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听写大会决赛范文

时间:2023-04-03 00:11: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汉字听写大会决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汉字听写大会决赛

篇1

现在的社会是网络发展的年代,很少有人再去刻意记这些传承了5000年之久的中国汉字。下面由小编来给大家分享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欢迎大家参阅。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1星期五晚上又播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第三场复赛,这可是我最爱看的节目之一。参加本场比赛的有湖北省襄樊市第四中学代表队、山西省实验中学代表队、青海省西宁市虎台中学代表队和广东省惠州市第一中学代表队。

参加本场比赛的小选手势均力敌,比赛进行得很紧张,一个很小的失误有可能就会引发场上比赛形势的大反转。襄樊四中代表队的初赛成绩名列前茅,他们的准备极充分。但就是因为一些听上去很简单的词汇,形势发生了巨变。其他三支队伍稳扎稳打,但失误还是不少。这场比赛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广东队的罗弋洋,他的爸爸是一位语文老师,每天都给他复习很多词语。这次他一个人独挑大梁,战斗到了最后,最终带领着自己的队伍杀出重围闯进了半决赛。我真的很佩服他。

本场比赛跌宕起伏,有高手的精彩“表演”,也有反复涂改但最后时刻写对的幸运儿,还有写不出字的淘汰者。每当 听到倒计时的声音的时候,我就特别地紧张。至于本场听写的词语,难度也比前几次增加了,我一个也不会,哎!

这个节目太好了,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汉字和中国文化,我想以后也去参加比赛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2这一段时间和小柯一起观看了CCTV-10科教频道举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感触特别深!

本次赛制是来自不同省市区的32支代表队按地域交叉编为8组进行初赛,产生进入复赛的8强。8强进行两场复赛,产生进入决赛的两强。所有未进入决赛的各队中表现最佳的选手将进行一场附加赛,附加赛获胜选手也将进入决赛。到现在为止已经是附加赛结束,只等待最后决赛的时刻了。

汉字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载体,而正确的书写又是汉字传播的前提。这次汉字听写大会唤醒了深藏在炎黄子孙们心中,却在键盘时代淡忘了的这种汉字情节。说实话看到学生们听写的那些词,我是非常的汗颜,感觉自己就像是文盲,而我们的学生选手们太强悍了!真是值得我们竖起大拇指,给他们一个字“牛”啊!

汉字听写大会小柯同学也是看得津津有味,主考官每报一个词之后他都告诉我他会,最开始我会非常诧异,觉得怎么可能他都会?随着他的演示我终于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会”!虽然他并不认识那些字,但是他已经学了拼音,在主考官报出一个词之后,他就会将这个词的拼音跟着拼出来,这也就是他所谓的“会”了。当然,虽然是这样的“会”,但我依旧是高兴的,至少感觉得到小柯是在自己的意愿下在快乐地学习着。

听写中,考官不但要报词,还要解释词意,或是引用出处原文读句,或是适当予以造句,且有专家补充释义,更是有场外评论员进行词语解说,场内外是高手如云,这让我们能更深入地对词语进行理解。汉字的魅力让人折服,这群孩子的魅力更让人倾倒,孩子们的涉略面之广不得不让人钦佩!一边看我都会一边和小柯聊聊,总结了下还是要多看、多练,也就是有了大量的阅读及练习才最终成就了孩子们自己的个人魅力!所以阅读是多么的重要!而且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传递,这次听写大会是真正实践了重视传承传统文化的呼唤,我是看得特别激动的!

在这里我也特别向各位推荐可以和孩子一起观看《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个节目,可以让孩子也感受感受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还有最后的决赛没开始,总之我是非常期待的!相信你也会期待的!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3“中华汉字,生动形象,传播文明,盖世无双。”说到汉字,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写一些常用字。但浩如烟海的汉字王国里,有多少是你不会写的?又有多少被你遗忘了呢?于是汉字听写大会诞生了。我一连观看了几期南昌的汉字听写大会,收获多多。

