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范文

时间:2023-03-19 19:55: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二语文教学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二语文教学反思

篇1

[关键词]二期课改 考试大纲 高三语文教学 针对性 成就感

上海市“二期课改”实施已经有四年了,应该说,新理念、新模式、新教法已经深入人心,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如何将二期课改的理念与高三语文教学联系、如何在高三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贯穿二期课改的内涵,却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笔者结合几年的高三教学实际,将自己的反思及做法罗列出来,以期得到专家及同行的指正。

一、落实《考纲》,力求以点带面

“二期课改”提出:学校教育应该从传统的以传授人类文化为主,转向传承人类文化和培育创新精神并重。将学校

教育的重点放在培育学生的人格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加工知识、交流知识、应用知识等探究和解决问题能力上。但是,众所周知,语文知识体系繁复,考点细实,既有记忆性的内容,又有理解、鉴赏、评价性的东西,可以说涵盖全面、内蕴深广;加上作为高考指向性的《考试大纲》几乎每年都有一定的考试内容和范围的变动。这些,都给教师的实际教学带来很大的困难。

解决这一困难的根本在于:教师要切实钻研、学习《考试大纲》,把握《考试大纲》的精神。《语文教学大纲》是语文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而《考试大纲》是依据《语文教学大纲》编订的。《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直接依据。因此,为了少走弯路,减轻学生的负担,提高复习的效率,在高三语文教学、复习中首先要引导学生研究“两纲”(《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尤其要研究《考试大纲》中所列的考项,要明确目标,逐项对照,务求落实;对《考试大纲》中新修订的内容,要有足够的重视,明确教学、复习目标,调整总复习的训练思路,从而从宏观到局部,安排好高三复习的整个过程,落实好每个考点。

针对语文高考的特殊性,高三复习应该全面、系统,在横向――考试内容的面上逐一展开;在纵向――考点的落实、拓展上,需训练到位、渗透联系。复习应点面结合,力求以点带面,既考虑知识系统的完整性,又要照顾到各个知识点的落实和延伸,使考生能从容自信地应对每一次考试。在整个高三教学、复习阶段,教师的教学要有总体构想、具体操作要有章法,有思路、有步骤地进行;对学生,教师也应提出相应的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目标、计划,稳扎稳打。

以2008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考纲》为例,《考纲》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目标、考试细则、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等。其中,仅在“考试细则”一项中就明确规定了语文学科各部分考试内容在试卷中所占分的比例(阅读约占80分,现代文、文言文约各占40分,写作约占70分)、试题难易的比例(试题难易的比例约为3:7)等,让学生有明确的认识;而在“考试内容及能力要求”一项中就有更详细的共10条规定,包括:①理解能力: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辨析词句的意义;能理解常见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能写出著名作家作品和重要的文化常识;能解释常见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能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句子;能默写一定数量的文言名篇、名句。②分析综合能力:能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分析词、句、段在文中的作用,能分析文章的思路、结构及写作特点;能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要点,概括段落大意和全文主旨,揭示写作意图。③鉴赏、评价的能力:能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文学形象、表现技巧、语言风格等;能评价作品的思想性、艺术性。只要详细地了解这些,教师在指导教学的过程中才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安排,真正做到在实践中推行“二期课改”的内容。

二、合理安排,力求有针对性

“二期课改”规定:要注重课程内容的现代化、生活化、人性化、弹性化。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但要有宏观上的总体安排,还要有微观上的局部操作程序。总的说来,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要有阶段性和层次性。一般说来,高三语文教学、复习应该安排三个阶段为宜。第一阶段:学习经典篇目、加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培养对美文鉴赏评价的能力,在这一阶段中,可以穿插学生自己看书,自己总结,自己查漏补缺的过程。第二阶段:按照《考试大纲》的18项能力要求进行复习(一般称纵的复习),一项一项复习,一项一项落实,一项一项训练,最后穿成串、连成线,达到系统化。第三阶段是综合训练阶段,通过一系列的练习,进行限时限量的训练。这一阶段的复习旨在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各种能力,做好考前的练兵。值得注意的是要力戒搞题海战术,不能将学生引导到应试考试的老路上去。高三复习阶段总的时间安排是前紧后松,到临考前一星期便把时间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有一个体味、消化、加深理解的过程。

