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画展范文
时间:2023-04-09 00:46: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画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幼儿绘画作品展览是当今艺术的主要艺术活动和儿童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在这个过程中认真总结经验,科学有效地备展,会帮助幼儿的艺术行为获得良好的成果。
一、幼儿绘画展览的积极意义
绘画是幼儿教育的重要手段,幼儿绘画作品展览是幼儿美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幼儿绘画作品展览在当今幼儿美术教育中具有多种积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就感。幼儿处在尚未完全掌握语言文字的阶段,主要根据图像来把握世界。对于图像的摄取、模仿和创造构成了人类劳动最初的成就体验。基于这样的观念,我们认为幼儿绘画参展最积极的意义在于,使幼儿通过绘画获得一种完成工作和任务的初步经验,即通过勤劳、积极地准备,运用各种丰富的工具,通过一定难度的技术手段,独立、无拘束地创造,最终获得成果的完整过程。
2.荣誉感。荣誉是人生进取的重要动力,而人类的一切智慧都应当用于创造美好的事物。幼儿将自己的劳动产品——绘画作品以展览的方式发表,取得同伴和成人社会的承认,进而获得一定的赞誉,是对幼儿事业心的美好启蒙,也是对幼儿“荣誉感”的正确引导和理想塑造。真正的艺术从来不会把奖励作为最终目的,荣誉与功利、虚荣并非等同。必须警惕的是,对功利和虚荣的过度追求,不仅会偏离艺术的目标,失去艺术的真实,最终必将扼杀艺术的想象。
3.交流感。艺术行为是人类思想的过程,而绘画作品的展览是将作者的思想发表于公众空间的重要方式。因此,幼儿美术作品参展能使幼儿对“展览”这一重要方式形成深刻的印象,逐渐将参加展览和观看展览作为获得知识、取得交流的重要方式。同时,展览可以使幼儿关注、发现和欣赏同伴的作品,这对于增进同伴间的互相理解,交流幼年生活的感想无疑是有益的和无可替代的。
二、幼儿绘画展览的一般组织方式及其审美取向
在我国,幼儿绘画展览历来有“展览”和“比赛”两种名称,二者在实际行为当中并无根本差别,其中绘画“展览”的提法最为常见和通用,展览不仅能体现广纳百川、兼收并蓄的艺术情怀,也能表现艺术民主的现代思想。相比之下,“比赛”的提法值得研究和商榷。幼儿绘画作为个人表达,本无高下、优劣的分野,尤其是在重想象轻技法的幼儿阶段,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幼儿绘画比赛”或“大赛”的提法终将被弃用。
国内最常见的儿童美术展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大型综合美术作品展览。此类展览主要为机构赞助、组委会征集、评委会评选、集中展览的方式。这类展览主要由教育部门发起,特点是规模庞大、作品丰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随着展览场地和其他各种展出条件的成熟和完备,举办幼儿绘画作者的联合展览、命题展览和作者的个人展览成为可能。这些展览形式往往能够更好地调动幼儿对艺术的热情,更有利于幼儿个体创造力的发挥,也就更能体现纯艺术精神。同时,这些展览能够更好地反映幼儿个体的趣味和绘画风格,将在未来得到鼓励和提倡。 2.专题或命题性绘画展览。此类展览在组织形式上基本等同于大型综合美术作品展览,但是在题材和工具上带有一定的限制,甚至有些是命题创作的形式。审美的取向上经常带有一些倾向性和地域性等。 3.联合绘画展览和个人作品展览。随着文明环境的提升,展览场馆等艺术展示空间的逐渐发达,为幼儿联合绘画展览和幼儿的个人作品展览创造了一些条件。此类展览可以引导幼儿做更多个性化的艺术探索,在艺术的道路和选题等方面更具主动性。个人艺术风格和符号的形成是此类展览需要注重的方面。
三、儿童绘画的备展过程
通常,幼儿绘画的价值在于即兴发挥。通过绘画获得劳动的快乐是幼儿绘画的重要追求,因此,儿童画经常体现出一些随意性、片断性的特点。但对于一件参展作品来说,完整性是不可缺少的要素。这就意味着参展儿童画必须在立意、构思、取材、语言和风格等方面做一定程度的思考和挖掘,即将创作过程当成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素材的收集、整体的立意、构思的发展,材料的运用和语言的形成等部分。
1.幼儿绘画素材的准备和收集。根据幼儿绘画的特点和能力的局限,收集素材的方法主要有写生和摄影两种。写生不仅要求幼儿有一定的表现和塑造能力,也要求幼儿具有较高的绘画表现热情,一般适合静态对象的素材收集,随着数码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数码摄影成为幼儿收集素材的重要手段,摄影不仅能够抓取自然中静态的场景和对象,也能捕捉生活中转瞬即逝的有趣瞬间。通过摄影也可培养幼儿对影像审美的基本素养和对现代读图文化的适应和融入。
2.幼儿绘画的主题和立意。立意是绘画作者对生活反复观察而生成丰富的主题思想。在儿童画创作的辅导中,引导、启发儿童对作品成功的立意非常重要。唐代著名山水画家王维说:“凡画山水,意在笔先。”唐代绘画理论家张彦远也说:“意在笔先,画尽意在。”“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对于儿童绘画来说,对立意的品味主要在于立意的新颖、真诚和视角等方面。
3.幼儿绘画的材料和工具。巴尔德斯说:“绘画首先是一门手艺。”作为实施手艺的材料有画纸、画布和墙壁等,工具有画笔、颜料等。现代艺术家并不拘泥于使用传统颜料或美术商店里出售的颜料,而是根据自己的艺术风格需要研制出个性化材料和工具。
儿童画展需要的材料和工具一般应该具有外观亲和、使用直接、简单等特点。辅导儿童绘画首先要帮助他们快速熟悉所使用的材料和工具,帮助他们发现和比较不同的效果,感受不同的视觉体验。集中式的大型画展在色彩、肌理效果等方面要极力体现出个性。近年来,材料和工具在备展中越来越被重视,聪明的幼儿会依据材料和工具发展出自己需要的效果,辅导老师一定要鼓励他们开拓材料和工具的范围,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材料和工具,比如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将纸上绘画改为布上绘画等等。
4.幼儿绘画的语言。对于备展作品来说,绘画语言在现代绘画中是艺术表达的重要方面,绘画的语言是指绘画作品与读者的一种交流手段,是作者运用艺术的技巧、技法完成创作的方法和目的。影响儿童绘画语言的因素很多,包括绘画的媒介材料、作者性格和时代背景等。其中工具和材料是绘画艺术语言的基本物质基础。绘画活动中主观和客观因素共同构成绘画语言的个性特征。备展的儿童画语言是包含了技巧、形式和内容的有机融合,绘画语言的不同运用,则产生出不同风格的儿童画作品。幼儿绘画的不同风格和面貌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不同的绘画语言。而正是语言的独特性让作品在展览中脱颖而出。
儿童画具有自己纯真、朴实的语言体系。它由多种要素构成,这里涉及到的视觉因素除点、线、形、光、色彩等绘画中通用的要素外,还包括稚拙感、浑厚感等儿童画特有的要素。传达出天真活泼的特点。真实反映了幼儿精微而又丰富的意蕴和情感。对于展览作品来说,把握绘画语言比传授绘画作品所涉及到的有关知识更为重要。
四、幼儿绘画作品辅导手段
参加幼儿美术作品展览不只是对幼儿知识和艺术感受力的一般性教育和培养,也是对教师辅导能力和策划能力,以及对教师与参展幼儿交流互动能力的综合检阅。对教师在辅导手段上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在选定主题和方向的前提下,可以采取以下的辅导手段:
1.要引导幼儿欣赏与创作有关的一些美术作品和影视作品,使作者直观地融入艺术创作的叙事情境。
2.鼓励、引导幼儿通过想象大胆地表述自己的感想和感受;
3.启发幼儿在贴近生活真实的前提下,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描绘自己心灵的图画。
五、幼儿绘画作品的展示效果
展示和布展是艺术作品展览的最终环节,是前期创作效果的最终呈现。很多作品需要在展示的环节才能显示出作品的画面效果。因此,科学、创意地展示对于美术作品的展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展出前,应认真考察展场的环境,包括射灯、展线和展板。此外海报、标签和请柬的综合设计也是展览成功的重要部分。布展是对组织、统筹等能力的综合锻炼。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积极地鼓励幼儿的参与,对幼儿亲身体验自己的劳动成果具有特殊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桂木.美术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2]施卫红.解放——美术学期评价初探.《当代小书画家》,2004(2).
