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敏语录范文
时间:2023-03-29 03:3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张瑞敏语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什么叫做不简单?能够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什么叫做不容易?大家公认的、非常容易的事情。非常认真地做好它,就是不容易。
3、企业说到底就是人,管理说到底就是借力。
4、作为一个领导,你可以不知道下属的短处,却不能不知道下属的长处。
5、世界上最无价的东西是人心,要赢得别人的心,只有拿自己的心去交换。
8、事前反复研究,慎之又慎;一旦做出决策,必须坚决执行,不容含糊。
13、我们不是“居安思危”,而是“居危思进”。
14、每一个人都是责、权、利的中心,“人人是经理,人人是老板”把每个人的潜能释放出来。
16、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22、部下的素质低,不是你的责任;但不能提高部下的素质,是你的责任。
23、说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做到位了。
24、对员工忠诚,员工反过来就会对你忠诚;对员工负责,员工反过来就会对你负责。
25、上下同欲者,胜。
29、有记者问:“你在企业中应当是什么角色?”张瑞敏答:“第一,应是设计师;第二,应是牧师。”
30、盘活企业,首先盘活人。如果每个人的潜能发挥出来,每个人都是一个太平洋,都是一座喜马拉雅山,要多大有多大,要多深有多深,要多高有多高。
31、所有成功的企业必须有非常强烈的企业文化,用这个企业文化把所有人凝聚在一起。上百年的企业,不知道有多少东西都变化了,惟独它的企业精神百年不变,这非常能够说明问题。所以企业文化就是企业精神,企业精神就是企业灵魂,而这个灵魂如果是永远不衰、永远常青的,企业就永远存在。
32、“日事日毕,日清日高”的OEC管理模式,其含义是全方位地对每个人、每一天所做的每件事进行控制和清理,做到“日清日毕,日清日高”,每天的工作每天完成,而且每天的工作质量都有一点儿(1%)的提高。(日事日毕,解决基础管理问题;日清日高,解决速度问题)。
33、人人是人才,赛马不相马,
给每一个愿意干事的人才以发挥才干的舞台。
35、否定自我,创造市场。即赶在别人之前否定自己。
36、领导者需要完成的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预测变化,规划未来。而要做到这一点,领导者必须具有洞察力和趋势分析能力。
42、企业强大难,保持长盛不衰更难;重要的不是个别人,一部分人,而是全体人员,即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活力才行。
44、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奇。
47、求才,识才,容才,用才,培才,育才,护才,将才,“八才”。企业必须关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爱护人,即把人当作“人”而非“非人”。
48、管理无小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所言)可谓“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50、领导在与不在,企业照样良性运转。
51、管理有模式,无定式,这是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53、人的素质过去是海尔成功的根本,今后我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人的素质问题。
55、学历有上限,不是越高越好;其次是动手能力强;此外,人际关系还要和谐。智力比知识重要,素质比智力重要,觉悟比素质重要。
56、企业文化培训有三个层次:企业文化精神,企业文化制度和企业文化物质。
58、没有思路,就没有出路。
篇2
中国书法名山——泰山
民国时期书法的观念与后碑学特征[1] 曹建
民国时期文人的笔墨情怀 张瑞田
新学兴起后的民国时期书法教育 金华,刘清扬
论民国时期印学研究特点及其背景 薛帅杰
书贵瘦硬方通神——试论刘孟伉书法艺术及其审美特征 王兴国
刘孟伉作品
赵铁山其人其书 郭齐文
渊雅清逸风规自远——徐无闻书法篆刻艺术的审美特质论 傅舟
徐无闻书学思想研究三题 邱世鸿
翰墨丹青各不凡——陈巨锁辑评
学书琐语 陈巨锁
古体新生任重道远 丛文俊
全国篆书名家作品邀请展作品选
书法艺术与国家文化安全(节选) 邵秉仁
草书味道的多样性(节选) 张旭光
中国书法与中国文字关系的几个问题(节选) 周俊杰
笔法笔力线质 白砥
玄妙之意幽深之理——论张锡庚书法艺术的人文蕴涵 石延平
闲来更识真精神写到湖山不寂寥——谷松章篆刻创作漫谈 薛元明
悟性与技能相结合的成功 刘恒
学界通人书坛巨擘文化使者——杨守敬 周德聪,罗海东