先说半决赛吧。当我看的'时候,已经报到“不共戴天”这个词了。而这个常用词,场外正确率只有60%。真是越常见的词,越容易写错啊。

当报到“惭凫企鹤、簠簋不饰”这几个词时,我彻底傻眼了:什么词呀?听都没听过,真让我大开眼界。

“藜蒿”—主持人一说出口,观众们都笑了,我也笑了。南昌最有名的特色菜就是“藜蒿炒腊肉”,有谁不会写?可是场外正确率只有40%。场上有一个女孩把“藜”字下面部分写成了“水”,只能勉强算对。原来,生活中耳熟能详的字也很容易写错,因为汉字往往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决赛更是精彩纷呈。常见字“电饭煲、周公瑾、昙花一现”竟然都有选手写错!而“梅汝璈、牝鸡司晨、灌婴”更是难倒了许多人。特别是“灌婴”一词,南昌最初的建成者就叫灌婴,作为南昌人更应该了解,所以我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最让我叫好的是,当写到“镗锣”一词,评委和选手产生了分歧。有选手写成了“铴锣”,评委判为错误,选手大胆提出异议,最后评委翻查字典,认定正确。我不禁为那些学哥、学姐们竖起了大拇指。他们大胆质疑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比赛已经结束了,但激起了我学习汉字的更大兴趣。在这个键盘取代手写的新时代里,我们一定要牢记汉字,牢记母语,让中华五千年的文明经久不衰,让汉字在世界舞台散发璀璨的光芒。我爱你,汉字!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4观看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汉字的博大精深,所写的许多词语都是我们生活中极少用到的,甚至是我见也没见过的,然而这些五花八门数也数不清的汉字却是用点、横、竖、撇、捺,这五个基本笔画组成的。

最近,我在电视上看到了一则新闻,讲述的是一个记者从初中生课本中随意抽选的十道看拼音写词的题目给一些路人或一些名牌大学的学生来写,可十个词语写得全对的人数为零,对上四五个的屈指可数,大部分人只能对上一个。然而,这些词都比较简单,如:尴尬、饕餮……“这又是为什么呢?”我陷入了沉思。

由于现在中国的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家家户户都有电脑,办事情用电脑,发信息用电脑,就连不会写的字只要输入拼音,答案便一目了然,还有人们看书时,遇到了一些不认识的词语便“跳”过,因此这些字词便一直困扰着那些绕道而行的人。另外,人们在写文章时,遇到不会写的字便用拼音代替或凭着自己模糊的记忆写出一个“字”,种种原因造成现今汉字成为了我们最熟悉的“陌生人”。

我不由联想到了自己平时的“坏习惯”。看到不会写的字词,不动手去查,不动脑去记。通过观看这次“听写大会”,我受益匪浅,真希望祖国的各省市多举办类似活动,让大家远离“提笔忘字”的窘迫。

汉字听写大会观后心得5这段时间央视举办的“汉字听写大赛”,自始至终像磁石般吸引着我,我是每期必看,每次都号召家人讨论书写,看似常见的汉字书写却让我们每个人都着了迷。不仅为选手鼓掌赞叹,而且也为他们惋惜。这场“汉字听写大赛”既提升了人们传承发扬汉字文化的信心,同时有力地扩大汉字文化的影响。它是一场全民参与的文化大餐,更是一种可贵的开拓和创新。

现如今无纸化的办公,键盘时代的天下。汉字离我们大家越来越远,一些耳熟能详的汉字只能认读,不能书写,提笔忘字,握着鼠标忘了笔杆的现象,成为当下的一种通病。这些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背离,更是一种抛弃。再看看我们这次参赛的选手,是他们撑起了传承了发扬了我们的传统文化。看着他们书写出那么多生僻暗涩的字词,我为他们感到骄傲,而为自己汗颜。

汉字是一门艺术,如果用的好,会达到妙笔生花,会使文章更生动,更形象;如果一个生僻字,说话时来几个,写作时来几个,会让生活更有趣;汉字都有表情,有的漂亮,有的丑陋,有的恶毒,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意义。所以,我们在读书时,不能囫囵吞枣,只注重情节,多重复读几遍,多推敲一下字词,会有更深层的体会和理解。

篇2

神一样的队友

2013年7月10日,东北师大附中明珠学校的指导老师胡欣、韩佩君带着晏禹南等五人小分队赴北京参加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节目录制,晏禹南带领团队过五关斩六将,在与来自全国32支强劲的参赛队伍角逐后,重重突围闯入复赛,与甘肃队对决,争夺半决赛资格。比拼异常激烈,在吉林队其他四位队员没有写对题目离场后,台上只剩下了晏禹南。当“齑粉”这两个字从考官口中说出来的时候,坐在场下的指导老师和队友们都为晏禹南捏了一把汗,而晏禹南则冷静地在写字板上一笔一划准确地写下“齑粉”二字,成功将吉林队带入半决赛。半决赛的赛场上,晏禹南在队友相继离场的情况下,镇静沉着,稳定发挥,再次带领吉林队冲入赛点,最终遗憾地止步于“籀文”一词。

晏禹南虽败犹荣,因为他听写的词汇难度系数都极大,其中不乏鳏寡孤独这样的高中学段生词。面对如此压力,他从容不迫、轻松应对。由于多次在紧要关头力挽狂澜,晏禹南被称为“神一样的队友”。

奋战三十个小时

据师大附中代表队领队胡欣老师说,学校接到央视节目组通知时学生们正在准备期末考试,踏上火车去往北京的时候,学生们还沉浸在考试结束的喜悦和对比赛的茫然里,并没有做什么准备。到达北京后,看到其他代表队都做了充分的准备时,同学们才开始紧张起来,而此时,距离吉林队上场只有三十个小时了。

