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语文作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04:45: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北京高考语文作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北京高考语文作文

篇1

《考试说明》由北京教育考试院参考教育部考试中心的《考试大纲》编写,明确了考试的性质、内容、要求和形式等,是今年高考北京卷命题的依据,也是指导北京考生复习备考的重要依据。今年将是大纲版高考的收官之年,从明年起,考生将参加新课改高考。作为最后一次使用“老教材”的高考,今年的高考命题将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但会体现“新课改”的内容。

◆语文

继续实行网上阅卷

语文科目在三个方面有变化,一是“考试内容及要求”的“写作”部分,将第5条的“材料新颖”调整为“选材新颖”。

二是“参考样题”部分,共删去11道样题,加进了2007年北京高考的11道样题,涉及字形、成语运用、文字常识、语言运用、文言文阅读、文言停顿、诗歌鉴赏、实用类文章阅读、文学作品阅读、作文等方面。

三是“附录2”的“参考样卷”替换为2008年北京高考试卷,不再附“答题卡”样卡。2009年高考语文仍实行网上阅卷。

■考试说明

◆数学

大量使用历年真题

数学科目基本没有变化,力求保持稳定,仅对“IV.参考样题”进行了调整,增加了2008年高考北京卷部分试题作为样题,替换了部分往年试题,保持样题的总量不变,仍为40道题,调整后的样题也都附有答案、说明和当年高考的实测难度值。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考试说明》参考样题中大量使用了历年高考真题,命题专家介绍,《考试说明》的参考样题用往年的高考试题来说明,增强了《考试说明》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可帮助考生理解当年高考的考试范围与要求层次,认识试题难度。但考生需要注意的是,参考样题与今年高考试卷的结构形式、测试内容、题目排序、题量和难度等均没有对应关系。

◆英语

新增101个单词

今年英语科目词汇量继续稳步增加,新增101个词,在词汇表中,这些词前有“★”标志,这些词均为LongmanAdvancedAmericanDictionary、MacmillanEnglishDictionnary中标出的高频率词汇。101个词汇全部为《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词汇表中所收入的。其中,58个在现行高中教材中出现过,14个为《会考说明》中出现过的初中词汇。

◆文综

政治常识表述有变

文科综合有调整。一是政策学科依据教材变化,对考试范围进行了相应调整。如政治常识“我国的政党和政治制度”中有关部分,采用了教材的新表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二是参考样题略有变化,适当更新了部分题目。如地理学科选择题更新了5道。历史学科更新了选择题第21和22题,由2008年高考试题的第18题和19题替换了2004年第17题以及2005年春第15题。政治学科更新了选择题第45题,由2008年第25题替换了2007年第33题。

◆理综

篇2

凡是棋坛的高手下棋,都是不拘泥于棋谱,随心所欲的摆布,酣畅淋漓地拼杀,为了胜利,出手变幻无穷。棋手的最高境界,成了多样化的解答的最好诠释。

试问:世上有哪两局棋是一模一样的呢?

有了多样,才有了比较。各种各样的方法罗列于我们的面前,是为了给我们挑选。别出心裁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更好地解决问题,才是我们的动机之本。

曹冲称象,不用称杆而用船;高斯算数列,不计算而是“凑数”……不排斥传统方法的可行性,但更无法否认新路的妙处。

泱泱历史之海,荡出了多少个另辟蹊径?

但是种种解题之道,决非浮于事物表面,一目了然。你得动用思想,探寻奥秘。即便是“妙手偶得之”,也得有量变的积累。启动联想的发动机,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发散,迁移,你才能由衷地赞叹:“这个世界本来很精彩!”

我们中国人,似乎有墨守陈规的传统。一就是一,二就是二,1+1永远是2,守规矩成了人们眼中最好的美德。

“雪化了就是春天”,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临危不惧”,判错,因为标准答案是“视死如归”……

血红的大叉,停手吧,你们可知道,你们在缠绕着怎样鲜灵的魂魄啊!

否认答案的多样性,就是否认世界,否认生活,否认真实。

不愿看到未来的中国,成为小脚般的畸形。

可喜的是,中国也有推陈出新的传统。早在几千年前,《战国策》中就对坚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陈旧思想进行尖锐的讽刺。

因之,有了商君。

后来,有龚自珍高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现如今,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走的可不是苏联的老路。

新时代在召唤,丰富多彩本来就是这个世纪的主题,我们可得跟上思维的列车,叫地球震惊于这个五彩综纷的新国度。

篇3

作文分值有可能增至70分

据介绍,按照2008年高考方案,语文和数学每门160分,外语120分,此外语文和数学还有附加题各40分,划线时将按总分440分(不计附加分)划定每个录取批次的最低控制分数线,上线后再按考生报考的不同专业方向加上附加分投档。比如选考历史的考生将加上语文附加分,选考物理的考生则要加上数学附加分。这样的设计,既满足了高校不同学科专业有不同选拔人才的要求,也为学生进一步发挥潜能提供了机会。然而这也意味着08年高考将出现很多关注的新焦点问题。

昨天,有关专家向记者透露,由于2008年江苏高考语文是160分加附加分40分,所以作文分提到70分是不成问题的。“作文分值加大,更要认真抓作文。特别要注意今年高考江苏阅卷小组的信息,提出的导向是,提倡朴素文风,要言之有物,即使华丽,也要华而实。尽量写自己的生活,写自己的酸甜苦辣。”该专家建议说。

