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难多的成语范文
时间:2023-04-09 18:2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困难多的成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熟语使用 六忌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c)-0000-00
“正确使用熟语”是自2004年以来高考考纲新增加的一项内容。多年来,高考对于熟语的考查多为成语辨析,并且每年都有一题,分值为3分,以选择的形式出现。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此类试题,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阐释:
1忌望文生义
成语的意蕴往往是约定俗成的,每个成语都有其词典意义,就是在词典中表述的成语的含义,这种含义是在其构成成分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来的整体意义。若对词典意义弄不清,辨析时就容易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如:
(1) 例句:美国政府在上的危言危行,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解析:“危言危行”指正直的言论、正直的行动 ,易曲解为危险的言论、危险的行动。
(2) 例句:白居易在地方为官时很注意接近民众,不管是乡间农妇还是下里巴人,他都能谈得来,从他们那里得到许多创作素材。
解析:“下里巴人” 泛指通俗的文艺作品,而不是指人。
类似成语还有明日黄花(比喻过时的事物)、如坐春风(比喻受到教育和感化)、细大不捐(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东西都不丢掉)、三人成虎(比喻流言惑众容易误假为真)、目无全牛(形容对事物所有组成关系了如指掌,处理起来及其准确熟练)、文不加点(文章一气呵成,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身无长物(形容生活贫困)、不足为训(不足以当作典范或者法则)、天荒地老(形容时间极为久远)、为之侧目(形容畏惧而又愤恨)等等。
2忌张冠李戴
成语有其特定的适用范围和相关的特定对象,若不注意,极易张冠李戴,辨析时弄出笑话。如:
(1) 例句:博物馆里保存着大量有艺术价值的石刻作品,上面的各种花鸟虫兽、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美轮美奂。
解析:“美轮美奂”多指建筑物的高大华美。
(2) 例句:古人中不乏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解析:“汗牛充栋”形容书籍很多,此处用来形容人数众多,显然不合适。
这类成语还有:炙手可热(比喻权势大,气焰盛,使人不敢接近)、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蔚为大观(汇成盛大的景象给人美不胜收的观感)、始作俑者(第一个做坏事的人)、崭露头角(指青少年初显露优异的才能)等等。
3忌褒贬不分
成语的意义有轻重,适用有范围,在感彩方面,还有褒贬之别。运用成语时,不注意与全句内容和谐一致,就会造成褒贬失当。如:
(1) 例句: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解析:“处心积虑”即千方百计地盘算,多用作贬义。
(2) 例句: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
解析:“洗心革面”是清除旧思想,改变旧面貌,比喻彻底悔改,贬义褒用。
这类成语如:摇身一变(贬义,指品行坏的人改换形象出现)、罄竹难书(贬义,把竹子用完都写不尽,形容罪行多,写不完)、一意孤行(贬义,不听别人的意见)、叹为观止(褒义,赞美看到的事物好到了极点)、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凤毛麟角(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力透纸背(褒义,原指书法遒劲有力,后也用来形容诗文立意深刻,用词精当)等等。
4忌谦恭错位
有的成语是谦辞只能对己;有的成语是敬辞,只能对人,如果辨别不准,就会导致谦敬错位。如:
(1) 例句:你尽管放心,你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今后你的工作中遇到什么阻力,或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我一定会鼎力相助的。
解析:鼎力相助:敬辞。用在别人身上,应改为“全力相助”
(2) 例句:小王同学站起来说道:“陈教授刚才那番话是抛砖引玉,我下面将要讲的只能是狗尾续貂。”
解析:“抛砖引玉”是谦词,比喻自己发表粗浅的意见或文章,目的引出别人的高见或佳作。
这类成语涉及到语言得体的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尤为重要。常见的谦辞有:班门弄斧(在鲁班门前舞弄斧子,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姑妄言之(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意为任意编造的、没有根据、或不甚可靠的话语)、信笔涂鸦(形容字写得很潦草,或胡乱地写文章,随意涂鸦)一孔之见(从一个小窟窿里所看到的,比喻狭隘片面的见解)等;敬辞有:高抬贵手(对方的手抬高一些就可以让人过去,表示请求宽恕、通融时的客套用语)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等。
5忌知一不知二
不少成语词义后来都被引申了,但它的本义有时还会出现当一个成语重新回到本义时容易认为用错了。同时,在语言的流传过程中,有的成语派生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义,甚至感彩也相反,这就决定它适用于两个以上的语言环境。如果我们对这类成语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则易造成误判。如:
(1) 例句:每当夜幕降临,饭店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凡。
解析:“灯红酒绿”用在饭店后,本义就复活了,不再含贬义。
(2) 例句:“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解析:“淋漓尽致” 既指文章或说话详尽透彻,也可指暴露得彻底。
诸如此类的两用成语还有很多,如:龙飞凤舞、老谋深算、左右逢源、按图索骥等等。
此外,运用成语要避免重复矛盾,如“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莘莘学子”意为众多的学生,前面用“一位”修饰,自相矛盾。再如:“听了这个故事,她忍俊不禁地笑起来。”“忍俊不禁”意为忍不住地笑起来,和后面的“笑起来”重复。
当然,所谈这些,更多的带有技巧性,要正确地使用成语,还需平时多留心、多积累、多归纳,多注意近义成语的选用,多关注有历史渊源特殊意义的成语。
参考文献
[1] 杨翠兰.基于语料统计的汉语成语语法功能研究[A].第二届全国学生计算语言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篇2
江西省宁都师范附小四(8)班
陈浩龙
今天,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补充成语的练习,我把内容浏览了一遍就开始做起题来了。我先把容易的都做完了,剩下一些不会做的“困难户”,我开始回忆起以前学过的知识,有几个难题被我攻下来了。几个老大难的“钉子户”实在是拔不下来,只好等老师来帮忙了。
看看我们能做出的差不多完成了,老师开始给我们讲解了,只见老师一边在黑板上写出要填的字,一边给我们讲解成语的意思,把一会功夫,我们就把那些成语消化了。这时,老师笑着告诉大家:“接下来我们进行看表演猜成语的游戏”。话音刚落,老师地垂着头,一言不发,完全一副战败了的样子,我觉得好奇怪,不过,我马上反应过来,“垂头丧气!”我兴奋地叫起来,“我知道玩怎样的游戏了。”
“那好,你们自己去准备好几个成语的表演,一会儿表演,让别人来猜。”开始下去准备了,我们谁都不想把自己心里的答案告诉别人。表演开始了,我觉得这是我的强项,信心满满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很是得意地来到一度墙边,大家向我投来好奇的目光,曾雨涛干脆叫起来:“你这是去哪呢?”“上超市呢!”我满脸诡秘地回答道,说完就做起在到处挑选东西的样子,还在自言自语道:“哇,这么多啊!”曾雨涛“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老师看他一副疑惑不解的样子,只好提醒道:“你再去看看那些成语吧!”还真是有用,曾雨涛琢磨了一会,咧咧嘴说道:“应该是‘琳琅满目’吧!我是用排除法做出来的,因为我感觉别的都不相符,就剩下这一个的意思我不太明白,所以就选它了。”他还主动向我们解释呢。
接下来的表演者是曾雨涛,只见他从外面搬来一张小凳子,在小凳子上坐了一会儿,好像从地上捡起什么东西,随后兴奋地跑出去了,一会儿又跑回原地坐在小凳子上似乎在等着什么。我拿起本子看着成语来对照,我想:这会是哪一个成语呢?曾雨涛开始得意起来:“哈哈,猜不出来了吧!”我不理他,经过深思熟虑以后,果断地说:“守株待兔!”曾雨涛有些失望地说:“恭喜你,答对了!”