[3]林琳.运用艺术家的眼光看世界——谈幼儿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学前教育研究,2004(1):18-20.
[4]曹中平.儿童游戏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9.
篇2
一、幼儿园绘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中未能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未重视绘画活动的创造性环节
教师采用固定模式,提供的范例只是模仿的样本,幼儿不需经过创造,只需模仿事例便可以直接地取得艺术效果。教师的示范只是展示了创作的动作过程,幼儿按照教师提供的样本来获得成果,与现有的指导方法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体系。当这种教育形式被摒弃时,大多数孩子只能坐在教室里,手握画笔,不能大胆地在纸上涂涂画画。幼儿的认知水平低,知识经验相对缺乏,教师未能选择一些幼儿熟悉的感兴趣的内容,激发表现的欲望和能力。
2.美术活动中,缺乏对孩子交流的情感反应
教学中采用固定的模式,忽视幼儿的心灵感悟,着重于作品的完成,缺乏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幼儿作画的动机是出于游戏的愿望,看重画的过程,能够从中得到愉悦,并通过画面使幼儿认知、感情等得到健康的发展。如有一节中班会话教学活动,绘画教师通过设置某种情境,出示一幅热带鱼的范画(热带鱼有三角形、半圆形等几何图形组成),教师讲解示范后,幼儿悄无声息地照着示范画作画,其画面的构图、热带鱼的造型与色彩均与教师的示范图雷同,在这一活动中幼儿未能主动地参与,只是按照教师设计好的式样,机械地模仿而已。
3.以成人的眼光、框框去评价幼儿的作品
教师不能读懂幼儿的画,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大而化之,这样就不能激发幼儿再创造的欲望,并且教师只对少部分幼儿的作品给予表扬,挫伤了其他孩子的积极性,因而使幼儿对绘画的热情降低,对作品丧失信心。
二、在绘画中培养幼儿想像力的方法
1.家庭绘画教育方面
(1)肯定幼儿的绘画行为。自幼儿能抓得起笔时,幼儿就开始了“艺术”创作。这时候儿童的画虽然毫无章法,但也毫不节制。如果家里有处于“涂鸦”阶段的幼儿,家里就必定被画得一塌糊涂。一般家长很难理解此时地乱涂乱画对儿童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仅从“惜物”和“整洁”的角度出发,要求幼儿停止这种“毫无意义”的涂画。其实,家长应该认识到儿童绘画反映了儿童自己的思想、情趣、爱好以及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因此,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上看待幼儿的绘画,认识到蕴藏在“乱七八糟”的涂鸦中的教育价值,肯定幼儿的绘画行为。
(2)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平时,家长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绘画材料,比如水彩笔、彩色铅笔、油画棒、纸,等等。要幼儿通过操作各种材料来体验画画的乐趣和色彩的缤纷多彩。除了提供材料支持外,参与幼儿的绘画过程也是有力的支持。家长参与作画过程,不是要替代幼儿画画,也不是教幼儿画画,而是要通过开放性地提问启迪幼儿的思维,引导孩子观察。家长还应该经常带孩子出去,体验大自然的美好;也可以带孩子去参观一些美术馆、博物馆之类的场所,增长儿童的见闻。
(3)耐心“倾听”幼儿的作品。大多数情况下,幼儿的作品都是极其抽象的,成人很难直接看出孩子到底画了什么。如果儿童画上的物体的形象清晰,容易识别,家长就对儿童的画大大褒扬;相反,如果儿童的画模糊难辨,家长就会说:“画的什么呀?看不懂。”家长这样仅仅从画的表面来评价幼儿的画好还是不好是不可行的。其实,儿童的画不是用来看的,而是用来听的,仔细倾听儿童的画,将会发现在那一片混沌之后有着多彩的世界。
(4)及时与幼儿教师沟通。家长与幼儿教师的沟通,既是了解幼儿在幼儿园表现的重要途径,也是家长学习科学的育儿观念的重要途径。家长可以就儿童绘画方面的一些问题询问幼儿教师,幼儿教师可以给家长提供一些专业化的建议和指导。家长在和教师的沟通中获得更多的认知冲突,引发更多的思考,可以更好地在家庭中给幼儿的绘画以帮助。
2.幼儿园绘画教学方面
(1)教幼儿多观察美好的事物,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简化教师示范环节。首先,要放开幼儿的手脚,让幼儿直接去认识客观世界。因为绘画活动是一种以观察为基础的艺术活动,它具有直观性和具体形象的特点。教师要带幼儿广泛观察各种不同的事物,大到周围环境,如山水、树木、人和动物的活动等,小到一只蜜蜂、一棵小草等,都应成为幼儿观察的对象。通过观察认识各种事物的形体、结构和色彩,积累起丰富的表象,教师在技巧上再给予适当的指导,幼儿就可以把各种美好的体验、美丽的形象表现出来。如在意愿画“春天的树”绘画活动中,有的幼儿画树上开满了花,蝴蝶、蜜蜂在花丛中飞舞;有的幼儿画柳枝垂入小河,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动;有的幼儿画大树发芽了,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唱歌;有的幼儿画了一棵大树,几个孩子在树下高高兴兴做游戏……画面生动活泼,幼儿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发挥。其次,不要给幼儿固定的模式。教师只是提出问题,让幼儿借助已获得的技能去独立活动,充分表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鼓励他们大胆想象,按自己的理解去做。比如画“鸡”,表现鸡的身体可以用三角形,也可以用蛋形、半圆形,还可以有各种变形。鸡的动态又是千变万化的,有的吃食,有的捉虫,有的相互打斗。如果教师只用一种模式给幼儿演示,幼儿脑海中先入为主地接受了这种模式,画出的鸡的形象和动态必然会“千人一面”,毫无个性。很显然,这种做法(下转第207页)(上接第205页)阻塞了幼儿绘画的思路和想像力。
(2)给幼儿创造一种宽松自由的绘画氛围,鼓励他们大胆表达。在绘画教学中,给幼儿创设一种宽松自由的环境非常重要,它可以激发幼儿以愉悦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活动中来。教师要鼓励幼儿以独具个性的方式,创造性地体现绘画内容,表达自己心中的世界,并给幼儿必要的技能技巧上的指导,最大限度地发挥幼儿的潜能。如在一次添画活动中,教师先教幼儿折小狗,然后要求幼儿将折好的小狗贴在画纸上,再添画上有关情节,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孩子们在教师的启发下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尽情地添画、讲述,每一幅画面、每一个故事,都洋溢着回味无穷的童趣。假如硬性地让幼儿照教师设计好的样子依葫芦画瓢,必然收不到上述效果,反而会使幼儿的思维僵化,失去最可贵的天真与稚气。所以,只有给幼儿创造自由、宽松的绘画气氛,才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的想像力。
篇3
(2008年--2010年)
一、现状分析:
(一)基本情况
幼儿园建于2003年,当时只有六个班级,几年来,经过不断发展,目前全园共有10个班级,3个大班,3个中班,3个小班,1个小小班幼儿在园人数240多人。幼儿园现有教职员工42多人,分三部分组成:一、教育系统在编人数39人;二、无编制人员4人;三、非编人员(临时工及门卫人员)共3人,教师编制20人中,幼儿园高级教师3人,一级教师23人,二级教师7人,未评级教师1人;本科学历10人,本科在读8人,大专学历2人。本科及在读本科学历达90%。整个幼儿园师资队伍比较年轻,30岁以下13人,占全园教工的65%,年轻教师中有8人是非学前教育专业;40岁以下4人,占20%;40岁以上3人,占15%,由此可以看出,整个幼儿园的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成熟型、经验型教师欠缺。
我园正处在旧园向新园的过渡阶段,旧园面积小,设施差,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源及教学要求,因此,在2003年3月,新园建设开始启动,2004年正式搬入使用。新园占地面积 1506O ,建筑面积 3075O,绿化率达36%,将是一所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新校园。
(二)办园优势
1、幼儿园教师队伍年轻有活力,可塑性教强。群体氛围和睦融洽,有亲和力。
2、在课改的引领下,积极实践新课程,通过《学前教育纲要》等学习,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学能力有了提高,在活动、游戏、生活、学习四大板块中,教师能合理安排,有机调控,通过开展主题活动来完成教学要求,初步形成了幼儿园的教学框架。
3、新园按达标条件建造,幼儿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工作环境将有明显改善和提高。
(三)存在问题
1、硬件建设:幼儿园建园时间长,园舍面积小,设施设备相当陈旧、简陋,食堂仍在使用煤灶,教室内没有多媒体,几个班级使用卫生间,还不在教室隔壁,条件非常艰苦,完全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教育教学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幼儿园的持续发展。
2、园务管理:园领导班子刚进行了重大调整,人员之间需要更多磨合;在管理体制、机制、模式等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
