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科学家的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20 23:36: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关科学家的故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活动主题:
本次主题班会课以“科学家的故事”为主题,课前先让学生通过报刊、书籍、上网搜集等方式查找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故事,然后在班上与同学们分享自己所集到的科学家的故事,谈自己的感受——重点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如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你打算怎么做等。
活动目的:
1.通过演讲与倾听科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领悟只有丰富的想象与不断努力实践相结合才能有创造。
2.通过航天知识抢答比赛,丰富学生的科普知识。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一节科学家的故事的主题班会。纵观古今中外,是无数的科学技术人才为科技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收集一些有关科学家的故事,大家都收集了吗?谁第一个给我们讲故事?
二、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班主任工作 )
每个学生讲完,老师就问同学们从这个帮事中,你受到什么启发?让学生谈谈感受。
三、进行航天知识抢答比赛
1、两名主持人主持比赛活动
2、分小组比赛
3、比赛开始
4、比赛结束,给获胜队颁奖
四、活动小结
科学家们取得的成就令世人瞩目,他们为祖国争得了荣誉,为人类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老师希望同学们今后更加勤奋学习,积累更多的科学知识,勇于实践,大胆创新,扇动雏鹰奋勇的翅膀,飞上科学的蓝天,共创一片绚丽的辉煌!
篇2
生物科学史是生物科学发生和发展的历史,揭示了生物科学理论的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很高的科学教育价值;同时介绍了科学家的生平事迹、奋斗历程、曲折经历和成败得失,具有一定的人文教育价值。《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注重生物科学史的学习,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情意发展三方面教育融合起来。本文举例说明了人教版生物教材科学史的部分内容,分析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教育的策略和意义。
1 人教版生物教材中生物科学史举例
1.1 必修一第5章第4节《能量之源—光与光合作用》
在光合作用的探究历程中分别介绍了五位科学家所做的工作。1771年英国科学家普里斯特利发现植物的光合作用能更新空气;德国科学家萨克斯在1864年证明绿叶在光合作用中有淀粉的合成;美国科学家鲁宾和卡门1939年进一步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氧来自水而不是二氧化碳;随后美国科学家爱卡尔文用放射性同位素探明了光合作用的反应过程。光合作用历经300余年的艰苦探索才终于呈现在世人面前。
1.2 必修二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介绍了对遗传物质的探究历程。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斯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推断出s型细菌中有一种转化因子;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通过提纯和鉴定证明了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和噬菌体最终确立了dna是遗传物质;后来通过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科学家修正了遗传物质的范围把rna也列入其中。dna的发现过程有着严谨的实验方法和推论过程,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具有非常好的智育价值。
1.3 必修三第3章第1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介绍发现生长素长达54年的艰苦探索。首先达尔文在19世纪末提出胚芽鞘尖端会产生某种刺激;詹森于1910年证明这种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1914年拜尔证明了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端分布不均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1928年温特证明这种刺激是化学物质;1946年科学家才从高等植物中提取出生长素吲哚乙酸。这节教学内容突出了科学发现中逻辑推理的思维法,对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思维能力都大有好处。
2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教育的策略
2.1 作为导入新课的引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趣味横生的科学逸事、舌枪唇箭的科学论争、催人泪下的科学事迹、鬼斧神工的科学方法、意蕴丛丛的科学疑案等都能充分激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学生注意力,为课堂学习做好心理铺垫。如在学习《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之前介绍拉瓦锡等人对呼吸作用的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又为新知识的引入做了背景材料的铺垫。如伴性遗传的学习可以插入红绿色盲发现的小故事,或者讲述英国皇室血友病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寻求答案。
