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17 23:1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颐和园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颐和园教学设计

篇1

1.认识“荷、珠”等12个字,会写“叶、是”等6个字。

2.能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生活实际运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4.在朗读中,感受夏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对美的向往,从而树立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借助拼音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图片、字卡、ppt课件

一、创设情境导入

小朋友们,春天迈着轻盈的步子走远了,夏天又笑盈盈地走来了。现在,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很美很美的地方。(课件出示:盛夏荷叶荷花美景画面)

1、识记课题“荷叶圆圆”

啊,放眼望去,小池塘里到处都是荷叶荷花。(师)什么样的荷叶什么样的荷花呢?(生纷纷答道)绿绿的荷叶粉红的荷花。(师点评)小朋友们真聪明!

2、指导书写“叶”、“圆”:(师板书)“荷”字上面是——草字头,下面是姓何的何。叶字左边是一口字旁,口字旁要写小一些,右边是一十字,注意这一竖是悬针竖“圆圆”并讲解“圆”字先写外面,再写里面,最后封口。

3、今天老师想带大家一起去看看着美丽的荷叶荷花,大家愿一起去吗?(生兴致勃勃)想!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媒体展示“我会读”三个字。提出“会读”的两个层次:一是读通二是读懂。先让学生自渎一遍,扫清生字障碍,读通。后师检查效果(请学生扮演文中四个动物朋友分别读相关段落)再检查读懂(通过学生说师板书摆字卡的方式)。

三、研读体会(指导学生感情读的学习方法)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贴小水珠、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的卡片后找关键字词感知文中的动词妙用。

1、那你们知道小水珠是怎样和荷叶在一起玩耍的?(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字幕)①学习理解字词:“摇篮”、“躺”、“眨”。a你们小时候睡过摇篮吗?(课件出示,摇篮与水珠躺在荷叶中对比的图片。b瞧,婴儿躺在摇篮里,小水珠也躺在荷叶上,还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呢?咱们也将自己亮晶晶的眼睛眨一眨吧!想想,睡摇篮的感觉舒服吗?生:舒服。②指导朗读。师:谁愿意把自己当成是小水珠,来读读这句话?就好象是自己躺在摇篮里一样的舒服。

2、学习第3—5自然段

1、学习理解字词:“停机坪”、“立”、“蹲”、“捧”、“游来游去”、“笑嘻嘻”、“停”(扫除词语障碍,为后面学生自主研读课文服务。)

导语:小水珠把荷叶当成自己的摇篮它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那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又是怎样和荷叶在一起玩耍的?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这几个自然段。(课件出示3—5段字幕)

①理解“停机坪”。

师:同学们见过停机坪吗?(课件出示停机坪与蜻蜓落在荷叶上的对比图)飞机降落的这块宽敞的地方,就叫停机坪。想想,小蜻蜓为什么要把荷叶当成它的停机坪呢?

②摆“立”的动作。

师:你说得很好,瞧,老师这儿有一只蜻蜓,还有一片荷叶,谁来把蜻蜓立在荷叶上的姿势摆出来。(设计此活动是帮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字的动作字意。)

③游戏:

师:你真是一个会抓关键词读书的好孩子。同学们现在都是“坐”着的,而老师是——“立”着的,现在,老师要和大家玩一个游戏,我手中有许多表示动作的卡片,呆会儿,你们就根据老师出示的卡片,做相应的动作,看谁反应最快,而且又不会出错。先后出示(卡片字词:“立”“眨”“蹲”“立”“捧”“游来游去”“停”“笑嘻嘻”“停”“坐”“摇”“展开”)。

2、初读3—5段,引导学生感受动物的内心情感。

师:有很多同学都把动作做对了。请你们再想想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和荷叶在一起玩耍、游戏,他们的心情会怎样?好,那你们就把自己当成是小蜻蜓、小青蛙、小鱼儿,把你们对荷叶的喜爱,和你们自己心里的快乐给读出来。(课件展示3—5段字幕并配古典音乐)

3、配上动作,再次朗读。

师:老师听见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非常入迷。如果能再加把劲就更好听了。现在,请你们四人一小组,挑选自己喜欢的角色练练,可以加上小动物的动作和表情,自己读不好的地方,可以请教你的好伙伴,别人读得不好的,可以帮帮他。呆会儿,我请同学上台来表演。

4、朗读展示

师:①谁来演小蜻蜓?请你来?

②谁是快乐的小青蛙?

③谁是可爱的小鱼儿,在哪儿?

④老师也想演一演?你们欢迎我吗?好,咱们一起来把荷叶圆圆这篇美美的课文读一读、演一演,好吗?(配乐)

四、生板书,回顾课文内容

①生将板书补充完整。

师:多美的荷叶呀!多快乐的小动物哇!瞧,它们把这美丽的荷叶分别当成了什么呢?在这美丽的场所,它们又是怎样尽情地玩耍的。(师随意贴“停机坪”“歌台”“凉伞”、“立”、“蹲”、“游来游去”)

老师这儿(手指板书)有一些词卡,谁愿意上来把它们贴在合适的地方?

师:请你来摆小蜻蜓的,……

②师生说话,背诵课文。

师:来,咱们看着这里的板书,我说第一句,你们能说出后面的句子吗?好,咱们来试试看。

五、拓展思维,启迪联想,练习说话,升华情感。(挖掘教材潜的因素,初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搜集信息的能力。)

1、同学们说得不错,那除了小水珠、小蜻蜓、小鱼儿外,还有谁喜欢荷叶呢?它们又会对荷叶说些什么呢?

2、那荷叶是小朋友的什么呢?你们想对荷叶说些什么?

