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船瓜洲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8 09:59: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泊船瓜洲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泊船瓜洲课件

篇1

关键词:古诗教学;自主;合作;探究

古诗词体裁短小而魅力无穷,是我国文化历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教师应有效地进行古诗词的教学,让学生从小在精神和情感上受到古诗词的熏陶,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笔者结合自己对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泊船瓜洲》的教学,浅谈在古诗词教学中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反思和研究。

一、激趣导入,自主了解诗人

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提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古诗词离学生的生活太远了,很多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古诗词时,只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学习,根本没有兴趣可言。因此,教师应创设情境,营造学习氛围,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可以采用“以图说诗句”的方式导入新课。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以前学过的古诗的图片,让学生用一句诗来表达,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都是学生已学过的古诗,所以他们都能够准确地表达。精美的图片,优美的配乐,让学生融入浓郁的教学氛围中,然后出示本诗的图片,让学生说一说从图片中看见了什么。当然,最好让学生把图片上的内容说完整,教师要适时地给予表扬和鼓励。再引入本课: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幅图可以用哪句诗表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以这样循序渐进、自然而然的步骤导入新课,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英国小说家本杰明・迪斯累利说过,“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想要了解诗人是如何描绘自己的心灵的,就必须了解诗人。在结束导入后,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同学们,对于我们的诗人王安石,你有哪些了解呢?与大家一起分享吧!”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对王安石的了解,让学生走进诗人,了解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写出这首诗的。这样就把课堂的自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的主人,而教师只能充当引导者的角色。

二、吟诵诗文,合作赏析诗意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在古诗教学中,让学生反复吟诵是非常重要的。

1.反复咏吟,体会节奏、韵律

诗歌相较于其他体裁而言的一大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意境美,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要想让学生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让他们掌握朗诵的技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先播放配乐的诗朗诵,让学生根据录音划分本诗的节奏。

比如,《泊船瓜洲》这首诗中的节奏是“二二三”。明确节奏后,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吟诵,读出古诗的韵味。接着,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的诵读,体会感情、读出感情,读出自己的理解和特色,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最后,结合多媒体课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配着音乐和图片再进行情境诵读,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读出古诗的意境和韵味。

2.合作探究,感受诗意、情感

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采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学习古诗,体会诗人的情感,并结合多媒体进行引导,让学生深入感悟诗情,感受人的内心世界。

比如在教学“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千古名句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结合《千锤百炼为一“绿”》这篇文章,让学生了解“绿”字的来源,既可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又能增长知识。以此让学生了解“绿”字作为本首诗的“诗眼”的重要性。又如在教学 “明月何时照我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还”字体会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 盼望回家的感情。教学中虽有教师引导,但还是得由学生小组合作探究解决这些问题,达到教与学的“互动”与“生成”。

三、展开想象,探究意象意境

篇2

一、音乐渲染,激发美的心境

弱智儿童生性好动散慢而且情绪难以稳定,一段好的音乐不但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稳定他们的情绪,还能使他们对学习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保持乐学好学的良好心境。

1.运用背景音乐,营造美的氛围

不少古诗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乐曲民谣,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教学中把诗人细腻丰富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组合起来,将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音”,不仅能渲染诗情,在课堂上营造美的氛围,也有利于学生感受古代语言文字的精妙。

比如袁枚的《听见》,描绘了夏日午后作者所见到的一种富有童趣的情景,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诗意相协调的钢琴曲《牧童短笛》。那优美动听的曲调、欢快和谐的节奏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一个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树林间穿梭漫游的天真无邪、调皮可爱的牧童形象跃然于孩子眼前,使孩子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选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倾听,领略青山秀水的诱人景色,融入到诗歌所描绘的美妙境界之中。

2.利用配乐朗诵,感受美的韵律

古诗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适合朗读吟诵。在教学中,可以采用形象直观的画面、符合诗境的音乐配以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让他们身临作者之境、身受作者之情,加深对古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积累消化成随时可提取的有用材料。

比如在指导朗读《江雪》时,在学生基本了解诗意、体会诗境的基础上,播放配乐朗读的录音去感染学生,让他们闭上眼睛,用心倾听,当他们的脑海中浮现出“寒江独钓”的画面时,开始让学生侧重听录音在朗读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的处理。通过配乐朗读录音的示范,学生逐渐明白了什么地方读重,什么地方读轻,什么地方停顿,什么地方又一气呵成。在多次尝试并基本掌握了读的技巧基础上,再让他们跟着录音一起吟唱,孩子们很快就读出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这样,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使他们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了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

二、画面展示,表达美的感受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练,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对美的感受提供了很大空间,加上弱智学生的情感具有情景性、激动性、易受感染性的特点,适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能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美的感受,并在亲身体验中获得美感。

例如骆宾王的《咏鹅》,描写了鹅的色彩、形象与动作等等,由于弱智儿童想像力不足,加上平时缺乏知识积累,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教师口头讲解是难以接受的。因此我根据诗意准备了活动的幻灯投影:亭台楼阁杨柳依依,一个孩子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撒谷粒。图中鹅的身子与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的想象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象依据,使他们轻松地踏入诗歌意境。在此基础上,再让他们结合画面说说鹅的形象,他们就显得兴致勃勃并且滔滔不绝了。

