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宝宝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1 17:3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3岁宝宝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3岁宝宝的教育

篇1

有人说,《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是儿童幸福成长的福音,让幼儿具有快乐美好的童年,在游戏中学习、发展,在实践中生活、成长。《指南》是一本宝典,教会我们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

作为一位幼儿教师,完全地理解和把握《指南》的内容是全面观察了解幼儿的必要条件。幼儿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引导,教师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知识的引领。有了《指南》中具体的标准划分,教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应当达到的某一能力或水平有了更具体的了解,对教师的工作起到了积极有效的推动作用,也让教师能更快更好地在工作中不断成长。我在去年参加“转岗教师”培训中,曾听到老师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你出现在孩子眼前那一刻起,教育就已经开始了。”教师举手投足之间的动作,都是在教育孩子,都有可能成为孩子模仿学习的对象。我们每一个幼儿教师都期望把孩子培养成为优秀的人,那么在孩子眼前你就得做一个更优秀的人,这样才可能做到教育中的潜移默化。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要提高幼儿教育的教学水平,帮助幼儿在自己原本的水平上往更高的水平发展,教师就要不断地学习探索,加强本身的内在修养和专业技能,多看教育文学,多听经验教训,多观察孩子的平常行为,多反思记录自己的点滴想法。

《指南》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掌握各领域的目标和要求,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将理论转为实践,用心聆听幼儿的心声。教师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观察者,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特点。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我们无法估量的。有一次,我的孩子在认真地绘画,我在一旁仔细地观察。我看到他首先在绘画纸的中间画了一条竖线,左边画了一个火红的太阳,屋子里的孩子在认真地看着书,空调在呼呼的吹着,另一边却画了一个很大的铁火炉,有一个小男孩紧紧地围在火炉旁边,然后还在画有空调的那边标注了天气情况,广州32度,在画有火炉的这边标注的是开阳。这时,他转过头来问我:“妈妈,开阳最冷的时候应该是多少度?”我说:“大概是零下5度吧!”“妈妈,零下5度,我不会写,你帮我写一下。”于是他把笔递给我,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我边写边告诉他,零下5度用符号表示在5的前面写一个“-”号,即写成“-5℃”就表示零下5度了。孩子高兴地说:“我知道了,谢谢妈妈!32度不就可以写成‘32℃’吗?”孩子边写边露出高兴的笑容,看着他高兴的样子,我随即采访了一下:“你能告诉我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吗?”他说:“妈妈,在吹空调的这幅画是在广州,广州很热,孩子们在家里看书,是要开着空调才觉得凉爽的;有火炉的这边是我们开阳,我们开阳的冬天很冷,在家里要在火炉旁边才会感觉到暖和。”听了孩子的这番话,我真切地感受到:倾听、观察孩子还体现在教师要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即孩子现有的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在幼儿的已有经验上再去引导孩子,让孩子的经验得到丰富。

在《指南》中“健康”是放在首位的,我就《指南》中的“健康”领域谈谈我的一些感想。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只有充分地尊重幼儿,使其发挥应有的主体性,幼儿才有可能主动、积极、创造性的参与活动。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幼儿的健康教育工作呢?作为幼儿教师,我们要尊重每个幼儿,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施教,使幼儿能寓学于乐。孩子们都有尊严,教师应该给予孩子的是尊重。按照一桶水的原理,我们每个孩子能力都是有差异的,在设计活动时,要具有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求。

有了《指南》的引领,我们和孩子一起生活、学习时,了解了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一切从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角度出发,俯下身子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给孩子真正需要的关爱。同时,我们要努力创设符合孩子发展需要的课程、环境、区域,学会追随孩子的兴趣,为孩子提供操作的机会,让孩子通过与环境、材料的相互作用来获得经验,丰富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使其成为生活、学习、游戏的主人,才能让幼儿在幼儿园健康、快乐地成长,才能为幼儿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2

3~6岁的宝宝处在人生开端的关键时期,如何从教育层面有效避免和制止宝宝的(隐性)攻击行为呢?

“宝宝攻击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1.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宝宝的攻击行为源自其本能的驱力,简言之,宝宝体内天生具有某种攻击特质,或本能促使其隐藏的攻击行为借助某诱发事件最终爆发出来。

2.社会学习理论认为攻击行为来自于宝宝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例如,由于压力大,宝爸工作之余常打一些攻击性游戏,如CF/CS,或者表现出具有攻击性的行为,如谩骂、争吵等等。这时,如果宝宝在身边目睹了这一行为,那么,宝宝出现攻击的概率就会大大增加。

心理学家班杜拉曾对72名3~6岁的宝宝做过实验,结果表明:长期处于攻击性背景下的3~6岁宝宝,会比在无攻击背景下的宝宝发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3.认知心理学认为,宝宝一切的攻击行为来自于宝宝对诱发事件的看法,即主观理解。如两个宝宝在一起玩耍,突然A把B推倒了,那么B会怎么反应呢?如果B认为A是故意把他推倒的,那么接下来他就有可能发生攻击行为,如打骂A;相反,如果B认为A不是故意的,那么可能一句“对不起,没关系”就能解决这次的“小事故”。

“宝宝攻击行为”的家庭教育解释

当然,越来越多的教育心理学家发现家庭教养方式、家庭环境对宝宝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1.宝爸宝妈不良的行为示范。

如果宝爸宝妈经常在宝宝面前争吵、谩骂甚至打架,无形之间会给宝宝一种压抑或家庭不幸福的心理体验,俗话说“上行下效”。久而久之,宝宝的认知系统就接受了这样的应对模式,在类似的情境中也会采取类似的策略。

2.宝爸宝妈对攻击者的行为表现做出不正确的态度。

在自己宝宝受到攻击时,是鼓励宝宝“以牙还牙、以恶还恶”还是冷静智慧处理,即宝爸宝妈的引导方式将关系到宝宝的处事风格。

3.宝爸宝妈对宝宝过分地溺爱。

现在独生子女众多,宝宝是整个家庭的“小霸王”或“小皇帝”,长期以往,会使宝宝以自我为中心、为所欲为,当外界或其他人无法满足他的要求时,便容易采取攻击的行为以示反抗。当然,宝爸宝妈对宝宝过分严厉也是不恰当的。

宝宝攻击行为的4个区分维度

宝宝攻击的背后,可能存有另外的内心需求,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划分,我们可以将3~6岁宝宝的攻击行为分为以下4类:

1.取乐性攻击

宝宝使用言语、身体或工具直接或间接地向他人施以攻击,以取得精神愉悦。

2.手段性攻击

试图获得某一目的而产生的攻击行为。3~6岁宝宝的攻击行为大多属于此类,往往集中于争夺物品的所有权和行使权,如宝宝之间互相争夺玩具、为某一游戏角色争吵、把别的幼儿从保护对象(如玩具)旁边推开或阻止靠近。

3.模仿性攻击

模仿是宝宝学习社会生活的一种基本形式。影视和大众传媒给予宝宝丰富感官刺激的同时,也充满着未知的挑战。例如宝宝看了武打或暴力影片时,会模仿其中“英雄形象”的攻击行为。

4.习惯性攻击

宝宝多次出现攻击行为后,没有得到宝爸宝妈的及时纠正,因而养成了某种习惯使得这种行为频发。这种行为的动机或意图往往不是很明确,形式也多种多样,如言语讽刺、挖苦、谩骂,使用工具拍打别人的头部或身体。

制止宝宝攻击行为的原则

切记不可随便打骂宝宝,而是弄清原因,对症下药。

教育学者大多认为宝爸宝妈应对宝宝进行赏识教育,给宝宝积极的暗示。长而久之,促成宝宝自尊心、自信心等多种能力和品格的养成。

3~6岁,正是宝宝心理发展的第一关键期,家庭教育不能信奉传统的棍棒教育,宝爸宝妈应该做的是放低姿态,蹲下来与宝宝一起看世界;当宝宝出现攻击行为时,宝爸宝妈不可随便打骂宝宝,应找出宝宝发生这一行为的根源,对症下药。

让宝宝远离攻击行为的3点提示

Tips1.净化、塑造和谐健康的家庭生活环境。

在为宝宝选择动画片或是其他电视节目时,尽量避免选择有攻击行为的内容。

Tips2.社会各界也有义务为宝宝创设健康环境。

适合宝宝观看的动画片等内容,应该具有积极正向的引导作用,以媒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引导宝宝习得正确的行为模式。

Tips3.重视家庭教育。

1.宝爸宝妈应树立正确的教养观念,为宝宝营造健康的家庭环境。

宝爸宝妈应主动寻求、接受儿童教育培训,知道什么是正确的育儿策略。改变过去以体罚、打骂为主的教养模式,同时既不过分溺爱也不过分严厉地对待宝宝;留心观察宝宝的细微变化,无论是情绪层面还是行为层面;教育宝宝的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宝爸宝妈之间要及时沟通,切莫大意。

2.培养宝宝宽容、谦让、理解等优秀的品格。

可以用古典文化熏陶宝宝,引导宝宝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让宝宝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理解问题;训练宝宝积极乐观的思维模式,如遇到矛盾冲突时,多从对方角度考虑事情。这些做起来虽然有些难度,但好品格的形成都是来自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所以,宝爸宝妈要好好地留意自己在家庭中的生活细节。

篇3

0~1岁:

礼貌的榜样

别小看0~1岁的宝宝,别总以为这时候的他还是不谙世事的小毛孩,殊不知0~1岁正是宝宝语言、感官、动作极具敏感的时期,是一个人社会能力快速成长的时期,是宝宝发育进展最快的一年。

0~1岁的小人儿把爸爸妈妈、陪伴者的言行举止一股脑儿地接收进来,并不知不觉、不露声色地消化吸收着。因此,要想让宝宝将来成为一个有礼貌有涵养的人,父母在此时就要注意自己的言与行。生活中,要多讲礼貌用语;处世间,要多行文明之事。所谓“己正而后能正人”。

细节1:尽管此时的宝宝还不会说话,但是平时陪伴宝宝的大人们也要经常对宝宝说:“宝贝,你好!”

细节2:清晨,当宝宝从睡梦中醒来时,爸爸妈妈别忘了给宝宝一个微笑。微笑是礼貌教育的第一步,当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时,爸爸妈妈要多鼓励宝宝微笑,首先就是自己做榜样,对宝宝微笑,让宝宝知道微笑是对别人表示友好、善意的一种方式,让宝宝学会并喜欢笑。

细节3:爸爸妈妈、家人当着宝宝的面不要总说脏话或是争吵,因为那些不文明的细节、不文明的言语行为会深深烙刻在宝宝的脑海里,潜移默化地影响宝宝正要建立起来的语言行为系统。

细节4:多讲文明礼貌用语。当1岁左右正在学语言的宝宝第一时间内接受礼貌语言,印象会更深刻。所谓良好的榜样才会有良好的输出。

1~3岁:

礼貌的输入

都说1~3岁是宝宝成长的关键期,这时候的宝贝输入了许多的信息,也开始养成了许多的习惯。这时候的他们多数还没进入幼儿园学习,社会交往比较少,所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细节5:在宝宝开口学说话时,反复告诉宝宝在不同的情形下用不同的礼貌用语。比如:当需要别人帮忙时,要用“请”;当接受了别人的帮助或礼物时,要说“谢谢”等等。

我家宝贝1岁多时,有时她想喝奶,想叫我们泡奶给她喝,就急着大叫“nai nai……”。我们便问:“宝贝是不是想喝奶?那要怎么说?”宝贝就会说:“妈妈泡nai nai。”我说:“不对,宝贝应该说‘请妈妈泡nai nai’。宝贝再说一遍。”宝贝就学着我的话又说了一遍。我适时地表扬了她:“宝贝真有礼貌。”然后我就给她冲泡好奶粉,宝贝微笑着对我说:“谢谢妈妈!”“宝贝真乖。”听着宝贝这么有礼貌的话,我心中一阵温暖。

平时,我们会经常让宝贝帮我们拿一下茶几上的书或递一下衣架什么的,宝贝总会屁颠屁颠地抱着那些东西拿过来给我们。我们有意给宝贝创造动手的机会,当她做了这些“小贡献”时,我们会不失时机地表示赞赏,并对她说:“谢谢!”这些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交流灌输给她,也正是对她礼貌养成的输入。

细节6:记得爸爸妈妈常常说起我小时候,见到邻居朋友总是很有礼貌地叫人,大家也总夸我懂事,被大人夸了以后我心中甜滋滋的,更乐意与人打招呼,也更自信了。如今,我也常常这样教导我的宝贝。带她出门,不论是在小区里还是外面,见到认识的人,我总会跟她说:“宝宝,叫奶奶好”、“叫大伯伯好”、“叫姐姐”等等,当对方听到宝贝热情的招呼,都会夸宝贝有礼貌,而宝贝被夸奖后的美好感觉激励着,渐渐地也很乐意主动与人打招呼。有时外出旅行,她也会主动向面善的陌生人问好,对家人亲戚更是有礼貌,我们出门去上班,她会跟我们说“再见”;我们下班回到家,她会搬着小板凳过来给我们坐着换鞋。