2.2 作为课程探究的支架,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生物科学史一般要经历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设计实验、实施实验、推论总结等过程。学习生物科学史能使学生理解科学的本质和科学研究的方法,让学生亲身体会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大胆探究的科学态度和思维品质。如在学习《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时,让学生循着科学家的方法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同时渗透单一变量、同位素追踪等实验方式,引导学生一步步的验证假设、设计排除实验。如在学习光合作用的发现时,引导学生大胆猜想,再用排除法一步步推论直到得到正确结论。
2.3 作为补充阅读的材料,加深学生记忆理解
人教版新课程教材“科学史话”、“资料分析”、“科学前沿”等栏目有很多科学史知识,也可向学生推荐与科学史相关的课外读物和网页作为扩展性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巩固新知识。如在学完细胞膜后,不知学生查阅2003年两位诺贝尔奖得主对通道蛋白的研究资料,让学生接触科学的前沿。在学完遗传学知识后,让学生以生物科学史的顺序为线索,从孟德尔发现两个遗传定律,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再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等,引导学生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回顾遗传学知识体系,整理知识脉络,加深对遗传学知识的系统掌握。
2.4 作为课外活动的迁移,培养学生探究精神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基于生物科学史的各项课外活动,包括探究性实验、专题讲座、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如引导学生课后自行搜集生物进化理论发展相关材料撰写研究综述,或让学生搜集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资料进行克隆技术方面的辩论。通过资料搜寻,学生可联系社会生活实际,继续探讨所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和最新发展状况,深化生物学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迁移。
3 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引入生物科学史教育的意义
3.1 利用科学史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生物科学史大多具有故事性,如孟德尔发现豌豆的遗传规律、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等,每项科学成果的背后都有一个感人的故事。教学中以故事作导入或在枯燥的学习中插入有趣的故事,能激发学习兴趣,减少大脑疲劳,提高课堂效率。
3.2 再现知识的探究过程,促进教学方式转变
通过科学史中对一些经典实验和逻辑分析的再现,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体验生物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可以有效避免强制灌输和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变死记硬背为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切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3.3 讲述生物学家的事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篇3
2012年夏天,美国科学家提出一项可与当年“阿波罗登月工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相媲美的 “尖端创新神经技术――脑研究计划”,引起全球各国政府和科学家的关注。美国政府决定拿出1亿美元,启动这项旨在揭开人类大脑奥秘的研究计划;接着欧盟委员会宣布,以建立人工脑为目的的“欧共体人脑计划”将在未来10年内获得10亿欧元的科研经费。
那么为什么脑科学能得到全球科学家的关注呢?因为人类的大脑是个复杂的“小宇宙”,它由100多亿个神经细胞组成(相当于整个银河系星体总数),是宇宙中已知的最为复杂的组织结构。对于大脑结构的工作机制,我们目前仍知之甚少,然而脑科学对人类又是那么重要:医学研究已发现500多种脑部疾病,包括从偏头痛到精神分裂症和老年痴呆症。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加深,这一数字还将上升。其次是科学探索的需要,脑科学研究不但可揭开大脑高智能之谜,对人工智能、基因组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生物信息学、解剖学、行为科学、信息技术、纳米技术以及营养学都有重要的拉动作用。
脑科学在我们国内是一个比较冷门的学科,不仅在中学教材基本没有这方面的内容,而且在图书市场上也很少有相关的科普图书,特别是原创的适合广大青少年和中等文化水平读者阅读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因而,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的《脑科学的故事》,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本书作者,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顾凡及,是一位从事生物控制论和计算神经科学教学和科研40余年,在这一领域颇有建树的科学家。2004年退休之后,他决定要做一点“自己一直想做,又感兴趣的事”,于是选择了写一本有关脑科学的普及读物。为此顾教授潜心写作,先后花费了4年时间,8易其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书籍以脑认知功能为主线,系统介绍了从神经元到脑的高级功能,乃至意识、情绪等方面的故事。全书分6章,前3章介绍了神经科学的基本知识,特别是包括视觉机制和视错觉等。后3章介绍了认知科学和对脑科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包括意识、脑机接口和类脑机器等。
