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与奶牛范文
时间:2023-03-17 06:26: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安恩与奶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感受小说生动的人物形象;学习场面描写和肖像描写。
2、运用诵读、复述来品味积累语言,采用“读一读、评一评、议一议”的方法分析生动的人物形象。
3、从主人公身上感受到对一头奶牛的深爱。这种爱饱含了爱惜、怜爱、疼爱等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事情发生的经过,体会安恩和奶牛的感情。
2、学习文中的场面描写、细节描写、人物描写等写作手法,体会其好处并加以运用。
教学方法:诵读+研读+品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说说自己养过什么小动物?都喜欢哪些小动物?
2、教师总结,导入新课。
3、同学们交流自己收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
二、反复诵读,初步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勾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腼腆miǎntǎn锃zèng瑕疵xiácī翕xī臀tún茬chá
踌躇chóuchú茸róng锱铢zīzhū嶙峋línxún窘jiǒng
2、让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勾画,理清文章层次,了解文章大意。
(1)这篇文章可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讲的什么内容?
(2)全文主要讲什么?指导学生讨论,边度边归纳:
(1)文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是小说的情节的开端部分:介绍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写安恩和牛在集市上。
第二部分(2-10)从“那头奶牛依偎在她的身边,头蹭着她的肘部,神情厌烦,腿脚僵硬地站在那里,翕动着嘴唇不断地反刍。--------可是老太婆安恩摇摇头说:‘这头奶牛是不卖的。’”这是故事情节的矛盾发展部分,写老太太两次拒绝想要买她的牛的顾客。她明确表示这头奶牛是不卖的!
第三部分(11自然段之末尾)故事的及结局。写老太太解释为什么不卖牛的原因。
(2)文章主旨: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孤独是痛苦的。能够读懂孤独,理解孤独,解除孤独,这样的主人是伟大的。难道只有我们人会感到孤单寂寞吗?奶牛也会的。能够把动物当作人来看待,也算是爱心无限了。我们对待动物不能只看到它的物质性的一面,同时也应该看到它的精神性的一面。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动物都和谐了,那人与人之间呢?
三、品味语言,感知描法
1、同学们注意到本文运用了哪些描法?
同学们读课文,把它们分别找出来。
2、找出场面描写的部分,看看都写了哪些景物?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品读这些描写,感悟安恩对奶牛单纯、热烈的爱。
3、肖像描写是小说塑造人物的主要方式。肖像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本文运用了大量的肖像描写来描写安恩、奶牛以及想买奶牛的人。请找出来,体会这样描写的好处。
4、这部小说语言平实,没有华丽的辞藻,然而人、牛、景物却都栩栩如生。这是因为作者细致入微的观察、准确传神的描写,把特定的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结合起来,根据小说的内容需要塑造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人物的思想感情就蕴含在人物的举手投足间。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性格和思想感情,让我们分角色来朗读体会。
角色:安恩、四个买主、旁白
四、总结巩固
篇2
老人说:“这牛就一个名字,叫福贵。”可是不对呀,刚才老人分明一连说了5个名字呀!老人神秘地向疑惑者招手,想悄悄告诉他个中原委,却欲言又止,因为他看到福贵正抬头看着他。他于是训斥那牛:“你别偷听,把头低下。”那牛便乖乖地低下了头。
这时候,福贵老人才压低声音告诉那人:“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
这本是一头待宰的老牛。在新丰牛市场,面对一个霍霍磨刀的赤膊男人,它趴在地上,流了一摊眼泪。福贵不忍心看它哭,便顶着一群人的哄笑,用攒了大半辈子的钱买下了这头不中用的老牛,并和它共用了“福贵”这个名字。福贵老人把福贵老牛当成“伴儿”来对待,牵着它去水边吃草,就像拉着个孩子。老人憨痴地随口叫出离世家人的名字,让老牛觉得,在不远处还有5头干劲冲天的牛正在和自己比赛呢。
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也写过一个人与牛的故事,跟余华笔下的这个故事可谓相映成趣。安恩是个老妇人。一天,她牵着她的奶牛来到了瓦尔普峡集市的牲易场。交易场上杂乱喧闹,安恩却多么“安闲”啊!她晒着太阳,旁若无人地织着毛袜。那依偎在她身边、用头温柔地蹭着她肘部的可是一头惹眼的“好奶牛”,它健壮结实、皮毛干净,“浑圆的胀得鼓鼓的,软绵绵、毛茸茸地垂在肚皮底下”。
商人来询价了,她说这牛不卖;屠夫来询价了,她又说这牛不卖。人们有些蒙了,又问了她些“这牛已经有主了吗”或者“这牛是你自己的吗”之类的问题,安恩一一回答,而她的回答更加令大家气恼——既然这头牛属于你而又不曾卖出,那你为什么高低不肯卖呢?你带它来这里,究竟是为了出风头,还是想拿大伙儿开涮呢?
安恩老太太听了,神色慌乱起来,不得不向大家道出实情:“我的小村庄上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倒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
应该说,福贵和安恩给过我太多的精神抚慰。年幼时读古书,不明白古人为何会将残鸷之人唤为“忍人”。后来慢慢懂了,原来,忍就是不动性、不动情、不动心,血液可以结成冰,肉身可以凝为铁。忍得下心,就下得去手——无视屠刀下生命的哀哭,无视樊笼里生命的哀号。“忍人”会说:动物嘛,生来就低人一等,生来就该果人腹、代人劳、分人苦、逗人欢、医人疾,动物需要什么尊严呀!
