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之怅然范文
时间:2023-03-18 13:01: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为之怅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发病情况;病原;流行病学;病理变化;防治措施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猪的高度接触传染性肠道病毒性疾病,其病原体是冠状病毒,属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1]。不同年龄和品种的猪均易感,但尤以10日龄内的仔猪死亡率最高,35日龄以上的仔猪在无继发感染的情况下死亡率明显下降,只有10%左右。其临床主要特征是严重水样腹泻、极度脱水和剧烈呕吐。该病严重影响猪只的生长和发育,给养猪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1发病情况
2008年12月5日,景东县大街乡塘坊村者力和大河边2个村民小组85户农户的猪发生大面积腹泻,并且出现死亡。2个村民小组的85户农户,生猪存栏为765头,其中仔猪存栏432头,架子猪213头,母猪存栏20头。发病猪数为仔猪386头,架子猪63头,母猪10头。发病猪当中,仔猪主要是二元杂交和三元杂交品种,发病数为278头,其余108头为土杂品种。63头架子猪23头为三元杂,40头为土杂猪。仔猪死亡数297头,死亡率76.9%,架子猪死亡7头,死亡率达11.1%。根据腹泻的流行病学、发病季节、临床特征的种种表现,确诊为猪的传染性胃肠炎。隔离未感染的健康猪,通过采取应急措施,最终病情得到控制。感染病毒的猪群通过抗病毒、清热和补糖补水等1周的对症治疗,效果甚微,未死的仔猪大多数变为僵猪,给农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2病原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2],为单股RNA病毒,有囊膜,表态多样,多呈圆形,表面有1层棒状纤突。该病毒不产生包涵体,另在细胞膜中增殖,存在于室肠、十二指肠及回肠的黏膜及内容物中。鼻腔、器官、肺的黏膜及扁桃体、颌下肠系膜淋巴结等处,且随粪便排出。此病毒虽只有1个血清型,但因发生变异使其与其他冠状病毒之间存在抗原相关性。病毒对牛、猪、豚及人的红细胞无凝集及吸附作用,对乙醚、氯仿及去氧胆酸钠敏感;对0.5%胰酶抵抗7 h,病毒不耐热,56 ℃保持45 min、65 ℃保持10 min即死亡;对冷冻具有较强抵抗力。
3流行病学
此病全年均可发生,但有明显的季节性。深秋、冬季、早春寒冷季节流行率较高。不同年龄、品种和性别成年猪和母猪症状轻微,可自然康复。但以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可达100%。10~42日龄小猪易感染,而且隐性感染率很高。病猪和康复后的带毒猪,均为本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从粪便、呕吐物以及呼出的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圈舍、用具垫料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猪。该病在新疫区呈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在1周内可传播到各年龄段的猪群[3]。在老疫区则呈地方性间歇发生,发病猪不多,但由于经常产仔和不断补充的易感猪发病,使本病在猪群中长期存在。
4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很短,一般为8~15 h,有的长达2~3 d。感染通过空气和接触迅速传播。仔猪的典型临床表现是突然发生呕吐,接着发生急剧腹泻,有时呈喷射状,粪便初为灰白色,后变为黄色或绿色,常含有未消化或混有血液的乳凝块。病猪迅速脱水、极度消瘦、体重下降、精神萎靡、被毛逆立、粗乱无光。吃奶减少或停止、颤栗、口渴、消瘦、脱水严重,循环衰竭,常于发病后2~5 d内死亡。1周龄以上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达50%~100%,随着日龄增加,死亡率降低。病愈仔猪增重缓慢,生长发育受阻,甚至成为僵猪。成年猪开始也是腹泻,粪便呈稀糊状,色泽呈绿色或灰褐色,食欲减退或废绝,很少出现呕吐。一般只要失水不太严重,排稀3~4 d,把有病部分已被破损的小肠黏膜排出,新生的小肠黏膜逐渐覆盖在肠管内,如无继发感染,病情就可以得到缓解,食欲也开始恢复。哺乳母猪汁乳减少或停止,康复猪的呼吸道带毒时间达4个月以上。
5病理变化
本病的主要病变在胃肠。致病因子冠状病毒感染并损伤空肠和回肠的肠绒毛上皮细胞,导致严重的肠绒毛萎缩,吸收障碍和脱水。死于本病的仔猪严重脱水,皮肤被水样粪便污染,胃内充满乳凝块,胃底黏膜冲血,有时有出血点,小肠肠壁变薄,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白色液体,含有气泡和乳凝块;小肠肠系膜淋巴管缺乏乳糜。小肠充血,肠腔充气,肠壁变薄。将空肠剪开,用生理盐水将肠内容物冲掉,在玻璃平皿内铺开,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空肠绒毛变短、萎缩及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和脱落等。
6诊断与鉴别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进行综合判定,可以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必须进行实验室诊断。此病应与以下病鉴别,猪流行性腹泻病原体是冠状病毒科的猪流行性病毒(PED),各种年龄猪均易感。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十分相似,但哺乳仔猪死亡率较低,在猪群中的传播速度相对较慢。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是2~3周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率较高,死亡率较低,无呕吐,排灰白色、浆糊样稠粪,有腥臭味。病程为急性或亚急性,小肠呈卡他性炎症。仔猪黄痢由致病性大肠炎症引起,主要发生于3日龄左右的乳猪,往往一窝一窝地发生。颈部、腹部皮下常有水肿。肠黏膜有急性卡他炎症,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空肠和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7防治措施
有关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的免疫,国内外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其中多数是属于乳汁免疫的研究。目前研究与应用的多是弱毒疫苗,而弱毒免疫与强毒免疫不同之处是乳汁中的抗体以IgG为主,而分泌型IgA少,这影响了弱毒免疫的效果。关于妊娠母猪的接种有关途径,目前是肌肉、鼻内并用的接种方法。1965年报道,在出现TGEV症状前,刚出现TGE症状或者已有TGE症状时,给注射猪瘟弱毒疫苗,往往不能产生对猪瘟的有效免疫力。防治上,预防病猪传入,特别是在寒冷的季节一定要加强防疫,一旦发生该病应立即封锁猪舍,严防疫情蔓延。对临产20~40 d前的妊娠母猪进行人工感染,将病死的仔猪胃、肠黏膜刮下捣碎给猪灌服,可使其分娩的仔猪获得免疫[4]。加强饲养管理,制定合理的饲养标准和方法,保证各个时期猪只的营养需要[5]。避免或减少猪群的各种应激反应,可按1 kg饲料加入2 g华西电解多维让猪自由采食。无特效治疗方法,但可对症治疗,以减轻脱水或者防治继发感染。患猪补充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有一定作用。有人建议用康复的猪血清(每次口服10 mL)有显著效果。加强环境与圈舍的消毒卫生工作,及时消毒粪便,保持食槽和厩舍清洁。消毒药可根据不同猪场选用过氧乙酸、季铵盐、氯制剂、络合碘等,需按说明书配成相应的浓度交替使用[6]。发病后,发现病猪及时隔离,治疗可选用以下药物:呕吐的猪肌肉注射维生素B 2~5 mL/头,维生素B6 2~4mL/头,2次/d,连用3 d。灌服稀米粥,喂时可加入木炭末10~20 g,酵母片10~20片,土霉素2万IU/kg体重,连服2~3 d。饮水中添加电解质和营养成分,对已无食欲的病猪,及时大量灌服口服补液盐或静脉注射葡萄糖氯化钠补充体液,防止脱水及酸中毒,每次100~200 mL,3~5次/d,直到痊愈。
8参考文献
[1] 何孔旺,林继煌,还红华.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弱毒株STC3细胞培养特性及致病性研究[J].中国兽医科技,2001,8(31):8-9.
[2] 刘登存,赵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防治[J].中国兽医科技,2003,33(10):69-70.
[3] 陈会良.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7):24-28.
[4] 牛艺儒,宁官保,杜娟,等. 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及防治[J].当代畜禽养殖业,2009(3):12-13.
