才到有阴阳五行处,便有气质之性。"(《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若以"天地之性"为"体",则"气质之性"是"用",是"理搭于气"随阴阳五行之发用而成于万物之性,就此而言,"气质之性"是指人的现实性,是朱子的现实世界。
"天地之性"也称之为"天命之性"。"《谷梁》言天而不以地对,则所谓天者,理而已矣,……子思所谓天命之性是也。"(《天问·第三》,《楚辞集注》卷三)"天命之性"之得名,大概是得自于《中庸》"天命之谓性"。"天命之谓性,是专指理言,虽气亦包在其中,然说理意较多。"(《朱子语类》卷六十二)但"天命之性"与"天地之性"也略有区别。"天地之性",则专以理言;"天命之性",既曰"天命",则不能不包气。"气禀之性",虽由"气禀",然这"气禀",也非是个人能作为主体自作主宰的,也同样是与生俱来的,岂能说不是由于"天命"?所以朱子讲"天命之性",便有二意:"一是'理意较多',二是气不杂于理,理自理,气自气。即使这样,也与专指、只是相抵牾。可见,朱熹在《语类》中说的话,前后是有冲突的。" 这个问题的产生,在于朱子未能很好地去区分先天的与先验的。"天地之性"在本质上乃"天理",是先天的。先天相对于后天而言,它在人生之前是完满的,在人生之后则"理与气杂",而不完满;"气质之性"则是后天的,它是人生之时由"气禀"所致,是人生之时及人生以后的现实之性,但它又是先验的,先验相对于经验而言,是在人经验之先而形成的。朱子对此分别不详,故在论述"天命之性"时,便不甚清楚,此中困难实在于"天命"二字。
朱子言"天地之性",并把"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加以区别,是接着张载和二程讲的。张载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张子正蒙·诚明》)关于"气质之性",《朱子语类》载:"道夫问:'气质之说,始于何人?'曰:'此起于张、程,……。'"(《朱子语类》卷四)"天地之性"是纯粹至善的。"盖本然之性,只是至善"。(《朱子语类》卷五十九)"天地之性"是至善之性,其为至善之根据,则在于"理"。"然其本然之理,则纯粹至善而已,所谓天地之性者也。孟子所谓性善,程子所谓性之本,所谓极本穷原之性,皆谓此也。"(《论语或问》卷十七)儒家性善论发端于孟子,朱子在继承孟子以来的儒家性善论的同时,又用自己的"理"来改造和解释孟子的性善说。他讲:"孟子说性善,便都是说理善。"(《朱子语类》卷九十五)以"理"来说性善,此中有着特别的意义。朱子的"理",就其实际内涵而言,则是指儒家的伦理纲常,以"理"来说"性",以此作为道德的根据,则是把伦理与道德整合在一起,使伦理与道德为一,而且是用伦理来规范道德。这是朱子道德学说的特色。
人性本善,而现实中那些经常为恶的人,是否也是性善的呢?朱子认为是的。那些作恶多端的人,虽然其气禀得偏了,但也须有天理在其性之中。因为人的"气质之性"是"理与气杂",因而既有"理",又有"气"。资质不好的人只是"气"多而"理"少而已。朱子强调"天地之性"乃人之善性,又以"气禀之性"中有"理"有"气",从其对于道德学说的意义而言,它说明了人的道德性的共同基础,说明的人的道德性之普遍性,即使那些气禀甚为不好的人,也有道德的可能性存在,因而道德是每个人所不能回避的,也是每个人都具有的向上的可能。朱子有时按气禀清明与否把人分为四等,至于最末一等,他说:"至于昏浊偏驳又甚,而无复少有清明纯粹之气,则虽有不通而懵然莫觉,以为当然,终不知学以求其通也,此则下民而已矣。"(《论语或问》卷十六)从朱子对最下等的"下民"的区分可以看出,此一类人不仅气禀甚偏,而且更重要的是其"终不知学",亦即不肯去把自己道德的可能性用对于道德的学习与修养来变成现实性。自我毁弃道德可能性的人,最终不能"变化气质",沦为"下民"。
3、本心
象山之性善论,也是承自孟子。象山强调:"见到孟子道性善处,方是见得尽。"(《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朱子以"性"或"理"来说明性善,而象山藉以说明性善者并非是"性",而是提出了"善非外铄"(《与诸葛受之》,《陆九渊集》卷三),用"心"来说明性善。"仁,人心也,心之在人,是人之所以为人,而与禽兽草木异焉者也,可放而不求哉?古人之求放心,不啻如饥之于食,渴之于饮,焦之待救,溺之待援,固其宜也。学问之道,盖于是乎在。"(《学问求放心》,《陆九渊集》卷三十二)张立文先生由此把象山对于人性本善的观点称作"心善论"。 象山所说"心"乃是义理之心。而义理之心乃是人与动物根本区别所在,从而也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而这一思想,就其来源而言,仍然是对于孟子思想的发挥。象山曾引孟子之语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去之者,去此心也。故曰:'此之谓失其本心'。存之者,存此心也。故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以与我者,即此心也。"(《与李宰·二》,《陆九渊集》卷十一)这里,象山提到"四端",并把"四端"作为"心"的核心。
象山也常常把人所具有的能够为善的心或称可作为道德可能性的心为"本心"。"道塞宇宙,非有所隐遁。在天曰阴阳,在地曰刚柔,在人曰仁义。仁义者,人之本心也。"(《年谱》,《陆九渊集》卷三十六)人性之所以为善,其根源在于"本心"无不善。这正如象山弟子袁燮所说:"学问之要,得其本心而已。心之本真,未尝不善,有不善者,非其初然也。" "本真"即是"本心"的真实状态,"未尝不善"则是"本心"的本质属性。由此,象山也顺理成章地接受了此相对应的孟子的道德修养学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斯言,谁为听之不藐者。"(《象山先生文集序》,《陆九渊集·附录一》)"本心"乃是善性的根据,而"本心"所以为性善的根据,在于"心"具"四端"。
象山又把具有"四端"的"本心"称为"良心"。象山说:"良心正性,人所均有。不失本心,不乖其性,谁非正人。纵有乖失,思而复之,何远之有?"(《与郭邦瑞》,《陆九渊集》卷十三)"人要有大志。常人汨没于声色宝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象山所云"良心",即是孟子所云"良知"、"良能"。
象山在用"本心"或"良心"来说明人的善性,从而为道德提供可能性之根据时,也同样要遇到一个与朱子面临的同样的问题,即是否"恶人"也有善性的问题,这也同样关系到人的道德可能性的普遍性。象山的回答同朱子一样,也是肯定的。他认为:"良心之在人,虽或有所陷溺,亦未始泯然而尽亡者也。下愚不肖之人所以自绝于仁人君子之域者,亦特其自弃而不之求耳。诚能反而求之,则是非美恶将有所甚明,而好恶趋舍将有待强而自决者矣。移其愚不肖之所为,而为仁人君子之事,殆若决江疏河而赴诸海,夫孰得而御之?此无他,所求者在我,则未有求而不得者也。'求则得之',孟子所以言也。"(《求则得之》,《陆九渊集》卷三十二) "义理所在,人心同然,纵有蒙蔽移夺,岂能终泯,患人之不能反求深思耳。此心苟存,则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也;处贫贱、富贵、死生、祸福一也。故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邓文苑求言往中都》,《陆九渊集》卷二十)象山同孟子一样,反对人们自暴自弃。
二、气禀之性与物欲
朱子与象山分别以"天地之性"与"本心"论证了性善论,并以此作为道德可能性之根据。然而,仅说明人性皆善,对于道德的根据而言,尚不充分。既然人性皆善,那么又何必非要道德存在呢?这就涉及到道德的必要性问题。道德之所以必要,在于有善的对立面"恶"的存在。"恶"的存在是道德必要性的根据。
朱子与象山同多数儒家学者一样,在人性论上主张性善论,而不主张性恶论。主性恶论者,必以说明人性本恶,何以有善。同样,主性善论,则必须说明既然人性本善,则何以有恶。朱陆二人分别从自己的体系出发,对于作为道德必要性根据的"恶"作出了哲学的说明和论证,包括"恶"的来源和对"恶"本身的分析。不仅如此,既然人性本善,善是人性之共性,那么具体的个人之性又为何是如此参差不齐,以至有天壤之别呢?朱子与象山在理论上还要从人性本善这一共同性出发,说明具体个人之性的差别和特殊性。朱子用以说明以上诸问题的范畴是"气禀之性",而象山用以说明以上诸问题的则是"物欲"。
1、气禀之性
人性皆善,何以人有善有恶?朱子认为,"人之性皆善,然而有生下来善底,有生下来恶的,此是气禀不同。"(《朱子语类》卷四) "天地间只是一个道理,性便是理,人之所以有善有不善,只缘气质之禀,各有清浊。"(同上) "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目其性而言之,则人自孩提,圣人之质悉已完具。……善端所发,随其所禀之厚薄,或仁或义或孝或悌,而不能同矣。"(《中庸或问》卷三)朱子用气禀来说明个人善恶之差异。
那么,人之气禀何以会有差异?朱子解释说:"且如天地之运,万端而无穷,其可见者,日月清明,气侯和正之时,人生而禀此气,则为清明浑厚之气,须做个好人;若是日月昏暗,寒暑反常,皆是天地之戾气,人若禀此气,则为不好底人何疑。"(《朱子语类》卷四) "人性虽同,禀气不能无偏重。有得木气重者,则恻隐之心常多,而羞恶、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有得金气重者,则羞恶之心常多,而恻隐、辞逊、是非之心,为其所塞而不发。水火亦然,唯阴阳合德,五性全备,然后中正而为圣人也。"(同上) 气禀之所以有偏有全,则与人生之时的自然条件有关。常人只能禀得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一偏,而圣人则"阴阳合德,五行全备"。看来,朱子气禀的思想与其以气来说明天地万物之生成的生成论思想是一致的。
气禀而得之性,便是"气质之性"。天地之性纯然是理,而气质之性则不然。朱子说:"论气质之性,则是以理与气杂而言之。"(《答郑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为了解释"气质之性"如何是"理与气杂",朱子有时也以水为比喻。《朱子语类》载:"先生言气质之性。曰:'性譬之水,本皆清也。以净器盛之,则清;以不净器盛之,则臭;以污泥之器盛之,则浊。本然之清,未尝不在。但既臭浊,猝难得便清。故是愚必明,虽柔必强,也煞用气力,然后能至。'"(《朱子语类》卷四)这说明,理本是清明纯粹,无有不善的,但理搭于气中,气犹理之容器,理与其所存之器相杂,而人有各种不同之性。
性有"天地之性",有"气质之性",二者有何关系呢?除前云一为人性之普遍性,一为人性之特殊性或差别性之外,二者之间的关系还类似"理"与"气"的关系。"理"必须搭于气上,必须挂搭于气,否则便无个安顿处或顿放处。"天地之性"和"气质之性"的关系也是如此。"天命之性,若无气质,却无安顿处。"(同上) "才说性时,便有些气质在里,若无气质,则这性亦无安顿处。"(同上) "所谓天命与气质,亦相滚同。才有天命,便有气质,不能相离。若阙一便生物不得。既有天命,须是有此气方能承当得此理;若无此气,则此理如何顿放。"(同上) "天命之性"须顿放于"气质之性",因为"天命之性,非气质无所寓。"(同上)这种关系就如同水与盛水之器的关系。"且如一勺水,非有物盛之,则水无所着。"(同上)所以朱子认为:"性离气禀不得,有气禀,性方存在里面;无气禀,性便无所寄搭了。"(《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而"气质之性"亦离"天地之性"不得。"如有天地之性,便有气质,若以天命之性为根于心,则气质之性,又安顿在何处。"(《朱子语类》卷四) "有气质之性,无天命之性,亦做人不得;有天命之性,无气质之性,亦做人不得。"(同上) 所以"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关系。"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同上)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就如同"理"与"气"的关系一般。在朱子思想体系中,"理"范畴与"气"范畴的关系形成一个逻辑结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形成一个逻辑结构,而两个逻辑结构,则具有同构性。这反映了朱子思想的一致性和严密性。
"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的关系虽如同"理"与"气"的关系,但并不能就认为二者与"理"、"气"是直接对应的。"天地之性"自然浑然是"天理",可与"理"对应,而"气质之性"则是"理与气杂",既有"理",又有"气",不可与"气"相对应。