篇3
【关键词】成语 文言文教学 教学难关
文言文之难,究竟难在何处?一曰古今异义,二曰词类活用,三曰特殊句式。如何突破?笔者积十多年之教学经验,始觉有一小招可用,即用成语巧破三难关。
一破古今异义关
在文言文教学中,对那些古今词义有差异的实词,用相应的成语去印证,可以迅速理解并掌握。“举疾首蹙颚而相告曰”的“举”可用成语“举世闻名”、“举国同庆”中的“举”解释。“善假于物也”中的“假”字可与“狐假虎威”、“不假思索”相联系。“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的“彰”字可以成语“欲盖弥彰”的“彰”来解释。“何可胜道也哉”的“胜”可用成语“不胜枚举”中的“胜”来解释。至于“臣请就汤镬”、“媵人持汤沃灌”中的“汤”字,古意作“热水、开水”讲,我们可用成语“赴汤蹈火”来印证。《劝学》中的“劝”字,不是“拿道理说服人”的意思,而是“勉励”之意,这可由成语“惩恶劝善”来印证。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恨”、“涕”、“抢”等词,它们的古义分别是“怨恨”、“眼泪”、“撞”的意思,成语“抱恨终天”、“感激涕零”、“哭天抢地”中的“恨”、“涕”、“抢”均保留了古义。
二破词类活用关
词类活用主要指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用作名词、使动和意动用法等,尽管在文言文中,词类活用是很普遍的现象,但在现代汉语中却并不多见,这对学生学习文言文造成了不小的困难。如果能够恰当地使用些成语,就会化难为易。
1.用成语来讲析名词活用作动词。许多名词在文言文中经常活用为动词,如“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中的“实”本来是名词,“果实”的意思,在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结果实”。这在成语“春华秋实”中得到了印证。“衣锦还乡”中的“衣”是“穿着”的意思,是说穿着锦绣的衣服回到故乡。“不衫不履”、“衣冠禽兽”中的“衫”、“履”、“衣冠”都是名词活用为动词。
2.用成语讲析名词用作状语。在文言文中,除了表时间的名词作状语外,其他名词也可以作状语,这是古汉语中的名词和现代汉语中的名词所不同的。如“川流不息”中的“川”作“流”的状语,意思是像河水一样流个不停,比喻来往的车辆、船只很多。“风驰电掣”、“土崩瓦解”、“星罗棋布”、“口诛笔伐”、“玉洁冰清”等成语中的“风”、“电”、“土”、“瓦”、“星”、“棋”、“口”、“笔”、“玉”、“冰”都是名词作状语的例子。
3.用成语讲析形容词用作名词。古汉语中形容词用作名词的现象是比较多的。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的“善”本来是形容词,好的意思,现在用作名词,意思是“好的意见、榜样”。这在成语“从善如流”中得到了印证。又如“披坚执锐”,“坚”本是形容词,坚硬,现用作名词,意思是“坚硬的铠甲”;“锐”,本是锐利,形容词,现用作名词,意思是“锐利的武器”。成语“居安思危”、“取长补短”、“一见如故”中的“安”、“危”、“长”、“短”、“故”都是形容词用作名词,意思分别是“安乐的环境”、“危难”、“别人的长处”、“自己的不足之处”、“老朋友”。
4.用成语讲析使动用法。所谓使动用法,不是指“主语自身怎么样”,而是指“主语使宾语怎么样”。在成语中,使动用法是很多的。“翻天覆地”中的“翻”、“覆”,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它不是主语“人”(省略)在翻转,而是主语人使宾语“天地”在翻转。又如“富国强兵”中的“富”、“强”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翻译为使国富裕、使兵强大。成语“祸国殃民”、“降龙伏虎”、“闭月羞花”、“劳民伤财”中的“祸”、“殃”、“降”、“伏”、“闭”、“羞”、“劳”、“伤”等都是使动用法。“无丝竹之乱耳”中的“乱”意为“使某某乱”,“汗牛充栋”中的“汗”意思是“使某某累得出汗”,“既来之,则安之”中的“来”、“安”的意思是“使某来”、“使某安定”,“完璧归赵”中的“完”的意思是“使某完好”。
5.用成语讲析意动用法。所谓意动用法,是指主语在主观意识上认为宾语“怎么样”或主语把宾语“当成什么”。如“不远千里”即“不以千里为远”的意思。“鱼肉人民”即以人民为鱼肉。其中的“鱼”、“肉”是意动用法,是主语主观上把人民当成了“鱼”和“肉”。“梅妻鹤子”就是以梅为妻、以鹤为子。“厚今薄古”就是以今为厚、以古为薄。在成语中,“兵贵神速”、“草菅人命”、“是古非今”、“不耻下问”中的“贵”、“草菅”、“是”、“非”、“耻”等都是意动用法。
三破文言特殊句式关
1.用成语讲析宾语前置现象。在文言文中,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要放在动词前。如“三岁贯汝,莫我肯顾”中的“我”、“古之人不余欺也”中的“余”,都分别放到了动词“顾”、“欺”的前面。这种用法在成语中也有不少。如“时不我待”、“人莫予毒”、“岁不我与”都是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也前置,如“何以知之”,这种用法也保留在成语中,如“何去何从”、“何患无辞”中的“何”字。在文言文中,有时还用助词“是”、“之”标志宾语前置。如“宋何罪之有”、“何厌之有”、“无乃尔是过与”。我们可以借助“不此之图”、“唯命是听”、“唯利是图”、“唯才是举”、“马首是瞻”等成语来理解。
2.用成语讲析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现象在成语中的表现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第一,“于”字结构的成语。如“无济于事”中状语“于事”放在了谓语“无济”的后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状语“于忧患”、“于安乐”放到了“生”、“死”的后面。诸如此类的还有“重于泰山”、“死于非命”、“拒人于千里之外”、“防患于未然”等。第二,“以”字结构的成语。如“嗤之以鼻”中的“以鼻”是状语部分,放在了谓语“嗤”的后面。其他类似的还有“相濡以沫”、“动之以情”、“持之以恒”、“掉以轻心”等。可用这些成语讲析文言句中类似的用法,如“王尝语庄子以好乐”中的“以好乐”可解释为“把喜欢音乐这件事”。
篇4
