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8 23:00: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揠苗助长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揠苗助长课件

篇1

暑期中研读了冯卫东院长的著作《为真学而教——优化课堂的18条建议》,原以为是一本需要用毅力战胜的枯燥的教育理论书籍,然而初读几章,便离不开眼了,其中的课例耐人寻味,许多教育现象页是我在教学过程中也曾为之感到疑惑的。所以这本原以为需要打持久战的书籍,花了一天功夫遍读完了。

冯院长全书给教师的教学提出了18条建议,每一条针都对课堂的实际现象而提,字字珠玑。对于冯院长在第六条建议下提出的问题“碎问而闪存的能不是惰性知识吗”,我身受触动。特地网上搜索了英国BBC播出的纪录片《中国式教学》,我们的“中国式教育现象”却是广泛地存在着,课堂容量非常“丰富”,教师讲授特别“具体”,学生们都很乖巧的成了课堂中的小绵羊,配合教师完成四十分钟的问与答,我们仍在这种课堂模式下不断的寻找着让课堂容量更饱满的方法。

由此,我不禁想到了我的所谓公开课。我曾经精心准备一堂市级的展示课,内容是五上寓言故事的《揠苗助长》。“寓言”这个词第一次在课本中和孩子正式见面,所以我对这个文本体裁也是卯足了劲儿,查找了许多资料,试图来解释什么是“寓言”。在第一次试教时我花了15分钟时间来和孩子弄清楚什么是“寓言”,孩子的反应非常顺畅,我和孩子的问答配合几乎可以用“对答如流”来形容,以至于我在心底暗自窃喜“设计对了!”课毕,当时指导我备课的主任毫不留情地告诉我“你花了三分之一堂课的宝贵时间,和孩子搞懂一个他们已经熟知的问题。”我顿时傻了眼,课堂效果很好啊,孩子的反应很热烈啊,这样的课堂难道不活泼吗?现在再回想起来,为当时的愚钝感到惭愧,一堂热热闹闹的、孩子对答如流的课堂,究竟引发了孩子多少思考呢?孩子那一堂课有所得吗?我回到家,拿出录音笔听听我这次的试教的过程,作为一个第三者再聆听这节课的时候,真是引人发笑,43分钟的时间里,尽是我的声音,大段的讲述、琐碎的提问、迫不及待地抢达,让坐在下面的51个孩子“失了声”。拿出教案数一数,我提出的问题竟然多达19个,想删也无从下手,总感觉少了哪个问题,我这场戏就接不上了。“戏”,确实,这堂课就像我精心设计好了剧本,孩子只是充当了我的演员,我把剧情设计好了,把自己的台词设计好了,甚至把孩子的台词也设计好了。如此多的提问,削弱了课堂的内容确定性,背的滚瓜烂熟的台词让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我不知道自己要教和在教什么,“失之琐碎,浅表思维,碎问碎答,缺乏勾连,游离文本······”。冯院长文章中提到“碎问似乎成了满贯课堂现象趋于减少的‘改课’新背景下许多人共同的新宠”,我也不落俗套的成了这一些人之一。怎样才能通过“少”的问题,引发孩子“多”地思考呢?如何才能将提问进行整合,怎样提出提纲挈领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高质量的问题?思前想后,还必须从研读文本出发,打破一贯教学的老思路,重新针对教学目标,制定切实有效的,能引起真正思考的问题。最终,我确定了这样几个中心问题“你读过哪些寓言?寓言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简单的概括这则寓言故事吗?”“你能再读读文字,揣摩揣摩农夫的心情,试着演一演吗?”“你的生活中有类似‘揠苗助长’的事情吗?”伴随四个大问题,我把整课教学分为四个板块“寓言激趣,发现特点”“初读课文,了解大意”“再度课文,品味文字”“课堂延伸,链接生活”。问题少了,我的思路也许清晰了不少,心里有了数,上课的时候也不用眼睛盯在教案上挪不开了。教案经过重新整合,在实施的时候最明显改变就是课堂有了更多的留白,但这时候我不害怕这片刻的“冷场”了,孩子的生长拔节本就是静悄悄的。

回忆以前的自己,执教一堂公开课的时候,总是把课件完善了又完善,过渡语修改复修改,板书设计再设计……问题却不敢提大的,提出一堆琐碎的简单的。于是乎,虽然我给孩子准备的很“多”,但实际上孩子的得到却少之又少。课堂看上去师生互动频繁,氛围融洽,教师的语言似乎也是精彩纷呈,热热闹闹的一堂公开课,自我感觉良好。这便是课堂的“外在美”了吧。

篇2

关键词高中美术;优化教学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就决定了高中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大众教育、素质教育。在高中美术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运用一切教学手段,优化我们的课内外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促进每一位学生的美术技能和特长都得到发展。

一、美术教学应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给学生提供多样的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体验、思考、鉴别、判断,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养成对美术终身爱好的情感。学会理解祖国优秀艺术,引导他们理解各民族的文化,激发他们对祖国悠久文化艺术的热爱,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秉承民族风格的优秀传统,激励其发奋创造的精神,学会尊重世界多元文化,学习从全球化的角度观察与分析各种美术潮流及其文化背景的方法,逐步掌握理解多元文化的知识和技能。

二、设计有学校特色的美术课程开设

当前高中学校开设美术模块教学的情况是:多数学校选择在高一开课,也有个别计划在高二才开课,每周一课时。都开设了“美术鉴赏”模块,最多有的教师选择开设的模块是“绘画”,选课方案由学校制订,学生基本没有选课的。因此,在推进高中美术课程实施过程中,必须加强学生选课指导。

1.建立选课指导,学校在学生选课前应及时提供课程设置说明和选课指导说明。美术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认识不同美术模块的特点,增强模块选择的兴趣和积极性。

2.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选择,也可通过一些调查、小测试等方式,发现学生的特长,指导学生选择适合他们学习和发展的模块。

3.召开班长或美术课代表会议,组织指导学生根据学校设课和自身情况确定个人高中阶段的课程修习计划,并及时选定每学期课程。让学生自行填写学习自愿,并将名单提交任课教师进行合理分配。

三、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切忌揠苗助长

美术生基础差参不齐,小学、初中阶段,或没有进行正规训练,或根本没有训练,因此,给高中美术教学带来不少障碍,要想通过三年专业练习达到高考要求,是很不容易的,而且这种良好愿望,往往会走上揠苗助长的道路,急于求成,常常事倍功半。我们在教学中首先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1.加强基础训练,首先抓素描、色彩两门,用黑板示法,分步骤边画边讲的办法,教给学生要注意的要点和关键性部位,如抓形、抓结构,先方后圆,先整体后局部、然后再整体的科学作画步骤等,让学生通过反复作画训练,掌握并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2.要求学生不要浅尝辄止,要有耐心和毅力。学生打基础是最关键的一环,也是最枯燥的阶段,我们总是想法调节学生情绪,调动其自觉性,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要有耐心和毅力。胜利往往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作画也是如此,只有坚持作完一幅画,才能画出整体效果。