3~4岁:

礼貌的形成

3岁以后,宝贝与社会、他人的接触机会更多了。

细节7:有时候我们会邀请一些朋友来家做客,正好趁机教宝宝讲礼貌。比如:客人到来前,让宝宝和我们一起动手准备糖果饮料招待客人;客人到来时,让宝宝拍手欢迎客人的光临;如果朋友带了孩子过来,我们则会让宝贝做小主人招待小朋友,提醒她拿出绘本、零食与小朋友一起分享。还有,我们会事先灌输宝宝待客之道,告诉她当大人们在聊天谈事时,小朋友不能无理取闹,不能肆意插嘴,如果有事要请教大人,应礼貌地说:“爸爸妈妈/叔叔阿姨,我有事要你们帮忙”,更不能去翻客人的包或带来的东西等。

细节8:我们也经常带宝贝参与小朋友的活动中,引导她与朋友分享、礼貌待人,不与小朋友争吵,有时也会碰到一些小朋友说脏话骂人,宝贝就会纠正对方说:“你这样是不对的。我们要做朋友。”因为在平时的教育中,当宝贝有不正确不文明的语言行为时,我们会及时地制止她,并跟她说清楚为什么不能讲不礼貌的话做不文明的事,我们的这种认真态度无形中影响了宝贝。

4~6岁:

礼貌的巩固

4~6岁的宝宝基本上已融入了幼儿园生活,或者处于升小学的初级阶段,幼儿园、学校、老师对小朋友在礼仪素质方面的教育进一步端正了宝宝的品德。这个阶段,家庭教育同步跟进,可以巩固宝宝的文明意识和礼貌修养。

细节9:在生活中,我们不仅要教育宝宝在餐桌上有礼有节,不要含着饭菜说话,待人接物时要有修养,不要对着别人打喷嚏,遵守公共秩序,不乱扔废弃物,在公共场合举止得体,不要旁若无人大声喧哗,排队先来后到按顺序,上车船不乱挤等,还要教宝宝尊老爱幼,乐于助人,乘坐车船遇到老弱病残以及孕妇和抱小孩的人,要主动让座等。

篇4

早教误区知多少

过分照料与呵护

父母对宝宝的过分照料与呵护,可能限制宝宝成长。很多父母在对待0~3岁宝宝时,常将幼小柔弱作为借口,任何事情包办代替,如喂饭、穿衣,剥夺了宝宝的动手机会。实际上,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期,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间段。应鼓励宝宝多看、多听、多闻、多尝、多运动,才能满足成长的需要。

忽视父母的言传身教

父母是宝宝最好的老师,但有不少爸爸妈妈常常忽视自身的言传身教对宝宝的影响。譬如,要求宝宝讲文明礼貌,自己却不能以身作则,试想宝宝怎能养成讲文明礼貌的好习惯!正如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所说:“我们做父母的,不可不格外留意。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最能影响儿童。我们的行为好,儿童的行为大概也是好;反之,也是如此。”

过分注重知识技能

有父母认为,早教是更早地让宝宝学习知识技能、提高智商、让宝宝更加聪明,即“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因为过于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便过早让宝宝接触数数、识字,甚至认为宝宝获得更多的知识技能可以为今后求学乃至整个人生都奠定良好的基础。

轻视活动中学习

0~3岁的宝宝主要处于动作思维阶段,喜欢变化的、活动的事物,喜欢在活动中、游戏中学习。宝宝主要通过和外界的相互作用获得有益于自身发展的经验,而这种主体与客体的相互作用就是活动。活动中学习是儿童学习的一种典型特征。常常看见不少父母喜欢将宝宝抱在怀里教他看图画、学数数,这其实是忽略了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

教育要学会等待

杜威曾批评道:“许多教育学者总想把儿童期缩短,将成人的知识经验硬装进去。他们以为儿童期是完全白费了的,哪里知道这是真正的教育基础。”当宝宝处于0~3岁时,知识技能学习是最不重要的。对宝宝来说,健康快乐的童年,当下的生活、生长,在游戏、活动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自信心、安全感、信任感,保持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等,远远比知识技能的增多更为重要。教育要学会等待,知识技能或者智力的片面发展不能成就一个完整的孩子,只有认知、情感、社会性、人格等各方面都均衡发展,宝宝才是健全的。

建议你这样做:

・鼓励宝宝运用多种感官去感受和体验,而不是你越俎代庖、包办替代;

・支持宝宝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学习,而不是要求他被动、消极地接受;

・注重宝宝学习兴趣、良好习惯的培养,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技能;

篇5

在宝宝的成长过程中,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宝宝将会具备一些新的能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宝宝说话早晚是否和智力有关,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宝宝说话早晚和这些有关

1、家庭语言教学环境

现如今养育一个孩子的时候,都是老少齐上阵。家长希望孩子能学习多国语言,爸爸讲国语,妈妈说英语,婆婆说方言,处于这样多方的语言教学环境中,宝宝难免会陷入语言接收混乱的状态。家长要知道“一口不能吃成胖子”,要让孩子处于单一的语言教学环境中,这样宝宝能早点学会说话。

2、父母太过“包办”的育儿方式

在养娃的时候,父母太过“包办”,宝宝需要吃某一个食物的时候,宝宝还没说出话来呢,家长直接就把食物放到孩子面前,这种“包办”的方式,让孩子丧失了语言表达欲望。因此家长最好用“放养”的方式,让宝宝慢慢学会表达自己的欲望。

3、家长误解的“说话晚”

很多家长都会说自家孩子1岁都会说话了,这个说话可能只是开口叫爸爸、妈妈而已,有的家长理解的孩子会说话是说出整句话。宝宝在1岁前可以模仿声音,到1岁半的时候可以说出字词了,等宝宝在2~3岁的时候,宝宝懂得语法表达,基本可以清晰表达意思了。因此家长是不是误解自家孩子说话晚了呢?