篇2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以腹泻、呕吐为特征的肠道传染病。是种常见的易发、多发高度接触性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发生在气温低的冬季和春季。
1 流行特点
只引起猪发病,不感染其它的畜禽。各种年龄的猪均可感染,尤以仔猪感染、发病严重,2周龄内的仔猪染病,死亡率极高,7日龄内仔猪只需2至7天死亡率几乎达100%。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处入潜伏期的感染猪,在病猪的胃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气管、肺、脾、肾等处,都有本病毒的存在,它们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排泄病毒,污染饲料、饮水、土壤,用具,空气等,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而传染给易感猪,传播快。成年猪排毒时间长,可达1~8周。10日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断奶、肥育猪和成年猪发病后都为良性经过。有些在肠道查不出病毒 的猪,还可以从其扁桃体和呼吸道发现病毒。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冬季和春季产仔期间发生较多,特别是猪圈过于接近,猪群密集产,发病率高,常呈地方性流行。
2 临床变化
潜伏期短的12~18小时,一般的为1~8d,多数病倒2~4d。传播速度快。感染本病一般体温不高,有的初期出现轻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仔猪发生呕吐,继而发生频繁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白色,常含有末消化的凝乳块,粪便恶臭,病猪口渴,脱水明显,体重减轻。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日龄小的猪在2~7日内死亡,潜伏期长的5~7d。成年猪发病症状不一样,有的症状不明显,有的表现为食欲不振、绝食、呕吐、水样腹泻。哺乳猪泌乳停止,体重减轻,极少死亡,一般3~10d痊愈。
3 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在胃肠,尸体不同程度脱水,肠内充满液体,小肠气性膨胀,肠管扩张,胃底粘膜轻度充血,小点状或斑点状出血,并有黏液覆盖。仔猪胃内充满凝乳块、粘膜充血、肠壁薄没有弹性,肠内充有黄绿色或灰白液体,并有气泡。小肠系膜淋巴管内缺乏乳糜。将空肠剪开,用生理盐水冲掉肠内容物,平铺在玻璃平皿内,加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小肠粘膜绒毛变短、萎缩、肠上皮变性、坏死和脱落。
4 诊断要点
根据本病传播快,仔猪呕吐、腹泻、死亡率高、成年猪很少死亡等情况可作出初步诊断。但应与仔猪 大肠杆菌病、仔猪红痢和猪痢疾进行鉴别。 10日龄内仔猪病死率高,成年猪则经5~7天后康复。小肠壁变薄,半透明,空肠和回肠绒毛长度和隐深度之比,正常猪为7∶1,而病猪则为1∶1。进一步确诊,则须分离病毒或接种新生仔猪。 在本病的诊断中,应注意与仔猪大肠杆菌病相区别,仔猪黄痢只发生于新生仔猪,白痢发生于10~30日龄仔猪。大肠杆菌为致病菌,通过细菌学检查和抗生素药物治疗有效。
5 预防措施
5.1 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多添加保温垫料,随时更换,也可以采取给猪舍加温措施。
5.2 为防止本病传入,应不向有病地区引进猪只。
5.3 从外地进猪时,必须先隔离观察10~15天,确保无疫情后才可进栏饲养。
5.4 一旦发生本病,要立即严密消毒和隔离病猪。
5.5 对临产的母猪应放在消毒过的猪圈内分娩;
5.6 若哺乳母i未受感染,则可将全窝仔猪隔离到安全地区。
5.7 必要时进行猪体消毒,可喷洒1%聚维酮碘500倍稀释消毒,复合酚200倍稀释喷雾消毒。
5.8 怀孕母猪在产前45天,每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3毫升,产前25天 每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3ml,仔猪可通过吃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效果。
5.9 初生仔猪每头注射0.5~1毫升本病毒灭活苗,10~15千克猪每头注射2毫升,50千克以上猪每头注射3毫升,都能获主动免疫。
5.10 每头新生仔猪每头口服10毫升康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液,连续服用3天,预防和治疗效果很好。
6 治疗方法
治疗方面,由于此病发病急,病程短,要早发现早治疗,治疗越早,疗效越高,可减少死亡。本病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可选用以下药物治疗。
西药治疗 碳酸氢钠2.5克、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葡萄糖20克、冷开水1000毫升配成口服液,让仔猪自饮。为防2周龄以下仔猪发生继发感染,可口服磺胺脒0.5~4克、小苏打2~4克的混合液次硝酸铋3~5克,也可每千克体重肌射庆大霉素注射液2~4毫克,每天2次。
篇3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综合防制
1 病原体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属于冠状病毒,呈多形的球形,外有像倒钉样的纤突,直径在60nm~190nm(纳米),能在猪肾、猪甲状腺、猪等细胞上增殖。但病毒对光、温度和消毒液比较敏感。粪便中的病毒在阳光照射下6h既失去活性;细胞培养物中的病毒在紫外线照射下30min即可灭活。病毒对胆汁有抵抗力,耐酸,弱毒株在pH3时活力不减,强毒株在pH2时仍然相当稳定;在经过乳酸发酵的肉制品里病毒仍能存活,但病毒不能在腐败的组织中存活。病毒对热敏感,56℃30min能很快灭活,37℃4d丧失毒力。病毒在低温下可长期保存,在液氮中存放三年毒力无明显下降。对乙醚、氯仿、次氯酸盐、氢氧化钠、甲醛、碘、碳酸以及季铵盐类消毒剂比较敏感。
2 流行特点
本病毒只感染猪,不同年龄的猪都可发病,哺乳仔猪、生长育肥猪的发病率几乎为100%,成年猪发病也可达80%,尤以5日龄~14日龄之内的哺乳仔猪最易感染,且死亡率很高。病猪死亡率与猪的年龄呈负相关,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随着年龄的增长死亡率降低,但感染过的仔猪有相当部份会成为僵猪。
传染源为发病猪、带毒猪、带毒动物及其排泄物。在病猪的胃肠黏膜、肠系膜淋巴结、鼻黏膜、气管、肺、脾、肾等处均可见到病毒的存在,病毒可随病猪的粪便、尿液及鼻汁排出体外。病猪康复后可长时间带毒,有的带毒期长达8周。
本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传播,感染母猪可通过乳汁排毒感染哺乳仔猪。通常在猪群中只要有1头发病,数日内即会迅速蔓延至全群,同一地区流行过程可持续4周~6周,然后疫情才慢慢平息。
本病发生和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多见于秋冬季节和初春,呈地方性流行,新疫区可暴发性流行。本病常与肠毒素大肠杆菌、猪流行性腹泻病毒或轮状病毒混合感染。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潜伏期:仔猪为12h~24h,成年猪为2d~4d。
3.1 哺乳仔猪
2周龄以内的仔猪感染后,一般12h~24h会出现呕吐症状,继而出现严重的水样或糊状腹泻,粪便呈黄色,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恶臭。仔猪明显脱水,体重迅速下降,发病2d~7d后出现死亡,死亡率高达100%;2周龄~3周龄的仔猪,死亡率在10%~80%。主要的病理变化为急性肠炎,从胃到直肠均可见到程度不等的卡他性炎症;胃肠充满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小肠充满气体,肠壁弹性下降,管壁变薄,呈透明或半透明状,肠内容物呈泡沫状,黄色透明;肠系膜淋巴结肿胀,淋巴管没有乳糜。其它组织较少见到明显的肉眼病变。
3.2 断乳仔猪
感染后2d发病,表现水泻,呈喷射状,粪便呈灰色或褐色,个别猪呕吐,在6d~8d后腹泻停止,极少死亡,但体重会下降,发育不良,往往变成僵猪。部分母猪由于与患病仔猪密切接触会反复感染,其临床症状也较重。如:体温升高,泌乳停止、呕吐、食欲不振和腹泻等。
3.3 生长猪
表现为厌食,腹泻6d~10d,伴有呕吐。腹泻期间停止生长、体重下降,不用药物治疗也可耐过,但病猪的饲料转化率明显降低。
3.4 母猪
母猪感染后乳汁减少或无乳,表现为呕吐\厌食和腹泻,少量母猪体温升高。由于母猪无乳,导致哺乳期仔猪死亡率增高。
公猪和后备公母猪的临床症状与生长猪类似。
4 病理变化
本病以急性胃、肠卡他性炎症为特征。剖检可见胃肠充满凝乳块,小肠充满气体及黄绿或灰白色泡沫样内容物,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在显微镜下见到小肠绒毛明显萎缩脱落。由于小肠绒毛萎缩脱落导致动物消化紊乱、酸中毒和脱水。肠系膜淋巴结充血、肿胀。心、肺、肾一般无明显病变。
5 诊断
本病典型的临床症状(本病潜伏期较短,18h~72h即可感染全群)和病理变化是临床诊断的依据,确诊需进一步做实验室诊断。
(1)病料采集:通常采集粪便或小肠。因病毒对热敏感,采集的所有样品都应是新鲜的或冷藏保存。
(2)血清学检查:病毒中和试验、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6 综合防制措施
6.1 治疗措施
(1)药物治疗:①为预防脱水和中毒可按:氯化钠3.5g、氯化钾1.5g、碳酸氢钠2.5g、葡萄糖20g、清水1000mL配成溶液,若是数头病猪则按比例加量,让猪自由饮。不能饮水的可静脉或腹腔注射5%~10%葡萄糖盐水和5%碳酸氢钠溶液。②为防止继发感染可用庆大霉素治疗革兰氏阴性菌引起的感染。使用黄连素也有良好的抑菌作用,可预防肠道感染。诺氟沙星可用于敏感菌引起的尿路感染、肠道感染的治疗。环丙沙星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的抗菌活性是诺氟沙星的2倍~4倍,恩诺沙星也有杀菌作用,可适量应用。③恢复体能:为加速体能恢复可用:复合维生素B+烟酰胺+右旋泛酸钙+肌酐+叶酸+开胃素+诱食素ATP,肌肉注射或灌服,1kg体重用0.1ml~0.15ml,1d一次,连用2d~3d。
(2)生物制品治疗:①干扰素、抗体、血清、免疫球蛋白等生物制品可按厂家说明书使用;②诱导注射:发病初期,将500羽份1瓶鸡新城疫I系苗用500ml蒸馏水稀释,现配现用,每天肌注1次,连用2d。其注射剂量为:仔猪3ml~5ml、中猪7ml~10ml、大猪15ml~20ml,有诱导肌体快速产生干扰素的效果。
6.2 综合预防措施
(1)猪场禁止非饲养人员进入,猪舍门口设消毒池。对刚引进的种猪,必须隔离饲养10d~15d,确认无病后才可入群。
(2)晚秋、冬季和早春一定要做好猪舍的防寒保温工作,加厚保温垫料并勤更换,必要时可给猪舍加温。