附加题会更灵活

“从这40分的命题方向看应当不会再增加考生的负担,而是让考生能够比较自由地发挥,充分显示出自己的文科素质。前面160分考过的内容一般说来不会再考了,题型也应当不会重复。这40分题量不会过大,应当适中,机械性难度也不可能加大,灵活的程度则应当有所提高。”该专家还分析研究指出,外加的40分对于报考文科专业的考生十分重要,更要注意语文素养的培养。“从考生复习的角度而言,特别要注意的是,新课标所规定的一些重点阅读篇目应当熟悉,理解,能够回答里面所生发的问题。考生面对这附加的40分事先应加强有关阅读,比如文学名著,应当要能体会这些重要著作的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的发展变化,语言的运用,能够品味其中的韵味。对阅读材料,还应当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无论对记叙的、议论的还是应用的文字材料都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此外,还要能够顺畅地阅读文言文,理解其意思。”由于这40分内容以前从未考过,大家都在摸索之中,无论是命题专家、阅卷专家还是高三语文老师,都在探索研究之中。该专家表示,这些都是相关专家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的意见,应当引起大家重视。

文科生要注意两点

篇4

1、2019年高考作文即201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卷最后一道题或几题(包括小作文)。

2、2019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9道、汉语作文题1道,其中4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 6道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命制。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积极反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综合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全面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要求。

3、高考作文(College Admission Essay)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高考)语文卷最后一题或几题(包括小作文),一般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或除诗歌外)、题目自拟、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一般满分为60分。

(来源:文章屋网 )

篇5

关键词: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成与利;败与钝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8-0128-02

作文在高考语文测试卷的比重可谓占了“半壁江山”,所以作文命题是自1951年高考以来一直避不开的热点话题。如今2014年高考落下帷幕,以下以学习分析的眼光对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命题成败利钝做一探讨。

一、2014年高考的作文题命题的成与利

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题,共有18道(教育部考试中心命题3道,各省市自主命题15道),全部采用材料作文题型。自2012年起,高考作文命题全国范围内连续三年使用材料型作文。三年的研究揣摩,高考材料作文可谓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纵观2014年18道高考作文题,有五大成与利。

(一)发挥了高考作文命题的正能量指引功能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关于新时期教育目的的表述是:“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目的是: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考作文命题在其中不仅发挥考查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的作用,还发挥了“德育”的正能量指引功能。像湖南题“最美乡镇干部党委书记――心在哪里,风景就在哪里”,辽宁题“祖孙二人倚窗远眺,发现生活美、思考社会美”,四川卷“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能属于他”的励志,新课标2卷的“给野生动物喂食,易使它们丧失觅食能力”的保护野生动物的环保理念,全国一卷“山羊过独木桥”中的人生双赢理念,江苏卷提倡对青春生命不朽的思考,都是积极发挥着“立德树人”的正能量导向功能。

(二)2014年高考命题更接地气,紧扣时代脉搏

著名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通过腾讯微博对各地高考作文题目进行评论,他指出:“高考作文题目越来越生活化,越来越多样化,这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进步。”当代著名书画僧、河北省佛教协会副会长延参法师说:“我感觉作文更加贴近时代了,非常符合年轻人思考世界的方向。”广东题“数码相机的时代”在广东学生家里几乎都有数码相机,个个手中都不乏手机拍摄功能的2014,成为高考题作文的材料,不很接地气?江西题“探究性学习课堂的构建”,不还是很多学校在积极提倡、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的吗?考题不就是要让学生写自己身边发生的所见、所思、所感吗?还有辽宁题、新课标二卷和重庆题把人们生活密切关注的环保宣传作料入题,天津卷“智慧芯片的发明”,湖南卷把热门的“最美……”入题,都是接地气,跟时代的表现。

(三)2014年高考命题体现了命题者自觉发挥了对莘莘学子的人文关怀

2014年高考命题切合中学生的知识面和生活经验,所包含的道理没有特别复杂和空洞抽象的指向,没有偏题、难题、怪题,学生容易判断发挥。教育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课程“表达与交流”实施建议部分的指导意见是:“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2014年高考命题者这一点做得较好,像湖北卷“山峰不同处,处处有风景”,江西卷“你对探究式学习的体验、思考”,全国大纲卷“农民工、老板、医院”等,不管你抓取材料的哪一点来写,都可以写出自己的精彩见解。正如《收获》杂志编辑部主任叶开在腾讯教育2014年6月7日的新闻点评高考语文作文命题所说的:“今年的命题比去年要明显的进步,而且给学生考试的发挥余地还是比较大的。”

(四)命题向理性思维靠拢

2014年6月7日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腾讯教育对作文试题进行点评,王立群教授认为高考作文从总的方向上来说在朝着思辨性的方向发展。2014年考题无论是国家的命题,还是各省的命题,更注重的是思辨性。尽可能让我们的考生,让我们的学生学会多维的去思考一个问题。原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在《高考作文命题应有更多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一文中写道:“往理性靠拢,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训练,当然要着力于语言表达,但根本上又是一种思维能力的学习。传统的语文教育不太注重思维训练,应试教育业不利于思维训练,目前的作文教学几乎都成为应试技巧的培训了。现今作文题往理性靠拢,是有利于扭转当下语文教学的弊病的。”

(五)出现了喜人的改革新现象

在现在微博、微信、微电影等的微时代,出现了北京的“微作文”。2014年北京卷的“微作文”出了3道题:考生选择1题写作――或谈语文学习经验体会;或评论家长送考生现象;或以一段抒情文字(可写诗歌)纪念自己的18岁,体裁不限,篇幅不超过150字。与学生的日常应用,日常生活相接轨,激发学生“用我手写我心”的热情,综合考查了学生多种文体的写作能力,此举对于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是一次有意义的改革。另外,2014年,广东卷和四川卷真正做到了“文体不限”,打破了“诗歌除外”的传统限制,进一步尝试教学与考试的接轨。《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表达与交流”部分的实施建议是: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的败与钝