笔者觉得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1)知识性、科学性:本书所述内容无论是知识要点还是相关故事都是有来源、有根据的,做到了确凿可靠,经得起推敲。为此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神经科学学会的支持和国内诸位顶级同行专家的好评;2)文字平易流畅,故事引人入胜:作者在行文时字斟句酌,用语十分贴切。对故事的叙述更是精心构思,由浅及深,娓娓道来。脑科学虽然高深,但并不神秘。因为书中讲述的故事虽然事先并不了解,但不等于没有感受,如眼球运动、色觉、立体视觉,马赫带等现象平时我们也有所觉察,因此阅读此书时,不仅不会觉得枯燥,还会与自己原来的知识联系起来,有一种似曾相识、倍感亲切之感;3)装帧精美,深入阅读:书籍装帧讲究、印刷精美、图文并茂。图书在每章后附有参考文献,可为读者开启另一道了解脑科学的窗口。
篇4
关键词:科学课; 快乐科学老师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10-156-001
一、乐做科学老师
虽然早在第一节课就给学生做了介绍,但孩子们还是喜欢叫我科学老师,听到这个称呼我总感觉心中热乎乎的。我认为作为一个科学老师,首先要热爱自己从事的工作,乐做一个科学老师!在工作中找到快乐,做一个快乐的科学老师。
首先科学老师要知识渊博。我在办公室准备几本大百科全书,浏览器的搜藏夹里有十几个相关网站,关心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技动态,科学老师在课堂内外总是会遇到学生最多的提问,作为科学老师就是要不断的充实自己,把自己变成学生心目中无所不能的“博师”。
二、和孩子们一起欢笑
每节课让孩子们大笑一次,会心的微笑一次,可以体现在教案里,更需要课堂及时发挥,孩子们在探究的过程中也获得快乐的享受,科学课真是美哉快哉,课堂犹如一个大家庭,教师的笑容与语调会让学生很舒畅。
三、启发提问
可以创设各种情境让孩子无意识地产生新问题,也可以用语言激发他们有意识的多提问题:“知识越丰富的人问题就越多,科学家总能提出别人不能提出的问题。”可以在实验室增设一个问题库,开展“看谁最像科学家”的活动。
四、做孩子心目中的科学家
对某个项目的研究率先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以此来感染学生,比如学习光学知识单元,你可以搜罗所有有关的趣味实验,经典故事,生活现象,成为一个“光学专家”,比如恐龙,这是孩子们的热门话题,你可以上网查资料,收集影视作品,成为一个恐龙“专家”。比如四驱车,多少孩子为它痴迷,你可以自己买来拼装,调试,深入研究,成为一个四驱“发烧友”。总之不管你与生俱来的兴趣在哪一个领域,都应该热衷于所有与科学有关的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即使你是一个文学爱好者,也应该做孩子心中的科学家。
五、充当权威的颁奖者
你在同一个学期里要给不同的班级上课,一定会碰到这样的班:常规习惯不太好,让自己的快乐情绪大打折扣,这时你一定要调整情绪,假装自己很喜欢这个班级,装模做样的表扬他们“上一次的研究是全年级最高水平,”“老师最喜欢你们这个班”。也许几次下来没有成效,但只要你有坚定的信念和灵活的技巧,让他们确实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长处,最后孩子们绝对不会让你失望,会一举成为你真正最喜欢的班级,那时你也不需要再装模作样了(你完全可以给全年级6个班都授予“最高水平”的称号)。
六、宽宏大量
不要怕孩子们出错,只要不是成心出错,不要轻易的否定和批评孩子,这时告诉孩子应该怎样做,只有在这种宽松的环境里,他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
七、把课堂变成精彩纷呈
小实验,小制作,对抗赛,讲故事,看影碟……形式多样,并且全都是趣味性很强的内容,科学课真的应该是精彩纷呈。经常有孩子问我:“科学老师今天我们干什么?”我笑着回答“上课!”“上什么课?”“上科学课!”后来我发现很多孩子一来实验室就问同样的问题,忽然间恍然大悟,原来科学课每次都能获得新的惊喜与快乐,所以今天的课“干什么?”他们是很期待的!
科学课:教给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弘扬科学精神!
篇5
《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她去世3年后写成的。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比埃尔-居里的事迹,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的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罗列他所得的名誉头衔,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纪录。
作者艾芙一开始就承认他要叙述的是一个传奇故事,玛丽居里一生中伟大实际极多,所以人们都喜欢像说传奇那样叙述她的历史。这本书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居里夫人这位具有高贵品质的、献身科学并作出伟大贡献的伟大科学家的一生。居里夫人出生于被沙俄占领时期的波兰,家境贫寒,母亲很早就去世了。中学毕业后,没钱上大学,不得不依靠作家庭教师来自筹学费。在巴黎大学求学时,每到秋天不得不为学费和生活费着急,尽管这样,在实验室的条件非常简陋的情况下,依然作出了提取镭元素的伟大科学成就。一战时期在战场上的毫不费事就成了一名战士,他忘了早餐,忘了晚饭,困了随便在什么地方都可以睡,在护士住的小屋里,或在露天的帐篷里,废寝忘食的在战场上进行救护服务。就是这样一位伟大科学家,在生活依然很艰辛的时候,主动放弃了申请镭元素的有关专利,公开了镭的提取方法,自己确因要买1克镭而不得不靠别人来筹集资金。
在居里夫人的传记里,我们可以看到居里夫人从来没有浪费时间,只有严谨的生活;没有享乐的懒散,只有英勇的奋斗;没有奸诈的人和事,只有和谐的空气;没有丑恶的画面,只有纯洁的灵魂---这是一本最精彩的历史人物传记。。