(3)加强冬季的饲养管理,特别要注意提高饲料中能量的含量。疫病流行季节停用豆腐渣、酒糟之类的辅助饲料。
(4)严禁猫、狗等进入猪舍。
(5)加强光照、降低猪舍湿度。
(6)搞好猪舍的清洁卫生与消毒工作。无疫情时每周用3%~4%氢氧化钠溶液冲洗消毒1次~2次,随后再用清水冲洗1次~2次;发生疫情时,每天喷洒1次0.2%过氧乙酸溶液、1%~3%漂白粉溶液等任意一种。
(7)必要时进行猪体消毒,可喷洒1%百毒杀600倍液、强力消毒王1000倍液和过氧乙酸2000倍液等其中的任意一种。
(8)怀孕母猪在产前25d~30d,每头后耳穴注射猪传染性胃肠炎灭活苗3ml,仔猪可通过吃母乳获得被动免疫效果。
(9)初生仔猪每头后耳穴注射0.5ml~1ml本病毒灭活苗,10kg~15kg猪每头注射2ml,50kg以上猪每头注射3ml,都能获得主动免疫。
(10)每头新生仔猪口服10ml康复猪的抗凝血或高免血清,连用3d,有很好的预防效果。
7 小结
该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其发病急、病程短、死亡率高。从病例中可看出,本病多发于冬春季节,传播迅速,各种年龄猪均可感染发病。仔猪发病突然,其精神沉郁,呕吐、水样腹泻和脱水。
猪场一旦暴发此病,会造成14日龄以内仔猪,特别是新生仔猪近100%的死亡。对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制剂。因此,对本病须早发现、早治疗,根据临床症状采用对症疗法,才能迅速有效的阻止病情发展。对该病的防治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畜舍卫生。冬季注意防寒保暖,保持舍内空气新鲜,提高猪群健康水平,增强机体抗病力。实行全进全出管理制度,同时科学配制饲料,保证饲料营养均衡,提高猪机体免疫力和抗病力,杜绝饲喂霉变饲料,严防胃肠炎等疾病的发生。
(2)严格执行防疫和消毒制度,切断疾病传播途径。特别要注意哺乳母猪的消毒,仔猪出生后,要保证短时间内吃到初乳。用新鲜生石灰撒布栏舍地面及走廊,既消毒又可干燥栏舍、降低温度。发病后,做好病猪的隔离工作,同时适度限水、限料。
(3)强化免疫是预防猪传染性胃肠炎的根本措施。应根据该病的流行、传播特点制定科学的免疫计划,做好疫苗接种工作。
可采用传染性胃肠炎疫苗和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二联油乳剂灭活疫苗免疫。最好从母猪开始预防本病,妊娠母猪产前20d~30d免疫1次,以保护出生仔猪,必要时产前7d再免疫1次。
参考文献
[1]罗进祥,李树芝.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J].中兽医学杂志,2008(04)
篇4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腹泻疫病;鉴别诊断;防控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8-0030-03
1 流行特点
猪和带毒猪是该病传染源,通过粪便、呕吐物、乳汁、鼻分泌物以及呼出气体排出病毒,污染饲料、饮水、空气、用具等,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染给健康猪。
2 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短,18~72 h大部分猪感染发病,根据此特点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仔猪潜伏期很短,一般为12~24 h,突然发生呕吐,接着频繁剧烈水样腹泻,粪便黄色、绿色或灰色,腥臭,常夹有未消化的凝乳块。病猪极度口渴,迅速脱水,消瘦,猪日龄越小、病程越短、病死率也越高。
10日龄以内的仔猪多在2~5 d内死亡,随着日龄的增长病死率逐渐降低。病愈仔猪生长发育不良。
后备猪、架子猪和成年猪症状不一,表现为停食,个别病猪出现呕吐,急性腹泻,排出灰色或灰褐色水样便,伴有未消化的饲料,5~7 d自愈,很少死亡。
3 主要病变
主要病变在胃和小肠,胃内充满未消化的凝乳块,胃底黏膜充血,小肠内充满黄绿色或灰白色液状物,含有泡沫和未消化的凝乳块。小肠壁变薄,弹性降低,以致肠管扩张,呈半透明状,肠系膜血管充血扩张,淋巴结肿胀。将空肠纵向剪开,用生理盐水洗净肠内容物,置于玻璃平皿内铺平,加入少量生理盐水,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空肠绒毛显著缩短,是该病重要病理变化特征。
4 临床鉴别诊断
猪传染性胃肠炎与猪痢疾、仔猪黄痢、仔猪白痢、仔猪红痢(梭菌性肠炎)、流行性腹泻、轮状病毒感染、仔猪副伤寒等疫病十分相似,都以腹泻为主要症状,应注意鉴别。
4.1 猪痢疾
猪痢疾又称为血痢、黑痢、黏液出血性下痢,是由猪痢疾密螺旋体引起保育猪和肥育猪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以排黏液性出血性下痢,大肠黏膜呈卡他性出血性、甚至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为特征。该病发病率75%,病死率5%,猪痢疾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各种年龄段的猪均易感染,保育猪和肥育猪发生最多,传播缓慢,流行期长。该病主要病变局限于大肠,以不侵害小肠和小肠淋巴结为特征,病程长的病例,主要为坏死性肠炎,黏膜表层形成麸皮样或豆腐渣样假膜,小肠及其他脏器没有明显病变。
4.2 仔猪黄痢
仔猪黄痢是由致病性大肠埃希菌引起1周龄内新生仔猪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1~3日龄发病和病死率最高,7日龄以上则少发病。以剧烈黄色水痢和迅速脱水死亡为特征。仔猪病死率高,腹泻症状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该病除了发生于寒冬潮湿多雨季节外,炎夏也易发病,初产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最高,经产母猪所产仔猪发病率较低,新猪场比老猪场严重,黄色或灰黄色水痢比较突出的病变是肠道的急性卡他性炎症,以十二指肠最严重。
4.3 仔猪白痢
仔猪白痢又称迟发性大肠杆菌病,俗称仔猪奶泄,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引起10~30日龄仔猪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以乳白色或灰白色下痢为特征。发病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仔猪白痢10~20日龄仔猪多发,30日龄以上仔猪很少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季和炎热夏季气候骤变时多发;发病率高,但病死率低,主要症状为排乳白色或灰白色糊状痢。
4.4 仔猪红痢
仔猪红痢也叫梭菌性肠炎,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魏氏梭茵)所引起的7日龄内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症。以出血性下痢,肠道黏膜出血坏死为特征。仔猪病死率高。仔猪红痢主要感染1~3日龄的新生仔猪,1周龄以上的仔猪发病很少,发病率最高达100%。该病特征病变在空肠,十二指肠一般不受侵害,空肠呈暗红色,肠腔内充满红色液体,肠黏膜及黏膜下层弥散性出血,肠系膜淋巴结为鲜红色。病程稍长者以坏死性肠炎为主,肠管出血不明显,肠壁增厚,肠腔内容物含有坏死组织碎片。肠黏膜呈黄色或灰色坏死样伪膜,易剥离。
4.5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肠道传染病,以呕吐、排水样便和脱水为特征。发病日龄、临床症状及病变与猪传染性胃肠炎极其相似,主要的表现为各种年龄的猪都能感染发病,哺乳仔猪、架子猪或育肥猪的发病率很高,达100%,尤以哺乳仔猪受害最为严重,母猪发病率变动很大,约为15%~90%,主要发生于冬季,以12月和1月发生最多。呕吐、腹泻和脱水,排水样便,灰黄色或灰色,年龄越小,症状越重。1周龄内新生仔猪发生腹泻后3~4 d,呈现严重脱水而死亡,死亡率可达50%,断奶仔猪、母猪常呈现精神委顿、厌食和持续腹泻(约1周),逐渐恢复正常。育肥猪在同圈饲养感染后都发生腹泻,1周后康复,死亡率1%~3%成年猪症状较轻,多只表现呕吐和食欲不振。猪流行性腹泻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相比病死率稍低,传播速度稍慢,眼观病变仅限于小肠,肠管胀满、扩张,充满黄色液体,肠壁变薄,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4.6 仔猪副伤寒
仔猪副伤寒是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和猪副伤寒沙门菌引起2~4月龄仔猪的一种传染病。临床上以出现肠炎和持续性下痢为特征。病理变化主要是急性败血症和慢性坏死性肠炎,偶尔表现为卡他性和干酪性肺炎。临床表现与猪传染性胃肠炎很相似,食欲废绝,下痢。该病流行季节不明显;具有败血性症状,体温一般升高(41~42 ℃)。
5 诊断的方法
猪传染性胃肠炎属猪的冬季多发病,病原是冠状病毒科的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其主要侵害小肠黏膜,引起以腹泻、呕吐、脱水为主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该病在临床上易与猪流行性腹泻、猪轮状病毒病、仔猪白痢、黄痢、红痢以及猪副伤寒、猪痢疾相混淆。
(1)临床诊断该病好发于各种年龄的猪,10日龄以内的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而断奶猪、肥育猪和成年猪的症状轻微,多数能自然恢复。潜伏期仔猪为12~25 h,大猪2~4 d。
(2)哺乳仔猪。在哺乳后突然出现呕吐,随后发生水样腹泻,部分猪排乳白色、黄绿色含未消化凝乳块样的痢疾,后期脱水时粪稍黏稠,猪体重很快减轻,体温下降,经2~10 d死亡。部分耐过者生长缓慢,5~7日龄的仔猪死亡率可达100%。
(3)肥育猪。发病率高,可达100%,而病死率很低。同样发生水样腹泻,食欲减退甚至废绝,无精神,排灰色、茶褐色痢样便。内含少量未消化的食物,少数病猪在腹泻前还发生呕吐症状,一般经7 d左右逐步痊愈。
(4)成年猪。一般为隐性感染,部分仅呈轻度水样便或一过性软便。
(5)种母猪。一些正在哺乳的母猪出现高热、衰竭。5.1 病毒分离鉴定
一般取患病猪的肠内容物或者小肠段进行检验,这是最易分离与检测到TGEV的组织部分。病毒在细胞上产生典型的细胞病变(CPE)有细胞呈现圆形或长形,膨胀如气球状。对于初次进行分离的野毒株,可能不会出现明显的CPE,此时需要通过连续传代后才能出现明显的CPE。为了增加病毒的分离效率,在细胞培养液中添加适量的胰酶或胰蛋白酶以及运用较老的细胞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5.2 病毒电镜检测
对TGEV进行电镜检测是常用的方法之一,通过电镜检测表明,在患病猪的肠内容物和粪便中能够检测到TGEV,而且病毒主要分布在胞浆的空泡里和微绒毛间隙中,病毒在微绒毛间的通常呈串球状排列。有研究表明,通过免疫电镜(IEM)能够更敏感的检测出临床样品中或者细胞培养物中的TGEV,比常规EM检测方法更好,并且IEM还能够进行血清学鉴定。