3、队伍建设:幼儿园师资紧缺,缺编问题严重,尤其缺乏保育员,很大程度上影响保教质量,制约了幼儿园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更为幼儿园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专业化程度较低,幼儿园在编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有5人,尤其是近几年来引进的小学教师,7个中有6个是非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比较差。调查中发现:新教师中一些非专业教师认识到自己在专业化方面的薄弱和欠缺,非常希望园部为她们搭建平台,提供帮助,使自己成长起来。但是,这些新教师对自己的要求还不够高,动力和压力不够强,缺少自觉性,缺乏钻劲,思想上有一定的依赖性。成熟型、经验型教师相对欠缺,对自身经验的梳理总结能力还需进一步提升。
4、保教工作:课程设置不够平衡,重教学,轻游戏,轻生活。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还有一定的差距,特色课程的开发和实践还未形成。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还需进一步更新,需要加大学习和实践的力度,来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5、家长工作:家长工作还不够重视,为家长服务意识及行为在教师群体中发展还不平衡,还必须从手段、方法、形式等方面作进一步探究;幼儿园与家庭在教养观念、方式等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还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多向互动”与“共同成长”的共育环境。
二、新三年幼儿园发展指导思想与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三年计划的精神为指导,以狠抓幼儿园常规建设为落脚点,以“一切为了幼儿、一切服务家长”为办园宗旨,力求发展,争创特色,办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幼儿园,孩子喜爱、教师热爱的幼儿园。
三年总体发展思路:第一年(2008年):抓常规;第二年(2009年):求发展;第三年(2010年):创特色
(二)幼儿园发展目标
1、幼儿园发展目标: 环境创设优、师德修养好、保教质量高、孩子喜欢、家长放心的优质园。
2、教师发展目标:善于合作、勤于学习、敢于实践、勇于创新,具有发展观和现代观的教师。
3、幼儿发展目标:培养幼儿健康、文明、乐学、自信。
健康--有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动作发展协调,体质增强,性格开朗。
自信--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正确面对挫折,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学做真人。
文明--会主动的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与同伴友好相处,尊重父母与老人,有良好的行为习惯。
乐学--喜欢学习、爱动脑筋,对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学习愿望。
(三)领域目标:。
1、园务管理--以“抓常规、求发展,创特色”为目标,在扎实做好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谋求幼儿园可持续性发展,从而开创适合本园实际、满足家长需求的特色工作。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园所,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深化完善各类制度,不断提升管理效益。
2、队伍建设--努力形成一支师德良好、善于合作、勤于学习、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教师团队。本科学历达90%以上,三大员的持证上岗率达100%。
3、保教工作--研究探索园本研修的有效方法、手段和途径,形成多种教研模式,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提升保教质量;追求基础与特色相融,加强教育教学研究,聚焦课堂,研究实施共性课程;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开展研究和实践,开发构建悟性识字特色的园本化课程,更好地凸现课程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4、卫生保健--认真做好卫生、晨检、消毒、膳食、防病等各类常规工作,三大员明确职责,操作规范,并在疾病矫治、事故预防和健康宣传等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5、社区教育--构建幼儿园、家庭、社区一体化学前教育体系,建立幼儿园网站,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建立社区联系制度,开展多种形式的家教联谊活动。学前教育充分,满足0-3岁婴幼儿和家长多样化的早期教养服务指导。
(四)重点发展项目
1、凸现一个中心--以“发展创新”为中心,以人为本,促进教师发展,保障幼儿发展,推动幼儿园发展。
2、贯彻两条主线--通过园本研修、努力实施二期课改,着力促成非专业教师专业成长;着力提高保教质量。
3、实现三个聚焦--聚焦教师,追求专业理论提升;聚焦课堂,追求教育教学高效;聚焦课程,追求基础特色课程相融。
(五)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统一思想认识,加强计划落实,注重过程管理,稳定师资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2、制度保障:完善健全各类制度,强化目标意识,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方针,分工合作,各项任务落实到人。
(1)监督调控负责到人:园长、工会主席
(2)目标管理策划负责人:园长
(3)师资队伍建设负责人:园长、业务园长
(4)后勤保健管理负责人:园长、保健教师
(5)特色课程管理负责人:园长、业务园长、科研主任、教研组长
(6)幼儿发展评价负责人:园长、业务园长、教研组长、教师、保健教师。
3、经费保障:争取局、财政足额拨款,确保各项经费投入,拓宽幼儿园的创收渠道,开源节流,保证计划的如期实施。
4、评价与监控
(1)完善幼儿园各类工作评价体系,监测评估方案切实可行,易于操作和监督检查,指标尽可能量化。
(2)做好目标检测:做好阶段性与各学年度检查、总结和评比工作,注重典型范例的剖析,注重成功经验的总结。园长在宏观把握,微观分析的基础上,对照学期工作计划,检测具体工作的落实与完成情况。
篇4
幼儿绘画教育不仅能培养幼儿审美和主动学习能力,也能激发幼儿的想象力。本文对如何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做一些粗浅的探索。
【关键词】
幼儿绘画 观察 灵感
一、培养幼儿观察兴趣
大自然、社会都是幼儿绘画的好材料。自然界中山川河流、苍松翠柏的瑰丽,飞禽走兽、五谷六畜的奇妙,超市、邮局、银行、敬老院、服装厂等生活设施以及各种类型的文艺演出等都能培养幼儿的生活情趣,提高其审美修养。经常带领幼儿走进大自然和社会,他们的绘画题材就会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而逐渐丰富,为绘画表现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给幼儿正确的观察方法
(一)学会有目的地、整体地观察
一般来说,幼儿容易注意那些新奇有趣的事物,容易关注艳丽的色彩或奇特的外形等,常常以夸张的方法强调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整体和全局却视而不见或顾及不到。
因此,教师要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进行全面观察。如教师带领幼儿参观社区,观察周围的各种楼房。孩子们发现楼房有正方形、长方形,有多层的、高层的,房顶的花样更多,有三角形、半圆形、梯形等,许多楼房排在一起高高低低、各种各样。然后,教师引导幼儿深入细致地观察房子的窗户、阳台等。这样从整体到局部地观察,有利于幼儿比较全面了解事物,既能认识整体,又能认识局部,有时还会发现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奇妙景象。
(二)学会比较物体的外形特征
我们在引导幼儿全面观察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分析、比较事物,迅速捕捉事物突出特征的能力。不会比较,就不可能细致区分事物的属性和特点,也不可能认识多种多样的艺术形象。例如,引导幼儿仔细比较看似很相像的向日葵花盘,发现它们的细微差别,要求幼儿把自己发现的独特之处表现出来,这样画出来的向日葵就不会雷同。长此以往,幼儿便能拥有敏锐的感觉及准确把握形象特征的能力。
(三)学会分析物体的结构
有人说,画家的眼睛与一般人不一样,其实是观察方法不同所致。如自行车大家都很熟悉,但每天骑车的人不一定都能准确地画出来,这是因为人们头脑中的表象往往是肤浅的、不太细致的。所以,我们要引导幼儿学会分析物体的结构,了解物体由哪几部分构成,分解观察物体的构造,弄清楚各个部分是如何衔接的等等。如大吊车的形状很像长颈鹿:有结实的长腿,上面有一座小房子,驾驶员在小房子里操纵吊车,长腿和小房子中间有转盘衔接,小房子的上方连接着长长的吊杆,吊杆的上端有滑轮,下方挂着大铁钩……通过如此观察、分析,幼儿既掌握了大吊车的外形特征,也把握了大吊车的结构,降低了绘画的难度。
(四)学会观察细节
有些幼儿园教师也常常带幼儿去观察,可幼儿就是画不好。确实,幼儿仅仅通过一两次观察是不够的,教师应引导幼儿观察细节,多看、多记,反复看、反复记,使头脑中的表象越来越具体化,越来越深刻。这样幼儿表现的内容就有生命力,就很细腻,而不是概念化的简单图式。