杨守敬的书法与书学及其在日本的影响 陈上岷
论杨守敬首倡『碑帖融合书学思想 任晓明
读杨守敬手札册 王晓钟
杨守敬手札册选
馆藏杨守敬书法作品解读 王倚平
清代常州学人书法 左树成
恽南田书法刍议 李威
文彭《与上池书》解读 黄惇
章草及其相关问题考略 丛文俊
资讯
奇肆纵逸沉雄跌宕——吕凤子书法艺术略论 赵启斌
大书深刻老犹能——李白凤的书法篆刻艺术初探 王梦笔
蒋维崧与潘伯鹰 清如
以古为用以性为体——嵇小军书法意义摭谈 王德志
碑学情结——何来胜的隶书创作 姜寿田
何来胜作品
踏天磨刀游神三代——玺印流风的当代意义 尹海龙
我对中庸的理解 龙开胜
大草原与方寸天地 朝洛蒙
雕虫之爱 朝洛蒙
翰墨千秋自风流——上海博物馆藏明代法书巡览 刘一闻
在帖学氛围下明代书法思想的主要流派 姜澄清
孙慎行书法述略 袁予
余任天艺术略论 陈汉波
余任天作品(含彩页)
化动为静涵奇于凡——品读刘海粟书法艺术 徐镕
用志不纷凝于神博见洽闻通以和——记朱关田先生近年的书学研究 陈根民
媒介的力量——三十年来书法大众传播媒介之变迁与影响研究 郑利权
当代书坛三大误区略论 张其
约束与自由——谈谈对『协会的认识 李庶民
古文字在书印中的协调(三) 徐畅
论书法的『骨秀——兼论王羲之书法地位在唐代由最高到最低 陈传席
我眼中的洪洋 孙伯翔
刘洪洋的作品
临帖杂感 马亚飞
马亚飞的作品
我对书法的一些认识 林再成
林再成作品
行书艺术的抒情品格 乌峰
让时间说话——闷庐主人眼里心中的启成君 孔令驰
陆启成的作品
余任天诗稿
余任天书法篆刻语录
刘海粟作品
朱关田作品
全国首届册页书法展作品选
简说刘江《中国印章艺术史》的学术价值 张志攀
北魏元氏墓志与羲之书法的渊源关系 沈文中
六印象·全国篆刻提名展作品选
『淮北矿业杯全国煤矿书法家精品展作品选
来稿选登
资讯
名家新作——刘云泉
上海博物馆藏明代书法选 董国强
北魏盖天保墓砖及其书法 殷宪
中国书协五届五次理事会在合肥召开 高庆春,郭志鸿
『创造力的实现·张海书法展在杭州上海南京巡展
『张海书法展笔谈 周俊杰,李庶民,西中文,吴振锋,刘思凯
唐墓志中的书学资料 朱关田
千唐志斋书法艺术略论 史京品,宋笛
『魏碑体书风在千唐志斋馆藏唐志中的延续 杨庆兴
千唐志斋馆藏唐代墓志中受『写经体影响的墓志楷书 庆云斋主
唐代三方墓志与书者湛然 王木铎,王沛
唐沈知敏崔暟王瑗墓志概述及书艺摭谈 吴健华,刘中州
从学习用笔法想到的 陈方既
非丑书——兼估『创新 姜澄清
论笔法与两种的关系 刘铭
王国维尺牍
孙其峰作品
学书随感 孙伯翔
更重要的是你想让它是什么 魏哲
境由心造 李洪义
学书断想 王乃勇
王国维的书法实践与书法艺术观 郑国贤
书印兼修有自我德艺双馨启后人——略论孙其峰先生艺品与人品 邵佩英
大燕《严希荘墓志》三考 赵文成
北宋外戚书画鉴藏研究 杨军
王僧虔书论研究——兼论《答(采)古来能书人名》的作者归属 陈池瑜
舞『文弄『墨——以杜牧墨迹为例谈中国古代文人『书写的文化价值 商秀清
论近现代碑帖观念的对峙与融合 石明祥
书法艺术在书籍装帧中的魅力 邹海东
张钧作品
苍郁雄畅——李宴清书法试析 汪为胜
书法创作浅谈 寇学臣
篇3
2008年1月12日,中国科学院国际学术交流中心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全国促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启动仪式”;2014年9月24日,主席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提出了“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等论断,于是,“诚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业已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之一。
目前关于“诚信”的硕博论文已检索到116篇(不完全统计),其主要内容是诚信的古今对比、中外对比及与其它美德间的对比等。虽然该话题早已不新鲜,但因真、善、美的追求历久弥新、永无止境,且对现代精神文明建设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故而本文以“诚信”为视角,从字词解释、历史源流和现代启示三方面进行了浅析,试图理清其脉络,并使之古为今用,具体如下。
一、字词解释
从字形上说,形声之“诚”与会意之“信”相差甚大,然而,从字音上说,“诚”是上古禅纽耕部韵,“信”是上古心纽真部韵,按照王力先生的理论,上古禅纽(舌音)和心纽(齿音)属于邻纽关系,而上古耕部韵和真部韵属于通转关系,两字上古声韵关系较为密切。
从字义上说,“诚”者,“信也”,“物之终始”(《中庸章句集注》),“天之道也”(《孟子・离娄上》),“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信”者,“诚也”,“有诸己之谓信”(《孟子・尽心下》),“信则民任焉”(《论语・尧曰》)。