5.3 血清学诊断
血清学检测是实验室对TGE最常用的检测方法。血清学检测包括抗原和抗体检测两个方面。其中对病毒抗原的检测包括有免疫组化法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等。主要是从仔猪粪便或者肠内容物中检测。若仔猪出现有腹泻,同时通过免疫荧光法(IF)或者免疫免疫过氧化物酶试验方法检测,呈阳性,则基本可以肯定其为TGEV。此外,多克隆抗体双夹心ELISA法也广泛应用于病毒抗原的检测。但由于目前应用在抗原检测中的抗体主要是多克隆抗体,因此,在检测中常出现稳定性较差且非特异性强,往往给诊断带来误差。
6 预防措施
除了综合性的防控措施外,免疫接种是最好的预防措施。目前还没有一种特效药物能够治疗该病。一方面对发病猪一般可采取对症疗法,以减少死亡,促进康复。另一方面可用抗生素及其他抗菌药物防止继发感染。
值得注意的是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卫生不良、消毒制度不完善和各种应激因素的产生是此类疫病发病的共同诱因。加强平时的预防工作是防制腹泻类疫病的关键。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做好免疫工作,做好兽医卫生工作,定期严格消毒,及时清理粪便和排泄物,可减少有害物的滋生。要及时处理淘汰的病猪。
(1)坚持自繁自养,严把引种关。避免从带毒猪场引种,同时要做好引种监测工作,引回的猪要隔离观察、消毒等。
(2)做好消毒防范工作,严防病原侵入猪场。制定严格的消毒制度并保证执行到位,尤其拉猪车辆及人员的进出场、大风过后的消毒不可忽视。
(3)加强饲养管理,给猪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如保持圈内空气新鲜,防寒保暖,饲养密度合理,饲料优质、饮水清洁等。
(4)做好疫苗免疫接种。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对健康猪可以采用猪喘气病灭活苗定期进行免疫,已有疫源的猪场可采取弱毒苗和灭活苗交叉接种的方法免疫,效果较理想。
(5)对感染猪场淘汰无治疗价值的病猪,采取全进全出饲养方式。
(6)做好药物保健性净化。可采用抗毒排疫肽200 g、葡萄糖500 g混合后拌料100 kg的比例,让猪自由采食4 d,以后每间隔1~2周让猪自由采食2 d,配合环境消毒可达到净化目的。
7 治疗
篇5
关键词:猪传染性胃肠炎;诊断鉴别;治疗
一、致病原分析
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是引发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病原体。该病毒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对光照、高温都非常敏感。若在阳光下照射6小时便可灭活。温度越高,所需的灭活时间越短。在65℃下10分钟便能被灭活。此外,对氯仿、乙醚等消毒剂也非常敏感,并能被氢氧化钠、甲醛灭活[1]。尽管TGEV只有一个血清型,但近年来在多个国家都发现了该病毒的变异株,即猪呼吸道冠状病毒。TGEV主要经口鼻进入消化道,再集中在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不断增殖。这将破坏猪的肠道功能,导致肠道内的营养物质不能被消化吸收。同时,肠道内渗透压会变大,液体滞留,病猪表现为严重的腹泻脱水。
二、流行特点
该病多为季节性发病,在秋冬寒冷季节最易出现。病猪与带毒猪是最主要的传染源。病猪接触过的环境内也基本存在该致病原。圈舍潮湿、饲养密度过大、圈舍通风不良均是引发该疫病的常见原因。尽管种公猪与母猪发病率较高,但很少死亡。仔猪容易染病,特别是未满10日龄的仔猪发病率最高,致死率不低于90%[2]。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会逐步降低。育肥猪一般也会染病,但大部分症状轻微,不久便会自然康复。该病在老疫区内呈地方性流行特点,在新疫区内猪群会普遍感染。
三、临床症状
该病潜伏期非常短,一般在18到72h内便可感染大部分猪,因此,可将此特点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依据。仔猪潜伏期更短,通常在12到24h内发病,表现为突然呕吐,然后出现急剧水样腹泻,腹泻频繁。粪便呈黄色、灰白色、绿色,常含没有消化的凝乳块,带有腥臭。病猪表现为口渴,仔猪极易在发病后2到5日内死亡。特别是不到1周龄的仔猪死亡率更高,至少在50%以上。即使耐过的仔猪生长发育会受阻,生长迟缓。成年猪、架子猪、后备猪染病后的具体症状表现不一,但主要为精神差、食欲下降、口渴脱水、消瘦,腹泻严重。染病母猪出现萎缩,泌乳量减少,怀孕母猪还可能流产。通常在1周内可自愈,极少死亡。
四、病理变化
死猪脱水严重,腹部胀大,解剖后发现胃部胀大明显,内部含有未消化的凝乳块,呈乳白色。在胃底部黏膜处出现弥漫性出血或暗红色充血。小肠内充满气体,肠壁变薄,呈半透明状,部分肠段存在充血现象,淋巴结肿胀。肠道内还含有液状块,可见未消化完全的凝乳块与泡沫,主要为灰白色或黄绿色。取一段空肠纵向剪开,再用生理盐水洗干净后放置在玻璃平皿内铺平。然后,加入适量生理盐水,利用低倍显微镜进行观察。此时可发现空肠绒毛明显变短了,这是该病最典型的病理变化特征。
五、临床鉴别诊断
仔猪黄痢、仔猪白痢、猪痢疾、仔猪红痢、仔猪副伤寒、轮状病毒感染、流行性腹泻等疫病与猪传染性胃肠炎的症状非常相似,主要症状都是腹泻,应注意鉴别。目前,临床诊断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鉴定法、病毒电镜检测法、血清学诊断等。
(1)病毒分离鉴定法:取病猪的一段小肠或肠内容物进行检验,病毒在细胞上会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此时可观察到细胞呈长形、圆形,膨胀如气球状。初次分离的野毒株有时很难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此时需经过连续传代后才能观察到明显的细胞病变。为提高病毒的分离效率,一般可将少量胰蛋白酶或胰酶加入细胞培养液中。
(2)病毒电镜检测法:这是检测TGEV的常用方法,通过电镜可观察到病毒集中在胞浆的空泡中与微绒毛间隙中,在微绒毛间一般为串球状排列。
(3)血清学检测:这是对病原体检测的最常用的方法,常用检测技术包括免疫组化法、酶联免疫试验。此外,多克隆抗体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也是当前常用的一种检测技术。
六、预防方法
要坚持自繁自养,全进全出。同时,加强饲养管理,保证猪舍干净卫生,经常对猪场进行消毒。在气温偏低的秋冬季节可将黄芪多糖、白头翁散、强力霉素、氟苯尼考、清瘟败毒散等药物加入饲料中,起到预防作用。利用猪传染性胃肠炎弱毒冻干苗进行免疫预防。母猪在产前42天与产后2周分别接种1次。仔猪主要通过母源与母乳可起到被动免疫效果。体重在15~30kg以上的猪,接种剂量为1ml/头,成年猪接种剂量为2~4ml/头,免疫期为半年[3]。
七、治疗方法
(1)配置补液盐水,将1000ml水与1.5g氯化钾、2.5g碳酸氢钠、3.5g氯化钠、20g葡萄糖混合均匀,让猪饮用,以预防猪只死亡。同时,在1000ml补液盐水中加入氟康王50g,仔猪每次服用10ml,一天3次,持续服用5天。按照说明书肌肉注射干扰素或免疫球蛋白或核糖核酸。或者可通过肌注庆大霉素与黄芪多糖注射液治疗,一天1次,持续注射3天。
(2)一旦发现病猪后立即将病猪隔离,并把猪场进行严密封锁。然后,彻底消毒,一般可选用百毒杀消毒剂、金碘消毒剂。每个猪舍都安排固定人员管理,防止病毒扩散,传染给哺乳仔猪。此外,将黄芪多糖200g、氟康王500g加入1000kg饮水中,让猪群全天饮用,持续1周。对于病情严重的猪还可用阿托品与治菌磺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用量分别为1~2ml、0.02ml/kg,隔3天后再注射1次。
参考文献:
[1]陈 敏.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6,32(1):201-202.
篇6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reasons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caused by tainted food, and to do a good job on safety supervision of school health. Methods: During May 5, 2016 to May 12, 2016 by questionnaires randomly the school selected 350 students, took 11 cases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caused by spoiled foo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conducted a Hygienic investigation, the laboratory testing and so on, to determine the causes and pathogens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and then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Results: The prevalence rate in this group of 11 patients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is 3.14%(11/350), male 6 cases, female 5 cases; from the 25 cases of feces, 8 cases ofswab, 7 cases of Norovirus were detected, and the food poisoning which has not been detected was caused by a common pathogen. Conclusion: This group of students with acute gastroenteritis is due to eating contaminated food; the main causes are norovirus infection, so it should strengthen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food safety in schools, and strengthen the education of students' awareness of disease preven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early detection, early treatment, positive control of acute gastroenteritis, and ensure the epidemic or event controlled in the bud.
