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范文

时间:2023-03-23 12:31: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沙漠里的奇怪现象

篇1

指发现怪事怪物不要惊慌,它自然就会消失了。

1、百一居士《壶天录》下卷:见怪不怪,其怪自败。无如愚夫愚妇始终不悟耳;

2、《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四回》:见怪不怪,其怪自败,不用砍他,随他去就是了;

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科学素养;探究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12-0034-01

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新课程的培养目标中明确指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科学素养成为中学生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

一、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

教师首先要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有意识地把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自己教学的目标。一直以来,许多中学语文教师都认为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是理科教师的事,文科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无足轻重。殊不知,这种理解是片面的、错误的。美国“2061计划”核心著作之一《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Science For Americans)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应理解科学核心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界,认识自然界的多样性和统一性;能够按个人和社会目的运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张红霞在她的《科学素养教育的意义及本土化诠释(二)》中明确指出,中国“科学素养教育”十一个方面的主要内容概括为认知领域和情意领域。而无论哪一个领域,语文教师都大有所为。广大语文教师应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在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日趋融合的今天,要将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培养巧妙地融合在语文教学中,从而更有效地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挖掘文本中的科学元素

语文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挖掘文本中能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元素并且在课堂上进行有效的讲解,不断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科普作品所占的比例大大增加,且篇目变化较大。据笔者统计,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套初中语文新教材,科普作品的比例占百分之二十左右,涉及的范围很广,教学这些课文可以增长学生各种科学知识。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可以告诉学生花朵为什么呈现红色和其他颜色的科学知识,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其他一些文体的课文,可以就其中某一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教学《始终眷恋着祖国》这篇文章,教师可以围绕钱学森作为一名科学家身上那种挚热的爱国情怀来教育学生,这也属于科学素养情意领域的内容。议论文本身就具有论述严密、逻辑性强的特点,因此教学这些n文时可以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如在教学梁启超先生的《敬业与乐业》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论述过程的条理性:开头提出论题;主体部分分别论述时,用了序次词“第一”“第二”,更加清楚地显示出论述的层次;最后总结全文。这种论述的条理性的培养,其实就是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就是对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

三、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

语文教师要摒弃传统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传统讲授教给学生的主要是确定的知识内容,不能或不完全能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形成科学精神。如在讲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篇文章时,笔者没有做更多的讲解,而是把学生分成两大组带到物理实验室和计算机机房,通过实验和查阅的方式,对沙漠里的两种奇怪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在此基础上,学生对沙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了解到沙漠的成因,沙漠里奇形怪状的植物,以及沙漠里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些学生甚至产生将来研究沙漠、征服沙漠、让沙漠造福人类的想法。实践表明,探究教学能够发展学生的探究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篇3

一、确定讨论目标精选讨论题目

一次成功的课堂讨论,首先要选择可供讨论的问题,问题的内容要符合符合目标和学生实际,既不能超越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范围,又不局限于已有知识,应保持难度适当,并且选择的内容能引发兴趣和探究欲望,能让学生“跳一跳,够得到”,切忌随意选择,学生在一定目标指导下的小组讨论,不仅能扩大课堂的参与率,而且在培养学生耐心倾听别人的观点、吸收他人的思想、优化自身学习效率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比如:在教学《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时,教师设计讨论目标为:沙漠里有哪些奇怪现象,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有哪些?作者又是如何阐述的?有了明确的目标,学生经过热烈的诗集和激烈的争论后,他们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就能提高讨论的有产性和实效性,学生真正地讨论起来打破了以往“一言堂”的格局,避开了单个提问、只锻炼个别学生语言表达的格局,讨论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但能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思维,而且能大面积地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等能力,因此,精心编制、选择讨论的中心议题是开展有成效的讨论的先决条件。