3.建立短期作业和长期作业的训练制度。长期可以把对象画得很深入、透彻,短期注重提炼概括和效率,长短互补,就能达到综合提高。

四、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在美术教学中要积极采取各种生动有趣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课件演示、范画、游戏、音乐等方式,全方位展现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接触实际事物和具体环境,增强对形象的感受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不断给学生以高尚的审美体验。

五、注重活动性教学

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个性,激发其创造性,可多采用活动式教学,以活动的方式作教学的基本方式。

我们认为学生能力的培养,个性的形成都是在丰富多彩的自主活动中实现的。教师应鼓励学生自主活动,绝不可过多地限制。在教学中可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自由的,无拘无束的活动环境中,迸发他们创新的热情,增强其自信心,如参观、考察、游历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展览、竞赛等,能训练学生的直觉、想象力、观察力,激发创造动机。当然,学生的自主活动需要教师精心策划与指导,教师应给学生多提供社会与生活的情境,提供多元文化氛围,提供多样材料,媒介的创作工具,发挥学生的个性,引导他们大胆实践,大胆创造。大多数老师看重课堂授课的效果,却往往忽视课堂外的延续,很多学生上完课后,对一些美术问题心存疑问,一些问题更是似懂非懂,学生对美术知识的接受始于课堂也终于课堂。高中学生兴趣广泛,而且容易接受新事物,假如美术课上老师没有鼓励学生感受体验并参与,学生是不会积极活动的,所以在教学中一个老师应多渠道地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求趣,增强教学的愉悦性。教师可以针对美术作品或现象创设情境,也可创造性的提问,留悬念激趣,当然也可以巧妙设计以多媒体的形式直观教学,强调开发学生身心潜能,提高审美及创造美的能力。在对学生的调查中,我发现不少学生对美术图形、色彩有着很大兴趣,他们乐于接受和了解更深层次的相关知识。所以,我认为一个学生美术素质的培养和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外的实践活动,比如课外可让学生去参观美术展览活动或参观博物馆,去了解一些民间美术及研究性的学习等等,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发挥个性,激发创新精神,增强实践能力是十分有意义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假如能给予一定的评价与引导,无疑对于学生改变美术学习态度很重要,反过来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开展。

六、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

艺术一旦脱离现实生活,也就失去了它生存的土壤与意义。这一点对高中美术教学尤为重要,这也要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尽量多地与生活联系,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生活中的美,积极投身于审美体验。如我在讲解《走进具象艺术》《艺术美与形式美》这两节课时,布置学生调查感兴趣的、喜欢的美术作品类型;你对美的理解等。归纳成数据进行抽样调查,老师根据学生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七、平时教学与高考紧密结合

篇3

《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艺术领域的教育目标是:能初步感知并喜爱环境、生活和书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的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那么体现在美术方面的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既体验、观察、欣赏美术活动,又亲身经历、尝试各种表达和表现的过程。这其中的体验尝试各种表达和表现活动,则体现了幼儿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是该怎样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呢?

教育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富有个性的发展。也就是说,教学活动都是以受教育者为中心,为了每一个人的健康发展。

瑞士著名的认识论专家和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的过程,而是伴随着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从出生到成年都是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的。例如:一个新生命从呱呱坠地到呀呀学语,到学习穿衣吃饭,到学习知识和生存的本领,始终是处于发展的状态之中的,这不仅仅是年龄的增长。因此,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对教育不能操之过急、揠苗助长。

在教学生活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离不开教学生活,要在教学中逐步引导、发现、认识、掌握、应用、完善创新品质、形成创新意识。

爱的前提是认识和了解。在艺术教学中,一是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环境中的美,比如:湛蓝的天空、形态各异的云朵、点缀着各色鲜花的草地、清澈的河水、林立的高楼大厦……让孩子知道美无处不在,大至一处景物,小至一颗石子、一个纽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二是要精心设计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方法把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到教学中。三是在教学中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例如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播放这样一段画面:几只小蜗牛在草地上做游戏,又来了一只漂亮的小蜗牛,它们要比一比谁的房子漂亮,请孩子们帮助它们设计一个漂亮的房子。孩子们纯朴的情感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就会积极主动想尽办法地帮小蜗牛设计一个漂亮的房子。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是对美术有了兴趣,我们才能喜欢美术,研究美术,甚至创作美术作品。

害怕失败是成功的最大阻碍,只有不怕失败、勇于实践才能取得成功。爱因斯坦小时侯上手工课时,做了一个很糟糕的小板凳,而这个小板凳还是他在几次尝试之后的作品呢。正是因为不怕失败,爱因斯坦成年后通过反复的实验研究,最终发现了光电效应定律。

在美术课上,我们也应培养学生不怕失败、勇于实践的良好品质。例如:剪纸课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剪纸是中国的一项传统艺术,现在有很多外国人越来越欣赏中国的剪纸艺术作品,甚至到中国来学习剪纸艺术;然后展示一个个美丽的窗花(剪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在学习一折三剪纸方法的过程当中,要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的胆怯心理,告诉学生剪坏了没关系,剪不好可以重剪。对于不会剪的学生,老师可以再讲解示范一次,他们没有了后顾之忧,就可以放心大胆地剪了,这样每一个学生都会沉浸在剪纸的快乐之中。在学会了一折三的剪纸方法之后,学生更乐于尝试一折四、一折六的剪纸方法。

当学生每完成一个作品时,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评价。评价要客观、公正,不能简单随便地以“像”或“不像”作评语,教师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评价,比如:色彩是否协调,构图是否合理,图象的比例是否合适,剪纸的操作是否娴熟,参加活动的态度是否积极……这样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更容易接受老师的评价。教师的评价只是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互评,例如: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幅作品?这样既能让学生认识到作品中的问题,又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篇4

识字教学在小学语文中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儿童主要是通过学校系统的识字教学掌握汉语的字词。汉字的象形、会意、指事、形声等造字规律体现出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重要阶段, 汉字的思维训练功能在促进儿童抽象思维发展上又体现出它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识字教学中,汉字的识字规律尚未得到充分体现,识字没有突出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性(现代汉字由笔画或偏旁构成,由几笔几画,由什么偏旁构成,有其内在的道理和根据,这就是汉字内部的理据性),部分教师对汉字的理据性缺乏认识,不能引导学生建立音、形、义内在的必然联系,而是让学生进行机械记忆,结果是学生对汉字的认知始终处于模糊状态,再现和运用产生极大困难。这也是学生错别字较多的根本原因。因此,在识字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加强识字教学,发展学生语言能力。

一、培养学生形成概念的能力

概念是人类重要的思维形式之一。儿童掌握概念的特点直接受其具有的概括水平的制约。概括能力是儿童掌握概念的直接前提。在识字教学中,要充分结合汉字内部结构的理据性,进一步引导儿童在理解事物形象特征的基础上,加强对事物本质特征的认识,从而促进抽象概念的形成,培养其对事物类别特征的归纳能力。

例如,《雪地里的小画家》(部编教材一年级上册)中“群”的教学片段。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

生: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师:谁能说说“一群”是什么意思?