2.要有针对性。高三语文复习的计划要体现定量控制、定度控制的可控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所谓定量控制,就是对课时量、课堂教学容量及训练量要进行控制。量次不足,固然不能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量次过于频繁,学生不胜负担,同样也会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可采取的做法是:以练评为主,一日一小练,一周一中练,一月一大练。练后必讲评,而练习和评讲都安排语文课堂上,不占用课外时间。还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在一堂课开头的三至五分钟,开辟 “美文欣赏”、“时文评论”、“关注天下”等新颖、活泼的小栏目,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激发他们学好语言的强烈愿望。实践证明,2008年高考上海市作文《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与这些社会时事有很大的关系。

3.要有灵活性。语文总复习制定了计划,除了时间和内容的安排,还要有教学方法的安排。某一阶段某一单元某一课时要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必须具体缜密、切实可行,同时又能根据复习进展的实际,灵活地加以调整,使复习发挥最大的效益,取得最佳效果。

三、教有所得,力求让学生有成就感

上海市提出“科教兴市”战略,这对教育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要从基础教育抓起。这就要求改变传统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与发展意识。对高三学生而言,应该着重培养他们的成就意识。

但是,高三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缺乏成就感,这一点相信很多教师会有同感。学生往往会认为:语文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之功,与其花时间在语文上见不到成效,不如花在能即时见效的学科上。其实,这种现状与当前的教学模式、教学重点、教师对学生的导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等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现在,已经到了该思考以下问题并做出抉择的时候了:①高考语文试题总体难度不大,而学生为什么总是做得不尽如人意?②师生最需要的结果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我们在追求结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雾中?③我们力图培养具有人文底蕴的学生,为什么学生的学习目的却过于世俗?我们需要的结果是让学生获取优良的成绩并具有一定的人文底蕴,但偏多、偏难、偏怪的训练正是学生获取优良成绩道路上的拦路虎。学生的语文成绩不太理想,从表面的逻辑推理得出的结论简单扼要而又似乎令人信服:学生“双基”确实太差。其实,追根究底,语文成绩不能令人满意,是语文教学模式的落伍和误导的必然恶果:偏多的训练,取缔的是学生必要的学习复习、消化吸收、补充整固;偏难的训练,消耗的是师生的热情与信念,给人以教师劳而无功,学生学无所成的错觉。长此以往,削弱的是向前的动力,增长的是失败的情绪,弱化的是学生自学的能力,降低的是教学的质量,浪费的是宝贵的时间。

正确之举是尽快降低语文训练的难度,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学习的成效,而难度恰当的训练同样能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语文测试与训练中,我们才有条件大胆地承认:学生的学习,成绩是主流,问题是枝叶。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兴趣,稳固他们的信心,也有助于学生发现、思索、解决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新的复习。要尽快降低考查或训练的频率,使师生均有反思过去、修正现实、 规划未来的时间地带,使教师拥有指导学生的机会,使学生拥有知识储备的条件。

当然,在高三语文教学实际中,如何推行“二期课改”的内涵还有很多值得反思的问题,有待广大同行即时反思,寻求最适合的途径。

篇2

本节课,重点在于“读”,以“读”贯穿整个教学环节:一是教师也化身为学生,和学生一起,进入作者的世界里,与其同成长,同呼吸,一同经历难忘的童年;二是教师不忘自己的课堂引导者身份,在以学生参与为主的课堂上,全程穿针引线,关键时刻适时点拨与指导,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感悟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一、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理念创设情境,温情导入师:同学们,你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我们最喜欢吃的菜通常是谁做的?妈妈――妈妈的拿手菜――嫂嫂的拿手菜――碗花糕――爱。(板书)唤起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激活学生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拉开情感交流的帷幕。品读课文细节,体会亲情一、自由朗读:文章中哪个画面最能引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流泪?

二、分小组交流:①有感情地朗诵;②说说这些段落在什么地方打动了你?

