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父亲的诗歌范文

时间:2023-03-27 10:0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父亲的诗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父亲的诗歌

篇1

范文一

Today day is a memorable day, are the annual Father's Day!

Deep sea motherly love, fatherly love heavy as a mountain. People at the same time to celebrate Mother's Day and did not forget his father's achievements. Someone start the year on the recommendation of Father's Day. Years, it is to celebrate the first Father's Day. At that time, the late father of all people have to wear a white rose, the father of the people alive while wearing red roses. This custom has been passed so far.

It is said that the selection of Father's Day is a month over month because of the sun are the most heated one, a symbol of the father to give their children the love that hot. Paternal such as mountains, tall and lofty, let me look timid and afraid to climb Health; father such as days,and far-reaching, so that Yang and my heart did not dare pity; paternal great deep are pure and not return , but love is a bitter, difficult to understand depression and the unattainable.

Father, like a tree, always, let him lush foliage of a solid arm for the tree to create shadeus. Years such as the fingers over the water, like, before I knew it, we have grown up, while the tree is gradually aging, and even the new leaves are no longer the hair full of vitality. Annually on the third Sunday is father's holiday, let us sincerely say: Father, I love you! Happy Father's Day!

Now, the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 Examination and the final exams approaching, I suggest that we should seize the time, study hard, with excellent results as to the father's gift, great father to return, I believe his father at that time are the most beautiful smile! Students, come on now! ! !

今天天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是一年一度的父亲节!

母爱深似海,父爱重如山。人们在庆祝母亲节的同时,并没有忘记父亲的功绩。年就开始有人建议确定父亲节。年月,人们庆祝了第一个父亲节。当时,凡是父亲已故的人都佩戴一朵白玫瑰,父亲在世的人则佩戴红玫瑰。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据说,选定月过父亲节是因为月的阳光是一年之中最炽热的,象征了父亲给予子女的那火热的爱。父爱如山,高大而巍峨,让我望而生怯不敢攀登;父爱如天,粗旷而深远,让我仰而心怜不敢长啸;父爱是深邃的伟大的纯洁而不可回报的,然而父爱又是苦涩的,难懂的忧郁而不可企及的。父亲像是一棵树,总是不言不语,却让他枝叶繁茂的坚实臂膀为树下的我们遮风挡雨制造荫凉。岁月如指间的流水一样滑过,不觉间我们已长大,而树却渐渐老去,甚至新发的树叶都不再充满生机。每年月的第三个星期日是父亲的节日,让我们由衷的说一声:爸爸,我爱你!父亲节快乐!

现在,会考和期末考试将至,我建议我们要抓紧时间,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作为送给父亲的礼物,去回报伟大的父爱,我相信那时父亲的笑容是最美的!同学们,加油吧!!!

范文二

这是发生在我身边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2006年8月的一天早上,我的表哥秦海林早早的就来到儿子干活的工地,教儿子怎么样放线,父子俩六点多就开始干了起来。儿子是刚学这个活,所以父亲一边教,一边干,他们干活的地方是一个长宽各三米,高四米见方的土坑,要从里面砌上砖。父子俩正干着,忽然从南面的墙壁上掉下了一大片土块,凭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父亲马上就知道要发生危险了,他一边说:“儿子,快闪开!”一边猛得把儿子从墙根拉了出来,推到了一边,随后就塌方了,大面积的土从墙壁上脱落下来,儿子只被埋住了腿,父亲却被土方一直埋到了胸口,当时就吐了几口血。他的内脏被砸坏了。

当人们把父亲从土方里弄出来时,父亲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他的面容十分的安详,看不到一丝的惊恐。父亲可能知道,自己的儿子没有生命危险,所以就这样平静的走了,他生前的最后一句话就是:“儿子,快闪开!”

就是这样一个父亲,本来他是可以跑掉的。可在生死危险来临时,把生的希望给了儿子,把死亡留给了自己,我觉得这是一个合格的父亲,英雄的父亲。伟大的父亲!

同学们,如果说母爱是涓涓细流,一点一滴滋润着我们的心田,那么父爱就如高山,伟岸页淳厚,父亲总是默默无闻的付出,虽然他有可能不会为你做一顿可口的饭菜,虽然他不能时时的亲吻你,他可能只会轻轻的拍拍你的头,嘿嘿的笑上几声,他也可能对你声色俱厉,所以让你觉得父亲的爱不够深刻,可是你往往看不到父亲的另一面:

烈日下,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挥舞铁铲的那个人不是父亲吗?晨光里,在土地上辛勤劳作,跟泥土摸爬滚打的那个人不是父亲吗?寒风中,骑着自行车,载着小山一样的货物走街串巷叫卖的那个人不是父亲吗?矿井下,那挖煤采掘,让千家万户得以温暖的人不是父亲吗?灯光里,把带着体温和汗水的钱交给母亲,让儿女丰衣足食的那个人不也是父亲吗?父亲对儿女的爱是积压在心头的,象岩浆一样灸热,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又表现的是那样的平淡。

同学们,爱你的父亲吧,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天就是父亲节。让我们怀一颗感恩的心,在父亲的节日里,送上一个甜甜的亲吻,送上一句温新的祝福,用你的不断进步来报答父亲,让父亲的脸上多一些灿烂的笑容。因为父亲是我们家庭的脊梁,因为父爱如山。

范文三

各位同学,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感恩父母。同学们,我们从哪里来?听到这个问题,大家肯定都会说,是父母把我们带到世界上来的。是啊,十多年前的某一天,我们的父母用泪水和幸福的笑容迎接了我们的到来。但当我们来到世上的那一刻起,父母们却多了一项繁重的工作——照顾我们。尽管这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但父母们却毫无怨言地抚养我长大。为了给我们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他们总是那么辛苦,那么努力。小的时候,我总把这当作天经地义,因为我不了解,也不知道父母的辛苦。现在,我长大了,我知道该怀着一颗感恩之心去体谅父母,应该担当起,照顾、孝敬父母的责任 古语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我们一点一滴的成长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因此,我们应该懂得感恩,懂得感谢父母。 我们第一次喊爸爸妈妈的时候,第一次独立迈开一步的时候,第一次歪歪扭扭地写出一个字的时候……是父母在身边耐心地教导我们。父母,是上苍赐予我们不需要任何修饰的心灵的寄托。 当我们遇到困难,能倾注所有一切来帮助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受到委屈,能耐心听我们哭诉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犯错误时,能毫不犹豫地原谅我们的人,是父母。 当我们取得成功,会衷心为我们庆祝,与我们分享喜悦的,是父母。 而现在我们远在外地学习,依然牵挂着我们还是父母。

…… 现在我离开了远方的父母,来到了新华,母亲问我会不会想家的时候,我很坚定地说:“不会,肯定不会!” 可是来了学校,面对陌生的环境陌生的面孔,我好想哭。正心烦意乱的时候,家里来了电话,母亲恰到好处地问我好吗。我的眼泪很快就下来了,强忍着才没让她发觉。 没慢慢熟悉了后,虽然不再如当初那么想家,但总有不开心的时候,很多次夜晚来临,心情寂寞的时候,就会自然的想起远方的家人,想起那在遥远的山村中自己生活了十几个春秋的家,打个电话问候一声,听听父母那慈祥的声音。 母亲的话总是那几句,却每次都让我心里的烦闷一扫而空,不知去向:“孩子,在学校好吗?家里什么都好,不要太过挂念。” 母亲时时刻刻想念着我,记挂着我的饮食起居,询问着在远方的我是否还习惯异乡的生活,时时的嘱咐着我要保重身体,母亲的声声关爱,又怎让我不挂念家人呢? 电话里父亲的声音有些沙哑,老实的父亲不会说太多的话,电话里的他总是问我“吃饭了没有,有没有生活费,要吃的好一点,?”但是我心里清楚地知道,父亲用他的勤劳养育着他的孩子,用他的质朴的性格教育着他的孩子,父亲为他的孩子而感到骄傲。不善言辞的他把他满腔的爱融进了向别人讲自己孩子时的那一脸灿烂的笑里。 我们家在农村,抚养我和哥哥很不容易,更何况要送我们都读书。面对巨额的学费,父母咬牙坚持着,任生活的重担把他们的肩膀压弯,毫无怨言。 现在,我们都在外面学习或是工作,守着空空的房子,接电话就成了父母最快乐的事了。我们一个个打电话回去,父母乐滋滋地告诉其他几个的情况。我想,那也许是他们最幸福的时刻。

虽然远在他乡,离父母何止十万八千里,但是父母给的关爱还无时无刻的在我的身边围绕着,父母给我的无穷力量鼓励着我度过一个又一个寂寞时刻,他们始终是我精神的支柱。 生活并非想象中那样完美,父母的辛勤是我们无法体会的,我们虽不能与父母分担生活的艰辛、创业的艰难,但我们在生活上可以少让父母为自己操心。当父母生病时,我们是否应担起责任,照顾父母?要知道,哪怕一句关心的话语,哪怕一碗自己做好的方便面,都会慰藉父母曾为我们百般焦虑的心。

篇2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关于“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查,明确要求考生“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包括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思考探究三个能力层级。命题点主要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等方面。尽管现代诗歌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中并不多见,但其作为文学作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成就,值得考生注意。

【命题走向】

2000年以前,现代诗歌鉴赏是备受高考命题者青睐的一种命题形式,多以客观题形式出现。近年来,除部分试卷出现以现代诗歌作为写作材料或语用部分的仿写题材料加以考查外,独立考查现代诗歌鉴赏的试题基本没有再出现。在经历了十多年的轮空后,尤其是随着新课标的贯彻实施,《现代诗歌选读》已成为不少学校的选修教材。在这种情况下,对现代诗歌的考查试题再次登场是极有可能的。在这种趋势下,该类文本的命题形式将会呈现多样化趋势。

【解题钥匙】

一、品味意象,体会现代诗歌的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

一般来说,意境都是由现代诗歌所选用的意象创设出来的。因此,考生在鉴赏现代诗歌时要善于品味意象,从而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果不能体会其意境,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进入诗歌所创设的审美世界。如我们所熟悉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者面对康桥的自然风光,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诗歌中被作者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典型的意象勾画出了康河的妩媚动人。

现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1)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2)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抓住意象,把握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