如前例,教师带幼儿第二次观察楼房时,就要在第一次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作更深入的分析、比较,如楼房与楼房之间形状、高低的不同,不同房子阳台、窗户的不同,屋顶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室外机、落水管等细节,加深幼儿对楼房形状、结构及其细部特征的理解。
三、激发幼儿创作灵感
(一)帮助幼儿获得各种经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
幼儿绘画所画东西对幼儿要有强烈的吸引力,即先娱目动情,才能激思励志,而这一切都需要幼儿有一定的经验。因此,在幼儿美术教学中应创造条件,经常带幼儿到大自然中去,让幼儿身临其境,玩耍、游戏、观察体验,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捕捉感兴趣的事物的形态。在各种活动中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通过行动去体验,用现实的刺激促使幼儿的想象运动起来,经过加工,创造性地外化于画面中。所以幼儿经验越丰富,表象储存则越多,幼儿头中的形象也就越鲜明,内在的创造冲动,就越容易产生。
(二)运用鼓励的原则,培养幼儿自信心
幼儿较易受到周围环境和本身情绪的影响,教师应多用鼓励赞赏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学习积极性和创作动机,更要善用肢体的语言、夸张的表情、幽默的口气、游戏的技巧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想方设法鼓励幼儿勇敢地按自己的意愿去画,引发幼儿的内在冲动,并表达出幼儿自己独特的绘画语言,增强自信心、独立性。
(三)采取游戏的形式,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
幼儿学习绘画过程中,制造自由、快乐的学习气氛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师生关系要平等,要以同伴的身份指导儿童学习;其次采取游戏的形式进行师生双向交流,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最后创设学习环境,可多挂一些优秀儿童画作品,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及多种材料制作的美工作品等,激发幼儿创作灵感和兴趣,使他们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们要尊重幼儿在绘画中的独特、纯真、稚拙的造型和色彩,激发幼儿绘画兴趣,培养其创造能力,挖掘每一位幼儿与众不同的独特潜能。
【参考文献】
【1】张念芸.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0)
【2】孔启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篇5
【关键词】游戏;音乐节奏;幼儿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189-01
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都可爱天真、比较好动,缺乏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我们采用动静交替的形式,将情景交融,采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方式让幼儿在听、动、看、辨、唱的趣味教学活动中寻找音乐的节奏,感受节奏的乐趣、理解音乐的内涵,并且学会鉴赏音乐。
一、采取游戏的方式让幼儿萌发节奏的兴趣
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一个创造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在幼儿入园的时候我们可以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引领幼儿步入我们营造的节奏世界,让幼儿喜欢上节奏带来的欢乐,从而积极地参与进来。
听音乐、听故事、做游戏对于幼儿来说是最喜欢做的事情,在音乐教学中我们为幼儿营造故事情境,在感受故事中理解丰富多变的节奏,这样能够引起幼儿的兴趣和爱好,对于激发幼儿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再加上幼儿思维相对比较活跃,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对音乐加深理解。教师可以选择小故事编排一些有节奏感的音乐,并选择适合的乐器来迎合故事中角色需要做的背景,我们要创造出不同的节奏,教师根据节奏引导幼儿利用自己的肢体动作来代替语言表现出来。如音乐游戏《跟着老师走走》,游戏开始时,借助鼓点来帮助幼儿感受音乐节奏。伴着鼓声,孩子们和老师一起学习老虎、大象、熊等大型动物的走路,慢慢地教师可以退到旁边观察幼儿,然后用鼓的声音对幼儿进行指挥,鼓声从慢逐渐开始加快,当幼儿们感到鼓声发出的急促声音的时候,来不急走就开始自由地跑起来,听到最后一声重音时,就看谁站的最好。当幼儿有了初步的节奏快慢变化和终止感受后,加上歌曲,请孩子们能够根据音乐的改变与自己的想象自由地开始动作展示,这阶段幼儿可以模仿如小鱼游、小鸟飞、小兔跳等不同动物走路,同时还开展了《下雨了》《小兔和狼》等听音乐的游戏,进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幼儿在这些轻松和愉快的音乐游戏中,加强了节奏感受能力。
二、生活物品也能引发幼儿对节奏的探索欲望
幼儿从出生就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而在生活中节奏是无所不在的,这样我们指导家长让幼儿在生活中不断地寻找节奏,让幼儿通过亲自的倾听与感受,来了解生活中不同的节奏。如钟表嘀哒嘀哒,上楼时嗵嗵嗵嗵,下楼时踏踏踏踏,自行车铃声叮呤呤、手表指针嘀哒嘀哒以及小朋友和老师走路不同的节奏。而且各种声音节奏的长短都各不相同,如走路的节奏,跳跃的节奏,跑步的节奏,拖拉东西的节奏等。
在教学中我们让幼儿能够顺利模仿节奏,老师可以与幼儿进行轮流敲打不同节奏的活动,让幼儿的求知欲得到彻底激发。我们可以将日常接触到的物品投入到节奏的教学活动中,这样不仅调动了幼儿的兴趣,还了解生活中节奏无处不在。我们可以在水瓶中装上大米粒,用铁丝将皮酒瓶盖串成串等等,所有能发出声音的东西都可以让幼儿在学习节奏的时候引发兴趣,还可以让幼儿自由发挥想象,制作出有节奏感的乐器。
三、节奏图谱合理利用能够加深幼儿对音乐作品的理解能力
刚入园的幼儿他们由于环境不同音乐的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和幼儿接触的生活环境关系密切,在此基础上,节奏图谱的灵活巧妙、适时适宜的运用,有利于幼儿理解作品,从而更好地表现。
如在教授《大雨小雨》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大雨和小雨的不同节奏型,首先是让孩子们倾听大雨小雨的不同声音,然后根据生活经验设计了动作图谱和图形总谱,分别编上拍头、拍肩、拍肚子、拍膝盖,到最后结束句的跺脚动作,生活的表现了“雨点下到了小朋友的头上、肩上、肚子上、膝盖上、最后下到了小脚上”。通过活动,孩子感受歌曲的节奏快慢,节奏型的变化等,形象生动的动作一方面帮助幼儿理解并表现节奏,还增添了《大雨小雨》这个作品的特有情趣。在运用图谱帮助幼儿进行节奏活动时,首先是要使他们能看懂、读懂节奏谱,然后才是掌握要求,再做动作。
四、体态语不同帮助幼儿理解节奏型的不同音乐作品
篇6
【关键词】幼儿 阅读环境 优化 发展
阅读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早期阅读活动对幼儿人格、品行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幼儿时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从教育部新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语言运用过程是建立与交流产生社会往和互动的过程。因此,我们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鼓励和支持幼儿与他人、同伴交流,让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为幼儿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培养其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丰富其语言表达能力”。一个家庭、一个幼儿园能够让孩子生活在丰富图书的环境中,生活在与大人共读的氛围中,孩子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那么,如何激发孩子说话的欲望;如何提高孩子的语言能力呢?教育过程是师幼互动过程。所以,我们幼儿教师在优化幼儿阅读环境,促进幼儿早期阅读能力方面进行了不断的探索,我认为优化良好的心理、物质环境,开展看图说话,创编、表演、听故事、讲故事等活动是提高幼儿说话的前提,我在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方面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1.师幼互动,优化良好的心理环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幼儿时期是一个繁花似锦匆忙而迷乱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不仅仅要关注孩子们的衣食、冷暖更要关注孩子们的精神成长,让他们认识周围世界的好奇心得到满足”。教师的情绪、语言,行为直接影响幼儿的情绪、心态,教师在语言活动中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动之以情、晓之心理,使孩子如沐春风。反之,教师在教学中缺乏情感、语言干瘪,使孩子产生一种厌倦、乏味的感觉。因此,教师要站在孩子们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的立场去指导孩子们的活动,教师对孩子们的态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这就需要我们教师端正教育观、儿童观,爱说是孩子的天性。孩子们看到优美的图片,经过教师的引导会产生说的愿望,如果孩子说的不对,教师立即加以指责,这样会影响孩子说话的欲望,束缚幼儿思维的发展,不能随便去指责孩子的过错,应该鼓励孩子进行不断尝试,态度大方、从容不迫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为他们提供多听、多想,多说的机会,从而提高他们语言能力和想象力。
