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送别董大的诗范文
时间:2023-04-08 06:46: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适送别董大的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董大说:“高兄,我要走了,这里我能遇上你这样的朋友是我的运气。在我的路上不知道会不会遇到你这样的知心朋友。”
高适说:“你不要发愁以后的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谁不认识你呢?”其时我做你的知心朋友是我的荣誉。”
董大说:“其实我和你当知心朋友是我的荣誉。能跟你这么伟大的诗人在一起也还是我的荣誉高兄我走了之后,你不要在熬夜做诗,人要注意自己的身体。”
董大说完拿出琴为高适弹出了一首美妙的乐曲。
董大弹完乐曲骑着马走开了。高适擦干腮边的泪水,写出了和董大送别的一首诗:
别董大 唐 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篇2
关键词: 赠别诗 意象 思想感情
诗歌侧重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人们离别,极有可能永不再见面,离别这种特殊的情境,往往给人们的心灵以巨大的触动和震撼,以往的和现实的种种复杂的社会体验和人生感悟也会在此时被激发和集中起来。因此,诗人十分重视这难舍的时刻。为了永久地记住这难忘的日子,诗人们总是赋诗赠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赠别诗。
赠别诗,顾名思义是指主客之间由于分别而互相赠别酬答的诗作。赠别诗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早在文学形成之初就已出现,如《诗经・卫风・燕》就写了卫君送别女弟远嫁的情景。其中“瞻望弗及,泣涕如雨”,“瞻望弗及,伫立以泣”,读来让人忧伤。
赠别诗不仅仅是作者一时感情的表现,也不仅仅记录着远行之人或送别之人的人生与命运特别的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深深地刻上了时代和社会的痕迹。历代诗人为更好地表情达意,常使用一些意象,通过意象组合,来传递感情。
所谓意象,就是诗中的艺术形象,它是经过诗人审美再创造的,渗透了主观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诗人感情的载体。纵观历代赠别诗,我们可以发现,诗人常常选用以下一些意象来表达自己不同的情感。
月是诗人们常用的一个意象。月亮的圆缺,象征了亲人的聚散,而不同的月亮,不同的月色,也给人不同的感受。“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秋天的月色,寒冷的风,渲染秋色,制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表现了不忍分别的心理。“乱烟笼碧透,飞月向南端。”(王勃,《江亭夜月送别》)月在飞,说明时间很快过去,表明话别时间之久,写出了依依不舍之情。“明月随良掾,春潮夜夜深。”(王昌龄,《送郭司仓》)借眼前景色,抒发深厚情谊,贴切自然,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别离的时分怎能少了酒,因而酒作为一种意象,在历代赠别诗中也是经常出现的。“未尽樽前酒,妾泪已千行。”(范云,《送别》)酒还没喝,早已是泪流满面了,何等悲伤。“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柳恽,《临行与故游夜别》)酒已喝尽,再相聚却是一个遥遥无期的日子,增强了伤感的调子。“玉瓶沽美酒,数里送君还。”(李白,《广陵赠别》)到底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借以销愁的酒用玉瓶装着,不再有伤感痕迹,表现了诗人浪漫豪放的性格。“惜别添壶酒,临歧赠马鞭。”(岑参,《送杨子》)写出了朋友之间情浓似酒的特点。
有酒就容易醉,在赠别诗中,诗人也常以酒醉为意象入诗。“吴姬缓舞留君醉,随意青枫白露寒。”(王昌龄,《重别李评事》)表面写送行欢宴,实则蕴含着惜别的痛苦。“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贾至,《送李侍郎赴常州》)今日一别,不知何年才得相聚,所以今日非尽醉不足以销愁。“枕上未醒秦地酒,舟前已见陕人家。”(韩,《送客水路归陕》)酒还没醒,客已到家,真是送到家了,没有半点伤感的情调。
离别总有一些不舍,这就注定了泪也成了赠别诗中的一个重要意象。“只有泪可出,列复情可吐。”(佚名,《丁督护歌》)情人不忍分别,可说什么呢?除了流泪,再也无话说。确实是无声胜有声,一切尽在不言中。“古往今来皆涕泪,断肠分手各风烟。”(杜甫,《公安送韦二少府匡赞》)离别之情写得感伤凄惨,悲怆动人。“一曲离歌两行泪,更知何地再逢君。”(韦庄,《咧萁上别李秀才》)分别时的悲伤,以离歌催人泪下,表达了深厚的情谊。“泪眼无穷似梅雨,一番匀了一番多。”(苏轼,《席上代人赠别》)多少的泪,一阵少一阵多,分别时的伤感,自然流出。
赠别诗中还有许多意象,如风雨,也是历代诗人爱用的,风雨可以衬托环境,也可以寄托情感。这时的风雨有了感受,不再是冷冰冰的自然界的风雨了。如:“风雨好东西,一隔顿万里。”(鲍照,《赠傅都曹别》)“秋风两乡怨,秋月千里分。”(范云,《送沈记室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柳恽,《临行与故游夜别》)“别有相思处,啼乌杂夜风。”(庚信,《别宋常侍》)“醉别江楼桔柚香,江风引雨入船凉。”(王昌龄,《送魏二》)
云的漂泊无依,给了诗人不尽的想象,作为一种意象,云在赠别诗中经常出现。“仰视浮云驰,奄忽互相逾。”(佚名,《李少卿与苏武诗》)“朝云浮四海,日暮归故山。”(应`,《别诗》)“落日川渚寒,愁云绕天起。”(鲍照,《赠傅都曹别》)“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李白,《送友人入蜀》)“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高适,《别董大》)
汉代以来,诗人还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如“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隋・无名氏,《送别》)
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另外,诗人为了表达自己的情感,常用一些有感彩的词,如“寒”、“孤”、“秋”等来修饰自己选取的意象。“芸斋淅淅掩霜寒,别酒青灯语夜阑。”“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同作逐客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这些意象的选取,很自然地就把诗人离别时寂寞、凄苦、孤独无助的心情写出来。
篇3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作品丰富,题材广泛,技巧高超。古诗以意境清新,含义深刻,语言生动,韵律优美而著称,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古诗自然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那么,作为蕴涵着丰富中华文化传统的古诗在教学中该从哪些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呢?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1、热爱祖国的教育。“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长大后做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自己的国家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自己对家乡的恋恋不舍。教学时,我们可抓住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家乡。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的好孩子。
二、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1、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都是环境教育的良好素材。如果恣意破坏鸟类等动物的生存环境,那么绝不会有“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杜甫《绝句》诗)的动人美景。