真实原因是这样的

一、性别差异

女宝宝说话往往比男宝宝早,因为女宝宝大脑中语言功能的区域要发育的早一点,我们发现,在幼儿园里,说话清晰,口齿伶俐的多半是女宝宝,所以,家长无论如何不能打击自己的儿子说话不如女孩子,很容易伤害到孩子的。

二、教育环境差异

不同家庭的孩子面临的教育环境也不一样,一般亲子沟通多的孩子会说话早一点,所以想让自己孩子早点说话,家长不如多陪孩子说话,这样能很好的刺激孩子的语言发育。

三、听力问题

有时候孩子说话晚,可能跟听力有关系,家长可以给孩子做个听力测试,了解孩子的听力如何,听力稍差的孩子,有时候听不到他人的语言,说话时间会晚一些。

宝宝说话早晚和智力有关吗

宝宝说话早晚和智力没有直接的关系。

的确许多宝宝说话早的,智力水平也较高,但是也有例外,很多智力正常或者智力较高的小孩,语言发育也可能较晚。

比如著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4岁还不会说话,他的父母甚至以为他是哑巴,直到9岁说话还不流利。

所以,不能仅仅根据说话早晚来判断智力高低。

正常情况下,每个孩子说话的早晚大不相同,有的孩子8个月就开始说单个的词,不到1周岁就能说简单的句子。

也有些小孩智力发育很正常,但3-4岁才会说话,有的还要晚。一般来说,女孩比男孩说话要早一些。

宝宝说话晚的原因

父母教育的方式和态度

父母的教育文化水平、对子女的关心程度都影响着孩子的语言发育。有的家长整天不停地批评孩子的说话方式或语调、模仿讥笑孩子不正确的发音,或很少与孩子说话,这都会影响孩子说话的积极性,不利于语言发育。

家庭的遗传因素

家族因素与说话早晚也有关系。有些孩子智力发育正常,又没有听力障碍,也没有找到其他疾病,仅仅是说话晚。这种小孩与家族遗传有关,孩子的父母说话可能也晚。

可能是智力低下

引起语言发育迟缓最常见的原因是智力低下。智力与语言有极密切的关系,语言较其他方面更能反映小儿的智力水平。

智力低下的小儿不能注意别人对他说些什么,精神不能集中,模仿别人的语言的能力也差,不能表达和理解词的意义。

环境影响

环境因素对孩子语言的发育影响很大。据有关报道,在西方社会,慈善机构里抚养成长的小儿,语言发育较一般家庭的孩子要晚,开始学习说话和组成句子也都比较晚。

听力有缺陷

听力缺陷也会影响语言的发育,严重听力丧失的小儿无法学习说话,若听力丧失不太严重,还可以看着别人口唇动作学着发音,口形变化明显的容易学,如“拨、夫、呜”等音。

对一些依靠舌头运动发出的声音,如“哥、勒、了”等,由于看不见舌头的运动,学起来就困难了。

若在会说话以后出现听力障碍,一般不影响说话,但若在小儿早期,即使是轻微的听力障碍也是会影响说话。

宝宝学习语言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语音、懂话、表达。

这三个阶段的先后顺序和出现的时间早晚不能被打乱。

很多家长在宝宝还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宝宝学语,从简单到复杂,从叠字到单字、多字。

宝宝是这样一步步走过来的,这样的学习语言的过程才是正常的,而有的家长平日里教宝宝学语的方法本身就是错误的,往往造成宝宝开口迟,语言能力低而不自知的情况。

篇6

[关键词]婴儿 亲子活动 注意力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注意是心灵的天窗”。注意力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宝宝的认知和社会性情感等身心各方面的发展。婴幼儿注意力的形成虽然与先天的遗传有一定关系,但后天的环境与教育的影响更为重要。孩子的教育应从小就引起我们的重视,尤其0~3岁阶段是儿童后期成长的基础。本文将从0~3岁宝宝的注意力特点入手,与大家分享利于婴幼儿注意力发展的亲子活动。

一、婴儿注意的选择特点

婴儿注意的选择呈以下偏好: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偏好曲线多于直线;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多于规则的模式;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多于密度小的轮廓;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多于分散的刺激物;偏好对称的刺激物多于不对称的刺激物。根据婴儿注意选择的特点,早教人员和家长可以选择符合以上特点的事物给婴儿观看,培养其注意力的持久性。如,集中的圆点图、曲线图、黑白棋盘图、靶心图、格子图等。

活动名称:宝宝看世界

适合月龄:0~6个月

活动准备:宝宝精神状态好、黑白靶心图一幅(可自己画)。

活动目标:引起宝宝注意,发展宝宝注意的持久性。

活动过程:让宝宝平躺在床上,出示靶心图给宝宝看,用言语告诉宝宝:宝宝看图了,这里有一个黑色的圆,还有白色的圆。边说边用手指划出圆的轨迹。将靶心图上、下、左、右轻轻移动,观察宝宝视线是否随靶心图移动。

温馨提示:靶心图可根据宝宝接受程度更换成棋盘图、格子图、曲线图等。

二、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异刺激而转移

无意注意为主,注意稳定性差,容易因新异刺激而转移,这是0~3婴幼儿的普遍特点。早教人员和家长应根据这一特点,适时安排亲子活动和宝宝互动,做到因势利导。除此之外,早教人员和家长还应调整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宝宝提出适时适当的要求,与宝宝形成良好的亲子互动模式。如,当宝宝全神贯注地做某件事时,成人不应随意地去打扰孩子。家庭教养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看到,宝宝正专注做游戏时,爸爸叫一声宝宝名字,问吃饱了没有;一会儿,奶奶又走过来让宝宝去喝果汁;过一会儿,妈妈又叫宝宝,当宝宝跑到妈妈身边时,妈妈却说:没什么事,就叫叫你。宝宝短短几分钟的游戏被成人打断数次,时间一长,自然无法集中注意力。所以,当宝宝专心做事时,家长最好也坐下来做些安静的活动,切忌在旁边走来走去,打扰宝宝。现将两例利于培养宝宝注意力的亲子活动介绍给我们的早教人员和家长。

活动一

活动名称:宝宝喂“娃娃”

适合月龄:12个月以上。

活动准备:一个画娃娃脸空的矿泉水瓶、白扁豆。

活动目标:培养宝宝专注力。

活动过程:将白扁豆装进瓶子里,手摇瓶子哗哗响,吸引宝宝注意。当着宝宝面将白扁豆倒出,对宝宝说:瓶宝宝饿了,要吃东西,我们一起来喂他吃豆豆。成人示范用手捻豆豆进瓶,引导宝宝捻豆入瓶。

温馨提示:可根据宝宝接受程度将白扁豆更换成绿豆、花生、黄豆等小物品。

活动二

活动名称:追泡泡

适合月龄:8个月以上。

活动准备:出太阳的时候、泡泡枪、泡泡水。

活动目标:培养宝宝专注力。

活动过程:带宝宝到空旷的地方,告诉宝宝:有好多宝宝要来和我们一起玩,它们很漂亮,圆圆的,有很多种颜色。用泡泡枪打出很多泡泡给宝宝看,引导宝宝用手去抓。引导宝宝观看泡泡从高处飘到地上,追踪泡泡的路线。