一、抛珠滚玉中的语文精华――小学生成语教学的意义
(一)成语所具备的修辞功能
若想了解小学生成语教学的意义,首先应当明确成语所具备的修辞功能。成语是中国人一直以来约定俗成的、用词凝练且含义精辟的词组或者短句。成语具有整体意义概括性强、组织结构固定紧密、表现方式干脆简练等特点。苏教版小学教材里面出现了数量众多的成语,若能将这些成语单独归纳出来,无疑是一道独特的景观。
站在修辞学的角度分析,教材里的成语修辞功能如下。第一,言简意赅,比如“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喊着”,“争先恐后”这个词就特别简练,如果换成“抢着向前,害怕落后”,则句子就显得非常唆;第二,生动形象,比如“我目不转睛地看着前方”,“目不转睛”这个成语非常形象地说明了我对前方的注视程度,换用普通词语很难有此效果;第三,具有鲜明的感彩,比如苏教版六年级教材中有《负荆请罪》这篇课文,“负荆请罪”本身就是成语,含有诚恳道歉的情感在里面。
(二)小学成语教学的意义所在
第一,针对小学生进行成语教学,是出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成语是语言形成的独特建筑材料。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生如果不能正确理解成语的含义,就会对整篇文章的理解造成障碍。只有对成语的含义有清晰的把握,阅读能力才能真正提升上去。与此同时,学生对于成语的把握越丰富、越扎实,语言表达的能力也会越强。因此成语教学可以看成是阅读水平与写作水平提升的基础。
第二,成语教学的实施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显示,语言与思维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成语是语言的独特建筑材料,自然也会与思维发生紧密联系。这是因为成语一般是用来表达概念的,而概念则用于反映事物的本质。学生只有让思维活起来,顺利理解了概念的内涵及外延,才能理解成语的应用之妙。因此每一个成语的成功学习,都可以说是让思维经受一次锻炼。
第三,成语教学能够养成学生利用汉语的深切感情。汉语语言丰富多彩,还有数不清的宝藏等待学生去开掘。利用成语教学,能够让学生了解成语、继而了解汉语,了解祖国深远的民族文化。
二、源远流长式的综合应用――小学生成语教学的方法
(一)为有源头活水来――找准成语应用之源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如果愿望不强,那么所有的教学设想都会走向死亡。在进行成语教学时,成语故事的利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首先,那些来自于上古传说中的故事,可以带领学生走近那遥远的蛮荒时代。“开天辟地”的气魄,“精卫填海”的坚持,“愚公移山”的执着,这些成语故事使学生生动地了解到古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了解到他们在征服自然与利用自然方面的艰辛。而这些故事里面所传达出的不畏艰难的精神,则从一个侧面鼓舞学生克服学习上的困难。其次,那些真实历史事件所形成的成语故事则可以让同学们认识那些彪炳千古的历史人物,还原一个个真实的历史场面。“完璧归赵”表现了蔺相如的智勇兼备、“负荆请罪”表现了廉颇的知错能改、“三顾茅庐”表现了刘备的求贤若渴……
实际上,不必等到正式学习这些成语的教材出现,再去教学这些成语。在低年级时候,教师就完全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给学生讲述这些成语故事,或者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成语故事的视频资料。小孩子爱看也爱听故事。在这些生动的故事里面,他们会增长知识,尤其是了解了成语的背景,等到正式学习有关的文章时,成语一环将会迅速通过,不会造成课堂障碍。另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成语故事阅读,帮助学生利用网络、图书馆等空间,吸收精华成语,并在充分阅读的前提下,与学生共同交流,最好可以完成每一个成语的从听到看到读再到讲的顺延。当每一个成语出现时,学生可以顺利地说出这个成语中包含的源头故事,那么即便暂时不能准确地利用这个成语,它的大致印象与意思总不会错,故事会自然带领学生走向成语的正确应用之路。
(二)墙里开花墙外香――探寻成语课外之路
当学生对成语产生学习意愿以后,会渴望接触更多的成语。此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契机,使其有机会在课外自主学习。教师应当给学生充分的时机,让学生对于每一条成语都能充分了解其特点、来源,并最终正确使用该成语。探寻成语的课外之路不能离开课内的基础,要帮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而不是在课外随意漫步,没有目标。
比如当学生在课内接触了“惊天动地”“冷嘲热讽”一类的成语,经过教师指点,大家可以发现这样的成语具有如下特点,即成语里面包含了一对反义词。此时教师顺势给出任务:大家能否在课外再搜集一些具有同样特点的成语呢?学生们的兴趣很浓,在下节课上课之前,就能得到“举重若轻”“古往今来”“天长地久”“寒来暑往”等上百条成语。当然每名学生可能只能找出几条,但是“积少成多”,最终效果是非常可观的。
当一个学期或者一个学年结束后,成语积累数量已经很多,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给成语归类,比如包含一组反义词的、从历史故事而来的、形容一年四季变化的、ABCC式的、AABB式的等等。在归类整理完成以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专门以成语复习为目标的比赛,比赛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既可以是成语接龙,也可以是利用成语编故事。在课外成语收集与成语比赛的敦促下,学生不但增强了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合作、交流、组织能力,可谓一举而数得,就不单单是成语一方面的收获了。
(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研究成语交流之法