2014年高考命题在正能量导向、与时俱进和人文关怀、理性思维的加强和文体区分加强几方面都是有显著喜人的变化的,但是仔细推敲,其中却也还是有可以改进提高之处。

(一)2014年整体的高考作文命题时代化,接地气,但还是出现了某些让专家考生都没能研究透的材料

比如安徽卷是把人们关心的影剧材料入题,但是演员和剧作家的探讨问题,却是连行业专家都觉得有问题的材料。因为在某些情况下,演员是可以根据自己表演来改剧本的,剧作者或导演也会同意,这取决于谁更“牛”。改不改剧本是一个权力博弈的游戏。据说姜文、陈道明、巩俐都经常在演出中改剧本,而且根据自己的表演改得不错,事后都得到剧作家或导演的认可。但另一些改动,演员与剧作家、导演争得不可开交,故有些演员合同里就写明,不能擅自改动剧本,要听从导演云云。而不管演员有没有在表演过成中改编剧本,最后都得导演点头,材料把导演漏掉,显然是外行人的思维。所以,陈晓明教授认为:“此题作为考试题目可能是要考生讨论对规则的尊重,还是争论谁是老大,要听谁的?都不明确。”给考生审题带来了障碍。另外全国一卷的试题也有材料模糊的问题。著名相声演员,曲艺研究家徐德亮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也说到全国卷“没看明白,不是题没看明白,是那个运动项目没看明白。“山羊过独木桥”,两人从不同方向上桥在赛什么?一人下桥一人过又是赛什么?是要在桥上把另一个人推下去才能过么?从小到大没参加过这样的运动会。”这也许是某些地方的传统运动项目,但是确实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个运动项目的内容,材料也让一部分人云里雾里。

(二)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

长期关注中学教育的北大中文系教授陈晓明先生从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提出了一个问题: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多有简单的二元对立思维。这是属于教育隐性课程的负功能问题。著名的课程论专家布卢姆指出,历史上的课程研究专注于显性课程研究而忽略了隐性课程。事实上学生的成长受到教育界的各种政策、学校的各种活动等的影响,其中不能忽视的就是高考。而所谓消极作用是指,教育在作用于社会和人时,所产生的与主观期望结果不一致,非参与者所明确知晓的后果。陈晓明教授认为对青少年当然要给予明确的价值指导,但如果过分简单的二元对立思考贯穿我们的语言和文学,这可能也是一个问题。根据心理学理论,容易导致思考问题的极端化。陈教授认为,有些省的题目就比较有发挥的余地,如,山东卷“从窗子望出去,望到什么”,浙江卷的“门和路”,这种多元的材料更能激发中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文学性的表达才华。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命题者都不仅应该重视显性课程的思维多元和开拓,也应该重视高考作文命题这门隐性课程的多元思维。

(三)大部分省份还是限制了诗歌体裁,这将延续以往中学教育中对诗歌写作研究没有太高积极性的“传统”,使得国家整体“诗”的素养停滞不前

2014年6月7著名作家、诗人赵丽华通过微博对今年的作文试题进行点评,赵丽华说:“目前为止,除广东和四川外,其他各省高考作文均标注‘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这八个字堵死了青年人与现代诗歌之间唯一的一扇窗口。本来教科书现代诗歌篇目就极端陈旧,再加上这要命的八个字,使几代人的诗歌审美仅停留在那些虚假虚饰高蹈空泛的诗歌上。”高考考场上写诗歌,确实是一件冒险的事。尤其是现在人们对新诗的评判标准各有执端。但是如果还是保持“诗歌除外”,高考这根指挥棒将会指挥着教师和学生继续忽视诗歌创作,从而导致国家民族“诗”的滞后发展。

综上所述,2014年高考命题总体来说是稳中有进,守正出新的。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出台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对高考改革的重视,相信语文高考作文命题的改革也会被继续推进,像文中论述的文段材料的模糊、二元价值思维的固守和对文学体裁的限固问题也会有进一步的解决方案出台。我们相信,未来高考作文将会以更加开放,更加多元,切合时代呼唤的同时也紧扣学生的实际,在素质教育和人才选拔中发挥积极又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卢晓中.高等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温儒敏.高考作文命题应用更多学理性研究――兼谈语文高考改革[J].语文建设,2013(8).

[3]张开.守正出新稳步进取――2014年全国高考作文命题情况分析[J].语文学习,2014(7).

篇6

关于今年高考作文是否会考非典,最近媒体上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报道。

刚刚有媒体报道,非典疫情牵动全国人民的心,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进入高考试题的可能性很大。接着,就有人撰文表示:“从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方向来看,多以话题作文为主。非典是今年的社会热点,但高考作文最好还是别以非典为话题,而教师在做作文辅导时也不宜将目标‘押宝’在非典上。”紧接着又是猜测,“假如我们考非典,那么,做老师的眼下应该如何指导学生作文?将来我们又应该按什么标准来给考生阅卷与评分?”……媒体如此莫衷一是的猜测,使读者目不暇接、眼花缭乱,受更多影响的是那些处在关键时刻的高考考生。如此下去,极有可能误导高考考生。

笔者认为,今年高考会不会考非典,尤其是作文会不会考非典,现在下结论为时尚早。况且,不管高考作文是否会考非典,对于复习接近尾声的高考考生来说,应该是不论考什么,都应该胸有成竹。毕竟,在2003年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中,作文基础等级要求是“感情真挚、思想健康、内容充实,中心明确”。要做到这些,靠的是平时的培养和训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基础不扎实,临时抱佛脚又怎么能行?的确,非典是现在的热点问题,但热点年年有。比如去年世界杯,北京考题出了关于规则的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你非写世界杯,所以话题不取决于热点。话题作文不一定是当前社会热点,也不一定是流行的话题,而是有哲理的问题、有文化内涵的问题。由此就可以看出,要在话题作文中胜出,靠的就是平时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没有把握”的“一时准备”。