二、把握讨论时机放宽讨论时间

课堂上引导学生讨论,教师首先要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还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学生讨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提出问题,针对问题思考;组织语言在小组内阐明观点,陈述理由;听取他人意见,重申自己的观点并做出修改,在整个讨论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想的时间、说的时间和听的时间,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公开教学中,为了体现讨论的过程,往往是一蹴而就,或者是课前进行了彩排,回答的模式和内容,往往大同小异,还有的教师为了多留一些时间给新授内容,而把讨论的时间安排得极短,通常是匆匆地“讨论讨论”就转到下一个环节,这种情况下,学生思维尚未充分碰撞、满打满算,讨论尚未进入实质性阶段,讨论也就“名存实亡”了,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并没有太大帮助,讨论只是走过场,为了讨论而讨论还不如不讨论!讨论应该有实质性的内容,并且要每个孩子都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才是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的讨论要根据内容,估计好讨论时间,确定好讨论所采用的方式,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开展业务的讨论,既节省了时间,又面向全体学生,而且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值得提倡,因此,教师一旦设计讨论环节,不管是采用哪种方式的讨论就一定要把时间估计足,要为全体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空间与条件,还要给予孩子们普遍的翔和鼓励,使他们充满自信地参与进去。

三、展示讨论结果激发讨论热情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魅力课堂;语文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让语文课“流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交流与互动中焕发活力,通过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交流,碰撞出思维火花,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以,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小学语文的魅力课堂,应该为学生展示了一个情感的课堂,开放的课堂,感悟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成为学生成长的沃土。

一、深情的读

首先教师运用声情并茂的教学口语及丰富的体态、手势、表情、眼神等态势语言充分调动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与作者同悲同喜,进入作品意境。对于抒情性较强的课文,我总是首先范读,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人格,形象思维和对美的感受力。比如我在教学《海燕》这篇课文时就是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去感受海燕的勇敢、乐观和对暴风雨的渴望。让学生去感受诗情、诗味、诗理。

其次教师不仅自己范读还要通过绘声绘色的朗读,尤其是通过重音、停顿、语气、语调、节奏的变化处理,通过文字表象,揣摩到作者心中的画面。比如我在教学朱自清《春》时,引导学生朗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通过指导,让学生通过反复地读,领悟到“偷偷地”“钻”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小草机灵可爱和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性格;“嫩嫩”“绿绿”从触觉和视觉上给人清新悦目的感受。强化朗读训练,可以品味文章升华语感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通过深情地朗读,披文入情,神游其中、增进理解,把自己带进课文的情境中去体味,可以毫无障碍地接受课文内容的感染熏陶。

二、灵活的用

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声像并茂、动静结合、情景交融的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实施审美教育,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可是现在不少人上课过度依赖多媒体而不注意文本内涵的挖掘,我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多媒体,让多媒体成为课堂的助手,成为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对于说明文的教学我让多媒体成为释疑激趣的好助手。我在上《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这一文时把“魔鬼的海”“海市蜃楼”“鸣沙”现象通过图片音乐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一边欣赏那“碧蓝的清水”,“蔚蓝的天空”听着“轰隆的鸣沙巨响”从而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沙漠的奇怪现象,帮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从而水到渠成地释疑解惑,明白奇怪现象的成因,从而把握教材的内涵。

古诗词韵律意境感很强,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都是一首用心吟唱的歌。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不再单纯的向学生呈现文字,而是制作生动形象的课件,把文字放在画面中,同时配以诗境、诗情,相通的背景音乐。这时的古诗词不只是文字而是从视觉、听觉上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的一个立体化的事物。这样一来诗情、诗境在画面和音乐的作用下形象化、具体化。这样的教学就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灵活运用多媒体,可以打破四十五分钟的时空限制,纵贯古今,加快信息速度,加大信息含量,大大提高课堂效率,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潜泳”课本

东坡先生诗云“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两句诗是说,如果只能深入其中,就难以识得庐山真面目了。然而,许多事情往往只有首先深入其中,才能高出其表。只有“身入”课本之中,把握了教材的特点和精髓,课本内容了然于胸,才有起码的基础和教学的主动权。新课改下对吃透课本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和高度。面对这些新的变化,要吃透课本,教师是需要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需要学识,需要智慧的。