由此可见,两字之义极为密切。当然,除《说文》互训之证外,古时还有“内诚于己,外信于人”“诚善于心之谓信”(《张子正蒙・中正》)之说,虽然侧重点稍有不同,但其终究是殊途同归,甚至早在《礼记・祭统》“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孟子・万章上》“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奚伪焉”、《吕氏春秋・勿躬》“夫君人而知无恃其能勇力诚信则近之矣”等先秦文献中已有多次连用的记载。
至于“诚信”,其产生颇似“诚”“信”之浑言化,指“真诚或真诚之心”(《汉语大词典》)也,是个体在一定关系中所表现出的以真实无欺、善良正直为核心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品质和行为倾向,具有宗教性(祭祀性)、血缘性、政治性、道德至上性、自律与律人性等特征,其心理结构可划分为正性取向和负性取向,前者包含义、敬、真、仁、勇,共5个维度;后者包含虚滑、欺诈、轻妄、奸狡,共4个维度。
二、历史源流
若论“诚信”之源流,则可追溯到上古时期和夏商周三代,其主要记录和阐释在《尚书》的“允”和《易经》的“孚”等字中,俱是诚信之义。因其虽无“诚信”之名,却有“诚信”之实,故而算作“诚信”的萌芽阶段。
春秋之时,经孔子等人的大力提倡后,儒家诚信观首次被明确提出,虽然未能根本扭转礼崩乐坏的局面,但是却在正人心、厚风俗等方面有着“万世师表”之誉,故而算作“诚信”的形成阶段。当然,因古汉语单音节居多,“诚”“信”最初是分开来单独使用的,并且字义方面还稍有差别,只是后来逐渐同义复合,最终构成了双音节的“诚信”罢了。以《论语》为例,“诚”“信”都未曾连用,不过,虽然“诚”只出现了3次,且都作助词,并无实义,但是“信”却出现了38次,且都有实义,这就为“诚信”的正式出现奠定了基础。
至于“诚信”到底最先出现在哪个文献中的问题,本文鉴于先秦典籍成书年代的模糊性和后人增入的复杂性而持谨慎态度,詹贤武先生在《“诚信”的词源性研究》中认为最早将“诚”和“信”联结在一起的是《管子・枢言》“先王贵诚信。诚信者,天下之结也”,虽可供参考,但也需深入探讨。
此后,进入“诚信”的发展阶段,根据北大语料库,对比发现“诚信”的发展有所起伏:战国之时“不厌诈伪”,“信人,则制于人”(《韩非子・备内》),于是,诚信之风日益衰落;西汉之时“独尊儒术”,“至诚遗物而不与变”(《春秋繁露・天道施》),于是,诚信之风转向兴盛;魏晋之时“求之实而防之信”(《全晋文》),于是,诚信之风再次衰落。
再后来,就进入了“诚信”的稳定阶段,唐代“推心至诚,庶几王道”(《唐太宗全集・大赦昭书》)、宋代“至诚事亲则成人子,至诚事君则成人臣”(《朱熹、程颐处世语录》)、明代“惟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知天地之化育”(王阳明《传习录》),以及清代朴学“无征不信”(《中庸章句集注》)等相继登上历史舞台,并且无不讲求“诚信”,于是,诚信之风再起,直至今日亦然,其具体内容虽有不同,其诚信实质却是相通。如果隋唐之前可用“跌宕”一词来概括“诚信”之地位,那么隋唐之后则可用“共识”一词来总结“诚信”之特征。
三、现代启示
经过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诚信”不仅在理论上得以不断完善,而且在实践中能给人以巨大启示。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在践行“诚信”方面确实给后人树立了榜样。
具体说来,首先是“诚其意”“正其心”,“实其心之所发”,“一于善而无自欺也”(《大学章句集注》);然后是身体力行,点滴做起,并自觉与虚假言行作斗争。正所谓“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荀子・儒效》),诚能体而存之,则众善之源,百行之本。倘若光说不做,则只是空谈;倘若“言行相诡”,则“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孟子・离娄上》),“不祥莫大焉”(《吕氏春秋・辞》)。故曰“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即使去了“兵”“食”,也不能失了“诚信”。
古代关于“诚信”的典故有很多,其中,信守诺言的有“曾子杀猪教子”、信守史实的有“董狐秉笔直书”、信守气节的有“苏武持节牧羊”、信守爱情的有“宋弘不易糟糠”、信守廉洁的有“杨震赴任拒金”、信守忠义的有“关羽挂印封金”、信守律法的有“包公铁面无私”等等。当然,现代“诚信”故事也不少,例如海尔总裁张瑞敏的砸冰箱事件,就砸出了海尔员工“零缺陷”的质量意识。这些无不证明“诚信”乃安身立命的根本,不会因时代的改变而被淘汰,今人应以古人为师,继承并发扬此精神。