3、美景欣赏。(课件:播发荷塘美景,配古典音乐。)

4、总结 。

荷叶就像夏天里一首清凉的小诗,荷叶像阳光下跳动的绿色音符,它给我们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我喜欢荷叶,所以我家里也种了一些荷叶,主要是用来晒干泡茶。瞧,荷叶也给我带来了欢乐,你们喜欢荷叶吗?(生说:喜欢。)那我们可不能随便摘它,而要爱护它。其实荷叶还有很多的用外呢,想知道?(生说:想。)请你们课后看看课外书查查吧。和你们在一起,感觉时间过得真快,同学们再见。

板书设计

荷叶圆圆

小水珠 摇篮 躺

小蜻蜓 停机坪 立

篇2

随着经济的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计算机辅助教学在信息化时代成为了各大院校教学活动开展的基本技能。根据现代社会医学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计算机辅助教学改变了各大医学院校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医学院校的师生在信息化时代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1]。

1 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Computer Aided Instruction,简称CAI)是在计算机辅助下进行的各种教学活动,以对话方式与学生讨论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进程、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克服了传统教学方式上单一、片面的缺点,有效地缩短学习时间、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实现最优化的教学目标。

2 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课程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现状

学生的现状: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不够深刻,普遍认为学校安排的计算机课程没有专业课重要,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去完成这一阶段的学习任务,这就导致了计算机课程的关注度不够重视,降低了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教师的现状:

大多数医学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内容陈旧,教学方式只重视理论教学而忽视了与计算机相结合的教学策略,亦或是教师本身不精通计算机辅助教学方法,对学校计算机课程敷衍了事,长此以往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形成了恶性循环[2]。

学校的现状:

医学院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理论教学,认为理论课程比计算机课程重要,轻视计算机课程的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考试的试题设计中大部分以选择、填空、问答的题型为主,致使学生侧重于死记硬背教学知识,久而久之学生对计算机教学不适应,影响了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

2.2 医学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2.1 没有将计算机与医学知识相结合

我国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是近几年才开始的,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专业的计算机人才,使得计算机教师并不具备专业的医学知识,如:以前的计算机都是理科老师担任的,那些老师的计算机知识都是以进修或自学的方式学习,这就导致在信息化时展的当下,他们的计算机水准已经跟不上信息时展的速度,在计算机课程教学活动中不能把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没有表现出计算机在教学活动中应用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浅层次的了解中。

2.2.2 计算机课程与医学专业不相符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计算机应用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对医学教育而言,一位优秀的医学者应该要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医疗检查与诊断、科学研究、教学辅助等。然而,目前大部分医学院校的计算机教学课程只是教授学生操作Office办公软件、Words图文处理系统以及基本数据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3],这些课程与医学专业明显不相符。

2.2.3 医学院校教学方法单一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虽然大部分医学院校运用多媒体教学模式进行医学课程教学,但是其教学过程仍旧停留在经验教学模式,即先把理论课上完了再继续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而医学课程与其它课程相比,具有学科多、时间少、教学内容多的特点,这在计算机课程学习的时间就更少了。这就使得老师在教学活动中先进性理论教学后开始实验教学,两者之间相隔时间还很长,学生都对理论知识逐渐遗忘,导致实验教学课程效率低,没有充足的实验操作机会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这表现了医学院校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得不到系统的培养。

3 探讨计算机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建设

3.1 加强医学知识培训

为了满足社会对医学复合型精英人才的需要,医学院校不仅要对师资队伍加大投入,提高计算机教师的医学专业知识,按时对教师进行生理学、解刨学等各方面的培训,扩展教师的眼界,丰富教师知识面的范围;而且要制定相应的奖罚制度,监督教师认真完成学校加强医学知识培训的任务,并在教学活动中,把计算机与医学知识相结合,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完成教学目标。

3.2 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

在信息化迅速发展的时代,医学院校要高度重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重要性,坚持以教授学生基本理论知识与基本技能操作为目标,满足社会对医学复合型精英人才的需要,将计算机教学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当中,并进行等级考核,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性,将计算机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满足现代化社会对医院发展的要求。

3.3 改变计算机教学方法

为了满足现代化社会对医学复合型精英人才的需要,各大医学院校根据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水平进行培训,同时将医学知识与计算计操作技能相结合,采用由易到难的教学进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设计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质量,并在考试的时候,把计算机课程纳入到考试范围内,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全面发展。

篇3

关键词:艺术设计;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0)14-0119-02

一、产学研合作的产生背景

早在1903年,英国桑德兰特技术学院在工程和船舶及建筑系就要求学生在校期间要有一段较长的实际工作经历,这一安排被形象比作“三明治”教育,即一块肉夹在两片面包中,肉是实际工作经历,面包是学校教育。“三明治”教育使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经历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力,同时也使毕业生能较快适应工作而受到社会各界高度评价。1906年,美国辛辛那提大学工程学院教务长赫尔曼・施奈德推行了第一个以产学研合作教育为核心的教研计划,同社会大企业签订合作培养计划,创造了产学合作教育的经典工学交替模式。其基本操作方法是把学生分成在校学习和到工厂工作的两组,一周后两组交换。它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受到普遍欢迎。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成立,这一机构的确立标志着合作教育已成为世界性教育改革潮流。而麻省理工学院在其本科生的科研计划中也明确规定除课程学习内容外,学生应同时兼有科研方面的学习任务,二者缺一不可。被称为德国大学教育的第也提出了“教学应与科研相结合”的口号和方针。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后期引进合作教育,并于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10月教育部《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要在全国二十八所高校推行产学研合作教育试点工作。但由于认识上的偏差和种种误解,在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作高职高专的特定人才培养模式,而在本科教学实践和教学改革中并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未加以有效推广和应用,这一问题同样反映在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现状中。

高等艺术设计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以具有较强实际业务能力同时又具备一定科研水准的人才为准则,而目前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模式缺乏与市场的紧密结合以及将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从应用中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学环节,部分毕业生在就业时也出现了知识结构相对陈旧落后、实践动手能力不强等诸多问题,探索高等艺术设计院校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模式,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关于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

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研究和确立对于促进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等方面均具有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

(一)产学研结合内涵

高等艺术设计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是指围绕人才培养计划进行的行业企业与学校和科研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其目的在于利用多元的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培养适合于行业企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模式,它利用了不同单位在高等艺术设计院校人才培养方面各自的优势,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社会实践环节有机结合,使学生将课堂知识及时地融入产品研发和成果转化,使学生培养过程呈现一种开放和多元的积极态势,这对于目前高等艺术设计院校教学中凸显的课堂教学一边倒的现状是一种有效补充和纠正,同时也可针对性解决单一课堂教学模式下形成的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和实践经验欠缺等问题,并可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二)产学研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内在规律