而在此指导下教师和学生则需要从以前的死背课文,升级为“潜泳”课本。要入得深,还要入得稳,入得有技巧。需要教师在教育中不断进取,不断完善自己。首先要加强交流,不断充实和完善知识结构,加速知识创新。同时,还应善于吸收最先进的科技成果和教学经验,竭尽全力地挖掘自己的学习潜能,边教边学,来充实自己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促进知识创新。其次,要有勇于开拓进取的创造才能和灵活机智的应变才能。

四、把人家的语言变成自己的语言

在教学《庐山的云雾》第三自然段时,以多个比喻句展现了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在指导朗读时,教师先启发学生想一想:“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刚刚还是随风飘荡的一缕缕轻烟,转眼间就变成了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真是神奇。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庐山的云雾还会变成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会变成机器人。”有的答道:“会变成大恐龙。”?在学生回答之后,教师接着用一段描述语讲一步拓宽学生的想象。“?是啊,庐山的云雾就是这样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是玉带是绒帽,是银河,你们愿意通过朗读来体会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吗?”学生们纷纷跃跃欲试,读得有滋百味,兴趣盎然。我们仿佛看到一朵朵一片片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云。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最大的希望是语文能带给学生美的享受,情的体验,能够引导学生到无限广阔的空间去遨游,去飞翔。当然语文教学方法有很多很多,这些尝试仅仅是沧海一粟罢了,在此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只希望语文成为每一个孩子的知心朋友,精神家园,只希望领着孩子们一路歌来一路笑,徜徉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

篇5

一、勤勉教学,成绩突出。

作为新世纪的语文教师,我始终把“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孜孜追求。为此,我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通识培训,努力把握新课程、新理念,深入钻研教材,认真进行教学研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明白,积累是学语文的第一要务,所以,课堂上,我总是把朗读放在首位,每周三节早读课从不占用其它,坚持用来进行朗读训练、记忆积累,并进行高、低、慢、急的朗读技巧指导。语文能力的获得和提高主要靠学生的反复体味、感悟、训练,在教学中,我关注每一个学生,把学生的个性体验放在阅读教学的核心位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把老师的讲析压缩到最简最少。作文在语文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让学生学会作文,就要激发写作主体的积极性,我坚持引导学生读名著、读美文,鼓励学生认真观察生活,积极思考,写出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文章写好后,我又绞尽脑汁的上好讲评课,使每一位学生的写作水平都得以提高。

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往往会出现优差分化的现象,差生面扩大,会严重影响班内的学习风气。因此,我有计划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辅导。我把他们分为三个小组:第一组是有能(本工作总结来源于kxren.com)力提高但平时懒动脑筋不学的学生,对这些学生采取集体辅导,给他们分配固定任务,不让他们有偷懒的机会,让他们发挥应有水平。第二组是肯学但能力不强的学生,对这些学生要适当引导,耐心教导,慢慢提高,不能操之过急,且要多鼓励,只要他们肯努力,成绩就有望提高。第三组是纪律涣散,学习不认真,基础不好的学生,对这些学生,采取课余时间个别辅导,因为这部分学生需要一个安静而又不受干扰的环境,才能定下心来学习,只要坚持辅导,这些学生的自信心会逐渐建立起来,学习成绩也会不断提高。

二、深入钻研,大胆创新。

篇6

新课程方案别注重课堂教学改革,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教学),世界各国教育专家都在努力。“有效教学”的基本目标是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获得了预期的、应有的进步与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学生学习的选择性,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探究,不是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研究,而是要对所记录的典型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反思,然后获得提高。我从以下三方面作了探究:

一、备课阶段的探究――编制“自主学习卡”

1.讲读课文教授前一两天便让学生提前预习,预习的内容包括:本课的生字词、主要内容、人物形象、好词好句鉴赏,还有“我的思考”“我的疑问”等。每课时都有相同内容和要求的“自主学习卡”,要求学生在课前独立完成,以备课堂上同学互查或合作探究。