由于每个孩子的生活经验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在“看图说话”活动中,我对能力强的孩子要求他们能大胆讲述多幅图片,能比较清楚正确地表达不同角色的语言,对一般能力和思维能力缓慢的孩子,要求他们能大胆讲述单幅图片,简单描述画面内容,发音准确,这样设计的活动更贴近幼儿,更符合幼儿的需求和发展状况,比如《秋天的果实》这一活动中,通过观察图片,再让孩子动手触摸,亲口品尝各种果实,给果实分类等一系列过程,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充满情感如临其境的语言氛围,内容直观、明了,便于师幼进行即学交流,及时反馈,构建广阔的说话空间,激发他们运用语言的创造性。为此,小朋友拿起开心果,不由自主地说:“开心果张着小嘴巴开心地笑着,外面硬硬的,摸着干干的”;还有一个小朋友振振有词:“开心果尖尖的、圆圆的、偏偏的”;另一个小朋友拿着石榴绘声绘色地讲起了他第一次吃石榴,从不会吃到会吃的动人情景。
孩子们说的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教师不能轻易的用否定的态度加以干涉,这就要求教师和幼儿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尊重孩子们的看法,多给孩子一些说话的权利,让他们承担一些责任,多给孩子表现自我的机会,以鼓励的、亲切的态度,精心呵护,激发孩子们说话的愿望,激发他们的创造思维,求异思维,锻炼幼儿的动手、动口能力,使幼儿主动,积极全身心投入到活动中,获得多方面能力的发展,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推进孩子们说话的意识,提升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孩子独立探索的精神,促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当然也有孩子的说话不符合情理的、逻辑错误的,这时教师不能作简单的制止,而是向孩子说明理由的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行合理的讲述,长期以来,使孩子在看图说话活动中产生极大的兴趣,使孩子在和谐的师幼氛围中不断成长。
2.师幼互动,优化良好的语言环境
一个教育家说:“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培养起孩子的阅读兴趣使孩子喜欢读书,是父母献给孩子的最好礼物,也是家庭、学校教育最成功的一种标志”。因此,我们教师也应该在“看图说话”教学活动中,优化良好的语言环境,如:布置一些故事的图片,幼儿的照片,用旧图书贴贴、讲讲,学会翻看图书等等,让孩子们在愉快的环境中充分地、无拘无束地讲述,只有优化良好的语言环境,才能使每个孩子都有更多机会说话,才能全面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我注重给孩子们讲非常动听的动物故事和神话故事后,让幼儿继续在课余活动中进行同伴互相讲述和续编,并让幼儿共同欣赏交流。为此,把家长们请到园里开展了有意义和讲故事大赛,家长们助兴喝彩、兴趣高涨,听故事时,为幼儿准备录音机、照相机及故事磁带,培养幼儿倾听故事的好习惯,让幼儿能讲故事和编故事,引导幼儿通过听过的故事和看到的图片,根据自己的想象进行讲述,而且在生动活泼的角色扮演故事情节中、帮助幼儿真正体验到他们的情绪、情感,给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故事氛围,故事中的语言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带给幼儿的美感,使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幼儿的主体参与性,让他们轻松愉快的融入故事,接受故事,理解故事、体验故事、学会倾听故事。
比如《悯农》这首古诗,我让孩子们吟唱,自编自演,表演前师幼家长用废旧材料共同制作服装,头饰、道具,鼓励孩子们大胆上台表演,教师和家长们一起当观众,剧情里火辣辣的太阳当空照,大颗的汗滴,盘子以及白花花的大米,再配上动听的音乐,生动有趣的场景,触发了幼儿丰富的想象,使抽象的古诗具体化、形象化,调动幼儿各种感官来感受认知和学习语言,帮助幼儿真正体验到我们的幸福生活是农民伯伯辛勤汗水的结晶,这时教师给予适度的启发,更有助于孩子多元化的思维发展,再给予热忱的赞美,更激发幼儿的表现欲,这次活动通过家长参与看孩子自编自演,亲身体验,思考并和教师讨论,认识了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教育地位,主动承担教育责任,增进了亲子情感,达成教育共识,实现教育双赢。
3.师幼互动,优化良好的游戏环境
篇7
一个好园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作为一个引领幼儿园发展的核心人物,如何在全园师生中传承和发展幼儿园的主流文化,促进幼儿园向更高层次发展成为我进行幼儿园管理的关键环节。
一、确立感恩文化
幼儿园女性居多,虽温柔如水,却也细致如麻,有时还会多疑、多想,甚至钻牛角尖,给管理带来极大的挑战。面对一群女教职工,我通过记录园工们的点滴进步、创意、努力,并在公开场合诚挚地向她们表达我的谢意。随之,我的感恩之心得到了回报一一老师们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圆满地完成了布置的工作。于是,我就开始推行幼儿园的感恩文化,树立“以感恩的心做人,用感恩的心做事”的生活理念,我精选了二十条相关的情感语录张贴在教工去往食堂的必经之路上,让她们耳濡目染中接受感恩思想。另外,我们还评选出一些备受幼儿、家长喜欢的老师,并给予表彰。幼儿园回馈教师们的付出,让更多的教师看到了自己的价值,并主动将这种感恩化作自己之后勤奋工作的动力。
二、强调责任文化
我园在弘扬感恩文化的同时也强调了责任文化。确立了“以责任文化为引领、铸就良好园风”的幼儿园目标
1 抓领导班子的责任文化。作为新组建的幼儿园核心力量的领导班子,尽管年龄不同、学历不同、性格不同,但是我们有同一个理想,那就是办孩子喜欢、家长满意、社会认可的幼儿园。每学期开学前,我们班子成员都会提早几天来幼儿园,统筹安排好每学期的重大工作,举行一次“责任文化”大家谈活动,从而助长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幼儿园的发展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
2 抓幼儿园团队的责任文化。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形成了“坚持全面发展、倡导个性发展、实现持续发展”的办园理念;“让每个孩子获得成功”的办园宗旨:构建“足球化的园本课程、本土化的校园环境、生活化的游戏活动”等办园特色,其也成为我们全园教工共同的责任和追求。我们明确了各岗位的职责和要求,对月考核和学期考核、出勤考核、教科成果奖励等进行了细化和说明。我们知道负责任也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甚至意味着自我的牺牲,但我们的责任是特定的,关键时刻必须无条件地去承担。
篇8
关键词:幼儿园 开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教育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文明和灿烂文化正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在幼儿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幼儿综合素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幼儿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好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一、重视课程教学。
在课程教学中,要以《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汇编》读本为学习内容体系,选择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学习,在幼儿园学习《弟子规》,以培育幼儿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根据各年龄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节选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经句作为课程内容,如通过诵读方法,让小伙伴互相诵读,个别幼儿上台展示,每周一国旗下诵读,回家后给家长诵读等,努力把这枯燥生涩的“弟子规”有机地渗透到各个领域的教学中去,让“弟子规”从生活中来,又到生活中去,真正回归生活。“学雷锋日”、“三八”妇女节等主题节日,可以鼓励幼儿将精心制作的爱心卡送给父母,讲一句感恩的话;把自己喜欢的玩具或故事书带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一起分享等,以此唤起幼儿的情感体验,加深他们对经句的理解 ,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引导学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友爱同学、礼貌待人,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培育热爱家乡、热爱生活、亲近自然的情感。