又如袁枚的《所见》,在教学时我播放相关课件:活泼可爱的牧童骑在牛背上唱着歌儿,忽然从林中传来知了的叫声,儿童马上闭紧嘴巴从牛背上跳下来。这时,我问学生:你想不想到那个树林中去呢?你想去干什么呢?学生纷纷举手,有的说“我想跟牧童一样骑在牛背上唱歌”,有的说“我想去捉知了”,也有的说“我想到树林子里乘凉”。于是我又问:如果你就是那个牧童,你会唱些什么歌,还会做什么事呢?于是,孩子们又列出了很多表示高兴的乐曲,还有人说“我不去捉知了,我要跟知了做朋友”。这样,利用课件和教师的引导,丰富学生的想象,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并从中积极地发现美,深深地体验美,真切地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生动的景象。

三、品词析句,感悟美的境界

古诗语言精练,一字一词都是经过作者千锤百炼所致,具有妙不可言的效果,因此对重点字词的理解是学习古诗的要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大多采用“串讲法”,教师逐字逐句地讲解,学生按照讲解记录以应付考试。这样弱智学生的兴趣被扼杀,思维被束缚,他们的智力非但得不到发展,感情也为之窒息,更谈不上对美的理解与感悟了。这个时候,多媒体技术就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具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理解、推敲、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篇3

关键词:古诗教学 多媒体 合理运用 提高效果

古诗是中华文化之瑰宝。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古代诗歌占有一定的比重,或写景或叙事,或豪放或婉约。由于古诗的形式体例、遣词造句等与现在的语言习惯差别很大,因此古诗本身所蕴涵的独特意境和优美韵味很难被学生感悟。这些诗歌语言精炼,意境优美,寓意深邃。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像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语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多媒体课件以丰富的表现形式,弥补了传统古诗教学的枯燥与乏味,使学生跨越千年时空,进入诗文意境,触摸诗文脉搏,倾听诗人情思,感悟语言凝练,体会古诗神韵。古诗教学中采用现代多媒体手段来辅助教学,并合埋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一、创设诗境,感知整体美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因此在教学中应巧妙运用多媒体化静为动,变无声为有声,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的诗境。这样有助于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1.画面展示意境法。教师将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面,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由于课堂条件有限,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制作了多媒体课件。画面上:亭台楼激,杨柳依依,岸边一位老翁嘻嘻地持着胡须,一个儿童正在不断地向湖里那群“嘎嘎”欢叫的大白鹅抛散谷粒。图中白鹅的颈部、红掌部均可活动。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像活动提供了丰富、鲜明的表像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踏入了诗的意境之中。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结合画面说说、生动活泼、天真可爱的白鹅形像,学生就不难表达了: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有看两只红红的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拔掌前行,欢快的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荷花飘香…… 这意境是多美啊!

2.音乐感受意境法。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厂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可让学生欣常歌曲《九月九的酒》,利用饱含思念之情的乐曲将学生不知不觉带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艺术氛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遇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了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一运用音乐法来感受诗中意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品词析句,体味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传统的古诗教学采取的大都是“串讲法”。教师滔滔不绝地讲解,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为之窒息,智力因而枯竭,学习成为负担。而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克服时空限制,通过形、声、光、色等形式,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的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课件地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课件,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民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课件展示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级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彩。

又如在教学古诗《泊船瓜洲》“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时,为了使学生更好地领悟“绿”字的精妙,可通过课件展示江南春日美景,那一幅幅花红柳绿,草长莺飞的江南春色画面将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细细地品味了诗中的语言美,很快领悟到了“绿”字的神韵。“绿”字既涵概了“满”、“入”、“过”的意思,又突出了东风催春势不可挡的盎然生机。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了它独特的优势,学生接受信息的过程由眼一耳一脑一口多种感官协同进行思维加工,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

三、指导朗读,体会情感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琅琅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教学中若采用形象直观的现代多媒体辅助教学,旋律优美的音乐,韵律悦耳的录音朗读就能够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语言,有助于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加深对古诗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如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问同学观看课件,让学生形象感知瀑布壮丽景象,从瀑布跌入山谷发出的巨响中,感受到瀑布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磅礴气势。紧接着教师再随着播放的悦耳韵律范读古诗,通过范读去感染学生,为学生在朗读的语气、语调、节奏等方面做示范。通过配乐朗读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烟雾不断地、慢慢地向上升腾的情景。第三句中“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读此句吐字要强劲、响亮,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接着再让他们跟录音试着读,孩子们很快就读了诗的韵味,读出了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了美熏陶。实践证明,声像手段的合理运用不仅使学生提高了朗读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揣摩诗人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四、启发想象,训练表达美

诗歌的语言不仅精炼,而且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它特有的语言形式为学生创造性地表达美感受提供了天地。在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让学生以直观为线索,启发想象,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美。