其实,福贵的牛,杀了也就杀了;安恩的牛,卖了也就卖了。它们是断不会抗议的,也不会变个鬼、托个梦来找那辜负了它们的人纠缠不休,但是,“不忍”的人会在心里跟自己纠缠不休的。我喜欢这两个疼牛的老人,喜欢他们站在牛的立场上去想。他们乐于揣摩牛的心思,怕它消沉,怕它孤寂,怕它忧伤,于是,他们就跟牛唠嗑,带牛散心,把这个世界的温暖传递到牛身上。
篇3
一、尊重本色体验,催生情感
阅读过程中对文本的感悟、体验离不开阅读者已有的积累、认知,以及一些带有“定势”倾向的阅读环境。我们的课堂往往会受到干扰而难以有基于文本和实际生活的本色体验,这是忽略了文本和生活的主体地位,是不符合“主体间性”思想的。教师此时应该适时引导,尊重本色体验还学生以真情实感。
例如,在讲授《七根火柴》一文时,为进一步凸显无名战士的形象,老师问:“无名战士在牺牲前会想到什么呢?”学生七嘴八舌地答:“想到为了革命的胜利一定要等到战友。”“想到用生命保存下来的火柴给战友带来了生的希望。”“想到革命胜利后的美好生活。”一阵热闹后,一个学生站起来小声地,带有明显试探性地说:“我猜,他可能想到了妈妈,因为再也不能和妈妈一起生活了。”学生们都愣住了,教室里一片寂静,老师却乘势追问:“是的,一个优秀的战士肯定是一个懂亲情、有孝心的人,想妈妈,很真实,很正常,可是他此时后悔吗?”生略加思索后答:“不后悔,因为他参加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妈妈过上好日子。”老师再顺势拔高:“是啊,为了妈妈,和许多像妈妈这样的受苦的人能过上幸福生活,此时无名战士在对妈妈的思念中坚强而执著地等待。”
这个学生正因为联系生活实际,尊重人情,才有了极真实的体验。老师机智地乘势引导。正确地处理好了生活实际与文本的关系。肯定了无名战士“私情”的同时又水到渠成地生成了无名战士的崇高形象,也更立体化了学生对英雄的理解。如果不认识到生活主体和阅读主体间的关系,这样的本色体验和真情实感是不会有的。
二、营造沉浸情境,激感
让学生沉浸到文本中去,就是为了促进阅读活动的各主体间的情感反应,让情感的感悟和表达变得优质高效。鲁迅先生说:“凡人之心,无不有诗……诗不为诗人独有,凡一读其诗,心即会解者,即无不自有诗人之诗……惟有而未能言,诗人为之语,则握拨一弹,心弦立应,其声澈于灵府,令有情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阅读教学中营造的沉浸情境即为先生所说的“诗人之诗”,它的出现让学生产生了“心即会解”的情感共鸣,从而使“有情者皆举其首,如睹晓日”。这样我们参与阅读教学的各主体的情感就会得到有效激发,从而形成动人的“语文场”。
在《壶口瀑布》一文教学的导入阶段,教师借助多媒体播放了一段壶口瀑布的视频。视频中母亲河发源地的雄伟、壮阔、磅礴一下子闯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惊涛声里师生神色庄重、眼中有光,显然已经被视频所渲染的雄壮的情境深深感染。接下来的文本解读,尤其是黄河精神、名族精神的深入挖掘就显得非常自然。老师再适时辅之以壶口瀑布的特写图片,渲染以“沉浸”式的配乐朗诵,学生就完全被浸泡到文本中去了。此时,仿佛这些阅读情感都是学生与生俱来的,今天的课堂只是一种被激发后的回忆和再现。
在阅读教学中营造沉浸情境的成功案例较为常见。这种情境一下子把阅读教学的参与者都拉进了文本和课堂,阅读情感被优质高效地激发,营造出了生命律动的“语文场”,为阅读教学的深入起到了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迁移纯真认知,交融情感
阅读过程中,阅读者的认知有时会发生迁移现象,即阅读者对文本中某人某物的认知会迁移到与之相关的他人他物上去。认知迁移是解读文本,体悟情感的重要、有效的手段,也是“主体间性”教学思想下多向互动交往的需求,更是新课程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
《安恩和奶牛》中关于安恩形象的认知似乎并不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学生从极其生活化的语言中不难读出“仁爱”、“善良”。可是,有好事者提出:“表现仁爱、善良的方式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挑选好饲料,可以为它洗澡,还可以和它散步谈心等,可是为什么要选这么一个让许多人都产生了误会的方式呢,难道仅仅是小说情节的需要?”这对教者而言是个意外,但是也往往预示着预设之外的精彩生成。于是,师生重回文本,以崭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安恩。
篇4
进行有效的阅读指导,最重要的是找到文本阅读的教学切入口,既可以让学生耳目一新,心旷神怡,又可以使阅读大开大合,自由驰骋。犹如庖丁解牛,“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文章标题直指文本的主题,开门见山;有的文章标题暗送秋波,委婉含蓄;有的文章标题绵里藏针,意蕴深刻。通过这一阶段的上课与听课,我发现如果我们以题目为教学切入点,往往能纲举目张,收到言简意赅、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质疑标题,理清文本内容
在执教新闻《“神州五号”航天员出征记》课文时,我让学生在未走入文本前思考:你作为一名读者,看到这样一则新闻标题,你有哪些疑问?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疑问。我一一罗列,写在了黑板上。
神州五号”航天员是谁
出征的时间是在什么时候
航天员到哪里出征
这次出征有何意义
什么叫“出征”
然后同学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文本,寻找答案。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同学们纷纷举起了手。
航天员:杨利伟
时间:2003年10月10月15日5时
地点:太空
意义:这是一次英雄出征。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次伟大的出征。