二、在游戏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游戏活动是幼儿最为喜爱的一种形式,也是引导孩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许多游戏活动都是模拟社会环境、社会角色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也在解决问题或纠纷的过程中,揭示正确道德要求和行为规范,通过游戏孩子不仅能获得知识和经验,还能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提高道德认知水平。
幼儿所喜爱的童话故事大多蕴含住品德教育的因素,可以让幼儿扮演角色进行游戏,如故事《小熊请客》,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大家都不喜欢狐狸?”通过讨论得出结论:狐狸狡猾不诚实、好吃懒做、专门偷别人的东西等。幼儿在表演中进一步体验角色的心理,明白了做人要诚实勤劳的道理。这种有正反人物鲜明对比的故事表演,使幼儿容易分清是非、好坏、善恶,从而使幼儿对周围事物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弃恶从善。在表演《三只蝴蝶》时,教师要引导幼儿充分理解故事内容,以便于表现出角色的性格特点。故事中三只蝴蝶相亲相爱、不离不弃的情意正是需要幼儿去模仿学习的;三色花的斤斤计较、小家子气也是幼儿应该克服的毛病。幼儿通过角色的扮演,能够亲自体验到角色的喜怒哀乐,增强了他们分辨是非的能力,使幼儿的言行向好的方面倾斜,克制自己的自私和任性。幼儿在扮演角色时往往愿意扮演主角或正面角色,而不乐意扮演配角和反面角色,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幼儿认识到,表演每个故事,都需要各个角色的协调配合,主角、配角、正面角色、反面角色都是不可缺少的,逐渐养成幼儿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教师提高自身素质 对幼儿进行情感教学。
教师的言行,是幼儿学习的典范,孩子们年龄小,他们好动、好奇、好模范,但经验贫乏,是非分辨不清,对不良的行为也会模仿。尤其是幼儿教师的言行,幼儿会毫不怀疑的全盘接受,因此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幼儿教师的言行要准确、恰当。幼儿教师要在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规范化语言的基础上,做到人性化、艺术化。同时还要尽量扩大知识面,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掌握幼儿教育的规律和发展,不断搜集专业的信息,博采众长,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专业素质,充分发挥魅力,使天真无邪、纯真可爱的孩子们伴着幼儿教师健康快乐地成长,从而更好的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无论教育水平多高、教育理论多深的幼儿教师,都不可能离开这一个“爱”字而孤身试教。幼儿年龄小,认知有限,对成人的依赖更加强烈,离开父母和熟悉的家庭环境来到幼儿园时,内心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表现为恐惧、哭闹等排斥现象。这时,老师就成了他们唯一的依靠,老师一句关心体贴的话语,或一个抚摸的动作,都成了每个幼儿最起码的心理需求。比如,教师经常关心、鼓励学习和生活上有困难的小朋友,幼儿变会模仿教师这种良好的道德行为,对自身的素质起到很好的模仿作用。因此,教师行为得当、语言使用得当,能够帮助幼儿学习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四、依托多媒体教学 提高幼儿学习兴趣。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因而培养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兴趣、满足其强烈的求知欲,应该是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要任务之一。教师利用多媒体上课,可以给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可以把《弟子规》做成课件,给学生带来直观、生动的图片、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大量的素材,在教课过程中,多媒体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幼儿的多种器官,不断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学生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果采用呆板枯燥的理论灌输方式,长此以往会令学生感到 “面目可憎”,无半点兴趣可言,而“生动活泼”就是对教学形式的要求。多媒体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先进教学手段。在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力、激感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有利于幼儿入情入境,借境悟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集中全部注意力,引起幼儿的浓厚兴趣,激发幼儿强烈的情感,从中获得直接、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使课堂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促使学生始终在愉悦的氛围中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学习,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家雄主编:《幼儿园主题式课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年
篇9
【关键词】幼儿教育;发展规律;小学化
前 言:
幼儿教育“小学化”,指的是幼儿园在教育教学中,以读、写、算为幼儿主要活动内容,将幼儿当作小学生来要求。其中,有的侧重于课程内容的小学化,如开设各种各样的技能特色班、兴趣班,要求幼儿提前学习小学的知识,学习读写算;有的则侧重于对幼儿的行为要求及幼儿教育形式的小学化,如把小学生的行为规范硬往幼儿身上套等。心理学中指出:尽管幼儿的兴奋和抑制功能都在不断增强,但是相比之下,抑制机能还是较弱。因此对幼儿过高的抑制要求,如要求幼儿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或集中注意于单调乏味的课业,往往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紊乱。所以,这种违背幼儿成长规律的教育现象已经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幼儿园已经开始针对这一问题采取了各种“以幼儿为本”的全新教育理念与模式。幼儿园时期可以说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教育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孩子一生的发展。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劳动能否结出丰硕的果实,关键要看他们的教育方法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
1 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
1.1 幼儿心理发展存在关键期。根据国内外研究资料证明,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有三个关键的年龄阶段。这三个阶段是:2、3岁;6、7岁和11、12岁左右。所谓关键性的年龄阶段,是指无论在儿童的认识水平、个性特征和行为活动等各个方面,都由量的积累而产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即发生了质的飞跃。2至3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至5岁是儿童口头语言发展的第二个质变期,也是学习书面言语的关键期;2至3岁是计数能力发展的转折点;5至6岁是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研究、重视关键期,就是为了抓住对孩子教育起决定作用的时期,进行相应的教育。