如教古诗《望庐山瀑布》,教学第一句时,我播放配有优美音乐的课件。学生边听、边看、边想。教师问:“如果你也来到这般景象中会有怎样的感受?”学生们纷纷举手,有的说:“香炉峰上团团雾气,在阳光中,变成了紫色的云霞,啊,多美的景象,我仿佛漫步在烟雾燎绕的仙境之中。”又如在让学生领会三、四两行诗境时,不要声音,让学生边看壮阔的瀑布,边展开丰富的想象,我提问:“你觉得眼前的瀑布像什么?”有的说:“这长长的瀑布像天上仙女手中挥舞的银纱,美极了。”有的说:“瀑布从高高的山上奔腾而下,仿佛一条白色巨龙从天而降,”……这样运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展示美的对象,学生从中体验美,并积极地发现美。表达美,营造出一幅幅的景象。

实践证明,在古诗教学中,利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去感受美,领悟美,表达美,很大程度地提高了古诗教学效果。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精彩对接,构建出了一条无形的时空隧道,穿过它,学生们会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古诗词闪烁千年的异彩,在古诗词的天地里心驰神游。

参考文献

篇4

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在语文课堂上巧妙地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既能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效率,又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进行《元日》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可以通过动漫来展现张灯结彩的热闹场景――人们喜气洋洋,穿新衣,贴对联,并配以鞭炮声、锣鼓声、欢笑声来导入课题。然后,再引导学生启发提问:“这是描写什么时候的场景?”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板书课题《元日》,根据古诗文内容通过富有动感的画面、逼真的声响,把学生一下子引入热闹的过年场景之中。此时,学生的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思路很容易因刺激被激活。而多媒体教学是集声乐图文于一体,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特定的意境――色彩丰富动态画面中,悦耳可感的声音,有利于学生身临其境、触手可及,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提高了兴趣,唤起强烈的探索精神,学习便成了“我要学”的主动求索的过程。经过多媒体展现声画并茂、视听同步的学习情境,整个课堂气氛动起来,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同时集中了学生课堂上注意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

培养学生释疑解难的能力

学生的认识是遵循“具体――抽象――具体”的发展规律,而多媒体操作快速提供信息的形象化、丰富化,让学生感知。形象生动的图像是对知识的直接表达,有利于学生接受。在语文教学中,也有一些知识性很强的课文。这些课文需要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点后才能突破重点。

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文中,笔者讲到了詹天佑因地形变化设计出“人”字形铁路,要求学生对本课的重点及难点进行理解。这就要求学生理解“人”字形铁路设计的目的,理解“人”字形铁路的优势。在进行课堂设计时,笔者通过教材所提供的静止画面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听起来会很吃力,理解有难度。根据课文内容,笔者运用多媒体设计了火车(有两个车头)及“人”字形铁路。上课时,先利用电教媒体进行播放,问学生:这火车和平时见到的有什么不同?铁路有什么不同?设计者为什么要这么做?笔者带着这些疑问,讲解教学内容,通过动漫,非常形象、直观地向学生演示了火车上坡改变方向时,当车头变为车尾(互为转换――备用)时,起到一个推的作用。这种通过动漫展示的动态的教学方式,很受学生欢迎,它开启了学生的思维导向,同时又把模糊的概念变成深深地理解教学内容。

丰富学生的情感升华

通过多媒体设置教学环境,触“境”生情,借助图像立意、音乐渲染等手段促使学生进入教材所描写的特有情境中,便能使学生的情感自然而然地与作者的情感交汇在一起。入境生情,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感受和理解越深刻,对教学内容的投入的精力就越多,充分思考,分析透彻。

例如:在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时,笔者先让学生看课件,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按四季顺序描写的小兴安岭美丽、迷人的景色,体会作者对小兴安岭的喜爱赞美盛情。看到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笔者就引导学生说小兴安岭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有的同学说:“漂亮的小兴安岭,我很喜欢它。”有的说:“我喜欢小兴安岭的春,生机盎然。”有同学说:“我喜欢小兴安岭的秋,那里有五彩斑斓的落叶。”此时,学生的思维被打开了,笔者又问:“既然你们这么喜爱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你们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吗?可以加上自己的想象。”经过这样处理,学生的思维既轻松又活跃,这不但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还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易懂难忘,达到“乐中学知”的目的。然后,再要求学生根据本文写作顺序及特点,来描写家乡的湖泊河流、名胜古迹等,要求抓住景点的特色,按先后顺序重点描述四季景象,表达自己的真挚感情。

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是借助事物表象进行再创造新事物的心理过程,多媒体可以为学生提供生动直观的表象,给他们打开想象的大门,激发学生去思考、去创造的激情。