三、全班交流(适时板书)

四、教师范读

午间回家,发现嫂嫂不在了,我问母亲,母亲也不吱声,只是默默地揭开锅,说是嫂嫂留给我的,原来是一块碗花糕,盛在浅花瓷碗里。我知道,这是最后一次吃这种蒸糕了,泪水刷刷地流下,无论如何也不能下咽。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自然体会文中之情。

体验共享,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概括、口述等能力。

学生边听边想象,融入情境。

回忆生活细节,回味亲情说一件你印象深刻的关于亲情的往事。

创设情境:

1.过年时

2.孤独、受伤、生病……

3.小时候与现在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一是使学生的情与文中之情融合在一起;二是让学生在提取回忆的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原来,在亲情细节中蕴含着的,是爱,是给予,更是无所保留。课堂小结与作业小结:细节之中品亲情

作业:片段写作(要求:运用细节描写,写一件难忘的亲情往事,不少于200字。)本环节的设计意图是巩固、加深本课所学知识,实现“读”“说”“写”的有机结合。二、针对本课课堂教学的反思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了作品的人情美,探索了作品的人性美,领悟了作家的人格魅力;使学生领悟到朗读的巨大作用――最朴素的文字也可以打动我们,只要它充满真情实感,从而鼓励了学生写作的热情,促使他们今后养成热爱朗读,边读边领悟的好习惯;使学生初步体会记叙类散文随事而感,借物感怀的写作特点,并能大胆开口表达自己的想法――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阐明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尽管稚嫩。今天的一小步,是明日一大步的积累。

三、由本课教学所想到的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的确需要时刻学习,终身学习,不断强化自己的基本功,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内在涵养。无论教了多少年书,都应该保持初登教坛的那份热情、谦虚和兢兢业业。

感悟一:语文课堂需要返璞归真。

刚踏上岗位的时候,我就开始思考:用什么教学方法才是最好、最高效的呢?时间慢慢溜走,我不断吸收知识,累积经验,慢慢成长,逐渐成熟。今年再次任教高一语文,已经时隔四年。在一轮小循环以后,我感触颇多:正所谓三年一盘棋,到了高三,学生的学习转入复习阶段,理所当然应该加强应试性培训;可是,在高一和高二,语文课还是应该上得“有滋味一些”。

如今我再次上《碗花糕》这篇课文,终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原本,考虑到这是一节面对全省的公开课,在内容上,我和备课组的老师商量着是否需要上一些课外的内容,给外来听课的教师新鲜感呢?后来,科组长的一句话提醒了我:“不必去额外求新求深,就回归课本,你原本那天该上什么内容,就上什么内容;这个内容的特点是什么,你就根据这个特点去开展你的教学,该怎么上,你就怎么上。回归语文课堂的本色!”我恍然大悟。

的确,在教学探索的道路上,方法有很多,经验也有很多,但真正的大师,把一切了然于胸后,反而回归到最初,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化深奥为朴实。他们没有很多技巧,但他们抓住事物的本质,了解学生的特点,课堂上他们循循善诱,娓娓道来,既传授知识,传达温情和爱,更渗透理性的引导。对他们,学生爱之,敬之。返璞归真,成为我所追求的境界。

感悟二:以范读为制高点。

这一点是我在接受了佛山市语文教研的专家老师和学校高二语文组的老师们的点评后,得出的感悟。

抒情散文的教学,教师应尽可能范读。原因有二:1.借助教师的范读,引导这一节情感体验课进入――这就是这节公开课的亮点。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但一节课(尤其是公开课)必须有一个亮点。2.教师应该借助范读,把“读”这一行为提升到一个高度。一般情况下,无论学生多么优秀,他们的水平跟教师的水平,终究有一定的距离。这个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进行范读――一方面,感染学生,让学生进一步投入到文章情境中,进行情感的感悟和陶冶;另一方面,让学生有进步的动力,因为通过教师的范读,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产生感叹:“哦!老师这样的读,才称得上‘深情朗读’,我们要向老师学习!”