在语文教学的所有内容中,成语教学几乎是综合性最强的一门艺术,在学习了众多的课内及课外成语以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再次回到课堂中来,利用不同的展示渠道,使大家都了解自己所掌握的成语,共同交流学习的体验及心得,从而达到共享、共识、共同进步的效果。针对成语的交流,主要需利用活动课的形式进行,通过组织活动,拓宽学生交往面,为学生自我表现提供机会。教师负有提出活动内容与活动目标的义务,至于接下来该如何做,具体的成语活动,则可以完全由学生“自作主张”,利用特长优势进行。基本的活动内容有:自主选词、主动合作及道具制作。
首先是自主选词。教师要求学生在已经掌握的众多成语里面,挑选出自己最感兴趣,同时也是应用最熟练的来讲、演、猜、画。擅长讲故事的可以选择历史故事类成语,如“叶公好龙”“刻舟求剑”“亡羊补牢”等;擅长绘画的可以选择形象性强的成语,如“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等;擅长表演的可以选择同时包含几个角色的成语,如“完璧归赵”“狐假虎威”等……因为选材范围广,又不必受到课本限制,学生极容易产生浓厚兴趣,也容易在此过程中发现新信息、新知识,体现出的是一种创新型学习思路。
其次是主动合作。在进行成语交流时,学生当然可以独立参与,但结为小组的参与似乎更常见。比如讲成语故事时,小组内的每一名成员讲一个段落,或者将绘画、表演、讲故事等不同特长的学生结为一组,进行综合化艺术形式的尝试。这样做学生会显得更有积极性,为了让自己小组在班级内表现优秀,定然会出现一些令教师惊喜的创见。
篇5
一、成语的来源
1.历史事实或故事。有些成语是从历史事实来的,这些事实因具有深刻的意义,可以用来说明某种道理、某种认识或者某种境遇,因而被凝缩为成语流传,比如完璧归赵、三顾茅庐、秦晋之好、草木皆兵等。投笔从戎、退避三舍、唇亡齿寒、一鼓作气、门庭若市等,则是出自历史故事。
2.寓言传说。寓言故事形式简短,寓意深远,流传广泛,不少被概括成成语,直接充当语言的建筑材料。这类成语往往有教训或讽喻的意味,如邯郸学步、掩耳盗铃、守株待兔、刻舟求剑、画蛇添足、叶公好龙、狐假虎威等。
3.古人原句。成语里面有一些是全用古人语句而不作改动的,例如:“醉翁之意不在酒”见宋朝文学家欧阳修《醉翁亭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意思是:醉翁的心思并不在饮酒上,而在于赏玩这里的山水。后人把“醉翁之意不在酒”用为成语,表示“别有用心、另有目的”等意思。“水落石出”见宋朝文学家苏轼的《赤壁赋》:“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水落石出”本来是纯粹写景的文句,后人用为成语,比喻真实的情况终于显露出来。一笑千金、咄咄怪事、下笔成章、一鸣惊人等,都是全用前人的语句。
4.人民群众用过的精炼词组。这类成语其中有一些具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和生活气息,例如大海捞针、指桑骂槐、人山人海、大刀阔斧、囫囵吞枣等,因为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都比较好,所以历来就被人们广泛地使用着。
5.外来的成语。在民族交往、文化交流的过程中,语言的相互吸收是不可避免的。例如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我国翻译了不少传自西域和印度的佛经。佛经里边的语句和典故,不少就成了我国的成语,例如:一尘不染、现身说法、心花怒放、不可思议、不弃不离、回头是岸等。明、清以来,我国跟西洋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频繁,西方的典故、格言,以及西洋著作的汉文译本中的精炼语句。有的也就变成了国人使用的成语,例如:火中取栗、新陈代谢、物竞天择、弱肉强食、按劳取酬等。
6.新生成语。我们现在使用的成语,大都是两三千年以来流传下来的或陆续产生的。随着社会的发展演进,根据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表达新思想意识的成语自然会不断涌现。全国解放以来,在阶级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验的实践中,产生了许许多多具有积极意义的新成语,例如:推陈出新、力争上游、百花齐放、勤俭持家、勤学苦练、只争朝夕等。
二、怎样学习和使用成语
成语的文字非常简炼,又有固定的形式,本身具有易学易记的特点。所以无论学习或者使用成语,都不很困难。但是想要很好地掌握它,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弄清成语的涵义。理解学习和使用成语,跟学习和使用字、词一样,首先要彻底理解它的涵义,不能“不求甚解”。有些成语出自古代文献,在使用时了解成语的出处,就有助于对成语语义地把握。“见仁见智”,是“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的缩写,那么就会推知其语义是“对于同一个问题各人有各人的见解”,而不是意见一致。“瓜田李下”,先要知道古乐府诗《古君子行》里有“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两句话。这是告诉人们处在嫌疑的地位要注意。在古书里,也把这个意思写作“瓜李之嫌”(见《唐书・柳公权传》)。无论是“瓜田李下”或“瓜李之嫌”,如果不知道它的出处,只从字面上作解释,那就很难懂得它的意思。由此看来,如果对成语的涵义理解不透彻,或者对成语中某个字的音义还说不准确,就随便使用,难免用得不恰当,甚至闹出笑话。
2.理解关键语素的意思。成语言简意赅,极具表现力,但构成成语的一些关键语素却容易让人望文生义,所以在使用时一定要弄清关键语素的含义,才不至于出现偏颇。如“不刊之论”中的“刊”是“消减、更改”的意思,弄懂这个词的意思,就可推知该成语是“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文字”。“中流砥柱”这个成语中的“砥柱”是黄河中流的一座山,黄河水日日夜夜汹涌澎湃地冲击它,可是千百年来它依然屹立在那里。因此人们就用“中流砥柱”这四个字作为成语,比喻那些意志坚强、在大风大浪里经得起考验、能起支柱作用的人。