然而,现在“诚信”缺失的现象接二连三地出现,形势已经不容乐观,其中,大学生的拖欠贷款、考试作弊、学术抄袭、简历造假、工作违约,甚至恋爱欺骗等时常会发生,明星的诈捐门、代言门、逃税门、出轨门等不断被报道,企业的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瘦肉精、毒生姜等问题也层出不穷。这些事件直接关系到学习、生活及生产等方面的切身利益,加之频发在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凸显期,直接关系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故而除法律制度之外,还应从传统美德等方面相互补充,毕竟法律并非万能,其制定耗时较长,其执行成本较高,甚至很多领域目前还难以做出明确规定。当然,失诚信者,必定失民心,即使侥幸获利,也注定长久不了,甚至还会受到严惩,例如以蓝田股份等为代表的造假企业,虽然曾多年逃过诚信的检验而造成了“不诚信比诚信更有好处”的假象,但终因股市黑幕曝光后的信用危机而致生存危机(《人民日报海外版:蓝田连败官司曝信贷危机》)。
那么“诚信”问题的产生原因及其解决措施究竟是什么呢?经过文献检索,发现个人、家庭、学校、企业及政府等是其主要因素,重视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责任意识、教育制度和社会环境等是其主要措施。当然,因为“诚信”并非是一时一事的认识,而是一定时期内的综合评价,甚至是对某人某事的盖棺定论,其丢弃容易而培养困难,所以诚信问题往往比较复杂,解决起来除了需要全面考虑外,还得循序渐进,甚至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正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倘若操之过急,恐怕会适得其反。
以大学生诚信问题为例,针对其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缺乏及心理不成熟等状况,应该多管齐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首先,大学生自己要严于律己,避免盲从,自觉抵制违信思想和言行的腐蚀;其次,大学生家长要加强诚信重视度,不断耳提面命以防微杜渐,绝不能因其已经成年而放纵不管;再次,大学校园要增设诚信课程,并且不断改善教育方式、评价机制和奖惩措施,以便形成良性循环;然后,政府部门要加强舆论引导和市场监管,特别是对网络诚信的管理,以便打造一个充满诚信的社会环境;最后,借鉴西方的诚信模式,结合自身国情取长补短。当然,这是个终身教育的过程,其潜移默化的周期极长,不仅不能奢望其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且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反应。
以企业诚信问题为例,针对其假冒伪劣、恶性竞争及偷税漏税等情况,应该内外合一,标本兼治,使其“有信可依”“有信必依”“违信必究”:首先,企业自身要加强内部管理,严把信用关,并尽量对生产、销售、客服、资金、税收、公共关系等明细进行公示,以便打造消费者信得过、有竞争力的品牌;其次,立法部门要完善法律条款和奖惩制度,使其有法可依,并且无漏洞可钻;再次,宣传部门要加强普法宣传,增强其诚信意识;然后,监管部门要加强监察力度,建立完善的诚信档案、严格的市场准入机制、竞争机制和退出机制,以便抑制审批特权;最后,执法部门要加强打击力度,增加企业违信成本,即对失信行为进行事先契约和事后惩罚相结合的双向规避,以便及时淘汰毁信者。当然,这也是个长期治理的过程,毕竟这么多年累积下来的问题,之前都没得到妥善解决,现在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过,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周易・系辞下》),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的时候,此法至少能让企业的诚信问题得到一定的缓解。
总之,“诚信”作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早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无法回避,只有选择和坚持它,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若想让华夏的精神文明等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从现在起,从我做起,将诚信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旧题(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疏.廖名春、陈明整理.尚书正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
[4](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5](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6](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清)王先t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8.