《居里夫人传》是居里夫人的小女儿艾芙-居里在她去世3年后写成的。该传记详细叙述了居里夫人的一生,也介绍了比埃尔-居里的事迹,着重描写了居里夫妇的工作精神和处事态度。书中引用了居里夫妇的许多信札和日记,书的最后还附录了居里夫人一生所得的奖金,奖章的情况以及罗列他所得的名誉头衔,是一本很翔实的个人纪录。
篇6
据丛书的编辑李朵介绍,位梦华不仅是一位科学家,也是科普作家。他非常关心少年儿童的成长,觉得自己有义务和责任为少年儿童创作好的科普作品。同时,他也想到,孩子们的特色是爱听故事,又对陌生的世界充满了好奇。极地对于孩子们来说是神秘的,也是个神奇的世界,而自己正是这方面的专家,因此他也把向小读者介绍极地的有关知识作为自己的责任。
编辑科普图书,特别是为小读者编辑科普图书要注意很多问题。李朵说,少儿科普图书的编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科学的严谨性,数据要反复核对、对知识的表述要准确,不能模棱两可。图片、图注要对正文进行补充说明,都要求准确。特别是对于少儿科普来说,除了知识的准确之外,在表述上还要求通俗易懂,让小读者能够理解。因此创作、编辑少儿科普读物都是不容易的事。
科普图书的装帧设计,更是一门学问。简单来说,就是要考虑到读者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如果读者群的年龄层次较高,装帧设计美观大方、体现本书的特点即可;如果读者群是小朋友,在装帧设计中就要注意根据小朋友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进行设计,比如,图的比例要提高,文字的字号要大一些,在色彩上要特别鲜艳,版式设计要活泼等。“极地大冒险”书中就包括了位梦华在北极拍摄的大量的第一手图片资料。同心出版社还针对作者在北极拍摄的资料,制作了光碟附赠给读者。这也是“极地大冒险”系列图书的与众不同之处。
篇7
这个故事最早出现在伽利略的秘书为他写的传记中。这本传记写于1654年,此时伽利略已去世12年。按作者的说法,伽利略是在比萨大学任教期间,当着其他教授和全体学生的面在比萨斜塔做的实验。但奇怪的是,伽利略本人的著作中从来没有提到过自己的这次实验,而比萨大学也没有记录过这件事。另外,如果真像书中所说,这件事在当时轰动一时,那么很多围观者也会对自己的家人、朋友讲起,但当时留下的历史资料中,完全没有留下有关这个实验的记载。
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有人怀疑,这个故事应该是伽利略的秘书虚构出来的。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名人轶事”。实际上,伽利略并没有真的做这个实验。
但是,伽利略确实深入地研究过这个问题。他曾在自己的一本书里,提到了一个可以驳倒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实验:如果从大约100米高处扔下一个100~200磅的炮弹和一颗只有半磅重的步枪子弹,前者只比后者领先一掌距(越等于23厘米)落地。不过,伽利略并没有说他本人做过这个实验。而且,这个实验也不可能在比萨斜塔做,因为那座塔只有50多米高。
后来,人们发现伽利略在比萨大学当教师期间,曾写了一部没有出版的手稿,里面提到,他确实曾经在一座高塔上做过一个实验,但不是为了否定亚里士多德的理论,而是为了验证他的一个想法:落体的速度和物体的密度成正比。原来在那时,伽利略还不认为亚里士多德是错误的。他设想,在真空中,如果是相同材料做的物体,那么它们的下落速度和重量无关;但如果是不同材料做的物体,那么下落速度和它们的比重成正比。比如说,假如人们同时从塔上扔下一个金球和一个银球,由于金子的比重大约是银的两倍,那么金球肯定会比银球先落地。
不止如此,伽利略说他做实验时用的是木球和铅球,结果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刚松手时,木球的下降速度比铅球还快,之后铅球才逐渐赶上了木球,领先木球落地。根据现在的物理学知识,如果考虑到空气阻力,铅球先落地是对的,但是木球一开始会领先铅球则非常奇怪。因此有人怀疑,伽利略记录的这个实验也是假的。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两名美国科学家米克里奇和塞特尔重复了伽利略的这个实验。他们让51名学生一手握铁球,一手握木球,两手朝下,同时松手让球下落,并把整个过程用高速摄影机拍下来。结果他们发现,在大多数学生松手时,木球的确明显比铁球落得快!原来,这是因为人们在扔球时,会下意识地先松开拿着较轻东西的那只手,而由于要用更大的劲握住重球,因此松开要稍慢一些。所以,伽利略的记录恰恰证明了他的确在高塔上做过实验!
科学家们推测,伽利略通过实验发现,如他事先所预料的,比重大的物体的下落速度会略快于比重小的。但他也注意到,比重小的物体的下落速度一开始会比比重大的快。关于这个奇怪现象的思考,使他最终放弃了原先的假设,得出了正确的结论:在真空中,任何物体,不管其重量、形状和比重,下落速度都是一样的。之后,他的秘书很可能就是以这个实验为素材,虚构出了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的故事。
其实,在伽利略生活的时代,已经有很多人在他之前研究了这个问题,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意大利数学家贝尼德蒂在1585年出版的书中,就提到了一个实验:假设两个重量相同的物体被一根线系在一起,同时下落,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它们的速度将由它们的总重量决定;然而,如果在下落过程中这根线突然断了,这两个物体并不会因此在半空中减速,而是仍然以原来的速度下落。所以说,物体下落的速度和它们的重量无关。
篇8
到了十九、二十世纪,火星更吸引我们的是关于火星人的种种想象和假说,因此从20世纪60年代第一批火星探测器开始,检验火星是否存在“火星人”或生命,就成为学界与大众感兴趣的头等目标。
从早期火星探测器(水手和海盗系列探测器)传回的影像中,我们可以分辨出火星有着类似地球的丰富地形地貌――高地与峡谷,陨石坑与冲谷,冰层与极冠,其中包括太阳系最高的火山(奥林匹斯山,高24千米)和最深的峡谷(水手谷,深11千米)。
虽然没有人的痕迹,但是两张“火星上的人脸”的照片却引起了轰动。虽然科学家们把图像称为光影的把戏,但在民间却流传着诸如火星金字塔、火星巨石阵等各种不同的版本,且由于当时摄像机分辨率的限制,学术界也难以提供决定性的证据。
一直到二十多年后,美国宇航局火星全球勘探者和火星勘测轨道飞行器以及欧盟宇航局火星快车探测器重新造访了这个区域,借助几个飞行器拍摄的高分辨率图像,科学家们才得以重构了三维的“火星上的人脸”图像,让这个疑问尘埃落定。
即使火星上没有“火星人”,会不会存在其他的生物呢?