在这三十个小时里,晏禹南和其他四个女生队员每人一本现代汉语词典,没日没夜地看。大家明确分工,有人从前往后看,有人从后往前看,看到重点的词就提醒同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晏禹南始终保持专注状态,面对巨大的压力,不被旁人左右地进行着自己的复习工作,这份定力是同龄人中少有的。这也使晏禹南成为团队中唯一一个看完整本字典的人。

“附中必胜”

比赛前,央视给各个参赛队伍提供了一套参赛服装,其他团队都欣然接受,而晏禹南却提出:咱们不如就穿着校服吧,更能体现学校的特色。老师和队友听了都觉得有些诧异,毕竟主办方提供的参赛服还是很不错的。然而大家考虑之后都觉得晏禹南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吉林队成了唯一一支穿着校服上场的队伍,这给主办方和电视机前的观众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晏禹南说,比赛开始前有一个试写环节,每队每名选手都要在写字板上写几个字来测验设备。其他选手都选择写一些比较难的词,比如“尥蹶子”什么的,而他和同学们商量之后,每个上场的同学都只写了四个字――“附中必胜”。这让人感动的一幕不仅体现了孩子们对比赛的信心,更体现了孩子们对母校的热爱之情。

全能选手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崭露头角的晏禹南,在师大附中早已是风云人物――在班级中担任班长的职务,是班级的“大脑”;钢琴水平已经通过十级;擅长打篮球下围棋;还曾获得机器人大赛银奖……当我问到他是如何记下那么多生僻的词汇时,他说,对于汉字,他并没有用专门的时间去学习记忆,只是在平时通过看书一点点地积累下来。而他看的书种类很杂,从《雪国》到《鬼吹灯》再到《五胡志》,都是他感兴趣的。每次阅读时,他都会在书上做一些笔记,这样看完后他便能从宏观上掌握文章。遇到生字时他总是会立刻画出来查字典,用这样的方式很快就将这些生字记在脑海里,牢牢记住。

进击吧,少年!

篇3

仪式上,成立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讲师团,并为讲师团成员颁发聘书;举行了优秀传统文化图书捐赠仪式;启动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山西省红领巾体验赛”。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优秀文化、传统美德是我们当代少先队员的责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已经拉开大幕,少先队员们可以积极关注,并且参与到快乐的实践体验活动中,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聆听讲座

省少工委经过严格的挑选,在全省范围内确定120位专家学者和社会热心人士,组建了山西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讲师团。讲师们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有研究有成果,而且十分关心、支持少先队的工作。他们将根据全省少先队工作计划,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和专业特长,走进校园,为同学们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一起期待精彩的讲座吧!

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

省少工委专项筹集了价值1400万的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向全省7万多个少先队中队集体进行捐赠,让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少年儿童心里。

当我们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图书篇章时,当我们学讲一个个如“精忠报国”“闻鸡起舞”“一诺千金”等反映民族精神的传统故事时,一定能够感受到蕴涵在其中的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精神追求。学习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让中华优秀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

参加汉字听写大会

篇4

2013年12月,以“传承汉字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为宗旨的全国汉字输入大赛在河南落下帷幕。

决赛现场,选手们一人一机坐定,进行连续文本、离散文本、混合文本、古典文本的输入。参赛选手可选择使用五笔输入法或拼音输入法。最后,来自辽宁的34岁银行职员王士辉凭借五笔输入法以每分钟输入175字的速度获得冠军。

赛事主办方表示,希望通过该项赛事提高汉字电脑输入的质量和效率,让人们能够正确地书写汉字、科学地运用汉字、准确地理解汉字、发自内心地热爱汉字,在全社会形成学习汉字文化、传播传统文化的氛围。

然而,人们普遍认为,正是由于电脑输入取代了手写,才导致“提笔忘字”现象的出现。

为了避免这一趋势恶化,唤醒人们对汉字的热情,2013年暑假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节目,由央视主播主考,社科院专家当裁判,14岁上下的小选手们同场竞技听写汉字。节目中还设置了成人参与的现场体验团。令人感到尴尬的是,成人们提笔忘字情况严重:“熨帖”一词,体验团中只有一人写对;“癞蛤蟆”一词,七成的人写错了。

该节目一播出,便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人们对“自己究竟还会写几个汉字”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自己“会念不会写,会写也写得很难看”;有人说自己“习惯了拼音打字,输入法会自动生成成语等词汇,把传统文化都忘记了”;还有人痛定思痛,表示要多看看《现代汉语词典》。

同时,如何继承汉字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也成为讨论的热点。

汉字传承真的遭遇危机了吗?汉字输入大赛顾问李栋恒认为,参赛选手的出色发挥说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够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有效地结合。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司长姚喜双则认为,汉字并未遭遇危机,而是人们的书写能力和正确规范使用汉字的能力下降了。