篇7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这个系统中的“软件”,是最重要、最繁杂的教育问题之一。教育实践是以课程可成为轴心展开的。[1]语文课程作为我国学生的必修课程,对我国语文教学能否顺利展开具有重要作用。好的课程设置,有助于学校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2]但语文课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许多地方显得不那么合适。

一、语文课堂缺少创新元素,没有很好的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逐步推进,许多教师对原有的课堂做了很大的改进,但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教师不得不控制有限的课堂时间,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学生发言的机会减少,即使学生有机会回答问题,很多情况下也是按照老师的提示组织答案。

在传统“满堂灌”的影响下,许多教师的课堂略显呆板和单调。如有的课思路很清晰,讲解很透彻,却忽视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理念。老师对上节课布置的作文滔滔不绝地讲着,缺少与学生交流、互动,不顾及学生的感受,大大影响了讲课效果。

山东省自主命题以来,按照国家教育大纲命题,符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要求,[3]其实,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阅读和作文课堂也可以创新。

作文课堂可以大胆突破 “学生写作、老师批阅、老师讲解”陈旧模式,发掘新颖的作文课堂,如有效教学、情景教学等创新思维,能够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写作热情。立意是写作的重要环节,学生的立意角度有所差别,可以开设讨论课,把课堂放给学生,让学生对作文题目及立意角度进行讨论,确定哪类立意较为合适,哪类不太贴切;中学写作注重素材积累,许多老师会安排专门课程,让学生自由阅读,这不失为一种素材积累的方法,但却花费大量时间,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降低了学习效率。教师可以邀请学生对好的素材进行交流,时间充足的话,可以办成朗诵比赛,训练学生的诵读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完成作文后,可以先让学生交换评阅,采用小组合作、师生互助的方式找出文章的优缺点,培养鉴赏文章的能力,让学生做老师,真正懂得什么样的文章是优秀的文章,什么样的文章存在不足之处,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写作的领悟;多媒体教学不失为好的教学方式,我喜欢在课堂上播放小视频,让学生通过这种新颖方式概括视频内容、提炼立意角度并寻找相应写作素材,也喜欢和学生做素材接龙游戏,看看谁找的素材更多更贴切。

二、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对学生所起作用不够明显

作业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如今很多作业都是为了提高成绩。这种作业布置方法能够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语文水平。但语文学习如果仅仅关注成绩,忽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就偏离了语文课程设置的真正目的。语文教学要强调语文对学生的全面教育意义,不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要突出语文的教育意义。

针对语文作业的问题,可以突破传统的作业模式,拓展作业形式。语文是由听说读写多个部分组成,作业布置可以兼顾这几部分。如让学生针对某一话题准备演讲稿演讲,或对某一现象进行辩论。这类活动不仅提升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加强学生对资料的组织利用能力,还能够在演讲和辩论活动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且这种新颖的作业形式能够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祥林嫂、孔乙己、周朴园等作品中的经典人物,可让表演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更好地熟悉作品和人物形象。在课程安排比较轻松时,老师可以布置让学生预习的作业,上课学生当老师,站上讲台给大家讲课,这类作业能够激励学生更好地完成。这样的作业系统能够更加帮助儿童更清楚地了解教学目标,帮助儿童达到自我框架。[3]

三、语文课堂文学性重视不够,学生文学修养易被忽视

王土荣和卜廷才等多位老师对语文教学文学性缺失的问题进行了批评,指出当今语文课堂文学教育理念薄弱、文学教育途径单一、文学教育方法机械。现在许多中小学老师,文学知识极为匮乏,课堂上很少给学生补充文学知识,不利于学生文学修养的提高。转念一想,老师的确负有很大责任,但当前教育的责任也不可推卸。学校对老师的评价体系,学生成绩占了极大比重。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取得好的业绩,在有限的课堂上一味地跟着教案走,许多与课文相关的文学知识不会加以补充学习。这种功利化日渐显现的教学状况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

针对文学性缺失的现象,教师要加强自身文学修养,储备文学知识,体现新课标“学会尊重、理解和容纳作品所体现的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风格的多元文化”的精神,[4]同时,减少将“功利”思想带进课堂;可以设置专门的文学课堂,给学生补充大量的文学知识,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将相关文学知识讲给大家听。学校要改变教师评价标准,减少学生成绩在评价中所占比重,提高教师课堂创新成果、学生评价等在评价体系中所占地位。其实,归根到底,还是要逐步改变教育模式,去粗取精,对现行语文高考形式进行改革。

四、高考考查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高考语文的考查方式有其合理之处,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都是以高考为中心展开的,这样的教育理念导致了课堂文学知识缺失、教育“功利化”明显、学生语文素养不高等问题。语文是由听说读写四个部分组成,语文课程设置,不仅仅是要学生加强高考题型的学习,还要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个人素质,塑造听说读写全面发展的学生。

高考语文应从听说读写多个角度对学生进行考查,可以借鉴英语考试经验,加强对学生听力的训练,这类考试可以通过播放大篇幅文章,让学生回答问题,训练学生通过对话快速找寻答案的能力,为现实生活中更好地理解谈话内容打下基础。对于“说”和“读”,可以借鉴大学期间的普通话测试形式,“说”重点考查学生的交流能力,给学生话题,在有限时间内谈论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对话交流的能力。“读”侧重对字、词、句、文的朗读,考查学生普通话的水平,以此督促学生加强普通话的训练。为了考试的公平原则,也可采取机考的形式。“写”的内容有很多,除了如今考试中就有的对基础知识、阅读、写作等的考查,也可以增加对文学知识的考查,有许多城市中考就有名家名作的考题,高考更应该加强这一方面的考查。语文注重自身的教育意义,所以,高考语文应该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对学生加强心灵教育,以此来减少社会功利主义对学生的污染。“写”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考查,书法作为一门艺术,是语文教学自始至终不可忽视的角度,往简单里说,就是提高语文试卷卷面分,督促学生更好地练字。往复杂说,推动学校书法课程的开设,不论毛笔字还是硬笔字,都要归入考试范围。这个过程也许会很漫长,评判的公平性也值得我们深思,但,汉字及书法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语文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不能忽视。“写”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写作,2011新课标加大了对写作的重视程度,高考可采取多个写作题目选做的方式,体裁也应该更加开放,小说诗歌可以出现在高考写作中。这样设置更加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6]