"性非气质,则无所寄;气非天性,则无所成。"这句话表明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间的关系,同时在道德理论上也表明善与恶分别作为道德可能性与必要性的根据,在道德成为现实性之根据方面是缺一不可的。也正是由此出发,朱子对于以往儒家的人性理论作了评判,认为孟子"论性不论气,……不备",荀、扬则是"论气不论性,……不明"(《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孟子论性不论气,何以"不备"?朱子认为,孟子性善论的不足在于没有说明"恶"是如何在性善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此理却只是善。既是此理,如何得恶?所谓恶者,却是气也。孟子之论,尽是说善,至有不善,说是陷溺。是说其初无不善,后来方有不善耳。若如此,却似'论性不论气',有些不备。"(《朱子语类》卷四)在朱子看来,孟子道性善,又以不善在性善之后,这都是对的,只是没有从"气"来说明不善的根源,而用"陷溺"来讲不善,在理论上有些不完备。他对于孟子的性善论是持肯定态度的,只认为略有不足,因而说:"论性不论气,孟子也,不备,但少欠耳。"(《朱子语类》卷六十二)
对于荀子和扬子,朱子的批评则要严厉得多。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扬雄则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朱子对于荀、扬之人性论评论说:"若荀、扬则是'论气不论性',故不明。既不论性,便却将此理来昏了。"(《朱子语类》卷四) "论气不论性,荀扬也。不明,则大害事。"(《朱子语类》卷六十二)说其"性恶"论或"善恶混"为"甚害事",主要是因为它否定了儒家道德学说的基础。诸如荀子,主张"性恶"最明显,其学说便由人性论开出了法治来,主张"礼法并用"、"王霸兼施",而此与孔、孟唯道德主义的传统不类。朱子有时把唐代的韩愈的"性三品说"也放在一起加以评论。"孟子言性,只说得本然底,论才亦然;荀子只见得不好底;扬子又见得半上半下底。韩子所言,却蠊得稍近。盖荀、扬说既不是,韩子看来端底见有如此不同,故有三品之说,然惜其言之不尽。"(《朱子语类》卷四)何以说韩愈之说"不尽"呢?朱子说:"就三子中韩子说又较近,他以仁、义、礼、智为性,以喜、怒、哀、乐为情,只是中间过接处少个气字。"(同上)朱子的意思,可作如下理解:"所谓较近,是指距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说法较近。在这里,也可窥见为什么韩愈成为开宋明理学的端倪的痕迹。" 韩愈以"仁、义、礼、智"为"性",则相当于说人性善,则可以之为道德可能性之基础;讲"喜、怒、哀、乐"为"情",则说明"情"有不善而"性"无不善,则可以之为道德必要性之根据。所谓"中间过接处少个气字",只是讲韩愈之说尚粗,未能用"气禀"之说来为何以性善而情恶作出一个哲学的论证。
从对于道德根据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的论证出发,朱子认为主张性善而又发明"气质之说"的张载、二程,则理论甚为完备。他说:自孟子道性善之后,"却得程氏说出气质来接一接,便接得有首尾,一齐圆了。"(《朱子语类》卷四)朱子对于张载和二程的"气质之说"推崇备至,《朱子语类》载:"道夫问:'气质之说,始于何人?'曰:'此起于张、程,某以为极有功于圣门,有补于后学,读之使人深有感于张、程。'"(同上)朱子对于"气质之说"有如此高的评价,在于其从理论上对于"恶"的问题给予了一个比较合理的说明。这个说明的合理处在于,第一、保持了孔、孟所持的性善论立场。孟子道性善,孔子未尝直截言性善,但孔子以仁为人的根本属性,则相当于持性善论。第二、用气禀说明了"恶"的产生。第三、在说明"恶"的时侯,与荀、扬不同,并不损害孔、孟的性善论。由以上三点,其为儒家的道德主义立场作出了合理性的论证,为儒家道德找到了现实性的根据。鉴于这种评价,朱子认为有张、程"气质之说"出,儒家上千年来关于人性善恶的是是非非都可以一并结束了,从理论上给予了最终的解决。"诸子说性恶与善恶混,使张、程之说早出,则这许多说话,自不用纷争。故张、程之说立,则诸子之说泯矣。"(同上)"孟子未尝说气质之性。程子论性,所以有功于名教者,以其发明气质之性也。以气质论,则凡言性不同者,皆冰释矣。"(同上)
"气质之性"的作用,不仅在于说明"恶"的根源,而且说明人在道德根性上的差别。"气禀之殊,其类不一。……今人有聪明,事事晓者,其气清矣。"(同上)朱子根据《论语》所云"生而知之"、"学而知之"、"困而知之"、"困而不学"把人分作四等:"人之气质不同,大约有此四等。"(《论语集注·季氏》) "其所以有是四等者何也?曰:人之生也,气质之禀清明纯粹,绝无渣滓,则于天地之性无所间隔,而凡义理之当然,有不待学而了然于胸中者,所谓生而知之,圣人也;其不及此者,则以昏明、清浊、正偏、纯驳之多少胜负为差,其可得于清明纯粹,而不能无少渣滓者,则虽未免乎小有间隔,而其间易达其碍易通,故于其所未通者必知学以通之,而其学也则亦无不达矣,所谓学而知之,大贤矣;或得于昏浊偏驳之多,而不能无少清明纯粹者,则必其窒塞不通,然后知学其学,又未必不通也,所谓困而学之,众人也;至于昏浊偏驳又甚,而无复少有清明纯粹之气,则虽有不通而懵然莫觉,以为当然,终不知学以求其通也,此则下民而已矣。"(《论语或问》卷十六)人以气质不同而可分此四等。朱子有时也把此四等分为两类:"生而知者,气极清而理无蔽也;学知以下,则气之清浊有多寡,而理全缺系焉耳。"(《答郑子上》,《朱文公文集》卷五十六)前一类为圣人,禀气之清,全系天理,而后者,则是气之清浊不同。朱子有时也把人分为"圣"、"贤"、"不肖"三等:"气之为物,有清浊昏明之不同,禀其清明之气,而无物欲之累,则为圣;禀其清明而未纯全,则未免有物欲之累,而能克以去之,则为贤;禀其昏浊之气,又为物欲之所蔽,而不能去,则为愚为不肖。"(《玉山讲义》,《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以"气禀"来说明人的差别,而此差别往往不局限于人的道德范围,"人之禀气,富贵、贫贱、长短,皆有定数寓于其中。"(《朱子语类》卷四)"气禀"也用于说明人的社会地位、命运之不同,则尤为谬误。
在朱子看来,由"气禀"之论,则于儒家人性论问题有了一个根本的解决。然而朱子本人在论述"气禀"之时,也不能不暴露出"气禀"之说所无法解释和克服的矛盾。朱子接着张、程讲"天地之性"皆善,而"气禀之性"中有善有不善,为"理与气杂"。而"理与气杂",不等于说"理"为善,"气"为不善,而是"气"有清浊,把"气"之清浊作为个人根性善恶之根源。然而,如果进一步对此进行追问,则须说明何以"气"有"清"与"浊"之分。"理"为全善,"理"又无所不在,何以"气"会有如此差别?对于此,朱子的回答是矛盾的。他一方面讲:"气有清浊,故禀有偏正。"(《延平答问》,《朱子遗书》)另一方面,他又说:"二气五行始何尝不正,只衮来衮去,便有不正。"(《朱子语类》卷四) "人所禀之气,虽皆是天地之正气,但衮来衮去,便有昏明厚薄之异。"(同上)"气"如果开始都是"正气",如何"衮来衮去"便"不正"、便"有异"了?对此,朱子并没有回答,恐也难以回答。就此而言,"气禀"之说,只是给"恶"的产生在性善论的基础上找到了一个与人之共同本性不同的来源,以此既说明"恶",又不妨害性善。而这个作为"恶"的来源的"气",却并不足于从根本上回答和解决"恶"的来源的问题。
2、物欲
"本心"是纯善的,然何以有恶?象山认为,善是人性的本质规定,而不善虽有,但不是人性上存在的本然。他说:
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今人多失其旨。盖孟子道性善,故言人无有不善。今若言人之不善,彼将甘为不善,而以不善向汝,汝将何以待之?故曰:"当如后患何?"(《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这即是说,为了强调道德,应该主张人性本善,而不以恶为人性之本质。但道德若要成为现实,仅讲性善是不够的,还必须为道德的必要性找到根据,作出说明。象山以"本心"来说明性善,用"物欲"来说明"恶"。
象山有时也用"气禀"来说明人与人的差别,但其用以说明道德必要性根据的"恶"的问题的,并不是"气禀",而是与"本心"相对的"物欲"。"物欲",象山也称之为"利欲"。"人无不知爱亲敬兄,及为利欲所昏便不然。欲发明其事,止就彼利欲昏处指出,便爱敬自在。此是唐、虞三代实学,与后世异处在此。"(《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人之"本心"本是一个有"良知"、"良贵"的善心,不善来自于"物欲"对于人"本心"之"害"。象山把物欲对于本心的侵害称作"陷溺"或"蒙蔽"。"陷溺"、"蒙蔽"都是就"心"而言,"惟夫陷溺于物欲而不能自拔,则其所贵者类出于利欲,而良贵由是以浸微。"(《天地之性人为贵》,《陆九渊集》卷三十) "人要有大志。常人汨没于声色富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须先有智识始得。"(《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本心"是善的,而不善在于"物欲"对于"本心"的"陷溺"或"蒙蔽"。
"恶"是与"善"相对立而存在的,"有善必有恶,真如反覆手。然善却自本然,恶却是反了方有。"(《语录上》,《陆九渊集》卷三十四) "恶"既来自在于"物欲",那么"善"与"恶"的对立,也就是"物"与"我"的对立。象山以《易》之《履》、《谦》二卦发明之:
"《履》,德之基",是人心贪欲恣纵,《履卦》之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其成既定,则各安其分,方得尊德乐道。"《谦》,德之柄",谓染习深重,则物我之心炽,然谦始能受人以虚,而有入德之道矣。(《语录下》,《陆九渊集》卷三十五)
"恶"是由于"心"受到"物欲"的侵害,是"人心"的一种病态,所以象山说:"某之所忧人之所病者在心"(同上) "心不可汨一事,只自立心。人心本来无事,胡乱被事物牵将去。若是有精神,即时便出好。若一向去,便坏了。"(同上)
象山以"本心"是否陷溺于物欲来区分圣贤与常人。他说:"生知,盖谓有生以来,浑无陷溺,无伤害,良知具存,非天降之才尔殊也。"(同上)普通之人,则是心受到了物欲的侵害。君子与小人的区别,也在于此。"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夫权皆在我,若在物,即为物役矣。"(同上)
象山以"物欲"来说明"恶"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其理论在思辩性上虽不及朱子"气禀"之说,但其思想有胜于朱子"气禀"之说处。朱子以为人之根性之不齐,乃在于"气禀",而人一旦出生,其根性便由"气禀"决定了。象山则以人皆有至善之"本心",不善的人只是被"物欲""蒙蔽"了,待其去此"蒙蔽",则复见其"本心"。由此,他对"气禀"有定之说作了批评,这可从他对于《五行书》的批判中见出:"《五行书》以人始生年、月、日、时所值日辰,推贵贱、贫富、夭寿、祸福详矣,乃独略于智愚、贤不肖。曰纯粹、清明,则归之贵、富、寿、福;曰驳杂、浊晦,则归之贱、贫、夭、祸。关龙逢诛死,比干剖心,箕子囚奴,夷、齐为饥夫,仲尼羁旅,绝粮于陈,卒穷死于其家,颜、冉夭疾,又皆贫贱,孟子亦老于奔走,圣贤所遭若此者众。闒茸委琐,朋比以致尊显,负君之责,孤民之望,怀禄耽宠,恶直丑正,尸肆谗慝,莫知纪极。又或寿老死箦,立伐阅,蒙爵谥,以厚累世。道术之纯驳,气禀之清浊,识鉴之明晦,将安归乎?《易》有《否》、《泰》,君子小人之道迭相消长,各有盛衰。纯驳、清浊、明晦之辩不在盛衰,而在君子小人。今顾略于智愚、贤不肖,而必以纯粹、清明归之贵、富、寿、福,驳杂、浊晦归之贱、贫、夭、祸,则吾于《五行书》诚有所不解。"(《赠汪坚老》,《陆九渊集》卷二十)象山在这里批评了《五行书》以"气禀"来论定人的社会地位和命运的差别。这个批评虽不是针对朱子而发的,但就其所批判的思想而言,朱子也是可以对号入座的。例如他曾说:"禀得精英之气,便为圣为贤,便是得理之全,得理之正。禀得清明者便英爽,禀得敦厚者便温和,禀得清高者便贵,禀得丰厚者便富,禀得长久者便寿,禀得衰颓薄浊者便为愚、不肖、为贫、为贱、为夭。"(《朱子语类》卷四) 此种言论,直和《五行书》一般,此为其不及象山处。
3、"恶"
朱子与象山二人对于"恶"之来源有不同的见解,一曰"气禀",一曰"物欲",然而其对于什么是"恶"的解释却大体相同,二人都把"欲"作为"恶"的本质内容。这反映了理学中道学与心学两派在制欲主义立场上的一致性。
朱子说:"天理有未纯,是以为善常不能充其量;人欲有未尽,是以除恶常不能去其根。"(《戊申延和奏札五》,《朱文公文集》卷十四)这里,"善"与"恶"对举,"天理"与"人欲"对举。"人欲"即是"恶"之内容。所谓"恶",是就是指有"人欲"存在。而这个"人欲",朱子也同象山一样,把它叫作"物欲"、"嗜欲"或"私欲"。如:
众人物欲昏蔽,便是恶底心。(《朱子语类》卷七十一)
不为物欲所昏,则浑然天理矣。(《朱子语类》卷十三)
只为嗜欲所迷,利害所逐,一齐昏了。(《朱子语类》卷八)
然人有是身,则耳目口体之间,不能无私欲之累。(《论语或问》卷十二)