键盘也好,其他方式也好,无论汉字书写方式如何变化,都不能改变它承载中华文化的功用。在瞬息万变的信息化时代,坚持规范地使用汉字,继承和发展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汉字书写和传承的基本途径。

蔡 畅: “提笔忘字”令人羞愧。

高科技不断冲击着传统文化,汉字也遭到了挑战。当下,人们普遍轻视书写,懈怠练字,认为生僻字、不常用的字不认识也无妨,提笔忘字现象屡见不鲜。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对此充满羞愧。

是汉字勾勒出汉唐盛世魏晋遗风,编织起华胥幻境旧蕴变迁;汉字于不动声色中展示铮铮铁骨,一如含蓄却又不失傲骨的中国魂。对于温存于墨香之中的一笔一画,我们应牢记掌握,更应熟练使用。

黄泽阳:“提笔忘字”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现象。

随着电脑、手机的日益普及,阅读、写作电子化方便快捷的优势必然会压缩纸质阅读与书写的空间,不习惯提笔临纸是科技与生活变革带来的必然现象。看到能认得、打字能打正确,日常生活、工作便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因此,对提笔忘字,我们不必太过大惊小怪。

马悦倩: 顺应发展,寻找契机,传承汉字。

信息交流的工具越便捷越好用,电脑汉字输入法的出现也是为了满足时代的需求。然而“用进废退”,长期不用笔书写,使汉字的字形、笔画在我们的脑中变得模糊。

科技冲击着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不能坐以待毙,需要从中找寻新的契机,以顺应科技的发展。汉字输入大赛、汉字听写大会这类活动就是一个突破口,激发人们对汉字的热情,进而对汉字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我们要做的,是让在键盘上飞舞的手指略停一停,拿起笔,好好品味汉字、品味文化。

马世媛: 守护传统文化需要身体力行。

近年来,汉字危机问题不断进入公众视野,有人痛斥电脑和网络剥夺了人们的书写能力,有人甚至呼吁要恢复繁体字。汉字危机折射出的其实是传统文化的危机,除了提笔忘字现象,当下的青少年中,有多少人将四大名著全看过了?在热衷过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洋节的人群中,又有多少人以同样的热情对待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

社会上不乏呼喊守护传统文化的人,却少有人拿出实际行动。文化的薪火相传,并不是喊喊口号就可以的。社会不缺言论,缺身体力行。

唤醒对传统文化的敬畏心

汉字发展至今已成为一种文化积淀,而今,科技的发展正冲击着这项传统文化。

在电脑输入普及的时代,如何传承汉字?或许我们更应注重汉字的“字外之功”――了解形声、会意、象形等汉字的构造艺术,重新发现汉字的独特美。而大众传媒也应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责任,通过节目展现汉字的形状美、文化美,激活人们对汉字的情感。

正如某位同学所说,汉字危机折射出的是传统文化传承的危机。在学校里,传授母语知识的语文学科地位不高;社会上,传统技艺无人传承,传统习俗渐渐被人淡忘。要让中华民族的传统代代相传,首先要对它们心存敬畏。

好在,从“汉字听写大会”节目,到北京高考改革出台的增加语文学科总分的方案,全社会都开始关注我们的母语、我们的文化传承。我们正可借由此事,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

东阳中学 郑中南

篇5

唉!说来惭愧。我自幼生活在合肥,在班上成绩也算名列前茅。但作为汉族的我,语文成绩竟没有一些少数民族同学好。这也成为我的诟病。为了提高我的语文成绩,总是埋头苦读,但我的语文成绩并没有明显的提高。我也对生活感到有所失望。

听说央视播出了一个节目叫《汉字听写大会》。我们学校竟也模仿起来。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我竟然也被选上了。我傻了眼,让我参加纯粹就是去丢脸。不过让我感到一丝希望的是:比赛一个月后举行。

回家后,我愁眉苦脸地把这件事告诉了老爸。没想到老爸却心血来潮很是支持我,还给我买来了一本词典呢!为了不丢班级的荣誉和我的脸面,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没睡好,不过我却学到了许多有用的成语、词语。我这样坚持了十来天,终于还是忍不住了。把词典扔在了一旁,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咦!不是下个月才听写么。怎么已经开始比赛了。我满脸疑惑,被同学们推上了比赛台。轮到我了,可第二个词语我却总是没印象,就这样我倒在了首轮。下台后,他班学生的嘲笑声,我班同学的埋怨声和老师的谴责声,让我感到无地自容,我大喊了一声。突然我睁眼一看,原来是场梦。还好不是现实,真丢人!我捡起地上的词典拍了拍,我可不能和梦里一样。便又在台灯下,看那本能挽回面子的词典了。不知不觉,我熬出了黑眼圈,付出了很多汗水,然而我也学到了不少词语、成语。