关于“出征”的含义,有同学说指的是出去打仗,在这里指的是问鼎苍穹,我对此进行了点拨,这里采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这次“出征太空”和外出征战一样,很有可能生死未卜,一去不复返。颇有“风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
质疑,是学生阅读的开始。通过对像“‘神州五号’航天员出征记”这样的标题质疑,一方面使学生快速地了解了课文内容,抓住了课文的主干;另一方面,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章,大大提高了学生初读课文的效率,有效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二、补充标题,理解文本内涵
我校一位教师在执教《一面》时,就设计了这样的问题情境:这是 的一面。(请阐述理由)。
生1:这是难忘的一面,因为对看惯了西装同胞嘴脸的阿累来说,能得到鲁迅先生的优待和送书,让我难以忘怀。
生2:这是幸运的一面。这一面让我有幸见到了鲁迅先生,让我感受到了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使我受益终身。
……
在这一案例中,该老师紧紧围绕“一面”,以题入文、以题挈领,开放自主地引导学生思考,使学生整体把握文本,阅读思考,筛选信息。之后,经过师生共同研习,学生对《一面》的文本主题和内容了然于胸,让学生重温了阿累那难忘一面的同时,也使学生模糊地感知到鲁迅这一伟大形象和这一面的意义重大。
三、重拟标题,走进文本意境
以《〈呼兰河传〉(节选)》为例。
《〈呼兰河传〉(节选)》选自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节选的内容生动有趣,写的是“我”童年时代一段自由的、富有诗意的生活。可惜教材的选编者简单地将课文的标题定为“《〈呼兰河传〉(节选)》”,毫无内容指向,毫无感彩,显得粗糙、随意。
于是,有位老师设计这样一个环节的教学活动。
请同学们诗意地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可以用自己的话,也可以用课文中的话。
生1:我加的题目是“祖父和我”,因为文中主要讲述我俩之间的趣事。
生2:我的题目是“祖父、园子和我”,后花园是我们的快乐天地,所以这个主要的快乐源泉不能少。
……
该老师创设了重拟标题这一情境,迅速使学生走进了文本的意境中,从学生呈现的答案来看,可谓精彩纷呈。不仅有理有据,而且学生的思维开始与文本进行碰撞,火花异常美丽。
四、围绕标题,逐步深入文本
以《斜塔上的实验》一课的教学为例,引导学生从标题中“实验”一词入手,设置三个与“实验”有关的主问题,牵引学生把文本向纵深读去。
1.朗读课文,概述伽利略做了哪些实验
2.精读课文,探寻伽利略实验获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3.以“实验”为切点,回读课文,找到与“实验”有关的关键词,说说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人。
这样,以“实验”作为解读文本的主要抓手,紧紧围绕三个主问题作三次整体细读。不仅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更是让学生多角度地、准确地感受到了课文所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倾向。
五、比较标题,碰撞行文思路
《孟子》一书中每一章都是没有标题的,教材的编写者为了方便教学,特意拟制了标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根据文本内容概括的标题,但我认为把它改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更好。
有学生从这篇课文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上,赞同编者的观点。但也有学生认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把大家误导了,误认为它就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此时,我顺势将学生带入了中心论点的辨析。
在学生看来,教材的编者与执教的教师观点的碰撞,是权威之间的PK,使学生对看似深奥的文本梳理得头绪清楚,有条不紊,在观点的碰撞中锤炼了辨析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
六、加副标题,挖掘主题思想
如在执教《安恩与奶牛》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给文章加副标题。
生1:无数次的拒绝。因为安恩拒绝了一个又一个买奶牛的人。
生2:生命的尊重。在安恩看来,奶牛不仅仅是牲口,更是她的伙伴。
生3:人畜情深。你看,她的衣着陈旧,年纪老迈,处在这样情况下她仍不舍卖他的奶牛,可见彼此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
每一个文本都是一个自足而又饱满的体系,选择从哪个角度整体解读,都要以减轻学生的思想负担为前提,让学生给文章加副标题,一下子就将学生阅读引向了对课文内容或者主题的概括。
篇5
一、沉入词语,微观品读
所谓文本细读,首先从语境上来说,是对文本词语的解读。文本中最小的单位就是词语。文本细读首先要细读最小的意义单位,从词语中挖掘文本的内涵,品味文本的意蕴,引导学生一个词语一个词语地咀嚼,品出其中的韵味。
在初中阶段,针对文本的解读要落实在细读上,将阅读分析落实在精彩的字词细读上。如在教学《孔乙己》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孔乙己这一人物的命运,并剖析其性格,我抓住了有关孔乙己的“笑”的文本细节,并通过对“笑”的分析,挖掘内涵:文章多次出现孔乙己的笑,那么每个笑的含义有什么异同呢?