况耳目之聪明,得之于天,本来自合如此,只为私欲蔽惑而失其理。(《朱子语类》卷四十六)
朱子对于"人欲"甚为贬低,"人欲者,此心之疾疢,循之则其心私而且邪。"(《辛丑延和奏札二》,《朱文公文集》卷十三) "人欲"虽有如此之害,而人有耳目之官,人生于天地间又不能无欲,虽圣人也当不出于此。于是朱子便对人的合理欲望和"人欲"作了区分。"饮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同上) "此寡欲,则是合不当如此者,如私欲之类。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但亦是合当如此者。"(江永:《近思录集注》卷五。见《朱子语类》卷九十四《后录》)在这里,朱子将人的本能和人的本能之外的欲望作了区分。人的本能是合理的,是人"合当如此",这不仅不是"人欲",而且还是"天理",本能之外的欲望,则是"人欲",则属于"恶"。
象山对于"恶"的认识,也是把人的欲望当作"恶"的内容。其所谓"欲"者,仍是"物欲"。"夫所以害吾心者何也?欲也。欲之多,则心之存者必寡,欲之寡,则心之存者必多。故君子不患夫心之不存,而患夫欲之不寡,欲去则心自存矣。然则所以保吾心之良者,岂不在于去吾心之害乎?"(《养心莫善于寡欲》,《陆九渊集》卷三十二)"欲"有时也与"道"对举。如:"道可谓尊,可谓重,可谓明,可谓高,可谓大。人却不自重,才有毫发恣纵,便是私欲,与此全不相似。"(《论语说》,《陆九渊集》卷二十一) "主于道则欲消,而艺亦可进。主于艺则欲炽而道亡,艺亦不进。"(《杂说》,《陆九渊集》卷二十二) "部蠡、管之见,荡其私曲,则天自大,地自广,日月自昭明,人之生也本直,岂不快哉!岂不乐哉!若诸公所可喜者,皆是专于向道,与溺私欲不同耳。"(《与包敏道·二》,《陆九渊集》卷十四) "欲"与"道"对立,直是"善"之对立面。
朱子与象山都把人的欲望作为"恶"的内容,或者说都和人的欲望过不去,这在思想渊源上与孟子有关。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孟子·尽心上》)然而,朱陆用"人欲"来说明"恶",却又与孟子思想绝不相类。这是因为:
第一、孟子虽讲"寡欲",但并不否定人的欲望的合理性。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性也。"(《孟子·尽心下》) 程子解释曰:"五者之欲,性也。然有分,不能皆如其愿,则是命也。不可谓'我性之所有'而求必得之也。"(朱子《孟子集注·尽心下》引程子语)即按程子解释,孟子也并不否认人之欲望之合理性,而是认为不要过分地去勉强追求得不到的、实现不了的欲望。就在"养心莫善于寡欲"之下,《孟子》书又载孟子谈论"曾皙嗜羊枣"一事:
篇3
【关键词】遗嘱执行人;立法构想;理由分析;继承法
我国目前正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民法典,而《继承法》也正在进行修改,以便被进一步完善后纳入民法典之中。遗嘱执行人制度是继承法上的重要内容,但我国1985年《继承法》并没有建立完整的遗嘱执行人制度。笔者借鉴国外立法经验,结合我国实际,综合近几年学术界关于遗嘱执行制度的理论成果,试拟我国遗嘱执行人制度的立法建议稿,并对立法理由予以分析说明,以供我国立法机关参考。
1.我国民法典中应当设立遗嘱执行人制度
遗嘱执行,是指遗嘱生效以后,为实现遗嘱内容所进行的一系列必要的行为。遗嘱执行人则是指为了遗嘱执行而指定或选任的人。 为何在我国今后的民法典中应当规定遗嘱执行人制度?笔者认为,其必要性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说明:
1.1遗嘱执行人制度是近现代继承法的重要内容。在罗马法上,遗嘱原则上由继承遗嘱人人格的继承人执行;在例外的情形下,依死后委任的方法委托继承人以外的人执行,但当时并无遗嘱执行人制度。在欧洲中世纪遗嘱执行为人只是作为遗嘱人的中介人或受托人。遗嘱执行人是近现代民法上规定的制度;是近现代继承法中的重要制度,各国立法大都专章专节规定了遗嘱执行人制度。
1.2设置遗嘱执行人制度是遗嘱本身基本属性的要求。按照继承法的基本原理,遗嘱于遗嘱人死亡后才能发生效力。因此,遗嘱人自己不可能执行自己的遗嘱,而须由他人来执行。而且,由他人执行的“遗嘱”,是否是遗嘱人的真实意思,须首先依一定程序予以确定。所以,各国继承法大都规定:继承开始后,必须经过遗嘱检认和开启程序,以确定遗嘱的真实性;经过检认的遗嘱,只能由特定的人才能执行。遗嘱执行人的重要意义在于:借助于遗嘱执行人,可以使遗嘱人的意志得到真实的体现,使遗嘱内容得以实现;借助于遗嘱执行人,可以使遗嘱继承人和受遗赠人的合法权利得到有利的维护;借助于遗嘱执行人,还可以使那些因某种原因而无法亲自接受遗产的权利人的利益获得保护。显然,我国民法典也应当确立具有这些功能的遗嘱执行人规则。
2.对遗嘱执行人制度设计构思的解释与论证
2.1遗嘱执行人的确定方法
如前所述,遗嘱人自己不能执行遗嘱,而须由他人来执行。但并不是任何人都可以执行遗嘱,遗嘱执行人须按照特定规则确定。一般而言,遗嘱执行人由遗嘱人在遗嘱中指定,同时,遗嘱由遗嘱人在遗嘱中指定的人执行也最为适宜。因为遗嘱人自己最了解谁能执行其遗嘱,所以由遗嘱人在遗嘱中指定的人执行遗嘱,最能够充分尊重遗嘱人的遗愿。
2.2嘱执行人的处理
我国现行继承法对遗嘱执行人的资格问题未作明确规定,构成立法漏洞,未来民法典应当予以补充。笔者认为,遗嘱执行人的资格涉及到两个方面的理论问题:一是遗嘱执行行为本身的法律性质,这个问题决定遗嘱执行人所需的行为能力;二是遗嘱执行人的法律地位,这个问题决定自然人中的继承人、法人及其他组织能否作为遗嘱执行人。当然,规范遗嘱执行人的资格还需考虑实践中的做法或习惯,这是由继承法的特殊性质所决定的。
(1)遗嘱执行的性质。遗嘱执行是一种重大而复杂的民事法律行为,这已是不争的事实。既然如此,遗嘱执行人应当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也就成为当然的要求,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的为能力人不具有担当遗嘱执行人的资格。值得探讨的是,按照我国法律规定,以自己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也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这种人能否作为遗嘱执行人呢?对此问题,学者存在不同看法。笔者认为,这类未成年人虽具有行为能力(包括遗嘱能力),但不宜作遗嘱执行人。因为,遗嘱执行人不是对自己的财产作任何处分,而是根据法律要求,执行他人所立的遗嘱。因此要求遗嘱执行人应具有处理各项复杂事务的能力,才能保证遗嘱的正确执行。
(2)遗嘱执行人的法律地位。关于遗嘱执行人的法律地位,在立法和学说上有不同的观点,大体上可分为固有权说与权说两大派别。固有权说又包括机关说、限制物权说、任务说等几种主张。权说主要有被继承人的说、继承人的说和遗产的说等三种观点。
2.3遗嘱执行人的权利、义务与责任
一般认为,遗嘱执行人的职责有:制作遗产清单;管理遗产并为执行上必要行为;继承人妨碍的排除;为执行的必要可为独立的诉讼主体;管理遗产、履行职务,应以善良管理人的态度对待等。
2.3.1遗嘱执行人一般权利和义务
遗嘱执行人有何职责,各国立法均有不同,但自遗嘱执行人制度产生以来,英国法中权限有扩大的趋势,而大陆法中则有缩小的趋势。 关于遗嘱执行人的任务,史尚宽先生的观点颇为精当――“一般遗嘱执行人之任务,止于监督遗嘱人最终意思之执行,保障其实现,然其任务非仅为继承人之利益,并应顾及遗嘱受益人之利益,关系此等受益人之权利义务所必要之一切行为,执行人均有为之权利与义务” 。比如,在遗产分割以前遗嘱执行人有管理遗产的职责。遗产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保存遗产,避免损失,为遗嘱执行准备条件。遗产管理包括事实上的管理和法律上的管理。
2.3.2遗嘱执行人制作遗产清单的问题
制作遗产清单的目的是为了确定遗产状况,为遗嘱的执行提供基础。制作遗产清单是正确执行遗嘱,保护继承人、受遗赠人和遗产债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合法权益的重要程序。日本民法典第1011条、法国民法典第1031条、德国民法典第2215条以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214条都规定了遗嘱执行人制作遗产清单的义务。虽然我国现行继承对此并无规定,但无论从理论认识和司法实践上看,还是从遗嘱执行人完成其任务的需要上看,制作遗产清单都应当是其首要的职责。有学者认为,“如果遗嘱人在遗嘱中对自己的有关财产,都有明确的处理意见,依照遗嘱的规定完全可以顺利执行的,则可以不必编制遗产清单” 。我们不同意这种意见。
篇4
【关键词】个人理财业务 客户满意度 SPASS数据分析
随着人们收入的不断提高以及我国现阶段民间资金运作渠道窄,政府政策的限制等问题的加深,民间资金无法发挥其投资优势,导致大量资金投入了固定资产,使得资金流动力匮乏。随着国内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个人财富的迅速增加,理财服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许多投资者虽然有理财意识,但是缺乏经验,迫切需要得到专业的知识。国内各商业银行作为最主要的理财服务提供商,纷纷建立健全自己的个人理财服务体系,设立各种理财中心,并不断推出新型的理财产品,国内竞争日益激烈。
本文通过对西安市农业银行长安路支行的客户满意度调查与数据分析,找出长安路支行在个人理财业务中的优势与不足,使得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现状有个清晰的认识以及对于今后的改进提了建议。
一、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调查
本次调查问卷采用Likert 7级量表。本次研究在参阅客户满意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与银行工作人员和理财顾问进行了讨论,设计了银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影响因素问卷。
本次调查的调查问卷共有问题18个。其中,由二级指标转化而来的问题共计17个,再加上客户对长安路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总体评价,即客户满意度问题1个。
本次调查历时20天,调查对象为农业银行长安路支行VIP客户中的个人理财者。期间共发放问卷100份,收回86份,回收率为86%,其中有效问卷75份,占回收问卷的87.2%。
本文选择指标时采取参考文献资料与长安路支行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办法。首先以长安路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为体系的评价目标层,其影响因素为一级指标层,其次根据长安路支行的具体情况将各影响因素具体分解后形成二级指标层。在选择影响因素时征求了长安路支行相关经理及客户意见,而二级指标是借鉴前人的问卷调查,根据长安路支行的具体情况设置的。具体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长安路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
该体系,我们以长安路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为目标层,将根据文献以及该行实际情况确定的六个影响因素作为该目标的一级指标,然后又以17个具体问题作为二级指标对相应的一级指标进行解释。
二、对二级指标得分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
对长安路支行75份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以后,使用spss17.0软件对其进行描述性分析,通过此项分析我们对长安路支行个人理财业务整体进行评价。结果见表2。
表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综观全表可以看出如下几个问题:
1.客户对长安路支行个人理财业务的总体满意度为5.0133,处于较满意与满意之间,其标准差为0.97223,为所有调查项中的最小值,也就是说客户对该行个人理财业务总体满意度意见相似,这些说明长安路支行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2.B1、B2、B3和N2分值大于5,也就是比较满意,说明长安路支行在这些方面令客户满意,应该继续保持。另外,F1、F2以及N1都得到了接近5的分数,可以看出长安路支行在这些方面令客户较满意,但是相距满分提高的空间还是很大,要继续努力。