2.作文训练要求学生提前一星期根据作文题收集素材,包括:例文、相关诗句、俗语、好词好段等。

3.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要求学生提前了解相关知识,如:(1)口语交际,要求学生收集成功的或有趣的口语交际案例;(2)社会热点问题研讨会,要求学生提前完成“自主学习卡”,内容包括:近期热点问题(可从电视、报纸、政治历史老师或父母处了解)、所选研讨话题(话题必须有价值,而且确实为人们所关注)、自己的观点或态度(可到阅览室、图书馆或网上查阅,了解别人对这些热点问题的观点、态度,然后筛选、整理,从而确定自己的主张和观点,写成发言提纲)及理由等。

采用“自主学习卡”的方式,首先可以使学生的课前预习更有方向性和可操作性,从而提高预习效率,为课堂的有效教学打好基础。其次,“自主学习卡”的科学编制和合理使用,需要教师在深入文本、掌握学情的情况下,精选问题,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了解整个教学步骤和环节,师生能处于一个平等的环境中交流。最后,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自主学习卡的完成情况进行检查批改,这既可对学生的预习工作进行检查督促,又可及时了解学情,便于课堂中的重难点突破,从而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课堂教学的探究――激发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孔子也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浓厚兴趣。

1.充分利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

展示课件,学生可以从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音中产生兴趣,更好地理解文本,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讲高尔基的《海燕》和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课文时,教师制作相应课件,通过文字、图画、音乐、影视等手段将文中的情景用投影展示给学生,“在苍茫的大海上……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以及《西游记》中唐僧师徒过戈壁时的炎热景象、沙漠里的奇观“海市蜃楼”和“鸣沙” 等现象,激起学生的强烈兴趣,用丰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强化感知,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加深对实境的感受和理解,这对学生知识的积累、能力的提高、智力的发展都将起到巨大作用。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认识客观事物的最快捷方法。我在教授《中国石拱桥》这篇课文前,除了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卡”,还让学生根据书上的插图以及文中对赵州桥的说明,自己动手制作赵州桥的模型。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讲解自己模型的特点、在制作时有哪些考虑等,然后让学生读课文,这样就很容易了解赵州桥的特点,如:(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桥洞像一张弓;(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以及“初月出云,长虹饮涧”的美学价值。这样既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突破了难点,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课堂评价的探究――尊重、机会、形式、方法

新《课程标准》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等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作了如下探究:

1.尊重评价权利,让学生敢评。学生可评价同学的学习,还可评价教师的教学,甚至评价教材,发表对教材的不同看法,让学生敢于挑战权威,增强学习的自主、创新意识。

2.提供评价机会,让学生爱评。尽可能地让多位同学评价,还要允许一位同学作多次评价,直至他满意为止,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3.拓展评价形式,让学生乐评。可自评,也可同桌、小组、全班互评等,促进人人主动参与,提高学习效率。

4.启发指导评价方法,让学生会评。首先教师平时对学生的评价要规范,让学生有参考的蓝本;其次点拨评价方法,如:注意语速、语意的连贯性和用词的准确性、生动性,提倡多角度评价等。

鼓励学生进行评价,能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学习,使学生的兴趣、知识、能力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总之,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实践探究中,我在学习、借鉴、反思和改进中逐渐摸索出一些策略,提升语文教学实践经验并把它概括为可操作的语文教学模式,找到适合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方法,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会学习,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篇7

教学说明文,既要注重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也要关注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培养,努力追求二者的交融整合,实现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的共同提高。因此教学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事实上,让学生学好说明文体,不仅是学生今后工作和生活的需要,而且它对学生整个思维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树立明确的目标

重点培养说明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它是由第二册重点培养记叙性文字的读写听说能力的基础上,过渡而来的。况且,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的,说明也是常见、常用的表达方式之一。说明文同人们的生产、工作和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是文学作品所无法替代的。学生的说明能力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可见,学好说明文,树立明确的目标,今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教之以情,学之以趣

“以情动情”是教育的共同规律。教师的情感对学生来说,是导体,是火种。教师首先要善于将自己对教材的感受及情感,体验传导给学生,让学生爱读说明文。俗话说:“树倒猴群散。”如果教师自己都厌教,那么,怎么谈得上学生“学海无涯乐作舟”呢?