产学研三者具有互相依存、相互为用、不可偏废的辩证关系, 其中“学” 指课堂教学,是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基础,是学生获取专业基础知识的根本途径。“产”是核心,课堂上无法言传和实现的实际经验和成果转换,都可通过“产”的实践环节使学生易于领悟。这里的“产”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指行业企业提供给学生的实践教学环境;二是指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师构成的多元化趋势,在现有高学历教师队伍基础上引进部分有丰富行业背景的教师作补充,在日常和社会实践教学环境中,逐渐搭建起一套包括了校内外两方面教学经验的健全教学体系,此结合也更有利于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调整,使课堂教学始终与行业实际需要相匹配。“研”是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纽带和灵魂,目前的教学模式中“研”常被忽视,但“研”在高等艺术设计院校人才培养过程中有其独特内涵,科研机构为学生将课堂知识和实践技能进行创造性运用提供良好平台,学生通过对各种新型设计概念的开发与应用研究,及时把握本专业的前沿动态,形成最具时代特征并适合市场需要的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力,从而适应当下知识和信息不断更新的现代社会。综上,高等艺术设计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中,“学”是基础,“产”是核心,“研”是灵魂,“结合”是其关键,而产学研结合的核心乃“教”。

三、高等艺术设计院校产学研结合教育模式的可行性方案探索

(一)校企共建经济实体。用“零租金”出租场地、提供相应的办公设备、开放各类科研资源如图书馆和实验室等优惠条件将社会企业引入校内,或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校企共建产学研合作基地,以产业化经营将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践和技术研发、成果转换等环节密切关联,使学生在校期间既可学到系统专业基础知识,又可根据每一门专业课程特点适时进入产学研经济实体进行实践,将课堂知识与企业实际运作密切结合,在实践中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开拓创造性思维,并在实际项目和与客户接洽中逐步熟悉企业日常工作流程和项目运作规则,体会各课程之间的衔接、贯穿和融合以及在现实项目中的灵活转换,从而在产品研发和成果转换中持有更加专业、更具市场洞察力和更有创新意识的新观点和具体办法。并可在满足教学实习的前提下,由教师为主体承担企业业务项目,获得真实研发环境和一定的资金支持,并和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最终达到企业和学校双赢的效果。目前四川省部分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就率先采用“零租金”出租场地等优惠条件将企业和人才引进校园,对其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效果。

(二)建立校内研发机构。以科研为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基础教学的强势推进,创建校内研究院所或与社会科研院所共建联合研发中心,开展以应用性为主导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为学生进入研究生学习打下扎实基础,同时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研发机构的确立也可为企业提供具开拓创新意识的消费形式和产业项目,实现以设计引导新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并以此为基石寻求社会企业的更大关注和支持,吸纳社会资金反哺课堂和实践教学环节,最终达成深入有效的科研成果。

(三)建立校外实习基地。高等艺术设计院校可与社会企业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并根据教学大纲内容,安排学生到企业逐步体验并熟悉效果图制作、选购施工材料、施工现场监工到参与设计提案等各环节,在实际工作氛围和真实项目中积累实践经验,消化课堂知识,为下一步学习深造以及毕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

(四)实验室建设。引进先进设备建立具现代化先进水平的融实验、实习、科研以及生产实践为一体的各种实验室,如木料、漆艺、玻璃、纤维和金属加工制作车间等,搭建学生创新研发和创业平台,将实验室建设与企业、教师与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教学项目或研究课题与企业产品和项目有机结合,使高等艺术设计院校的教学成果更趋市场价值和实用性。

四、结论

篇4

《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创设,并有效地利用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幼儿园环境在《纲要》中被提到较为重要的地位。教师不仅要创新,更要充分、有效地利用好本土特色创设环境这一教育资源,促进幼儿的多元素发展。

“环境”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其教育价值显已被越来越多的幼教工作者所重视,环境的教育价值显得更为突出。而环境创设的过程,我把重点放在引导幼儿兴趣与环境互动的效应上。创设的幼儿环境既反映了幼儿的日常生活与已有的经验,还有幼儿在家庭和社会中所受的影响,也凝聚了教师对周围环境及幼儿的充分理解。 再次考虑美化、富有童趣,体现幼儿的主体性、参与性。挖掘本土的自然资源、创设具有名族特色的幼儿园环境中积累了经验。

在此基础上我打算进一步利用这些丰富的本土资源创设有效的教育环境,探索环境创设与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本土”与“环境”与“幼儿”的创新。鼓励幼儿、家长亲手参与环境创设的整个过程中,更新观念,帮助幼儿通过观察、构思、动手,获得新知识,促使其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发展。

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包括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室内环境包括主题环境、角色游戏环境等,室外环境包括幼儿园环境创设等。

我以前在环境创设方面一直以儿童化为前提,虽然幼儿园的环境很美,也能体现幼儿的参与性主体性,但不能较好地体现地方特色,也无法达到新《纲要》的要求。我们的周围有许多很好的本土资源,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发和利用,使孩子对身边的资源漠视,对环境的变化熟视无睹。在幼儿园的主题环境创设上,浪费了资源,最重要的是把属于自己的最有价值的东西给摒弃了。

根据上述情况,我收集材料,掌握本土资源,希望通过调查与分析,能够对本土资源有进一步的了解,将家乡本地特色融入新的生命活力,以此来发展孩子的创造力和动手能力,使孩子学会关注生活、热爱家乡,把本园的民族艺术融入到幼儿园环境中。同时实现教师与幼儿、与教学活动共同发展、共同成长。因此,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如下:

(1)收集材料,掌握本土资源,开展对可开发利用的乡土资源的调查;