3.F3办理业务等候时间的平均得分为3.8533,是所有二级指标中得分最低的,这说明长安路行在快速办理、节约客户时间方面做的不如人意,服务人员应该熟练业务办理流程,合理进行客户分流,尽最大的可能节约客户办理业务的时间。另外,E1信息披露的程度的平均值为4.0133,说明长安路支行对理财产品的信息披露不够全面或者不够真实,导致客户对此不太满意。理财人员以后再向客户介绍产品的时候应该全面真实,不能欺瞒。
三、提升个人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度的对策建议
(一)对服务流程质量的建议
对于长安路支行来说,服务流程质量是对客户满意度影响最大的因素,在调查分析中,对本项问题的满意度产生重要影响的是信息披露程度以及客户投诉情况。在问卷调查中发现,投资者大多无法对行情进行分析判断,只能被动地接受投资的结果。另外在理财产品的说明书中,有些用语显得晦涩难懂,对于风险,理财人员多会用“风险不大”来形容。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将招致客户极大的不满,银行在以后的理财服务中应尽力调整,将操作合规化。
(二)长安路支行形象的建议
本文从该行硬件设施条件、该行的声誉以及该行个人理财产品的知名度这三方面来说明长安路支行形象。该行的硬件设施条件除了需要符合上级规定的装修配置外,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建立符合当地金融需求的网点。该行的声誉在此次调查中得分5.3,让客户满意。该行个人理财产品知名度的提升,一方面依靠总行对其产品的发行、推广和广告宣传等。另一方面也需要服务人员,特别是前台工作人员和客户经理在进行理财服务过程中对客户的介绍、分析和推荐。除了要求有上岗资格的人员从事理财业务咨询办理外,还有必要对客户经理进行定期的培训,以提高他们对产品的熟悉程度,能更好地给客户提供理财服务。
(三)基于个人理财产品质量的建议
在本次调查中,理财产品的收益率得分为4.45,达到基本满意水平。客户对产品的收益率非常重视,但是银行在向客户推荐介绍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先了解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切不可迎合客户高收益心理只强调收益而忽略客户面临的风险,一旦风险事件发生,将会引起客户极大不满。
对理财产品的风险控制能力在此次调查中得分最高,然而标准差也很大,这说明对于不同的投资者而言,风险承受能力有较大的差异性,所以银行在进行产品介绍的时候,一定要向不同的风险承受者介绍不同程度的风险产品。
篇5
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 指个体在认知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化方式。具体指在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所偏爱的,习惯化的态度和方式。在所有有关认知风格的研究中, 场依存―独立型认知方式是最受学者重视的一个理论, 被广泛用来解决教育问题。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一直是在认知领域影响较大,它们与外语学习之间的关系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较多的一个课题。前者为场独立型,也称为内部定向者,后者则为场依存型,也称为外部定向者。其特点是:①场依存―独立型认知方式既区别于智力因素, 也区别于认知内容和认知能力, 在价值上无好坏之分。②个体在认知方式连续体上所处的位置是相对稳定的, 即个体在不同时间, 不同任务中的认知倾向始终有一致的表现。③场独立者倾向于以内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 善于运用分析性知觉方式, 认知改组能力较高。场依存者倾向于以外在参照作为心理活动的依据, 较多采用整体性认知方式, 社会交往能力较高。
2 场依存――独立型认知方式与学生阅读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的场独立性不断增强,场依存性逐渐减弱,但这种差异始终存在。场依存型学生多钟情于与人和社会有关的阅读内容,喜欢小组学习。场独立型学生则更喜爱与自然科学相关的文章,也更喜欢独立阅读。场依存型学生受综合性思维模式影响,习惯于从对字、词、句的逐一辨认和推敲中入手去阅读文章,并试图做到面面俱到,惟恐遗漏某些信息而无法理解全文。场独立型学生则偏向于分析型,他们擅长首先将注意力集中在与阅读目的相关的内容上, 用分析的方法抓住文章要点。场独立型学生在知觉方面往往独立于周围的环境背景,不易受到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场依存型学生对事物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的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更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和干扰,往往更加在意来自于文本或者教师以及阅读环境的各种暗示。
3 基于场依存――独立型认知方式的阅读指导方面的教学启示
3.1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场类型并给予相应的指导
学习者特有的认知风格将影响他们对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要充分认知和区分学生在认知风格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并根据他们的认知风格了解学生的认知方式, 并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方式特点帮助他们选择恰当的学习策略。
3.2提供与学生的认知方式即匹配又要失配的阅读材料
本文前面提到了在英语学习方面, 认知方式不同的学生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和需要也有所不同, 对场依存性的学生而言可选用文学性强, 描写细腻的文章; 对场独立性学生可选用科技性逻辑性强的文章。这样做既能满足不同认知风格的学生的学习需要, 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从而在教师的引导训练下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3.3 对认知方式不同特点的学生, 培养其采取合适的阅读策略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 教师扮演重要的角色, 在师生互动中由教师回馈, 营造和谐温馨的教室气氛, 并培养学生依其不同特点采取合适的学习方法。 在阅读过程中, 人们总要经历“ 整体――部分――整体” 的思维过程, 它要求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从整体感知入手, 进而对具体的阅读对象作具体的分析, 最后再回到整体感悟。学生受认知方式的制约, 在阅读过程中各有优势, 也各有不足。这就需要教师一方面采取匹配策略, 如给场依存型的学生以较多的阅读细节指导, 而让场独立型的学生自己思考。
4 结语
在阅读指导中, 英语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方式的特点开展阅读指导, 并采用相宜的指导策略帮助学生进行认知方式的改组与整合, 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场依存――独立型认知方式的研究为大学英语教师更好地认识学生的认知方式特点提供了指导, 同时也为学生认知方式与英语阅读指导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BROWN H D. Principles of Language and Teaching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145.
[2]Rod Ellis.第二语言习得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14―115.
[3]谭顶良.学习风格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45-60.
[4]郑航.认知风格与教学策略的选择[J].青岛,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3).
篇6
(湖南工学院 湖南 衡阳 421001)
摘 要: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和就业中存在的矛盾和主要问题,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应用于环境工程本科专业实践教学。讨论了“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提出了实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政产学研用合作办学等的实践教学“三重一高”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策略,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
关键词 :“三重一高”模式;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3
*基金项目:2014年湖南省教育厅高校科研项目(项目编号:14C0317)。
*作者简介:李大军(1979-),男,湖南理工学院,讲师,工程师,研究方向:环境工程专业方面的实践教学及环境污染监测与治理技术研究。
收稿日期:2015-03-20
长期以来,经济的增长被视为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问题日趋严峻,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最新的《环境产业应届毕业生就业形势研究报告(2013版)》显示,2010年环保产业从业人员总数为420万人左右,预计2015年达到840万人,2020年将达到1 690万人,环保产业未来的人才缺口巨大,这预示着环保类技术人才需求将不断增长,就业前景十分看好。而在我国传统教学体制下培养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在就业时普遍受到冷遇,各高校普遍面临着较大的办学压力。环境专业为何会“叫好不叫座”?这是一个值得高校管理层和业内人士思考和探讨的课题。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不合理,培养的毕业生实践技能满足不了环保单位的用人要求。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因此,新世纪的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前提,以就业为导向,教学过程要联系生产实际需要,着力构建“重基础,重技术,重能力,高素质”的“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1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重理论教学,轻实践锻炼
根据现有企业对本科人才实践能力要求,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大多为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锻炼,实践教学时数较少,并且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甚至有的往往流于形式,并未开展专业实践教学。另外,环保企业在用人方面,青睐于实践能力丰富,具备专业应用型的人才。为此,为培养出更多的、更好地适合环保事业需要的人才,需要适度改革现行环境工程实践教学模式。
1.2 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推进及其办学规模的迅速增大,由于经费、场地设备、师资、机制等原因的影响,高校的实践教学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特别是校外实习,普遍存在基地少、执行难等困惑,导致教、学、做分离,供需脱节,企业用人出现“有人用不上,要用找不到”的现象。