3充分利用和发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

叶老说过,说明文“是传授知识的文字”。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根据说明文具有知识性强和中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期的特点,教师只要充分利用和挖掘现成教材中的趣味因素,一定会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例如第三册中,《松鼠》、《动物尾巴的功能》,文字活泼,生动有趣;《沙漠里的奇怪现象》、《北京亚运村》,有利于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中国石拱桥》、《祖国的大豆》文情并茂,既富有知识性,又饱含强烈的爱国激情。

4课内外结合,重视实物教学

说明文的说明性强,即实用性强。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各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联系起来,课内外生活结合起来,多让学生留意自己身边的事物,显示说明文学习的指导作用,也能激发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浓厚兴趣。又如第三册中,学生学过《中国石拱桥》后,仔细观察自己所在地区的某一座桥的特点,摹仿课文介绍卢沟桥的写法,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文。多数学生兴趣很高。

5借助于说明文的语言魅力

篇8

一、轻松了解科学知识

首先用好现有教材,培养对科学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对这些比较枯燥的科学知识产生了兴趣,学习起来就事半功倍。在苏教版的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科技类文章写得都很通俗易懂、生动有趣。在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科学思想。例如:苏教版八年级第六单元精选了一组介绍航天、克隆、基因等高新科技的课文。在学习时只有学生对它们产生足够的兴趣,课堂教学才能取得高效。所以,在教学时,我充分运用影视碟片、图片、文字资料等辅助手段。如《奇妙的克隆》一课在导入时我是这样设计的:(出示大熊猫、麋鹿、扬子鳄等濒临灭绝的动物的图片)“同学们,这些都是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现在有一种奇妙的高科技克隆你们知道吗?”(出示克隆羊“多利”的图片资料)“这就是科学家们在1995年克隆出来的绵羊多利,你们在课前了解了哪些有关克隆方面的成果呢?”马上就有学生争先恐后地站起来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其次补充课外阅读,拓宽学生视野。现行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虽然选人了大量的高新科技文章,把科学类的文章编成单元整体学习,但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有必要适量补充一些有关现代科技的知识,营造一个讲科技知识、学科技知识的校园氛围,为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提供广阔的知识背景。如在教学《在太空中理家》一文时,,可以推荐学生课后阅读《太空漂流记》、《太空的奥秘》等相关文章,再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和举行交流会。通过课外阅读引导学生走出文本、走进科学,开拓视野,并进一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激情和决心。另外,可以每隔一月向学生推荐、介绍几本中外科普经典,让学生自己阅读。可以向学生推荐如《太阳系历险记》、《数字化生存》、《神秘的克隆》、《纳米卫星带来空间技术革命》等中外科普读物。

二、灵活掌握科学方法

首先,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使学生的思维能够全面、深刻、有联系和创造性地发展。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初中生的思维还存在一些缺陷:不善于全面看问题,以偏概全;不善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浅尝辄止;不善于有联系地看问题,孤立思考;不善于创造性地分析问题,生搬硬套。在苏教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蕴藏着科学道理:例如《沙漠里的奇怪现象》说明了一切怪异现象都可以用科学道理来说明;《我们的知识是有限的》让我们明白了人类的知识是有限的,要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叫三声夸克》告诉我们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敢于怀疑、敢于创新;《刻舟求剑》要人们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不能一成不变。通过一些蕴含哲理的课文教学,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其次,写作训练是锻炼学生科技思维的有效方法之一。可以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确定适合学生实际的写作主题,让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思维锻炼。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对较低,写作水平也有一定的局限,可以侧重于自由想象类科技小品的写作。可以想象自己成为世界顶尖的科学家;可以想象自己和家人住到了另一个星球上;可以想象克隆人与被克隆者的邂逅等等。文章写好后,学生的科技想象思维十分广阔,同一主题,不同的作者,文章内容多种多样,奇思异想令人惊叹。