3.辨明感彩。成语从感彩上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类,运用时要注意感彩和语境相一致,否则就会出现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现象。比如,我们不能说“敌军的先头部队勇往直前地冲上来”,因为“勇往直前”是形容勇敢地向前进,含有褒义。而这里说的是敌人的情形,我们对他们当然是不会有什么好感,所以应当用含有贬义的词语,把“勇往直前”改为“不顾死活”,那就比较合适些。又如“无微不至”跟“无所不至”两个成语的意思有些相近,但是“无微不至”多指关怀,含有褒义;“无所不至”多系斥责,含有贬义。因此“帝国主义者对殖民地劳苦人民的剥削压榨真是无微不至”这个句子就有毛病,应该把“无微不至”改为“无所不至”,那才比较妥当。
4.看清使用范围。有些成语有其特定的使用范围和对象,不能随意搬用。如“日理万机”这个成语,旧日只用于皇帝、国王,意思是每天处理的国家大事很多。现在也有人用于、,说他们“日理万机”,这也未尝不可。但是如果用之于省长、县长等人,就不很恰当,尽管他们每天做的事情确实很多。
5.合乎逻辑,语法规范。有些成语在语句中意思已经表达明白了,可是在其他语义成分上,还加以修饰、限制,造成语义重复等语法错误。如“一位莘莘学子”,“莘莘”是众多的意思,再出现修饰语“一位”就造成语义上前后矛盾。还要注意成语的语法功能。由于每个成语自身词意和词性的不同,在句子中的语法功能也不同。有的只能做谓语,有的只能做修饰语,有的能带宾语,有的则不能。如“漠不关心百姓疾苦”“司空见惯了腐败现象”“出奇制胜敌人”中的成语都不能带宾语。
篇6
关键词: 汉语成语翻译方法
一、前言
关于翻译,翻译理论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在中国,最流行的理论是严复提出的“信、达、雅”,而在西方国家,最流行的是“等值、等效、功能对等”,这些观点是相互影响和补充的。虽然翻译有不同的侧重点,但都主张翻译必须表达原文的内涵,忠实于原文的风格。所谓忠实表达原文的意义,是指忠实地表达原文的字面意义、形象意义和隐含意义。但不是说原文中所有的表达都同时具有这三种意义。也许有的只有字面意义,但没有形象意义;而有些可能有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但缺乏隐含意义。
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矛盾,这时,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就必须服从其寓意。任何两种语言都不可能是完全对等的,它不可能完全对等地再现原文的三种含义。有时形象相同,但隐含的意义不同。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首先要考虑的是准确地表达其寓意,将原文的形象改为该外国读者所熟悉的其他形象。
二、汉语成语翻译的几种方法
文化差异的存在给交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这也是翻译的最大障碍。当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译者不但要彻底地理解这两种语言文字,而且必须深刻了解这两种语言之间的文化差异。
在中国,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成语的语义具有完整性,有些成语从字面上不难理解,如“小题大做”、“后来居上”等;而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其意思,如“朝三暮四”、“杯弓蛇影”等。在成语翻译方面,通常会用到以下几种方法:
1.直译法
汉语中有不少成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进行翻译。直译是指不引起联想误会,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直译如果译得得体,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成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使目标语读者充分理解其中的意义。
很多汉语成语的字面意义也就是它们的实际意义,非常容易理解,这些成语可以按字面直译。例如:
牢不可破――so strongly built as to be indestructible
攻其不备――strike somebody when he is unprepared
一语道破――hit the mark with a single comment
史无前例――without precedent in history
有些成语有着和目标语非常相似的生动的形象,可以使目标语读者联想到对等的英语成语,这类成语也可以直译。例如:
对牛弹琴――play the lute to a cow(联想到英语成语cast pearls before swine)
竭泽而渔――drain a pond to catch all the fish(联想到英语成语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易如反掌――as easy as turning over one’s hand(联想到英语成语as easy as falling off a log.)
口蜜腹剑――honey-mouthed and dagger-hearted(联想到英语成语Judas kiss)
2.替换法
关于成语翻译,许多翻译书上都谈到了替代技巧。有时,我们能够找到等效的成语进行翻译,但大部分只是类似,还有一些成语在目标语中找不到等效的成语。这时,在翻译中用替换技巧就十分必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汉语成语和目标语有相同的涵义和文化信息。
许多汉语和英文成语具有相同的形象及表现形式。比如汉语成语“浑水摸鱼”是指在浑浊的水中摸鱼,比喻趁混乱的时机捞取不正当的利益,也作“混水摸鱼”。英语中fish in troubled water指的是take advantage of troubled or uncertain condition for personal profit,这两个成语的表现形式和内在含义是相同的。类似的还有:
赴汤蹈火――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随波逐流――go with the tide
眼不见,心不烦――Out of sight,out of mind.