语文课程在不断发展,许多先进教育思想被逐渐运用到语文课程及教学实践之中,推动者语文课程的发展。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也逐渐被新的理论研究所解决,语文课程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吸收国内外更多的积极因素,也将会有更为明显的进步。语文在与时俱进,教学的方式方法也在不断发展,每一位语文教育者都应该紧跟时代潮流,不断学习,为语文教学的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现代课程论 [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任志鸿.高考高手[M].北京:知识出版社,2012.

[3]倪文锦.语文考试论[M].昆明: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4]郑国民.语文课程改革研究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8

【关键词】课标卷 特点 趋势 启示

经过几年的探索,语文高考课标卷已经初步形成较为稳定的特点,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得到更务实的体现。今年的新课标试卷很好地继承了高考改革成果,在探究型、学习型、多样性、选择性等方面有所体现,也较好体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人本理念。试题难度适中,在传承中有创新,在发展中有回归,尊重语文学习的自身规律,命题选材上重视基础,回归教材,贴近学生生活,关注社会热点,突出传统文化;试卷着重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阅读鉴赏探究能力和书面写作表达能力,既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又对中学语文教学有着良好的导向作用。

一、课标卷的命题特点及趋势

1.重视实际应用,回归语文本味

今年课标卷结构、赋分与去年基本保持一致。试卷模式、考查内容相对稳定。基础性和选择性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选考题的命制是课标卷的重要成果。江苏卷今年把选做题改为必做题,这并非对“选择性”的否定,而是一种注重实际的务实态度。对阅读能力考查,无论是议论性文本还是实用性文本,并没有显著区别,要学生选做没有多少实际价值,再加上两种文体。江苏卷的选择性则更加突出地体现在“Ⅱ卷”上,考查文言文断句、文学常识、文化常识,以及名著阅读和材料概括分析,既不与前面考题重复,又突出了文科生的特点,增强了考查的层次性和公正性。

学以致用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课标卷命题者着力之处。语文是滋养型也是应用型的基础学科,新课标在强调人文性的同时也重视基础,新课程刚开始时,有些人不理解,导致忽视基础的错误,现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大家越来越认识到回归语文本味的重要性。说白了,就是语文学科要做“语文”的事。作为教学风向标的高考当然更应承担引导的责任。

这个特点比较明显地体现在语言应用题上。试题着力于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不在内容、格式上设置多少障碍,而是侧重于“如何表达”。考查形式多样,既让学生有亲切感,又有一定的难度,很好地考查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各套试卷都有各自特点,图文转换,节目串词,仿写、续写,概括压缩,情境写话,新旧题型纷纷亮相。

探究题的设置趋向成熟,初步摆脱了生硬的为探究而探究,更能体现作为语文的“探究”。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选了阿城的《溜索》,设置的探究题是探究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所体现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可以从思想内容与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也可以从从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切入探究。考点是“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2.注重基础考查,强调人文内涵

今年在命题上,注重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在古代诗文阅读的考查上,试题强调的是,对古代诗歌有最基本的阅读积累和阅读体验。

所谓注重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就是考查学生是否达到高中毕业应有的基本水平。强调能力立意,形成素养的新课程理念并不排斥注重基础的语文教学传统。读准普通话,不写错别字,有一定的传统文化积淀,能够连贯、得体、准确、生动地表述,应该是语文素养的基础。所以课标卷并没有取消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考查,只是在考查内容和方法上更加人文化。

比如对常用字词音形义的考查,北京等将音形混在一起考查,其他省市单独设题考查,在选字上并不为难考生,大多是常见的多音字、形近字、易混的同音字。考查方式趋向多样化,字音有相同、不同的比较,还有正误的辨析,字形除了直接辨析正误题外,浙江、湖南、安徽等省在句子中考查错别字。

江苏卷第一题考查字音,重点考查多音字辨析。把字形的考查落实在作文题上,错一个字扣1分,体现了新课程能力立意的趋向。特别是默写部分,江苏卷赋分一直是课标卷中最高的。默写是对学生诗词积累的最直接考查,今年更是在诗歌鉴赏题的第1问中要求考生通过联想默写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两个句子,很好地把积累和鉴赏结合了起来。

文言文考查难度不高,符合新课标要求,在侧重理解的基础上并不过分削弱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翻译题分值较高。江苏、全国课标卷、福建、安徽、辽宁等省没有单独考虚词,实际上是在翻译题中考查虚词和句式,提醒我们新课标教学也应该重视基础。

3.关注社会生活,时代特色明显

高考要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这是时代的要求,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导向。今年试卷在这方面的特色也是显而易见的。江苏卷第4题“表达应用”考查直接以“上海世博会丹麦国家馆,有一尊‘小美人鱼’铜像”为命题对象。在连贯题考查中,辽宁卷是上海世博会的话题,陕西卷是玉树的话题。语用题中,浙江卷是要考生写参观世博园“零碳馆”的海报,福建卷的文字材料是关于世博会开幕式的。湖南卷考题内容是关于谷歌撤出中国的报道。