三、大胆运用科学思想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首先,在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上要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思想大胆想象。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鸟》这一专题时,有两篇文章《飞鸟与飞机》、《鹰眼的启示》都提到了仿生学这一新兴的科学。学习完课文后,教师提问,科学家从鹰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电子鹰眼,人们还从哪些生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什么?你觉得自己从什么身上得到启示,可以发明出什么?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想象虽然有的有些离谱,但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

篇9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方式变革思考

课程改革的重心和焦点是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根本在于革新教学方式。新课程把“教学”理解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的基本观点。

一、以平等交往为前提,实现“单边教学”向“互动式教学”的转变

“师传生受”式的“单边教学”,仅仅达成了“学会语文”的课程目标。实施互动式教学以“平等交往”为前提,语文互动式教学的重心应落实在“思维互动”上。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能仅以频繁活动作为互动的标志,不能仅以气氛活跃作为互动的尺度。实现“思维互动”,常见的策略有:第一,在讨论争辩中互动。如教学《明天不封阳台》一课,可模仿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组织一场辩论:房子装修封不封阳台?主持人(老师)与嘉宾(学生)实话实说。第二,在质疑释疑中互动。以教读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花未眠》为例,教师先对作者和有关自然美、艺术美的知识作简要介绍,然后让学生自学课文。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找出难以理解的句子,于是问题接踵而至。作者凌晨四点醒来发现海棠花未眠为何说它有种“哀伤的美”?有的学生说开花意味着凋零,所以作者哀伤;作者为什么说“一朵花很美,那么我有时就会不由自主地自语道:要活下去”?有的学生说人生是一个错过的过程,我们也许错过了美丽的景色、美妙的音乐,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坚强地活着就能不断地发现美;为什么“坂本繁二郎的画,长次郎的茶碗和真正黄昏的天空,三者在我心中相互呼应,显得更美了”?有的学生说这是作者个人的审美体验,艺术家应该认真观察自然,准确表现自然,使欣赏者从艺术美中领略到真正的自然美;为什么作者以前没发现岚山的美,而这次却发现了?有的学生说,这里和文章开头互相照应,说明静观才能发现美,犹如作者在凌晨四点发现海棠花的美一样。学生的问题很多,解答了这些问题,文章的脉络、主题各方面的问题都解决了。第三,在实践活动中互动。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的延伸,美国教育家华特指出:“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普通高中新课标也要求语文教学与现实生活相联系,现行教材中安排了许多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教师可选择适合开展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展开互动,积累生活经验、丰富社会阅历。

二、问题讨论为主线,实现“传授教学”向“探究式教学”的转变

单一的“传授教学”,严重弱化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其个性发展。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围绕问题的解决,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参与知识的建构。探究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经历语文知识的“再发现”的过程。因此,探究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识的能力、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第一,在接触新奇的背景材料中提出问题。比如《宇宙有些什么》、《沙漠里的奇怪现象》等,学生初次接触这些科学小品文,很容易产生诸如“月宫里真有嫦娥吗”、“后羿能射到太阳吗”、“宇航员为什么要穿宇航服,宇航服有哪些功能”、“海市蜃楼是怎样形成的”等问题,以这些问题为中心展开讨论,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第二,在阅读矛盾的语句中提出问题。《孔乙己》一文中有“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一句,有的同学质疑:“大约”与“的确”是矛盾的,那么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为什么?通过该问题的讨论,不仅能促使学生去琢磨、发掘课文中蕴涵的内容,理解作者用词的意图,同时也教给了他们读书的方法。

第三,在寻根究因中提出问题。《捕蛇者说》中蒋氏祖父、父亲均死于捕蛇,作者向蒋氏提出“更役复赋”的建议,蒋氏却大戚。学生就有“永州之人为什么不更役复赋”的疑虑。讨论这个问题,学生就能快速发现“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这一根本原因,深刻认识到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社会现实。