此外,用人单位所需要的环保岗位一般由于专业性要求高,需要实验动手能力较强,致使实习单位愿意提供的实习岗位有限,学校与大多实习单位之间的合作仅限于参观实习,缺少与实习单位建立更深入的合作框架,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推进缓慢,落后于学生对岗位实习的需求,学生在实习期间,根本无法动手操作。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在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时应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前提,如何在校内创建具有实际工程规模的模拟实训场所,将是发展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新方向。
1.3 专业办学定位和人才结构不合理
按照人才结构,通常将人才分为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其中学术型人才是最上层次,但为少数;工程型和技术型处于中间,技能型人才则为最下层次,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工程型、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将加大,技能型人才将逐渐减少。为顺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教育规划的同时,应用型教育的办学模式应以应用型为核心,形成其办学特色。
1.4 教学方法单一,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对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而言至关重要,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方法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要摆脱教学方法单一和教学内容枯燥的“闭门造车”现状,就应该主动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断地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
另外,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内容趋同,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现象较多。比如:《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专业课中,关于催化还原法脱氮工艺(NSCR、SCR)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极为广泛,但由于实验室缺少相应的仪器设备或模型,加之多数教师自身也缺少相应的生产实践经验,故而在授课计划中无课时安排或授课时走马观花,学生根本无法理解其工艺过程和原理,更不会有兴趣去探索和研究这类环保设备的工艺参数。
2 “三重一高”办学模式的内涵
2.1 课堂教学应注重基础教育
所谓“重基础”,即重视学生学科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达到基础理论扎实,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提供够用的科学知识基础。因此,高校教学应加强专业所需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等内容的学习,培养基础厚实、适应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人才。
2.2 实践教学应注重技术教育
“重技术”,即重视学生专业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思维和技术应用能力,达到专业技术精湛,能够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实践中的具体技术问题。
2.3 注重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重能力”,即重视学生职业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综合工程实践能力强,能够适应职业、社会发展需要。环境工程是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培养学生从事工程设计与实践的能力至关重要。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是“重知识,轻能力”,知识如果不能转化为能力,再渊博的知识都是无用的。因此教学除了要准确反映学习领域的内容和排序,并实现具体的教学情境,还要体现基于就业导向的课程体系特点,宜采用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组织教学,教学内容要以学生为中心,并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出真正的应用型人才。
2.4 人才培养要具备高素质
“高素质”,即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精神、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等的培养,达到综合素质高,使学生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学校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可见,“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教育部的相关文件精神是保持一致的,它符合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其中,重基础是根本,重技术是实质,重能力是保障,高素质是前提。四个方面共同形成合力,开创“三重一高”的应用型人才教学新模式。
3 “三重一高”在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实施策略
3.1 注重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教学效果和和实践效果能否得到保证的关键因素,是学生能力得到最大限度提高的保证。培养具有一定实验动手能力的应用型环保人才,首先必须配备一支既具备专业知识、又熟悉工程实际应用技术的“双师型”教师。很多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师趋于年轻化,虽具备一定的实验教学能力,但在企业实际锻炼较少,对工程现场不够熟悉,导致实验教学与实际工程联系不够紧密。因此,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锻炼应作为“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重点。学校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专业教师接触社会和行业,增加社会经验、行业知识,缩短学校与社会的距离,提高专业技能等实践能力。另外,学校可以组织安排教师到专业对口的师资培训基地或劳动部门组织的培训班等进行专门学习培训,让他们更新知识和观念,掌握新工艺和技能,增强科研能力,且对于取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的教师实行一定奖励等。
3.2 “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
实践证明,在高校特别是地方普通院校可以进行职业技能教育,是提升就业竞争力有效方法。采取“学位证”和“职业技能证”双证结合,可有利于提高学生在职场的竞争力,使这些学生成为用人单位的“抢手货”。
3.3 “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
根据湖南理工学院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现状,结合专业发展的未来趋势,学校在政产学研用合作育人模式上采取了以下具体措施:
(1)学院从企业的人才需求、技术需求、市场需求出发,广泛开展与企业的对接和合作,主要形式可以包括科研及咨询服务、技术成果转化、“订单式”人才培养、技术工人岗位知识培训、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技术工艺改进或派遣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顾问等。通过各种有效途径与社会和企业建立“长期、稳定、互利、双赢”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机制,大力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办学机制和办学模式的转变,逐渐形成学院的办学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
(2)积极探索企业课程嵌入式培养、工学交替培养、校企双向参与和分段培养、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订单式定向培养、以科研基地为依托联合培养、直接服务于企事业生产和管理实践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机制;推行工学结合、交叉培养等模式。
(3)要积极扶持学院科技产业的发展,要鼓励各二级学院积极发展“产中校、校中产”,将学院的科研成果产业化,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同时也为学院创收。与此同时,还要发挥基地在教师业务能力、科研水平提高和实践动手能力提高方面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资源,开展各类实习实训、毕业设计、岗位技能训练和科技创新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
(4)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本课程技术应用的实际,开展教学研究和科技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结合环境工程的实际运行状况和操作过程进行讲解,课堂上要广泛运用图片和动画、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同时应适时配合现场参观、讲解以进一步加深对有关工艺、设备和技术的理解,并组织相互讨论以保证训练的实效性。要加强与企业及兄弟学校的联系,及时了解本专业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教学中及时补充新知识、新技术。积极组织学术交流活动,每年制订计划,开展一定数量的全校性学术交流活动。
(5)注重校企合作,推进国际合作。学院应积极探索与国内外知名院校及企业合作办学的发展模式,与国内外名校名企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导部分优秀的学生到国外继续深造或与国外名校联合培养。