篇5

一、结合时代背景,了解诗人生平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先要为学生介绍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思想感情,掌握诗人当时的社会情况以及个人遭遇。这样学生可以清楚诗人的性格特点和写作特色,并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意蕴,便于后面的鉴赏学习。例如:教师在讲解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时,学生通常可以感悟到诗人远眺江南、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如果学生不知道诗人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就无法深层次地理解古诗含义。教师要为学生介绍:王安石是我国宋代著名的思想家,在“权罢新法”的过程中被迫辞官,后来皇上再次重用王安石时,他将要离开山美、水美、景美的江南,心中难免会想起自己以前所推行的变法运动。王安石一直坚信变法可以成功,但是朝廷内部斗争过于尖锐,所以会产生前途渺茫之感,继而开始思念家乡。学生只有了解这些历史背景,这首古诗理解起来也才更简单,并达到鉴赏古诗的目的。

二、合理创设情境,增强直观感受

教师以书面文稿、挂图、电脑课件等方式,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让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欣赏,形成初步认知,这样有利于将古诗读顺,读出其中的轻重缓急。资料内容主要包括诗人生平和时代背景、古诗里面蕴含的画面、疑难字词句的注解等。例如:《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要通过形象生动的色彩,将诗句所要表达的画面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咏鹅》中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教师要让学生观察白鹅鸣叫神态、白鹅游水嬉戏的情景,这样很容易理解到诗中的含义。古诗里面的白毛、红掌、绿水等词语,将白鹅的形象鲜明地表现了出来,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上下互相映衬,形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教师通过为学生营造这样的情景,学生可以感受到诗人儿时观察事物的能力,有助于鉴赏古诗。

三、引导学生思考,领会诗歌意境

在鉴赏古诗的过程中,重点是要理解古诗的意境。对此教师要采用一定方法,突破古诗意境这一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神韵,掌握其意境。一般来说,诗人通过发挥自己的丰富想象力,并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创造性为古诗赋予更多内容和思想情感。所以,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深入挖掘古诗的意境。因为古诗有着跳跃性的特点,其语言跨越了时空,因此只有学生积极动脑思考,才可以领会诗歌的意境。例如:在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教学过程中,里面的“问童子”,问的是什么?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言师采药去”进行思考,这样可以知道问的是“你的师傅去哪里了?”此外,教师还要让学生思考古诗中对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是银河落九天。”诗人李白通过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瀑布高空飞落的壮观场景,进而借景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些都需要学生通过思考来领会。

四、合理展开想象,加强说话练习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立足于教材内容,精心组织设计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说话练习,让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得到培养。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将学生表达欲望激发出来,培养学生的即兴发挥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完成《梅花》的讲解后,教师可以让学生闭上眼睛,认真倾听教师读诗,用心去体会和感受,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伴着优美的古筝乐器,教师声情并茂地为学生朗读古诗,之后提问:“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请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这样学生都积极发言,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既理解了诗意,也加强了口语训练;在完成《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学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为表达出对朋友的不舍之情,写下了这首送别的佳句,你们如果也在场,会怎么说?”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可以尽情地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

五、结语

篇6

一、语言要有亲和力、感染力

我们的教学中心是学生,就必须读懂学生。读懂学生得从“心”开始,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做好与学生的沟通,建立平等的友好的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这点我认为非常重要。相信很多教师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同一个内容,教案基本相同,但是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都有不同,我感觉这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读懂学生。我记忆深刻的是在沙岗小学送教,因为我用的是课件,不用写小黑板,我可以提前10多分钟与学生交流,通过交流我们从认识到信任甚至更深的情感交流。其中有一个女学生让我记忆特别深,当最后我介绍我的名字时有一个小女孩站了起来:“老师我也姓孙,我能叫你一声姐姐吗?”我说当然可以,结果她真的喊了,引来全班同学羡慕的目光。那一节课每个问题她都举手抢着发言。其他同学受到她的影响也都举起了小手。

二、创新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尽可能捕捉一切教育契机,提供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时空。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的,同时也是最好的最有效的动力,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脉搏,精心设计新颖教学方案,营造平等、和谐的创新教学氛围,造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心理动力,让他们的认知情感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状态,并且在教师的创新教学引领下,积极指向创新教学旨在达成的目标。

1.寓教于乐,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学生在轻松中紧张思考学习,在活泼中自觉发展能力,寓教于乐,使学生在春风化雨中得到情感的愉悦和知识的满足。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并非一件易事,因为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活生生的个性鲜明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具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具有使课堂气氛继续保持和谐的艺术。例如,学习“坐”字时,编成“两个人在土上”,学习“全”字时,编成“大王头上有个人”,让学生通过猜谜语记住生字。让学生做动作学习生字,如学习“看”字时,让学生表演孙悟空手搭凉棚的动作记“看”字。同学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记住了生字。

2.新颖的教学设计,达成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艺术是育人艺术”,课堂教学的艺术性表现为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合理运用教学手段、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月光曲》这篇课文,贝多芬即兴创作《月光曲》的意境和表现他内心的思想感情的联系是理解这篇课文的难点,如果制作这样的CAI课件:清幽的月光洒进茅屋,贝多芬看着这对相依为命、相互体贴的穷兄妹俩,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按下琴键,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感。在大海水天相接处,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雪亮的浪花一个接一个超着岸边涌来……CAI课件逼真的画面再配以这种意境的音乐,很快使学生也进入这种情境。在耳闻目睹和心灵感应中学生终于悟到贝多芬此时内心的情感,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了课文的中心。