早在1976年,美国宇航局海盗号着陆器就带着这个问题前往火星,检测火星土壤中是否含有有机物,即碳氢化合物――组成地球生命的基本构件。这个实验牵动着所有地球人的心,如果结果是肯定的话,那火星就很有可能存在生命,就能为地球上生命的起源找到极为重要的参考点。
然而,让所有人失望的是――四次火星土壤样品分析中,都没有检测到有机物。这个结果令后续的火星探测计划搁置了长达二十年之久。
篇9
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3.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2.能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准备:
演示文稿。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镭、陋、弘、癌、签”5个生字,会写“镭、陋、郎、贯、囊、弘、捐、赠、数、癌、签”,掌握“简陋、法郎、富甲一方、困惑不解、出乎意料、腰缠万贯、解囊相助、弘扬、捐赠、数年、癌症、签字”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
2.能简练地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背景介绍(有关居里夫人的生平)
出示ppt: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可罗多夫斯卡,波兰物理学家,最早荣获诺贝尔奖的女性。她勤奋努力,于1893年获得物理学硕士学位,1894年又获得数学硕士学位。1903年,居里夫妇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1911年12月,居里夫人又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居里夫人终生为人类的幸福献身科学,从不计较个人的私利和荣誉。她先后获得奖金10种之多、奖章16种之多,以及100多个名誉头衔。
二、初读课文
(一)过渡:居里夫人确实是个伟大的科学家,她的伟大并不只在于她在科学研究领域的杰出贡献,还在于她的人格,今天我们一起来走进《居里夫人的三克镭》。
(二)自由读书,要求正确流利
(三)检查预习情况
1.听写:
简陋弘扬腰缠万贯解囊相助癌症保留穷困一贫如洗镭捐献
2.解囊相助的反义词是什么?
一贫如洗的反义词又是什么?
3.结合句子读懂词语:
(1)“简陋”什么样?文中说什么简陋?该怎么读。
出示ppt(句子):
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简陋的实验室。
那简陋前面再加上“异常”呢?又有什么新理解,那读怎么读这句话。
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
4.能从听写的词语中选择几个,来说说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四、深入读书,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按时间顺序)
2.分段段意
出示ppt:
第1-4自然段先从美国记者麦隆内夫人1920年5月的一天采访居里夫人讲起,讲居里夫妇在十八年前炼出了第一克镭,当时每克镭价值七十五万法郎,这位夫人应该早已富甲一方了,事实上十八年后居里夫人却买不起一克镭。原因是居里夫妇十八年前就放弃了他们的专利。
第5、6自然段讲麦隆内夫人为居里夫人奔走、募捐购买一克镭的饯的经过以及数年以后美国公众再次向居里夫人捐赠一克锂的情况。
第7、8自然段揭示了居里夫人始终不要专利的崇高思想和美好的内心世界。
五、引导质疑
1.题目是《居里夫人的三克镭》,对于这三克镭文章有描写吗?读文章,找出来,读读。
2.你能结合居里夫人的处境,想想有什么疑问?
(这三克镭她都做什么用了?第一克镭研究出来时她做什么?)
3.读课文自己试着解答问题。
六、布置作业
1、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2.引导学生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重难点:
1.学生能读懂课文,通过三克镭的故事,了解居里夫人科学家人格的伟大和精神的崇高。
2.能找出课文里哪些事情表现了居里夫人对人类贡献巨大,哪些事情显示出居里夫人经济的困顿,并初步了解课文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可不可以对居里夫人做个简单的评价。
(居里夫人十分伟大;居里夫人很傻)
二、讨论、辩论中加深理解
1.过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令我们惊讶,哪种评价更符合居里夫人的做人准则呢?我们从书中寻找答案。
2.用笔画出有关描写居里夫人的句子,来证实你对她的评价,准备时间(5分钟)。
3.引导发现,深入探究,感悟居里夫人的伟大。
出示ppt(句子):
端庄典雅的端庄典雅的居里夫人与异常简陋的实验室。
(1)对于这段文字,认为居里夫人伟大的同学,你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ppt:
镭倾注了居里夫妇巨大的心血、智慧、体力,甚至生命。为了证实镭的存在,他们在一间夏不避燥热,冬不避寒冷的破旧棚屋内从事起脑力加苦力的劳动,从1898年到1902年四年时间里,坚持不懈,终于从几十吨铀沥青矿废渣中提炼出十分之一克纯镭盐,并测定了镭的原子量。1903年,居里夫妇和柏克勒尔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金。
(2)结合资料,对于这段文字,你又有什么新的体会?