(2)幼儿园特色环境创设内容的研究,促进素质全面提高的环境。

(3)挖掘本地区文化核心内容合理设计适合幼儿的教学活动。

酥油花是用酥油制作的一种特殊形式的雕塑艺术。它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展出时,由民族管乐器为主组成的花架乐队演奏出节奏缓稳、庄严肃穆的花架音乐乐曲,来烘托宗教气氛,并随着灯光的闪动;在含蓄典雅的音乐中,展示出酥油花雕塑的群体千姿百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壮观,内容丰富多彩。将酥油花应用到幼儿的美工活动中,不仅能认识颜色,还能让幼儿动手操作,并把本土资源运用到幼儿园的教学活动中。

唐卡是藏族文化中一种独具特色的绘画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浓郁的宗教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用明亮的色彩描绘出神圣的佛的世界;颜料传统上是全部采用金、银、珍珠、玛瑙、珊瑚、松石、孔雀石、朱砂等珍贵的矿物宝石和藏红花、大黄、蓝靛等植物为颜料,以示其神圣.这些天然原料保证了所绘制的唐卡色泽鲜艳,璀璨夺目,虽经几百年的岁月,仍是色泽艳丽明亮.因此被誉为中国民族绘画艺术的珍品,被称为藏族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民间艺术中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唐卡的绘制要求严苛、程序极为复杂,必须按照经书中的仪轨及上师的要求进行,包括绘前仪式、制作画布、构图起稿、着色染色、勾线定型、铺金描银、开眼、缝裱开光等一整套工艺程序。制作一幅唐卡用时较长,短则半年完成,长则需要十余年。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通过复习,进一步认识圆的特征,理解掌握求圆的周长与面积的计算公式,能灵活地运用公式进行相关的计算,解决生活中与圆有关的数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交流探索,对圆的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并形成知识系统,提高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情感与态度:通过交流合作使学生养成合作学习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通过对圆的知识进行分类归纳,有序整理,使其系统化。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圆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指导复习

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师(出示一张圆形图片):这是什么图形?

生:圆。

师:这个学期我们认识了圆的一些知识,这一节课就来复习“圆”这个单元。(板书:圆的整理和复习)

师:关于圆的知识你知道了哪些?(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唤醒学生记忆,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下面教学环节作铺垫。】

2.教给学生整理知识的方法

师(小结):圆的知识你们知道真不少。那么怎样把这些知识有条理地整理出来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56页,先看看这个单元分多少小节?

师指导学生画圆,整理圆的认识。

【设计意图:从模仿到创新是人认知事物的一般规律。这一环节通过引导学生整理圆的认识这一部分知识,教给学生整理、归纳知识的方法,为学生下一环节独立整理知识奠定基础。】

3.学生独立整理归纳

师:这一小节的知识我们整理出来了,那么剩下的圆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你们能独立把它整理出来吗?请认真看书,然后把这两节你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整理出来,写在刚才整理部分的旁边。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有了刚才的铺垫,学生利用迁移方法独立整理剩下的两节知识,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又让学生学会整理知识的方法,从而提高整理、归纳能力。】

4.学生汇报整理情况

师:谁来说说你的整理情况?(指名回答,学生互评,完善整理)

5.教师总结评价

对学生整理知识情况作评价,引导学生将知识点形成条理化、系统化。

【设计意图:在交流与探讨中,学生对知识重新复习了一遍,巩固加深了对圆这部分知识的理解,为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提高了学生分析、推理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勇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二、智力闯关

1.判断对错

(1)半圆形纸片的周长就是圆周长的一半。( )

(2)圆的半径都相等。( )

(3)半径是直径的一半。( )

(4)小圆半径2cm,大圆半径4cm,它们的周长比是1∶2,面积比是1∶4。( )

2.拓展提高

(1)计算图形的周长:

d=2cm

(2)计算图形的面积:

r=2cm

(3)湖心小区有一个圆形花坛,直径是8m,现要在它的周围铺一条宽1m的环形鹅卵石小路,小路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π≈3)

(4)李爷爷找来一块边长为80厘米的正方形木板,要用它做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形饭桌。请你帮他算一算,饭桌的面积有多大?

【设计意图:通过设计有坡度且平时学生容易出错的练习,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水平,加深学生对本单元重点知识的理解。】

三、全课小结

篇6

一、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艺术设计专业主要是为用人单位培养具有良好艺术修养、艺术设计与表达能力,并具备一定相关技术知识的宽基础、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 艺术设计专业的社会实践性特征十分突出,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将强化社会实践能力、 培养专业技能作为实践教学的侧重点,在专业教学中不仅要穿插大量实践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要将这种实践在社会生活、行业企业实际工作中体验,培养独立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深入挖掘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虽历经改革,但仍不能适应该行业发展的需求,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实践教学环节没有形成完整体系,学生的专业实训课程、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重复多,学生常专注某个工作岗位技能,难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课程标准的确定企业人员参与较少,人才培养目标和实践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从事实践教学的师资队伍薄弱,多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师资主要由年轻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在企业工作的一定经历,影响了实践教学质量。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缺少良好的沟通协作关系。 专业实践教学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先进,从单一到综合,并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适应行业企业岗位要求的职业技能,逐步形成专业实践能力与操作技能等综合实践能力有机结合的教学体系。

二、创新创业园与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相结合的策略

(一)采用全过程双导师教学

全过程双导师制 即在学习的全过程中为学生配备 2 名实践指导教师的制度。 2 名实践指导教师中 1 名是学校的专业教师,另 1 名是校外企业的指导教师。 2 名实践指导教师共同负责学生的专业实训、 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艺术设计专业最主要的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具有一线的工作能力、 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除了需要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外,更需要具有丰富社会行业经验的校外企业指导教师进行实践指导。 全过程双导师教学理念体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时间上要贯穿于大学的 3 年间,空间上要拓展到未来的职场。 在大一阶段,从入学教育开始,安排企业校外实践指导教师给学生开设讲座、带领学生参观企业环境、参观创业工作室及创新创业园,使学生初步了解专业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大二阶段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工学交替实训,使学生初步体验专业实践的大致过程;大三阶段进入社会顶岗实习,使学生初步具备就业岗位的实践能力。 这些实践教学不是孤立进行,始终与其所学课程紧密相联,期间既有校内专业教师的理论指导,也有校外企业教师的实践指导。 创新创业园的建立,为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引入校外企业实践导师提供了便利的途径。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创新创业园又名信息产业园,是由 20 余家企业组成的校外创新创业教育基地。 2011 年 7 月被常州市科技局认定为常州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是学院大学生创业实训、 项目孵化的重要基地。 创新创业园内安排 1 名企业资深人士担任校外实践指导老师,学生的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可以在创新创业园中进行。校内专业实践指导教师和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分工明确,各有职责。 校内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专业理论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自主学习方法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创新创业园内的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主要负责学生实践期间职业能力培训指导,把企业成功经验和设计理念传授于学生,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让学生提前了解社会行业发展要求,找出自身差距,弥补课堂理论学习的不足。 通过全过程双导师制与创新创业园结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园的工作环境中接触企业资深人士,使学生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和前景,提高职业道德观,增强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二)结合学生社团、特长生工作室教学