在阵阵掌声中,听写大会开始了。台上的我,向台下一看不由寒颤了一下,竟然整个小学的学生都来了。台上的对手,自然个个凶神恶煞,都很厉害似的。我开始紧张了。但汗水不是白流的,我一路闯关,终于杀进决赛。又过了几轮,我们班竟然只有我还在台上,台下的同学不由地为我加油打气。没想到因为这一个月的汗水,我竟奇迹般地拿到第一名。顿时台下沸腾了。老师的掌声,同学赞扬,我感到了生活的精彩。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因为这一个月的汗水,我对语文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日后我的语文成绩也有了起色。在这一次活动中,我虽然流了不少汗水。但我的生活精彩了!我的生活因为汗水而精彩!

篇6

“取暖”,不是简单地将下属单位的利益收缴上来,然后全集团各单位共享度难关。但既然是一个大集团,务必有与内部各报连结的手段,这应该就是资本的力量。成立大集团之后,最需要解决的就是建立和完善投资决策机构,通过资本运作等经济纽带,将下属各单位连结在一起,建立利益共同体。如果大集团没有强大的资本力量,就只能单一运用行政力量了。这样,就会出现“集”而不“团”的尴尬局面。(摘自:人民网)

曹林:问责制不给力导致新闻断腿烂尾

公众对那些看得见的“烂尾新闻”深恶痛绝。在事件被新的热点遮盖之后,就成了无人过问的烂尾。因为有这种烂尾现象,不少官员都学会了一个舆论应对技巧,就是“熬”和“等”。

不符合新闻规律的“断腿新闻”和“烂尾新闻”,其实本质上并无差别,都是权力对新闻的戏弄。这不是媒体人的失职,而是一种强大的力量阻碍着完整新闻事实的展现,公众的知情权在断腿和烂尾中大打折扣。

新闻为什么断腿?跟新闻被烂尾的原因是一样的,在于问责制的不给力。很多时候,问责并没有被真正启动起来,问责只是媒体紧盯下的被动问责,媒体热点一过,自然就没有力量去驱动问责了:只是长官意志主导下的情绪问责,权力操纵下的有限问责,糊弄舆论掩人耳目的虚假问责。(摘自《中国青年报》)

新京报:限娱令为何又加强?

日前,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正式曝光。

无论是此前的“限娱令”,还是现在的“加强版限娱令”,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都是在试图拉一拉这毫无紧绷感的缰绳。可以说,通知中要求提高纪录片和少儿节目的播出比例、在黄金时间段限制引进版权节目的播出,对于内容自主创新不无裨益。但面对大众娱乐需求的天性、收视率考核标准下电视台被迫放大的商业属性、大量功能和定位重复的电视台竞争这三重压力,指望几则通知改变电视节目的生态、遏制过度娱乐,这恐怕只能是奢望。同时,对电视台而言,这也有点不公平。各大频道除开要跟庞大的同胞电视台竞争外,还面临着不受管制的表亲——网络,一步步蚕食自己的地盘。“加强版限娱令”曝光后,更多业内人士的担忧是,电视开机率有可能进一步降低,电视用户可能向互联网转移——毕竟比起属性复杂、重重监管下的电视台,互联网纯粹的商业属性,是娱乐滋生的温床,更有吸引力。(摘自《新京报》)

郁晓东:不可忽视类型片的文化和政治影响

产生于美国的电影类型片,基本上跟艺术无关,主要的定义是一种娱乐产品。其核心目标就是赚钱再赚钱。中国传统电影精英们一直有一种思维模式,就是好电影要深刻,要艺术。

对于中国电影当前的飞速发展来说,首先要做的是,跟上电影银幕数量的增长,及时生产出质量大致稳定的、数量大致够用的、盈利能保证行业整体进步的电影产品,在这个过程中,学习掌握世界通行的电影生产营销规范和技术,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到中国电影的进一步升华。

其实,单就类型片来说,大家往往看到其商业的成功,而忽视了类型片背后的文化和政治影响。别小看那些浅薄庸俗的商业类型片,看看那些美国超级英雄们的爱国主义、宗教精神和价值取向,他们早就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世界上数以亿计的观众。如果我们能够早日完善中国类型片,对于中华文化的推广意义不言自明。(摘自《北京晨报》)

赵赛坡:大数据面前电视台恐沦为内容代工厂

在社交媒体与电视台的合作中,社交媒体的核心资源是用户,而电视台的核心资源则是内容。内容是否有价值完全取决于针对什么样的用户,在这一点操作上,电视台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都没有实现,但社交媒体做到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有足够的数据,更因为他们有能力对这些数据进行有效的分析,从而将内容有针对性地匹配给用户。