4 “三重一高”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是将知识内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重要算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培养环节,对培养学生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实践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由图中可知,“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主要包括以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目标的层次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和以提高综合素质为目标的素质与能力拓展体系,而强化实践教学是实施“三重一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根本途径。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转变,毕业生就业单位对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工程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尽快转变实践教学的传统模式,改革实验教学的内容和方法,切实重视和加强实验、实习、实训等环节,构建“三重一高”的全方位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模式。实践表明,其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5 结论
“三重一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它符合社会的需要,也符合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对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其专业教学改革的方向,结合湖南工学院“三重一高”办学模式的内涵,提出了构建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在教学上强化课程技术应用的实际,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和“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及“产学研”合作,以此构建新的环境工程专业“三重一高”全方位实践教学体系。实践表明,其专业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均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惠芳.产学研合作教育与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教育理论研究,2013(6)
2 皮科武,万端极,高林霞.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
3 廖兴盛,裴习君,李雪.地方本科院校环境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企业技术开发,2011(30)
4 N.J.Brookes,S.S.Morton,A.R.J. Dainty,et al. Social processes,patterns and practices and project knowledge management: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24)
5 徐学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问题探究[J].教育探索, 2012(2)
6 邹雄伟.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建设高素质师资队伍[J].水利科技,2007(2)
7 李奕.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2(26)
8 梁存珍.环境工程专业强化实践教学的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09(8)
篇7
在国际交往之中,人们普遍对交往对象的个人形象备加关注,并且都十分重视遵照规范的、得体的方式塑造、维护自己的个人形象。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深受人们的重视。在涉外交往中,每个人都必须时时刻刻注意维护自身形象,特别是要注意维护自己在正式场合留给初次见面的外国友人的第一印象。
个人形象在构成上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它们亦称个人形象六要素。
第一、是仪容。仪容,是指一个人个人形体的基本外观。
第二、是表情。表情,通常主要是一个人的面部表情。
第三、是举止。举止,指的是人们的肢体动作。
第四、是服饰。服饰,是对人们穿着的服装和佩戴的首饰的统称。
第五、是谈吐。谈吐,即一个人的言谈话语。
第六、是待人接物。所谓待人接物,具体是指与他人相处时的表现,亦即为人处世的态度。
二、不卑不亢
不卑不亢,是涉外礼仪的一项基本原则。它的主要要求是:每一个人在参与国际交往时,都必须意识到自己在外国人的眼里,是代表着自己的国家,代表着自己的民族,代表着自己的所在单位的。因此,其言行应当从容得体,堂堂正正。在外国人面前既不应该表现得畏惧自卑,低三下四,也不应该表现得自大狂傲,放肆嚣张。
同志曾经要求我国的涉外人员“具备高度的社会主义觉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严格的组织纪律,在任何复杂艰险的情况下,对祖国赤胆忠心,为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甚至不惜牺牲个人一切”。同志则指出:涉外人员必须“能在变化多端的形势中判明方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中站稳立场,再大的风流中也能顶住,在各种环境中都严守纪律,在任何情况下都忠于祖国,维护国家利益和尊严,体现中国人民的气概”。他们的这些具体要求,应当成为我国一切涉外人员的行为准则。
三、
第一、应当如何对待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
第二、在国际交往中,到底应当遵守何种礼仪为好?
首先,对于中外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是应当予以承认的。
再者,在涉外交往中,对于类似的差异性,尤其是我国与交往对象所在国之间的礼仪与习俗的差异性,重要的是要了解,而不是要评判是非,鉴定优劣。
在国际交往中,究竟遵守哪一种礼仪为好呢?一般而论,目前大体有三种主要的可行方法。
其一,是“以我为主”。所谓“以我为主”即在涉外交往中,依旧基本上采用本国礼仪。
其二,是“兼及他方”。所谓“兼及他方”,即中涉外交往中基本下采用本国礼仪的同时,适当地采用一些交往对象所在国现行的礼仪。
其三,则是""。所谓“”是指在涉外交往中为了减少麻烦,避免误会,最为可行的做法,是既对交往对象所在国的礼仪与习俗有所了解并予以尊重,更要对于国际上所通行的礼仪惯例认真地加以遵守。
四、入乡随俗
“入乡随俗”,是涉外礼仪的基本原则之一,它的含意主要是:在涉外交往中,要真正做到尊重交往对象,首先就必须尊重对方所独有的风俗习惯。之所以必须认真遵守"入乡随俗"原则,主要是出于以下两面的原因。
原因之一,是国为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的具体进程中,形成各自的宗教、语言、文化、风俗和习惯,并且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十里不同风,百里不俗”的局面,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也是世间任何人都难以强求统一的。
原因之二,是因为在涉外交往中注意尊重外国友人所特有的习俗,容易增进中外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有助于更好地、恰如其分地向外国友人表达我方的亲善友好之意。
篇8
[关键词]个人形象;个人形象设计;个人形象设计要点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142
1 个人形象设计概述
11 个人形象概括
理解个人形象我们先从“形象”一词入手,形象是指引起人的思想和感情活动的具体活动或姿态。在中国历史上,“形象”开始是指人的外貌形状,后来有了文学、绘画上的含义。个人形象是一个人的外表或者容貌,也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外部反映,它是反映一个人内在修养的窗口。[1]社会学者上认为一个人的形象在人格发展及社会关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心理学角度上,它是通过观察、聆听、气味和接触等各种感觉形成对某个人的整体印象。[2]
12 形象设计的起源
形象设计源于最初人类对自身的装饰,起源于人类对实用和审美的双重需要。
人类对自身形象装饰的主要目的是美观,同时也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标志之一。伴随着物质文明和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无论在心理上还是生理上,人类对自身形象设计的意识也在不断地觉醒和增强。人类不断运用身边周围的事物、材料等装饰身体,增强自身美感和认同感。从原始社会一直至今。
13 个人形象设计发展现状
个人形象设计在国内外有不同的发展情况,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由于新思想潮流的兴起,开始了形象设计的行业,发型上的时尚、衣着上的暴露等对传统的审美观念以巨大的冲击。1975年左右,直线型的宽大服装款式开始盛行,随之在20世纪80年代国外的形象设计逐渐完善,追求美,追求健康自然的造型理念引领时代的发展。现在,形象设计潮流的发展与明星效应紧密相连。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逐步形成形象设计,在美容美发、妆容设计、服装搭配等行业的从事人员与日俱增。但其与专业的形象设计还有一定的差距。现今,我国专业的个人形象设计公司越来越多,他们注重整体,设计方面全方位,不仅仅只是外形设计,也注重内在设计。
2 个人形象设计的影响因素
21 视觉方面
一个人的形象外表,影响着别人对你的感官。适当的形象是你内在的表现,它可以直观地让他人解读出你的教育、气质、品质、自信心、职业经济水平,对自己的关爱程度等。个人形象的好坏,直接从视觉上影响着与他人的关系。为了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展现自我,我们要优化社会交往中的个人形象。
良好的个人形象设计首先要打造完美的第一印象,即视觉印象。第一印象是根据对方的外貌而产生的感觉,它包括妆容、服装、发型等。心理学家指出人在交往中别人给你的评价主要取决于关键的几分钟,短短的几分钟几乎不可能展示你的学历、文化程度等。所以社会中人在交往过程中给人留下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即通过妆容、服装来提升个人形象的视觉印象。
22 心理方面
良好的外在个人形象是建立在自身文化修养的基础之上,人的礼仪个性与心理素质是要靠文化修养来调节的。那么,文化程度、礼仪个性、心理素质是个人形象设计的心理影响的重要因素。在留下良好的第一外在个人形象后,深入了解时要给对方以心理上的认知感,就要注重个人形象设计的心理影响。
高尚的品质,优雅得体的举止,健康的心态,充分的自信,这是个人形象设计心理指导的结果,它更好地巩固融洽了人际关系的交流,不嗵岣咦晕倚蜗蟮耐蹲剩全方位打造出自身的人格魅力。
3 个人形象设计要点
31 服装搭配
古人云“人靠衣装马靠鞍”,由此可知,服装搭配在个人形象设计中占据着很大的空间,服装搭配也是个人形象设计中的重头戏。服装搭配的款式、风格、色调、比例上都有很多的注意细节。服装搭配可以展现出每个人的职业、年龄阶段、性格以及个性等特征,有针对性地搭配服装可以更好地展现出个人的个性与特征。我们在搭配服装中不仅仅要考虑个性化的搭配,还要注意服装在视觉上、触感上、心理上给人的影响。服装的风格有优雅型、古典型、保守型、前卫型等;服装的比例上要注意上衣与下装腰线分割、衣长和领长领宽和肩宽附件之间的关系,其中最美的视觉比例是黄金比例,即3∶5或5∶8比例;服装在色彩上要注意突出主色、辅助色点缀,要注意自然色系搭配,要分清暖色系和冷色系,要有层次地运用色彩的渐变搭配。现如今,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不仅是干净舒适,而是更多地注重审美与潮流。所以,我们在服装搭配上要了解服装搭配的技巧与设计原理,要结合每个人的形态特征,为不同人群设计自己的穿衣风格,还要充分地结合美学和时尚界方面的知识,要使搭配在形体上取得扬长避短的作用。