学生根据文本细读,发现“笑”在小说中的布置具有一定顺序,而且是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点。开场时,孔乙己笑着出场,这是一种世人无法理解的鲜明特征;故事中,孔乙己一次次用笑面对自己的处境和社会的压榨嘲讽,使情节一步步展开,故事有了发展和结局;在文本的结尾部分,孔乙己在大家无动于衷的“说笑声”中,慢慢走向死亡。
通过对“笑”的细读分析,可以发现,孔乙己的生活环境是冰冷的,是愚昧的,是毫无共鸣、毫无温暖的。《孔乙己》中的笑贯穿全文,如果没有“笑”,就没有孔乙己的故事;如果没有“笑”,就无法让读者有所触动。在“笑”声中读者感悟到了当时社会的麻木和愚钝,以及孔乙己的不自知,读完全篇,“笑”声犹在,令人心寒。
通过文本细读,我带领学生抓住关键词语,并挖掘关键点,找出文本的主旨所在,《孔乙己》不仅以“笑”引出故事,而且故事中处处有“笑”声,这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了文本的细节架构。
二、整体分析,把握层次
文本细读,不仅需要微观层面的细腻读,还需要站在学段阅读的目标高度上,立足文本整体,从整体上把握和分析,根据层次解读。
新修订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学段目标都有要求,也有相关的教学建议,教师要在研读课程标准的基础上,把握目标,立足课改理念,将文本放在整个课程中进行考量和分析,抓住重点和难点。如在教学《沁园春·雪》时,这首词的教学目标主要有:1.明确写作背景,感受博大的情怀和革命壮志;2.抓住关键词语,鉴赏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性中显志的特点;3.与《沁园春·长沙》作比较阅读。4.体会文本是通过何种途径营造意境的。我将文本的细读放在目标教学中,让学生根据目标展开细读,思考:作为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他的诗歌表现出博怀,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来?
当然,在考虑如何教的同时,还要考虑学生对课文会如何解读,这需要学生从语境角度把握。我们通常强调的语境意识就是注重文本整体的体现。语境对于理解文本词汇的深层意义是十分重要的。脱离语境的细读将会出现严重的误解和曲解。如在教学《范进中举》时,如何理解范进中举后家人对他前倨后恭的态度,这就需要联系前后语境理解,并借此挖掘世态炎凉,让学生体会人情冷暖。
文本细读强调文本语言和思想的关系,要想正确解读作品意义,就必须从目标和语境的整体层面准确把握文本。
三、多角度分析,实现多元化阅读
分析角度的多元化有利于学生多元化理解本文,促进学生由一元化的理解向立体化的理解转变,同时使学生从多角度审视文本,得到多重阅读体验。
从作者角度来说,读者应该是一块白板,只是尽一切可能还原作者本意,原原本本地拷贝作者的原意。这种阅读角度在我国源远流长。我国古代语文教材一直注重从作者的角度鉴赏。当前新课标提倡的阅读教学偏向培养学生的感受、体验,即“鉴赏者”的阅读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要学生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不需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表现在教学中,就是培养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性理解,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引导学生感受和积累,最终流畅地表情达意和叙事状物,重视学生对作品的体验及语感的形成,逐步实现由教育的外烁论向教育的内发论转向。如在经典散文《济南的冬天》阅读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整体诵读,然后通过对优美语句的品味,再加上学生自己对冬天的亲历、体验,不自觉地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文本,但这样的教学模式显然对学生是有弊端的,学生习惯于模仿和被动接受,会因此失去应有的批判性,导致理解千人一面。
那么从教师的角度呢?这种阅读角度,就是要用最巧妙、简捷的方法让学生有效理解和感悟文本。其中有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通过教学目标,让这节课呈现出教学的意义。其二是激发学生兴趣,培养自主能力。
如在教学文言文《于园》时,我针对初一学生尚处在形象思维阶段,让学生借助资料,将于园的样子画出来。事实证明,从传统的教学中走出来,利用自主性的教学模式给学生带来新鲜感,调动积极性,让他们在画图过程中更好地理解文中的“三奇”:“以实奇”、“以空奇”、“以幽阴深邃奇”的特点,解决了文章空间顺序的问题,画面一目了然。
篇6
关键词:学生主体;具体方法;学生个性
在教学中,学生主体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注重学生,依靠学生”为宗旨,在评价体系、教学方法、教材等方面进行的全面改革。它作为当代课程教学的基本任务,也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途径。
一、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含义
随着新的教育理念实行,要求实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将教学重心由老师转移到学生,从而带动学生成长,保障教学价值与意义。
首先,掌握和接收信息是大脑通过主动解释、选择、推论、组织、储存以及筛选的有用信息。以老师为主体的阅读教学,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状态,吸收的信息极其有限。为了进一步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必须从文本结构了解文章主旨以及传统文化,在思维创新的同时,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其次,尊重学生就是将学生作为生命实体来看待,并且放在主置中,帮助学生进行知识消化、吸收,挖掘学生特长,对其鼓励与肯定。最后,学生作为整个教育的资源与受体,为了让课堂更依赖学生,教师应该尽量让课堂更加和谐轻松。对于学生能够完成的部分,教师给学生足够的施展空间,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性。
二、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阅读教学的具体方法
1.以读为本,注重学生情感体验
由于片面强调“注重启发,反对注入”的教学方式,很长一段时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都存在“以牵为主”的弊端。针对这种现象,在语文阅读课中,老师应该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权利,并且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指导;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根据学生特点采用浏览、精度、默读等方式。
另外,长期以来,由于阅读教学主体一直存在着重认知、理性、分析,轻情感、感性、综合的倾向,这不仅对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造成了影响,同时对新课标要求也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因此,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学生体验和阅读感受,引导学生主动感受文本人文和感彩。
2.激发学生个性,增强能力培养
为了体现学生个性,将教学活动贯穿在思维中,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必须注重思维品质的培养,从独创、深刻、灵活、敏捷等方面对其努力。如:在《安恩与奶牛》中,可以让学生发散思维为安恩画像,再阐述自己的看法。
篇7
一、上好初中语文第一课
初中第一堂语文课至关重要。我精心设计了开学第一课,通过展示斑斓多姿的语文风采,让学生去感受语文学习的无穷魅力。如介绍关于国画大师张大千和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君子”和“小人”的文学故事,如欣赏古典诗文的阳刚之美、阴柔之妙等,具体感受语文的工具价值及人文价值,真真切切明了语文学习的意义。然后再不疾不徐地提出语文学习的目标、要求,便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这样的第一课让学生方向明确,心中豁亮,长久不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首先要从初中第一课的大处着眼,为学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做长远规划。
二、实效备课蓄势,高效上课生花
学生年年不相同,认识水平有差距,学习方法有出入,视野广度有区别,岂能让一份教案、一个课件沿用若干遍、若干年?我常常把更多的时间花在课前备课上,尽力做到教育教学短时高效。
虽说教无定法,但毕竟有法。我常常反复琢磨教学环节,并在相互交流碰撞中尝试最优化教学。上《汤姆·索亚历险记》的名著阅读课时,我先做好一份课件,准备做当堂检测,其他老师又一起增加了题目。上课前却突然发现了一道选择题的疏漏之处——第四选项应该是对的。(D.汤姆在洞中遇到了印第安人乔和西班牙人,其实是一个人)赶陕找来原文查证,翻阅原著的第二十六章。
那又聋又哑的西班牙人咕哝着说:“没出息!”两个孩子见此大吃一惊。这个声音吓得两个孩子喘不过气来,直发抖,是印第安人乔的声音!