许多现代诗歌在感情表达上秉承了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作者往往是有话不直说,有情不直抒,而是通过具体意象进行委婉曲折的表达。而现代诗歌的主旨就是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总结等。无论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含蓄还是直露,都与诗歌的意象有密切关系,所以领会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要立足诗歌的意象。如艾青的《礁石》就是借“巍然挺立”的礁石形象,表达诗人对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暴力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1)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2)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三、立足意象,分析现代诗歌的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领略诗歌的深刻含义,品味隽永的字词语句。

下面是现代诗歌关于语言分析的几种题型的解题步骤,供考生答这类题型时借鉴:

现代诗歌鉴赏词语解题步骤:(1)解释词语的意思;(2)阐述该词在诗中的作用。

现代诗歌语言风格解题步骤:(1)指明何种语言风格;(2)说出有什么作用。

现代诗歌修辞手法解题步骤:(1)指出何种修辞手法;(2)分析其表达作用。

现代诗歌表现手法解题步骤:(1)指出何种表现手法;(2)阐述其表达作用。

现代诗歌篇章结构解题步骤:(1)指出诗歌结构如何;(2)结合诗歌内容作具体阐述。

【针对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牵 手

邱彩云

清明节那天

所有的女友

都被一双双大手牵走

只留下我

还有一片哀愁

我也要走

带上九百九十九朵丁香

放在你的坟头

陪你到天长地久

因为你曾说

你最喜欢丁香般的姑娘

而你那双

曾托起溺水女童的双手

却再也不来牵我

等待千年颤抖的手

(选自《文学报》2000年11月)

1.诗中的“我”“你”分别是怎样的人物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从表达技巧方面,简要分析这首诗歌。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题。

黄河的桨

马冬生

是从我的父亲的父亲的父亲的身体里

取出的一节骨骼。引领我不卑不亢

在混沌的光晕中滚动内心的响雷

奔流,奔流,逆风的花朵盛开在最向往的位置

泥沙流动。漫天水色为弦的颤动而颤动

一个旋涡是一声悠远而苍凉的传唤

黄河的根须在我身体内部汹涌

活着的水啊,我能否淘洗出比金子更可贵的东西

历代的人和事都在奔流,仿佛血在吹

高高低低的命运集结了生的秘密

不是谁都能用黎明的水涤清黄昏的水

强劲的风口,我紧紧握住了什么不愿放开

两岸猿声是听不见了,万重山挡住岁月的轻舟

我也不知道我将流落到黄河的哪道湾

苍茫尘世,只剩下一节骨骼气壮山河

我的儿子的儿子的儿子你听见了没有

(选自《北京文学》2009年第2期)

1.这首诗歌以“黄河的桨”为题,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强劲的风口,我紧紧握住了什么不愿放开”这一诗句?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开篇与结尾两句有什么关系?其寓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3题。

采莲曲

朱 湘

小船呀轻飘,杨柳呀风里颠摇;

荷叶呀翠盖,荷花呀人样娇娆。

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

左行,右撑,莲舟上扬起歌声。

菡萏呀半开,蜂蝶呀不许轻来;

绿水呀相伴,清净呀不染尘埃。

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拍紧,拍轻,桨声应答着歌声。

藕心呀丝长,羞涩呀水底深藏;

不见呀蚕茧,丝多呀蛹裹中央。

溪头,采藕,女郎要采又夷犹;

波沉,波升,波上抑扬着歌声。

莲蓬呀子多,两岸呀榴树婆娑;

喜鹊呀喧噪,榴花呀落上新罗。

溪中,采蓬,耳鬓边晕着微红;

风定,风生,风荡漾着歌声。

升了呀月钩,明了呀织女牵牛;

薄雾呀拂水,凉风呀飘去莲舟。

花芳,衣香,消融入一片苍茫;

时静,时闻,虚空里袅着歌声。

(选自《草莽集》)

1.该诗形象鲜明,意境优美。作者是怎样表现少女的采莲景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诗在每一节的最后都写到“歌声”,“歌声”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人说这首诗的主题是歌颂愉快的劳动生活,有人说是表现爱情生活,你赞同哪种说法?请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儿,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选自《梅绍静诗集》)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对这首诗的比拟和象征手法作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渔 暮

熊召政

这暮色,又被觅草的孤鹭剪乱

慵困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

借与晚风作韵的莲花

一支支,斜斜地簪出水面

朦胧,亦如湖空冰盘的姣美啊

清香与暮色揉成的江南

小舟从山浦中荡出了

桨影铺成的长廊,绿荷正自盈栏

栏外,视线停落的地方

曲曲屏山已不见浮动

船底下,游鱼戏逐的浮萍

却在将波浪的方向交换

(选自《熊召政二十年诗作精选》)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山乡图画?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题为“渔暮”,是怎样展开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阳光在远处

艾 青

光在沙漠的远处,

船在暗云遮着的河上驰去,

暗的风,

暗的沙土,

暗的

旅客的心啊。

――阳光嬉笑地,

射在沙漠的远处。

一九三二年二月三日苏伊士河上

(选自《艾青诗选》)

1.这首诗写于作者远离祖国,去异国他乡的路途中。从诗中可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连用几个“暗”字有什么用意?请对该诗最突出的表达方式作简要分析。

篇3

关键词:安德鲁•姆辛 “桂冠诗人” 平民身份

Abstract: Andrew Motion’s seeking for the poet laureate a public identity is in accord with the contemporary time spirit, and it is historically inevitability. Though he hasn’t got a perfect result in setting up a new model for later poets laureate, he is no doubt offering them quite a lot of reference.

Key word: Andrew Motion; poet laureate; public identity

2009年5月1日安德鲁•姆辛正式从“桂冠诗人”职位上卸任,成为英国历史上第一个打破终身制并完成十年既定任期的“桂冠诗人”。离任之前,姆辛撰文回顾了自己任期内的种种快乐和遗憾。他说任期限制使他能够保持良好的状态;更重要的是他最终还能“回归到自己的生活”。在接受任命时,女王和布莱尔首相笑着跟他说,“你不必作任何事情。”这句安慰似的话却让他感觉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他知道他不可能真的什么也不做。他也知道这个职位并不像他的许多前辈所认为的那样仅仅是一种荣誉,他说,“我一开始就觉得这更像是一种战斗的动员令。”“我不需要什么督促就得让自己忙碌起来。”

姆辛说他当初同意接受这个职位的首要原因是他认为“桂冠诗人这个头衔应该从过去那种朝臣式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变得更能适应新时代潮流,以有益于诗歌的发展。” 所以,诗人上任伊始便把将“桂冠诗人”平民化确定为自己这一任期的目标。怀着这个目标,姆辛说,他在内心将这个职位分解为两部分:写的部分和做的部分。

在姆辛所谓的“写的部分”中,当然包括那八首皇家诗:一首关于爱德华王子的婚礼,一首关于王太后的百岁诞辰,一首关于她的死,一首关于玛格丽特公主之死,一首关于威廉王子的18岁生日,一首(被谱成曲)关于女王执政50周年纪念日,一首关于查尔斯王子和卡美拉•帕克•鲍尔斯的婚礼和一首关于女王的钻石婚纪念日。可是,为王室写诗给他带来了出乎意料的压力。一方面,他发现很难平衡王室与民众的关系。“明明知道国民当中的大部分要么压根不希望有这么一个王室的存在,要么对他们表现得非常冷漠,又让我如何去衡量和评价他们?”可见,王室与国民之间的严重隔膜注定了“桂冠诗人”尴尬处境。鉴于此,姆辛曾努力寻求摆脱这种窘境的办法。他在接受一次采访时说:“我写一些皇室的重要事件, 不仅仅是为写事,而是在写事的同时,考虑到了人们共同遇到的问题……我总是不忘济慈的一句话‘我们憎恨诗歌为我们规定明显的模式。’”

所以,他试图将王室拉近民众、拉近现实生活。比如,《贺王太后百岁诞辰》一诗中诗人写道:“在我的梦中,您的生日/更像一场婚礼,/八月的天空?/混淆了五彩的纸屑/不,那不是五彩的纸屑。”而2005年在查尔斯王子结婚纪念日,他更是表达了自己的体验:“我把您的消息带到户外,默默地/在我家花园中散步。”这些诗中没有了皇家的辉煌和庄严,却隐约透露出一种普通生活的恬淡与闲适。再比如:2003年6月为威廉王子21岁生日写的那首Rap虽然显失水准,并一度引发嘘声一片,但究其目的,也不过是想拉近王室成员与普通生活的距离,并不能真的代表他的水平。可是,也许是姆辛太过相信自己的感觉和能力,所以,他根本没意识到他的这种诗歌对王室来说是一种轻慢,而对平民来说又显得滑稽。不但女王等王室成员对待这些诗歌态度冷漠,公众也很少报以欣赏的眼光。姆辛自嘲地说:“当我写完这八首诗……把它们送到新闻部……新闻编辑认为诗里所写或诗本身并不是值得报道的题材,然后他们拿起电话联系尽可能多的不喜欢这首诗的人,然后他们有了他们自己的报道:‘桂冠诗人’又写了一首歪诗。”终于意识到自己弄巧成拙时,姆辛不禁心酸地说:“我不得不承认,在我所进行的任何一种写作中,没有哪一种比起这项工作更困难……我怎样才能在不拘小节(这可能显得傲慢放肆)与逢迎拍马(又显得有些荒唐可笑)之间寻得一条适当的道路?”于是,他公开说为王室写作是“出力不讨好。”一语既出,又让他陷入了一个质疑的漩涡,逼得他不得不临到任期终了,还反复辩解以阐明自己的本意:

六个月前……到处有报道说我认为成为“桂冠诗人”的整件事是出力不讨好……我非常气愤。我从来不是说成为“桂冠诗人”的整件事是出力不讨好,我从来也不奢求得到王室的感激……我是想说,被迫写皇家诗的事是出力不讨好的,因为无论它们是好是坏,这些诗都可能会被当成笑料。

通过这个辩解中流露出的一丝沮丧和不满情绪可以想见姆辛其实是在以自己的切身体会宣示“桂冠诗人”这个早已不合时宜的职位所必然面临的境遇――你不能同时赢得王室与国民双方的欢心,如果你非要这样做,则注定会两面不讨好。