关键词: 污染变质食品;急性胃肠炎;病因;流行病学;对策
Key words: tainted food;acute gastroenteritis;etiology;Epidemiology;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R5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6-0220-02
0 引言
本校学生在2016年5月5日到2016年5月12日期间出现了11例因食用污染变质食品而引发急性胃肠炎,其均有程度不等的呕吐、腹痛等急性胃肠炎典型临床表现。根据其实验室检测结果以及研究对象的临床表现,判定该起事件是因诺如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肠炎的聚集性事件,本组患者均为轻型病症,并经门诊治疗后痊愈。
本次事件经过卫生部门调查主要原因为:污染变质食品引起急性胃肠炎。本文主要是通过还原事件过程来发现引发事件的主要因素,针对性的给予适当措施减少同类事件的发生。经过此事件学校应加强对学校所提供食品安全性的卫生管理,并加强学生的防病意识宣传教育,做到早发现、早处理,积极控制急性胃肠炎,确保疫情或事件控制于萌芽状态。当前,本校学生的急性胃肠炎已经获得有效控制,现报道本次疫情调查结果如下。
1 疫情概况
1.1 基本信息
将学校2016年5月5日到2016年5月12日期间因食用污染变质食品引起急性胃肠炎的9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所在校区均设有食堂,提供学生早中晚餐,活动场所、通风以及环境卫生均良好。
1.2 发病情况
该校自2016年5月5日开始有学生发生腹痛、呕吐、腹泻等临床症状,对该症状实施主动搜索,确定该学校自2016年5月5日下午有2例学生出现急性胃肠炎,截止到2016年5月12日,一共有11例急性胃肠炎病例,其急性胃肠炎发生率是3.14%(11/350),其中11例学生均有呕吐症状,其构成比是100.00%(11/11),腹痛患者7例,其构成比是63.64%(7/11),腹泻患者2例,其构成比是18.18%(2/11)。呕吐次数是1~5次,平均呕吐3次,均无发热症状,属于轻型急性胃肠炎,病程是1~3d,平均病程是(1.71±0.23)d,没有死亡病例,经过门诊对症治疗后痊愈。
2 结果
2.1 卫生学调查
①学校厨房卫生学调查:该学校是一层建筑,包括仓库、独立更衣室、烹调间、面点间、洗碗间、烘烤间。在厨房内未见苍蝇、蟑螂活动,其中厨房内共有6名工作人员,并持证上岗。经现场调查发现,其中2名厨房工作人员制作食物时没有带手套,且口罩佩戴不甚规范。
②进食餐谱。厨房中有餐饮服务许可证,食物原材料则由既往商家送货,并登记有台账。该厨房从周一到周五提供早餐、午餐、晚餐和夜宵,周六到周日则提供早餐、午餐、晚餐。厨房每日所供应的早餐品种相同,是厨房自制的糕点、饼、粉等。经调查,学校2016年5月5日到2016年5月12日期间的早午晚餐以及宵夜,其供应品种包括蔬菜、鱼、肉、蛋、豆制品等。同时,学生否认食用校外提供食品。
③标本采集与检测结果。现场采集标本61宗,其中学生患者肛拭子8宗,食品13宗,学生粪便标本25宗,厨房用品以及餐厨具等表面涂抹6宗,厨房工作人员的肛拭子3宗,手部涂抹标本6宗。检测结果如下:自上述25宗粪便、8宗肛拭子中检测出7宗诺如病毒(病例4宗),未检出的食物中毒为常见致病菌。
2.2 疫情控制方式
综合防控方式:①隔离感染学生,实施全程隔离治疗,隔离期限是大便成形后的1周,并逐一排查亲密接触人员,并对学生进行晨检和午检,并予以3天预防性用药治疗;②加强对食品卫生监管;③展开全校师生急性胃肠炎预防知识教育。
2.3 分析和结论
依据卫生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测结果,确定该起事件作为诺如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肠炎集体事件。经过甄别核实发现,发病人数共11例,均为轻型急性胃肠炎事件,经门诊治疗后痊愈。当前该事件已经控制,其爆发原因是学生食用污染变质食品,其污染环节尚未明确。本组急性胃肠炎患者中男6例,女5例,发病时间集中于2016年5月12日至2016年5月15日,其餐次食物与其他学生不一致。
3 讨论
经本次实验室检查、临床资料检测等确定本次疫情的群体性发病,是因其所进食食品受到诺如病毒感染所致。因诺如病毒感染所引发的急性胃肠炎多以流行、爆发等形式发生[1],感染患者的病情多属于轻型病毒,以恶心、腹痛、腹泻和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发头痛、发热等表现[2],属于自限性急性胃肠炎,无并发症,可自愈,严重者有脱水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可危及其生命安全[3]。诺如病毒的致病力极强,因诺如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胃肠炎有起病急骤、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泛等特征[4~5],且该种病毒极容易发生变异,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B类病毒[6],主要因水源性、食源性爆发[7~8]。
对此,本文建议学校作如下急性胃肠炎防控建议:①对学生每餐后的餐具均及时清洗,并予以高温消毒柜予以消毒处理。对检测出的诺如病毒感染的厨工暂时调开工作岗位,且保证其无腹泻、发热以及呕吐等临床症状和外伤,一旦发生则立即治疗,治疗后后再次予以粪便检查,确定无诺如病毒感染后上岗。②学校应建立有效卫生管理制度,强化从业人员的卫生教育,并增强其卫生意识。同时,加强对厨房食品的管理,并定期检查食品卫生安全,定期消毒,加强对急性胃肠炎监测工作。同时,改变学生用餐的消毒处理,坚持每日两次集中检测食堂用具、公共洗碗池、学生餐具,销毁其过期变质、不合格食材,对厕所、病患排泄物、污染场所予以消毒,隔绝任意可能的疫源。③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宿舍、教室的消毒和通风,每日应用消毒剂对学校教室桌椅、公共用品表面进行擦拭消毒。④开展学校师生的食源性疾病防控知识教育,确保其了解病毒性腹泻严重性,增强其卫生意识,预防其食源性传染病、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1]罗华.一起家宴食用被鼠伤寒沙门氏菌污染皮蛋引起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J].中国保健营养旬刊,2014,24(4):2502-2503.
[2]沈钰钢,应锡钧,竺小春,等.浙江某中学一起GⅡ型诺如病毒引起的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36(9):1154-1158.
[3]周国营,张巍巍,郑德生,等.北京市密云区居民急性胃肠炎流行病学特征与风险因素调查简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2016,28(5):648-652.
[4]沈钢,应锡钧,竺小春,等.一起农村学校诺如病毒Ⅱ型急性胃肠炎暴发疫情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16, 36(1):72-75.
[5]缪国忠.一起菜豆引起食源性急性胃肠炎疾病暴发的病例对照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21):3889-3890.
[6]王洋,蒋荣荣,周帼萍.我国首例因Asaia sp.污染而导致含果汁及果肉饮料变质的案例分析[J].中国酿造,2012,31(11):138-142.
篇7
关键词:污染场地;治理;隔离墙;高压旋喷;围封;固化
中图分类号:X33;X 5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Application of enclosure and solidification in 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
LIU WEI
(Guangdong electric power design institute, Guangzhou, 510663)
【Abstract】In order to prediction the performance of high-pressure jet grouting pile used as vertical cut-off wall in polluted ground treatment, a finite difference model was set up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condition of a polluted site in Fuyang. The breakthrough time of vertical cutoff wall by the contaminant of Trimethyl benzene was analyzed by considering its high concentration content and great hazard. The study shows that cross hydraulic head is the primary parameters affecting the breakthrough time of the cut off wall. It is showed that concentration in the stratum outside of the cut off wall is lower than the value of class A in the soil Standard. It is also concluded that enclosure and solidification are effective measures for treatment of contaminated site.