三、提出问题具有思考性,难易适度

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可分为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学生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学生的“现有发展区”;第二种是正在形成而尚未形成的发展水平,即“最近发展区”。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接受水平和理解能力等情况,向学生提出的问题,其难易程度应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即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是学生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过难,挫伤学习积极性;过易,有碍于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易导致学生养成浅尝辄止的不良习惯。简而言之,挑战性的问题应是具有思考性的,在学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得出结论的难易适度的问题,这是教学提问的价值所在,是教学提问艺术最主要的功能。在教学《推敲》这一课时,有个孩子提出王安石在作诗《泊船瓜洲》时,和孟郊一样多次推敲,最后定稿时才确定用“绿”字,为什么?听到这样的问题,我很高兴,我知道孩子们在思考,如果处理好这个问题不仅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诗人严谨的创作态度,还能让他们领悟到祖国文字的巨大魅力。于是我顺势抛出问题:试着想象一下,作者作诗时可能还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这一问题包含两问,重在后一问。前一问比较容易,处在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孩子们可以轻松做答。然而,第二问就具有一定难度,处在他们的“最近发展区”。此时第一问便自然而然地变成了后一问的垫脚石,提升了学生思维运转的高度。孩子们站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第一问结论的基石上大胆想象,得出后一问的答案。这一问题的设计就具有思考性,难易适度,让学生有所思,但又不畏于思;有所得,但又得来不易。

四、培养自学态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自学态度是语文自学能力结构中的动力,学生只有具有自学的积极态度,才能给自学以强大的内驱力,促进自学顺利而有效地进行。学生认识理解了语文自学的意义、价值,从而萌发自学语文的自信感、愉,通过积极自学获得语文兴趣,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

篇7

信息技术能以形、声、光、色等表现形式把学生难以在语文课本上见到的事物展现在他们面前,让大量的、多样化的信息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的优势中心,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进入主动学习的状态中。能帮助学生透彻地理解所学的内容,确保“省时”、“高效”的课堂目标,将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在一起,可谓现代化教学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兴趣色彩,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求知欲望。

如教学《丰碑》这篇课文,通过制作课件,让同学们从电视屏幕上看到了茫茫无际、高耸入云的大雪山,听到了冰天雪地中风雪交加,北风呼啸的声音,很快就进入了这个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故事情境中,为他们能深入理解军需处长舍己为人的精神打下了基础。

二、利用信息技术,突破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受诸多因素的限制。首先,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观察事物不够全面,对问题的把握不能从整体考虑;其次,有的教学内容比较抽象,用传统的教学媒体及教学方法较难表现或难表达清晰,信息技术具有模拟演示的优势,能把知识内容由静态变动态,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呈现思维的活动过程,变抽象为具体,增加了教材理论知识的形象性和直观性,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知和表象,使难以觉察的事物能清晰地展示在学生能力可及的范围之内,架设起由具体感知到抽象思维的桥梁。如《詹天佑》一课,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在屏幕上演示开凿隧道的两种不同情况——从两端向中间凿进法和中部凿井法,学生观察后,很快就明白了这两种开凿隧道方法的好处,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三、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素材

学生每逢作文,总是无事可叙,无话可说,只好东拼西凑,说一些空话,甚至编一些假话,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如何教学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叙”,这一直是作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多媒体教学技术在突破这一难点时体现了它的优越性。因为多媒体教学作文,可突破时空地点的限制,把现实生活中的某些情景、事物搬进课堂,真实地呈现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

通过反复细致观察以及教师有意识的启发,能很快地抓住事物的特点,使学生有话可说有景可写,达到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率。

四、利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课外阅读,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上书库的日渐普及,学生可以通过上网轻松阅读网络版报纸及最新版的图书,不但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也提高了阅读效率。学生通过网上阅读还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材料。如教学《向往奥运》一课,可引导学生上网查阅有关奥运知识的内容,如奥运会的全称、来历,举办的时间、国家,奥运会会旗的意义,奥运口号、精神,在奥运会上涌现出的著名中外运动员,2008年我国举办奥运会的意义,人们为2008年奥运会所做的准备等。这样把课堂所学内容有机地向课外延伸。教师经过规范、科学地指导和训练,学生开展课外网上阅读,使学生学会了精读、浏览、速读、比较阅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大大提高。

五、利用信息技术,陶冶学生的情感

把语文课文中美的形象、事物用音乐、录像等形式通过投影、计算机展现出来,创设一定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审美对象产生美的情感,陶冶其情操,直至使学生拥有鉴赏美的大脑和创造美的双手。因为通过审美感知,可以引起学生心态的系列变化。或爱、或憎、或欢快、或沉闷,这些情感色彩的印记,在触动学生理智、改善认知行为上具有微妙的功能。