姆辛肯定不是第一位有此体会的诗人,但他肯定是第一位在公开场合表露这种心迹的桂冠诗人。透过先前公开的宣扬和后来迫于压力的辩解,读者势必感觉到,比起来自王室的冷落,姆辛更为在意公众的舆论。因此,姆辛告诫他的下任,除非王室中发生的大事与国家大事相关联时,不要随意为王室写诗。不但要在为王室写作方面慎之又慎,还要借助“桂冠诗人”的特殊身份,通过各种便利的渠道来稳固自身。他坚信这是巩固“桂冠诗人”地位的最好方法。

所以,任期内的姆辛仍然把自己更主要的目标确定为为公众写诗,以此树立良好的公众形象。这就是为什么在姆辛的所谓的“写的部分”中更大数量的是那些为平民所写的诗歌,如:为新闻事件而写的诗歌和受那些关注普通生活的人们或组织的委托而书写的诗歌。他在诗歌中为救赎军描写无家可归者的境遇,写儿童热线中提到的威胁和恐吓,写“今日播报”节目中播报的口蹄疫情,写帕丁顿区发生的火车脱轨事故,写“911”恐怖事件,还受BBC之托采访哈里•帕奇这位参加过“一战”的110岁老兵,等等。这些所谓民众的诗歌被姆辛看作是“桂冠诗人”的义务的一部分。他说:“我把自己视为城市的呼号者,开启罐头的刀,诗歌的摇旗呐喊者,要为各种各样适合我的大事写诗。”2000年,他在英国广播电台做了为期四周的星期三主题诗歌朗诵,不但朗诵自己的诗,也朗诵其他著名诗人的诗。他把向公众普及诗歌视为他的责职。

通常,一旦“接受任务”,姆辛都会认真地完成。不过他认为,只要这些受委派的事件与个人的情趣相一致时,创作也能发挥到最佳。他以采访老兵哈里•帕奇为例,说他自青少年时就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很感兴趣。他的祖父在法国作战的地方离哈里•帕奇他们的战地不远,他的父亲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在同一地点作战。所以,他对哈里•帕奇充满真挚的情感,丝毫也感觉不出像是委派的任务。于是,他形成了自己的习惯,他说,“一旦某个主题被提出,我会在内心反复斟酌他,直到它展现出令我觉得亲切的某个方面。如果它不出现,我便说我做不了。坦率地说,我不明白一个抒情诗人在忠于自己的同时还会用什么别的方法写出被委托的东西来。”于是,一切委派的写作务必要与诗人个人的感觉联系起来,这成了他的一条指导原则。

至于那些源于自己的激情和良知而写成的诗歌则更代表了诗人的平民情结。比如:伊拉克战争爆发后,姆辛写了一首题为《改朝换代》(Regimechange)的反战诗歌,发表在2003年4月3日的《卫报》上。诗歌借古喻今,感怀曾经拥有无上荣光的伊拉克历史古迹已因战乱和死亡黯然失色,可谓一首当代的“伊拉克哀歌”。姆辛当日接受BBC广播4台的采访时说,这首诗是他的政治宣言,意在“激烈地反战”。他对BBC说,他不同意“桂冠诗人”不应介入政治的说法。此前,在2003年1月9日,美英联军入侵伊拉克之前,莫申已经写了一首质疑美国战争动机的四行短诗Causa Belli(拉丁文,可译作“战争的原因、动机和借口”),诗中甚至还以大写的“爸爸”一词,饶上了布什总统的父亲老布什。另外,为呼应当时全球针对美国攻打伊拉克计划而日益增长的反战运动,一本名为《101首反战诗》的和平诗集在英国出版,作者为不同时代不同国籍的诗人,姆辛为诗集写了序言。姆辛的这些行为在英国的“桂冠诗人”中少有先例,多少显得有些“大逆不道”。但纵观姆辛上任前后的种种不寻常的举动,这便不足为奇了。正是在这样的创作中,姆辛才有了回归到原来的自我的感觉。

但是,姆辛借以更好地树立其平民形象的渠道是通过他的实际行动――即:他心目中的“做的部分”。十年任期内,他留给公众的印象好像是做的事情比写的诗歌还要多。他利用“桂冠诗人”的特出身分,利用一切机会为文化和公益事业,尤其是诗歌的发展奔走呼号。他频繁地出现在各种媒体,阐述自己的观点;他不断地接受媒体的委托,采访公众人物和公共事件,并就此进行创作;他首倡一些规模宏大的项目,为不列颠文化事业的发展摇旗呐喊。比如,2007年前后,英国国内由于经费削减、采购困难等原因相继有近四十家图书馆关闭。刚被任命为图书馆协会主席的姆辛为此感到十分担忧。他强烈抨击这种行为,说它是“极其目光短浅和得不偿失。”他向当局和民众强调到图书馆免费阅读图书、查阅资料和上网的重要性。他的评论与先前一批儿童文学作家挽救学校图书馆的呼声相汇合,掀起了各地抗议关闭图书馆的浪潮,并重新掀起了又一次全国范围的读书热潮。

同时,为诗歌摇旗呐喊成为了他生活中能够看得到、听得见的重要部分。他努力使其更加有组织、体系化。他还和他的朋友理查德•科令顿(Richard Carrington)一起创立了一个“诗歌档案”(Poetry Archive)。这是一个基于网络的诗人图书馆。之所以考虑建立这样一个大型诗歌网站,是要打破读者传统阅读习惯的制约,为诗歌的发展开辟新的空间。姆辛他们这一新的举措很快的到众多读者的肯定,点击率之高出乎预料。姆辛把网站的成功归功于他的特殊身份,他说,“如果我没有被誉为‘桂冠诗人’的话,我绝不可能来创建这样一个‘诗歌档案’,也绝不可能去筹措资金。”

姆辛卸任了,他以对“桂冠诗人”身份的新的阐释和实践来昭示一个新的时代。他追求“桂冠诗人”的平民化道路既符合时代的精神,又是历史之必然。也许姆辛对新型“桂冠诗人”身份的阐释还不是那么周全,他寻求中间道路的实践也许还不是那么成功,但他无疑为后世“桂冠诗人”提供了许多借鉴。

参考文献:

[1]Motion, Andrew. “Yet once more, ye laurels.” Guardian. 21 Mar. 2009.

[2]李 践:《“英国桂冠诗人姆辛访谈录”》,《当代外国文学》,2002.2。

[3]Editorial: “In praise of ...poets laureate.” The Gu-

ardian, 11 Sept. 2008.

篇4

出生于山东沂蒙山区、成长于军营的张蒙,以豪情与挚诚,通过诗和散文找到了与现实生活的对接点,心灵与思想由此升华到一种诗化的境界。他的军旅诗和军旅散文,洋溢着不惧战争向往和平的昂扬之气,充满着热爱军营甘于奉献的乐观精神。像《忙碌的兵》《营区》《阵地》《微小的生命》《和平是件错事》《操场》《钢盔》等诗歌作品,事事入诗,物物动情,镀上了一层适意的英雄主义光彩。

有人说,诗是酒,散文是粮食。诗要浓缩,要提炼和升华,要通过暗示、启发,向读者展现一个深邃的境界。张蒙的诗中有不少这样出色的句子,比如,“战争是一次失败的手术/只切除了和平/刀口却化了脓//战争又是一次成功的手术/用火刀刮去感染的脓血/让伤口长出和平”(《战争》)。张蒙的诗从内在结构上,对意念和意象都作了巧妙安排。这种安排不单单是文字或思想,而是化成文字的思想,和凝结着思想的文字,是思想和形象的水融,是作者自己的独到感受。比如:“谁能像你一样/平稳地做到/能上能下//可是慢慢地人们发现/你下去是为了把别人搞到底/而你让别人上来/是为了填补你的空虚”(《关于电梯》)。在一些诗篇中,作者还采撷多种形象的共同点,以小见大,先得佳句,缘此构成并“发现”一首好诗,比如:“坚硬的手啊/坚硬的酒/坚硬的日子憋胸口”(《饮酒老人》)。

海德格尔说:人要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生存不仅仅是处于诗情画意之中,更重要的要有生活情趣与审美素质,具有对人生的感受力、想像力与智慧思考。张蒙《秦淮河》一诗的结尾就表现出独特的审美情致:“夕阳里无数徘徊的影子/挤成渗血的影壁/季节的声音/依旧隐隐拍响/抚栏静立风啊/何时擦干那轮含泪的月亮”,诗人笔下的秦淮河幽静中透着忧伤,可谓由景及情,相合相生。

好的诗歌应该具有多重审美格调和多元表现特征,比如质实、浪漫、象征以及超越现实意味等。期待张蒙在今后的诗歌创作中不断求新求变,始于情趣而终于智慧,写出更多在形式内容上有机统一、在意味生成上更深更广的好诗。

张蒙的散文内容丰富,既有对军营生活的抒写,又有对家乡亲人和异地行走的一些风景的怀想。这些内容或是生活中的零碎见闻,或是人生中的点滴感思,均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和真实感受,形式灵活,文情并茂。《踏雪大兴安岭》以先声夺人的笔法、凝炼唯美的语言、抑扬顿挫的韵调和扣人心弦的细节,融合自己对大兴安岭的生活体验,表达了“并无野心,独享世界”和“如动刀枪,不跟你玩”的心意,显示出作者崇尚和平的思想和美好的艺术境界。《早春科尔沁》则以遒劲的笔调表现出“我跟小草们一样傲骨英风,一起守护这片春潮暗涌的土地”的军人气概,读来热血涌动。在《武器解读》中,张蒙选取自己最熟悉的生活和最有深切生命体验的对象,把大炮当成“挺拔的大树”、把手枪当成“怪异的小鸟”、把刺刀当成“阴冷的月光”来写,独立成篇,角度独特,发掘精彩的细节予以深度描摹,展示了博大的精神天地和诱人的灵魂活力,彰显优秀散文的生命力。

真情是散文的生命。张蒙的亲情散文或写母亲进城,或写父亲的拐杖和父亲温暖的肩,以朴素平实的语言展现了对家乡浓浓的情和对亲人单纯的爱。作为一名军人,这份情与爱更多了一种含意,是一个军人向家乡和亲人交出的一颗真心,散发着成熟季节的庄稼的香气。