【Keyword】contaminated site; treatment; cut off wall; high-pressure jet grouting pile; enclosure; solidification
中图分类号: 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引言
目前,污染场地常用的治理措施有换填法、围封法、固化法、电动法、化学处理法、电磁法、电化学方法处理、土壤热处理、土壤淋洗、植物修复、生物修复等技术。国内外有学者对不同的治理方法进行了研究,但仍处于研究、试验阶段,缺少工程运用。围封和固化作为比较成熟的方法在国外诸多工程场地的治理中运用过。
围封法是一种原位处理污染土体的技术。该方法是在污染地下水与未污染地下水之间采用隔离带,阻止污染物进一步向周围区域扩散。固化法是把水泥、石灰、火山灰、热塑料、树脂等加入到污染土内,使之固化,使污染物转化成稳定形式。
目前常用的隔离措施有防渗墙、竖向隔离墙、深层搅拌桩墙、灌浆帷幕、高压喷射灌浆板墙等[1-9]。它们系利用置换、填充、挤密、插入板桩等达到截断污染物溶质迁移路径,隔离污染物目的。垂直隔离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止污染物质在地层中的水平迁移,但是必须与底部的不透水层结合,而且在污染区域的表层应设置密封膜,比如压实粘土层、土工膜等。该方法要求防渗墙有较低的渗透性,应深入相对不透水层,具有一定的耐腐蚀性,地表密封层的厚度、渗透性等都有严格的要求。
某地产项目位于富阳市老城区东侧,场地以前为老化工厂、医药厂、化纤厂和油脂厂的生产生活基地,在项目进行地质勘探项目过程中发现部分地段土层已被污染。为避免对工程施工造成安全隐患和威胁以及对未来居住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和潜在危害。对整个项目场地土壤进行采样、分析测试以掌握污染物种类、分布范围和污染现状;本文在取样测试分析的基础上对该项目场地污染物的运移情况进行模拟分析,以评估围封+固化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和长期效果。
1工程概况
该工程场地位于两条冲沟沟汇位置,呈梯形展布,长约250m,宽约120m。场地地貌总体属构造、剥蚀低山丘陵地貌单元。场区三面环山,南-东南向临江,原始地形自北向南略有倾斜(北高南低),后因人类活动及工程项目初步实施,目前场地地形较为平缓,地面高程为7.73m-9.72m。根据区域资料,场地地下水一般在1.5m-2.0m左右,场地填高后地下水位将会上升。
根据取样测试结果,该项目场地污染土体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图中标高为相对标高,从室外设计地面±0.00(相当于黄海高程13.5m)算起。
图1污染物分布范围及围封方案平面示意图
根据取样测试结果,图1中虚线围成的区域1中有机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中土壤B级标准限值,属于高污染土体。该范围面积约12500m2,长度约610m,平均污染深度为5m。如采用挖除换填方式处理,不仅处理污染土体积较大,费用较高;而且挖除污染土体过程中,污染物易挥发,会影响人员安全和周边环境。综合考虑本工程采用围封+固化方式对污染土体进行原位处理,沿图1中虚线布设高压旋喷桩形成垂直隔离墙,底部嵌入到中等~微风化基岩中;采用高压旋喷技术在浅层土体喷水泥浆液,与土体混合形成2~3m厚水泥固化层,包裹整个污染土体。该方法不仅可以降低污染土体的处理成本,安全可行;而且垂直隔离墙以及水泥固化层可用于基坑支护或作为地下室侧墙和底板,降低工程投资。
根据场地情况及污染土分布深度,对比分析了两种治理方案的效果:
方案1:地下室底板标高-5.9m,高压旋喷桩隔离墙+表层3~4m土体高压旋喷固化。
高压旋喷桩顶部标高为-6.8m,桩端穿过深部的含粘土碎石层,进入底部中等风化基岩1-2m,平均桩深约15m;表层固化处理深度为4m。浅层污染土固化处理之后,进行地下室基坑开挖,挖去素填土和1m固化层,再浇筑30cm沥青混凝土垫层和底板。
方案2:地下室底板标高提升2m,为-3.9m,垫层底部标高目前地面标高。采用高压旋喷桩隔离墙+表层2m土体高压旋喷固化。
高压旋喷桩顶部标高为-4.8m,即目前地面标高,桩端穿过深部的含粘土碎石层,进入底部中风化基岩1-2m,平均桩深约17m;表层固化处理深度为2m,主要处理对象为表层素填土。表层土固化处理之后,在固化层上部逐步进行底板垫层施工,防水层铺设,地下室底板浇筑施工,垫层采用30cm厚沥青混凝土。
(a)方案1
(b)方案2
图2处理方案示意图
2计算参数及工况
本文采用地下水模拟系统GMS软件中MODFLOW和MT3DMS两个有限差分模块对该场地的污染物运移情况进行模拟分析。以评估围封+固化治理方案的可行性,并对其长期效果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
2.1计算参数
根据地质资料结果,参考文献的统计数据[10-15],计算参数表1。
表1各层土分析计算参数
本次选取三甲苯作为典型污染物,假设初始土壤中污染物含量为600mg/kg(实测最大污染物浓度为516.7mg/kg),参考相关国家标准,A级标准为土壤环境质量目标值,允许目标污染物的含量为20mg/kg。根据相关文献资料[12],土壤中污染物的含量与孔隙水中污染物的含量关系由下式计算:
其中,C为土样孔隙水中污染物的实际浓度;Cm为实验室测得的土壤中污染物浓度;Ww为实验室中加入蒸馏水的质量;Wsdry为实验中土样的质量,w为土样的含水量。
目前地面标高为-4.7m(相对标高),地下水位标高为-5.7m(相对标高),未来场地将堆高到0.0标高。考虑到水位将有一定抬升,参考区域资料,本文设定地下高水位为-1.0m,低水位为-3.0m。
2.2计算工况
本次计算考虑三个典型剖面,如图1。
(1)隔离墙位于地下室边缘。图1中1-1剖面,场外地下水位较高,在对流和扩散作用下,污染物沿竖向运移到垫层甚至地下室内,分析不同水位条件下污染物竖向运移情况。
(2)隔离墙位于地下室中央处。图1中2-2剖面,隔离墙位于底板中央,分析污染物水平向通过防渗墙扩散情况。
(3)隔离墙位于地下室侧墙外侧。图1中3-3剖面,地下室底板垫层下部及侧墙外均有污染土体,计算污染物在对流弥散作用下水平和竖向运移情况。
本次分析主要验算以下几种工况:
(1)工况1、2:对比两种水位条件下,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运移规律;
(2)工况3、4:底板标高提升2m,对比两种水位条件下,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的运移规律;
(3)工况5、6:根据地下室及防污屏障的相对位置,分析污染物向地下室内迁移扩散,及向建筑外部运移情况;
(4)工况7:墙两侧没有水头差,污染物水平向扩散情况;
(5)工况8:墙内侧水位高于外侧1m,污染物水平向扩散情况。
表2计算工况及结果分析
注:1、表中临界面是指地下室内墙表面,或者隔离墙外侧表面。如临界面处污染物浓度达到A级标准值(20mg/kg),表明防渗屏障已失去效用。
2、地下水位-1.0m、-3.0m根据当地区域相关资料预测设定,为场地长期地下水位的变化范围,便于进行长期模拟分析。
3、水头差正直表示墙外侧地下水位高于内侧,负值表示内侧水位高于外侧。
3计算结果及分析
根据表2分析结果:
(1)工况1、2分析结果表明,如在水泥固化层上部铺设30cm混凝土垫层和50cm混凝土底板,在高水位条件下(-1.0m)70年后污染物已扩散到底板内,地下室底板表面污染物浓度为15mg/L,接近安全浓度限值20mg/L;如地下水位控制在-3m,污染物也已扩散到底板内,但是底板内污染物浓度较低,为4mg/L;
(2)工况5、6分析结果表明,在高水位条件下(-1.0m),70年后污染物已经扩散到地下室内,特别是在3-3剖面薄弱处,浓度达到21mg/L;如水位控制在-3m,污染物也已扩散到底板内,但是底板表面浓度仅为8mg/L。分析原因:可能由于地下室侧壁紧贴固化处理污染土,高水位条件下污染物很容易通过孔隙水扩散到地下室侧墙、底板甚至内部;水位控制在-3m内时,应主要地下室墙角处防渗,并增强墙角防水层。
(3)上述分析说明如果地下室底板不提升,在高水位条件下,污染物已经在薄弱部位扩散至地下室内,而且其他部位地下室内污染物浓度也接近安全浓度限值,需要在地下室底板加强防渗处理措施,如增加沥青混凝土垫层厚度或在垫层上设置防水层。
(4)如提高地下室底板,则带来两方面有利条件:一是水头差减小;二是防渗厚度增加到2m,这样污染物就能更有效的得到控制。工况3、4计算结果也验证这点,污染扩散锋面距离地下室底板距离为1.5m,而且底板表面浓度非常低,仅为背景值;说明提高底板对防渗非常有利。
(5)工况7、8表明,对于防渗墙位于地下室底板中央,如污染区内外没有水头差,污染主要以扩散为主,没有击穿防渗墙和地下室底板;如墙内侧水头长期高于墙外未污染区域水头,则70年后污染物已击穿防渗墙,扩散到未污染土层,故应严格控制水头差,避免墙内水头低于墙外水头;
4结论及建议
根据本文分析结果,可得出以下结论建议:
(1)本工程中采用高压旋喷方法进行围封+固化处理污染土体后,周围土体中污染物浓度能满足国家标准中对于土壤污染物浓度A级标准的限值,表明高压旋喷隔离墙作为防污屏障安全可靠、经济可行,为污染土体的原位处理措施提供借鉴和参考。
(2)水头是影响污染物运移的主导因素。应严格控制地下水位,应尽量控制在-3m以下,同时也不应低于防渗墙内侧水位。
(3)建议在条件允许情况下,优先采用提升底板标高的方案。减少地下室底板防渗层的工作量,且有利于方案实施,确保70年内污染物不会扩散至地下室内。
(4)如底板标高不变,70年后污染物已扩散到底板内,建议将沥青混凝土垫层厚度增加到60cm,而且应设置防水层。
(5)局部污染扩散更快,70年后浓度已超过安全浓度,建议对地下室局部部位加厚防渗垫层,并增强防水层。
作者简介:刘伟(1985- ),男,硕士,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岩土工程勘察设计及环境岩土工程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徐超,黄亮,邢皓枫. 2010. 水泥-膨润土泥浆配比对防渗墙渗透性能的影响[J]. 岩土力学,31(2):422-426.
鲍忠伟. 张家港市垃圾处理场垂直防渗墙施工工艺. 环境卫生工程,2009,17(2):62-64.
费培云,季嵘,张道玲等. 上海老港垃圾卫生填埋场隔离墙材料特性室内试验研究. 上海地质,2005,(4):51-54.
兰守奇,徐永福,王艳明. 多头水泥土搅拌桩在填埋场防渗中应用. 低温建筑技术,2005,(6):95-97.
刘玉明,王成彦,孔令芝. 垃圾填埋场水泥土防渗墙施工技术研究. 市政技术,2008,26(3):190-192.
龙晓燕,胡中雄. 垂直隔离工程控制污染运移的应用研究. 工程勘察,2000,(1):8-12.
任红娟,单华伦,张建平. 垂直防渗技术在苏州市七子山垃圾填埋场扩建工程中的应用. 环境卫生工程,2009,17(4):34-36.
王进安,刘学建,夏立江等. 射水造墙技术在平原型垃圾填埋场防渗补救中的应用. 环境科学研究,2003,16(4):47-49.
姚有朝,鲍忠伟. 垂直防渗帷幕在平原型卫生填埋场中的应用. 环境卫生,2008,26(3):29-32.
田余庆. 2003. 粘土固化注浆帷幕在固体废物填埋场中的阻滞性能研究[D].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1-9、52-59.