随着数据的进一步增加,坐拥用户资源的新媒体们完全有能力通过数据挖掘,分析用户癖好,向电视台定制一部电视剧甚至向好莱坞定制一部电影。到那个时候,电视台一如那些家电厂商们——曾经产业链的上游“王者”,将彻底成为一个产业链最低端的内容代工厂。至于该制作什么内容,请谁来主演,都取决于社交媒体。(摘自:钛媒体)

央视新闻观教育经验全面拓展职业素养

自今年4月开展以“信念、理想、责任”为主题的新闻观教育活动以来,中央电视台采用领导授课、专家讲座、分组讨论、业务交流、回答试题、撰写体会、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使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目前,中央电视台正在研究建立新闻观教育考核办法,从政治素养、综合素质、业务能力、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方面设计考核标准,形成分级分层的考核评估体系,并纳入员工年度考核。中国新闻出版报特辟专版,集中报道中央电视台开展新闻观教育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有益做法,希望有更多的媒体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在新闻工作中自觉践行新闻观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使新闻报道工作迈上更高的台阶,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营造更好的舆论氛围。(摘自2013年10月《中国新闻出版网》)

《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异军突起原创节目还得加把劲

7月11日和8月2目,河南卫视、中央电视台相继推出原创文化类节目《汉字英雄》和《汉字听写大会》,以听写形式考验青少年汉字书写能力,同时,通过专家释义、点评等现场交流方式,介绍汉字起源、解读文化内涵,让观众在听写游戏中,了解汉字精髓,领略汉字之美。与许多歌唱类选秀节目相比,这两档节目没有华丽的舞美包装,也没有明星大腕,但却凭借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收视率持续走高,并引发人们对提高汉字书写能力、保护与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关注。

对此,北京大学教授陆地认为,电视行业要寻找差异化的生存空间,不仅要在不同领域内实现不同主题、内容、类型的差异化,而且要深耕细作,在同一领域内探索差异化创新,才能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摘自:人民网)

央视再寻“最美乡村医生”郎永淳等三大名嘴任形象大使

由中央电视台主办的2013年“寻找最美乡村医生”大型公益活动近日在北京正式启动,活动官方网站和微博同时上线。《新闻联播》主持人郎永淳、欧阳夏丹和央视科教频道主持人冀玉华担任活动的推广形象大使。此次活动对“最美乡村医生”事迹采用社会推荐与记者寻找相结合的方式广泛征集。12月中旬,组委会将从中推选出20名“最美乡村医生”入围者,在官网公示。最终由评委会评选出10名“最美乡村医生”和10名活动特别关注乡村医生。同时,活动将举办“我眼中的最美乡村医生随手拍”等多种线上线下征集活动,鼓励网友随时将身边乡村医生的感人事迹上传到网上,评选出优秀拍客作品进行网络展播推荐。(摘自:人民网一传媒频道)

中国纪录片告别“低端制作”去年市场总收入超15亿元

部《舌尖上的中国》,让国人意识到中国纪录片的魅力。近日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3》(下称《报告》),则用数据显示出中国纪录片市场快速发展的态势。

“2012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开始发力,市场总收入4年间接近翻两番,中国纪录片正在走出‘低端制作与无效传播’的恶性循环。”有专家表示。

《报告》建议,中国纪录片已进入快速发展期,主要纪录片平台运营模式需要从事业体制转化为企业体制,建立一套以品牌纪录片生产为核心的机制,为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储备人才,这是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摘自:人民网一人民日报)

电视开机率下降至30%严重失实

“受个人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冲击,北京地区电视机开机率从三年前的70%下降至30%,这一说法从去年开始在媒体业内流传,成为传统媒体走向衰弱的有力佐证。10月16日,中央电视合湖南、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和云南等多家电视媒体举办“中国电视影响力发展论坛”,为传统媒体失势之说辟谣。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维东澄清,开机率数据严重失实。

郑维东在论坛上了2001年至2012年全国电视的开机率数据,数据显示2001年开机率为21.17%,2009年为23.65%,2012年为23.74%。电视开机率一直呈稳步上升态势。他表示。根据央视一索福瑞媒介研究有限公司(CSM)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北京地区还是全国范围,电视开机率一直保持在20%至30%之间,从未高达过70%,也从未大幅下降过。(摘自2013年10月《北京晚报》)

湖北卫视综艺大片《我的中国星》首战告捷

10月6日,14期的湖北卫视《我的中国星》落下帷幕,宣告第一季的完美收官。作为湖北卫视首次尝试综艺大片,《我的中国星》成绩单可谓亮眼。根据索福瑞数据统计,节目首播收视率达到1.379%,前五期节目平均收视率约1.2%,每期节目均位居全国同时段前三位。不仅如此,在总决赛“巨星之夜”录制之前,湖北卫视举行的广告招标会上,总决赛15秒广告卖出了132万元的高价,而整场节目最终为湖北卫视带来了1811万元的进账。