篇5

种怎样如同神启的领悟和证明。

不断迁徙的命运

1911年,毕肖普八个月大的时候,父亲突然病故。毕肖普的母亲深爱她的父亲,面对这个打击,这个本来就有逃避倾向的女人悲伤过度,无法解脱,精神上陷入绝望。五年后她仍然没有脱掉丧服,而且在一个夜里拿着利刀悄悄走近女儿的床边。这年毕肖普的母亲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毕肖普终其一生没有再见过母亲。她成了事实上无父无母的孤儿。

这就是毕肖普人生的起点。这就是她“不幸的童年”。从开始,毕肖普就面对丧失和孤独,面对困惑和痛苦。从一开始,毕肖普就面对不断迁徙的命运。起初她与外祖父母和姨母生活在加拿大的新斯科舍省,六岁时被祖父母接回美国麻省伍斯特市,七岁时又因她的哮喘无法适应伍斯特湿冷的气候,再次移居波士顿,和另一个姨母生活在一起。这似乎预示着她的一生都将在迁徙和奔波中度过。而我们似乎也可以轻而易举地从她童年的经历得出结论说,她之所以写作诗歌是为了抚平心灵的创伤,她之所以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不断旅行是为了逃离童年的灾难。

必须承认这结论有相当程度的合理成分。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对我们的人生影响都是巨大的,不可磨灭的。童年是刻在我们手心的掌纹和打在我们脚底的烙印。毕肖普也不例外。她的《六节诗》中有房子,历书,壁炉茶壶,祖母,孩子(没有父母)。有眼泪,反复出现的眼泪。

九月的雨落在房子上。

黯淡的光线中老祖母

和孩子同坐在

厨房小巧的火炉边

她们读着历书上的笑话

有说有笑掩饰泪水

“该喝茶了”,而孩子

正痴望着茶壶浑浊的眼泪

如屋顶上滂沱的雨水

在乌黑滚烫的火炉上疯狂起舞

孩子用炭笔画了一栋歪歪扭扭的房子

和一条凌乱的走廊。然后

又添上一个小人儿一排纽扣

好似一串眼泪他骄傲地拿给祖母看。

这是毕肖普一辈子也无法从心底里擦去的眼泪。这个从小失爱的孩子注定了长大以后一天也不能没有爱,注定了要将自己的生放逐在寻爱之旅上。

但是我对毕肖普的诗歌读得越多,我就越认识到这个结论虽然并非错误,但却流于狭隘和肤浅。我感受到从她的诗歌里照射出来的光芒,像“一条河能携带旦反射后就封闭进水中的所有景象”,像“用我们婴儿的目光向外眺望,眺望”,像《早餐的奇迹》:

我的面包我的寓所

是奇迹为我打造的,

历经岁月,砖石是昆虫,鸟群,以及河流打造的。

童年的阴影固然浓重,童年的缺陷固然不可弥补,但毕肖普的心灵生来如此纯真和开阔,拥有热爱地理和生物的天性,天分中对生活和世界的细节都有独具一格的观察力和使之超越平凡的想像力。正如她自己坦言:“尽管我拥有不幸的童年’这份奖品,它哀伤得几乎可以收进教科书,但不要以为我沉溺其中。”确实,她的天才不允许她沉溺,她必定要超越自己的童年,进入她倘佯一生的和海洋一样浩瀚和星空一样辽阔的世界里。

像岛屿一样孤独的诗歌

我阅读了毕肖普的传记,我了解了她迁徙和旅行过的河流和城市,我知道了她爱过的和爱过她的人的名字,但是读过以后我感觉这些八卦的轶事是无趣的,并不能帮助我更加深入毕肖普的内心。我宁愿遍遍反复朗读她的诗歌。在她的诗歌里我才能读到她的爱在哪里,她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

毕肖普对朋友说过,如果她是个男孩。一定会去做一名海员。她居住过的美国城市,纽约,基韦斯特,华盛顿,西雅图,旧金山,波士顿,几乎全都是临海的城市。除了美国和巴西,她曾六度和她不同时期的同赴欧洲旅行,所到之处都是临海的国家。她留下过足迹的摩洛哥,海地,古巴,墨西哥,秘鲁,也都毗邻海洋。我相信就是出于同样的偏爱,她的诗歌中出现最多的意象是岛屿,海水和海湾。

她在人生后期回忆起到处都是火山的阿鲁巴岛的旅行,于是以《鲁宾孙漂流记》里的克鲁索为主人公写下了《克鲁索在英格兰》:报上说,一座新的火山已经喷发,而上星期我又读到有一艘船看见一座岛屿正在诞生他们给它起了名字。但我可怜的旧岛屿的名字,仍未被重新发现,未被重新命名。从来没有一本书将它写对过。那岛屿闻到了山羊和鸟粪。山羊是白的,海鸥也如此,两个都太驯服,或者它们认为我也是一只山羊了,或是一只海鸥。现在我住这儿,另一座岛屿上,和哪一座都不像,但有谁区别得出来?我的血液里充满了岛屿,我的头脑养育了它们。

读到这里我仿佛看到那些岛屿漂浮在毕肖普的血液里。1929年,毕肖普18岁,她和就读的胡桃山女子中学的两个同学租了一艘帆船,从普利茅斯出发,在海上漂了三天以后抵达缅因州的约克港,休息天后又顺着原路返回。1973年,毕肖普63岁,离她离世只余五年,她搬进了波士顿刘易斯码头的一座公寓,

直住到生命的最后天。这里让她最满意的是,从公寓的窗子和阳台可以眺望整个海港。她甚至有自己的航海日志,上面记载着她的窗外过往船只的名字、国籍船型、时间和桅杆的根数。毕肖普的血液就是海水。毕肖普的诗歌从海港到海港,从岛屿到岛屿,“漂浮在咸腥味的水里”,与生俱来是像海洋一样飘荡,像岛屿样孤独的诗歌。

她的诗歌就是她的宗教

从小失去父母,终生未婚,这使毕肖普偏爱细小的、迟钝的

脆弱的、温顺的生物。生物在她的诗歌中就和地理一样重要。在《克鲁索在英格兰》里,她写到树蜗牛。带着一只深紫色的薄薄的壳,爬过所有的事物

她写到她抓到而又“放走了”的《鱼》:挂在我的船边。一半露出水面,我的鱼钩。紧紧系住它的嘴角。它不反抗。它已完全不反抗。它沉甸甸地挂着,重重地咕哝,拍打着船板,显得随和而庄重。而最让我心弦颤抖的是那只在月光下呈现的《麇鹿》。起初我们看到的只是一辆“穿越黄昏向西旅行”的巴士。我们看到和七个亲戚告别的孤独的旅行者,农场和狗,香豌豆,夜晚。我 们路过沼泽、铁桥港口,进入树林。我们听到在巴士的后面什么地方,祖父祖母的声音。那是“在永恒中毫不间断地响着的”祖父祖母低声交谈的声音。那是关于死亡疾病分娩酗酒,生命的声音。那是毕肖普脑海里从没间断过的来自逝去的寒冷童年和想要拥有却从未拥有的平凡人生的声音。但是这时候麇鹿出现了。一只糜鹿从难以渗透的树林冒出来了并站在那里,赫然耸现,确切地说,是在路中间。没长角,却高耸,巍峨得就像一座教堂朴素得如同一栋房屋(或者,安全得像一栋房屋)。一个男人的声音向我们断言“完全不会伤人”

麇鹿这种虽然拥有庞大形体然而性情温顺的动物出现在毕肖普的诗歌里,就像诗歌出现在毕肖普的起步之初就被缺陷和丧失界定的人生里。如果没有诗歌,我不知道毕肖普要怎样对付她的毫无安全感的人生。尽管未婚她身边从来不能缺少情侣,当她孤身一人时,她就毫无节制地酗酒,事实上她就是一个不可救药的酒徒。但是好在她发现了诗歌,诗歌发现了她。对孤儿的毕肖普来说,她的诗歌质朴,本真,就是她的房屋,是她为自己建造的归宿和家园,对无神论者的毕肖普来说,她的诗歌将自然存在的事物谦逊地展现,反而昭示出它们内部不可抗拒的神秘的引力。她的诗歌就是她的宗教。旅行对她的人生来说有着和诗歌同等的重要性。反过来她的诗歌可以说植根于她的旅行。

1971年,毕肖普60岁,和一生中最后个情侣,30出头的艾丽丝确立了关系。两人一同前往秘鲁的马丘比丘旅行。这里有闻名于世的印加帝国的古都。随后两人又来到厄瓜多尔的科隆群岛。这里林木茂盛,礁石嶙岣,相对古老的印加文明,毕肖普显然对这座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到过的群岛喜爱得多。这正是我们在本文开头读到的摘自《地图》的诗句中展现的毕肖普的偏好和倾向。(这首诗被毕肖普放在她每一本诗集的首页。)她对历史缺乏兴趣,能够占据她心灵的是地理,是她的敏锐的视力和更敏锐的观察力所能见到的景色和风物,是可以触摸和感觉的现时的生命。

篇6

第一,要有宽广的诗歌背景知识作为扩展讲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能机械地就诗论诗,而应通过知识性的扩展讲解使学生达到扩展阅读的目的。扩展阅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也培养了学生查阅资料的习惯。扩展讲解的内容不必面面俱到,应尽量简单准确,点到实质,但切忌语焉不详。具体内容应包括诗人简历、诗歌常识等,对于现代新诗中的术语名词,如什么叫象征主义,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叫感伤主义,什么叫现代主义;一些特殊的诗歌形式如十四行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在目前学生普遍喜欢徐志摩诗歌的情况下,可以讲讲新月诗派及其主张的格律诗的“三美”原则,并结合具体作品解释清楚这“三美”具体的内涵。讲到舒婷的《致橡树》时,也应该扩展讲一讲“臆胧诗”的名称来源及其思想艺术特征。如果按照主题划分为爱情诗、乡愁诗、爱国诗,或者按照艺术特征划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史诗等,可以尽量归纳、总结同类主题或同类形式的一些诗歌;如果按照流派划分,可以对各个流派的特色以及同中之异、异中之同作出归纳分析。因为很多诗歌需要放在具体大背景和新诗史中阐释,所以诗歌背景和简单的诗史也应有所涉猎,比如讲授韩东、于坚的诗时,应该提及第三代诗歌运动,而对于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则应该讲讲九叶诗派、西南联大诗人群的概况。