果然如此!“西班牙人”就是印第安人乔,此题无答案。转念一想:既然老师都犯迷糊,不如将错就错。课堂上学生争论未果,最后恍然大悟。这一招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教学效果出人意料的好!
另外,学生在课堂检测环节上兴趣盎然。我们实现了预定目标:随着试题难度的逐渐加深,学生越来越觉得名著是解读不完、品读不尽的。
我和我的同仁就这样精细地磨每一节课,“疑义相与析”,取长补短,齐头并进。教师在课前多用心,多投入,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的实效与高效,可以让学生更好学,乐学,节约了学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从内心深处保持了对语文学习的热情。
三、指导学生自习的具体步骤
我把“会学习”细化为3步骤:课前预习——课堂听课——课后复习。预习是学习之始,最为重要,我做了具体的引领。
语文预习的基本要求:1.画出生字词;2.标好自然段落序号;3.做好课后习题;4.在书边做好批注,不少于3处;5.提好问题,不少于一处。
“疑为学之端”,有深入的思考,有切实的提问,思维才会一直处于活跃状态。经过一段时间的引导,学生开始有问题了,开始会从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文章风格、思想情感等方方面面来思考,来质疑了,问题开始有质量了。例如,在预习朱自清《春》一文时,学生提出了以下较高水平的问题。
1.第5小节的“卖弄”是贬义词,用在这里是否恰当?(杨洋)
2.为什么前文对春的描写非常细腻,后文却说“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杨书轶)
3.为什么雨下了两三天,作者就提醒人别恼呢?(翁允凡)
4.第6段下雨很恼人,为什么作者却说很喜欢?(袁签枫)
5.朱自清写春写得如此生动,是不是因为用了大量的比喻和拟人?(朱谈立)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时时抓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契机。单元练习中《安恩和奶牛》有两个问题:1.试比较两段文字人物描法有什么不同,并说说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2.作者重点在于表现安恩的形象,为什么要写屠夫呢?学生答题时枝枝节节,语言拖沓不得要领。学生的这一困惑比较典型,沈坚老师一句话给了我灵感:“是否可以画棵知识树让抽象的知识体系形象化呢?”让谁画呢?与其老师画,还不如让学生自己画。每人画一棵知识树,就是积极地参与一次竞赛,愉快地完成一项作业,一举两得!最后选出最佳作品:周凌云同学创作的椰子树——3片狭长的树叶伸展开去,这3片椰叶分别指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每片树叶里按照叶脉依次标明“比喻”“夸张”“虚实相生”“动静结合”“记叙”“抒情”等。我把这棵美观实用的椰树发给每个学生。
一张表、一棵树,语文常见写作手法的知识体系完整、清晰、立体地呈现了出来,从此学生做批注的角度多了,回答问题也有了方向。这份自主作业既完成得快乐,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高效学习。
四、语文活动的延伸
3分钟的课外延伸也是促进自主学习的一个途径。每堂课40分钟,我挤出时间安排课前3分钟诵读。诵读按照学号进行,选择文质兼美的文章,自制演示文稿,配上背景音乐,声画并茂。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大约有3次上台机会,大家格外珍惜,所有同学都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秀作品的熏陶。
每周摘录也能明显体现出学生阅读倾向的悄然变化。从一开始的东看一本西看一章逐步走向系统地亲近优秀作品,大量地阅读名著。两个月下来很多同学都至少阅读了五六部名著,如《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猎人笔记》等。
我们还有一个行之有效的措施,每月进行一次主题语文活动。
9月份进行优秀语文作业展。从摘抄、随笔、练字本、默写这四类作业中挑选最佳作业复印展览,引来学生驻足观看,称赞惊叹之余明白了如何让作业更优秀,更上乘。
10月份进行名著竞赛。就《汤姆·索亚历险记》一书进行书面竞赛。同学们积极预热,有的甚至都能说出汤姆用门牙换了什么东西,虽然我明确规定太琐碎的东西不要涉及。
11月份进行硬笔书法竞赛。每人都写《水调歌头》,自画格式,最后由学生挑选佳作,以对近两个多月的练字成果进行展示。
12月份将进行诵读比赛。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比。
第2学期还将继续进行各类活动,如八年级时拟将课前3分钟朗诵改为课前3分钟演讲,有了深厚积累,再训练个性表达;还将进行名著课本剧展演,评选“最佳剧本奖”和“最佳男女演员奖”,将名著生动化、情景化。
篇8
一、加强训练,重视人文积淀
首先要让我们的学生养成写周记的习惯。通过周记训练,让学生整理自己的情感,提高把内心真挚的感情诉诸笔端的能力。心理研究表明:宽松、民主的气氛,能使学生说真话,诉真情。周记,顾名思义是一周记事,是学生表达自己的感情,诉说自己体验的场所。在学习和生活中,学生总有独特的体验,通过周记,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思想。只要心灵之窗打开了,我们的学生写作时就有话说了,可以诉说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现象的理解。当然,写作不是对感情原封不动地宣泄,而是要有所提炼,有所归纳,要有一定的境界。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有意识地用丰富的、高尚的感情去唤起、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心灵的纯洁,让学生把积极的感受和体验写出来,来一次心灵的净化。写周记既可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理解学生,增进与学生之间的感情,有利于作文教学的有效性;又可以让学生在写周记的过程中,内心得到宁静与升华,丰富的感情、成长过程中的的愉快和满足,会积淀下来,在作文里不时表露,从而提高作文的感染力。其次,让我们的学生学会讲故事。故事的生动与否直接关系到记叙文写作的好坏,每天一个小故事,能增加学生的人文素养,能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讲故事,可以提高思维的条理性,让学生的表述更符合逻辑;讲故事,可以提高语言的生动性,故事的引人入胜依赖于情节的一波三折,而情节要靠语言去渲染;讲故事,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因为对故事的复述是建立在对原故事的理解和记忆的基础上的。故事讲得好的人,有利于赢得别人的尊重,获得成就感,构建和谐的的人际关系。而作文正是个性的表达,心理自信的人,写作也比较大气。再次,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提高阅读能力。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汗牛充栋,当中有许多华章巨著。初中语文课文中大部分是名家名篇,语言生动形象,易感易学,很适合初中学生阅读。对于这些课文,我们应该让学生多读多背,背课文的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积累的东西多了,写作文时语言就会生动形象,富有文采,正所谓“读书破万卷”,才能达到“下笔如有神”。