感悟三:语文课堂应留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活动。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动起来”,语文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否则,教师喊哑了嗓子,撕破了喉咙,学生也无动于衷,这节课的学习效率依然是低下的甚至是无效的。

感悟四:高一高二语文课应追求“有滋味”。高三是复习的一年,学习内容相对理性,而高一、高二是打基础阶段,语文课应灵活生动一些,多关注学生的投入,即“接地气”。

感悟五:教师应努力建立自己的风格:或幽默风趣,或娓娓道来,或激情感染,或理性从容,或睿智大气……根据自己的优势来组织教学,定能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篇3

专题式教学的意义

知识更系统 语文知识琐碎庞杂,丰富多样,很难像其他学科那样,呈现逻辑上升的学科体系,专题式教学的模式,可以通过聚合相似文章的专题形式,使知识更系统集中地体现。例如在学习《诗经》的“赋比兴”手法的时候,如果把《蒹葭》《关雎》《氓》《采薇》《无衣》等放在一起,形成专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更深刻,对《诗经》的认识也会更深入。

思维更深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石中英曾经说过:“不仅要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更要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批判意识、综合意识和合作意识的发展。”专题式教学给了学生阅读的挑战、成功的喜悦和难以忘怀的阅读收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锻炼了思维、磨砺了思想,学习的主动性也会更强。例如,吴泓老师的王安石专题教学中,学生学习了王安石的背景材料后,对王安石的个性感悟仍然不够深入,在这种情况下,他甚至把心理学家岳晓东的文章引入进来,由此引发学生对王安石心理健康的思考,学生从中感悟到,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与他偏执的个性也有着巨大的关系,这些都带给学生巨大的思想冲击。

实施步骤

专题式教学模式,一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精读――泛读――活动――写作。第一步,精读。由师生共同研读同一专题下的不同篇目,深入地探究文本,将文本读懂读透。第二步,泛读。学生自读,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学生自主地探讨、研究,读出自己的感悟。第三步,活动。主要由教师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获得更多的感悟。第四步:写作。教师为学生提供多角度的写作题目,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将自己的所感所得,书写成文,形成文字的积累,并通过写作这种形式,将阅读的效果落在实处。

具体案例

为了探究语文学科的教学模式,笔者积极参加了《中国教师报》中国特色品牌学校共同体特聘专家梁恕俭的“学科建模指导”讲座;在学科大组教研活动中,运河中学高二语文教师陶彦睿做了“专题教学初探”的代表发言;运河中学高二语文教师李峥还上了一节“语文学科建模研究课”,得到了专家的肯定和精心指导。在通州区视导活动中,全组老师集体备课,专题式教学模式得到教研员的好评和支持。不仅如此,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全组老师齐心协力,积极展开专题教学。例如,学校开展了以作家为组材的专题,有鲁迅专题、李杜专题、苏轼专题等;开展了以体裁组材的专题,如骈文辞赋、唐宋诗词、唐宋散文等;开展了以教材选篇为主的专题,如京味文化、诸子百家、品味秋天等专题。

例如“鲁迅诗文专题”中,教师首先让学生做了社会调查:鲁迅精神的实质是什么?当代中国还需要鲁迅吗?要求学生选择五个年龄段对象做调查,写出调查报告,并谈谈个人眼中的鲁迅形象。从调查结果上看,被调查者们基本上认同,经典作品该读、鲁迅先生的作品该读。然后,师生共读《自序》《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呐喊》等小说集中重点篇目。推荐阅读《记念刘和珍君》《为了忘却的纪念》《起死》《出关》《铸剑》等篇。最后是发散写作:“我眼中的鲁迅”“鲁迅启迪我们做怎样的(或怎么做)社会人”“我画鲁迅”通过读其文,为你心中的鲁迅画像一幅;或者自选角度评论鲁迅在你心中的形象(可以绘画、也可用诗文,还可图文并茂)。

效果和体会

通过开展专题式教学发现,专题式教学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很高,阅读量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不仅如此,学生的思维也得到训练,看问题更全面,认识更深刻,更富有哲理,表达能力显著提升。最终写作环节的设置,也促使学生写作形式多样,手法多样,写作水平也由此得到提升。

篇4

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具有良好的师德,是每一个教师必备的素质。而良好的师德形象,则体现在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之中,体现在教师课堂内外的一言一行之中。为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我时时处处注意做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同学们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