第二,要进行开放式的解读与赏析。解诗中所说的“诗无达诂”,并不是说丧失标准任意而为,而是说对于一些具有丰富复杂内涵的诗歌可能会有多重解释,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力求找到最符合原意的“可能性”解读,这是靠近式的解读,而不是远离或僵化的就诗论诗。笔者以为,这种开放式的可能性解读首先应该是一种深度而准确的讲解,不能只是泛泛而谈,更不能是离题的解读,而应是一种“细读”。这就需要考虑到时代背景、历史现实和文化内涵等因素,以及字句中复杂幽微的意蕴,当然,丰富的轶闻史事也可以从旁充实。比如闻一多的《色彩》,这首诗写的虽是“色彩”,其实是在写“生命”,“色彩”的丰富多彩(红黄蓝黑等)就是“生命”的丰富多彩(爱恨生死等),关键的诗句是“生命是张没价值的白纸”,“从此以后,/我便溺爱于我的生命,/因为我爱他的色彩”。就我所知,有些教师对这首诗的解释很肤浅僵化,居然让学生把各种色彩对应代表的意思背会,考试中居然会给出“红黄蓝黑”各代表什么意思的考题,想到学生在“绿――发展、红――热情、黄――忠义、蓝――高洁、粉红――希望、灰白――悲哀、黑――死”之间划上对应号,我觉得这样的诗歌教学是失败的。其实,对这首诗在色彩上的隐喻运用,教师也可以结合闻一多绘画的功底讲讲他诗歌中的绘画美,也可以讲讲色彩的主观性。而现在有些教师往往把一些饱含情感、极为感性、意味无穷的诗歌给程序化了,把传达丰富细腻感情的灵性美简单化为枯燥无味、死记硬背的符号,恨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做一个知识的硬盘全部拷贝储存进去,而思想的深沉、语言的美感、情感的撞击、精神的愉悦等等都被稀释掉了。所以深度准确的解读应放在第一位,不是浅显的阐释,更不能是离题的阐释,或是断章取义、只顾字面意思的解释。

开放式的解读不等于随意的解读,而是切近原意的解读,所以应尽量减少曲解原意的误读。比如对于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的讲解,就不能简单停留在诗句表面,而应结合诗歌创作背景、诗人的文化心理进行分析。这首诗语言明白如话,意象单纯明净,诗风清新明朗,全诗基本是以质朴明朗的笔调和直抒胸臆的情感剖白为主,表达诗人对尘世幸福生活的憧憬与弃绝,以及对理想生活执著而孤独的追求。诗中比较好理解的是对得到幸福的喜悦和对尘世中亲人、友人以及陌生人的祝愿,流淌着一种温暖清丽的气息。但是这首诗人自杀前两个多月所写的作品,看似单纯、平淡,却寄意幽深,温婉平和中透露出诗人对都市物欲生活的拒绝和对乡村纯净生活的向往。“大海”构成诗中的核心意象,成为诗人理想的象征和灵魂的皈依,诗人的一切向往和全部的人生理想就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全诗最关键的、最能泄露诗人内心秘密、反映诗人最真实感情的是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是诗人情感与生命的最终归宿。诗人非常清楚地知道“尘世中的幸福”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和幸福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根本上是异质的,是无法相合的,言外之意是:我自己不在尘世,尘世的幸福不属于我,是给予别人甚至陌生人的,因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诗人把美好的希望和祝福留给尘世,而诗人自己追求的幸福却是超越弃绝了尘世幸福的永恒幸福。全诗有几组隐含的对比关系:人物关系是“你”(“我”之外的尘世中人)与“我”的对比,“从明天起”暗含的是时间关系上“明天”与“今天”的对比,在精神追求中,“尘世”代表的“现实世界”和“世俗世界”暗含的是与“理想世界”的对比,对比关系使海子的诗歌意蕴显示出一种悖逆色彩与双重意蕴,在诗中交织成一种理想与现实、瞬间与永恒、单纯与悲伤、宁静与绝望,祝福与弃世交织的情感张力,这正是这首诗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所在。

第三,要注意运用归类、比较等多种方法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把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方法相结合,从各种角度比较不同诗歌作品的共性或相异的特征,从主题角度、性别角度、历史时代文化角度,以及诗歌构思的方式,提供一种立体式、多角度而非单一化的解读方法。比如,同样是爱国主题,讲艾青的《我爱这土地》、闻一多的《七子之歌》和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应是不同的,可以比较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历史环境,不同的诗美诗意,而共同的地方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又如,在讲解余光中《乡愁》和席慕容《乡愁》时,可以让学生比较、总结从古到今中国诗歌(文学)中的“乡愁”主题,并体会“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的普遍情感,教师可以与古代边塞诗与田园诗相比较,把现代诗人与古代诗人李白、高适、陶渊明等比较,从乡愁意识扩展到人类的归乡意识、乡土情怀和家园感。

一个作家的其他诗歌作品既可以作为扩展阅读,也可以作为比较阅读,教师最好能加上诗人同时期创作的另一些同主题诗歌,或者不同诗人在不同时期的同主题诗歌。仍以“乡愁诗”为例,讲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加上他的《乡愁四韵》、《民歌》作为扩展性阅读,这两首诗无论在形式、结构、音韵,还是在诗歌技巧、修辞手法上都与《乡愁》有异曲同工之处。也可以给学生介绍、阅读其他诗人的一些乡愁诗名作,如台湾诗人洛夫的《边界望乡》与郑愁予的《乡音》,朦胧诗人舒婷的《还乡》和现代诗人卞之琳的《乡愁》等。在把“乡愁诗”主题的诗歌归类之后,再对其思想感情、写作技巧、形式、修辞手法等进行异同的比较分析。

诗歌大致分为写实的诗与象征的诗,相对而言,写实的诗歌较好理解,讲解起来也较容易,而象征的诗歌则因为暗示、象征等手法的运用,多具隐喻性,不易理解,这时候也可以运用比较手法讲解。比如都是写普通人和底层民众,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与韩东的《山民》就有所不同,前者更倾向于写实,后者更倾向于象征。艾青诗中的保姆“大堰河”不仅在现实生活中确有其人,而且与诗人有着密切的情感纽带,所以此诗写得充满真情,对读者主要是“以情动人”;而韩东诗中向往“海”的“山民”已经不再仅仅是现实中某一具体的“山民”,而是带有很强象征意味的“山民”,与诗人也没有直接的情感关联,而只是诗人借以表达一种思想的“客观对象”,给读者更多的不是情感的撞击,而是一种关乎人生的思考。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比较,韩东诗中关于“山”与“海”,关于祖父、父亲、儿子等子子孙孙生生不息的诗句似乎使人想起“愚公移山”的执著,但“愚公”的关注点是面前的“山”――现实的山,而“山民”的关注点却不是“山”,而是山那边的“海”――理想的海,可见,二者也是不同的。

篇7

关键词:近代文学史;情景记忆;顺口溜记忆;想象记忆;日本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09-0037-03

在日本明治以前,诗就是指“汉诗”(用汉字书写,按平仄押韵),而那些用日语写的所谓的“诗”被称为和歌和俳句,此外还有狂歌、川柳等形式。明治以后,这些诗歌形式已不能充分表现新时代的精神。为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受“改良主义”影响的外山正一等人,于明治十五年出版了《新体诗抄》一书。他提倡不要拘泥于汉字,用新的日语来做诗。相对于原来的“旧体”汉诗,称其为“新体诗”。由于“新体诗”的盛行,“汉诗”逐渐衰落。自此,人们通常所说的诗即指用日语做的“新体诗”,也标志着日本诗歌的诞生。之后受到国外思潮的影响,先后产生了浪漫诗、象征诗、口语自由诗、耽美诗、理想主义诗等各种诗体。

一、浪漫诗的诗人及其作品――情景记忆和顺口溜记忆

赴德国留学4年的森欧外于明治二十一年返回日本,第二年就出版了翻译诗集《面影》。由于受到法国浪漫主义的影响,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文辞上都表现出浓厚的浪漫风格。从政失败准备通过艺术战斗的北村透谷,也在同年发表了其代表作品《楚囚的诗》,接着又在明治二十四年出版了《蓬莱曲》。这两部诗集以浪漫的情调表现了近代诗人的苦恼。透谷被称为浪漫主义的指导者,他推动了日本诗歌的浪漫化进程。

岛崎藤村作为透谷的盟友,深受透谷思想的影响。两人一起创办了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杂志《文学界》。岛崎藤村也发表了处女诗集《若菜集》,描写青春苦恼的同时,也抒发了青春的喜悦之情。藤村的《落梅集》是其脱离青春的稚嫩达到壮年成熟的标志之作,此外藤村还出版了《夏草集》。岛崎藤村的这三部诗集《若叶集》、《夏草集》、《落梅集》可以按照植物成长的过程情景记忆。即首先是花草树木抽枝长出嫩叶(日语中若叶即嫩叶),然后夏季草木繁盛,最后结成果实。同时还可从发展的角度,理解为象征了诗人从青春期、成熟期到壮年期的成长过程及心理变化。土井晚翠因于明治三十二年发表处女诗集《天地有情》而一举成名,与岛崎藤村并驾齐驱。文学史上把两人所处的时代称为“晚藤”时代。晚翠诗的特点是汉诗调,擅长史诗类的叙事诗。代表诗集有《晓钟》(明治三十四年)、《游子吟》(明治三十九年)等。《荒城之月》一诗被谱成曲子在日本家喻户晓。二人诗风形成鲜明对照,并从不同方面讴歌了明治时代的浪漫主义精神。

与谢野宽创办了著名的《明星》杂志,聚集了当时日本诗坛上大量的年轻浪漫诗人,还培养出了像石川啄木、北原白秋等著名诗人。与谢野宽的妻子与谢野晶子的加入更为《明星》杂志注入了新的活力。晶子的诗集《乱发》(1901)用大胆奔放的激情歌颂青春、恋爱、自由和个性解放。作为一位女性诗人,晶子的思想非常进步,对后来的日本女性作家有深远的影响。