在《我的中国星》之后,湖北卫视将加快自己在综艺大片的步伐。从今年11月起,湖北卫视将陆续推出《恋爱学院》《喜剧之王》《喜剧周末》《X-Space》等多个大型节目。(摘自2013年10月《中国新闻出版报》)

湖北建成全国首个与央视对接省级播控平台

湖北广播电视台自筹资金建设湖北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成为全国首个与央视总平台对接的省级平台。

据了解,湖北IPTV集成播控分平台具备103套直播节目的播出能力,5万小时点播节目的存储能力,具有70万用户的承载能力。另外,湖北广电、电信以“幸福新农村”应用服务建设为切入点,实现了广电新媒体播控平台与电信传输平台顺利对接,并即将投入运营,在省级层面开启广电、电信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范例,标志着湖北省三网工作迈上新台阶。(摘自2013年10月《中国新闻出版报》)

《爸爸去哪儿》创综艺“零差评”湖南卫视重播8次

“或许,这是目前唯一一档‘零差评’的综艺节目。”湖南卫视的明星育儿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日前首播,林志颖和儿子Kimi、郭涛和儿子石头、田亮和女儿Cindy、王岳伦和女儿Angela、张亮和儿子天天给观众带来惊喜。除在全国网和29城数据两大收视网斩获冠军外,更一夜之间成为网络最热话题,受到了网友们的极力推崇。

节目一夜之间大热,不少因为次日还要上班上课而错过首播的观众,在湖南卫视各种宣传渠道留言希望看重播,而湖南卫视也紧急调整编排内容,在第二期节目开播前破天荒地安排了8次重播,创下湖南卫视非戏剧类节目重播次数之最。与此同时,《爸爸去哪儿》中5位明星爸爸的微博也一夜粉丝暴涨,而他们的5个萌宝贝也成了街头巷尾的热议话题。(摘自2013年10月《南方日报》)

业内:亲子真人秀恐难成气候

针对近来亲子节目火爆中国电视荧屏的现象,有业内人士分析,亲子节目有市场、有新鲜度,“它有很明确的观众群,国内暂时也不多见”。

然而,资深电视人刘熙晨认为,由于档期、成本都有限制,又加上荧屏“一拥而上”的风气严重,亲子类真人秀或难成大气。“首先,亲子类节目在国外就不是特别火,占比例大概只有百分之十到二十,影响力远远不如选秀:其次,这类节目会受到档期限制,假如全部跻身晚间黄金档,必然会引发新一轮同质化节目大战。假如收视率跟不上,电视台的压力同样不小。”此外,刘熙晨还担忧,过度消费亲子关系,或将引发社会对儿童成人化问题的讨论。(摘自:新华网)

深圳卫视推出首个4G即摄即传新闻直播应用

深圳日前推出全国首个4G即摄即传行业应用,深圳卫视新闻直播节目利用4G技术实现日常新闻的无线高清直播,收看《深视新闻》的众多全国观众成为见证者,这标志着中国4G时代正式推开应用之门。

在当天《深视新闻》报道国庆长假出行状况的电视画面左侧,出现了”中国移动4G实时传输”字样。现场直播中,记者无需借助身形庞大的电视转播车,只要在肩扛摄像机的传输模块上插入4G上网卡,连接中国移动在深圳建设的4G网络,就能在拍摄的同时把高清影像传回后方,观众看到的高清直播,与现场实况的时间误差不超过1秒。

除了新闻直播,4G即摄即传还可用于体育赛事直播、重大活动直播等重要转播中,让电视机前的观众们过一把“现场”瘾。(摘自2013年10月《光明日报》)

世界上最古老报纸将停印纸质版转入数字报纸行业

日前,美国科技资讯网站CNET爆出,出版发行了近280年、世界上最古老的报纸——《劳埃德船舶日报》(Lloyd's List)宣布将于12月停止发行纸质版,并转入数字报纸行业。

《劳埃德船舶日报》诞生于1734年的英国伦敦。该报最初只是粘贴在伦敦一家咖啡馆墙壁上的一则通知,如今已成为全球海运行业的权威报纸之一。

该报是全球最古老的连续出版报纸,然而读者对印刷版兴趣越来越小。最近该报的一次调查显示,仅不到2%的读者单纯依赖印刷版报纸获取该报的内容。潮流不可逆!只要内容好。何必在乎形式?(摘自2013年10月《中国新闻出版网报》)

国际先驱论坛报正式更名为国际纽约时报

美国《纽约时报》报道,这是你最后一次读到《国际先驱论坛报》;近日,这份报纸将更名为《国际纽约时报》。但是,请不要悲伤。

篇7

第二季“中国诗词大会”相对第一季来说,延续了“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的节目宗旨。入选节目的诗词从《诗经》到诗词,时间跨度达数千年,涵盖中国文学史。节目增设具有“一对一”对抗的“飞花令”环节,挑战者必须在极短时间内完整说出含有主题字的一联诗句。百人选手团的构成更加多样化,这些选手有的是七旬的老人,有的是7岁的儿童,既有大学教师,也有普通农民,还有在中国学习工作的外国留学生。节目还借助新媒体实现了场内和场外的互动。