作文也显性或隐性地指向了当今社会生活。北京卷考题是《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这是温总理今年五四青年节到北大看望大学生时的题词,寄托着温总理对青年大学生的殷切期望,既要有远大理想,同时也要勤奋务实。北京高考作文以此为题,具有很深远的现实意义。

江苏卷作文题目是“绿色生活”,在现在这个浮躁的、喧嚣的社会,人们沉浮其中,缺少的不正是心灵的绿色吗?我们需要地球的绿色,也需要心灵的环保,我们要简单澄澈中的人生大智慧。比如我们在热闹浮华背后的安静,对生活内涵的沉潜涵泳,其实也是对现代城市文明喧哗的反叛。因为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需要绿色的生活。“绿色生活”这个题目体现了出题者不在审题上为难学生的精神,它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让考生有话可说;但它更直指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对社会人生充满关注并深入思考,才能写出有价值的文章。

4.贴近生活实际,突出学生主体

课标卷的命题无论是选材还是情境设计,都尽量回归学生生活实际。语言应用题多放在学生生活情境中考查,广东卷要求学生写课文独幕剧演出的串词,浙江卷要求学生写组织同学参观世博园“零碳馆”的宣传海报,安徽卷的仿写模拟情境是“名著导读・我喜爱的作品”活动,诸如此类,学生看到考题会感到亲切。

课标卷的作文更是指向了学生主体,贴近学生实际。广东卷《与你为邻》,明确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感受写,北京卷的《仰望星空与脚踏实地》、江西卷的《找回童年》等作文的立意都是直指学生主体的。天津卷的作文以“我生活的世界”为话题,将考生的关注点引向个体感受,体现了新课程改革关注学生主体的理念。话题为考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有利于每个考生找到自己构思立意的切入点,使人人都有话可说,有感可发,有情可抒,凸显出考生的个性特征。

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有江苏卷的《绿色生活》,在提倡低碳生活的今天,学生们的一些生活细节也随之发生一些改变:更加重视节能,随手关灯、开关、拔插头,不坐电梯爬楼梯,出行以自行车、公交车代替私家车等;更加重视环保,用布袋、竹篮等代替塑料袋,不乱扔电池等……所以考生如果以这样的生活方式的描写叙述来阐述对题目的理解,应该不是很难。但是,要把它写深刻,写出特色,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考生如果注意到导语中的“与生命、生态紧密相连”的提示语,扣住“生命”的概念,我想应该写得更深刻,更有价值。因为,“绿色生活”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它与我们生命的质量息息相关。

二、对新课标高考复习教学的启示

立足语文素养,以能力立意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主旋律。依纲据本,融入新课标理念;关注生活,彰显时代风貌;融合借鉴,凸显地方特色是备战高考的重要方向。

重视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在复习初期要回顾课本,对于选修教材中的相关篇目也要回顾阅读,这样有利于增强语感,拓宽知识面。要重视积累,由点到面,形成“知识链”。要善于借鉴近两年高考试题,树立文本意识和得分点意识,逐步提高对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传统的阅读教学偏重于字、词、句、段、篇,过多讲解灌输和学生机械地理解记忆,忽视了阅读者的主体性,这固然不好,但简单否定也是不对的,它至少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上还有可取之处。如果不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凌虚蹈空,一切“自主性阅读”、“探究性学习”也就失去了基础。所以,近两年诸多阅读试题的设计,目的就在于强调中学阅读教学应回到文本本身,应重视阅读基本技能的训练。

新课标卷阅读题最大特色是探究题,要做分析研究,正确引导学生把握探究的实质,掌握答题的规律,并进行强化训练。答题要有明确的观点,还要有支撑的依据,并能作出分析。

篇9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命题取材各具特色、命题水准高下不一,社会各界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褒贬不一,但是总体上来讲,其导向性还是大体一致、清晰可辨的。这个可以把握的“导向”就是:直面社会现实问题,在对传统的守望和传承中,着眼未来,培养具有现代素养、独立思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公民。这个导向,清晰地透射出现代语文学科以“立人”为终极目标的学科价值取向。

一、直面社会现实问题

任何一门学科的生命活力,都源于我们的社会现实生活,语文学科也不例外。2014年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大多数直面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难题和困局。这一点是非常清晰的。在18份高考作文题中,取材于社会生活、直面社会现实问题的命题有:新课标Ⅰ卷、新课标Ⅱ卷、北京卷、广东卷、广西卷、湖南卷、浙江卷、江西卷、重庆卷、天津卷、辽宁卷等,共计11份,涉及到全国24个省(市)的考生。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有:

2014年新课标Ⅱ卷高考作文题,取材于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这一社会现象。这是在当今社会旅游业日益发达、游客素养亟需提升的问题,与此相关联的还有“到此一游”式的刻字、拍照等现象,此前也都是网络上热议过的话题。广西省高考作文题,选材是农民工老王患病住院、在医院打工抵债的事情。看病贵、看病难,医疗保障不健全,医患关系紧张等一系列问题也是当今社会的一大矛盾焦点。广大考生大多不会全都有这种亲身经历,但是日常所见、耳濡目染,对此也不陌生,作为国家公民自然应该关注此类民生问题。江西省高考作文题,是关于探究式学习的思考与讨论。这一话题与社会其他人员无关,但是与考生自身的校园生活、学习经历密切相关,也具有很强的社会现实性。

这样直面现实生活、正视社会现状的高考作文命题,其“导向”自然是十分明确的。这就是,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走出单纯“应试”的狭小窠臼,要有“大语文”的观念,让学生的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全面对接。那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应试思路和做法,是经不起推敲的,也是历来遭到批判的。所谓的“圣贤书”,无论是儒家的《论语》《孟子》,还是道家的《老子》《庄子》,诸子百家,经史子集,无一不是直面社会人生、与“窗外事”密切相关的。语文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将语文课堂学习与关心现实生活、关心社会人生融为一体,真正做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唯有如此,考生才有可能写出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好文章来;而那种只知道引导学生读死书、死读书、死记硬背那些堆积如山的所谓《作文素材大全》的应试做法,除了搞出一堆套题、宿构、七拼八凑的“新八股”来外,对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没有任何实际的意义。生机勃勃、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始终是写作过程中汲取素材、提炼思想的不竭之源。这是作家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也应是中学生写作学习和写作实践中应该遵循的重要规律。