充耳不闻――turn a deaf ear
(2)汉语成语和目标语有类似的意义,但有不同的形象和文化信息。
比如汉语成语“胸有成竹”,如果直接根据字面意思译成have a bamboo in one’s stomach的话,势必会使目标语读者不知所云。因此,译者在翻译时就要用目标语读者熟悉的形象和信息进行翻译,译作have a card in one’s sleeve。又如“噤若寒蝉”译作as mute as a fish,而不译作as mute as a winter cicada;“瓮中之鳖”译作like a rat in a hole,而不译作the turtle in the jar。类似的还有:
胆小如鼠――as timid as a rabbit
挥金如土――spend money like water
东张西望――look right and left
缘木求鱼――seek a hare in hen’s nest
抛砖引玉――to throw a sprat to catch a herring
(3)汉语成语与目标语有相似的形象,但文化信息和内涵不同。
由于文化习俗的差异,翻译时译者要注意成语中的动物词汇,其意义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国,人们往往认为狗是令人厌恶的,因此,大多数与狗有关的成语包含贬义。但在西方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的好朋友,因此一些相关的成语也就带有褒义。翻译这类成语时译者就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差异。比如:
狐朋狗友――pack of scoundrels
狼心狗肺――heartless and cruel
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
爱屋及乌――Love me,love my dog.
3.意译
有些成语的比喻形象是目标语读者所不能接受的,如果把“无孔不入”译成get into every hole,势必会使译文读者不知所云。像这种如果直译不能达意的成语,而英语中又没有现成的同义语可以借用,这时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意译的方法,绕开其文化背景,译出其真正的内涵意义,避免死译、硬译。
因此,意译需要保持含义点和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一致,尽管它可能无法显示原文的风格但却是传达汉语成语的内涵的一个好办法。比如:
扬眉吐气――feel proud and elated(死译:raise the eyebrows and let out a breath)
开门见山――come straight to the point(死译:open the door and see the mountain)
大张旗鼓――a large and spectacular scale(死译:make a great array of flags and drums)
风雨飘摇――being unstable(死译:The wind and rain are rocking.)
心不在焉――be absence of mind
事与愿违――all your swans are geese
不知所措――all at sea
入乡随俗――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4.注释法
如果成语的含义不能被目标语读者完全理解的话,译者翻译时就需要给予更多的补充说明和注释。
“补充说明”是指增加相关的信息,以帮助读者理解成语的内在含义。这种补充说明通常是简洁的。比如:“事后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著名的人物,他是智慧的象征。但是很多外国人并不了解中国历史,因此,译者在进行翻译时最好补充说明一下诸葛亮是何许人,这样一来,目标语读者就更容易理解汉语成语的意思了。再比如:
班门弄斧――showing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八仙过海――the eight fairies crossed the sea(the eight fairies are characters in the Chinese myth story)
“注释”是指添加相关资料和详细的成语的背景,通常是以脚注的形式。成语虽然结构简单,寓意却是深刻的。有些成语有丰富的中国文化背景。因此,译者不能从一个词的表面去理解它的意思并进行翻译。如果直译这类成语的话,目标语读者就很难弄明白其中的含义。如果译者用更多的语句进行解释的话,就会丧失成语本身的简洁性。在这种情况下,译者最好自由地翻译其实际的意义,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其文化背景上,简要说明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方法应该谨慎使用,避免繁琐不堪。解释性说明通常用脚注。比如:
成语“叶公好龙”可译为Lord Ye’s love of dragons,之后还必须给这个成语添加一个脚注(Ye was so fond of dragons that he adorned his whole palace with drawings and carvings of them,but when a real dragon heard of his infatuation and paid him a visit,he was frightened out of his wits.),外国读者才能理解它的内涵。类似的还有:毛遂自荐(Mao Sui recommending himself)、一鼓作气(rousing the spirits with the first drum roll)等。
5.省略法
汉语成语有些是对偶词组,前后两对含义相同,修辞上优美匀称,尤其是在四字结构的成语中,多呈现“同义反复”的现象。这种现象在崇尚简洁的英语中是最忌讳的。为了避免“同义反复”,翻译这类成语时,译者准确地译出其形象的含义就可以了。比如:“无影无踪”中“无影”译作without an image,“无踪”译作without a trace,两者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因此,用without a trace就足以表达这个成语的含义了。类似的成语还有:
愁眉苦脸――gloomy faces
天长地久――eternal like skies
五光十色――multicolored
生龙活虎――sting with energy
字斟句酌――weigh every word
三、结语
当然,翻译的方法也不是固定不变的。一个成语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译法。恰当的翻译是根据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读者的接受程度考虑进行的。
任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够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在语言之间、文化之间能通过寻找翻译对等语,以适当方式重组原文形式和寓意结构来进行交际。汉语成语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在译成英文时,我们翻译的不仅是外延,还有文化内涵,如果需要,还要调整语义结构,这样,不但可以促进交流,而且能弘扬中华文化。
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来说,双文化能力甚至要比双语能力更为重要。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交流,而且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它的目标是打破两者之间的不同的语言障碍,帮助外国读者消除或减少语言及文化障碍。这就要求译者尽最大努力把汉语成语翻译成外国读者乐于接受的形式,在英语中再现汉语文化,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值得我们在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顾嘉祖,陆.语言与文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3]傅敬民,张顺梅,薛清.英汉翻译辨析[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5.
篇7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低段;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对1~2年级课外阅读提出量的要求,要扎扎实实地完成小学1~2年级不少于5万字的课外阅读总量,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过程中,还应注意加以量化来提高课外阅读效果。随着课程改革不断深入,语文教学对每个年段的阅读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低年级的阅读教学目标主要在“喜欢阅读,并感受阅读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课外阅读的浓厚兴趣,学生才会乐于阅读,从而感受到阅读的乐趣。但是对于大多数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孩子,在识字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这就给课外阅读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指导一年级入学儿童开展课外阅读呢?