(居里夫人的伟大就在于她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毫无保留的贡献给了人类而没有考虑自己。)
(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师:一克镭的价格曾高达“七十五万”金法郎,我们一起来换算一下,合人民币多少?
生:(略)
师:那这一克镭可以为居里夫人换来什么?
生:豪宅、汽车、高档实验室
师:这些居里夫人有吗?
生:没有
师:那她有的只是……
生:简陋的实验室
师:这简陋前面再加个异常呢?
生:感觉居里夫人的生活十分贫困,也感受到她对科学的追求是那样的执着。
师:(出示资料,最初研究出的一克镭的去向)
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抓住人物语言,体会居里夫人的伟大
(一)还能找到什么理由来说明居里夫人的伟大?
(二)体会重点句理解
1.出示ppt:
居里夫人的解释异常平淡:“没有人应该因镭致富,它是属于全人类的。”
(1)读懂了什么?
(2)用平淡的语气说说这句话。
(3)用异常平淡的语气说说这句话。
(4)从这“平淡”的语气中我们还可以感受到什么?
(5)从这“平淡”的语气中,我们还可以感到那异常不平淡的是什么?
(6)带着赞美的语气来读。
2.出示ppt:
他们所说的并非没有道理,但我仍相信我们夫妇是对的。人类需要勇于实践的人,他们能从工作中取得极大的收获,既不忘记大众的福利,又能保障自己的利益。但人类也需要梦想者,需要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1)读懂了什么?
(2)读出居里夫人的无私
(3)读出居里夫人的忘我
(4)引出资料理解醉心于事业的大公无私
出示资料:
居里夫人、牛顿、爱迪生、研制“神州”的科学家的阅读资料。
3.读读这些人的故事,你们发现了什么?
4.在这些“醉心”于事业的梦想者心里有的只是什么?
生:有的是人类科学的进步,没有自己
生:有的只是科学研究,没有自己
生:有的只是为人类造福,没有
(1)能用一个词来评价这样的人吗?
(大公无私、伟大……)
(2)赞美的读
五、从三克镭的用处上体会伟大
六、对比体会“伟大”
第四自然段对那些冷漠的富商的描写是否可以不要,为什么?
七、归纳结论
现在你再来评价“居里夫人”是个什么样的人。
八、布置作业
篇10
《我们爱科学》这本书不仅让我懂得了很多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还丰富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快乐!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我们爱科学读后感,请您阅读。
我们爱科学读后感1看完《我们爱科学》,我合上书,不禁感叹:科学真是丰富多彩、奇妙无比哇!
看看,看看,这出类拔萃的中国人——是谁呢?其实,是在飞船中的,航天员!要那两个字来概括——折磨。这“电动转椅”,这“电动秋千”,这“魔鬼床”,这“爬高山”,这……哎呀,好了不说了,说着我脑袋就晕。哇,航天员居然要受多“苦”我咂了咂舌,长大后一定不当航天员!
哇哇哇哇!好可爱、漂亮、美丽的狗狗呀!对了,“狗狗凭啥认出你“也是算科学吗?……好吧,我认输,也是科学。看看啊,不是凭长相,凭气味,凭声音,对啊!
当当!上科学课啦!是第十二章,压强和浮力,固体的压强。对,在这之前,大家请想一想,如果有几千个钉子压在背上,会是什么感觉?痛!痛!痛!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神秘的科学道理:比较两个压力哪个产生的作用大,不能光看压力本身,还要看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那就是压强!再问你们一个问题,你们猜一个杯子能“吃“进多少大头针?一、十枚;二、一百枚、三、三百枚;四、一千枚。我想要不选一百枚要不选三百枚,但全错啦!其实可以吃进一千枚钉子呢!多奇妙哇!不是吗?
地球护卫队,我们在这儿!我的[天帆]不是梦!要环保,要节能,要省钱!可是,这高清洁燃油,更换新床,要花费多少大的开支!哪有那么多的米米呀!风筝!对!风筝船!天帆!就这样,[天帆]完成了!