人们常说“打铁还得自身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想教育同学们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我的语文素养,我要求自己首先要做到严谨认真、勤奋主动。多年来我一直坚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要求学生写好字,自己必须要有一手拿得出的好字。为此我不间断的练习书法,坚持几年下来,我自己的字越写越好。不仅如此,我把自己的练字计划、练字效果也不时地告知同学们,让同学们监督我,也给他们起到一个示范作用。我要求学生做作业一定要把自己的字写好,我也告诫自己一定要在黑板上写好字,为此目的,我天天坚持,在黑板上不写则已,要写哪怕一个字,也要写得工整美观。二是要求学生多读书。为此,我先把自己在高中、大学读书时所写的读书笔记、读书心得等展示给同学们,让他们在一片惊叹声中开始自己的读书之旅。然后我也会告诉同学我的读书计划,我近期又读了什么书,有什么体会,等等;同时也在合适的时间搞一个“读书汇报”,让同学们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写读书心得、交流读书笔记等。几年来我坚持这一做法,同学们的反映良好,他们表示自己的视野开阔了,知识丰富了,写作文也不发愁了,人生目标更明确了,人生态度更积极了,为人处世也多了方法技巧。他们同时还说是抱着“超越老师”的想法去做的。这正是我所期待的效果。三是坚持写“下水作文”。光说不练是假把式。我要求学生写作文,不仅仅是交给同学们写方法和技巧就行了,我自己也坚持写“下水作文”。这样做,有效地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热情,也间接传授了学生写作文的“实战”技巧,一举多得。

作为班主任,我也注意时刻在点滴之中对学生进行教育。刚接到新的班级,同学们的行为没有一定的约束,班级常常出现脏乱差的现象,惨不忍睹。为扭转这一局面,我一方面正面说明一些事情该如何去做,另一方面还要亲自做示范,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该怎么做。不仅如此,还要不断提醒、不断示范,才能让同学们真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夏天班里有很多矿泉水瓶子,在教室里地板上滚来滚去,竟然没有人去捡!问值日生,值日生说“我打扫卫生的时候,还没有人扔”,理由冠冕堂皇,无懈可击。怎么办呢?我什么话也不说,进教室弯腰,到同学们的位置上去捡瓶子,而且不让他们帮忙。我自己捡了瓶子之后,在教室的一个角落里整齐地放好。第二天,教室里还有瓶子,但是已经少多了,我还是不说话,弯腰捡瓶子。第三天,我进教室宣布:老师已经做了示范了,希望大家照着老师的去做!这招十分有效,瓶子事件就这样处理结束。我的结论是一个教育真理:身教重于言教。还有早上学生迟到现象。早上,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学生似乎都习惯了迟到。为改变这一不良的行为,我先正面引导“一日之计在于晨”,然后提出要求早到,之后我面对同学保证:请向我学习!为此,我天天早上5:30起床,在6:00之前站在班门口。这一行为从我做班主任的第一天起,没有改变过(请假除外)。同学们看到我的做法,都很快改正了自己的行为。因此,我认为,良好的师德存在于老师的内心,是看不见的,但正确的、率先垂范的做法却是学生能够看得见的,这正是师德的最佳表现。

改革教法,创新学法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方法方面必须要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否则很快就会被学生所厌弃。这是我从事语文教学八年来领悟到的一个很重要的道理。从提出“素质教育”这个名词的那天起,就不断地有教育专家、教学名家等到全国各地去推广先进的教学理念、成功的教学方法,而语文教学总是冲在教学改革的前线,几乎每次改革都是把语文课堂作为前沿阵地的。而这些教学理念和方法是否真正适合每一位教师,那就另当别论了。八年来,每次语文教学改革,我都认真学习,积极探索,也从中学到了很多很好的教学方法,丰富了我的教学经验。我在学习积累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语文教学方法,总结起来是八个字“高效课堂、高效自习”。高效课堂是目前正在推广的教学法,要求老师在抓好课堂的每一分钟,提高教学效率。而“高效自习”则很少有人提及,实际上,“高效自习”是高效课堂的一个必要和有益的补充。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我就注意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把提高自习课的效率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自习虽然是交给学生的,但老师一定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以便于学生行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有效巩固课堂所学知识,从而促进自身知识和能力的提高。实践证明,“高效课堂”加“高效自习”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与此同时,我十分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这本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点,而我则把它作为自己在教学上的一个突破点。传统的教学不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关注,而现在则是要改变这一做法。为此我不断学习,积极总结,把一些好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介绍给同学们,有的甚至通过训练加以巩固,以便于学生掌握这些方法。例如我总结了语文文言文背诵的十四种方法,让同学们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学习;同时我郑重地推荐了“重复法”和“方言法”及“快读法”,甚至当堂训练。经过我的努力,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也更加有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这些在学法方面的创新不仅仅是我自己,我还鼓励学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总结提炼出新奇的方法,以便向全班推广。经过对学生“找方法”的提倡,学生的学习更加具有积极主动性,把“学法”也当作了自身积累知识、提高能力的目标之一。这也正是我想看到的。在此我也体会到了,“学法”的创新,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调动集体智慧,“放手发动群众”,只有这样,才能让“学法”更优更有效。