[8](清)王夫之.船山全书十二.张子正蒙注[M].长沙:岳麓书社,2011.
[9](清)孙希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10]许维y.吕氏春秋集释(下)[M]影印版.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5.
[11]陈劲.中国人诚信心理结构及其特征[D].重庆:西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7.
[12]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13]北大语料库[DB/OL]. http:///corpus.asp.
篇4
李伟雄
摘要:深受人们关注与好评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成功经验,再次证明了生活强于概念、真诚方有实感、细节决定高度的创作理念。这些创作理念对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打造下接地气、上有情怀、内含气质的高中思想政治课,需要增强生活气息、融入人文情怀,提升精品气质。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思想政治课 地气 情怀
作者简介:李伟雄,男,广东省东莞市第六高级中学,中学二级教师。
继2012年央视推出大型原创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人们“口水与泪水齐飞”之后,2014年《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甫映即刻引发新一轮收视热潮。它的成功再次证明了生活强于概念、真诚方有实感、细节决定高度。这些成功经验对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同样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和学习价值。
一、生活强于概念——增添生活气息
饮食,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命题。饮食的安全、味道以及凝聚其中的感情的每一次变化,都是人们非常关心的话题。《舌尖上的中国》创作团队传递的一个重要理念——“要想抓住观众的心,就要抓住观众的胃。”这个隐喻告诉我们,什么样的内容才能更好地满足观众的需求呢?当然是事关观众生活实际,尤其是与他们衣食住行密切相关的信息和事件。展现和传播中国文化,可以是卷帙浩繁的历史典籍中纵横千年的宏大叙事,也可以是美味佳肴编织成的细碎生活。不同的传播载体有不同的受众和功效,以人人都有话说的美食作为切人点,更亲切自然,更具参与性和延展性。①如同纪录片的创作一样,课堂教学要吸引学生,就要紧密地贴近学生的生活,不能用抽象的概念去裁剪生活,不能用主观的想象去代替生活。
英国学者迈克尔·奥肖内西曾指出,电视必须跟人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包括现实生活和想象中的生活;如果在电视中看不到我们自己的生活、愿望及梦想,那么电视对我们来说就毫无意义。对照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也正是如此吗?能够沉淀于人们生活中、生命里的知识与学问,无非有两大类:有兴趣爱好的和当下正在使用的,简而言之,都是满足自身生活需求、生命需要的。进而言之,只有基于学生生活经验,能够满足学生生活需要的教学内容,才更有可能留存心底,沉淀终身,发挥教育润泽人生的力量。
笔者在讲授“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时,让前段时间参加学校运动会接力赛的几名同学畅谈参赛团队是如何优化组合的,然后在学生分享经验心得的基础上再阐释系统优化方法的重要性及其运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事实上,无论学生经历多少年的学校教育,终归要面对现实的社会生活,倘若学校教育能够尽早与学生已经经历和即将面对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将会产生更大的教育效益。在讲解“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时,着力挖掘教学内容的育人价值,引用了北京市第十五中学校长邰亚臣的一席话:“学习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注意力、意志力,把一个人的全部功力调动起来指向一点。这是一个很好的训练过程,人的一生当中,总要通过一件或几件事情来调动人的能量:在国外,可能是别的领域;在中国,是高考。没有能量输出的过程,就没有力量增长的可能!”这样的引导,既用生活实例阐述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又观照学生的生活实际和需求关切,委婉而深刻地强调了备战高考的经历之于人生成长的重要性,堪称激活人生潜能的关键部分之一。课后,推荐学生阅读《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一书,引导学生尝试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好各学科复习时间的分配。倡导学生立足生活学哲学,回到生活用哲学,践行学以致用的理念。这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的主张,最好的一种教育,就是让学生牢牢记住学校教材与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关系。