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优秀教材,如《林海》《五彩池》《美丽的小兴安岭》等展现自然美的课文。还有许多生动丰富的语句,诗情画意是一大特色。借助录音、录像、投影等多种教学媒体,把优美的大自然景观展现在学生们面前,使他们深刻地体会到林海一碧千里的壮观,五彩池奇异缤纷的美妙,再加上优美的乐曲,教师声情并茂地讲解,将观察、阅读、思维、审美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培养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还受到了美的情感熏陶。

在合理利用信息技术的同时,作为教师应做好以下两点。

(一)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

我们的教学离不开网络,而计算机只能是一种信息加工和呈现的工具,教师在教学当中不但不能由计算机或计算机网络代替,相反,教师在这种模式下的重要性更大了。在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教学信息资源的设计者、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从前台走到了幕后。角色的转换要求教师在研读文本,准确把握教材的基础上,掌握多媒体制作技术。教师的唯一选择就只能是不断地更新知识和扩大知识面,主动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二)教学相长,优化师生的关系

网络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不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因而,师生关系在网络环境中是“民主平等”的。如古诗《泊船瓜洲》课后的思考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作者曾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教师没有提供学生明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接着要求学生利用网络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展开研究讨论。讨论时,不再是教师指定,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取所需,多向互动,协作学习。此时,教师也已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员,适时地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资料,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坚持不懈地开展下去,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提高。

篇8

【关键词】古诗;多媒体;意境

古诗作为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中的瑰宝,在语文教材中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虽然古诗地位如此重要,但是我国古诗在小学生的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而利用多媒体进行古诗的教学,不仅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有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对古诗有更深的理解,对作者的写作背景和表达意境更加能够加深体会。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意境

古诗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魅力在于它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即用语言并不能很好的对古诗进行阐释,这就要提到在语文古诗教学中被广泛应用的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通过对画面的展示,将优美的诗境展现的淋漓尽致,运用动耳的音乐,鲜丽的画面让学生深深感知古诗意境。例如,在学习《咏柳》时,诗中讲到“碧玉”和“绿丝绦”,这两种描写一种是指碧绿的颜色,另一个则是形容柳条纤柔的姿态,小学生对于这些并没有很深的认知,很难理解到底是怎样一种状态。这时老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展示相关图片,使他们有更直观的理解,更能理解作者对于春天万物复苏的描述,这些比喻都展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再如,讲述《望庐山瀑布》时,学生对于瀑布的景观不能感知,无法体会瀑布飞流直下的情景,老师为学生展示瀑布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能够感知云雾飞腾,和瀑布磅礴的气势,从而更有利于教学。

二、运用多媒体,体会神韵

古诗在选字用词方面都很讲究,每一个字词的使用都要经过仔细琢磨,因此理解重点字词就成为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多媒体技术能够克服传统的教学缺陷,让学生更直观的通过形色、声音、光影等形式,将抽象的诗句转化为具象,更能抓住学生的眼球,更有利于理解字词精妙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如在讲《泊船瓜洲》这首诗时,诗中“春风又绿江南岸”,对于“绿”字的用法,学生没办法体会,老师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江南春光的视频,同时通过一幅一幅草长莺飞的画面,把学生带入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让他们能够深刻体会古诗语言的精妙之处。再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就是十分的绝妙,老师在播放视频之前,首先对学生提问“生”字用法的精妙之处在哪,然后通过展示烟雾笼罩之下的香炉,一股股紫烟在阳光的照耀下,冉冉升起,景色美不胜收,既能带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又能让学生对字词的用法有一个深刻的体会。

三、运用多媒体,创设想象情境

古诗中的语言都是高度凝练的,老师在教导学生学习古诗时要做到能够引导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想象把诗的言外之意构思出来,在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这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个好的锻炼自己思维的方法。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展示,将古诗所描绘的意境以图片、视频的形式展现出来,这就为学生进行语言练习创造了条件。如,我在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时,首先利用多媒体在屏幕上播放动画:诗人在西湖游宴,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闪烁着粼粼的金光,十分美丽。后来天空下起了雨,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看到这样的美景,诗人的脑海里出现了一位非常美丽的女子。学生看了课件的展示后明白了,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不论西湖是晴还是雨,其姿态都是非常美好奇妙的,令人心驰神往。“画中的女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也叫西子。西湖由于其景色秀美,诗人把她比作西子。从古到今,不知有多少诗人为它所倾倒,不知他们写下了多少的名篇佳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代大诗人苏轼写的赞美西湖的诗句,好不好啊?”学生为这美丽的景色所陶醉,不禁齐答道:“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起来了。通过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仅使学生先前的畏难情绪一扫而光,又为后面课文的学习作了有效的铺垫。