二、塑造灵魂,多途径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作文的灵魂是感情,没有情感的作文是空洞的作文。因此我们要多方面地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不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首先,利用教材进行情感教育。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有丰富的情感课文:《安恩和奶牛》中老夫人表现出的朴素、善良、博爱的情怀令人感动;《十三岁的际遇》中作者积极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激发人们为理想而奋力拼搏;《斜塔上的实验》中伽里略在科学研究上勇于创新、甘为科学献身的精神,激励人们热爱科学,不轻信权威。其次,引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在大自然中,在社会中,获得感动,获得对灵魂的触动。用汶川大地震的图片来引导他们体味生命的可贵和人世间的真情;用动物世界中母兽牺牲自己保全幼兽来感受亲情的可贵;用桂林山水、九寨沟的风光来勾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这样学生对生命、对社会、对人类的关注和理解就不会局限于生硬的文字,在内心中产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人文精神的根基。真情在作文中渗透,作文在真情中升华。只要教者有心,在语文课堂里,以写作教学为载体,情感教育得到的将是扎扎实实的落实。学生在作文教学中得到爱国家、爱社会、爱父母、爱他人等情感锤炼,会形成积极向上的心理诉求。可以预想,在教师有意识、有计划的训练实践下,学生将形成稳定的向上的的情感素质,而稳定的向上的情感素质又将会极大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三、引导学生自觉思考,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篇9
【关键词】课本;学生;写作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新课标在写作方面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但是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任务普遍过重,沉重的考试压力使他们根本没有心思去涉猎课外知识。尤其是农村中学,通常学校的图书馆只对教师开放,即使对学生开放也是很有限度的。因而学生知识面狭窄,思维僵化,这就导致了他们在写作时词汇贫乏,语言的组织缺乏严密的逻辑性。其实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初中语文课本尽量解决学生的阅读与积累问题。因为初中的语文课本中不少篇目是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在范围方面,涉及古今中外;在内容方面,很多篇目的立意、内涵充满了智慧与哲理,不仅给我们以艺术美的享受,而且使我们得到精神的陶冶和思想的启迪。如果在进行课本教学时,注意与作文教学相结合,利用学生在课本教学中已经形成、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去影响和解决写作问题,一定能使学生的作文内容丰富,表现力增强。那么如何以课文教学促进作文教学呢?以下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尝试。
一、进行课本教学时,教会学生理清文章的思路,培养学生写作时抓思路的习惯
讲课文时理清文章的思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很好地训练学生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在阅读教学中理清文章的思路,就为写作文时理清思路打下了基础。
引导学生理清思路的途径很多,我常用的是提问法。例如在教《济南的冬天》时,引导学生从标题入手,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往往能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围绕这些特点写了济南的冬天中的哪些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时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的?……带着这些问题,学生在初读课文以后,就对课文的思路有了总体的把握。经常这样训练以后,学生在写作时也会先问自己几个问题,来确定自己写作的思路。
二、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要指导学生善于抓住文体特点
在进行课文教学时利用固定程序训练的方法,让学生熟悉这种体裁的特点,掌握这种文体的写作规律。比如记叙文的有关知识结合具体篇章教给学生。如记叙文的特点、记叙的要素、记叙的分类、记叙的顺序、记叙的各部分都为中心服务,尤其文中抒情、议论的句子往往在文中揭示中心。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结尾都揭示中心。说明文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找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②理清说明的顺序;③找出文中运用的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④分析用得准确的词语或代词的指代对象。小说的阅读程序可以规定为:①按开端、发展、、结局理清情节;②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及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③分析小说中环境的作用;④归纳小说所表现的主题;⑤深入分析重点段落或关键词句。 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对于每一种文体的要素、特点就有了基本的了解,避免了写作中出现的几种文体杂糅的现象。
三、学什么题材的文章,就启发学生模仿写作此类型的文章,达到牢固掌握此类文章的特点,提高写作此类文章能力的目的
例如教《背影》《我的老师》等写人的文章时,我就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写人的知识:怎样选取典型事例,怎样安排选材的详略,怎样运用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表现人物的特点,怎样才能表达出真挚的感情等。结合课文的实例,再经过这样一番的指导之后,让学生把学过的知识灵活地运用起来学写《我的×××》之类的写人的作文,学生就不会写得空洞、枯燥了。其他题材文章也是如此,如学了写景的散文《春》《济南的冬天》后引导学生写校园的秋景、家乡的春景等;学了《苏州园林》后引导学生写《我的校园》等。
四、通过学习课文选材角度和写作特色,以此运用到写作中