生:“一群”就是很多的意思。

师:都来了哪些小画家?

生:有小马、小狗、小鸡、小鸭。

师:只要数量很多就能说是“一群”吗?出示图片(草地上有很多马,但很分散)这能说是“一群马”吗?

生:不能。

师:这许多的马还要是怎样的才能叫“一群马”?

生:聚在一起的。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一群是什么意思?

生:聚在一起的数量很多的动物,就叫一群。

师:出示“群”的甲骨文:

甲骨文 =(众多羊只)+(攴,鞭策、驱赶)+(口,吆喝)表示牧羊者吆喝着将四处散落的羊只驱赶到一起。比喻引申聚在一起的数量很多的动物、事物。

师:出示四张图片,说说都有一群什么呀?

生:一群马、一群牛羊、一群学生、一群小动物

师:所以,聚在一起的数量很多的动物或人,都可以叫作“一群”。

汉字具有多义性,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字义往往不是本义而是引申义,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分析汉字的理据性,与汉字本义建立联系,从而建立起音、形、义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字形、字义有一个清楚明白的认知。这既培养了学生对事物本质特征的概括能力,又降低了学生再现和运用汉字的难度。

二、培养学生形成判断的能力

判断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即内在规律性的反映形式。汉字中有许多字形相似、意思相近的情况, 为锻炼学生的判断能力提供了第一手素材。

例如,《雷雨》(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垂”的教学片段。

师:“垂下来”是什么意思呢?我们请蜘蛛来做做动作,大家仔细看。(课件演示蜘蛛垂下来的动态。)

师:谁能说说“垂下来”的意思?

生:“垂下来”的意思就是“掉下来”。

师:你给它找了个近义词。这两个词的意思很相近,那这里为什么要用“垂下来”,而不用“掉下来”呢?

生:它是有丝垂下来的。

师:你的眼睛可亮了,在生活中看到过吗?

生点头。

师:联系生活实际,你知道蜘蛛掉下来有什么连着的?

生(齐声):丝。

师:大家说得很正确。我们在生活中常常用到这两个词语,请小朋友看大屏幕。(出示四幅图:兔子耳朵垂下来,苹果掉下来,树叶落下来,向日葵垂下来。)

师:看图想一想,哪些时候我们习惯用“垂下来”,哪些时候我们习惯用“掉下来”?同桌互相说一说。

生练习看图说话。

生:苹果从树上掉下来!树叶从树上掉下来!

师:那剩下两幅图呢?

生(继续):小兔子的耳朵从上面垂下来!向日葵的花朵垂下来!

师(课件归类排列四幅图):看来,你们在生活中会正确运用这两个词语了。对比这两个词,我们会发现它们都有从上往下落的意思。如果一头向下,一头还连着的,就用“垂下来”;另一头完全分开了,就用“掉下来”。

师:现在谁能说清楚文中为什么用“垂下来”了吗?

生:因为蜘蛛是连着丝垂下来的。

师:课文用词可准确了,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另外,在字形的分辨方面, 教师可以引用造字的原理来解释字形的因果关系。如“栽”和“裁”, 前者为筑墙立板、种植之意, 与木材有关所以以“ 木”为形旁;后者是裁制、剪裁之意, 与衣有关, 因而以“衣”为形旁。学生通过联系具体的语境对字形或字义相近的字进行区别的过程, 既是识记和理解字义的过程, 又成为他们运用语义进行抽象间接判断的锻炼过程。

三、培养学生形成推理的能力

推理是由一个判断或多个判断推演出另一新的判断的思维过程。在识字教学中,要强化偏旁教学的字理意识,引导儿童进行判断推理, 理解这一类的共同意义。

例如,《揠苗助长》(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焦急”的教学片段。

出示句子:他在天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注意读出农夫焦急的心情。

生朗读这句话。

师:明白什么是“焦急”吗?

生:就是很着急的意思。

师:“焦”字的四点代表什么?

生:代表“火”。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爷爷和小树》中学习“热”字时就知道了“火”作偏旁时变写为四点“灬”。)

师:出示课件:焦,甲骨文(隹,鸟)(火,烤),表示烧烤鸟雀。

谁能说说“焦急”什么意思?

生:像火在烤一样,十分着急。

师:谁能猜一猜“煮(zhǔ)”、“照(zhào)”、“煎(jiān)”、“熬(áo)”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

(引导学生自觉地用“火”去析它们的形义。)

师:你认识这个词语吗?出示“烹饪”(不注音)

生:不认识。

师:谁能根据这两个字的形旁猜猜这个词语是什么意思?

篇5

关键词:语文教学;多媒体;创新课堂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高效率的现代化教学辅助手段,具有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等优越性。然而,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大,且老师的认识存在差异,在利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时如何让多媒体的作用发挥最大化,是当下语文教学的一个难题。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中老师如何驾驭多媒体设备,对教学内容正确的筛选,旨在提高教学质量。

一、用多媒体激趣,引入新课教学

小学语文课文内容大多有故事情节,有故事情节的文章可以通过动画展现给学生。没有故事情节的文章也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制成连续的画面真实地再现给学生。让学生一边看动画一边听课文朗读。活动的画面形成了现场气氛,配以富有感染力的高水平的朗读,将无声的文字描写变为有声有色的生动画面,把学生一下子带入故事情境中。例如:在教学《探母》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引入,然后是设计的“深情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时间的长河可以带走一切,但带不走父母的爱。它已深入我们的骨髓,融入我们的血液。这爱留在我们的心中,时刻温暖我们的生命历程。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让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化抽象为具体,解决教学重难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有些课文内容涉及的知识比较小学生还不能用形象思维解决,还需要利用抽象思维解决。而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还没有真正的形成,即使反复地阅读也难以领会,无法感悟其中的意境。多媒体教学可以化抽象为形象,便于学生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没有见过铁道,对设计“人字形”铁路不能理解。对其中的“这样一来,火车上山就容易多了”这句话难以理解。因此,教师不需要对课文内容进行繁琐的分析,而是制作多媒体课件,把“人”字形铁路在火车爬上陡坡的过程演示给学生看,这样学生就理解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铁路爬上山的。当学生亲眼看到列车到上坡时就用前面的车头拉,后面的车头推,学生经历了形象性思维后,懂得了“人”字形的意思,在头脑中形成了鲜明的表象。这样,教学难点便不攻自破。学生从朗读中感悟到“人”字形铁路的巧妙设计。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化抽象为具体,突破了语言难以解决的问题,为教师解决了教学难点。