又如,在讲解“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这一知识点时,撷取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代沟”烦恼问题,提问学生:“当与父母发生争执产生矛盾时你作何反应?”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赌气几天,不理父母”、“据理力争,决不相让”、“表面妥协,内心不服”,等等。这显然不能“解决矛盾”。于是,笔者结合《生活与哲学》相关知识进行了分析,从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来看,有两类矛盾:一类以同一性为主(矛盾双方“荣辱与共”,相互联结),另一类以斗争性为主(矛盾双方“此消彼长”,相互排斥)。同学们与父母的矛盾性质显然属于第一类。处理这类矛盾不能采用一方克服一方、近乎“你死我活”的方式来解决,而应采取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的方法来促成“双赢”的局面。应该说,学生对“双赢”这个词并不陌生,但作为矛盾分析法用来处理父母简单管束与孩子叛逆调皮导致的“摩擦”,还是头一回听说。这样富有生活气息的举例,紧贴学生的成长需要,使学生增添了哲学学习的亲切感,更加真切地体会到哲学的价值,从而激发学习热情,让“大道理”与学生最关心、最现实的问题结合起来,努力实现“过去,书本是学生的全部世界”向“如今,全部生活世界是学生的书本”的转变,引导学生如何为人处事,促成知行合一。
二、真诚方有实感——融人人文情怀
清华大学李希光教授在课堂上反复强调:“什么样的新闻最有力量?一是人,活生生的人;二是故事,有血有肉的故事。”《舌尖上的中国》虽然不是新闻作品,但是它的成功再次证明,纪录片要想得到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就必须真诚地讲故事、论情怀。片中,每种食物背后,都有人物、场景、情节等完整叙事。食物只是线索,借由拍摄食材获取、食物制作的全过程,创作人员意欲展示的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勇敢、坚韧等优秀品质,展示中国人含蓄委婉、难以阻隔的情感联系。可以说,《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镜头聚焦的不是社会名流锦衣玉食的奢靡,而是草根百姓丰衣足食的愿望,不仅精致呈现美食画面,更讲述了许多平凡的人寻找食材的艰辛、制作美食的不易,让观众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来感受食物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趣味等方面的文化特质。
真诚是艺术的第一要义。“以味诱人,以情动人”,是《舌尖上的中国》最成功的表现手法。“人情比美食更有嚼头”、“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做这个纪录片”是总导演陈晓卿的创作理念。推而广之,“以趣诱人,以情动人”的理念同样应该成为一堂好课的执著追求。一堂好课,不应该仅仅是教材知识的堆砌、解题方法的累积,而应该是在知识与技能背后的情感表达与人文关怀、思维点拨与精神滋养、人性养育与价值引领,这才真正决定了一堂课的品质与境界。
笔者在讲授“量变引起质变”这个知识点时,在黑板上写了“N”、“W”、“O”三个英文字母,让学生将其组合成一个英文单词。当学生们不假思索便能说出“now”、“won”、“own”三个英文单词时,笔者引导学生观察体会场所变更的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原理,同时,在知识讲解的基础上“借题发挥”,在这三个英文单词的基础上再组合成一句话“own now,才能won”(“拥有现在才会赢”)寥寥数语,无需多言,既自然随意地增添了学习哲学的趣味,潜移默化中也促成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在这堂课上,笔者还播放了《2011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刘伟》的视频,引导学生结合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谈谈刘伟的成长成功给我们怎样的哲学方法论启示?——①刘伟真的是“一夜成名”吗?(哲学启示:要做好量的积累)②刘伟的人生转折点是什么?(哲学启示:要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与发展)③2010年刘伟在《中国达人秀》舞台上夺冠后,为什么还努力争取在2011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奏中国名曲《梁祝》?(哲学启示:要树立新的目标,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不断前进)讲完以上知识点,让学生感悟刘伟的经典语录——“我觉得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并作了如下点评:“诚然,人生应当追求精彩地活着,活出生命的尊严,活出人生的价值。