以“严”治班,以“爱”育人

古人说“师严而后道尊”,也说“仁者爱人”。可见“严”与“爱”是育人成才的重要原则。在班级管理方面,我做到“严”与“爱”并行,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是以“严”治班。刚开始担任班主任的时候,我遇到了很多班级管理上的问题经过向有经验的班主任请教及自身的反思摸索,我找到了管理班级的有效方法。首先是制定“班法”,即通过民主集中形成班规。在这个“班法”中,详细规定了学生违规及守纪两方面的处罚及奖励办法,根据情节行为的不同程度制定考核分数;同时规定如何执行这一“班法”,什么机构监督。制定之后用一到两周的时间“试行”,没有问题了则开始正式执行。然后是执行“班法”。在我的班级里有一名特殊的班干部名曰“考纪委员”,一般由全班同学选出最负责、最守纪、最值得信任的人来担任(不能由班长兼任)。各位委员将考核情况(如学习委员统计的交作业情况、纪律委员统计的迟到请假情况、卫生委员统计的打扫卫生情况等)报告考纪委员,考纪委员将每位同学每天的表现情况汇总以分数形式写入个人情况表,每周公布,每月评比,作为排座位、评优评先及学期末综合评定等的重要依据。然后是执法“监督”。为防止出现“执法不严”的情况,给予全班同学以“弹劾”特权,由团委作为“仲裁委员会”,对考核情况进行公平、公正、公开的评判。最后是考核结果处理。我的做法是严格处理表现不佳的同学,以儆效尤;同时用精神和物质双重鼓励来表彰先进。此法一出,天下太平。班级常规工作井井有条,整个班风、学风焕然一新。

其次是以“爱”育人。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所以,单纯的“班法”实际上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例如同是迟到的学生,你并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迟到,但在班级考核上都反映为“扣1分”,长此以往,也许会挫伤有些同学的积极性,产生消极抵抗的想法:“我就是迟到了,你尽管扣分呗!”一副“铜豌豆”的架势。遇到这样的学生,就需要用“爱”来感化,用“情”来引导。还有考试前后同学们的心情波动很大,需要班主任及时地送上“爱”的香茗,及时找到同学谈话,打开心结,或鼓励,或激将,或提醒,通过各种方法让“爱”充满学生心中,对他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我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班上有位女同学张某到同年级的某教室看到一部正在充电的手机,就据为己有,几经辗转到了她的同学手里,被失主看见,失主确定是自己的手机,也打听到是我班同学张某所为。失主找到我,让我去帮她把手机“要”回来。我手头没有证据,如何去“要”?而且据我平时的观察,张某是一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同学,如何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我到底该怎么办呢?经过考虑,我决定“攻心为上”。先叫出张某和另外一名不相干的同学,向他们透露外班某同学丢手机的事情,详细地说了此手机的特征,让他们“代为打听”。我注意到张某的脸红红的。然后我又面向全班,重复了我的话,但加上一句“如果有人见到了,可以给我联系,也可以直接给失主联系,还可以约定私下见面处理,本人保证不张扬”。这句话是说给张某听的。我看到她的脸依旧红红的(我甚至有点怀疑自己的判断)。当晚失主找到我问“要”了没有。我说也许明天就会有结果了。果然,第二天一早,张某就找到我,塞给我一张纸条,大意是“让我们以学生自己的方式解决此事”。我明白,事情已经解决了。因为我爱她,我要保护她,相信她是“一念之差”,所以我采取了让她“自我教育”的方式,很隐秘地处理了这件事情。这就是“爱”的力量。

脚踏实地,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