三、视频示范阅读,促进情感体验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重视对学生的阅读训练。能否有效地阅读理解课文,情感体验占了极其重要的因素。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通过音像把语言文字中描写的情景、内容声像化地再现出来,使课文内容具体化、形象化,阅读情感的标准化。教学中我们通过多媒体的标准示范朗读,能促进学生对课文情境的体验,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受到标准、优美的语言感染、熏陶。学生很容易理解、接受课文内容。如:《海上日出》《桂林山水》等优美的散文学习,没有良好的读,就没有真正的鉴赏。对这类课文的教学应充分利用朗读来领悟作者的写作感情。现代信息技术能提供阅读促体验的有效支撑,随意控制朗读材料,按教师和学生的体验要求开展跟读、自读、朗读等多种阅读形式。对于配有画面的多媒体课文朗读,可以通过声道的选择,控制阅读声音,让学生看画面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技巧。运用多媒体进行示范朗读,不但能使学生得到标准语感能力的培养,同时还能解决个别教师语言欠标准的朗读能力问题,从而使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四、多媒体刺激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鲜明的色彩与生动的形象,促使学生进入文本中的情境中,从而刺激了学生的感官,进而刺激他们的思维。让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与作者的情感进行交流。学生对事物的体验越深刻,就越能激发他们认真的研读课文,在研读的过程中思维活跃,从而为创新思维奠定了基础。教师在教学《揠苗助长》时,学生通过多媒体操作画面演示,构思自己的想法。如:演示了画面“他的儿子看到禾苗都枯死了”,结束画面提出疑问:“如果你是禾苗,你会对他说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寓意。我告诉学生自由思考,大胆想象。学生们有的说:“这样种我们是不对的”,有的说:“你应该想办法把我们养得又白又胖的。”还有的说:“把我的根都拔坏了,我当然要死了”,等等。又用计多媒体把画面调出来让学生认真观察:那个人筋疲力尽又高兴自得,他的儿子一脸的迷惘和无奈。他们看到画面又再一次激发了想象,说出了另一些可以反映寓意的想法。如:“你不应该违反我生长的规律”,“以后你再也不要这样种我们了”等。这节课我在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同时,也水到渠成地揭示了寓意。

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一个新兴的课堂辅助教学工具,只要广大语文教师从学生的需要、从教材的需要、从课堂教学的需要出发,合理的设计制作与使用多媒体课件。那么,我们的课堂会预约出更多的精彩,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快乐。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下的语文课堂会迎来又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参考文献:

[1]刘蕊.语文课堂教学应用多媒体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1(3).

篇6

摘 要 多媒体技术运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便捷的使用方式能够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丰富的表现形式让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参与教与学的积极性。

关键词 新课改;小学语文;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1-0099-02

1 前言

小学语文是学生开展学习的必学学科,只有通过认真学习和掌握语文知识,才能够拥有足够的文字认识理解能力,进而在特定学科背景下去理解文字组成的内在含义。小学语文在新课程中被赋予更多的教学任务,要求教师能够让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对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创新,与新时期的时展潮流接轨,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新需求。多媒体作为逐渐普及的教学工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保证多媒体教学的高效性。

2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现状

在我国教学投入越来越大的背景下,多媒体作为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工具,在各个学校普及开来,基本每个学校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供教师教学使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致使教学效率没有得到有效的提升。

缺乏灵活的PPT课件准备 新课程开展以来,小学语文教师跟随教学发展节奏,积极使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然而在运用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对多媒体技术的掌握不全面,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复制粘贴等操作,PPT质量不高[1]。

如教学“汉字家园”模块,教师只是生硬地将课本的文字打在屏幕上,没有进行任何的效果处理以及相关内容的延伸,从而导致多媒体教学只是将黑板板书换成了电子板书,不能有效吸引学生在教学活动实践中的注意力。长期如此,学生会逐渐厌倦这种教学方式,在小学语文学习中经常思想开小差,反而导致学习效率不断下降。

滥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内容中,要求教师积极进行教学创新。由于多媒体设备具有使用便捷、备课方便以及减少了板书的粉尘污染等优点,部分小学语文教师在每一节课都使用多媒体来开展教学[2]。如此一来,导致教师在准备时花费精力较少,一些不适用于多媒体教学而有其他更好的教学方法的课程都被多媒体取代,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母亲的账单》时,单纯采用传统讲授法的效果并不理想,采用情境教学法更能够让学生融入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来扮演不同的角色,让学生积极进行预习,增强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课堂学习质量。

多媒体教学中盲目追求视觉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一些刚毕业的年轻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为显示自己的电脑优势,盲目追求一些视觉效果,忽略了教学的本质内容。在这些PPT课件中,教师多采用一些绚丽的切换效果,以及插入一些与教学内容关系不大却华丽好看的图片、动画。虽然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融入其中,但是由于其没有核心的知识精华,导致学生不能够有效掌握更深层次的语文知识,使得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

如在教学《美丽的草原是我家》时,教师在PPT中插入许多关于草原的图片和视频,并将这首歌的音频也插入其中。在教学时,教师更多的是让学生跟唱这首歌,让学生观赏图片,缺乏对学生审美观的引导教学,没有让学生及时表达看完草原之后的感受,其表达能力没有得到较好的培养。

3 提高小学语文多媒体教学的使用效率

为保证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作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养,针对使用多媒体过程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改正完善,确保多媒体教学的有效性。

提升计算机水平,确保多媒体课件质量 针对部分小学语文教师计算机水平不高,PPT课件制作质量低下的情况,教师应通过参与计算机技术培训等途径来不断提升自身的水平,熟练掌握PPT软件中的效果插入,并能够进行音视频的剪接和插入,做到自己想要什么样的效果就能够做出什么效果,将课本上一些学生看不见、听不到以及难以想象的内容以一种逐步引导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同时,教师还可以在网上经常搜索一些经典的PPT课件进行模仿学习,并通过自己的不断实践进行创新,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如《夏日的海滩》一文对于大海的描述十分精彩,但对于不靠近海的地区的学生来说,大部分学生没有见过大海,对海的存在与美丽只能靠想象。针对于此,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教师可以在PPT中插入几个真实的海滩场景,并尽量选取一些有儿童参与的、风景美丽的图片。还可以在课件中插入《海尔兄弟》的一些精选短视频。

结合教学内容特点,合理开展多媒体教学 针对多媒体滥用的情况,小学语文教师应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认真挖掘其具有的特点,并合理选择教学方法。为此,在新课程不断深化改革中,教师应尽可能地多掌握一些新兴的教学方法,既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率。多媒体教学依然可以与小组合作学习法、情境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

如在教学《咏柳》时,可以采用多媒体与小组合作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教学,一方面通过多媒体丰富的展现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篇,另一方面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加深理解。在多媒体环境下的小组合作教学中,不仅学生能够轻而易举地学会古诗词,而且教师可以利用集体荣誉感来让学生进行诗篇记忆的比赛,让学生进行快速的记忆[3]。