篇7

 一、教材内容分析

    《尿的形成和排出》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学习了人体的营养、消化、物质的运输之后,针对人体内废物如何排出而安排的。本节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紧密,因此解决好尿的形成和排出,有利于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贯穿起来,并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课标要求学生能描述泌尿系统的组成,交流讨论尿液形成和排出的大致过程,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学习生物已经有半年多的时间,已经掌握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他们思维活跃,敢于质疑和讨论,对于生物学这门课充满兴趣。在生活中,学生对尿的形成和排出这一生理现象虽熟悉,但对尿是怎样在肾脏中形成还不清楚,尤其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学生更是不了解,因此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形成尿液的过程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三、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2、能力目标

(1)通过学习泌尿系统的组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2)通过对血浆、肾小球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分析比较,培养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科学推测的能力。

(3)结合生活实际进行分析学习,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肾单位结构和功能的学习,形成人体结构和功能相互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泌尿系统卫生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保健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

四、教学重点

1、肾脏的结构

2、尿液形成的过程

五、教学难点

1、肾单位的结构与尿液形成的关系。

2、尿液形成过程中的物质变化。

六、教学方法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本节内容,在教学中我以尿液的形成和排出为主线,以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为载体,主要通过观察、思考、探究引导学生了解泌尿系统的组成和肾单位的结构,再根据对血浆、肾小囊中液体以及尿液成分的比较分析,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形式,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帮助理解尿液形成的过程,推测肾小球、肾小管、肾小囊壁的作用,从而解决尿是如何形成的这一教学难点,并形成人体结构与生理功能相适应的基本观点。

七、学法指导  学法利用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

八、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本节内容,并完成讲学稿中自主学习内容。

九、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景,引出课题

人每天都要从外界摄取营养,同时也会不时地产生废物,在生命活动中人体会产生哪些废物呢? 生回答。师利用多媒体引导学生分析排泄和排遗的不同这处。

新课知识:

1、泌尿系统的组成

出示课件泌尿系统图,组织学生独自观察,引导学生说出泌尿系统主要由哪些器官组成?各有什么样的功能?,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

    通过观察图片得出:泌尿系统是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器官组成,尿液是在肾脏中形成的,血液有肾动脉流入肾脏由肾静脉离开肾脏。那尿液在泌尿系统中是怎样形成的呢?导出下一内容。

2、尿的形成

1)肾单位:

第一步:课件展示肾脏的结构 肾单位的结构图,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叫做什么?每个肾大约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2)肾单位有哪些部分组成?3)肾小球是如何形成的?4)肾小囊在哪里?和什么相连?5)肾小管外面有什么,从哪里来的,又汇集到哪里?补充归纳肾脏的结构及各部分的结构特点,同时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归纳能力。  

第二步:展示自制的单位模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肾单位的结构。

引入一个问题情境,根据“最近发展区”的原理,为学生设置了一个略高于他们实际能力的问题,促使学生“跳一跳,够一够”去摘取它。进一步提出当血液流过肾小球时肯定发生了一些生理过程,究竟发生了些什么?

2)尿的形成:

第一步:课件展示尿的形成的flash,通过动画展示尿的形成的两个过程即过滤和重吸收,使抽象的生理过程形象化,是突破本节难点的点晴之作用。

引发思考:血液在流经肾单位的时候有什么变化,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呢?

第二步:资料分析,指导学生阅读书82页资料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完成讨论,并进行初步的科学推测归纳。分析1)原尿在哪里形成的?有哪些成分?2)尿液在哪里形成的?有哪些成分?3)尿的形成可以概括成哪两个过程?

第三步:归纳尿液的形成

在学生科学推测的基础上进行归纳尿液形成的两个过程:肾小球的滤过

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然后利用多媒体展示尿的形成,以动感的画面促使学生形成整体形象,更利于学生掌握。

第四步:链接生活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医生在检验某肾病人的尿液时,1、发现了较多的红细胞,请分

析可能是肾的哪个部位出现了病症?2如果发现了较多的蛋白质呢?3、如果发现了较多的葡萄糖呢?

3、尿液的排出和意义

用课件泌尿系统图,回忆泌尿系统的组成,同时进一步明确尿的排出途径。

设计问题“水对人体是非常重要的,而排尿时会失去大量的水,那么,为什么人体在缺水的情况下还要排出尿液?”引导学生补充提炼,加深理解排尿的意义。

课堂小结  学生谈收获

巩固练习(我能行)

1、人体生命活动中产生的         、     和多余的    排出体外的过程叫排泄。食物消化后剩余的残渣(粪便)排出体外的过程叫做     。

2、人体内排泄物主要是通过       系统完成的。它是由     、        、      和     四部分组成。

3、每个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叫做       ,每个肾脏包括大约     万个这样的结构。

4、肾单位的结构包括        、        和        三部分。

5、肾小球是一个      球,由          分出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汇集成       。

6、在肾小球外面套着       ,其下连接        。在肾小管的外面缠绕着大量的         。

7、尿的形成主要与肾单位有关系。肾小球和紧贴在外的肾小囊壁起着       作用。当血液流经痛小球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      外,血浆中的一部分     、    、     和     等物质,都会通过肾小球毛细血管壁、肾小囊壁过滤到        中。形成的液体称为      。

8、在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      、大部分的      和部分的       被它重新吸收;这些被重新吸收的物质进入肾小管外面的       中,送回到血液里,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就形成了      。

9、排尿不仅起到排出     的作用,而且对调节体内的     和     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       也有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

篇8

一、适时追问,互动生成

预设内的生成性资源虽然在教师的预设之内,但不能完全等同于教师的预设,有的甚至比教师的预设更深入。此时,教师就要适时追问,以提高教学效率。如教学《黄鹤楼送别》时:

师:通过读书,这首诗的意思理解了吗?谁说说第一句?