32 发型设计
发型是个人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型的整体设计是形象设计不可缺失的一部分。一个设计成功的发型,必将设计对象的头部、脸部优点显露出来,缺点遮盖起来;设计优秀的发型,可以使人自我感觉良好,让他人耳目一新,既有使用价值,又有审美情趣。[3]发型设计的水平,可以体现一个民族的文化观审美意识水平。影响发型设计的因素主要有:头型、脸型、五官、年龄,其次有职业、肤色、着装、发质、个性嗜好、适用性和时代性。
人的脸型主要有圆形脸、方形脸、长型脸、瓜子脸、菱形脸。通常圆形脸给人的感觉是婴儿肥的可爱感,有天然的亲和力,其发型设计都通吃,但想显瘦的女孩可以利用空气刘海、中分等发型来巧妙地修饰婴儿肥。方形脸的女孩为了遮住方形脸往往披发挡着脸,这样不仅给人很闷的感觉,还会放大脸型。在发型设计上应该额头上方有立体感,加上刘海波浪,既遮住了脸型,还显出女人味,扎发、披发都没问题。菱形脸要避开齐刘海,齐刘海只会凸显脸颊和颧骨,可以选择斜刘海或中分遮盖住颧骨。蓬松之类的发型可以很好地修饰长脸,使用空气刘海可以缩短整个脸的长度,更显青春活力。瓜子脸是现代普遍追求的脸型,无论从正面还是侧面看都是比例协调的,这种脸型比起短发更适合长发和扎发。
发型设计要结合每个人的整体形态,只有梳理适宜的发型,个人形象设计才能趋于完美,才可展现出个人的形象优势。
33 妆容设计
化妆的起源有几个方面。在装饰学上,原始人类从大自然中受到启发,把花、动物等图案以文身的形式画在皮肤上装点皮肤。在伪装学上,古人用动物的羽毛或尖嘴、动物骨头、植物色素来修饰脸部和身体。在追求异性学上,为在异性面前展现自我魅力而装饰身体。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不同,化妆的发展也开始趋于专门化,针对脸部的妆容设计也开始发展起来。
化妆是人们追求自身美的一种手段。化妆是视觉和感官上的行为艺术,向他人展示着一个全新的自我形象,生活中多数人的面容都会有着不同的缺陷,只有经过化妆的修饰,才可以弥补脸部的缺陷。妆容的设计要注意时间、地点、场合原则。不同时间要设计不同的妆型,如职业妆,要妆面整洁、用色单纯、粉色自然,注重棱角及眼部用色,唇形描画注重轮廓清晰,唇色与妆容协调。不同场合的妆容也不一样,如晚宴妆,要妆色淡雅,妆型要华贵高雅,眼影色彩丰富。
34 礼仪个性
优雅的举止、得体的姿态,是人们形象设计的要点。一个人的外貌形态漂亮,但其行为举止不美,那么个人形象将会受到影响,甚至破坏了整体个人形象。
举止是一个不说话的“语言”,它真实地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程度。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在美方面,相貌的美高于色泽的美,而优雅合体的动作之美,又高于相貌之美,这是美的精华。”[4]古往今来,大凡修养好、注重仪表的人,姿态举止优雅。而人的礼仪个性更多地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如一颦一笑、一站一坐,甚至一个眼神。
礼仪个性的表现要长期的培训与锻炼,具体在站姿、坐姿、走姿上。站有站相是展示一个人的形象的自信的表现,要求我们要头正、挺胸收腹、双目平视,站立时,要有良好的精神容貌,双目有神。正确的坐姿利于健康,利于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人的坐姿是有讲究的,坐落要轻缓,上身要挺直,双膝要自然合并,起立要从容轻缓。优美的步态是形象设计的一大部分,不同的步态展现出不同风貌,良好的步态给人留下美好印象,正确的走路姿态要头正、i直、双目自然平视,步幅适当。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举手投足,都富含着丰富的情感。巧妙地运用礼仪个性,是设计个人形象不可忽略的因素。
4 结 论
个人形象设计已经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它越来越多地被普通人所接受。形象是某人对某事、某物的视觉记忆、印象、评价等态度的综合,是人们对事物和人抱有特定感情的影像。根据其个性、职业和身份进行形象设计,从而塑造良好的形象以赢得他人的好感并提升自我能力的价值。
良好的个人形象设计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转化成个人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和优势,让你信心百倍地投入到社会生活中,从而提升自我[5]。
参考文献:
[1]周刚以企业要求为导向的大学生就业竞争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5(2):76-77.
[2]黄兢论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形象设计[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3):9-11.
[3]王晓艳刍议大学生求职的形象设计[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5):6-7.
篇9
关键词:职场礼仪;培训;个人魅力;关系;途径
1.职场礼仪与个人魅力释析
1.1 职场礼仪培训。礼仪是一种行为规范,“礼”表示着内在的品质,通过外在的“仪”展现出来,两者相互联系不可割裂。礼仪没有特别的规定,呈现出约定成俗的状态,只要符合尊重、友善、美观、愉悦的特质均可称为“礼仪”。但是,礼仪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地域、行业等空间里的表现有着很大的差异,职场礼仪也是如此,当进入一个特定的工作空间,并不能马上拥有那个环境所需的礼仪,所以需要职场礼仪的培训来解决。
1.2 个人魅力。个人魅力具有群体性和独特性,可以指一个职业要求的、大致相同的、区别于其它职业的个体平均表现,也可以单纯地指一个人在性格、气质、文化、修养等方面具有的吸引人的力量。[1]如果从传播的角度观察,礼仪在人们的交往中起着“化学”作用,能够快速地实现职场上的交流和沟通。礼仪的本质属性就是对他人的尊重,从而获得对方的好感和信任,其变现出来的个人魅力在其中起着巨大作用。
1.3 内在联系。通过职业礼仪的培训,在工作中讲究职业礼仪,就能够快速地提高每个员工的个人职业形象,通过形象的展现达到个人魅力的提升,形象专业是外秀,礼节得体是内慧,仪礼并重,正所谓:“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职业礼仪培训应用外貌的修饰、职业着装的设计、言谈举止优雅的仪态塑造,打造职业所需的专业形象。在此基础上员工还需拥有丰富的礼仪知识、交流技巧、文化底蕴、职业能力才能使个人魅力大幅提升,使之成为在职场中竞争的“利器”。[2]可以说,只有在职场礼仪培训中了解和掌握公关礼仪的本质、原则和规范,才能全面提升个人魅力,在这里自学成才并不现实。
2.职场礼仪形象塑造的专业化培训
个人魅力的提升既然与职场礼仪培训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职场礼仪的培训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如今在国内外,在不同企业中都在进行现代职场礼仪培训工作,它包括了塑造形象、交际沟通、联络感情等内容。
2.1形象塑造。这里包括了个人形象和组织形象塑造。[3]比如空姐代表的是一个职业,她的穿着、仪表、表情、语言以及肢体动作都代表着一个行业,这就是组织形象。但是需要经过严格的个体培训,塑造个人形象,通过全体成员的个人气质和个人魅力表现出来。显然,在职场中良好的个人形象能够较快地得到老板的赏识,个人魅力的养成也更容易在岗位竞争中脱颖而出。如果员工的形象良好就会在工作中赢得客户的认可和尊重,对于提高工作业绩很有帮助,整个组织的形象也会在潜移默化中树立起来。
2.2 交际沟通。人类交流的方式主要是语言,在职场中同样需要言语礼仪和行为表情礼仪。语言也是需要培训的,各个行业的言语礼仪都有一定的专业性。比如客服这个职业,在接待客户时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对于棘手问题如何用智慧的语言进行破解,都需要一定的培训。尤其是直接服务于客户的职业,面带微笑、彬彬有礼都需有节有度。由此而形成的个人魅力往往更能吸引和感化客户,成为职场中的软性武器。这种个人魅力的形成来源于职场礼仪的成熟,对方受到尊重、礼遇、赞同和帮助就会产生吸引心理,关系一旦确立就给交流和沟通铺平了道路。
2.3 情感融入。职场是需要情感表达的,对内对外皆是如此。在职场很难利用一己之力成就某一项大的工程,甚至小到一个具体的工作仍需团队的合作,要融入这个团队就需要礼仪的表达。这就需要真诚,是礼仪的内在抒发,将心比心,善待他人,温和自谦,达到和同事的和谐互动,和客户的友情链接,以个人的魅力赢得别人的崇拜和尊重。这种情感的投入不是临时功利性的,它应该从个人的品质和气质出发,是在不知不觉中由内到外的真情实感流露,达到和对方情感的交融,在思想上引发共鸣。
3.职场礼仪培训是个人魅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3.1职场礼仪培训与个人魅力养成。一般认为个人魅力是日积月累形成的,这种观点有一定的道理,对于职场礼仪而言并不是完全如此,因为这种培训也不是短时间形成的,它是经过专家学者们长时间的理论和实践,被职场所证明的。所以,进入职场后有没有经过礼仪培训情况大不一样。比如公司白领,无论是从他们的着装、姿态、接人待物的情感表达等都表现出一个职业人的特质,也彰显一个公司的外在形象。在这样的公司里,上至老总,下至保洁员都需要一定的礼仪培训来“包装”,久而久之个人的魅力就会逐渐养成,成为自觉的无意识行为,甚至在非工作的场合都会流露出来。尤其是在与客户的交流中,对方往往从你的仪表仪容、言行举止、气质风度上去判断你的真诚度、可信度,进而完成下一步业务往来。所以说,职场礼仪不仅仅是个人形象,个人魅力也不是孤芳自赏,它们与企业的形象、文化、传播密切相关。
3.2职场礼仪培训与个人魅力升华。职场礼仪根据商务特点的不同有着既定的礼仪规范,有着良好个人魅力的员工,特别是新员工理解和掌握这些惯例和规范才会使自己的优势得到最大发挥,才能在职场中如鱼得水挥洒自如。有些刚进入职场的新人,自身素质不错,或生性活泼好动,或温文尔雅恬静,通过职场礼仪的培训,使他们原有的性格和气质归结到职场的气氛中来,形成适应于这个环境的个人魅力。当然,这种培训不是生产线般的克隆,而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职场礼仪平台上,员工们可以出演自己的“魅力舞剧”。所以,我们看到的职场女性虽然服装一致,微笑类似,但从她们的言行举止,从她们的眉宇间看到不同魅力,这种经过职场礼仪培训后而升华的魅力更容易被广众所接受、所吸引、所感化,成为一种软性的生产力。
3.3 职场培训与个人魅力作用。职场礼仪培训从某种意义上说作用有限,它只能从宏观视野上来完成企业基础上的形象建构,使大众有了想去了解和深入的欲望,更多地还是要通过企业个体成员的魅力来体现。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现象,乘客愿意乘坐某一个航班,顾客喜欢到某一饭店就餐,学生喜欢某位老师的课程,[4]客户争相到某一公司去谈判,或者是因为这些企业的形象好,或者是被员工独特的魅力所吸引,这时企业也就成功了一半。这里有许多职场礼仪是通过职工的个人魅力表现出来的,衣着服饰、动作表情、文化修养、专业素质等这些要素都要通过职场培训来获取,使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品质都得到提升,通过个人魅力展现在职场之中。[5]学会职场礼仪会让你看上去更专业,更具职场魅力,获得更多的就职机会和升职的空间。
综述:职场礼仪在当代企业管理培训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那些涉外和对外企业员工的形象塑造不可或缺,他们始终把员工个人魅力修养通过职业礼仪培训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成为别具一格的“杀手锏”。礼形于外,德诚于中,经过职场礼仪培训,不断提升所有员工的个人魅力的内外素养,才能使企业和个人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作者单位: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 沈鸿.浅谈企业培训师职场礼仪应用与个人魅力提升[J].俪人:教师,2014(22).