加强多媒体教学的知识结合度 为有效保证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内容与课程标准要求的紧密结合,教师在PPT的设计过程中应在保证教学内容完整的基础上进行表现形式的效果处理,分清主次,提高效率。

如在对《揠苗助长》《亡羊补牢》等寓言故事的讲解中,教师可以在网上搜素相关的动画视频来让学生进行观赏,而在观赏的过程中应注重对寓言故事的寓意进行适时的引导教学。教学过程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寓言故事的寓意,让学生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这些道理。在PPT中,教师还可以插入一些具有同样寓意、现实中发生的以动画形式表现出来的小故事来让学生进行类比理解。

4 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是一门较为重要的学科,学校和教师应给予重视。在新课程背景下,多媒体是改善教学方式的有效工具。然而在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应积极审视自身存在哪些不足,并进行积极的改正和完善。为保证多媒体的使用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应保持持续的学习,加强与其他教师之间的交流,弥补自己的不足,提高综合素质,才能够在教学中灵活使用多媒体,让学生能够高效地进行学习,最大限度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汤春杰.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中的应用[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4(6):181.

篇7

关键词:中学美术教材 教法 新课程改革

二十一世纪,各地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积极地探索与新时代相适应的美术教育方向。回顾二十一世纪,中国的美术教育领域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的教训。本将大家对美术教育共同的话题,借此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一起观阅。

一、农村美术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主观认识不足:由于升学的压力,美术教学根本没有引起学校、社会、学生足够的重视。在当前的素质教育体制下,无论是社会,还是学校仍然是把应试教育作为首选。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被不少人视为“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

2.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美术教师使用的方法太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式也不能一成不变,它还需要不断更新,不断完善,不断发展。在当代的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美术老师还可以在教学中融入幻灯片的欣赏、多媒体制作的课件、亲身绘制的图片来提高学生的兴趣。

3.初中的美术教材内容安排方面较少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倾向和心理水平、没有针对农村孩子心理发展水平和个性特点,有针对性的组织安排教材内容,造成了揠苗助长与停滞不前的后果。教材内容简单划一、强求一致、存在明显的成人化倾向;传统美术教材过多地引入中国古代、本民族的艺术作品,排斥了中国现代的、以及外国的艺术作品;没有将美术与农村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为学生提供机会,去体验美术、工艺和设计的不同方法;没有适合学生参加的各种小组、班级的艺术活动……农村孩子知识文化水平的不及与教材的内容出现了断层。这些客观原因也造成了农村美术教育的困难和低糜。

二、农牧区中学美术教育发展的新方向:

(一)进一步确立终身学习,信息化发展相对应的美术教学目标。社会在发展、科技在进步、美术的生命就在于和社会接轨,离开了社会生活这片土壤,美术就如一朵枯萎的花朵毫无生机可言。

(二)不应忽略美术的历史潮流,要注重把握其中所包含的深刻文化内涵。中国有着悠久而古老文化传统,作为中国的子孙,都应该了解一点中国古老文化的底蕴,并可以向国内甚至网外传播中国的艺术渊源和艺术精髓。贯穿在我们的美术教材中这部分内容是永远不可缺少的。

(三)更加重视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美术的本义就是美好,因此创造美妙的东西,创造美好的生活是它最基本的要求,它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不能分开。

第三、怎样让中学美术教学质量见实效:

(1)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

众所周知,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在不断地完善,从以往的硬式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实践证明硬式教育主张“以教为主”“以学为辅”的教学模式,类似的模式不管哪一学科,在课堂上,教师永远是主角,学生只能是配角,甚至观众的模式,从而导致学生没有自身的思考空间,只能在一种闭塞,狭窄的空间中学习,失去了自己主动的思考权力,在一种压抑的环境中接受知识。从而失去学习的兴趣。失去兴趣何来的收获呢?

(2)备课、备学生

将近两个月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亲眼看到了许多教师兢兢业业,无私奉献的真实情景,令我吃惊的是他(她)们不但用自己的责任心去教育好每一位学生,而且用一颗真诚的爱心,关心每一位学生,因为他们懂得哪一个学生没有父母的爱而需要老师的关心,这虽然是一件平凡的事例,但我深深领会到一名人民灵魂工程师的光荣与伟大,使我更加热爱这一神圣而又伟大的事业,这一事让我懂得了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播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自己一颗爱心时刻关心他们的生活,按不同学习基础,生活基础去了解每一位学生让他们时刻觉得老师像父母一样关心他们,从而学生不仅喜欢老师,更会增加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信心,你以在美术教学工作中不但要按《教学大纲》认真备课,同时用心备学生同样重要。

(3)注重学习美术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认识,完成对客观的认识。

因此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素质教育实施的新的领域和新课程改革的历史阶段,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实践性仍然重要。

篇8

通过研究,改革生物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效益,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养成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受用终身的学习能力,使不同层次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素质化”。真正落实“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理念,真正实现由过去的“教书本,变成用书本教”的转变,下面就如何开展高二年级的生物教学提出如下方案:

一. 更新教学理念

实施素质教育应该是如何使教育回归它的本来,如何使教育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这就是所谓的素质教育。高中是素质教育的关键阶段,高中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阶段。任何一个国家都特别重视高中教育,但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像我国这样办高中教育的。

同时,《中国教育发展纲要》中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的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如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科教兴国”,培养一代“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有知识、有能力、懂礼貌、会生活”的新人,这一问题的解决已迫于眉睫。

近年来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社会、家庭对人才观的错误认识,对教学质量的片面理解,造成学生心理负面压力,不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优化,甚至制约人才的培养。新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使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有效教学是一重要途径。

有效教学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以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它要求教师拥有有效的教学理念,掌握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的有效学习。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高中生物教学的“有效”,更强调高中生物学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过程。

二..明确达成目标

1.重视思维能力、思想方法培养,在课堂进行中充分展现生物学科学的认识方法,即观察、猜想、实验、分析与推理、总结等,促使学生实现由“学会”到“会学”到“善于学习”发展;

2.重视精神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成功教育与挫折教育并举,通过教师的引导和激励,学生自身的调节和矫正,促进健康的人格品质的形成;

3.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培养独立的自学能力,如预习、检测、复习、小结等,使学生的学习根据自我需要、社会需要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

4.重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使学生具有科学的质疑精神,不仅多问“是什么”,还要多问“为什么”,在学习中勇于探索,善于创新。

三.掌握教学原则

1.稳定性与开放性相结合的原则: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都是相对稳定的,但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必须适应时展的要求,具有现代化特征,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2.情感性与民主性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师生情感的和谐,师生关系的平等,教师应做一个最优秀的学习者,启发引导,发挥主导作用,做学生的知心朋友,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原则:重视实验教学和活动课的开展,使教学活动富有探索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质疑意识,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注重体验、善于质疑、自主探究、勇于创新、勇于展示,在动手过程中发展创造思维,激发探索精神。