三、场景再现作依托,实现“控制教学”向“情境式教学”的转变

篇10

关键词:课外阅读;学会阅读;评价阅读;优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7-0040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义务教育第四学段(7~9年级)学生要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至少阅读两三部名著。教师要重视学生课外阅读的评价。应根据学段的要求,通过小组和班级交流、学习成果展示等方式,了解学生的阅读量和阅读面,进而考查其阅读的兴趣、习惯、品位、方法和能力。”由此可见,在当今开放的语文教育体系中,课外阅读不是游离于语文教育体系之外的“附属品”,更不是可有可无的“软任务”,而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目前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是学生课外阅读存在较大的盲目性。由于受年龄、阅历、阅读水平的制约,初中生普遍审美能力较差,抵制诱惑的能力也较差,他们读的书大多不是有意识地选择,而是无计划、无目的、无选择,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二是学生课外阅读缺乏指导。有些教师认为课外阅读占用了时间,耽误了学习,所以反对或限制学生的课外阅读。既然学生的课外阅读得不到教师的理解和支持,也就很难获得有益的指导。三是缺少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读物。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就是图书资源匮乏,难以得到优秀读物。这也是制约初中生健康课外阅读的一个重要原因。

基于此现状,自2013年9月以来,笔者所在的县陆续开展校园大阅读一系列活动。幸运的是,贵校系实验基地,笔者作为语文教研组长,全力以赴引领全校语文教师以校园大阅读活动和阅读考级工作为契机,以市级课题研究为抓手,大胆进行尝试和摸索,积极推进课外阅读向纵深发展,走出了一条希望之路。

一、营造氛围,引领阅读

每个身心发展正常的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望。让学生喜欢课外阅读并非难事,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初中生只是把课外阅读当作是一种消遣调剂。而有一部分的教师、家长把课外阅读看作是提高考分的一种手段,这样的阅读就难以发挥书本应有的作用,体现出阅读的成效。相反,有时还可能对学生作为人的清醒的意R造成遮蔽,也可能伤害学生的学习意愿和健康成长。这种阅读就成了一种有害的阅读。

因此,必须注意为学生的课外阅读营造自主、投入、清醒的氛围。如学校大门口就醒目地悬挂着一条大横幅“阅读浸润人生,读书改变命运”,让学生明白读书的重要意义;班班设立图书角,让学生有书可读;每天傍晚6:15-7:00为课外阅读时间,每周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保证了学生的读书时间和阅读质量。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让学生“初尝自主阅读的乐趣、感受阅读的魅力”这一环节非常重要。我们可以抓住学生对机械的抄写、无聊的练习深恶痛绝这一心理,在经过必要的准备以后,尝试在本该进行的语文训练或考试中,让学生到阅览室去读自己喜欢的书。要求学生把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想想自己为什么要摘抄这些内容。事实上,笔者的这一步已经让所有学生都喜出望外,他们十分珍惜这节不同寻常的课。选择自己爱看的书后,个个都像“书虫”一样扑在书上,边看边想,边记边抄。课后,笔者还组织学生把摘抄的内容在班级的黑板报上展览出来,供同学在课余时间中互相欣赏,口头点评。

这样,学生在自己阅读时,评点他人的摘抄时,既动口、动手,又动脑。在这样的氛围下,坚持一段时间以后,不仅要读书的学生学有收获,而且原来读书兴趣不浓的同学也受到了积极地熏陶和感染。更重要的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不再一味地附和别人的见解,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有了独到的看法,初步具有批评的意识。理性能够使学生辨别是非与真伪,独立让学生的思想更自由。这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来说,是一种可喜的变化。

二、授之以渔,学会阅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让学生顺利地进入阅读的成功之门,教师要进行方法指导,教会学生开启阅读之门的技法。读书之法,因人而异。但就目前初中生的课外阅读,仍要把握一些基本方法。

1. 养成良好阅读习惯。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在一学年开端就要订立本学年的读书计划,一学期、一个月、一星期读多少书,有个合理的安排。“学而不思则罔”,教师要求学生读书时要联系自己的经历思考,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收获。