陈永贵. 2004. 粘土固化注浆帷幕对渗滤液的阻渗机理及环境效应[D]. 湖南长沙:中南大学,1-10、14-36、101-112.
王洪涛. 2008. 多孔介质污染物迁移动力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62.
王艳明,张乾飞. 2009. 填埋场防渗帷幕污染防治数值模拟及性能评价研究[J]. 水动力学研究与进展, 24 A,(5):662-670.
篇8
【摘要】 [目的]探讨运脾固表法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的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选择1~12岁肺脾气虚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治疗组口服运脾固表的中药复感宁方,对照组口服培菲康散(双歧三联活菌),疗程12周,比较两组治疗后双歧杆菌和肠杆菌菌群变化及B/E值,并与正常组对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含量高于对照组(P
【关键词】 呼吸道感染;肺脾气虚;运脾固表;肠道微生态;小儿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method of activating spleen to solidify superficial on intestinal microecology of children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Method] Select 60 cases aged 1~12 of Qi deficiency type of lung and spleen in 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andomly pide them into treatment group 30 cases and control 30;the treatment one takes TCM Fugangning formula orally for activating spleen to solidify superficial;the other takes orally BIFICO,for 12 w;compare their Bifidobacteria(B) and Escherichia coli(E) changes and B/E value after treatment,compare it to the control one’s.[Result] After treatment,in the dejecta samples,the B content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control one(P0.05);the B and E content and B/E were lower than normal group(P0.05), while control group was more than the normal group(P
Key words: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activate spleen to solidify superfacial;intestinal microecology;children
反复呼吸道感染(Recurrent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是指根据不同的年龄段,呼吸道感染每年发病在一定次数以上。其临床特点为反复发作的上、下呼吸道感染,部分患儿上感后可迅速发展为支气管炎或肺炎,少数则诱发哮喘。我们应用运脾固表法防治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1]。为探讨其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儿的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于2007年至2008年进行了以下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参照全国第一届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1987年)制定的RRTI诊断标准[2]:(1)年龄:① 0 ~ 2 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 ≥7 次,或下呼吸道感染 ≥3 次;② 3 ~5 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 ≥6 次,或下呼吸道感染≥ 2 次;③ 6 ~ 12 岁,每年上呼吸道感染≥ 5 次,或下呼吸道感染≥ 2 次。(2)上呼吸道感染第2次距第1次至少7 d以上。(3)若上感次数未达到标准,可加下呼吸道感染次数,但不能用上呼吸道感染次数折抵下呼吸道感染,否则诊断不能成立,观察时限至少1年。中医辨证分型标准:肺脾气虚的辨证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拟定。
1.2 排除标准 (1)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者;(2)患儿重度营养不良或合并有严重心、肝、肾、肺系疾病、造血系统疾病或先天性免疫缺陷者;(3)近一个月内曾用过免疫抑制剂或免疫调节剂者;(4)不愿配合研究者。
1.3 一般资料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门诊的1~12岁患儿60例,均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另选15例同年龄段的正常健康儿童作为健康儿童对照组。分别采用t检验和非校正法对两组资料进行检验,结果显示两组资料在性别、年龄、体重分布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2 方法
2.1 治疗方法
2.1.1 治疗组 口服感宁方(药物组成:五爪龙12g,太子参12g,茯苓12g,猴头菇12g,五叶参9g,薏苡仁12g,鸡内金6g,生甘草3g),以上用量适用于3~6岁儿童,2~3岁减少1/3量,6~12岁增加1/3量,每日1剂,水煎服,于患儿RRTI的缓解期开始服用,连用12周为1疗程。
2.1.2 对照组 采用培菲康散(双歧三联活菌)(上海信谊医药有限公司生产,1g/包,每包含双歧三联活菌3.0×107CFU)口服,2~3岁每日1次,每次1包;3~6岁每日2次,每次1包;6~12岁每日3次,每次1包,连用12周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1周取粪便标本检测。
2.2 肠道微生态的检测 疗程结束后第7天留取新鲜大便2~5g,并于半小时内放入-20℃冰箱储存。粪便标本中的DNA用德国QIAGEN公司提供的QIAamp DNA Stool Mini Kit提取,并由中山大学达安基因诊断中心采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及大肠杆菌的DNA含量,结果分析用PE 7000全自动荧光定量PCR仪。
2.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所得结果以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
3 结果
3.1 治疗前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前三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和肠杆菌及B/E值的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正常组比较,**P
3.2 治疗后比较 见表2。
表2 治疗后三组粪便标本中双歧杆菌和肠杆菌及B/E值的比较(略)
与对照组比较,*P0.05,P
4 讨论
RRTI的病机关键在于正虚,肺脾气虚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而脾气虚与肠道微生态失衡有关。
运脾固表中药复方复感宁方健脾益气、补肺固表,兼能化痰利湿消食,扶正祛邪。本方应用于临床多年取得较好的疗效。我们推测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通过调节肠道微生态而改善机体的免疫功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与肠杆菌含量及B/E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含量及B/E值较正常组降低(P
治疗后治疗组粪便标本中的双歧杆菌含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
参考文献
[1] 李伟元,李宜瑞.复感宁方治疗肺脾气虚挟湿滞型复感儿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2):2324.
[2] 胡仪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1.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篇9
关键词:库存分类;库存控制;ABC法;流动性;关键性
中图分类号:F253 文献标识码:A
0 引 言
国内非常规天然气资源的开发因起步较晚,经验技术不足,因此多以产品合作分成模式与外国石油公司合作开发。如中石油与荷兰皇家壳牌合作开发的长北天然气项目,富顺永川页岩气项目,金秋致密气项目;中石油与雪佛龙合作的川东北高含硫天然气合作项目。非常规天然气项目运营风险高,设备技术工艺要求复杂,MRO(Maintenance、Repair、Operations,维护、维修、运营)作为一种有效实现复杂设备管理的管理体系和管理思想需要得到重视[1-2]。从会计角度定义,MRO物资是一种“间接材料”,而“直接材料”实际是指成品产品组成部分。从生产角度定义,MRO物资通常是指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不直接构成产品,只用于维护、维修、运行设备的物资。随着非常规天然气项目开发建设运营,如何在保持较高服务水平的情况下降低MRO库存投资将变得非常重要。
MRO库存控制需要根据MRO的不同分类来进行。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提出的库存分类方法主要包括单标准ABC分类法、多标准ABC分类方法、快速和慢速流动备件分类方法、设备维修模式分类方法、多维分类法、关键因素分类法,等等[3-4]。国内常用的库存控制方法包括定量订货法、定期订货法、最小最大订货法、双堆和三堆系统、物料需求计划。由于不同分类方法各有其侧重,其适用场合及对历史数据、物料数据、信息系统支持、企业管理方式等都有较大关联。同时不同库存也需要根据分类特征调整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仅仅按照某种方法进行MRO分类控制或在整个项目期间都采用一种方法分类控制都是不合理的。本文将综合考虑各种库存分类方法和库存控制方法的优缺点,考虑设备不同期间的技术特性、历史数据的可获得性、安全生产管理的重点领域来构建非常规天然气的MRO分类库存控制模型,实现安全生产和经济库存之间的平衡。
1 非常规天然气项目MRO库存分类方法
1.1 MRO库存分类基本思路
非常规天然气MRO库存分类是指相关管理部门需要根据MRO的关键性、价格、采购周期、维修难易程度等因素进行的技术分类。库存分类的目标是把有限的资源用在有迫切需求的地方,提高库存管理的效率,MRO的分类管理同样也是制定库存策略的基础。分类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库存影响因素,同时需要兼具可实施性的要求,根据不同项目周期的特点进行库存分类的调整。本文以“ABC”库存控制法和三维库存控制方法为基础,从MRO物资特性出发,提出MRO动态多维库存分类法,分类思路如图1所示。
1.2 MRO库存分类实施步骤
MRO库存分类实施步骤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步,按流动性划分。依据年需求率和消耗的不确定性,把MRO分为慢速流动和快速流动件;分类的依据为每年的MRO消耗使用记录,计算宜于实现。
第二步,按价值进行划分。针对不同流动性的MRO采用不同分类标准进行ABC价值分类,对于快速流动MRO,按历史消耗值进行ABC分类管理;对于慢速流动MRO,库存资金占用是需要重点管理对象,选择按现有库存值进行ABC分类管理。
第三步,按关键管理属性进行划分。综合非常规天然气项目的库存管理特性,分别从设备关键性,部件/零件故障显著性、供货敏捷性、维修敏捷性进行多维分类。
2 非常规天然气项目库存控制方法
2.1 MRO库存控制思路
非常规天然气项目MRO库存控制受很多条件制约,包括需求的不确定性、订货周期的不确定性、运输的不确定性、资金的制约、库存管理水平的制约。MRO库存控制是以控制库存为目的的方法、手段、技术以及操作过程的集合,是对库存进行计划、协调和控制的工作。过量库存、积压库存、缺货,称为MRO库存的三大弊病。库存控制核心是根据MRO的使用寿命、消耗速度以及年消耗量,确定订货点、订货周期、订货数量、最低库存水平、最高库存水平。在充分考虑库存控制的要素和制约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前面的库存分类方法,MRO多维库存控制思路为:
第一步,按流动性进行慢速与快速MRO分类,针对不同流动性的MRO制定初步的库存管理策略,如连续检查库存、周期检查库存。
第二步,针对不同流动性的MRO采用不同分类标准进行ABC价值分类,对分出ABC类MRO制定相应的库存管理方式,包括管理重点、订货量订货方式、检查方式、记录、统计方法、保险储备量等。
第三步,最后按照关键性属性、故障显著性、供货敏捷性、维修敏捷性分别确定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
2.2 流动性不同的MRO库存控制策略
2.2.1 慢速流动MRO库存控制策略
慢速流动MRO是指年需求率小于1(在过去12个月内未有周转),需求不确定的MRO物资。其库存控制策略包括:
(1)对于周转缓慢(如在过去12个月内未有周转)的MRO物资,与终端用户组沟通,确定材料是否仍然可用;对最低/最高水平或过剩材料的周转进行必要的调整;使用库存申请流程记录最低/最高水平的变动。
(2)对于呆滞(在过去36个月内未有周转)的物资,除采用(1)中提到的方法外,任何设备报废时,维护部门应就报废设备向供应链管理小组进行通知,而供应链管理部门应向维护部门提供库存报告,说明该设备的剩余库存量,以供审查。根据该报告,可以确定是将该物资重新部署用于其他类似设备还是进行废弃处理。
(3)对于价值较高的慢速流动MRO,需要定期(每半年)对其可用性进行评估,也可在采购时考虑采用虚拟联合库存的方式和其他同类企业共享库存。
2.2.2 快速流动MRO库存控制策略
对于快速流动MRO,也就是年需求率大于1(在过去12个月内有周转),需求基本确定的物资。需要掌握其消耗规律,根据历史消耗数据进行需求预测。采用周期检查库存的方式进行定期采购,在保证供应的情况下尽量降低库存,与供应商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能够实现本地采购的尽量采用本地采购,实现“零库存”。对于用量较大的标准件可与供应商协商采用供应商寄售库存的方式。
2.3 成本不同的MRO库存控制策略
针对不同流动性的MRO采用不同分类标准进行ABC价值分类。对于快速流动的MRO,每年有固定消耗或消耗规律是可预知的。因此对其按历史消耗值进行ABC分类。对不同消耗规律的MRO选择不同的需求预测模型。对于慢速流动的MRO,由于年消耗低或几年都没有消耗,因此按现有库存值进行ABC分类。对于不同分类标准得到的ABC分类实施不同库存控制策略。A类物资需要重点管理,经常检查和盘存,按品种规格详细统计,保险储备量低;B类物资普通管理由于比较贵重,一般检查和盘存,按大类品种统计,保险储备量一般;C类物资一般管理,低值易耗,一般检查和盘存,按年/季度检查盘存,保险储备量允许较高。
2.4 库存关键影响因素的库存控制策略
通过对MRO进行流动性划分和ABC分析之后,还可以根据MRO库存管理的不同影响因素(包括关键性,故障显著性,供货敏捷性,返修敏捷性),决定不同MRO的库存控制参数,库存控制参数主要包括订货点、订货数量、订货周期、维修策略,其定义描述如下:(1)订购点:MRO物资进行订货的库存控制数量点,当库存量下降到订货点时,订货采购过程启动。(2)订货数量:单次购买的物资数量,购买的多少主要由采购周期以及订货点决定。(3)订购周期:相邻两次采购的间隔时间。(4)维修处理方式:对故障器件的维修方式,维修时间等。
通过对MRO管理过程的研究发现,任何其它库存控制参数都可以用这几个控制参数表示。MRO库存管理的影响因素(关键性,故障显著性,供货敏捷性,维修敏捷性)可以实现和控制参数集的一一映射,映射关系及相应的库存控制策略如表1所示:
3 总 结
目前,非常规天然气MRO库存控制在石油行业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石油企业为保证安全生产往往订购较多的备件,导致多年无动态备件较多。有效进行库存控制需要在项目建设阶段就开始重视MRO库存控制。库存控制的实现在项目实施单位信息化程度不高的前期可通过EXCEL库存控制仿真模型简单实现,后期可通过库存控制的信息系统实现,在建立库存管理相关系统基础上,可以对相关数据进行挖掘。同时需要建立相应的库存控制管理过程,包括建立清晰的库存决策过程;建立有效的库存管理流程;进行详尽的库存数据收集;供应商的合理选择;采购方式的合理选择;供应商管理库存策略的推行;集中储备库存控制策略的推行。本研究将进一步针对不同分类研究库存控制计算模型,同时研究如何建立有效的库存管理绩效考核体系。
参考文献:
[1] 钟学燕,文士豪,蔡春华. 非常规天然气备件多阶段分类模型构建[J]. 物流科技,2012(12):43-45.
[2] 沈歆星. 基于采购流程的MRO物料分类体系的构建[J]. 中国集体经济,2011(31):109-120.
篇10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胃、十二指肠球病变;年龄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1(c)-102-02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p infection and 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lesions among various age groups
ZHANG Bei-lin,DAI Ping,WANG Guo-liang
(Baoshan Branch of Shanghai First People′s Hospital, Shanghai 200940)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p infection and 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lesions among various age groups, to further optimize the therapeutic regimens of Hp eradication. Methods:The impact of Hp infection on gastric or duodenal bulb lesions had been observed in both young and aged groups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Results:The incidence of various 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disorders in young patients was associated with Hp infection, whereas the incidence of 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ulcers was related to Hp infection in the aged group. Conclusion:The eradication of Hp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ulcers is necessary. Of young and middle-aged groups with gastric mucosal disorders, Hp eradication is more therapeutically significant.
[Key words] Helicobacter pylori (Hp);Gastric and duodenal bulb lesions;Age
笔者对不同年龄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glori,Hp)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球部病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选取我院2005年1~12月因体检或各种不适等原因行胃镜检查,资料完整并剔除近2周服用抑酸药物糖皮质激素非甾体类抗炎药和抗生素者共2 179例,年龄20~85岁,其中,男1 125人,女1 054人。年龄<65岁为中青年组(1 683例),年龄≥65岁为老年组(496例)。各组分别按胃镜和(或)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又分为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和观察组(包括浅表糜烂性胃炎组,萎缩、肠化组,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胃溃疡组和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
1.2 Hp阳性诊断标准
以快速尿素酶试验(试剂由上海惠泰科技公司提供)及活检组织(Warthin-Starry,W-S)染色阳性者诊断为Hp阳性。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以率表示,经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 结果
2.1 性别差异
所有入选者Hp阳性率比较,男52.1%(586/1 125),女48.2%(508/1 054),χ2=3.30,P>0.05,差异无显著性。
2.2 中青年组
中青年组1 683例Hp阳性率比较,浅表性胃炎组32.4%(199/615),浅表糜烂性胃炎组46.8%(89/190),萎缩、肠化组67.4%(310/460),不典型增生组77.8%(7/9),胃癌组60.0%(9/15),胃溃疡组86.1%(31/36),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65.1%(233/358)。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相比,各组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胃癌组与萎缩、肠化组相比,χ2=0.35,P>0.05,差异无显著性。见表1。
2.3 老年组
老年组496例Hp阳性率比较,浅表性胃炎组33.3%(21/63),浅表糜烂性胃炎组36.2%(17/65),萎缩、肠化组40.1%(118/266),不典型增生组44.4%(4/9),胃癌组20.0%(3/15),胃溃疡组59.1%(13/22),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58.1%(43/74)。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相比,胃溃疡组、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其余各组均P>0.05,差异无显著性。见表2。
3 讨论
在亚洲地区,感染较为普遍的主要是Ⅰ型Hp[1],为高毒力株,能产生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和空泡细胞毒素,导致广泛炎症[2],其中产生的白介素-8(IL-8)能使中性粒细胞活化聚集,诱导急性炎症细胞产生强烈的突发性氧化作用,直接损伤上皮细胞,促进溃疡发生[3]。这与本次实验显示不同年龄组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感染率均较其他各组高,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一致。
Hp感染可诱发胃上皮细胞增殖和凋亡,这可能是造成疾病不同结局的原因[4]。本次观察发现,中青年组的各观察组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组相比,均与Hp感染密切相关,但胃癌组与萎缩、肠化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Hp感染与胃上皮细胞炎症、萎缩、肠化密切相关。在胃癌这一发病过程中,Hp的作用可能仅是在其早期萎缩、肠化阶段[5],是一个重要的启动因素,但并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文献报道,胃窦黏膜Hp感染随着年龄增长,呈发生、发展和消退趋势,而癌前期病变(萎缩和肠化)呈发生、发展趋势[6]。本次观察老年组中,各观察组(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组除外)与对照组浅表性胃炎相比,Hp感染发生率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可能与上述原因有关。此组人群中癌前期病变和胃癌的发生,可能更多地与遗传基因、机体免疫功能状态、饮食结构、环境因素等有关。
本次观察分析提示,Hp具普遍易感性,是消化性溃疡的首要原因,并与中青年的各种胃黏膜病变密切相关,应重视对此类人群进行Hp个体化治疗。反之,对老年者则应首先注重对机体免疫功能状态、饮食结构、环境因素等方面的干预。这可能对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降低治疗费用,延缓Hp耐药菌株产生等诸方面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思玮,张德中,吴叔明,等.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cagA阳性幽门螺杆菌的普遍易感性[J].胃肠病学, 2001,6(1):20-23.
[2]Telford JL,Covacci A,Ghraia C,et al.Unravelling the pathogenic role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 peptic ulcer:potential new therapies and vaccines[J]. Trends in Biotechnology,1994,12(10):420-426.
[3]Marchetti M,Arico B,Burroni D,et al. Development of a mouse model of Helicobacter pyori infection that mimics human disease[J]. Scince,1995,267:1655-1658.
[4]萧树东,刘文忠.重视对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结局多样性的研究[J].中华内科杂志,1999,38(7):437-438.
[5]郭飞,胡伏莲,贾博琦,等.幽门螺杆菌毒素对胃黏膜细胞系c-met,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华消化杂志,1999,19(2):137-138.
[6]王亚光,侯天文,王晓熙,等.胃窦黏膜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癌前期病变的相互动态变化规律[J].中华消化杂志,2000,20(5):348-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