4.统一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坚持做到六个统一,即:①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统一; ②传授知识、指导方法与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统一; ③抓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统一; ④面向全体与因材施教统一; ⑤正视现实与面向未来统一;⑥自主发展与团队发展相统一。从学生实际出发,承认个体差异,遵循自主原理,鼓励学生追求自己的目标,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发挥特长。

四.更新教学内容

1.高中生物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标志,包括知识标志,能力大纲,心理素质标志等。

2.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方法优化,包括各种课型教学的研究,生物实验的改革探索,教学效果的评价(含模块考试)标准和手段的探索。

3.活动课、实践课的开展和优化,包括活动课、实践课的内容、形式、方法、实施和评价。

4.现代化教学手段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先进的实验仪器的使用、信息网络、CAI课件。

五.改革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教学过程,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制定教学目标,编拟教学程序,选择教学方法,组合教学手段等。

1.优化教学目标:依据大纲教材和社会需求,结合本校教学实际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力求使知识目标难易适度,内在联系自然,不“揠苗助长”;能力目标应从领悟理解模仿独立操作创造性活动,达到层次分明.例如,高中生物有关实验的教学,我们就不能一步到位,而是在三年时间内反复讲解,使认识逐步深化。

2.优化教学程序:根据社会需求、教学目的、学生身心特点和知识发展水平,应做到:把握好教学内容,包括对现行教材编排体系、教学目标的微调和教学内容的适当补充。精选教学素材、尽可能地使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深刻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情感、深刻哲理与美学特征等。

3.优化教学方法:教而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要在吸取各种教学方法精华的基础上,大胆构建适合本校教学实际,能真正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绝不拘泥于某一种教法,更不机械照搬。

篇9

[关键词]数学本质;空间观念;立体图形;体积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4-0017-02

“空间观念”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的十大核心词之一。“立体图形的体积”属于“图形与几何”的范畴,其核心价值在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如何正确把握数学的本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呢?下面笔者以“立体图形的体积”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与实践。

一、由易错题引发的思考

【例题】一根圆柱形钢筋,底面直径为2厘米,长1米,把它截成5段,表面积增加了多少?

对于这一道练习题,一部分学生由于缺乏相应的空间观念,误认为截成5段就需切5刀,从而错误地列式为3.14×(2÷2)2×5。究其原因有:(1)通过计算立体图形的体积,体积计算公式已深深地根植于学生的头脑中,但是,以体积为主的频繁计算练习,使得学生对体积公式的理解及推导的意义逐渐淡化。(2)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相对单调。教师虽然提供了观察和操作的材料,但是学生观察不充分,实验不到位;教师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安排和干预太多,导致学生经历知识的内化过程相对贫乏,缺少有效的“体验”。(3)没有把立体图形体积的特征与计算建立起内在的联系,导致学生对算理的认识模糊不清以及对算法一知半解。反思案例中出现的问题,最根本的原因是学生对基本的直接问题与发展后的间接问题不能进行有效的转换,空间想象力比较弱。

二、对教学内容的再认识

立体图形的体积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圆柱和圆锥的体积。新课程为了把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落到实处,增加了平移、旋转、对称、物体的相对位置等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内容,但仍然保留了传统教材中“积的计算”的教学内容,与以往不同的是,明显削弱了单纯的求积计算,减少计算的量,控制计算的数,把重心放在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上。

在小学阶段,空间观念以空间表象为主要表征形态,涉及初步的空间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小学的不同学段有不同的目标和侧重点。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之前,学生已经获得了空间与图形的基础知识,初步形成了空间观念,因此教学“立体图形的体积”时,教师既不能原地踏步,也不能揠苗助长,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征,挖掘数学内涵,把握数学本质,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学生的研究由平面图形的面积扩展到立体图形的体积,是空间观念发展中的一次飞跃。“立体图形的体积”的教学,无论是体积公式的推导,还是拓展练习中的问题解决,均要重视“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的渗透,从学生的经验入手,借助观察和动手操作,采取对比、推理、想象、交流等手段,适时进行抽象概括,使学生的空间观念在多N感官协同下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

三、教学的实践与对策

1.数形结合,在探究中形成空间表象

“数形结合”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与直观的图形相结合,通过数与形的相互转换来解决数学问题的一种重要数学思想。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立体图形的体积公式推导中,需要从形的方面入手,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联想、比较分析等途径,将图形的特征与计算相结合,理清知识的来龙去脉,丰富学生的空间表象。

例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时,学生虽然有了推导长方形面积公式的经验,但要学生从经验顺利地过渡到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推导,理解公式的本质含义,仍是一次“跨越”。因此在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时,可以让学生经历以下活动过程。

(1)数一数。课件出示由1立方厘米正方体拼成的长方体(长4厘米,宽3厘米,高2厘米),让学生数一数长方体体积单位的个数。由学生介绍数法,教师借助课件直观演示,帮助学生理解各种数法,并从中得出既准确又快捷的数法:先数每行个数,再乘以行数,得到每层个数,再乘层数,即长方体含体积单位的个数。

(2)摆一摆。给每个4人小组预先准备40个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体,要求各小组摆出3种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所得数据记录到学习卡上。

学生通过摆一摆、数一数、算一算,完成上述表格数据填写后,交流不同的摆法和想法。

(3)想一想。根据表格中收集到的数据,先让学生想象长方体的具体形状,及思考每行摆几个、摆几行及每层摆几个、摆几层,再向学生呈现长方体的立体图形,让学生想象用小正方体摆成的长方体的实物图,从而在数与形之间建立起应有的联系。

(4)说一说。让学生回想操作过程,观察表中的数据,说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在交流中体会长、宽、高和体积的关系,明白长方体的体积就是若干个体积单位的叠加,“计算”只是叠加方法的优化。

上述过程,学生利用数形结合思想,通过“动手操作―形成表象―想象描述―抽象概括”,对立体图形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本质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

2.等积变换,在辨析中提升空间思维

“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部分内容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而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又存在局限性,因此教学难度大,教师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制约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渗透转化思想可有效突破此教学难点。下面笔者以“圆柱的体积”教学为例,谈谈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如何渗透转化思想。

(1)推导中理解。在新授课中,教师可设计三个问题作为探究活动的主线,如你会怎样去研究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圆柱能不能转化成已学过的立体图形?如何转化?比较圆柱与拼成的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如何“转化”是教学难点,教师可借助多媒体的演示,让学生清晰感知“转化”过程:将圆柱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再把圆柱切开后重新拼起来,得到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分成的扇形越多,拼成的立体图形越接近长方体。如何辨析“圆柱与长方体的关系”是教学的关键点。学生通过对比,发现圆柱的底面积和高分别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和高,从而顺利得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2)练习中强化。要使学生理解圆柱体变换成长方体的转化过程,光靠新授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练习课中引导学生温故知新,不断强化。