温馨提示:玩泡泡还可以在宝宝洗澡的时候进行。

三、0~3岁宝宝注意广度小

注意的广度指人在比较短的时间片段中所能感知到的事物数目。“一目十行”、“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指的都是注意的广度。0~3岁宝宝注意力差的另一表现是不能同时注意多个事物。因此,培养宝宝注意的广度非常有必要。

活动名称:猜一猜

适合月龄:20个月以上。

活动准备:小球、小汽车、拨浪鼓等宝宝常见物品。

活动目标:培养宝宝注意广度。

活动过程:在宝宝面前放上汽车、小球等多种物品,让宝宝观察几秒种,告诉宝宝物品名称。让宝宝闭上眼睛或用布盖住物品,趁机悄悄拿走几样物品,然后让他说出哪些东西不见了。这个游戏要求宝宝在观察时,能快速地注意到几个物品,从而发展了宝宝的注意广度。

温馨提示:物品可随宝宝接受程度更换。

亲子活动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基础,以抚育者与婴幼儿的互动性活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为宗旨的一种早期教育手段。亲子活动不仅能够启发宝宝智慧,还能给宝宝和家长双方都带来乐趣。当宝宝在活动中体会到创造和成功的快乐时,而家长则能够体会到亲子交流的幸福。这种寓教于乐的亲子活动能促进亲子之间的亲情交流,提供给婴幼儿良好的合作环境。为维持宝宝对某一活动的持续兴趣,早教人员和家长应当注意活动内容的难度要适合孩子的水平,既要让宝宝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又能感受到一定的挑战。如果活动内容与宝宝的先前经验无关,宝宝没有充分的经验准备和能力准备,活动任务超出了其驾驭的范围,即使形式再活泼有趣,也不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如果任务难度过低,对宝宝来说没有一点挑战,宝宝也不会感兴趣,继而不能集中注意力。如此看来,适时适地适当地选择亲子活动,是培养宝宝注意力的有效手段,也是亲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篇7

学习音乐,并不是要孩子成为音乐家,但是让孩子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会欣赏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丰富和美化孩子的精神生活,给孩子送去欢乐。让孩子通过那美妙的旋律来感受美好的生活,使孩子全面发展,成为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素养的人,还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觉感受,促进情感体验,陶冶情操,久而久之,孩子的言谈举止变得文雅大方,还可使左右大脑平衡发达,手指的运动,也促进脑的发育。所以,学习音乐特别是学乐器的孩子更聪明。许多学习优秀的孩子都学习过乐器。当然,对于3岁前的孩子来说,学习音乐只是使孩子有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这就是让孩子听音乐,学唱歌。

听音乐

婴儿脑部生长黄金时期

每个孩子都喜欢音乐,当孩子上床后,给他轻放一首节奏平稳、亲切温存的《摇篮曲》,孩子很容易随着优美的乐声进入甜蜜的梦乡;当孩子游戏的时候,为他播一些欢快的、节奏鲜明的乐曲,宝宝便会更显活泼可爱。

人类的脑部发育在妈妈腹中时就已经完成了,约在后3个月时,宝宝的脑部发育快速成长,如果这时外界的刺激越多,宝宝的脑部发育也就越快。出生后又是一个脑部发育的黄金时期,这时就必须给予宝宝不同的音乐类型,刺激宝宝不同的脑部神经发展。

人的脑部由许多不同的脑神经结组成,这些细胞与细胞间的媒介称为突触,突触开发的越多,脑部发育也就越完整,宝宝有3个时期生长最迅速,一是胎儿时期最后3个月;二是18个月左右;三是3~4岁时。这时的突触正好发展到感受声音的时候,所以如果妈妈在这时给宝宝不同的音乐刺激,就会刺激宝宝不同的突触发育,脑神经连结越多,自然会提升宝宝的多元智能。

胎儿在最后3个月时脑部发育十分迅速,出生后又是脑神经刺激的时期,如果刚出生的宝宝隔绝一切看的、听的、感觉的刺激,宝宝的脑部就会停止发育。这是因为宝宝在妈妈子宫里时,处于恒温的状态,没有外界的刺激,脑神经的连结点没有办法铺路线。所以在一出生时,就会强烈感受到挤压产生的痛觉、光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可以快速刺激神经及分泌系统。所以自然产比剖腹产的宝宝,接受的刺激较多,脑部相对地也会发育得较快。

刺激人类脑部发育的动力有两种:一为脑部荷尔蒙,可以促进“神经细胞突触生长因子”发展;二为外界刺激。荷尔蒙是与生俱来的。由外力刺激脑啡,让突触发展的越多,脑神经的连结也越多,布的线路越密,脑部也就发育的愈快。

莫扎特音乐的确对宝宝的空间智能有帮助,原因大致是因为他的曲式均衡且对称,严谨的风格有一种格式美,而且有助于脑部的理性分析及认知的智能。

声音伴随的刺激能够发展婴儿的听觉神经,但一定要悦耳的。莫扎特音乐有这些特质,如果只听单调且重复性很高的流行音乐,不足以刺激宝宝脑部的发育,必须要节奏多元的乐曲,才能让听觉脑波交换,《双钢琴演奏D大调》、《第一号法国号协奏曲D大调》、《第39号交响曲降E大调K.543小步舞曲》等曲,更是有这些特质,适合宝宝聆听。

在孩子3个月以前,每天可定时给他放一些旋律优美的古典乐曲,每次15分钟即可。孩子半岁左右,播放音乐的时间可适当延长,除了过于铿锵有力的和近乎疯狂的乐曲不宜给孩子听外,从节奏轻快、富有生气的到舒缓流畅、优雅动人的各种风格的都可以让孩子听一听。

学唱歌

幼儿脑部生长黄金时期

人在婴儿时期,脑细胞就对声音有记忆,所以要在3~4岁以前,常常重复让宝宝听多种不同的音乐。因为有环境的刺激,智能会往上提升,9岁以前还有一波音乐性向发展时期。所以能量储存很重要,妈妈给予宝宝充满不同音乐的环境,就等于让宝宝储存能量,等到长大会显现出当时储存的能力。如果错过了以上3个时期,没有让孩子接触音乐,即使日后强迫他去学,也只会学习技能,音乐的成就会受限了。

宝宝在18个月时,对声音有兴趣。在3~4岁大时,突触生长的很快速,9岁时是音乐潜能发展期。所以希望宝宝有音乐的性向,就必须抓住关键时期,使他接触不同的音乐。孩子就很容易对声音熟悉,当然在音乐上会表现得比较好。

2~3岁怎样进行音乐启蒙教育?