2. 读书方法点拨。教师在指导课外阅读时,要系统地对学生阅读方法进行点拔。如三大读书方法:精读法、略读法、快读法,要让学生明白“精读是准备,略读、快读是应用,是人生阅读活动的主体”。课外阅读应以课堂教学为基础,着重培养略读和快读能力。

3. 鼓励学生个性化阅读。阅读作为精神产品的消费和再生产活动,要展现阅读主体的本质力量。课外阅读是极富个人特点的学习。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反应,呈现多元化趋势。《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阅读过程中,学生通过个人的选择、感知、理解和深悟,得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结论。作为教师,我们要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果对学生的独特见解不假思索地加以否定,就可能泯灭了学生智慧的火花。教师要做一个充满激情的导游,引导我们的学生走进他们富有个性的阅读世界中。

三、多彩活动,评价阅读

初中生活泼好动,我们结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以活动促阅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阅读,提高阅读能力,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1. 开设“快乐读书屋”专题节目。倡导孩子们“好读书,读好书”,为学生开启了一扇交流的大门,引导学生在读书的世界里渐入佳境。这个活动以校园广播为媒介,每月一次,为孩子们推荐了必读书目,请教师和学生介绍好书。

2. 开展“班级读书会”活动。加强对孩子们读书的指导,让孩子们品味读书的乐趣、交流读书的经验、分享读书的快乐,并进行“书香班级”“书香教师”“书香家庭”“书香少年”的评比,让学生和教师、还有家长,都参与到活动中,激发读书的兴趣,让人人都以读书为荣。

3. 创立“城东讲坛”。让我们的学生走上讲坛,像“百家讲坛”节目一样展示自己某一方面的研究特长。这对学生是一个新的挑战,要讲好自己那一讲,必须学习很多相关的知识,做大量的积累和准备工作,孩子们为这一个讲座付出了很多时间和心血,但是他得到的却更多――在他幼小的心里已经播下了“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的种子。

4. 开展浪漫的“漂书”活动。这项活动更是掀起了校园读书的热潮。孩子们在校园里,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现一本漂来的书,也可以把自己喜爱的书漂给同学,在发漂和接漂的过程中,孩子们体验到的幸福和激动是一种有趣的经历。他们在分享读书的快乐,分享读书的体会,同时也分享着诚信和友爱。

5. 开展阅读考级工作。2014年9月以来,笔者所在的学校积极响应轰轰烈烈的全县校园大阅读活动,扎实开展了规模宏大的课外阅读考级工作。为学生创设有利于高效学习的大环境,引导学生投入到书的海洋中充分阅读,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和书成为一生相伴的好朋友。实践证明,阅读考级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而且让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了情操,获取了真知,树立了远大的理想。

四、去芜存菁,优化阅读

学生由于年龄、认识水平等原因,许多学生在书籍的选择上具有盲目性。这就要求教师推荐阅读书目给学生,明确阅读内容与范围。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多读书。在书目内涵的把握上要注重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文化的弘扬;注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渗透,注重借鉴与学习外国优秀文化。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还要有梯度。

1. 结合主题阅读推荐。读物的内容和形式,要尽可能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联系,内外联动,相得益彰。如七年级“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主题阅读活动,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大自然的文字》《中国人走出天空第一步》《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海市蜃楼》等文章。这样的主题阅读推荐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读书兴趣,而且这些文章蕴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潜移默化地熏陶了学生,影响着学生的言行,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2. 结合课程标准推荐。《课文课程标准》的课外阅读推荐书目,是人类文化的精品。如笔者所在的学校结合了学生的学力、智力、心力等实际,以年级为单位印发了《宁化城东中W课外阅读必读书目》,让学生阅读有计划,有方向。

3. 结合时尚热点推荐。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必能让学生在轻松的阅读中了解开放的世界,愉悦身心。如中国人民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教师可向学生推荐有关“二战”的文学作品,如中国的《亮剑》《中国远征军》;俄罗斯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英国的《诺曼底登陆日》;澳大利亚的《辛德勒方舟》;德国的《安妮日记》;美国的《第22条军规》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