2、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来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贺知章在《咏柳》中写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这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3、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苏轼在《题西林壁》中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在《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赞美了西湖美丽宜人的风景。李白的《望天门山》写出了天门山的巍峨险峻;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下的洞庭美景;张继的《枫桥夜泊》则描绘了枫桥一带的夜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与神奇,强调了以自然为友,以山水为师。是向学生介绍祖国壮丽山河的生动、凝练的语言。它们不仅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四、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篇4
一、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应做好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的教育
“位卑不敢忘忧国”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为实现祖国的统一与维护世界和平做出应有的贡献。
2.热爱家乡的教育
古人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足见对家乡的热爱。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久别故乡的深深思念。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3.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
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说过:“人民群众有无限的创造力。”可见人民群众在历史的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热爱劳动人民是学生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谊教育
1.亲情教育
亲情是伦理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亲情教育是传统伦理道德教育的一个重点。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手足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孟郊的《游子吟》描绘到了“儿子远行,母爱切切”的画面,歌颂了伟大的母爱。魏朝曹植的《七步诗》则从反面教育我们亲人之间不可互相迫害,应和睦相处。教学时,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努力培养学生尊老爱幼的高尚品质,帮助学生维持良好的亲情关系,使学生有一个和谐的亲情网。
2.友情教育
孔子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的学生,不仅会孤陋寡闻,而且心理是不健康的。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的间交情,如李白的《赠汪伦》,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那“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成为了千古绝唱,真切地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的教育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课题。在注意环境保护的同时,我们可结合古诗教学,着重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态环境观。
1.热爱水资源的教育
我国是一个缺水的国家,教育学生节约用水十分必要。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图,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瀑布吗?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
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
四、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学生成才的基础。在古诗教学中,我们应注意挖掘内容,进行全面的教育。如唐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写道:“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现了诗人积极进取,不断开拓的精神。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则表现了作者不畏艰难、坚贞不屈,甘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高尚精神。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诗中的梅花,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元代画家王冕在《墨梅》中也写道:“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不仅写出了墨梅的高雅气质,而且反映了他的人品和。在教学这些优美的诗句中,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其效果自然好于枯燥无味的说教。
五、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边塞艰辛、悍卫的教育。
篇5
农远工程的不断深入发展,使得我们的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多媒体课件适应小学生的认识规律,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进新一轮课程改革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先进作用?小学语文教学中巧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变抽象为直观,变静为动,向学生展开教学情境,提供丰富的感知对象,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地运用电教手段,能够使教学达到最优化,取得最理想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 多媒体 课件
多媒体教育是现代化科学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它以鲜活的形象?醒目的颜色?敏锐的采光?适度的声音等表现手段,形象?直观?生动地再现和创设一种特定的情景,学生在富有感染力的情景下安然地学习,产生独特的体验?让语文教学中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学生通过语文教学能正确地培养?掌握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陶冶自己的情操,健全自己的人格?因此在多彩的语文课程里,如果配上优化的电话教学就能有效地让学生通过语文课的学习,领悟语文素材中的真?善?美,把握课文当中字里行间跳动着的特有情感,让学生的心理得到一次次情感的洗涤,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智慧,激发求知欲和上进心?因此,在现在开放的课堂中,如何让语文教学中鲜明的情感效应在教学活动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巧妙的运用媒体,让语文课堂中的情感教育凭借媒体发挥它的应有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年多来,我校在多媒体教学的应用研究上,有了更深的体会?其中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多媒体进课堂”综合解决方案的教学实践研究》的子课题《“多媒体进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应用模式研究》的研究,我们语文教研组在校领导的支持下,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经过一年多的研究,我们课题组探索出“多媒体进课堂”在日常教学中应用模式——“以电脑为主,智能语音机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大地活跃了课堂教学,有效的引导学生既自主的学习又能进行情感教育,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谈谈“以电脑为主,智能语音机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魅力?