二、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

站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来看,任何一个时代都会面临一些现实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促进社会的进步,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追溯历史,从传统文化中发掘、吸收优秀的、积极的因子,二是借鉴、吸收外来的优秀因子,以他山之石来攻己之玉,积极探求新的出路。无论是哪一种途径,都会存在一个对接、转换的过程,尤其是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在这样的过程中,思维就显得异常重要。高中时期是人生思维最活跃、最有创新点的时期,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黄金时期。对于高考学生来说,引导他们思考关于人生、社会的一些重大问题,也是必不可少的。这样做的目的,不一定要求他们立马就有什么高深之论,但至少可以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受到相应的思维训练。2014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中,大多数命题正是体现出这样的一种导向。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卷、新课标Ⅰ卷、辽宁卷等。

2014年北京卷作文题是“老规矩”。所给材料中,有很多好的“老规矩”是当今年轻人身上所缺失的,也是这个社会所需要找回来的,以弥补现代社会的不足,如“出门回家都要跟长辈打招呼”、“吃菜不许满盘子乱挑”、“站有站相,坐有坐相”、“作客时不许随便动主人家的东西”、“忠厚传世,勤俭持家”等;也有一些“老规矩”是有前提条件、值得商榷的,如“不许管闲事”、“笑不露齿话不高声”等。这里就涉及到对传统的继承和转换的问题,要求考生对此有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作文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新时代不可忘记老规矩;老规矩也应“与时俱进”;不要迷信“老规矩”;等等。

2014年新课标Ⅰ卷高考作文题,陈述了传统的“山羊过独木桥”游戏规则与当今现实中的“新做法”不相适应的现象,要求考生对此做出自己的思考。对于这个命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老规则遇到新问题;打破陈规,敢于创新;思路创新,别有天地;合作才能共赢;是对手亦是朋友;等等。这个现象本身所蕴含的一些道理,不仅仅体现在这个传统游戏中,也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4年广东高考作文题,通过对黑白胶片时代与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对比,以敏锐而独特的视角,折射出在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日益加快的时代背景下,传统与现代的对接、转换频率也必须随之加快的问题。在这种不断加快的社会发展节奏中,很多人一时无从适应而导致整个社会的焦虑和不安,这也正是所谓的“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经常表达的主题。对于高考生来讲,这样的问题并不陌生,也是有过思考的。这个作文题,可供参考的角度有:照片永流传,真情恒久远;科技发展与人文关怀;科技时代,我们该怎样守护人间真情?

2014年辽宁高考作文题的材料,表面上看是祖孙俩对现代科技、环境的不同看法:孙子肯定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祖父怀念古老的自然美景;深层次上,仍然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对接与转换问题。这一材料主题,直接与“科学发展观”这一社会主流意识相联系,也是高中生几乎在各个学科中都有所涉及的问题,更是当今社会必须直面和解决的问题。可参考的角度有:科技发展不等于社会进步;科技与自然要和谐统一;等等。

三、着眼未来的思考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新时期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是教育的根本原则和要求。现代语文学科从建立的那天起,就是以“立人”为其学科价值追求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种统一的终极指归,还是“立人”。中学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国家未来的公民。作为最直观地体现“立人”的学科价值追求的高考作文,其命题的核心要求,自然应该着眼于未来,包括国家的未来和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至少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要具备现代公民的意识和素养,一是要具有良好的思维品质和思辨能力,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辨能力。2014年的全国高考作文命题,在这方面的反映也是颇为明显的。

2014年高考作文命题中,涉及现代公民意识和素养的代表性命题有:新课标Ⅱ卷作文题,通过游客给野生动物喂食的普遍现象,提出的是现代公民的文明意识和公共素养问题;重庆卷作文题,通过房东老人因为游客不够重视玻璃碎片而不租房子给他、同时将玻璃碎片单独放入垃圾袋并写上“玻璃碎片,危险!”的提示语这样一个细节,提出的是人文关怀意识和注重细节的重要性;浙江卷作文题,通过引导考生对大学之“门”与大学之“路”的思考,提出的是人生规划意识的问题。这些作文命题所提出的现代意识和素养,是每一个考生作为未来公民所必须具备的,也是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必不可少的,具有较强的普适性和导向性。

考查学生逻辑思辨能力的命题,则显得尤其突出。例如,2014年湖北卷作文材料中,不同的游客对所观景物有不同评价,要求考生对此现象进行独立的思考。山东卷和福建卷与此有些类似。山东卷是对“窗外”世界见仁见智的看法,福建卷是对“空谷”的不同联想和想象。这三个考题都表现出明显的考查学生的辨证思维和逻辑思辨能力的倾向,对考生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天津卷作文,是对未来“智慧芯片”的畅想与思考;辽宁卷作文,是对科技与自然、社会关系问题的辩证思考;广东卷作文,是对数码科技时代“照片”现象的思考。这3个作文命题,都是有关科学技术发展与人类社会、自然、生活关系的问题,也是当前世界普遍面临和关心的问题,具有较强的人文性。