生:老朋友孟浩然辞别了西边的黄鹤楼。

师:第二句又是什么意思?

生:三月,烟雾迷蒙,繁花似锦,老朋友要下扬州。

师:老师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用“下扬州”而不用“到扬州”?

生:船顺江东下,速度很快。

师:哦,是这样。用“到”显得船很慢,用“下”说明速度很快。

师:那第三句中,为什么用“孤帆”?从“孤帆”看出李白怎样的心情?我有点不明白。

生:用“孤帆”能看出李白和孟浩然感情非常深。

师:不错,书上写的是“依依惜别的深情”。你把老师教会了,一个“孤”字充分地表达了李白对老朋友孟浩然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师:老师又有新问题了,李白为什么对孟浩然感情这么深?

生:孟浩然的人品令人敬佩,孟浩然的诗篇誉满天下。

生:李白把孟浩然当作兄长当作老师。

生:李白对孟浩然佩服得五体投地。

通过提问、追问,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诗句,掌握了在文包诗这种文体中,通过读课文来理解诗句的学法。

二、善于A听,有效生成

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及时、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发言,促进课堂有效生成。在教学《草原》一课时:

师:同学们先阅读后面的段落,用你们的慧眼和细腻的心,去寻找,去体验,去感悟草原的人情美。生:我从“ 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了,远处的……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知道这么多的蒙古人骑马来迎接客人,我从这里体会到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师:是的,这么多人来迎接客人,的确很热情好客。生:作者把这群疾驰而来的迎客队伍比作一条飘来的彩虹。我理解蒙古人穿的衣服颜色艳丽,款式优美,这说明他们对客人很尊重,精心打扮了一番后才来迎接。师:是的,你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蒙古人迎接客人时身着盛装,体现了对客人的尊重。生:老师,我从“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群马疾驰,襟飘带舞”等词语读出了草原上纵马疾驰的那种动感美。这说明蒙古人迎接客人的心情很高兴,很兴奋,是对客人发自内心的盛情。师:你真了不起!能抓住关键词语用心体会人情美。真是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接下来我顺着学生的发现,适时指导朗读,指导写作,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

三、直面生成,进入流程

在动态的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远离教学目标的生成问题。对此,教师不应该置之不理,而应该直面生成,重新带领学生进入预设的教学流程。如在教学《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时,在学生初读课文后,我问学生:“读完课文后,你想说点什么?”很多学生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白骨精很聪明,我很敬佩她。”面对这样的生成,我明白了学生已经背离了正确的价值观。我说:“白骨精费尽心机想达到什么目的?她的出发点是什么?请同学们再读一遍课文。”读过课文后,刚才那位学生又举手了:“老师。我明白了,白骨精是想残害别人,她越聪明,害人就越深,所以不值得我们敬佩。”另一个同学举手回答说:“孙悟空火眼金睛,本领高强,她打白骨精是为了保护唐僧,为民除害,我们应该敬佩孙悟空。”这样就把学生引上了正确的价值观。

四、推理归谬策略

在小学语文生成性课堂中,这时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利用学生错误答案中的可利用因素,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进行指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有价值的发现上来。

在教学《颐和园》一课时,对于“长廊”的教学,为了让学生体会到横槛上的绘画之美,我让学生先看书,课文中描述“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接着我让学生想象“横槛上可能画着什么?”学生们都很感兴趣,有的说:“横槛上画着盛开的牡丹”,有的说:“横槛上画着美丽的月亮”,有的说:“横槛上画着美猴王”,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横槛上画着奥特曼”,听了这个答案,我心中一惊,这可我在教学设计时没有想到的,不过正是我对学生进行想象教学的一个很好的契机。于是,在他说完之后,我没有像对前几个学生那样给予肯定,也没有立即否定,而是笑着说:“同学们,老师也根据他的回答想出了几个答案,请你们帮老师判断一下好吗?”学生们立刻坐好了看着我,我说:“横槛上画着米老鼠和唐老鸭!”他们都笑了,一致说不可能!我又说:“横槛上画着总理在慰问四川的地震灾民!”他们又笑了,一致说不可能!我问为什么,学生回答说:“米老鼠和唐老鸭是外国的,四川地震那时还没发生呢,所以颐和园的横槛上不可能画有这些!”我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告诉学生:“颐和园长廊横槛上的故事大多出自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聊斋志异》等等,老师刚才虽然也发挥了自己的想象,想象固然很丰富,却忽略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合理,不能随意想象。”学生们听了频频点头。

在这一课中,我没有对学生“奥特曼”的答案给予简单的否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更没有严词斥责,泯灭学生智慧的火花,而是将错就错,推出错误的结论,让学生心服口服。

篇9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就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在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教育理念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地利用有限的设备和资源,提高小学生运用和处理文字信息的能力,识字和用字的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并且培养小学生的语文基本技能,阅读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合理应用信息技术,充分发挥整合的优势呢?