[2] 李晓军 陈秀君.礼仪,助你求职成功[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03).
[3] 聂家昱.试论馆员职业道德和礼仪的价值意义[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3年(03)2.
篇10
金正昆
世界知识出版社7月隆重推出著名礼仪专家金正昆教授的专著《国际礼仪金说》、《国别礼仪金说》。前者是其央视百家讲坛礼仪讲座的结集,后者是世界各国礼仪的汇编。敬请关注。
在国际礼仪中,关注形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所谓“形象是金”。有一位著名的公共关系专家曾经讲过,在国际交往中,形象是一种效益,形象是一种宣传,形象是一种教养,形象是一种服务。这也从侧面说明,个人形象在国际交往中的重要性。很多人以为形象和相貌是画等号的,其实未必。我们所强调的形象,是一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留给别人的整体印象与受到的评价。
古人曾经讲过,“衣不必华服,惟整洁为要。”就是首先要讲整洁,衣服旧一点,打了补丁倒没有关系,但如果长时间不洗,油渍、污垢、遍体馊味,那就麻烦了。还有人坐在人家对面,不管对方是男士还是女士,随意收拾自己的衣服,裤子往上一,露出了两条“飞毛腿”。还有女同志一蹲,内衣外衣不协调,内裤高于外裤,非常不雅。所以,在形象问题上有些东西是非常具体的。一个人形象的好坏,从理论上讲,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仪表。仪表者,外观也,包括高矮、胖瘦、容颜,也就是长相,这是仪表。
第二,服饰,即穿着打扮。衣服不干净给别人印象不好,乱穿印象也不好。
一年夏日,初次因公出国的何总去当地一家银行办理个人业务。体察入微的何总注意到,他一进入那家银行,就有一名保安尾随其后。他走到哪儿,人家就跟到哪儿。他很纳闷。后经明白人点拨,何总才知道是自己当时的一身装扮“惹事生非”。原来,那天何总穿了一身黑色西装,戴了一幅黑色墨镜。在国外,非正式场合人们很少会穿黑西装,更绝少以之与黑墨镜搭配,因为那往往属于“黑道之人”的常规打扮。
再比如穿西装。有人怕冷,西装里面穿个羊毛衫。当然,一般情况下穿一件羊毛衫还行,不过,穿羊毛衫要务必注意――要穿个鸡心领的羊毛衫,且最好是单色的!如果颜色花里胡哨的,再去穿西装的话,就喧宾夺主了。另外,穿羊毛衫只能穿一件,有人自发形成了“习惯”,穿两件。两件,领子又不对称,重叠的,然后再把领带压在两件中间,好像梯田似的,好看不好看?别扭。还有人穿西装穿衬衫打领带的时候,怕冷,里面穿了一件保暖内衣,有时候我也穿,但是不是也要穿鸡心领的呢?有人不,穿高领露出了一些花絮,这会影响到人家对你的印象。衬衫也是这样,在袖口处,里边袖子经常不注意跟外面保持点距离,手往腿上一放,内衣的袖口就出来了,就不好了。
第三,举止。它通常指的就是一个人的动作打扮。有人往别人对面一站,就给别人不稳重不端庄的感觉,正所谓“站没站相,坐没坐相”。另外,有人往对面一站,手就不老实,乱动,这是什么德行,想战斗吗?还有人脚丫子直晃悠,还有人腿直颠,还有人身体从来没有正过。手舞足蹈,指手划脚,都会给别人嚣张放肆、目中无人的感觉。有时候,举止比较专业的说法叫仪态。它包括动态的和静态的,不动的话其实也有表情,动的话是有动作的,实际上也是形象的问题,说白了有时候就是教养和阅历的问题。但有人不注意这个问题。比如你有没有见到这样的人,他坐到你对面,给你惟一的感觉就是让你难受,或者是面沉似水,没有表情,类似于行尸走肉,让你觉得不舒服。更有甚者,你不舒服还好呢,他给你一种厌恶的、病态的表情。比如这儿高高兴兴地跟他说话,他跟你皱眉头,他闭目不看你,给你心不在焉,甚至有敌意的感觉。所以仪态很重要。
第四,谈吐,也就是语言的具体应用。语言的问题有很多,比如语音,发音是不是标准;语速,语言的速度是不是适当。
第五,为人处事。做人,就要讲规矩,要遵守法律,要明礼诚信,要忠于国家,要尊老爱幼,要保护弱者,要遵守公德。一个人如果不会做人,那么他往后就没有做人的机会。具体来说,为人处事有一些规则你要注意,说到底,这是人和兽的区别。
当然,这五点你不能说它跟相貌没有一点关系,实际上仪表、仪态、仪姿、举止,它都跟相貌有些关系,但是不能画上等号。人们在国际交往中,之所以关注形象,尤其是关注个人形象,恐怕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个人形象等于教养。我们男人要穿西装,倒未必要穿高档的名牌,但是有些基本的常识要遵守,比如你穿西装,西装要大小合身,你不能老谋深算,觉得买身西装你会想到我五年之后还要穿,天气冷了加件毛衣,或者加件毛背心什么的。实际上,我们看到有的人穿这样的西装不但不合身,而且很难看。当然衣服也不能太窄小,你30岁了穿15岁时候的西装,那未必合适。再比如有一些基本常识你要遵守,比如穿西装时,讲究深色西装,白色衬衫。再比如全身的颜色应该限制在三种之内,我们专业的讲法叫“三色原则”。
我有个职业病,对面过来一个老兄穿着西装的话,我一般不喜欢听他自报家门,你把他身上颜色数一数,一般就知道此乃何方神圣。三种颜色一般属于“正规军”,四种颜色属于“散兵游勇”,五种颜色一般就不理他了,不上档次,你和他对话有的时候难以沟通。
再比如,穿西装的话,有时候我们还强调所谓“三一定律”。什么是“三一定律”呢?它是指穿西装时,身上有些要害的部分要同一颜色,鞋子、腰带、公文包应该是一个颜色。我曾经说过,男人其实不像女孩子,有那么多漂亮衣服穿,我们正式场合大概就是西装了。休闲场合穿夹克,运动场合穿牛仔装。正式场合恐怕就是西装和制服了。穿西装你要是讲究的话,就要搞点特色,搞点品位。你的鞋子、腰带、公文包要同一个颜色,因为这显得协调。“和谐为美”,不仅要同一颜色,而且首选黑色。当然,我也见过贻笑大方者:
他穿白色皮鞋,系红色腰带,拿绿色手袋,你问他为什么那么花,他告诉你老子今年本命年。他虽然不和你过招,但实际上他会给别人一种不好的感觉。从个人来讲你可以说他很有个性,但是在外人眼里,他就是没有教养,因为他不懂规矩。形象就是一种教养,形象展示个人的修养。
其次,形象展示着每个人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一个人生活幸福,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热爱别人,热爱国家,热爱团队,他的精神是爽朗的,他的生活姿态是积极进取的,他的生活态度是乐观的。倒过来说,如果有人悲观厌世,与人为敌,敌视他人,猜忌他人,诋毁他人,他心态就不好,他精神状态就不好,可能是他生活比较悲惨,可能是他生活不大健康,也可能是他心态不佳。实际上一个人的个人形象是和他的精神状态有关。
再次,我们强调一个人形象好不好,也是对交往对象尊重与否的问题。一个人注重个人形象,未必是个人一己之事,因为人是社会的人。马克思早就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你在任何情况下,你都难免要和别人接触,实际上你穿着打扮重视不重视,是对交往对象重视不重视的问题。我谈恋爱,我应试求职,我去见我老丈人丈母娘,我去见我面试的考官,我敢不注重穿着打扮举止行为吗?不可能,除非我有毛病。实际上,“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这是生活常识。一个职业妇女在工作场合化妆,既是一种自尊,更是对交往对象的尊重,不是你爱干不爱干的事,而是你对自己和对他人尊重不尊重的事情。所以,关注形象和尊重他人有关。
最后,之所以关注个人形象,是因为个人形象代表团队组织的形象。
在国际交往当中,要去维护个人形象的话,应该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我认为,恐怕重点要注意两条。一方面,要关注形象。另一方面,则要规范形象。所谓规范形象,这就要求我们懂规范和讲规矩。比如,我们的仪表要干净整洁,我们的举止要文明大方,我们的谈吐要温文尔雅,我们的待人接物要善意诚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