一、学好拼音,注重识字
看书得从认字开始,学生刚进入校门,什么也不懂,教师也不可操之过急,须慢慢引导。为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我先根据教材引导学生学好拼音,利用学会的拼音多认字。在学习拼音的同时,边学边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朗读、接触汉字。主要是读读儿歌,猜猜谜语,诗歌朗诵等,比较浅显易懂,学生容易理解,还可在正式开学1~2周内学会朗读全班同学的姓名。教师可以对学生的课外识字情况进行定期的检查,说说这些字是在哪里认识的,是怎么认识的,还可以教给大家怎么读,这样一来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课外学习生字的积极性了。与此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坚持收看“学古诗”“成语故事”“动物世界”“动画城”“大风车”等电视节目,每天保证在家有二十分钟以上,在校有三十分钟以上的课外阅读时间。
二、利用活动,提高兴趣
一年级学生爱玩好动,表现欲强,爱听表扬,但他们意志品质尚未很好的发展和形成,做事往往缺乏恒心。当他们进行课外阅读时也不例外,教师应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开展课外阅读活动。比如诗歌朗诵会,故事会,背儿歌比赛,猜谜语游园活动等,其中,故事会形式要多样,可以是讲故事、演故事、画故事,也可以是编故事;可以一个人独立承担,也可以几个人合作完成。诗歌朗诵会则要求每位同学扮演诗人或诗中的人物上台朗诵一首诗。背儿歌比赛主要是看谁背得多,背得好。猜谜语游园活动要求每位同学事先出一条谜语,不能重复,活动时看谁猜中最多。在阅读课时,我发现有些同学看书特别认真,我就及时进行了表扬。还对那些特别喜欢看课外书的学生,进行了奖赏,并允许他们把学校里的课外书带回家去看,而对那些屁股坐不牢,不怎么要看书的调皮学生,我在每节阅读课之前,总是先挑几本书,讲几个故事给他们听。当下课的时候,总有学生很高兴地来跟我说:老师,你刚才讲的故事我在那本书里看到过了。那我的目的也达到了。
三、指导方法,加强效果
让一年级这么小的学生,持之以恒地每天看书,坚持下去确实很难。有时我发现他们看课外书,有几个人确实能长时间地静下来看课外书,可总有那么几个人,一节课下来,书换了好几本,其实什么也没看进去,只是应付时间。为此,我就调整方法,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阅读。如摘录新学会的字,越多越好,还请他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这时,他们看起书来就比较有积极性了。有时布置一个任务,让大家准备一个故事,要讲给大家听,他们就会很认真地去准备。为了学生那份求知欲,促使学生有目的地看书,教师真的要变些花样才行。在学完《古诗两首》时,一首是《春晓》,一首是《村居》,我发现这两首诗都是描写春天的,而且现在正是春天这个美好的季节。我就趁机布置了一个回家作业,要求搜集有关春天的诗歌。同学们回家后,有的在《唐诗三百首》里找,有的在另外的教科书里找,有的去问哥哥姐姐,热情比较高。到了第二天一数,起码有十几首。于是,我就让他们把古诗抄在纸上,在墙上贴出来。我还把其中的几首打印出来,让学生背诵,还开展了一个诗歌朗诵会,评出了背古诗最多的学生,我发现学生对自己找来的古诗背得特有劲。这一次使我和我的学生共享了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家长,携手督促
篇8
上了大学之后以为我们不会再面临像高中时期每天都有写不完的试卷,每隔一段时间就小考一次,而这才刚开学几周我们老师就安排了一场考试,专门测试我们专业知识基础是否扎实,以便老师更好的因材施教。作为学生的我们也是害怕考试的,毕竟这关系到我们平时的专业学分,所以我们只能临时抱抱佛脚,依靠平时的积累带给我们更多的力量了。
这次的考试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老师没有来监考我们,都是一些社团的负责人来监考我们。也没有把手机收上去,或许大家都是学生,也有部分人在不同的学校组织担任职务,也不好管理,所以他们比较放纵我们。我随便看了看,大家的距离只有一个座位的距离,可以轻而易举的就偷瞄到旁边人的答案,周围巡查的人也没几个。等到试卷一发下来,大家都不约而同的打开了手机查答案,只有部分诚实的同学依然靠自己的能力奋笔疾书的写着。也会有一些交流的声音出现,监管人员并没有能很好的控制现场的情况。
但令我今晚最难忘的还是试卷上的题目,我都觉得自己愧对老师,愧对身为一个汉文人,学了那么多年的知识,一到考试检测能力的时候,就把全部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这不得把老师气晕在厕所?这么多年的书算是白读了,简单的一个成语接龙,写到龙飞凤舞的时候要接着舞开头的成语,我绞尽脑汁的在那想,满脑子都是武林外传,但一想那武也不是那个舞,硬是想不出来,就卡在这了,只能跳过这道题写其它的题目了。
这也让我看出了自己的平时积累有多么的不牢固和扎实,希望引此为戒,要好好的努力学习新的知识。
篇9
培训暖场环节——成立部落
一开始我们被分成了四个部落,每个部落都选出自己的酋长、涂鸦和制作酋长的服装、制定并展示了部落之歌和部落舞蹈,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我们的酋长就成为了我们部落的领导核心。领导者具备把握方向和机会的能力,并能带领团队及时完成任务,这对团队的发展尤为重要。所以优秀的团队必须要有优秀的核心。
第一环节:猛龙过江
一条充气龙,五个手抓位,在教练一声开始后,比赛也正式开始,龙头的人把舵,带领身后的四个人员奋力前行,到达终点后换同组的另外五个队员接力返回起点。这个游戏中要求所有人员必须步调一致,龙头和龙尾的人员至关重要,他们需要掌控整个过程中的方向和速度,我们小组通过仔细的观察和分析后,决定前五个人到达终点后要先把龙头掉过来再和下一组的接力人员交接,这样我们为后面的接力人员争取了很多的时间,结果可想而知,我们部落大获全胜。这个游戏中团队协作性非常重要,整个队伍必须保持一致的步调,否则就容易出现摔倒、直接坐在气龙上面等情况,一个人的失误会影响整个团队的进度。
第二环节——奔跑吧,润丰
这次的拓展训练我们一改以往的传统培训方式,学习《奔跑吧,兄弟》的游戏方式,将活动场地扩大到整个一棵树培训基地,通过闯关的形式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活动中有一个游戏叫《快乐传递》,教练出示一个成语,第一个人需要用肢体动作完成对它的表达,然后传递给第二个人,第三个…,最后一个人需要猜出这个成语。教练给我们准备的题目都不算复杂,第一个人做出的动作也很标准,但是在传递的过程中动作被扭曲,等到最后一个表演的时候已经一塌糊涂、表不达意,在大家一片欢快的笑声中,我们小组在3分钟内猜出5个成语。通过这个游戏我懂得了团队工作中沟通的重要性,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用心去体会,团队中的人际关系、包括上下级间的关系,成员间的关系非常重要,不良的人际关系会耗费团队大量的精力,只有良好的沟通,细心的体会才能高效的完成任务。
《巧运气球》的游戏是开指压板上面开展的,两人面对面用胸部夹住气球,赤脚通过大约10米长的指压板,然后再背对背夹气球返回。指压板大家都知道,它是一种"刚好让你痛,但又不至于痛到站不上去"的微虐型游戏道具,一开始听说有这个项目我就已经胆颤心惊了,不过,真正体验了过才发现,走了一圈过后的脚板非常放松、非常舒适,累了一天的脚底神经都得到了充分的按摩,看起来很难的环节我也可以轻松拿下,并且真真切切体会了一把"痛并快乐着".团队工作中也是一样的,遇到困难首先不要选择逃避更不要推卸责任,保持一颗平常心,迎难而上、勇敢面对。俗话说,困难就是纸老虎,你强它就弱,你弱它就强,只有真正的努力的人才能克服一切困难,并且坐享成果。