啊!霸王龙!三角龙!对战!好新鲜!谁胜谁负不知道。如果,三角龙,那尖利的角“嗖”进了霸王龙肚子,其不是必死无疑!但是,霸王龙,咬合力和撕扯力强得不行,三角龙能行吗?这一切都是谜,一个未知的谜。
这科学,只是一个谜,一个永远未知的谜……迷茫,翻开另一本,看起来。
我们爱科学读后感2我非常喜欢《我们爱科学》这本书,它内容丰富。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本书以及我看完几期《我们爱科学》的读后感吧!
《我们爱科学》是一本丰富有趣的科学杂志。里面介绍了好多形状各异的植物和微生物,还写了一些动物的故事。里面诉说了主人公嘟嘟和他的伙伴、教授一段奇妙之旅。情节生动有趣。还有漫画,里面讲的是一些生活中的小实验,最后还总结了实验后产生的现象的原理,而且还挺幽默!会让读者轻轻松松学到了知识。由于它的丰富有趣,使得读者一直喜欢在科学知识的海洋里遨游,让读者越来越喜欢科学。
读了这本书后,我受益匪浅。每当我看到书里面讲做小实验的漫画时,都忍不住跟着做实验。有一次我根据漫画做了一个喷雾器,步骤很简单。首先,把一根吸管折出一个直角,在那个直角上横着剪一下,记住不要剪断,要剪出一个小口。在一个纸杯上倒一些自来水,不要超过小口,最好在小口下面,然后将吸管的一头放进去,对着吸管的另一头向玻璃吹,啊!还真的有雾了呢!后来,我查询了有关的网站,才知道原理是这样的:空气从小口迅速流出,小口附近的压强小,容器里液面上方的空气压强大,液体就沿小口下边的吸管升上来,从吸管的上口流出后,受气流的冲击,被喷成雾状。里面还讲了一些有毒的植物,还带有图片。我出门时,仔细的观察了周围的植物,发现没有这些有毒的植物,才松了口气。我最喜还看的还是一些动物的生活,以及宇宙中的奥秘。那些动物的生活就像探险一样,有时惊险,有时又好像平安无事,还有的时候令人感到伤心,某些动物吃了某些比较弱的动物时,觉得那些动物十分凶狠,不过这是自然界的规律。
生活中,我经常与同学谈话。我们互相交换有关科学的内容,自从看了《我们爱科学》之后,就有更多有关科学的话题想与同学分享。课间的时候,我拿出《我们爱科学》看看,就不会觉得无聊。
《我们爱科学》这本书不仅让我懂得了很多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还丰富了我的生活,使我更快乐!
我们爱科学读后感3“思维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而探索精神是其中最灿烂的一枝。千百年来,人类用孜孜不倦的求索精神,不断扩展着对神气大自然,对奇妙的科学以及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在永不停顿的对未知领域的探究中,人类建构起了多姿多彩的迷人世界。
我们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学习科学,让我们从小做起。我们要努力学好各种文化课,因为这是一切学习的基础;同时,对各种适合我们小学生看的科普书籍、报刊,最好在课余多阅读一些;还应该积极动手搞各种科学小实验、小制作,写科学小论文等,培养对科学的兴趣。长此下去,我们一定能够热爱科学,拥有丰富的科学知识。
动物故事是写大熊猫青青逃跑的故事,在卧龙、在碧峰峡大熊猫自己想方设法逃跑的机智故事,你不知道她有多可爱,青青还小不够高的时候她让一只熊猫站着,自己爬到它的背上翻出院墙。嘿嘿和我一样想象青青正在一点大熊猫身上站着想爬出墙外的可爱动作吧,让我们一起来保护小动物吧。
“科学家故事”是科学家们细心观察,坚持不懈,经过了千辛万苦终于发现“百牛定理”。
可以让你大开眼界,异想天开的是“纪想屋”,以这里你完全可以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在想象的天空中遨游。共同阅读纪想者们的杰作吧。“身边的科学”:身边有个怪‘骡子’,我们家的‘骡子’也多呢,有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还有掌上游戏机,猜不出来了吧,这就是液晶。一起来看有关液晶的知识吧。
科学是艰巨的、诚实的劳动,它启迪人们的智慧,培养人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求实精神;科学是探索未来、创造未来的,它培养人们宏伟的胸襟,宽阔的眼界,探索的勇气和创新的胆识;科学是同谬误做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它培养人们不畏艰险、不怕挫折、锲而不舍,勇往直前地追求真理和捍卫真理的大无畏勇气。
很久之前一个最令我兴奋的科学事件发生了:神七问天。
20--年9月25日,21时10分,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那一刻,中国沸腾了!世界沸腾了!