1.2 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体差异。幼儿的发展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幼儿心理发展是由孩子所处的环境和教育决定的,一般说来,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是,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或是社会环境与教育在幼儿身上起作用的情况不尽相同,因而在幼儿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教育者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支持和引导他们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发展“阶梯”,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1.3 幼儿期是孩子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是指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如果儿童处在适当的环境中,便可以在无意识中自然地掌握某种能力;错过了敏感期,则学习起来较为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不同年龄对学习的某个方面有不同的敏感性。从整个人生的心理发展来说,6岁前是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根据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对儿童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学龄前的敏感期主要有动作敏感期、语言敏感期、感官敏感期、秩序敏感期、细微事物敏感期、社会规范敏感期、数学敏感期、书写敏感期和阅读敏感期。各种敏感期的出现,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对于每一个具体儿童,敏感期的出现时间和持续时间存在着个体差异,不能绝对化。了解了各种敏感期,教育者就可以观察孩子的行为,了解孩子的需求,解释孩子的行为,适时适当地助孩子一臂之力。
2 学校教育应遵循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2.1 能力培养是关键。幼儿园应把孩子的能力培养当作重要的教育目的来抓。幼儿园要把孩子动手操作、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和习惯养成放在首位。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决定其学习方式更多地依靠实际的活动:游戏、生活、探索、交往,依靠“玩中学”。《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要“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指南》中强调“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要注重领域之间、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要求学前教育把生活中的点滴常识融入到课堂中,让学前教育的五大领域相互渗透,经常组织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体育运动;组织节日联欢活动等。这些教育理念和活动对幼儿阶段良好行为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2 探索启发,打造引导环境。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面对日益严重的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时,幼儿园应坚持“玩中学、学中玩”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创造型人才打基础。只有充分释放孩子的想象力,才有可能为他们的创造性学习和今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幼儿园在教学中,要根据孩子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引导他们主动探索世界,开拓其想象力和创造力,而不是将固化的知识灌输给孩子。幼儿园要坚持科学的幼儿教育应该是一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不是知识的灌输。努力做到寓教于乐,通过各种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游戏向孩子渗透日常知识。让孩子以自己的视角去探索自然、了解自然。
2.3 寓教于乐,教学融入游戏。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首先,幼儿园的课程要生活化、游戏化,实现幼儿身心的和谐发展。在教学工作中科学合理安排幼儿园一日活动,将作息时间从点状改为块状,在这种弹性时间中,做到寓教于幼儿园的环境和各项生活之中;关注幼儿的情感、兴趣、态度、个性,以培养幼儿终身学习的基础动力。其次,把学习融入游戏之中,让教育目光穿透围墙。坚持“快乐学习”幼儿教育理念,使孩子们得以在各种游戏中轻松度过快乐童年。幼儿园要致力于幼教课程改革,把孩子由园内带到园外,投向大自然的怀抱,让孩子在大自然中学习,并培养他们的探索意识。同时,把为孩子创设表达空间、活动区角作为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如带领孩子去敬老院看望老人,通过社区资源滋润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健全人格。
3 家庭教育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
3.1 要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家长在进行家庭教育时,必须科学地从自己子女的身心发展实际出发,遵循其发展规律,适时地、积极主动地促进其发展。教给幼儿的东西,也应遵循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原则。
3.2 要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家长要从孩子的个性特征出发,进行有针对性地教育。如有些孩子自负和傲慢,家长不要轻易激怒他,而要锻炼他的自制力;有些孩子感情不易发生和暴露,但一旦发生,就非常强烈深刻,家长要给予更多的体贴关心,避免在公共场合大声指责孩子。总之,孩子的个性不同,教育方法也不同。
3.3 要遵循学前儿童家庭教育特点。一是教育率先性。幼儿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都是在家庭中实施的,可以这样说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率先性;二是随意性和随机性。在家中对子女教什么、怎样教,受家庭中的某些因素的影响,教育有较大的随意性。家庭教育又与家庭生活相伴随,因此又具有随机性;三是亲情性。幼儿在成长过程中与家长建立了亲子关系,然后向着亲密化发展。这种亲密的关系对孩子的家庭教育起着巨大的感染作用,孩子年龄越小,情感越多变,对父母越依恋,感染作用就越大,效果越显著;四是持久性。幼儿到了入园的年龄,但家庭的教育始终是在进行的,没有一刻停止;五是丰富性。幼儿的家庭教育,领域涉及范围很广,在不同的家庭生活环境、交往关系、生活方式中,儿童可随之获得不同的教育信息和生活的经验,学习一些行为规范,生活技能等;六是细致性,幼儿的行为表现,看起来都是些具体小事,但任何一件小事都关系着孩子的发展。家长应给予细致的照料和教育,切不可粗枝大叶;七是个体性,每个幼儿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家长在教育的过程中给予幼儿相适宜的、有针对性教育,促使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的发展。
总之,幼儿教育的任务在于开发心智,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最终目标都是让孩子们爱上学习,而不是让孩子机械地背多少诗或多少单词。孩子幼小的心灵需要百般地呵护,任何教育都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就是“教育跑步”,损害的是孩子们的心灵;杜绝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意义就在于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收获一个灿烂的明天。
参考文献:
[1] 黄人颂主编.学前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 刘岩编著.幼儿教育概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1999
篇10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本土文化教育
在科技与知识发展高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很多东西的发展也越来越全球化。那么文化的发展也是否应该全球化呢?答案是否定的。只有属于自己民族的东西,才是为世界所传颂的。因为每一个国家(民族)的语言、文化、艺术都有自己鲜明的特色,他们并没有在经济的一体化过程中间失去自己的特性,反而,在交往的过程色也越来越明显。幼儿是国家未来的继承人,应该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关于民族的,如本土文化方面的教育和熏陶。新《幼儿园指导纲要》中指出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这是新《幼儿园指导纲要》对我们提出的挑战,更是给幼儿园开展本土文化教育的一个指示标。那么在幼儿园该如何开展本土文化教育呢?