【习题】把底面半径为5厘米的圆柱切成若干等份,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表面积比原来增加了60平方厘米。圆柱的高是多少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让学生辨析,得出增加的60平方厘米就是拼成的长方体(竖放)左右两个相等长方形的面积和,该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柱的底面半径5厘米,因此圆柱的高是60÷2÷5=6(厘米),圆柱的体积就是3.14×52×6=471(立方厘米)。

(3)复习中提升。在复习课中可再现知识点,重点引导学生回忆圆柱体积计算的推导过程。在解题时,可将圆柱切成的长方体由竖放变成横放,通过变换方位寻求解题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转化思想,提升空间思维能力。

【习题】一个圆柱与一个长方体的体积相等,圆柱的底面半径与长方体的高相等,都是4厘米,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宽。求长方体的长。

由于题中缺少套公式所需的直接条件,学生解题的常规思路受阻。此时若将长方体由竖放变成横放,根据题中两个条件,就能清楚地辨析出长方体的长就是圆柱底面周长的一半,即4π厘米。

“等积变换”在体积计算教学中应用比较广泛,且渗透着转化思想,其实质是“变中有不变”。教学时,教师只要把握其实质,就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面体转换,在变式中拓展空间想象

为了突出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材设置了一些“面体转换”的习题。基于此,教师要选择合适的素材,让学生通过卷一卷、转一转、想一想、移一移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体验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的联系,促使学生思维转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1)卷一卷。预先准备一张长1厘米、宽5厘米的长方形纸,让学生卷一卷,看看可以卷成什么形状,有几种卷法。(把纸卷起来,沿着长边对接和沿着宽边对接,可以分别围成两个不同形状的圆柱体。沿着长边对接,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长,圆柱的高就是长方形的宽;沿着宽边对接,圆柱的底面周长就是长方形的宽,圆柱的高就是长方形的长。)

(2)转一转。如果将长方形纸转一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圆柱体呢?

将带柄的长方形小旗快速地旋转,学生发现同样能生成圆柱体。经过小组合作讨论,得出三种旋转方法:沿着长边旋转;沿着宽边旋转;沿着中S旋转。教师引导学生说出圆柱体的底面半径和高分别是什么,使学生建立起圆柱的底面半径、高与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对应关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想一想。有了“面体转换”的基础,教师可引导学生直接想象圆锥可以用什么图形旋转而成。

以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为旋转轴进行旋转,可以得到不同大小和形状的圆锥体。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分别是圆锥的底面半径和高。

(4)移一移。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使学生理解圆柱可以看成由圆平移一定的距离形成的运动轨迹,圆就是圆柱的底面积,平移的距离就是圆柱的高。同样,长方形(或正方形)经过平移也能成为长方体(或正方体)。

从“面”到“体”的空间转换,渗透着平面图形经过运动形成立体图形的模型思想。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多角度、多途径让学生感知从“面”到“体”的形成过程,比较二维面积与三维体积之间的差异,寻找几何体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

篇10

关键词:教学模式;双语教学;计算机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2-0147-03

Exploration on the Bilingual Teaching in University Computer Public Curriculum From the Key Element

WANG Dong, LI Han

( Software School,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1,China)

Abstract:Bilingual teaching in public curriculum is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talents with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competitiveness. The problems in University computer bilingual teaching activity based on think tank model is explored and analys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which, operating procedures and realization conditions of bilingual class is stated and some advices to improve bilingual teaching are proposed.

Key words:Teaching Model; Bilingual Teaching; Computer Curriculum

1 引言

近年来,随着中国加速走向国际化参与国际竞争,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精通英语(因为目前英语是公认的国际通用语言[1])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炙手可热。高校作为服务于人才市场的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其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为顺应时代的需求,提高专业人才运用英语进行工作和学习交流的能力,高校课堂开展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势在必行。自2007年起,国家教育部每年在全国评选出100门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以求推进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进程,提高双语教学质量(教高[2007]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双语教学并非全英教学[2]。在我国,双语教学主要采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语言进行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应根据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运用英语的实际水平动态调整汉语和英语作为课堂用语的比重,通过合适的英语授课实现专业教育,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英语水平共同进步。

在信息化社会,熟练地操作、使用计算机是人们工作、学习及对外交流的必备技能之一。计算机作为与世界接轨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其专业词汇很多直接采用英语,这使得在公共计算机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相对容易;另一方面,在公共计算机课程中进行双语教学可以培养学生高效并深度利用计算机这一先进工具的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这必将进一步促进学生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探索科学前沿知识。笔者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双语教育理论,根据自身的留学经历和多年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从教学模式的五个基本要素出发,阐述了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试图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针对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改革之路。

2 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模式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作为结构框架突出了教学模式从宏观上把握教学活动整体及各要素之间内部的关系和功能,作为活动程序则突出了教学模式的有序性和可操作性。教学所依据的基本理论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教学评价等要素之间有规律的联系并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教学模式的结构[3]。

2.1 理论依据

在双语教学的历史中曾出现过多种思想理论,然而到目前为止只有少数的几种理论受到关注并进行实践,其中平衡理论、思想库模式、阈限理论等得到普遍认同[4]。经过对学生认知能力的深度剖析,以及各种教育理论的认真比对分析,我们采用思想库模式作为实施双语教学的理论依据。

思想库模式(Think Tank Model)指出人的大脑是语言的思想库,是各种语言运用实施的源泉,所以一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势必会影响到另一种语言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人们所学习的各种语言相互作用又共同刺激着思想库的成长发育。在我国,学生通常学习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两种语言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思想库的发展,反过来,思想库的良好发展又为学生各种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我国学生完全具备精通汉语和英语或两门以上语言的能力,时值经济全球化的当下,双语教学必须、必要、切实、可行[5]。

考虑到大学本科生已具备良好的汉语运用能力,也具备一定的英语读写能力,但是英语听说能力还有待提高的现实情况,我们采用渐进式双语教学方式,即随着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逐渐加大英语作为课堂教学用语的比例。开学伊始,汉语和英语在课堂中的比重各占一半,由于这时学生还未完全适应双语教学,所以要求教师语速要慢并伴随汉语解释。学生逐渐适应英语授课之后加重英语比例,此时只对关键知识点再用汉语补充讲解,要求教师语速适中即可。最后,当学生完全适应了英语课堂后,教师应用正常语速全英授课,只用汉语进行课堂总结。这样安排可给学生一个缓冲适应的时间,降低课程学习的难度,增加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信心。

2.2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决定着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和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组合关系,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不同教学模式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服务的。

由于计算机学科中最先进的理论、概念、技术和应用大多碓从诿拦和欧洲,因而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已经成为计算机科学的支撑语言。在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中采用双语教学的目标是:利用原版英文教材及优秀教师的双语讲解,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并掌握计算机科学中的定义、术语及习惯用语的英文表述及其确切含义,培养学生在计算机科学中的英语思维方式和英语习惯,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应用英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以此提高学生在第一时间获得并理解应用第一手科学资料和先进技术的能力,帮助学生及时获得技术和应用上的支持,从而降低学生的学习成本,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并接受多元文化,了解世界,进而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为日后参与国际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