最终,16岁的复旦附中学生武亦姝一举夺魁,成了网红。在以“月”为主题字的飞花令比赛中,武亦姝说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之后,被提醒这句诗重复后,武亦姝不仅没慌,还微笑着迅速脱口而出《诗经》里《七月》的名句。

材料分析

“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带给我们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节目的热播掀起了以诗词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复苏,即使在碎片化阅读的快节奏生活里,国人对诗词仍是非常热爱和关注的。

2. 在诸多热评中,我们发现,人们不仅关注选手答题的对错、比赛的名次,更多关注了受诗词浸润的选手、嘉宾、主持人在节目中由内而外透露的诗心和诗情,还关注了诗歌对参赛选手人生态度、精神品格的影响。

3. 第二季比第一季更火爆,很重要一个方面在于节目的创新。节目在诗词内容、比赛形式、舞台布景、音乐效果等各方面都给观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借助新媒体互动的方式,调动了场内、场外观众的广泛参与。

4. 武亦姝夺冠后备受社会关注,也印证了自古至今普遍存在的知识崇拜现象,人们渴望获得知识,注重提升自我的文化素养和精神品位。

适用话题:传统文化 文化素养

诗心诗情 创新

素材运用

借诗词之潮,续文化史诗

襄阳四中高二(15)班 文力

春节期间,“中国诗词大会”脱颖而出,一场诗词盛宴让人不禁感叹,中国人的诗意又重现了。而在这背后,我们看到的更是文化延续、发扬的希望。

诗词大会以诗触动国人的文化之心,让他们感受文化之美。节目以海上明月为背景,答题台“宛在水中央”,古典优雅的音乐萦绕耳畔,更以诗中意象,营造诗的氛围,以诗的表达,展显文化魅力。选手们亦是传统文化鲜活的载体,他们在节目中的表现无形中带给人们一种感染力。

传统文化是一座巍峨大山。我们看到,春节已逐渐走向了世界,国外的春节庆祝越来越丰富多样,红火喜庆的氛围与国内无异,不少外国人已把过春节当作他们的节日,这就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影响,这种传播的力量就令人惊叹。大众是文化的基石,文化来自大众,文化的传承更要回到大众中去,引领社会的潮流,让整个社会关注传统文化,文化的传承也就事半功倍了。我们这一代要担负起责任,要积极投身到文化工作中去,直接接触传统文化,吸收传统文化,以传统文化陶冶自己,以身体力行传播文化。

借诗词之潮,续文化史诗。“中国诗词大会”不仅唤醒了诗心,更唤醒了中国人的文化之魂,我们要借这股热潮,真正唤醒人们对文化的渴望,让传统文化传承不息。

诗心未死,创新依旧

襄阳四中高二(15)班 曾薇

中国诗词大会栏目组以自主创新为原则,将文化传承与当下“互联网+”模式有效结合,探索出全民娱乐背景下唤醒民族文化传承的创新模式。节目第一季就耗时三年,改版二十多次。第二季更是加入“飞花令”“微信摇一摇”等活动,并且支持即时弹幕,充分调动了全民互动和参与力度。不仅如此,节目也在内容上做了调整,第一季时只考查唐诗宋词,第二季便从《诗经》考查到诗词。内容形式不断丰富,全民参与性不断增强,这种文化与互联网的相融合,唤醒一代又一代人懵懂时期对于诗词的记忆,发挥了文化创新的积极作用。

对于刚刚过去的2016年,创新无疑是其最显著的标签。“中国诗词大会”成为2017年的“开门红”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当今社会抄袭、山寨的现象屡见不鲜:将阿迪达斯的三叶草山寨为四叶草,将新百伦山寨为纽百伦,低端供给现象不断出现。这不仅是人们法律意识淡薄的体现,更是创新精神的缺乏。这样的行为无法赋予企业长久的生命力,只会给企业留下诟病,产生信任危机。

创新是持久发展的最强生命力,国家发展需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我相信,在“互联网+”的狂欢中,只要将创新作为发展基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一定指日可待!

让诗美化你的心灵

襄阳四中高二(15)班 马婧轩

古人云:“胸藏文墨怀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近来,“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掀起了全民学诗的热潮。中华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学习古诗词不仅能使人灵秀,更重要的是使人脱离庸俗和低级趣味,更加文明和高雅。经典诗文能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陶冶人的情操。正如点评嘉宾郦波指出的那样,诗词真正的力量在于Χ潦者灵魂的熏陶。诗词给人塑造精神的力量,给心灵以港湾,给灵魂以芳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