上海卷作文,要求考生对“自由”、“不自由”提出自己的思考,可以从“自由相对论”、“自由是有限度的”、“带着镣铐跳舞”等角度切入;四川卷作文,要求学生对“人,只有在自己站起来之后,这个世界才属于他”这句话进行独立思考,可以从“不抛弃,不放弃”、“爱拼才会赢”、“自尊者,人尊之”、“站直喽,别趴下”等角度切入;江苏卷作文,要求考生思考的是“青春不朽”的话题,可以从“拼搏(激情燃烧、奋斗)的青春永不朽”、“我的青春我精彩”、“青春如何不朽”等角度切入。这3个命题均与学生对人生观、世界观的思考相联系,也是对考生的逻辑思辨能力的考察,所体现出来的“人文性”更加直接、更加强烈。

篇10

相对在校就读的高中学生而言,最不缺的恐怕就是一份又一份的试卷了。“一些质量好的学习资料的问题(试题)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前瞻性,富含人文素养,学生使用时完全可以当做写作素材积累起来,用以拓展视野、丰富思想、内化情感、增强语感,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一练了之。”这些“身边资源”,大多是名家经典的精选,有着丰富的文化营养,也有着大量关于考测的暗示信息。重视和应用这些资源,尤其是试题中的阅读选文,对提升自己的语文阅读能力和培养自己的语文阅读素养,都是大有裨益的。

一、文字等量的试题选文,有助于学生训练阅读的速度

语文考题的阅读材料选择哪一位作家的作品,或选择作家什么内容的文章,在解秘之前没有谁能够确切地预知,但阅读材料的长短,即阅读材料的文字总量,是基本可以推知的。

“一般而言,人们认为阅读能力的高低也决定着阅读速度的快慢。”选拔性考试,有规定明确的时间性要求。如果阅读材料过短,即意味着需要阅读的文字量太少,考生会觉得考测太容易;反之,阅读材料过长,即意味着需要阅读的文字量太多,多数考生又会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考测。试题命制者们关心试题难度的同时,也必然考虑阅读材料的长度。

笔者查阅了我国实施新课程标准之前的语文教学大纲,其中要求初中生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500字左右,高中生的中文阅读速度应达到每分钟600字。由此,我们可以推定各个不同学习阶段,阅读相应的中文材料应该达到相应的阅读速度。

考试专家也大多建议,考场答题大致按“分数与时间比”的原则分配处理,即20分的现代文阅读题应该在20分钟左右完成。所以,平日里,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重读试题选文,利用其约等量性训练学生等同考试时间的阅读速度。这不仅可能培养了学生对文字句段的敏感性,也可能在训练中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速度,顺带实现适应考试的功利性目标。

二、真实权威的试题选文,有助于学生揣悟阅读的方向

语文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而阅读试题的选文多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能反映当代社会的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思想健康,主题积极。尤其是高考语文阅读,是在高度集中、高度紧张的情况下“被强迫”完成的,会给学生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注重人文精神的阅读选文,会利用学生考试时专心阅读的大好时机,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及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让学生在热烈而紧张的考试阅读中有所感悟、有所提升,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总之,阅读选文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而阅读选文的方向又影响定其教育功能的发挥。

笔者完善命题省份“大阅读”统计数据时,不仅看出逐年呈现出的阅读能力方面的要求变化,还从中体悟到一点儿各省份命题者选择材料的情感偏向,比如2010年17套高考语文卷“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文:全国1卷选择思考人性问题的名篇《灯火》,全国2卷选择探讨民族文化根基的新作《大河家》,全国3卷选择探讨人性、讽刺虚荣的世界名篇《保护人》,北京卷选择书写爱国情结的名篇《海棠花》,上海卷选择思考人性问题的佳作《天目山》,天津卷选择对故乡与生命本质思考的《寒冷的高纬度》,重庆卷选择思考人类与自然关系新作《春天来了两只鸟》,江苏卷选择思考民俗与地域文化的《溜索》,浙江卷选择描写人性、表现人生思考的新作《静流》,安徽卷选择本土名家揭示人性的代表作《碑》,江西卷选择介绍历史文化的新作《饮一口汨罗江》、辽宁卷选择反映平常人生活状态和心理需求的名篇《洗澡》,山东卷选择描写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名篇《骆驼祥子(节选)》,广东卷选择反映一战后平民生活的名篇《面包》,四川卷选择反映生态文化的世界散文名篇《自然(节选)》,湖南卷选择旅美华人的抒情散文名篇《一朵午荷》,湖北卷选择本土名家介绍历史文化的新作《烟花三月下扬州》,福建卷选择名家的抒情散文名篇《春风》。

细读统计结果,我们就会发现,2010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选材有着鲜明的指向,主要呈现出关注人性、民俗、地域文化、生态伦理、历史文化以及平民生活等几个方向的内容。再比如体裁选择,江苏高考更具代表性,2004~2009年文学类文本的考查材料连续6年选择了散文,2010~2012年又连续三年将考查材料定位在小说上。

阅读选文的教育功能,除了应有的长远的人生意义,也应该满足眼前应试的功利性要求。诸如上述等统计信息,无论是选文的体材特征,还是选文的题材内容,对于阅读备考和成长阅读,显然都是具有指导价值的。而试题选文因其真实性和权威性,也容易被学生选择和接受,期望能在教学中更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和揣悟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读练中捕捉、固化阅读的真实体验。

三、精选经典的试题选文,有助于学生汲取语文的营养

试题选文的内容注重文学性和可读性,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阅读水平,倡导多元价值观的包容,侧重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每一套试题的选文,既有表现恬淡自守等个人情操或高洁清正等人生品质的古代诗文,也有强化人类自身生存忧患意识的自然科学类文章,还有关注亲情、崇尚人生价值实现的文学类作品阅读,以及关注大众心理和情感的语言表达与作文写作。从古到今甚至翘首未来,小到个人大到社会,准确、精练、畅达的特色语言,小说与散文等显著特征的文体类别,点点滴滴,方方面面,都有所涉及,都存在给予学生学习和成长以启示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