第三环节——团队绽放
完成所有《奔跑》项目后,我们四个部落的人员全部回到了起点,教官要求我们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给出一条绳子,每人握住绳子的一部分双脚合并,脚后跟着地所有人同时握绳向后倒,人员调整到力量平均后,所有人同时用力顺时针完成100个画圆的动作。这个任务非常考验人的体力,并且在画圆的过程中任何人都不可以停下来,也不能放缓速度,如有稍微的懈怠会导致你这所掌握的这部分绳子脱手,那原来力量平均的圆就可能"圆不成圆"了。在教练的指导下,所有人员团结一致,在声声震天的呐喊报数中,我们终于完成了这个艰难的任务,也为我们此次拓展训练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篇10
一、前人关于文言文与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
对于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来说,学习文言文尚有一定难度。因此对于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甚至第三语言习得的学生来说,学习文言文的理解难度之大显而易见。截至目前,关于此类的论文并不是很多,其中有三篇相关的论文观点新颖。分别是李泉(2006)《对外汉语教学理论研究》,他提出文言文中的许多字至今沿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贾少宁、张瑞华(2009)《也谈对外汉语文化中的教学导入》中提出留学生应明白一些典故、成语独特的文化渊源和历史背影,让学生“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李博闻(2012)《对外汉语教学文言文课程设置与教学探索》通过对对外汉语教学文言文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习者的分析,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为对外汉语文言文教学提供了很多的参考价值。
二、《孟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孟子》中“性善论”与对外汉语教学。“人之初、性本善”这对于大多数外国留学生来说都是极其陌生的,甚至一些信奉基督教的留学生(例如美国、英国等欧洲国家的留学生)一直以来都是接受“原罪论”的教育,即人性本恶。而孟子的性善论则认为性善是每个人所具备的心理活动,是普遍的、与生俱来的。这种思想是千古以来中国人所一直接受的思想。这就是反应了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因此在对外汉语课堂上“性善论”的教学是让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重要一步,如有必要,也可适时向学生介绍《荀子》“性恶论”的思想,但要向学生解释“性善论”是影响中国多年的正统思想。
(二)《孟子》中“义”的思想与对外汉语教学。“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 告子上 鱼我所欲也》)这篇文章是《孟子》中最为经典的代表作之一,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有极大的作用。首先,文章中以鱼和熊掌起兴,从这一点这可以告诉留学生中国人讲究含蓄,就是在一开始通过讲述一些其他事情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是向很多西方国家那样直抒胸臆。其次,也可以向学生讲解舍生取义这个成语。最后,可结合《孔子》向留学生传播中国“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思想。
(三)《孟子》中的成语与对外汉语教学。参看《发展汉语 高级综合1》(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岑玉珍主编),每篇文章中都涉及大量成语。可见成语教学在高级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仅《孟子》一书中,就包含大量在当今社会中仍广泛使用的成语,例如无以规矩,不成方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五十步笑百步、揠苗助长、一曝十寒、心悦诚服、出尔反尔、一介不取、当务之急等,这些成语虽然从字面理解有一定难度,但又是日常口语中经常使用的,因此高级阶段的留学生很有必要学习之。如果仅仅学习这个成语而不去理解其历史背景则很难理解和掌握,但如果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孟子》中的这些篇目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学习成语,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可见《孟子》对于留学生成语教学也有很大的意义。
(四)《孟子》中的排比句与对外汉语教学。大量句式整齐且富有哲理的辩论语句是《孟子》的一大特色,这些句子对于留学生的音韵和汉语语流的学习有很大帮助。例如《孟子 告子下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的一段,韵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可以让留学生感受汉语之美的同时让音韵和语流得以训练,使口语水平得以提高。因此,让留学生在课余时间背诵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目甚至唐诗宋词对他们的语音学习有很大的帮助。
三、以《孟子》为例,浅谈对外汉语教学中文言文教学方法
(一)故事性教学为主。《孟子》作为先秦散文,其语用与现代汉语相差甚远,因此让留学生大量学习其内容甚至词类用法显然是不现实的,在讲解宾语前置、通假字、古今字等古汉语语法时,要重点讲解与现代汉语语法仍有一定联系的知识点。因此在教材选取时,应选择其中一些较容易理解的文章在高级班进行原文学习,例如《奕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对于难度略大的文章,建议采取翻译成白话进行故事教学的方式,这样既让学生了解了《孟子》的思想文化,又减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压力。毕竟文言文的教学还是以渗透文化为主,学习用法为辅,过多地输入文言文会让留学生认为其难度太大而失去对汉语学习的兴趣。
(二)活跃课堂气氛,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应贯穿整个对外汉语教学活动,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在教学过程中,应减少灌输的方式,多对学生提问,引领着学生去思考,去发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在学习到其中的一些成语时,可以让学生将这些成语按照文章排练成小话剧,让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加深对该成语的印象。老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让课堂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