四、运用多媒体,悟情诵读

古诗虽然短小精悍,但意境深远,音韵和谐,读来朗朗上口,回味无穷。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来也会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反复的诵读中,学生对诗的含义会有更深一步的理解和意会。而合理巧妙地运用多媒体,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恰当地运用电教手段,则能有效地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诗人的创作多是即景生情,要领悟诗人的情感,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身临其境。教学《枫桥夜泊》时,理解了诗句后,我让学生欣赏动画,进入到那凄寒、幽美的秋夜中,伴随着凄凉的琴声,学生仿佛和诗人一起,乘坐着小舟,行驶到枫桥边,面对着残月、乌啼、江枫、渔火,愁思万千,连诗人那一声声无奈的长叹,也都好像听得真真切切。当学生完全沉浸在诗的意境中,充分感受到了诗人的忧愁、寂寞之后,我指导他们进行配乐朗读,边读边展开想象。因为学生对全诗有了透彻的理解,所以朗读起来声情并茂,停顿自然,轻重恰当,尤其是“满”和“愁”字,读得恰到好处,令人回味。达到了以情促读,读中悟情的效果。电教媒体可以生动直观地将千百年以前的情境逼真地再现于人们眼前,可以重现古诗凝练语言所描绘的优美意境,使人们的感悟与诗文的意境达到相通。

篇9

关键词:想象;意境;有效

优秀的古典诗词感情真挚,语言优美,文字简练,再加上韵味十足,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质,又能熏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但是,这些古典诗词产生于久远的年代,小学生年龄小,在语言理解方面存在着障碍,再加上他们的生活阅历、认识水平有限,学生要想领悟诗词的内涵,体会作者饱含的丰富的感情也的确不易。虽然小学生学习古诗词提倡背诵记忆为主,但是,为了长久学习古诗词,提高学习兴趣也尤为重要。

我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把“诗中的境转化为自己心中形象的境,然后去体会作者的意”,不仅使学生把握诗的主旨,也能使学生举一反三,无形中培养了学生自学古诗的能力。

一、在品语言、悟诗情中想象的有效性

诗用词非常精练,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1.利用图画想象

心理学家曾作过调查,结果发现学习配有插图的课文与不配有插图的课文相比,学生要多获25%的信息。教材中的插图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如能合理利用,引导学生由此展开想象,就能使学生从整体上去理解古诗词。如,于谦的《石灰吟》,学生从字面上仅仅了解到石灰的高贵品质,但这并非诗人的意在,它还有更深的意义隐藏在诗面的背后,这时就可利用插图引导学生加以想象:“画面上主要画的是谁?旁边有哪些人?他们在干什么?两者有何联系?”学生通过想象就能明白:诗人于谦看到在烈火中煅烧的石灰,想到自己。由此也就不难体会到此诗中诗人以石灰自喻,立志报国,死而后已的思想感情。利用插图,学生全面把握了诗的主旨,因此,插图是学生理解课文的金钥匙。

2.抓关键字、句想象

古人对诗词的用字极为讲究,所以,古诗词的语言大多十分精炼,具有丰富的内涵。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想象,从而去体会诗词的妙处。例如:李白的《夜宿山寺》中有一关键字“摘”。提问:“人能摘到天上的星辰吗?”于是,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全诗就能明白:那是因为人站得高,即山寺之高。山寺真得有那么高吗?显然不会,由此学生自然能理解诗人那夸张的笔调。再如,《赠汪伦》一诗的后两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是全诗的难点,也是理解作者感情的关键。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想象,一步一步逼进主旨,化难为易。

3.结合背景想象

它是指教师在讲解诗歌时先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背景知识,让学生赏析诗歌时联系背景展开想象,最后理解诗意,把握诗心。例如:白居易的《忆江南》,用十几个字概括了江南春景。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就要结合写作背景来理解,杭州这个白居易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是什么给他的感受最深呢?白居易曾经担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两年,后来又担任苏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时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苏杭,应该说,他对江南有着相当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的印象。当他因病卸任苏州刺史,回到洛阳后十二年,他六十七岁时,写下了这三首忆江南,可见,江南胜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试想,如果没有背景的介绍,学生就不能展开想象,只从字面上理解诗歌就很难把握主旨了。

二、在创情境、入意境中想象的可行性

古代诗歌遣词造句高度精辟,具有浓郁的诗意,只有进入古诗的意境之中,才能感受古诗的魅力所在。

1.画面展示意境法

诗是抒发诗人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因此,诗歌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教师能将抽象、凝练的语言与具体的形象实物联系起来,将古诗中的“形象”化为可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课件图片,那么,教学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鹅》这首诗包含了丰富的信息,有鹅的色彩、形象、动作等等。如此丰富的信息仅凭口头讲解是不易表达完整透彻的,故此,根据诗意我寻找了一幅美丽的画面:那长着一身洁白的羽毛,划着两只红红脚掌的鹅,在清澈浅绿的湖水中悠闲自在地拨掌前行,欢快地引颈高歌。此时,水波荡漾、荷叶轻摇,这意境多美啊!教学时诗画对照,相映成趣,为学生想象活动提供了丰富的表象信息,学生很轻松地融入诗的意境之中。

2.音乐感受意境法

音乐是开启人们感情闸门的钥匙。古诗中有不少本身就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音律沟通起来,尽可能地将古诗中的“情”化为可作用于听觉的青律,有利于学生披文入境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妙。如,教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友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

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清幽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物、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滨,黄鹤楼下,他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后,一直伫立江边,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又如:教学《泊船瓜洲》时,可放一段江南丝竹《春江花月夜》,让学生微微闭眼,凝神细听,遥想江南的明山秀水,这样学生很轻松地就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实践证明,运用乐曲来感受诗中意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篇10