让宝宝从小接触音乐,并不是要强迫他们学习技能,而是要从生活及游戏中帮助他们学习音乐,要配合一些音乐游戏,刻意地、主动地启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积极的参与。

1、应该树立正确的观念,充分认识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重要性。孩子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难以接受复杂的知识结构,孩子生理发展也不成熟,神经、骨骼等没有发育完善,不可能掌握高难度的技巧动作。因此,对孩子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在于为孩子打开音乐世界的大门,引导他们去观察、欣赏五彩缤纷的音乐天地,从而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和探究艺术奥秘的愿望。

2、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让孩子多接触音乐。早晨起床时,播放轻声悦耳的音乐;游戏时,配上活泼有趣的音乐;晚上睡觉时,放一段温柔、安静的摇篮曲。总之,要在生活中恰当地不断提供音乐刺激,激起孩子愉快的情感,使孩子的音乐天赋得以很好的发挥。

3、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开展一些简单、有趣味性的音乐活动,让孩子主动参与,激发孩子参加音乐活动的愿望。可选择一些富有情趣的、歌词生动的、孩子能理解的歌曲让孩子学唱,如《小白兔》、《大公鸡》等,还可教孩子拍拍手、跺跺脚来训练孩子的节奏感。准备几种乐器,如电子琴、扬琴、小铃、铃鼓等让孩子去摸摸、敲敲、打打,感受不同乐器发出来的声音。

4、经常带孩子到大自然去感受音乐的美,听听鸟儿婉转的叫声、虫儿唧唧的叫声、呼呼的风声、嘀嘀嗒嗒的雨声等,激发孩子对音乐的热爱。

孩子两岁以后,唱歌的兴致会更高,而且具有了较强的接受能力。如果父母不教他唱儿童歌曲,他也会从街上、商店、电视、广播等处学会唱流行歌曲。流行歌曲的词不适合孩子演唱,也没有儿童歌曲中具有的教育内容或生动有趣。所以,父母应为孩子选些儿童歌曲,教他唱。

孩子3岁时,就可以让孩子接触一些乐器了,不过孩子尚小,坐不住,理解力也差,还不宜学乐器。此时接触乐器只是让他先有些感性认识,调动他的兴趣,可待他4岁左右再学。

再大一些,孩子开始学唱歌了,此时,播放些儿童歌曲能引起他极大的兴趣,还可以训练宝宝模仿唱歌。

对宝宝进行训练

有目的、有意识的训练,既考虑孩子的兴趣和语言特点,又坚持由易到难的方法进行。在训练时成人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乐曲的选择应符合宝宝唱歌的特点,节奏要简单,篇幅要短小,歌词以象声词为最好,易引起宝宝模仿唱歌的兴趣。

2、应化抽象为具体,并用游戏的方式训练宝宝模仿唱歌,如《小鸡和小鸭》这首歌曲比较形象化,可先教会宝宝小鸡和小鸭的动作:把双手握在一起,伸出左右手的食指,两食指并在一起做鸡嘴;小鸭只需两手心相对,手掌根靠在一起,让一只手的手指朝上,另一只手的手指朝下,这就成了鸭嘴,还可以手指开合动起来,边唱边做动作,对宝宝的模仿有很大的帮助。

3、训练的时间不宜过长,因为孩子的注意较差。

4、家庭式的音乐熏陶,如遇到有演唱会或电视歌曲比赛、儿童卡拉OK等节目,可以与宝宝一起欣赏,同时进行启发、引导模仿。

5、当宝宝在模仿唱歌时,不要打断,应鼓励继续进行,并不断地启发和帮助,纠正姿势。

帮助宝宝唱歌时掌握节拍

宝宝在唱歌中掌握不了节拍,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种:

1、能力限制 宝宝年龄小,对音乐的感受能力较弱,对节拍的强弱、快慢、高低等抽象概念不理解。

2、家庭影响 生长的家庭环境无音乐氛围,父母缺乏指导意识。宝宝表现出唱歌的兴趣,被父母扼杀,宝宝对音乐产生反感的情绪;父母虽发现宝宝对音乐有兴趣,但苦于无能力指导,只能袖手旁观。

3、教育上的问题

(1)父母选曲不当,节拍过于复杂,难度太大。

(2)单调枯燥的指导方法,宝宝不易接受。

(3)父母急于求成,态度过于严厉,宝宝因惧怕而丧失原有能力,显得手足无措。

怎样让宝宝在唱歌中掌握节拍呢?

1、选择适合宝宝能力的音乐,节拍简单,歌词与乐曲以一字一音为宜。

2、家庭环境因素:

(1)创设环境,培养兴趣。如看音乐节目,听录音歌曲,唱卡拉OK。

(2)发现宝宝主动唱歌,不要制止、反对,父母应和宝宝一起唱,激发兴趣。

(3)找资料学方法,有目的、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指导,发展节奏感。

3、父母要有正确的教育观,耐心启发诱导,不挫伤宝宝的自信心和自尊心,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1)让宝宝在大自然中找声音的节拍,如:敲门声(笃笃笃×××)、汽车声(嘀嘀××)、闹钟声(嘀嗒嘀嗒××××)、钟楼的打钟声(当-当,当-当,×-×,×-×)、自行车铃声(丁零,丁零,××,××)等。

(2)唱歌时按每一句的第一个音来拍打节拍,适合宝宝年龄的歌曲特点一般是第一音为重拍。在唱的过程中,父母和宝宝一起边拍边唱,帮助掌握节拍。

(3)注意随机教育,在日常生活中,电视节目的歌曲可以让宝宝伴奏,即打拍子,还可以用踏脚、拍胸、拍腿方法提高宝宝的律动能力。

音乐治疗

当宝宝焦躁不安时,让他多听听单纯性的音乐,例如:水晶音乐、大自然音乐、民族音乐等,这些都可以安抚宝宝的情绪。尽量选择较慢版且缓和的音乐,让脑部注意力集中。可以选择古典时期及浪漫时期的音乐,前者音乐均有一个完美的形式,例如:贝多芬、莫扎特的作品,后者是可以抒发个人情感,变化性较多,可以启发特定的情感,多为标题音乐,例如:舒曼、李斯特的作品。还有印象的音乐家的作品也很适合,例如:德彪西的《月光》就有漂浮的感觉,能够稳定情绪。

如果是快版的音乐,适合宝宝早上起床的时候听,振奋宝宝的精神,可让人体的血液沸腾、心跳加快,这种类型的音乐,以铜管乐器较多。

从小听音乐的孩子,稳定性会比较高,情绪的表达能力也会比较好,由音乐欣赏,说出心理的感觉,借此抒发孩子的情绪。

音乐智能

多听不同类型的音乐,能够让脑部突触发育的越多,脑部连结也就越密。如果孩子协调性好、语言能力好,当然表达能力及反应也会比较快,人际关系也会好,这些都是相关联的。如果孩子只固定听某种音乐,就只会开发某部分的突触,反映自然会比较慢。可以说,智能是天生的,但不是遗传的,这些是可以启发的,从小只要储存能量愈多,长大后表现得愈好。不要让孩子太晚接触音乐,会容易有排斥感,因为不熟悉就会对脑部没有记忆的东西产生排斥。