但即使人生并不精彩,也要活着。因为,活着,就是一切;活着,才有一切;活着,就要学会承担,懂得承受。只要你有足够的勇气、坚韧的毅力来面对生活的平淡、走过人生的曲折,精彩或许就在下一个转角处不期而至。用我们所学哲学的话来说,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把课程知识学习与体悟生命价值联系起来,赋予知识学习以生命存在的意义,赋予学生以面对生活压力、生命挫折、人生困境的勇气、信心与能力,这是教师肩负社会责任与充盈人文情怀的追求,也是人性饱满课堂的应有之义。“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育应引领学生建构并联通富有涵养的意义世界、阳光健康的精神世界、积极向上的心理世界。如果课堂上教师只是热衷于宏大叙事,习惯于倾注冰冷的知识,就会在丢失暖暖情怀的同时,也疏远人性的温度、教育的温暖。我们理当教育孩子“追求精彩、走向成功”,但一切教育的原点都应立足于对生命的珍视与敬畏。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融人人文情怀、渗透生命教育应当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不露痕迹的。渗透得当,学生无意间习得的德育意识就强;融人妥帖,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内化知识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
在讲解“新时代的劳动者”时,笔者了解到择业策略是学生普遍关心的一个问题,于是笔者在引导学生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和职业平等观的同时,也结合自己大学毕业前夕参加教师招聘考试的亲身经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生涯规划指导和求职技能介绍。通过“现身说法”,使学生更真切地了解到社会对一个劳动者必备素质的要求,认识到择业不仅是谋生存、求发展的需要,更意味着寻找自己实现人生价值、为社会服务的最佳位置,择业不仅是专业技能的竞争,也是综合素质的比拼,择业要与敬业、创业联系起来。如此,将人生理想教育、生涯规划指导等内容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
三、细节决定高度——提升精品气质
常言道:“一身戏都在脸上,一脸戏都在眼上。”一部纪录片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一个个真实感人的细节。细节是纪录片的血肉,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的“真实”,并非机械纪录原生态的生活画面,而是着力捕捉能具体反映事物本质、深刻揭示作品内涵、细腻激发观众兴趣的细节。纪录片细节性叙事方式的生存魅力在于,通过解读细节我们能发现隐藏于纪录文本的叙述者抱有何种态度、思想和价值倾向,最终达到读解整个纪录文本的目的。《舌尖上的中国》非常注重在细节方面的雕琢,既有客观舒缓的长镜头,也有丰富跳跃的浅景深画面,如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卓玛挖出松茸后,用地上的松针重新填平菌坑;挖藕人圣武和茂荣兄弟沾满淤泥的双手,船长林红旗时而欣喜时而焦灼的眼神等等细节,这些特写镜头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获取食材的艰辛,从而自然而然地生发对劳动者由衷的敬佩之情。故事好讲,细节难寻,拍摄不易。对于以真实为生命的纪录片来说,细节只能靠抓取来获得,依靠创作者敏锐的观察力,从复杂的生活现象中找出最具代表性、最有感染力的细节。《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中涉及到300多种美食,拍摄了150多个人物,影片中1分钟的镜头是从150分钟的拍摄素材中挑选出来的。可谓是精益求精地追求具象化表达、细节性展示,从而提升了片子的气质,赢得了观众的口碑。
受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影响,处在网络时代的高中学生有着自己独特的课堂学习喜好,抽象的议论、空洞的说教已无法唤起他们的兴趣。但就目前情况来看,高中政治课教学中大而化之的东西还为数不少,在细节上推敲不够,拿捏不准,雕琢不精,从而导致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不强,示范性不高。然而,教学始终是融会于细节的故事拓展和意义生发。所谓教学细节,是指教学中一些不易察觉的细末之处、关键之点。它是教学行为的微观分解,是构成教学行为的最小单位,是教师最平常的行为中反映出来的最内心的情感和最真实的思想。教学细节虽小,却有着多样的表现形式和较为复杂的组成结构,并非所有的教学行为都属于教学细节,只有处在教学关节点、联接处的教学行为,才具有推动教学过程的作用,才具有不容忽视的教学意义。新课程理念只有浸入细节,才会有真实的力量。教学只有在细节处夯实,才会有精品的气质。一堂值得称道的高中政治课,唯有雕琢细节,才能生动;唯有追求生动,才能深刻;唯有凸显深刻,才能润物无声地深人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