一、立足本土文化,创设幼儿园的环境
教育学家杜威把幼儿看作是和他们的环境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积极而能动环境的机体,环境对幼儿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著名教育学家蒙台梭利也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育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因此要想开展有本土特色的幼儿教育,首先是要给幼儿创设一个极具本土特色的环境,让幼儿受到耳濡目染的影响。我们要充分把最具本土特色的文化融入到幼儿园的环境创设里,实现幼儿与环境间的“对话”。例如,我们幼儿园根据地方文化、风情特色创设民间艺术街、艺术长廊等,将一些具有本土特色,地方特色的东西融入到环境中来,幼儿在平时也可以穿上戏服粉墨登场,也可以亲自动手制作陶瓷,可以敲起鼓,打起锣,舞起狮来,实现“在做中学”的快乐学习理念;创设小小虚拟博物馆,介绍本土的文化与特色,向幼儿介绍“羊城八景”、“番禺风情文化”、“粤剧之光”……;开设具有本土特色的活动室和班级等。班级以传统特色的文化命名。例如,粤剧班,刺绣班,陶瓷班,书法班,雕塑班等。每一个班级可以根据每个学期所学习的内容来同班级命名,比如这个学整戏服和学唱粤剧的班就叫做“八和会馆”,楼上还有“陶陶居班”和“莲香楼班”。如果分在“莲香楼班”班幼儿的家长可以带他们去上下九步行街走走,看看莲香楼是怎么样的,相信幼儿的印象会深刻很多。本土文化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进一步了解本土文化的平台。
二、教育者要深入了解本土特色,提高自身的文化底蕴
据广州电视台的《今日报道》,培养本土文化已成为幼儿教育新课题。作为教育者,起着主导的作用,要对幼儿进行有关本土文化的教育,教育者必须深入了解本土特色,收集资料和参与其中,让自己成为一个“行家”。例如,幼儿要学粤剧,教师要先对粤剧有一定的了解,怎么区分粤剧中各种角色,如何画脸谱,唱腔如何把握等;幼儿要学绣花,首先教师要会绣花,了解绣花的工具材料和技法;幼儿要做广彩的大花瓶,教师要给幼儿讲解广彩精髓,了解如何用陶泥制作花瓶,如何给花瓶上色等;幼儿参观完陈家祠堂后要学做古老大宅的屏风,教师不但要去查阅相关的资料、还要听陈家祠的讲员讲课,了解后再讲给幼儿讲解……传统岭南文化以及民间工艺这方面的学问,一般市民所了解的只不过是皮毛的东西,现在因为教学的需要,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俗话说得好,想要教别人学粤剧,首先自己先要是个粤剧通。
三、挖掘本土文化的精华,开展有本土特色的幼儿教育
广东是比较闻名的文化大省,本土文化特色非常浓郁。本土文化博大精深,很难让幼儿一下子全部了解,作为教育者要善于挖掘本土文化的精华,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本土特色进行教育。我们要将最传统最精髓、最具本土特色的风情文化介绍给幼儿,培养幼儿从小形成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之情。例如说到北京就想到京剧,说到广东就想到粤剧。我们的幼儿园位于番禺,番禺文化是广东文化的一枝奇芭,其民俗文化,反映了南粤的地域特色,砖、灰、陶、石、木的雕塑艺术,凝聚着民间艺人的灵感、技艺和审美观。沙湾飘色、沙涌鳌鱼舞、凌边乞巧、龙舟竞渡、舞狮舞龙等民俗活动将南粤豁达开朗、知情义、重进取的风俗民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沙田咸水歌缠绵而幽怨,演唱粤曲粤剧曼妙清音,遍及城乡。因此我们选取最贴近幼儿生活的番禺地方特色开展本土幼儿化的幼儿教育。
四、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和谐融合
总书记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要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辩证取舍,择善而从。一切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有益经验,一切有利于提高我国人民精神境界的文化成果,都要积极研究借鉴。对于我们广东的本土文化,也要吸收其优秀成果和合理内核,使其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正因为广东的文化海纳百川,能博取不同民族、不同地域文化之长,所以,我们不能盲目地照搬照抄“外来”文化。比如虽然日本的文化从中国流传过去,而日本也接受了西方的文化,但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在滚滚的洪流中站稳脚步,那么就要有一个坚固的立足点,而这个立足点就是我们的本土文化。在幼儿园开展本土化教育,全部照搬拿来不是出路,故步自封也不是出路,只有让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实现和谐的融合才可以达到持m的发展。要建设有广东特色的幼儿教育体系,必须立足本土,融合外来,相互比较,取长补短。要让幼儿学习本土本化的精髓,将最具特色的东西体现出来;还需要比较其他地方、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实现友好的交流。通过学习、比较、交流,不仅会丰富幼儿的文化底蕴,扩大视野,增长知识,而且通过“外来”文化窗口的透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广东文化。例如,京剧、豫剧,越剧等都很具有地方特色,如果将我们的粤剧与其进行比较,这样会让幼儿了解到粤剧的独特之处。
五、倡导幼儿大胆表现本土文化和提供利用本土文化表现自我的机会
《纲要》中指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就很明显的体现了表达和创造。创造来源于生活,学习也是为了更好地改变和创造生活。脱离生活实践的表现和创造,就好比闭门造车那样缺少生命的活力,对本土文化的学习也是同样的道理。对本土文化的学习和熏陶,无非是为了更好地颂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所以幼儿对本土文化的学习是为了让其更好地生活和创造,更好地表现自我。教育应该贴近生活,贴近幼儿,因此我们要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将本土文化融入到幼儿的表现和自我表达中,让本土文化走进幼儿心间。为此我们可以多为幼儿创造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运用本土特色的东西表达自己。例如,在幼儿学习了粤剧以后,可以为幼儿开展相关的粤剧表演活动,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表达粤剧,也可以用粤剧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教师可以尝试根据幼儿的生活编写剧本并让幼儿来演绎;也可以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大胆创造。
正如鲁迅先生所言“越具有民族性,也就越具有世界性”,本土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民经过长期的生活历练创造的具有本地特色和韵味的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孕育一方文化,本土文化最具个性化,也最具生命力。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不仅要立足本土文化,更应该将本土文化发扬光大。孩子是祖国的未来,让本土文化走进孩子心间,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家乡,不仅能提升幼儿的民族精神,还可以更好地弘扬本土文化。学习和弘扬本土文化,从幼儿自身发展来说是必需的,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战略目标来说,更是必需的。因此我们要创设良好的有本土特色的环境,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规律,充分调动各积极因素有效地开展本土文化教育,让本土文化在幼儿心间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