贴心提示

音乐选择悦耳的、精致的放给宝宝听,注意录制及播放系统的品质,不要只注意到作曲者的好坏,忘记了演唱、演奏者及录制水准,如果高品质,任何音乐都适合孩子听。

智力启发曲目

1、巴赫:第二号布兰登保协奏曲。

2、巴赫:平均律第一卷C大调。

3、贝多芬:给爱丽斯。

4、海顿:第101号交响曲《时钟》。

5、莫扎特:A大调单黄管协奏曲。

6、莫扎特:《小夜曲》。

7、莫扎特:第二号法国协奏曲。

8、莫扎特:钢琴奏鸣曲。

睡眠音乐

1、巴赫:《耶苏,众人仰望之喜悦》。

2、巴哈:小步舞曲。

3、巴赫:第三号管弦乐组曲,歌调。

4、多芬:月光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5、贝多芬:悲伧钢琴奏鸣曲第二乐章。

6、德彪西:月光。

7、舒曼:梦幻曲。

歌唱曲目

1、小小音乐家。

2、娃哈哈。

3、小白船。

4、小熊过桥。

好孩子育儿网采编

篇8

一、存在问题

亲子园的教学活动是遵循0―3岁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适宜的环境,以活动为载体,指导家长科学育儿,促进宝宝良好发展的活动。

(一)过度干涉,约束了孩子的自主行为,不给孩子留下自主发展的空间

许多家长急于求成,总是过多的包办代替,剥夺了宝宝在活动中体验和学习的机会。在亲子活动中,经常会听到家长这样的话:“宝宝,海洋球还没玩呢,快去玩。”“噢!宝宝会不会撕面条呀,妈妈来帮你。”家长总是主观独行,过多地干涉宝宝的活动,使宝宝完全失去了自己认识世界和主动学习的机会。

(二)放任自流,缺乏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宝宝在体验、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困难,需要家长及时的指导与帮助,而家长却置身事外,忽略了宝宝。在活动中,有的宝宝总对老师手中的玩具感兴趣,他们往往在老师作操作示范时,就冲上去抓。家长既不适当控制,也不作任何引导,影响了宝宝社会性的发展。

(三)过度训练,拔苗助长,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规律

有的家长非常看中结果,一味的让宝宝反复地练习一个动作或重复唱歌,而全然不顾宝宝是否累了,是否早已对它们不感兴趣了。家长强化式的训练,宝宝在被动地接受,这不仅违背了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而且收效甚微。

(四)忽视个体差异,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需要

亲子活动中,有的家长看到别的宝宝“过小桥”走的很好,而自己宝宝的表现却不理想,就十分着急,甚至训斥自己的宝宝。

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家长参与亲子活动,促进他们形成适宜教养行为呢?

二、指导策略

在亲子园教学活动中,以家长为教育重点,帮助家长正确认识亲子教育,感受到自己角色的重要性及所承担的养育责任,有目的地对家长的教养行为进行指导,是促进家长适宜教养行为形成的有效策略。

(一)教会家长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在亲子园活动中要教会孩子们互相谦让、包容别人、不争不抢有礼貌;学会自取玩具、收拾玩具;学会遇到问题同爸爸妈妈商量,同伙伴们商量;学会不去妨碍别人;学会讲卫生等正确的行为习惯。家长通过参加亲子园的活动也会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时时处处为孩子做出好的榜样。

(二)活动前的介绍帮助家长明确活动的目的

每次活动前,我们将此次活动的各个板块内容及促进宝宝能力发展的目标指向,以书面形式呈现出来,帮助家长全面地了解此次活动。在每个板块活动前,向家长介绍活动对宝宝发展的作用,并将活动或游戏的玩法及家长对宝宝活动的指导要点,用简明的语言、有序的动作示范,讲解给家长。这样既能帮助家长了解活动的目的、意义和进行方式,使活动顺利开展,又能将婴幼儿发展和学习的特点及如何参与指导宝宝活动的方法、策略渗透给家长,让家长“头脑清晰”地参与活动。

(三)个别化指导,帮助家长掌握适宜的教养方法

宝宝在亲子活动中的表现各不相同,有的宝宝不愿参与、有的宝宝不按要求活动、有的宝宝不能很好地掌握等等。面对这些情况,家长常会十分着急,不是急着拉宝宝回来活动,就是强迫他按要求活动,甚至迫不及待地上手帮宝宝完成“任务”。针对家长在教养行为上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帮助家长分析宝宝出现这种行为的原因,使他们正确看待宝宝独特的表现。引导家长充分认识宝宝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行动都具有发展的意义,并根据自己宝宝的特点与需求,选择适宜的教养方式,不急于求成,不过多地干预宝宝的自主活动,从而提升家长亲子教育的能力。

(四)活动后的温馨提示为家庭教养提供适时的指导与帮助

篇9

拥有“神助攻”当然是好事,但遇到“猪队友”也不要太着急。心里咨询师会告诉你如何让“猪队友”变成“神助攻”,让我们的育儿团队发挥真正的力量!不仅帮助妈妈减轻育儿的负担,更关键的是拥有更好的家庭关系。在良好的家庭关系下,宝宝何愁长不好!

第一部分 来自育儿团队的烦恼

漫画:妈妈带娃 vs 祖辈带娃

隔代养育的主要矛盾:

Top1.观点想法不同

Linda(宝宝2岁):和老人一起带娃,最大的问题是观点不同。你觉得宝宝不冷,可祖辈觉得他冷,硬是给宝宝穿很多,搞得宝宝都不好活动了。没办法,只能在出门后的路上,偷偷帮宝宝脱掉些。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有时想想虽然不是什么大事,但这些生活问题每天都会遇到,纠结在其中真的很头疼。

晴天小猪(宝宝1岁):每次吃饭的时候,就是我们家爆发矛盾的时候。我觉得宝宝吃多吃少都随他,孩子嘛,饿了自然会吃。可孩子的奶奶可不依,她觉得宝宝就得多吃,多吃身体才长得好。所以每次宝宝吃饭的时候,她总是想尽办法让宝宝多吃几口。一个小小的吃饭问题搞得家里失去了和谐。

Top2.沟通障碍

胖胖妈(宝宝1岁半):我觉得和祖辈很难沟通,他们是长辈,我们是小辈,他们说的话,我们也不好多说什么。有时候明明觉得自己是对的,但却又不知道怎么开口和祖辈去沟通。

小林妈妈(宝宝3岁):我每次和祖辈沟通的时候,总觉得很困难。明明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往往因掌握不了沟通的方法,搞得双方都很不愉快。但实际问题却还是没有解决。

Top3.争夺

土豆妈(宝宝1岁):宝宝出生后,是我和祖辈一起带的。我很感谢祖辈的帮忙,让我省心了不少。但我也渐渐发现祖辈喜欢取代我的位置,喜欢为宝宝的事情做主。我觉得即使祖辈帮忙,宝宝也是我们自己的,应该我们自己做主。

小调查

为了更好地了解祖辈育儿的现状,我们进行了读者调查。感谢76位读者的热心参与。(以下部分请做成表格)

1.你会让长辈帮忙带孩子吗?