学生之所以怕作文,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繁重的学习任务使他们接触社会的机会少,社会阅历低,生活枯燥,写出来的东西也是干瘪、不生动。其实,作文并非一定要写轰轰烈烈的大事,否则哪来的“细微之处见真情”?因此,我在教《安恩和奶牛》时就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引导学生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即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后来在写《我最难忘的人》这篇作文时,不少同学都学会了从身边的小事写起,如通过写自己与最难忘人之间发生的各种事情;通过写与打工的父母一起过中秋节反映留守儿童对亲情的渴望等等。学生学会了留心观察生活中的小事,并且题材不断扩展,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作文的源头问题,并且使学生就事论事、不知怎样深化作文中心的现象有所改善。
五、通过课本教学扩大学生阅读面,广泛积累写作素材
篇10
关键词:呼图壁县;饮水工程;项目后评价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1 呼图壁县大丰镇饮水工程项目概况
1.1 项目实施方案概括
大丰镇水利项目主要采用提取地下水作为供水水源的方案,水源区取在军塘湖河红山水库大坝上游5km处,采用凿井提水作为供水水源,用井管取水的方式,实现重力输水,从而将水引入居民家中。工程供水规模:5575.2m3/d,年供水总量为203.5万m3。根据工程的供水要求,水源工程引水流量为0.0645m3/s。
工程建设包括:取水工程、输水工程、配水工程、入户管网工程四部分。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如下:铺设主管道43.07km,凿井2眼,配套潜水泵2套、变压器1台、线路等,新建井房2座、水源值班室1座、水源地集水池1座,水厂新建400方清水池2座,自动化远程控制监测系统1套,闸阀井28座,自动进排气阀井27座,管道跨洪沟11处,管道跨渠道12处,管道穿高速路3处、铁路2处、国道2处、管道穿越乡村沥青路面14处、里程牌83座。改造供水节点至集中水表井支管100km,集中水表井518座,分水器518个。
1.2 项目区经济情况
呼图壁县农业较为发达,属灌溉农业,是全疆棉花主产区之一。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水稻、高粱等,经济作物以棉花为主,有西瓜、甜瓜、啤酒花等。畜牧业基础雄厚,发展很快。肉、奶、细绵羊毛、山羊绒及各类皮张质优量大。
呼图壁县地处自治区天山北坡经济开发带的中段,拥有巨大的发展优势,近年来,通过新上一大批重点项目和对现有企业的扶持,使工业经济的整体实力大幅度提高,市场竞争力逐渐增强,工业生产突飞猛进,全县已形成纺织、石油化工、农畜产品加工、煤电煤化工、能源五大优势产业。全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不断改造提升传统畜牧业,开拓创新现代畜牧业,积极推进以奶牛和猪禽为主的畜牧业发展,加工番茄、葡萄、设施农业等特色产业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项目区大丰镇的行政区划包括大土古里村、十八户村、永丰村、祁家湖村、七0五村、黑家塘村、林丰村、红山村、联丰村、红柳塘村、高桥村、树窝子村。全镇主要民族以汉、哈、回、维吾尔四个民族为主,总人口1.65万人。全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3万亩,农业以经济和粮食作物为主,粮食作物主要是小麦、玉米,经济作物主要是棉花、甜菜。
1.3 项目区用水安全现状
大丰镇原有水源为机电井,近几年由于地下水位下降,机井出水量大幅减少已不能满足供水区用水量,需更新改造。部分管道及供水节点至居民点支管及入户管网,由于年久失修,管道已破损、老化,一部分已不能正常运行,给农牧民造成了用水困难。
由于干河子林场和红山村与其他村之间有军塘湖河相隔,管网施工难度大,故原饮水工程干河子林场、红山村的用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现状干河子林场与红山村共有畜饮水工程7处,大部分建于80年代和90年代,经过多年运行,输水管道已开始破损,老化,有些工程都已报废。现在能正常使用的有4处,3处工程因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超标,已不能正常运行。其他工程由于地下水水位下降或是其他原因造成工程季节性缺水,不能正常运行。随着经济的发展,现有的工程的供水能力已不能满足村民的用水要求。
另一方面,当地水质不达标。不达标的区域主要在干河子林场和移民定居点,地下水埋深浅,土地盐渍化严重,水质较差。通过地下水水质调查,结论是浅层地下水溶解性总固体超标,为苦咸水。生活在这一区域的村民由于长期饮用苦咸水,普遍反映易生病,消化系统有问题,对村民的日常生活影响很大。在调查过程中了解到村民迫切希望能尽快解决饮用水问题。而且,当地水量不达标、水源保证率不达标。大丰镇乌伊公路以南的红山村,缺水原因主要是近几年地下水开采量大,地下水位下降,机井深度不够,在6、7、8三个月地下水提水量大时,出现断流现象,这对村民的日常生活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4 项目实施目的
解决当地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满足农民对水量水质要求,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该项目实施后可解决大丰镇、干河子林场16533人的饮用水问题,其中包括:2008年底调查的大丰镇13876人、干河子林场1360人和2010年移民定居的1297人,同时向大丰重工业园区供水。
1.4.1 满足居民用水需要
水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的基本需求,事关群众的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根据卫生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目前农村疾病传播的主要途径中80%是由不安全的饮用水和恶劣的卫生条件造成的。要减少疾病,最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使所有的人得到安全的饮用水。呼图壁县农村中苦咸水、高砷水、氟超标等水质问题严重影响到群众身体健康。在对园户村镇、五工台镇氟超标地区进行氟斑牙调查时,在抽查的5所小学中就发现有25%的儿童不同程度患有氟斑牙。解决饮水安全问题是当地居民的迫切需要。
1.4.2 促进社会发展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农村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农牧民的日常生产、生活问题。呼图壁县的饮水安全工程主要是以传统的、分散的供水工程为主,工程建设费用高,运行成本高,管理不规范,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是社会的一个不稳定因素,与农村快速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已成为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对减少疾病、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有着积极的意义。
2 水利工程项目评价方法
水利建设项目评价是水利建设投资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是在项目竣工验收且投入使用后,或未进行竣工验收但主体工程已建成投产多年后,对照项目立项及建设相关文件资料,与项目建成后所达到的实际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经验教训,提出对策建议。也可针对项目的某一问题进行专题评价。