一、信息技术是激发带动学生学习兴趣最有利的工具

兴趣是引导小学生积极探究的学习的良好方法,也就是说兴趣是小学生学习的最好动力,最有持久力的动力。一个对学科知识无兴趣也无需要的学生是不能持久努力学习这门学科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再现情境,使课文内容形象化,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

计算机技术在整合中只是作为工具手段而存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的灵魂是教学设计本身,整合的教学设计应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留给学生必要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放胆求新,品尝、体验、发现创造性学习的无穷乐趣。以让学生在乐中、在趣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进而得到主动、全面的发展。

在整合中关键在于教师角色应由“主演”变“导演”。我们在以学生为中心的网络化教学中,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垄断者,但教师的启发、引导作用和事先的准备、组织工作却大大加强了。每一个教学环节若要取得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都离不开教师创造性的教学设计。

二、拓展延伸,发展个性

利用网络教学使课内外结合,帮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主动地感悟语言文字、受到熏陶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发展了个性。

每学一课我都利用网络提供相关资源供学生参考,让学生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阅读相关文章,课堂上用习题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由电脑做出即时评价,指导学生有效地阅读。如教学《奇妙的克隆》时我将相关网站推荐给学生,学生在网上快速阅读,了解“克隆”是什么?然后根据需要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由“面”及“点”筛选出“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益处同时又存在哪些弊端?等有价值的问题作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并鼓励学生通过读课文和查阅老师提供的资料库寻找答案,学生经过反复深入地研读课文,并在论坛交流心得,辩论:该不该克隆人?成功地把学生从课内引到课外。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信息素养得到共同提高。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展了学生的个性。教学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一名向导和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

三、利用信息技术,有利于作文教学

作文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在课程整合中也做了大胆的尝试。首先,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无论是打草稿、写文章,还是检查语法,都能较为方便地在计算机上进行。同时,在使用电子媒体工具的写作中,让学生能够使用符号、图像、声音乃至三维动画等各种形式创作出丰富多彩的写作内容。比如在科学、数学的写作中插入专业符号,在艺术与科学的写作中配上插图等。在这种模式下写作的学生,比使用传统的写作工具更能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其次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看情境讲述或看情境写话。利用多媒体软件的友好交互界面和多媒体的超文本结构,采用网上互评、互议、互改的方式,让学生开展协作学习,提高鉴赏能力及写作水平,同时,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积累写作素材。比如:学生在上描写景物的作文课时,教师让学生上网自由搜索,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声音、视频资料等,像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野生动物园、黄山、故宫、颐和园等旅游风景区都有自己的网页。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学生表现出很高的参与热情,写出了很多高水平的文章,收到了传统作文教学无法比拟的效果。

课程的整合给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方式和渠道。学生到社会中搜集民间故事,到街头去搜集广告牌的错别字,到图书馆去查阅资料,到网上去说自己想说的话,探讨自己喜欢的问题,这些都可以成为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新途径。

四、巧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听力,提高学生朗读能力

听力和朗读是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利用信息技术训练学生的听力和朗读能力至少有两个有效的途径:

一是使用现成的语文教学软件或光盘、磁带等辅助资料。《荷花》、《珍珠泉》、《桂林山水》、《鸟的天堂》等优美散文的学习没有读是不能称得上真正的鉴赏的。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让学生充分朗读,体悟作者的感情。学生通过听范读资料训练听力的同时,也感悟了范读的妙处。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运用信息技术提供的朗读素材可以随意控制,按自己的进度进行跟读、自读、感情朗读,朗读时注意语速、节奏,尤其要符合作者的感情。对于配有画面的课文朗读,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让学生看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及作者写作的技巧,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主旨;语文素养;语用

语文课程的性质和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教学“要致力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迁移文本的语言形式的表达实践,如构词方法、句子表达方法、某个段落的构段方式、文章的谋篇布局、文本里的某种描述手段等多种方式。很多教师已经深谙其道,不仅在备课时能有意识地设定迁移拓展的目标要求,还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迁移拓展经验,养成了迁移拓展的教学习惯,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奠定了语言形式训练的基础。

形式不再是秘密,核心内容如何聚焦,成为“语用训练”有效的关键。“拓展点不能随意选择,一般要以课文的主旨为依据”,而常识性课文和非常识性课文的主旨不同,拓展内容自然也应该有所区别。何为常识性课文呢?施茂枝教授在《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一书中阐述常识性课文为:“意在传播知识作为本质特征是判断常识性课文的依据或标准。”如《回声》《鲸》《只有一个地球》等用了较多说明方法的说明文,以及《美丽的小兴安岭》《颐和园》《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等综合运用多种手法的小品文。反之,不以传播知识为本质特征,而以审美形象、人文内涵为目标的文章称为非常识性课文,语文课本中以此类文体居多。据此,常识性课文的语用训练内容应该指向“知识内涵”,而非常识性课文的语用训练内容则应该指向“审美内涵”。

一、常识性课文,语用内容指向“知识内涵”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认识文化价值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材料,学习写作方法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但是在有限的课堂上,对“语用训练点”的慎选、慎用,是“语用训练”有效的前提。非常识性课文以传播知识为本质特征,在语用内容的选择上,尤其需要每个一线教师细细斟酌。

《雪地里的小画家》一课,内容上以宣传知识为主要写作意图,又充满童真童趣,兼具知识性、科学性和审美性的统一。施茂枝教授《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中,本课设计的拓展点就选择在了解动物特点上,即将拓展的内容指向百科知识,将知识拓展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紧密结合。设计如下:

指导学生了解青蛙等其他动物冬眠的特点,并指导朗读后,出示小鸟、小猫、小猪、小鹿的脚印,进而训练表达,让学生把横线补完整,交流、评价、朗读。

师:小朋友,说说他们画的是什么吧。(预设:小鸟――小草,小猫――梅花,小猪――剪刀,小鹿――树叶)

出示――

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又

小猫 ,小鸟 。

小鹿 ,小猪 。

不用颜料 ,几步 。

为什么没参加?他在 。

同样,施茂枝教授《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中,《小蜗牛》一课的教学设计将课文体式定位于介绍知识的常识性课文,在此主旨定位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在语境中理解“碧绿碧绿”的意思和重叠方式,接着换词形容树叶颜色,添词形容白雪颜色,循序渐进地进行词语积累与运用。将认识小蜗牛爬行慢的特点和不同季节小树林的特点贯穿于“语用训练”的始终。指导朗读时同样不强调读出小蜗牛和蜗牛妈妈的心情,而强调读出蜗牛爬行速度慢的特点和不同季节树林的特点。如教学认识不同季节树林的颜色时,设计如下:

师:请注意这个词――“碧绿碧绿”。小蜗牛,你为什么要将“碧绿”重叠起来用?单用一个“碧绿”不行吗?(说明颜色很绿很绿)

……

师:哪只“小蜗牛”还能用你知道的词语形容看到的树叶的颜色?(金色、金黄)

师:哪个词也可以重叠起来,填在下面的空格里?