会………………64%

不会………………36%

2.为何会选择让长辈帮忙带孩子?

双职工家庭,没有时间照顾………………59%

担心自己经验不足,交给长辈更放心………………28%

长辈强烈要求………………13%

3.长辈主要负责哪一部分?(多选)

陪护、看守和接送宝宝………………72%

负责三餐喂养和家务………………44%

负责日常护理,如抚触、洗澡、大小便、喂药………………28%

4.你与长辈如何分工?

仅协助而已,作用较小………………30%

长辈同样重要但各有分工,缺一不可………………26%

各个阶段都不一样,不好说……………… 44%

5.你觉得长辈在带宝宝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多选)

观念老旧,跟不上时展………………26%

溺爱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68%

文化局限,无法提供良好的教育………………24%

教育方式与自己的不同,容易出现矛盾……………… 43%

其他……………… 17%

6.你与长辈的分歧常常出现在哪些方面?(多选)

健康、卫生、饮食习惯等等………………76%

穿着、打扮方式………………30%

教育理念、方式……………… 36%

消费理念、方式………………34%

其他………………10%

7.当和长辈发生分歧时,你会怎么做?

坚持自我………………56%

尊重长辈的决定……………… 30%

无法解决,尽量避开这个话题………………14%

8.您觉得隔代教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利大于弊………………26%

弊大于利………………30%

说不清………………44%

调查小结:助力还是阻力?

篇10

发育指标

动作发育

会独自行走:有的孩子在满周岁以前就开始行走,但多数孩子要到15个月左右才行。开始时用手牵着走,渐渐放开手,孩子自己就能往前独自行走两三步,但马上就要抓住什么东西以保持身体不至于摔倒。从牵着手走到独自行走,一般要经过约3个月的时间。

会跑:1岁半以后,孩子就能跑了。在这以前,到底是小步快走还是奔跑,分不太清楚。刚开始学跑时,还不能做拐弯跑,等到2岁时,无论是拐弯还是直路都可以奔跑自如了。

手指功能:1岁以后,孩子的手指功能也慢慢健全起来了,能够做许多细小的动作,可以自己拿杯子喝水,有的能自己拿匙吃饭。如果给孩子铅笔和画纸,会用笔在纸上乱涂画。孩子到2岁时就想自己脱衣服、穿袜子了。

语言和听力发育

12~18个月

语言:能说出日常生活用品的名称,如电视、床、毛巾等;对某一物品,能说出名称并能指给大人看;每月都能多说一些词。

听力:能辨认并指出身体的各部位;能理解较为简短的句子;能执行一个简单的指令,如“把球给妈妈”;能辨认出一幅普通的图画,如小鸟。

18~24个月

语言:能说2个或3个词组成的句子,如:“妈妈抱”“喝牛奶”;能用几个简单的词提问题,如“这是什么” “娃娃呢”;能用“不”和“不要”来表示否定;能发出以p、m、n、b、w和h为声母的词。

听力:能重复两位数了,如12等;懂得普通人称代词,如你、我、他;能从头到尾听完一个故事或歌曲。

感觉发育

孩子记忆力和想象力也有所发展。如果把一件玩具藏起来,孩子不会再认为它会消失了,而是会努力地寻找。也能够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如今天和明天、快和慢、远和近等,更喜欢问“为什么”。

养育要点

宝宝的健康养护

定期带宝宝体检,密切观察身高、体重、器官发育等,即使有发育障碍也能扼杀在萌芽状态。帮助宝宝建立良好的睡眠习惯、用餐习惯,练习刷牙、穿脱衣服以及如厕表达等。时刻注意宝宝的安全:如玩具安全、家庭安全等。

宝宝的营养方案

保证每日主餐有优质蛋白,如瘦肉或禽类、肝、鱼等;每天鸡蛋1个,豆制品15~25克,有奶制品摄入,且可以尝试酸奶了。每天必须摄入足够的新鲜蔬菜和水果,并于进餐时同食。每天必须进食谷类食物,如米饭、面、面包等 130~200克。菜中少加调料,以少量盐为唯一调味品,限制甜食。拒绝任何饮料,如可乐、果奶等。养成喝水的习惯,每天喝新鲜白开水至少400毫升。

宝宝的智力发展

给宝宝准备一个专用的学习空间,专门放他的书和玩具,不要放任何其他东西。利用宝宝喜欢参与生活事务、乐于模仿的特点,训练他洗手、脱衣、大小便、拿勺,帮妈妈整理玩具等。睡前给宝宝讲有益的故事,最好是可以互动的,培养他的想象力。别人问宝宝话时,不要抢着替宝宝回答,一定要留给宝宝一个思考的时间。让宝宝自己学会收拾玩具,不要嫌麻烦,虽然他要花1小时才能辛苦完成的事,可能你只花几分钟就做好了。给宝宝创造机会,让宝宝自己解决一些“难题”,是培养意志、发展智慧的好办法。

宝宝的情商教育

杜绝指责,即使宝宝犯了错,也有比指责更好的教育方法。有时宝宝会冒出一些“大不敬”的话,不要因为好玩而一笑了之,要严肃地告知宝宝,这样说是不对的,否则以后你的生活中就会多个没礼貌、讨人嫌的小麻烦。正确地对待宝宝提出的一些不合理的要求,要让宝宝明白,每个人都应该约束自己的行为,不是什么都可以做的。教养宝宝的时候,大人保持一致意见,切不可出现红脸白脸角色分化。注意纠正宝宝向别人要东西的习惯,别以为宝宝不懂事就听之任之。培养宝宝的爱心,父母本身需具有一颗仁慈的心,宝宝能模仿和体验到父母的爱心,并能逐渐获得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