关于以上六位诗人森欧外、北村透谷、岛崎藤村、土井晚翠、与谢也宽、与谢野晶子的名字,可以用打油诗进行记忆:“森外”村中一“土井”, 村中浪漫一夫妻。这里的“森外”即指森欧外与北村透谷和岛崎藤村两诗人名字中的“村”,“土井”是晚翠的姓,夫妻是指与谢野宽、与谢野晶子。为了加深对诗人的理解和记忆,最好背诵诗人极具特色的诗歌。例如:晶子在诗《乱发》中写道:“五尺秀发,水中飘柔有谁知,隐而不露少女心。那女子二十华年,君不见,青丝秀发美如盛春。春思之国恋情之邦,发亮,幽香来自梅花发油?稚嫩皮肤含热血,只懂说教,岂非寂寞。留人欢悦春宵夜,覆琴乱发复乱发。”在当时的明治时代,晶子大胆而暴露地歌唱青春之美,而成为女性争取自由和爱的先驱者。

明治30年代的浪漫诗运动,在日俄战争后社会情势急剧变化的情况下,令人感到其风格的空虚无物。受到自然主义思潮直视现实精神的影响和作用下,诗歌在创作方法和形式上也发生了变革,最终导致了浪漫诗的衰落。

二、象征诗的诗人及其作品――顺口溜记忆

在欧洲象征主义产生于自然主义之后,用自然主义的方法表达诗的真实,并追求使用暗喻手法。这两种文学思潮,于明治30年代中期被同时引进日本。自然主义被应用到散文和小说上,而象征主义被应用在诗歌方面,进而加速了日本象征诗的诞生与发展。

上田敏在翻译诗集《海潮音》(明治三十八年)的序文中写道,“象征的用法,即是借用某物,把诗人在观想中产生的某种类似的心态更好地传达给读者”[1]。上田通过这部诗集向日本介绍了法国高蹈派和印象派,是当时日本译坛的最高杰作。上田对日本的诗坛和诗评论界都有深远影响。而作为象征诗人最早开拓了玄奥诗风的是薄田泣和浦原有明。

薄田泣于明治30年代初期,在浪漫派的同人杂志《明星》上发表了大量诗篇,后来收在诗集《暮笛集》(明治三十二年)和《晚春》(明治三十四年)中。30年代后期,受到上田敏翻译诗集《海潮音》的影响,他开始了象征诗的创作。代表诗集为《白羊宫》(明治三十九年),主要活用古语和雅语,工于遣词造句,多描写的是古时贵族的端庄高雅生活,侧重表现形式上的美。浦原有明初期的诗集《嫩草叶》(明治三十五年)、《独弦哀歌》(明治三十六年)体现了抒情诗风。从《春鸟集》开始尝试象征诗的创作。《有明集》使读者在感官上得到高雅、冥想般的享受,继而完成了象征诗体的创作体裁。薄田泣、浦原有明均是通过活用古语和雅语精雕细琢诗的表现手法,捕捉诗中耐人寻味的细腻感情。他们还成功地深化了藤村、晚翠等人的直叙式抒情诗的内涵,提高了其艺术的境界。然而,这种表现形式却过于偏向古典,有偏于形式美学的倾向,丧失情感本身的生命力。正如分铜作所说:“这不仅标志着明治新体诗运动的鼎盛,也预示了到达这一巅峰之后命中注定的衰落解体。就这样,象征诗运动一面推进着以追求表现手法革新的口语自由诗运动,一面无奈地等待着未来的新的运动中更为丰富多变的可能性。”[2]

薄田和浦原在思想上被固定于古典主义和形式主义,诗风由于沉重的观念而被封闭,进而诗歌的活力减弱并缺少新鲜的流动性。北原白秋打破了这个局面,给窒息的、陈旧的象征派打开了天窗,将忧伤的内容用崭新的近代感觉书写。北原白秋诗风轻快洒脱,其作品《邪宗门》(明治四十二年)用华丽的语言书写了想象中的异国情趣。诗人安西均曾评论道:“如果有人可以被冠以国民诗人或民族诗人这一称号的话,在近代和现代中没有比北原白秋更适合的了。”[3]北原把儿时的记忆进行诗化创作了诗集《回忆》。诗人自我评价道:“这只不过是一部感受史与史,希望读者将其作为自传去读。”[4]这部作品虽然缺乏知性和思想性,但却使用华丽的色彩、令人陶醉的音乐性,把象征诗推向了。

与北原同时代的诗人川路柳虹在回忆当时诗坛状况的文章中写道,“从泣到有明,从有明到白秋,他们的修辞方法越来越高超”,可是却使人感到,“这难道不是我们的实感落到了另外世界的陷阱中了吗?”他的这种呐喊不仅是对象征诗的批判也是对当时现状的反思[5]。此外,诗风沉重暗淡且具有神秘性倾向的象征诗人三木露风,以沉重的语言在诗集《废园》中用象征手法描绘了思想和抒情的世界。

关于以上象征诗的五个代表上田敏、薄田泣、浦原有明、北原白秋、三木露风的名字可以用一句顺口溜记忆: 两个“田”,两个 “原”,只有三木露风好孤单。

三、口语自由诗的诗人及其作品――顺口溜记忆

口语诗即是用日常口语进行书写的诗风,它诞生于明治后期。此前,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所谓“诗”必须是用文语来写的东西。口语自由诗的旗手三木露风与相马御风在诗评《诗界的根本革新》中,倡导了新兴起的口语自由诗。接着,石川啄木用口语自由诗的形式抒发日常的感情。他深深地感到口语诗的重要性,并在《应该吃的诗》(1909)一文中写道:“明治40年代以后的诗,之所以必须用40年代以后的语言来写,并不是诗语的合适与否,表白上的方便与否,新的诗的精神也即是时代精神的必然要求。”[6]啄木强调了用日常用语做诗的重要性,肯定了口语自由诗的价值。面对从古语诗到口语诗转变的这一过渡期,原朔太郎和高村光太郎的诗歌,亦给当时的诗人提供了参考。“原朔太郎和高村光太郎一起把日本近代诗推向顶峰,并成为口语自由诗实质上的完成者”[7]。1912年以后,口语自由诗与象征诗派运动一起轰轰烈烈地展开,使这种体裁更趋成熟,并从形式上改变了近代诗的面貌。

如何记忆口语自由诗及代表诗人?啄木26岁就去世,一生贫困。而原朔太郎的父亲是医生,高村光太郎的父亲是雕塑艺术家,用现在流行话来说是富二代。一句打油诗如下:啄木没饭吃,也要写口语诗,朔太郎、光太郎,富二代来相助,二人都成了口语诗鼻祖。

四、耽美诗的诗人及其作品――顺口溜记忆

活跃在浪漫派《明星》杂志的年轻同人渐渐对浪漫思潮产生不满,导致其于明治四十一年废刊。明治四十二年,以森欧外为指导者、石川啄木为发行人创刊的《昂》为耽美诗提供了重要平台。原活跃于《明星》的年轻诗人,开始转向耽美风格的诗歌创作,并在《昂》上发表,促进了耽美诗的发展。该杂志的主要成员有北原白秋、高村光太郎、木下奎太郎等“面包会”的年轻艺术家。

北原白秋的耽美诗同象征手法不可划分,而高村光太郎早期耽美派诗风浓厚,但后期主要以理想主义诗风为主,将在理想主义部分作重点介绍。木下奎太郎本人既是医生又是诗人,他的代表作为《食后之歌》。耽美派具有都市趣味、颓废享乐、自我美的形成的艺术特点。

关于耽美诗的三位代表诗人高村光太郎、木下奎太郎、北原白秋的名字可以如下记忆。因为高村光太郎、木下奎太郎的名字中都有“太郎”二字,我们可以根据动画片《喜洋洋与灰太狼》中灰太狼爱吼的个性编成入戏顺口溜:“太郎”“太郎”吼“白秋”。

五、理想主义的诗人及其作品――想象记忆

明治末期《白桦》杂志创刊。同人们主张把新理想主义作为文艺思想的主流,因此人们称这个文学流派为白桦派或新理想派。这个流派不仅对作家和画家,乃至于对诗坛也起到了很大影响。代表诗人是高村光太郎、室生犀星。此外还有远离中央诗坛,生活在偏僻的日本岩手县花卷市的诗人宫泽贤治。

高村光太郎从1906年到1909年在美国、英国、法国游学3年半以后回到日本。因受到欧美社会近代市民精神的影响,产生了对自我意识以及要使个人生命更加完善的强烈欲望。他感到生活上和社会上的陈就落后及封建道德的压迫之后,开始反抗家族制度,不顾长男的身份而离开父母家,不继承家业开始了独居生活。虽然参加唯美主义艺术运动,成为“面包会”的主要成员,发表唯美颓废派风格的诗作,但站在自我意识上的反抗,并未能轻易推倒现实之墙,而产生出败北感和空虚感。明治末期,受到白桦派影响的高村光太郎开始创作有关人道主义内容的口语自由诗。其代表作《路程》,分为前后两部分,前部分为耽美主义倾向的口语自由诗,而后部分为表达对其爱妻智惠子的思念的人道主义口语自由诗。

高村光太郎在他长期的艺术生涯中,无论是在精神上还是生活上都饱经磨难。青年时期,他在职业与艺术的选择中苦恼不已,正如他在《路程》这首诗中写道:“请告诉我该走的路,请告诉我该做的事!”在著名的诗集《智惠子抄》中,咏唱了跟爱妻智惠子从恋爱、结婚、妻子患精神病、死亡,追忆跨越40年之久的生活。伊藤信吉在《光太郎之歌》中评价道,“作为诗人出发的高村,正处于近代诗的发展阶段,因而具有历史上的地位和价值”[8]。

室生犀星作为私生子出生在石川县金泽市,后来被真言宗寺院雨宝院住持室生真乘的姘居收养。生下来就没有见到生母,养母又是个特殊身份的人,因此犀星一生都肩负这两重“束缚”。1910年上京,受到诗人北原白秋的赏识。摆脱青春苦恼的室生犀星于1918年完成了《爱的诗集》。