一、进入远教资源这片天地,拓展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小学语文课新程标准》中指出:“构建灵活开放的语文教材体系,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信息丰富、资源多样、传播快捷等优点,搜集信息,查阅资料,可以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采集到广泛的知识,更好地学好语文。如《威尼斯的小艇》一课在预习时我布置学生到远教室自由浏览有关该课的任意内容。上课开始,没有直接导入新课,而是让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资料。课堂上,学生非常活跃,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有介绍意大利风土人情、威尼斯地理位置、水城特点的,有介绍威尼斯与我国苏州林园结为“姐妹城”的情况的,有赏析课文的,还有出示自己根据介绍描绘的意大利地图、威尼斯小艇的。这一环节的设置真可谓“功”在远教资源,“利”在课堂上、学生身上。

二、贴近远程教育,优化师生关系的平等化

在远程教育资源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教师的角色和作用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师生互动的方式也实现了全面革新。教学过程中,不是教师指向学生的单向活动,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互动交流。因而,师生关系在远教环境中是“民主平等”的。如古诗《泊船瓜洲》课后的思考题:“‘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作者曾用过哪些字?为什么最后用‘绿’字?”教师没有提供学生明确的答案,而是让学生自由想象,畅所欲言,接着要求学生利用远教平台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料,展开研究讨论。讨论时,不再是教师指定,而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各取所需,多向互动,协作学习。此时,教师也已成为整个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员,适时地提供自己所占有的资料,平等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

三、体验远教资源,感悟课堂教学的新活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或赞颂祖国大好河山,或托意于物,或抒发人间真情,或领略异国风光民俗……所有这些,由于某些方面的限制,学生在学习时很难把握作品的意境。用传统的教学,只能在局部应用音乐来渲染,利用图像来显示,运用文字来诠释,却不容易把它们有机结合,学生学习时费劲,收效不理想。而利用远程教育的超越时空性,下载有关声音、图像、文本、动画等信息,利用多媒体链接,能准确生动地再现当时当地的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体验、感悟,给语文教学注入新活力,达到提高学习质量的目的。

1、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提高学生感知能力

教师应充分利用远教资源,融声、光、形、色等为一体的功能,通过生动、形象的多媒体画面,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化难为易,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拿《触摸春天》为例,先让学生捧读课文,诉说故事情节。“在春暖花开中,一女孩穿梭在花丛中,走得很流畅,步履轻盈,在一棵月季花前敏捷地伸出双手拢住了一只蝴蝶……”。这时,教师间停叙述内容,因势利导,呈现远教资源――一个被黑布蒙住双眼的小女孩;在花丛中摸索前进,一时摇摇欲坠,一时踉跄倒地,一路磕磕绊绊,很不流畅。教师再补充:“蒙上双眼后人的动作极不协调,可文中双眼失明的小姑娘动作笨拙吗?你们感受到了什么?”这样情景投入,更能体会到小女孩用心灵感触春天的崇高。

又如;在《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学中,教师通过远教资源为学生提供声、像、文并茂的画面,直接展示教学难点,主导学生对重难点词句形象地理解,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春、夏、秋、冬”段中所描绘的种种景象和词句中准确用词的生动含义。

2、有助于情感熏陶,审美鉴赏

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课,教师一次又一次借用如画的美景吸引学生,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想象,感受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妙景象,体会用词的准确。并机动地安排了拓展欣赏环节,充分展现小兴安岭是个美丽的大花园。学生看到小兴安岭的真实画面,或惊讶,或陶醉,他们为亲自体会到大自然的美而愉悦,而有所感慨,有所抒发。在学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有所体验后,教师适时地让学生谈出自己美的感受――这其中就蕴含着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培训。紧接着,顺势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朗读,使学生在声情并茂中反复揣摩领会。由此,水到渠成,深刻理解了词句的准确性,领会了作品。

四、利用远教资源,实现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远教资源环境下的语文教学活动,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颐和园》一课,教师在讲授完第二自然段后,课文的第三、四、五自然段让学生自学。在这里,教师设计了类似BBS的一个“课堂讨论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先选择任意一自然段学习,并且在远教资源上找到相关的资料,寻找正确的答案,自主地理解课文,这种把选择的权利交给学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方法。

2、自主选择学习伙伴,有助于合作学习

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交流的伙伴,互相启发,共同探究是实现有效学习的重要方式。这种方式便于信息的多向传递,在参与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学有所得。如《颐和园》一课的第三、四、五自然段,教师给足学习时间,放手让学生自学。在这里,选择同一自然段学习的学生可以围绕该自然段自学提示中的问题,选择合作、交流伙伴,进行讨论。在设计好的课件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问题:“颐和园长廊的特点是什么?”“长廊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说明了什么?”“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表达了什么信息?”学生在各自的屏幕上你问我答,各抒己见。而更为精彩的是,学生一旦都参与学习,成了学习的主人,求索的思维便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3、自主选择学习方式,体现教学“以人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