2.1 项目后评价定义
工程项目后评价是对已经完成项目的规划目标、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分析。通过对投资活动的检查总结,评价项目的成功度,并找出成功的经验或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通过及时有效地信息反馈,为未来项目的投资决策和建设提供借鉴,同时,也对受评项目实施运营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以达到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的目的[7]。
后评价主要内容有两项:一是影响评价,主要分析项目实施后对社会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的实施影响。二是项目的可持续性分析,主要分析项目与当地社会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相互适应性,社区群众对项目的支持程度,研究项目运营中时候还存在其他社会风险影响项目的持续性。[4]
工程项目后评价的方法很多,按照方法应用的领域分类,可以分为通用专业方法;按照是否采用数学模型作为工具,可以分为定性、定量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逻辑框架法是在工程管理专业领域中应用的定性分析方法。
从项目个层次的水平逻辑关系来说,项目各层次目标可以实现与各个外部条件分不开的,即国家出台的相关帮扶政策、项目各负责机构的建设和运作,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证了引水项目的层次目标的实现。总的来说,呼图壁县大丰镇这次的引水项目的建成实施完成了原计划的目标,符合国家近年计划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对带动项目区的经济发展和提高当地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是一个成功的项目。
4 结论
水是地球万物得以长期生存的物质保障,没有水就没有生命。目前,水资源的紧缺已经成为全人类不得不关注的问题。据有关资料统计,目前全世界有100多个国家缺水,有20多个国家严重缺水。有专家对此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十五年之后,人类将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地球上的缺水人口将达到现在的中国人口。也就是说,地球上20%的人口将面临缺水。这不光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也限制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有没有水是一个地区是否可以成功发展的前提,用好的政策和措施解决局部地区缺水的问题就是抓住民心的关键。发展水利项目,建设引水工程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在未来,这个可预知的人类将面临缺水的世界里,人类定将不断从过去的项目中吸取、总结经验,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方式去解决缺水问题。因此,发展水利项目,通过水利工程项目保护和高效的利用水资源是人类发展的必然趋势。
上文中通过对呼图壁县大丰镇饮水工程项目进行的逻辑框架分析,其结果正是在展示水利项目对人类生活所造成的积极影响。它的运行为当地居民带来了赖以生存的水源,为项目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动力,也为国家减轻了负担。呼图壁县大丰镇水利项目是一个安全可行并且在继续良好运行的项目,虽然与过去的安丰塘、都江堰、现代的三峡、南水北调工程相比,这个项目只是众多水利项目建设中很小的一部分,但就是这一小部分也充分的向人们说明了水利工程的重要性,充分的展示了它给人们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为经济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总的来说,呼图壁县大丰镇水利项目是个合理可行并给当地居民带来积极影响的成功的项目。这个水利项目的建立实施为实现“富民安居,定居兴牧”工程打下了重要的基础,同时也将为以后的工程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参考文献:
[1] 格日乐,程杨,李和平. 国内水利项目后评价理论探讨[J]. 内蒙古环境科学,2009,05:37-40.
[2] 张智吾. 水利部召开全国水利援疆工作会议,陈雷要求进一步加大水利援疆工作力度促进新疆水利跨越式发展[J]. 中国水利,2010,19:1-6.
[3] 刘红兵. 水利工程项目经济评价及其实证分析[J]. 中国科技信息,2005,17:302-326.
[4] 夏永胜.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政府公共项目绩效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8.
[5] 祝争科. 浅论水利项目经济分析及财务评价[J]. 陕西水利水电技术,2005,01:61-64.
[6] 周永恩. 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效益评价问题探析[J]. 科技信息,2012,29:344-345.
[7] 全国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资格考试参考教材编写委员会.工程咨询概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7.
[8] 余国新,张建宏.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与农业经济增长――基于新疆的实证分析[J]. 乡镇经济,2008,06:75-79.
[9] 杜金华. 新疆地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投资效益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2.
[10] 孙丽丽. 浅析项目后评价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 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8:171-172.
[11] 唐荣林,蒋文武,张玉亮.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地方公益项目后评价研究[J]. 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7,01:22-23.
[12] 罗时朋,张松. 基于逻辑框架法的水电工程社会影响后评价[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15:69-72.
[13] 《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水科教,1994,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