宫泽贤治在日本被定位为作家、自然科学家、诗人。他笃信《法华经》,其诗作体现了大慈大悲的思想。他把全人类的幸福作为自己的理想去追求。因此在诗史上把这位独具特色的诗人归类到理想主义中。但更确切地说贤治跟其他理想主义诗人不同,他是宗教诗人。在实际生活中,宫泽还是一个农民,一个虔诚的求道者。他的生命仅仅燃烧了37年,终身未婚。他充分利用自己的农学知识,以献身的精神来指导农业。把弘扬《法华经》的思想为己任。创作了诗集《春与修罗》(共3集)。世人通常把《春与修罗》这部作品称为诗集,但作者宫泽贤治本人却固执地将其称为“心象素描”。贤治的理想和追求也正像诗的标题的寓意一样是摆脱“修罗”走向春天的心相描述。

上述三位诗人高村光太郎、室生犀星、宫泽贤治可以通过用想象加强记忆。在一个理想之国,高远的天空有一颗美丽的星星在闪烁,并发出两种光,即是“贤治”之光和“高村光”,简略为:理想国度有“犀星”,发出“贤治”、“高村光”。

日本经过了新体诗的诞生,浪漫诗、象征诗、口语自由诗、耽美诗、理想主义诗阶段的发展之后,迎来了日本近代诗的。出现了以原朔太郎和佐藤春夫为首的大成者。原朔太郎的代表作《月吠》(大正六年)和《青猫》(大正十二年),以口语自由诗的形式,用象征的手法表现阴郁感情。这意味着近代诗的确立。对于后继诗人来说又是一个出发点。佐藤春夫把对恋人谷崎千代的思念写成了《殉情诗集》(大正十年),巧妙地运用古典语,表现了微妙的感觉,是文语定型诗的绝品。另外旅居法国十多年的崛口大学回到日本以后,出版的翻译诗集《月下一群》(大正十四年)对后来的诗人也起到了极大的影响。

关于以上诗人及其诗集,可利用诗人、诗集中汉字意义来发挥想象力:“秋天原野上一匹狼在“吠月”,“青猫”吓得不得了”,即原朔太郎及其诗集《月吠》、《青猫》。在“崛口大学”的校园内“月下一群”学生在看佐藤春夫的《殉情诗集》。通过以上的想象记忆,很快就能记忆三位诗人及其诗集。

以上通过日本近代新体诗的诞生、诗的体裁发展、近代诗的确立三个部分介绍了日本近代诗歌史的全部过程。在每个部分介绍了主要诗人及其诗集。在理解诗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快速记忆诗人名字及作品的窍门和方法,望给教授者和学习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秋山虔,三好行雄.新日本文学史[M].东京:文英堂,2005:199.

[2]红野敏郎.明治的文学:近代文学史1[M].东京:有斐,1992:259.

[3][5]安西均.的招待[M].东京:新日本新,1977:46.

[4][6]北原白秋,石川啄木.现代日本文学大系:第26卷[M].东京:筑摩房,1972:44.

篇8

孙大顺从90年代开始写诗,曾经在《诗刊》上发表作品――在很多当地诗人眼里,这是作品受到认可的象征。但他说自己已经很久没有动笔。“那些年诗人是多么辉煌啊,现在能坚持写下来的人已经是少之又少。”

2001年。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这首看起来色彩明亮,读起来朗朗上口的诗歌写于海子自杀前两个多月。无数人将其用作论坛签名档,尽管他们中的大多数并非诗歌爱好者。房产开发商将这句话放进广告词,即便他们卖的也并非海景房。

“实际上它背后是非常绝望的,这是快要死的人写的诗呀!”海子生前好友、中央美术学院文学院副院长西川说。“这种东西,收到中学课本中。中学生只能看到最表面的一层,不知道背后危险的冲动,老师也不敢讲,老师也不一定理解。”

在海子就读过的高河中学里,所有的学生都知道海子是他们遥远的学长,那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几乎人人都能背诵。在“本校著名校友”宣传栏里,海子的头像被放在第一位。

“我觉得就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吧。”当被问到“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时,学生不置可否地回答。

海子的高中同班同学李智,现在是高河中学的语文教师。“我觉得这首诗讲的是:海子把他在创作中的苦恼、痛苦,这一切全部放下,从明天开始,投入生活中去,感受生活的幸福和美好的东西。然后把感受到的幸福告诉所有人。”

海子的家人

从怀宁县城坐上出租面的,10分钟就可到达海子的老家高河镇查湾村。海子墓在村边的山头上,墓前是一个小池塘,妇女洗衣的棒槌声回荡开来,几只青蛙跃入水中。被野火烧过的山坡上长出了新芽。山下是连成一片的油菜花。

当地老人说,海子墓的风水不错。几年前,县政府曾试图劝说查家把海子墓迁到怀宁另一名人――教育家王星拱的墓那里,这样两个名人墓地所在的地方就可被称作“星海路”,继而成为一处景点。这个在设想者认为是“浪漫”的提议。被海子父母拒绝了。

海子的坟头上插了十几支塑料玫瑰。20年来,无数人来到这里凭吊海子。他们坐在海子墓前,饮酒,朗诵,痛哭,静默。有人在这里磕头见血,有人在这里哭到昏迷。1990年,同样以农村题材写作的浙年诗人方向自杀,圈内人传言他在在死前曾来查湾祭奠海子。

查湾成了朝圣者的麦加城。但络绎不绝的来客让海子年老的父母有些惊惶,他们不愿看到自己已经离世的儿子成为这样的榜样。

操着各种口音的陌生人来到海子家。主客都听不懂对方在说什么,“讲不到一块去。”海子父亲查振全说。一些人以研究或写传记的名义,取走了一些海子的遗物。之后便杳无音信。这让两位老人觉得来的人成分“复杂”。

两个从合肥过来的年轻人来到海子故居,他们在门口徘徊,朝屋里张望。查振全有些警惕地看着他们:你们是干嘛的啊?俩人答道:我们是合肥的太学生。

海子是查家唯一的大学生。事实上,海子是查湾历史上唯一考取北太的学生。海子有3个弟弟,大弟弟查署明在补习了好几年后,最终没能跳出农门。三弟和四弟都只念完了初中,因为父亲查振全认为,“辛辛苦苦弄出个大学生还没了,不如不念。”

让查振全至今仍有悔意的是1988年左右,海子过年回家跟家里商量,他想去海南办报纸。查振全当即训斥了他,“好好的一个铁饭碗不要,跑那里做什么?”海子虽然性格倔强,但还是个听话的孩子,便放弃了这一打算。“要是当时放他去了,或许后来也不至于那样……”

查署明从合肥回到老家,哥哥20周年的活动少不了他的帮忙。父母年纪大了之后,很多与外界的沟通和接待工作都由他承担了。他站在门前,向来客解释父母年事已高,20年来一直难得清净,难免有些牢骚。

因为年龄只相差三岁,在弟弟里,查署明跟海子的交流最多,但也多限于生活家常。查署明记得他上高中时,有一年海子回家,拿着油印的诗集《但是水,水》给他看。“里面的宇都认得,就是不知道说的什么意思。”海子笑笑,把诗集收了起来。

海子的诗歌创作集中在生命的最后几年。即便放假回家,海子也经常趴在书桌上写。母亲操采菊还以为他在写作业,她对儿子说:“都工作了,还这么用功做什么啊。”

诗歌英雄,或者诗歌王子

在海子去世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家中被痛苦的情绪笼罩。来访者很多,但留下钱的很少。村里人说,海子母亲操采菊几年里变老了很多。由于经常流泪,操采菊的眼睛总是红肿着。

但是村里人又说。现在海子家好了。来到海子家的陌生人让他们觉得,海子这孩子出名了。那个6岁就会背《语录》的聪明孩子,在他身后以另一种方式报答父母的养育:每年各种关于海子诗集的出版物,大约会给海子父母带来几万元的稿酬。在怀宁,这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

但是村里人依然说不清海子的死因,他们中的多数甚至到现在仍然不相信海子是自杀的。“他那么刁亮(聪明),怎么会想不开呢。”

多年来官方对海子显赫的声名持观望态度。2001年,海子的诗入选中学课本,同年海子获人民文学奖。怀宁作协主席钱续坤说,大约在那之后,县里开始重视“海子品牌”“海子的家现在已经成为怀宁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村口,“海子故居――前方200米”的大标牌醒目地戳在那里。海子的父母生活在一块由书法家题写的“海子故居”的匾额下。那张一脸胡须,像个顽童般大笑的海子遗像挂在墙上。堂轩两边挂着海子从童年、高中到大学的黑白照片,左边张贴着海内外诗人名家对海子的评价。海子在北京的书被放进书架和玻璃橱柜里,他睡过的床摆在书架边。两位老人站在门口。他们是这所房子和善的主人,又像是这个景点警觉的看门人。

篇9

摘要:艾米莉平生共创作了193首诗,她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属于贡达尔岛国的虚幻故事,称为贡达尔史诗;另一种是表现她个人感受的抒情诗。这些诗歌集中体现了艾米莉对压迫和禁锢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她渴望自由、平等和爱情的理想。关键词:艾米莉.勃朗特;诗歌;主题艾米莉·勃朗特(EmilyBronte,1818—1848),是夏洛帝·勃朗特之妹,安妮·勃朗特之姐,从少年时代起就开始写诗,姐妹三人于1846年自费出版了一本诗集,以艾米莉为主。她的诗在内容题旨和艺术手法上都有着创新和超前,但她的小说《呼啸山庄》掩盖了她诗歌的光芒。这些诗歌集中体现了艾米莉对压迫和禁锢的叛逆精神,反映了她渴望自由、平等和爱情的理想。这些诗歌语言精练简洁,节奏韵律自然明快,堪称为“诗作的精英”。下面就从她诗歌主要的四个主题:荒原、自由、爱情和死亡来赏析这位杰出女诗人的杰出诗才。