2.3 操作程序和实现条件

操作程序指出在教学活动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怎么做,各步骤应当完成的任务及因果关系。实现条件指出实现教学活动的条件因素,如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等。操作程序和实现条件相辅相成,互相渗透。

2.3.1 学生与教师的准备

双语教学对学生和教师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方面,在双语教学中必须考虑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状况,切不可急功近利、揠苗助长。如果英语几乎零基础的大学本科学生骤然进入全英课堂,因为语言障碍,他们完全无法理解教师的讲解,这样就会严重打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产生厌烦和倦怠情绪,以至于学生无法从课堂教学中获得深刻的专业知识。多元智能的研究结果表明, 双语教学只适应一部分学生,不可能让所有学生都获得成功[6]。另一方面,教师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深刻影响着双语课堂的教学效果。由于双语教学同时增加了教师教和学生学的难度,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的教学技能,耐心及亲和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鉴于此,在开展双语教学之前可以首先对学生的英文能力进行分级测试,并将双语教学的内容、形式、考核方法、利益与弊端等以书面形式详细告知学生,最后依据学生意愿和测试成绩对学生进行分班授课。对于进行双语授课的班级,配以具有多年海外留学经验的中国籍专业教师和外籍教师两名,以此来解决双语教学中的师资瓶颈问题。

我们根据学生的英文测试成绩和参与意愿组成两个双语授课班级,为其配备中外两名专业教师任课。学期伊始,教学进度和节奏较慢,教学内容也较少,中籍教师以中英双语讲解计算机相关基础概念和基本理论,学生以听课理解为主,外籍教师进行课堂总结;学期中间,中籍教师以中英双语讲解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操作英文软件,并利用这些软件设计完成一个综合性的小型项目,外籍教师进行上机实验辅导,中外两名教师的授课比重达到1:1;学期末以外籍教师为主分主题介绍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网络及操作系统等导论常识,学生用英语参与主体讨论,中籍教师以中文进行主题课堂的简介和总结,以此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考和自学的习惯。我们采用的三段渐进式双语教学效果优良,受到了学生的普遍欢迎。

2.3.2 教材和教学内容的选择

国外的计算机公共课程以引论的方式深入浅出地介绍计算机相关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内容广泛,可操作性强[7],建议使用英文原版教材,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及其用户手册等。然而全英材料对于初学者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教师应该将教学材料的核心内容,实验辅导材料以及专业术语翻译成中文,编写英汉对照的教辅材料,另外教师可以把随堂幻灯片发给学生,以备学生课后复习。在我国高校,大学计算机课注重基本概念的讲解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而国外以启迪思维为主,内容更加深邃,涉及计算思维、系统安全等多个方面。为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结合我国实际和国际惯例两方面内容。首先教师应重点讲解计算机相关基本概念和理论,其后基于案例教学法传授实用软件的操作方法,最后以课堂研讨的形式为主分主题介绍计算机理论系统中的多个问题(如图灵机、网络安全、计算能力的局限性等)及其未来发展趋势。

2.3.3 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所使用的工具和设备。在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双语教学中,我们强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并将课件提前发放给学生,以便于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进而提升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决不能抛弃传统的板书授课形式,对于特别晦涩难懂的定义和公式,教师应在黑板上进行慢节奏的一步步的推导演示,这样可以带动学生同步思维,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和学生还要积极利用网络学习,推动慕课建设和课程网站建设。考虑到必要性和教师的工作量问题,仅需要将最重要,最难以理解,并且网上学习资源较少的教学内容制作成慕课,并在课程网站上,将课程网站建设成学习资源汇总、教学信息、教学研讨、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借此可方便地帮助学生学习,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2.3.4 营造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影响教学的所有硬件条件(班级大小、设备情况、教室空间的安排布置等)和软件条件(教师的性格特征,学生的心理活动等)。双语教学为教师带来了更多的工作量,为有利于教学、辅导和管理学生,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应选择小班授课,在上课时为每位学生配备一台电脑。此外,为方便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同一小组学生尽量安排就近就座,借此硬件布局培养并固化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在此特别强调,教师必须注意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谐的班级气氛和伙伴式的师生关系都将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困难,特别是双语学习更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教师的充分理解、耐心讲解和不断的鼓励会使学生得到最大的心理满足和成就感,进而爱上这门课程。教师和学生是沟通和合作过程中的两个主体,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教学气氛都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4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包括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性格发展情况的评价、对教师教学过程和业绩的评价以及对课程的综合评价。教学评价应以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设立评价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多角度的对教学效果做出整体评价。教学评价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学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判断它的质量和水平、成效和缺陷,据此查缺补漏改进教学过程并督促和鞭策学生和教师更好的学习和工[8]。

对于教师的评价可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情况做出评价和反馈。题目应包括以下内容:教师的语言情况;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使用;教学的进度和节奏,教师的言谈举止和人文关怀,学生的建议和意见等。由于双语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所以双语教学对学生的评价更应该从整个学习过程对学生做整体评价。考试结果只能作为教学评价的参考绝不能是学生的最终成绩,测验的目的更应该是对知识重点的强调,督促学生深化学习过程,强化理解和记忆重点内容,优化学习能力。应加强课前预习情况、出勤情况、上课听讲和回答问题情况,随堂测验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实验、主题报告和总结完成情况等在综合成绩中的比重。我们制定的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的考核方法中,要求学生必须英语解答,各个项目所占比重为:课堂发言10%,每一章的总结5%,课后作业20%,主题报告和主题讨论发言15%,实验项目20%,综合测试30%。

3 结语

双语教学是我国教育改革的热点之一,也是教育国际化的一项重要举措。在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中开展双语教学,可以促进教育的规范化和国际化,也是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本文从教育模式的五个基本要素出发探讨了大学计算机公共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有效实用的解决方法。双语教学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值得我们深入的学习、实践和探讨。

参考文献:

[1]陆谷孙. 英语的学习、翻译与文化修养[N].文汇报,2002-10-27(7).

[2]Hopkins, Megan. Building on Our Teaching Assets: The Unique Pedagogical Contributions of Bilingual Educators[J].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2013, Vol.36(3):350-370.

[3]玛丽・艾丽斯・冈特,托马斯・ H.埃斯蒂斯.教学模式[M].4版.尹艳秋,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9.

[4]Colin Baker and Sylvia Prys Joans. Encyclopedia of Bilingualism and Bilingual Education[M].Philadelphia:Multilingual Matters, 1998.

[5]王斌华. 学习双语教育理论,透视我国双语教学[J]. 全球教育展望,2003(2):8-13.

[6]Dianli Cao, Keqin Su, Baosong Liang, Rui Wa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engineering mathematical bilingualteaching[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1(15): 4105-4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