碧绿碧绿的树叶全变成了

的了。(出示)

……

师:“小蜗牛们”,大家知道能用知道的词语来形容雪的颜色吗?(预设:白白、雪白、洁白……)

师:这一次,小蜗牛看到地上盖着

雪。(出示)

再如,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们应该感到自豪才对》教学设计,把“在语言实践中懂得骆驼的脚掌、驼峰、睫毛等在沙漠中的特殊作用,培养正确的审美意识”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首先,将第三、第四自然段讲述小骆驼的沙漠旅行作为重点,质疑探究来了解沙漠恶劣的环境特点。其次,在第五自然段教学中引导学生想象骆驼妈妈怎样引导小骆驼轻松应对风沙,为下文感受小骆驼的自豪作铺垫。最后,让学生扮演小骆驼,用“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因为……”的句式练习说话。在学生练说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运用课文语言,从脚掌、驼峰和睫毛几个方面说,这又是内化有关骆驼的知识的语言基础上的语言文字运用,彰显了语文的实践性特点,体现了浓浓的“语文味”。同理,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之舟》一课的教学设计,在施茂枝教授《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一书,也彰显了异曲同工之妙。

二、非常识性课文,语用内容凸显“审美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阅读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所谓阅读能力的核心就是理解能力;关于阅读教学的建议也提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而将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的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视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学生通过感知语言文字,借助语言文字获得文本所承载的信息,在此学习过程中思维由具体走向抽象,形成对课文内容的理性认识,也就是获得文本的思想内涵和内容精髓,这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方式之一。

非常识性课文不以传播知识为本质特征,而以审美形象、人文内涵为目标,毋庸置疑,正是要在学习中,落实对语言文字运用的感知与理解。目前,各种教学设计中,不顾常识性与非常识性课文的辨析,一味重写法、轻人文的现象屡见不鲜。

如教学《匆匆》一课,单纯强调工具性,只注重语言形式就会出现令人啼笑皆非的仿写句子。全国第九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中,赵昭老师教学《匆匆》一课第三自然段时,采用先交流w会感受时间匆匆流逝,再用上句式联系生活实际说话的拓展迁移法。

师:“去的尽管去了……怎样地匆匆呢?”谁来和大家交流一下第三自然段?

生:“洗手的时候……双眼前过去”让我觉得无论我们做什么,时间都会匆匆地划过。

这样,笔未落,情已发,为接下去语用训练的有声有色作好了铺垫。

师:这样的事也发生在你们身上吗?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式“____的时候,日子从____过去,_____是匆匆的。”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句话吗?

师:请同学们把刚才说的连成完整的一句话。我们来作一首小诗!

生:写字的时候,日子从笔尖上过去,岁月是匆匆的;

玩耍的时候,日子从嬉笑中过去,回音是匆匆的;

奋斗的时候,日子从汗水中过去,成长是匆匆的;

阅读的时候,日子从思考中过去,时间是匆匆的。

教师先让学生凭借语言文字,读懂句子的意思,用心感受句子蕴含的情感,实现理解“语言文字”向理解“形象、意义和思想”的转化。接着,让学生发现语言之“形”,品味语言表达的精妙,实现对本文语言形式的挖掘和把握。最后,内化表达之“法”,当学生体悟到语言形式所蕴含的丰富内容,以及如此表达的精妙所在后,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实现语用训练。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卡罗纳》一课,选自亚米契斯的《爱的教育》一书。课文抓住卡罗纳失去母亲后第一天来上学这样一个特殊的日子,从他承受的巨大悲痛和身边人对他的无限关爱这两方面展开来写。高玉梅老师授课时,先引导学生体会卡罗纳的“痛”,巧妙安排如下:

“出示阅读提示:默读课文,圈画出能感受到卡罗纳心情的语句,想一想,作者从哪些方面的描写来体现他的心情。”

学生自主交流,抓住外貌、神态、心理、动作,谈体会。教师相机板书。初步感受写作手法的同时,体会卡罗纳悲痛的心情。

“PPT出示句子:卡罗纳走进教室,突然放声大哭起来。卡罗纳翻开书,当他看到一幅母亲拉着儿子的手的插图时,突然双手抱住脑袋,趴在桌子上嚎啕大哭。交流:这两句话从哪些方面写出卡罗纳的心情?”

通过交流进一步认识写作手法,并深入感受卡罗纳的悲痛的心情。最后,真切地走进卡罗纳悲痛心情,设计练笔如下:

“卡罗纳大哭,因为他想起了

。可是没有母亲,放学时, ;他参加考试时, ;他肚子饿时,

;他 时, 。”

三次交流,即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表达的支架,让学生练说仿写,学习文本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致描写的方法走进人物内心的方法。方法的习得是以理解文本内容,体会卡罗纳失母之痛为内容指向,不断地丰富情感认识,为下文教学他人对卡罗纳的关爱作情感渲染,也为彰显“爱”的主题做铺垫。

总之,教师若无正确的认识,不顾常识性课文与非常识性课文的文本区别。着力关注语用,忽视常识性课文中的常识性、科普性知识和非常识性课文中的情感因素、人文价值,不顾学生的阅读感受、生活体验,就会产生教学的偏颇。反之,教师能引导学生发现语言形式奥妙的同时,相机引导感悟文本,情感共鸣,语言训练就不再仅仅是冰冷的工具,而将承载更多温暖的有思想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感悟。

参考文献:

[1]施茂枝.语文教学:学科逻辑与心理逻辑[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施茂枝.课例中的儿童本位理念――“有机教育”思想下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刘仁增.可贵的坚守 可喜的突破――对两节《匆匆》的分析与深度思考[J].福建教育,2013(9).

[5]刘春平,叶润生.丰富想象 了解常识 发展语言――苏教版三年级下册《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J].福建教育,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