1.采用“以电脑为主,智能语音机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引导探究?苏霍姆林基说过:“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在课堂教学中,我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需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始终处在情绪高涨?兴趣浓厚?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中,而要达到这种状态,我根据课文的主题,借助音乐,运用录像等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学古诗《凉州词》,如何让学生理解开头两句“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呢?当这首古诗生硬的摆在我们面前时,我们怎样让这种难以见到的场景在学生的脑海中产生深刻的印象呢?怎样体会“万仞山”中的孤城呢?于是,我采用了“以电脑为主,智能语音机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在教学之前先让学生想象黄河波涛滚滚的情境,然后打开多媒体和智能语音机,让学生静静地观察和欣赏?教室里顿时一片寂静,只听见黄河的波浪声,看见的是蜿蜒曲折的黄河像一条飘逸的丝带伸向远方,迤丽飞上云端?而一座孤零零的城堡却坐落在黄河两岸的崇山峻岭之间?霎时,学生的眼光全部集中到一点,他们屏住呼吸,陶醉在画面中?此时,他们模糊的情感认识已在多媒体和智能语音机的帮助下增强为感性认识,并且通过自己的感官达到了一定理性认识,为后文的学习激发了求知欲,并在一定的感彩中通过语言文字的跳动认知了事物的全过程,有效地融合了语文课堂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
2.采用“以电脑为主,智能语音机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品评词句,激感?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有比较方能有鉴别?在教学中,运用比较映衬,方能使学生很好的鉴赏美?“多情自古伤离别”,“赠别”是文人墨客常吟的一个永恒的主题,留下了一首首千古流传的赠别美文?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安慰与鼓舞朋友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高适《别董大》里却不无牵挂与关切地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同为送别有的豪迈洒脱,有的缠绵哀婉?在朗读鉴赏时,辅之优美抒情的配音课文朗读,同时配以动画,营造出美的氛围,引起学生视觉和听觉的感官兴奋,享受审美愉悦,身临其境地去感受诗的意境,于比较中鉴赏美?课堂上用智能语音机录下学生的朗读,再播放给学生听,对比分析,更能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含义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3.采用 “以电脑为主,智能语音机为辅”的课堂教学模式,启发联想,促成应用?阅读教学中,既注重对词句的理解?赏析训练,更不能忽视教材中作者的妙笔之“点”的利用,即教师要巧借语文教材,找准课文的中心句,运用电教手段启发学生奇思异想,给学生营造一个知识迁移,指导作文的宽松空间?
如教学《鸟的天堂》一课时,我发现学生最喜欢“鸟儿活动”这一段?究其原因,学生说:“因为这一段写出了‘鸟的天堂’的动态美,非常美丽壮观,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越读越有味?”接着,我又问:你们是怎样读出“味”来的?有的说我抓住了文中“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有的说我抓住了“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说我抓住了“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我乘机抓住“应接不暇”这一关键词,放录音和录像让学生听,听到了什么?看,看到了什么?想,想到了什么?此时学生聚精会神,凝神思索?不一会,有的学生说:“在榕树上听到了鸟叫声?”有的说:“到处都是鸟儿,有的栖,有的飞?由此我想到了杜甫的诗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有的说:“特别是画眉鸟,歌声真好听?”学生滔滔不绝的发言,丰富多彩的联想,紧扣“应接不暇”,围绕教师提问,使课文中“点”的效益得到了充分发挥,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得到迸发?于是,我对学生说:“既然大家兴趣这么高,我们何不随作者一起到‘鸟的天堂’去一游呢?那就以‘鸟的天堂’为题写一段话吧”由于学生观看录像片,“鸟的天堂”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段描写具体生动,场面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