一、自由的向往与其说艾米莉挚爱、迷恋荒原,还不如说她是迷恋和向往那种无拘无束与自由自在。“她在荒凉寂寥的处所找到了许多开怀的乐趣,而她胜过一切,最最热爱的是——自由。自由是艾米莉鼻息;没有自由,她就毁灭”,“当她从她自己那寂静无声、与世隔绝,然而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换到一种纪律严格、循规蹈矩的生活方式,是她无法忍受的……”就连喜欢那些小动物,也是冲着它们那种自由自在的精神和从不拘束,活得自然,甚至狂野的本性来的。在她的好些诗歌里都充满了这种对自由的渴望和追求,她说:“我们并没有别的要求,我们只要自己的心和自由。”这些诗都是她痛苦心迹的真切流露,是她深感生活重压而不自由时灵魂的和呐喊。在她与姐姐外出求学和做家庭教师的时间里,经历了受人役使、压迫和偏见的种种磨难,她强烈地感受到了心灵自由的丧失,甚至感觉到整个秩序化的社会都是充满压迫与偏见的束缚她心灵自由的“敌人”,这一切几乎已成为她的精神牢狱和枷锁,在她幻想的贡达尔王国里,她要“砸碎痛苦的锁链/使他的臣民重获自由解放”。二、爱情的迷惘艾米莉是一个出世者,一个超凡脱俗的奇女子。在她短短的一生中没有尝试过爱情的滋味,然而对于这样一个没有任何恋爱经历的少女来说,能在她唯一的一部旷世之作《呼啸山庄》里,把一个看似平常的爱情写得如此刻骨铭心,惊心动魄,成为“人间最宏伟的史诗”,真可谓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斯芬克斯”之谜。怪不得英国当代著名小说家及创作家毛姆在介绍《呼啸山庄》时曾这样感叹道:“我不知道还有哪部小说,其中爱情的痛苦、迷恋、残酷、执著,曾经如此令人吃惊地描述出来”。虽然她没有经历过爱情,但我们却不能否认她的内心曾有过对爱情的炽热向往和想象。其实,在她的脑海中构筑的爱情比任何世俗的爱来得更精彩,在她的爱情诗中她的爱亦然真挚、炽烈、深沉。在创作《呼啸山庄》之前,艾米莉已在她想象的贡达尔王国里描写了许多关于男女主人公至情至真并具有震撼人心的爱情故事,《呼啸山庄》只是她的诗化了的小说,是她爱情诗的继续和发展。在这些爱情诗里,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一种“精神不灭”的力量,虽然这诗里多了一份伤感、凄婉和幽怨。在艾米莉三岁时便失去了母亲,在她成长的沉闷岁月里可以说是没有一丝快乐,也没有一丝温暖。从诗中可以看出,在这人海茫茫的大千世界,她尝到了人世间的冷漠无情,母亲和两个姐姐的去世,留给她的只是孤苦凄凉,虽然在她的内心世界里,她也“渴望着有人能来爱”,然而这念头“烟消云散”了,像雨后彩虹般瞬间便消失了。她的爱情诗由于感情真挚、凄苦,常常撼动人心、催人泪下。读她的这些爱情诗,那排山倒海的炽热情感让人窒息,悲情四射的绝望哀缠令人心碎。艾米莉已将情感的张力拉到了最大程度,她把恋人间的那种忠贞的感情描写得微妙微肖,并全都表现得那么真切细腻,令人不能不叹服她的主观感受体验和想象的出神入化。毕竟,艾米莉短短的一生,少女的心扉从不曾得到爱情的轻叩呀。

三、死亡的超越读艾米莉那些“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爱情诗,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流传已久的爱情绝唱——梁祝:他们都是为了彼此忠贞的爱而殉情。在荒原里,石楠上,他们化蝶相伴,正如她自己所说:“请相信这颗忠贞的心/坚定地道一声‘再见’/放心吧,不管漫游到哪里/我的心永远和你在一起。”在她的情感世界里,这种爱是逾越了生死界限的情人间的思念,是蔑视死亡,萦回不散的强烈情怀。在她眼里,死亡不是爱情和生命的结束而是爱情的升华,生命的重新开始。虽然人的一生有长有短,可谁也不能长寿永生;我们在下界分别,会在天国相见,那儿极乐的生命无边无尽。在另外一首题为《死亡》的诗里,她这样写道:砍去那枯死的小树,让别的枝条繁茂旺盛;至少,它腐败的遗体可以肥土,从中可以生长出——永恒。艾米莉对死亡的这种辩证和坦然的态度,不由得让我们肃然起敬。她的这种死亡观可以说是由她所处的家庭和社会环境决定的。首先就家庭环境来说,在幼年时期她就目睹了身边的亲人一个个被疾病夺去生命,就连她唯一喜欢的一位身边的男人——父亲的副牧师,威谦·韦特曼也死于霍乱。她短暂的一生充满着死亡的气息并一直被这种阴影笼罩着。其次就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来说,那时正是英国社会动荡的时期,工人失业,物资缺乏,生活清贫,艾米莉在外出求学、当家庭教师和创办自己学校时所遇到的种种失意和挫折让她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和苦涩并深感生活的绝望和孤独,也许此时死亡就是最好的选择。尽管如此,她仍坚信“有朝一日爱者和被爱者/会在山头相聚重逢”。艾米莉的诗歌,多半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是她心灵发展的记录,不管是反映荒原和自由主题的诗歌,还是反映爱情和死亡主题的诗歌,都是她心灵最高境界的自然沟通与融汇。她的这些诗“丝毫不像一般的闺阁诗,而是精练、简洁、刚劲、真挚”,并“具有一种格外亲切的音韵之美——它们粗犷、忧郁、崇高”。读她的诗,我们会感到“它们如同号角,声声打动我的心”,“凡是世上生活过的妇女,没有一个写过这样的诗”。参考文献:[1]宋兆霖.石楠荒原上的两朵奇葩[J].外国文学研究,1997,(1).[2]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诗选》序[Z].勃朗特姐妹研究,1850:31.[3]宋兆霖.勃朗特两姐妹全集:第8卷.[M].//艾米莉·勃朗特诗全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篇10

该以怎样的方式,进入马启代的内心世界?我想到了一首诗:

一个半途而废的教书匠

无所作为的士绅

败走麦城的商人,奋发自强的囚徒

思想者,天生的反对派

――这首《墓志铭》,被马启代放到博客首页,是他的自况――辛波斯卡有一首同名诗,关于自身命运的总结,诗人总是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审判自己的人。

马启代,名字寓意“启发一代”,1966年出生,东平人,少时聪慧,曾以全县第一的成绩考入初中,初中便写出数十万字长篇小说,上世纪80年代就读于泰安师专,后赴莱芜教书,之后担任过多家企业董事长,某区政协副主席等职。履历饱满,而诗,贯穿他生命的始终。

为什么写诗?马启代说:“在某一个状态下,没有别的东西表达内心,就像什么是诗,有无数种答案。每个人都有表达的欲望,肯定有个最契合自己的方式,而诗,是命运对我的选择,是我不得已使用的方式。”

1985年11月,马启表第一首诗,也是在那一年,父亲不幸去世。作为农民的后代,生命和艺术的底色都是浓重的,后来人们叫他“忧患诗人”,“其实悲剧意识和喜剧意识本质上是相通的”。

进入泰安师专后,视野慢慢打开,他开始拥抱上世纪80年代的诗歌潮流,尤其是1986年深圳诗歌大展以后,他接触到现代主义。1988年,他与诗友岩峰、谭践合出了第一本诗集《太阳泪》,成为泰安历史上第一本新诗集,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

1993年出版的《桑恒昌论》,32万字,融入了他许多独立的诗学思考,两代诗人在此交汇。当时,文学评论家宋遂良对他的印象是“因为心里有爱、有希望而觉幸福;热气腾腾的脸上容光焕发”,任孚先说他是“皱着眉头观察思考世界的年轻人”。

而他在2000年出版的思想随笔集《受难者之思》和刘桂传主编的《马启代诗歌精品鉴赏》,构成了他创作的第一个时期思想和艺术的两个高度。

“我来坐监,是上帝发的福利”

今年4月,马启代出版诗集《黑如白昼》,这本诗集的渊源,要从2009年说起。

诗人桑恒昌说他一生有三个愿望:“上大学、当兵、坐监,坐监不是体验,而是磨砺。”当时,在场的马启代顺口说:“看来,第三个愿望我来替先生圆了。”一语成谶,2009年11月,一场突如其来的民事纠纷最终导致他以“抽逃注册资金罪”锒铛入狱。

那个失去自由的雪夜,一阵惊恐之后,一束灵光闪至他眼前:“我来坐监,是上帝发的福利。”他想起了阿多尼斯的诗句:“世界让我遍体鳞伤/但伤口长出的却是翅膀”。冷静下来后,他决心用诗记录下这一段非凡的心路历程,于是,628首诗伴随在一千多个日夜之中,寂寞而又决绝地从笔端流出。

在监狱,他写道:“有的人进来,是因为太卑劣;有的人进来,是因为太高尚;卑劣也罢,高尚也罢;进来,都不是最后的结论!”王小波说:“知识分子最大的罪恶是建造关押自己的思想监狱”,他悲哀于犬儒遍地的现实,为从镣铐里重获精神的自由而感慨。

监狱,成为一个诗人通往心灵自由的伊甸园。

他找到了自己作为诗人新的方向,在监狱中形成了宣言《为良心写作》,积极倡导“大墙诗教”,还参与了全国司法系统首部“大墙诗教”理论和实验教材两书的编写。好像命中注定一样,他迎来了诗歌写作的第二个。

2012年11月30日,马启代获释出狱,第二天,他写出了《一个人的独立宣言》,自由的不仅是他的肉体,这是一个诗人的涅重生:“――但今天,作为一个‘人’,我要宣告独立:/‘一个人的独立!’/今天,就是我的国庆日……”

628首狱中诗作经过删减,形成了这本薄薄的小册子――《黑如白昼》。”“被监禁的人那/给他监室,他就获得天空/给他枷锁,他仍生长翅膀……”――这首《诗者说》成为他生命的某一处精神源泉,为自由而奔波的诗人,在心灵自由和肉身自由之间找到了平衡。

一位名人说,他“失去的是短暂和有价的,获得的却是长久和无价的”,马启代在自己命运的伤口上长出的是诗歌。

为良心写作:

指证阳光下的阴影

多少年前,评论家袁忠岳对青年诗人马启代的评价是:“一位给诗友们办了不少好事的青年诗歌活动家。”而今,马启代依然是一位低调的活动家。主持民刊《山东诗人》,担任《山东文学》下半月编辑部主任的同时,他还主持丛书“长河文丛”。他说:“作为主编,最大的责任是把作者推到前台,自己向后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