天到底有多高?天外究竟还有什么?小时候的我常常望着天空问自己,我梦想着能飞到天上,去看看月亮什么样子,去看看星星是怎么回事。我知道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不知道,这种天方夜谭似的神话竟然真的实现了!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在自然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奥秘,只有通过不断学习、分析、探索,才能了解自然界的秘密。
少年强则国强,科学的萌芽是智慧的曙光,少年是国家的萌芽,热爱科学从我做起,发展科学从我做起,弘扬科学从我做起。我们一定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鲁莽迷信的看待问题。
我们爱科学读后感4《我们爱科学》读后感 这本书的标题是用 “ 我们 ” ,所以让人感觉很亲切。因为有 “ 科学 ”,所以我便怀着好奇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刚一入眼,我便爱不释手了。在我们现在这个高科技发展的新时代里,我们创作的一切都离不开科学,我们的生活和科学是紧密相连的。而《我们爱科学》这本书呢恰恰是我们青少年走进科学、了解科学、爱上科学的“ 一位良友 ” 。 《我们爱科学》是一本知识非常丰富的科学杂志。这里面讲的主要是主人公嘟嘟和他的伙伴、教授的一段奇妙之旅。故事情节生动有趣。篇幅小,容量大,图文并茂是它最大的特色。让人看着有趣的图片,思考着实验。在不知不觉中,那知识已经牢记在了脑子里。它没有学校教科书的死板,也没有那些游戏书的无聊乏味,它拥有的是属于它自身的经典生动。它里面还讲了一些植物类的知识,介绍了其品种和药性。看见书中在做实验,也不觉得想要跟着做实验,可最后都已失败告终。我想,我的动手能力还不欠佳,思考的还不够。我想我会越发爱上这本书,爱上科学。我也会加油把实验做成功。恩,想一下。我真佩服牛顿,假如是我,一个苹果掉在我的头上,我会像牛顿那样吗?答案是否定的。我只会揉着头,心里咒骂一下:怎么这么倒霉?哼。之后便会一了了之。设若那天坐在苹果树下的不是牛顿,又怎么会有牛顿提出最简单的现象产生的举世定律:万有引力呢?一切的一切都已证明这才是一个科学家。且一个科学家必须具备的就是善于观察和发现。记得巴甫洛夫的 观察 , 观察 , 再观察,就足以说明我们必须要有善于观察的精神去看待生活,也会发现我们的生活里处处都有知识。《我们爱科学》这本书真的能让我们了解重要的科学知识,我们要爱上科学,从而使得祖国更加繁荣!
科学就是一个不断思考,不断提问,不断探索的过程。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开始理解,开始相信,开始热爱,开始拼搏。我们融入科学,科学融入我们。我爱《我们爱科学》这本书,它丰富了我的知识,使得我更加快乐!!!
我们爱科学读后感5《我们爱科学》这本书是我在暑假里读过的,看完了《我们爱科学》,我合上书,不禁感叹,科学的世界真是丰富多彩,令我心驰神往。看,航天员们可真是精英中的精英,为了登上太空,他们要经过一系列的“折磨”,这“电动转椅”、“魔鬼床”……哎呀,不能再想了,头都晕了。没想到,当个航天员这么苦,看来隔壁邻居家那个3岁小男孩的航天梦算是破灭了。
哇哇哇!好可爱的狗狗啊!对了,“狗狗凭什么认出你”也是科学呢!要凭长相,凭气味,凭声音呢!
叮叮叮!开课啦!现在请看第十二章,压强与浮力:固体的压强。那么在这之前,请大家想一想,如果有几千年个钉子压在背上,会有什么感觉?大家肯定要倒抽一口气,那不是扎得千疮百孔吗?肯定痛死了!但是,我要告诉大家一个神秘的科学道理:要比较两个压力哪能个产生的作用力大,不能光看压力本身,还要看单位面积上承受的压力,那就是压强!所以针子越多,压强越小,反而越不痛噢!再考你们一下,你们猜一个杯子能“吃”进多少大头钉?一、十枚;二、一百枚;三、三百枚;四、一千枚。我想大家要不选一百枚要不就选三百枚,哈哈,全错了!其实可以吃进一千枚钉子呢!多么奇妙啊!不是吗?
啊!霸王龙!三角龙!对战!真新鲜!谁胜谁不知道。如果,三角龙,那尖利的角“嗖”进了霸王龙的肚子他一定必死无疑!但是,霸王龙的咬合力和撕扯力强得不行,三角龙能胜吗?这一切都是谜。
在浩如烟海的科普书中,我最喜欢《我们爱科学》了。下面就由我来介绍我的读后感吧!希望你们也能爱上这本书哦!
这本书分十大类:本期重点,动物故事,科学家的故事、科学迷踪、侦探训练营、纪想屋,身边的科学,水世纪,科学快艇和奥林匹克风。
本期重点是“咱叫救命细胞”。写了一个中国弃婴被美国的琳达夫妇收养后又不幸患上白血病,需要移植造血干细胞,最后经过大家的努力让小女孩终于得救的感人故事。真是人们处处真情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